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藏高原拥有世界牦牛最大存栏量,且牦牛养殖业是我国高原牧区最重要的畜牧支柱产业。我国地方牦牛品种资源丰富,其不仅具有优异的高原适应性优势,而且在鲜肉品质、乳制品、毛皮品质等方面的经济性能优势突出。然而,由于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及饲养管理水平落后等多种因素,致使当前我国固有牦牛资源品种遗传改良进程缓慢、生产力低下。本文全面综述了我国当前牦牛种质资源保护概况、主要牦牛品种生产性能特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成果以及牦牛重要经济及适应性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与遗传标记筛选的研究进展。这可为我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牦牛新品种(系)的培育以及我国牦牛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荨麻属植物属于被子植物荨麻科,作为一种传统的食材和中药材,富含营养物质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多酚化合物等。而在饲料领域,荨麻一方面可以替代传统蛋白质饲料和优质牧草,降低饲料成本;同时,荨麻及其提取物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提高免疫力、改善动物产品品质等功能,对于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改善免疫功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绿色、安全、无药物残留等特点的饲料添加剂需求不断提高,荨麻及其提取物在动物生产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荨麻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荨麻在动物健康养殖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畜禽舍内的颗粒物(PM)严重损害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且粒径越小,危害越大。颗粒物可破坏肺部组织结构,诱导肺部炎症损伤,改变肺部菌群组成。颗粒物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通透性,造成肠道菌群容易移位或肠源性代谢产物通过肠-肺轴影响肺脏损伤的发展。降低畜禽舍内颗粒物的危害可以通过安装过滤系统、通风、空气电离等物理方法,也可以通过饲料加工和添加绿色添加剂的营养调控方法。本文主要综述颗粒物对动物肠-肺轴的影响,并从物理方法、饲料加工和营养调控方法等方面来探讨颗粒物对动物影响的缓解策略,以期寻找有效的缓解颗粒物影响动物健康的措施。
近年来基因组选择的广泛应用意味着用于人工授精的潜在父本比通过传统后代测试的公牛被更早地选择,尽管这有可能通过缩短世代间隔来加速遗传增益,但它增加了提升年轻公牛繁殖潜能的需求,而公畜的生殖潜力受到精液产量和质量的限制。加强公牛早期营养可以刺激复杂的生化相互作用,促进睾丸生长发育和性成熟提前,但对精液产量的潜在影响十分有限,同时许多调节这些发育过程的神经元机制仍有待阐明。犊牛期至青春期阶段,公牛生长达到正常的体况是其饲养的目标,适当营养限制并无法逆转犊牛期营养改善带来的优势,同时强化营养的补偿性生长也不能克服前期的营养限制。普遍营养状况对成年公牛繁殖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体况过肥、过瘦、临床甚至亚临床代谢性疾病无疑会影响正常的性功能。矿物质、维生素、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性抗氧化剂补充超过一定剂量会对精液生成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就国内外种公牛营养相关文献,针对营养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对种公牛性发育、繁殖力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生产中种公牛饲养管理和繁殖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微生物制剂发酵液态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质、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5.28±2.35) kg的60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20头,按公母各1/2、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固态的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喂液态饲料(按照水料比为2.5∶1的比例将固态的基础饲粮制备成液态饲料),试验2、3组则分别饲喂经1%和2%复合微生物制剂(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混合增殖发酵液)发酵(25 ℃下发酵12 h)制备的发酵液态饲料。预试期5 d,正试期60 d。试验期间统计试验猪各生长性能数据;在试验结束时采集试验猪血液检测免疫和抗氧化指标,采集胸肌、腿肌测定肉质成分,采集各肠道组织评估肠道形态结构。结果显示:1)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ADFI)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3组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试验3组的ADG比对照组高出86.34 g/d;此外,试验2、3组的ADG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3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3组血清中IgG含量显著高于试验1、2组(P<0.05),试验2、3组血清中IgA含量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3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此外,试验3组血清中SOD活性和T-AOC显著高于试验1、2组(P<0.05),CAT活性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和2%复合微生物制剂发酵液态饲料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回肠、结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P<0.05),饲喂2%复合微生物制剂发酵液态饲料还显著提高了空肠和盲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和2%复合微生物制剂发酵液态饲料均显著提高了猪肉中缬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亚油酸、维生素E和维生素B1的含量(P<0.05),其中试验3组猪肉中谷氨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高达1.82和1.85 g/100 g,是对照组的2倍多,并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综上可知,饲喂2%复合微生物制剂发酵液态饲料可改善育肥猪的肠道形态结构,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并可改善肉质。
本试验旨在评定发酵玉米浆的营养价值并探究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1采用全收粪法测定发酵玉米浆对猪的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选取12头初始体重为(27.60±2.5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饲粮以发酵玉米浆替代基础饲粮中24.25%的供能组分。试验期12 d,包括7 d饲粮适应期和5 d粪尿收集期。试验2采用无氮饲粮和半纯合饲粮法测定发酵玉米浆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选取6头初始体重为(37.17±1.17) kg装有简单T型瘘管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3头猪。采用2×2拉丁方设计,包括2个试验期和2个饲粮处理。每个试验期7 d,包括5 d饲粮适应期和2 d食糜收集期。试验饲粮包括1个以玉米淀粉-蔗糖为基础的无氮饲粮和1个含有40%发酵玉米浆的待测饲粮。试验3选取192头初始体重为(82.30±5.85)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CON组)饲喂玉米-豆粕-麦麸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发酵玉米浆替代比例分别为4%(FCSL4组)、8%(FCSL8组)和12%(FCSL12组)的饲粮。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发酵玉米浆表观消化能和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0.78和9.71 MJ/kg。与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相比,发酵玉米浆饲粮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2)发酵玉米浆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回肠末端标准消化率分别为66.69%、66.46%、76.76%和85.99%,其余氨基酸回肠末端标准消化率为54.89%~89.00%。3)与CON组相比,随着饲粮中发酵玉米浆替代比例的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变化(P>0.05)。4)FCSL12组育肥猪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FCSL8组(P<0.05),但均与CON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FCSL12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降低(P<0.01),而其他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粮中发酵玉米浆替代比例的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呈现提高的趋势,其中FCSL12组血清IgA和IgM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发酵玉米浆替代供能组分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没有影响,但能够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当发酵玉米浆替代比例为4%与8%时,不会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产生影响;直至替代比例为12%时,才会显著降低育肥猪抗氧化能力。因此,发酵玉米浆在育肥猪饲粮中的适宜替代比例为8%。
本试验测定了小麦麸的化学成分以及小麦麸生长猪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并建立了基于小麦麸有效化学成分含量的DE和ME预测模型。采用2个11×3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即2个平行试验、11种饲粮(1种基础饲粮+10种小麦麸饲粮)、3个周期,选取22头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35±3) kg]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每个周期12 d(7 d适应期,5 d粪尿收集期)。结果显示:风干基础下,10种小麦麸的总能(GE)平均值为16.59 MJ/kg(16.22~16.79 MJ/kg),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灰分(Ash)、粗脂肪(EE)、钙(Ca)、总磷(TP)、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总淀粉(TS)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7.46%(86.07%~87.82%)、15.88%(14.56%~16.83%)、5.48%(5.03%~6.02%)、4.37%(3.30%~5.69%)、0.11%(0.08%~0.14%)、1.04%(0.94%~1.15%)、10.72%(8.70%~12.79%)、44.24%(38.15%~49.73%)、10.76%(8.05%~12.27%)和19.19%(16.14%~22.73%)。其中,EE、Ca、CF、ADF含量的变异系数(CV)均大于10%,GE与DM、CP、Ash、TP、NDF、TS含量的CV均小于10%。10种小麦麸对生长猪的DE和ME平均值分别为10.61(10.18~10.97 MJ/kg)和9.99 MJ/kg(9.47~10.48 MJ/kg);小麦麸对生长猪DE和ME的最佳预测模型分别为DE=9.569+0.237EE[相对标准偏差(RSD)=0.19,决定系数(R2)=0.498,P<0.05]和ME=8.779+0.278EE(RSD=0.15,R2=0.719,P<0.01)。由此可见,10种小麦麸间的化学成分含量整体上变异度较小,EE含量可作为小麦麸生长猪DE和ME的关键预测因子。
