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 雅安 625014;
3. 成都菊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
2. Institute of Animal Nutrition,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China;
3. Chengdu Jule Ecological Breeding Company of Limited Liabil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微生物发酵饲料是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以农副产品或食品工业副产物为主要原料,通过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其营养因子分解或转化,产生更能被畜禽采食、消化、吸收且无毒害作用的饲料原料[1,2],是一种绿色无药物添加剂的环保饲料。近年来我国的奶牛养殖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存在单产水平低、原奶质量不高的现象。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饲料资源短缺使得饲养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养殖利润低下。同时,我国大量的食品工业副产物被丢弃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可以将这些副产物变为新型的饲料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废弃副产品资源、保护环境,更能缓解我国人畜争粮、饲料资源短缺的现状。因此,为提高奶牛业的经济效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副产品资源,开发新型饲料资源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之一。已有研究证明发酵饲料具有提高产奶量、改善乳品质和提高饲料消化率的作用。周联高等[3]以谷类原料接种面包酵母经液体发酵和张连忠[4]以秸秆、饼粕等农副产品为原料接种特定的酵母菌发酵,研究均发现发酵饲料对提高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能和改善乳品质效果明显。孙满吉等[5]研究发现酵母培养物可以显著改善瘤胃内环境指标,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酱糟是主要以玉米、大豆和小麦等为原料制取酱油后的副产物,产量非常丰富,含有较多的粗蛋白质及丰富的氨基酸,但是因其含盐量过高、适口性差导致单独饲用价值低。但是以这种酱糟等为主要原料接种酵母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制成的微生物发酵饲料,仅见彭忠利等[6]在山羊上的一篇报道,结果表明该微生物发酵饲料能显著提高山羊生产性能。那么这种发酵饲料是否在奶牛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还有待研究。因此,本试验旨在通过在泌乳奶牛饲粮中使用以玉米喷浆纤维和酱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微生物发酵饲料,研究该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泌乳奶牛产奶量、乳品质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以达到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奶品质的目的,同时为该微生物发酵饲料在奶牛饲粮中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试验用微生物发酵饲料由四川新通达生物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酱糟、喷浆玉米纤维和糖浆等食品工业副产物,添加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而成(专利《含嗜酸乳杆菌的反刍动物微生态功能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专利号:201210399518)。其中干物质 72.66%,粗蛋白质22.42%,粗脂肪2.31%,粗纤维7.46%,粗灰分8.57%,酵母菌1.36×108 个/g,芽孢杆菌0.65×108 个/g,乳酸菌2.83×108 个/g。青草、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秸秆、啤酒糟、酵母麸皮和基础精料由成都菊乐生态养殖公司双流奶牛养殖场提供。
1.2 试验设计选择成都菊乐生态养殖公司双流奶牛养殖场,210头2~4胎、泌乳90 d左右、试验前7天平均泌乳量(24.48±0.45) kg、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70头牛。对照组饲喂原场全混合日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用1和2 kg微生物发酵饲料等质量替代原基础精料,预试期10 d,正试期24 d。预试期试验组以每2 d更换一定比例基础精料逐渐过渡至试验饲粮,直至试验组奶牛的饲粮全部转换为试验饲粮。原场全混合日粮参考中国奶牛饲养标准(2004)设计,精粗比为4 ∶ 6(风干基础),粗料为青草、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秸秆和啤酒糟。基础精料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各组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2。试验牛按照试验牛场的规定管理,自由饮水,机械挤奶。每天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每头牛共饲喂饲粮22.71、22.56和22.35 kg(风干基础),平均分成3次定时(07:30、14:00、18:30)定量饲喂,挤奶3次(05:30、13:30、19:30)。
![]() | 表1 基础精料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Table 1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the basal concentrate (air-dry basis) |
![]() | 表2 各组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饲喂基础) Table 2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diets in all groups (as-fed basis) % |
产奶量:每天(05:30、13:30、19:30)记录每头牛的产奶量,3次相加即为每头牛的日产奶量。
乳品质:试验第23天和第24天(试验结束前2天)早(05:30)、中(13:30)和晚(19:30),在每个组中随机选取20头牛(用油漆做好标记)采取奶样。挤奶时弃去前2把,每头牛挤出当次奶混匀后取50 mL奶样装入灭菌的离心管中,于4 ℃冰箱保存。取样结束后把同一头牛同时间2 d的奶样按照1 ∶ 1的比例混合成50 mL,然后再把同一头牛的奶样按照早 ∶ 中 ∶ 晚=4 ∶ 3 ∶ 3的比例混合成50 mL,使用乳成分分析仪(UL40AC-8)测定奶成分,即乳蛋白、乳脂肪、乳糖、非脂固形物含量及乳密度。
