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宿州 234000
2. Animal Health Authority of Suzhou, Suzhou 234000, China
肉鸡生产过程中,饲粮代谢能(ME)和粗蛋白质(CP)水平一直是制约肉鸡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能量饲粮和蛋白质饲粮用量大,成本高,另一方面,代谢能和蛋白质水平也是影响肉鸡胴体品质和鸡肉风味的主要因素[1]。提高饲粮营养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肉鸡生产性能,但营养水平过高,超过肉鸡可以吸收利用的范围就会造成营养浪费而增加饲粮成本,代谢能水平过高导致肉鸡胴体过肥,肉质变得粗老、油腻、缺少风味[2, 3];粗蛋白质水平过高,也会导致粪便等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磷、氮,造成环境污染。反之,营养水平不足,会造成机体蛋白质等代谢障碍,影响生长发育并降低生产性能。因此,确定饲粮中适宜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于降低饲粮成本,提高肉鸡养殖经济效益至关重要[4]。
近年来,关于肉鸡适宜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研究也有很多,虽然用于衡量研究结果的指标不同,但是方法基本上还是相似的,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品种的差异性,设定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梯度,然后进行分组试验,最后通过饲养效果选取最优的搭配组合。上述传统研究方法,得到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梯度组合一般是固定的,可能与动物某个生长阶段的实际需要相互吻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梯度是试验前已经设定好的,随着精细营养制度的实施,可能出现的情况则是,其实际需要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没有出现在已经设定的梯度之中,而是存在于设定的梯度之间的某个数值,这样利用传统方法研究得到的结果与实际需要量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是根据二次回归正交参数表,结合正交组合来设定代谢能和粗蛋白质二者因素水平的,并通过生长模型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在相同数量试验动物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是试验数据,并可以动态、连续地预测动物代谢能和蛋白质的营养状况[5, 6, 7]。
基于此,本试验通过引入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来探讨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组合效应对1~21日龄科宝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组合,旨在降低饲粮成本,提高肉鸡生产经济效益,为肉鸡精细营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设计方法,设定以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为2个试 验因子,结合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等建立回 归方程,通过拟合得到其目标方程的最佳参数,并就各试验测定指标对优化值的影响进行分析。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科宝肉鸡480只,随机分成12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试验期为21 d。试验饲粮为玉米-豆粕型,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组为中心组(即0水平组),中心组设定为4个组,饲粮营养水平相同,用来保持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设计旋转性的稳定性。中心组饲粮水平参考NRC(1994)提供的1~21日龄肉鸡饲养标准,设定低于饲养标准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作为试验0水平点,其他各试验组根据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参数表,设定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编码见表1,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见表2,各组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3。
![]() | 表1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编码表 Table 1 ME and CP coding levels |
![]() | 表2 试验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 Table 2 The levels of ME and CP in experimental diets |
![]() | 表3 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Table 3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experimental diets (air-dry basis) |
试鸡采用笼养,全期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前进行消毒,试验期间鸡舍温度、光照和湿度按照肉鸡饲养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并进行常规免疫,定期消毒,清理鸡舍。 1.3 样品采集
于试验第21天空腹称重,每个重复选取4只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试鸡(公母各占1/2),进行静脉放血致死,收集血液,制备血清,置于-20 ℃冰箱保存;解剖试鸡,取腹脂、左侧胸肌和腿肌并称重,用于测定屠宰性能。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生产性能指标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以重复为单位,对试鸡进行空腹称重,记录初生重和末重,并统计试验全期各重复的耗料量,对死亡鸡和淘汰鸡的耗料量进行校正。计算各组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和料重比(the ratio of feed to gain,F/G)。 ADG(g/d)=(末重-初生重)/试验天数; ADFI(g/d)=耗料量/试验天数; F/G=耗料量/(末重-初生重)。 1.4.2 屠宰性能指标
