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15
  

  • 全选
    |
    综述
  • 张勇, 李欣蔚, 朱宇旌, 邵彩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191-1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也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ERK信号途径是多数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调控细胞增殖的重要途径,参与细胞分化,调控细胞的周期循环。本文总结了ERK信号途径的特点及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并结合屠宰后肌肉变化的信号级联反应特点,阐述了ERK信号途径与动物肌肉生长发育和屠宰后肌肉变化的关系。
  • 夏伦志, 齐云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198-2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目前缺少规范的家禽代谢试验方法的国际标准,本文就此对近年来各国学者开展的家禽代谢试验中所使用的试验动物的处理重复数和每重复安排的动物只数、内源养分与粪便收集方法以及单一原料养分代谢率的测定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国内开展相关试验提供参考。
  • 陈伟, 林映才, 张罕星, 马现永, 阮栋, 王爽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04-2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肝脏中载脂蛋白作用下,内源合成或外源获取的脂肪酸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同胆固醇及其他脂类组装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经血液循环到达卵巢,穿过卵母细胞外层屏障后,经卵母细胞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卵母细胞发生沉积。而机体的营养状况或饲粮中营养成分的改变可通过影响脂肪酸的从头合成或VLDL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禽蛋中脂肪酸的最终沉积。本文阐述了家禽体内脂肪酸的来源、转运与沉积过程,并探讨了脂肪酸代谢及其在禽蛋中沉积的营养调控。
  • 雷剑, 张中岳, 左建军, 冯定远, 伍国耀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12-2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汁产量和营养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哺乳期仔猪的生长性能,但由泌乳期第8天至断奶,乳腺不能合成足量乳汁以支持仔猪最大生长潜力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弄清泌乳母猪乳腺对乳汁前体物的摄取及乳汁成分分泌的这种"进—出"生化代谢规律,以便利用营养措施调控乳汁成分。本文阐述了乳腺对乳汁前体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取及其乳汁成分的分泌,并讨论了调控"摄取—分泌"这个过程中的潜在生化机制。
  • 杨永生, 贺建华, 邓惠中, 谢红兵, 江碧波, 罗佳捷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20-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肉生长抑制素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之一,具有众多的生理功能。近来的研究表明,肌肉生长抑制素除对肌肉生长有负调控作用外,还对脂肪的沉积和骨骼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甚至还能影响肌腱和韧带的强硬度。本文主要从肌肉生长抑制素的结构、基因表达及其对动物肌肉、脂肪和骨骼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刘磊, 宋志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26-2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丘脑是动物食欲调节的中枢,外周食欲信号在下丘脑中经食欲调节网络整合,产生饱感或饥饿。其中,以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调控位点上的AMPK-ACC-CPT1和UCP2-FOXO1-pCREB信号通路以及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调控位点上的PI3K-Akt-mTOR和mTOR-4EBP1/p70S6K-NPY/AgRP信号通路尤为重要。AMPK和mTOR在AMPK-TSC-mTOR通路、固醇类调节因子绑定蛋白(SREBP)基因表达和吞噬启动激酶(Ulk1)活性通路上存在互作。外周营养和能量信号传输到下丘脑后,经过这些网络的传输和分析,作用于下丘脑中的食欲相关肽,最终调控动物的采食行为。
  • 岳颖, 刘国华, 郑爱娟, 张华, 王晓方, 李婷婷, 卢占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32-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物体内脂肪组织合成与分解代谢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控脂肪代谢关键酶的含量和活性来进行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水平决定了酶蛋白的多寡和活性的高低。本文对脂肪代谢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激素敏感酯酶(HSL)、脂蛋白酯酶(LPL)的活性及其相应的基因表达水平影响脂肪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猪与禽营养
  • 汤建平, 蔡辉益, 常文环, 刘国华, 张姝, 廖瑞波, 邓会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39-2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与饲粮能量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其肉品质的影响,并探明饲养密度是否影响肉仔鸡的能量需要量。选用2周龄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AA)肉仔鸡1 140只(公母各占1/2),采用3×4两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包括3个代谢能水平(12.33、12.75和13.17 MJ/kg)和4个饲养密度(10、16、22、28 只/栏),随机分为12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设置60个相同的围栏,分栏饲养,围栏有效面积为1.5 m2。