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畜争粮矛盾越发突出,大力发展反刍动物的节粮型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1]。因此,生产优质饲草已成为发展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南方多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适合种植高产饲草;但也由于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对饲草的保存条件要求较高[2]。青贮是饲草保存最经济和实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乳酸菌厌氧发酵产生有机酸来降低青贮饲料的pH,从而抑制不良微生物的发酵,以达到减少营养流失、长期保存青绿饲草的目的[3]。目前青贮技术主要有添加剂青贮、低水分青贮和混合青贮[4]。添加剂青贮成本太高,不适合用于实际生产;低水分青贮易使青贮原料疏松、缝隙多而压不紧造成腐败;混合青贮既经济又实用,用优势草种与劣势牧草进行混贮,能解决和克服另外一方的缺点,两者优劣互补,而且成本低,可以大量应用于实际生产。诸多研究证实,混合青贮有助于青贮原料间养分互补,可有效提高青贮饲料整体品质和营养价值[5]。
苎麻是一种优质的非常规粗饲料,在我国南方种植面广,具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分蘖力强、再生性和适应性强等特点,且营养价值高,粗蛋白质含量高,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质饲料。但由于饲用苎麻自身纤维含量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单独青贮加工具有较大难度,不易调制加工出高品质的青贮饲料。因此,为了提高青贮的成功率,一般可将饲用苎麻与含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饲料作物如象草等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达到调节青贮发酵底物含量的目的,最终获得高品质的青贮饲料。象草为一种优良的禾本科牧草,在我国的海南岛、华南地区以至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都大面积种植了象草,象草的产量高,特别是夏季往往有剩余。象草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与作物秸秆混合青贮可以起到调节原料水分、增加原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提高青贮成功率的作用。
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苎麻与象草混合青贮的研究报道。本试验以刈割的苎麻和象草为原料,分析不同比例混合对青贮饲料营养成分、青贮品质及瘤胃体外发酵72 h干物质降解率等的影响规律,以期为生产优质苎麻副产物青贮饲料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力开发利用苎麻饲草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苎麻采集于江西省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取生长期的苎麻作为采集对象,取样部位为麻梢部分。象草采集于国家肉牛体系高安试验站基地。苎麻和象草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见表 1。
![]() |
表 1 苎麻和象草的营养成分(干物质基础) Table 1 Ramie and grassy nutrients (DM basis) |
试验按苎麻和象草干物质比例分别为2 : 8、3 : 7、4 : 6和10 : 0(A、B、C、D组)进行混合青贮,每组4个重复。将采集的苎麻和象草切碎成2~3 cm,风干至水分含量为70%左右,然后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厌氧密封于青贮袋中,室温青贮45 d。试验各组苎麻和象草混合青贮比例见表 2。
![]() |
表 2 苎麻和象草混合青贮比例 Table 2 Proportion of ramie and grassy mixed silage |
青贮前,取一定量切碎的苎麻、象草样品65 ℃烘干至恒重,保存样品,用于原料常规养分含量测定,在青贮前和青贮45 d取混合青贮饲料200 g,65 ℃烘干至恒重,保存样品,用于青贮饲料常规养分含量的测定;另取20 g青贮饲料,加入180 mL去离子水,4 ℃浸提24 h,过滤后,留取浸提液,用于发酵指标的测定。
1.3.2 常规养分含量的测定测定原料以及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其中干物质含量采用烘干法[6]测定,粗蛋白质含量采用GB/T 6432—1994[7]中方法,使用Ketuo KDY-9830凯氏定氮仪测定,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参照Van Soest等[8]的方法测定,粗灰分含量经马弗炉550 ℃灼烧8 h后测定,粗脂肪含量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参照蒽酮-硫酸比色法[9]测定,钙含量采用高锰酸钾法[10]测定,总磷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11]测定。
1.3.3 混合青贮饲料发酵指标的测定将各组的浸提液用5 mL的无菌EP管进行分装,分别测定浸提液中pH及氨态氮(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及乳酸的含量,并采用弗氏评分法[12]对青贮发酵品质等级进行评定。
pH采用PHS-25型测定仪直接进行测定。
NH3-N含量参照冯宗慈等[13]的比色法进行测定。
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乳酸含量使用Waters-Baseline 520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具体测定条件为:C18柱温30 ℃,波长214 nm,流动相为20 mmol/L KH2PO4/H3PO4,pH为2.37,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10 μL,进样前,将标准有机酸混合品及待测瘤胃液样品与色谱纯的甲醇按1: 1等体积混合,室温下静置10 min,然后13 800×g、4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过0.45 μm有机滤膜后进样[14]。
1.3.4 尼龙袋瘤胃降解试验青贮完成后,将青贮饲料65 ℃烘干,粉碎过40目、18目筛,制成风干样,用于尼龙袋瘤胃降解试验。测定混合青贮饲料瘤胃降解特性的试验牛为3头平均体重为(350±50) kg、健康并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雄性锦江黄牛。饲喂的基础饲粮为1.3倍维持需要的稻草-玉米-麦麸饲粮,基础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 3,单栏饲养,每日饲喂2次,自由饮水。