养分的消化率:试验第22天、第23天和第24天(试验结束前3天)每组随机选20头牛,采用内源指示剂收粪法[用盐酸不溶灰分(AIA)作为指示剂]进行消化试验,每天每头牛收粪100 g,按每100 g粪样加入10 mL 10%的硫酸固氮,将同一头牛3 d的粪样等质量混合成150 g,-20 ℃ 保存;试验第24天(试验结束前1天)采用四分法分别采集对照组和试验组的饲粮样品各2 kg。采用AIA法[7]测定饲粮各养分的消化率,按照下面公式计算:
某养分表观消化率=100×[100-(饲料中AIA含量/粪中AIA含量)×(粪中某养分含量/饲料中某养分含量)]。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参照文献[8]测定,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参照文献[9]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试验结果用Excel 2007进行预处理,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氏法多重比较检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泌乳奶牛产奶量的影响由表3可知,在奶牛饲粮中加入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提高泌乳奶牛的产奶量,2个试验组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试验第1~4天,各组的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5~8天,试验Ⅰ组(替代1 kg精料)和试验Ⅱ组(替代2 kg精料)的产奶量分别高出对照组1.83%(P<0.05)和2.68%(P<0.05);试验第9~12天,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产奶量分别高出对照组3.96%(P<0.05)和4.90%(P<0.05);试验第13天开始,各试验组的产奶量趋于稳定,表现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全期平 均值来看,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产奶量分别高出对照组3.42%(P<0.05)和4.40%(P<0.05)。
![]() | 表3 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泌乳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microbiology fermented feed on milk yield of lactating dairy cows |
由表4可知,在奶牛饲粮中加入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乳成分的含量。试验Ⅰ组各乳成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乳蛋白、乳脂肪、乳糖、非脂固形物的含量,脂肪/蛋白质和乳密度分别比对照组高出4.73%(P<0.05)、10.57%(P<0.05)、3.94%(P<0.05)、2.12%(P<0.05)、5.77%(P<0.05)和2.67%(P<0.05)。试验Ⅱ组的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的含量分别比试验Ⅰ组高出3.11%(P<0.05)、6.71%(P<0.05)和2.92%(P<0.05),其余各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 | 表4 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泌乳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microbiology fermented feed on milk composition of lactating dairy cows |
由表5可知,在奶牛饲粮中加入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饲粮中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7.41%(P<0.05)和9.30%(P<0.05)、9.20%(P<0.05)和13.61%(P<0.05)、18.79%(P>0.05)和27.84%(P<0.05)、10.49%(P>0.05)和16.01%(P<0.05)、14.70%(P<0.05)和24.48%(P<0.05)。试验Ⅱ组的各养分表观消化率均稍高于试验Ⅰ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 | 表5 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泌乳奶牛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Table 5 Effects of microbiology fermented feed on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nutrients of lactating dairy cows |
奶牛的生产性能决定着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产奶量和改善乳品质是奶牛养殖业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王德培等[10]研究发现饲喂微生物发酵饲料组的奶牛产奶量较对照组提高了0.85 kg/d(差异显著),乳脂率提高了0.17%(差异不显著),乳蛋白含量提高了4.1%(差异显著),全乳固体提高了0.4%(差异显著)。赵华等[11]试验发现,饲喂氨基酸发酵剂发酵饲料每头牛平均日产标准乳比对照组提高11.4%(差异显著)。郭春华等[12]用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等农副产品生产的发酵蛋白饲料饲喂奶牛,结果充分说明该发酵蛋白饲料显著提高了产奶量和原奶质量。本试验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该微生物发酵饲料后,各试验组的产奶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各乳成分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与前人的研究报道相似。微生物发酵饲料提高产奶量和改善乳品质的可能原因是,微生物发酵饲料中的酵母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能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增殖和生长,促进特定瘤胃菌群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瘤胃微生物对氨的利用,提高氨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进而提高奶产量和乳蛋白[13];瘤胃内有益菌的增加使得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能力增强,从而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而乙酸是乳脂合成的前体物质,丙酸可保证牛奶中乳糖含量,同时血液中合成乳糖的葡萄糖数量增加,进而使乳脂和乳糖的合成增加[14,15,16],因此乳品质得到改善。