取上述屠宰试鸡,记录屠体重、全净膛重,分别剥离左侧胸肌、腿肌和腹脂,称重,并计算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 屠宰率(%)=100×屠体重/宰前活重; 胸肌率(%)=100×2×左侧胸肌重/全净膛重; 腿肌率(%)=100×2×左侧腿肌重/全净膛重; 腹脂率(%)=100×腹脂重/(全净膛重+腹脂重)。 1.4.3 血清生化指标
取制备的血清样本,采用试剂盒测定其部分生化指标。测定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及尿酸(uric acid,UA)的含量,所用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中GLM程序进行方差分析,试验数据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中的Central Composite对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等各指标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Origin 8.0软件绘制3D响应面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如表4所示,除了2、5、8组的ADFI及1、3组的F/G差异不显著(P>0.05)外,试验组(1~8组)的ADG、ADFI及F/G均差异显著(P<0.05),中心组(9~12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中心组各组ADG和ADFI低于高能高蛋白质组(1和7组)(P<0.05),F/G均显著低于1和7组(P<0.05)。当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40 MJ/kg时,粗蛋白质水平从18.00%(8组)上升到21.00%(9~12组),ADG从22.69 g/d增加到29.49 g/d,显著提高了29.91%(P<0.05);当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继续上升到24.00%(7组),ADG提高了9.11%,说明提高粗蛋白质水平可以提高肉鸡ADG,但影响逐渐变弱;相同地,当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1.00%时,代谢能水平从10.50 MJ/kg(6组)提高到12.40 MJ/kg(9~12组)时,ADG显著提高了28.11%(P<0.05);而代谢能水平从12.40 MJ/kg 提高到14.30 MJ/kg(5组)时,ADG反而降低了5.13%。观察结果可以发现,高能饲粮使得该组肉鸡ADFI下降了4.50%。总体情况来看,中心组在获得较高ADG的同时ADFI和F/G都低于1、7组。通过协方差统计分析,各组试鸡初始体重对ADG、ADFI以及F/G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 | 表4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ME and CP levels on performance of broilers |
如表5所示,试验组及中心组之间屠宰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1、9、10、11、12组胸肌率显著高于2、4、5、6、8组(P<0.05),4、5、8组胸肌率最低且差异不显著(P>0.05);1、3、7、9、10、11、12组之间腿肌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2、4、5、6组(P<0.05);3、9、10、11、12组间腹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1、2、5组(P<0.05),4、6组腹脂率最低。从屠宰性能各指标来看,在屠宰率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中心组能够获得较高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同时腹脂率较低。
![]() | 表5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Table 5 Effects of ME and CP levels on the slaughter performance of broilers |
如表6所示,中心组与3、4、7、8组血清GLU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6组(P<0.05),其中1、2、5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TC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而显著影响了TG含量(P<0.05),二者均呈现随饲粮代谢能水平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血清TP、ALB及UA含量均反映蛋白质代谢情况,其中各组T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5、9、10、11、12组ALB含量显著高于2、4、6、8组,1、3、7组ALB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6、7组与中心组U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低于1、2、4、8组(P<0.05)。总体来看,血清中TP和ALB含量呈现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反之,UA含量则有下降趋势。
![]() | 表6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Table 6 Effects of ME and CP levels on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of broilers |
利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中的Central Composite程序,分别以代谢能(x1,MJ/kg)和粗蛋白质水平(x2,%)为自变量,以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等各项指标作为因变量(y),建立二元二次回归方程: y=b0+b1x1+b2x2+b3x1x2+b4x21+b5x22。
