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提取物(PE)是提取于植物中且具有抗菌、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1种或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天然成分物质,可通过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动物采食量;促进消化液和消化酶分泌,调节肠道菌群并改善肠道生理形态和功能状态,从而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促进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甲状腺激素(THs)分泌,调节机体生长和代谢;提供维生素D并促进成骨,维持骨组织生长,从而起到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近年来,PE作为天然促生长饲料添加剂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而目前对P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动物机体某一方面或某一功能的单一影响上。因此,本文针对PE促动物生长作用的机制进行系统综述,为PE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乳酸一直被认为是葡萄糖代谢的副产物,但自从发现乳酸作为信号分子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具有信号转导功能,并在调节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来,这种观点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证明乳酸对炎症过程具有调控作用,但目前是否可以将乳酸视为促炎介质或抗炎介质,尚无定论。在急性炎症性疾病中,乳酸主要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81(GPR81)及单羧酸转运载体(MCT)、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充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等发挥抗炎作用;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乳酸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4(GPR4)、调节T细胞运动、诱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蛋白激酶B(AKT)通路等发挥促炎作用。本文总结了乳酸在炎症过程中的多效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乳酸信号传导机制,以期为今后炎症调控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氨基酸络合铁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肝脏铁沉积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24.10±2.43)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216头,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空白对照)饲喂不添加任何铁源的基础饲粮;FeSO4组(阳性对照)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 mg/kg FeSO4(以铁计);其余4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30、45和60 mg/kg氨基酸络合铁(均以铁计)。试验期110 d,按试验猪体重分为25~50 kg、51~85 kg和86~120 kg等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和FeSO4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氨基酸络合铁对各体重阶段及试验全期试验猪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在86~120 kg阶段和试验全期,随着氨基酸络合铁添加水平的提高,试验猪平均日增重(ADG)呈线性提高(P<0.05)。2)在50 kg时,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45和60 mg/kg氨基酸络合铁均极显著提高试验猪血液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含量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P<0.01);在85 kg时,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45和60 mg/kg氨基酸络合铁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血液血红蛋白(HGB)含量(P<0.05)、MCH含量(P<0.01)和MCV(P<0.01);在120 kg时,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45和60 mg/kg氨基酸络合铁均极显著提高血液MCH含量(P<0.01),饲粮中添加45和60 mg/kg氨基酸络合铁均极显著提高血液MCV(P<0.01)。同时,随着氨基酸络合铁添加水平的提高,各体重阶段试验猪血液MCH含量和MCV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1)。此外,除15 mg/kg氨基酸络合铁添加组外,其他水平氨基酸络合铁添加组试验猪血常规指标与FeSO4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氨基酸络合铁均极显著提高生长肥育猪肝脏铁含量(P<0.01),且随着氨基酸络合铁添加水平的提高,肝脏铁含量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1)。与FeSO4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 mg/kg氨基酸络合铁极显著提高肝脏铁含量(P<0.01)。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5和60 mg/kg氨基酸络合铁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生长肥育猪背最长肌肉色红度(a*)值(P<0.05)和饱和度Chroma(c*)值(P<0.01),且随着氨基酸络合铁添加水平的提高,两者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5 mg/kg氨基酸络合铁即可有效促进生长肥育猪肝脏铁沉积,添加30 mg/kg可有效促进血液中血红蛋白合成,添加45 mg/kg可改善猪肉色泽,表明该氨基酸络合铁在猪上是一种高效饲用铁源。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氮磷玉米-豆粕型饲粮对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粪污排放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60头体重为(131.68±0.62) kg的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的饲粮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不添加植酸酶;试验Ⅰ组的饲粮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降低磷水平(0.35% vs 0.24%)并添加植酸酶(1 000 IU/kg),且停用微量元素;试验Ⅱ组的饲粮在试验Ⅰ组饲粮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饲粮氮水平(11.09% vs 9.87%)。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生长性能、血清钙和磷含量、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肉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45%和3.00%(P<0.05),粗灰分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69.10%和78.49%(P<0.05);同时粪便粗灰分含量分别下降了12.44%和17.83%(P<0.01),粪便磷含量分别下降了17.31%和21.92%(P<0.01),粪便铜含量分别下降了54.81%和60.25%(P<0.01),粪便锌含量分别下降了71.10%和75.65%(P<0.01)。并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之间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粪污排放、肉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育肥后期饲喂停用微量元素的低氮磷玉米-豆粕型饲粮,可以显著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并有效减少粪便磷、铜及锌等的排放,且对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无负面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葵花托盘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抗氧化能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葵花托盘作为一种新型非常规饲料来源提供参考。选取48头90日龄、体况良好和体重为(31.69±0.92) kg的“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2%、4%、6%葵花托盘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75 d。结果表明:1)4%葵花托盘组第75天体重显著高于6%葵花托盘组(P<0.05),4%葵花托盘组第1~75天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6%葵花托盘组(P<0.05),4%葵花托盘组第1~75天料重比(F/G)显著低于6%葵花托盘组(P<0.05)。2)4%葵花托盘组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高于2%、6%葵花托盘组(P<0.05)。3)4%葵花托盘组空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6%葵花托盘组(P<0.05),4%、6%葵花托盘组空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葵花托盘组回肠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2%、4%葵花托盘组的总增重效益分别提高了3.00%、15.32%,6%葵花托盘组的总增重效益降低了9.64%。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4%葵花托盘促进了育肥猪的生长,提高了空肠、回肠抗氧化能力,对小肠组织形态无不利影响,且经济效益最佳,葵花托盘可作为非常规饲料原料用于育肥猪生产。
本试验旨在测定10个不同厂家的米糠的化学成分含量及生长猪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并基于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构建米糠生长猪有效能值的预测模型。选取22头初始体重为(30.0±1.5) kg的“杜×长×大”健康去势公猪,单代谢笼饲养,并按照2个11×3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10个米糠饲粮和1个基础饲粮。采用全收粪、尿法和套算法分别测定10个米糠的猪DE和ME,采用逐步回归函数构建立米糠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对DE、ME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风干状态下,10种米糠含总能(GE)14.69~18.98 MJ/kg,干物质(DM)87.40%~88.61%,粗蛋白质(CP)11.84%~16.29%、粗灰分(Ash)6.29%~11.49%、粗脂肪(EE)0.55%~14.37%,粗纤维(CF)4.23%~9.97%、中性洗涤纤维(NDF)16.72%~29.35%,酸性洗涤纤维(ADF)3.19%~11.97%,总淀粉(TS)25.01%~36.14%,钙(Ca)0.07%~0.64%和总磷(TP)1.52%~2.01%;10个米糠对生长猪的DE和ME平均值分别为11.65和11.03 MJ/kg;米糠对生长猪DE和ME的最佳预测模型分别为DE(风干基础,MJ/kg)=-5.191+1.019GE(R2=0.621,P<0.01)和ME(风干基础,MJ/kg)=-5.307+0.987GE(R2=0.671,P<0.01)。由此可见,不同来源米糠间CP、EE、TS和纤维组分(NDF、ADF)含量变异均较大,是造成样本间GE差异的主要因素,且GE是米糠生长猪有效能值预测的关键因子。