![]() |
表 3 基础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干物质基础) Table 3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the basal diet (DM basis) |
测定混合青贮饲料瘤胃降解特性过程为:准确称取样品(6 g左右)放入已称重的尼龙袋(孔径200目[15];提前放入瘤胃中72 h后取出,洗净,65 ℃烘干至恒重后,回潮24 h并称重)中,袋口用绳绑紧,试验设0、6、12、24、36、48和72 h,共7个时间点,各个时间点每个样品每头牛设5个重复,将尼龙袋绑于半软皮管(50 cm)的一端,另一端绑塑料盖,保证其不会溜过瘘管被吸入瘤胃内。于晨饲前将尼龙袋与皮管一起投入牛瘤胃腹囊处,在瘤胃中分别培养0、6、12、24、36、48和72 h后取出尼龙袋,迅速放入冷水中终止发酵,用自来水冲洗至水澄清,注意不能揉搓。将洗好的尼龙袋在65 ℃烘干至恒重,室温回潮24 h备测。
测定指标及方法为:测定各个时间点尼龙袋内的干物质、有机物质、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用于计算不同时间点各营养物质降解率和降解速率。
各营养成分降解率的计算公式为:
![]() |
饲料中某成分在瘤胃中的实时降解率计算根据Ørskov等[16]提出的公式计算:
![]() |
式中:dp为t时刻实时瘤胃降解率(%);a为快速降解部分的含量(%);b为慢速降解部分的含量(%);c为b部分的降解速率(%/h);t为饲料在瘤胃内降解的时间。利用各培养时间点实时降解率,采用SPSS 17.0中的非线性回归程序,计算式中a、b和c值,利用计算出的a、b、c值,与k值相结合可计算饲料目标成分的有效降解率(ED):
![]() |
式中:ED为待测样品营养物质的有效降解率(%);a为快速降解部分的含量(%);b为慢速降解部分的含量(%);c为b部分的降解速率(%/h);k为待测样品营养物质的瘤胃外流速率(%/h)。由于k值的测定比较复杂,因此瘤胃食糜外排速率按照陈晓琳等[17]测定的牧草瘤胃食糜外排速率4.30%/h进行计算。
1.4 统计与分析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的初步整理,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中差异显著则进行Duncan氏多重比较。统计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判断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贮前、后常规营养成分由表 4可知,青贮第45天(青贮后),B、C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青贮第0天(青贮前)饲料中相应组别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而A、D组青贮前、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青贮前、后各组中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着苎麻百分含量的增加,均逐渐降低;青贮后B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最高,A、C组次之,D组最低。
![]() |
表 4 青贮前(第0天)与青贮第45天的常规营养成分的变化 Table 4 Changes of conventional nutrients before silage (day 0) and on day 45 of silage |
青贮前D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A、B、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青贮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表现为B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青贮前、后相比较,A、B、C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为青贮前显著高于青贮后(P<0.05),D组青贮前、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青贮前D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青贮后为A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B、C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D组(P<0.05),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青贮前、后相比较,青贮后各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青贮前(P<0.05)。
由粗灰分数据发现,除A组外,其他3组均为青贮后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青贮前(P<0.05),各组间表现为苎麻含量越高,则粗灰分含量越高。青贮前、后相比较,D组粗灰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而该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青贮前粗蛋白质含量D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C组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青贮后粗蛋白质含量D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B组最低,显著低于A、C、D组(P<0.05)。比较青贮前、后粗蛋白质含量,只有B组存在差异性,青贮前显著高于青贮后(P<0.05),其他3组青贮前、后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2.2 不同比例象草和苎麻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由表 5可知,整个青贮阶段,D组的pH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A、B、C组间pH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青贮时间的增加,3组pH均于青贮的第2~5天出现大幅度下降,而后于青贮第15~30天出现小幅度的上升。
![]() |
表 5 不同比例象草和苎麻混合青贮的发酵指标 Table 5 Fermentation indexes of different ratios of grassy to ramie mixed silage |