其中,b0、b1…b5为参数。再通过Origin 8.0软件绘制3D响应面图,对拟合的二次回归方程的显著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饲粮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最佳组合。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下拟合的相关回归方程见表7、表8,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进行评价,发现其对ADG、F/G、胸肌率、腿肌率及腹脂率拟合效果较好。
![]() | 表7 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下肉鸡生产性能的回归分析 Table 7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ME and CP of broilers |
![]() | 表8 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下肉鸡屠宰性能的回归分析 Table 8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laughter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ME and CP of broilers |
如图1所示,横轴分别表示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编码值,纵轴轴表示肉鸡的ADG。曲面是由无数个点组成,而每个点则代表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组合下肉鸡的ADG,凸起的曲面部分代表ADG较高,否则表示较低。由曲面可知,当代谢能编码值在-0.71~0.71,粗蛋白质编码值在0~0.71时,可使肉鸡的ADG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当代谢能水平编码值在-1.41~0时,随着粗蛋白质水平增加,ADG逐渐增加;当粗蛋白质编码值在0.71~1.41时,随着代谢能水平逐渐增加,可能会导致ADG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任意提高 饲粮中代谢能或粗蛋白质水平,一方面会增加饲 粮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 | 图1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ADG影响的响应面 Fig.1 Response surface graph of the effects of ME and CP levels on ADG of broilers |
如图2所示,当代谢能编码值在-0.71~0.71,粗蛋白质编码值在-0.71~1.41时,F/G均处在较低的水平;当粗蛋白质编码值在0~1.41时,随着代谢能水平的提高,F/G逐渐升高;而当代谢能编码值在-1.41~1.41时,粗蛋白质编码值在-1.41~0时,F/G呈下降趋势。总体来看,肉鸡F/G受到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二者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提高饲粮转化率。
![]() | 图2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F/G影响的响应面 Fig.2 Response surface graph of the effects of ME and CP levels on F/G of broilers |
如图3所示,当代谢能编码值在-0.41~0时,粗蛋白质编码值在-0.41~0时,肉鸡胸肌率随着粗蛋白质水平提高而提高,而粗蛋白质编码值从0~1.41变化时,胸肌率会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总体上看来,当代谢能水平提高,粗蛋白质水平降低,胸肌率都会随之降低,因此,实际生产中要想在屠宰过程中获得比较理想的胸肌率,需要在饲粮中提供比较适中的代谢能和蛋白质水平。
![]() | 图3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胸肌率影响的响应面 Fig.3 Response surface graph of the effects of ME and CP levels on breast muscle percentage of broilers |
如图4所示,当代谢能水平编码值和粗蛋白质水平编码值保持在0附近时,可以得到较高的腿肌率,而当粗蛋白质水平继续提高,编码值超过0.71时,腿肌率会出现降低的趋势。和胸肌率相似,粗蛋白质水平对腿肌率的影响大于代谢能水平带来的影响,因此应当合理控制饲粮中粗蛋白质的水平,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屠宰性能。
![]() | 图4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腿肌率影响的响应面 Fig.4 Response surface graph of the effects of ME and CP levels on thigh muscle percentage of broilers |
如图5所示,代谢能水平对于肉鸡腹脂沉积的影响明显大于粗蛋白质水平。当粗蛋白质编码值在0上下,代谢能编码值在-1.41~1.41时,肉鸡腹脂率随着代谢能水平提高逐渐增加;而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编码值从0~1.41变化时,腹脂率也会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控制饲粮中代谢能水平,可以有效降低肉鸡腹脂过多的沉积。
![]() | 图5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腹脂率影响的响应面 Fig.5 Response surface graph of the effects of ME and CP levels on abdominal fat percentage of broilers |
