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田志梅, 马现永, 余苗, 瞿明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481-749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机体最丰富的内源性抗氧化分子,其代谢过程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及应激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机体代谢并影响动物生理及病理进程。本文综述了GSH代谢、抗氧化、免疫、解毒、营养代谢及微生物调控等功能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探究GSH对动物健康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闫志强, 余远迪, 刘志云, 付利芝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493-750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精油是从植物的花、叶、根、果实或种子中萃取提炼出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及来源广泛、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抗生素替代品广泛应用于仔猪生产中。本文从植物精油的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精油在仔猪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 马新燕, 李大刚, 余苗, 周荣柱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02-751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的使用给畜禽健康提供了保障,但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课题。本文综述了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物、抗菌肽、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功效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以期为畜禽生产中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使用提供参考。

  • 梁姝婕, 江云飞, 左建军, 王伟唯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13-75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污染谷物和饲料最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动物摄入被DON污染的饲料后,其肠道、免疫、神经、肝脏及肾脏等器官和组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伴有呕吐、厌食、腹泻、肠出血、生长受阻等症状。外源添加抗氧化剂如抗氧化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功能性氨基酸、生物活性物质等可通过缓解氧化应激,有效减轻DON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本文主要就DON对畜禽的氧化损伤以及DON诱导下外源抗氧化剂对畜禽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中利用抗氧化剂防治DON污染提供参考。

  • 刘智豪, 何流琴, 李铁军,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22-75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是细胞生长、代谢等关键过程的核心调节器,能对包括营养物质在内的各种环境输入做出相应反应。研究表明,细胞内亮氨酸信号需通过特定的亮氨酸感受器传递才能激活mTORC1,以实现细胞代谢调控。目前,已相继鉴定了亮氨酰-tRNA合成酶(LRS)、Sestrin2和分泌相关的Ras相关GTP酶1B(SAR1B)这3种亮氨酸感受器,并发现它们对mTORC1上游亮氨酸信号传导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mTORC1上游介导亮氨酸信号的传感机制,并深入探讨了亮氨酸感受器LRS、Sestrin2和SAR1B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以期为亮氨酸感受器作为关键靶点对动物机体健康调控和疾病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 李晟铠, 时梦, 吴春阳, 周俊言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33-75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低蛋白质饲粮减少了豆粕等蛋白质饲料原料的用量,以补充合成氨基酸的方式,精准满足猪快速、健康生长对氨基酸营养的需求,是养猪节粮增效的关键适用技术。合成氨基酸无需经过消化便可直接以游离单体形式出现在胃肠道中,而主要能量底物葡萄糖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胃肠道消化才能从淀粉中脱离出来。因此,猪在采食低蛋白质饲粮后易出现“能氮失衡”的情况。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氨基酸与葡萄糖在消化吸收中的异步性降低了猪对饲粮中氨基酸组分的利用效率。本文综述了碳氮适配技术起源、淀粉组成对消化的影响以及氨基酸与葡萄糖适配(消化道中氨基酸和葡萄糖同步吸收)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猪的低蛋白质饲粮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 王佳琪, 程龙, 赵广永, 李蒙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44-75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饲料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和降低养殖成本已成为养牛业的迫切需求。中国的肉牛生产系统存在饲料利用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而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可以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性能。补偿生长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能够在营养恢复期通过快速生长弥补营养限制期的生长损失,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效率。肉牛的补偿生长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营养限制的强度和时间、动物的年龄和品种等,这些都直接影响补偿生长的效率和实际应用效果。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补偿生长的定义和类型、影响补偿生长的关键因素及其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营养调控和饲养管理来最大化补偿生长的效果,并对补偿生长的产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补偿生长在肉牛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蔺少雄, 孙梅, 邢媛媛, 李大彪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53-756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乳蛋白是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其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比例与人体需求相接近,含有新生动物所需的免疫球蛋白,被认为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乳腺作为合成乳蛋白的主要场所,从血液中摄取氨基酸(AA)、葡萄糖(GLU)和脂肪酸(FA)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不仅是乳蛋白合成的原料底物和能量底物,还能作为信号因子调控乳蛋白的合成。AA可以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5(JAK2-STAT5)和一般性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CN2)等信号通路调控乳蛋白合成。GLU抑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活性,上调下游靶点mTOR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1(S6K1)磷酸化水平,促进乳蛋白的合成。FA可以介导AMPK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内FA的合成与氧化过程,从而满足乳蛋白合成的能量需求。本文主要综述了AA、GLU和FA及其相互作用对牛奶乳蛋白合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从营养性底物互作的角度探讨乳蛋白的合成及其作用机制,为AA、GLU和FA调控乳蛋白的合成提供理论参考。

  • 李婷玉, 辛杭书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63-757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藻种类丰富,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学活性。在畜牧生产中,微藻可作为饲料成分替代玉米、大豆等来缓解粮食需求问题。微藻尤其富含有n-3脂肪酸,可以改善畜产品的脂肪酸谱,提高其营养价值,对于反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都有益处。但微藻作为饲料具有一些限制,如成本高、存在安全风险、不同微藻的消化率和最适添加量不同,难以形成标准化技术应用模式等。本文对微藻的营养特性和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微藻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提供参考。

  • 李靖, 刘文昌, 李付强, 肖定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73-75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具有抗氧化应激、提高免疫力和繁殖力以及改善肉品质的功能,在畜禽生产实践中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的存在方式与吸收代谢、生理功能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维生素E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郭国庆, 刘洋, 牛化欣, 薛树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81-759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姜黄素是一类从姜科姜黄属草本植物根茎中提取的黄色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病原、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神经和组织保护等作用。作为天然的饲料添加剂,姜黄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姜黄素的化学结构、提取工艺、抗炎、抗氧化、抑菌、杀虫、抗真菌、延长冷冻精子保存期及调节瘤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姜黄素在反刍动物生产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 姜治国, 赵进哲, 李雪莲, 张红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591-76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辣椒中的天然植物化合物。它在调控动物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动物机体的免疫调节、抗氧化能力、缓解疼痛、瘤胃发酵和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具有显著影响。本综述围绕辣椒素在动物体内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深入了解辣椒素如何调控动物机体健康,并为辣椒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王宜平, 刘犇, 郑文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01-761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柚皮素是一种天然的可生物降解黄酮类化合物,为柚皮苷的苷元,具有抗病原体、抗炎症、抗肿瘤、抗氧化、调节糖和脂代谢以及调节胃肠道功能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等领域,可能成为天然绿色饲料添加剂和药物联合剂。本文从柚皮素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柚皮素在畜禽生产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韩桂婷, 包丽娜, 吴树妍, 李倜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13-76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提取物是一类具有独特官能团的生物活性物质,通常包括多糖、多酚、生物碱、皂苷和醇类等,在免疫调节、抗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和抑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的研究表明,植物提取物的免疫调节机制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TLRs)、花生四烯酸(AA)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介导的信号通路。然而,由于植物提取物成分和化学结构的多样性,其对畜禽的生物学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各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尚不明确,导致植物提取物调节动物免疫功能的机制较为复杂。因此,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植物提取物调节动物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并综述了各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植物提取物在改善动物免疫功能、缓解免疫应激及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郁胜男, 尹福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26-763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参多糖作为人参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提高机体代谢能力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人参根,人参茎叶、果实和花中也含有各种人参多糖等有效成分,提高了人参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人参多糖不仅具有替代抗生素的作用,还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为动物天然饲料添加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原材料。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对人参多糖的理化性质、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综述,为今后对人参多糖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 刘亮, 王宇轩, 张永亮, 陈婷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35-764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长素释放肽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胃部激素,在调节动物食欲及脂质和葡萄糖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生长素释放肽的作用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调节,通过激活脑部区域的生长素释放肽受体,最终导致生长素释放肽调控机体物质代谢并产生食欲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动物采食、饲料转化率以及厌食症的治疗方面,生长素释放肽也表现出重要功能。本文总结了生长素释放肽在采食调控方面的相关功能,为生长素释放肽功能探索、养殖业的发展以及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 刘尚州, 郭长征, 胡艳,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47-76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核桃青皮是核桃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我国核桃青皮产量巨大,但是利用率较低,大部分被当作废弃物丢弃。研究表明,核桃青皮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及萘醌、黄酮、多酚、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因此,开发利用核桃青皮作为畜禽饲料原料或饲料添加剂,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可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畜禽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改善畜禽产品品质。本文对核桃青皮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核桃青皮的科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王琪, 肖融, 齐仁立, 王敬, 邱小宇, 黄金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58-766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功能和盲肠菌群的影响。选取12窝(每窝8头仔猪)健康的1日龄“长白×荣昌”哺乳仔猪(母猪胎次和预产期相近),随机分为4组,每组3窝仔猪。对照组(CON组)仔猪每日每头灌喂2 mL 0.1%蛋白胨溶液,植物乳杆菌组(LP组)、罗伊氏乳杆菌组(LR组)和联合添加组(PR组)仔猪每日每头分别灌喂2 mL 0.1%蛋白胨溶解的1.0×1010 CFU植物乳杆菌、1.0×1010 CFU罗伊氏乳杆菌以及1.0×1010 CFU植物乳杆菌+1.0×1010 CFU罗伊氏乳杆菌。仔猪由各自母猪哺乳,各组母猪饲喂相同的饲粮。试验期10 d。试验结束后,计算仔猪平均日增重和腹泻率。每组选取6头仔猪屠宰取样,测定肠道形态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以及盲肠菌群。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PR组仔猪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LP组、LR组和PR组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LP组、LR组和PR组仔猪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均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LP组仔猪空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回肠封闭蛋白-1(claudin-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LR组空肠闭合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PR组空肠occludin和claudin-1以及回肠occludin、claudin-1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LP组、LR组和PR组仔猪盲肠菌群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提高(P<0.05),盲肠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盲肠未分类普雷沃氏菌科(unclassified_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LP和PR组盲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能通过改善哺乳仔猪肠道形态,提高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促进肠道健康,降低腹泻率,且两菌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菌。

