2019年, 第3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9-07-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崔小燕, 苟钟勇, 蒋守群,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2941-29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二甲酸钾具有调节动物消化道内pH、改善动物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加饲粮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等功能,其在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和预防疾病发生等方面起到了与抗生素相似的良好效果。本文综述了二甲酸钾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鸡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二甲酸钾在猪、鸡生产中更好地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占今舜, 钟小军, 杨群, 霍俊宏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2952-29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芦丁又称维生素P,是广泛存在于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芦丁的结构中含有丰富的官能团,能与金属离子螯合成稳定的结构,发挥稳定的生物活性作用,具有抗自由基、抗炎、抗病毒、抗癌和保护心脑血管、胃肠道黏膜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芦丁的提取方法、吸收和代谢、生理功能以及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为开发芦丁成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 杨硕, 徐元庆, 邢媛媛,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2958-29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植物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根据连接基团的不同又被分为几个子类。它们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菌等功能,而且均已在人体和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同时,它们也具有改善家畜肠道黏膜形态、调节肠道菌群以及缓解热应激等功效。本文主要阐述了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机体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生理功能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 牟春堂, 郝小燕, 刁小高,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2965-29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沙棘果渣是沙棘果榨取果汁后的副产物,约占沙棘果鲜重的20%,其营养丰富,富含纤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在动物营养、抗氧化和免疫方面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将沙棘果渣作为动物饲料应用,不仅可以改善动物机体的抗氧化和免疫机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还可以节省常规饲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的压力。因此,本文就沙棘果渣的营养特点及其在动物饲粮中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合理科学地利用沙棘果渣提供理论依据。
  • 许冰莹, 邵庆均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2971-29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维持鱼类健康并为养殖生产带来更好的效益,通常在养殖鱼类饲料中使用免疫增强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以提高鱼类的生产性能和疾病抵抗力。对多种鱼类的研究发现,饲喂β-葡聚糖能提高其免疫应答、对细菌与病毒的感染和环境压力的抵御力。因此,β-葡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在集约化养殖的今天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β-葡聚糖的化学结构、β-葡聚糖调节鱼类免疫的机制以及影响β-葡聚糖生物活性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水产养殖中β-葡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瞿秋红, 黄叶, 蒋钦杨, 黄艳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2981-29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脂肪及脂肪酸是决定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肌内脂肪沉积的含量在肉品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影响猪脂肪沉积的主要候选基因,初步阐释候选基因影响脂肪沉积以及脂肪代谢的机理,目的是为今后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提供理论依据。
  • 贺腾飞, 龙沈飞, 朴香淑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2988-29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物饲料是以植物性农副产品、食品工业副产物和全价料等为主要底物,在人为可控条件下经特定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一类饲料。生物发酵可提高底物营养价值,增加益生菌含量,在替代优质饲料原料和减少饲用抗生素使用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生物饲料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其在肉鸡和猪生产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赵悦, 童津津, 熊本海,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2999-30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豆异黄酮是豆科植物中存在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其类雌激素活性而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应激、抗炎以及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等能力。本文主要从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成分、结构功能及其对奶牛瘤胃发酵、泌乳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增殖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 黄莹莹, 刘蕾红, 吴金节, 李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04-30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奶牛酮病是由能量负平衡引起的,是围产期常见代谢紊乱性疾病。外泌体是含有膜蛋白、封闭胞质蛋白和RNA的磷脂双分子层的膜泡,可以传递信息并调节机体细胞的生理状态。本文就循环外泌体对奶牛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AMPKα/SIRT1)通路的调节作用,以及作为酮病奶牛肝脏脂代谢紊乱诊断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有助于探究奶牛循环外泌体对酮病奶牛肝脏脂代谢紊乱的修复效果和作用机制,为寻找合适的酮病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侯昆, 童津津, 熊本海,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09-3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提取物中富含大量营养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其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使用时,由于无残留、无耐药性、健康、安全等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养殖生产中,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产奶量及奶品质,给牧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主要从植物提取物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在防治奶牛乳房炎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
  • 石璐璐, 徐元庆, 王哲奇,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16-30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热应激会破坏机体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平衡,诱发机体的氧化应激。而机体抗氧化系统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其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是联系二者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热应激如何诱导羊发生氧化应激,以及热应激诱导的氧化应激对羊肠道组织、机体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分泌的影响和Nrf2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以期系统理解热应激诱导的氧化应激对羊的影响。
  • 银龙, 周小秋, 赵娟, 姜俊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23-30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异亮氨酸是鱼类的必需氨基酸,能增强鳃和肠道的物理屏障功能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本文就异亮氨酸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 文伟, 陈凤鸣, 郭思杰, 黄兴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31-30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二甲基砜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预防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保健功能和医疗用途,对于维持人和动物机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动物的健康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二甲基砜的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以及生物学功能与相关机制,以期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陈福, 何邵平, 田科雄,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39-30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短链脂肪酸(SCFAs)是指碳原子数目不大于6的脂肪酸,在肠道中以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居高。在生物体内SCFAs具有提供能量、调节免疫、调控肠道细胞代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就机体内SCFAs的产生、SCFAs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SCFAs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猪与禽营养 Swine and poultry nutrition
