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海省牦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宁 810016;
3. 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 西宁 810016
2. Yak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16,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Grazing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16, China
针对采用单项指标(粗蛋白质、粗纤维、干物质采食量、可利用能量)不能获得粗饲料品质科学评定的客观结果,很多学者建议应采用综合指标来评定粗饲料的营养品质。相对饲料价值(RFV)是最早被提出并使用的粗饲料质量评定指标,后被其他国家逐渐广泛使用[1]。2005年卢德勋教授提出一个全新的粗饲料品质评定指标即粗饲料分级指数(GI),其在RFV合理内涵的基础上,不仅引入能量参数,还引入了粗蛋白质参数,而且借鉴了预测RFV参数的经验模型[2]。
反刍动物饲粮中粗饲料通常占50%~70%,粗饲料是瘤胃微生物重要营养来源,其品质优劣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都十分重要,并且直接影响精料的饲用量,从而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目前,随着牦牛养殖方式的转型升级,提出了“牧繁农育”生产技术,饲养方式由全年放牧(冷季补饲)向适时舍饲育肥出栏的转变,粗饲料在牦牛舍饲养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如何提高粗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显得非常重要[3-4]。在牦牛舍饲养殖生产中,常用的粗饲料种类有苜蓿干草、青贮玉米、小麦秸秆和燕麦干草等,且采用单一饲喂的方式较为普遍,没有科学地利用粗饲料的营养组合互补效应[5]。因此,本试验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筛选牦牛养殖过程中粗饲料最优营养组合,有效提升本地区饲草资源的利用水平,为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苜蓿干草、燕麦干草、小麦秸秆经65 ℃干燥制成风干样,青贮玉米经-40 ℃冻干,所有样品粉碎后过20目筛,密封保存以备用。4种粗饲料的营养水平见表 1。
![]() |
表 1 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燕麦干草、小麦秸秆的营养水平(干物质基础) Table 1 Nutrient levels of alfalfa hay, silage corn, oat hay and wheat straw (DM basis) |
试验选择3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为(280±15) kg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阉牦牛作为瘤胃液供体,每天饲喂2次,自由饮水。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 2。
![]() |
表 2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干物质基础) Table 2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the diet (DM basis) |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4种不同GI的粗饲料[苜蓿干草(9.52)、青贮玉米(1.81)、燕麦干草(1.34)、小麦秸秆(1.24)],体外发酵试验以苜蓿干草与青贮玉米、苜蓿干草与小麦秸秆、苜蓿干草与燕麦干草的3种组合进行,各组合比例分别为70 : 30、60 : 40、50 : 50、40 : 60、30 : 70,每种比例设3个重复,共发酵48 h。不同比例粗饲料组合的GI见表 3。
![]() |
表 3 不同比例粗饲料组合的GI Table 3 GI of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roughage combination |
人工瘤胃培养箱、分液装置、二氧化碳(CO2,体积分数为99.9%)、发酵培养管等。
1.4.2 混合营养液的配制采用Menke等[6]的方法准备人工瘤胃营养液,将瘤胃液与人工瘤胃营养液以1 : 2的体积比混合,同时通入无氧CO2至无色。
1.4.3 样本制备准确称取发酵底物400 mg,放入100 mL的发酵管中,管口塞上并均匀涂抹适量凡士林,在39 ℃恒温培养箱中预热,且每个样本做3个重复,同时做3个空白对照。
1.4.4 分装和培养用分液装置向培养管中加入40 mL混合营养液,将培养管内气体全部排出,用长尾票夹夹住培养管前端乳胶管,并记录0 h刻度值,待加液完毕后立即转入已预热的39 ℃人工瘤胃培养箱中培养。
1.5 体外发酵指标测定 1.5.1 累积产气量(GP)测定从培养管开始培养时计时,分别在0、2、4、6、8、12、16、20、24、32、40、48 h各时间点取出培养管并记录刻度值。当刻度值超过70 mL时,进行排气。培养48 h后,将培养管进行冰浴,终止其发酵。
![]() |
CH4含量(mL)=总产气量×CH4所占百分比。
1.5.3 干物质消失率(IVDMD)测定终止发酵后,取出发酵底物,然后将其放到烘箱中以65 ℃烘6 h,烘3次至恒重。
![]() |
采用HANNA HI221型台式酸度计测定发酵液pH。
1.5.5 氨态氮(NH3-N)含量测定采用冯宗慈等[7]改进的比色法测定NH3-N含量,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810),预热30 min,在波长625 nm处测定溶液吸光度(OD)值,利用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品的NH3-N含量。
1.5.6 总蛋白(TP)含量测定TP含量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进行测定,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810)于595 nm处,1 cm光径,双蒸水调零,测定各管OD值。操作方法为:空白管加0.05 mL的双蒸水和3 mL的考马斯亮蓝显色液;标准管加0.05 mL蛋白标准品和3 mL考马斯亮蓝显色液;测定管加0.05 mL样品和3 mL考马斯亮蓝显色液。计算公式如下:
![]() |
VFA含量测定参考文献[8-9],使用岛津GC-2014气相色谱仪测定。
1.5.8 组合效应指数的计算单项组合效应值(SFAEI)与多项组合效应值(MFAEI)参照王旭[10]所使用的方法计算,即:
![]() |
试验数据先经Excel 2016初步处理后,再经SPSS 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用Duncan氏法进行多重比较。P < 0.05表示差异显著,P < 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GI粗饲料组合对GP的影响由表 4可知,不同GI的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发酵48 h后,其GP随着GI减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并且在GI=4.89达到了最小值。在16~48 h,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GI=7.20时的GP均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
