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2-15
  

  • 全选
    |
  •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编辑部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编辑部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谭碧娥,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31-2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肠化学感应(chemosensing)是指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功能与内脏迷走神经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监测到管腔内容物后,释放信号分子,激活神经纤维或其他靶目标,产生生理效应。本文综述了胃肠营养化学感应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阐述了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感应机制及其在激素分泌、摄食和黏膜防御调控中的作用。
  • 汪超, 黄苇, 谢明, 喻俊英, 侯水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42-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氨酸是幼龄哺乳动物和鸟类等的必需氨基酸,成年哺乳动物的条件性必需氨基酸,饲粮中精氨酸含量过高或不足均显著抑制动物摄食。研究表明,精氨酸可在一氧化氮合酶作用下生成一氧化氮(NO),NO通过作为动物主要增食和厌食生理调节因子的下游信号分子参与动物的摄食调控。精氨酸可在精氨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胍丁胺,胍丁胺通过与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刺激动物摄食。本文主要对精氨酸代谢、精氨酸对动物摄食的影响、精氨酸代谢产物与主要摄食生理调节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丁耿芝, 孟庆翔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48-2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估测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DMI)在动物营养学理论和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建立预测模型并不断完善的时期。动物营养学家提出了多种预测反刍动物DMI的模型,尽管所建立的模型不同,但使用的变量、原理和评价方法是相近的。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采食量的影响因素、调控理论以及DMI预测模型的种类和评价方法,分析了美国(NRC,1996和2001)、英国(AFRC,1993)、法国(INRA,1989)和澳大利亚(CSIRO,2007)等国家提出的DMI预测模型特点,最后提出了探索和完善我国反刍动物DMI预测模型的思路。
  • 常青, 秦帮勇, 孔繁华, 于朝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56-2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极磷虾不但资源量巨大,而且营养价值丰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磷虾在水产饲料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磷虾产品的一个最重要的市场,也是触发投资磷虾资源开发的一个主要诱因。本文综述了南极磷虾的生物学特征、资源状况和营养学特性以及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南极磷虾产品的开发和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刘海燕, 杨振才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63-2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生龟鳖类是一种以摄食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为主的爬行动物,对糖的利用能力不高。本文综述了水生龟鳖类对糖的利用能力、糖代谢模式及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哺乳动物和鱼类的糖代谢机制比较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提出水生龟鳖类糖代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高权新, 王进波, 尹飞, 马向明, 施兆鸿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68-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于1962年被发现,由于它可以发出稳定的荧光,不具有物种专一性,且易于在细胞内表达,已作为标记物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本文对荧光蛋白的发现、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本文阐述了GFP在动物营养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 詹黎明, 郭吉余, 吴德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75-2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清浓缩蛋白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发挥重要功效。本文对乳清浓缩蛋白的营养特征、在猪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杨桂芹, 韩钰婧, 张文克, 刘国华, 郑爱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81-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饲粮代谢能(ME)、可消化赖氨酸(DLys)水平及其互作效应对21~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3两因子交叉设计,包括2个ME水平:13.18、12.55 MJ/kg,3个DLys水平:0.80%、0.95%和1.10%,依据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6种饲粮。