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2-07-15
  

  • 全选
    |
    综述
  • 李思明, 欧阳玲花, 韦启鹏, 谷德平, 钟小军, 刘林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189-1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生素D3是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剂,主要表现为对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维生素D3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抗体、淋巴因子、补体和单核因子等功能紧密相关。但关于维生素D3对家禽免疫细胞、免疫因子调节的研究甚少。本文就维生素D3的免疫功能及其对家禽T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和免疫因子调节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作一综述。
  • 马新燕, 吕林, 解竞静, 张丽阳, 罗绪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193-12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是所有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本文综述了肉鸡铁的营养代谢,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李欣蔚, 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01-12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联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是一类α、β异源二聚体膜受体蛋白,可使细胞黏附于胞外基质并介导来自基质的机械信号和化学信号,并通过细胞膜的双向信号转导作用来调节细胞分化、迁移、免疫、黏附等生物学功能。本文总结了整联蛋白信号途径的功能特点和活化特点,重点阐述了整联蛋白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对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调控。
  • 冉涛,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07-12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是一种微生物细胞间的通讯机制,微生物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来感知细胞(群体)密度,并在信号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群体内微生物众多生理生化过程的行为。研究发现群体感应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界,并在调控微生物间的共生或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刍家畜瘤胃适宜的环境(如恒定的温度、pH及充足的养分)为众多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这些瘤胃微生物在对营养物质进行降解时存在着复杂的共生、竞争关系。目前,研究人员经研究证实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同样具有群体感应,本文对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展望。
  • 猪与禽营养
  • 王晓宇, 孙会, 苏月娟, 许雪魁, 程传锋, 秦贵信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16-1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钙水平对猪生长性能、胫骨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30~60 kg生长猪的适宜钙需要量。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0头初重(34.2±2.1) kg的"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分别饲喂钙水平为0.45%(对照组)、0.50%、0.55%、0.60%和0.65%的玉米-豆粕型试验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饲粮钙水平对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0.55%、0.60%钙水平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5%、0.60%、0.65%钙水平组脱脂胫骨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5%、0.50%和0.65%钙水平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55%和0.60%钙水平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钙水平为0.55%时,30~60 kg生长猪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饲粮钙水平为0.60%时,30~60 kg生长猪获得较好的胫骨性能。
  • 王庆, 王志跃, 杨海明, 李小娟, 王信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24-12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鹅和鸡常用饲料原料的代谢能差异。选用体重为(3.76±0.23) kg的成年扬州鹅(公)和体重为(2.57±0.17) kg的成年新扬州鸡(公)各10只,采用Sibbald真代谢能法测定玉米、豆粕、稻谷、麦麸4种常用饲料原料的代谢能值,内源能测定采用饥饿法。结果表明:玉米、豆粕的表观代谢能(AME)鹅与鸡差异不显著(P>0.05),真代谢能(TME)鹅显著低于鸡(P<0.05);而稻谷、麦麸的AME鹅显著高于鸡(P<0.05),TME鹅与鸡差异不显著(P>0.05)。每小时内源能排出量,除强饲豆粕条件下鹅略高于鸡但差异不显著外(P>0.05),强饲其他3种饲料条件下,鹅均显著高于鸡(P<0.05)。由此表明,鹅的饲料代谢能与鸡的并不完全相同,部分饲料的代谢能鹅和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鹅的内源能排出量高于鸡。
  • 反刍动物营养
