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廊坊 065001
2. E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Langfang 065001, China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主要包括α-亚麻酸(ALA,C18 ∶ 3 ω-3)、二十碳五烯酸(EPA,C20 ∶ 5 ω-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 ∶ 6 ω-3)。ω-3 PUFA可以预防和治疗肥胖、糖尿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对抗癌、免疫调节等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富含ω-3 PUFA(尤其DHA)的食品成为消费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热点。鸡蛋中含有人体内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2],是消费者每天的必需品。与其价格高昂的保健药物相比,富含ω-3 PUFA的鸡蛋更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通过改变饲粮中脂肪酸组成可调控鸡蛋黄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常用的富含ω-3 PUFA的原料主要有鱼油和亚麻籽。鱼油富含大量DHA,但容易氧化,又具有特殊的腥味,影响畜禽产品的风味;亚麻籽主要富含ALA,但转化沉积到鸡蛋中DHA的效率低,需要在饲粮中高剂量的添加。综合考虑二者各有利弊,在实际生产中利用亚麻籽的较多。吴灵英等[3]、Hayat等[4]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亚麻籽能显著提高鸡蛋中ω-3 PUFA含量,生产富含ALA为主的鸡蛋。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海洋资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微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糖、不饱和脂肪酸和细胞色素(如叶绿素、虾青素和叶黄素)等多种重要的生命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食品和畜禽饲料等领域。Bruneel等[5]、陈秀丽等[6]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微藻均可以提高鸡蛋中ω-3 PUFA的含量,生产富含DHA为主的鸡蛋。但关于在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及蛋黄ω-3 PUFA沉积规律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还未见很多报道。因此,本试验研究旨在比较饲粮中添加相同剂量的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及蛋黄ω-3 PUFA沉积规律,以期为富含ω-3 PUFA鸡蛋的生产实践中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微藻,绿色粉末状,由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亚麻籽,购自于北京浩农特产有限公司。参照《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7]测定微藻和亚麻籽干物质中营养价值,结果如下:微藻含粗蛋 白质51.85%、粗脂肪8.01%、粗灰分6.17%、钙0.29%、总磷1.15%、总能24.24 MJ/kg、蛋氨酸0.96%、赖氨酸3.08%;亚麻籽含粗蛋白质22.71%、粗脂肪40.82%、粗灰分2.94%、钙0.48%、总磷0.46%。
1.2 试验设计与饲粮选取37周龄健康、产蛋率和体形相近罗曼蛋鸡21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每个重复4个鸡笼,每个鸡笼3只鸡。采用随机编号安排组位,使同一个组各重复均匀地分布于鸡舍不同位置的上、中、下层,以避免环境、位置不同对测定指标的影响。试验期4周。
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8%微藻(微藻组)和8%亚麻籽(亚麻籽组)的饲粮。各组饲粮营养水平基本一致。饲粮参照NRC(1994)和我国《鸡饲养标准》(NY/T 33—2004)配制,其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试验饲粮及微藻、亚麻籽脂肪酸组成见表2。
![]() | 表 1 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Table 1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experimental diets (air-dry basis) |
![]() | 表 2 试验饲粮及微藻、亚麻籽脂肪酸组成 Table 2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experimental diets,microalgae and flaxseed |
采用封闭式鸡舍,3层阶梯式笼养;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相结合,保证每日光照16 h,光照强度10~20 lx;正压横向通风,屋顶进风,温度28~32 ℃,相对湿度50%~90%;饲料为干粉料,每日布料2次,匀料4次,自由采食,乳头式饮水器自由饮水;每日捡蛋2次;每5 d清粪、鸡舍消毒1次,按照常规防疫程序进行防疫。
1.4 样品采集与处理分别于试验期第1、3、5、7、9、11、13、14、21、28天,以重复为单位,每个重复随机取3枚鸡蛋并称重,用蛋黄分离器分离蛋黄、蛋白及蛋壳并称重,同时,用罗氏比色卡测定蛋黄的颜色,蛋黄于-20 ℃保存。