本试验旨在测定糙米的理化特性及其对生长育肥猪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并基于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构建糙米对生长育肥猪有效能值的预测模型。试验选用22头健康、体重相近[(50.0±1.7) kg]的“杜×长×大”杂交阉公猪,采用2个11×3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1个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和10个糙米饲粮。试验共3个周期,每期12 d(7 d预饲+5 d粪尿收集)。结果显示:风干状态下,10种糙米的总能(GE)的平均值为15.42 MJ/kg(14.98~15.95 MJ/kg),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粗灰分(Ash)、钙(Ca)、总磷(T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总淀粉(TS)、抗性淀粉(RS)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7.39%(86.40%~88.40%)、6.73%(5.34%~8.39%)、1.97%(1.10%~2.77%)、0.92%(0.20%~1.53%)、1.06%(0.87%~1.29%)、0.02%(0.01%~0.03%)、0.17%(0.14%~0.20%)、5.04%(2.17%~9.58%)、1.61%(0.74%~2.49%)、69.08%(56.76%~77.94%)、13.29%(1.08%~20.68%),容积、千粒重和千粒容积的平均值分别为0.76 kg/L(0.73~0.78 kg/L)、20.53 g/千粒(14.59~25.82 g/千粒)、25.2 mL/千粒(19.9~32.0 mL/千粒),其中EE、Ca、RS、CF、NDF和ADF含量的变异系数(CV)均大于30%,CP、Ash、TP、TS含量以及千粒重、千粒容积的CV均大于10%。10种糙米对生长育肥猪的DE和ME的平均值分别为14.22(12.45~15.47 MJ/kg)和13.83 MJ/kg(12.37~15.17 MJ/kg);糙米对生长育肥猪的DE和ME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DE(风干基础,MJ/kg)=-13.149-0.104TS-2.603CF+2.309GE+1.426ADF-53.251Ca[R2=0.96,相对标准差(RSD)=0.27]和ME(风干基础,MJ/kg)=2.194+0.894DE+16.815Ca+0.312EE-0.028TS(R2=0.99,RSD=0.05)。由此可见,糙米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变异很大,是造成DE和ME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TS、CF、GE、ADF、Ca和EE含量可以作为生长育肥猪糙米DE和ME的关键预测因子。
本试验旨在研究纳米氧化锌(N-ZnO)对仔猪血液生化、抗氧化、免疫指标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6.15±0.01) kg] 144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抗生素(ANTI)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6 g/t金霉素,氧化锌(ZnO)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600 mg/kg ZnO,N-ZnO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00、300、400、500 mg/kg N-ZnO (分别为N200、N300、N400、N500组)。26 d后,采集仔猪血液,测定血浆生化、抗氧化指标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含量。结果表明:1)与ANTI组和ZnO组相比,N-ZnO组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ZnO组血浆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ANTI组和N-ZnO组(P<0.05)。2)ANTI组、ZnO组、N500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与ZnO组和N500组相比,N200~N400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5)。3)与ANTI组相比,N200~N400组和ZnO组血清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ANTI组和ZnO组相比,N200~N300组的血清IgG含量以及N400组的血清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随着N-ZnO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IgA、IgG含量呈线性降低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血清IgG含量呈线性增加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4)与ANTI组和ZnO组相比,N200~N400组血浆组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浆脯氨酸、β-丙氨酸、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着N-ZnO添加量的增加,仔猪血浆精氨酸和瓜氨酸含量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丝氨酸、甘氨酸、羟脯氨酸含量呈二次曲线变化或线性增加(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N-ZnO对仔猪肝脏功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产生了一定益处,还改变了血浆游离氨基酸谱。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氨糖铁和甘氨酸铁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组织铁含量和含铁酶活性的影响,筛选敏感指标评价了氨糖铁相对于甘氨酸铁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试验采用2×3+1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遗传背景相同、健康及体重[(9.80±0.61) kg]相近的35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210头,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30、60和90 mg/kg的铁(分别源于氨糖铁和甘氨酸铁)。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铁显著提高了49日龄血液红细胞压积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OX)含量及70日龄皮肤亮度(L*)值、血浆铁(PI)含量、血液总铁结合力(TIB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肾脏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70日龄脾脏铁含量(P<0.05)。铁水平显著影响49日龄PI含量和血液TIBC及70日龄肝脏铁和COX含量(P<0.05)。随着饲粮铁水平的升高,49日龄PI和血液TIBC及70日龄肝脏铁呈显著线性升高(P<0.05),而70日龄肝脏COX含量则呈显著二次曲线升高(P<0.05)。铁源显著影响49和70日龄血液COX含量、70日龄皮肤L*值和肝脏SDH活性(P<0.05),在提高49和70日龄血液COX含量方面,甘氨酸铁显著优于氨糖铁(P<0.05);但在提高70日龄皮肤L*值、肝脏SDH活性方面,氨糖铁显著优于甘氨酸铁(P<0.05)。49日龄PI含量和70日龄肝脏铁含量适于评价不同铁源的生物学利用率,根据这2种指标与平均每日铁进食量的多元线性斜率并用斜率比法进行计算,则氨糖铁相对于甘氨酸铁(以甘氨酸铁的生物学利用率为100%)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33%和151%,显著高于甘氨酸铁的生物学利用率(P<0.05)。由此可见,断奶仔猪49日龄PI含量和70日龄肝脏铁含量是评价断奶仔猪对不同铁源生物学利用率的敏感指标,以此2种指标评价获得的氨糖铁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33%和151%,显著高于甘氨酸铁的生物学利用率(10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和栏舍面积对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3双因素设计,其中栏舍面积分别为2和4 m2,饲养密度分别为0.33、0.67和1.00 m2/头。选取198头健康状态良好、胎次相近的28日龄三元杂(杜×长×白)去势仔猪,平均体重为(10.32±0.18) kg,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试验期为30 d。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为0.67和1.00 m2/头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末重显著高于饲养密度为0.33 m2/头组(P<0.05)。栏舍面积为4 m2组的ADFI和ADG显著高于栏舍面积为2 m2组(P<0.05)。饲养密度为0.33 m2/头组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低于饲养密度为0.67和1.00 m2/头组(P<0.05)。2)饲养密度为0.33 m2/头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低于饲养密度为0.67 m2/头组(P<0.05)。3)饲养密度和栏舍面积对仔猪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组织蛋白酶E(CathE)和黏蛋白-2(MUC-2)含量存在显著交互效应(P<0.05)。饲养密度为0.33 m2/头组的空肠黏膜MUC-2含量显著低于饲养密度为0.67和1.00 m2/头组(P<0.05)。4)栏舍面积为2 m2组的空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栏舍面积为4 m2组(P<0.05)。5)饲养密度和栏舍面积对仔猪回肠黏膜干扰素-γ(IFN-γ)、骨髓分化因子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Toll样受体3(TLR3)和Toll样受体4(TLR4)的mRNA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交互效应(P<0.05)。栏舍面积为2 m2组的回肠黏膜Myd88、IL-10和TLR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栏舍面积为4 m2组(P<0.05)。饲养密度为1.00 m2/头组的回肠黏膜Myd88和TLR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饲养密度为0.33和0.67 m2/头组(P<0.05)。由此可见,10~23 kg的仔猪适宜饲养密度为0.67~1.00 m2/头,适宜栏舍面积为4 m2。饲养密度和栏舍面积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屏障功能以及炎症相关途径的信号通路影响仔猪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800只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白羽肉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200、400和600 g/t丁酸梭菌制剂。试验期43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和600 g/t丁酸梭菌能显著提高白羽肉鸡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 g/t丁酸梭菌能显著提高白羽肉鸡21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IgA)含量以及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显著提高43日龄血清IgM和IgA含量以及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显著降低法氏囊指数(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 g/t丁酸梭菌能够显著提高白羽肉鸡21日龄盲肠及43日龄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降低21日龄盲肠和43日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并显著提高21日龄盲肠及43日龄十二指肠和回肠绒隐比(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 g/t丁酸梭菌能够显著降低白羽肉鸡21、43日龄粪便及43日龄盲肠内容物菌群Shannon指数(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羽肉鸡21日龄粪便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提高,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试验组43日龄粪便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提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试验组43日龄盲肠内容物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提高,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5)与对照组相比,验证试验中试验组白羽肉鸡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和死淘率降低,且试验组肉鸡平均重量从14日龄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400 g/t丁酸梭菌制剂能够提高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组织形态,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保持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迷迭香提取物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肠道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雄性肉鸡57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UA250组)、500(UA500组)和750 mg/kg迷迭香提取物(UA750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UA250组、UA500组、UA750组21和42日龄体重(BW)显著提高(P<0.05)。