选择360只平均体重(718.6±28.6) g的2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进行21 d的饲养试验,期末屠宰,同时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高ME高DLys组具有最高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最低的料重比(1.86),饲粮ME和DLys水平对平均日采食量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饲粮ME和DLys水平及其互作效应对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低ME高DLys组胸肌率(30.43%)最高、腹脂率(1.09%)最低,饲粮ME和DLys水平对胸肌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饲粮ME和DLys水平对血清尿素氮含量分别有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影响,对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高ME高DLys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最低。综合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分析结果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对21~42日龄肉仔鸡,饲粮适宜ME和DLys水平分别为12.55 MJ/kg和1.10%(ME/DLys=1.141 MJ/g)。高ME高DLys(ME/DLys=1.198 MJ/g)更利于代谢平衡,减少血清尿素氮含量。
  • 蒋守群, 周桂莲, 林映才, 陈芳, 洪平, 阮栋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89-2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E水平对22~42日龄岭南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1 440只22日龄岭南黄羽肉鸡公鸡,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试验采用玉米淀粉-豆粕型基础饲粮,各处理间除饲粮维生素E水平不同外,其他营养水平均一致。处理1(空白对照组,维生素E含量为3.59 mg/kg)为基础饲粮,处理2~6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20、40、80 mg/kg维生素E。试验期21 d。试鸡地面平养,自由采食颗粒料和自由饮水。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有降低试鸡饲料采食量的趋势(P=0.051),但对平均日增重、饲料增重比、胴体品质、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8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法氏囊指数(P<0.05),添加10、20、40和80 mg/kg维生素E显著降低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添加5、10 mg/kg维生素E使试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93%和23.46%(P<0.05),添加2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饲粮添加5、10、40、8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肝脏中α-生育酚含量(P<0.05),添加各水平维生素E均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10、2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试鸡肌肉中T-SOD活性(P<0.05)。试验结果提示,仅考虑生长性能,玉米-豆粕型饲粮中不需添加维生素E;综合各抗氧化指标,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到22~42日龄黄羽肉鸡饲粮维生素E适宜水平为13.59~23.59 mg/kg;以血清TNF-α含量、T-SOD活性为评定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饲粮维生素E适宜水平分别为59.88和46.64 mg/kg。
  • 洪平, 蒋守群, 周桂莲, 蒋宗勇, 林映才, 郑春田, 陈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299-3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钙水平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胫骨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探讨43~63日龄黄羽肉鸡的钙需要量。试验选用43日龄快长型岭南黄羽肉公鸡1 200只,按体重均衡原则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处理1(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钙水平为0.40%。处理2~6(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石粉,使钙水平分别为0.55%、0.70%、0.85%、1.00%和1.15%的试验饲粮。其他营养水平各处理基本一致。试鸡自由采食与饮水。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不同饲粮钙水平显著影响试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1.00%钙水平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5%、1.15%钙水平组(P<0.05),而与0.85%钙水平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饲粮钙水平对试鸡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2)不同饲粮钙水平对试鸡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无显著影响(P>0.05);0.55%钙水平组屠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0.55%组腹脂率显著低于0.85%和1.00%钙水平组(P<0.05)。3)不同饲粮钙水平对试鸡胫骨鲜重和脱脂胫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0.85%钙水平组试鸡胫骨折断力和胫骨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不同饲粮钙水平对试鸡血清钙、磷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5)不同饲粮钙水平对试鸡宰后胸肌肉色和pH无显著影响(P>0.05)。0.85%钙水平组剪切力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55%钙水平组(P<0.05),0.70%、1.00%和1.15%钙水平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15%钙水平组试鸡滴水损失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5%钙水平组(P<0.05)。以作为评价钙需要量敏感指标的生长性能和胫骨性能为依据,通过回归分析估测得到43~63日龄黄羽肉鸡获得最大平均日采食量和最大胫骨折断力所对应的饲粮钙需要量分别为0.77%和0.85%。
