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马新燕, 李大刚, 余苗, 周荣柱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02-751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8
    CSCD(1)

    抗生素的使用给畜禽健康提供了保障,但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课题。本文综述了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物、抗菌肽、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功效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以期为畜禽生产中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使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陈青云, 涂佳钰, 曾祥芳, 谯仕彦, 宋青龙, 蔡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3): 1614-163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38

    本试验旨在探究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低蛋白质饲粮中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氮利用率和营养物质吸收转运的影响。研究分2个试验进行,试验1选取180头初始体重为(28.94±3.58)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占1/2)。3组分别饲喂含20.30%(高豆粕组)和10.50%豆粕(低豆粕组)以及不添加豆粕(无豆粕组)的饲粮,并通过添加不同比例木薯粉、菜籽粕、玉米蛋白粉和棉籽粕等替代玉米和豆粕。各组饲粮营养水平保持一致,粗蛋白质水平为16%。试验期28 d。试验2选取18头初始体重为(26.16±0.34)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饲粮处理同试验1,试验期19 d,包括7 d的代谢笼适应期、7 d的饲粮适应期和5 d的全收粪尿期。结果表明: 1)低蛋白质饲粮中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各阶段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高豆粕组第14~28天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低豆粕组(P<0.05)。2)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十二指肠钠离子依赖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4(Snat4)、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3(Lat3)、T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Tat1)、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2(Cat2)、磷转运蛋白1(Ph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2(Eaat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空肠Snat4、钠离子依赖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5(Snat5)、Asc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Asc1)、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回肠Snat4、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4(Cat4)、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与低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回肠Snat4、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高豆粕组相比,低豆粕组和无豆粕组生长猪十二指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3(Sglt3)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高豆粕组相比,低豆粕组和无豆粕组生长猪空肠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空肠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无豆粕组空肠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5)试验第14天,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血清赖氨酸(Lys)、蛋氨酸(Met)、丙氨酸(Ala)、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脯氨酸(Pro)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色氨酸(Try)、异亮氨酸(Ile)、精氨酸(Arg)和酪氨酸(Tyr)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28天,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血清Glu和胱氨酸(Cys-Cys)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Try和Ile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背最长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叉头框蛋白O3(FoxO3)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低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背最长肌Igf-Ⅰ、FoxO3和F-框蛋白32(Fbxo3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7)低蛋白质饲粮中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氮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低蛋白质饲粮中使用木薯粉、棉籽粕和菜籽粕等非常规饲料原料部分替代玉米和豆粕,对25~50 kg阶段生长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可以促进肠道氨基酸转运和肌肉蛋白质合成。

  • 研究论文
    祝欣悦, 马建飞, 包俊杰, 徐均钊, 牛化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12-4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6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复合菌酶制剂对肉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和菌群的影响。试验在基础全混合日粮(TMR)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CON组)]、0.3(D1组)、0.6(D2组)、1.2(D3组)和2.4 g/kg(D4组)复合菌酶制剂作为发酵底物,选取3头健康西门塔尔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体外发酵48 h。 结果表明: 1)D3组6、12、24和48 h产气量、产气速率以及干物质(6 h除外)、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D3组和D4组12和48 h甲烷(CH4)产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2)与CON组相比,体外发酵48 h时,D3组丁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各复合菌酶制剂添加组氨态氮(NH3-N)浓度和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D3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D3组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4)2bRAD-M瘤胃菌群测定结果表明,D3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CON组(P<0.05)。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对组间差异物种进行分析,筛选出2组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显著差异物种共11种,其中普通拟杆菌属(Cryptobacteroides)、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等在CON组中富集,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等在D3组中富集。体外瘤胃发酵参数与优势菌属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与丁酸比例以及TVFA和NH3-N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与乙酸比例以及TVFA和NH3-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在体外发酵条件下,添加1.2 g/kg TMR的复合菌酶制剂可以提高产气量和营养物质降解率,降低CH4产量,提高纤维素降解酶活性,提高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