  • 刘静波, 曹山川, 杨勇,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49-30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饲喂频率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胴体组成和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来自于4头母猪的16头4日龄的"杜×长×大"仔猪,按体重和性别配对成8对,每对仔猪随机分配到每天饲喂6次组(M6组)和每天饲喂12次组(M12组),每组8头猪,每个配对内仔猪采食量保持一致,人工乳饲喂21 d。结果表明:1)与M12组相比,M6组仔猪的末重,第2周、第3周和全期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第2周、第3周和全期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M12组相比,M6组仔猪胴体瘦肉率、背最长肌重和半腱肌重显著提高(P<0.05)。3)与M12组相比,M6组仔猪背最长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量有提高的趋势(P=0.05);与M12组相比,仔猪背最长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和核糖体蛋白S6(RPS6)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ⅡB型活化素受体(ACVR2B)和Ⅰ型活化素受体样激酶5(ALK5)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M12组相比,M6组仔猪背最长肌肌肉生长抑素(MSTN)mRNA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降低饲喂频率可促进胴体瘦肉沉积和骨骼肌生长,主要通过上调IGF1-IGF1R-mTOR通途路下调MSTN受体表达来实现。
  • 张凯, 杜丽英, 张伯池, 崔小珍, 宋献艺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58-30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粱替代不同水平玉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160头体重[(48.93±3.01)kg]相近的健康杜×长×大三元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基础饲粮)、30%替代组(用高粱替代基础饲粮中30%的玉米)、65%替代组(用高粱替代基础饲粮中65%的玉米)和100%替代组(用高粱替代基础饲粮中100%的玉米),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5头去势公猪、5头母猪)。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1)高粱替代不同水平玉米对育肥猪的料重比、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替代组平均日增重降低3.4%(P<0.05)。2)与对照组相比,30%替代组、65%替代组和100%替代组背膘厚度分别提高3.0%、5.2%和4.3%(P<0.05)。3)与对照组相比,30%替代组、65%替代组和100%替代组背最长肌pH45 min分别提高0.5%、1.0%和0.4%(P<0.05);65%替代组和100%替代组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8.7%和11.3%(P<0.05)。4)与对照组相比,100%替代组背最长肌中谷氨酸和苏氨酸含量分别降低2.5%和11.7%(P<0.05)。5)与对照组相比,100%替代组背最长肌中油酸、反式油酸、花生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分别提高15.3%、39.6%、56.8%和52.4%(P<0.05);65%替代组背最长肌中反式油酸、花生酸、二十碳三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分别提高37.9%、77.15%、72.2%和53.2%(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用高粱替代饲粮中部分玉米不仅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还能够通过提高肌肉中部分不饱脂肪酸含量而改善肉品质。
  • 王钰明, 王亚, 党方昆, 张虎, 高庆涛, 赵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67-3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来源的猪空肠液在消化酶纯化过程中活性回收率的差异,为体外仿生消化酶试剂的制备提供参考。试验采用2×2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包括2个生长阶段[生长期(60~100日龄)和育肥期(101~140日龄)]和2种饲粮类型[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米糠粕型饲粮]。每个生长阶段采用2×2完全交叉设计,将8头安装有空肠T型瘘管的"大×长"二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头猪。在每个生长阶段各进行2期试验,交叉饲喂2种饲粮,形成每个处理8头猪(重复)。每期试验包括10 d预试期和3 d空肠液收集期。待每期试验结束后将每头猪空肠液混合,然后采用无水乙醇沉淀法纯化空肠液中的消化酶,测定纯化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损失和回收率。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空肠液经冰乙醇沉淀-复溶后获得的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回收率均在70%以上;2)不同来源空肠液经冰乙醇沉淀-复溶-冻干后获得的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回收率均在60%以上;3)冰乙醇沉淀-复溶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损失极显著高于冻干过程(P<0.01)。综合以上结果,不同生长阶段和饲粮类型下获得的猪空肠液在纯化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均无显著差异,且通过无水乙醇沉淀法可以获得满意的回收率。
  • 王一冰, 蒋守群, 周桂莲, 苟钟勇, 李龙, 林厦菁, 范秋丽, 崔小燕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74-30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1~63日龄黄羽肉鸡在不同生长阶段饲粮赖氨酸需要量。试验采用2(性别)×5(赖氨酸水平)因子试验设计,选用1、22、43日龄快速(63日龄出栏)岭南黄鸡作为试验鸡,每一阶段的饲养周期为21 d。试验1选取1日龄鸡苗雌雄各750只,雌雄各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鸡;另取雌雄各120只进行氮代谢试验,雌雄各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2选取22日龄肉鸡雌雄各800只,雌雄各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另取雌雄各120只进行氮代谢试验,雌雄各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试验3选取43日龄肉鸡雌雄各800只,分组同试验2。饲粮赖氨酸水平设置如下:1~21日龄,0.93%、1.03%、1.13%、1.23%和1.33%;22~42日龄,0.80%、0.90%、1.00%、1.10%和1.20%;43~63日龄,0.65%、0.75%、0.85%、0.95%和1.05%。通过测定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试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氮代谢率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不同性别、日龄黄羽肉鸡饲粮赖氨酸需要量。结果表明:1~21日龄,1.13%赖氨酸水平组雌、雄试鸡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血清尿酸含量最低。22~42日龄,1.00%赖氨酸水平组雄性试鸡料重比较低,雌、雄试鸡平均日增重随饲粮赖氨酸水平的升高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趋势,并在饲粮赖氨酸水平为1.00%时雌性试鸡表现最佳,同时1.00%赖氨酸水平组雌性试鸡胸肌率最高。43~63日龄,0.85%赖氨酸水平组雄、雌试鸡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较低,雌性试鸡胸肌率最高。综上,本试验条件下,1~21日龄、22~42日龄和43~63日龄黄羽肉鸡饲粮赖氨酸适宜水平分别为1.13%、1.00%和0.85%。
  • 马杰, 杨泰, 杨媚, 陈清华, 刘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86-30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直链/支链淀粉和淀粉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4×3双因子设计,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96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6羽肉鸡,饲粮直链/支链淀粉分别为0.11、0.23、0.35、0.47,淀粉酶的添加量分别为0、3 000、6 000 U/kg。试验期为21 d。试验测定了肉鸡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直链/支链淀粉为0.23的饲粮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以直链/支链淀粉为0.47的饲粮组最高(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6 000 U/kg淀粉酶显著降低肉鸡平均日增重(P<0.05),但对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二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2)能量、粗蛋白质、干物质、粗脂肪以及钙表观消化率以直链/支链淀粉为0.11的饲粮组最高(P<0.05),直链/支链淀粉为0.47的饲粮组最低(P<0.05);饲粮中添加淀粉酶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二者的互作效应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喂直链/支链淀粉为0.23和淀粉酶添加量为3 000 U/kg的饲粮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
  • 王贺飞, 李文立, 隋福良, 代国滔, 石静, 王宝维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095-3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锰添加水平对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蛋品质、血清生殖激素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4周龄体况相近的种鹅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锰含量36.40 mg/kg);试验组(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40、60、80、100 mg/kg锰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1)Ⅲ组产蛋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Ⅱ、Ⅲ组种蛋合格率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Ⅲ组种蛋受精率和种蛋孵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Ⅲ组健雏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Ⅳ、Ⅴ、Ⅵ组(P<0.05或P<0.01)。2)Ⅲ组蛋壳强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Ⅲ组蛋壳厚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3)Ⅲ、Ⅳ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Ⅵ组(P<0.05),Ⅲ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Ⅵ组(P<0.05或P<0.01)。4)Ⅱ、Ⅲ组血清促卵泡素含量显著高于Ⅵ组(P<0.05)。5)以种蛋合格率、种蛋受精率和健雏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的回归方程得出,饲粮锰添加水平为32.91 mg/kg时种蛋合格率最高,饲粮锰添加水平为38.28 mg/kg时种蛋受精率最高,饲粮锰添加水平为24.27 mg/kg时健雏率最高。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锰能提高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促卵泡素含量,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建议产蛋期种鹅饲粮锰添加水平为24.27~32.91 mg/kg(饲粮中锰含量为60.67~69.31 mg/kg)。
  • 张悦, 杨海明, 王志跃, 戈冰洁, 陈媛婧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03-3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饮水方式对21~70日龄扬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羽毛生长及耗水量的影响。选用12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21日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Ⅰ组采用常规饮水(槽式饮水),试验Ⅱ组采用乳头式饮水。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各阶段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21~42日龄时,试验Ⅱ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2)70日龄时,试验Ⅱ组的屠宰率和全净膛率均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差异(P>0.05)。3)42日龄时,试验Ⅱ组的主翼羽长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4)70日龄时,试验Ⅱ组的24 h耗水量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使用乳头式饮水器有利于减少21~70日龄扬州鹅饲料和水资源的浪费。在肉鹅高效规模化生产中,建议使用乳头式饮水器进行供水。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 Ruminant and herbivore nutrition
