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0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8-05-20
  

  • 全选
    |
    猪与禽营养
  • 张曦 赵素梅 葛长荣 赖桦 李长强 高士争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489-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乌金猪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采用模糊综合评定系统分析确定最佳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所需的日粮适宜能量水平。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选取体重15 kg左右的乌金猪9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头。日粮能量水平分别为14 .22、13 .60、12 .98、12 .36和11 .74 MJ/kg。结果表明,随日粮能量水平的降低,不同生长阶段的日增重逐渐降低,料重比逐渐升高,15 ~30 kg阶段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 .05)。在60和100 kg体重时随日粮能量水平的降低,瘦肉重、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增加,脂肪重、脂肪率和背膘厚降低。通过拟合曲线确定15 ~30 kg、30 ~60 kg和60 ~100 kg阶段最佳生长性能所需的日粮适宜能量水平分别为14 .01、13 .15和12 .98 MJ/kg。确定15 ~30 kg、30 ~60 kg和60 ~100 kg阶段时获得最优胴体品质时,适宜的日粮能量水平分别为11 .13、11 .36和11 .71 MJ/kg。综合评定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15 ~30 kg、30 ~60 kg和60 ~100 kg阶段,乌金猪获得最佳生长性能的胴体品质的日粮适宜能量水平分别为13 .55、12 .81和13 .20 MJ/kg。研究结果为乌金猪的合理饲养提供科学依据.
  • 李娟娟 佟建明 董晓芳 张 琪 吴莹莹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01-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油脂类型和日粮能量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选取900只AA公鸡分为10个组,采用3×3两因子试验设计,饲养6周,统计各阶段生产性能(体重、日采食量、日增重以及料重比),同时测定腹脂率、肝脂率、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胸肌、腿肌以及排泄物中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豆油组和鱼油组肉仔鸡的料重比比牛油组低(P〈0.05);低、中、高能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油脂类型对腹脂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呈现的趋势同样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相比,可减少腹脂沉积;鱼油降低了腿肌脂肪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能组腹脂沉积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但中能组高于高能组和低能组(P〈0.0001)。排泄物中脂肪含量牛油组高于豆油组和鱼油组,3个能量水平组高于对照组(P〈0.05)。油脂类型和能量水平的互作对22~42d肉仔鸡日采食量、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及1~4周龄肉仔鸡排泄物中脂肪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由此可知,日粮中添加豆油和鱼油可以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减少脂肪浪费,但3种油脂对肉仔鸡腹脂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能量为13.39MJ/kg时肉仔鸡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最大;肉仔鸡脂肪的排出在饲养期的第5周达到最低
  • 王全溪 邵良平 林树根 李国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09-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微量元素锌对雏番鸭主要免疫器官中细胞凋亡及Fas表达的影响,选取135只1日龄体况一致的健康番鸭随机分成3组,A组为低锌组,B组为对照组,C组为高锌组,分别饲喂含锌20、40和200mg/kg的日粮,试验期45d,通过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15、30、45日龄3组雏番鸭胸腺、法氏囊和脾脏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及Fa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5d时,胸腺、法氏囊中细胞凋亡数,A组极显著高于B组(P〈0.01),B组显著高于C组(P〈0.05);脾脏中细胞凋亡数A组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极显著高于C组(P〈0.01);30d时,胸腺、法氏囊、脾脏中细胞凋亡数A组仍最多,与B、C组差异极显著(P〈0.01),胸腺、法氏囊中细胞凋亡数C组和B组差异不显著(P〉0.05),脾脏中细胞凋亡数C组显著地低于B组(P〈0.05);45d时,胸腺和法氏囊中细胞凋亡数C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5),而脾脏则仍表现为C组最少(P〈0.01)。Fas的表达情况与细胞凋亡规律具有一致性,但略有不同,主要表现为Fas蛋白表达的变化早于细胞凋亡。提示,低锌能够诱导雏番鸭免疫器官细胞凋亡,试验早期高锌抑制细胞凋亡,但是较长时间的添加高锌反而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死亡因子Fas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表明,日粮锌对雏番鸭主要免疫器官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是通过Fas/Fas-L途径来调控的。
  • 反刍动物营养
