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常潇, 韩宇杰, 尚丽元, 钟荣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081-40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日益引起关注。众多研究揭示,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当前种养循环系统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生理代谢及健康的危害,旨在为开展种养循环系统中有害物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扣泽华, 范越蠡, 韩蕊, 车东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094-410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以数字化模型为代表的精准饲养技术逐渐成为畜牧业的主流技术之一。饲粮及饲料原料的消化动力学特征可从一定程度上多维、定量的反映饲料营养价值的潜力,可用于揭示消化进程中饲料营养成分构成与动物消化道内生理性变化之间的联系,并为精准饲养模型的建立提供动态参数。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常量营养物质的消化特性和消化动力学特征的因素,通过对常量营养物质酶促反应动力学、食糜转运动力学、食糜发酵动力学和可消化营养物质吸收动力学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目前单胃动物消化动力学研究的侧重角度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在未来单胃动物精准饲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在单胃动物生产领域中实现精准营养调控和生产性能预测提供参考。

  • 唐辉, 谢正军, 李瑞, 周锡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03-411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菜籽饼粕的粗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然而,菜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如硫苷、单宁、植酸、芥子碱等对猪的养分消化吸收和生长有负面影响。为提高菜籽饼粕的营养价值,原料常经过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进行脱毒,其中生物脱毒法的研究应用较为广泛,如采用酶法和发酵法去除抗营养因子,降低纤维素含量,提高菜籽饼粕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本文主要就菜籽饼粕的营养价值、抗营养因子、脱毒方法以及其在猪饲粮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菜籽饼粕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 李虹佳, 张安宁, 范斯琴, 张佩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16-41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橄榄副产物是油橄榄榨油后得到的产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和粗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及含有酚类、黄酮、三萜类和维生素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油橄榄副产物作为猪饲料原料能够提升猪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肉产品品质。油橄榄副产物在猪饲粮中应用日渐增多,但其应用前景仍有待深入探究。本文综述了油橄榄副产物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及其对猪饲用价值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油橄榄副产物在猪饲粮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全耀东, 尚秀国, 陈伟, 郑春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26-41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谷氨酰胺是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可通过促进肠道组织的发育、改善肠道组织的形态以及维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等,维持断奶仔猪肠道健康稳定的状态,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本文将围绕谷氨酰胺的生理功能,阐述其对断奶仔猪肠道发育、肠道形态及肠道屏障完整性等的影响与机制,为其在断奶仔猪的实际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刘泽瑊, 吴斯巧, 卢盼盼, 高春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36-41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输卵管炎是一种产蛋鸡高发性生殖道疾病,以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体的外界致病微生物入侵引发的感染性输卵管炎是其最常见的病变形式,感染性输卵管炎导致蛋鸡产蛋减少甚至停滞。全价的营养物质供给是机体免疫功能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对免疫细胞的成熟、分化和分泌过程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在炎性病理条件下,额外补充营养物质有助于输卵管免疫功能的恢复,通过调节激素和炎性因子水平,减少淋巴细胞浸润和抑制细胞凋亡,进而缓解输卵管炎症。本文主要阐释了鸡感染性输卵管炎的发病特征及分子机制,并就营养干预措施在降低输卵管炎性反应、维持机体健康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鸡感染性输卵管炎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干预措施。

  • 杨硕, 高鹏翔, 蒋林树, 方洛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45-415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柑橘黄酮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多酚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微生物、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抗肿瘤细胞等生物活性,在畜牧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柑橘黄酮由于成分众多,代谢途径复杂,代谢产物多样,不利于阐明其活性功能以及发掘利用特定的代谢产物。因此,本文对柑橘黄酮的谱-构-量-效关系和代谢途径及对奶牛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柑橘黄酮在动物生产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毛永霞, 王菲菲, 李晨雷, 郭延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56-416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氧化三甲胺(TMAO)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饲粮中胆碱、肉碱和甜菜碱经肠道菌群代谢生成三甲胺(TMA),大部分TMA在肝脏进一步被肝黄素依赖性单加氧酶(FMO)氧化为TMAO。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血浆TMAO浓度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结直肠癌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呈正相关关系,TMAO在畜禽脂肪沉积中的作用也被证实。本文综述了TMAO的代谢过程、生理功能及其在奶牛脂肪肝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高产奶牛脂肪肝发病机制、营养调控和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 刘文昌, 李付强, 肖正中, 肖定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63-41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棉籽粕的产量大、粗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可使豆粕减量使用的蛋白质饲料原料。但棉籽粕中含有游离棉酚等抗营养因子,限制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棉籽粕的营养特性、脱毒技术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棉籽粕的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 蒋线吉, 李瑞, 殷运菊,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72-41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麸粗蛋白质和纤维含量较高,是畜禽饲粮中常见的能量、蛋白质和纤维来源。在实际生产中,小麦麸可替代部分玉米、豆粕应用于猪、禽饲粮中,然而小麦麸因其品种、来源、加工方式、抗营养因子含量等的不同,其营养价值变异较大,会影响猪、鸡饲粮的精准配制。因此,本文主要就小麦麸的营养价值、抗营养因子含量以及在猪、鸡饲粮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小麦麸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沈雨甜, 付阳, 冯杰, 路则庆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83-419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解离成带电离子的化合物,其主要组成元素包括钠(Na+)、钾(K+)、氯(Cl-)、钙(Ca2+)、镁(Mg2+)等离子。饲粮电解质平衡(dEB)是指在畜禽饲粮中,不同电解质或正、负离子的含量和比例均达到适宜范围,以满足动物的生理需求并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作为饲粮配方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适当的dEB值可以有效提高饲粮营养物质利用率,改善动物健康状况,促进生长发育,对提高养殖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对dEB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刘孟哲, 张岩, 欧念涛, 李艳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191-42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精油是从植物组织中经过蒸馏、超临界流体等方法提取得到的一类天然、易挥发、不溶于水的次生代谢物。将植物精油进行胶囊化处理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植物精油在畜禽生产应用中强挥发、易降解等局限性,并提高其生物活性,以便更好地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本文主要针对植物精油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未来制备植物精油胶囊并应用于畜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刘杰, 马翔, 伍树松, 肖定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01-421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菊芋多糖是菊芋茎块的主要成分,由D-呋喃果糖经β-2,1-糖苷键脱水聚合而成的果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和调节肠道菌群以及调节血糖、血脂等生物学功能,应用于动物生产中可提高生产性能、改善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产品质量等,具有作为替代饲用抗生素添加剂的潜质。本文就菊芋多糖的提取工艺、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应用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菊芋多糖进一步在动物生产中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张喜闻, 王敏, 李响, 赵玉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13-42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熊果酸属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改善组织纤维化以及调控糖和脂代谢等生理功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阐述了熊果酸的来源、提取工艺、生物合成、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熊果酸在畜禽饲粮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 汪小林, 秦雪, 史新娥, 庞卫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22-42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哺乳动物成功妊娠的关键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受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调控,探究其调控作用及机制对提高母畜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多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调控动物机体脂质代谢的重要生物活性因子,在哺乳动物妊娠前期发挥重要作用,如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蜕膜化等。本文从多不饱和脂肪酸调控前列腺素与类固醇激素合成及子宫内膜炎症反应等多方面综述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以期为探究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哺乳动物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调控机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刘显军, 苏晴, 马旭东, 陈静, 刘明亮, 李玟, 李海东, 王欣宇, 郭家豪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33-424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免疫、抗氧化和生长相关激素指标的影响,为复方中草药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化设计,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28±2)日龄断奶仔猪160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1.0%、2.0%的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5%、1.0%和2.0%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0.5%、1.0%和2.0%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1.0%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1.0%和2.0%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1.0%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0.5%、1.0%和2.0%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组的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胃泌素(GAS)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皮质醇(COR)含量显著降低(P<0.05);1.0%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组的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含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提高血清生长相关激素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菌酶协同发酵复方中草药适宜添加水平为1.0%。