  • 马涛, 刁其玉, 邓凯东, 姜成钢, 屠焰, 王永超, 刘洁, 赵一广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29-1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采食水平下肉羊氮沉积和尿中嘌呤衍生物(PD)的排出规律。试验选用12只平均体重为(41.3±2.8) kg的杜寒杂交绵羊公羔,随机平均分为3组,按照自由采食、自由采食量的70%和自由采食量的40% 3个干物质采食水平饲喂,试验期为12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采食水平的降低,营养物质消化率均显著上升(P<0.05),粪氮和尿氮排出量均显著降低(P<0.05),沉积氮与摄入氮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2=0.92)。尿中PD排出量和微生物氮(MN)产量均随采食水平的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嘌呤氮指数(PNI)与氮沉积率和氮吸收率均表现出相同变化趋势。由此可见,PD排出量与可消化有机物采食量(DOMI)以及MN产量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相关方程分别为Y=21.41X-1.81(R2=0.94)和Y=0.91X+2.57(R2=0.94);PNI能够将氮平衡和PD排出量有机结合起来,用于评价饲粮氮的利用效率。
  • 徐永霞, 侯先志, 王海荣, 高爱武, 李俊良, 杨金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36-1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阐明营养限制与补偿对蒙古育成羯羊肝脏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40只平均体重为(14.72±1.10) kg的3月龄蒙古育成羯羊,随机分为对照组(CG)和双限组(RG)。试验分营养限制期(60 d)和营养补偿期(90 d)。限制期2组饲粮对应能氮水平为代谢能(ME):10.88(对照组)和8.62(双限组) MJ/kg;粗蛋白质(CP):15.0%(对照组)和5.7%(双限组)。补偿期各组饲喂同一能氮水平(ME:9.75 MJ/kg;CP:12.0%)的饲粮。在限制期与补偿期末分别测定蒙古育成羯羊肝脏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果糖-1,6-二磷酸酶(FBP1)、苹果酸脱氢酶(MDH)、α-磷酸甘油脱氢酶(GAP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酸脱氢酶(GLDH)的活性。结果显示:限制期结束时双限组蒙古育成羯羊肝脏中HK、ALT、AST、GL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PK、LDH、FBP1、MDH、GAP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90 d补偿后,双限组蒙古育成羯羊肝脏中HK、PK、MDH、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DH、FBP1、GAPDH、AST、GLDH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限制期双限组蒙古育成羯羊糖酵解途径关键酶活性降低,糖异生途径关键酶活性升高,脂肪分解途径关键酶活性升高,这与机体在低能氮营养水平时脂肪动员加强有关,蛋白质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降低则表明限制期蛋白质代谢降低;补偿期双限组蒙古育成羯羊总体糖酵解、糖异生和脂肪分解途径关键酶活性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PK活性显著提高,脂肪合成和蛋白质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升高可能与此期较高的生长速率相关。
  • 于腾飞, 张杰杰, 孙国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46-1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花生蔓与其他粗饲料间的组合效应,本研究将花生蔓分别与羊草、青贮玉米秸、全株玉米青贮和干玉米秸以0: 100、20: 80、40: 60、60: 40、80: 20、100: 0比例进行组合,每个组合3个重复,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分析产气量、产气参数、产气量组合效应、微生物蛋白质产量、微生物蛋白质组合效应和综合组合效应。结果表明:1)在产气特性方面,各组合在产气参数上差异显著(P<0.05),花生蔓产气速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粗饲料,潜在产气量全株玉米青贮最高,青贮玉米秸次之。2)在产气量组合效应方面,12、24、48 h花生蔓与青贮玉米秸、干玉米秸及羊草组合,均是当花生蔓占20%时,产生最大正组合效应(P<0.01);当花生蔓占40%时,与全株玉米青贮组合产生最大正组合效应(P<0.01);当花生蔓占80%时,各组合均产生最大负组合效应(P<0.01或P<0.05)。3)在48 h微生物蛋白质组合效应方面,除花生蔓与羊草组合中花生蔓占20%和40%时产生正组合效应外(P<0.01),其余均为负组合效应(P<0.01),其中花生蔓占80%时各组合均产生最大的负组合效应(P<0.01)。4)在48 h综合组合效应方面,当花生蔓占20%时,花生蔓与青贮玉米秸、干玉米秸和羊草均产生最大正组合效应;当花生蔓占40%时,花生蔓与全株玉米青贮组合产生最大正组合效应;当花生蔓占80%时,4个组合均产生最大负组合效应。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花生蔓与青贮玉米秸、干玉米秸和羊草均以20: 80组合效果最好,花生蔓与全株玉米青贮40: 60组合效果最好。
  • 水产营养
  • 杨威, 樊启学, 宗克金, 宋林, 张云龙, 彭聪, 胡培培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55-1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鳡幼鱼对晶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鳡幼鱼赖氨酸的需求量。试验设计7组等氮饲料,其中对照组饲料蛋白质源全部为结合蛋白(鱼粉和酪蛋白),试验组饲料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利用晶体氨基酸替代部分酪蛋白,并通过添加不同水平的L-赖氨酸盐酸盐使赖氨酸水平在1.9%~4.5%之间(0.5%的梯度)。