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0-02-20
  

  • 全选
    |
    专论
  • 计成,赵丽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41-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曲霉毒素的强毒性和强致癌性严重威胁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每年给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目前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安全、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作一综述,同时对生物降解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综述
  • 曹璐,1,2吴德1,2*,方正锋1,2,林燕1,2,李勇1,3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46-2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介素15(IL-15)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存在于多种细胞和组织中,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和NK细胞增殖和增强它们生物活性的功能。近年的研究发现,IL-15还可阻碍骨骼肌蛋白的降解,另外可通过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来降低动物体内脂肪沉积。本文从IL-15的结构、受体及对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 卓勇1,2,吴德1,2*,方正锋1,2,左晓灵1,3,林燕1,2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51-2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健康的断奶活仔猪数决定了养猪生产的效益,母猪妊娠和泌乳期日粮中添加鱼油能够改变母体繁殖组织或者胚胎/胎儿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提高窝产仔猪数,促进哺乳期仔猪生长性能,提高母体和后代的健康状况。因此在妊娠和泌乳母猪日粮中添加1%~2%的鱼油能够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 李秋凤,高艳霞,曹玉凤,李建国*,李运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59-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奶牛繁殖性能下降与能量和蛋白质有关,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奶牛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着重论述了能量负平衡(NEB)及日粮蛋白质、脂肪酸和氨基酸对奶牛繁殖的影响。
  • 张春强,刁其玉*,屠焰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67-2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麻疯树是一种高产量的油料植物。目前,麻疯树饼粕蛋白质的研究已成为麻疯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麻疯树脱脂脱毒后的种仁粕蛋白质高达60%,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开发其资源对养殖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麻疯树资源特点,营养价值及其对动物毒性和饲养试验的研究进展。
  • 猪与禽营养
  • 黄坤,蒋宗勇*,林映才,郑春田*,胡友军,周桂莲,陈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72-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日粮赖氨酸水平对新生仔猪生长性能、氮利用及体沉积的影响,探讨新生仔猪赖氨酸的需要量。选取4日龄、平均体重为(1.90±0.05) kg的杜×长×大三元杂新生仔猪46头,其中40头按窝别和体重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另外6头在试验开始时屠宰,测定体成分;各组日粮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27%(对照组)、1.37%、1.47%、1.57%及1.67%,饲养至21日龄。结果表明:1)1.47%~1.67%组仔猪21日龄体重、15~21日龄及4~21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1.57%组平均日增重最大。1.57%组和1.67%组在15~21日龄及4~21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37%~1.67%组的仔猪料重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1.47%~1.67%组仔猪氮的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1.27%~1.37%组(P<0.05)。3)日粮赖氨酸水平未显著影响能量和脂肪沉积(P>0.05);随日粮赖氨酸水平的提高,蛋白质的每日沉积量增加,1.47%~1.67%组显著高于1.27%~1.37%组(P<0.05),以1.67%组最大。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得出,4~21日龄仔猪日粮赖氨酸适宜水平为1.57%,即赖氨酸含量为73.1 g/kg CP或0.85 g/MJ DE;仔猪每日赖氨酸需要量为2.43 g/d。
  • 刘静波,姚英,余冰,陈代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78-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叶酸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和宫内发育迟缓(IUGR)仔猪肾脏DNA甲基转移酶-1(DNMT-1)、p53基因、Bcl-2、Bax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24头初产母猪,配种后将母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1.3 mg/kg叶酸)和试验组(F,30.0 mg/kg叶酸),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记录母猪分娩24 h内的繁殖性能指标以及21日龄断奶时的仔猪断奶重;采集母猪妊娠60 d时血清,以及正常出生体重(NBW)和IUGR新生仔猪血清和肾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叶酸浓度;用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研究DNMT-1、p53基因、Bcl-2、Bax和IGF-1在肾脏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母体添加30.0 mg/kg叶酸极显著提高初产母猪和新生仔猪血清叶酸含量(P<0.01),但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IUGR+C组DNMT-1表达量显著低于NBW组(P<0.05);IUGR+C组p53表达量极显著高于NBW组和IUGR+F组(P<0.01);IUGR+C组Bcl-2表达量极显著低于NBW组和IUGR+F组(P<0.01);IUGR+F组DNMT-1、p53和Bcl-2表达量与NBW组差异不显著(P>0.05);IUGR组Bax表达量显著高于NBW组(P<0.05);IUGR组IGF-1表达量显著低于NBW组(P<0.05);IUGR组和NBW组的Bax和IGF-1表达量组内差异都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揭示出:补充叶酸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极显著提高初产母猪和新生仔猪血清叶酸含量。