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4-15
  

  • 全选
    |
  •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Monograph
  • 王洪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669-6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动物生产者面临着提高畜产品中氨基酸含量和改善畜产品品质以及降低动物粪尿中氨氮排放量的双重任务。依照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通过对可吸收氨基酸平衡的调控来降低饲粮中蛋白质饲料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减少随粪、尿排出的含氮物质数量是一条节约蛋白质饲料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反刍动物的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反刍动物体内不同组织层次包括消化道、肝脏和肝外组织的氨基酸平衡调控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了评述。
  • 综述 Review
  • 朱宇旌, 于治姣, 张勇, 李艳, 邵彩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677-6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oxO转录因子受到各种外界刺激而被调控,主要包括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营养状况、细胞因子和应激等。这些外界因素通过FoxO修饰翻译后的复杂组合来调控FoxO的亚细胞定位、DNA结合特性、蛋白质水平和转录活性,这些修饰包括磷酸化、乙酰化、泛酸化和甲基化等。现在已证明FoxO参与蛋白质的降解和合成,并且参与调节骨骼肌的生长发育。但FoxO活性调控及其信号途径在骨骼肌中具体的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就FoxO的活性调控及其如何参与骨骼肌生长发育进行了综述。
  • 朱涛涛, 朱宇旌, 张勇, 邵彩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685-6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中一系列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有关的基因表达而参与细胞生长调控过程,进而促进细胞增生和组织修复。Egr-1受多种上游分子的调控并结合到下游分子启动子区域的特定序列,当受到多种刺激因子作用后可快速诱导和表达并通过其下游分子发挥不同的功能。本文就Egr-1对动物生长、生殖和机体免疫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 刘吉茹, 朱宇旌, 邵彩梅, 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692-6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是一类特异性催化磷脂酰肌醇(PI)的激酶,其信号途径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广泛参与动物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本文就PI3K/Akt信号途径的结构、活化机制及其在细胞凋亡和肌肉生长发育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 王圣, 李绍钰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699-7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是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良好的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完整性对保持家禽健康及维持正常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肠道黏膜的屏障保护功能研究已成热点,研究发现,许多营养素及添加剂对家禽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家禽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及近年来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以简单综述。
  • 阳坦, 孙志洪, 李晓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05-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期断奶综合征"是国内外畜牧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产生机理十分复杂,经过多年的探索仍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在早期断奶过程中伴随氧化应激的产生,并推测氧化应激有可能是"早期断奶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结合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早期断奶过程中氧化应激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作一综述。
  • 殷瑞娟, 张敏红, 石俭省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15-7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是人类和动物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转入的外源基因和受体植物自身的生理作用,转基因水稻会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新的物质成分,因此对转基因水稻进行安全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转基因水稻的实质等同性、毒性、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及其作为动物饲粮对动物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和分析。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李方方, 王军, 林燕, 邓洪, 吴德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20-7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缬氨酸与赖氨酸比(Val/Lys)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乳成分的影响。选取80头体况相近的初产母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根据Val/Lys随机分为4组:75%组(75/100)、90%组(90/100)、105%组(105/100)、120%组(120/100),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母猪妊娠第90天进入正式试验,到再次发情结束。结果表明:母猪泌乳期120%组全期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75%组(P<0.01),显著高于90%组(P<0.05);饲粮Val/Lys对窝产活仔数、窝产健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仔猪21日龄断奶时,随母猪饲粮Val/Lys的升高,仔猪断奶重逐渐增加,120%组显著高于75%组(P<0.05);母猪分娩后第21天,120%组背膘厚极显著低于75%组(P<0.01),背膘损失极显著高于75%组(P<0.01);母猪分娩后第14天,120%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75%和90%组(P<0.05),120%和105%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75%和90%组(P<0.05),75%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且随着饲粮Val/Lys的增加,葡萄糖含量呈降低的趋势;120%组初乳和第14天常乳中乳脂、非脂固形物、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75%和90%组(P<0.05)。