UA250组22~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UA500组1~21日龄、22~42日龄ADFI和ADG显著提高(P<0.05);UA750组22~42日龄ADG显著提高(P<0.05),1~42日龄死淘率显著降低(P<0.05),1~21日龄、22~42日龄的死淘率有降低趋势(P=0.090、P=0.085)。各组间料重比(F/G)差异不显著(P>0.05)。2)与CON组相比,UA75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UA250组、UA500组、UA750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有降低趋势(P=0.096)。各组间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3)与CON组相比,UA250组回肠绒毛高度(VH)、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隐比(VH/CD)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CD)显著降低(P<0.05);UA500组回肠VH、十二指肠和空肠VH/CD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CD显著降低(P<0.05);UA750组十二指肠和空肠VH、十二指肠VH/CD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CD显著降低(P<0.05)。4)与CON组相比,UA750组Simpson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ACE、Chao1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5)与CON组相比,UA250组、UA500组、UA750组盲肠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UA250组、UA500组瘤胃球菌属torques群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UA250组、UA750组未分类梭状芽孢杆菌属UCG_014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UA750组未分类毛螺菌科、未分类的瘤胃细菌和未分类颤螺旋菌科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UA250组、UA500组、UA750组肉鸡盲肠Lachnoclostridium、粪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UA250组、UA500组肉鸡盲肠未分类颤螺旋菌科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可以提高AA肉鸡的生长性能、降低死淘率、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形态、优化肠道微生物环境,保障肠道健康。AA肉鸡饲粮中迷迭香提取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0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桑叶提取物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42日龄、体重接近、体况健康的雄性中速型黄羽肉鸡120羽,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羽。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Ⅲ、Ⅳ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05%、0.10%、0.20%的桑叶提取物。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Ⅲ和Ⅳ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Ⅱ、Ⅲ和Ⅳ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有所提高(P>0.05)。2)随着饲粮中桑叶提取物添加水平的增加,全净膛率呈线性增加(P<0.05),腹脂率呈线性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Ⅲ和Ⅳ组的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4)随着饲粮中桑叶提取物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呈二次下降(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线性下降(P<0.05)。5)与对照组相比,Ⅱ、Ⅲ和Ⅳ组的磷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Ⅲ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黄羽肉鸡饲粮中添加桑叶提取物有助于改善其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降低料重比,提高粗蛋白质和磷表观消化率,以添加0.10%~0.20%为宜。
本试验通过测定桑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黄羽肉鸡血清、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测定,旨在探究桑叶提取物的综合抗氧化能力。通过测定桑叶提取物的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评定桑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选取体重相近、体况健康的42日龄雄性中速型黄羽肉鸡12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羽鸡。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05%、0.10%和0.20%的桑叶提取物。试验期共42 d。结果表明:1)桑叶提取物浓度在0.2~1.5 mg/mL时对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且桑叶提取物的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随着桑叶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0.05%、0.10%和0.20%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血清活性氧(ROS)含量显著降低(P<0.05);0.20%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0.05%、0.10%和0.20%组肝脏G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丙二醛(MDA)和ROS含量显著降低(P<0.05);0.20%组肝脏T-AOC显著升高(P<0.05),0.10%和0.20%组肝脏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0.10%组肝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0.20%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0.10%和0.20%组肝脏CAT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0.05%、0.10%和0.20%组肝脏GPx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可知,桑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饲粮中添加桑叶提取物可以提高黄羽肉鸡抗氧化能力,在桑叶提取物添加量以0.10%~0.20%为宜。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桑叶水提物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56羽8日龄雌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羽。对照组(CON组)和大肠杆菌攻毒组(EC组)饲喂基础饲粮;桑叶水提物组(MWE组)和桑叶水提物+大肠杆菌攻毒组(ECMWE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200 mg/kg桑叶水提物。试验期28 d(8~35日龄)。33~35日龄时,EC组和ECMWE组肉鸡灌服2 mL大肠杆菌K88菌液(1.0×109 CFU/mL),CON组和MWE组肉鸡灌服2 mL无菌生理盐水。结果显示:1)大肠杆菌攻毒使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P<0.05),腹泻率显著升高(P<0.05)。添加桑叶水提物极显著提高了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P<0.01),极显著降低了肉鸡的料重比(F/G)和腹泻率(P<0.01)。添加桑叶水提物与大肠杆菌攻毒对肉鸡的ADFI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对腹泻率表现出存在交互作用的趋势(P=0.07)。2)大肠杆菌攻毒显著降低了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5),极显著降低了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1);添加桑叶水提物有提高肉鸡血清中CAT活性的趋势(P=0.09)。3)添加桑叶水提物能显著增加肉鸡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5)。4)添加桑叶水提物和大肠杆菌攻毒均能明显改变肉鸡盲肠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下,添加桑叶水提物有降低肉鸡盲肠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的趋势(P=0.09),有升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的趋势(P=0.08);在属水平下,添加桑叶水提物能显著提高另枝菌属(Alistip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毛螺菌科UCG-004(Lachnospiraceae_UCG-004)的相对丰度(P<0.05),极显著降低瘤胃球菌科UCG-011(Ruminococcaceae_UCG-011)和瘤胃球菌科UCG-013(Ruminococcaceae_UCG-013)的相对丰度(P<0.01)。添加桑叶水提物与大肠杆菌攻毒在沙特尔沃思菌属(Shuttleworthia)、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和毛螺菌科UCG-004的相对丰度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1 200 mg/kg桑叶水提物能降低肉鸡腹泻率,提高生长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结构,有效缓解大肠杆菌攻毒对肉鸡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长阶段饲粮添加少量棉籽粕时快大型肉鸡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以及粪便评分,为合理使用棉籽粕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2×2裂区试验设计,将80只爱拔益加(AA)公雏单笼饲养并随机分为2组(n=40),1~10日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和添加4%棉籽粕的试验饲粮。10日龄时,每个组再随机分为2组(n=20),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饲粮,直至42日龄。结果显示:育雏期(1~10日龄)和育成期(11~42日龄)饲粮处理对21日龄体重和氮沉积量存在交互效应(P<0.05),育雏期或育成期饲喂添加4%棉籽粕的试验饲粮均显著降低了21日龄体重和氮沉积量(P<0.05)。育雏期饲喂添加4%棉籽粕的试验饲粮的肉鸡10日龄体重较饲喂基础饲粮的肉鸡显著降低(P<0.05);育成期饲喂添加4%棉籽粕的试验饲粮的肉鸡42日龄体重和21~42日龄平均日增重较饲喂基础饲粮的肉鸡显著降低(P<0.05),同时21~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饲粮干物质、能量、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育成期饲粮中添加4%棉籽粕显著提高了粗纤维表观代谢率(P<0.05),有降低粗灰分表观代谢率的趋势(0.05≤P<0.10)。育雏期饲粮中添加4%棉籽粕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肌胃相对重量(P<0.05),而育成期饲粮中添加4%棉籽粕显著增加了42日龄肉鸡小肠和盲肠相对长度(P<0.05)。从粪便评分来看,饲粮中添加4%棉籽粕有利于粪便成形,育雏期饲粮中添加4%棉籽粕显著降低了血便发生比例(P<0.05)。