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畜牧业发展对畜禽养殖和畜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营养代谢疾病在动物群体中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增加趋势。脂肪肝作为营养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常发生在围产期高产奶牛群体中,长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的高产奶牛,过量的动员体脂造成肝脏甘油三酯堆积,从而形成脂肪肝。患有脂肪肝的奶牛不仅会导致其产奶量降低,产犊间隔延长,还会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畜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核转录辅激活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参与多种核受体及转录因子相互作用,从而调控相关靶基因的表达。PGC-1α与奶牛脂肪肝、酮病和乳腺炎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新的疾病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PGC-1α调控的各种分子途径,将调控脂质代谢、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联系起来,进一步阐明PGC-1α在奶牛脂肪肝中发挥调节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研究旨在评价棉籽浓缩蛋白的营养价值及其替代大豆浓缩蛋白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1:将12头生长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饲喂玉米基础饲粮和棉籽浓缩蛋白饲粮。采用全收粪尿法和套算法测定棉籽浓缩蛋白的消化能和代谢能。试验2:将12头生长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饲喂无氮饲粮和棉籽浓缩蛋白饲粮。采用指示剂法和直接法测定棉籽浓缩蛋白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试验3:将192头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分别饲喂棉籽浓缩蛋白水平为0、2%、4%和6%(等量替代大豆浓缩蛋白)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风干基础下棉籽浓缩蛋白消化能、代谢能和总能消化率分别为16.51 MJ/kg、15.38 MJ/kg和89.78%。2)棉籽浓缩蛋白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89%和75%~94%。3)不同添加水平的棉籽浓缩蛋白替代大豆浓缩蛋白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棉籽浓缩蛋白在断奶仔猪饲粮中可以完全替代大豆浓缩蛋白,并不会影响仔猪生长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铜源(硫酸铜、碱式氯化铜和柠檬酸铜)和铜添加水平(20和30 mg/kg)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铜含量与含铜酶活性以及组织铜含量的影响,探讨断奶仔猪对不同铜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试验采用3×2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取平均体重为(8.98±0.48)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12头,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铜含量为7.80 mg/kg),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或30 mg/kg硫酸铜、碱式氯化铜或柠檬酸铜(均以铜含量计)。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试验组与对照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饲粮铜源和铜添加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铜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铜蓝蛋白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铜源和铜添加水平对断奶仔猪肝脏铜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心脏、肾脏、胰脏和跖骨铜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斜率比法计算,以血清铜含量为评价指标,碱式氯化铜和柠檬酸铜相对于硫酸铜(100%)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0.39%和120.78%;以肝脏铜含量为评价指标,碱式氯化铜和柠檬酸铜相对于硫酸铜(100%)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9.39%和136.09%。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对低铜饲粮(铜添加水平为20或30 mg/kg)中3种铜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表现为柠檬酸铜>碱式氯化铜>硫酸铜。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博落回水提取物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攻毒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指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30头28日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体重(8.22±0.98) kg],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和模型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 mL/kg的博落回水提取物。预试期3 d,正试期18 d。在正试期第15天,模型组和试验组每只试验猪灌胃10 mL浓度为2×109 CFU/mL的ETEC K88菌液,对照组灌胃同一剂量的无菌LB培养液。