  • 孙焱杰, 韦洋洋, 苗振彦, 熊云霞, 吴绮雯, 杨雪芬, 王丽, 蒋宗勇, 易宏波, 黄艳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43-42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标准全消化道可消化钙(STTD Ca)和标准全消化道可消化磷(STTD P)含量对7~25 kg断奶仔猪钙、磷吸收的影响。选取21日龄、体重接近的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144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阉公猪和母猪各2头)。第1~6组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比例均为1.2,STTD P含量分别为0.18%、0.26%、0.34%、0.42%、0.50%、0.58%,STTD Ca含量分别为0.216%、0.312%、0.408%、0.504%、0.600%、0.696%。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逐渐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降钙素(CT)、甲状腺素(T4)、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D3]、甲状旁腺素(PTH)含量逐渐升高,且6组显著高于1组(P<0.05)。1组血清中钙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中2、4和6组的血清钙含量较于其他组更高;1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5组(P<0.05)。2)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逐渐升高对胃内容物及盲肠内容物pH无显著影响(P>0.05)。3)所有组肠道结构完整,1和2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5和6组(P<0.05), 2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低于5组(P<0.05)。4)在十二指肠中,2和3组维生素D受体(VDR)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和5组(P<0.05),1和2组钙磷结合蛋白1(CALB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4、5和6组(P<0.05),1组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4A1(CYP24A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空肠中,4和6组的钙离子通道6(TRPV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和5组(P<0.05),6组S100钙结合蛋白G(S100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组(P<0.05),4组ATP酶质膜钙离子转运蛋白1(ATP2B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组(P<0.05),5和6组溶质载体家族蛋白34成员A3(SLC34A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和2组(P<0.05),1组CYP24A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回肠中,CYP24A1和SLC34A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1和2组CYP24A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组SLC34A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结肠中,1组TRPV6、ATP2B1和CALB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肾脏中,甲状旁腺素1受体(PTH1R)和钙离子通道5(TRPV5)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当升高到NRC(2012)推荐STTD P添加量(STTD P含量为0.34%~0.42%)时到达最大;3和4组PTH1R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组TRPV5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肝脏中,2组SLC34A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4组(P<0.05),1组CALB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比例为1.2时,随着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逐渐升高,十二指肠和结肠对钙、磷的吸收能力逐渐减弱,空肠对钙、磷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肝脏对钙、磷吸收能力逐渐降低。当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增加到NRC(2012)推荐的STTD P添加量(饲粮STTD P含量为0.34%~0.42%)时,肾脏对钙、磷重吸收的能力最强。结合血清钙、磷含量数据,当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分别在0.216%~0.312%和0.18%~0.26%时,断奶仔猪能有效利用饲粮钙、磷。

  • 郭振兴, 韦良开, 谢仁杰, 刘洋, 甘海清, 李宏坤, 姚汉兴, 王晓明, 罗国升, 邓敦, 黄兴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58-42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和湿拌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144头21日龄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平均体重为(5.21±0.11) kg,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CON组)、发酵饲料组(FLF组)和湿拌料组(WF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试验期28 d。第1阶段(试验第1~14天),CON组饲喂基础饲粮Ⅰ,FLF组将基础饲粮Ⅰ和液体发酵饲料以3∶1的比例搅拌后(FLF组试验饲粮的含水量为23%)饲喂,WF组将基础饲粮Ⅰ与一定量的水搅拌后(WF组试验饲粮的含水量与FLF组保持一致)饲喂;第2阶段(试验第15~28天),各组均饲喂基础饲粮Ⅱ。结果显示:1)试验第1~14天,FLF组的平均日增重(ADG)与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CON组(P<0.05),料重比(F/G)则显著高于CON组(P<0.05);试验第15~28天,FLF组的ADG与ADFI极显著高于CON组和WF组(P<0.01),F/G则极显著低于CON组和WF组(P<0.01),腹泻率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试验第1~28天,FLF组的ADG极显著高于CON组和WF组(P<0.01),F/G则极显著低于CON组和WF组(P<0.01),WF组的ADG和ADFI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FLF组和WF组的腹泻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2)试验第14天,与CON组和WF组相比,FLF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试验第28天,与CON组相比,FLF组血清丙二醛(MDA)和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总蛋白(TP)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WF组血清T-AOC和CAT活性均极显著提高(P<0.01)。3)FLF组的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Ace指数、Shannon指数、Chao指数极显著低于CON组和WF组(P<0.01);WF组的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Ace指数和Chao指数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4)在门水平上,FLF组的优势菌门主要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是FLF组的主要优势菌属。综上所述,试验第1~14天,与CON组相比,饲喂湿拌料和发酵饲料能够调节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健康,对断奶仔猪腹泻率有一定的降低趋势;试验第15~28天,与CON组相比,FLF组断奶仔猪腹泻率显著降低,生长性能得到改善,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

  • 邓雄, 熊燕飞, 伍树松, 夏冰, 刘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71-42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褐藻寡糖(AOS)对低出生重(LBW)断奶仔猪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以及肠道上皮屏障的影响。试验共选取108头28日龄断奶仔猪,其中36头为正常初生重(NBW)仔猪,作为NBW组,72头为LBW仔猪,将这72头LBW仔猪随机分为LBW组、AOS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NBW组、LBW组饲喂基础饲粮,AOS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 AOS。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1)LBW组和AOS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NBW组(P<0.05)。2)与LBW组相比,AOS组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LBW组相比,AOS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4)LBW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高于NBW组和AOS组(P<0.05);AOS组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LBW组和NBW组(P<0.05)。5)与LBW组相比,AOS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著增加(P<0.05),回肠黏膜中紧密连接相关基因闭锁小带蛋白-1(ZO-1)、封闭蛋白-1(Claudin-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AOS能通过调节LBW断奶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上皮屏障完整性改善机体健康。

  • 唐佳希, 邱月琴, 熊云霞, 江祖杰, 刘世龙, 林时密, 侯静, 王丽, 蒋宗勇, 杨雪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81-429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栀子粉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34.71±3.49) kg的健康生长育肥猪(杜×长×大)144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未添加栀子粉的基础饲粮,其余3组分别饲喂添加0.4%、0.8%、1.2%栀子粉的试验饲粮,试验期96 d。结果表明:1)随着栀子粉添加水平的增加,生长育肥猪的末重呈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平均日增重(ADG)呈线性增加(P<0.05),料重比(F/G)呈线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0.4%、0.8%和1.2%栀子粉组试验猪的末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0.8%和1.2%栀子粉组试验猪的F/G显著降低(P<0.05)。2)各组之间胴体性状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随着栀子粉添加水平的增加,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的24 h pH、45 min亮度值和黄度值呈线性升高(P<0.05),24 h滴水损失、48 h红度值和剪切力均呈线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1.2%栀子粉组试验猪背最长肌的45 min黄度值显著提高(P<0.05),0.4%、0.8%和1.2%栀子粉组试验猪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4)生长育肥猪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栀子粉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P<0.05),且0.4%和1.2%栀子粉组血浆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T-AO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随栀子粉添加水平增加呈线性升高(P<0.05)。肌肉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随栀子粉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P<0.05),且0.8%和1.2%栀子粉组肌肉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0.4%、0.8%、1.2%栀子粉组的毛利润分别提高了67.08、77.61和70.44元/头,其中0.8%栀子粉组的增重成本最低,毛利润最高。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0.8%栀子粉能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猪肉剪切力,且对肉色无不利影响。

  • 陈星, 郑爱娟, 陈志敏, 王泽栋, 韩云胜, 刘魏魏, 蔡红英, 刘国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293-43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二甲酸钾(KDF)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和肠道环境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KDF-1组)和2 g/kg(KDF-2组)的KDF。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KDF-1组和KDF-2组在1~21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各组肉鸡在22~42日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F/G显著降低(P<0.05);KDF-1组和KDF-2组1~42日龄肉鸡的ADFI和F/G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KDF-1组和KDF-2组肉鸡的腿肌率显著提高(P<0.05)。KDF-2组的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KDF-1组(P<0.05)。3)KDF-2组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KDF-1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KDF-1组和KDF-2组空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其中KDF-2组显著高于KDF-1组(P<0.05)。KDF-1组和KDF-2组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KDF-1组和KDF-2组十二指肠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KDF-2组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KDF-1组(P<0.05)。KDF-2组空肠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KDF-1组(P<0.05),而KDF-1组空肠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KDF-1组和KDF-2组回肠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KDF-2组回肠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KDF-1组(P<0.05)。6)与对照组相比,KDF-1组和KDF-2组回肠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量、乳酸杆菌数量、双歧杆菌数量和芽孢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 g/kg的KDF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和维持肠道健康。

  • 黄莹, 赵昀杰, 江金根, 彭欢, 黄泽宇, 陈宇光, 贺喜, 宋泽和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304-431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杂粕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水解鱼蛋白肽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的影响。选用300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杂粕型基础饲粮(4%菜籽粕+5%棉籽粕),试验组分别在杂粕饲粮中添加1%、2%、3%和4%水解鱼蛋白肽,并配制成等能等氮的全价饲料。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水解鱼蛋白肽显著提高肉鸡42日龄体重、22~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以及1~42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水解鱼蛋白肽显著提高肉鸡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P<0.05),添加2%水解鱼蛋白肽显著提高全净膛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水解鱼蛋白肽显著提高肉鸡胸肌红度(a*)和黄度(b*)值(P<0.05),显著降低胸肌pH45 min和剪切力(P<0.05),显著降低腿肌pH45 min和pH24 h(P<0.05)。4)与对照组相比,1%水解鱼蛋白肽组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脯氨酸表观回肠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肉鸡杂粕饲粮中添加1%水解鱼蛋白肽可提高其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同时促进氨基酸的消化吸收。