  • 研究论文
    王金宇, 陈群, 蔡鑫毓, 邱玉朗, 李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0): 6432-644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47
    CSCD(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肉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18头体重为(517±9) kg的健康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3组分别饲喂50.0%玉米秸秆+50.0%精料(A组)、16.7%羊草+33.3%玉米秸秆青贮+50.0%精料(B组)、16.7%玉米秸秆+33.3%玉米秸秆青贮+50.0%精料(C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B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A、C组(P<0.05),C组的ADG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A组(P<0.05)。2)B组的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的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C组(P<0.05)。3)B、C组的瘤胃液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的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A、C组(P<0.05),且C组的瘤胃液丁酸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4)C组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B组(P<0.05)。B组的瘤胃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组(P<0.05),A、B组的拟杆菌目RF16群(Bacteroidales_RF16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C组的瘤胃WCHB1-41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B组(P<0.05)。由此可见,16.7%羊草+33.3%玉米秸秆青贮的粗饲料组合可提高肉牛DM和ADF表观消化率、部分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瘤胃中增加纤维分解菌活性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提高肉牛生长性能。

  • 综述
    田志梅, 马现永, 余苗, 瞿明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481-749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6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机体最丰富的内源性抗氧化分子,其代谢过程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及应激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机体代谢并影响动物生理及病理进程。本文综述了GSH代谢、抗氧化、免疫、解毒、营养代谢及微生物调控等功能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探究GSH对动物健康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赵满琦, 刘国华, 陈星, 陈志敏, 孟昆, 杨培龙, 郑爱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42-77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0

    本试验旨在探究菌酶协同发酵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用160只健康状态良好且体重[(47.00±0.45) g]相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公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则饲喂使用7.5%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部分普通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提高了1~42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及22~42日龄肉鸡的ADG与平均日采食量(P<0.05),并显著降低了22~42日龄肉鸡的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对42日龄肉鸡的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提高了肉鸡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能量表观代谢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提高了肉鸡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P<0.05),并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隐比(P<0.05)。6)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鸡盲肠内容物中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和异丁酸的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盲肠内容物中异戊酸、戊酸和己酸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用7.5%的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部分普通豆粕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肝脏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黏膜形态,并能提高盲肠内容物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

  • 综述
    朱雯, 黄李, 石琢, 王迪铭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0): 6121-61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19

    钾是畜禽机体维持细胞稳态、新陈代谢和许多其他生理功能的必需常量矿物质。大多数代谢过程都依赖于钾或受其影响,钾的生理功能包括细胞内外水分平衡与渗透压调节、参与体液酸碱平衡、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参与能量代谢、防止细胞过度肿胀、作为辅助因子参与酶促反应等。随着畜禽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对钾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饲料中钾含量较高,一般认为钾不宜缺乏,因此很少关注钾的生理作用。本文总结了钾在畜禽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稳态维持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合理利用钾、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畜牧业高质量地发展提供参考。

  • 综述
    张崇志, 郭有华, 杨金丽, 孙海洲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01-70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0

    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幼龄动物的肩胛部、肾周、颈部深处等,其结构和功能都与白色脂肪组织不同。白色脂肪组织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组织,而棕色脂肪组织是产热和消耗能量的主要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构和功能受多种因素调控。在畜禽养殖方面,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作用对于畜禽冬季抗寒有益。本文综述了棕色脂肪组织的来源及功能,以及冷应激、进食节律、昼夜节律、饲料添加剂和激素等因素对棕色脂肪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综述
    熊云霞, 杨雪芬, 蒋宗勇, 王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09-72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1

    猪肉品质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猪肉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猪肉的经济价值。相较于育种手段,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改善猪肉品质具有时间短、见效快、成本低、易于操作等优势。本文就近年有关营养调控猪肉品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综述
    张瑞强, 卢姝婉, 孙耀威, 杨彩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3): 1401-14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20

    家禽坏死性肠炎(NE)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禽类健康和家禽养殖业产生严重威胁。兽用抗菌药能有效控制家禽NE的发生,但由于近年对抗生素的限制,全球范围内NE的发病率表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家禽NE的防治仍任重道远。为深化对该病的认识,本文从NE的特点出发,综述了N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归纳了NE的营养调控措施与抗病机理,为未来对NE的发病机制及其营养调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马心如, 戴艳菲, 姚军虎, 曹阳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04-8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0

    紫檀芪(PTE)广泛存在于黄檀属植物中,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提取物,因其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降糖、抗菌等作用而广受关注。研究表明,PTE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提高抗炎能力和提高动物产品品质等一系列有益的生物学功能,且在动物体内无残留,是一种潜在的优质饲料添加剂。本文综述了PTE的来源、合成、生物活性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发PTE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罗诗怡, 黄小红, 严美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94-8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9