随着青贮时间的增加,B、C、D组乳酸含量均先上升后略微降低,在第9天时乳酸含量升到最高,第45天降至最低。而A组乳酸含量则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纵观各组中乳酸含量,同一青贮时间,A、B、C组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D组(P<0.05)。青贮结束后,4组间乳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A至D组乳酸含量依次递减。
整个青贮阶段,A组乙酸含量稳定,相比于B、C组,数值较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B、C、D组乙酸含量随青贮时间的增加而增加;D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乳酸含量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A组在各青贮阶段中检测到丙酸含量极低,其他3组在青贮第2天没有检测到丙酸,但青贮时间越长,丙酸含量逐渐增加;各青贮阶段中D组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
青贮前2个阶段,各组丁酸含量均较低,C组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该组在青贮第45天时,丁酸含量骤然升高,显著高于A、B组(P<0.05);D组在第15天后丁酸含量出现骤增,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
青贮各阶段中,D组乳酸/乙酸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以A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C组次之,D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乳酸/乙酸下降。
综合比较,D组中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A组最低;随着青贮时间的增加,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大。
青贮第45天,各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高于青贮第2天(P<0.05);D组在各个时间点氨态氮/总氮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A组氨态氮/总氮除了青贮第15天时与B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青贮时间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D组各阶段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
2.3 不同比例象草和苎麻混合青贮饲料综合评分由表 6可知,苎麻比例增加到40%,青贮到后期时评分等级仅为“劣”,效果差,而苎麻比例为20%和30%时的综合评分等级均为“优”。
![]() |
表 6 混合青贮饲料弗氏评分 Table 6 Flieg score of mixed silage |
由表 7可知,各组干物质降解率均随样品在瘤胃中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0~24 h增长速度最快,之后降解率趋于平稳。除36 h外,A组的其余各时间点的干物质降解率均显著高于B组(P < 0.05),A组在6、24 h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C组(P < 0.05),在72 h,显著低于C组,其他时间点的A、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24、48、72 h,C组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B组(P < 0.05), 其余时间点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C组k显著低于A、B组(P < 0.05),而A、C组ED显著高于B组(P < 0.05),A、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 |
表 7 干物质瘤胃降解率及降解参数 Table 7 Degradation rate and degradation parameters of DM in rumen |
由表 8可知,在整个降解的过程中,各组有机物降解率均随样品在瘤胃中放置的时间延长而升高。除24 h外,A组的各时间点有机物降解率均显著高于B组(P < 0.05);A组在6、24 h,有机物降解率显著高于C组(P < 0.05), 其他时间点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2、36 h,C组有机物降解率显著高于B组(P < 0.05), 其他时间点B、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A组的快速降解部分及ED均显著高于B、C组(P < 0.05),而慢速降解部分显示为B组显著高于A、C组(P < 0.05)。
![]() |
表 8 有机物瘤胃降解率及降解参数 Table 8 Degradation rate and degradation parameters of OM in rumen |
由表 9可知,各组粗蛋白质在瘤胃的不同阶段的降解率先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其中在0~6 h降解速度最快。除72 h外, A组在各时间点对样品中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高于B组(P < 0.05);在6、24 h,A组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高于C组(P < 0.05);C组在72 h的降解率显著高于A、B组(P < 0.05)。A、B、C组间的降解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ED在数值上显示A组高于B、C组。
![]() |
表 9 粗蛋白质瘤胃降解率及降解参数 Table 9 Degradation rate and degradation parameters of CP in rumen |
由表 10可知,3组中苎麻与象草混合青贮饲料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随着在瘤胃的放置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在6、12、72 h,A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显著高于B组(P < 0.05),在其余时间点,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6 h,C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 其余时间点C组均显著高于B组(P < 0.05)。3组间ED差异不显著(P>0.05),但数值上以A组最高。
![]() |