  • 杜瑞平, 云伏雨, 张兴夫, 宋利文, 高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10-3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体内条件下研究了甘氨酸对奶山羊乳腺炎性应答的调节及其信号通路的变化。选用15只泌乳期经产健康萨能奶山羊,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模型组和3个甘氨酸干预组,每组3只,饲养管理程序一致。对照组奶山羊不注射LPS和甘氨酸,以1 mL生理盐水取代;LPS模型组奶山羊于左右乳区通过乳头管分别注射1 mL LPS溶液(4 μg/乳区);3个甘氨酸干预组奶山羊分别按照1、5、25 g/(只·d)的剂量,于左右乳区通过乳头管分别注射0.5 mL甘氨酸,连续注射5 d,第6天在左右乳区通过乳头管注射1 mL LPS(4 μg/乳区)。各组奶山羊在注射LPS或生理盐水24 h后屠宰取乳腺组织样。制作乳腺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用于观察病理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2(COX-2)、Toll样受体(TLR)2、TLR4、TLR9、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乳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注射LPS 24 h后,3个甘氨酸干预组试验羊体温降至39.5℃以下。与LPS模型组相比,3个甘氨酸干预组炎性细胞侵润明显减少,乳腺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高、中、低剂量甘氨酸干预均显著下调了IL-1βIL-8和COX-2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只有中剂量甘氨酸干预显著下调了IL-6、TNF-α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高、中、低剂量甘氨酸干预均显著下调了TLR4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只有中剂量甘氨酸干预显著下调了TLR2、TLR9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高、中、低剂量甘氨酸干预均显著下调了MyD88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低、高剂量甘氨酸干预还显著下调了TRIF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高、中、低剂量甘氨酸干预均显著下调了核转录因子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综上可知:1)甘氨酸通过下调TLR4及其下游关键信号分子MyD88和TRIF基因的表达,抑制转录因子NF-κB p65磷酸化,从而减少炎性因子IL-1β、IL-6、IL-8、TNF-α、COX-2的分泌。2)本研究初步阐明了甘氨酸通过抑制TLR-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性细胞的激活或活性,阻止其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阻碍炎症反应过程实现。
  • 赵洋洋, 韩永胜, 李伟, 王晓玲, 李建国, 高艳霞, 曹玉凤, 李秋凤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23-3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197.07±11.11)kg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牛9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各组间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分3个体重阶段(200~300 kg、300~400 kg、400~500 kg)进行。在每个体重阶段,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低、中和高蛋白质水平饲粮。在同一体重阶段各组饲粮能量水平相同,精粗比均为90:10。试验期193 d。结果显示:1)试验各组各体重阶段及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DDMI/ADG和DMI/ADG均差异不显著(P>0.05)。2)200~300 kg体重阶段,Ⅰ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比Ⅰ组提高了4.27%(P<0.05),Ⅰ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比Ⅱ、Ⅲ组分别提高了16.06%和10.42%(P<0.05)。3)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CP消化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300~400 kg体重阶段,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Ⅰ组NDF消化量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400~500 kg体重阶段及全期,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4)各体重阶段,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有所增加,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Ⅲ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比Ⅰ组分别提高了8.63%和10.98%(P<0.05)。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6~12月龄不同体重阶段奶公牛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建议值(干物质基础)如下:200~3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300~4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400~5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4.00%。
  • 殷术鑫, 曲永利, 辛小月, 王璐, 张帅, 席俊程, 刘玉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35-3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比例过瘤胃豆粕替代常规豆粕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胎次、体重、平均泌乳量和泌乳天数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12.5%的常规豆粕,试验Ⅱ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25.0%的常规豆粕,试验Ⅲ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50.0%的常规豆粕。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45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但各试验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各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试验Ⅲ组奶牛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和试验Ⅱ组奶牛的乳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奶牛的乳脂率、乳糖率、非脂乳固体、乳体细胞数差异不显著(P>0.05)。3)各试验组血浆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血浆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我国规模化奶牛场应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常规豆粕可以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改善乳成分,同时改善奶牛机体代谢。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50.0%的常规豆粕效果最佳。
  • 张小丽, 吴建, 韩雪峰, 谭支良, 焦金真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43-3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过瘤胃葡萄糖对围产期奶牛空肠微生物群落和黏膜代谢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10头围产期荷斯坦奶牛[4~5岁、体重(515±42)kg]随机分为2组,每组5头。对照组和过瘤胃葡萄糖组奶牛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同时对照组每头每日给予90 g过瘤胃脂肪,过瘤胃葡萄糖组每头每日给予200 g过瘤胃葡萄糖。预试期14 d(产前第21天到产前第8天),正试期21 d(产前第7天到产后第14天)。正式期结束后,将所有奶牛(10头)屠宰并取空肠食糜样品,测定其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同时取空肠黏膜样品,进行代谢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过瘤胃葡萄糖有降低空肠食糜中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趋势(P=0.09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过瘤胃葡萄糖有上调空肠黏膜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量的趋势(P=0.063),有下调Toll样受体4(TLR4)(P=0.063)、白细胞介素-17A(IL-17A)(P=0.063)和白细胞介素-26(IL-26)(P=0.063)表达量的趋势,同时显著性地上调了丙酮酸羧化酶(PC)(P=0.016)、闭合蛋白(occludin)(P=0.016)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P=0.032)的表达量,显著性地下调了白细胞介素-22(IL-22)(P=0.01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P=0.01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P=0.032)的表达量。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过瘤胃葡萄糖显著性地增加了空肠食糜中梭菌属ⅪⅤ子集的数量(P=0.036)。由此可见,围产期奶牛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葡萄糖可以改善葡萄糖在机体的代谢以及提高免疫力,同时促进免疫相关有益菌梭菌属ⅪⅤ子集的定植,从而缓解围产期能量负平衡导致的不良影响。
  • 吴富鑫, 童津津, 张华, 方洛云, 熊本海,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56-3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泌乳量奶牛的行为学差异,并分析奶牛行为学与泌乳性能的相关性。选择24头泌乳中期[(114.6±7.5)d]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体重为(670±24)kg,胎次为(2.6±0.4)胎,分为高产组[泌乳量(31.90±1.76)kg/d]和低产组[泌乳量(19.30±1.76)kg/d],每组12头。通过24 h视频监控系统、精准饲喂系统及计步器等,观察和统计奶牛48 h内采食(采食量、采食时间、采食次数、反刍时间、反刍次数)、饮水(饮水时间、饮水次数)、运动(躺卧时间、躺卧次数、站立/游走时间、游走步数)等参数,研究奶牛行为学与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低产组奶牛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组奶牛(P<0.01),低产组奶牛的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乳糖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产组奶牛(P<0.01)。2)高产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饮水时间和饮水次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产组奶牛(P<0.05或P<0.01),高产组奶牛的游走步数极显著低于低产组奶牛(P<0.01)。3)总泌乳量与干物质采食量(r=0.829,P<0.01)、饮水时间(r=0.473,P<0.05)、饮水次数(r=0.429,P<0.05)呈正相关,而与游走步数(r=-0.574,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奶牛行为学与泌乳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些行为的差异,可为寻找通过改变行为学提高奶牛产奶性能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蒋青荣, Debele Girma Delelesse, 顾鲲涛, 杜超, 马露, 吴鹏, 王建平, 卜登攀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64-3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期低能饲粮添加过瘤胃赖氨酸(RPL)对初乳质量、断奶前犊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2×2析因试验设计,即能量(产奶净能)水平设为6.40、5.73 MJ/kg DM和RPL添加水平设为0、40 g/(d·头)。