饲粮中添加缬氨酸可提高初产母猪平均日采食量, 以Val/Lys为120%时最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最佳,但对初产母猪断奶-发情间隔没有显著影响。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王宝维, 王晓晓, 葛文华, 张名爱, 岳斌, 史雪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29-7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鸭油为研究对象,探索采用套算法对不同品种鹅真代谢能(TME)值的影响,从而确定鹅的鸭油TME值评定方法。分别选取260日龄健康五龙鹅和青农灰鹅各32只(公),采用2×2×2三因素正交试验设计,2个品种鹅分别采用2种饲喂方式(定量饲喂和直接强饲),饲喂2种饲粮(基础饲粮;基础饲粮+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共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8只鹅。试鹅单笼饲养,每天饲喂100 g,采用全收粪法收集排泄物。试验分2阶段,先饲喂基础饲粮,再饲喂鸭油饲粮,鸭油饲粮用10%的鸭油替代基础饲粮。结果表明:1)五龙鹅和青农灰鹅的鸭油TME值分别为37.79和38.15 MJ/kg;2)品种内4个试验组的TME值,采用定量饲喂并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组最高。3)品种间比较,青农灰鹅对鸭油的TME值显著高于五龙鹅(P<0.05)。综上所述,对鹅的鸭油代谢能值评定时, 定量饲喂并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测定的数据稳定性较高;鹅的鸭油TME值为37.79~38.15 MJ/kg;鹅的鸭油饲粮代谢能值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 袁超, 徐志刚, 蒋媛婧, 严华祥, 马婷, 邹晓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35-7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生长性能和屠体成分的影响,得出其育成期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量。选取864只体重相近的60日龄新杨绿壳蛋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采用2(代谢能:11.09和11.72 MJ/kg)×3(粗蛋白质:14.00%、14.50%和15.00%)因子设计试验,共设计6种饲粮饲喂绿壳蛋鸡。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不同能量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在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上未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不同能量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胫骨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胫骨长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在胫骨长度上未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屠体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在屠体总能上表现出了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根据饲养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结果,按Y=a+bx的数学模型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育成期绿壳蛋鸡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营养需要量分别为11.40 MJ/kg和14.45%。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吕凯, 侯生珍, 王志有, 郭远玉, 梁晓兵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43-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及赖氨酸/蛋氨酸(Lys/Met)对早期断奶藏羔羊生长性能及胃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55±2)日龄、平均体重(10.85±0.65) kg断奶藏羔羊98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4只,公母各占1/2。设3个饲粮蛋白质水平(21.03%、18.02%和15.01%),调整蛋白质水平为18.02%和15.01%的饲粮的Lys/Met分别为2.6、3.1和3.6。试验期20 d。结果表明:1)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藏羔羊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增加,腹泻率降低,藏羔羊瘤胃等复胃增重,小肠增长,瘤胃乳头和小肠绒毛发育得到优化;2)藏羔羊早期断奶饲粮在18.02%及15.01%蛋白质水平下,以Lys/Met为3.1的配比效果为最佳;3)蛋白质水平为18.02%(Lys/Met=3.1)的饲粮可替代21.03%的高蛋白质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1%(Lys/Met=3.1)的饲粮可替代18.02%的中蛋白质饲粮。结果提示,适宜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及Lys/Met能够促进早期断奶藏羔羊胃肠道良好的生长发育,合理的Lys/Met能够降低其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黎德兵, 李超, 张龚炜, 彭西, 周定刚, 李学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52-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维生素D3添加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外周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挑选体质健康、平均体重为(21.7±2.1) g的黄鳝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6组黄鳝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250、500、1 000、2 000和4 000 IU/kg维生素D3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饲养试验结束后,从各组随机选择6尾黄鳝,分别采集其肝胰脏、脾脏、头肾和后肠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样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D3添加水平对脾脏、后肠和头肾3种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1 000 IU/kg组细胞增殖指数(PI)最高,凋亡指数(AI)最低,与对照组和4 000 IU/kg组差异显著(P<0.05)。