    在当前的饲料“禁抗”大背景下,以植物源活性成分作为饲料添加剂已成为鱼类养殖业的研究热点。姜黄素作为植物源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及抗炎等多种生理功能,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新型绿色鱼类饲料添加剂。本文综述了姜黄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对鱼类生产性状、抗氧化、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姜黄素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及抗生素替代品应用于鱼类养殖提供参考,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综述
    李彬, 陈柳, 虞洁, 梅绍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7): 4201-420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343

    维持支链氨基酸(BCAA)平衡对于调节肉鸡的糖、脂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具有重要作用。低蛋白质饲粮容易引起BCAA比例失衡,对肉鸡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肉鸡的BCAA需要量受饲粮组成、生长发育阶段及生产效率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BCAA在肉鸡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推荐比例,并基于BCAA的拮抗效应以及不同形式氨基酸的消化动力学差异,对不同饲料原料的BCAA组成特征及其在肉鸡低蛋白质饲粮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精准评估促进肉鸡生长以及肌肉蛋白质沉积的BCAA需要量提供参考。

  • 综述
    刘宇炎, 李铁军, 印遇龙, 何流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4): 2157-216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83

    色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群和组织细胞中的多种代谢途径转化成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包括吲哚衍生物、5-羟色胺和犬尿氨酸等。研究表明,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和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也可作为细胞间重要信号分子与宿主肠道上皮细胞进行相互调节,进而影响肠道健康。因此,本文围绕色氨酸代谢-肠道微生物的关系,重点综述了色氨酸代谢-肠道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和调控肠道健康的分子机制以及其在肠道相关疾病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肠道微生物和色氨酸及其代谢物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提供参考。

  • 综述
    马文锋, 谢治江, 胡乃志, 高萌萌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08-68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0

    低聚木糖是一种具有益生元活性的功能性聚合糖,有调节动物脂质代谢、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等生理功能,目前在畜禽饲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低聚木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出发,结合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低聚木糖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 研究论文
    王琪, 肖融, 齐仁立, 王敬, 邱小宇, 黄金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58-766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3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功能和盲肠菌群的影响。选取12窝(每窝8头仔猪)健康的1日龄“长白×荣昌”哺乳仔猪(母猪胎次和预产期相近),随机分为4组,每组3窝仔猪。对照组(CON组)仔猪每日每头灌喂2 mL 0.1%蛋白胨溶液,植物乳杆菌组(LP组)、罗伊氏乳杆菌组(LR组)和联合添加组(PR组)仔猪每日每头分别灌喂2 mL 0.1%蛋白胨溶解的1.0×1010 CFU植物乳杆菌、1.0×1010 CFU罗伊氏乳杆菌以及1.0×1010 CFU植物乳杆菌+1.0×1010 CFU罗伊氏乳杆菌。仔猪由各自母猪哺乳,各组母猪饲喂相同的饲粮。试验期10 d。试验结束后,计算仔猪平均日增重和腹泻率。每组选取6头仔猪屠宰取样,测定肠道形态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以及盲肠菌群。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PR组仔猪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LP组、LR组和PR组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LP组、LR组和PR组仔猪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均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LP组仔猪空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回肠封闭蛋白-1(claudin-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LR组空肠闭合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PR组空肠occludin和claudin-1以及回肠occludin、claudin-1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LP组、LR组和PR组仔猪盲肠菌群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提高(P<0.05),盲肠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盲肠未分类普雷沃氏菌科(unclassified_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LP和PR组盲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能通过改善哺乳仔猪肠道形态,提高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促进肠道健康,降低腹泻率,且两菌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菌。

  • 特约稿
    姚斌, 徐欣欣, 张杰, 罗会颖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1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1

    饲用氨基酸在低蛋白质饲粮配合技术中的应用既能保障动物的营养需求,又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效应,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氨基酸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使得合成氨基酸在饲料行业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可行。本文介绍了当前在饲料行业中已广泛应用的饲用合成氨基酸种类及功能研究进展,综述了重要饲用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在大肠杆菌或谷氨酸棒杆菌中的生物合成途径,详细阐述了重要饲用氨基酸生产菌株遗传改良的代谢工程策略,并在展望中提出了未来饲用氨基酸生产菌株工程化改造的方向。

  • 综述
    闫志强, 余远迪, 刘志云, 付利芝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493-750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7