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优化分析,本次试验条件下,当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45 MJ/kg和22.75%时,肉鸡可以获得理论上最大的ADG(31.65 g/d);当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12.12 MJ/kg和20.65%时,饲粮转化率最高,F/G为1.65;而当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在12.05~12.35 MJ/kg和20.75%~21.25%,肉鸡的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3 讨 论 3.1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鸡的生产性能受到来自于品种、饲粮营养水平以及饲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烨等[8]和Sizemore等[9]均认为,饲粮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肉鸡耗料量、ADG及F/G能够产生显著影响,本试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试验结果表明,ADFI随着代谢能水平的提高,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这与Summers等[10]研究结论相似。
蛋白质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是机体组成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组织更新、修复的原料,也是家禽健康生长获得良好生产性能的基础,其缺乏会导致家禽生长发育受阻;过剩的蛋白质,部分以代谢能的形式转化为脂肪沉积在体内,影响胴体品质,部分则会以尿素形式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同时造成浪费,影响经济效益[11, 12]。从本试验结果来看,高能高蛋白质组(1组)、高能低蛋白质组(2组)和低能高蛋白质组(3组)的F/G显著高于中能中蛋白质(9~12组);而低能低蛋白质组(4组)、低能高蛋白质组(3组)和高能低蛋白质组(2组)的ADG、ADFI又显著低于中能中蛋白质组(9~12组),说明适宜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组合,可以改善肉鸡的ADG、ADFI和F/G,而其中任何一个不足或过量都会造成肉鸡生产性能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效益,这与陈玉芹等[13]、吴宏达[14]、刘艳芬等[15]在肉鸡方面研究的结果保持一致。
本试验结果表明,肉鸡生产性能并没有随代谢能水平的提高而一直提高,也就是说肉鸡早期对高水平代谢能需求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早期肉鸡由于生理结构各方面不成熟,还不具备利用高水平代谢能的能力,随着日龄的增加,对代谢能的需求会逐渐增高;另一方面可能与饲养所处的温度环境有关,有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低于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时,增加饲粮代谢能水平也不会显著提高生产性能[16, 17, 18]。本试验是在11月份下旬开始进行的,由于整体环境温度较低(8~10 ℃),而且会发生温度骤降(-2~2 ℃)的情况,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机体用于维持基础代谢的代谢能消耗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试鸡ADFI增大而增重较慢,导致21日龄试鸡体重略低于标准体重(650~660 g),且F/G较高,科宝肉鸡前期F/G一般在1.75左右,本试验中部分组F/G高于此值。同时,本试验中,高粗蛋白质组(7组)试鸡有痛风症情况出现,可能的原因是:饲粮粗蛋白质水平长期过高导致体内UA含量增多,而雏鸡肾脏排泄能力有限,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痛风症的出现,影响生产性能[19]。因此,从肉鸡整个生长阶段来看,前期主要是完善机体生理结构、消化系统,后期主要是育肥增重,因此对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需求也会随着周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化[20]。本试验的结果来看,1~21日龄科宝肉鸡饲粮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维持在12.05~12.45 MJ/kg和20.65%~21.25%时,可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而这与贺军[21]和王生雨等[22]研究的结果非常相近,他们认为肉鸡前期适宜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55 MJ/kg、20.00%和12.13 MJ/kg、21.00%。 3.2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屠宰性能,各组的屠宰率差异不显著,而随着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各组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的则差异显著,这与杨烨等[8]和田亚东[23]研究结果一致。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代谢能水平为12.40 MJ/kg时,粗蛋白质水平从18.00%(8组)增加至21.00%(9~12组),再到24.00%(7组),胸肌率分别显著提高了9.55%和3.75%,腿肌率分别显著提高了8.84%和3.49%,腹脂率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适当提高粗蛋白质水平可以显著提高肉鸡的胸肌率、腿肌率,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腹脂率,而随着粗蛋白质水平逐渐提高,其影响效果会显著下降;而当粗蛋白质水平为21.00%时,代谢能水平从10.50 MJ/kg(6组)增加到12.40 MJ/kg(9~12组),再到14.30 MJ/kg(5组),肉鸡胸肌率和腿肌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53%、降低了8.41%和提高了2.10%、降低了4.21%,而腹脂率则显著提高了10.05%和16.11%,说明适当增加代谢能水平可以提高肉鸡胸肌率和腿肌率,而高水平代谢能则会导致降低,同时也会造成腹脂沉积较多,腹脂率显著提高。