肝胰脏细胞PI随饲料中维生素D3添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以4 000 IU/kg组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细胞AI以1 000 IU/kg组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和4 000 IU/kg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1 000 IU/kg维生素D3可降低黄鳝外周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凋亡,促进脾脏、头肾和后肠细胞增殖,有利于外周淋巴器官生长;饲料中添加4 000 IU/kg维生素D3可致黄鳝外周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增殖受阻,细胞凋亡加快,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抑制。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傅祥超, 文斌, 汪平, 张凯, 刘汉中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61-7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生长及被毛发育相关指标,确定蛋氨酸及半胱氨酸在獭兔饲粮中的最优添加水平,并了解它们在影响獭兔生长及被毛发育方面的相互关系。选择同天出生的仔獭兔294只,以窝为单位随机分为7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獭兔饲喂基础饲粮(含半胱氨酸0.23%、蛋氨酸0.24%),试验组獭兔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0.25%和0.40%半胱氨酸或蛋氨酸的试验饲粮。饲养周期为初生到151日龄。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含硫氨基酸提高了獭兔的150日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0.25%、0.40%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含硫氨基酸添加水平的增加,獭兔的料重比表现为下降的趋势(P>0.05),平均日采食量则表现为上升的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0.25%和0.40%组换毛完成率和被毛密度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但0.25%与0.4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92日龄和151日龄被毛评分来看,獭兔被毛品质随含硫氨基酸添加水平的增加仅表现出提高的趋势,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各指标在蛋氨酸与半胱氨酸各对应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生长曲线拟合分析,在2种含硫氨基酸的添加水平内,添加水平仅改变獭兔的最大生长速度,而对成年体重的影响不大。由此得出,蛋氨酸与半胱氨酸对獭兔生长与被毛发育均具有促进作用,均以0.25%添加水平为最优,且促进效果几乎同等,等量半胱氨酸可以完全代替蛋氨酸。但是,仅通过添加含硫氨基酸不能显著地改变獭兔的表观被毛品质。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刁慧, 郑萍, 余冰, 何军, 毛湘冰, 虞洁, 黄志清, 代腊, 王曲圆, 陈代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68-7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苯甲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养分消化率和空肠食糜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72头24日龄断奶、初始体重为(6.03±0.78)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按体重相近、公母各占1/2的原则,随机分为2个组,即对照组和苯甲酸组(5 000 mg/kg),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 000 mg/kg苯甲酸显著降低了仔猪全期的料重比(P<0.05),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试验第42天仔猪血清中钙和三碘甲腺原氨酸的含量以及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能量、粗脂肪、钙、磷和粗灰分的消化率(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 000 mg/kg苯甲酸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试验第14天仔猪空肠食糜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的活性及试验第42天仔猪空肠食糜乳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P<0.05或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5 000 mg/kg苯甲酸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空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 张文旭,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李文立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78-7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胆碱对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养分表观利用率的影响。选用1日龄青农灰鹅18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0、600、1 200、1 800、2 400和3 000 mg/kg的胆碱。试验期15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1 800和2 400 mg/kg的胆碱能极显著或显著提高1~4周龄和5~15周龄鹅平均日增重(P<0.05或P<0.01),降低料重比(P<0.05或P<0.01),有效降低死淘率。2)饲粮中添加2 400 mg/kg的胆碱能显著提高4周龄和15周龄鹅全净膛率(P<0.05),添加1 800 mg/kg的胆碱能显著提高15周龄鹅屠体率(P<0.05),显著降低15周龄鹅腹脂率(P<0.05),但对4周龄和15周龄鹅半净膛率影响不显著(P>0.05)。3)饲粮中添加1 800 mg/kg胆碱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钙、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利用率(P<0.05或P<0.01),但对干物质、有机物及粗蛋白质的表观利用率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结果得出,在鹅饲粮中适量添加胆碱是可行的,胆碱添加水平以1 800 mg/kg为宜。