本试验旨在研究菌酶协同发酵绵马贯众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化设计,挑选体重相近的(28±2)日龄断奶仔猪16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原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6%绵马贯众原粉,菌酶协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0.6%、0.9%的菌酶协同发酵绵马贯众。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6%和0.9%菌酶协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0.6%菌酶协同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0.3%、0.6%和0.9%菌酶协同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0.3%、0.6%和0.9%菌酶协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补体3、补体4和溶菌酶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降低(P<0.05);0.6%和0.9%菌酶协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0.3%、0.6%和0.9%菌酶协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0.3%、0.6%和0.9%菌酶协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0.3%、0.6%和0.9%菌酶协同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和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0.3%、0.6%和0.9%菌酶协同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提高(P<0.05),0.6%和0.9%菌酶协同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0.6%的菌酶协同发酵绵马贯众能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增强断奶仔猪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氨酸锰对产蛋后期蛋鸡产蛋性能、激素水平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选用70周龄体况良好、产蛋率接近的海兰褐蛋鸡72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20 mg/kg的一水合硫酸锰(以锰计,后同),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40(Ⅰ组)、80(Ⅱ组)和120 mg/kg(Ⅲ组)的甘氨酸锰。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1)Ⅰ组的77~82周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Ⅰ组和Ⅲ组的80周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的82周龄产蛋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Ⅰ组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2)各组之间产蛋后期蛋鸡生殖器官发育指标、肝脏指数和腹脂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Ⅰ组、Ⅱ组和Ⅲ组的血清孕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Ⅰ组、Ⅱ组和Ⅲ组的肝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Ⅰ组、Ⅱ组和Ⅲ组的肝脏脂滴面积和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40~120 mg/kg甘氨酸锰改善了产蛋后期蛋鸡肝脏脂质代谢,提高了血清孕酮水平,且添加40 mg/kg甘氨酸锰可提高蛋鸡试验后段(77~82周龄)产蛋率。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对罗曼粉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氨基酸(AA)代谢率及排泄参数的影响。选取3 024只健康、产蛋率相近的61周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6只。采用玉米-豆粕型饲粮,对照组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为17.3%,3个低蛋白质组饲粮CP水平分别为16.4%(LCP1组)、15.3%(LCP2组)和13.2%(LCP3组),所有组别饲粮赖氨酸(Lys)、含硫氨基酸(TSAA)和苏氨酸(Thr)水平均保持一致。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正试期结束后每重复随机挑选2只鸡单独放置在代谢笼中,采用全收粪法进行代谢试验,包括3 d预试期和4 d收粪期。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组产蛋率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蛋重均显著降低(P<0.05);LCP3组日产蛋量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组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和蛋壳强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LCP3组第4周蛋壳厚度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第8周蛋壳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LCP3组血浆总蛋白(TP)含量显著提高(P<0.05);低蛋白质组血浆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尿酸(UA)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LCP1组和LCP2组Lys、蛋氨酸(Met)和Thr代谢率显著提高(P<0.05),但LCP3组CP、Lys、Met和Thr代谢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5)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组平均日粪氮排泄量均显著降低(P<0.05),LCP3组粪便CP、UA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平衡饲粮Lys、TSAA和Thr水平的前提下,罗曼粉蛋鸡产蛋后期(62~70周龄)饲粮CP水平降低至15.3%对其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显著影响,同时可提高CP和AA代谢率,降低粪氮排泄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产蛋后期大午金凤蛋种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繁殖性能的影响,以确定饲粮中适宜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为制定大午金凤种母鸡的饲养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选取648只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51周龄大午金凤蛋种鸡,随机分为9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采用3×3双因子(代谢能水平为:10.60、11.10和11.6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4.50%、15.50%和16.50%)试验设计,共配制9种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84 d。结果显示:1)饲粮代谢能水平对蛋种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粮代谢能水平的降低,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增加,并表现为高代谢能组显著低于中、低代谢能组(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蛋种鸡的产蛋率和料蛋比(P<0.05);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蛋种鸡产蛋率下降,料蛋比增加。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蛋种鸡产蛋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饲粮代谢能水平对蛋种鸡的蛋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种蛋的哈氏单位(P<0.05),哈氏单位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下降,低蛋白质组显著低于高、中蛋白质组(P<0.05)。3)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蛋种鸡的受精蛋孵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低蛋白质组蛋种鸡受精蛋孵化率显著高于高蛋白质组(P<0.05)。4)饲粮代谢能水平显著影响蛋种鸡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4)的含量(P<0.05),随饲粮代谢能水平的降低,血清中E2和P4的含量下降。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蛋种鸡血清中促卵泡生成素(FSH)、E2、P4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含量(P<0.05),蛋种鸡血清中FSH、E2、P4和GnRH的含量均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而下降。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蛋种鸡血清中FSH、P4和GnRH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综合分析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指标,建议产蛋后期大午金凤蛋种鸡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1.1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5.50%。
本试验旨在研究改性凹凸棒石(MPal)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机体矿物元素含量以及矿物元素相关蛋白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试验前期(1~37周龄)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250、500和1 000 mg/kg MPal的海兰褐蛋鸡为研究对象,选择448只38周龄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按照试验前期的添加梯度继续饲喂。预试期2周,正试期7周。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中MPal添加水平的提高,蛋鸡产蛋率呈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0 mg/kg MPal显著提高产蛋率(P<0.05)。2)随着饲粮中MPal添加水平的提高,蛋鸡蛋壳强度呈二次变化(P<0.05),蛋壳乳突宽度和栅栏层厚度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蛋壳乳突层厚度呈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0和500 mg/kg MPal显著提高蛋壳强度和栅栏层厚度(P<0.05)。3)随着饲粮中MPal添加水平的提高,蛋鸡蛋黄中锰(Mn)含量及胫骨中铁(Fe)、Mn和磷(P)含量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蛋黄中锌(Zn)含量、血浆中P含量、肝脏中Fe含量及胫骨中钙(Ca)含量呈二次变化(P<0.05);蛋鸡肝脏中金属硫蛋白(MT)Ⅰ mRNA相对表达量呈线性变化(P<0.05),回肠中MTⅣ mRNA相对表达量呈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0和500 mg/kg MPal显著提高胫骨中Fe和Ca含量、肝脏中MTⅠ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回肠中MTⅣ mRNA相对表达量(P<0.05)。4)随着饲粮中MPal添加水平的提高,蛋鸡血浆和肝脏中转铁蛋白(TRF)含量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肝脏中碱性磷酸酶(AKP)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呈二次变化(P<0.05);蛋鸡蛋壳腺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呈线性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0 mg/kg MPal显著提高肝脏AKP和Cu/Zn-SOD活性(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长期添加适宜水平的MPal可以提高蛋鸡生产性能,改善蛋壳亚显微结构,提高蛋壳强度,且通过提高机体矿物元素含量进而提高相关蛋白含量和酶活性;在本试验条件下,海兰褐蛋鸡饲粮中MPal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5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葡萄糖氧化酶(GOD)与过氧化氢酶(CAT)对肉鸡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清指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用健康的1日龄罗斯308白羽肉鸡60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 g/t GOD、250 g/t CAT、250 g/t GOD+125 g/t CAT、250 g/t GOD+250 g/t CAT和250 g/t GOD+500 g/t CAT。试验分为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1~21日龄,与对照组相比,250 g/t GOD+250 g/t CAT组的21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250 g/t GOD+250 g/t CAT组1~21日龄粗脂肪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94%、1.47%和2.37%(P>0.05)。3)与对照组相比,250 g/t GOD组21日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250 g/t CAT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升高(P<0.05),250 g/t GOD+125 g/t CAT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对比,250 g/t CAT组21日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250 g/t GOD+125 g/t CAT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250 g/t GOD+125 g/t CAT组和250 g/t GOD+250 g/t CAT组21日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50 g/t GOD+250 g/t CAT可提高肉鸡1~21日龄的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添加250 g/t GOD+125 g/t CAT和250 g/t GOD+250 g/t CAT可促进肉鸡肠道发育。