![]() |
表 4 不同GI的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对GP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SC combination on GP |
由表 5可知,不同GI的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发酵48 h后,其GP是随着GI减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GI=6.21时达到了最大值。在6~48 h,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GI=6.21时的GP均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
![]() |
表 5 不同GI的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对GP的影响 Tabl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WS combination on GP |
由表 6可知,不同GI的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发酵48 h后,其GP随着GI减少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GI=6.25时达到了最大值。在4~16 h,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GI=6.25时的GP均极显著高于除了GI=7.06的其他GI(P < 0.01),在20~48 h,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GI=6.25时的GP均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
![]() |
表 6 不同GI的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对GP的影响 Tabl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OH combination on GP |
由表 7可知,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的不同GI之间IVDMD及NDF、T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GI=7.20的NH3-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5);GI=7.20、6.43、5.66间的pH差异不显著(P>0.05),但GI=7.20、6.43显著低于GI=4.89、4.12(P < 0.05),其值变化范围为7.11~7.28;GI=7.20与GI=6.43的CH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GI=7.20显著高于GI=5.66、4.89、4.12(P < 0.05);且IVDMD及NH3-N、NDF、CH4及TP含量随着GI减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并且在GI=4.89时达到了最小值。
![]() |
表 7 不同GI的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对IVDMD、pH及NH3-N、TP、NDF、CH4含量的影响 Table 7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SC combination on IVDMD, pH, contents of NH3-N, TP, NDF and CH4 |
由表 8可知,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GI=6.21的IVDMD与GI=7.03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5);GI=7.03、6.21、5.38的NH3-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GI=6.21的TP、CH4含量与GI=7.03、5.38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5);GI=7.03、6.21的pH与GI=5.38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低于其他GI(P < 0.01),其值变化范围为7.30~7.56;GI=7.03、6.21的N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且IVDMD及NH3-N、NDF、TP及CH4含量随着GI减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在GI=6.21时达到了最大值。
![]() |
表 8 不同GI的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对IVDMD、pH及NH3-N、TP、NDF、CH4含量的影响 Table 8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WS combination on IVDMD, pH, contents of NH3-N, TP, NDF and CH4 |
由表 9可知,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GI=7.06、6.25的NH3-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5);GI=6.25的NDF含量与GI=7.06、5.43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GI=7.06、6.25的TP含量与GI=5.43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GI=7.06、6.25、5.43、4.61的IVDMD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GI=3.79(P < 0.05);GI=7.06、6.25、5.43、4.61的CH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GI=3.79(P < 0.01);GI=7.06、6.25的pH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GI(P < 0.05),其值变化范围为7.14~7.34;且IVDMD及NH3-N、NDF、TP及CH4含量随着GI减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在GI=6.25达到了最大值。
![]() |