选取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52头第3胎荷斯坦奶牛,分为4组,分别为基础饲粮(B)组、低能饲粮(L)组、基础饲粮+RPL(BL)组和低能饲粮+RPL(LL)组,每组13头牛。试验从预产期前21天至产后犊牛断奶结束。奶牛产后第1次泌乳时采集初乳,测定初乳中总固形物、蛋白质、脂肪和乳糖、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含量;犊牛出生当天(1日龄)、60日龄测定体重和体尺;犊牛60日龄采集瘤胃液,测定pH、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结果表明:1)围产期低能饲粮显著降低了初乳总固形物、乳糖和IgM含量(P<0.05);围产母牛饲粮添加RPL对初乳乳糖含量有提高的趋势(P=0.068 2),对其他初乳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围产期低能饲粮显著降低了母犊60日龄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P<0.05),显著降低了公犊60日龄体斜长和初生胸围(P<0.05)。围产母牛饲粮添加RPL有降低公犊60日龄体重的趋势(P=0.073 0)。3)围产期低能饲粮显著降低了母犊初生体躯指数(P<0.05),对母犊60日龄体躯指数有升高的趋势(P=0.059 6),对公犊初生体躯指数有降低的趋势(P=0.099 1),提高了公犊60日龄体躯指数(P<0.05),降低了公犊60日龄体长指数(P<0.05)。围产母牛饲粮添加RPL对公、母犊体尺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4)围产期低能饲粮显著降低了犊牛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浓度(P<0.05)。围产母牛饲粮添加RPL对犊牛瘤胃发酵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5)围产母牛饲粮能量水平与添加RPL对奶牛初乳质量指标、断奶前犊牛体重、体尺指标、体尺指数和瘤胃发酵指标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围产期低能饲粮降低了奶牛初乳质量、断奶前犊牛体重、体尺及体尺指数和瘤胃发酵指标;围产期母牛饲粮添加RPL对奶牛初乳质量和断奶前犊牛体重、体尺及体尺指数和瘤胃发酵无不利影响;围产期低能饲粮中添加RPL并不能替代正常标准能量水平饲粮。
  • 桑丹, 娜美日嘎, 孙海洲, 金鹿, 张崇志, 李胜利, 王双锁, 刘拥军, 敖长金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74-3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5-羟色胺(5-HT)对围产期母羊生产性能及血浆和乳中钙转运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30只巴美肉羊母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5-羟基色胺酸(5-HTP)组(灌注5-HTP)和色氨酸(Trp)组(灌注Trp),每组10只。在母羊围产期产前第7天至产后第0天,进行颈静脉灌注,5-HTP和Trp的灌注剂量均为0.178 mg/kg BW,浓度为0.1 mg/mL;对照组灌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试验期为产前第7天至产后第30天。结果表明:1)各组间母羊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第5、9和15天,Trp组母羊泌乳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9和15天,5-HTP组母羊泌乳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16~30天,5-HTP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产后第15天,Trp组血浆和乳中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6和15天,5-HTP组血浆和乳中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6天,Trp组血浆5-H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0天,Trp组乳中5-H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6、9和30天,5-HTP组血浆和乳中5-H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6和15天,Trp组和5-HTP组血浆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PTHr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灌注5-HTP可以促进母羊泌乳,提高羊羔平均日增重;灌注5-HTP和Trp可以增加血浆和乳中钙、5-HT浓度及血浆PTHrP浓度。
  • 刘博, 王丽慧, 寇启芳, 牛文智, 张英慧, 张桂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81-31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瘤胃保护性蛋氨酸(RP-Met)对舍饲滩羔羊生长、消化、血清生化指标及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为(19.06±0.46)kg的健康去势滩羊公羔64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0.03%、0.06%和0.09% RP-Met的饲粮,每组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4只。预试期7 d,正试期8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饲粮RP-Met添加量的增加,舍饲滩羊平均日增重和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0.06%和0.09% RP-Met显著提高了屠宰率(P<0.05);饲粮添加RP-Met有降低胴体骨重/胴体重的趋势(P>0.05);随饲粮RP-Met添加量的增加,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0.06% RP-Met组滩羊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RP-Met可提高舍饲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适宜添加量为0.06%。
  • 张仕琦, 李晓斌, 张文杰, 韩明, 王世昌,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88-3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喂L-精氨酸或N-氨甲酰谷氨酸对伊犁马运动性能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5匹年龄为2岁、体重[(388.88±23.24)kg]相近并经过严格训练的速度赛用伊犁马,分为3组,每组5匹(3+2♀),每日进行等强度训练。对照组补喂L-丙氨酸,试验Ⅰ组补喂L-精氨酸,试验Ⅱ组补喂N-氨甲酰谷氨酸,进行为期4周的试验。在试验第28天进行3 600 m速度赛,并采集血液样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初始和试验第28天时的3 600 m速度赛平均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27.53%(P<0.01)、18.10%(P<0.01),且试验Ⅰ组较试验Ⅱ组升高了7.99%(P<0.01);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血浆氨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25.44%(P<0.01)、14.04%(P<0.01),且试验Ⅰ组较试验Ⅱ组降低了13.27%(P<0.01);血浆5-羟色胺、葡萄糖、丙酮酸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血浆乳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Ⅱ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血浆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24.00%(P<0.01)、21.33%(P<0.01);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血浆抗羟基自由基能力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5.48%(P<0.05)、8.47%(P<0.05)。因此,补喂L-精氨酸或N-氨甲酰谷氨酸均可提高伊利马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浆氨含量,且补喂L-精氨酸还能够降低伊犁马血浆乳酸含量,但二者对伊犁马3 600 m速度赛的平均速度无显著影响。L-精氨酸、N-氨甲酰谷氨酸可作为营养调控剂,用于缓解运动马运动疲劳或促进运动后的疲劳恢复。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李雪, 张木子, 黎明, 章倩, 王日昕, 姜海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197-32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GD)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影响。以平均体重为(1.98±0.0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0.25%、0.50%、0.75%和1.00% AGD的5种试验饲料,5种试验饲料中AGD含量的实测值依次为0.08%、0.23%、0.56%、0.69%和1.09%。摄食生长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GD添加量的增加,试验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以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补体3和补体4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先增加后降低,0.50%和0.75% AGD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AGD均显著提高了试验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氨氮胁迫96 h后,对照组试验鱼大脑中氨和谷氨酰胺含量显著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同时累积死亡率也显著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AGD能够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获得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最适添加量为0.56%;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推荐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添加量为0.50%~0.75%。
  • 李国明, 孙育平, 王国霞, 陈冰, 黄燕华, 王咏梅, 曹俊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07-32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2.56±0.12)g的花鲈60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300、400、500和700 mg/kg谷胱甘肽的试验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各组间生长性能和常规营养成分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组血清葡萄糖和尿素氮含量以及700 mg/kg组血清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500和700 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各试验组血清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300和400 mg/kg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100、400、500和700 mg/kg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100和700 mg/kg组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300 mg/kg组肝脏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提高花鲈血清和肝脏一些抗氧化指标,但对于部分抗氧化指标和肝脏炎症因子指标却呈负面影响。因此,在本试验基础饲料条件下,花鲈饲料中应当慎重添加谷胱甘肽。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司华哲, 张新宇, 南韦肖, 王晓旭, 陈双双, 金春爱, 李志鹏, 李光玉, 刘晗璐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18-3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对生茸前期梅花鹿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影响。