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和饲粮能量水平影响肉仔鸡的生长性能,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高密度饲养极显著限制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P<0.01),导致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但不影响料重比(P>0.05);高能饲粮极显著降低肉仔鸡料重比(P<0.01),提高平均日增重和出栏体重(P<0.01);2)饲养密度对肉仔鸡胴体品质和肉品质影响较小,但饲粮不同能量水平可造成脂肪酸在体内沉积的差异,胸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随饲粮能量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3)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饲养密度不会造成肉仔鸡明显的免疫应激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养密度和饲粮能量水平影响肉仔鸡生长性能,同时能量水平对肉品质造成较大影响。但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中,饲养密度并不影响肉仔鸡对能量的需要量,二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 朱勇文, 侯水生, 杨琳, 黄苇, 谢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52-2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生物素水平对生长前期北京鸭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对生物素缺乏症——脚裂症进行初步探究。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1日龄雄性北京鸭480只,随机分成10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各组分别添加0、0.03、0.06、0.09、0.12、0.15、0.18、0.21、1.50 mg/kg生物素及3 g/kg蛋清粉。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不同生物素水平对1~21日龄北京鸭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统计发现,各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脚裂症,其中3 g/kg蛋清粉组最为严重;生物素添加水平高于0.15 mg/kg时,脚裂症得到有效缓解。不同生物素水平对28日龄北京鸭肝脏磷脂含量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采用直线折线和二次曲线模型估测生物素适宜需要量分别为0.180和0.202 mg/kg,并初步判断脚裂症与脱水存在一定的关系。
  • 王生雨, 吕明斌, 程好良, 殷国斌, 吴月明, 安沙, 燕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59-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水平对樱桃谷种鸭产蛋性能的影响。选取29周龄樱桃谷种鸭4 9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32只(公鸭57只,母鸭275只)。5组试验鸭分别饲喂代谢能水平为11.08、11.29、11.50、11.71和11.92 MJ/kg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9周(29~47周龄)。结果表明:种鸭的产蛋率、只产蛋数和只产合格蛋数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以代谢能水平为11.29 MJ/kg的组最高。饲粮代谢能水平对种鸭合格蛋率和畸形蛋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的升高,合格蛋率线性降低(P<0.05),畸形蛋率线性上升(P<0.05)。各组间破蛋率和双黄蛋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代谢能水平为11.08 MJ/kg的组破蛋率最低,代谢能水平为11.29 MJ/kg的组双黄蛋率最低。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的升高,种蛋受精率呈二次曲线降低(P<0.05),而种鸭死淘率呈线性上升(P<0.05)。由此得出,饲粮代谢能水平在11.08~11.29 MJ/kg范围内时,樱桃谷种鸭可获得较佳的产蛋性能。
  • 喻礼怀, 王梦芝, 万小颖, 王剑飞, 王洪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65-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饲粮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对扬州鹅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160只健康、体重接近的21日龄扬州鹅,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n-6/n-3 PUFA比例为12∶1、9∶1、6∶1及3∶1的饲粮,于70日龄时取胸肌和腿肌,进行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结果表明:1)在胸肌中,亚油酸的含量9∶1组显著高于3∶1组(P<0.05),而与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α-亚麻酸的含量3∶1组显著高于6∶1和9∶1组(P<0.05),极显著高于12∶1组(P<0.01)。2)在腿肌中,亚油酸的含量12∶1和6∶1组均显著高于3∶1组(P<0.05),而与9∶1组无显著差异(P>0.05);α-亚麻酸的含量3∶1组显著高于6∶1组(P<0.05),极显著高于12∶1和9∶1组(P<0.01)。综上所述,鹅肌肉中n-6/n-3 PUFA比例随饲粮中该比例的下降而下降,并以3∶1组最低,但除12∶1组的腿肌n-6/n-3 PUFA比例较高外,其他各组比例均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适于人体健康的(6∶1)~(10∶1)的比例范围内。
  • 分子营养