试验结束,以重复为单位,每重复取4枚鸡蛋。在室温下贮存鸡蛋,在贮存期的第4、14天,每个组分别取2枚鸡蛋测定蛋白高度、哈夫单位蛋品质指标。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试验期间,每天以重复为单位,记录每个重复的总蛋重、鸡蛋数,每周清料1次,最后计算整个试验期的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蛋比。
采用SONOVA蛋品质自动分析仪(Egg AnalyzerTM,Orka公司)测定鸡蛋的蛋白高度、哈氏单位。
蛋黄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测定:蛋黄解冻后充分混合,利用冷冻干燥机冻干,粉碎成蛋黄粉,经过样品前处理,利用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分析,按归一化法,计算蛋黄中各脂肪酸含量。1)样品的前处理:准确称取蛋黄粉0.25~0.30 g于试管中,添加5 mL正己烷,震荡,再加入5 mL氯乙酰-甲醇[氯乙酰 ∶ 甲醇(V ∶ V)=1 ∶ 10配置],充分震荡后,80 ℃水浴加热2 h。冷却至室温,加入6%碳酸钾(K2CO3)溶液5 mL,转移到离心管,5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于气相色谱分析。2)气相色谱条件:J&W 112-88A7色谱柱(100 m×250 μm×0.25 μm),载气为高纯度氮气(N2),柱流速1.2 mL/min。检测器温度:280 ℃;检测器气体:氢气(H2):42 mL/min,空气:450 mL/min,尾吹氮气(N2):30 mL/min。柱箱温度:120 ℃,1 min;15 ℃/min升到180 ℃,10 min;3 ℃/min升到210 ℃,8 min;5 ℃/min升到230 ℃,10 min。进样量1 μL。
1.6 数据统计分析试验数据用Excel 2013进行初步整理,再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其余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Duncan氏法进行多重比较,以P<0.05和P<0.01作为差异显著和极显著的判断标准。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由表3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的产蛋率、平均日采食量、平均蛋重及料蛋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 | 表 3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dietary microalgae and flaxseed on performance of laying hen |
由表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蛋重、蛋黄重、蛋黄比例、蛋白重和蛋白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图1可知,饲粮中添加微藻可明显改善蛋黄颜色,并且蛋黄颜色在第7天左右即可达到饱和,而亚麻籽组没有改善蛋黄颜色的趋势。
![]() | 表 4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dietary microalgae and flaxseed on egg quality of laying hen |
![]() | 图 1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黄颜色评分的影响 Fig. 1 Effects of dietary microalgae and flaxseed on yolk color score |
由表5可知,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鸡蛋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贮存时间对鸡蛋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组和贮存时间交互效应对鸡蛋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影响均不显著(P>0.05)。贮存4 d微藻组和亚麻籽组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均高于对照组,微藻组高于亚麻籽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贮存4 d的相比,贮存14 d对照组、微藻组和亚麻籽组蛋白高度分别降低了31.92%、47.35%、40.65%(P<0.01),哈氏单位分别降低了25.15%、42.37%、36.49%(P<0.01)。可以看出,微藻组和亚麻籽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
![]() | 表 5 不同组及贮存时间对鸡蛋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的影响 Tabl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groups and preservation time on egg albumen height and haugh unit |
由表6可知,饲喂微藻和亚麻籽生产的鸡蛋蛋黄中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ω-3 PUFA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分别提高了2.15、3.73倍,占蛋黄总脂肪酸含量的5.02%、8.73%;ω-6 PUFA含量极显著的降低(P<0.01),分别降低了33.27%、19.40%;并且ω-6/ω-3极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了68.90%、78.75%。和亚麻籽组相比,微 藻组ω-3 PUFA、ω-6 PUFA含量及ω-6/ω-3也存 在极显著差异(P<0.01)。
![]() | 表 6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Table 6 Effect of dietary Microalgae and Flaxseed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egg yolk |