  • 米小梅, 王凌峰, 程千惠, 武佳玉, 安钰, 许璐镕, 齐德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316-43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基于析因法原理,通过饲养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确定13~17周龄京粉6号蛋鸡微量元素需要量,并建立动态预测模型。试验选用健康且初始体重为(845.47±28.65) g的13周龄京粉6号蛋鸡198只,随机选取102只,分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17只,用于生长需要的测定;另外96只蛋鸡用于维持需要的测定。维持需要试验根据不同采食量分为100%自由采食组、70%自由采食组和40%自由采食组,其中100%自由采食组数据与生长需要试验数据共用,70%自由采食组和40%自由采食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5周。结果表明:1)蛋鸡生长曲线为y=1 925.600exp-4.347exp(-0.02t);体增重与日龄的动态关系为y'=1 180.25exp[-4.347exp(-0.02t)-0.02]。式中:y表示体增重(g);t表示日龄。2)每只蛋鸡每天铜、铁、锌、锰的生长需要量分别为0.01~0.02 mg/d、0.28~0.47 mg/d、0.21~0.32 mg/d、0.01~0.03 mg/d,维持需求量分别为0.01、0.20、0.08、0.02 mg/d。3)蛋鸡铜、铁、锌、锰需要量与日龄的动态预测模型为:N={0.011[1 925.600exp-4.347exp(-0.02t)]0.75-2.242exp[-4.347exp(-0.02t)-0.02t]+4.545exp[-8.694exp(-0.02t)-0.02t]-0.118exp[-4.347exp(-0.02t)-0.02t]+0.455exp[-8.694exp(-0.02t)-0.02t]}/ADFI/A;N={0.211[1 925.600exp-4.347exp(-0.02t)]0.75-42.371exp[-4.347exp(-0.02t)-0.02t]+136.361exp[-8.694exp(-0.02t)-0.02t]-22.661exp[-4.347exp(-0.02t)-0.02t]+40.908exp[-8.694exp(-0.02t)-0.02t]}/ADFI/B;N={0.084[1 925.600exp-4.347exp(-0.02t)]0.75+12.747exp[-4.347exp(-0.02t)-0.02t]+4.545exp[-8.694exp(-0.02t)-0.02t]-24.785exp[-4.347exp(-0.02t)-0.02t]+45.454exp[-8.694exp(-0.02t)-0.02t]}/ADFI/C;N={0.021[1 925.600exp-4.347exp(-0.02t)]0.75-0.236exp[-4.347exp(-0.02t)-0.02t]+2.273exp[-8.694exp(-0.02t)-0.02t]+0.590exp[-4.347exp(-0.02t)-0.02t]+0.045exp[-8.694exp(-0.02t)-0.02t]}/ADFI/D。式中:N表示每只蛋鸡每天饲粮中微量元素需要量(mg/kg);t表示日龄;ADFI表示平均日采食量(kg);ABCD分别表示铜、铁、锌、锰的消化率(%)。4)蛋鸡铜、铁、锌、锰需要量与体重的动态预测模型为:N=(3.05×10-7LBW2-0.000 703LBW+0.364 2+0.011BW0.75)/ADFI/A;N=(3.4×10-6)LBW2-0.007 2LBW+4.326 8+0.211BW0.75)/ADFI/B;N=(0.001 2LBW-0.295 3+0.084BW0.75)/ADFI/C;N=(-1.8×10-6LBW2+0.003 9LBW-1.897+0.021BW0.75)/ADFI/D。式中:N表示每只蛋鸡每天饲粮中微量元素需要量(mg/kg);LBW表示活体重(g);BW0.75表示代谢体重(kg);ADFI表示平均日采食量(kg);ABCD分别表示铜、铁、锌、锰的消化率(%)。综上所述,本试验得出13~17周龄京粉6号蛋鸡铜、铁、锌、锰需求量分别为0.02~0.03 mg/d、0.48~0.67 mg/d、0.29~0.40 mg/d、0.03~0.05 mg/d,并建立了动态预测模型。

  • 王俣博, 谢静, 姚亚铃, 曲湘勇, 郭松长, 李梅春, 刘加兴, 刘志铁, 贺长青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329-433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放养密度对雪峰乌骨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以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健康的35日龄、体重一致的脱温雪峰乌骨鸡母鸡苗1 620只,随机分为3个放养密度组,分别为低密度组(LSD组,60只/667 m2)、中密度组(MSD组,120只/667 m2)和高密度组(HSD组,180只/667 m2),每组6个重复(林地面积500 m2),LSD组每个重复45只,MSD组每个重复90只,HSD组每个重复135只。预试期7 d,正试期78 d。结果显示:1)LSD组雪峰乌骨鸡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显著高于MSD组和HSD组(P<0.05)。2)LSD组宰前活重和屠体重均显著高于MSD组和HSD组(P<0.05)。3)LSD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HSD组(P<0.05),LSD组和MSD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HSD组(P<0.05);LSD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HSD组(P<0.05);HSD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LSD组和MSD组(P<0.05)。4)HSD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高于LSD组和MSD组(P<0.05),MSD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高于LSD组和HSD组(P<0.05)。由此可见,放养密度为60只/667 m2时能有效提高雪峰乌骨鸡的生长性能,同时保证有较好的屠宰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

  • 邵怡豪, 王煜琦, 张宇豪, 张广明, 肖发沂, 李庆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339-434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乳酸菌肽聚糖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吸附作用,为乳酸菌肽聚糖的制备和饲粮中AFB1的脱毒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基础。试验以4种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罗伊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为原料提取乳酸菌肽聚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4种乳酸菌肽聚糖对AFB1的体外吸附率,选取体外吸附效果最好的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进行动物试验。选择1日龄健康樱桃谷鸭1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AFB1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 mg/kg AFB1,试验组在AFB1组饲粮中分别添加0.10%(Ⅰ组)、0.15%(Ⅱ组)和0.20%(Ⅲ组)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预试期3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乳酸菌肽聚糖种类、添加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能够显著影响AFB1的体外吸附率(P<0.05),其中10.0 mg/mL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对AFB1的体外吸附率最高,达75.29%。2)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指数显著升高(P<0.05),血浆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3)与AFB1组相比,Ⅰ、Ⅱ、Ⅲ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Ⅰ、Ⅱ、Ⅲ组的血浆IgG、IFN-γ、IL-2、IL-4含量和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浆AST、AKP、ALT活性及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Ⅱ、Ⅲ组的胸腺和法氏囊指数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不同乳酸菌肽聚糖对AFB1体外吸附效果不同,饲粮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能够部分消除AFB1对雏鸭造成的生长性能下降,改善AFB1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降低以及肝脏毒性。

  • 夏焕婷, 金永燕, 陈伟, 王爽, 夏伟光, 金成龙, 黄雪冰, 李凯潮, 王胜林, 郑春田, 张亚男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350-436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维生素D3(VD3)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用432只健康、产蛋率相近的产蛋后期(58周龄)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VD3),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800、1 600、2 400、3 200和4 000 IU/kg VD3的饲粮。预试期2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VD3可显著提高产蛋后期蛋鸭产蛋率和日产蛋重(P<0.05),并显著降低料蛋比(P<0.05)。其中,第1~16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和日产蛋重(1 600 IU/kg VD3添加组除外)均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600 IU/kg VD3显著降低产蛋后期蛋鸭第12周蛋黄重和整个试验期蛋黄重平均值(P<0.05),且整个试验期蛋黄比例和蛋清比例平均值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3)饲粮添加VD3具有降低产蛋后期蛋鸭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趋势(P>0.05),且肝脏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 400 IU/kg VD3显著降低产蛋后期蛋鸭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绒隐比(P<0.05),且十二指肠绒隐比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变化(P<0.05)。5)饲粮添加VD3对产蛋后期蛋鸭盲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在属水平上,饲粮添加VD3能够显著提高短链脂肪酸(SCFA)合成菌如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另枝菌属(Alistipes)和Lachnoclostridium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VD3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脂质代谢和肠道形态,促进盲肠SCFA合成菌富集,建议产蛋后期蛋鸭饲粮VD3添加水平为2 400~3 200 IU/kg。