通过母体补充叶酸可缓解IUGR对DNMT-1、p53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 张文娟1,吴德1*,方正峰1,林燕1,王燕桃2,单妹2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85-2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蛋白质水平下添加合成氨基酸对夏季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选择120头长白×约克杂交母猪,随机分成3个蛋白质水平组(19.5%、18.5%和17.5%,均添加由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组成的合成氨基酸),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饲养到仔猪断奶。结果表明:1)18.5%组仔猪断奶窝重和窝增重显著高于17.5%组(P<0.05),与19.5%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水平对母猪日均采食量、背膘损失及断奶后发情间隔影响不显著(P>0.05);2)18.5%组血浆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17.5%组(P<0.05),与19.5%组差异不显著(P>0.05);18.5%组血浆部分氨基酸浓度显著低于17.5%组和19.5%组(P<0.05),乳中部分氨基酸浓度显著高于19.5%组和17.5%组(P<0.05);3)各组氮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个百分点,粪氮排泄减少6.0%。由结果可知,夏季高温环境下(平均温度为29.5 ℃),哺乳母猪饲粮添加5种合成氨基酸,蛋白质水平为18.5%时哺乳母猪生产性能最佳。
  • 蒋宗勇,王燕,林映才,郑春田,蒋守群,陈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293-3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硒代蛋氨酸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64头体重约6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各处理饲粮中分别添加0(空白对照组)、0.15和0.30 mg/kg硒代蛋氨酸硒、0.30 mg/kg亚硒酸钠硒,试猪体重达95 kg左右结束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硒代蛋氨酸或亚硒酸钠均未改善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P>0.05);2)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硒代蛋氨酸或亚硒酸钠均未显著影响肥育猪背最长肌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和滴水损失(P>0.05);各硒处理宰后12 h背最长肌p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硒代蛋氨酸或亚硒酸钠显著降低了宰后不同时间点肉色亮度(L*)值(P<0.05),提高了肉色红度(a*)值(P<0.05),0.15 mg/kg硒代蛋氨酸硒处理也显著降低了宰后12 h肉色黄度(b*)值(P<0.05);3)添加0.30 mg/kg硒代蛋氨酸硒显著降低了背最长肌中乳酸含量(P<0.05);0.30 mg/kg硒代蛋氨酸硒处理和0.30 mg/kg亚硒酸钠硒处理的氧合肌红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显著高于0.15 mg/kg硒代蛋氨酸硒组(P<0.05)。以上试验结果提示,在肥育猪日粮中添加0.15-0.30 mg/kg硒代蛋氨酸硒对改善猪肉肉色十分有利。
  • 蒋宗勇,刘小雁,蒋守群,周桂莲,林映才,陈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01-3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日粮锌(Zn)添加水平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机能、免疫功能、组织Zn沉积等的影响,并对相对敏感指标进行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以探讨1-21日龄黄羽肉鸡的Zn需要量。选用1日龄健康、发育良好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鸡公雏鸡1 44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处理1(空白对照组)为基础日粮,其中Zn水平为25 mg/kg,处理2、3、4、5、6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40、60、80、120 mg/kg Zn。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各Zn水平均显著提高了试鸡平均日增重(P<0.05),添加80、120 mg/kg Zn显著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P<0.05),添加60 mg/kg Zn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日粮中添加Zn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谷胱甘肽(GSH)、Zn、金属硫蛋白(MT)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并显著增加了胫骨中Zn含量和肝脏中MT含量(P<0.05),其中添加60 mg/kg Zn对改善血清AKP活性和胫骨Zn含量效果最佳。日粮中添加40 mg/kg Zn显著提高了脾脏指数(P<0.05),添加20-80 mg/kg Zn显著提高了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试验结果提示,以平均日增重、血清AKP活性和胫骨Zn含量为衡量指标,并考虑基础日粮中Zn水平得出,1-21日龄阶段试鸡日粮Zn适宜水平均为85 mg/kg,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估测得到的日粮Zn适宜水平分别为99、96和93 mg/kg。
  • 反刍动物营养
  • 曲永利1,2,吴健豪2,刘立成3,张永根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10-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评价使用CPM模型改善日粮能氮平衡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的效果。选择健康、胎次、体重和泌乳阶段相近的2组试验奶牛各28头,组日均产奶量分别为20和25 kg,按配对试验设计要求把试验奶牛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日粮为奶牛场当前的日粮,试验组日粮为应用CPM软件调整后的日粮。试验期为45 d。通过对比饲养试验检验CPM模型在日粮评价和预测奶牛生产性能方面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饲喂调整后日粮的奶牛产奶量、4%标准乳产量、乳尿素氮和血浆尿素氮含量均略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Ⅰ的乳脂率略高于对照组Ⅰ(P>0.05),二者乳蛋白率相似,试验组Ⅱ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则略低于对照组Ⅱ(P>0.05);调整后2种日粮成本分别比调整前每天降低2.43元和2.12元。试验同样证明,利用CPM模型预测产奶量与实际产奶量的差距除了对照组Ⅰ之外,其他处理均在6%之内,预测DMI与实际DMI的差距在5%之内。由此可知,在我国规模化奶牛场应用CPM模型可以起到预测日粮的营养价值、改善日粮的能氮平衡、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降低饲养成本的作用。因此,CPM模型在我国奶牛规模化饲养条件下应用是可行的。
  • 王玲1,2,刘辉1,李胜利1*,赵胜军3,王立斌1,杨再俊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18-3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探讨了十二指肠灌注大豆小肽和氨基酸对奶山羊小肠肽结合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吸收的影响。选取4只体况良好,体重(38.38±3.09) kg的泌乳奶山羊,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门静脉、肠系膜静脉以及颈动脉慢性血管插管进行试验。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向十二指肠灌注60 g/d大豆小肽以及与60 g大豆小肽总氨基酸含量相同的氨基酸。结果表明,与灌注氨基酸相比,灌注大豆小肽显著增加肠系膜排流组织(MDV)总肽结合氨基酸净流量(P<0.05),门静脉排流组织(PDV)总肽结合氨基酸净流量高于灌注氨基酸组,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灌注氨基酸显著增加奶山羊MDV和PDV总游离氨基酸净流量(P<0.05)。研究表明,小肠中肽含量的增加可以促使其在小肠的吸收。