  • 刘仕军 卜登攀 王加启 梁 松 刘 亮 魏宏阳 周凌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15-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选用带有永久性瘤胃、十二指肠和回肠瘘管的泌乳荷斯坦奶牛4头,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日粮添加亚油酸(L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乳常规组成、消化道各段食糜pH以及乳脂脂肪酸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LA和DHA不影响乳蛋白和乳糖含量(P〉0.05),而添加DHA有显著降低乳脂含量的趋势(P〉0.05);日粮共同添加LA与DHA能提高十二指肠前消化道的pH,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单独添加DHA显著降低了回肠的pH(P〈0.05);日粮单独添加DHA增加乳脂中C23:0脂肪酸的含量,但并不降低乳脂中总饱和脂肪酸量。与对照组相比,LA与DHA共同添加使乳脂中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00%(P〈0.05)。LA与DHA共同添加使乳脂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由3.18降低至1.24(P〈0.05)。添加DHA使乳脂中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由5.94降低至3.00(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日粮添加LA和DHA可改变乳脂中脂肪酸的组成和比例,有利于人体健康,但DHA使产奶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 苗朝华 莫放 岳文斌 黄应祥 王茂荣 王 峰 陈 瑶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2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钴是瘤胃微生物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为研究日粮添加无机钴对瘤胃微生物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本试验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研究添加不同水平钴(0、0.05、0.10、0.15、0.20、0.25mg/kgDM)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添加钴可使发酵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对乙酸、丙酸、丁酸的摩尔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总的来说,添加钴明显促进瘤胃微生物对饲料养分的发酵
  • 水产营养
  • 向 阳 周小秋 冯 琳 刘 扬 姜 俊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27-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确定幼建鲤最佳生长时的烟酸需要量和探索饲料中烟酸对幼建鲤生长、饲料利用率和消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13.95±0.04)g幼建鲤900尾随机分为6组投喂不同烟酸水平的饲料(烟酸含量分别为11.30、14.87、24.90、35.33、44.59和59.66mg/kg),进行10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烟酸水平的提高,幼建鲤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饲料转化率以及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沉积效率显著增加(P〈0.05),且烟酸含量≥24.90mg/kg的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肝体指数、肝胰脏的蛋白质含量和肠道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肠体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饲料中较高水平烟酸能够显著增强幼建鲤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碱性磷酸酶、钠钾ATP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P〈0.05)。综上所述,增加饲料中烟酸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幼建鲤的生长、饲料利用率和肠道消化吸收酶活力;应用折线法确定出幼建鲤达最佳生长时烟酸需要量为31.12mg/kg饲料。
  • 何 敏 汪开毓 张 宇 孙 挺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34-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微生物制剂对重口裂腹鱼生长、肠道消化酶和菌群以及水质指标的影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250.00±0.50)g的重口裂腹鱼180尾,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复合微生物制剂的试验日粮,试验期120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复合微生物制剂可提高重口裂腹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且随养殖时间的增加作用效果越明显;可显著提高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P<0.01);可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前、中、后肠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菌群数量(P<0.01或P<0.05);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试验中、后期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和氨氮浓度(P<0.01或P<0.05)。由结果可知,复合微生物制剂能改善水质,提高重口裂腹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数(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促进鱼体生长。 