  • 袁华根, 赵俊彦, 夏展, 施寿荣, 沈一茹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69-767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葡萄糖醛酸内酯(简称葡醛内酯)对产蛋高峰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浆生化指标和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接近、个体产蛋率均大于90%的42周龄海兰褐蛋鸡240只,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40 mg/kg葡醛内酯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第5~8周和第1~8周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第1~8周破畸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蛋壳颜色亮度值显著降低(P<0.05),蛋壳厚度有增加的趋势(P=0.09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血浆谷氨酰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P=0.079),血浆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有降低的趋势(P=0.096)。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卵巢等级卵泡数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葡醛内酯可有效改善产蛋高峰后期蛋鸡血浆中肝脏相关酶的活性和卵巢中的卵泡发育,并且具有提高生产性能和蛋壳质量的作用。

  • 齐志国, 金银姬, 付瑶, 闻治国, 王俊, 王梁, 程柏丛, 吴迪梅, 王瑜, 郭江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78-76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麻籽加工方式对产蛋后期北京油鸡生产性能、蛋品质、鸡蛋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用64周龄、体况良好的产蛋后期北京油鸡40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7只鸡。各组均饲喂亚麻籽水平为12%的试验饲粮,其中,A组(对照组)为整粒亚麻籽,B组为破碎亚麻籽,C组为膨化亚麻籽。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与A组和B组相比,C组的软破蛋率显著降低(P<0.05)。2)与A组和C组相比,B组的蛋黄指数显著降低(P<0.05)。3)各组之间鸡蛋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与A组相比,C组的鸡蛋α-亚麻酸(α-AL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ω-6多不饱和脂肪酸(ω-6 PUFA)显著提高(P<0.05),B组和C组的鸡蛋ω-3 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B组相比,C组的鸡蛋α-ALA含量和ω-3 PUFA/ω-6 PUFA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喂膨化亚麻籽可以降低北京油鸡的软破蛋率,提高鸡蛋中的ω-3 PUFA含量,富集效果方面优于整粒亚麻籽和破碎亚麻籽。

  • 杨博文, 董桐超, 王珏, 王娟, 陈晓龙, 刘华格, 王学静, 许利军, 陈立功, 王雪, 王承民, 徐莉莉, 靳菁菁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87-769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指标、养分表观代谢率和粪污排放的影响,为复合益生菌制剂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选择产蛋率相近、健康的50周龄京红蛋鸡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0、150和200 mg/kg的复合益生菌制剂(由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粪肠球菌组成)。预试期7 d,正试期84 d。结果显示:1)150 mg/kg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 mg/kg组的不合格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15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2)200 mg/kg组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5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3)150 mg/kg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0 mg/kg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150 mg/kg组无显著差异(P>0.05)。4)200 mg/kg组的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mg/kg组(P<0.05),与150 mg/kg组无显著差异(P>0.05);150和200 mg/kg组的钙表观代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mg/kg组(P<0.05),150和200 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5)150和200 mg/kg组的粪中吲哚和3-甲基吲哚含量以及氨气排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0和200 mg/kg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6)200 mg/kg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mg/kg组(P<0.05),与15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7)150 mg/kg组的平均只利润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7.40%。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推荐蛋鸡饲粮中复合益生菌添加量为150 mg/kg。

  • 张龙飞, 陈鹏, 周建民, 龙城, 邱凯, 张海军, 齐晓龙,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698-77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薏苡碎米对产蛋高峰期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以及蛋黄风味的影响。选取35周龄产蛋率和体重相近的健康海兰褐蛋鸡21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和5.0%薏苡碎米的饲粮,并通过调整玉米、豆粕和大豆油水平保证各组饲粮等氮等能。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5.0%薏苡碎米显著提高蛋鸡产蛋率(P<0.05)。2)饲粮添加2.5%和5.0%薏苡碎米均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饲粮添加5.0%薏苡碎米还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P<0.05)。3)饲粮添加2.5%和5.0%薏苡碎米均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P<0.05)。4)气味方面,饲粮添加2.5%和5.0%薏苡碎米均显著降低熟蛋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气味强度(P<0.05),饲粮添加5.0%薏苡碎米还显著降低熟蛋黄乙醇和有机硫化物气味强度(P<0.05);滋味方面,饲粮添加2.5%和5.0%薏苡碎米均显著提高熟蛋黄涩味回味(P<0.05),显著降低咸味、鲜味和丰富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5%薏苡碎米可以提高蛋鸡产蛋率,这可能与其改善血清免疫性能和调节脂质代谢有关;饲粮添加薏苡碎米可改善熟蛋黄气味,但一定程度影响熟蛋黄的滋味特征。

  • 林厦菁, 林泽玲, 苟钟勇, 范秋丽, 董晓丽, 邓远帆, 叶金玲, 王一冰, 张赛, 阮栋,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10-77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构型和不同水平蛋氨酸对中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和血浆蛋氨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中速型黄羽肉鸡蛋氨酸需要量以及L-蛋氨酸相对于DL-蛋氨酸的相对生物学效价。试验分为2个独立的饲养试验,分别选用31和61日龄健康且发育良好的科朗麻黄母鸡各1 584只,随机分为11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2种构型共用)、0.04%、0.08%、0.12%、0.16%和0.20% L-蛋氨酸或DL-蛋氨酸的饲粮。试验期共计5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蛋氨酸显著提高黄羽肉鸡31~60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并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且L-蛋氨酸的效果优于DL-蛋氨酸(P<0.05);饲粮添加蛋氨酸对61~80日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L-蛋氨酸显著提高60日龄黄羽肉鸡胸肌率(P<0.05),饲粮添加DL-蛋氨酸有提高60日龄胸肌率的趋势(P=0.06);饲粮添加蛋氨酸对80日龄胴体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DL-蛋氨酸和L-蛋氨酸均显著降低80日龄黄羽肉鸡胸肌剪切力(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DL-蛋氨酸和L-蛋氨酸均显著降低80日龄黄羽肉鸡血浆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活性(P<0.05)。与DL-蛋氨酸相比,饲粮添加L-蛋氨酸显著提高60日龄黄羽肉鸡血浆BHMT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浆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活性(P<0.05);饲粮添加L-蛋氨酸显著提高80日龄血浆胱硫醚-β-合成酶活性(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平均日增重为评价指标,根据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中速型黄羽肉鸡31~60日龄饲粮DL-蛋氨酸和L-蛋氨酸最适添加水平分别为0.16%和0.20%,相应饲粮蛋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42%和0.46%;61~80日龄饲粮蛋氨酸需要量不高于0.23%。以平均日增重为评价指标,根据非线性曲线拟合得出,中速型黄羽肉鸡31~60日龄阶段L-蛋氨酸相对于DL-蛋氨酸的相对生物学效价为154.1%。

