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19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7-06-20
  

  • 全选
    |
    猪与禽营养
  • 燕富永 张宇喆 杨峰 孔祥峰 印遇龙 彭健 黄瑞林 高碧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41-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确定70~100 kg猪可消化赖氨酸(DLys)的最佳需要量。选用60头平均体重约70 kg的三元杂交杜长大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以酶解酪蛋白法(EHC)测定的饲料原料DLys含量为基础按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IAAP)配制日粮(等能、等氨基酸模式),通过测定不同剂量DLys处理组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胴体品质,确定70~100 kg猪可消化赖氨酸(DLys)的最佳需要量。结果表明:(1)DLys水平为0.47 %~0.59 %时,平均日增重(ADG)、无脂瘦肉生长指数(FFLI)随DLys水平的提高而增加,0.59% DLys组达到最大,分别为782 g/d和313.8 g/d(P<0.05),之后随DLys水平的提高而下降;(2)料肉比(F/G)随DLys的提高先下降后上升,0.59% DLys组最低为3.20(P<0.01);(3)血浆尿素氮(SUN)浓度随DLys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 眼肌面积也随之显著增大(P<0.05),背膘厚则变薄;(4)0.59% DLys组生长激素(GH)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另外,血清总蛋白(TP)、游离甲状腺素T3(FT3)水平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表明,70~100 kg猪DLys最佳需要量为0.59%(15.9 g/d),相应的粗蛋白质为12.96%,以消化能浓度表示则为0.43 g/MJ。 
  • 邢芳芳 印遇龙 燕富永 张宇喆 刘志强 刘建高 黄瑞林 孔祥峰 舒绪刚 高碧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47-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料铜来源和水平对仔猪血清学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探讨用低剂量氨基酸螯合铜替代高铜的可行性。试验选用216头体重为(14.31±1.61)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9组,分别饲喂添加不同剂量硫酸铜、甘氨酸螯合铜和蛋氨酸螯合铜日粮30 d,测定仔猪血清学指标、生长性能及腹泻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铜水平低于100 mg/kg时,血清铜含量随铜水平的提高有升高的趋势,100 mg/kg 甘氨酸螯合铜组的猪血清铜含量最高,250 mg/kg硫酸铜的血清铜含量最低,在同一铜水平下氨基酸螯合铜组的血清铜含量高于无机铜组。50 mg/kg蛋氨酸螯合铜组血清中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最高(P<0.05), 添加甘氨酸螯合铜或蛋氨酸螯合铜可提高血清胃泌素的水平,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5),甘氨酸螯合铜降低了血清皮质醇含量(P<0.05)。100 mg/kg甘氨酸螯合铜和50 mg/kg蛋氨酸螯合铜的生长性能与250 mg/kg硫酸铜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各组之间的料肉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腹泻方面,100 mg/kg 甘氨酸螯合铜和250 mg/kg硫酸铜组的腹泻率最低(P<0.05)。试验结果证明了高铜的促生长作用可能与提高采食量、促进生长相关激素的分泌、提高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关,100 mg/kg甘氨酸螯合铜组可起到一定的替代效果,50 mg/kg蛋氨酸螯合铜组可能具备较高的应用潜力。
  • 反刍动物营养
  • 王梦芝 王洪荣 李国祥 张洁 曹恒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54-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用体外法研究不同底物对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底物设计:可溶性淀粉/滤纸纤维(NSC/SC):100∶0, 70∶30, 50∶50, 30∶70, 0∶100。结果表明:在NSC/SC的比例为30∶70组微生物产量和纤维素降解率最高,瘤胃液中的NH3N浓度最低,发酵状态最佳;原虫与细菌的比例,总体上有随NSC/SC下降先成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NSC/SC的比例为50∶50组达到最高峰。细菌16srRNA的V3可变区PCRSSCP各组图谱反映了细菌类群内部种属因底物的改变而发生了应变。原虫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随NSC/SC下降,内毛属与等毛虫原虫的比例下降,而双毛属与头毛亚科原虫的比例增加,即原虫类群内部种属也对底物变化的产生应变。不同淀粉与纤维素比例水平底物不仅影响了瘤胃发酵也影响了瘤胃微生物的群系特征。