  • 王梦芝1,詹爱军2,高杨1,徐爱秋1,喻礼怀1,王洪荣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27-3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蛋白质饲料对嗜淀粉瘤胃杆菌(Ruminobacter amylophilus)生长的影响。选用4只装有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羯羊,分别饲喂以羽毛粉、玉米蛋白粉、豆粕和鱼粉为蛋白质补充料的4组日粮,进行4×4拉丁方设计的试验,并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技术对嗜淀粉瘤胃杆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豆粕组瘤胃氨氮浓度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细菌总数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嗜淀粉瘤胃杆菌的密度及其数量在细菌总数中的比例均以豆粕组最高,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总之,豆粕饲料适宜于嗜淀粉瘤胃杆菌的生长,RT-PCR技术适用于瘤胃微生物的定量研究。
  • 水产营养
  • 向枭,李代金,周兴华,陈建,郑宗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35-3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铜鱼对4种常用饲料原料中蛋白质的离体消化和酶解能力。选用体重146.81 g左右的野生铜鱼200尾,暂养24 h排出其消化道内容物后解剖,取出其肠道和肝胰脏制备成消化酶液,在离体条件下对鱼粉、豆粕、菜粕和棉粕进行消化酶解。试验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铜鱼对饲料原料中蛋白质的酶解能力为肝胰脏强于肠道,而在肠道中则以中肠最大,后肠最小。在0-4 h铜鱼肠道对鱼粉、豆粕、菜粕和棉粕酶解时的氨基酸生成速度以鱼粉最大,为8.551 mg/h(P<0.05);胰脏酶解液的氨基酸生成速度则以豆粕最大,为13.110 mg/h(P<0.05);铜鱼对4种饲料原料酶解的平均速度分别为:鱼粉10.75 mg/h、豆粕10.03 mg/h、菜粕9.05 mg/h、棉粕7.36 mg/h。由此可知,铜鱼对鱼粉和豆粕具有较好的消化酶解能力。
  • 分子营养
  • 王佳堃1,安培培1,陈振明2,叶均安1,刘建新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41-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开发瘤胃微生物酶资源,本研究以湖羊瘤胃为对象,构建瘤胃微生物的Fosmid文库,并对其库容量、稳定性和功能性进行分析。文库共获得克隆12 704个。通过Xho Ⅰ和BamH Ⅰ限制性酶切分析发现,文库插入片断平均为30.9 kb (17~55 kb),主要集中于36~40 kb和26~30 kb 2个区间;所建文库容量为393 Mb。Hind Ⅲ限制性分析证实,在连续传代100次时,文库仍保持很好的稳定性。通过刚果红染色分析获得18个具有木聚糖酶活性的阳性克隆。上述结果表明该文库具有较好的库容量、稳定性和功能性,可用于后续酶资源开发。
  • 饲料营养
  • 游金明,付建福,王自蕊,黎观红,瞿明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46-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选用72头遗传背景相似、平均体重为(6.68±0.23) kg的28日龄的“长×大”断奶仔猪,以研究丁酸钠(SB)和甘露寡糖(MOS)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试验仔猪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9个处理,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2头仔猪。9个处理分别饲喂含0、0.10% MOS、0.20% MOS、0.05% SB、0.05% SB+0.10% MOS、0.05% SB+0.20% MOS、0.10% SB、0.10% SB+0.10% MOS、0.10% SB+0.20% MOS的饲粮。预试期为3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28~41 d时,饲粮中添加0.10% SB+0.10% MOS可显著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并降低料重比(P<0.05);28~55 d时,添加0.05% SB+0.20% MOS、0.10% SB+0.10% MOS和0.10% SB+0.20% MOS显著提高了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前两者还降低了仔猪料重比(P<0.05);2)仔猪平均日采食量以0.10% SB+0.10% MOS组最高(P<0.05);3)仔猪注射卵清白蛋白(OVA)后第7天,饲粮中添加0.05% SB+0.20% MOS、0.10% SB、0.10% SB+0.10% MOS及0.10% SB+0.20% MOS的仔猪血清OVA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5);4)SB与MOS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水平均没有体现互作效应。由此可知,丁酸钠与甘露寡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水平有促进作用,尤其以0.10%丁酸钠+0.10%甘露寡糖的组合效果最佳,但在本试验条件下两者未表现出互作效应。
  • 夏素银,王成章*,严学兵,史莹华,樊文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52-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用发酵蛋白饲料替代豆粕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6周龄AA肉仔鸡2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用发酵蛋白饲料分别替代基础日粮中90%、60%和30%的豆粕,试验期2周。结果表明:发酵蛋白饲料替代30%的豆粕未显著影响肉仔鸡的日增重和料重比(P>0.05),对其粗蛋白质、粗脂肪、钙和总磷的消化率及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的影响也均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组肉仔鸡的直肠大肠杆菌数量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用发酵蛋白饲料替代30%豆粕在降低饲料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并未影响肉仔鸡的生长和消化吸收,但显著降低了肉仔鸡直肠内大肠杆菌数量和腹泻率。
  • 王宝维,姜晓霞,孙鹏,王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58-3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对肉鸡消化生理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肉雏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49%果胶酶、0.168%纤维素酶和0.15%复合酶(果胶酶∶纤维素酶=1∶1)的试验日粮,并观测28日龄和49日龄肉鸡的肠道消化酶活性、49日龄肉鸡的肠道组织形态。结果表明,28日龄时,果胶酶组十二指肠、胰腺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以及空肠的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9日龄时,果胶酶组胰腺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十二指肠的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空肠的脂肪酶活性以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果胶酶组空肠的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肠壁厚度显著降低(P<0.05)。此外,复合酶组的部分肠道消化酶活性和空肠的绒毛高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果胶酶组和纤维素酶组(P<0.05或P<0.01)。由此可知:果胶酶可提高肉鸡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空肠组织形态;与纤维素酶配合应用对肠道消化酶活性、空肠组织形态的影响更为显著。