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36±0.08) g的鳡幼鱼378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每组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使用晶体氨基酸替代部分酪蛋白后,鳡幼鱼的生长性能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3.46%和3.94%组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45%、2.95%、3.46%和3.94%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的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鳡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肝胰脏脂肪酶活性,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含量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鳡幼鱼可以利用饲料中的晶体氨基酸,利用效果与饲料氨基酸组成的平衡性有关;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得出鳡幼鱼赖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重的3.40%(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饲料干重的46%)。
  • 实验方法
  • 王燕, 辛杭书, 杨方, 陈常栋, 张微微, 李敏, 夏科,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64-12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分别采用移动尼龙袋法、改进三步体外法、原始三步体外法和酸性洗涤不溶氮(ADIN)估测法测定13种精料的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小肠消化率,并对移动尼龙袋法与其他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常规营养成分和RUP小肠消化率作回归分析,旨在寻找替代移动尼龙袋法测定RUP小肠消化率更简单快速的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T型瘘管的奶牛。结果表明:移动尼龙袋法测得的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葵花粕、芝麻粕、玉米胚芽粕、玉米、米糠、米糠粕、米糠饼、大麦、麦麸和玉米麸质饲料的RUP小肠消化率分别为98.13%、87.37%、88.47%、82.60%、85.73%、75.40%、93.23%、69.27%、77.83%、92.10%、91.27%、72.37%和79.03%。改进三步体外法测定结果与移动尼龙袋法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38 3;原始三步体外法测定结果与移动尼龙袋法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789 9;ADIN估测法预测结果与移动尼龙袋法测定结果无显著相关(P>0.05);饲料RUP小肠消化率与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改进三步体外法比原始三步体外法替代移动尼龙袋法测定饲料RUP小肠消化率效果更好。应用体外法替代移动尼龙袋法测定蛋白质饲料RUP小肠消化率比测定能量饲料RUP小肠消化率效果更好。用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可较好地预测RUP小肠消化率。
  • 王燕, 杨方, 陈常栋, 王海威, 张微微,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74-12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奶牛饲料的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CNCPS)预测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uCP)含量的数学模型。采用CNCPS体系对13种饲料蛋白质组分进行划分,采用移动尼龙袋法测定13种饲料小肠uCP含量,试验动物为3头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结果表明:1)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葵花籽粕、芝麻粕、玉米胚芽粕、米糠、米糠饼、米糠粕、大麦、麦麸、玉米和玉米麸质饲料的uCP含量分别为390.32、321.90、297.21、230.50、388.62、177.49、85.53、116.78、134.74、80.47、128.26、70.28和66.65 g/kg。2)所有试验饲料实测uCP含量与CNCPS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回归方程为:uCP=-4.11+6.48PA+7.73PB1+5.72PB2+8.26PB3+5.11PC(R2=0.997 2,P<0.01);蛋白质饲料实测uCP含量与CNCPS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回归方程为:uCP=12.79+5.47PA+7.04PB1+9.74PB2+8.14PB3(R2=0.998 7,P<0.01);能量饲料实测uCP含量与CNCPS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回归方程为:uCP=14.80+8.55PA+6.27PB2+17.64PB3(R2=0.987 4,P<0.01)。3)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及所有试验饲料的实测uCP含量与CNCPS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5,蛋白质饲料实测uCP含量与CNCPS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的相关系数高于能量饲料。结果提示,利用CNCPS体系划分的各蛋白质组分含量预测饲料uCP含量是可行的,且预测蛋白质饲料的uCP含量比预测能量饲料的uCP含量更准确。
  • 石天虹, 张桂芝, 刘雪兰, 井庆川, 魏祥法, 刘宗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83-12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和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指标的影响,建立生长性能与ME、CP的回归关系模型,并运用所建模型选择具有最佳效益的ME、CP水平。采用ME和CP 3×3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将饲粮分为9个处理,3个ME水平分别为13.18、12.55、11.92 MJ/kg,3个CP水平分别为21.50%、20.50%、19.50%。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1 08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1~21日龄分别饲喂对应试验饲粮,22~42日龄饲喂相同的饲粮。结果表明:1)试验饲粮ME、CP水平对1~21日龄体重和耗料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42日龄体重也有显著影响(P<0.05)。2)随着饲粮ME水平的提高,21和42日龄肌胃指数显著降低(P<0.05),42日龄腹脂率显著增加(P<0.05)。3)应用二元曲线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体重、耗料量与饲粮ME、CP水平的回归关系模型。应用举例表明,建立的回归关系模型对确定肉仔鸡饲粮最佳效益的ME、CP水平有很强的实用性。