  • 叶金玲, 王一冰, 苟钟勇, 林厦菁, 范秋丽, 罗琦丽, 陈利民,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25-77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组合酸化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的影响。选用640只1日龄健康、体重一致的快速型黄羽肉公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恩拉霉素,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 γ-氨基丁酸+200 mg/kg柠檬酸,植物精油+柠檬酸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植物精油+200 mg/kg柠檬酸。试验期50 d,分为1~21日龄、22~42日龄和43~50日龄3个阶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和植物精油+柠檬酸组肉鸡42和50日龄体重显著提高(P<0.05),22~42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和植物精油+柠檬酸组1~50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和植物精油+柠檬酸组肉鸡血浆总蛋白、白细胞介素-10、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浆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和植物精油+柠檬酸组肉鸡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空肠和回肠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和回肠杯状细胞数目显著提高(P<0.05),空肠封闭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连接黏附分子2(JAM2)和回肠ZO-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植物精油+柠檬酸组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空肠黏蛋白2(MUC2)以及回肠claudin-1和MUC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肉鸡盲肠螺杆菌属(Helicobacter)、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提高;γ-氨基丁酸+柠檬酸组盲肠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提高;植物精油+柠檬酸组盲肠互养菌属(Synergistes)和黏螺旋藻属(Mucispirillum)相对丰度降低,且盲肠菌群功能主要富集在人类疾病和生物体系统。综上所述,饲粮联合添加植物精油和柠檬酸可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肠道形态,降低盲肠有害菌数量,改善肠道健康,且效果优于单纯添加复合酸化剂。

  • 赵满琦, 刘国华, 陈星, 陈志敏, 孟昆, 杨培龙, 郑爱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42-77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菌酶协同发酵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用160只健康状态良好且体重[(47.00±0.45) g]相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公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则饲喂使用7.5%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部分普通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提高了1~42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及22~42日龄肉鸡的ADG与平均日采食量(P<0.05),并显著降低了22~42日龄肉鸡的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对42日龄肉鸡的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提高了肉鸡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能量表观代谢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提高了肉鸡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P<0.05),并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隐比(P<0.05)。6)与对照组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鸡盲肠内容物中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和异丁酸的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盲肠内容物中异戊酸、戊酸和己酸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用7.5%的菌酶协同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部分普通豆粕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肝脏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黏膜形态,并能提高盲肠内容物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

  • 黄耿雄, 刘梦杰, 马鸣, 张雯博, 金闻欣, 朱咏琪, 屈倩, 吕伟杰, 郭世宁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54-77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裸花紫珠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抗炎能力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选择300只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白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羽。对照组(CON组)和大肠杆菌攻毒组(EC组)饲喂基础饲粮,低、高剂量裸花紫珠提取物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CNEL组)和0.5 g/kg(CNEH组)裸花紫珠提取物。19日龄时,EC、CNEL和CNEH组试验鸡腹腔注射1.0 mL浓度为1×108 CFU/mL的大肠杆菌,CON组试验鸡腹腔注射1.0 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感染大肠杆菌后,与CON组相比,EC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饲料转化率(FCR)和死亡率(DR)显著升高(P<0.05)。与EC组相比,CNEL和CNEH组的ADG显著升高(P<0.05),FCR和DR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EC组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法氏囊指数显著降低(P<0.05)。与EC组相比,CNEL和CNEH组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CNEH组的法氏囊指数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EC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EC组相比,CNEL和CNEH组的血清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CNEH组的血清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EC组的空肠IL-10和脾脏白细胞介素-4(IL-4)、IL-10、B淋巴细胞瘤-2(Bcl-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TNF-α、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 8)和脾脏IL-6、TNF-α、干扰素-γ(IFN-γ)、Toll样受体4(TLR4)、BaxCaspase 8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EC组相比,CNEL和CNEH组的空肠IL-1βTNF-αCaspase 3、Caspase 8和脾脏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IL-4、IL-10和脾脏IL-4、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5)与CON组相比,EC组的血清D-乳酸(D-LA)和脂多糖(LPS)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EC组相比,CNEH组的血清D-LA和LPS含量显著降低(P<0.05),CNEL和CNEH组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EC组的空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封闭蛋白(Claudi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EC组相比,CNEL和CNEH组的空肠ZO-1和闭锁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CNEH组的空肠Claudin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7)与CON组相比,EC组的肝脏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与EC组相比,CNEL和CNEH组的肝脏大肠杆菌感染数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裸花紫珠提取物能改善大肠杆菌感染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并能降低DR;此外,还可以改善肉鸡的器官指数、提高机体抗凋亡能力,调节血清免疫指标和部分通过调控TLR4/MyD88/核因子-κB(NF-κB)通路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来抵抗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细菌易位。裸花紫珠提取物可作为家禽生产中抗菌药物的潜在替代品,且适宜剂量为0.5 g/kg。

  • 黄璇, 邓萍, 李闯, 刘洋, 张旭, 蒋桂韬, 万伟粲, 戴求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70-777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赖氨酸(Lys)水平对1~42日龄攸县麻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全鸭体成分沉积的影响,以确定其赖氨酸需要量。选取1日龄且健康的攸县麻鸭525羽,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饲粮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85%、0.95%、1.05%、1.15%、1.25%。试验期6周。结果显示:1)1.05%、1.15%和1.25%赖氨酸水平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0.85%赖氨酸水平组(P<0.05),1.05%、1.15%和1.25%赖氨酸水平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0.85%赖氨酸水平组(P<0.05)。2)1.05%和1.15%赖氨酸水平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低于0.85%和0.95%赖氨酸水平组(P<0.05),1.25%赖氨酸水平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0.85%、0.95%、1.05%和1.15%赖氨酸水平组(P<0.05)。3)1.05%、1.15%和1.25%赖氨酸水平组全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0.85%赖氨酸水平组(P<0.05)。4)以料重比、血清尿酸和甘油三酯、全鸭粗蛋白质含量为判别指标,通过二次曲线估测得出1~42日龄攸县麻鸭饲粮适宜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11%、1.11%、0.99%和1.16%。由此可见,综合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赖氨酸水平为0.95%即可满足1~42日龄攸县麻鸭生长发育需要,但为获得较佳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体成分沉积,建议饲粮赖氨酸水平为0.99%~1.16%。

  • 谭绍兴, 王宝维, 张名爱, 凡文磊, 王秉翰, 孔敏, 闫慧慧, 宋佳雪, 赵宸溪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78-778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B12对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血清生殖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养分表观利用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择34周龄五龙鹅种鹅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各组饲粮维生素B12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2.5、25.0、37.5、50.0和62.5 μ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25.0、37.5、50.0、62.5 μg/kg组孵化率显著升高(P<0.05);2)25.0、62.5 μg/kg组血清促卵泡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37.5 μg/kg组血清催乳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3)25.0、37.5、50.0、62.5 μg/kg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升高(P<0.05);4)25.0、37.5 μg/kg组粗脂肪表观利用率显著升高(P<0.05);5)25.0、37.5 μg/kg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5),25.0、37.5、50.0、62.5 μg/kg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维生素B12可以提高产蛋期种鹅孵化率,调节生殖激素含量,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和养分表观利用率,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本试验条件下,产蛋期种鹅饲粮维生素B12适宜添加水平为25.00~42.22 μg/kg。

  • 赵艳丽, 闫晶, 薛炳楠, 闫素梅, 兰儒冰, 王典, 郭晓宇, 郭咏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88-77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理阶段奶牛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规律。采用随机分组设计,选取6个生理阶段奶牛,分别为围产前期、围产后期、泌乳前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和干奶期,每个阶段各30头,共180头。晨饲前,对不同生理阶段奶牛进行尾静脉采血,制备血清后测定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1)生理阶段对奶牛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且以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变化更为明显。围产后期奶牛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蛋白(TP)、尿素(UN)、白蛋白(ALB)、钙(Ca)、磷(P)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较低,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红素(TBIL)、β-羟丁酸(BHBA)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较高;泌乳前期奶牛血清TC、NEFA、HDL、TP、ALB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较高。2)生理阶段对奶牛血清中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围产后期、泌乳前期奶牛血清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较高,T-AOC、T-SOD活性较低,同时围产后期血清TrxR活性较低。3)生理阶段对奶牛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免疫球蛋白G(IgG)、一氧化氮(NO)含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围产后期、泌乳前期奶牛血清TNF-α、IL-1β含量较高,同时围产后期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较高,INF-γ、IgG含量较低。综上所述,在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奶牛免疫力下降,抗氧化能力降低。

  • 陈月丽, 罗华东, 梁煜阳, 阮莉珺, 邹彩霞, $\boxed{\hbox{夏中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799-780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磷水平对生长奶水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磷排泄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11月龄健康奶水牛24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每头奶水牛为1个重复。4组奶水牛所喂试验饲粮磷水平分别为0.21%、0.24%、0.27%、0.30%,其他营养水平保持一致。试验期共52 d,包括10 d的预试期和42 d的正试期。在正试期结束前5 d,从各组随机选取3头奶水牛进行为期5 d的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饲粮磷水平对生长奶水牛的初重、末重、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对于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21%磷水平组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饲粮磷水平对生长奶水牛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磷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0.27%磷水平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均为4组中最高。3)饲粮磷水平对生长奶水牛的食入磷、粪磷、尿磷、总排泄磷和每千克代谢体重排泄磷均有显著影响(P<0.05)。4)生长奶水牛食入磷(X,g/d)与每千克代谢体重排泄磷[Y,g/(kg W0.75·d)]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9 1X+0.044 7(R2=0.954 1),根据回归方程得出生长奶水牛的磷维持需要量为0.13 g/(kg W0.75·d)。结合奶水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磷排泄,得出生长奶水牛的饲粮磷水平以0.27%为宜。