  • 贾磊 王加启 卜登攀 魏宏阳 周凌云 张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63-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日粮阴阳离子差对泌乳前期热应激奶牛血液酸碱平衡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36头热应激条件下泌乳前期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n =12),以不同日粮阴阳离子差[DCAD;(Na++ K+)-(Cl-+S2-)mEq/kg DM]为试验处理,即对照组(DCAD为+130.49 mEq/kg DM),试验Ⅰ组 (DCAD为+251.54 mEq/kg DM)和试验Ⅱ组 (DCAD为+383.87 mEq/kg DM),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提高日粮DCAD可明显增强奶牛血液的缓冲能力和运氧能力。血液pH和碱超值随着日粮DCAD的升高而上升(P<0.05),DCAD对其他血气指标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二氧化碳总量、二氧化碳分压、实际碳酸氢盐、氧饱和度均逐渐增加(P>0.05),而氧分压则呈峰形变化(P>0.05);(2)DCAD对奶牛血清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肌酸磷酸激酶变化明显(P<0.05),血糖含量直线上升(P>0.05);(3)适当提高日粮DCAD可显著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4%标准乳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0%和5.1%(P<0.05),而乳脂率明显降低(P<0.05),乳蛋白率(P<0.05)和乳糖含量(P>0.05)随日粮DCAD的升高而增加。综合以上各项指标考虑,建议以试验Ⅰ组(DCAD为+251.54 mEq/kg DM)作为泌乳早期奶牛的DCAD日粮。
  • 李元晓 赵广永 张微 任建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71-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分别用体内法和体外法,测定12种典型绵羊日粮的可利用赖氨酸(utilizable lysine, uLys)和可利用色氨酸(utilizable tryptophan, uTrp),研究体内法和体外法的回归关系,从而通过该回归关系,利用体外法测定的结果估测体内到达十二指肠的uLys和uTrp。体内法用3只体重(46.00±1.30) kg,装有瘤胃瘘管和T型十二指肠瘘管的成年杂交绵羊羯羊(小尾寒羊×无角多赛特)作为试验动物,12种日粮粗蛋白质(CP)水平递增。12种日粮和3只试验动物4个设计3×3拉丁方试验。每个拉丁方试验分为3个试验期,每期10 d,预试期7 d,正试期3 d。正试期收集十二指肠食糜,分别用聚乙二醇(PEG,分子量4 000)和三氧化二铬(Cr2O3)作为液相和固相指示剂计算十二指肠食糜流量。通过测定食糜样品的赖氨酸和色氨酸,根据食糜流量计算到达十二指肠的可利用赖氨酸( in vivo uLys)和可利用色氨酸( in vivo uTrp)。体外法用Zhao等的体外培养技术测定日粮的可利用赖氨酸( in vitro uLys)和可利用色氨酸( in vitro uTrp)。结果表明, in vitro uLys和 in vivo uLys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R2=0.49,P<0.05,RSD=0.07); in vitro uTrp和 in vivo uTrp回归关系极显著(R2=0.60,P<0.01,RSD=0.03)。
  • 瞿明仁 刘兵 张学峰 刘光斌 张爱忠 高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78-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剂量大豆寡糖(SBOS)对绵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9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和回肠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羊羯羊,随机分为3组。试验1组灌注占试验日粮风干物质0.6%的SBOS;试验2组灌注占试验日粮风干物质1.2%的SBOS;对照组不灌注SBOS。试验分3期,分别在瘤胃、十二指肠和回肠3个部位灌注SBOS(每期进行1个部位的灌注)。结果表明:(1)通过瘤胃和十二指肠灌注,SBOS提高了绵羊外周血CD4细胞数量、CD4/CD8值、血清IgG和IgA含量,其中以1.2%组效果最为明显;(2)回肠灌注SBOS,增加了外周血CD8细胞数量,降低了CD4/CD8值;0.6%组增加了CD4细胞数量,提高了IgG、IgA含量;1.2% 组降低了CD4细胞数量,在第14天和21天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并且在14 d和21 d降低了IgG、IgA含量。因此,SBO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绵羊的免疫功能。
  • 王洪荣 索宝 卢德勋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84-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析因法确定内蒙古白绒山羊生绒期锌的需要量。研究4种不同日粮锌水平(Ⅰ组28.23 mg/kg、Ⅱ组50 mg/kg、Ⅲ组70 mg/kg、Ⅳ组100 mg/kg), 对生绒期绒山羊机体锌代谢情况的影响以及体锌蓄积情况。结果表明:①进食锌量与排泄锌量之间呈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公式为: y =0.766 2 x +0.094 4(R2=0.958 5,P=0.000 1, n =9),由此确定生绒期绒山羊锌的维持需要量为0.094 4 mg/(d·kg) 活体重(live weight, LW);②生绒期绒山羊增重1 kg机体沉积98.04 mg锌,每长1 kg被毛沉积110.87 mg的锌。析因法确定总锌需要量为8.04 mg/d。
  • 水产营养