  • 钱佳璇, 冯宇隆, 韩雪, 庞凯悦, 吴佳海, 赵懿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365-43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杜仲叶粉(FEL)对育雏期三穗鸭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7日龄三穗鸭384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饲粮中FEL添加水平分别为0、1%、2%和3%,各组饲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期为28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的FEL可极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P<0.01);饲粮中添加1%~3%的FEL可提高平均日增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的FEL能够显著增加空肠肌层厚度(P<0.05);饲粮中添加2%的FEL能够显著增加空肠绒毛高度(P<0.05);饲粮中添加3%的FEL能够显著降低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饲粮中添加1%~3%的FEL能够显著增加十二指肠肌层厚度(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的FEL能够极显著降低血浆白蛋白(ALB)含量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P<0.01);饲粮中添加1%~2%的FEL能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P<0.05或P<0.01);饲粮中添加1%~3%的FEL能够极显著降低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P<0.01);饲粮中添加1%~3%的FEL能够极显著降低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P<0.01);饲粮中添加2%~3%的FEL能够极显著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1);饲粮中添加1%的FEL显著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的FEL可显著提高空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2%~3%的FEL可显著提高空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发酵杜仲叶粉能够提高育雏期三穗鸭的平均日采食量,改善肠道形态结构,促进肠道发育,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保护肝脏健康,在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2%。

  • 刘乐, 何丽丽, 马楠, 樊希雅, 刘帅, 王琨, 王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375-438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期饲粮中添加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HMBi)和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奶牛产奶性能、血浆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影响。选择年龄、胎次、体况、上一胎次产奶量及预产期相接近的围产期母牛10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30 g/d的HMBi+20 g/d的NCG。试验期为42 d,其中围产前期21 d,围产后期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后第21天产奶量显著提高(P<0.05),乳脂产量有增加趋势(P=0.09),乳尿素氮含量有降低趋势(P=0.07),乳脂率、乳蛋白率、乳蛋白产量和体细胞数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奶牛血浆代谢组中有17个代谢物上调,15个代谢物下调,主要富集在亚油酸代谢、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代谢、丙酮酸代谢、维生素B6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由此可见,围产期饲粮中添加HMBi和NCG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和乳脂产量,降低乳尿素氮含量,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改善机体脂质代谢,缓解能量负平衡。

  • 吴清洋, 万发春, 刘磊, 程安玮, 兰欣怡, 王祚, 沈维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388-439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通风喷雾对热应激肉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选取12月龄左右、体重(420.22±46.67) kg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32头,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通风喷雾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期间2组肉牛大部分时间处于轻度或中度热应激环境中,试验组牛舍安装风机和喷雾装置,对照组牛舍不做任何处理。试验期共4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通风喷雾组肉牛的呼吸频率(RR)和直肠温度(RT)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通风喷雾组肉牛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但平均日增重(P=0.089)和干物质采食量(P=0.075)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3)与对照组相比,通风喷雾组的肉牛瘤胃液pH极显著升高(P<0.01),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A/P)比值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通风喷雾组肉牛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皮质酮(CORT)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通风喷雾组肉牛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提高(P<0.01),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6)与对照组相比,通风喷雾组肉牛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热应激条件下对牛舍进行通风喷雾能够降低肉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提高肉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和抗氧化水平,减少体内自由基累积,从而有效缓解热应激对肉牛生理和免疫功能以及抗氧化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 王琦, 田磊, 景建武, 胡广卫, 李鸿康, 马万浩, 牛建章, 拜彬强, 刘书杰, 郝力壮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400-441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采精期不同精料补饲水平对牦牛种公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精液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25头体况良好、遗传背景一致、平均体重为(584.48±55.71) kg的牦牛种公牛,随机分为5个组,分别为Ⅰ组(对照组)、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每组5头,单栏单饲。5组牦牛每天分别补饲1.00、1.75、2.50、3.25和4.00 kg精料。预试期15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牦牛种公牛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随精料补饲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升高(P<0.05)。2)牦牛种公牛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含量随精料补饲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Ⅳ组和Ⅴ组血清总蛋白和尿素含量显著提高(P<0.05),Ⅲ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Ⅴ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Ⅲ组牦牛种公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Ⅴ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Ⅲ组牦牛种公牛血清白细胞介素-4含量显著提高(P<0.05)。5)牦牛种公牛精子密度和精子前向运动能力随精料补饲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升高(P<0.01),其中Ⅲ组、Ⅳ组和Ⅴ组精子密度和精子前向运动能力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Ⅱ组精子密度和精子前向运动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补饲精料会显著改善牦牛种公牛精液品质,但补饲过量会对机体脂肪代谢、肝脏功能、肾脏功能以及机体抗氧化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建议采精期牦牛种公牛适宜精料补饲水平为每天2.50 kg。

  • 李琦, 徐均钊, 马建飞, 包俊杰, 牛化欣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413-442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早期补饲对舍饲肉用犊牛生长性能、腹泻率和肠道菌群及功能的影响。选用同一批次头胎肉用母牛所产健康新生犊牛30头(母犊牛16头、公犊牛14头),初生重(42.38±0.89) 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早期补饲组),每组15头(母犊牛8头、公犊牛7头),肉用母牛-犊牛(母子一体)单栏饲喂。对照组:犊牛随母哺乳,断奶前不补饲任何饲料;早期补饲组:犊牛随母哺乳,随日龄增加适时适量补饲颗粒开食料与优质燕麦干草。试验共持续42 d。结果显示:1)早期补饲组犊牛42日龄时体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日龄体重2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补饲组犊牛各日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体尺指数方面,仅42日龄时早期补饲组胸围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日龄各体尺指数2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早期补饲组犊牛的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评分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补饲组犊牛肠道菌群的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P<0.05),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早期补饲组犊牛肠道菌群中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出现少量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与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5)肠道菌群功能预测显示,早期补饲组犊牛肠道菌群功能中嘧啶核苷残基超途径、鸟苷核糖核苷酸从头生物合成、尿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得出,早期补饲可促进舍饲肉用犊牛的生长发育,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氨基酸、能量代谢,降低腹泻率,便于实施早期断奶。

  • 李秀丽, 石英, 庞纪彩, 杨菊凤, 李燕舞, 张春昊, 曹江涛, 丁应龙, 杨庆利, 李强, 解红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428-444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GAA)和酿酒酵母菌与纤维素酶复合物(SCC)对肉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3×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3个GAA添加水平(0、0.03%、0.06%,基于饲粮干物质重量)和2个SCC添加水平(0、0.01%,基于饲粮干物质重量)。选取断奶、去势的体重在(25.62±2.01) kg的特克塞尔羊与杜泊羊杂交公羊72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与未添加GAA和SCC相比,饲粮添加0.06% GAA或者0.01% SCC显著提高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GAA和SCC的互作对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2)与未添加GAA和SCC相比,饲粮添加0.06% GAA显著提高氮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率(P<0.05),显著降低粪氮(P<0.05);饲粮添加0.01% SCC显著提高氮、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率(P<0.05),显著降低粪氮(P<0.05);GAA和SCC的互作对氮表观消化率、氮沉积率及粪氮有显著影响(P<0.05)。3)与未添加GAA和SCC相比,饲粮添加0.06%GAA显著提高胴体重和眼肌面积(P<0.05);饲粮添加0.01% SCC显著提高胴体重(P<0.05);GAA和SCC的互作对胴体重和眼肌面积均有显著影响(P<0.05)。4)与未添加GAA和SCC相比,饲粮添加0.06% GAA或者0.01% SCC显著提高脾脏指数(P<0.05);GAA和SCC的互作对各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5)与未添加GAA和SCC相比,饲粮添加0.06% GAA显著提高背最长肌pH24 h、45 min亮度( L 45 m i n *)值、24 h亮度( L 24 h *)值(P<0.05),显著降低滴水损失(P<0.05);饲粮添加0.01% SCC显著提高背最长肌 L 45 m i n *值和 L 24 h *值(P<0.05);GAA和SCC的互作对背最长肌pH24 h L 45 m i n *值、 L 24 h *值和滴水损失有显著影响(P<0.05)。6)与未添加GAA和SCC相比,饲粮添加0.06% GAA或者0.01% SCC显著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P<0.05);GAA和SCC的互作对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7)饲粮添加0.06% GAA或者0.01% SCC及GAA和SCC的互作对添加剂成本、药成本和纯收入均有显著影响(P<0.05),以同时添加0.06% GAA和0.01% SCC时纯收入最高。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各方面性能考虑,饲粮中同时添加0.06% GAA和0.01% SCC能更有效提高肉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氮表观消化率,提高脾脏指数,改善肌肉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 牟春堂, 谢蕴哲, 申玉萍, 张建新, 郝小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447-44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对高精料育肥绵羊肝脏形态结构、肝脏功能、抗氧化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肝脏代谢变化。试验选取48只日龄、体重[(22.75±1.20) kg]相近的杜寒F1代杂交公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羊。基础饲粮精粗比为70∶30,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各试验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同时分别再每天补饲10(LGSPs组)、20(MGSPs组)、40 mg/kg BW GSPs(HGSPs组)。试验羊单栏饲养,自由采食、饮水,GSPs于每次晨饲前单独混合于100 g基础饲粮中饲喂。试验期60 d,其中预试期15 d。结果表明:1)对照组绵羊肝细胞肿胀、空泡化严重,各GSPs添加组肝脏组织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缓解。2)随着GSPs添加水平的提高,绵羊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线性升高(P<0.05),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线性降低(P<0.05);肝脏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二次曲线变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线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线性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线性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线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GSPs和HGSPs组血清脂多糖(LPS)和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含量显著降低(P<0.05)。3)随着GSPs添加水平的提高,肝脏组织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线性降低(P<0.05)。4)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MGSPs组与对照组间共有9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67种脂类物质。99种差异代谢产物中71种显著上调,28种显著下调。共有差异代谢物富集在癌症中的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自噬-其他/动物等潜在靶向通路。综上所述,GSPs可以提高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绵羊肝脏抗氧化功能,降低炎症因子含量,并可能通过调节肝脏脂质代谢、胆碱代谢及肝细胞自噬共同应答肝脏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缓解炎性损伤。