  • 陈月丽, 黄晓华, 覃呈欢, 邹彩霞, $\boxed{\hbox{夏中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809-781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钙水平对生长奶水牛生长性能和钙消化代谢的影响。选择32头体重相近、健康的11月龄生长奶水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8头),分别饲喂钙水平为0.49%、0.54%、0.59%、0.64%的试验饲粮,试验饲粮其他营养水平保持一致。饲养试验共52 d,包括预试期10 d和正试期42 d,在正试期结束前5天每组随机抽取3头牛进行为期5 d的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饲粮钙水平显著影响生长奶水牛的干物质采食量(P<0.05),但未显著影响生长奶水牛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5),其中0.59%钙水平组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最高。2)饲粮钙水平对生长奶水牛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显著影响了钙、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且以0.54%钙水平组钙、磷的表观消化率最高。3)饲粮钙水平显著影响了生长奶水牛的食入钙、粪排泄钙、尿排泄钙、总排泄钙以及粪排泄钙占总排泄钙的比例、尿排泄钙占食入钙的比例和尿排泄钙占总排泄钙的比例(P<0.05),对粪排泄钙占食入钙的比例无显著影响(P>0.05)。4)生长奶水牛食入钙(x)与排泄钙(y)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5 8x+0.176 6(R2=0.962 2),通过方程得出钙的维持需要量为1.753 7 g/(kg W0.75·d)。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长奶水牛生长性能和钙消化代谢结果,生长奶水牛饲粮适宜钙水平为0.54%~0.59%。

  • 邵鹏程, 唐庆凤, 覃林杰, 卜泽明, 湛扬阳, 邹彩霞, 文崇利, 林波, 孔志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819-78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6种水牛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及瘤胃降解特性。试验选用健康状态良好、体重相近的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装置的水牛,采用栓系式饲养,分别测定玉米、豆粕、麦麸、白酒糟、青贮玉米秸秆和花生秧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以及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有机物(OM)瘤胃有效降解率,并计算这6种水牛饲料原料的瘤胃降解氮(RDN)和可发酵有机物(FOM)含量。结果表明:1)麦麸、玉米、豆粕、白酒糟、青贮玉米秸秆和花生秧的DM瘤胃有效降解率分别为59.88%、65.18%、67.51%、50.01%、57.38%和60.48%,CP瘤胃有效降解率分别为71.95%、61.56%、58.84%、52.35%、54.86%和52.56%,OM瘤胃有效降解率分别为59.24%、65.10%、65.89%、49.22%、57.61%和61.40%;2)麦麸、玉米、豆粕、白酒糟、青贮玉米秸秆和花生秧的FOM含量分别为0.56、0.64、0.62、0.46、0.53和0.58 kg/kg,RDN含量分别为18.77、10.70、45.93、23.97、10.93和10.61 g/kg。综上所述,精料中玉米和豆粕的饲用价值较高,是优质的水牛饲料原料;粗料中青贮玉米秸秆和花生秧的饲用价值较高,是较优质的水牛粗饲料原料,在配制水牛饲粮时应该合理搭配。

  • 卢俊言, 徐领, 董佳豪, 郑研, 徐宏建, 王明亚, 吴春会, 李素霞, 李秋凤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829-783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丁酸梭菌与不同添加剂组合对育肥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选择40头体重600 kg左右的健康西门塔尔公牛,按体重、膘情、毛色均等的原则分成4组,每组10头。对照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CB组)饲喂基础饲粮+24 g/(d·头)丁酸梭菌,丁酸梭菌+酿酒酵母组(CB+SC组)饲喂基础饲粮+24 g/(d·头)丁酸梭菌+10 g/(d·头)酿酒酵母,丁酸梭菌+纤维素酶组(CB+CL组)饲喂基础饲粮+24 g/(d·头)丁酸梭菌+1 g/(d·头)纤维素酶。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CB+SC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CK组(P<0.05)。2)在第60天时,CB+SC组和CB+CL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K组(P<0.05),CB组、CB+SC组和CB+CL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K组(P<0.05)。3)在第30天时,CB+CL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在第60天时,CB+SC组和CB+CL组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在第30和60天时,CB组、CB+SC组和CB+CL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4)在第30和60天时,CB组、CB+SC组和CB+CL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在第60天时,CB组和CB+SC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CK组(P<0.05),CB+SC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K组(P<0.05),CB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K组(P<0.05)。5)在第60天时,CB+SC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由此可见,建议西门塔尔育肥牛饲粮选择丁酸梭菌和酿酒酵母组合,添加量为24 g/(d·头)丁酸梭菌+10 g/(d·头)酿酒酵母。

  • 廖宇鹏, 胡瑞, 蒲启建, 彭全辉, 邹华围, 张翔飞, 邵亚群, 曾少玉, 王泳杰, 裴朝曦, 唐毅平, 王之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840-78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宣汉黄牛、西杂牛和犏牛的代谢差异。选用年龄一致(22月龄)、体况相近、健康无病的宣汉黄牛、西杂牛(西门塔尔牛×宣汉黄牛)、犏牛(娟姗牛×麦洼牦牛)去势公牛各8头作为试验对象,在相同饲粮条件下进行为期120 d的饲养试验,采集3种肉牛的血清,并收集24 h尿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血清、尿液中的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式识别并寻找血清、尿液中差异代谢物,最后通过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1)西杂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宣汉黄牛和犏牛(P<0.05);犏牛的单位体重采食量显著高于西杂牛和宣汉黄牛(P<0.05),料重比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宣汉黄牛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西杂牛和犏牛(P<0.05)。2)犏牛血清中苏氨酸、蛋氨酸和尿素等的浓度显著高于西杂牛[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0和P<0.05],血清中谷氨酰胺、2-氨基丁酸和尿素等的浓度显著高于宣汉黄牛(VIP>1.0和P<0.05),血清中花生酸、花生四烯酸和十九烷酸等的浓度显著高于西杂牛(VIP>1.0和P<0.05);此外,犏牛尿液中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等的浓度显著高于宣汉黄牛(VIP>1.0和P<0.05)。宣汉黄牛血清中α-生育酚、γ-生育酚、富马酸和尿液中琥珀酸的浓度显著高于西杂牛和犏牛(VIP>1.0和P<0.05),尿液中尿酸的浓度显著高于犏牛(VIP>1.0和P<0.05);犏牛血清中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的浓度显著高于西杂牛(VIP>1.0和P<0.05)。综上可知,犏牛氨基酸和脂质分解代谢强于宣汉黄牛和西杂牛,宣汉黄牛抗氧化能力以及嘌呤和维生素E代谢强于西杂牛和犏牛,三羧酸循环强弱顺序为宣汉黄牛>犏牛>西杂牛。

  • 李瑞臻, 红雷, 赵胡日查, 高睿恒, 岗根, 于萍, 赵英,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854-786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添加不同剂量艾蒿水提物(AAE)对杜寒杂交绵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肠道相关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健康3月龄杜寒杂交母羊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500、1 000和1 500 mg/kg AAE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分为试验前期(第1~30天)和试验后期(第31~60天)2个阶段。结果表明:1)随着AAE添加量的增加,试验前期,料重比(F/G)呈线性降低(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呈二次变化(P<0.05),粗脂肪(EE)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1);试验后期,EE、NDF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5)。2)随着AAE添加量的增加,十二指肠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5),空肠脂肪酶活性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1),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呈线性提高(P<0.05)。3)随着AAE添加量的增加,空肠隐窝深度(CD)呈线性降低(P<0.01)和二次变化(P<0.05);回肠绒毛高度(VH)呈线性提高(P<0.05),回肠CD呈二次变化(P<0.05),回肠VH/CD值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5)。4)随着AAE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第60天,粪便总厌氧菌数量呈线性降低和二次变化(P<0.05),粪便双歧杆菌数量呈线性提高和二次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AAE可提高杜寒杂交绵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形态和微生物稳态,从而提高肠道功能,降低F/G;根据二次曲线回归分析,杜寒杂交绵羊饲粮中AAE添加量为1 030 mg/kg时效果较好。