表 9 不同GI的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对IVDMD、pH及NH3-N、TP、NDF、CH4含量的影响 Table 9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OH combination on IVDMD, pH, contents of NH3-N, TP, NDF and CH4 |
由表 10可知,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GI=7.20、6.43的丁酸含量与GI=5.66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着GI减小而减少,最大值分别为46.25、18.29、8.85、80.60 mmol/L;GI=7.20的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5)。
![]() |
表 10 不同GI的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对VFA含量的影响 Table 10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SC combination on VFA content |
由表 11可知,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GI=7.03、6.21的乙酸含量与GI=5.38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 (P < 0.01);GI=6.21的丙酸、丁酸、TVFA含量与GI=7.03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乙酸、丙酸、丁酸、TVFA含量随GI减小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GI=6.21时有最大值,分别为31.13、11.56、0.70、52.55 mmol/L;GI=6.21的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其他GI(P < 0.01)。
![]() |
表 11 不同GI的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对VFA含量的影响 Table 11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WS combination on VFA content |
由表 12可知,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各GI之间的乙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GI=7.06、6.25的丙酸含量与GI=5.43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1),GI=7.06、6.25的丁酸含量与GI=5.43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GI(P < 0.05),GI=6.25的TVFA含量与GI=7.06、5.43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GI (P < 0.05);乙酸、丙酸、丁酸、TVFA含量随GI减小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GI=6.25时有最大值,分别为34.24、14.28、5.29、61.23 mmol/L;GI=7.06、6.25、5.43的乙酸/丙酸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低于其他GI(P < 0.01)。
![]() |
表 12 不同GI的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对VFA含量的影响 Table 12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OH combination on VFA content |
由表 13可知,以SFAEI评估各项指标,GP、IVDMD及NH3-N、TVFA含量均在GI=7.20有最大值;以MFAEI评估不同GI时,其效应值随GI减少呈现减小的趋势,因此最优的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GI=7.20。
![]() |
表 13 不同GI的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效应 Table 13 Associ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SC combination |
由表 14可知,以SFAEI评估各项指标,GP、IVDMD及NH3-N、TVFA含量均在GI=6.21组合有最大值;以MFAEI评估不同GI组合时,其效应值随GI减少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最优的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GI=6.21。
![]() |
表 14 不同GI的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效应 Table 14 Associ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WS combination |
由表 15可知,以SFAEI评估各项指标,GP、IVDMD含量及NH3-N、TVFA含量均在GI=6.25组合有最大值;以MFAEI评估不同比例组合时,其效应值随GI减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最优的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为GI=6.25。
![]() |
表 15 不同GI的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效应 Table 15 Associ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GI of AH-OH combination |
产气程度与瘤胃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瘤胃微生物活性越高,对底物发酵越充分,GP就高,且CH4占总产气量的比例相对稳定,因此,CH4产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1]。这与Zerbini等[12]研究结果一致。在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中,GI越大GP和CH4产量越高,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在GI=7.20(70 : 30)时GP最高,原因可能是不同组合含有易于发酵的底物含量不同,苜蓿干草中粗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可以提供给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氮源更多,在本试验中随着GI提高,粗蛋白质含量越高,进而导致其产气量随之增大。这与Zhang等[13]、杨志林等[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产气量较高皆是因为底物含有较多的粗蛋白质而引起。