本试验旨在探究3种益生菌分别与酸化剂联用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为益生菌与酸化剂联用提供依据。选取1日龄雄性爱拔益加肉鸡875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ON组)、酸化剂组(ACI组)、酸化剂+地衣芽孢杆菌组(ACI+BL组)、酸化剂+凝结芽孢杆菌组(ACI+BC组)和酸化剂+丁酸梭菌组(ACI+CB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CON组饲喂基础饲粮,ACI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酸化剂的饲粮,ACI+BL组、ACI+BC组和ACI+CB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酸化剂的基础上分别添加地衣芽孢杆菌(1~21日龄,9×109 CFU/kg;22~42日龄,3×109 CFU/kg)、凝结芽孢杆菌(1~21日龄,3.0×1010 CFU/kg;22~42日龄,1.0×1010 CFU/kg)和丁酸梭菌(1~21日龄,1.5×109 CFU/kg;22~42日龄,0.5×109 CFU/kg)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ACI组肉鸡1~21日龄平均日增重(ADG)、21日龄空肠绒隐比(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以及42日龄空肠脂肪酶活性和空肠黏膜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ACI+BL组21日龄法氏囊指数、42日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21日龄回肠绒毛高度(VH)、21和42日龄空肠和回肠V/C、42日龄空肠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以及空肠黏膜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ACI+BC组1~21日龄ADG、21日龄法氏囊指数和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42日龄血清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21日龄回肠VH、21和42日龄空肠和回肠V/C、42日龄空肠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及空肠黏膜Z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SOD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各生长阶段料重比(F/G)以及42日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空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ACI+CB组1~21日龄ADG、42日龄血清CAT和SOD活性、21和42日龄空肠和回肠V/C以及42日龄空肠黏膜ZO-1和Nrf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各生长阶段F/G和42日龄空肠黏膜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ACI组相比,ACI+BC组肉鸡21日龄法氏囊指数和血清GPX活性、42日龄血清CAT和SOD活性、21日龄回肠VH、42日龄回肠V/C、42日龄空肠胰蛋白酶活性及空肠黏膜ZO-1、SOD和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42日龄血清MDA含量和空肠黏膜NF-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ACI+CB组42日龄血清CAT和SOD活性以及空肠和回肠V/C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益生菌与酸化剂联用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健康,且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酸化剂;益生菌与酸化剂联用改善肠道健康的相关机制可能与其促进Nrf2抗氧化通路和抑制NF-κB炎症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有关;本试验条件下,凝结芽孢杆菌与酸化剂联用的效果较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红曲菌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血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为其在肉鸡饲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选择288只1日龄且健康状况良好的麻黄肉鸡,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红曲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红曲菌。试验期5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红曲菌组肉鸡22~42日龄和43~51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22~42日龄、43~51日龄和1~51日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红曲菌组肉鸡21和51日龄脾脏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3)红曲菌组肉鸡21日龄血浆总蛋白(TP)和总胆红素(TBILI)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尿酸(UA)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红曲菌组肉鸡51日龄血浆TBILI和CRE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UA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4)红曲菌组肉鸡21日龄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和51日龄空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21和51日龄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5)红曲菌组肉鸡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肾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肾脏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6)红曲菌组肉鸡21和51日龄血浆以及21日龄肝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21日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00 mg/kg红曲菌可提高1~5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同时调节脂质代谢。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桑叶提取物对绿头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30日龄、体重相近的绿头鸭3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200、400 mg/kg桑叶提取物。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400 mg/kg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00、400 mg/kg组胸肌率和腿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00、400 mg/kg组肌肉亮度和红度值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肌肉黄度值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4)400 mg/kg组肌肉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组血清胆固醇、葡萄糖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绿头鸭饲粮中添加桑叶提取物可提高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提高抗氧化能力。本研究推荐绿头鸭饲粮中桑叶提取物适宜添加水平为40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酶水解物总能(EHGE)水平对15~34日龄中新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5日龄、健康的中新鸭公雏1 5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2只。各组饲粮EHGE水平分别为14.00、13.80、13.60、13.40、13.20 MJ/kg。试验期20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中新鸭34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ADG)、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粮EHGE水平降低,中新鸭料重比(F/G)、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现显著一次线性和二次曲线增加效应(P<0.05),育肥指数呈现显著一次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效应(P<0.05)。2)饲粮EHGE水平与中新鸭F/G相关性拟合方程为y=-0.169x+4.165(R2=0.969,P=0.002),饲粮EHGE水平与中新鸭单位增重耗能相关性拟合方程为y=202.918-19.434x+0.034x3(R2=0.932,P=0.068)。当饲粮EHGE水平为13.80 MJ/kg时,中新鸭单位增重耗能最低。3)各组之间中新鸭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翅膀率、腹脂率和皮脂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粮EHGE水平降低,中新鸭腹脂率呈现显著一次线性降低效应(P<0.05)。4)各组之间中新鸭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粮EHGE水平降低,中新鸭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呈现一次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趋势(P=0.059),血清TCHO和LDL-C含量呈现显著一次线性降低效应(P<0.05)。由此可见,适当提高饲粮EHGE水平可以维持机体正常能量代谢,提高中新鸭的生长性能。饲粮EHGE水平与中新鸭F/G相关性高,其能精确反映饲料营养价值。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纤维水平对中新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肠道发育及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1日龄商品代中新肉公鸭6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5羽。饲粮粗纤维设为低(前期2.9%、后期3.6%)、中(前期4.2%、后期4.7%)、高(前期5.8%、后期5.5%)3个水平。试验期37 d。结果表明:1)饲粮粗纤维水平对各阶段中新鸭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2)高粗纤维水平组腹脂率显著高于低粗纤维水平组(P<0.05)。3)高粗纤维水平组空肠和回肠相对重量及腺胃指数显著高于低、中粗纤维水平组(P<0.05),中、高粗纤维水平组空肠和回肠绝对重量显著高于低粗纤维水平组(P<0.05)。饲粮粗纤维水平对中新鸭肠道损伤评分无显著影响(P>0.05)。