  • 汪水平, 王文娟, 陈祖鸿, 杨霞, 唐明月, 刘凯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85-7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檗碱对肉兔生长发育与血液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128只5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3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20及30 mg/kg盐酸小檗碱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4 d,其中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27 d。结果表明:4组试验兔死亡率和腹泻率分别为9.38%、6.25%、3.13%、3.13%和1.52%、0.86%、0.00、0.00;20 mg/kg组试验兔末重、增重、日增重及胴体重均极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对照组试验兔料重比和屠宰率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其余3组(P<0.01),20 mg/kg组试验兔日干物质进食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10 mg/kg组(P<0.05)和30 mg/kg组(P<0.01);对照组试验兔血清葡萄糖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或P<0.01),20 mg/kg组试验兔血清尿素氮浓度极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1);对照组试验兔心脏系数显著高于10 mg/kg组(P<0.05),肝脏系数、肾脏系数及脏器系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或P<0.01),且对照组和30 mg/kg组试验兔脾脏系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10 mg/kg组和20 mg/kg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20 mg/kg组试验兔胃、十二指肠、空肠、盲肠及胃肠道系数均极显著提高(P<0.01),10 mg/kg组试验兔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及胃肠道系数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0 mg/kg组试验兔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系数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仅10 mg/kg组试验兔蚓突系数极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饲粮添加小檗碱可降低肉兔死亡率、腹泻率及血清葡萄糖与尿素氮浓度,改善生长与育肥性能,促进胃肠道发育;同时,小檗碱会抑制肉兔主要脏器发育,但不会影响其功能;综合而言,肉兔饲粮中添加20 mg/kg盐酸小檗碱较为适宜。
  • 杨奇慧, 谭北平, 董晓慧, 迟淑艳, 刘泓宇, 王凤美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795-8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铬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配制7种等氮等能饲料,其铬(吡啶甲酸铬形式)添加水平分别为0、0.4、0.8、1.2、1.6、2.0和5.0 mg/kg。选择初始体重为(0.310±0.001) g的凡纳滨对虾虾苗840尾,随机分配到21个0.38 m3的玻璃纤维钢桶中,每桶40尾虾,每3桶饲喂1种饲料。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以1.6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显著高于或低于0、0.4和5.0 mg/kg组(P<0.05),与1.2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以2.0 mg/kg组最高,但与1.6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铬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全虾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全虾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含量分别在铬添加水平为5.0 mg/kg、1.2~1.6 mg/kg、0.4 mg/kg时显著升高(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酚氧化物酶活性均以1.6 mg/kg组为最高,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以1.2 mg/kg组为最高,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以2.0 mg/kg组为最高,并均显著高于0 mg/kg组(P<0.05)。饲料铬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对于0.31~8.50 g的凡纳滨对虾,在饲料中以吡啶甲酸铬形式添加1.2~1.6 mg/kg的铬为宜。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于会民, 梁陈冲, 陈宝江, 蔡辉益, 王勇, 刘世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05-8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制剂(aflatoxin-detoxifizyme,ADTZ)对饲喂黄曲霉毒素B1(AFB1)饲粮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应用效果。选用日龄相差不超过3 d、品种相同的断奶仔猪108头,按照遗传背景相同、体重相近、性别比例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AFB1组(基础饲粮+0.1 mg/kg AFB1)、ADTZ组(基础饲粮+0.1 mg/kg AFB1+0.2% ADTZ),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有下降趋势(P>0.05),料重比有上升趋势(P>0.05);肝脏中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2)与对照组相比,当添加0.2%的ADTZ后,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均有所改善,同时有降低料重比的趋势(P>0.05);以上相关生化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在基础饲粮中添加AFB1可导致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肝脏生理功能受损;添加ADTZ可有效消除AFB1对断奶仔猪的危害,改善其生长性能,保护肝脏生理功能。
  • 吕武兴, 贺建华, 宋洪国, 刘敏敏, 金雪丽, 李俊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12-8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黄曲霉毒素B1(AFB1)对肉鸭生产性能、肝组织结构及免疫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双鬼头肉鸭24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试验期4周(28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0、100和150 μg/kg AFB1纯品的试验饲粮,记录采食量和增重数据,计算生产性能;试验结束时屠宰,取肝脏样品,分别进行切片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AFB1极显著降低了肉鸭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肉鸭末重分别下降了14.67%(P<0.01)、30.38%(P<0.01)和31.83%(P<0.01),且100、150 μg/kg AFB1还极显著增加了料重比(P<0.01),显著增加了死亡率(P<0.05);2)随着AFB1添加水平的增加,肉鸭肝脏组织病变程度逐渐增加,肝脏中IL-2和IFN-γ基因mRNA表达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100、150 μg/kg AFB1极显著下调了IFN-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AFB1可导致肉鸭生产性能下降和肝脏组织结构损伤,并通过下调肝脏中IL-2和IFN-γ基因的表达,改变肉鸭机体的免疫水平。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朱良, 贺喜, 李敏, 张铖铖, 王开丽, 武进, 岳龙, 易孟霞, 张石蕊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19-8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采集我国棉花主产区棉籽粕样品,分析棉籽粕常规成分,测定其生长猪消化能(DE),建立棉籽粕常规成分与生长猪DE之间的关系。