同理,对其他各组进行比较,也会得到相同结论:饲粮代谢能水平主要对肉鸡腹脂沉积产生显著影响,而粗蛋白质水平则对胸肌率、腿肌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他们对腹脂率、胸肌率、腿肌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方立超等[24]和黄明等[25]的报道结果一致,他们认为,过高水平蛋白质的会促进肌肉脂肪及腹部脂肪的沉积。Jackson等[26]进一步研究表明,高能高蛋白质饲粮可以改善肌肉纤维密度,同时增加肌肉中亚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提高肌肉风味。而生产性能与屠宰性能二者之间又密不可分,如果生产性能较高,而肉鸡屠宰性能不高或者脂肪沉积过多都会影响其经济效益,因此,只有两者均在较高的水平,肉鸡生产才更具经济效益。本试验中,当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05~12.35 MJ/kg和20.85%~21.25%时,可保证肉鸡达到较好的屠宰性能。 3.3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 影响
血液是动物机体内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营养物质、参与机体新陈代谢的原料以及废物排泄都是通过血液运输完成,其成分的变化也可以反映机体的代谢情况和健康状况。
关于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多。陈金文等[27]和井文倩[28]研究均表明,血清中GLU、TC、TG的含量均受到饲粮代谢能水平的影响,且差异显著,其中,TC和TG含量随代谢能水平升高而显著降低,GLU含量则随着提高而显著升高,而血清中TG、TC含量较高的组腹脂率均相对较低,说明血清中脂类代谢与机体脂肪沉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机体脂肪沉积较多时,血清中反映脂类代谢的TG、TC含量等可能会相对较低;管丽辉等[29]和多乐等[30]报道,ALB和TP含量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有增加的趋势,而UA含量则有减少的趋势[31],这些研究都与本试验结果有相同之处。
GLU是动物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其浓度高低反映动物活力大小,而其又与摄入代谢能高低有关,高能饲粮可以显著提高血清GLU含量[32]。血糖浓度是通过下丘脑控制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来调节的。本试验中,高能组(第1、2、5组)GL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说明高能饲粮加强肉鸡对代谢能的利用,促进糖原的合成。TC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参与合成胆汁和维生素D3等,其含量过高会引起肉鸡动脉硬化和猝死症状发生。TG是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基础,影响机体脂类代谢强度,试验中主要是添加豆油提高饲粮代谢能水平,本试验中,导致TG含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1)降低或是抑制肝脏脂肪酸和TG的合成;2)抑制肝脏脂蛋白载体蛋白脂肪酶的活性[33]。
血清TP和ALB含量是机体蛋白质代谢情况的综合体现,反映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状况和机体免疫力,当二者含量升高表明机体代谢活动旺盛。UA是禽类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饲粮粗蛋白质水平高低及氨基酸平衡与否均会对UA含量造成影响,UA含量高低也反映机体蛋白质代谢及营养状况[34]。总体来说,只有当血液成分即各生化指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机体的代谢才能正常的进行,才能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 4 结 论
① 1~21日龄科宝肉鸡饲粮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05~12.45 MJ/kg和20.65%~21.25%时,可显著改善科宝肉鸡的ADG、F/G、胸肌率和腿肌率,降低腹脂率。
② 满足1~21日龄科宝肉鸡最佳生产性能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5~12.45 MJ/kg和20.65%~22.75%。
③ 当饲粮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05~12.35 MJ/kg和20.85%~21.25%时,1~21日龄科宝肉鸡可达到最佳屠宰性能。
[1] | 岳永生,陈鑫磊,牛庆恕,等.四种不同类型鸡肌肉品质的比较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1996,32(2):30-32. (![]() |
[2] | 徐廷生,雷雪芹,樊天龙.影响鸡胴体组成和肉质特性的因素[J]. 中国家禽,1997(5):36-37. (![]() |
[3] | 方立超,董国忠.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肉质的影响[J]. 中国饲料,2001(8):17-19. (![]() |
[4] | 何叔年,陈娟.不同蛋白质能量比对麻黄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J]. 饲料广角,2012(2):38-40. (![]() |
[5] | 茆诗松,周纪芗,陈颖.试验设计[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 |
[6] | 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
[7] | 刘文卿.实验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
[8] | 杨烨,李忠荣,冯玉兰.河田鸡日粮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的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1,16(1):42-48. (![]() |
[9] | SIZEMORE F G,SIEGEL H S.Growth,feed conversion,and carcass composition in females of four broiler crosses fed starter diets with different energy levels and energy to protein rations[J]. Poultry Science,1993,72(28):2216-2228. (![]() |
[10] | SUMMERS J D,SLINGER S J,SIBBALD I R,et al.Influence of protein and energy on growth and protein utilization in the growing chicken[J]. Journal Nutrition,1964,82:463-468. (![]() |