4)中粗纤维水平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高粗纤维水平组(P<0.05)。在门水平上,中粗纤维水平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最高,低粗纤维水平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在属水平上,低粗纤维水平组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最高。由此可见,饲喂中粗纤维水平(前期4.2%、后期4.7%)饲粮的中新鸭生长性能和盲肠菌群结构表现最佳;饲喂高粗纤维水平(前期5.8%、后期5.5%)饲粮有利于中新鸭胃肠道的发育,但可能对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有不利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对四川白鹅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14日龄健康且体重相近的四川白鹅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GSPs组试验第1阶段(21~42日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50和75 mg/kg GSPs,第2阶段(43~63日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0、100和150 mg/kg GSPs。预试期7 d,正试期43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水平GSPs对四川白鹅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水平GSPs显著提高血清和肾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饲粮添加75 mg/kg GSPs显著提高肝脏T-AOC及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肾脏MDA含量(P<0.05);饲粮添加50和75 mg/kg GSPs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GSH-Px4 mRNA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75 mg/kg GSPs显著提高肾脏SOD1、SOD2、GSH-Px4和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3)63日龄,饲粮添加不同水平GSPs显著提高血清T-AOC和CAT活性(P<0.05),显著提高肝脏T-AOC和SOD活性(P<0.05),并显著降低血清和肾脏MDA含量(P<0.05);饲粮添加100和150 mg/kg GSPs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GSH-Px活性(P<0.05),但显著降低肾脏GSH-Px活性(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适宜水平GSPs能够不同程度改善四川白鹅机体抗氧化能力,但对其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21~42日龄,饲粮添加75 mg/kg GSPs对于改善抗氧化能力的效果较好。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源饲粮对仔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胸肌肉品质、脂肪酸含量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35日龄江南白鹅公鹅240只,随机分为4个组(糯米组、玉米组、籼米组和高直链淀粉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4组分别饲喂不同淀粉源(糯米、玉米、籼米和高直链淀粉)配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测定仔鹅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测定63日龄鹅胸肌肉品质、脂肪酸含量以及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结果表明:1)玉米组和籼米组的63日龄体重显著高于高直链淀粉组(P<0.05),籼米组的35~63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高直链淀粉组(P<0.05)。2)玉米组和高直链淀粉组的腹脂率显著低于糯米组(P<0.05)。3)糯米组和籼米组的胸肌亮度值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玉米组的胸肌红度值显著高于糯米组(P<0.05),玉米组和籼米组的胸肌剪切力显著高于糯米组和高直链淀粉组(P>0.05)。4)糯米组的胸肌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PUFA含量及n-6/n-3PUFA比例显著高于玉米组、籼米组和高直链淀粉饲粮组(P<0.05)。5)玉米组和籼米组的胸肌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高直链淀粉组(P<0.05),糯米组和高直链淀粉组的胸肌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玉米组和籼米组(P<0.05)。由此可见,玉米和籼米作为饲粮淀粉源可提高仔鹅的生长性能和改善肉品质,饲喂籼米饲粮会降低胸肌嫩度,但可改善肌肉中n-6/n-3PUFA比例。不同淀粉源饲粮能够通过改变仔鹅机体能量的供应速率对腹脂沉积产生影响,其中饲喂糯米饲粮可提高仔鹅的腹脂率,饲喂高直链淀粉饲粮可降低仔鹅腹脂率。
本试验旨在研究β-甘露聚糖酶对产蛋高峰期鹌鹑生产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蛋品质、血浆生化指标、肠道结构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240只健康、体重接近的产蛋高峰期(80日龄)鹌鹑,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的β-甘露聚糖酶。预试期30 d,正试期12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β-甘露聚糖酶极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Chao1指数、ACE指数、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梭菌纲(Clostridia)的相对丰度(P<0.01),极显著改善了蛋形指数(P<0.01),显著提高了鹌鹑的平均蛋重、能量和粗蛋白质的表观代谢率、血浆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含量以及丹丝毒菌纲(Erysipelotrichia)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改善了蛋壳强度、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P<0.05),此外,极显著降低了死淘率、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和Negativicutes的相对丰度(P<0.01),显著降低了料蛋比、血浆肌酐(CRE)含量、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产蛋高峰期鹌鹑饲粮中添加200 mg/kg的β-甘露聚糖酶可改善盲肠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提高鹌鹑的生产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蛋品质、免疫力和肠道的健康。
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产犊前后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选取20头年龄、体况、胎次、预产期及上一胎次泌乳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待产奶牛,随机从中选取6头奶牛于产前7 d(-7 d)和产后7 d(+7 d)晨饲前采集瘤胃液,测定奶牛产犊前后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1)奶牛在产后瘤胃液pH较产前极显著降低(P<0.01),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浓度较产前极显著增加(P<0.01),乙酸浓度较产前显著增加(P<0.05),瘤胃氨态氮浓度在产犊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瘤胃微生物蛋白浓度在产后有降低趋势(0.05≤P<0.10)。2)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产前比较,产后奶牛瘤胃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在门水平上,奶牛产后瘤胃厚壁菌门、Patescibacteria、Kiritimatiellaeota、螺旋体门、纤维杆菌门、疣状菌门、黏胶球形菌门和WPS-2的相对丰度较产前极显著降低(P<0.01),变形菌门和蓝藻门相对丰度较产前极显著增加(P<0.01),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较产前显著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奶牛产后瘤胃普雷沃氏菌属_7、Shuttleworthia相对丰度较产前显著增加(P<0.05),瘤胃球菌属、厌氧弧菌属、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克里斯滕菌科R-7群、真杆菌群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Papillibacter、Saccharofermentans相对丰度较产前极显著降低(P<0.01),欧氏菌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相对丰度较产前极显著增加(P<0.01)。3)ITS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产前比较,奶牛产后瘤胃真菌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增加(P<0.05),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在门水平上,奶牛产后被子植物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产前(P<0.01),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产前(P<0.01),绿藻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产前(P<0.05)。在属水平上,奶牛产后瘤胃棉属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产前(P<0.01),曲霉属、藜属、枝顶孢属和Acremonium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产前(P<0.01),Glycine、Wallemia、Nigrospora、青霉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产前(P≤0.05),脱重霉属相对丰度产后有降低趋势(0.05<P<0.10)。由此可知,奶牛产犊前后瘤胃发酵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奶牛由妊娠末期进入泌乳初期,奶牛瘤胃细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发生明显变化。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β-葡聚糖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30头泌乳中期健康奶牛[胎次为(2.74±0.71),产奶量为(40.32±5.66) kg/d,泌乳日龄为(95.15±46.25) d],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对照组(C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试验组(L组和H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补充饲喂20、40 g/(d·头)酵母β-葡聚糖。在正式试验期的第1、15、30、45、60天,采集乳样和瘤胃液样本,测定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结果表明:1)L组奶牛产奶量极显著高于C组(P<0.01),且L组和H组乳脂率、4%乳脂校正奶产量以及乳糖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2)与C组相比,L组奶牛瘤胃中乙酸和丁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丙酸、氨态氮含量及乙酸/丙酸没有显著差异(P>0.05)。3)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确定在门水平上,3组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均为普雷沃氏菌属。经过LEfSe分析,在奶牛瘤胃液中共检测到56个差异物种(线性判别分析≥2,P<0.05),其中24个物种在C组中发挥重要作用,32个物种在L组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可以显著提高泌乳中期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同时对瘤胃发酵过程和微生物区系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褪黑素对泌乳中期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泌乳日龄[(143±43) d]、胎次[(2.75±1.23)胎]、产奶量[(36.80±4.18) kg]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每头为1个重复。