  • 黄薇, 沙玉柱, 邵鹏阳, 陈小伟, 杨文鑫, 陈倩玲, 高敏, 刘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866-787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藏高原不同物候期(返青期、青草期、枯草期)放牧藏绵羊复胃(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发酵功能、菌群相对密度及挥发性脂肪酸(VFAs)转运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选择1岁健康藏绵羊母羊18只,在返青期(5月)、青草期(8月)和枯草期(12月)各屠宰6只,分别测定不同物候期复胃中微生物菌群相对密度、VFAs浓度及其转运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中,青草期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乙酸和丙酸浓度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2)在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中,不同物候期的VFAs转运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较大变化。3)在瘤胃和网胃中,青草期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反刍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相对密度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在瓣胃和皱胃中,返青期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相对密度显著高于青草期和枯草期(P<0.05)。4)戊酸浓度与白色瘤胃球菌相对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异丁酸浓度与反刍月形单胞菌相对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和异戊酸浓度与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综上所述,不同物候期藏绵羊复胃VFAs浓度、菌群相对密度和VFAs转运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及互作关系,这种互作关系在藏绵羊高原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孙国瀚, 施安, 马俊, 吕江江, 杨冲, 王倩, 刘占发, 田进阳, 陈信, 张驹, 陶金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879-789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饲料转化率(FCR)可衡量滩羊对饲料的利用效率,本试验旨在分析高、低FCR滩羊在屠宰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血浆代谢组学的差异,以期通过计算FCR,为评估滩羊养殖效益提供参考。选择156只生长状况良好、体重相近、出生日期相近的3月龄公滩羊进行为期75 d的试验,包括过渡期15 d、预试期10 d和正试期50 d,试验期间统一管理。根据滩羊FCR水平分为高FCR组(FCR>平均值+0.5倍标准差)和低FCR组(FCR<平均值-0.5倍标准差),比较分析2组滩羊的屠宰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血浆代谢组差异。结果显示:1)高FCR组滩羊的头重和蹄重极显著高于低FCR组滩羊(P<0.01),屠宰率、胴体重、心脏重、脾脏重显著高于低FCR组滩羊(P<0.05)。2)高FCR组滩羊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高于低FCR组滩羊(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高于低FCR组滩羊(P≤0.05);高FCR组滩羊血浆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2(IL-2)、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低于低FCR组滩羊(P<0.01),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低FCR组滩羊(P<0.05)。3)高FCR组滩羊血浆中1,2-二十二碳六烯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1,2-docosahexan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2-氯环氧乙烷(2-chlorooxirane)和N-月桂酰基-D-赤型鞘氨酰基磷酸胆碱[N-(dodecanoyl)-sphing-4-enine-1-phosphocholine]这3种曲线下面积(AUC)>0.8的差异代谢物较低FCR组滩羊均有上调;2组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上皮细胞信号通路,鞘脂代谢等通路。由此可见,滩羊的FCR与能量代谢、钙磷代谢等息息相关,相较于低FCR滩羊,高FCR滩羊展现出了更强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较少的脂肪积聚,屠宰后的屠宰率和胴体重更高,心脏和脾脏更重,但饲料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 董博颖, 刁克强, 李晗, 杨泉, 王延涛, 嵇传良, 王华, 于杰, 张崇玉, 郭翠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891-789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育成前期德州驴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头体重[(165±1) kg]相近的11月龄健康德州驴公驴,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驴。各组饲喂消化能水平(约11.50 MJ/kg)基本一致且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1.64%(L组)、13.40%(M组)和14.87%(H组)的颗粒状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0 d,正试期39 d。结果表明:1)M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H组(P<0.05),L组和M组的增重利润显著高于H组(P<0.05)。2)H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组和M组(P<0.05),M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L组和H组(P<0.01),M组和H组的半纤维素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L组(P<0.01),M组和H组的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L组(P<0.05)。3)H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L组和M组(P<0.01),各组之间其余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育成前期德州驴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3.40%时具有较好的平均日增重和增重利润,对血清生化指标影响不大。

  • 牛景彦, 刘宇, HECTOR Victor, 王岩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00-791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确定以鸡肉粉(PBM)为替代蛋白质源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饲料中最低鱼粉含量以及添加水杨酸盐对饲料中鱼粉替代水平的影响。进行2个饲养试验,其中试验1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基础饲料(F40)鱼粉含量为40%,利用PBM分别替代F40中鱼粉的80%和90%以构建饲料F8和F4;试验2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先利用大豆浓缩蛋白、棉籽粕和肠膜蛋白(DPS)的混合物替代F8和F4中的PBM构建饲料F8D和F4D,再分别在F8D和F4D中添加0.005%的水杨酸盐构建饲料F8DS和F4DS。F40、F8和F4中动物蛋白质占饲料蛋白质的比例为63%,F8D和F8DS中降低至51%,F4D和F4DS中降低至49%。试验1和试验2同时进行,所用的大口黑鲈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3.1±0.1) g,在流水养殖系统内饲养10周。结果显示:试验1中,饲料中鱼粉替代水平显著影响大口黑鲈的饲料系数(FCR)、氮贮积效率(NRE)、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单位鱼产量的鱼粉消耗量(FIFO)(P<0.05),但对终末体质量(FBW)、增重(WG)、摄食率(FI)、磷贮积效率(PRE)、能量贮积效率(ERE)、肥满度(CF)、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以及全鱼粗脂肪、粗灰分和总能含量与氮废物排放量(NW)、磷废物排放量(PW)无显著影响(P>0.05);与投喂F40的大口黑鲈相比,投喂F8和F4的大口黑鲈WG分别下降1.5%和7.9%,FBW分别下降1.8%和9.4%。试验2中,添加水杨酸盐与否显著影响大口黑鲈的FCR、NRE、HSI和NW(P<0.05);饲料鱼粉含量显著影响全鱼、粗脂肪含量和FIFO(P<0.05);饲料鱼粉含量、水杨酸盐添加与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FBW、WG、FI、PRE、ERE、CF和PW无显著影响(P>0.05);与投喂F40的大口黑鲈相比,投喂F8D、F4D、F8DS和F4DS的大口黑鲈的WG分别下降12.1%、15.7%、2.5%和5.4%,FBW分别下降9.9%、13.0%、2.0%和4.6%。综上可知,以PBM为单一替代蛋白质源时,可将大口黑鲈饲料鱼粉含量由40%降低至8%而不会对其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废物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将饲料鱼粉含量降低至4%则导致大口黑鲈生长明显减慢,饲料利用效率下降,NW显著增加。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005%水杨酸盐可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和NRE。根据本研究结果,在大口黑鲈养殖生产中应用无鱼粉饲料仍然面临挑战。

  • 李敏, 陈冰, 彭凯, 胡俊茹, 吕旦, 黄文, 曹俊明, 蔡佳, 赵红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15-79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棉籽蛋白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及肠道和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初始质量为(3.45±0.01) 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360尾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20%和40%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3种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试验期为10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20%棉籽蛋白对大口黑鲈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添加40%棉籽蛋白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FBW、WGR、SGR、蛋白质效率和肠体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20%棉籽蛋白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饲料系数(FCR),饲料添加40%棉籽蛋白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FCR(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40%棉籽蛋白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全鱼粗灰分含量(P<0.05),但饲料中添加20%或40%棉籽蛋白对大口黑鲈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20%棉籽蛋白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血清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P<0.05);饲料添加40%棉籽蛋白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饲料添加20%或40%棉籽蛋白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血清胆固醇和肠道丙二醛(MDA)含量(P<0.05)。各试验组大口黑鲈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肠道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肝脏SOD、CAT活性和MD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大口黑鲈前、中、后肠的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和肌层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添加20%和40%棉籽蛋白导致肝细胞变性,造成肝脏组织损伤。综上所述,饲料添加20%棉籽蛋白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FCR,对生长性能没有产生负面影响;饲料添加40%棉籽蛋白通过抑制大口黑鲈肠道消化酶活性显著降低生长性能和增加FCR。饲料添加棉籽蛋白对大口黑鲈肠道形态结构无显著影响,但导致肝脏组织损伤,并影响蛋白质和胆固醇的吸收代谢。