在苜蓿干草-小麦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GP和CH4含量随着GI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苜蓿干草-小麦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分别在GI=6.21(60 : 40)、6.25(60 : 40)时GP高,说明苜蓿干草与小麦秸秆、燕麦干草组合通过科学合理的配比才能达到最优的组合效应。刘绘汇等[15]研究谷草与苜蓿不同配比的组合效应时得出,在不同精粗比基础上,谷草与苜蓿分别在不同比例时组合效果最佳。于满满等[16]研究不同比例氨化秸秆替代苜蓿的组合效应时得出,氨化秸秆:苜蓿=20 : 80时,其组合效果最佳。袁玖等[17]研究发现,氨化小麦秸与苜蓿组合时,氨化小麦秸比例为10%时产生正组合效应;小麦秸与苜蓿组合时,小麦秸比例为20%、30%时产生正组合效应。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了各饲料通过合理搭配均可产生正组合效应。因此,只有将苜蓿干草与青贮玉米、小麦秸秆、燕麦干草进行合理配比,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3.2 不同GI粗饲料组合对牦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IVDMD反映了体外发酵时底物中有机物的降解效果,同时,底物中的纤维素含量也对底物的降解率有较大影响[18]。本试验中各组合的NDF含量与IVDMD均呈正相关,但本试验中各组合不同GI的IVDMD和NDF含量因底物组成成分的差异分别出现了不同规律,原因可能是纤维含量燕麦干草>小麦秸秆>青贮玉米>苜蓿干草。当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GI=7.20、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GI=6.21和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GI=6.25时,更加适合瘤胃微生物的生长,因此提高了IVDMD。
瘤胃液pH对瘤胃发酵产物和瘤胃功能有重要影响,是评价瘤胃功能稳衡的重要指标,也是瘤胃生理状况的最直接表现[19],且与饲粮组成和营养成分密切相关[20],可综合反映瘤胃微生物活动,也可反映有机酸生成状况[21]。根据李新等[22]研究表明,反刍动物瘤胃液的pH正常变化范围为5.5~7.5,因此,本试验各组合不同GI的pH均在正常变化范围内。
微生物蛋白是瘤胃微生物主要的氮源提供者,而NH3-N含量又是限制微生物蛋白合成的重要因素,若NH3-N含量过高,不仅会限制微生物生长,而且会造成氮源的浪费,过低会降低瘤胃微生物活性[23]。本试验中各GI组合的NH3-N含量均在16.90~37.03 mg/dL,在有关文献的正常范围之内[24-26]。当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中GI=7.20、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中GI=6.21和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GI=6.25时,NH3-N、TP含量均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这三者养分含量比其他GI组合更加适合瘤胃微生物的生长,为微生物提供了相对合适的营养元素。
VFA是反刍动物瘤胃代谢的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为机体提供了总能量需要的70%~80%[27-30]。反刍动物机体合成乳脂的主要成分是乙酸,而合成葡萄糖的前体是丙酸,VFA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占TVFA含量95%左右[31]。本试验中,TVFA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长,这一结果与李海庆等[32]研究结果一致,各GI组合的乙酸含量均高于丙酸含量,其原因可能是瘤胃微生物产生乙酸的速度大于丙酸,这一结果与Copani等[33]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中,乙酸、丙酸、TVFA含量随着GI增加而增加;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中GI=6.21、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GI=6.25时,乙酸、丙酸、TVFA含量达到最大值。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GI的改变,发酵底物组成发生了改变导致了瘤胃微生物对粗饲料的利用相对提高了。
在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中,GI=7.20时乙酸/丙酸达到了最大值,其原因可能是粗饲料的组成形式影响了发酵模式,青贮玉米降解速度高于苜蓿干草[34];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中GI=6.21、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GI=6.25时,乙酸/丙酸达到最小值,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粗饲料组成会影响其养分的降解率,在苜蓿干草与小麦秸秆、燕麦干草组合中,随着小麦秸秆、燕麦干草所占比例增加,使瘤胃TVFA含量增加,同时降低乙酸/丙酸,这与韦子海[35]研究结果相一致。
3.3 不同GI粗饲料的组合效应SFAEI仅从单一指标对组合效应进行评定,而王旭[10]在2003年首次用MFAEI对粗饲料组合效果进行评定。本试验中各GI的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的MFAEI均呈正组合效应,GI=7.20时出现了最大组合效应,这与冯建芳等[36]的研究结果基本类似;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的MFAEI均呈正组合效应,且GI=6.21时MFAEI达到了最大值,此结果与吕永艳等[37]研究结果类似;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GI=7.06、6.25、5.43时的MFAEI呈正组合效应,当GI=4.61、3.79时的MFAEI呈负组合效应,且在GI=6.25时有最大组合效应值,这一结果和衣艳秋等[38]研究结果一致。出现上述组合效应的原因可能是各粗饲料组合以不同GI组合后,其营养素发生互补,进而提高了整体发酵程度,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这一结果也与张吉鹍[2]、郝小燕[39]的研究结果相近。
4 结论基于GP、pH、IVDMD及CH4、NDF、TP、NH3-N含量及SFAEI和MFAEI等指得出:苜蓿干草-青贮玉米组合中GI=7.20时组合效果最优;苜蓿干草-小麦秸秆组合中GI=6.21时组合效果最优;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GI=6.25时组合效果最优。
[1] |
KELLEMS R O, CHURCH D C. Livestock feeds and feeding[M]. 4th ed. New Jersey, USA: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1998: 113.