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3个试验组分别补饲80(试验Ⅰ组)、120(试验Ⅱ组)、160 mg/d(试验Ⅲ组)的褪黑素,投喂时预先将褪黑素分装于可食用的糯米胶囊中,而对照组则补饲空的糯米胶囊。褪黑素于每日晨饲时进行投喂,试验期3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奶牛瘤胃液中氨态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Ⅱ、Ⅲ组奶牛瘤胃液中丙酸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随褪黑素补饲量的增加有所升高,但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瘤胃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Ⅱ、Ⅲ组瘤胃菌群中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3)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瘤胃菌群中普雷沃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补饲褪黑素可以提高泌乳中期奶牛瘤胃液中氨态氮和丙酸的浓度,提高瘤胃菌群中厚壁菌门、普雷沃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推荐补饲量为120 mg/d。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磷水平对泌乳水牛泌乳性能、磷消化代谢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胎次相似、泌乳3个月左右以及泌乳量大致相等的32头健康水牛,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8头水牛,每个重复1头牛。4组分别饲喂磷水平为0.30%、0.39%、0.48%和0.57%的饲粮,饲粮其他营养水平保持一致。试验期35 d,包括14 d的预试期和21 d的正试期。在正试期的最后5 d,每组随机选取3头水牛,采用全粪尿收集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磷水平对泌乳水牛日均产奶量、4%标准乳产量、乳蛋白率、乳脂率、乳非脂乳固形物率、乳钙含量和乳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其中0.39%磷水平组4%标准乳产量最高。2)饲粮磷水平显著影响泌乳水牛食入磷、粪磷、总排泄磷和可利用磷含量(P<0.05),且上述指标随饲粮磷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饲粮磷水平显著影响泌乳水牛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磷表观消化率、粪磷占食入磷比例和乳磷占食入磷比例(P<0.05),其中0.48%磷水平组N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0.30%磷水平组磷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0.39%磷水平组粪磷占食入磷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0.48%磷水平组乳磷占食入磷比例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3)饲粮磷水平显著影响泌乳水牛血液磷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P<0.05),其中血液磷含量随饲粮磷水平的提高呈升高趋势,血清ALP活性随饲粮磷水平的提高呈降低趋势。综上所述,综合泌乳性能、磷消化代谢和血液指标并考虑磷排泄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以0.39%磷水平组泌乳水牛饲喂效果较好,建议泌乳水牛饲粮磷水平以0.39%为宜。
牦牛犊牛出生后,经历从采食液体饲料过渡到采食固体饲料、由非反刍营养型过渡到反刍营养型的转变。犊牛及早适应采食固体饲料对其生长和消化系统发育非常关键,是犊牛培育的重点。本试验旨在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固体饲料不同饲喂量对哺乳期牦牛犊牛胰腺发育的影响。选取日龄[(60±3)日龄]、体重[(54.20±3.28) kg]相近的21头健康的牦牛犊牛(公)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低饲喂量组(40%采食组,IR40组)、中饲喂量组(70%采食组,IR70组)和高饲喂量组(自由采食组,AL组),每组7头。3组试验犊牛均在饲喂等量代乳粉的基础上,分别采食低、中、高饲喂量的固体饲料(精料和苜蓿干草)。预试期3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AL组的体重、胰腺指数、外分泌部面积总占比显著高于IR70组(P<0.05);AL组的体重、胰腺重量、胰腺指数、外分泌部面积总占比显著高于IR40组(P<0.05)。2)AL组胰腺的胰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和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IR70组(P<0.05);AL组胰腺的胰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含量显著高于IR40组(P<0.05);IR70组胰腺的胰高血糖素含量显著高于IR40组(P<0.05)。3)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AL组相比,IR70组在甾体生物合成中,麦角钙化醇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和乳腺癌通路中,孕酮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在嘧啶代谢通路中,脱氧胞苷酸、尿嘧啶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IR40组相比,IR70组在胰岛素抵抗通路中,UDP-N-乙酰葡糖胺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甾体生物合成通路中,麦角钙化醇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内分泌抵抗通路中,睾酮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中,O-磷酸-L-丝氨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新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生物合成通路中,UDP-N-乙酰葡糖胺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甾体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中,科托酮、睾酮含量显著上升(P<0.05)。综上得出,采用代乳饲喂方式培育哺乳期牦牛犊牛时,提高固体饲料饲喂量改善了犊牛的生长发育质量,促进了其胰腺组织形态与功能的发育;且中饲喂量能够诱导哺乳期牦牛犊牛胰腺细胞分化,提升机体对小分子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浒苔多糖对育肥滩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品质及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40只体重[(22.17±0.36) kg]相近、健康的45日龄滩羊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4个组的饲粮中浒苔多糖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500(试验Ⅰ组)、1 000(试验Ⅱ组)、1 500 mg/kg(试验Ⅲ组)。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60 d。结果表明:1)试验Ⅱ、Ⅲ组的终末体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Ⅲ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总蛋白(TP)、球蛋白(GL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Ⅲ组的胴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背膘厚、蒸煮损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Ⅲ组的背最长肌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亮氨酸(Leu)、苏氨酸(Thr)、酪氨酸(Tyr)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的背最长肌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DAA)和甜味氨基酸(SA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育肥滩羊基础饲粮中添加浒苔多糖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滩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其中以添加1 500 mg/kg浒苔多糖的效果最好。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地顶孢霉培养物(ATC)和酵母培养物(YC)对湖羊母羊泌乳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体重[(46.68±5.22) kg]接近、胎次一致以及健康状况良好的妊娠后期(妊娠约80 d)湖羊母羊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母羊。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9 g/(d·只)ATC(ATC组)和20 g/(d·只)YC(YC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105 d(包括妊娠期60 d,哺乳期45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饲粮添加ATC和YC对母羊妊娠第90~145天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妊娠第90~110天(ATC组除外)和第111~130天平均日采食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泌乳期第1~45天平均日采食量(P<0.05)。2)与CON组相比,饲粮添加ATC和YC对母羊妊娠期和哺乳期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CON组相比,ATC组母羊在产后第15天(P=0.076)和第45天(P=0.078)泌乳量均有升高的趋势。4)与CON组相比,饲粮添加ATC和YC对母羊妊娠期和哺乳期有机物、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有提高妊娠期(P=0.055)和哺乳期(P=0.071)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的趋势;同时,与CON组和YC组相比,ATC组母羊哺乳期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5)与CON组相比,母羊饲粮添加ATC和YC对羔羊初生重、30日龄体重和45日龄断奶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有提高羔羊哺乳期(1~45日龄)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061)。综上所述,饲粮添加ATC和YC均能提高湖羊母羊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干物质采食量,并减缓哺乳期第16~30天泌乳量的下降速度,其中饲粮添加ATC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母羊泌乳期(第1~45天)总泌乳量和平均日泌乳量,饲粮添加YC可促进母羊产后体况恢复,但两者对羔羊生长性能均无显著作用。综合来看,湖羊母羊饲粮中添加ATC的应用效果略优于YC。
本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为(70.20±0.05) g的草鱼60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1.0 g/kg无机微量元素(CON组)、基础饲料+1.0 g/kg无机微量元素+0.5 g/kg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1(W1组)和基础饲料+1.0 g/kg无机微量元素+0.5 g/kg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2(W2组)3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W1和W2组草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FCR)呈相反趋势,而形体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2)与CON组相比,W1组草鱼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总胆固醇(T-CHO)、胆汁酸(TBA)含量显著降低(P<0.05),W2组草鱼血清GPT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W1组草鱼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W2组草鱼全鱼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W1和W2组的草鱼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CON组相比,W1和W2组草鱼血清脂代谢相关酶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活性显著升高(P<0.05),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α)活性显著降低(P<0.05)。5)与CON组相比,W1和W2组草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T-AOC)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补体4(C4)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补体3(C3)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W1组相比,W2组草鱼血清GSH-Px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P<0.05)。综上可知,与CON相比,饲料中添加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能够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并促进脂质代谢。与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1相比,饲料中添加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2能够提高草鱼的抗氧化能力。