  • 洪平, 周桂莲, 蒋守群, 阮栋, 陈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10-3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钙水平对49~56周龄黄羽肉种鸡生产性能、繁殖性能(产蛋性能、孵化性能、蛋品质)、血清钙和磷含量及胫骨性能的影响。选用49周龄父母代黄羽肉种鸡540只,根据体重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处理1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钙水平为2.75%,处理2~6为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石粉替代沸石粉使钙水平分别为3.00%、3.25%、3.50%、3.75%和4.00%的试验饲粮,其他营养水平各处理基本一致。试鸡限饲粉料125 g/d,自由饮水,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饲粮钙水平对试鸡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蛋重、破蛋率、不合格蛋率、孵化性能、血清钙和磷含量、胫骨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3.00%钙水平组试鸡料蛋比显著低于3.50%钙水平组(P<0.05),而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3.00%钙水平组试鸡产蛋率和日产蛋重显著高于除3.25%钙水平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根据双折线模型估测49~56周龄黄羽肉种鸡获得最佳产蛋率和日产蛋重的饲粮钙需要量均为3.00%,日摄入量均为3.75 g/d。
  • 李忠荣, 陈婉如, 叶鼎承, 林滉, 刘景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19-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补充氨基酸饲粮对北京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氮含量的影响。选取1日龄北京鸭4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饲粮分2个阶段配制,每个阶段配制3种饲粮。对照组1~14日龄和15~42日龄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20%和18%的饲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饲喂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分别降低1、2个百分点的低蛋白质补充氨基酸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1~14日龄、15~42日龄及1~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14日龄、42日龄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尿酸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活性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的1~14日龄及15~42日龄粪氮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4.60%、15.71%及10.77%、15.82%,差异均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满足氨基酸需要的前提下,降低饲粮粗蛋白质1~2个百分点对北京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并可显著降低粪氮含量。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张拴林, 袁霞, 徐亚光, 程建国, 武晋孝, 聂玉梅, 黄应祥, 杨致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26-3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硒和维生素E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和尿嘌呤衍生物含量的影响。选用4头5岁、平均体重为(500±20) kg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阉牛,采用4×4两因素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青贮和精料补充料为基础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0.1、0.2和0.3 mg/kg硒和0、30、60和90 IU/kg的维生素E,共形成16组饲粮,硒水平(mg/kg)/维生素E水平(IU/kg)分别为0/0(1组)、0.1/0(2组)、0.2/0(3组)、0.3/0(4组)、0/30(5组)、0.1/30(6组)、0.2/30(7组)、0.3/30(8组)、0/60(9组)、0.1/60(10组)、0.2/60(11组)、0.3/60(12组)、0/90(13组)、0.1/90(14组)、0.2/90(15组)、0.3/90(16组)。结果表明:1)瘤胃pH 4、8、12组显著低于1、5、9、13组(P<0.05);氨态氮含量1~4组与9~16组,5~8组与12~16组之间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5~8组显著高于9~11组(P<0.05);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8、12组显著高于1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8、12、14组显著高于5、9、13组(P<0.05)。2)玉米秸秆有机物质的瘤胃降解率4、8、12、14组极显著高于1、2、3组(P<0.01),显著高于5、6、9、13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的瘤胃降解率4、8、12、16组极显著高于1、3、5、9、13组(P<0.01);酸性洗涤纤维的瘤胃降解率8和12组极显著高于1、3、5、9、11、13、14、15组(P<0.01)。3)精料补充料有机物质的瘤胃降解率14组显著高于1组(P<0.05);粗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率4组显著高于10组(P<0.05)。4)尿囊素和尿酸含量8、12、14组显著高于1组(P<0.05);尿嘌呤衍生物含量8组极显著高于1组(P<0.01),12和14组显著高于1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硒和维生素E促进了瘤胃发酵,提高了尿嘌呤衍生物含量,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0.3 mg/kg、30 IU/kg。