综上可知,尽管育雏期饲粮中使用4%棉籽粕可以改善快大型肉鸡的肠道健康,但对其生长性能仍有负面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纤维对肉鸡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依照等能原则分别配制添加3.0%燕麦麸(OB)、1.5%木质纤维素(LC)、3.0%小麦麸(WB)的玉米-豆粕型饲粮。选取爱拔益加(AA)肉仔鸡162只,依据7日龄体重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7~21日龄分别饲喂3种试验饲粮,测定肉鸡生长性能、养分存留率、肠道微生物区系;并在22~28日龄测定肉鸡对同一玉米-豆粕型饲粮(不含OB、LC、WB)的养分消化率,比较饲喂不同纤维源后肉鸡的消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不同来源的纤维对21日龄肉鸡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2)7~21日龄,LC组饲粮中总能存留率有高于WB组的趋势(P=0.089),WB组氮沉积量有高于LC组和OB组的趋势(P=0.061);但各组间同一饲粮中营养物质存留率和氮沉积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来源的纤维对21日龄肉鸡消化器官指数、肠道形态无显著影响(P>0.05);与LC组相比,添加WB可以显著提高28日龄肉鸡回肠绒毛高度(P<0.05)。4)不同来源的纤维影响了21日龄肉鸡盲肠微生物属水平组成,OB组显著提高了未分类毛螺菌科、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LC组显著提高了毛螺菌科UCG-010、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WB组也有提高乳杆菌属相对丰度的趋势(0.05≤P<0.10);但不同来源的纤维对28日龄肉鸡盲肠微生物影响很小。5)不同来源的纤维对21日龄肉鸡盲肠食糜中短链脂肪酸(SCFAs)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OB组相比,LC组和WB组有提高28日龄肉鸡盲肠乙酸(P=0.060)和总短链脂肪酸(SCFAs)(P=0.052)含量的趋势。由此可见,在能量浓度相同条件下,7~21日龄肉鸡饲粮添加不同来源纤维对生长性能、消化道发育和肠道形态无显著影响,但在饲粮养分消化、肠道微生物组成和SCFAs含量的作用上有一定差异。
本试验旨在研究单辛酸甘油酯(GMC)对肉鸡早期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Arbor Acres)公雏18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300、600、900和1 200 mg/kg的GMC。试验期为14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300 mg/kg GMC可显著降低14日龄肉仔鸡血清葡萄糖(GLU)和总胆固醇(TC)含量(P<0.05);2)饲粮添加300、600、900、1 200 mg/kg GMC可显著降低7日龄肉仔鸡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P<0.05),饲粮添加300、600、1 200 mg/kg GMC可显著降低7日龄肉仔鸡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P<0.05),饲粮添加600、1 200 mg/kg GMC可显著降低7日龄肉仔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3)饲粮添加600、900 mg/kg GMC可显著降低14日龄肉仔鸡空肠IL-1含量(P<0.05);4)饲粮添加900和1 200 mg/kg GMC可显著降低14日龄肉仔鸡空肠IL-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可知,GMC可以改善肉仔鸡的糖与脂代谢,调节血清和空肠促炎因子的含量,增强肉仔鸡早期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山银花和大蓟提取物对产蛋后期蛋鸡肠道屏障功能、抗氧化能力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取1 728羽健康状况良好、体重及产蛋率相近的73周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8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4组试验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300、500和1 000 mg/kg山银花和大蓟提取物的饲粮。预试期2周,正试期9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300 mg/kg山银花和大蓟提取物显著提高蛋鸡78周龄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以及83周龄空肠V/C值(P<0.05);饲粮添加500 mg/kg山银花和大蓟提取物显著提高83周龄回肠绒毛高度和V/C值(P<0.05),显著降低83周龄血清内毒素含量(P<0.05),显著提高78周龄空肠闭合蛋白(occludin)和黏蛋白2(MUC2)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83周龄空肠干扰素-γ(IFN-γ)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增加83周龄盲肠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数量(P<0.05);饲粮添加1 000 mg/kg山银花和大蓟提取物显著提高78周龄回肠绒毛高度以及83周龄回肠绒毛高度和V/C值(P<0.05),显著降低83周龄血清内毒素含量(P<0.05),显著提高78周龄空肠occludin、MUC2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83周龄空肠IFN-γ和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300、500和1 000 mg/kg山银花和大蓟提取物显著提高83周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空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78和83周龄空肠丙二醛(MDA)含量以及83周龄空肠过氧化氢(H2O2)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山银花和大蓟提取物能够通过增强产蛋后期蛋鸡空肠的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通过减少盲肠有害菌数量,增加有益菌数量,从而改善蛋鸡肠道健康;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山银花和大蓟提取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0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吸附剂(CA)联合谷氨酰胺(Gln)对夏季饲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T-2毒素蛋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选择72周龄京红1号蛋鸡9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DON+T-2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 DON+0.25 mg/kg T-2毒素,CA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 DON+0.25 mg/kg T-2毒素+0.50 g/kg复合吸附剂,CA+Gln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 DON+0.25 mg/kg T-2毒素+0.50 g/kg复合吸附剂+4.00 g/kg Gln。预试期3 d,正试期28 d。试验期每天09:00、14:00、19:00的平均温湿指数分别为83.43、88.08、86.70。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DON+T-2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料蛋比显著升高(P<0.05)。与DON+T-2组相比,CA组和CA+Gln组的产蛋率极显著升高(P<0.01),CA+Gln组的料蛋比显著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DON+T-2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和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DON+T-2组相比,CA组和CA+Gln组的血清Ig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CA+Gln组的回肠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DON+T-2组的回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DON+T-2组相比,CA组和CA+Gln组的回肠黏膜IL-1β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IL-10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DON+T-2组的回肠黏膜蛋白激酶受体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DON+T-2组相比,CA组和CA+Gln组的回肠黏膜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肌醇需求酶1(IRE1)、PERK、ATF4、X盒结合蛋白1(XBP1)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CA组相比,CA+Gln组的回肠黏膜IRE1、PERK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复合吸附剂与Gln联合可以有效缓解DON与T-2毒素暴露对夏季蛋鸡生产性能、免疫机能、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反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两者联合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脱毒剂添加到蛋鸡饲粮中。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稻谷表观代谢能(AME)和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SIDAA)的影响。试验采用2×5+2设计,设5种不同来源的稻谷样品,复合酶制剂添加与否,1个饥饿组(后续用作无氮饲粮组),1个基础饲粮组,共12个组。在所有试验饲粮和无氮饲粮均添加0.5%二氧化钛(TiO2)作为外源指示剂,试验饲粮稻谷替代比例为30%,复合酶制剂添加量为300 mg/kg。结果表明:1)5种不同来源稻谷的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总磷、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17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15%。2)稻谷来源对饲粮和稻谷AME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添加复合酶制剂后,稻谷AME提高了1.22 MJ/kg(P>0.05),饲粮AME提高了0.36 MJ/kg(P>0.05)。3)除了蛋氨酸(Met)、精氨酸(Arg)和半胱氨酸(Cys)外,稻谷来源对SIDAA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添加复合酶制剂后,必需氨基酸赖氨酸(Lys)的SIDAA显著提高了11.80%(P<0.05),非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Asp)的SIDAA显著提高了7.75%(P<0.05)。由此可见,不同来源稻谷的化学成分含量、AME和SIDAA均存在较大差异,添加复合酶制剂可提高稻谷的营养价值。