    植物精油是从植物的花、叶、根、果实或种子中萃取提炼出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及来源广泛、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抗生素替代品广泛应用于仔猪生产中。本文从植物精油的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精油在仔猪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陈璎, 简华锋, 董信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41-68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3
    CSCD(1)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作为一种产蛋高峰期和后期频发的蛋鸡营养代谢性疾病,受遗传、营养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FLHS是商业化笼养蛋鸡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或手段。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蛋鸡FLHS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的并发症、FLHS模型构建常用方法、影响FLHS发生的因素及其营养调控措施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蛋鸡FLHS的合理防治和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 综述
    刘志云, 蔡裕银, 杨飞云, 肖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01-281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34

    醋糟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以稻壳、谷糠和高粱壳等作为填充料,经过固态发酵酿造食醋后的副产物,其理化特性及营养特征因酿造底物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醋糟富含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等发酵残余有机物,作为一种低成本粗饲料来源,在畜禽养殖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醋糟木质纤维素含量高、容重低以及适口性差,直接饲喂畜禽营养价值较低。近年来,生物发酵技术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提升醋糟营养价值的加工方式。本文综述了醋糟的理化特性及营养特征、醋糟的饲用方式以及在不同畜禽上的应用现状,以期为醋糟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综述
    杨健涛, 王强刚, 杨小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5-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2
    CSCD(1)

    肠道黏膜屏障是肉鸡抵御病原菌入侵和抵抗肠道应激的第一道屏障,对维持肠道稳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肠道微生物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生态系统,微生物之间常以交叉喂养(cross-feeding)等互作方式形成微生物生态群,进而调控宿主的肠道健康。肠道共生菌可以通过调控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及其糖基化等方式参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互作,研究肠道微生物调控肠道黏膜屏障的机制对家禽快速生长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肠道黏膜屏障的形成、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的意义、交叉喂养介导的微生物互作以及肠道微生物对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进行概述,旨在为肠道微生物调控肉鸡肠道黏膜屏障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王妍, 郭长征, 黎观红,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42-69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2

    单宁是一类来源于多种植物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其结构复杂,可以分为水解单宁和缩合单宁。研究表明,单宁具有抗腹泻、抑菌、抗氧化和抗炎等生物学功能。同时,单宁的功能与其结构、来源和提取方法等密切相关。近年来,植物单宁因有望作为一种天然的替抗添加剂而受到广泛关注,且在动物生产上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单宁的提取方法、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以期为植物单宁替抗添加剂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
    袁林, 李万利, 靳玮, 王炳勋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4): 2101-21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78

    微生物群移植(MT)是重塑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有效方法,将健康成年鸡的肠道或粪便微生物群移植至雏鸡,会影响受体鸡肠道微生物群的早期定殖,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宿主肠道中稳定的微生物群可防止病原菌定殖,改善饲粮消化吸收效率,从而有助于提高生长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鸡上开展的MT研究,分析探讨了不同研究中应用MT技术对受体鸡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组织形态、健康免疫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比较了在供受体鸡品种、日龄选择以及MT处理时间上的异同,以期为MT技术在鸡生产中的标准化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罗烨, 刘慧敏, 瞿明仁, 许兰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0): 6191-62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27

    自噬是真核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细胞质蛋白和受损细胞器的过程,可防止组织细胞损伤。热应激可诱导炎症反应和自噬,炎症反应与自噬间相互调控,一方面,炎症的发生可抑制自噬水平,另一方面自噬通过负反馈调节炎症反应,三者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营养与免疫间关系密切,本文从热应激诱导的炎症通路、自噬通路、热应激诱导的炎症与自噬间关系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深入认识热应激、炎症与自噬间的关系,为通过营养调控手段增强自噬缓解热应激诱导炎症损伤提供一定的参考。