  • 武书庚1,刘质彬1,齐广海1*,李海燕2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65-3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培养物(YC)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选用1 656只150日龄的海兰褐产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9只鸡,在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0.1%、0.2%和0.3% YC,研究其对产蛋鸡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死淘率和料蛋比及鸡蛋哈夫单位、蛋壳强度、蛋壳重量、蛋壳厚度和蛋黄颜色的影响,试验期20周。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0.2%和0.3%的YC可降低第1~20周产蛋鸡料蛋比2.15%、3.36%和2.10%(P<0.10,P<0.10,P<0.10);提高第1~20周产蛋鸡产蛋率1.25、0.94和1.36个百分点(P>0.10,P>0.10,P<0.10);延长产蛋鸡90%以上的产蛋率2.2、2.3和2.8周(P>0.10,P>0.10,P<0.10);降低产蛋鸡死淘率2.17、0.73和1.45个百分点(P>0.10,P>0.10,P>0.10)。饲粮中添加YC有助于维持气温急剧升高时稳定、较高的产蛋率。饲粮添加YC显著改善了第20周的产蛋鸡蛋黄颜色(P<0.10),对其他蛋品质指标和产蛋鸡的体重增加没有显著影响(P>0.10)。产蛋鸡饲粮中添加YC能够改善料蛋比、提高产蛋率和平均蛋重、延长产蛋高峰期、降低死淘率;虽然3个处理之间对生产性能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但0.2% YC组,在改善平均蛋重、料蛋比、平均日采食量方面表现优异。
  • 郗伟斌1,夏科2,张永根2*,张明磊1,张峻岭3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72-3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补充2-羟基-4-甲硫基-丁酸异丙酯(HMBi)以平衡日粮赖氨酸和蛋氨酸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45头处于干奶后期2~3胎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配到A、B和C组中,每组15头奶牛。其中A组为对照组,整个试验期饲喂基础日粮;B组于产犊当天(产后第1天)开始、C组于产前15天开始在基础日粮中添加HMBi,以平衡日粮赖氨酸和蛋氨酸。试验期为产前15天到产后第90天。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和C组产奶量分别提高了3.24和3.97 kg/d。C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和B组(P<0.05),而对照和B组乳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B和C组均提高了乳脂的绝对产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14和0.18 kg/d。不同组间的乳蛋白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B和C组乳蛋白的绝对产量分别提高了0.10和0.09 kg/d。产后第90天,各组奶牛血清葡萄糖含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补充HMBi对奶牛牛奶尿素氮(MUN)、血清总氨基酸(TAA)、血清尿素氮(BUN)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有降低BUN和MUN的趋势。补充HMBi对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有降低奶牛血清NEFA和TC的趋势。结果提示,通过补充HMBi来平衡日粮赖氨酸和蛋氨酸能显著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具有改善奶牛代谢状况的趋势。
    关键词: 2-羟基-4-甲硫基-丁酸异丙酯;血液生化指标;奶牛;生产性能;平衡日粮赖氨酸和蛋氨酸
  • 赖安强1,王之盛1*,刘建华2,薛白1,王立志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80-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对热应激下泌乳前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浓度的影响及其机理。选用24头泌乳前期的荷斯坦奶牛(产后15-24 d),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吡啶羧酸铬试验组B、C、D。对照组A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B、C、D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铬3.6、7.2和10.8 mg/(头·d),饲养试验时间为9周。试验期内白天平均温湿度指数(THI)高于79,形成严重的热应激环境。试验结果表明:补铬可以显著提高热应激下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P<0.05),添加铬7.2和10.8 mg/(头·d)可以显著提高泌乳量、血糖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胰岛素的活性(P<0.05)。此外添加铬7.2和10.8 mg/(头·d)可以显著提高发情后第1天黄体生成素(LH)浓度和发情后第10天孕酮(P4)和LH浓度(P<0.05)。补铬使各试验组奶牛产后发情天数分别缩短1.85、4.00和3.84 d(P>0.05),添加铬7.2和10.8 mg/(头·d)可以改善奶牛第一情期受胎率(P>0.05)。由此可知,添加铬7.2和10.8 mg/(头·d)能显著提高热应激下泌乳前期奶牛的生产性能,改善机体代谢及调节生殖激素的浓度。
  • 陆燕1,2,林波1,王恬2,石放雄2,刘建新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86-3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大蒜油和脱臭大蒜油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用压力读取式法(RPT系统)测定产气量,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pH、氨态氮浓度,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蒜油极显著降低甲烷产量(P<0.01),显著降低乙酸摩尔百分比和氨态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丙酸摩尔百分比(P<0.05),对产气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也有显著地抑制作用(P<0.05),但抑制程度不如大蒜油对甲烷产量的抑制程度。添加脱臭大蒜油对甲烷产生也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显著(P>0.05)。添加大蒜油和脱臭大蒜油后甲烷菌和原虫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且大蒜油的抑制作用强于脱臭大蒜油(P<0.01)。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大蒜油可以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增加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抑制甲烷生成而不影响消化,这种改变与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外,大蒜油的作用效果明显强于脱臭大蒜油。