  • 吕慧源 周志刚 Florence Rudeaux Frédérique Respondek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91-6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8周生长试验研究了饲喂果寡糖对奥尼罗非鱼 Oreochromis aurea♂ × O. nilotica♀ 肠道菌群、存活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3组果寡糖水平(0、0.8及1.2 g/kg),按每天4次饱食投喂初始重为5.55 g的奥尼罗非鱼,试验系统为淡水养殖系统,试验期间平均水温为28℃,罗非鱼养殖密度40尾/箱,每组3个重复。饲喂试验结束后,试验动物整体称重并测定形态学参数。从每个养殖单元随机取出3尾试验鱼,无菌条件下取肠道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分析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parahaemolyticus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乳酸杆菌 Lactobacillus sp. 及粪链球菌 Streptococcus faecalis 的数量。结果表明:随着饲喂果寡糖水平增加,奥尼罗非鱼末重(FBW,g)和特定生长率(SGR,%/d)均显著增加(P<0.10);日摄食率(FI,g/(d·只)也增加(P>0.10);饲料转化率和肝胰腺指数均降低(P>0.10);而存活率(SR,%)、屠宰率(DCY,%)及丰满度(CF,g/cm3)则不受影响。所检测的全部罗非鱼肠道菌群数量随着饲喂果寡糖水平的上升呈增加状态(P>0.10)。本研究说明,饲料中添加果寡糖对奥尼罗非鱼生产性能、饲料转化效率及肠道菌群有一定改善作用,本研究推荐奥尼罗非鱼饲料中适宜果寡糖水平为1.2 g/kg。
  • 杨奇慧 周歧存 迟淑艳 董晓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698-7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5种等氮等能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 Penaeus vannamei Boone)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0.069±0.005)g的凡纳滨对虾45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90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以维生素A醋酸酯为维生素A源,用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添加量分别为0、18、36、54和72 mg/kg)的饲料喂养凡纳滨对虾,试验期11周。结果表明:在养殖前4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P<0.05),提高其对饲料利用效率(P<0.05),而对对虾的成活率不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第11周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并不能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成活率(P>0.05)。维生素A对对虾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对虾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A对对虾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液红细胞数量的影响显著(P<0.05),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A或过量添加(超过36 mg/kg)均导致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总数显著下降 (P<0.05),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 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维生素A添加量与对虾增重率的变化关系,表明在试验前4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的适宜添加量为22.50 mg/kg;11周试验期间,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适宜添加量为18 mg/kg;以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为指标,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最适添加量为59.51 mg/kg。
  • 邓君明 麦康森 艾庆辉 张文兵 王小洁 谭北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06-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晶体氨基酸(CAA)和不同壁材包被的CAA对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摄食、生长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大豆浓缩蛋白(SPC)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6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饲料SPC作为对照组,未添加氨基酸;饲料SPCF在饲料SPC基础上添加了2.3%CAA混合物;饲料SPCC、SPCZ、SPCK和SPCT在饲料SPC基础上分别添加了醋酸纤维酯、玉米醇溶蛋白、卡拉胶和棕榈酸甘油酯包被CAA。试验表明:(1)添加CAA和包被CAA均显著提高了牙鲆摄食率(P<0.05),其中以添加CAA效果最好。(2)添加CAA和包被CAA均提高了牙鲆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R)和蛋白质效率(PER),其中以SPCT、SPCC组SGR最高;SPCK、SPCT组FER和PER最高。(3)添加CAA和包被CAA均提高了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其中以SPCT组AST和ALT活性最高。(4)添加CAA显著提高了血浆尿素氮(UN)和游离氨基酸(FAA)浓度(P<0.05);CAA包被处理后,UN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FAA浓度也不同程度地降低,尤其以SPCT组效果最为显著。结果表明以棕榈酸甘油酯包被CAA效果最好。
  • 饲料营养