  • 姚英, 陈代文, 刘静波, 毛湘冰, 毛倩, 余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71-2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叶酸对超早期断奶宫内发育迟缓(IUGR)仔猪肝脏结构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24头14日龄断奶、平均体重(2.79±0.34)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公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和10 mg/kg叶酸的试验饲粮,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叶酸对35日龄仔猪血清葡萄糖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5和10 mg/kg叶酸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浓度。2)饲粮添加5 mg/kg叶酸能显著降低肝细胞直径(P<0.05)。3)饲粮添加5 mg/kg叶酸显著提高了肝脏B细胞淋巴瘤蛋白2(Bcl-2)的基因表达量(P<0.05),极显著降低了Bcl-2相关X蛋白(Bax)和促凋亡相关基因肿瘤蛋白53(p53)的基因表达量(P<0.01);饲粮添加10 mg/kg叶酸,Bax和p53的基因表达量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地降低了。4)饲粮添加叶酸对肝脏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基因(ATM)、脱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基因和一碳单位代谢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饲粮补充一定水平的叶酸有助于改善早期断奶IUGR仔猪35日龄时肝脏结构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p53的表达;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5 mg/kg叶酸效果较好。
  • 饲料营养
  • 边连全, 杜欣, 刘显军, 文宇婷, 张飞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80-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枯草芽孢杆菌-菊糖合生元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72头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 ,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各组试猪分别灌喂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基+3.5 mg/mL菊糖(菊糖组)、培养基+1.25×108 CFU/mL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组)、培养基+3.5 mg/mL菊糖+1.25×108 CFU/mL枯草芽孢杆菌(合生元组),各组灌喂量为16 mL/d。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组和合生元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菊糖组(P<0.05),料重比和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菊糖组(P<0.05);各处理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合生元组IgG含量显著高于菊糖组和枯草芽孢杆菌组(P<0.05),枯草芽孢杆菌组和合生元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菊糖组(P<0.05),合生元组补体C3、C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枯草芽孢杆菌-菊糖合生元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与体液免疫功能。
  • 胡彩虹, 游兆彤, 朱康, 栾兆双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85-2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纳米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其机理。选用96头平均体重为(5.7±0.2) kg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成3组:1)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氧化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 000 mg/kg锌(氧化锌)的试验饲粮;3)纳米氧化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锌(纳米氧化锌)的试验饲粮。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纳米氧化锌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提高了7.26%(P<0.05),腹泻率降低了70.82%(P<0.05),但与氧化锌组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纳米氧化锌组仔猪28和35日龄绒毛高度分别提高了12.64%和10.80%(P<0.05);28日龄隐窝深度降低了15.42%(P<0.05);28和35日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分别提高了33.61%和17.11%(P<0.05);28和35日龄血浆D-乳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8.97%和20.23%(P<0.05),二胺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8.61%和24.92%(P<0.05)。氧化锌组和纳米氧化锌组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300 mg/kg锌(纳米氧化锌)可提高平均日增重,降低腹泻率,改善肠黏膜形态,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其效果与添加3 000 mg/kg锌(氧化锌)相当。
  • 路静, 李文立, 姜建阳, 李方正, 任慧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291-3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添加水平谷氨酰胺(Gln)对热应激肉鸡小肠组织结构和吸收能力的影响。选用1日龄科宝-500肉鸡24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Ⅱ、Ⅲ、Ⅳ、Ⅴ和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4%、0.8%、1.2%、1.6%和2.0%谷氨酰胺的试验饲粮,试验时间为15~42日龄,共28 d。