为探明未添加或添加复合酶制剂条件下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在黄鳝饲料中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首先配制含50%鱼粉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然后以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分别替代在基础饲料中25%、50%、100%的鱼粉配制3种试验饲料,再在3种试验饲料中分别添加0.1%的复合酶制剂配制3种加酶试验饲料,喂养黄鳝[(8.774±0.023) g]60 d。结果显示:1)黄鳝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均随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替代比例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在不添加复合酶制剂时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分别为27.47%、39.62%,在添加复合酶制剂时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分别为42.70%、50.79%。2)在未添加或添加复合酶制剂条件下,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替代25%或50%的鱼粉对黄鳝的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3)相同替代比例下,添加复合酶制剂组各组织中消化酶活性均高于不添加复合酶制剂组。4)在未添加或添加复合酶制剂条件下,25%替代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5%替代比例下添加复合酶制剂组高于未添加复合酶制剂组(P>0.05)。5)添加复合酶制剂条件下,25%替代组肌肉粘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同一替代比例下,添加复合酶制剂使血清中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活性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上升。7)在未添加或添加复合酶制剂条件下,以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替代25%的鱼粉对黄鳝的前肠和后肠绒毛长度与固有层厚度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以促进黄鳝对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的消化利用;以脱酚棉籽蛋白复合物替代鱼粉短期(60 d)饲养黄鳝,在不添加、添加复合酶制剂条件下适宜替代比例分别为27.47%、42.70%。
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0.81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盐度30‰条件下研究饲料中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胰腺和血淋巴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蛋白质水平(36%、39%和42%)和2个淀粉水平(13%和18%),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随机投喂3桶试验虾,每桶30尾,每天投喂4次。试验期为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P<0.05),而饲料中淀粉水平则对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42%蛋白质+13%淀粉组凡纳滨对虾有最高的特定生长率。无论是在13%还是18%淀粉水平下,39%蛋白质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与42%蛋白质组无显著差异(P>0.05)。36%蛋白质+13%淀粉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淀粉酶活性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中淀粉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己糖激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己糖激酶活性随着饲料中淀粉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肝糖原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肝糖原浓度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氨和总蛋白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氨和总蛋白浓度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中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虾体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分析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分别为39%和13%。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L-肉碱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0.40±0.02) g的凡纳滨对虾虾苗48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喂L-肉碱添加水平分别为0.02%和0.04%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0.04% L-肉碱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4% L-肉碱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2)0.02% L-肉碱组和0.04% L-肉碱组虾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凡纳滨对虾虾体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0.02% L-肉碱组肠道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凡纳滨对虾肠道绒毛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4)0.04% L-肉碱组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凡纳滨对虾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5)0.04% L-肉碱组肝胰腺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2% L-肉碱组和0.04% L-肉碱组肝胰腺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L-肉碱可以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提高对虾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饲料中L-肉碱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4%。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SP)对热应激母兔繁殖性能及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1:为研究热应激条件下妊娠全期饲粮添加GSP对母兔的繁殖性能及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248只体重、体况相近的伊高乐配套系初产母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6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母兔。试验开始至母兔分娩,4组母兔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200、300、400 mg/kg GSP的试验饲粮;试验第37天分娩至仔兔35日龄断奶,4组母兔均饲喂基础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72 d。试验2:为探究热应激条件下不同妊娠阶段饲粮添加GSP对母兔繁殖性能及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126只体重、体况相近的伊高乐配套系初产母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4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母兔),分别为对照组、妊娠前期组和妊娠中后期组。妊娠前期组在妊娠第1~12天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 GSP的试验饲粮,妊娠中后期组在妊娠第13~30天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 GSP的试验饲粮,其他时间均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整个试验期均饲喂基础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72 d。试验1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饲粮添加300 mg/kg GSP能显著提高母兔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初生活仔窝重(P<0.05),显著提高仔兔7日龄窝仔数和窝重、14日龄窝重及21日龄窝仔数和窝重(P<0.05);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饲粮添加300 mg/kg GSP显著提高同期发情第6天母兔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另外,在妊娠第15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饲粮添加400 mg/kg GSP显著提高母兔血清中孕酮含量(P<0.05),添加200 mg/kg GSP显著降低血清中MDA含量(P<0.05),添加300、400 mg/kg GSP显著降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2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母兔妊娠中后期饲粮添加300 mg/kg GSP显著提高窝产活仔数、初生总窝重、初生活仔窝重、初生活仔均重(P<0.05),显著提高仔兔21日龄和断奶(35日龄)时窝仔数、14日龄和断奶时窝重(P<0.05)。综上所述,热应激条件下饲粮中添加300 mg/kg GSP能显著改善母兔的繁殖性能及其仔兔的生长性能,并且在妊娠中后期(妊娠第13~30天)饲粮中添加即具有明显改善效果。
为探究饲粮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对麝鼠泌香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周岁健康麝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雌、雄麝鼠各1只,仅对雄性麝鼠取样),分别饲喂CP水平为16%、18%、20%、22%和24%的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3 d。结果表明:1)试验第12天取香时,22%组麝鼠泌香量最高,24%组麝鼠泌香量最低,且显著低于18%、20%和22%组(P<0.05); 试验第36、63天取香时,22%组麝鼠泌香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粮CP水平的提高,18%和20%组麝鼠总泌香量有所上升,22%组麝鼠总泌香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当饲粮CP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4%时,麝鼠总泌香量开始下降且低于其他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各组香液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2%组香液中环十五烷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4%组香液中环十五烷酮含量最低。3)血液中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随饲粮CP水平提高有上升趋势,且20%、22%、24%组血清T和E2的含量显著高于16%组(P<0.05)。4)16%组麝鼠血清中尿素氮(UN)的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2%组麝鼠血清中UN的含量最高,显著高于20%组(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在24%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血清白蛋白(ALB)含量在16%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0%组最高且显著高于16%和24%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CP水平会影响麝鼠的泌香性能,当饲粮CP水平为22%时,麝鼠的泌香量最多、产香品质较好。