  • 张菊, 何孟莲, 田慧丽, 础鲁, 包全喜, 王广敬, 都振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462-447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目的是通过研究不同剂量稀土壳糖胺螯合盐(RECC)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瘤胃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RECC在湖羊饲粮中的添加提供参考。选择体重相近、体质健康的断奶湖羊公羔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C组和D组为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500和750 mg/kg RECC。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60 d。结果显示:1)与A组相比,B组和D组湖羊的平均日增重有所增加,B组、C组和D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有所提高,B组的料重比降低,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B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最高,与A组差异显著(P<0.05),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3)B组、C组和D组血清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A组(P<0.05)。4)在门水平上,各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排名前10位的菌门的相对丰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属水平上,各组的优势菌属均为普雷沃氏菌属、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密螺旋体属,排名前10位的菌属的相对丰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B组纤维杆菌门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的相对丰度高于其余3组。综合断奶湖羊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瘤胃细菌群落结构的测定结果可知,本试验条件下,断奶湖羊饲粮中RECC的适宜添加量为250 mg/kg。

  • 杨兴林, 丁常根, 李金昕, 郭志伟, 陈佳佳, 李陇平, 屈雷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473-44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期、哺乳期和空怀期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湖羊母羊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及血浆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为NCG在湖羊母羊整个生产周期不同生理阶段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选择300只9月龄、体重[(33.6±1.2) kg]相近、健康的湖羊初产母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采用本交方式配种1个月后,通过B超检测每组选择40只妊娠母羊,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Ⅰ组)、1.5(Ⅱ组)和2.0 g/d(Ⅲ组)的NCG。试验从母羊配种前开始至羔羊断奶7 d后结束。分别在妊娠前期(公羊配种结束后28 d)、妊娠后期(预产期前15 d)、哺乳期(产后7 d)、空怀期(羔羊断奶后7 d)采集不同生理阶段的母羊血液,测定血常规指标及血浆抗氧化、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在妊娠前期,试验Ⅱ组血液单核细胞数量、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液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在妊娠后期,试验Ⅲ组血液血小板平均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血浆丙二醛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Ⅲ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在哺乳期,试验Ⅱ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在空怀期,试验Ⅰ组血液红细胞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液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0 g/d的NCG能够提高不同生理阶段初产湖羊母羊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改善母羊的健康程度。

  • 简耀威, 范斯琴, 屈金涛, 周宇桥, 雍丛燕, 宋勇, 张佩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486-44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木薯青贮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瘤胃发酵、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产奶量为(1.47±0.12) kg/d、体重为(45.23±7.72) kg、产奶140 d左右的3胎西农萨能奶山羊24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羊。全株玉米青贮组饲喂全株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全株木薯青贮组饲喂全株木薯青贮全混合日粮。试验期52 d。结果表明:1)与全株玉米青贮组相比,全株木薯青贮组平均日产奶量有提高的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2)全株木薯青贮组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组(P<0.05),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全株玉米青贮组(P<0.05)。3)全株木薯青贮组的瘤胃液pH极显著低于全株玉米青贮组(P<0.01),瘤胃液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全株玉米青贮组相比,全株木薯青贮组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5)与全株玉米青贮组相比,全株木薯青贮组的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全株玉米青贮组相比,全株木薯青贮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7)全株木薯青贮氢氰酸含量在青贮前为102.81 mg/kg,青贮后降至39.90 mg/kg。8)在奶山羊饲粮中添加全株木薯青贮每天可提高1.22元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在奶山羊饲粮中添加全株木薯青贮可以改善奶山羊瘤胃发酵和抗氧化能力,提高CP和ADF的表观消化率,改善乳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 董莹蕊, 郝小燕, 张暄梓,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499-45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CB)对羔羊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月龄、平均体重(22.82±1.67) kg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公羔48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4个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7(LCB组)、5×108(MCB组)、5×109 CFU/kg(HCB组)的CB(活菌数≥5×109 CFU/g)。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正试期结束后,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适应期5 d,取样期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LCB、MCB和HCB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HCB组的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MCB和HCB组的消化能显著升高(P<0.05),HCB组的总能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MCB和HCB组的氮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HCB组的沉积氮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MCB和HCB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降低(P<0.05),HCB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CB能提高羔羊消化代谢,并改善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CB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109 CFU/kg。

  • 唐亚楠, 李炯, 魏赜, 赵苗苗, 刘月琴, 张英杰, 段春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508-452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对断奶应激期羔羊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选择48只健康、体重[(26.14±1.40) kg]相近的45日龄湖羊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140、180 mg/d 包被GABA。羔羊48日龄断奶(记为第1天),在第-3、1、3、7天采集血液测定相关指标,第-3、1、3、7、14天采集瘤胃液,第14天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包被GABA显著降低了羔羊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显著升高了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P<0.05)。时间显著影响了血清IFN-γ、IL-4、IL-6、TNF-α含量(P<0.05),随着时间延长,血清中IFN-γ、IL-4、IL-6、TNF-α含量先增加后降低。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包被GABA显著降低了羔羊血清D-乳酸(D-LA)含量、二胺氧化酶(DAO)活性(P<0.05),Ⅱ、Ⅲ组羔羊血清中DAO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Ⅰ组(P<0.05)。时间显著影响了羔羊血清中D-LA含量、DAO活性(P<0.05),随着时间延长,血清D-LA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对照组、Ⅰ组血清DAO活性先增加后降低。3)Ⅱ组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Ⅰ、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Ⅱ组、Ⅲ组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和对照组(P<0.05)。4)添加包被GABA对羔羊瘤胃发酵参数无显著影响(P>0.05);时间显著影响了羔羊瘤胃pH,氨态氮(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含量及乙丙比(P<0.05),pH先增加后降低,NH3-N、TVFA、乙酸、丙酸含量先增加后短暂降低又增加,乙丙比逐渐降低。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包被GABA可降低断奶应激期内羔羊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缓解肠道应激损伤,改善瘤胃发酵功能,提高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在本试验条件下,包被GABA的最佳添加量为140 mg/d。

  • 孙硕, 郝小燕, 张暄梓, 何甜, 高秀杰, 申玉萍,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521-453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二氢杨梅素(DMY)对湖羊羔羊生长性能、营养代谢和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体态良好、体重[平均体重为(25.31±1.18) kg]相近的4月龄纯种湖羊公羔进行饲养试验,将所有试验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400(400DMY组)、800(800DMY组)、1 200 mg/kg(1200DMY组)DMY,每组12只,单栏饲养。饲养试验90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75 d;消化代谢试验10 d,预试期5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800DMY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且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800DMY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3个试验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00DMY组、1200DMY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400DMY组(P<0.05),800DMY组、1200DMY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3)3个试验组粪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同时,400DMY组、800DMY组、1200DMY组总能表观消化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在800DMY组中,尿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400DMY组和1200DMY组(P<0.05)。同时,800DMY组的沉积氮和氮沉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00DMY组和1200DMY组(P<0.05)。800DMY组微生物蛋白合成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根据以上结果得出,将适当剂量DMY添加到湖羊羔羊的育肥饲粮中表现出提高平均日增重,并降低料重比的效果,同时提升粗饲料利用率,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及机体氮沉积效率,对于湖羊育肥具有积极意义。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DMY的适宜添加量为800 mg/kg。