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DHA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分别提高了2.57、2.41倍,且微藻组显著高于亚麻籽组(P<0.05)。蛋黄中EPA含量远远少于DHA含量;但微藻组和亚麻籽组EPA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微藻组是亚麻籽组的2.60倍;对照组未检测出EPA。亚麻籽组AL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微藻组(P<0.01),分别是对照组和微藻组的6.96、14.12倍;但微藻组ALA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花生四烯酸(AA,C20 ∶ 4 ω-6)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了15.07%、34.93%,微藻组和亚麻籽组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亚油酸(C18 ∶ 2 ω-6)含量也极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了38.54%、15.11%,微藻组极显著低于亚麻籽组(P<0.01)。
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饱和脂肪酸(SFA)C14 ∶ 0、C16 ∶ 0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6 ∶ 1 ω-7、C20 ∶ 1 ω-9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C18 ∶ 0、C18 ∶ 1 ω-9含量变化不明显,无显著差异(P>0.05)。
2.4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蛋黄ω-3 PUFA沉积规律由图2可知,微藻组和亚麻籽组蛋黄中DHA、ω-3 PUFA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前13天逐渐增加,第13天富集饱和,后出现缓慢降低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ω-3 PUF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亚麻籽组极显著高于微藻组(P<0.01)。微藻组和亚麻籽组DH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微藻组EPA含量显著高于亚麻籽组(P<0.05),这是由于微藻中含有大量的EPA,未转化为DHA的EPA沉积到蛋黄中,而亚麻籽组中只能依靠ALA转化;而对照组中未检测出EPA,可能是全部转化为了DHA。亚麻籽组ALA含量极显著高于亚麻籽组和对照组(P<0.01),这是由于亚麻籽中含有大量的ALA沉积到蛋黄;微藻组和对照组中AL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 | 图 2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蛋黄中ω-3 PUFA沉积规律 Fig. 2 Dietary microalgae and flaxseed on ω-3 PUFA deposition regulation in yolk |
Lemahieu等[8]在蛋鸡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4种类型微藻,结果发现添加4种类型微藻对生产性能均无显著影响。陈秀丽等[6]在海兰褐商品蛋鸡饲粮中添加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SL)粉,结果表明添加SL粉组的产蛋率、平均蛋重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变化。吴灵英等[3]研究表明,蛋鸡饲粮中添加15%的粉碎亚麻籽和整粒亚麻籽均不影响其生产性能。Bean等[9]研究发现在长期添加10%亚麻籽并不影响蛋鸡产蛋率和蛋重。本试验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均不显著影响蛋鸡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但是,有些相关研究报道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鸡生产性能有部分影响[7, 9, 10, 11, 12],这可能是所选用的蛋鸡的日龄、品种、基础饲粮组成、饲喂时间以及添加水平等无关因素造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微藻具有腥味,影响了生产性能。
3.2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表明,除了饲粮中添加微藻可明显改善蛋黄颜色外,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均不影响其他蛋品质指标,这与陈秀丽等[6]、Hayat等[4]、Lemahieu等[8]研究报道的结果相似。但贮存时间过长可显著降低其哈氏单位和蛋白高度,因此不宜存放过长时间。
微藻富含有大量的细胞色素,其中包括β-胡萝卜素、叶黄素、虾青素等,这些物质只能源于饲料,在家禽体内不能合成,随着机体不断地摄入这些物质,可不断地沉积到蛋黄,使蛋黄颜色不断加深,改善蛋黄颜色。本试验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微藻可明显地提高蛋黄颜色评分。Bruneel等[5]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和10%微绿球藻,结果发现蛋黄颜色评分分别达到了13和15。陈秀丽等[6]在29周龄海兰褐商品蛋鸡基础饲粮中添加1%SL粉,发现蛋黄颜色评分是对照组的1.09倍。Lemahieu等[8]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了不同剂量的4种类型的微藻,发现除小球藻外,其他3种微藻均可使蛋黄颜色评分提高1~3。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富含有色素的微藻的含量是蛋黄颜色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饲粮中添加含不同微藻水平对蛋黄颜色评分的影响不同,高剂量组蛋黄颜色评分更高。此外,所选用的蛋鸡品种可影响色素在鸡蛋中的沉积率,海赛克斯褐壳蛋鸡蛋黄着色能力高于海兰白壳蛋鸡,基础饲粮中玉米含量也是影响蛋黄颜色评分的重要因素[13]。