  • 研究论文
    赵艳丽, 闫晶, 薛炳楠, 闫素梅, 兰儒冰, 王典, 郭晓宇, 郭咏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88-77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理阶段奶牛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规律。采用随机分组设计,选取6个生理阶段奶牛,分别为围产前期、围产后期、泌乳前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和干奶期,每个阶段各30头,共180头。晨饲前,对不同生理阶段奶牛进行尾静脉采血,制备血清后测定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1)生理阶段对奶牛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且以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变化更为明显。围产后期奶牛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蛋白(TP)、尿素(UN)、白蛋白(ALB)、钙(Ca)、磷(P)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较低,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红素(TBIL)、β-羟丁酸(BHBA)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较高;泌乳前期奶牛血清TC、NEFA、HDL、TP、ALB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较高。2)生理阶段对奶牛血清中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围产后期、泌乳前期奶牛血清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较高,T-AOC、T-SOD活性较低,同时围产后期血清TrxR活性较低。3)生理阶段对奶牛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免疫球蛋白G(IgG)、一氧化氮(NO)含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围产后期、泌乳前期奶牛血清TNF-α、IL-1β含量较高,同时围产后期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较高,INF-γ、IgG含量较低。综上所述,在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奶牛免疫力下降,抗氧化能力降低。

  • 综述
    张倩, 冯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17-68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1

    微量矿物元素(简称“微量元素”)是动物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在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机微量元素因其具有吸收利用率高、生物学效价高、毒性低以及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并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本文介绍了有机微量元素的定义与分类、吸收机制及其在猪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以期为有机微量元素在生猪养殖中有效替代无机微量元素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姜强, 曲扬华, 孙玉丽, 吕增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3): 1503-151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29

    黑水虻幼虫具有繁殖快、适应性强、生物转化效率高等生物学特性,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及几丁质、抗菌肽等活性物质,是一种优质饲用资源型昆虫,在替代豆粕等蛋白质饲料原料上有着巨大潜力。此外,由于黑水虻幼虫独特的腐生生活方式,在解决有机废弃物和资源再利用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黑水虻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基质优化策略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推荐了黑水虻幼虫在各类动物饲粮中的适宜用量,并探讨了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黑水虻幼虫饲料化的开发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范秋丽, 张典铨, 潘晨璐, 林厦菁, 苟钟勇, 林志恒, 叶金玲, 丁发源, 程忠刚,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77-698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栀子对1~5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浆生化指标、空肠黏膜细胞因子含量以及肝脏和肾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并确定栀子在黄羽肉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选取720只初始体重为(38.44±0.06) 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麻黄肉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0.4%、0.8%、1.2%和1.6%栀子,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公母各占1/2)。试验期51 d。结果表明: 1)黄羽肉鸡平均日采食量随饲粮栀子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0.4%和0.8%栀子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有所提高(P>0.05),0.4%、0.8%和1.6%栀子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黄羽肉鸡肺脏指数随饲粮栀子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栀子组肺脏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3)随着饲粮栀子添加水平的提高,黄羽肉鸡血浆总蛋白含量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血浆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呈线性提高(P<0.05),血浆肌酸激酶活性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0.4%栀子组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0.4%、0.8%和1.6%栀子组血浆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1.6%栀子组黄羽肉鸡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5)随着饲粮栀子添加水平的提高,黄羽肉鸡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肾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肝脏T-SOD活性呈二次变化(P<0.05),肾脏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线性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栀子可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空肠黏膜sIgA含量以及肝脏和肾脏抗氧化酶活性;以生长性能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依据二次曲线回归模型估测,黄羽肉鸡饲粮中栀子适宜添加水平为0.66%~0.95%。

  • 综述
    赵进哲, 姜治国, 包卓旋, 张红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69-1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5

    在动物的生命周期中,它们会遭受多种应激源,其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动物处于热应激或冷应激状态,进而对其生产性能和生理代谢产生负面影响。热应激通常会引起机体皮质醇水平上升,抑制动物生长和发育,而冷应激则迫使动物分配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产量。这2种应激状态均会降低动物的食欲,干扰消化吸收过程,削弱免疫功能,并导致血液代谢失衡。因此,深入理解动物在这些应激条件下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生长、消化、免疫和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机制,对于把握其生理变化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帮助研究人员和养殖者更有效地防控这些应激条件的影响,并着重强调了温度控制和营养调控的重要性。