表 10 中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率及降解参数 Table 10 Degradation rate and degradation parameters of NDF in rumen |
由表 11可知,各组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随样品在瘤胃中放置时间延长而升高,其中C组在72 h的降解率最大。在36 h,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6、12、72 h,C组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显著高于A、B组(P < 0.05)。C组快速降解部分显著高于A、B组;慢速降解部分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A组慢速降解部分显著高于B、C组;C组ED均显著高于A、B组(P < 0.05),A、B组间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数值上A组高于B组。
![]() |
表 11 酸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率及降解参数 Table 11 Degradation rate and degradation parameters of ADF in rumen |
一般牧草青贮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应占干物质的10%以上[18]。而本试验苎麻干物质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仅为2.05%,不能满足乳酸菌正常发酵活动的需要,从而导致生成的乳酸较少,因此,苎麻单独青贮时pH没有降低到4.20以下,无法确保青贮品质。有研究表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会影响乳酸菌发酵速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过低将减慢乳酸菌发酵进程,从而不能及时降低青贮pH和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19],因此单独青贮苎麻难以获得品质较高的青贮饲料。另外,苎麻原料的含水量过高,而青贮饲料中最主要的有害微生物梭菌在高水分条件下活性很强[20],这导致在苎麻单独青贮时发生梭菌发酵,产生较高含量的丁酸,本试验中单贮苎麻的丁酸含量就显著高于混贮苎麻各组。丁酸具有难闻的臭味,青贮饲料中丁酸含量达到万分之几时便会影响饲料品质[12],这也导致单独贮苎麻后期时的弗氏评分等级仅为劣,说明苎麻不适合单独青贮,这与王郝为等[2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试验中,象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达20.16%,是苎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10倍以上,因此,相较于苎麻单独青贮,添加象草进行混贮提高了青贮饲料的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梭菌等腐败菌的活性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下降,因此添加象草混贮具有改善苎麻青贮发酵品质的作用。
3.2 不同比例苎麻和象草混合青贮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苎麻原料钙、磷含量高,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采用常规法难以获得优质青贮料[22-23]。因此,可以添加一些营养性发酵促进剂,或者与一些含糖量较高的禾本科牧草或饲料作物进行混合青贮[24]。有报道,青贮时通常可以混合一些含糖量较高的禾本科牧草或饲料作物等,例如苜蓿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红三叶鸭矛混合青贮等,也可添加甘蔗渣、甜菜渣等[25]。张英俊等[26]研究葛藤玉米混合青贮和葛藤单贮,结果发现感官评定和实验室评定青贮饲料品质,混合青贮优于葛藤单贮。庄益芬等[27]在葫芦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研究中发现,水葫芦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玉米秸秆可调质优质的混合青贮。陈鑫珠等[28]研究苎麻杂交狼尾草混合青贮,结果发现,杂交狼尾草比例的提高,青贮饲料的干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粗蛋白质和乳酸含量升高,pH、乙酸、丁酸和氨态氮含量降低,混合青贮饲料的品质提高。本试验研究表明,苎麻与象草混合青贮,随着苎麻比例的增加,青贮饲料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乳酸含量及乳酸/乙酸呈下降趋势,pH、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呈上升趋势。4种混合比例的青贮饲料中,综合青贮品质和营养成分指标得出苎麻含量为20%和30%较佳。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是青贮原料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应占干物质的10%以上,苎麻和象草混合青贮补充了苎麻原料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不足。本试验中,随着象草混合比例的增加,混合青贮饲料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满足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繁殖需要。当象草比例超过50%,增加到60%时其青贮品质将呈现下降趋势,效果不佳。
3.3 不同比例苎麻和象草混合青贮对发酵品质的影响氨态氮、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是评价青贮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9]。氨态氮/总氮被广泛用于衡量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好坏,其比值越大,说明被分解的氨基酸和蛋白质越多,青贮质量就越差[30]。本试验中,含量为20%的苎麻混贮氨态氮/总氮最低,添加30%苎混贮的氨态氮/总氮也较低,二者均显著低于40%和全苎麻组,说明添加不同比例的苎麻的混贮苎麻蛋白质降解较少,原因可能是因为本次试验的混贮象草pH非常低,Fairbairn等[31]研究证明,低pH可以有效地抑制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蛋白质降解为氨态氮。