哈氏单位是检测蛋品质的重要指标,它与蛋白高度和蛋重有关。此外,它还受鸡蛋贮存时间的影响。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鸡蛋哈氏单位、蛋白高度不断降低,哈氏单位与贮存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14]。蒲俊华等[15]选取绿壳、粉壳和白壳3种鸡蛋研究了鸡蛋保存期间蛋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其新鲜度适宜保存期在21 d。刘晓明[16]研究表明,新鲜鸡蛋在1~8 d各项指标变化不大,8~16 d逐渐变为陈蛋,16~20 d蛋品质下降明显,20 d以后不宜食用。但是,本试验研究表明,各组鸡蛋贮存4 d的哈氏单位、蛋白高度均无显著差异,但贮存2周后,微藻组哈氏单位、蛋白高度明显降低,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与普通鸡蛋相比,富含ω-3 PUFA的鸡蛋的哈氏单位、蛋白高度极易下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考虑到鸡蛋贮存的问题,可以在饲粮中添加一些抗氧化剂。
3.3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黄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蛋黄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易受饲粮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尤其是DHA、EPA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由于在动物体内自身极少或不能合成LC-PUFA,只能依靠饲粮中脂肪酸的沉积。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均可提高蛋黄ω-3 PUFA(尤其DHA)含量,降低ω-6 PUFA含量,降低ω-6/ω-3。这与Hayat等[4]、Bruneel等[5]、Bean等[9]得出的结论相似,这可能由于在转化过程中ω-6 PUFA和ω-3 PUFA利用相同的去饱和酶与碳链延长酶催化碳链的去饱和与延长[17],它们之间存在竞争;ω-3 PUFA与这些酶的亲和力远远大于ω-6 PUFA,饲粮中ω-3 PUFA可抑制ω-6 PUFA的合成,因此,蛋黄中ω-3 PUFA可不断沉积,ω-6 PUFA沉积量不断减少[18]。
3.4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蛋黄ω-3 PUFA沉积规律本试验表明,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蛋黄中DHA、ω-3 PUFA含量可在第13天富集饱和,后出现缓慢降低趋势,这有可能是由于饲粮放置过久,ω-3 PUFA被氧化,导致蛋黄中沉积量下降,因此,生产富ω-3 PUFA鸡蛋的最佳时间为第13天后。陈秀丽等[6]研究表明,在饲粮中添加SL粉第15天时,蛋黄中DHA沉积量达到稳定,这与本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赵丽娜等[19]在饲粮中添加不同组合比例的亚麻籽和双低菜籽混合原料,研究表明各试验组蛋黄中DHA、ω-3 PUFA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第3周左右达到最高值,后沉积量达到稳定或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与本试验结果有所差异,原因可能是添加了部分双低菜籽,降低了饲粮中ω-3 PUFA含量,从而延长了沉积量达到饱和的时间,也有可能是蛋鸡品种、饲喂亚麻籽营养价值及添加水平不同引起。
动物组织中脂肪酸来源主要有饲料中脂肪酸的沉积和脂肪酸的相互转化。在大多哺乳动物体内,不能在Δ9双键和末端甲基之间引入双键,因此,ALA等长链脂肪酸成为动物饲粮中的必需脂肪酸,而ALA是合成EPA和DHA的前体[20]。亚麻籽富含ALA,沉积在动物体内的ALA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经过碳链的延长和去饱和作用,衍生成更长碳链的脂肪酸;而且,ALA转化成EPA和DHA的效率特别低[21]。而本试验添加的微藻富含有EPA,可以直接沉积在组织,进一步转化为DHA。因此,饲粮中添加微藻生产DHA鸡蛋的效率高于亚麻籽。
4 结 论①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均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但添加微藻可明显改善蛋黄颜色;贮存时间延长可显著降低哈氏单位和蛋白高度,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
② 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均可提高蛋黄中ω-3 PUFA含量,降低ω-6 PUFA含量,并降低ω-6/ω-3,第13天蛋黄中DHA、ω-3 PUFA含量均富集饱和,之后出现缓慢降低趋势。
③ 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均可生产ω-3 PUFA鸡蛋,最佳时间为第13天后,并且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不良影响,但ω-3 PUFA鸡蛋不易贮存。
[1] | 杨茜,王心昕,李媛,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7):155-158. (![]() |