本试验旨在通过考察饲粮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水平对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确定蛋鸭饲粮玉米DDGS的适宜水平。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玉米DDGS水平分别0、6%、12%、18%和24%,5个试验饲粮保持等能等氮等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水平。选用600只健康且产蛋率接近的50周龄金定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试验期12周,试验期间蛋鸭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表明:1)饲粮玉米DDGS水平对蛋鸭的入舍鸭产蛋率、饲养日产蛋率、采食量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随饲粮玉米DDGS水平增加,第8周鸭蛋的蛋黄颜色和蛋壳比率线性增加(P<0.05),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则呈先降后升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第12周鸭蛋蛋黄颜色和蛋清比率呈线性升高(P<0.05),蛋黄比率呈线性降低(P<0.05)。3)随饲粮玉米DDGS水平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线性升高(P<0.05)。4)随饲粮玉米DDGS水平增加,蛋鸭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和能量利用率线性降低(P<0.05),粗脂肪利用率线性升高(P<0.05),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利用率线性降低(P<0.05),且6%玉米DDGS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能量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在不影响产蛋性能、蛋品质和机体健康的情况下,结合营养物质利用率,推荐蛋鸭饲粮玉米DDGS适宜水平为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锌和锰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壳品质和骨骼质量的影响。采用4×3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锌水平分别为0、20、40和80 mg/kg,锰水平分别为0、20和40 mg/kg。选取864只健康、产蛋率相近的产蛋后期(61周龄)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其中锌含量24 mg/kg、锰含量38 mg/kg;各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对应水平的锌和锰。预试期2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1)80 mg/kg锌添加组蛋鸭第9~12周和第1~16周平均日采食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第1~4周破蛋率最低,显著低于0和20 mg/kg锌添加组(P<0.05)。饲粮添加锌和锰对蛋鸭第13~16周和第1~16周产蛋率、第1~4周和第1~16周平均蛋重、第13~16周和第1~16周日产蛋重、第9~12周和第13~16周平均日采食量以及第1~4周破蛋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第1~16周,蛋鸭产蛋率和日产蛋重均在80 mg/kg锌+40 mg/kg锰添加组最高,平均蛋重在20 mg/kg锌+40 mg/kg锰添加组最高;第1~4周,破蛋率在40 mg/kg锌+20 mg/kg锰添加组最低。2)饲粮添加锌或锰对蛋鸭蛋壳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锌和锰对第8周蛋壳强度、第4周和第8周蛋壳韧性、第8周蛋壳重以及第12周蛋壳比例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其中,40 mg/kg锌+20 mg/kg锰添加组蛋壳品质较好。3)与未添加锌组相比,80 mg/kg锌添加组蛋鸭胫骨管围、股骨管围和鲜重、肱骨管围和尺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饲粮添加锰对蛋鸭骨骼质量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锌和锰对蛋鸭尺骨密度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饲粮同时添加锌和锰可提高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改善蛋壳品质,降低破蛋率,但80 mg/kg锌会降低骨骼质量。在改善蛋壳品质和降低破蛋率,且不影响产蛋性能和骨骼质量的前提下,建议产蛋后期蛋鸭(61~76周龄)饲粮中锌和锰的添加水平分别为40和2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苜蓿干草对蒙贝利亚×荷斯坦杂交犊牛(以下简称蒙×荷杂交犊牛)瘤胃内环境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择健康的初生蒙×荷杂交犊牛20头,随机分为饲喂颗粒化开食料的对照组和额外添加苜蓿干草的试验组,每组10头犊牛。试验期为10周,第8周断奶。对照组和试验组犊牛从第3天起采食开食料,试验组犊牛从第15天起额外添加苜蓿干草。试验期间,分别于犊牛28、56和70日龄晨饲后4 h采集瘤胃液,测定pH及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于56日龄晨饲后4 h,以颈静脉放血方式屠宰犊牛,采集内脏及胃肠道样品,测定内脏和胃肠道发育指标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瘤胃液乙酸比例显著增加(P<0.05),丙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丁酸比例有降低趋势(P=0.057),但pH、乙酸/丙酸及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日龄对瘤胃液pH、丙酸和丁酸比例、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3)2组之间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内脏器官和胃肠道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补饲苜蓿干草显著影响了蒙×荷杂交犊牛瘤胃液乙酸、丙酸比例,但对内脏器官和胃肠道发育无不良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究小肽对围产期奶牛瘤胃发酵功能及初乳品质的影响。选取12头同一胎次、生产日期相同且体重相近的围产期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常规饲粮)和小肽组(在饲喂常规饲粮的基础上按每头每天补饲100 g小肽),每组6头。试验从产前15 d开始至产后3 d结束,并于试验最后1 d采集瘤胃液及初乳样品,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以及初乳品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小肽显著提高瘤胃液中乙酸、丁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对pH及氨态氮、微生物蛋白、丙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小肽组奶牛瘤胃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中ACE指数显著升高(P<0.05),普氏菌属(Prevotella)、沙特尔沃思菌属(Shuttleworthia)、乙酸肠菌属(Acetitomaculum)、产乙酸糖发酵菌属(Saccharofermentans)、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毛螺菌属(Lachnospir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以及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同时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理研菌属(Rikenell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和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小肽组初乳中乳脂率显著提高(P<0.05),但乳蛋白率、乳糖率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如乳铁蛋白、乳球蛋白、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可知,本试验条件下,给围产期奶牛补饲小肽后,小肽可通过改善瘤胃菌群结构、提高瘤胃发酵功能来提高初乳中脂肪含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理阶段(18、21、24月龄)荷斯坦后备奶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瘤胃甲烷(CH4)排放规律。选用30头体况良好的荷斯坦后备奶牛,按照月龄和体重分为3个组(每组10头):18月龄组,体重为(512.2±11.9) kg;21月龄组,体重为(548.0±6.6) kg;24月龄组,体重为(608.1±6.0) kg。每个阶段的试验期为28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在每个试验期的第1、14、28天测定每头奶牛的体重,第26、27、28天连续采集饲粮和粪便样品,进行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计算;采用GreenFeed测定系统测定每头奶牛瘤胃CH4和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结果表明:1)18、21、24月龄荷斯坦后备奶牛的体重、干物质采食量和总能摄入量随着月龄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平均日增重随着月龄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2)18、21、24月龄荷斯坦后备奶牛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着月龄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3)18、21、24月龄荷斯坦后备奶牛瘤胃CH4排放量、CH4/代谢体重、甲烷能和甲烷能/总能摄入量随着月龄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随着荷斯坦后备奶牛生理阶段的递进(18、21、24月龄),其瘤胃CH4排放量显著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增加促进了CH4的合成。
本试验旨在揭示中国荷斯坦奶牛乳尿素氮(MUN)浓度非营养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泌乳性能的关系,探究非营养因素影响MUN浓度的内在机制。以北京、河北等地的17家奶牛场共24 508头泌乳奶牛的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为研究材料,利用固定模型分析牛场效应、胎次效应、产犊季节、泌乳天数、泌乳季节、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体细胞评分对MUN浓度的影响,并按高(16~27 mg/dL)、正常(10~16 mg/dL)和低(0~16 mg/dL)对MUN浓度进行分组,通过显著性和相关性等多种方法分析非营养影响因素的规律及MUN对泌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牛场效应、泌乳季节和泌乳天数是影响MUN浓度的重要非营养影响因素;2)MUN浓度在群体水平上与乳脂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3,P<0.01),与体细胞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r=-0.441,P<0.01),且MUN浓度在夏季最低、冬季最高;3)相同乳脂率数据集分析表明,泌乳季节、体细胞评分与MUN浓度并无相关性(r<0.100);4)MUN浓度的变化极显著影响乳蛋白率、乳脂率、校正乳含量及脂蛋比(P<0.01)。综上所述,非营养因素的波动导致了MUN浓度的规律性变化,且泌乳季节、体细胞评分非营养因素通过影响乳脂率进而导致MUN浓度变化,关于乳脂率与MUN浓度的变化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试验旨在研究带轴高湿玉米(HMEC)替代压片玉米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60头胎次(2~4胎)、泌乳天数[(83.9±16.9) d]和产奶量[(33.4±7.5) kg/d]相近的健康经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将基础饲粮中的压片玉米按照干物质基础等量替换为HMEC进行饲喂。预试期14 d,正试期40 d(试验组饲喂30 d含HMEC饲粮,之后饲喂基础饲粮)。结果显示:1)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奶牛生产性能及乳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第1、20和40天和第1~40天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白蛋白、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组第20天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第1、40天和第1~40天血清IgG和Ig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时间对血清IgG、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试验组第20天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第1、40天和第1~40天血清T-AOC和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时间对血清T-AOC和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牛奶收入增加了4.25元/(d·头),经济效益增加了5.65元/(d·头)。综上所述,用HMEC替代饲粮中压片玉米饲喂奶牛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及乳成分,但能提高奶牛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增加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2种复合植物精油(EOB)对断奶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以精粗比(50∶50、70∶30)和EOB种类(EOB1、EOB2)作为2个因素,选择48只(24只公,24只母)2月龄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19.55±2.16) kg的断奶黑山羊(乐至型),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其中2个重复全为公羊,2个重复全为母羊,每个重复3只羊。