随着象草比例的增加,混贮苎麻氨态氮、乙酸和丙酸含量逐渐降低,原因可能是添加象草可以显著提高混贮饲料的干物质含量和营养价值,加之较低的pH抑制了蛋白质酶和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乳酸含量随着象草比例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其中40%苎麻混贮组最高,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不同比例苎麻和象草混合对营养物质在锦江黄牛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本试验中,A、B、C组混合青贮饲料在6~72 h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营养物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随在瘤胃停留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与前人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分析还发现,同一剂量按不同的混合青贮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在锦江黄牛瘤胃中的ED也不相同,且随着原料中苎麻比例的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可能的原因是苎麻属于荨麻科植物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缓冲能也高,不易青贮[32]。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被部分分解,产生氨态氮、腐臭味的丁酸等,影响青贮发酵品质[17]。
3.5 不同比例苎麻和象草混合对营养物质在锦江黄牛瘤胃降解参数的影响本试验结果显示了不同比例的苎麻与象草混合青贮饲料营养成分的瘤胃降解参数有所不同。对于干物质、有机物、酸性洗涤纤维而言,A组ED最高,C组次之,B组最低。对于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而言,3组间差异不显著,但A组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ED最高。对于不同比例的苎麻与象草混合青贮饲料其营养成分的瘤胃ED不同的原因可能是苎麻与象草的混合比例不同有关,由于两者的营养成分不同,不同的混合比例所产生的组合效应与营养成分互补效果不同。Hvelplund等[33]得出青贮饲料粗蛋白质在瘤胃中的ED为60%~90%,在本研究中,粗蛋白质在瘤胃中的ED在73%左右,与吴仙等[34]测得豆科牧草粗蛋白质ED相当,而较王兴菊[35]测得的青贮皇竹草中粗蛋白质ED则更高。本试验测得的干物质、有机物ED均在60%以内,与王福春等[36]测得的青贮饲料的干物质及有机物在瘤胃内的ED存在一定差距,但与黎力之等[37]测得的新鲜苎麻副产物中的干物质ED相接近。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ED在25%~36%,与黎力之等[37]研究中测得的鲜苎麻副产物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在瘤胃内的ED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这种想象的原因可能样品处理方式、营养物质含量及试验动物的差异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苎麻进行单独青贮时,青贮后丁酸含量较高,特别是青贮后期,青贮发酵品质差,在本试验条件下不适合单独青贮;添加不同比例的象草均可提高青贮苎麻的饲料品质,综合考虑青贮发酵品质和饲料营养价值,得出苎麻比例为20%~30%混贮效果较好。在本瘤胃降解试验的条件下,苎麻与象草按原料2 : 8组合比例的青贮饲料在锦江黄牛瘤胃中的降解性能最好,4 : 6组次之,3 : 7组最低。建议在生产中苎麻与象草混合青贮比例为2 : 8。
[1] |
左应梅, 黄必志. 云南牧草引种概况及草业发展建议[J]. 四川草原, 2006(6): 33-35,39. DOI:10.3969/j.issn.1673-8403.2006.06.010 |
[2] |
梁欢, 刘贵波, 吴佳海, 等. 混贮模式对高丹草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产气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6, 25(4): 188-196. |
[3] |
刘建新, 杨振海, 叶均安, 等. 青贮饲料的合理调制与质量评定标准(续)[J]. 饲料工业, 1999, 20(4): 3-5. |
[4] |
李向林, 万里强. 苜蓿青贮技术研究进展[J]. 草业学报, 2005, 14(2): 9-15. DOI:10.3321/j.issn:1004-5759.2005.02.002 |
[5] |
金莎, 黄世章, 钟毅, 等. 香蕉茎叶与柱花草混贮饲料的品质[J]. 草业科学, 2016, 33(3): 512-518.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6435-2006饲料中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测定[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
[7] |
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6432-1994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
[8] |
VAN SOEST P J, ROBERTSON J B, LEWIS B A. Methods for dietary fiber,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and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 in relation to animal nutrition[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91, 74(10): 3583-3597. DOI:10.3168/jds.S0022-0302(91)78551-2 |
[9] |
OWENS V N, ALBRECHT K A, MUCK R E, DUKE S H. Protein degradation and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clover and alfalfa silage harvested with varying levels of 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J]. Crop Science, 1999, 39(6): 1873-1880. DOI:10.2135/cropsci1999.3961873x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6436-2002饲料中钙的测定[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6437-2002饲料中总磷的测定分光光度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12] |
玉柱, 孙启忠. 饲草青贮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56.