  • 赵红霞 曹俊明 朱 选 陈水春 张海涛 蓝汉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40-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720尾初始体重(4.10±0.02)g的草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100、200、300、400和500mg/kg的日粮,试验期为8周,观察谷胱甘肽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营养组成及内脏器官相对重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第4周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升高趋势,其中Ⅱ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添加较高剂量GSH(≥300mg/kg)试验组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其中Ⅵ组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升高,其中Ⅳ和Ⅵ组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Ⅳ组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升高,其中Ⅴ和Ⅵ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的干物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以及内脏器官相对重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GSH能够显著提高草鱼初期的生长性能,促进鱼体营养代谢,提高全鱼蛋白质含量,对内脏器官相对重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添加高剂量GSH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损伤。
  • 徐奇友 李 婵 许 红 王常安 马建章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47-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平茶多酚对虹鳟生长、肉质、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日龄初始体重(152.23±4.90)g的虹鳟56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添加0、25、50、100、500、1000mg/kg茶多酚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进行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对虹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肝体比和脏体比(P〈0.05)。除茶多酚25mg/kg组外其它试验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1000mg/kg组显著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P〈0.05),茶多酚25mg/kg组显著升高鱼体粗蛋白质含量(P〈0.05)。随着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谷草转氨酶(GOT)逐渐下降,除25mg/kg组外各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GPT)、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茶多酚从25mg/kg提高到100mg/kg,肝脏和肌肉中的SOD活性升高,茶多酚25mg/kg组肌肉SOD和50mg/kg组肝脏SOD显著升高(P〈0.05);肌肉和血浆中MDA下降,25、100mg/kg组肌肉和50、100mg/kg组血浆MDA显著(P〈0.05或P〈0.01)下降;茶多酚50mg/kg组肝脏、鳃中AKP、AC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500和1000mg/kg组却未表现出明显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添加50~100mg/kg茶多酚可改善虹鳟非特异性免疫和肌肉品质;但茶多酚超过500mg/kg对虹鳟未产生有益作用。
  • 饲料营养
  • 王敏奇 许晓玲 雷剑 许梓荣 姜增固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54-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项目旨在研究不同形式三价铬对肥育猪组织铬沉积的影响。选用96头体重约6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按体重相近、公母各1/2的原则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试验猪第Ⅰ组设为对照,饲喂基础饲粮,其余3组为试验组,分别于基础日粮中添加含200μg/kg铬的氯化铬、吡啶羧酸铬、纳米铬。试验猪随意采食,自由饮水,试验为期40d。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组中选择体重相近的8头猪进行屠宰和样品采集分析。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200μg/kg三价纳米铬显著提高了肥育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0.05),全血、背最长肌、心脏、肝脏、肾脏、空肠和回肠中铬沉积量显著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铬显著增加了粪便中铬的排泄量(P〈0.05),纳米铬和吡啶羧酸铬组尿铬含量显著上升(P〈0.05)。由研究结果得出,纳米粒径化可以显著提高铬在肥育猪组织器官中的沉积,纳米铬相比常规氯化铬和吡啶羧酸铬具有更高的吸收率
  • 毕晋明 郑姗姗 张敏红 冯京海 谢 鹏 谭高翼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61-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观察日粮中持续添加不同浓度吡啶甲酸铬对生长肥育猪氧化作用的影响。选取30头(30±1)kg三元杂交型(杜×长×大)生长肥育猪,按体重、遗传基础和性别随机平均分成5个处理。5个处理分别饲喂铬的添加水平为0、200、800、1600、3200μg/kg(以吡啶甲酸铬的形式添加)的日粮,试验期为80d。试验第35天和第80天时,测定吡啶甲酸铬对动物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动物尿液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水平。试验结束时,屠宰动物并取肝脏和肾脏样品,分别测定这些组织中的SOD、GSH-Px、CAT的活力和MDA的水平。结果表明,日粮中长期添加高剂量(≥800μgCr/kg)的吡啶甲酸铬显著降低第80天时肥育猪血清中的SOD和肾脏中CAT的活性(P〈0.05),但对其他指标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在生产肥育期全程(80d)添加适宜量(200μgCr/kg)的吡啶甲酸铬不会造成猪的氧化损伤;添加16倍适宜量的吡啶甲酸铬导致猪血清SOD和肾CAT活性降低,但不引起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