  • 饲料营养
  • 胡永娜, 王之盛, 李爱科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293-1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用固态发酵菜籽粕替代部分豆粕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180羽,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豆粕对照组)以及用未发酵菜籽粕(菜籽粕组)或固态发酵菜籽粕(发酵菜籽粕组)等氮替代基础饲粮中25%豆粕的饲粮。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发酵菜籽粕组较菜籽粕组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全期的平均日增重(P<0.05),而发酵菜籽粕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比豆粕对照组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时,与豆粕对照组相比,发酵菜籽粕组显著提高了肉仔鸡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42日龄时,菜籽粕组较豆粕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肉仔鸡的脾脏指数(P<0.05),发酵菜籽粕组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由此可见,固态发酵菜籽粕等氮替代基础饲粮中25%的豆粕具有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作用。
  • 刘亭婷, 滑静, 王晓霞, 刘莉如, 海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02-13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蛋用仔公鸡生长性能、免疫指标及空肠组织相关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选择240只1日龄健康海兰褐蛋用仔公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150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和250、500、750、1 000 mg/kg丁酸梭菌,试验期为42 d,分别在14、28、42日龄测定各组的生长性能,42日龄测定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免疫指标及空肠组织相关细胞因子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 000 mg/kg添加组在试验期内显著提高了蛋用仔公鸡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添加各水平丁酸梭菌对全期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2)1 000 mg/kg添加组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3)各丁酸梭菌添加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750 mg/kg添加组、1 000 mg/kg添加组血清IgG的含量与抗生素组相比也显著提高(P<0.05);1 000 mg/kg添加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各丁酸梭菌添加组血清补体3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4)750 mg/kg添加组、1 000 mg/kg添加组的空肠组织白细胞介素-6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1 000 mg/kg添加组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适量的丁酸梭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用仔公鸡的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并提高免疫力,抑制炎症的发生。本试验条件下,1 000 mg/kg的添加量效果最好。
  • 罗培林, 郑萍, 何军, 毛湘冰, 余冰, 陈代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11-13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考察不同硒源及硒水平对大鼠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沉积的影响,并以亚硒酸钠和商品酵母硒(酵母硒B)为参比,对本课题组用糖蜜和尿素为发酵底物研制的酵母硒(酵母硒A)生物学效价进行评定。将硒耗竭2周后的70只8周龄左右Wistar雌性大鼠称重,随机分到10个处理,每个处理7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大鼠,分别饲喂不同处理的饲粮21 d。处理1不添加任何形式的硒源,处理2~9在基础饲粮中分别以亚硒酸钠或酵母硒A的形式添加0.1、0.2、0.3和0.4 mg/kg硒,处理10以酵母硒B形式添加0.3 mg/kg硒。结果表明:1)不同硒源及硒水平对大鼠生长性能、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2)组织硒含量随饲粮硒水平的升高极显著增加(P<0.01),添加酵母硒A组大鼠组织硒含量显著高于亚硒酸钠组(P<0.05);3)以亚硒酸钠为参比,血清GSH-Px活性及肝脏、肾脏和肌肉硒含量作为判定指标,酵母硒A的相对生物学效价分别为95.9%、127.5%、114.5%和101.2%;4)添加酵母硒A和酵母硒B对大鼠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酵母硒A组大鼠肾脏硒含量极显著高于酵母硒B组(P<0.01),而酵母硒B在肌肉中有更多的硒沉积(P<0.01)。结果提示:1)硒源对大鼠组织硒沉积有较大影响,酵母硒相对于亚硒酸钠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效价,但不同酵母硒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饲粮硒水平对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影响较小,以血清GSH-Px活性为衡量标准,0.1 mg/kg硒的酵母硒和亚硒酸钠都能满足大鼠的需要,但更高水平的酵母硒可以使大鼠组织中有更多硒的储备。