试验期间每天从09:00到17:00温度维持在(35±2) ℃,17:00至次日09:00温度维持在(30±2) ℃ ,鸡舍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谷氨酰胺对29~42日龄肉鸡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以1.2%谷氨酰胺的促生长效果最佳,但对15~28日龄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2)28日龄时,饲粮中添加0.8%~2.0%谷氨酰胺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P<0.01),且2.0%谷氨酰胺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添加0.4%、1.2%、2.0%谷氨酰胺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回肠绒毛高度(P<0.05或P<0.01),1.2%谷氨酰胺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42日龄时,饲粮中添加谷氨酰胺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绒毛宽度和隐窝深度(P<0.05或P<0.01),但仅添加1.2%谷氨酰胺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P<0.01);添加1.2%~2.0%谷氨酰胺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降低了绒毛宽度(P<0.05或P<0.01),且添加1.2%谷氨酰胺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空肠和回肠固有层厚度(P<0.05或P<0.01)。3)28日龄时,2.0%谷氨酰胺组小肠吸收能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2日龄时,1.2%谷氨酰胺组小肠吸收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谷氨酰胺可改善热应激肉鸡小肠组织结构,并提高小肠吸收能力,综合考虑可知前期(15~28日龄)添加2.0%较好,后期(29~42日龄)添加1.2%较好。
  • 周建川, 赵丽红, 黄薇, 冯光德, 计成, 马秋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01-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氧化鱼油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720只体重相近的38周龄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将新鲜鱼油和过氧化物值(POV)为1 200.10 meq O2/kg的氧化鱼油按不同比例分别加入基础饲粮中,组成新鲜鱼油组(FFO组)、0.25%氧化鱼油组(OFO1组)、0.50%氧化鱼油组(OFO2组)和1.00%氧化鱼油组(OFO3组)。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试验期内各氧化鱼油组显著降低了蛋鸡的平均蛋重(P<0.05),与FFO组相比,OFO1、OFO2和OFO3组平均蛋重分别降低了0.9%、0.9%和1.7% (P<0.05);氧化鱼油组显著降低了鸡蛋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P<0.05),对蛋壳颜色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与FFO组相比,OFO3组显著降低了蛋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由此可见,蛋鸡饲粮中鱼油被氧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
  • 研究简报
  • 李丹丹, 冯国强, 钮海华, 冯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07-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62头28日龄(8.25±0.18) kg断奶去势仔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抗生素(Ⅰ组)、0.10%丁酸钠(Ⅱ组)、0.10%丁酸钠+0.01%抗生素(Ⅲ组)、0.30%氧化锌+0.01%抗生素(Ⅳ组)和0.10%丁酸钠+0.30%氧化锌+0.01%抗生素(Ⅴ组)。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Ⅲ、Ⅳ、Ⅴ组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除Ⅰ组外,其他4个试验组的脾脏指数、胰脏指数、淋巴结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免疫球蛋白G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肠道黏膜免疫球蛋白A阳性(IgA+)细胞含量均有所上升,其中Ⅲ组上升最显著。3)Ⅲ、Ⅴ组的二胺氧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46.22%和44.83%(P<0.05);Ⅲ、Ⅳ、Ⅴ组的皮质醇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43.13%、43.14%、47.01%(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丁酸钠能促进断奶仔猪生长和免疫器官发育,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刺激机体肠道黏膜分泌免疫球蛋白A阳性细胞,提高其免疫功能。此外,丁酸钠与抗生素一起使用对促进生长性能和降低腹泻率作用效果更明显。
  • 王红, 石宝明, 单安山, 王连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14-3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玉米脱水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维生素E(VE)水平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3×2两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3个玉米DDGS水平(0、15%、30%)和2个维生素E水平(10、210 mg/kg)。选取平均体重为(60±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48头(公母各占1/2),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玉米DDGS水平对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影响极显著(P=0.006),维生素E水平及玉米DDGS和维生素E的互作对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玉米DDGS和维生素E水平及其互作对胴体重、屠宰率、胴体斜长、背膘厚度、板油率和眼肌面积等胴体品质评定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胴体脂肪碘值随饲粮中玉米DDGS水平的提高而极显著升高(P=0.001);3)玉米DDGS水平对肌肉pH、肉色、剪切力、滴水损失和大理石评分影响均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210 mg/kg 维生素E可显著降低肌肉剪切力和滴水损失(P<0.05)。可见,在肥育猪基础饲粮中添加15%~30%玉米DDGS和210 mg/kg 维生素E对其生长性能、胴体和肉品质无显著负影响。