  • 研究论文
    武祎凡, 徐有晗, 康露渊, 武玉珺, 刘晶晶, 邹有为, 刘筱怡, 臧建军, 何春兰, 杨俊岚, 李雪平, 赵金标, 韩丹丹, 王军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6): 3618-36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9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灭活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8日龄初始体重为7.71 kg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19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800 g/t Z100[灭活L. plantarum及其代谢产物乳酸、短链脂肪酸(SCFA)和细菌素,Z100组]、Z518(灭活L. plantarum及其代谢产物乳酸、SCFA、细菌素、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葡萄糖氧化酶,Z518组)的试验饲粮,阳性对照组(PC组)饲喂添加800 g/t抗菌肽和精油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Z100组和Z518组的42 d的体重显著增加(P<0.05),22~42 d和1~42 d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增加(P<0.05),22~42 d和1~42 d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1~21 d和1~42 d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Z518组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提高(P<0.05),Z100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Z100组和Z518组的空肠绒毛高度(VH)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V/C)均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Z100组的空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Z518组的回肠黏蛋白-1(Muc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Z100组和Z518组的回肠黏蛋白-2(Mucin-2)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5)与CON组相比,Z100组和Z518组的空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水平显著降低(P<0.05),Z100组的回肠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Z100组的结肠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和毛螺菌科NK4B4群(Lachnospiraceae_NK4B4_group)相对丰度提高,Z518组的结肠单球菌(Monoglobus)和丁酸菌科(Butyricicoccaceae)相对丰度提高。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Z100和Z518能够改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的形态和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机体抗炎能力,调节结肠微生物组成,从而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减轻断奶应激。

  • 研究论文
    杨博文, 董桐超, 王珏, 王娟, 陈晓龙, 刘华格, 王学静, 许利军, 陈立功, 王雪, 王承民, 徐莉莉, 靳菁菁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87-769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6

    本试验旨在探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指标、养分表观代谢率和粪污排放的影响,为复合益生菌制剂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选择产蛋率相近、健康的50周龄京红蛋鸡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0、150和200 mg/kg的复合益生菌制剂(由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粪肠球菌组成)。预试期7 d,正试期84 d。结果显示:1)150 mg/kg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 mg/kg组的不合格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15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2)200 mg/kg组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5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3)150 mg/kg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0 mg/kg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150 mg/kg组无显著差异(P>0.05)。4)200 mg/kg组的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mg/kg组(P<0.05),与150 mg/kg组无显著差异(P>0.05);150和200 mg/kg组的钙表观代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mg/kg组(P<0.05),150和200 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5)150和200 mg/kg组的粪中吲哚和3-甲基吲哚含量以及氨气排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0和200 mg/kg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6)200 mg/kg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mg/kg组(P<0.05),与15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7)150 mg/kg组的平均只利润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7.40%。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推荐蛋鸡饲粮中复合益生菌添加量为150 mg/kg。

  • 研究论文
    和俊龙, 潘朝阳, 张宏福, 郝月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0): 6256-62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33

    本试验旨在探讨芝麻粕型低蛋白质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61.58±5.62) kg的“杜×长×大”三元育肥猪28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2头猪。各组分别饲喂4种粗蛋白质水平(15%、14%、13%、12%)的芝麻粕型低蛋白质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其中前30 d为育肥前期,后30 d为育肥后期。结果表明:1)不同粗蛋白质水平的芝麻粕型低蛋白质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不同粗蛋白质水平的芝麻粕型低蛋白质饲粮对育肥猪干物质、粗纤维、钙和磷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下降,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呈线性下降(P<0.05)。3)在育肥前期,12%粗蛋白质水平组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EA)、尿素氮(UN)、葡萄糖(GLU)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15%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在育肥后期,12%粗蛋白质水平组的血清TP、ALB、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EA、GLU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AST活性显著高于15%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4)在育肥前期,14%、13%和12%粗蛋白质水平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15%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13%和12%粗蛋白质水平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15%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在育肥后期,14%和13%粗蛋白质水平组的血清SOD、GSH-Px活性显著高于15%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13%粗蛋白质水平组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15%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由此可见,芝麻粕型低蛋白质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干物质、粗纤维、钙和磷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且能提高育肥猪的抗氧化能力。