|
[2] |
张吉鹍.粗饲料分级指数参数的模型化及粗饲料科学搭配的组合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
[3] |
靳玲品.反刍动物常用粗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的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
[4] |
朱双, 王法明, 张爱忠, 等.反刍动物常用粗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与组合优化配方的筛选[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 2014: 478.
|
[5] |
张吉鹍, 邹庆华, 李龙瑞. 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其在粗饲料科学搭配上的应用[J]. 饲料广角, 2003(21): 26-30. DOI:10.3969/j.issn.1002-8358.2003.21.016 |
[6] |
MENKE K H, STEINGASS H. Estimation of the energetic feed value obtained from chemical analysis and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using rumen fluid[J]. Anim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88, 28: 47-55. |
[7] |
冯宗慈, 高民. 通过比色测定瘤胃液氨氮含量方法的改进[J]. 内蒙古畜牧科学, 1993(4): 40-41. |
[8] |
曹庆云, 周武艺, 朱贵钊, 等. 气相色谱测定羊瘤胃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方法研究[J]. 中国饲料, 2006(24): 26-28. |
[9] |
王加启. 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M]. 北京: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 139-141.
|
[10] |
王旭.利用GI技术对粗饲料进行科学搭配及绵羊日粮配方系统优化技术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
[11] |
雷冬至, 金曙光, 乌仁塔娜. 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不同粗饲料与相同精料间的组合效应[J]. 饲料工业, 2009, 30(3): 30-33. |
[12] |
ZERBINI E, KRISHAN C T, VICTOR X V A, et al. Composition and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of whole stems and cell walls of different genotypes of pearl millet and sorghum[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98(1/2): 73-85. DOI:10.1016/s0377-8401(02)00018-4 |
[13] |
ZHANG J K, LIU J X. Use of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to evaluate associative effects on gas production of rice straw supplemented with Lucerne[J]. Journal of Animal and Feed Science, 2007, 16(2): 156-160. DOI:10.1016/j.enbuild.2014.07.081 |
[14] |
杨志林, 李秋凤, 曹玉凤, 等. 体外产气法评定全株玉米青贮与谷草的组合效应研究[J].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03): 698-707. |
[15] |
刘绘汇, 袁玖, 平丽莹, 等. 谷草与苜蓿的不同配比对绵羊日粮组合效应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2): 3530-3535. |
[16] |
于满满, 姜雨轩, 张美美, 等. 利用体外产气法评定不同比例氨化秸秆替代苜蓿的组合效应[J].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2): 3497-3504. |
[17] |
袁玖, 万欣杰, 平丽莹, 等. 不同精粗比和苜蓿水平对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J].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449-458. |
[18] |
刘娜, 毕研亮, 刁其玉, 等.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在奶牛瘤胃中的干物质、淀粉及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特性研究与预测模型建立[J].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2): 5846-5856. |
[19] |
NAGARAJA T G, TITGEMEYER E C. Ruminal acidosis in beef cattle:the current microbiological and nutritional outlook[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07, 90(Suppl.1): E17-E38. |
[20] |