  • 李东卫, 卢庆萍, 白水莉,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22-3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氨气浓度对肉鸡生长性能和日常行为的影响。试验在4个人工气候环境控制舱中进行,氨气浓度分别控制在(0±5) mg/kg、(25±5) mg/kg、(50±5) mg/kg和(80±5) mg/kg。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和健康的爱拔益加(Arbor Acres)雄性肉鸡480只,随机分在4个组中,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笼养,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为4周。在试验第21、22和23天,用录像设备记录试验鸡的日常行为;试验结束当天,所有试验鸡空腹称重,计算试验期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试验结果显示:1)在0~50 mg/kg氨气浓度范围内,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当氨气浓度达到80 mg/kg时,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在0~80 mg/kg氨气浓度范围内,肉鸡的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3)当氨气浓度达到50 mg/kg时,肉鸡趴卧持续时间显著减少(P<0.05);当氨气浓度达到80 mg/kg时,肉鸡趴卧持续时间极显著减少(P<0.01),而站立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及走动的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鸡舍内氨气的大量聚集会抑制肉鸡的生长,并对肉鸡日常行为的正常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肉鸡的健康与福利。
  • 田博, 黄芳芳, 徐良梅, 李仲玉, 李建平, 李士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27-3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爱拔益加(AA)肉种鸡产蛋初期产蛋性能、蛋品质以及蛋组分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20周龄体重相近的AA肉种母鸡300羽,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在产蛋率达5%(26周龄)后开始正式试验(27~40周龄),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高能组、低能组饲喂能量水平分别为基础饲粮能量120%和80%的饲粮,各组均限饲,且饲喂量相同,试验期为9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高能组和低能组的产蛋率、蛋重显著降低(P<0.05),低能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能组(P<0.05),且随着饲粮能量水平降低,破蛋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能组肉种鸡35、40周龄的蛋黄颜色有显著提高(P<0.05),低能组无显著变化(P>0.05),且能量水平对其他蛋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在35周龄时,高能组的蛋黄相对重和蛋黄粗脂肪、蛋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黄粗蛋白质、蛋清粗蛋白质、蛋清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能组的蛋清相对重、蛋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清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蛋壳相对重和蛋清干物质、蛋黄干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40周龄时,高能组的蛋清相对重、蛋壳相对重、蛋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黄相对重、蛋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能组的蛋清相对重显著升高(P<0.05),蛋黄相对重显著降低(P<0.05);各组蛋清干物质、蛋黄干物质、蛋清粗蛋白质、蛋清粗脂肪、蛋黄总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肉种鸡产蛋初期,高能组较高的饲粮成本却导致了肉种鸡较差的产蛋性能,低能组的产蛋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合格率却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蛋品质及蛋组分不受影响。因此,低能量饲粮可能更有利于生产实践。
  • 胡顺珍, 张建梅, 谢全喜, 李晓颖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34-3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菌群、抗氧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40只1日龄雌性健康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预试期5 d,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为试验组,在饲喂基础饲粮同时,分别定时在饮水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A及其佐剂B,其中复合微生态制剂A的添加水平为饲粮的2.0‰,6日龄时开始添加,每周2次,每次饮用量为周采食量2.0‰的1/2;复合微生态制剂佐剂B在7、14和21日龄免疫后分别连续使用3 d,每天1次,每次饮用量为日采食量的0.5‰、1.0‰和2.0‰。正试期为37 d。测定各组生产性能、肠道菌群数量、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在每个试验阶段,Ⅱ组肉鸡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除7~14日龄和15~21日龄料重比外,Ⅱ组肉鸡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2)14日龄和28日龄时,Ⅱ组和Ⅲ组肉鸡盲肠乳酸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日龄时,Ⅱ组和Ⅲ组肉鸡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8日龄时,仅Ⅱ组肉鸡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21、28和35日龄时,Ⅱ组和Ⅲ组肉鸡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14日龄和42日龄时,Ⅳ组肉鸡的脾脏指数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28和42日龄时,Ⅲ组肉鸡的法氏囊指数均较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2.0‰复合微生态制剂A和0.5‰复合微生态制剂佐剂B能够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改善其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同时,复合微生态制剂及其佐剂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肉鸡免疫功能。