  • 杜瑞平, 温雅俐, 姚焰础, 江山, 高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34-3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瘤胃液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2×3交叉试验设计,根据胎次、平均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选择18头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分为泌乳前期(产后15~100 d)组、泌乳中期(产后112~175 d)组、泌乳后期(产后200~230 d)组,每组6个重复,根据实测的牛场温湿指数(THI)变化,采用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自身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非热应激期相比,热应激极显著提高了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各类微生物数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泌乳后期组奶牛瘤胃液黄化瘤胃球菌数量和泌乳中期组的产琥珀酸拟杆菌数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泌乳中、后期组的总细菌数量、白色瘤胃球菌数量和泌乳后期组的产琥珀酸拟杆菌数量(P<0.01)。整个热应激期THI与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总细菌数量(P<0.01)、厌氧真菌数量(P<0.05)、白色瘤胃球菌数量(P<0.01)和黄化瘤胃球菌数量(P<0.05)有较强的相关性,而THI与泌乳中、后期组奶牛的这些指标相关性较差。综上所述:1)泌乳前期组奶牛热应激期的瘤胃液各类微生物数量均极显著高于非热应激期,但对泌乳中、后期组的各类微生物数量影响无规律性。2)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微生物数量对热应激的反应更敏感。
  • 张崇志, 刘迎春, 高峰, 曹平, 侯先志, 李士栋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44-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营养限饲蒙古绵羊对其胎儿生长发育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的蒙古绵羊(经同期发情受孕)42只,在妊娠90 d时选择6只母羊进行屠宰,[JP2]其余分为3个代谢能水平组:0.175 MJ/(kg BW0.75·d)组(RG1:n=14)、0.330 MJ/(kg BW0.75·d)组(RG2:n=12)和自由采食组[CG:0.670 MJ/(kg BW0.75·d),n=10],继续饲喂。妊娠140 d时,每组再选择6只母羊进行屠宰,快速取出胎儿,测定胎儿体重、体尺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RG1胎儿体重(P<0.01)、体长(P<0.05)、胸围(P<0.05)、腹围(P<0.05)、曲冠臀长(P<0.01)、红细胞数(P<0.01)、血红蛋白含量(P<0.01)、红细胞压积(P<0.01)、总氨基酸含量(P<0.05)、总抗氧化能力(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显著低于CG,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P<0.05)、非酯化脂肪酸含量(P<0.05)、β-羟基丁酸含量(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丙二醛含量(P<0.05)显著高于CG;RG2胎儿体重(P<0.01)、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低于CG,而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高于CG(P<0.05)。结果提示,妊娠后期营养限饲蒙古绵羊严重限制了其胎儿的生长发育,RG1胎儿产生营养性贫血,营养代谢失调,发生氧化应激。
  • 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 田雨佳, 曹志军, 李胜利, 史海涛, 杨萌, 徐晓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50-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粉碎粒度的饲料对滤袋法测定饲料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P)及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DIP)含量的影响。采集黑龙江、河南及河北3个省的30个不同种类的饲料样品,分为5类(干草类饲料、农副产品类饲料、青贮类饲料、糟渣类饲料和饼粕类饲料),各类饲料分别粉碎为2个处理长度,粗粉碎组为2.00 mm,细粉碎组为0.45 mm(过40目分析筛),测定各样品的NDF、ADF、NDIP和ADIP含量。结果显示:1)粗粉碎组和细粉碎组的干草类饲料、饼粕类饲料NDF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2组间干草类饲料、青贮类饲料ADF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糟渣类饲料、饼粕类饲料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粉碎组饲料的NDF和ADF含量普遍高于细粉碎组。2)粗粉碎组和细粉碎组的NDIP含量除青贮类饲料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几类饲料的NDI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间各类饲料的ADI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采用滤袋法测定不同粉碎粒度的饲料NDF和ADF含量差异较大,建议采用2.00 mm的粉碎粒度进行测定;采用滤袋法测定不同粉碎粒度的饲料NDIP和ADIP含量差异较小。
  • 赵芸君, 孟庆翔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56-3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瘤胃液中几种水溶性维生素的方法。取瘤胃液,用正己烷、偏磷酸萃取后,其上清液用氮气吹干浓缩(40 ℃),以流动相A溶解。色谱条件:SBC8色谱柱,粒径5 μm,4.6 mm×150 mm;流动相A,V甲醇:V0.05 mol/L磷酸三钠(pH=2.5)=7:93;流动相B,V甲醇:V0.05 mol/L磷酸三钠(pH=2.5)=90:1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5 nm。结果表明:1)该方法对烟酰胺、烟酸、叶酸、核黄素和氰钴胺素的最小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12.90、12.00、74.11、24.00、9.57 ng/mL(信噪比=3),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0.999 3、0.990 3、0.999 0、0.999 5;2)瘤胃液样品中加标烟酰胺、烟酸、叶酸、核黄素和氰钴胺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96.8%、73.2%、84.4%、89.