  • 邱燕1,叶元土1*,蔡春芳1,马红1,肖顺应1,代小芳1,顾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393-4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棉子糖对草鱼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均重(69.51±6.29)g的草鱼288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含200、400、800、1 200和2 000 mg/kg棉子糖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7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棉子糖能够提高草鱼的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其中1 200 mg/kg组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2)各试验组蛋白质沉积率均有所提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沉积率除400 mg/kg组外,其余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P<0.05);尤以1 200 mg/kg组的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最高;3)各试验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1)棉子糖能够提高草鱼对饲料的吸收利用,增强鱼体对脂肪的吸收并节约蛋白质,从而促进草鱼生长;2)棉子糖可以明显的起到调节草鱼脂质代谢的作用。
  • 张伟妮1,林旋1,王寿昆1*,张小莲1,黄玉章1,王全溪,陈佳铭,赵堇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01-4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黄芪多糖对罗非鱼血浆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以及胃肠内分泌阳性细胞数量的影响。选用体重(47±5)g的罗非鱼共1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4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1 000、1 500、2 000 mg/kg黄芪多糖的试验日粮。分别于试验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心脏采血并分离血浆,测定血浆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溶菌酶(LSZ)活力。试验进行至第40天时,采用免疫组化抗体检测罗非鱼胃体和前肠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及生长抑素(SS)阳性细胞数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ACP、AKP、T-SOD、CAT和LSZ的活力均有所提高,在第20天和第30天时,1 000 mg/kg组和1 500 mg/kg组有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PCNA阳性细胞数量有所增加,iNOS和SS阳性细胞数量有所减少。其中,1 000 mg/kg组和1 500 mg/kg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由此得出,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罗非鱼血浆ACP、AKP、T-SOD、CAT和LSZ的活力,同时能够促进胃体和前肠部PCNA阳性细胞数量的增加及iNOS、SS阳性细胞数量的减少,且以1 000和1 500 mg/kg添加量效果较好。
  • 郎婧1,石宝明1,张宏宇1,单安山1*,高建2,郑兆利2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10-4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猪腹脂中的富集,及富n-3 PUFA猪油对SD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60±2)kg的育肥母猪(长白×东北民猪)15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麦麸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10%亚麻籽、10%亚麻籽+200 mg/kg维生素E。56 d后屠宰,取腹脂测定n-3 PUFA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组猪腹脂中n-3 PU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选择60只36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大鼠,对照Ⅰ组为不添加油脂的基础饲粮,对照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的上述试验各组获得的猪腹脂制成的液态油的饲粮,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表明:添加10%猪油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不添加油脂组(P<0.05),对照Ⅱ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高于其他各试验组,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Ⅱ组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猪油可以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作用。
  • 饲料安全
  • 武书庚1,高春起1,2,岳洪源1,张海军1,齐广海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16-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三聚氰胺(melamine,MEL)在鸭蛋中的沉积和消除规律。选用体重为(1.66±0.16)kg和产蛋率为(75.15±3.29)%的19周龄健康金定产蛋鸭756只,随机分成7个处理,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7种试验日粮的MEL添加水平分别为:0、1、2、5、25、50和100 mg/kg。各处理分别连续饲喂含不同水平MEL的日粮21 d(沉积试验),随后改喂基础日粮21 d(消除试验),试验期共42 d。于沉积和消除试验的第1-11天、第13天、第15天、第17天和第21天分别测定鸭蛋可食部分中的MEL和三聚氰酸(cyanuric acid,CYA)含量。结果表明,0-5 mg/kg的4个处理之间鸭蛋中MEL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5-100 mg/kg的3个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且均极显著高于0-5 mg/kg的4个处理(P<0.01);鸭蛋MEL含量(Y,mg/kg)与日粮MEL添加水平(X,mg/kg)的关系方程为:Y=0.012 1X+0.016 5(R2=0.999 4),MEL由日粮到鸭蛋中的生物富集系数为0.012 1;通过鸭蛋排出的MEL(Y,mg/d)与蛋鸭摄入的MEL(X,mg/d)拟合的曲线为:Y=0.261 8X+0.094 7(R2=0.999 9),MEL由蛋鸭到鸭蛋的母体转移系数为0.261 8。日粮MEL添加水平越高,鸭蛋中的消除半衰期越短,完全消除需要的时间越长;5、25、50和100 mg/kg处理鸭蛋中的MEL含量(Y,mg/kg)随时间(X,d)消除方程分别为:Y=0.080 2X-0.747 7(R2=0.777 5)、Y=0.326 8X-1.160 8(R2=0.987 1)、Y=0.591 2X-1.340 3(R2=0.992 2)和Y=1.200 4X-1.395 6(R2=0.988 3),根据上述方程计算各处理鸭蛋中MEL完全消除时间分别为3.48、7.81、9.31和14.61 d;鸭蛋中未检测到CYA。结果显示,MEL在产蛋鸭日粮中浓度越高,其鸭蛋中沉积量越大,消除时间越长。
  • 曹红1,2,尹逊慧2,陈善林2,胡亚冬2,胡熔2,李世川2,谢春芳,苏全,姚冬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24-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测定岭南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血清指标及对肝脏组织切片的观察,旨在探讨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解毒作用。选用1日龄健康岭南黄肉仔鸡420羽,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雄鸡10羽,雌鸡5羽。7个处理分别为基础日粮组、基础日粮+100 μg/kg AFB1组、基础日粮+100 μg/kg AFB1+0.1%解毒酶组、基础日粮+100 μg/kg AFB1+0.2%解毒酶组、基础日粮+100 μg/kg AFB1+0.3%解毒酶组、基础日粮+100 μg/kg AFB1+0.4%解毒酶组、基础日粮+100 μg/kg AFB1+0.5%解毒酶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基础日粮中加入100 μg/kg AFB1,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末重有所下降(P>0.05);血清中总蛋白(P<0.05)、白蛋白(P>0.05)和球蛋白(P<0.05)含量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P<0.05);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肝细胞广泛性坏死,胆管异常增生;2)在100 μg/kg AFB1日粮中加入黄曲霉毒素解毒酶,能一定程度的改善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末重(P>0.05),0.2%、0.4%和0.5%的水平能显著降低毒素在肝脏和血液中的残留(P<0.05),减弱毒素对肝脏的损伤,一定程度地改善血清学指标。由此可知,黄曲霉毒素解毒酶能有效保护肉仔鸡肝脏,减轻或基本消除AFB1对肉仔鸡组织器官的不良影响,一定程度的提高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