  • 饲料检测
  • 陈来, 冷向军, 李小勤, 王晓芳, 李乃顺, 周璐颖, 章樟红, 董晰, 姚劲挺, 柴仙琦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20-13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测定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的优化方法。试验采用丙酮提取棉籽粕样品,经超声、离心、抽滤、旋转蒸发处理,用乙腈-0.2%磷酸(体积比为85: 15)溶液溶解;色谱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TC-C18 (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体积比为85: 15)溶液,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35 nm,进样量20 μL,柱温25 ℃。结果得出,游离棉酚的回归标准曲线为y=189 347x+24 969(r=0.999 99),在游离棉酚含量为0.122 4~78.336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定量限为0.52 mg/kg;棉籽粕样品36 h内4 ℃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51%~3.43%;平均回收率在94.72%~99.49%,相对标准偏差在1.72%~3.13%。可知,本方法稳定性好,准确度、灵敏度和回收率高。
  • 研究简报
  • 刘虎传, 张敏红, 李素霞, 冯京海, 姜海龙, 杨家军, 殷瑞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29-1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pH、黏膜形态结构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用48头平均体重为(6.39±0.42) kg的(21±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性别、体重和窝源基本一致原则随机分为2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1组为对照组,采用基础饲粮;试验2组为益生菌组,每千克基础饲粮中添加1×109 CFU活菌。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28日龄时,益生菌组回肠内容物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和对照组相比,添加益生菌制剂,28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P<0.05),显著提高回肠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回肠隐窝深度(P<0.05);35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提高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空肠、回肠隐窝深度(P<0.05);42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空肠隐窝深度(P<0.05)。3)28日龄时,益生菌组盲肠内容物中丁酸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5日龄和42日龄时,益生菌组盲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知,添加益生菌制剂能改善断奶应激对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影响,提高肠道淋巴细胞数量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降低肠道pH,从而缓解断奶应激对肠道环境的影响。
  • 谢全喜, 崔诗法, 徐海燕, 曹银生, 林显华, 辛国芹, 谷巍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36-13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与饲用抗生素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500只1日龄雌性健康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35 d。Ⅰ组为对照组,饲喂不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Ⅴ组为抗生素组,Ⅱ、Ⅲ、Ⅳ组为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分别为1.0‰、2.0‰、4.0‰。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试鸡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在每个试验阶段,Ⅲ组肉鸡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且除4~10日龄和32~38日龄料重比外,Ⅲ组肉鸡料重比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2)24日龄时,Ⅲ组的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分别高出Ⅴ组40.6%、47.7%,差异显著(P<0.05);17日龄和24日龄时,Ⅲ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分别高出Ⅴ组24.3%、16.2%,差异显著(P<0.05);24日龄和31日龄时,Ⅲ组盲肠内容物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分别高出Ⅴ组11.4%、39.3%,差异显著(P<0.05);10日龄和38日龄时,Ⅲ组新城疫抗体效价分别高出Ⅴ组37.0%、32.4%,差异显著(P<0.05)。3)10日龄和38日龄时,Ⅲ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最高,分别高出Ⅴ组45.2%、56.7%,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添加2.0‰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够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同时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添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肉鸡的免疫功能。