  • 游金明 瞿明仁 黎观红 王自蕊 潘珂 宋小珍 李雪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67-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选用112羽平均体重为(37.6±0.42)g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雏鸡以研究复合蛋白酶和甘露寡糖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将所有鸡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7羽鸡。试验组日粮在玉米-豆粕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25g/t的复合蛋白酶、1000g/t的甘露寡糖及125g/t的复合蛋白酶+1000g/t的甘露寡糖。试验分前期(1~21d)和后期(22~42d)两个阶段。试验期为42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125g/t的复合蛋白酶对肉鸡的采食量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肉鸡后期(P〈0.01)及全期的日增重(P〈0.05)。虽然肉鸡前期和后期的饲料转化效率未出现显著变化,但复合蛋白酶对肉鸡全期的饲料转化效率有改善的趋势(P=0.08)。1000g/t的甘露寡糖不仅提高了肉鸡后期的日增重(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肉鸡后期及全期的饲料转化效率(P〈0.05)。复合蛋白酶和甘露寡糖同时使用对肉鸡各阶段的日增重、采食量和饲料转化效率未表现出相互加和或抵消的效应。由此可知,125g/t复合蛋白酶和1000g/t甘露寡糖对肉鸡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
  • 谢 富 王 安 王艳辉 武江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72-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玉米-豆粕型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C( VC)对笼养蛋鸭育雏期(1 ~28日龄)的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的方法,选用1日龄平均体重相近的金定蛋雏鸭288只,随机分为6组(各处理日粮中分别添加VC 0、150、300、400、800、1 400 mg/kg),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结果表明:①在笼养蛋鸭育雏期添加150 ~1 400 mg/kg VC能显著提高日增重、饲料效率和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丙二醛( MDA)的浓度(P〈0.05)。②5日龄,日粮添加800 mg/kg VC时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最高;28日龄,日粮添加300 ~400 mg/kg VC时血清和肝脏中SOD、CAT和T-AOC活力较高;28日龄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高于5日龄。③大剂量的VC对蛋鸭的生产性能和机体的抗氧化指标都有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笼养蛋雏鸭日粮中适当添加VC可提高生产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1 ~5日龄日粮添加VC800 mg/kg,6 ~28日龄添加VC300 ~400 mg/kg为适宜。
  • 唐 琼 汝应俊 张克英 丁雪梅 刘雅石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79-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酶制剂对低能饲粮条件下肉鸭生长性能和养分回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784只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公鸭,共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7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试验分为前期(1~21d)和后期(22~42d)两个阶段。处理1饲喂正对照(PC)饲粮(ME:前期12.13MJ/kg,后期10.92MJ/kg),处理7饲喂低能的负对照(NC)基础饲粮(ME:前期11.76MJ/kg,后期10.59MJ/kg),处理2~6在NC基础上分别添加500mg/kg酶制剂A、200μL/kg酶制剂B、150μL/kg酶制剂C1、300μL/kg酶制剂C2、200μL/kg酶制剂D。试验基础饲粮为玉米-豆粕-菜粕-麦麸型饲粮,粉料,肉鸭为笼养。结果表明:(1)与正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有降低肉鸭生产性能和养分回肠表观消化率的趋势(P〉0.05);酶D组42d体重、后期和全期增重最高,与酶A组差异显著(P〈0.05),与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的采食量无显著差异;前期料重比以酶B组最大,与酶D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正对照组和酶C1组差异显著(P〈0.05);后期料重比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期料重比以酶D组最小,与酶A、B、C2、负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与负对照相比,酶C1和酶D组显著提高粗蛋白回肠表观消化率(P〈0.05)。由此可知,低能饲粮中添加200μL/kg酶D或150μL/kg酶C能够改善肉鸭的生长性能和回肠养分表观消化率;添加500mg/kg酶A、200μL/kg酶B或300μL/kg酶C对肉鸭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均无改善作用.