  • 肖宇, 王利华, 孙国强, 程明, 汪文鑫, 张孝凯, 祁茹, 褚永康, 林英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42-3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外源寡糖对奶山羊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体况良好、年龄相近、体重(32.80±2.45) kg的崂山奶山羊6只,采用分期分组试验设计,分别饲喂添加1%(以有效含量计)甘露寡糖、半乳甘露寡糖、果寡糖、寡木糖和异麦芽寡糖的试验饲粮,另设不添加寡糖的对照组。试验共分为4期,每期35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果寡糖可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P<0.05);甘露寡糖可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提高血清中球蛋白和血清磷含量(P<0.05);半乳甘露寡糖可显著提高血清中总蛋白(P<0.05)、球蛋白(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和血清磷含量(P<0.05),增强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降低血清丙二醛(P<0.01)、尿素氮(P<0.05)、甘油三酯(P<0.05)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含量,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各种寡糖对奶山羊血清谷草转氨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白蛋白、葡萄糖、总胆固醇、血清钙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不同寡糖能够在一定水平上提高奶山羊的抗氧化能力,改善机体脂质代谢、蛋白质合成以及钙、磷的吸收,且对肝脏和心脏无损害,建议在奶山羊饲粮中添加的寡糖种类有果寡糖、甘露寡糖和半乳甘露寡糖,其中半乳甘露寡糖为首选。
  • 祁茹, 温建新, 程明, 汪文鑫, 肖宇, 褚永康, 林英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49-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外源寡糖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6只平均体重为(32.80±2.45) 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崂山奶山羊,采用分期分组试验设计。各组羊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以及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甘露寡糖(MOS组)、半乳甘露寡糖(GMOS组)、寡木糖(XOS组)、低聚异麦芽糖(IMO组)、果寡糖(FOS组)的试验饲粮。共进行4期试验,每期23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9 d。于晨饲前(0 h),晨饲后2、4、6、8 h以及晚饲前(晨饲后10 h)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液中细菌总数以及纤维素分解菌、原虫和真菌数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瘤胃液细菌总数趋于增加,仅晨饲前MOS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瘤胃液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有所提高,其中MOS组(0 h)、GMOS组(0、2、4 h)、FOS组(0、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瘤胃液原虫数量有所提高,其中MOS组(2和4 h)、XOS组(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瘤胃液真菌数量有所提高,其中GMOS组和FOS组(0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OS组(2 h)、IMO组(2 h)、FOS组(2 h)、MOS组(4 h)、FOS组(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总数、纤维素分解菌和原虫数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真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寡糖对瘤胃微生物影响有所差异,其中甘露寡糖、半乳甘露寡糖和果寡糖对瘤胃液纤维素分解菌、原虫和真菌的增殖作用较明显。
  • 周勤飞, 陶可, 王永才, 肖文川, 王维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58-3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母兔妊娠期饲粮蛋氨酸水平对仔兔毛囊发育的影响。选择体重、胎次和历史产毛量相近的健康长毛兔母兔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妊娠期各组分别饲喂蛋氨酸水平为0.51%、0.71%和0.91%的饲粮。测定18胎龄、26胎龄、初生和2月龄时仔兔背部皮肤毛囊密度、直径以及2月龄时毛纤维直径。结果表明:1)仔兔的毛囊密度和直径以及2月龄粗毛纤维直径均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增加趋势(P>0.05),0.91%组的2月龄细毛纤维直径显著大于0.51%组(P<0.05)。2)随着仔兔的发育,次级毛囊/初级毛囊逐渐增加,初生时0.51%组、0.71%组和0.91%组分别为5.84、5.56和5.81,至2月龄时分别为7.97、8.47和8.03。3)26胎龄至初生,0.51%组、0.71%组和0.91%组仔兔初级毛囊直径增加速度分别为0.58、0.57和0.61 μm/d,初生至2月龄分别为0.11、0.11和0.12 μm/d;初生至2月龄,0.51%组、0.71%组和0.91%组仔兔次级毛囊直径增加速度分别为0.00、0.01和0.01 μm/d。结果提示,增加妊娠期母兔饲粮中蛋氨酸水平,有利于仔兔毛囊发育,能够提高细毛纤维直径。