  • 刘莉如, 杨开伦, 滑静, 刘亭婷, 王晓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45-1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天蚕素抗菌肽对海兰褐蛋用仔公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及空肠组织相关前炎性细胞因子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选用336只1日龄健康海兰褐蛋用仔公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7组试鸡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150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基础饲粮+150、200、250、300、350 mg/kg抗菌肽(抗菌肽Ⅰ、Ⅱ、Ⅲ、Ⅳ、Ⅴ组),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抗菌肽Ⅲ、Ⅳ、Ⅴ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日增重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抗菌肽Ⅳ、Ⅴ组料重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抗菌肽Ⅴ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法氏囊指数较对照组、抗菌肽Ⅰ组显著提高(P<0.05),抗菌肽Ⅳ、Ⅴ组之间脾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各试验组相比,抗菌肽Ⅴ组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3)抗菌肽Ⅴ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5),抗菌肽Ⅲ、Ⅳ、Ⅴ组干扰素-γ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抗菌肽Ⅳ、Ⅴ组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抗菌肽可不同程度提高蛋用仔公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并能有效降低前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以添加350 mg/kg抗菌肽效果为最好。
  • 谢婉莹, 侯新燕, 闫峰宾, 韩瑞丽, 孙桂荣, 康相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52-13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对断喙应激条件下雏鸡生长性能、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脾脏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oma/leukemia-2,Bcl-2)和Fas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固始鸡公雏36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其中A、B、C组均为断喙组,饮水中分别添加40、60和80 mg/kg的GABA;D组不断喙,不添加GABA;E组断喙,不添加GABA。结果表明:1)断喙应激导致雏鸡采食量减少、体重下降,添加GABA可以提高采食量和体重;2)断喙应激引起了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升高,第1、5天E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高于D组(P<0.05),添加80 mg/kg GABA显著降低了血清IL-1β含量(P<0.05);与D组相比,断喙后第1、7天E组血清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添加80 mg/kg GABA后显著降低(P<0.05);3)E组第1、3、7天脾脏中促凋亡基因Fas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D组,添加GABA后下降,且随着GABA剂量加大而进一步降低(P<0.05),添加80 mg/kg GABA可轻度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 mRNA表达量(P>0.05)。由此可知,GABA在改善断喙应激雏鸡生长性能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同时添加GABA抑制了断喙应激后雏鸡血清细胞因子含量以及脾脏中促凋亡基因Fas的mRNA表达量的升高,且添加80 mg/kg效果较好。
  • 王典, 李发弟, 张养东, 卜登攀, 孙鹏, 周凌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61-1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马铃薯淀粉渣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对肉牛瘤胃内环境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头平均体重(455.00±19.50) kg的健康秦川杂交肉牛,随机分配到4×4拉丁方试验设计中。4组分别为:1)对照组,40%精料+60%玉米秸秆黄贮料;2)S25组,40%精料+45%玉米秸秆黄贮料+15%马铃薯淀粉渣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3)S50组,40%精料+30%玉米秸秆黄贮料+30%马铃薯淀粉渣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4)S75组,40%精料+15%玉米秸秆黄贮料+45%马铃薯淀粉渣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结果表明:各组肉牛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S25、S50和S75组肉牛瘤胃液氨态氮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58.96%、36.35%、26.17%。各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比例及乙酸/丙酸、(乙酸+丁酸)/丙酸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马铃薯淀粉渣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替代部分玉米秸秆黄贮料能提高肉牛瘤胃液氨态氮浓度,对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血清生化指标无影响。马铃薯淀粉渣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可以替代肉牛饲粮中75%的玉米秸秆黄贮料。