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3.0%、15.6%、7.8%、5.0%。由此得出,本方法适用于同时测定瘤胃液中烟酰胺和烟酸的含量。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夏伦志, 吴东, 钱坤, 周芬, 汪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64-3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小麦型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的能量与氨基酸代谢率。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淮南麻黄鸡成年公鸡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分别作为内源养分收集组与试验饲粮收集组。经过前后2期代谢试验数据的收集,按照套算法公式测算,结果表明: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主要氨基酸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平均值分别为69.76%与74.91%;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能量(总能)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分别为46.87%与47.58%,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分别为9.09与9.24 MJ/kg,氮校正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分别为9.13与9.28 MJ/kg;主要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代谢率与真代谢率的相关系数大于0.92。结果提示:本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几种主要氨基酸真代谢率平均值与总能真代谢率都略低于玉米型DDGS的数值,而其相应的表观代谢率值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待测饲料中粗纤维水平对真代谢率的影响较对表观代谢率的影响大;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主要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代谢率与真代谢率数值呈高度正相关。
  • 夏伟光, 左建军, 冯定远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72-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鸡基础饲粮中添加一水肌酸(CMH)对骨骼肌肌酸的主动吸收和生化代谢的影响。选取42日龄的健康雄性岭南黄羽肉鸡900只,随机分成体重[(0.73±0.01) kg]接近的4个组(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5只鸡):对照组饲喂未添加CMH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500和1 000 mg/kg CMH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0和1 000 mg/kg CMH显著上调了胸肌肌酸转运载体(CrT)的mRNA表达量(P<0.05),而添加250 mg/kg CMH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CMH对腿肌CrT mRNA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50 mg/kg CMH显著降低了血清肌酸含量(P<0.05),添加500和1 000 mg/kg CMH则与之相反(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CMH对血清肌酐含量和肌酐/肌酸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CMH均极显著提高胸肌肌酸含量(P<0.01),但对腿肌肌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CMH添加水平的增加,胸肌和腿肌的肌酐含量呈现剂量依赖性上升;添加不同水平的CMH均显著降低了胸肌肌酐/肌酸(P<0.05),但腿肌的肌酐/肌酸随着CMH添加水平的增加而提高。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的CMH对腿肌肌酸激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提高胸肌肌酸激酶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的CMH对胸肌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总磷酸腺苷(TAN)含量和能荷值(EC)、ATP/ADP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AMP/ATP(P<0.05或P<0.01);对腿肌ADP含量和EC、ATP/ADP、AMP/ATP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P>0.05);添加250 mg/kg CMH显著提高腿肌ATP、AMP和TAN含量(P<0.05)。由此可见,添加250、500和1 000 mg/kg CMH可不同程度地促进骨骼肌对肌酸的吸收,同时增加胸肌肌酸和磷酸肌酸的储备,较好地增强肌酸代谢池的能量缓冲作用,并以添加低水平(250 mg/kg)CMH的效果更为显著。
  • 何余湧, 马鹏, 王仁华, 刘晓兰, 陆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82-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乳酸调节袋装液态饲料的初始pH至4,研究乳酸链球菌素、山梨酸钾和茶多酚3种添加剂复配对袋装液态饲料贮存特性的影响。选择乳酸链球菌素、山梨酸钾和茶多酚作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共9组。每组在每个检测时间点设3个重复样品,分别在0、15、30、45、60 d进行外观形态评分并检测其pH、微生物数量、霉菌毒素含量和淀粉糊化度。结果表明:在袋装液态饲料pH为4的条件下,乳酸链球菌素、山梨酸钾和茶多酚配伍能有效减少袋装液态饲料贮存过程中的液化和胀袋现象,抑制了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并延缓了糊化淀粉的老化,但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去除没有明显效果。综合得出,3种添加剂影响袋装液态饲料贮存特性的主次顺序为:乳酸链球菌素>山梨酸钾>茶多酚;其最适配伍为:200 mg/kg乳酸链球菌素+200 mg/kg山梨酸钾+100 mg/kg茶多酚,袋装液态饲料的适宜贮存时间为45 d左右。