4个处理分别为低精饲粮(LD)+EOB1(LD-EOB1)、LD-EOB2、高精饲粮(HD)+EOB1 (HD-EOB1)、HD-EOB2,EOB添加量均为100 g/t。试验包括70 d的饲养试验和8 d的消化代谢试验;饲养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饲养试验结束后,各处理选取4只体重相近的试验羊转入代谢笼,单笼饲喂,消化代谢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2种EOB组间平均日增重、平均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HD组山羊1~60日龄料重比显著低于LD组(P<0.05)。2)EOB2组山羊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高于EOB1组的趋势(P=0.065);HD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D组(P<0.05),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高于LD组的趋势(P=0.056);EOB种类和精粗比对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3)EOB2组山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EOB1组(P<0.05),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EOB1组(P<0.05);HD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LD组(P<0.05)。4)EOB2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EOB1组(P<0.05);HD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高于LD组的趋势(P=0.054)。5)EOB2组山羊瘤胃氨态氮浓度较EOB1组显著降低(P<0.05),而瘤胃pH显著升高(P<0.05),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有升高的趋势(P=0.056);HD组瘤胃pH和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LD组(P<0.05),而微生物蛋白含量与LD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EOB2较EOB1可提高山羊对饲粮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提高抗氧化性能,降低高精饲粮引起的瘤胃低酸度环境,改善瘤胃内环境;HD组(70∶30)较LD组(50∶50)可提高山羊对饲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代谢,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机体的抗氧化性能。因此,断奶羔羊育肥前期饲粮精粗比可提高至70∶30,但不宜用于育肥全期,且在HD中添加EOB2效果优于EOB1。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哺乳羔羊生长性能及断奶应激的影响。选择体重为(13.05±0.32) kg、健康的36日龄湖羊哺乳羔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Ⅰ组(对照组)饲喂羔羊料(不添加复合益生菌),Ⅱ、Ⅲ和Ⅳ组分别在羔羊料中添加0.5%、1.0%和1.5%的复合益生菌。所有羔羊60日龄(第0天)断奶,羔羊断奶前随母哺乳并补饲羔羊料,断奶后饲喂羔羊料。预试期10 d,正试期22 d。结果表明:1)第-14~0天,Ⅱ、Ⅲ、Ⅳ组干物质采食量(DMI)、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7天,Ⅱ、Ⅲ、Ⅳ组DMI显著高于Ⅰ组(P<0.05)。2)各组第7天血液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第-14天(P<0.05),第0、3天血液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第-14天(P<0.05)。第-7天,Ⅱ、Ⅲ组血液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第3天,Ⅲ组血液白细胞和粒细胞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3)Ⅰ组第0、3天血清肾上腺素(EPI)含量显著高于第-14、-7、7天(P<0.05),Ⅳ组第0天血清EPI含量显著高于第-14、-7、3、7天(P<0.05)。第0、3、7天,Ⅲ、Ⅳ组血清皮质醇(COR)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Ⅱ、Ⅲ组血清EPI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4)Ⅱ、Ⅲ组第7天血清内毒素(LPS)含量显著低于第-14天(P<0.05),Ⅱ、Ⅲ组第0、7天血清D-乳酸(D-LA)含量显著低于第3天(P<0.05),Ⅰ、Ⅲ、Ⅳ组第3天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显著高于第-14天(P<0.05)。第0、3、7天,Ⅱ、Ⅲ组血清LPS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羔羊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促进哺乳羔羊生长,缓解断奶应激。本试验条件下,羔羊料中复合益生菌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蛋白浓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8月龄左右、体重[(36.04±1.81) kg]相近且健康的哈萨克公羊24只,试验前安装好永久性瘤胃瘘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精粗比为70∶30的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补喂100、130和160 mg/d烟酸。试验期共18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后1、3、5、7 h试验Ⅱ组瘤胃液pH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Ⅱ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在饲喂后1、3、5 h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Ⅱ组瘤胃液丙酸浓度在饲喂后3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Ⅰ、Ⅲ组(P<0.01),在饲喂后5 h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2)试验Ⅱ组瘤胃液微生物蛋白浓度在饲喂前0 h以及饲喂后1、3、5、7 h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试验Ⅱ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在精粗比为70∶30的高精料饲粮中添加130 mg/d烟酸提高了绵羊瘤胃液pH及氨态氮、丙酸及微生物蛋白浓度,同时提高了血清中葡萄糖含量。
本试验旨在探究发酵木屑菌糠对绵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4月龄、体况良好的阿勒泰公羊4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12%、24%和36%的发酵木屑菌糠。预试期15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第1~15天、第16~30天、第31~45天和第1~45天,36%组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16~30天和第31~45天,12%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12%、24%、36%组血清尿素(UREA)、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4%、36%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12%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6%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12%、24%组瘤胃液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36%组瘤胃液戊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12%组瘤胃液异戊酸含量和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24%、36%组有机物(O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36%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发酵木屑菌糠影响了绵羊的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一定程度提高了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能。综合来看,饲粮中添加12%的发酵木屑菌糠对绵羊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负面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粮中适量添加硝酸钠(SN)和单宁(TN)对奶山羊产奶性能、瘤胃发酵、甲烷排放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24只体重和产奶性能相近的健康关中奶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SN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 SN,TN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 TN,混合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 SN和3.0% TN。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混合添加1.5% SN和3.0% TN对奶山羊的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5% SN可显著提高瘤胃pH(P<0.05);饲粮添加3.0% TN可显著降低瘤胃异丁酸含量(P<0.05),显著提高丁酸含量(P<0.05),且有降低瘤胃氨态氮含量的趋势(P=0.057);饲粮添加1.5% SN和3.0% TN对奶山羊瘤胃发酵性能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5% SN显著提高了奶山羊血清高铁血红蛋白(MetHb)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了血清葡萄糖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亚硝酸盐(Nirite)含量(P<0.01),有提高血清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MetHb/Hb)的趋势(P=0.084);饲粮添加3.0% TN显著降低了奶山羊血清Nirite含量(P<0.05),极显著降低了血清葡萄糖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MetHb含量和MetHb/Hb(P<0.01);二者混合添加对血清Hb、MetHb含量和MetHb/Hb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4)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混合添加1.5% SN和3.0% TN显著降低奶山羊的甲烷排放比例(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5% SN可改变奶山羊瘤胃古菌结构,显著降低奶山羊瘤胃产甲烷菌中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的相对丰度(P<0.05),极显著提高念珠菌甲烷原体(Candidatus Methanoplasma)的相对丰度(P<0.01)。综上所述,单独或联合添加1.5% SN和3.0% TN均可降低奶山羊甲烷排放比例,但不改变奶山羊产奶性能,不会导致乳和血清中Nirite积累,同时MetHb/Hb远低于20%,不会影响动物健康。饲粮添加1.5% SN可以通过改变奶山羊瘤胃古菌群落结构,降低甲烷短杆菌属相对丰度,从而降低甲烷排放。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黑水虻虫浆(BSFLP)对杂交鳢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和肠道形态、菌群及抗病力的影响。添加0(FM,对照)、2%(BSFLP2)、4%(BSFLP4)和6%(BSFLP6)BSFLP湿物质(分别对应添加0、9、18、27 g/kg BSFLP干物质)配制4种等蛋白质和等脂肪的饲料。选取420尾均质量为(10.84±0.01) g的杂交鳢,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各组间血清丙二醛含量、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与FM组比较,试验组肠绒毛宽度、绒毛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BSFLP4组肌层厚度、杯状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BSFLP4组肠内容物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FM组(P<0.05),物种多样性增加。