[2] | SURAI P F,SPARKS N H C.Designer eggs:from improvement of egg composition to functional food[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12(1):7-16. (![]() |
[3] | 吴灵英,房桂兵.整粒亚麻籽饲喂蛋鸡研究[J]. 饲料博览,2004(1):36-37. (![]() |
[4] | HAYAT Z,CHERIAN G,PASHA T N,et al.Effect of feeding flax and two types of antioxidants on egg production,egg quality,and lipid composition of eggs[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oultry Research,2009,18(3):541-551. (![]() |
[5] | BRUNEEL C,LEMAHIEU C,FRAEYE I,et al.Impact of microalgal feed supplementation on omega-3 fatty acid enrichment of hen eggs[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3,5(2):897-904. (![]() |
[6] | 陈秀丽,岳洪源,李连彬,等.裂殖壶菌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蛋黄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14,26(3):701-709. (![]() |
[7] | 张丽英.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48-183. (![]() |
[8] | LEMAHIEU C,BRUNEEL C,TERMOTE-VERHALLE R,et al.Impact of feed supplementation with different omega-3 rich microalgae species on enrichment of eggs of laying hens[J]. Food Chemistry,2013,141(4):4051-4059. (![]() |
[9] | BEAN L D,LEESON S.Long-term effects of feeding flaxseed on performance and egg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brown and white hens[J]. Poultry Science,2003,82(3):388-394. (![]() |
[10] | 陈勇,甄莉,杨焕民.长期饲喂亚麻籽对蛋鸡生产性能及消化代谢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2013,40(7):89-92. (![]() |
[11] | 丁志勇,杨焕民,陈勇,等.亚麻籽功能性饲料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4):89-90. (![]() |
[12] | AMINI K,RUIZ-FERIA C A.Evaluation of pearl millet and flaxseed effects on egg production and n-3 fatty acid content[J]. British Poultry Science,2007,48(6):661-668. (![]() |
[13] | 李士平.蛋黄着色影响因素及着色剂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 (![]() |
[14] | 侯卓成,杨宁,李俊英,等.鸡蛋新鲜度随保存时间的变化规律[J]. 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3):42-45. (![]() |
[15] | 蒲俊华,葛庆联,高玉时,等.不同品种鸡蛋保存期间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家禽,2010,32(10):59-60. (![]() |
[16] | 刘晓明.蛋品储藏过程中新鲜度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4. (![]() |
[17] | JIANG Z R,AHN D U,SIM J S.Effects of feeding flax and two types of sunflower seeds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yolk lipid classes[J]. Poultry Science,1991,70(12):2467-2475. (![]() |
[18] | 王庆玲,靳国锋,刘纯友,等.禽蛋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进展[J]. 中国家禽,2013,35(21):44-48. (![]() |
[19] | 赵丽娜,罗杰,肖成林,等.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和双低菜籽混合原料提高鸡蛋中n-3 PUFA含量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2008,23(2):149-154. (![]() |
[20] | 刘则学.亚麻籽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猪不同组织中的富集规律及对猪胴体品质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 |
[21] | RYCKEBOSCH E,BRUNEEL C,MUYLAERT K,et al.Microalgae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omega-3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J]. Lipid Technology,2012,24(6):128-1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