采用15%和20%替代比例的套算法,分别测定生长猪棉籽粕DE,探讨套算法中不同替代比例对DE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 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健康阉公猪18头,采用3个6×6拉丁方试验设计,全收粪法分别测定9个棉籽粕样品DE,并将棉籽粕常规成分与DE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比较2个不同替代比例的套算法测定的DE。结果表明:本次试验所测定棉籽粕DE的加权平均值(风干基础,干物质90.41%)为9.94 MJ/kg;长江流域棉区平均值(风干基础,干物质89.72%)为9.96 MJ/kg;黄河流域棉区平均值(风干基础,干物质89.86%)为9.23 MJ/kg;西北内陆棉区平均值(风干基础,干物质91.30%)为10.61 MJ/kg。推荐DE预测模型(干物质基础): DE(MJ/kg)=-14.38+0.557×总能+0.320 95×粗蛋白质-0.012 68×中性洗涤纤维(R2=0.72)。套算法中的2个不同替代比例(15%和20%)对DE影响较小。
  • 许兰娇, 黎观红, 瞿明仁, 游金明, 易中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27-8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添加水平对5~8周龄泰和乌骨鸡生产性能及组织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选用29日龄泰和乌骨鸡27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鸡饲喂在基础饲粮(铜含量为4.77 mg/kg)中分别添加0、5、15、30、60、125 mg/kg铜的饲粮,饲养至56日龄。结果表明:饲粮添加适量铜可显著影响5~8周龄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且在30 mg/kg时生产性能达到最佳。饲粮添加适量铜可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血清、肝脏、肾脏、皮肤及肌肉的黑色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P<0.05或P<0.01),并呈现出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的趋势。当饲粮铜添加水平为30 mg/kg时,血清和组织酪氨酸酶活性及组织黑色素含量达到峰值。由此可知,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铜可提高生产性能和组织黑色素含量,其适宜添加水平为30 mg/kg。
  • 林谦, 王照群, 戴求仲, 蒋桂韬, 张旭, 王向荣, 张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33-8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玉米加工副产品和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在畜禽饲料配方中得到精准应用,试验选用56只体重为(2.5±0.2) kg的健康成年黄羽肉公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7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采用绝食强饲法进行3期代谢试验,以单一原料以及其添加复合非淀粉多糖酶为饲粮,测定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添加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前后的代谢能及能量代谢率。结果表明:玉米加工副产品的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除3种玉米蛋白粉和2种玉米糖渣高于玉米外,其他均低于玉米。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的AME和TME预测方程分别为:AME=3.322 1+0.704 2GE-0.521 3CF(R2=0.893 9),TME=25.697 6+0.742 5GE-0.426 2CF-0.252 2DM(R2=0.919 4);加酶后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能量表观代谢率及真代谢率以不喷浆玉米皮最低,玉米蛋白粉 最高。添加非淀粉多糖复合酶后,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能量表观代谢率提高了0.82%~3.32%,能量真代谢率提高了0.78%~3.00%,AME提高了0.82%~3.32%,TME提高了0.98%~2.94%;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AME与TME的有效营养改进值范围均为0.19~0.25 MJ/kg,其中以玉米麸质饲料最高,玉米最低。由此可见,添加复合非淀粉多糖酶能提高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的能量利用率,改善玉米加工副产品的能量效价。
  • 许丽惠, 祁瑞雪, 王长康, 王全溪, 谢丽曲, 林丽花, 陈庆达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40-8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1日龄黄羽肉鸡250羽,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为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杆菌肽锌200 mg/kg和10%硫酸粘杆菌素60 mg/kg;Ⅲ、Ⅳ、Ⅴ组为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用3%、6%、9%的发酵豆粕替代部分普通豆粕,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Ⅳ、Ⅴ组体增重分别显著提高了3.87%、4.38%(P<0.05);Ⅳ、Ⅴ组料重比分别降低了4.57%(P>0.05)、5.71%(P<0.05);Ⅴ组成活率极显著提高了6.38%(P<0.01)。2)Ⅱ、Ⅴ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组血清尿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Ⅴ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3)Ⅱ、Ⅲ、Ⅳ、Ⅴ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其中Ⅴ组最高;Ⅴ组肥大细胞数量最低,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Ⅱ、Ⅲ、Ⅳ、Ⅴ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阳性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其中Ⅴ组最高。4)Ⅱ、Ⅴ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Ⅲ、Ⅳ组(P<0.05),Ⅴ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可见,在黄羽肉鸡生长前期用9%发酵豆粕替代部分普通豆粕能够提高体增重,改善料重比,提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并降低尿酸含量,同时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稳定肥大细胞和sIgA阳性细胞数量,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并降低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增加乳酸菌数量,改善肠道微环境。