  • 赵春 朱忠珂 李勤凡 王建华 汪儆 蔡青和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14-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60只1日龄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以正常磷日粮为对照,研究在低磷日粮中分别添加相同剂量(100 g/t)不同剂型植酸酶(粉状、液体状、包被颗粒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钙、磷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磷日粮中添加不同剂型植酸酶均可提高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包被颗粒状植酸酶添加效果最好;(2)各组胫骨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3)各组血清磷、血清钙、血清碱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比较,各试验组的总磷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钙、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也均有提高;(5)与对照组比较,各试验组肉仔鸡磷排出量(g/kg采食日粮)分别降低了28.28%、28.97%和32.41% (P<0.05)。由结果可知:在42 d的试验中,包被颗粒状植酸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钙磷利用率的作用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状植酸酶,粉状植酸酶的作用效果要次于前两者。
  • 张慎忠 张克英 丁雪梅 谭权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19-7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体外酶解试验,考察木聚糖酶对豆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的降解效果,试图建立木聚糖酶与不同蛋白质饲料种类的定量关系。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蛋白质饲料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不同,豆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的总木聚糖含量分别为5.62%、6.56%和8.20%;水溶性木聚糖含量分别为0.35%、0.97%和0.84%;②不同来源的3种蛋白质饲料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含量变异较小。在适宜的水环境中,菜籽粕的水溶性木聚糖含量显著增加,豆粕和棉籽粕的水溶性木聚糖变化不大;③木聚糖酶对3种蛋白质饲料的总木聚糖均有显著降解作用,对水溶性木聚糖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中对菜籽粕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的降解作用均较大;以总木聚糖酶为标识,结合考虑成本,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的适宜添加木聚糖酶水平分别为1 000 、1 000 和1 500 U/kg。
  • 王聪 刘强 黄应祥 苗朝华 高登宏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25-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硒酵母对瘤胃发酵及尿嘌呤衍生物浓度的影响。选用8头体重(430±20) kg,年龄2.5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重复拉丁方设计,以硒酵母为硒源,分别在日粮中添加硒0、0.3、0.6和0.9 mg/kg。结果表明:试验各组瘤胃pH、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组较对照组丙酸显著提高,而乙酸/丙酸比例和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0.6 mg/kg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0.3和0.9 mg/kg组;0.6 mg/kg组豆粕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组(P<0.05);0.6 mg/kg组玉米秸秆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9 mg/kg组(P<0.05)。处理组尿嘌呤衍生物和微生物氮显著增加(P<0.05),0.6 mg/kg组显著高于0.3和0.9 mg/kg组(P<0.05)。硒酵母显著促进瘤胃代谢和提高尿嘌呤衍生物浓度,适宜添加水平为0.6 mg/kg。
  • 研究简报
  • 曾福海 赵峰 张宏福 唐湘方 李长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31-7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棉籽蛋白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NM)和非营养物质(NNM)对其消化能值的影响,探讨通过棉籽蛋白质饲料的化学成分估测其猪消化能值的可行性,为建立棉籽蛋白质饲料猪消化能估测模型提供科学方法。选取体重(35±2) kg、遗传基础接近、健康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8头,采用2个4×4拉丁方试验设计,用全收粪套算法测定8种棉籽蛋白质饲料的消化能(DE),通过分析饲料中CP、EE、CF、Ash、NDF、ADF、ADL、GE与DE的相关关系及对DE变异的影响筛选出用于估测棉籽蛋白质饲料DE的最佳估测因子及估测模型。结果表明,棉籽蛋白质饲料的EE、CP、Ash与DE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r ︱≤0.51, P>0.05),而CF、NDF、ADF、ADL、GE与DE呈高度的相关(︱ r ︱≥0.95,P<0.01),但CF、NDF、ADL和GE对DE的影响主要是通过ADF对DE的影响来实现的,因此,估测棉籽蛋白质饲料DE的最佳回归模型为DE(MJ/kg)=16.52-0.28 ×ADF% ( R2 =0.95,RSD=0.51,P<0.01)。