  • 费树站, 康茄敏, 张军豪, 刘海洋, 罗青, 张新铖, 陈昆慈, 欧密, 赵建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30-794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低蛋白质饲料中补充必需氨基酸对斑鳢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氨基酸组成、血浆生化指标及肝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540尾健康的斑鳢幼鱼,初始体重为(16.85±0.21) g,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高蛋白质组(HP组,对照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48%的高蛋白质饲料,低蛋白质组(LP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42%的低蛋白质饲料,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组(LP+EAA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44%的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HP组和LP+EAA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LP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LP组(P<0.05)。LP组和LP+EAA组的氮沉积率显著高于HP组(P<0.05)。2)LP组的鱼体粗脂肪和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HP组和LP+EAA组(P<0.05)。LP+EAA组的肌肉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总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HP组和LP组(P<0.05),肌肉酪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HP组(P<0.05)。3)LP+EAA组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HP组(P<0.05),LP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HP组和LP+EAA组(P<0.05),LP组的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LP+EAA组(P<0.05)。4)LP组的肝脏中y+L型氨基酸转运体(y+LAT2)、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小肽转运体1(PepT1)和增强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P组(P<0.05),肝脏中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和发育和DNA损伤反应调节蛋白1(REDD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P组(P<0.05);LP+EAA组的肝脏中PepT1和CHOP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P组(P<0.05)。5)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LP组肝脏空泡化严重,而LP+EAA组肝脏形态正常。综上所述,饲料粗蛋白质水平从48%降低到42%并补充必需氨基酸,不影响斑鳢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提高了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维持了肝脏健康。

  • 黄泽葵, 关俊锋, 桑宇航, 许健照, 欧阳斌, 李雪菲, 李远友, 谢帝芝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43-795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水产配合饲料对鱼油和豆油的依赖,开发新型脂肪源,本研究配制5种不同脂肪源的等氮等脂(48%粗蛋白质,12%粗脂肪)配合饲料(D1~D5),其中D1的脂肪源为复合油1(罗非鱼油∶豆油=1∶1)、D2为复合油2(亚麻籽油∶豆油=1∶2)、D3为复合油3(鱼油∶棉籽油∶棕榈油∶亚麻籽油=3∶3∶3∶1)、D4为罗非鱼油、D5为豆油。以上述饲料分别在室内循环系统中对应投喂5组初始体重为(112.09±0.15) g的杂交鳢(Channa argus ♂×Channa maculate ♀)幼鱼60 d。结果显示:在生长性能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方面,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生化指标方面,饲料脂肪源对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血清、肝脏、肠道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其他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D3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与肝脏甘油三酯和粗脂肪含量最低,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血清、肝脏和肠道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肠道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在肌肉品质方面,D3组肌肉中C20∶5n-3(EPA)、C22∶6n-3(DHA)含量以及肌肉的咀嚼性、胶着性最高,其中EP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HA含量显著高于D1、D2和D5组(P<0.05),咀嚼性显著高于D2和D4组(P<0.05),胶着性显著高于D1、D2和D4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复合油3为饲料脂肪源不仅可保证杂交鳢的生长效果,而且可提升其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肌肉品质。

  • 任启峰, 高淑霞, 杨丽萍, 张云海, 周贝贝, 孙海涛, 闫先峰, 王利华, 刘公言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56-796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精氨酸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为低蛋白质饲粮在家兔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选用35日龄体重相近的伊拉肉兔4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饲喂基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7.5%),Ⅱ组饲喂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5.5%),Ⅲ、Ⅳ、Ⅴ组在低蛋白质饲粮中分别添加0.2%、0.4%、0.6%的精氨酸。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Ⅱ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Ⅲ、Ⅳ、Ⅴ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2)与Ⅰ组相比,Ⅱ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Ⅲ、Ⅳ组的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3)与Ⅰ组相比,Ⅱ、Ⅲ、Ⅳ、Ⅴ组的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Ⅱ组相比,Ⅲ组的半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Ⅲ、Ⅳ、Ⅴ组的全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4)各组之间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5)与Ⅰ组相比,Ⅱ的背腰最长肌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无显著差异(P>0.05)。与Ⅱ组相比,Ⅳ组的背腰最长肌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均显著降低(P<0.05)。6)与Ⅰ组相比,Ⅱ组的背腰最长肌苏氨酸(Thr)、丝氨酸(Ser)含量显著降低(P<0.05),甘氨酸(Gly)、缬氨酸(Val)、苯丙氨酸(Phe)、组氨酸(His)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的背腰最长肌Thr、Ser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Ⅲ组的背腰最长肌Gly、Al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Ⅳ、Ⅴ组的背腰最长肌Val、IIe、Leu、Phe、Hi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精氨酸,可保证肉兔生长性能不改变,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肉品质,且精氨酸适宜的添加比例为0.2%。

  • 李鑫航, 钟伟, 郭利, 薛力刚, 张佳满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67-79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黄芪多糖(APS)对中雏期应激山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466.58±9.32) g的健康30日龄环颈雉(河北亚种)2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400(T1组)、800(T2组)和1 600 mg/kg(T3组)APS的饲粮。雏鸡饲养在铁笼中,饲养密度为20只/m2,通过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判断其达到应激状态。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T2组和T3组山鸡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T3组山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山鸡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T3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山鸡胸腺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T2组和T3组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山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T3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1 600 mg/kg APS可以提高应激状态下山鸡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并促进其肠道发育,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

  • 徐澍, 潘彩霞, 谢留威, 秦志朋, 赵禹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75-79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补充鱼油对警用德国牧羊犬血浆和红细胞膜中脂肪酸组成、运动生理参数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0只在训的警用德国牧羊犬,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对照组(CK组)和鱼油补充组(FO组)。所有犬只每日定时饲喂商品犬粮2次,FO组犬只在每日2次饲喂商品犬粮的基础上额外补充54 mg/kg BW0.75鱼油,鱼油以胶囊的形式添加在犬粮中。试验期为12周,在此期间试验犬只正常进行日常训练,并在第0周、第6周和第12周安排跑步机运动和静脉采血。在跑步机运动前后测量犬心率、直肠温度、大腿围变化,采集血样用于测定犬血浆和红细胞膜中脂肪酸组成,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补充鱼油6周后,相比于CK组,FO组犬血浆和红细胞膜中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n-6 PUFA/∑n-3 PUFA的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补充鱼油12周后,FO组犬上述指标与CK组的差异进一步加大。补充鱼油6周后,相比于CK组,FO组犬大腿围极显著增加(P<0.01),运动前和运动后的心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运动后的直肠温度降低0.2 ℃(P<0.01)。在抗氧化指标方面,补充鱼油6周后,仅观察到FO组红细胞中CAT活性较CK组极显著升高(P<0.01);补充鱼油第12周后,与CK组相比,FO组红细胞中GPx和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血浆中MDA含量极显著(P<0.01)。综上可知,饲粮中补充鱼油能提高警用德国牧羊犬血浆和红细胞膜中∑n-3 PUFA含量;补充鱼油6周能有效改善警用德国牧羊犬的运动生理参数,提高其运动性能;补充鱼油12周能有效改善警用德国牧羊犬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对其运动状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罗有文, 袁华根, 孟婷, 曹云, 吴海涛, 侍武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86-799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和维生素E联用对比格犬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将18只约12月龄的比格犬随机分成3组(n=6),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50 mg/kg姜黄素+100 mg/kg维生素E(Cur-50组)、基础饲粮+100 mg/kg姜黄素+100 mg/kg维生素E(Cur-100组),30 d后测定各组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和脂质代谢指标,并对粪便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ur-100组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和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尿素氮(UN)含量以及第15和30天粪便评分显著下降(P<0.05);Cur-50组粪便中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脂质代谢方面,与对照组相比,Cur-100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显著提高(P<0.05);Cur-50组血清中TC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LPL活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知,姜黄素和维生素E联用可提高比格犬对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促进氮代谢,改善粪便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并能促进血液中脂质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 张媛媛, 赵梦迪, 梁爽, 李悦垚, 吴怡, 李鑫康,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7995-800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A7对比格犬健康状况、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成年健康比格犬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添加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108(LR组)、2×109(MR组)和2×1010 CFU/d(HR组)的罗伊氏乳杆菌LRA7。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体温、呼吸频率、脉搏、粪便评分、生长性能和血常规等健康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之间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灰分和碳水化合物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MR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组和LR组(P<0.05)。3)HR组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高于CON组和LR组(P<0.05)。4)MR组和HR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ON组和LR组(P<0.05),LR组、MR组和HR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HR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罗伊氏乳杆菌LRA7对比格犬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无不良影响,能够提高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改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该菌株可作为犬源益生菌产品候选菌株。

  • 张邱杨, 史超, 陈雯雅, 姬凡, 陈庭劼, 殷秋怡, 毛鹏, 王志浩, 李建基, 王亨, 孟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005-801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纳米鱼油对于短毛猫毛发质量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将20只短毛猫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在饲喂全价基础饲粮的基础上,纳米鱼油组每天每只饲喂2 mL纳米鱼油[含有60 mg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鱼油组每天每只饲喂2 mL普通鱼油(含有60 mg EPA+DHA),高剂量鱼油组每天每只饲喂1 mL普通鱼油(含有300 mg EPA+DHA),对照组每天每只饲喂蒸馏水2 mL,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鱼油极显著改善了猫的毛发鳞片长度(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1)。同时,纳米鱼油组血清中维生素D3以及微量元素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A、维生素D2、微量元素硒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每天饲喂2 mL纳米鱼油能够有效改善猫的毛发生长质量、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和微量元素硒、锌和钙的含量。