BSFLP6组后肠菌群Sobs指数、Chao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BSFLP2组(P<0.05)。用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BSFLP4组死亡率显著低于FM组和BSFLP6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BSFLP可以改善杂交鳢免疫、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形态和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增加菌群多样性进而提高肠道健康,增强抗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综合来看,杂交鳢饲料中添加18 g/kg BSFLP干物质为宜。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添加复合诱食剂A(由大蒜素、二甲基-β-丙酸噻亭、氧化三甲胺组成)和复合诱食剂B(由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核苷酸组成)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健康吉富罗非鱼37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A1和A2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和0.2%的复合诱食剂A,B1和B2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和0.2%的复合诱食剂B。试验期40 d。结果表明:1)A2组的平均日采食量、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2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A2和B2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A1、A2、B1和B2组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A1、A2、B1和B2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1和A2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2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2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1和B2组(P<0.05)。5)B2组采食后1和3 h的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食后3 h的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1和B2组采食后1 h的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2组采食后3 h的前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A1和B1组(P<0.05)。由此可见,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添加0.2%复合诱食剂A可以提高吉富罗非鱼的平均日采食量、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提高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物酶活性,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添加0.2%复合诱食剂B降低了吉富罗非鱼的饲料系数,提高了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全鱼粗蛋白质含量。综合以上指标,复合诱食剂A对吉富罗非鱼健康生长的作用效果优于复合诱食剂B。
本试验旨在研究地方品种莱芜黑兔的肌肉品质特征,确定最佳屠宰日龄。选取35日龄莱芜黑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分别于75、84、115日龄进行屠宰。测定分析生产性能及肌肉品质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莱芜黑兔在75和84日龄屠宰的料重比显著低于115日龄(P<0.05)。2)肌肉的红度(a*)值随着屠宰日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75和84日龄的黄度(b*)值显著高于115日龄(P<0.05);84和115日龄的滴水损失显著低于75日龄(P<0.05)。3)肌肉中干物质含量随着屠宰日龄增加而增加,且115日龄显著高于75日龄(P<0.05);肌肉中烟酸含量随着屠宰日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4)84和115日龄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75日龄(P<0.05);肌肉中黑色素含量在不同屠宰日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5)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二烯酸含量在84日龄显著高于115日龄(P<0.05),且均在84日龄时最高;鸟嘌呤含量在84和115日龄显著低于75日龄(P<0.05);腺嘌呤含量在84日龄显著低于75、115日龄(P<0.05)。综合考虑肌肉品质及潜在商业价值,莱芜黑兔屠宰日龄以84日龄为宜。
本试验旨在探究视黄酸(RA)对夏季高温期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在夏季高温期间,选取15头生产性能相似的(500.40±3.90)日龄大白公猪,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RA0组、RA5组和RA10组,每组5头公猪,每头公猪单栏饲喂。对照组(RA0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RA5组和RA10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同时,每天分别补饲5和10 mg/kg BW的RA。连续饲喂1周后,连续采集3次精液(每周1次),测定精液品质。为了探究RA影响公猪精液品质的相关分子机制,本研究进一步设计体外组织培养试验,将切块后的睾丸组织块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热处理组(HT组)和热处理+RA处理组(HT+RA组),其中HT+RA组培养基中加入10 μmol/L RA,CON组和HT组培养基中不含RA;34 ℃环境培养24 h后,HT组和HT+RA组转入39 ℃环境下培养4 h,CON组全程于34 ℃环境培养。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猪舍温湿度指数(THI)最低为75.3,提示试验期间公猪处于热应激状态。2)与RA0组相比,RA对公猪精子畸形率的降低具有显著作用(P<0.05),RA5组和RA10组精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3)在睾丸组织体外培养试验中,与CON组相比,HT组睾丸组织形态受损,生精细胞核显著变小(P<0.05);与HT组相比,HT+RA组睾丸组织形态改善,生精细胞核显著变大(P<0.05)。4)与CON组相比,HT组睾丸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与HT组相比,HT+RA组睾丸组织Nrf2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5)与CON组相比,HT组睾丸组织轻链蛋白3(LC3)、自噬相关基因3(Atg3)和自噬相关基因7(Atg7)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睾丸组织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p62)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HT组相比,HT+RA组睾丸组织LC3和Atg7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睾丸组织p62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6)与CON组相比,HT组睾丸组织和间隙连接蛋白43(Cx43)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与HT组相比,HT+RA组睾丸组织Cx43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7)与CON组相比,HT组睾丸组织视黄酸刺激基因8(Stra8)和DNA减数分裂重组酶1(Dmc1)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HT组相比,HT+RA组睾丸组织Stra8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RA能改善夏季高温期间公猪精子畸形率和精清抗氧化性能,改善体外试验热处理睾丸组织形态,这可能是通过提升睾丸抗氧化性能、降低细胞自噬以及维护血睾屏障完整和正常精子发生实现的。
本研究旨在探明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2(GATA2)在奶牛瘤胃上皮细胞中对尿素转运因子-B(UT-B)基因启动子的作用。首先构建UT-B基因的启动子载体与GATA2真核表达载体,二者共转染奶牛瘤胃上皮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GATA2过表达对UT-B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不同浓度(0.5、1.0和1.5 mmol/L)尿素作用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氮转运相关基因UT-B、GATA2、水通道蛋白3(AQP3)的基因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1)1.0 mmol/L尿素可显著提高体外培养条件下奶牛瘤胃上皮细胞UT-B、GATA2及AQP3基因和蛋白表达量(P<0.05)。2)奶牛瘤胃上皮细胞中,GATA2显著上调UT-B-1、UT-B-2基因启动子活性(P<0.05)。由此可见,GATA2影响氮转运相关基因(AQP3、UT-B)转录变化且对UT-B基因启动子具有调控作用,这对探明奶牛瘤胃氮再循环的机制,丰富奶牛氮素营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旨在基于转录组研究猪β-防御素114(PBD114)在巨噬细胞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试验采用不同浓度(1~256 μg/mL)的PBD114处理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并分别在1、3、6和12 h收集细胞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为更加深入揭示PBD114在巨噬细胞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本试验通过转录组分析0(MOCK组)和100 μg/mL PBD114(PBD114组)对培养12 h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结果表明:1)适宜浓度PBD114能够显著促进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分泌TNF-α和IL-10(P<0.05),并且存在剂量依赖和时间效应。2)转录组测序表明,MOCK组和PBD114组共鉴定出1 89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与MOCK组相比,PBD114组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XCL2)、白细胞介素-1β(IL-1β)、集落刺激因子3(CSF3)、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白细胞介素-1α(IL-1α)等1 170个基因显著上调[差异倍数(FC)≥2,校正P值(adjusted P-value)≤0.001],B细胞淋巴瘤6β(Bcl6β)、B细胞淋巴瘤3(Bcl3)、CD2、CD4和CD83等724个基因显著下调(FC≥2,adjusted P-value≤0.001)。DEGs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主要分布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DEGs数量分别是1 832、1 844和1 802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显著富集到95条(Q<0.05),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和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参与免疫激活,DEGs数量分别是38、66、33、29和27个;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和关键驱动分析(KDA)分析表明,RELB、TNF-α诱导蛋白3(TNFAIP3)和TNF受体相关因子1(TRAF1)等基因在PBD114调节巨噬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3)qRT-PCR验证结果表明,8个随机选择的DEGs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由此可见,PBD114可以通过RELB、TNFAIP3和TRAF1等关键基因,以及TNF、MAPK、NF-κB、TLR和IL-17等信号通路激活巨噬细胞免疫。