  • 吕武兴1,2,汪前红1,2,贺建华1*,李俊波1,2,王杰2,彭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31-4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黄曲霉毒素B1与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肉鸭生长性能、肝脏中黄曲霉毒素B1沉积和禽流感抗体合格率的影响。选择11日龄健康北麻杂1代肉鸭90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采用2×3双因子试验设计,以黄曲霉毒素B1和吸附剂为试验因子,黄曲霉毒素B1水平分别为25、50和75 μg/kg,吸附剂水平分别为0、750和1 500 mg/kg。黄曲霉毒素B1由发霉玉米提供,发霉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500 μg/kg。试验期为32 d。结果表明:1)随着黄曲霉毒素B1水平提高,肉鸭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下降(P<0.05),而添加吸附剂对肉鸭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黄曲霉毒素B1水平提高,肝脏绝对重量及黄曲霉毒素B1沉积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1或P<0.05),添加吸附剂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毒素对肝脏的危害;3)黄曲霉毒素B1含量高于50 μg/kg时,不利于肉鸭禽流感抗体的产生;高于75 μg/kg时,能引起肉鸭黄曲霉毒素中毒死亡,且添加吸附剂不能消除或减缓其不利影响。由此可知,霉菌毒素吸附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黄曲霉毒素B1对肉鸭生长性能和肝脏的损害,提高了禽流感抗体合格率。
  • 研究简报
  • 边连全,白东伟,刘显军,李建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37-4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α-半乳糖苷酶和木聚糖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性能的影响。选用135头平均体重为(7.4±0.8)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设9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采用3×3两因子完全交叉试验设计,设3个α-半乳糖苷酶水平(0、0.008%和0.012%)和3个木聚糖酶水平(0、0.008%和0.012%)。试验期为28 d,分为前期(1~14 d)和后期(15~28 d)2个阶段。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α-半乳糖苷酶和木聚糖酶对断奶仔猪前期和全期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腹泻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断奶仔猪后期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添加0.008%的α-半乳糖苷酶和0.008%的木聚糖酶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料重比和腹泻率(P<0.05);2)添加α-半乳糖苷酶和木聚糖酶可以提高断奶仔猪各种养分的消化率,其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纤维的消化率达到了显著效果(P<0.05)。由结果可知,α-半乳糖苷酶和木聚糖酶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性能,以添加0.008% α-半乳糖苷酶和0.008%木聚糖酶的效果最好,且两者存在互作效应。
  • 冯诚诚1,王嘉福1,2,冉雪琴1*,王阳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44-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2(cyclin-dependent-kinase 2,CDK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和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对地方猪品种骨骼肌细胞生长及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选用贵州省地方优良品种糯谷猪为试验材料,外二元杂交猪(长×大)为对照,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骨骼肌MSTN、IGF2及HSL基因的表达,及其蛋白在肌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并测定肌细胞中CDK2的活性。结果表明:糯谷猪骨骼肌MSTN mRNA的表达量略高于外二元杂交猪(P>0.05),IGF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HSL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P<0.05)。骨骼肌细胞中MSTN、IGF2、HSL阳性信号均定位于细胞质,与外二元杂交猪相比,糯谷猪骨骼肌细胞中MSTN和IGF2的表达量较高(P<0.05),HSL的表达量较低(P<0.01),CDK2的活性较低(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MSTN和IGF2基因的高表达、CDK2的低活性使糯谷猪骨骼肌细胞的数量减少,MSTN和IGF2协作使糯谷猪肌细胞出现一定的增生效应,HSL和IGF2共同促进糯谷猪的脂肪沉积,这些因子综合作用导致糯谷猪的瘦肉率较低。
  • 陈黎龙1,游金明1,黄建珍1,漆林花2,李海山1,肖世平,梁海平,刘海生,周吉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52-4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水平γ-氨基丁酸(GABA)对崇仁麻鸡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8日龄崇仁麻鸡28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30、55、80、115和150 mg/kg的GABA,试验期6周。统计试验前期(8-28日龄)、后期(29-49日龄)和全期(8-49日龄)的生长性能指标,并测定29和50日龄血液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30 mg/kg组全期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提高了4.69%(P<0.05);在试验前期、后期和全期,各组间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以115 mg/kg组的数值最大;30 mg/kg组后期和全期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5.90%和5.30%。在29和50日龄时,各组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尿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其中50日龄时30 mg/kg组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生长激素水平以30 mg/kg组为最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2.50%(P>0.05)和10.53%(P>0.05);各组间血浆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血浆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29日龄时30 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血浆甲状腺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29日龄时30 mg/k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ABA呈剂量依赖性地升高血浆神经肽Y水平,其中29日龄时150 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本试验条件下,30 mg/kg GABA可提高崇仁麻鸡的生长性能,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和血浆中甲状腺素的浓度,升高血浆中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综合考虑以30 mg/kg GABA添加水平效果最佳。