  • 潘瑜, 毛述宏, 关勇, 林鑫, 林仕梅, 高启平, 罗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68-13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种实用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5%的鱼油、豆油、菜籽油、亚麻籽油和猪油作为单一脂肪源,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粗蛋白质含量35%,总能15 MJ/kg)的试验饲料,通过8周的饲养试验,以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鲤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胰脏脂质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平均初重为(5.83±0.01) g的鲤鱼7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结果表明: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以鱼油组最好,猪油组最差,且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GR、PER和FCR在豆油组、菜籽油组、亚麻籽油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全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全鱼干物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鱼油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最高,而粗脂肪含量最低。肝胰脏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以鱼油组最高,其次是豆油组、菜籽油组、亚麻籽油组,以猪油组最低。肝胰脏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表现为:亚麻籽油组>豆油组>鱼油组>菜籽油组>猪油组。猪油组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脂肪源对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有显著影响(P<0.05),以鱼油组最高,猪油组最低。由此可见,鱼油是鲤鱼较适宜的脂肪源,而猪油不适宜作为鲤鱼的单一脂肪源,会损害肝胰脏健康,进而影响鱼体生长。
  • 王夕国, 李光玉, 孙伟丽, 钟伟, 鲍坤, 徐超, 赵家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76-13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繁殖期母貂饲粮中锰的适宜量。试验选取150只平均体重为(1 005±113) g的健康成年母貂,根据随机区组法分成5组,每组设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各组水貂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Ⅰ组)、15(Ⅱ组)、50(Ⅲ组)、100(Ⅳ组)和500 mg/kg(Ⅴ组)锰的试验饲粮。锰以有机螯合锰形式添加,基础饲粮中锰含量约为25 mg/kg。试验时间为2011年1月26日至2011年6月23日。结果表明:饲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母貂血清雌二醇与孕酮含量、妊娠天数、受配率、产仔率、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以及仔貂初生窝重、断奶成活数、断奶成活率、1日龄和7日龄平均个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母貂产仔率、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以及仔貂断奶成活数、断奶成活率有随着锰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饲粮中添加有机螯合锰对配种跨度影响不大,但能够缩短平均初配持续天数,使配种更为集中。饲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仔貂断奶窝重、15日龄和45日龄平均个体重及1~45日龄平均日增重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仔貂断奶窝重随着锰添加水平的升高先增后降,Ⅳ组、Ⅴ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仔貂15日龄平均个体重随着锰添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Ⅰ组、Ⅱ组与Ⅴ组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仔貂45日龄平均个体重和1~45日龄平均日增重均以Ⅱ组最小,与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母貂繁殖性能及仔貂生长性能,建议繁殖期母貂基础饲粮锰含量在25 mg/kg左右时,锰(有机螯合锰形式)的添加水平为100 mg/kg,即饲粮中锰总含量在125 mg/kg左右。
  • 黄志清, 陈小玲, 陈代文, 余冰, 何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7): 1384-13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LC n-3 PUFA)对肠上皮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大鼠肠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为模型,分为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脂多糖(LPS,1 μg/mL)、LPS(1 μg/mL)+二十二碳六烯酸(DHA,100 μmol/L)和LPS(1 μg/mL)+二十碳五烯酸(EPA,100 μmol/L),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孔为1个重复。细胞先用DHA、EPA或等量二甲基亚砜(DHA和EPA的溶剂,对照)预处理48 h,再用LPS处理3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LPS极显著上调了细胞中TNF-α、IL-1β和IL-6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1),EPA均极显著或显著削弱了细胞内LPS诱导的TNF-α(P<0.01)、IL-1β(P<0.01)和IL-6的基因mRNA水平(P<0.05)的上调,而DHA仅显著削弱了细胞内LPS诱导的IL-1β的基因mRNA水平的上调(P<0.05)。结果提示,LC n-3 PUFA在肠上皮细胞中具有抗炎作用,且在本试验条件下EPA的抗炎效果要优于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