为探究发酵饲料对猪肉品质的影响,本文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万方(Wanfang)、中国知网(CNKI)、维普(CQVIP)、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数据库,查找发酵饲料对外三元杂交猪肉品质影响的相关试验研究。检索年限从2010年到2022年,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纳入21个研究,共计样本4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发酵饲料组猪肉红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标准化均数差(SMD)=0.71,95%置信区间(CI):0.21~1.20];剪切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8,SMD=-1.46,95%CI:-2.54~-0.39);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SMD=-0.83,95%CI:-1.22~-0.43);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0,SMD=0.96,95%CI:0.15~1.76);背最长肌谷氨酸(P=0.030,SMD=1.00,95%CI:0.07~1.92)、丙氨酸(P=0.003,SMD=1.46,95%CI:0.49~2.43)、甘氨酸(P=0.020,SMD=1.59,95%CI:0.28~2.91)和赖氨酸含量(P=0.005,SMD=0.98,95%CI:0.30~1.66)显著高于对照组;硬脂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0,SMD=-0.53,95%CI:-0.96~-0.10),2组间其他的肉品质指标、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改善猪肉色泽、提升嫩度和系水力等感官质量,亦可增加肌内脂肪含量,增加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含量,减少硬脂酸含量,进而改善猪肉口感,增加风味。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机制。将10只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CB组和DSS组,每组5只,CB组小鼠连续21 d灌胃200 μL丁酸梭菌悬液(108 CFU/mL),DSS组小鼠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而后2组小鼠通过饮水给予3% DSS 7 d诱导小鼠结肠炎,恢复3 d后测定小鼠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分析肝脏组织中转录组的变化。结果显示:丁酸梭菌预处理可减少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体重、结肠长度、肝脏和脾脏重量的变化,同时改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经丁酸梭菌预处理的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变化较小,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降低。转录组学分析显示2组间肝脏组织中有575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胆固醇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代谢,大都与脂质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家族B成员1(CYP7B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IL-6、IL-1β含量呈负相关;腺苷A1受体(ADORA1)、氧固醇结合蛋白样5(OSBPL5)、脂蛋白4(PLIN4)和肉毒碱脂酰转移酶1B(CPT1B)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IL-6、IL-1β和TNF-α含量呈正相关。与DSS组相比,丁酸梭菌预处理后CYP7B1和ANGPTL8基因在多个通路中上调表达,而ADORA1、OSBPL5、PLIN4和CPT1B基因在多个通路中下调表达。综上可知,丁酸梭菌能够有效预防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甘油三酯稳态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肝脏中的炎症反应。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钠(NaB)对呕吐毒素(DON)致小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24只5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经适应性饲喂7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CON)组、DON组、NaB组、DON+NaB组。试验开始后,NaB组和DON+NaB组灌胃300 mg/kg 体重(BW)NaB,CON组和DON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持续3 d;试验第4~10天,DON组灌胃2 mg/kg BW DON,DON+NaB组灌胃300 mg/kg BW NaB和2 mg/kg BW DON,CON组和NaB组分别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300 mg/kg BW NaB。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DON组造模后显著降低小鼠胸腺指数(P<0.05);与DON组相比,DON+NaB组小鼠胸腺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DON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与DON组相比,DON+NaB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DON组空肠中闭锁蛋白(Occludin)和闭合蛋白-1(Claudin-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DON组相比,DON+NaB组Occludin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DON组空肠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DON组相比,DON+NaB组空肠组织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β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Na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DON导致的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肠道炎症。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丙酸对杂交狼尾草青贮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及有氧暴露后发酵指标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丙酸浓度再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各组杂交狼尾草青贮中丙酸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CK组)、0.1%(T1组)、0.5%(T2组)和1.0%(T3组)。青贮60 d后测定杂交狼尾草青贮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有氧暴露后发酵指标及微生物数量,参考各指标和隶属函数法筛选出适宜浓度丙酸组(PA组),分析其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青贮60 d后,与CK组相比,T1、T2、T3组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增加(P<0.05),T2、T3组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增加(P<0.05),T1、T2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T2、T3组的乳酸(LA)含量显著升高(P<0.05),T2、T3组的pH和乙酸(AA)、丁酸(BA)含量及氨态氮/总氮显著降低(P<0.05)。2)在有氧暴露期间,与CK组相比,T2、T3组有氧暴露0、3、6、9 d的pH显著降低(P<0.05),T1、T2、T3组有氧暴露0、3、9 d的LA含量显著升高(P<0.05),T1、T2、T3组有氧暴露0、3、6、9 d的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T2、T3组有氧暴露6、9 d的乳酸菌(LAB)数量显著降低(P<0.05),T2、T3组有氧暴露0、3、6、9 d的酵母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T2、T3组有氧暴露6、9 d的好氧菌(AB)数量显著降低(P<0.05)。3)T2组的综合价值评定值最高。4)在门水平上,杂交狼尾草青贮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杂交狼尾草青贮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与CK组相比,PA组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升高;PA组的乳杆菌属、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相对丰度降低,代尔夫特菌属相对丰度提高。综上所述,添加适宜浓度丙酸可以提高杂交狼尾草青贮的营养价值,改善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和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其中添加0.5%丙酸效果最好。
本试验旨在筛选优质猪源乳酸菌,为猪用益生菌制剂研发奠定基础。以散养云南地方猪新鲜粪便为菌株分离来源,采用MRS+碳酸钙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乳酸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测序鉴定得到9株乳酸菌,测定并评价其抗生素敏感性、抑菌活性、胃肠道耐受性、黏附能力和抗炎能力,综合比较不同菌株之间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从散养云南地方猪新鲜粪便中分离筛选出9株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吩和青霉素G等6种抗生素敏感或中度敏感且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经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DBS4-3、DBS5-5、DBS2-3、SBC4-9、SBC5-3和ZK3-1为罗伊氏乳杆菌,SBC1-6和ZK7-2为发酵乳杆菌,ZK2-2为黏膜乳杆菌。DBS2-3、SBC5-3和ZK7-2可耐受低pH和高胆盐环境;SBC5-3和ZK7-2对肠上皮细胞HT-29具有较强的黏附能力;SBC5-3可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HT-29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SBC5-3是一株具有良好的黏附和抗炎效果、抑菌能力强、对抗生素敏感且能耐受胃肠道环境的猪源乳酸菌,可用作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研究。
本试验旨在筛选能够降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微生物,应用于DON的脱毒。试验以DON为唯一碳源,从土壤、鸡和猪粪便等样品中筛选可以降解DON的菌株。选取其中降解率最高的菌株,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以及特异性基因gyrB序列测定进行菌株鉴定,并探究其降解DON活性成分,以及DON的降解产物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小麦田土壤样品中分离出了1株能够降解DON(1 μg/mL)的菌株,在37 ℃培养96 h后对DON的降解率为60.77%,经鉴定并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H7(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H7)。2)解淀粉芽孢杆菌H7菌株主要通过分泌胞外酶降解DON。3)在CCK-8试验中,处理IPEC-J2细胞24和48 h后,0.5和1.0 μg/mL DON降解产物组细胞存活率极显著高于DON组(P<0.01);在细胞凋亡试验中,处理IPEC-J2细胞24和48 h后,0.5 μg/mL DON降解产物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都显著低于DON组(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到1株可降解DON的解淀粉芽孢杆菌H7,其活性物质胞外酶主要分布在细菌培养液上清中;DON经降解后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的毒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