选取2锯龄、体况良好的成年梅花鹿公鹿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2组梅花鹿饲喂相同的精饲料,所饲喂粗饲料分别为玉米秸青贮(Ⅰ组)和玉米秸黄贮(Ⅱ组)。饲养期为45 d。结果表明:1)玉米秸青贮和玉米秸黄贮作为粗饲料对生茸前期梅花鹿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除Ⅱ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外,其余各项血清生化指标2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2组在瘤胃液中各项挥发性脂肪酸与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乙丙比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生茸前期梅花鹿以玉米秸黄贮和玉米秸青贮作为粗饲料在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类型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 赵晓冬, 夏振宇, 王红芳, 胥保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26-3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铜水平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铜的适宜水平。选取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1 44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幼虫),分别饲喂铜添加水平为0(对照)、1.00、2.00、3.00、4.00和5.00 μg/g的饲粮(实测饲粮铜水平分别为2.69、3.62、4.63、5.64、6.61和7.67 μg/g),饲养至幼蜂羽化出房。分别取4、5、6日龄工蜂幼虫测定血淋巴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计算工蜂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结果表明:1)饲粮中铜水平对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羽化率在铜水平为3.62 μg/g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5.64、6.61和7.67 μg/g铜组(P<0.05)。2)饲粮中铜水平对血淋巴中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TP、TCHO含量均持续下降。3)饲粮中铜水平对工蜂幼虫4、5和6日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6日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6日龄铜蓝蛋白(CP)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工蜂幼虫6日龄Cu/Zn-SOD、GSH-Px以及CP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分别在铜水平为3.62、5.64、6.61 μg/g时达到最高。4)饲粮中铜水平对5日龄工蜂幼虫过氧化氢酶(CAT)、Cu/Zn-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5日龄工蜂幼虫CATCu/Zn-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铜水平为3.62 μg/g时达到最高。综述所述,饲粮中铜水平影响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以及抗氧化能力。分别对饲粮中铜水平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羽化率和6日龄GSH-Px活性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铜的适宜水平为4.96~5.34 μg/g。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张琦玉, 赵元, 秦贵信, 强嘉楠, 鲍男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35-32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β-伴大豆球蛋白及其主要抗原表位与大鼠小肠上皮黏膜蛋白的结合情况。试验选取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致敏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和致敏组均饲喂不含任何豆科成分来源的饲粮,致敏组以β-伴大豆球蛋白为致敏源进行攻击和激发,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β-伴大豆球蛋白及其主要抗原表位与小肠上皮黏膜蛋白的结合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对照组的空肠前段β-伴大豆球蛋白结合蛋白的含量与致敏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β-伴大豆球蛋白结合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和回肠(P<0.05),致敏组的十二指肠β-伴大豆球蛋白结合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空肠前段、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和回肠(P<0.05)。2)对照组的空肠后段和回肠α2抗原表位结合蛋白的含量与致敏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α2抗原表位结合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和回肠(P<0.05);致敏组的十二指肠α2抗原表位结合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空肠前段、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和回肠(P<0.05)。3)对照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后段β4抗原表位结合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致敏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和空肠中段β4抗原表位结合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空肠后段和回肠(P<0.05)。由此可见,十二指肠β-伴大豆球蛋白、α2和β4抗原表位结合蛋白的含量最多,空肠后段和回肠较少。致敏组β-伴大豆球蛋白、α2和β4抗原表位结合蛋白的含量普遍低于对照组。
  • 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 王亚, 赵峰, 张虎, 党方昆, 高庆涛, 于耀, 杜中原, 萨仁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42-32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猪仿生消化中小肠阶段主要消化酶的组成及活性对饲粮养分消化率的贡献,为仿生消化法评定猪饲粮养分的消化率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5个处理分别为胃模拟消化、胃+小肠(淀粉酶)模拟消化、胃+小肠(淀粉酶+糜蛋白酶)模拟消化、胃+小肠(淀粉酶+糜蛋白酶+胰蛋白酶)模拟消化、胃+小肠(淀粉酶+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小肠消化4 h时补充消化酶)模拟消化,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考察各处理条件下玉米、豆粕、小麦麸及玉米-豆粕型饲粮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及总能消化率的差异和各消化酶的贡献。结果表明:1)模拟小肠液中淀粉酶、糜蛋白酶均可显著提高胃消化后玉米、豆粕、小麦麸及玉米-豆粕型饲粮的干物质、粗蛋白质以及总能的消化率(P<0.05);胰蛋白酶可以进一步提高胃消化后豆粕、小麦麸的干物质、粗蛋白质以及总能消化率(P<0.05);补充3种消化酶可以提高对小麦麸粗蛋白质及玉米-豆粕型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及总能的消化率(P<0.05)。2)小肠液中消化酶对饲粮养分消化率的贡献上,因饲粮底物的不同而异,其中淀粉酶、糜蛋白酶对总能和粗蛋白质消化率的贡献相对较高,而胰蛋白酶和补充消化酶对饲粮养分消化率的贡献虽然相对较少,但也可以引起消化率显著性差异(P<0.05)。在猪的小肠模拟消化阶段,淀粉酶、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补充消化酶对饲粮养分的消化程度均有显著性贡献。
  • 王增林, 孙雪丽, 刘桃桃, 李秋凤, 曹玉凤, 牛健康, 王美美, 陈攀亮, 白大洋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51-32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饲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淀粉对瘤胃甲烷产量的影响,确定饲粮NDF/淀粉的最佳比值。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饲粮NDF/淀粉分别设为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3,共15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分析饲粮NDF/淀粉对瘤胃24和48 h产气量、甲烷浓度、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粮NDF/淀粉为0.8~1.2时,产气量高,甲烷产量低。饲粮NDF/淀粉为1.2时,24和48 h甲烷产量最低。2)各饲粮NDF/淀粉对产气量、甲烷浓度和甲烷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3)由线性回归分析可知,饲粮NDF/淀粉对24和48 h的甲烷浓度和甲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4和48 h产气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4)由线性回归分析可知,24 h甲烷产量与乙酸/丙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48 h甲烷产量与24 h甲烷产量、48 h甲烷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饲粮NDF/淀粉与氨态氮(NH3-N)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24和48 h甲烷产量、饲粮NDF/淀粉与体外参数具有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0.982和0.975。综上所述,饲粮NDF/淀粉介于0.8~1.2甲烷减排效果较好。本试验条件下,饲粮NDF/淀粉为1.2对甲烷减排效果最佳。饲粮NDF/淀粉可以作为预测饲粮体外发酵甲烷产量的指标。
  • 饲料科学与技术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贺长青, 朱瑾, 匡佑华, 陈继发, 曲湘勇, 郭松长, 今林宽和, 周学彬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60-32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对肥育猪血浆生化和免疫指标及粪便菌群的影响。选取120头平均体重为(62.90±2.37)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B、C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和200 mg/kg BS。预试期7 d,正试期63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B、C组肥育猪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B组血浆球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2)C组肥育猪血浆免疫球蛋白A含量和猪圆环病毒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极显著提高(P<0.01);3)饲粮中添加BS对肥育猪血浆和肌肉中内毒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B、C组粪便中双歧杆菌相对含量显著提高(P<0.05),B组粪便中巨大芽孢杆菌相对含量显著提高(P<0.05),C组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相对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BS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肥育猪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优化肠道菌群。