YANG W Z, BEAUCHEMIN K A, RODE L M. Effects of grain processing, forage to concentrate ratio, and forage particle size on rumen pH and digestion by dairy cow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01, 84(10): 2203-2216. |
[21] |
嘎尔迪, 齐智利, 张润厚, 等. 玉米的不同加工处理对绵羊瘤胃内pH、NH3-N和VFA浓度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2(9): 18-20. |
[22] |
李新, 冀连斌, 王聪, 等. 产酶益生素对西门塔尔牛瘤胃液pH及氨态氮浓度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12(5): 24-25, 28. |
[23] |
刘哲, 张昌吉, 郝正里, 等. 饲喂含不同秸秆的全日粮颗粒料对绵羊瘤胃及血液代谢参数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05(11): 12-14. |
[24] |
阳伏林, 龙瑞军, 丁学智, 等. 秸秆和苜蓿干草不同比例组合对人工瘤胃pH值、氨态氮及产气量的影响[J]. 饲料工业, 2007, 28(17): 50-53. |
[25] |
HOOVER W H. Chemical factors involved in ruminal fiber digestion[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86, 69(10): 2755-2766. |
[26] |
WANG D L, FANG J, XING F, et al. Alfalfa as a supplement of dried cornstalk diets:associative effects on intake, digestibility, nitrogen metabolisation, rumen environment and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in sheep[J]. Livestock Science, 2008, 113(1): 87-97. |
[27] |
VAN HOUTERT M. Challenging the retinal for altering VFA ratios in growing ruminates[J]. Feed Mix, 1996, 4(1): 514-525. |
[28] |
KUNG L, Jr., SHEPERD A C, SMAGALA A M, et al. The effect of preservatives based on propionic acid on the fermentation and aerobic stability of corn silage and a total mixed ration[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88, 81(5): 1322-1330. |
[29] |
SPEARS J W, SCHLEGEL P, SEAL M C, et al. Bioavailability of zinc from zinc sulfate and different organic zinc sources and their effects on ruminal volatile fatty acid proportions[J]. 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 2004, 90(2/3): 211-217. |
[30] |
王玲.半胱胺和酵母培养物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产奶性能和氮排泄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青岛: 青岛农业大学, 2016.
|
[31] |
葛翠翠, 梁戈, 李昊, 等. 玉米秸秆、柠条及葵花盘在滩羊瘤胃体外的消化及发酵性能[J]. 草业科学, 2018, 35(8): 2009-2015. |
[32] |
李海庆, 王萌, 周玉香. 体外产气法评估荞麦秸秆、油菜、苜蓿干草和玉米青贮的组合效应[J]. 饲料工业, 2019, 40(9): 33-38. |
[33] |
COPANI G, GINANE C, LE MORVAN A, et al. Patterns of in vitro rumen fermentation of silage mixtures including sainfoin and red clover as bioactive legumes[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208: 220-224. |
[34] |
程冠文.日粮碳水化合物类型调控瘤胃发酵乙/丙比的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
|
[35] |
韦子海.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在含玉米秸日粮饲喂泌乳奶牛中的功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杭州: 浙江大学, 2018.
|
[36] |
冯建芳, 李秋凤, 高艳霞, 等.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苜蓿及谷草间组合效应的研究[J]. 中国饲料, 2017(2): 10-15. |
[37] |
吕永艳, 邢向明, 孙国强. 全株玉米青贮、苜蓿干草和全株小麦青贮间组合效应的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 2015, 51(15): 71-75. |
[38] |
衣艳秋, 唐丹, 袁英良, 等. 肉羊日粮苜蓿和燕麦草组合体外法试验[J]. 中国畜禽种业, 2017, 13(11): 84-87. |
[39] |
郝小燕.奶牛日粮中玉米纤维饲料与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饲喂效果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