[11] | 杨凤.动物营养学[M]. 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89-96. (![]() |
[12] | 呙于明.家禽营养与饲料[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19-20. (![]() |
[13] | 陈玉芹,张曦,赵成法,等.不同粗蛋白质营养水平饲粮对0-6周龄武定鸡生长性能的影响[J]. 饲料工业,2013,34(7):16-19. (![]() |
[14] | 吴宏达.不同蛋白水平对本地肉鸡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8):72-75. (![]() |
[15] | 刘艳芬,黄银姬,黄晓亮.日粮蛋白水平对0-3周龄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2006,33(3):11-13. (![]() |
[16] | KASSIM H,SUWANPRADIT S.The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levels on the carcass composition of starter and grower broilers[J]. 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1996,9(3):261-266. (![]() |
[17] | 赵向红.有效温度与日粮能量及蛋白水平对肉鸡消化功能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 |
[18] | ZAMAN Q U,MUSHTAQ T,NAWAZ H,et al.Effect of varying dietary energy and protein on broiler performance in hot climate[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46(3/4):302-312. (![]() |
[19] | HIEKLING D,GUENTER W,JAEKSON M E.The effects of dietary methionine and lysine on broiler chicken performance and breast meat yield[J]. Canad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90,70(2):673-678. (![]() |
[20] | 沙文锋,朱娟,顾拥建,等.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日粮对如皋黄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7):26-18. (![]() |
[21] | 贺军.日粮能量水平对0-5周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1,30(5):62-64. (![]() |
[22] | 王生雨,刘华阳.不同能量、蛋白质水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02(4):43-45. (![]() |
[23] | 田亚东.固始鸡能量和蛋白质营养需要量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2. (![]() |
[24] | 方立超,宋代军,阚宁,等.饲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肉鸡肉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02,15(3):98-104. (![]() |
[25] | 黄明,罗欣.内源蛋白酶在肉嫩化中的作用(综述)[J]. 肉类研究,1999,7(2):9-14. (![]() |
[26] | JACKSON J D,SUMMERS J D,LEESON S.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on broiler carcass composition and efficiency of nutrient utilization[J]. Poultry Science,1982,61(11):2224-2231. (![]() |
[27] | 陈金文,杨山,莫棣华,等.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肉鸡腹脂和血脂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1998,10(1):20-28. (![]() |
[28] | 井文倩.代谢组学及其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J]. 山东畜牧兽医,2009,30(11):59-60. (![]() |
[29] | 官丽辉,刘海斌,张立永,等.不同能量、蛋白水平日粮对育雏期塞北乌骨鸡生长发育规律、生化指标和肠道消化酶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2013,33(8):1292-1300. (![]() |
[30] | 多乐,莫子艺,孔鹏,等.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石岐杂鸡免疫器官发育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饲料,2011(4):36-41. (![]() |
[31] | ÖZEKA K,BAHTIYARCAB Y.Effects of sex and protein and energy levels in the diet on the blood parameters of the Chukar partridge (Alectoris chukar)[J]. British Poultry Science,2004,45(2):290-293. (![]() |
[32] | 殷中琼,贾仁勇,刘世贵.不同个体和日龄新罗曼蛋鸡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J]. 畜禽业,2002,12(6):33-36. (![]() |
[33] | 宋素芳,康相涛,田亚东,等.0-4周龄固始鸡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8):976-981. (![]() |
[34] | 王远孝,卢永胜,张莉莉,等.日粮不同蛋能比水平对黄羽肉鸡器官指数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 家畜生态学报,2010,31(4):30-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