  • 麻名文, 荆常亮,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64-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饲粮营养水平对妊娠及泌乳獭兔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生殖激素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4.73±0.42) kg的经产母獭兔1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10.5 MJ/kg DE+18% CP、10.5 MJ/kg DE+16% CP、10.0 MJ/kg DE+17% CP、9.5 MJ/kg DE+18% CP、9.5 MJ/kg DE+16% CP的试验饲粮。试验从母兔配种开始至仔兔45日龄结束。结果表明:饲粮营养水平除显著影响断奶窝重(P=0.036 5)外,对妊娠及泌乳獭兔其他繁殖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营养水平显著影响妊娠獭兔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P=0.043 9)以及胆固醇(P=0.047 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25 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24 8);妊娠獭兔血清生殖激素未受饲粮营养水平的影响(P>0.05);饲粮营养水平显著影响泌乳獭兔血清总蛋白(P=0.036 9)、尿素氮(P=0.047 3)、胆固醇含量(P=0.023 2);除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外,泌乳獭兔血清其他生殖激素均未受饲粮营养水平的影响(P>0.05)。由此得出,饲粮CP水平在16%~18%、DE水平在9.5~10.5 MJ/kg范围内变动时,饲粮营养水平对妊娠及泌乳獭兔繁殖性能、血清生殖激素基本无影响,但会影响部分血清生化指标。
  • 王夕国, 李光玉, 孙伟丽, 钟伟, 杜继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70-3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有机螯合锰对准配期雌性水貂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取150只平均体重为(1 005±113) g的健康成年雌性水貂,根据随机区组法分成5组,每组设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各组锰添加水平分别为0(Ⅰ组)、15(Ⅱ组)、50(Ⅲ组)、100(Ⅳ组)和500 mg/kg(Ⅴ组),锰以有机螯合锰形式添加。试验预试期12 d,正试期3 d。结果表明:1)Ⅱ组和Ⅲ组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Ⅴ组(P<0.01),Ⅱ组、Ⅲ组和Ⅳ组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各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Ⅳ组最高,Ⅴ组最低。2)粗蛋白质存留质量以Ⅴ组最少,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以Ⅳ组最高;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Ⅳ组最高。3)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锰添加水平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准配期雌性水貂锰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
  • 张铁涛, 崔虎, 岳志刚, 杨颖, 高秀华, 杨福合, 邢秀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76-3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冬毛期水貂胃肠道消化酶活性以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选择90日龄的健康公貂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28%(Ⅰ组)、30%(Ⅱ组)、32%(Ⅲ组)、34%(Ⅳ组)、36%(Ⅴ组)和38%(Ⅵ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115 d。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制备胃肠道内容物上清液,用于测定消化酶活性;制备空肠组织切片,用于观察空肠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Ⅴ组水貂的胃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P<0.01),与Ⅳ和Ⅵ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水貂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胰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Ⅱ、Ⅲ、Ⅴ和Ⅵ组(P<0.01)。Ⅳ和Ⅴ组水貂的回肠胰淀粉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或P<0.01)。Ⅳ组水貂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P<0.01),空肠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Ⅱ、Ⅲ、Ⅴ和Ⅵ组(P<0.01)。Ⅲ组水貂的回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Ⅵ组(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Ⅵ组水貂的十二指肠胰脂肪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Ⅱ、Ⅳ和Ⅴ组(P<0.05或P<0.01),空肠胰脂肪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Ⅳ和Ⅴ组(P<0.05或P<0.01)。Ⅰ、Ⅲ和Ⅴ组水貂的回肠胰脂肪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Ⅱ和Ⅵ组(P<0.01),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为36%时,水貂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黏膜厚度以及肠壁厚度均处在较高水平。由此得出,饲粮蛋白质水平可影响冬毛期水貂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并可调节其空肠形态结构。
  • 赵姝, 冯琳, 刘扬, 姜俊, 周小秋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2): 383-3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物素缺乏幼建鲤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将400尾平均体重为(7.72±0.02) g的幼建鲤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分别饲喂生物素含量为0.010(缺乏组)和0.151 mg/kg(对照组)的试验饲料63 d。结果表明:生物素缺乏导致幼建鲤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肝细胞变性、肿胀;后肾肾小管细胞变性、肿胀;心脏肌纤维溶解、断裂,肌间间隙变宽;肌肉肌纤维萎缩、断裂,肌横纹模糊不清或消失;鳃小片粘连,严重者坏死、脱落,部分鳃弓处发生充血。由此得出,生物素缺乏会造成幼建鲤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