|
[13] |
冯宗慈, 高民. 通过比色测定瘤胃液氨氮含量方法的改进[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6/7): 37. |
[14] |
常维毅.不同季节日粮组成对狍瘤胃微生物区系、瘤胃内环境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
[15] |
梁欢, 赵向辉, 许兰娇, 等. 烟酸、果寡糖及柠檬酸稀土组合对肉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菌群结构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5): 1996-2005. DOI:10.3969/j.issn.1006-267x.2018.05.045 |
[16] |
ØRSKOV E R, MCDONALD I. The estimation of protein degradability in the rumen from incubation measurements weighted according to rate of passage[J].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979, 92(2): 499-503. DOI:10.1017/S0021859600063048 |
[17] |
陈晓琳, 孙娟, 陈丹丹, 等. 5种常用粗饲料的肉羊瘤胃外流速率[J].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7): 1981-1987. DOI:10.3969/j.issn.1006-267x.2014.07.033 |
[18] |
BORREANI G, TABACCO E, SCHMIDT R J, et al. Silage review:factors affecting dry matter and quality losses in silage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18, 101(5): 3952-3979. DOI:10.3168/jds.2017-13837 |
[19] |
陈国富, 张文昌, 江伟伟, 等. 绿汁发酵液、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对灵芝菌糟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14, 41(12): 146-152. |
[20] |
魏春秋, 王明玖. 高加索三叶草青贮饲料的制作及质量变化[J]. 草业科学, 2010, 27(2): 134-138. |
[21] |
王郝为, 戴求仲, 侯振平, 等. 饲用苎麻青贮特性及其青贮前后营养成分与饲用价值比较[J].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1): 293-298. DOI:10.3969/j.issn.1006-267x.2018.01.035 |
[22] |
任继周.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
[23] |
王延周, 喻春明, 唐守伟, 等. 纤用苎麻"中苎2号"饲草化刈割模式研究[J]. 中国麻业科学, 2017, 39(3): 120-129. DOI:10.3969/j.issn.1671-3532.2017.03.003 |
[24] |
叶方. 切碎长度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15): 6725-672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3.15.057 |
[25] |
陈鑫珠, 刘远, 高承芳, 等. 不同添加剂对葛藤青贮品质的影响[J]. 家畜生态学报, 2015, 36(8): 50-54. DOI:10.3969/j.issn.1673-1182.2015.08.010 |
[26] |
张英俊, 玉柱, 罗海玲, 等. 葛藤玉米混合青贮品质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 2006, 42(23): 57-58. DOI:10.3969/j.issn.0258-7033.2006.23.019 |
[27] |
庄益芬, 张文昌, 陈鑫珠, 等. 混合比例对水葫芦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效果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8): 32-34. |
[28] |
陈鑫珠, 刘远, 高承芳, 等. 苎麻与杂交狼尾草不同混合比例的青贮效果[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30(9): 836-840. DOI:10.3969/j.issn.1008-0384.2015.09.002 |
[29] |
SELMER-OLSEN I. Enzymes as silage additives for grass-clover mixtures[J]. Grass and Forage Science, 1994, 49(3): 305-315. DOI:10.1111/gfs.1994.49.issue-3 |
[30] |
王林, 孙启忠, 张慧杰. 苜蓿与玉米混贮质量研究[J]. 草业学报, 2011, 20(4): 202-209. |
[31] |
FAIRBAIRN R, ALLI I, BAKER B E. Proteolysis associated with the ensiling of chopped alfalfa[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88, 71(1): 152-158. DOI:10.3168/jds.S0022-0302(88)79536-3 |
[32] |
WEINBERG Z G, MUCK R E. New trend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inoculants for silage[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2010, 19(1): 53-68. |
[33] |
HVELPLUND T, MADSEN J. Amino acid passage to the small intestine in dairy cows compared with estimates of microbial protein and undegraded dietary protein from analysis on the feed[J].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1985, 25: 21-36. |
[34] |
吴仙, 韩勇, 夏先林, 等. 不同饲料饲草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研究[J]. 饲料工业, 2011, 32(15): 39-42. DOI:10.3969/j.issn.1001-991X.2011.15.010 |
[35] |
王兴菊.山羊常用饲料瘤胃降解率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
[36] |
王福春, 瞿明仁, 欧阳克蕙, 等. 油菜秸秆与皇竹草混合微贮料瘤胃动态降解参数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15, 36(11): 51-55. |
[37] |
黎力之, 潘珂, 欧阳克蕙, 等. 苎麻副产物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J]. 中国饲料, 2015(17): 36-3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