本试验旨在探讨β-谷甾醇(BS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HC11细胞)氧化应激及乳脂合成的影响。试验以体外培养的HC11细胞为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CON组,生长培养基处理)、乳腺炎症模型组(LPS组,1 μg/mL LPS处理)以及炎症模型药物组(BSS+LPS组,分别用5、10、20 μmol/L的BSS预处理1 h后加入1 μg/mL LPS),每组设置5个重复。检测HC11细胞氧化应激指标及抗氧化相关基因、乳脂合成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LPS组的HC11细胞MDA、NO含量及i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SOD、GPx、CAT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LPS组的HC11细胞Nrf2、HO-1和NQO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 +LPS组的HC11细胞PPARγ和SREBP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ACC、FAS和SCD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BSS能够抑制LPS诱导的HC11细胞氧化损伤,并能促进氧化应激状态下HC11细胞乳脂的合成。
本试验旨在从解淀粉芽孢杆菌B10中克隆表达出能够抑制黄曲霉生长的活性物质,验证其黄曲霉抑制活性,明确其抗菌作用方式。试验通过克隆表达及亲和层析纯化操作成功得到重组1,3-1,4-β-D-葡聚糖4-葡聚糖水解酶(B10-Glu)及抗菌肽LCI(B10-LCI),并对二者基本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平板抑菌试验验证抑菌活性后,探究B10-Glu、B10-LCI最小抑菌浓度(MIC)及环境条件对二者抑菌效果的影响。通过电镜观察、细胞膜通透性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活性氧(ROS)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探究B10-Glu、B10-LCI黄曲霉抑制方式。结果表明:1)B10-Glu及B10-LCI的表观分子质量分别为25及12 ku,与预测分子质量较为接近。B10-LCI最佳诱导条件为16 ℃诱导16 h,B10-Glu为25 ℃诱导12 h。2)B10-Glu及B10-LCI对黄曲霉均有清晰明显的抑制效果,抑菌圈半径分别为1.14及1.17 cm。MIC分别为0.94及0.96 μg/mL。3)B10-Glu及B10-LCI均能抑制黄曲霉孢子形成;破坏其菌丝形态及细胞内部结构;提高黄曲霉细胞膜通透性,致使细胞内容物流失;破坏线粒体等细胞器,促使ROS积累并降低细胞抗氧化水平。综上所述,B10-Glu及B10-LCI能通过抑制黄曲霉生长繁殖过程、破坏其细胞结构来发挥二者的优良抗黄曲霉作用效果。
本试验旨在探究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湖羊瘤胃上皮细胞(REC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其对瘤胃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分别使用不同浓度(0、50、100、150、200、250 μmol/L)的H2O2和不同浓度(0、25、50、75、100、150、200 μmol/L)的DADS处理湖羊瘤胃上皮细胞 24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筛选构建湖羊瘤胃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适宜H2O2浓度和DADS安全浓度范围。随后先用不同浓度(0、25、75、150 μmol/L)的DADS预处理湖羊瘤胃上皮细胞2 h,对其进行保护,再使用200 μmol/L H2O2处理湖羊瘤胃上皮细胞24 h,检测细胞活力以及细胞内ROS含量,采用试剂盒法检测细胞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OD、CAT和GPX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H2O2浓度为0 μmol/L)相比,200 μmol/L的H2O2可显著降低湖羊瘤胃上皮细胞活力(P<0.05),显著增加细胞内ROS含量(P<0.05),成功诱导湖羊瘤胃上皮细胞氧化应激。与空白对照组(DADS浓度为0 μmol/L)相比,25~150 μmol/L的DADS不会对湖羊瘤胃上皮细胞活力产生显著影响(P>0.05)。与空白对照组(H2O2和DADS浓度均为0 μmol/L)相比,200 μmol/L的H2O2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5),显著增加细胞内ROS和MDA含量(P<0.05),显著降低T-AOC和SOD活性与mRNA相对表达量(P<0.05);与氧化应激模型组(经200 μmol/L H2O2诱导)相比,使用75、150 μmol/L DADS预处理湖羊瘤胃上皮细胞可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和MDA含量(P<0.05),显著增加T-AOC和SOD活性与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适量的DADS可有效缓解H2O2诱导的湖羊瘤胃上皮细胞氧化应激。
本试验旨在建立马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马属动物泌乳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试验材料和细胞模型。以泌乳期哈萨克母马乳腺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分离马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纯化和鉴定。结果显示:1)利用酶消化法培养的马乳腺上皮细胞形态呈长条状或岛屿状;冻存后复苏培养的马乳腺上皮细胞生长状况良好。2)纯化后的马乳腺上皮细胞具备正常的“S”形生长周期。3)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培养的马乳腺上皮细胞能够表达其特异性基因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基因(CK18)。4)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运用鼠抗cytokeratin 18作为一抗,对马乳腺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呈阳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的方法能够成功分离、纯化培养并鉴定出马乳腺上皮细胞。
本研究旨在采取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辣木叶水溶性活性成分治疗肠炎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检索搜集辣木叶水溶性活性成分,在PubChem数据库获取化学结构,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靶点,同时检索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辣木叶活性成分与肠炎重合靶点;随后将上述重合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CytoNCA插件筛选核心靶点,随后经DAVID数据库对筛选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运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程序包分析关键通路富集靶点情况,最后经Autodock-Tools软件将核心靶点以及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1)筛选出的辣木叶水溶性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芥子酸、肉桂酸、山奈酚、槲皮素、柚皮素、辣木碱、niazimin A和原儿茶酸等31种,其对应的核心靶点有35个。2)PPI网络分析结果发现,SRC原癌基因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蛋白激酶B1(AKT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和热休克蛋白90 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等是辣木叶治疗肠炎的关键靶点。3)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筛选的核心靶点主要参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Toll样受体(TLR)、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并通过EGFR、MMP9、RELA原癌基因核因子-κB亚基(RELA)、SRC、AKT1、核因子-κB亚基1(NFKB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Toll样受体4(TLR4)、HSP90AA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CREB结合蛋白(CREBBP)等起到治疗肠炎的作用。4)分子对接预测结果表明,芥子酸和niazimin A与关键靶点均能稳定结合。综上可知,辣木叶活性成分可通过相应的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病毒作用,同时也可调节细胞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这为辣木叶在肠道性疾病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试验旨在探讨灌服构树叶多糖(BPP)是否可以缓解氧化鱼油饲粮对大鼠肝脏健康的负面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选取32只健康状况良好的21日龄雄性断奶Wistar大鼠(平均体重为58.05 g),采用2×2析因设计,试验因素为灌服BPP[灌服BPP或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氧化鱼油攻毒(饲喂氧化鱼油饲粮或正常鱼油饲粮),每日BPP的灌服量为22.5 mg/kg BW,氧化鱼油攻毒于试验第9天开始进行,试验期为26 d。结果显示:氧化鱼油攻毒提高了大鼠的腹泻率,显著提高了大鼠肝脏和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血清中尿素氮含量(P<0.05),显著上调了大鼠肝脏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与B淋巴细胞瘤-2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比值(P<0.05),显著下调了大鼠肝脏中B淋巴细胞瘤-2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大鼠血清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及肝脏中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提升了大鼠血清中丙二醛、脂质过氧化物和蛋白质羰基含量及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灌服BPP降低了氧化鱼油攻毒大鼠的腹泻率,显著缓解了氧化鱼油攻毒对大鼠血清和肝脏中肝脏功能和抗氧化相关指标以及肝脏中细胞凋亡和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负面影响(P<0.05)。综上所述,给大鼠灌服BPP可以缓解氧化鱼油攻毒诱导的腹泻和肝脏损伤,这可能与其通过调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改善抗氧化功能及细胞凋亡有关。