  • 王安1,李士平1,任延铭1,2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60-4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5~11周龄金定蛋鸭实用日粮中氯化钠的添加量。试验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含钠0.037%,氯0.047%,钾0.710%),分别添加0、0.16%、0.20%、0.24%、0.28%、0.32%、0.48%和0.96%的氯化钠组成8种试验日粮。试验选用960只5周龄健康金定蛋鸭,按体重均匀分成8个组,每个组设10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试验期为7周。结果显示,氯化钠添加水平对生长蛋鸭日增重、采食量及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蛋鸭血清CO2浓度和pH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血清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随着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对照组的阴离子间隙显著低于0.20%-0.96%组(P<0.05);渗透压随着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与0.96%组差异显著(P<0.05);钠和氯对生长蛋鸭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清尿素氮和葡萄糖的浓度影响显著(P<0.05)。因此,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0.24%氯化钠,使日粮钠和氯的含量分别为0.131%和0.193%,可满足5~11周龄金定蛋鸭的生长和生理需要。
  • 王宝维,张乐乐,姜晓霞,王伟伟,王娜,孙鹏,黄国清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66-4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鹅对葡萄籽粕利用的可行性与效果,首先测定葡萄籽粕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然后选取150日龄健康肉鹅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试验组日粮添加的葡萄籽粕比例分别为0、3.00%、6.00%、9.00%、12.00%和15.00%。预试期4 d,禁食1 d,正试期3 d。结果表明:葡萄籽粕的粗纤维含量为48.26%,是一种高纤维饲料。在常规营养成分摄入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葡萄籽粕添加量为9.00%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的消化率较高;添加量超过9.00%时,其消化率呈下降趋势。氮沉积量、净蛋白利用率和氨态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除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和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且均以添加量为9.00%时最高,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其余添加量。钙和磷的消化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葡萄籽粕添加量为9.00%时,钙和磷的消化率最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钙和磷的消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谷丙转氨酶活性与粗纤维消化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钙和磷的消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淀粉酶活性与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钙的消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可知,葡萄籽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纤维饲料,在鹅日粮中采用9.00%的添加比例时,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较高。
  • 张倩,夏建民,李胜利*,曹志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74-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的玉米压块秸秆和羊草组成的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日粮消化率以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4头体重为(550±25) kg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奶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4个日粮处理精料组成相同,粗料组合分别为:100%玉米秸(100% CS)、60%的玉米秸+40%羊草(60% CS+40% CW)、40%玉米秸+60%羊草(40% CS+60% CW)和100%羊草(100% CW)。试验期共60 d。结果表明:4个日粮处理间奶牛瘤胃pH差异不显著(P>0.05),60% CS+40% CW组和40% CS+60% CW组pH变化较平缓。日粮处理间氨态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质(MCP)产量以及各种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羊草比例的增加,乙酸/丙酸值逐渐减小。60% CS+40% CW组日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比100% CS组有提高的趋势(P=0.10),其他营养成分消化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个日粮处理条件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粗饲料由不同比例压块玉米秸秆和羊草组成的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均可提供正常的瘤胃发酵和泌乳的营养需要,能达到较高的乳脂率。60% CS+40% CW组有提高日粮NDF消化率的趋势。