  • 崔小燕, 王树满, 袁建敏, 张炳坤, 闫大任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49-8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储存期玉米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日龄雌性科宝商品代雏鸡144只,根据体重均衡原则分成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分别饲喂由储存2、4年的玉米配制的试验饲粮,与储存0年的玉米作对照,试验期42 d,测定17日龄时血液淋巴细胞转化率,21、42日龄时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和血清溶菌酶活性指标。结果表明:1)21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储存2年的玉米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血液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储存4年的玉米显著降低了肉鸡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P<0.05),显著降低了淋巴细胞对伴刀豆球蛋白A的反应性(P<0.05),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新城疫抗体效价和溶菌酶活性(P<0.05)。2)42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储存2年的玉米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血液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也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储存4年的玉米显著降低了肉鸡脾脏指数和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P<0.05),对其他免疫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玉米储存期过长可导致肉鸡的免疫功能下降。
  • 吴文旋, 段永邦,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56-8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饲粮阴阳离子差(DCAD)对围产期奶牛酸碱平衡、血浆钙浓度及抗氧化应激的影响。选用39头经产预产前28 d、体重、年龄相近的荷斯坦奶牛,按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每组13头牛,分别饲喂DCAD为+175、-35、-183的试验饲粮。DCAD水平通过在饲粮中添加阴离子盐配制。试验期6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结果表明,降低DCAD水平可降低尿液pH(P<0.05),提高血浆钙浓度(P<0.05);但对血浆抗氧化应激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奶牛产后产奶量和乳成分不受产前DCAD水平的影响(P>0.05)。由此可见,降低围产前期奶牛DCAD水平可降低尿液pH,有利于维持血浆钙稳定,对抗氧化应激能力没有影响。
  • 成海建, 臧坤, 刘晓牧, 万发春, 谭秀文, 刘桂芬, 宋恩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64-8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牛前体脂肪细胞培养方法,本试验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法、油红O染色法和RNA质量检测结果,比较组织块培养法、传统消化法和改良消化法培养的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培养出成熟脂肪细胞,细胞形态一致,其中改良消化法极大地缩短了试验样品处理的时间,且细胞形态最好,提取的RNA质量最好。改良消化法是一种快捷、有效的牛前体脂肪细胞培养方法。
  • 张建勋, 刘江波, 薛白, 阎天海, 王之盛, 王立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70-8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精粗比对南江黄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以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南江黄羊 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饲粮精粗比分别为10:90(10C组)、30:70(30C组)、50:50(50C组)、70:30(70C组)、90:10(90C组)。结果表明:随着饲粮精粗比的提高,培养液中pH逐渐下降,发酵后70C、90C组均显著低于10C、30C组(P<0.05);精粗比对氨态氮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微生物蛋白浓度随着精粗比的提高逐渐升高,其中90C组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有机物发酵率随着精粗比的提高显著提高(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值随着精粗比的提高逐渐下降。由此可知,本试验条件下,高精料饲粮对南江黄羊体外发酵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精料比例的升高,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增加,瘤胃发酵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
  • 蒋昊, 殷骁潇, 朱思洁, 何宝祥, 郑威, 邹彩霞, 杜玉兰, 邹振兴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78-8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硒和维生素E对泌乳水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将70头泌乳水牛按胎次、泌乳阶段、产奶量、体重相似的原则随机分成2组,均饲喂基础饲粮(2.0 mg/d硒和120 IU/d维生素E),试验组补饲1.6 mg/d硒和200 IU/d维生素E,每组各35头。试验期107 d,前7天为预试期。检测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血浆硒、维生素E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隐性乳房炎乳区发病率60 d时下降了34.06%,90 d时下降了43.11%,2组间个体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正试期内试验组血浆硒和维生素E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60 d时,试验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与饲喂2.0 mg/d硒和120 IU/d维生素E相比,泌乳水牛补饲1.6 mg/d硒和200 IU/d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血浆中硒、维生素E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并有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趋势。
  • 谭振, 孙泽威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4): 884-8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4.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优化糖基化去除大豆球蛋白免疫原性的方法,本试验采用果寡糖与粗提大豆球蛋白进行干热法糖基化反应,选择不同的温湿度反应条件组合,测定各个反应条件下0~120 h产物的蛋白质溶解状况及免疫原性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产物的蛋白质溶解均有下降,而免疫原性去除效果增强,其中在65 ℃、75%相对湿度、蛋白质与糖摩尔比1: 14时反应60 h条件下蛋白质溶解及免疫原性去除效果最为理想。该条件可以作为干热法糖基化反应去除大豆球蛋白免疫原性的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