  • 陈嘉铭, 张志东, 战晓燕, 夏旻灏, 刘志国, 董涛, 田建兴, 叶慧, 冯定远, 左建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68-32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饲粮中添加过氧化氢酶(CAT)对母猪繁殖性能、抗氧化能力、饲粮养分消化率以及仔猪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二元杂交(长白×大白)经产母猪160头,按母猪预产期、胎次体重、体况相近均衡分布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试验A、B、C组),饲粮中CAT添加量分别为0、50、100、150 U/kg,每组40头,每头母猪为1个重复,试验周期从妊娠第90天开始至仔猪断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CAT对总产仔头数、活仔数、健仔数、初生窝重有提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母猪饲粮中添加CAT对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效果显著(P<0.05);在母猪妊娠第104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和C组中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提高60.03%和53.70%(P<0.05);试验B组中血清CAT活性较对照组、试验A和C组都有显著提高(P<0.05)。在母猪哺乳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组中血清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组初乳中T-AOC提高119.10%(P<0.05);试验B和C组的初乳CAT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6.24%和76.95%(P<0.05);各试验组在粗蛋白质消化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为显著(P<0.05);各试验组在粗脂肪消化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为显著(P<0.05)。综上,在母猪饲粮中添加CAT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母猪总产仔数、母猪妊娠第104天及哺乳第14天血清中T-AOC、CAT活性、初乳中T-AOC、CAT活性,母猪抗氧化能力在饲粮中添加100 U/kg CAT时提升最明显;在母猪饲粮中添加CAT可以显著提高粗脂肪和粗蛋白质消化率。
  • 高红燕, 苏晨, 夏旻灏, 董涛, 魏可健, 董尚智, 冯定远, 左建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76-3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米提取复合糖在无诱食剂条件下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与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6±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三元杂断奶仔猪16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A组饲喂标准饲粮,B组饲喂基础饲粮(标准饲粮中去除甜味剂、香味剂、葡萄糖、蔗糖),C组饲喂标准饲粮+3%大米提取复合糖,D组饲喂基础饲粮+3%大米提取复合糖,E组饲喂基础饲粮+5%大米提取复合糖。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B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差异不显著(P>0.05),C组的ADG、ADFI显著提高(P<0.05);与B组相比,D组的ADG、ADFI和料重比(F/G)差异不显著(P>0.05),E组的ADG、ADFI显著提高(P<0.05),F/G显著降低(P<0.05)。2)与A组相比,B组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C组的CP表观消化率有提高的趋势(P=0.069);与B组相比,D组的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E组干物质(DM)、CP和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3)与A组相比,B组的隐窝深度(CD)显著提高(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有降低的趋势(P=0.073),C组的绒毛高度(VH)和V/C显著提高(P<0.05);与B组相比,D组的VH和CD均无显著差异(P>0.05),V/C有提高的趋势(P=0.053),E组的V/C显著提高(P<0.05)。4)与A组相比,B组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C组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与B组相比,D组ZO-1和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E组ZO-1的mRNA表达量有提高的趋势(P=0.075),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5)与A组相比,B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C组的血清T-AOC无显著差异(P>0.05);与B组相比,D组和E组的血清T-AOC显著提高(P<0.05)。6)5个组之间的回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无诱食剂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大米提取复合糖可以通过提高养分消化吸收、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屏障等途径实现对仔猪生长性能的改善。
  • 张开心, 张扬, 张克英, 丁雪梅, 白世平, 王建萍, 玄玥, 宿卓薇, 曾秋凤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85-32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白酶对肉鸭菜籽粕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套算法进行代谢试验,选用5种不同来源的菜籽粕,菜籽粕替代饲粮比例为15%。选择640只1日龄肉公鸭,随机分为13个处理,其中12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肉鸭)中6个处理为基础饲粮和5个菜籽粕替代基础饲粮的不加酶处理,另外6个为对应的加酶处理(添加200 mg/kg蛋白酶),1个处理为无氮饲粮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肉鸭)。肉鸭15~17日龄开始饲喂试验饲粮,试验期3 d。结果表明:1)5种菜籽粕的粗脂肪(EE)、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硫代葡萄糖苷(GS)、异硫氰酸酯(ITC)和噁唑烷硫酮(OZT)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21%、36.22%、12.96%、38.65%、13.83%、29.89 μmol/g、2.74 mg/g和0.45 mg/g。5种菜籽粕的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2.97%、37.77%、28.88%、36.08%和36.29%,变异系数为10.31%;其中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5%、0.47%和1.89%,变异系数分别为30.49%、23.69%和30.65%。2)不同菜籽粕对肉鸭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Met、Lys和Thr的标准回肠消化率平均值为91.04%、66.19%和73.54%。3)添加蛋白酶可显著提高肉鸭菜籽粕必需氨基酸中Thr(6.73%)、异亮氨酸(4.47%)、亮氨酸(3.03%)、缬氨酸(4.60%)和精氨酸(2.36%)以及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8.46%)、丝氨酸(7.05%)、谷氨酸(5.97%)、甘氨酸(9.38%)、丙氨酸(8.44%)和脯氨酸(3.94%)的标准回肠消化率(P<0.05)。结果提示,不同来源菜籽粕的肉鸭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差异较大,且Met标准回肠消化率较高;蛋白酶对肉鸭菜籽粕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改进程度与氨基酸种类有关。
  • 袁文华, 李国勤, 韩安法, 王淼, 李浙烽, 刁新平, 卢立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294-3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青年鸽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和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及与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80日龄左右的雌性青年鸽384只,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其中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108 CFU/kg丁酸梭菌、5×109 CFU/kg乳酸菌和5×109 CFU/kg乳酸菌+1×108 CFU/kg丁酸梭菌。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B、C和D组青年鸽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2.0%、32.0%和22.0%,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A组相比,C和D组青年鸽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与A组相比,D组青年鸽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降低(P<0.05),B、C和D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4)与A组相比,B、C和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C和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A组相比,C和D组青年鸽卵巢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促卵泡素受体(FSHR)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能够提高青年鸽肝脏抗氧化功能并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提高青年鸽的生长性能,对青年鸽的繁殖潜力也起到促进作用。
  • 栗明月, 方洛云, 苏汉书, 李义, 郝磊, 蒋林树,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02-33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竹叶提取物对奶牛泌乳性能、血液常规指标、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20头泌乳日龄、体重、胎次及产奶量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60、90 g/d的竹叶提取物。预试期14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均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30 g/d组乳糖率、乳蛋白率和乳脂校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90 g/d组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60 g/d组血液淋巴细胞数量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60 g/d组血液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30 g/d组血浆中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血浆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浆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竹叶提取物能够提高奶牛机体免疫和抗氧化性能。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竹叶提取物适宜添加水平为30 g/d。
  • 丁大伟, 高许雷, 滕乐帮, 吕永艳, 孙国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10-33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油(Oo)和肉桂醛(CA)组合添加对奶牛产奶性能和氮排泄的影响。选取年龄、体重、胎次、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期[(90±15)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4头。对照(C)组饲喂基础饲粮,各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组合的Oo和CA。其中,Oo设3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1.5(L)、13.0(M)、14.5 g/(d·头)(H);CA设3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5.0(L)、18.0(M)、21.0 g/(d·头)(H),共组成9个组合,分别为LL、LM、LH、ML、MM、MH、HL、HM、HH组(第1个字母为Oo添加水平,第2个字母为CA添加水平)。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LH、HH、LM、MM、MH、HL组产奶量均极显著高于C组(P<0.01)。2)各试验组乳体细胞数均极显著低于C组(P<0.01)。LH、ML、LM、MM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C组(P<0.01),LL、HH组显著高于C组(P<0.05)。LH、HM、HH、ML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C组(P<0.01),MH、LM、MM组显著高于C组(P<0.05)。3)LH、MH、HH、MM、LL、LM、HM组总氮排泄量均极显著低于C组(P<0.01),ML组显著低于C组(P<0.05)。LH、HH组粪氮极显著低于C组(P<0.01),LL、LM、MH组显著低于C组(P<0.05)。LH、MH、MM、HH组尿氮极显著低于C组(P<0.01),HM组显著低于C组(P<0.05)。MH、HL氮沉积组极显著高于C组(P<0.01),MM、LL、LH组显著高于C组(P<0.05)。LH、HH、LM组氮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C组(P<0.01),MH、LL组显著高于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联合添加Oo和CA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降低氮排泄量;综合考虑上述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组合为Oo 11.5 g/(d·头)、CA 21.0 g/(d·头)。