为探究罗汉果山柰苷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将56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ICR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以及低、中、高浓度罗汉果山柰苷组,每组8只,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组间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除空白对照组外的其他试验组小鼠进行4周的慢性睡眠剥夺,造模成功后灌胃4周,其中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每日灌胃0.5 mL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小鼠每日灌胃30 mg/kg BW的褪黑素,DMSO对照组小鼠每日灌胃0.5 mL的1%DMSO溶液,低、中、高浓度罗汉果山柰苷组小鼠每日分别灌胃15、30、60 mg/kg BW的罗汉果山柰苷。灌胃结束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胴体质量、心脏质量、肝脏质量和体脂含量,并测定小鼠心脏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SOD-1、SOD-2、GPX-1、GPX-4、HO-1、NQO1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每日灌胃15、30、60 mg/kg BW罗汉果山柰苷均可显著降低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体质量、体脂率(P<0.05),显著改善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心脏指数和肝脏指数(P<0.05)。低、中、高浓度罗汉果山柰苷组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心脏中SOD、GPX、HO-1、NQO1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罗汉果山柰苷组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心脏中T-AOC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罗汉果山柰苷组慢性睡眠剥夺小鼠肝脏中SOD、GPX、HO-1、NQO1活性和T-AOC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罗汉果山柰苷组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心脏和肝脏中SOD-1、SOD-2、GPX-1、GPX-4、Nrf2、HO-1、NQO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罗汉果山柰苷能显著提高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心脏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氧化应激损伤,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为研究绣球菌多糖(SLPs)对铅暴露小鼠肾脏毒性作用的缓解效应,并分析同笼饲养模式下缓解效应的传递性,将75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组)、染铅组(Pb组)、绣球菌多糖组(SLP组)、同笼染铅组(Co-Pb组)和同笼绣球菌多糖组(Co-SLP组),每组15只。Co-Pb组Co-SLP组小鼠饲养在同一笼子里面。和除NC组外,其余小鼠均给予含1 g/L二价铅离子(Pb2+)的水溶液作为饮用水。SLP组、Co-SLP组小鼠每天灌胃400 mg/kg BW的绣球菌多糖,NC组、Pb组和Co-Pb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饲养8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和肾脏中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组织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测定肾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自噬基因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自噬相关蛋白5(Atg5)、泛素结合蛋白p62(p62)、溶酶体关联膜蛋白2(Lamp2)的mRNA相对表达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门水平相对丰度。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Pb组小鼠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与肾脏中TG、TC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肾脏中T-SOD、GSH-Px、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可见肾小球萎缩和脂滴的沉积现象;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IL-6、IL-1β、TNF-α和自噬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p62、Lamp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而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Pb组相比,SLP组和Co-SLP组小鼠血浆中TC、TG、FFA与肾脏中TG、TC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肾脏中T-SOD、GSH-Px、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肾脏组织中肾小球萎缩和脂滴的沉积现象明显缓解;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IL-6、IL-1β和自噬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p62、Lamp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Co-Pb组与Pb组比较,血浆TC、TG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肾脏中T-SOD、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可见肾小球萎缩和脂滴沉积现象明显缓解;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和自噬基因Beclin1、p6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绣球菌多糖可以降低铅暴露小鼠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调节脂质代谢,并通过缓解氧化应激、调节炎症反应和抑制自噬损伤来缓解铅暴露导致的肾脏损伤,且还可以通过同笼饲养来传递这种保护作用。
为实现蚕沙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本试验利用黑水虻幼虫对蚕沙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以5龄蚕鲜蚕沙为原料,1)分别将4日龄黑水虻幼虫按20 g/kg(幼虫重/蚕沙重)投喂到蚕沙水分含量分别为47%(对照组)、55%(A55组)、60%(A60组)、65%(A65组)、70%(A70组)和75%(A75组)的6个组,每组5个重复,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和蚕沙减重率进行研究。2)将4日龄黑水虻幼虫分别按10(B10组)、15(B15组)、20(B20组)、25(B25组)和30 g/kg(B30组)(幼虫重/蚕沙重)投喂到蚕沙水分含量为65%的5个组,每组5个重复,对蚕沙减重率、营养物质变化及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A65组的100头幼虫重显著高于A55、A0组(P<0.05);A65组的蚕沙减重率极显著高于A0、A55组(P<0.01),显著高于A60组(P<0.05)。2)B25组的蚕沙减重率显著高于B10、B15组(P<0.05)。B20、B25、B30组的粗蛋白质降幅显著高于B10、B15组(P<0.05),B25、B30组的粗脂肪降幅显著高于B10、B15、B20组(P<0.05),B25、B30组的粗纤维、钙降幅显著低于B10、B15组(P<0.05),B15、B20、B25、B30组的粗灰分降幅显著低于B10组(P<0.05)。3)B15、B20、B25、B30组的黑水虻幼虫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B10组(P<0.05)。各组的黑水虻幼虫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的蚕沙残渣重金属(砷、汞、铅、铬)含量及细菌、霉菌、沙门氏菌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的蚕沙残渣总养分、有机质含量及pH符合《有机肥料标准》(NY 525—2012)。各组的黑水虻幼虫砷、汞、铅、铬含量及细菌、霉菌、沙门氏菌总数均低于《饲料卫生标准》《GB 103078—2017》。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以25 g/kg(幼虫重/蚕沙重)的4日龄黑水虻幼虫投喂水分含量为65%的蚕沙,能有效吸收蚕沙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减量化、无害化目的,可为蚕沙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本试验旨在研究我国不同规模奶牛场的全株玉米青贮质量,比较不同青贮质量综合评定方法,为青贮饲料质量评价和调制优质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从我国17个省区不同规模奶牛场采集474个全株玉米青贮样品,通过检测全株玉米青贮质量的相关指标,并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评分指数(CSQS)分析对不同规模奶牛场的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规模奶牛场全株玉米青贮中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淀粉、粗脂肪、乳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01%,反映了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3)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CSQS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规模奶牛场全株玉米青贮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5 000头以上、3 000~5 000头、1 000~2 999头、500~999头、500头以下。综上所述,奶牛场规模越大,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越好。3种综合评价方法结果一致,但CSQS分析方法由于涉及指标较少,更简便易行,便于推广使用。
本试验旨在筛选优质犬源乳酸菌,为犬用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以昆明犬新鲜粪便作为菌株分离来源,通过MRS+碳酸钙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乳酸菌,经16S rRNA测序鉴定得到21株乳酸菌,测定并评价其抗生素敏感性、抑菌活性、胃肠道耐受性、黏附能力和抗炎能力,综合比较不同菌株之间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从昆明犬新鲜粪便中分离筛选出7株具有良好的抗生素敏感性、抑菌活性和胃肠道耐受性的乳酸菌菌株,经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MKLQ3807-13、MKLQ3807-35、MKLQ4704-19、MKLQ4704-30、MKLQ4704-49和MKCH1884-30为罗伊氏乳杆菌,MKCH1884-43为格氏乳杆菌。MKLQ3807-13、MKLQ3807-35、MKLQ4704-19、MKLQ4704-30和MKCH1884-43对肠上皮细胞HT-29具有较强的黏附能力;MKLQ3807-13和MKCH1884-43可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HT-29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相对表达量,且具有较好的自聚集能力与表面疏水性。综上所述,MKLQ3807-13和MKCH1884-43这2株乳酸菌有优良的益生特性,可为警犬专用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
本研究旨在对犬源乳酸片球菌GLP236进行益生特性和安全性评价。通过革兰染色、16S rRNA测序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菌株分类地位,通过低pH、胆盐、胃肠道环境和高温耐受性、自凝聚性、表面疏水性、抗氧化活性、溶血活性、抑菌活性、抗生素敏感性以及小鼠灌服试验评价菌株益生特性和安全性。小鼠灌服试验中,将健康、体重相近的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对照组(CK组)小鼠灌服0.2 mL无菌生理盐水,其他3组小鼠灌服0.2 mL浓度分别为1×109(LG组)、1×1010(MG组)和1×1011 CFU/mL(HG组)的乳酸片球菌GLP236。试验期共28 d。结果表明:1)结合16S rRNA和生理生化结果鉴定GLP236为乳酸片球菌。2)菌株生长24 h后进入稳定期,pH最终稳定在4.10。3)菌株在0.1%、0.3%和0.5%胆盐中存活率分别为96.91%、86.24%和65.73%,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人工胃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73.81%、94.11%和64.18%,在80、90 ℃条件下可耐受5 min。4)菌株8、16和24 h自凝聚率分别为57.02%、77.56%和87.22%,表面疏水率为62.56%,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7.28%和80.70%。5)菌悬液和无细胞上清液可抑制致病菌生长,菌株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呈γ溶血。6)MG组小鼠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K组和LG组(P<0.05),MG组和HG组小鼠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CK组(P<0.05)。MG组和HG组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CK组(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LG、MG和HG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CK组(P<0.05);MG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综上所述,犬源乳酸片球菌GLP236具有良好的益生菌特性,可作为犬源益生菌的候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