  • 赵发盛1,赵金山2,赵军1,韩占强1,李久峰1,林英庭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81-4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2种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和玉米秸秆)3种精粗比(3∶7、4.5∶5.5和7∶3)设计了6种试验日粮饲喂奶牛,选择3头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近端瘘管的体重550~600 kg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设计,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3期,探讨了不同类型日粮对奶牛十二指肠食糜中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粗饲料种类及精粗比均可影响奶牛十二指肠食糜中的氨基酸含量。粗饲料种类对奶牛十二指肠食糜中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较小,而精粗比的影响较大;日粮组成对奶牛十二指肠食糜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因氨基酸种类而异,各种氨基酸中,影响最大的是Met、Thr、Leu,其次是Val、Lys、Phe、His,而Arg、Ile基本不受日粮组成的影响。以上结果说明粗饲料种类及精粗比均可影响奶牛十二指肠食糜中的氨基酸含量。
  • 程胜利1,李建升2,冯瑞林1,裴杰1,岳耀敬1,郭宪1,刘建斌,杨博辉,郭天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87-4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赖氨酸对绵羊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选用1岁左右的绵羊15只,平均分为A、B和C组。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4和10 g赖氨酸盐酸盐。饲喂28 d后全部屠宰,取肝脏和背最长肌样,提取组织总RNA,反转录后扩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GAPDH基因,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不同处理肝脏和背最长肌IGF-Ⅰ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C组IGF-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B组(P<0.01),B组IGF-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A组(P<0.01),说明添加一定量的赖氨酸可以调节绵羊组织的生长发育
  • 丁雪燕1,何中央1,邱晓力2,黄福勇1,薛辉利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92-4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确定三疣梭子蟹各生长阶段的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和配合饲料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全程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饲料的稚蟹、幼蟹、交配期蟹、育肥育膏期成蟹的4个生长阶段梭子蟹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肝胰腺和胃组织中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同一生长阶段,配合饲料组幼蟹的肝胰腺类胰蛋白酶活性要显著低于鲜杂饲料组(P<0.05),而幼蟹的肝胰腺纤维酶和胃组织中胃蛋白酶及成蟹的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则显著高于鲜杂饲料组(P<0.05);2)在整个生长阶段,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较强且各阶段量值变化较大,纤维素酶、脂肪酶活性相对较弱但各阶段量值基本一致或略有增长;3)在投喂配合饲料条件下,除稚蟹的肝胰腺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以及幼蟹的肝胰腺类胰蛋白酶活性外,其余各阶段各消化酶活性均比投喂鲜杂饲料组高。由结果可知:1)三疣梭子蟹生长各阶段对蛋白质、淀粉消化能力强些但有所变化,而对纤维素、脂肪消化能力相对弱些但比较稳定;2)稚蟹至幼蟹的养成期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最强,此期饲料蛋白质水平要高些,幼蟹至交配期蟹的养成期可适当降低些,而育肥育膏期饲料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要适当提高;3)投喂配合饲料能刺激消化酶分泌,促进食性转化,证明梭子蟹消化酶对饲料转化的适应性较强。
  • 向枭,陈建,周兴华,李代金,王文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498-5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脂肪源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7.09±0.53)g、平均体长为(9.21±0.34)cm的健康齐口裂腹鱼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以鱼粉、豆粕和菜粕为蛋白质源,分别以菜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和葵花油为脂肪源,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5组试验鱼。试验期50 d。结果表明:大豆油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最大,其次为花生油组,且花生油组与芝麻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花生油组的饵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其次为芝麻油组,且芝麻油组与大豆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对齐口裂腹鱼有较优的促生长效果。对齐口裂腹鱼血清生化指标分析表明,大豆油组的总胆固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最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花生油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最低,但与大豆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菜油组和葵花油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大豆油组、花生油组和芝麻油组(P<0.05或P<0.01),而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大豆油组、花生油组和芝麻油组(P<0.05或P<0.01)。这表明菜油和葵花油不利于齐口裂腹鱼的脂肪代谢。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齐口裂腹鱼的适宜脂肪源。
  • 李川1,姚俊杰1*,安苗1,姜海波1,2,何登菊1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02): 505-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0.02.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分析了稻田养殖瓯江彩鲤的肌肉生化成分,旨在了解瓯江彩鲤在贵州省稻田养殖条件下的营养特点。试验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以及生化方法测定了稻田养殖瓯江彩鲤肌肉中营养及生化成分。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瓯江彩鲤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4.66%,粗蛋白质含量为18.06%,粗脂肪含量为4.26%,灰分含量为1.65%。粗脂肪中中性脂比例为84.45%,极性脂比例为15.55%。肌肉中所测到的15种氨基酸总量为70.57%,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占29.61%,非必需氨基酸占40.96%,鲜味氨基酸占27.83%。肌肉中含有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5.08%,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1.89%,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3.03%。矿质元素中钙、铁、锌含量较高,分别为350.33、58.13和46.27 mg/kg。由此可知:相对于原产地瓯江彩鲤,稻田养殖瓯江彩鲤肌肉中干物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接近FAO/WHO的理想模式,此外,不饱和脂肪酸和铁、锌含量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