  • 任志雄, 杨敏敏, 李金录, 唐德富, 秦士贞, 史兆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014-80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枯草芽孢杆菌(BS)为饲料添加剂,对脂多糖(LPS)应激下肉鸡肠道养分转运载体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采用2×2双因素设计,因素1为枯草芽孢杆菌添加与否(0和200 g/t),因素2为LPS应激与否(0和500 μg/kg BW)。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公雏)19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以及口服生理盐水;试验Ⅰ组饲喂基础饲粮以及口服LPS;试验Ⅱ组饲喂添加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基础饲粮以及口服生理盐水;试验Ⅲ组饲喂添加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基础饲粮以及口服LPS。试验分为应激前期(第1~14天)、LPS应激期(第15~21天)和应激后恢复期(第22~28天)3个阶段,共28 d。在使用第21天和第28天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样品,随后从样品中提取相关基因mRNA并进行反转录,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LPS应激使试验第21天时肉鸡整个肠道中B0系统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1)、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载体1(SGLT1)、脂肪酸转运载体4(FATP4)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LPS应激对肉鸡十二指肠中B0AT1 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肉鸡空肠中SGLT1和FATP4 mRNA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试验第28天时肉鸡回肠中B0AT1 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可知,LPS应激会使肉鸡肠道中养分转运载体基因表达下调,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上调肉鸡肠道中养分转运载体基因的表达,说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缓解LPS应激对肉鸡肠道养分转运造成的负面影响,使肉鸡肠道养分转运载体基因正常表达。

  • 朱海燕, 彭剑玲, 卢新民, 蔡志欢, 李强, 张菁怡, 魏庆, 梁海平, 阮记明, 黄建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025-80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禁食过程中蛋鸡能量代谢变化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90羽265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禁食1 d组(Y组)、禁食3 d组(S组),每组30羽。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样并屠宰解剖采集肝脏样品,进行肝脏转录组、血清代谢组分析。肝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3组共鉴定到1 53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富集在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等相关信号通路,其中脂类合成相关基因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SCD)、苹果酸酶1(ME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的表达显著下调,脂肪动员相关基因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脂蛋白脂酶(LPL)、围脂滴蛋白1(PLIN1)和脂肪酸降解相关基因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ACSL)、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α亚基(HADHA)、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β亚基(HADHB)、烯酰辅酶Aδ异构酶2(ECI2)的表达显著上调。血清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3组共鉴定到100个差异表达代谢物(DEMs),其中1-甲基组氨酸、D-丝氨酸、肌酸、β-羟基丁酸等代谢物水平在禁食后上升,提示蛋白质分解代谢和糖异生作用增强,酮体生成增加;而没食子酸、核黄素等代谢物水平在禁食后下降,则提示机体能量代谢紊乱。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显示,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信号通路可能通过增强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参与维持机体的能量稳态。上述结果表明:蛋鸡禁食后,机体能量代谢紊乱,肝脏氨基酸代谢等信号通路加强以促进糖异生作用,PPAR信号通路加强以抑制脂类合成、促进脂肪动员,脂肪酸降解信号通路加强以促进脂肪酸β-氧化,进而促进酮体生成,最终维持机体能量稳态。

  • 瞿源, 邵丹, 杨海明, 童海兵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041-804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蛋鸡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利用D-半乳糖(D-gal)构建蛋鸡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衰老模型。试验选用产蛋高峰期(35周龄)蛋鸡子宫内膜组织为研究对象,刮取蛋鸡子宫内膜,使用Ⅰ型胶原酶消化,体外分离培养蛋鸡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免疫荧光(IF)对细胞进行鉴定。添加不同浓度(0、8、16、32、64 mg/mL)的D-gal干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测定干预24 h后的细胞活率,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蛋鸡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衰老阳性率,筛选出D-gal的最佳干预浓度。结果显示:1)利用刮取结合酶消化法培养的蛋鸡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形态呈铺路石状。2)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运用兔抗细胞角蛋白18(CK18)作为一抗,对蛋鸡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呈阳性,纯度达90%以上。3)与对照组相比,8、16、32、64 mg/mL D-gal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32 mg/mL组的存活率仅剩47.87%。4)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D-gal组细胞衰老阳性率显著增加(P<0.05),16 mg/mL D-gal组的细胞衰老阳性率为41.08%。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的方法能够成功分离、纯化培养并鉴定出原代蛋鸡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采用16 mg/mL D-gal处理24 h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可成功构建其衰老模型。

  • 马学虎, 冀思同, 曹佩佩, 马燕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049-80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RT3)在氧化应激引发的奶牛乳腺炎性反应中的功能作用,为奶牛乳腺炎性反应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试验分为奶牛体内试验和细胞体外试验,通过采集泌乳后期[(200±20) d]、体况评分(3.0~3.5分)、胎次(2~3胎)相近的10头健康奶牛和10头乳腺炎奶牛血样和奶样,探究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变化。通过对SIRT3进行过表达和干扰后,采用过氧化氢(H2O2)损伤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明确SIRT3对氧化损伤BMECs炎性反应的作用。结果发现:1)乳腺炎奶牛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线粒体相关因子核呼吸因子1(NRF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SIRT3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1),血浆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5或P<0.01)。2)干扰SIRT3(si-SIRT3)后用H2O2处理可显著或极显著上调BMECs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ASPASE-9)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活性氧(ROS)荧光强度(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下调BMECs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PGC-1α和TFAM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或P<0.01),诱导BMECs产生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而过表达SIRT3(oe-SIRT3)则可显著或极显著逆转上述反应(P<0.05或P<0.01)。综上所述,SIRT3表达在乳腺炎奶牛中显著下调,体外过表达SIRT3可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缓解BMECs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抑制BMECs凋亡,为生产中通过激活SIRT3提升奶牛乳腺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 安彦昊, 马学虎, 户春丽, 王德志, 马燕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062-80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非酯化脂肪酸(NEFA)诱导的奶牛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设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用饥饿培养基孵育肝细胞12 h)、NEFA组(用含1.2 mmol/L NEFA配制的饥饿培养基孵育肝细胞12 h)、RES组(用含20 μmol/L RES配制的饥饿培养基孵育肝细胞12 h)和RES+NEFA组(用含1.2 mmol/L NEFA+20 μmol/L RES共同配制的饥饿培养基孵育肝细胞12 h)。结果表明:NEFA组肝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B淋巴细胞瘤-2(Bcl-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ON组(P<0.05或P<0.01),肝细胞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和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aspase-9)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活性氧(ROS)水平、肝细胞凋亡率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而添加RES则可显著或极显著逆转上述反应(P<0.05或P<0.01)。综上所述,添加RES可以缓解奶牛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细胞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

  • 户春丽, 曹佩佩, 冀国尚, 沙萍, 马敏, 马燕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072-808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筛选调控奶牛酮病的关键基因和代谢物。采集酮病奶牛(n=6)和健康奶牛(n=6)的干奶期、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的血液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测序,利用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NCA)法分析干奶期、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酮病奶牛和健康奶牛代谢物和基因的变化,并对关键代谢物和基因分别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 1)干奶期棕色模块代谢物与奶牛酮病性状显著相关,主要富集在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类生物合成物通路上,模块代谢物与差异代谢物有28种共同代谢物。2)围产前期的绿松石模块与奶牛酮病性状显著相关,主要富集在抗叶酸抗性、嗅觉传导和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信号等通路上,模块代谢物与差异代谢物共有18种共同代谢物。3)围产后期绿松石模块与奶牛酮病性状显著相关,主要富集在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通路上,模块代谢物与差异代谢物有6种共同代谢物。4)1-脱氧甲基鞘氨醇、特非司他辛、11A-乙酰氧基黄体酮和3-β-羟基-23,24-双去甲胆-5-nic酸可能是调控奶牛酮病的关键代谢物。5)WGCNA法分析转录组结果表明,淡青色模块与4种关键代谢物均呈正相关,GO分析富集生物过程部分主要在防御反应、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等条目上,分子功能部分主要富集信号受体结合、转移酶活性、含磷基团转移和细胞因子受体结合条目上。6)KEGG分析该部分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途径和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7)绘制淡青色模块基因与干奶期、围产前期及围产后期酮病奶牛差异基因韦恩图发现,淡青色模块、干奶期和围产前期酮病奶牛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SGK1)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为共同基因,淡青色模块、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酮病奶牛趋化因子(C-X-C矩阵)配体1(GRO1)为共同基因,淡青色模块、干奶期和围产后期酮病奶牛白细胞介素12β(IL12B)和染色体浓缩调节因子1(RCC1)为共同基因。综上所述,1-脱氧甲基鞘氨醇、特非司他辛、11A-乙酰氧基黄体酮和3-β-羟基-23,24-双去甲胆-5-nic酸可能是调控奶牛酮病的关键代谢物,SGK1、TNFAIP3、GRO1和RCC1可能是调控奶牛酮病的关键基因。