另外,因为瘤胃微生物的生长取决于以肽、氨基酸与氨形式存在的氮的可利用程度[17],所以,微生物发酵饲料中的小肽类和氨基酸等物质对产奶量和乳品质的提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奶牛饲粮中添加小肽或保护性小肽能提高产奶量4.12%~24.02%,对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含量也有部分作用[18,19,20,21]。也可能是因为添加到饲料中的微生物在瘤胃生长繁殖,产生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和促生长因子等,参与动物机体新陈代谢,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从而提高奶产量[22]。本试验从第13天开始,各组的产奶量基本趋于稳定,可能是当瘤胃微生物趋于平衡状态时,饲喂微生物发酵饲料的作用效果也趋于稳定,因此产奶量也就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3.2 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泌乳奶牛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饲料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可产生动物极易吸收的有益微生物菌体蛋白、酶类、生物活性小肽类、氨基酸、有机酸和活性益生菌等[23],形成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活菌含量高的生物饲料,能有效地促进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24]。Wiedmeier等[25]在精粗比为50 ∶ 50的奶牛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结果显著提高了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和半纤维素的消化率。Martin等[26]、Song等[27]研究得出奶牛饲粮中添加活菌剂会改善全肠道营养物质消化率及饲料利用效率的结论。Krehbiel等[28]报道,添加饲用微生物能改变瘤胃与后段消化道的微生物数量、瘤胃发酵模式,增进营养物质的外流速度,提高饲料的降解率。彭忠利等[6]使用与本试验相同的微生物发酵饲料对山羊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使得饲粮粗蛋白质、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本试验的结果也表明,在奶牛饲粮中添加适当水平的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显著地提高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这与产奶量的增加结果相符,充分说明微生物发酵饲料能够改善饲粮各养分的消化率是提高奶牛产奶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试验所用的发酵饲料是由乳酸菌、酵母菌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可能正因为饲料中的这些有益微生物,使得各养分的消化率得以提高。酵母菌能够刺激瘤胃纤维分解菌和乳酸利用菌的生长[29,30]。乳酸杆菌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可使肠道环境偏酸性,而一般消化酶的最适pH均偏酸性,有机酸的产生还可加强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因此有利于各养分的消化吸收[31]。研究表明,饲料中的有益菌群在瘤胃内生长繁殖,刺激微生物分泌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各种消化酶,有利于降解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并且还会合成B族维生素、氨基酸以及促生长子等营养物质,从而增强机体对养分的消化吸收,最终提高动物生产性能[32]。另外,发酵产物中的酶类物质可能对促进饲粮养分的消化也有一定帮助。
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微生物发酵饲料后,试验Ⅱ组(替代2 kg精料)的产奶量、乳成分和饲粮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试验Ⅰ组(替代1 kg精料)。这可能是只有足够量的有益菌群才能很好地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分的消化率。
4 结 论适当水平的微生物发酵饲料能提高泌乳奶牛的产奶量,改善乳品质,提高饲粮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微生物发酵饲料替代2 kg原基础精料的效果优于替代1 kg原基础精料。
[1] | 林标声, 罗建, 爱玲, 等.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5):2378-2380. (![]() |
[2] | 邹志恒, 宋琼莉, 韦启鹏, 等.发酵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中国动物保健, 2009(3):66-68. (![]() |
[3] | 周联高, 章世元, 王喜之, 等.酵母培养物对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及乳品质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08(20):14-16. (![]() |
[4] | 张连忠.酵母培养物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3):1132-1135. (![]() |
[5] | 孙满吉, 刘彩娟, 张永根, 等.直接饲喂酵母培养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5):1390-1395. (![]() |
[6] | 彭忠利, 郭春华, 柏雪, 等.微生物发酵饲料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6):134-137. (![]() |
[7] | 杨胜.家畜饲养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2:62-63. (![]() |
[8] | 张丽英.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 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 |
[9] | VAN SOEST P J, ROBERTSON J B, LEWIS B A.Methods for dietary fiber,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and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 in relation to animal nutrition[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91, 74(10):3583-3597. (![]() |
[10] | 王德培, 揣玉多, 马志刚, 等.微生物发酵精饲料饲喂奶牛效果观察[J]. 饲料工业杂志, 2007, 28(21):47-49. (![]() |