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估测精度、最少的估测因子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 李成良 周安国 王之盛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37-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旨在研究酸梅粉和柠檬酸对微生物植酸酶改善生长猪钙、磷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植酸酶的基础上添加1.5%酸梅粉使植酸磷、钙和磷的消化率分别提高17.52%(P<0.05)、21.78%(P<0.05)和27.24%(P<0.05),同时使钙和磷的沉积率也分别提高25.86%(P<0.05)和33.16%(P<0.05);添加1.5%柠檬酸使植酸磷、钙和磷的消化率分别继续提高了8.14%、16.51%和13.13%(P>0.05),同时使钙和磷的沉积率也分别提高了20.94%和12.61%(P>0.05)。以上结果表明,酸梅粉和微生物植酸酶在提高生长猪饲粮植酸磷消化率及钙磷利用率方面存在互作;柠檬酸仅有进一步提高植酸酶对植酸磷的消化和对钙磷的利用的趋势。 
  • 史莹华 许梓荣 孙宇 王成章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42-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20头体重(29.8±1.3)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试验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添加0.3%蒙脱石纳米复合物(MN)、基础日粮添加0.1 mg/kg 黄曲霉毒素B1(AFB1)、基础日粮添加0.1 mg/kg AFB1和0.3% MN,试验期90 d,以研究MN缓解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症、降低猪体组织中黄曲霉毒素B1残留量的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mg/kg的黄曲霉毒素B1,显著降低了试验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严重损害了试验猪的肝脏功能,造成了相关指标的异常升高或降低;(2) 在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日粮中添加0.3%的MN,显著降低了黄曲霉毒素B1在猪体组织中的残留量,明显改善了试验猪的生长性能,减轻甚至消除了黄曲霉毒素B1对动物生长性能和肝脏功能等的不良影响。
  • 曹荣 王加启 卜登攀 魏宏阳 李大刚 张思维 贾磊 周凌云 雒秋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48-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6头胎次接近的围产期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日粮中额外添加维生素D3(10万IU/(d·头)) 对围产期奶牛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VD3可以极显著提高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VD3提高血小板数目、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单核细胞绝对值,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IgG、IgM和IgA与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细胞亚群的数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VD3可以缓解围产期奶牛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细胞下降的现象。
  • 许宗运 张丽娟 韩俊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53-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在奶牛日粮中添加酵母硒,探讨其对奶牛血液抗氧化能力和泌乳性能的影响,为酵母硒在奶牛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选取40头体况、奶产量、泌乳天数相近的奶牛,分为4组,对照组添加亚硒酸钠,添加后硒水平为0.3 mg/kg日粮,3个处理组在日粮基础上添加酵母硒,添加后日粮硒水平分别为:0.3、0.45和0.6 mg/kg。对试验牛群乳样和血样分析表明:与亚硒酸钠相比,添加酵母硒可以极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P<0.01),-提高全血硒含量及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P<0.01);在0.3 mg/kg硒水平下,与亚硒酸钠相比饲喂酵母硒奶牛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合考虑,日粮硒水平为0.45 mg/kg的酵母硒添加组效果较好。
  • 王志跃 陈五湖 杨海明 徐敏娟 卢建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06): 758-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鹅肠道微生物体外利用ADF、NDF的情况。选择9只5周龄健康的扬州鹅公鹅,常规饲养至9周龄末将试验鹅急宰,取回肠、盲肠和直肠食糜,以苜蓿草粉为底物,分别接种鹅回肠、盲肠和直肠食糜滤液后进行体外厌氧培养。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3组pH在6.8~7.4之间变化;总还原糖浓度的总变化趋势是降低;总脱氢酶活性先增强后减弱;3组均可检测到半纤维素酶活性;回肠组和直肠组的ADF、NDF的消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盲肠组均差异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