  • 研究论文
    叶金玲, 王一冰, 苟钟勇, 林厦菁, 范秋丽, 罗琦丽, 陈利民,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25-77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9
    CSCD(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组合酸化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的影响。选用640只1日龄健康、体重一致的快速型黄羽肉公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恩拉霉素,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 γ-氨基丁酸+200 mg/kg柠檬酸,植物精油+柠檬酸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植物精油+200 mg/kg柠檬酸。试验期50 d,分为1~21日龄、22~42日龄和43~50日龄3个阶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和植物精油+柠檬酸组肉鸡42和50日龄体重显著提高(P<0.05),22~42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和植物精油+柠檬酸组1~50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和植物精油+柠檬酸组肉鸡血浆总蛋白、白细胞介素-10、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浆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和植物精油+柠檬酸组肉鸡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空肠和回肠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和回肠杯状细胞数目显著提高(P<0.05),空肠封闭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连接黏附分子2(JAM2)和回肠ZO-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植物精油+柠檬酸组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空肠黏蛋白2(MUC2)以及回肠claudin-1和MUC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肉鸡盲肠螺杆菌属(Helicobacter)、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提高;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盲肠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提高;植物精油+柠檬酸组盲肠互养菌属(Synergistes)和黏螺旋藻属(Mucispirillum)相对丰度降低,且盲肠菌群功能主要富集在人类疾病和生物体系统。综上所述,饲粮联合添加植物精油和柠檬酸可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肠道形态,降低盲肠有害菌数量,改善肠道健康,且效果优于单纯添加复合酸化剂。

  • 综述
    张微, 李森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01-68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79

    原位尼龙袋技术是评价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一种常用方法。影响此技术准确性的因素较多,且这些影响因素存在实验室之间,甚至实验室内部不统一的问题。本文针对原位尼龙袋技术在评价饲料营养价值中存在的不一致因素开展的相关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此技术评定羊饲料瘤胃蛋白质降解率的技术规程提出新的建议方案,同时为该技术在牛上的应用给出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李陇平, 吴仪, 王旭辉, 杜媛媛, 曹萌霜, 李托, 屈雷, 李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03-6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2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几种非常规饲料营养成分、体外发酵参数和酶活性,筛选适宜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利用的非常规饲料资源。试验测定柳枝稷、菊芋秸秆、葵花头、沙打旺、马铃薯秧、花生秧、羊草和玉米秸秆的常规营养成分、相对饲用价值(RFV)和有效能值,结合体外发酵产气试验,测定产气量、甲烷产量、发酵参数和发酵液酶活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营养价值评价。 结果表明: 1)葵花头和沙打旺粗蛋白质(CP)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饲料(P<0.01),菊芋秸秆和马铃薯秧粗灰分(Ash)和钙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饲料(P<0.01),羊草中性洗涤纤维(NDF)(玉米秸秆除外)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饲料(P<0.01)。2)菊芋秸秆干物质采食量(DMI)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饲料(P<0.01),葵花头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以及RFV和相对牧草品质(RFQ)最高,羊草DMI(玉米秸秆除外)、TDN含量以及RFV和RFQ极显著低于其他7种饲料(P<0.01)。3)葵花头和沙打旺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增重净能(NEg)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饲料(P<0.01)。4)各种饲料72 h发酵累积产气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葵花头>菊芋秸秆>沙打旺>柳枝稷>玉米秸秆>羊草>花生秧>马铃薯秧,花生秧和马铃薯秧甲烷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饲料(P<0.01)。5)菊芋秸秆发酵液pH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饲料(P<0.01);菊芋秸秆、马铃薯秧和葵花头发酵液氨态氮(NH3-N)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5种饲料(P<0.01);花生秧、马铃薯秧和葵花头发酵液微生物蛋白(MCP)含量较高;花生秧、葵花头和菊芋秸秆发酵液乙酸含量较高;柳枝稷发酵液乙酸/丙酸值最低;葵花头发酵液总挥发性性脂肪酸含量最高。6)花生秧发酵液α-淀粉酶、葵花头发酵液胰蛋白酶、沙打旺发酵液纤维素酶以及菊芋秸秆发酵液果胶酶活性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7种饲料(P<0.05),柳枝稷、羊草、玉米秸秆和花生秧发酵液脂肪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4种饲料(P<0.01)。综上所述,葵花头、菊芋秸秆和沙打旺在陕北白绒山羊养殖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 特约稿
    单安山, 宋春生, 邓祥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6): 3501-35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87

    秧蔓类尾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副产物,其产量巨大但利用率低,直接废弃或焚烧易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在循环农业理念推广与非粮型饲料资源挖掘利用双重驱动下,秧蔓类尾菜饲料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秧蔓类尾菜的营养特性及其在饲料领域的加工工艺,深入探讨了该类饲料资源对畜禽生长性能及畜产品品质的影响,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秧蔓类尾菜饲料化利用提供指导与参考。