  • 李进龙, 郭同军, 臧长江, 张志军, 古再丽努尔·艾麦提, 庹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531-45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辣椒秸秆饲粮对杜湖杂交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取3~4月龄、体重为(29.58±2.06) kg的杜泊羊×湖羊杂交F1代公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各组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组)、5%、10%、15%和20%辣椒秸秆(干物质基础)的等能等氮全混合颗粒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0%辣椒秸秆组杜湖杂交羔羊第57天体重显著降低(P<0.05);第1~28天,10%辣椒秸秆组干物质采食量(DMI)极显著提高(P<0.01),15%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DMI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第29~56天,10%辣椒秸秆组DMI极显著提高(P<0.01),20%辣椒秸秆组DMI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10%辣椒秸秆组粗蛋白质和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15%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10%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5%辣椒秸秆组和10%辣椒秸秆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15%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10%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血清干扰素-γ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含有5%~15%辣椒秸秆的饲粮能够提高杜湖杂交羔羊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血清指标,且以10%辣椒秸秆效果较优。

  • 左权, 吴启超, 杨开伦, 杨红建, 邓先德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544-45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对2~4月龄断奶羔羊生长性能及血清激素、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月龄、平均体重为(14.86±1.24) kg的健康澳洲白公羔72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命名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羊。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饲养密度分别为0.875、0.625和0.375 m2/只。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各组羔羊终末体重(FW)、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Ⅲ组、试验Ⅱ组的F/G较试验Ⅰ组有降低的趋势(P=0.091)。2)试验第4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甲状腺素(T4)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第6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T3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试验Ⅱ组羔羊血清中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浓度均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3)试验第4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球蛋白(GLB)、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总蛋白(TP)浓度较试验Ⅱ组、试验Ⅰ组有升高的趋势(P=0.086)。试验第6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GLB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TC、HDL和LDL浓度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4)试验第40天,各组羔羊血清中抗氧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6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由此可见,试验Ⅲ组羔羊有应激反应发生。从经济效益和动物福利的角度考虑,建议2~4月龄断奶羔羊的饲养密度为0.625 m2/只,羊舍栏位宽度可以设置成2 m。

  • 潘琪浩, 仁青措姆, 盛家顺, 何孟雅, 戴静雯, 张立, 高腾云, 孙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554-45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色瓦绵羊奶和东佛里生羊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维生素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选取色瓦绵羊和东佛里生羊各10只,其中色瓦绵羊在高原生态下放牧饲养,东佛里生羊在平原舍饲条件下饲养,二者胎次相同(第2胎)且均处于泌乳中期(第50天),于早、晚挤奶时收集奶样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色瓦绵羊奶中脂肪、总固形物、钙、钾、铜、镁、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3、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十三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十七碳酸、十七碳一烯酸、硬脂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一碳酸、山嵛酸、油酸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东佛里生羊奶(P<0.05或P<0.01),而其蛋白质、乳糖、尿素氮、亚油酸含量以及冰点、酸度与东佛里生羊奶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色瓦绵羊奶中部分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维生素以及脂肪酸含量高于东佛里生羊奶,该结果可为色瓦绵羊奶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 方珍珍, 任顺, 孙学亮, 石洪玥, 赵鸿昊, 杨圆圆, 陈成勋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562-457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源饲料对锦鲤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组成及脂质代谢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7.65±0.37) g的锦鲤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鱼油(FO组)、豆油(SO组)、黑水虻油(BO组)、黄粉虫油(TO组)、蝇蛆油(MO组)作为单一脂肪源配制成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MO组的肌肉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FO和BO组的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SO和TO组(P<0.05),FO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SO、TO和MO组(P<0.05)。BO组的前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中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TO和MO组(P<0.05),MO组的后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FO、SO和TO组(P<0.05)。BO组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O组的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SO和FO组(P<0.05)。4)TO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O和BO组(P<0.05),FO、SO和M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BO和TO组(P<0.05),TO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TO和MO组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SO和BO组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O、BO和MO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富度相似。6)FO组的肝脏脂肪合成酶(FAS)和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和MO组的肝脏FAS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MO组的肝脏LPL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虫油(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蝇蛆油)不会影响鱼体生长,并且添加黑水虻油、蝇蛆油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且与鱼油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富度相似,能够保证鱼体正常的脂质水平,并且提高机体脂质代谢酶活性。

  • 杨仕沛, 黄伟滨, 谢明胜, 周孟龙, 李彪, 陆柏泉, 黄婉婷, 谭北平, 章双, 杨原志, 董晓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576-458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 lanceolatu ♂)生长性能、免疫、血清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在摄食高脂饲料的条件下,采用4种投喂频率(1、2、3、4次/d)投喂初始质量为(11.51±0.02) g的石斑鱼56 d,共360尾,每种投喂频率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0.3 m3玻璃钢桶,每桶30尾鱼。结果表明:1)1次/d组石斑鱼终末体质量(FBM)、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次/d组饲料系数(FCR)最低,显著低于1次/d组(P<0.05)。投喂频率对石斑鱼脏体比(VSI)、肝体比(HSI)与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P>0.05)。2)1次/d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在1次/d组有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则呈相反趋势,在1次/d组有最小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上升的趋势,在4次/d组有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3、4次/d组显著高于1、2次/d组(P<0.05)。3)1次/d组肝脏T-AOC,CAT、SOD、溶菌酶(LYS)活性及免疫球蛋白(IgM)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4次/d组肝脏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次/d组肝脏T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次/d组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次/d组肝脏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肝脂酶(HL)活性呈现上升趋势,3、4次/d组显著高于1、2次/d组(P<0.05)。3次/d组肝脏甘油三脂酶(ATG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适宜的投喂频率能提高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能力。本试验条件下,摄食高脂饲料石斑鱼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

  • 周秀珍, 刘滔, 张毅, 王扬, 赵敏洁, 王旭堂, 黄菊, 冯凤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588-46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混合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活菌数≥1.75×109 CFU/g)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990尾初始体重为(36.17±1.52) g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10尾。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CON组)、0.1%(MP-0.1%组)和1.0%(MP-1.0%组)的混合益生菌。试验期130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MP-0.1%和MP-1.0%组的肌肉纤维直径显著降低(P<0.05),MP-1.0%组的肌肉密度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质、风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及omega-6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MP-0.1%组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5)与CON组相比,MP-0.1%和MP-1.0%组的肌肉中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7)与CON组相比,MP-0.1%组的肠道绒毛宽度显著升高(P<0.05)。8)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肠道异戊酸和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9)3组之间的肠道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MP-0.1%和MP-1.0%组的肠道菌群相似度更高,明显不同于CON组。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混合益生菌可改善大口黑鲈的肉品质及肠道健康。本试验条件下,大口黑鲈饲料中混合益生菌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

  • 陈严轩, 王国霞, 刘燕, 韩永权, 邱建强, 史合群, 彭凯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610-462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氧化鱼油和姜黄素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指标、体色及肌肉质构特性的影响。选取健康的黄颡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6组试验鱼分别饲喂6种等氮等脂饲料,即新鲜鱼油饲料(T1组)、氧化鱼油饲料(T2组)、氧化鱼油+0.02%姜黄素饲料(T3组)、氧化鱼油+0.04%姜黄素饲料(T4组)、氧化鱼油+0.06%姜黄素饲料(T5组)、氧化鱼油+0.08%姜黄素饲料(T6组),养殖周期为56 d。试验结束后统计生长性能,采集血液分析血清生化、抗氧化与免疫指标,采集肝脏检测抗氧化指标,分析鱼体不同部位体色以及肌肉质构特性。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T5组摄食量显著增加(P<0.05);T2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性以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T5组鱼体尾部皮肤的黄蓝色(b*)值显著降低(P<0.05);T6组肌肉的硬度显著增加(P<0.05),弹性和黏结性显著降低(P<0.05)。与T2组相比,T3、T4、T5和T6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4、T5和T6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3、T4、T5和T6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T4和T6组鱼体尾部皮肤的红绿色(a*)值显著降低(P<0.05);T6组肌肉的硬度显著增加(P<0.05),弹性、黏结性、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综述所述,饲料中添加3%的氧化鱼油不影响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但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使体色退化;在含3%氧化鱼油的饲料中添加姜黄素提高了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一定程度上修复了氧化鱼油所导致的体色退化,增加了肌肉硬度并降低了其弹性、黏结性和咀嚼性。

  • 鲍坤, 赵海平, 孙伟丽,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623-46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共轭亚油酸(CLA)对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6头平均体重为(40.25±2.38) kg的1岁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鹿。对照组(G0组)饲喂不添加CLA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CLA添加水平为0.25%(G1组)、0.50%(G2组)和1.00%(G3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0 d。结果表明:1)G1、G2、G3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高于G0组(P<0.05),料重比(F/G)显著低于G0组(P<0.05)。G2组ADFI显著高于G3组(P<0.05)。2)各组之间干物质(DM)、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钙(Ca)和磷(P)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G2、G3组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G0、G1组(P<0.05)。3)各组之间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氮(UN)、葡萄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G2、G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G0组(P<0.05)。G3组血清胆固醇(CHO)含量显著低于G1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CLA对梅花鹿的生长发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CLA添加水平为0.50%时效果最佳。