  • 顾欢, 施寿荣, 童海兵, 邹剑敏, 王志跃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90-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大豆黄酮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血液指标、经济效益的影响。选取体重、产蛋率相近的56周龄海兰褐蛋鸡6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50、100 mg/kg大豆黄酮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添加10 mg/kg大豆黄酮能极显著提高蛋重(P<0.01);添加50 mg/kg大豆黄酮能极显著提高产蛋率、降低料蛋比(P<0.01)。添加大豆黄酮显著提高了蛋鸡血清总蛋白、磷、钙、总胆固醇含量(P<0.05),对采食量、血液常规指标及血清白蛋白含量、谷草转氨酶活性、甘油三酯含量、葡萄糖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雌二醇水平和孕酮水平影响均不显著(P>0.05)。从经济效益上看,添加50 mg/kg大豆黄酮最好。由此可知,在蛋鸡产蛋后期饲粮中添加50 mg/kg大豆黄酮可以改善生产性能,且能够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
  • 饲料资源开发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 马美蓉, 刘建新, 杨凡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397-4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大叶枸草粉替代基础混合饲粮中的苜蓿草粉、豆粕、玉米及混合精料对瘤胃体外产气和发酵特性的影响,探讨大叶枸草粉替代常规饲料的适宜比例。选用3头体况良好并装有瘤胃瘘管的青年湖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分4个试验(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25%~100%替代豆粕、10%~40%替代玉米或混合精料),每个试验设均空白对照,用体外产气法观测各基础混合饲粮的24 h体外发酵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时,体外24 h产气量、pH、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各挥发性脂肪酸(VFA)与TVFA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用50%的大叶枸草粉替代豆粕时,对24 h产气量和发酵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高替代比例时显著降低24 h产气量、pH及氨态氮浓度(P<0.05);随着大叶枸草粉替代玉米比例增加,24 h产气量无显著变化(P>0.05),pH、氨态氮浓度显著上升(P<0.05),而TVFA浓度显著下降(P<0.05),乙酸/TVFA显著上升(P<0.05),丙酸/TVFA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大叶枸草粉替代混合精料时,pH、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用20%以内的大叶枸草粉替代混合精料,对24 h产气量和发酵参数(除乙酸/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当替代比例高于40%时会显著降低24 h产气量和TVFA浓度(P<0.05)。可见,湖羊基础混合饲粮中用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时,在瘤胃发酵特性上没有差异;以50% 的大叶枸草粉替代豆粕,对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而替代玉米或混合精料的比例不应超过20%。
  • 石恩慧, 郭凯军, 李红, 谷明灿, 鲁琳, 贾昌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406-4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提取板栗总苞多酚的最优工艺条件及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在单因素试验设计得出的提取条件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并分别通过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和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ABTS+·)清除率以及猪油过氧化值(POV)的测定对板栗总苞多酚进行体外抗氧化性研究。结果表明:1)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为30%,液料比为18:1(mL:g),提取时间为140 min,提取温度为80 ℃。采用该工艺条件,板栗总苞多酚提取得率为22.61%,其中多酚含量为51.23%。2)板栗总苞多酚对DPPH·和ABTS+·清除率与维生素C相当,且均大于维生素E;板栗总苞多酚对猪油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抗氧化能力与板栗总苞多酚的浓度有关,100 μg/mg为板栗总苞多酚对猪油抗氧化的最佳浓度,此浓度下板栗总苞多酚的抗氧化效果与同浓度的维生素C相当,且均优于同浓度的维生素E。因此,在本试验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板栗总苞多酚提取得率和多酚含量较高,且得到的板栗总苞多酚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洪平, 蒋宗勇, 蒋守群, 周桂莲, 郑春田, 林映才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415-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43日龄快长型岭南黄羽肉公鸡1 080只,根据体重均衡原则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处理1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维生素A含量为208 IU/kg,处理2、3、4、5、6为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750、1 500、3 000、6 000、12 000 IU/kg维生素A,其他营养成分各处理基本一致。试鸡自由采食与饮水。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1 500、3 000、6 000、12 000 IU/kg维生素A均显著提高了试鸡63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但对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升高,试鸡血浆、肝脏维生素A含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3 000、6 000、12 000 IU/kg维生素A组血清维生素A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添加6 000、12 000 IU/kg维生素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添加12 000 IU/kg维生素A组又显著高于添加6 000 IU/kg维生素A组(P<0.05)。