  • 史艳丽, 王涛, 孙旭春, 李飞, 刘保仓, 邓晓裕, 张兆才, 翁秀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088-809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建立牛、羊精料补充料中7种常规营养成分[水分、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和5种矿物元素(钾、磷、钠、镁和铁)含量的快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1)常规营养成分中,Ash含量预测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 R P 2)和相对预测偏差(RPD)分别为0.74和1.96,仅能用于快速筛选分析;水分、OM、CP、NDF、ADF和EE含量预测模型的 R P 2和RPD分别为0.90~0.98和2.95~6.66,均可用于实际定量分析。2)矿物元素中,钾和铁含量预测模型的 R P 2分别为0.70和0.73,RPD分别为1.84和1.83,可用于快速筛选分析;磷、钠和镁含量预测模型的 R P 2分别为0.56、0.31和0.63,RPD分别为1.50、1.12和1.65,需进一步调整优化才能用于实际生产。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牛、羊精料补充料营养成分及矿物元素含量的NIRS快速预测模型,多数成分预测准确性高,部分矿物元素模型需进一步优化。

  • 张丽涵, 张杰兴, 魏翔建, 刘冰雪, 于晓庆, 龙文渊, 郑雨微, 吕红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100-81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棉籽糖(Raf)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的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将20只6~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Raf组(给予50 mg/kg BW Raf)、AFB1组(给予1.5 mg/kg BW AFB1)、低剂量Raf治疗组(给予25 mg/kg BW Raf和1.5 mg/kg BW AFB1)、高剂量Raf治疗组(给予50 mg/kg BW Raf和1.5 mg/kg BW AFB1),每组4只。小鼠每隔1 d灌胃1次,共灌胃15次,为期30 d。灌胃期结束后进行生长性能、生化指标、相关蛋白表达检测以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1)Raf干预后,AFB1诱导的小鼠摄食量减少、体重增长速度降低的趋势被抑制。2)Raf可以抑制AFB1诱导的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极显著升高(P<0.01)。3)肝脏组织病理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出现较多变性的细胞,并且排列不均匀,提示肝细胞受损,Raf干预后肝细胞受损情况得到改善。4)Raf可以抑制AFB1诱导的小鼠肝脏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极显著降低(P<0.01)以及Bcl-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极显著升高(P<0.01)。5)Raf可以极显著降低AFB1诱导小鼠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AFB1诱导小鼠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P<0.01)。6)Raf可以抑制AFB1诱导的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相关蛋白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蛋白表达水平的极显著升高(P<0.01)与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的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Raf对AFB1诱导的小鼠体重增长速度降低、肝脏功能受损、肝脏氧化损伤具有改善作用。

  • 刘博, 林凌竹, 杜云龙, 杨晓雪, 刘禹彤, 房士斌, 耿春银, 杨连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110-81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发酵温度和时间对杏鲍菇菌糠发酵质量的影响,并结合隶属函数分析确定不同发酵温度下的最优发酵时间。本试验基于吉林省地区的全年气候温度条件(≥0 ℃时),设定5个发酵温度,即(4±1) ℃(T1组)、(10±1) ℃(T2组)、(16±1) ℃(T3组)、(22±1) ℃(T4组)、(28±1) ℃(T5组),在上述设定温度下用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1号、福邦活性酵母混合发酵杏鲍菇菌糠,于发酵0、5、15、30、45、60、75、90 d时采集发酵菌糠样品,进行感官评定以及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和发酵品质指标的测定,同时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其发酵效果。结果表明:1)在90 d结束发酵时,各组发酵菌糠均无腐败变质情况。2)与未发酵菌糠相比,不同发酵温度下发酵菌糠的pH均在发酵30 d时下降至4.2以下,随后开始趋于稳定。发酵菌糠的乳酸含量在各发酵温度下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均有显著变化(P<0.05);发酵菌糠的乙酸含量在不同发酵温度下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3)发酵菌糠中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均显著升高(P<0.05);在各发酵温度下,发酵菌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线性下降(P<0.05);在同一发酵时间下,发酵温度对发酵菌糠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隶属函数分析表明,T1组于发酵30 d后开始趋于稳定,T2组在发酵30~60 d时处于发酵稳定阶段,T3组在发酵30 d时处于合适发酵期,T4和T5均在发酵5 d时发酵效果较好。综上可知,杏鲍菇菌糠可在吉林省全年气温≥0 ℃时进行发酵,其在(4±1)℃下发酵30 d时、(10±1)℃下发酵超过15 d后、(16±1) ℃下发酵超过5 d后、(22±1) ℃和(28±1) ℃下发酵5 d时可达到较高发酵水平,且其在完全密封状态下至少可以发酵保存90 d以上。

  • 陈欢, 史子浩, 吴春会, 李秋凤, 徐领, 贾海阔, 刘震灵, 高艳霞, 王明亚, 刘振宇, 刘忠宽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126-813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选育高产纤维素降解菌,以提高纤维素降解效率。试验从肉牛瘤胃液中通过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纤维素降解菌,然后经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后筛选出高效纤维素降解菌株,并对其秸秆降解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肉牛瘤胃液中筛选得到初始菌株纤维素降解菌C8,其全酶(FPA)、外切葡聚糖酶(C1)、内切葡聚糖酶(CMC)和β-葡萄糖苷酶(β-Gase)活力分别为3.96、1.08、2.21和0.51 U/mL,其秸秆干物质降解率为35.79%,经生物学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C8。2)以枯草芽孢杆菌C8为初始菌株通过ARTP进行诱变,筛选得到突变菌株AC83,其FPA、C1、CMC和β-Gase活力分别为6.31、1.18、3.63和1.05 U/mL,相较初始菌株分别提高了59.34%、9.26%、64.25%和105.88%;秸秆干物质降解率为43.64%,较初始菌株提高了21.93%。3)突变菌株AC83经过连续6代培养,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筛选得到突变菌株AC83具有较强的纤维素降解能力,为提高饲料转化率提供了更多可能。

  • 马欣怡, 王璐瑶, 刘禹彤, 杨冠华, 乔家运, 李海花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137-814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从发霉玉米中筛选分离出一株降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效果较好的菌株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试验以DON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划线分离技术从发霉玉米中筛选分离目标菌株,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菌株在24 h内对DON的降解率,筛选出一株降解效果较好的菌株并命名为BT-11;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与16S rRNA、gyrB序列比对等方法对菌株BT-11进行鉴定;通过培养时间、温度、pH、接种量和毒素浓度的优化试验探究菌株BT-11的最适生长条件和降解条件,并初步探究菌株BT-11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1)成功从发霉玉米中筛选分离出一株降解效果较好的菌株,该菌株在24 h内对DON的降解率为(80.07±0.96)%。2)鉴定出菌株BT-11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最适生长和降解时间、温度与pH分别为24 h、37 ℃和7.0,同时在接种量5%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DON浓度为2~10 mg/L环境下均具有一定毒素耐受性;经活性物质定性试验推测BT-11降解DON的主要活性物质为不耐热胞外酶。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发霉玉米中分离到一株可高效降解DON的枯草芽孢杆菌,拓宽了降解DON微生物的候选菌种,为畜禽生产中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处理DON污染的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朱荣霞, 滑荣, 任雅莉, 罗财裕, 邹泽诚, 冯鑫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149-81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比较圈养川、滇、黔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晨饲前分别采集北京动物园内饲养的3只川金丝猴、3只滇金丝猴及4只黔金丝猴粪便样本,用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在α多样性分析中,川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群落在属水平的丰富度、均匀度及多样性均低于滇、黔金丝猴;3种圈养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中,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Uroviricota;优势菌属为另枝菌属(Alistipes)、颤螺旋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f_Oscillospiraceae)、梭菌纲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c_Clostridia);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圈养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门水平和属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性检验及功能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黔、川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组都有较高的代谢活性,而3种圈养金丝猴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相近。本试验共检测出10种丰度差异显著的微生物标志物[线性判别分析(LDA)评分>3],其中滇、黔金丝猴各5种,均属于Candidatus_Aenigmarchaeota和Candidatus_Lokiarchaeota;在功能预测方面,3种圈养金丝猴肠道微生物与代谢功能有关的基因最多,其中以全局概览图的丰度最高,碳水化合物代谢次之,这符合金丝猴的食叶特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圈养金丝猴的饲养与营养代谢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 总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2): 8161-8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