  • 张晗, 李哲, 田刚, 刘光芒, 赵华, 贾刚, 蔡景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630-463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陈化稻谷替代玉米对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35日龄新西兰白兔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由陈化稻谷替代基础饲粮中25%、50%和100%玉米的3种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肉兔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25%陈化稻谷替代组死亡率降低了16.70%(P>0.05),25%陈化稻谷替代组和50%陈化稻谷替代组腹泻率均降低了37.51%(P>0.05)。2)各组之间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绒隐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25%陈化稻谷替代组和50%陈化稻谷替代组干物质、总能、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100%陈化稻谷替代组以上指标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肉兔饲粮中陈化稻谷以低于50%的比例替代玉米对肉兔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消化无不良影响。

  • 张伟, 郭庆河, 崔炳灿, 高莉, 宁程程, 牛嘉, 王世银, 吕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638-46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初步探究绵羊脂肪细胞去分化机制和诱导再分化能力差异。分别使用经优化的“天花板”培养法研究不同月龄和组织来源脂肪细胞去分化能力,及去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和关键基因的表达,并对不同组织来源去分化脂肪(DFAT)细胞诱导成脂分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若不使用不同孔径的细胞筛筛选脂肪细胞大小,不同月龄相同来源的脂肪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同月龄绵羊的尾部脂肪细胞和肾周脂肪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极显著长于肌内脂肪细胞(P<0.01)。若将脂肪细胞筛选为不同大小的细胞组,则不论是尾部脂肪细胞还是肌内脂肪细胞,直径<300目细胞筛孔径的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均极显著短于直径>300目细胞筛孔径的细胞(P<0.01),直径>200目细胞筛孔径的尾部脂肪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又极显著长于直径200~300目细胞筛孔径的细胞(P<0.01),证明脂肪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与其细胞大小有关,而与其来源无明显相关性。脂肪细胞启动去分化后,细胞中的大脂滴逐步裂解为小脂滴,调控脂质合成和分解的基因均出现极显著上调(P<0.01),同时在细胞培养基中检测到甘油三酯含量出现极显著上升(P<0.01),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虽有显著上升(P<0.05),但在整个去分化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推断脂肪细胞在去分化过程中主要通过直接排出脂滴完成细胞中脂质的清除。随着脂肪细胞的去分化,脂肪细胞祖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标志基因以及干细胞标志基因均出现极显著上调(P<0.01),说明脂肪细胞逆转了细胞命运决定而重新获得了干细胞特性。不同组织来源的DFAT细胞诱导成脂分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绵羊脂肪细胞大小与其去分化能力极显著相关,但与其组织来源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DFAT细胞主要通过排出脂滴完成细胞内脂质的清除并获得干细胞特性,但DFAT细胞诱导成脂分化能力不受其组织来源的影响。

  • 贺莹, 张夏夏, 黄聪, 冯彩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654-466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MODE-K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使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并确定最佳造模H2O2浓度。对照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后,加入H2O2处理细胞4 h;姜黄素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后,先加入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和20.00 μmol/L)的姜黄素处理细胞12 h,然后再加入H2O2处理细胞4 h。测定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存活率、凋亡率以及细胞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细胞淋巴瘤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利用分子模拟研究姜黄素与Kelch样环氧氯丙烷关联蛋白1(Keap1)口袋结合的优势构象和相互作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ap1、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最佳造模H2O2浓度为150 μmol/L。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中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ROS、MDA含量和LDH活性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5.00~20.00 μ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中SOD、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细胞中ROS、MDA含量和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细胞中Bcl-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ax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10.00 μ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Bcl-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Bax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4)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姜黄素通过与Keap1的Kelch结构域结合位点相互作用,成功阻止了Keap1-Nrf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发挥了抗氧化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表明,与模型组相比,10.00 μ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中Nrf2、HO-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Keap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适宜浓度(10.00 μmol/L)的姜黄素可通过促进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抑制Keap1的蛋白表达,减轻H2O2诱导的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 龚晗秋, 徐晓叶, 张敏芳, 贺鹏伟, 陈少魁, 刘玉兰, 肖勘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665-467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原儿茶酸(PCA)对肠毒素大肠杆菌K88(ETEC K88)诱导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1细胞)程序性坏死和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分为4个组:对照组、PCA组(40 μmol/L PCA作用24 h)、ETEC K88组(50倍细胞数ETEC K88作用2 h)和PCA+ETEC K88(40 μmol/L PCA作用24 h+50倍细胞数ETEC K88作用2 h)组,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ETEC K88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ETEC K88组相比,PCA+ETEC K88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P<0.05),细胞上清液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ETEC K88刺激导致细胞形态损伤,超微结构破坏,表现为细胞膜破裂,细胞核皱缩,染色质外溢,线粒体出现肿胀并且空泡化;ETEC K88组细胞坏死率显著升高(P<0.05)。与ETEC K88组相比,添加PCA能够保护细胞形态,PCA+ETEC K88组细胞坏死率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ETEC K88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LR4、脂多糖结合蛋白(LBP)、髓样分化蛋白2(MD2)、白细胞介素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mRNA相对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ETEC K88组相比,PCA+ETEC K88组TNF-αTLR4、LBPMD2、IRAK1、TRAF6和MyD8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ETEC K88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DD)、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5(PGAM5)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ETEC K88组相比,PCA+ETEC K88组TNFR1、FADDHMGB1、Drp1和PGAM5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PCA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和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缓解ETEC K88诱导的IPEC-1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 牛浩羽, 詹经纬, 谭健, 赵玉超,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677-469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竹叶黄酮(BLF)对氧化应激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自噬和抗氧化通路的影响,并通过添加自噬抑制剂Mdivi-1探究自噬与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的关联性。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将维持培养基中处理的MAC-T设为对照组,经含BLF(80 μg/mL)的维持培养基处理的MAC-T设为BLF组,经含过氧化氢(H2O2,800 μmol/L)的维持培养基处理的MAC-T设为H2O2组(诱导氧化应激),经含BLF(80 μg/mL)的维持培养基和含H2O2(800 μmol/L)的维持培养基处理的MAC-T设为BLF+H2O2组,经含BLF(80 μg/mL)的维持培养基、含Mdivi-1(1 μmol/L)的维持培养基以及含H2O2(800 μmol/L)的维持培养基处理的MAC-T设为BLF+H2O2+Midiv组,经含Mdivi-1(1 μmol/L)的维持培养基处理的MAC-T设为Midiv组。培养结束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和Keap1-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及Keap1-Nrf2、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转录因子EB(TFEB)、Nrf2蛋白表达及核移位情况。结果显示:1)BLF预处理能显著增加氧化损伤细胞中自噬标志物Beclin1、Parkin蛋白的表达量(P<0.05),显著增加溶酶体功能相关蛋白组织蛋白酶D(CTSD)和溶酶体关联膜蛋白1(LAMP1)蛋白的表达量(P<0.05),显著增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和TFEB蛋白的表达量(P<0.05),并促进TFEB核转位,显著升高溶酶体相关基因囊泡型ATP酶H亚基(ATP6V1H)、组织蛋白酶B(CTSB)、三肽基肽酶1(TPP1)和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相对表达量(P<0.05)。2)BLF预处理能显著减少氧化损伤细胞中Keap1蛋白的表达量(P<0.05),导致Nrf2蛋白在细胞质内稳定并大量转移到细胞核内,激活下游Nrf2靶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转录与翻译。但是,通过Mdivi-1抑制自噬将抑制BLF对Keap1-Nrf2信号通路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BLF通过促进细胞自噬和溶酶体功能,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来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并且自噬与抗氧化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相互串扰。