3)饲粮添加3 000 IU/kg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试鸡血清、肝脏和胸肌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4)饲粮添加750~6 000 IU/kg维生素A显著降低了试鸡宰后45 min胸肌肉色亮度(L*)值(P<0.05),添加6 000 IU/kg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试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及宰后45 min、24 h胸肌肉色红度(a*)值和pH(P<0.05),添加3 000 IU/kg维生素A显著降低了试鸡宰后45 min、24 h胸肌失水率(P<0.05),添加1 500~12 000 IU/kg维生素A显著降低了试鸡胸肌剪切力值(P<0.05),而对宰后24 h胸肌肉色L*值及宰后45 min、24 h胸肌肉色黄度(b*)值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考虑可知,饲粮分别添加1 500、3 000 IU/kg和3 000~6 000 IU/kg维生素A,试鸡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肉品质,加上基础饲粮中的维生素A含量208 IU/kg,则相应的饲粮维生素A适宜水平分别为1 908、3 208 IU/kg和3 208~6 208 IU/kg。
  • 蒋银屏, 王志跃, 周春江, 杨海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427-4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氮饲粮法及饥饿法测定去盲肠鹅及正常鹅内源性氨基酸排泄量的差异。选用成年扬州鹅公鹅12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对其中一组进行去盲肠手术,采用24 h禁食+24 h全收粪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无氮饲粮法测定的内源性氨基酸排泄量中,正常组的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显著高于去盲肠组(P<0.05),去盲肠组的精氨酸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余氨基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饥饿法测定的内源性氨基酸排泄量中,正常组的天冬氨酸与缬氨酸显著高于去盲肠组(P<0.05),其余氨基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表明,无氮饲粮法与饥饿法测定扬州鹅内源性氨基酸排泄量并不完全相同,大部分氨基酸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饥饿法测定的多数内源性氨基酸排泄量低于无氮饲粮法。
  • 张立涛, 李艳玲, 王金文, 崔旭奎, 孟宪锋, 屠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433-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饲粮对肉羊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以确定肉羊饲粮中最佳NDF水平。试验动物为杜寒杂交(黑头杜泊羊×小尾寒羊)F1代肉用绵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体重相近的50只母羊和25只公羊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10只母羊和5只公羊,每5只为1个重复,公母分圈饲养。5组试验羊饲喂粗蛋白质水平同为14.8%,而NDF水平分别为26.51%、33.35%、38.71%、43.51%、48.35%的试验饲粮,考察试验羊的生长性能,并在体重达到30 kg左右时进行为期4 d的粪袋全收粪试验,测定饲粮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试验期为48 d。结果表明:1)不同NDF水平的饲粮对试验羊净增重、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羊的性别对净增重、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羊增重效果表现为33.35%组>26.51%组>38.71%组>43.51%组>48.35%组。2)试验羊的干物质采食量与饲粮NDF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R2=0.744 6),并且48.35%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26.51%、33.35%和38.71%组(P<0.05或P<0.01)。饲粮NDF水平显著影响试验羊的料重比(P<0.05),以33.35%组最低,48.35%组最高。3)饲粮NDF水平对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NDF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各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均以33.35%组为最高。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在粗蛋白质水平为14.8%的肉羊饲粮中,最佳NDF水平为33.35%。
  • 杨艺, 莘海亮, 夏先林, 吴文旋,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2): 441-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分析钙离子(Ca2+)跨膜吸收途径相关基因在昆明小鼠胃肠道中的表达模式。选取12只8周龄、平均体重(30.71±2.93) g的雌性昆明小鼠,取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组织样品,利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维生素D依赖性钙结合蛋白(CaBP-D9k)、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6(TRPV6)和维生素D受体(VDR)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CaBP-D9kTRPV6和VDR mRNA在胃内属低水平表达,而在盲肠内表达量较高;2)随着小肠的延伸,CaBP-D9kVDR mRNA表达量逐渐降低,而TRPV6 mRNA则在回肠内高水平表达;3)CaBP-D9k (P<0.05)、VDR (P<0.05)、TRPV6 mRNA的表达量(P>0.05)随着大肠肠段的延伸而不同程度地下降。结果提示,CaBP-D9kTRPV6和VDR mRNA表达量与胃肠道Ca2+跨膜吸收能力存在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