[11] | 赵华, 张玲, 张娜.利用氨基酸发酵剂发酵饲料饲喂泌乳牛试验[J]. 中国奶牛, 2004(3):27-28. (![]() |
[12] | 郭春华, 魏荣禄, 陶文清, 等.微生物发酵蛋白饲料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5(4):759-763. (![]() |
[13] | 岳寿松, 龙升波, 王世荣, 等.微生态制剂对奶牛增奶的实验研究[J]. 中国奶牛, 2003(3):20-21. (![]() |
[14] | 宋丽华, 刘大程, 周振峰.酵母活性物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06, 33(5):14-15. (![]() |
[15] | 刘凯, 李胜利, 魏永刚, 等.益康XP对奶牛产后日粮适应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J]. 中国奶牛, 2005, 26(1):24-28. (![]() |
[16] | LESMEISTER K E, HEINRICHS A J, GABLER M T.Effects of supplemental yeast(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ulture on rumen development,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blood parameters in neonatal dairy calve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04, 87(6):1832-1839. (![]() |
[17] | RUSSELL J B, OCONNOR J D, FOX D G, et al.A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 for evaluating cattle diets:Ⅰ.Ruminal fermentation[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1992, 70(11):3551-3561. (![]() |
[18] | 曹志军, 李胜利, 丁志民.日粮中添加小肽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04, 25(4):35-37. (![]() |
[19] | 姜宁, 张爱忠, 陆明海, 等.RPAA和保护性小肽对奶牛生产性能与消化率的影响[J]. 四川畜牧兽医, 2005, 32(6):27-28. (![]() |
[20] | 张永根, 曲晨, 欧建辉.乐能小肽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乳业, 2005(2):28-30. (![]() |
[21] | 黄国清, 易虹.小肽营养素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J]. 当代畜牧, 2006(9):33-34. (![]() |
[22] | 杜冰, 刘贤荣.益生素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02, 29(5):23-25. (![]() |
[23] | 陆文清, 胡起源.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与应用[J]. 饲料与畜牧, 2008, 22(7):5-9. (![]() |
[24] | 李维炯, 倪永珍, 黄宏坤, 等.微生态制剂在生态畜牧业中应用效果[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8(增刊):85-92. (![]() |
[25] | WIEDMEIER R D, ARAMBEL M J, WALTERS J L.Effect of yeast culture and Aspergillus oryzae fermentation extract on rumin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ent digestibility[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87, 70(10):2063-2068. (![]() |
[26] | MARTIN S A, NISBET D J.Effect of direct-fed microbials on ruminal microbial fermentation[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92, 75(6):1736-1744. (![]() |
[27] | SONG M K, SOHN H J.Effect of feeding yeast diets on lactating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s[J]. Kore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1997, 39(2):184-190. (![]() |
[28] | KREHBIEL C R, RUST S R, ZHANG G, et al.Bacterial direct-fed microbials in ruminant diets:performance response and mode of action[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03, 81(14 suppl.2):E120-E132. (![]() |
[29] | EMMANUEL D G V, JAFARI A, BEAUCHEMIN K A, et al.Feeding live cultures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an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nduces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feedlot steers[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07, 85(1):233-239. (![]() |
[30] | YOON I K, STERN M D.Effect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Aspergillus oryzae cultures on ruminal fermentation in dairy cow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96, 79(3):411-417. (![]() |
[31] | COLLINGTON G K, PARKER D S, ARMSTRONG D G.The influence of inclusion of either an antibiotic or a probiotic in the die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in the pig[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0, 64(1):59-70. (![]() |
[32] | 麻延峰, 傅春泉, 王宏艳, 等.益生素对奶牛泌乳性能及乳品质影响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08(4):493-4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