  • 申瑞瑞, 孙晓玉, 刘博, 李运起, 高艳霞, 李建国, 曹玉凤, 李秋凤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19-3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4种不同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薯渣与大豆秸秆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密封塑料桶进行混贮,将薯渣与大豆秸秆按照1:3的重量比混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置对照组(不含微生物制剂)及试验1、2、3和4组(分别添加微生物制剂1、2、3、4),每组3个重复。贮存60 d后取样分析,采用实验室化学分析法测定混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采用半体内法测定48 h瘤胃降解率,同时进行有氧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1)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感官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均为一级优良。2)经发酵品质的分析测定,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混贮饲料发酵品质均得到改善,以试验2组的pH最低(P<0.01),乳酸含量最高(P<0.01),氨态氮/总氮最低(P>0.05)。3)除试验4组外,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干物质损失率(DML)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粗蛋白质(CP)含量提高(P>0.05),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均得到提高,其中以试验2组的效果最好(P<0.01),其次是试验1组(P<0.01)、试验3组(P<0.01)和试验4组(P<0.05)。5)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干物质(DM)48 h瘤胃降解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P瘤胃降解率(P<0.05)、NDF瘤胃降解率(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以试验2组最高,且试验2组的ADF瘤胃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淀粉瘤胃降解率较对照组均得到提高,试验2组的淀粉瘤胃降解率较对照组提高3.34%(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经发酵处理后,薯渣混贮饲料质地松软,呈酸香味,无黏手现象,试验2组对薯渣与大豆秸秆混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处理效果最好。
  • 余苗, 李贞明, 陈卫东, 容庭, 王刚, 马现永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30-33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黑水虻幼虫粉对育肥猪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选取72头初始体重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母猪,随机分成3组,按照等能等氮的原则,在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4%和8%的黑水虻幼虫粉,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进行为期46 d的试验(其中预试期4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著提高了有机物的消化率(P<0.05),而添加8%黑水虻幼虫粉显著降低了粗蛋白质的消化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著增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葡萄糖的含量(P<0.05),但显著减少了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著增加了血清中缬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在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可调控机体与氮代谢和糖代谢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机体氨基酸平衡,说明黑水虻幼虫粉可作为新型优质蛋白质原料应用于育肥猪饲粮中。
  • 牛建康, 李妍, 高艳霞, 李建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38-3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活性干酵母对泌乳牛瘤胃发酵特性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泌乳天数、胎次、日均产奶量、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60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Ⅰ、Ⅱ、Ⅲ、Ⅳ组),每组15头牛,各组饲喂相同饲粮,Ⅰ、Ⅱ、Ⅲ、Ⅳ组每日每头奶牛分别投喂0、10、20、30 g活性干酵母。试验期为90 d。试验测定了瘤胃液pH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以及饲粮和粪中的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磷(P)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Ⅱ、Ⅲ、Ⅳ组MCP含量比Ⅰ组分别提高了26.87%、29.85%、24.63%(P<0.05)。Ⅲ组瘤胃液乙酸和TVFA含量分别比Ⅰ组提高了5.87%、13.59%(P<0.05)。但各组间瘤胃液pH、NH3-N、丙酸、丁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2)Ⅱ、Ⅲ组CP表观消化率分别比Ⅰ组提高了6.93%、7.22%(P<0.05)。Ⅱ、Ⅲ组ADF表观消化率分别比Ⅰ组提高了13.95%、13.26%(P<0.05)。各组间EE、NDF、Ca、P表观消化率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活性干酵母添加量为每日每头20 g时能促进泌乳牛瘤胃发酵,提高TVFA和乙酸含量及CP和ADF表观消化率。
  • 钟少颖, 汪珩, 朱勇文, 王文策, 陈受金, 周忠东, 谢华胜, 杨琳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46-3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测定甘蔗梢营养成分,探索甘蔗梢对鹅代谢试验的适宜条件及其对鹅饲用价值。试验1:首先通过概略养分分析法分析甘蔗梢营养成分。然后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18周龄成年雄性马冈鹅48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鹅,通过代谢预试验将甘蔗梢与玉米淀粉按6个比例(0:100、15:85、30:70、45:55、60:40和75:25)混合均匀配制成6种试验饲粮,测定各组甘蔗梢代谢能,分析结果显示当试验饲粮中甘蔗梢含量为55%时,鹅对甘蔗梢的能量利用率最高。随后代谢正式试验(选取马冈鹅3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鹅)采用55%甘蔗梢+45%玉米淀粉配制试验饲粮,试验分为1个空腹对照组,3个试验组,控制禁食-收粪时间分别为48 h+48 h、24 h+24 h、36 h+36 h、48+48 h。试验2:选用900只1日龄马冈鹅,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成6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鹅。各组分别饲喂含甘蔗梢0、2%、4%、6%、8%和10%的饲粮,且各组饲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期21 d。代谢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梢是一种粗纤维含量为33.71%的粗饲料,强饲法测定能值时,鹅在24 h内难以彻底排空,导致所测代谢能偏高,建议采用禁食-收粪时间为36 h+36 h,此时测得鹅对甘蔗梢表观代谢能和能量表观利用率分别为6.84 MJ/kg和41.09%,真代谢能和能量真利用率分别为7.70 MJ/kg和46.21%。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各组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的器官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的肠道相对长度差异和肠道相对重量(除十二指肠相对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甘蔗梢是一种粗纤维含量较高的粗饲料,在鹅饲粮中使用10%以内甘蔗梢对1~21日龄马冈鹅的生长性能、免疫器官以及胃肠道发育无显著影响。
  • 刘绍春, 王二龙, 汪开毓, 秦振阳, 杨倩, 刘韬, 赵武义, 谢恒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56-33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9.0±0.41)g的健康草鱼,驯化暂养2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5组草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0.2、1.0、5.0和10.0 g/kg玛卡粉末的试验饲料,连续投喂8周后对草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测定。饲养试验结束后,对各组草鱼进行胁迫试验和攻毒试验,对胁迫环境和疾病感染应激情况下草鱼的存活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玛卡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草鱼的饲料系数,提高草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量及内脏器官指数。其中,5.0 g/kg组的作用效果最佳,其终末体重、增重率、饲料系数以及脾脏指数、头肾指数和性腺指数与对照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5.0 g/kg玛卡显著提高了整个试验期内草鱼血清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白蛋白、总蛋白、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M的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草鱼在亚硝态氮胁迫和假单胞菌感染应激情况下的存活率(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玛卡可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增强草鱼在胁迫环境和疾病感染应激情况下的抵抗力。综合分析,草鱼饲料中玛卡的添加量以5.0 g/kg为宜。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王薇薇, 宋歌, 周航, 王丽, 刘宽博, 王永伟, 宋丹, 董正林, 李爱科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66-33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饲养试验研究东北地区粮库储存3年玉米对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清生化、毒素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确定储存玉米在仔猪饲粮中的应用效果,以指导粮库储存玉米的安全有效使用。选取48头平均体重为(14.0±3.8)kg的杜×长×大仔猪,按体重相近、公母各1/2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进行饲养试验。对照组饲粮选用当年收获的玉米(占饲粮60%)作为主要能量饲料,试验组饲粮则选用东北地区(克东粮库)储存3年的玉米(占饲粮60%)作为主要能量饲料,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与饲喂当年收获玉米的仔猪(公和母)相比,饲喂东北地区粮库储存3年玉米的仔猪(公和母)的生长性能以及血清生化(尿素氮含量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抗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和毒素指标(黄曲霉毒素B1、内毒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上述结果得出,将东北地区粮库(克东粮库)储存3年玉米应用于仔猪(12~30 kg)饲粮中,可取得与当年收获玉米相同的饲喂效果。