  • 研究论文
    王蕊, 宁艳, 刘世龙, 王丽, 杨雪芬, 邱月琴,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30-29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5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对肥育猪脂肪代谢、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选取48头126日龄、初始体重为(98.76±1.27) kg的健康“杜×长×大”阉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发酵饲料组饲喂发酵饲粮。试验期3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发酵饲料组的血浆甘油三酯(TG)和葡萄糖(GLU)含量及肝脏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脂肪酸去饱和酶1(FADS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脂肪酸移位酶(CD36)、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激活受体-γ(PPAR-γ)和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发酵饲料组的结肠普雷沃氏菌属-9(Prevotella_9)和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肠乙酸和戊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肠全顺-(6.9.12)-亚油酸、亚油酸、十二烷酸和辛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肠顺-9-棕榈油酸、花生四烯酸、胆酸、油酸、鹅去氧胆酸和甘氨酰脱氧胆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肝脏TC含量与结肠Romboutsia相对丰度及花生四烯酸、鹅去氧胆酸、胆酸和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肝脏LDL-C含量与结肠Prevotella_9相对丰度及花生四烯酸酸和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TG含量与结肠Romboutsia相对丰度和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发酵饲料可能通过降低肥育猪血浆TG和GLU含量及肝脏TC和LDL-C含量,抑制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和肝脏中脂肪酸及胆固醇合成相关酶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改变与脂肪沉积相关的结肠微生物组成及代谢产物含量,从而实现降低肥育猪背膘厚度和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
  • 综述
    顾炯, 刘明, 刘幸, 夏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0): 6147-61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22

    色氨酸是动物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其在体内主要通过犬尿氨酸、5-羟色胺、微生物途径代谢并产生多种代谢产物。色氨酸代谢产物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宿主免疫进行调控,如在肠道经微生物途径代谢的一些产物可以和芳香烃受体结合,刺激白细胞介素(IL)-22、IL-17相应靶基因表达,进而对宿主免疫反应进行调控以发挥抗炎作用。另外,在猪饲粮中添加适量色氨酸可增强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改善肠道屏障、提高生长性能等。本文通过对色氨酸代谢途径、产物以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综述,为深入研究动物体内与色氨酸代谢相关的生理作用以及色氨酸在猪生产中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王佳琪, 程龙, 赵广永, 李蒙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44-75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2

    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饲料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和降低养殖成本已成为养牛业的迫切需求。中国的肉牛生产系统存在饲料利用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而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可以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性能。补偿生长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能够在营养恢复期通过快速生长弥补营养限制期的生长损失,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效率。肉牛的补偿生长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营养限制的强度和时间、动物的年龄和品种等,这些都直接影响补偿生长的效率和实际应用效果。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补偿生长的定义和类型、影响补偿生长的关键因素及其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营养调控和饲养管理来最大化补偿生长的效果,并对补偿生长的产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补偿生长在肉牛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研究论文
    田朝阳, 刘世龙, 田敏, 邱月琴, 叶国豪, 杨雪芬, 朱晓萍, 尚秀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79-89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7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发酵棉籽粕和发酵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替代豆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取64头体重[(59.45±2.00) kg]相近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公母各1头)。正对照组饲喂常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其粗蛋白质水平为13.50%;负对照组饲喂低蛋白质补充合成氨基酸的玉米-豆粕型饲粮,其粗蛋白质水平降低为11.55%;试验Ⅰ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以发酵棉籽粕或发酵DDGS部分替代负对照组饲粮中豆粕的饲粮,同时补充合成氨基酸,2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均为11.56%。试验猪体重达到110 kg时结束试验,并进行屠宰取样以及后续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与未发酵棉籽粕相比,发酵棉籽粕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有所提高,游离棉酚含量大幅度降低;与未发酵DDGS相比,发酵DDGS粗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同时粗纤维含量有所降低。2)各组间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平均背膘厚度显著提高(P<0.05)。3)各组间育肥猪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3组相比,试验Ⅰ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育肥猪背最长肌SOD和GSH-Px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3组相比,试验Ⅱ组背最长肌T-AOC显著降低(P<0.05)。4)各组间育肥猪背最长肌肉色、滴水损失、pH、剪切力和大理石纹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对照组比,负对照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负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背最长肌二十烷二烯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负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背最长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发酵棉籽粕和发酵DDGS部分替代豆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无负面影响,但可以提高肌肉肌苷酸含量,并改善肌肉脂肪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