  • 分子营养
  • 王建枫  孙建义  翁晓燕  钱利纯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86-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主要研究日粮锌对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试验选取100只21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缺锌组(zinc deficiency,ZD,3.20mg/kg)、配饲组(paired-fed,PF,46.39mg/kg)、高锌组(zincover-dose,ZO,234.39mg/kg)和正常锌组(zinc adequacy,ZA,46.39mg/kg),饲养时间为5周。试验结果表明,与PF组相比,ZD组的肝脏和股骨Zn含量与ALP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与ZA组相比,ZO组的肝脏和股骨Zn含量与ALP活性显著提高(P〈0.05)。大鼠肝脏cDNA表达谱芯片筛选分析发现ZD和ZO组有13条参与脂肪酸代谢的基因mRNA水平发生显著改变(P〈0.05);经实时荧光RT-PCR检测发现,ZD组的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A,desaturase-1,SCD-1)mRNA水平都显著降低(P〈0.05),而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则上升了2.58倍(P〈0.05),ZO组ACC和SCD-1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ZD组C18:1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ZO组的C16:0和C18:1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日粮锌上调FAS、ACC和SCD-1的基因表达,下调CPT-1的基因表达,从而诱导肝脏脂肪酸合成和去饱和过程,但抑制了脂肪酸β-氧化。
  • 研究简报
  • 赵 峰 赵江涛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92-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排空-强饲"条件下,鸭饲料氨基酸的排泄规律是否满足Sibbald"排空-强饲"法的基本条件,为Sibbald法是否适合于鸭饲料氨基酸真消化率的测定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84只成年公鸭随机分配到7个处理中,即饥饿组和6种试验日粮组(豆粕在试验日粮中的比例分别为0、10%、20%、30%、40%、50%),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鸭,以"排空-强饲"法测定日粮的氨基酸排泄量。结果表明,在以豆粕为唯一氨基酸来源的日粮中,成年公鸭17种氨基酸的排泄量与摄入量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无氮日粮条件下内源性组氨基酸的排泄量显著地高于饥饿条件下所测值(P<0.05),而其他内源性氨基酸的排泄量在饲喂无氮日粮与饥饿条件下无显著差异。鸭氨基酸排泄量与摄入量间回归直线截距中仅精氨酸、组氨酸及甘氨酸的回归截距显著地高于饥饿法所测相应的内源性氨基酸值(P<0.05),而其他14种氨基酸的回归截距与饥饿法所测相应的内源性氨基酸无显著差异。因此,Sibbald"排空-强饲"法可以用于鸭饲料氨基酸真消化率的测定。然而,客观、准确地估测内源性氨基酸的量对"排空-强饲"法氨基酸真消化率的测定值至关重要.
  • 王纪亭 万文菊 吴淑勤 石存斌 计成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599-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生长性能角度研究了非淀粉多糖酶对奥尼罗非鱼肝胰脏、肠道(前、中后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约60 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56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7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添加了不同水平非淀粉多糖复合酶制剂(0、0.01%、0.02%、0.04%)的基础日粮,喂料后0,1、3、5 h对各组进行组织采样,研究非淀粉多精酶对罗非鱼肝胰脏、肠道(前、中后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0.02%和0.04%非淀粉多糖酶显著提高了奥尼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2)蛋白酶活性分别按肝胰脏、胃、肠道依次升高;(3)添加0.04%非淀粉多糖酶组罗非鱼肝胰脏、胃蛋白酶活性最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除喂后5 h采样结果外,其它时间采样检测结果均以添加0.01%非淀粉多糖酶组中后肠蛋白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适量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影响不大,高量添加非淀粉多糖酶(0.04%)对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前、中后肠淀粉酶活性.
  • 聂大娃 赵养涛 武书庚 张海军 齐广海 黄苏西 董延 张维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05): 606-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应用插值法探讨了套算法测定单个饲料(玉米)代谢能值中被测饲料的适宜替代比例问题。选用396只28日龄AA肉仔鸡,按体重相近、公母各占1/2的原则分配到9个处理组中,每处理11个重复,饲喂以被测玉米按不同比例(0、20%、30%、40%、50%、60%、70%、80%和100%)替代基础日粮组成的试验日粮,进行代谢试验,同时测定各处理的生产性能(平均日增重、采食量、饲料/增重)。数据显示玉米替代基础日粮测定肉仔鸡代谢能时,随玉米替代基础日粮的比例增加,试验日粮的AME值除60%和80%两个处理组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1),但是被测玉米的AME值除80%处理组外无显著差异(P〉0.05)。用插值法计算出被测玉米AME“真值”,代入其与替代比例建立的回归公式中,计算得到套算法中玉米替代基础日粮适宜比例为63.45%。生产性能数据显示,低于70%的处理组试鸡的采食量大,日增重高,饲料/增重处于正常水平且无显著差异(P〉0.05),高于40%的处理组测得的玉米AME值组内数据变异小(低于3%),可认为该比例是试鸡处于正常生产状态下测得的稳定数值,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