  • 王彩蝶, 李钰琪, 屯妮萨·麦提赛伊迪, 王世昌, 杨红建,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74-33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8只健康、体重为(49.13±4.70)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哈萨克羊母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只。试验期对照组绵羊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绵羊第1~26天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0 mg/(d·只)醋酸棉酚,在第27~47天醋酸棉酚添加量增加至1 200 mg/(d·只)。采集试验期正试期第1、20、37和47天瘤胃液样品,运用Illumina Hiseq平台测序分析绵羊瘤胃液真菌变化。结果显示:1)由样品物种稀释曲线和累积曲线可以看出,测序深度已经覆盖了瘤胃液样品中大部分的真菌。2)第1、20、4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瘤胃液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第37天时,试验组瘤胃液真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主坐标分析图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瘤胃液真菌样品聚集在一起。4)在属水平上,第20和37天,试验组瘤胃液真菌区系中毛霉菌属(Muco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7天,试验组绵羊瘤胃液真菌区系中Metschnikow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低浓度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醋酸棉酚浓度增加至1 200 mg/(d·只)时,Simpson和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主要优势菌属组成无显著影响。
  • 吴雷明, 韩光明, 寇祥明, 王守红, 张家宏, 毕建花, 王桂良, 唐鹤军, 徐荣, 朱凌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83-3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析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027±0.010)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60条幼蛭。3组幼蛭分别以螺蛳(作为对照)、漂螺、蚯蚓为生物饵料。结果显示:漂螺组幼蛭体质量、体长及体宽3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组之间幼蛭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整体生长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漂螺组、螺蛳组、蚯蚓组。幼蛭体质量与体长、体宽及体积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体积(R2=0.912 0)、体长(R2=0.888 8)、体宽(R2=0.771 7)。幼蛭蛋白酶活性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漂螺组幼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蚯蚓组(P<0.05)。幼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蚯蚓组幼蛭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漂螺组(P<0.05),螺蛳组和漂螺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得出漂螺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的促生长作用最佳,并建议依据漂螺营养成分制定幼蛭饲料营养标准,同时可将蚯蚓作为饲料免疫添加剂成分。
  • 仲召鑫, 董丽, 毛俊舟, 张永胜, 喻礼怀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91-33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初生重对新生梅山仔猪肝脏发育和脂代谢的影响。选取正常初生重(NBW)和低初生重(LBW)新生梅山仔猪各6头,不喂食母乳,出生6 h内颈动脉放血致死。取仔猪血液测定血浆脂代谢指标,屠宰取样测定肝脏器官指数、肝脏脂代谢指标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与NBW组相比,LBW组新生梅山仔猪的肝脏细胞粒径和面积极显著降低(P<0.01);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TC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TG含量和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肝脂酶(HL)活性呈下降趋势(P=0.086);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和LPL的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显示,LBW会抑制新生梅山仔猪的肝脏发育,降低脂代谢功能。
  • 袁玖, 唐德富, 万欣杰, 寇伟, 刘自强, 赵祥民, 张泽岩, 王燕娜, 王娟丽, 崔仲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98-3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火龙果皮与苜蓿、精料配比对饲料组合效应(AE)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分别为40:60和30:7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分别为40:60:0、40:45:15、40:30:30、40:15:45、40:0:60和30:70:0、30:55:15、30:40:30、30:25:45、30:10:60、30:0:70时11种饲料组合及3种单独饲料(精料、火龙果皮、苜蓿)分别培养0、2、4、6、9、12、24、36、48 h的产气量(GP),培养结束后的上清液及残渣用以测定p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与氨态氮(NH3-N)含量、干物质降解率(DMD)和有机物降解率(OMD),并计算出各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精粗比为40:60时,40:60:0、40:45:15组24 h产气量(GP24 h)、DMD、OMD的SFAEI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40:60:0、40:45:15、40:30:30组TVFA和NH3-N的SFAEI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40:60:0、40:45:15组的M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精粗比为30:70时,30:70:0组GP24 h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0:70:0、30:55:15、30:40:30组DMD和TVFA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0:70:0、30:55:15组OMD和NH3-N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0:70:0、30:55:15、30:40:30组的M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由此可见,精粗比为40:6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为40:45:15时的MFAEI最大;精粗比为30:7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为30:70:0时的MFAEI最大。
  • 肖俊楠, 郭治国, 李梓丹, 刘华, 孙骁, 张冬强, 王成章, 史莹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411-3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草粉替代花生秧对波尔山羊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用75只波尔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用苜蓿草粉分别替代基础饲粮中10%、20%、30%、40%的花生秧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1)随着波尔山羊饲粮中苜蓿草粉替代水平的增加,平均日增重呈线性增加(P=0.001),料重比呈线性降低(P=0.001)。2)随着波尔山羊饲粮中苜蓿草粉替代水平的增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呈线性降低(P=0.004,P=0.001),球蛋白(GLB)及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均呈二次方变化(P=0.001,P=0.001),先升高后降低,然而白球比(ALB/GLB)呈二次方变化(P=0.01),先降低后升高。3)随着波尔山羊饲粮中苜蓿草粉替代水平的增加,血清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线性升高(P=0.001,P=0.001),丙二醛(MDA)含量呈线性降低(P=0.048)。4)随着波尔山羊饲粮中苜蓿草粉替代水平的增加,肾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二次方变化(P=0.008),先升高后降低,GSH-Px活性呈线性升高(P=0.02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线性升高(P=0.001);脾脏CAT活性呈线性升高(P=0.001)。5)随着波尔山羊饲粮中苜蓿草粉替代水平的增加,十二指肠T-AOC呈线性升高(P=0.036),SOD活性呈二次方变化(P=0.015),先升高后降低,MDA含量呈线性降低(P=0.046);空肠CAT活性呈线性升高(P=0.041);回肠MDA含量呈线性降低(P=0.005),CAT活性呈线性升高(P=0.038)。6)试验组毛利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苜蓿草粉的替代水平为30%时,毛利润达到最高。由此可见,波尔山羊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显著提高其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苜蓿草粉替代水平为30%时,毛利润达到最高。
  • 李钰琪, 王彩蝶, 屯妮萨·麦提赛伊迪, 王世昌, 杨红建,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421-3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07.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醋酸棉酚后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瘤胃液代谢指标、水解酶活性的变化,探究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及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8只3岁左右、平均体重为(49.13±4.70)kg的健康哈萨克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分为2期,每期25 d。所有羊只饲喂同一营养水平粉状精料,每只羊每天粉状精料饲喂量为体重的1.50%,小麦秸秆及苜蓿为体重的1.00%,玉米青贮为体重的0.05%(干物质基础),混合饲喂,自由饮水;在此基础上,试验Ⅰ期试验组饲粮每天每只添加600 mg醋酸棉酚,试验Ⅱ期饲粮每天每只添加1 200 mg醋酸棉酚。结果表明:添加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pH及细菌总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前(即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6.0、9.0、12.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期各时间点试验组绵羊瘤胃原虫总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饲喂后3.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9.0、12.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期,饲喂后6.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12.0 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添加醋酸棉酚后瘤胃液中棉酚的浓度在饲喂后1.5、3.0 h最高。综上,醋酸棉酚在初期摄入后显著降低绵羊瘤胃原虫数量;醋酸棉酚通过抑制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降低瘤胃液中戊酸、异戊酸及异丁酸的浓度而对瘤胃内蛋白质消化代谢产生影响,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摄入醋酸棉酚6.0 h后;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活性整体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