  • 荆学毅, 禹爱兵, 程雨菲, 高杨, 姜南, 洪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693-470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的绿色添加剂产品,本研究旨在筛选乳酸菌与益生元组合,并探究其对肠道屏障的影响。首先,根据碳水化合物生化鉴定试剂条的发酵结果确定5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177(LP)、唾液乳杆菌KLW001(LSa)和罗伊氏乳杆菌(LRe)、类干酪乳杆菌(LPa)和鼠李糖乳杆菌(LRh)]对应的候选益生元;其次,根据5种乳酸菌和候选益生元[山梨醇(So)、甘露醇(Ma)、鼠李糖(Rh)、低聚木糖(Xyo)、海藻糖(Tr)、棉子糖(Ra)和普鲁兰多糖(Pu)]的短链脂肪酸(SCFA)发酵能力选择合生元组合,将筛选得到的3种合生元组合(LP+Pu、LSa+Pu、LRe+Ra)通过脂多糖(LPS)构建的“肠漏”细胞模型,以测定单层细胞渗透率、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值的变化、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跨膜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表达,验证合生元对肠道屏障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LP+Pu组合能发酵产生更多的SCFA,特别是能增加丁酸含量;“肠漏”细胞模型结果表明,LP+Pu组合上调了Claudin-1和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维持了细胞上皮完整性。综上所述,LP+Pu组合可以作为增加SCFA产量、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合生元,为今后治疗及预防畜禽肠道屏障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 张鹏, 张皓越, 王思源, 滕明芳, 陈渝林, 吕秋凤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706-471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白鲜皮的免疫调节能力及其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11个白鲜皮活性成分,利用GeneCard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预测到318个相关联的靶点基因,通过对药物靶点的筛选,获得63个疾病与药物共同的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使用Perl计算机程序语言对GO功能富集结果进行筛选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用1.3、2.6、5.2 g/kg BW(按生药量计)的白鲜皮提取物灌胃免疫抑制小鼠2周后检测小鼠体重、免疫器官指数、血清细胞因子含量、血常规指标。结果显示:白鲜皮中的黄芩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白鲜明碱、前茵芋碱、槲皮素等化合物通过调节AKT1、IL6、IL1B、JUN、PTGS2、VEGFA等重要靶点,参与调节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进而起到免疫调节的效果。小鼠免疫抑制试验发现,相比模型组,5.2 g/kg BW白鲜皮提取物对小鼠的体重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极显著增加了小鼠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P<0.01);此外,5.2 g/kg BW白鲜皮提取物极显著提高了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A(Ig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1)。本研究展现了白鲜皮免疫调节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可为白鲜皮在畜禽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彭丽娟, 曾繁泉, 罗鲜青, 王克耀, 李孟伟, 杨承剑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716-47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象草、苜蓿和白酒糟各营养成分及其在水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试验采用尼龙袋法测定3种粗饲料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参数,并对其常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粗饲料中白酒糟的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粗饲料(P<0.05),C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白酒糟>苜蓿>象草。苜蓿和白酒糟的NDF含量显著低于象草(P<0.05)。苜蓿的ADF含量显著低于象草和白酒糟(P<0.05)。象草、苜蓿和白酒糟的DM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7.24%、53.52%和47.95%,CP有效降解率分别为33.33%、66.04%和49.13%,DM和CP的有效降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苜蓿>白酒糟>象草。象草、苜蓿和白酒糟的NDF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1.37%、33.24%和18.35%,由高到低依次为象草>苜蓿>白酒糟。象草、苜蓿和白酒糟的ADF有效降解率分别为33.55%、37.70%和24.11%,由高到低依次为苜蓿>象草>白酒糟。综上所述,苜蓿的饲用价值较高,可作为水牛的优质粗饲料来源,白酒糟的CP含量高,CP瘤胃有效降解率也较高,可作为水牛的CP补充,象草可通过搭配营养价值较高的其他饲料来满足水牛对纤维饲料的需求。

  • 刘郦, 周瑞, 卢利平, 李耀东, 柳鑫昱, 付雪, 徐红伟, 臧荣鑫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725-473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尾菜-玉米芯型发酵全混合日粮(FTMR)的生产工艺参数并探究发酵对其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以玉米芯型全混合日粮(TMR)为试验对象:1)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产朊假丝酵母菌、酿酒酵母、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5种益生菌的32个不同组合,筛选最优菌种组合;2)采用L16(34)正交试验,设计3种益生菌的4个不同添加比例,筛选出最优菌种比例;3)在确定最优菌种组合和比例的基础上,设计接种量、温度和干物质含量3个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采用L16(34)正交试验对玉米芯型FTMR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4)利用水和不同尾菜(白菜尾菜和西兰花尾菜)调整发酵底物干物质含量,进行对比验证试验。发酵9 d后对发酵产物的感官指标、pH及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最优菌种组合与比例为产朊假丝酵母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3∶3∶1,在接种量为0.4%、温度为33 ℃、干物质含量为55%时隶属值、粗蛋白质(CP)增加率和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最高;2)验证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发酵前相比,添加蒸馏水、白菜尾菜和西兰花尾菜的玉米芯型TMR发酵后CP含量分别提高了10.08%、22.02%、17.55%,酸溶蛋白(ASP)含量分别提高了59.69%、29.20%、34.34%,ADF含量分别降低了12.29%、11.36%、11.76%,NDF含量分别降低了6.27%、6.57%、6.13%,营养品质得到改善;3)与添加蒸馏水的对照相比,添加白菜尾菜和西兰花尾菜的玉米芯型TMR发酵后ASP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分别提高了13.42%、14.06%和31.17%、40.43%,说明添加尾菜可以有效提升玉米芯型FTMR的营养价值。综上所述,优化复合益生菌组合及发酵工艺参数可以有效提升尾菜-玉米芯型FTMR的营养价值。

  • 郭孟娇, 高健, 孙展英, 杨承剑, 成艳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739-475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估一种碱性过氧化氢处理稻秸纤维的体外瘤胃降解率及其对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普通稻秸为对照,将碱氧处理获得的稻秸纤维体外发酵72 h,并分别在4、8、12、18、24、36、48和72 h时测定产气量;在0.5、4、12、24、48和72 h时,每组取6个发酵瓶采集发酵液,用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和菌体蛋白(MCP)含量,收集剩余底物,用于纤维降解率的测定;收集72 h发酵底物于-80 ℃保存,用于后续DNA提取和高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发酵72 h时,稻秸纤维的干物质降解率是稻秸的1.64倍(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均显著高于稻秸(P<0.05)。稻秸纤维干物质开始降解时间短于稻秸,稻秸纤维在发酵4 h时出现降解而稻秸在发酵12 h时出现降解。2)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与稻秸相比,稻秸纤维结构更加松散,微生物黏附数量更多,发酵72 h消化更完全。3)稻秸纤维的发酵总产气量、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丙酸和异戊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稻秸(P<0.01),甲烷产量/总产气量比例和丁酸、异丁酸和戊酸含量以及乙酸/丙酸比例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稻秸(P<0.05或P<0.01)。在发酵72 h时,稻秸纤维的细菌总数和MCP含量极显著高于稻秸(P<0.01),NH3-N含量极显著低于稻秸(P<0.01)。4)α多样性结果表明,稻秸纤维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稻秸(P<0.05)。在门水平上,微生物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稻秸纤维和稻秸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菌门无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稻秸纤维中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产乙酸糖发酵菌属(Saccharofermentans)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等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稻秸(P<0.05),未培养的毛螺菌科(unculured_Lachnospiraceae)、Probable_genus_10、拟杆菌目F082(Bacteroidales_F082)和毛螺菌科UCG-009(Lachnospiraceae_UCG-009)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稻秸(P<0.05)。综上所述,稻秸纤维比稻秸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并能生成更多的VFA等能量物质,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产品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

  • 李双江, 张朕, 李哲, 刘光芒, 赵华, 贾刚, 田刚, 蔡景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7): 4751-47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对四川不同产区菜籽粕营养成分进行对比研究。试验从四川地区具有菜籽粕生产许可证的21家企业中按不同产区(四川东部、四川南部、四川北部和四川中部)选取17家(东部3家、南部3家、北部7家、中部4家),每家采集3份样品;另从3个饲料生产厂家采集加拿大进口菜籽粕,每个厂家取样3份,分别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抗营养因子含量。结果表明:1)四川地区菜籽粕主要成分含量为粗蛋白质(CP)41.07%、总能(GE)17.58 MJ/kg、粗纤维(CF)14.76%、中性洗涤纤维(NDF)52.65%、酸性洗涤纤维(ADF)35.12%、赖氨酸(Lys)1.11%、蛋氨酸(Met)0.34%、胱氨酸(Cys)0.53%、色氨酸(Trp)0.37%、苏氨酸(Thr)1.41%、芥酸13.82%、硫代葡萄糖苷(GS)51.00 μmol/g、异硫氰酸酯(ITC)0.20 mg/g。2)四川地区菜籽粕CP、钙(Ca)、Lys、Trp和Cys含量及GE显著低于加拿大菜籽粕(P<0.05),CF、NDF、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芥酸、亚麻酸和GS含量显著高于加拿大菜籽粕(P<0.05)。3)四川不同产区之间菜籽粕大部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GS和IT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GE及Ash、淀粉、Ca、总磷(TP)、Met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综上所述,四川地区菜籽粕属于高芥酸和高GS的“双高”品质,不同产区菜籽粕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