结果表明:1)第1~14天(攻毒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第15~18天(攻毒后)和整个试验期(第1~18天),各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攻毒后24 h,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断奶仔猪腹泻指数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腹泻指数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攻毒后48 h,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断奶仔猪腹泻指数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断奶仔猪空肠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空肠绒隐比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断奶仔猪空肠绒隐比、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断奶仔猪空肠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回肠白细胞介素-17(IL-17)、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断奶仔猪空肠白细胞介素-18(IL-18)、IL-8和IL-1β以及回肠IL-17、IL-1β、TNF-α和IL-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1 mL/kg的博落回水提取物能够改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缓解大肠杆菌感染造成的腹泻、生长性能下降、肠道绒毛高度下降和隐窝深度增加以及肠道炎症等问题。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对妊娠-哺乳期母猪免疫功能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64头妊娠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g/t维吉尼亚霉素)、益生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L/(头·d)益生菌发酵液]和合生元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L/(头·d)上述益生菌发酵液和500 g/t低聚木糖],每组16头,单栏饲喂。分别于妊娠第45、75和105天以及分娩后第7和21天,每组选取6头母猪,前腔静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浆,测定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因子含量和氧化-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益生菌显著降低了哺乳第7天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5);饲粮添加合生元显著降低了妊娠第45和75天以及哺乳第7天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降低了妊娠第45、75和105天以及哺乳第7天IgM含量(P<0.05);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显著提高了哺乳第21天IgM含量(P<0.05)。2)饲粮添加益生菌显著降低了妊娠第105天干扰素-γ(IFN-γ)含量以及哺乳第7天白细胞介素-2(IL-2)、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哺乳第7天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P<0.05);饲粮添加合生元显著降低了妊娠第45天促炎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IFN-γ和TNF-α]含量,妊娠第75天IFN-γ和TNF-α含量,妊娠第105天IL-10、IFN-γ和TNF-α含量,哺乳第7天促炎细胞因子(IL-2、IL-8、IFN-γ和TNF-α)含量以及哺乳第21天IL-8含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降低了各时间点IL-8含量,妊娠第45和75天及哺乳第7和21天IFN-γ含量以及妊娠第45、75和105天TNF-α含量(P<0.05)。3)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显著提高了哺乳第7和21天过氧化氢(H2O2)含量,以及哺乳第21天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可降低妊娠-哺乳期母猪血浆促炎细胞因子含量,增强妊娠至哺乳阶段母猪体液免疫功能,改善哺乳后期母猪抗氧化能力,这有利于母猪的机体健康。
本试验旨在研究清远麻鸡钙磷沉积规律,为钙磷动态需要量的建立提供模型依据。选取1日龄清远麻鸡840只(公母各420只),分为公母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0只鸡。试验期共120 d,分为4个生长阶段(1~30日龄、31~60日龄、61~90日龄和91~120日龄)。从1日龄起,每10 d以重复为单位取中位数体重的鸡称重、屠宰并全胴体粉碎。结果表明:1)相比Logistic和Richards模型,Gompertz模型对清远麻鸡钙磷沉积量的回归拟合最优。2)相同日龄,公鸡钙磷沉积量和沉积速率显著高于母鸡(P<0.05)。3)钙磷按照比例(1.4∶1~1.8∶1)进行沉积。4)公鸡钙、磷最大沉积量分别为19.52和12.28 g,最大沉积量钙磷比为1.59;母鸡钙、磷最大沉积量分别为14.77和9.02 g,最大沉积量钙磷比为1.63。5)钙磷沉积速率随日龄增长先增后减,钙沉积速率拐点日龄分别为公鸡58日龄(0.194 g/d)、母鸡54日龄(0.147 g/d),磷沉积速率拐点日龄分别为公鸡53日龄(0.131 g/d)、母鸡54日龄(0.086 g/d);钙磷最大沉积速率比,公鸡为1.48、母鸡为1.71。6)基于异速生长关系,钙磷沉积速率快于体重增长速率,钙磷沉积量可以通过体重进行预测。综上所述,Gompertz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清远麻鸡钙磷动态沉积规律;钙磷沉积速率随日龄增长先增后减,公鸡钙磷沉积拐点日龄分别为58和53日龄,母鸡钙磷沉积拐点日龄均为54日龄;钙磷最大沉积速率比,公鸡为1.48、母鸡为1.71;基于异速生长关系,钙磷沉积量可以通过体重进行预测,是钙磷动态营养需要量建模的重要手段。
本试验旨在研究基于玉米-花生仁饼型低粗蛋白质(CP)水平饲粮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氮利用率的影响。选取1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鸡1 920只(公母各占1/2),公、母鸡各按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4个组的饲粮CP水平分别为22.5%、21.5%、20.5%和19.5%。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饲粮不同水平CP和性别对21日龄肉鸡末重和1~21日龄平均日增重(ADG)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22.5% CP组和21.5% CP组ADG均显著高于20.5% CP组和19.5% CP组(P<0.05),饲粮CP水平对肉鸡ADG的影响具有显著线性效应(P<0.05)。22.5% CP组公鸡ADG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CP水平组(P<0.05),21.5% CP组公鸡ADG也显著高于20.5% CP组和19.5% CP组(P<0.05);22.5% CP组和21.5% CP组母鸡ADG均显著高于19.5% CP组(P<0.05)。2)饲粮不同水平CP对肉鸡料重比(F/G)有显著影响(P<0.05)且具有显著的线性效应(P<0.05);22.5% CP组F/G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个水平CP组(P<0.05);21.5% CP组F/G显著低于19.5% CP组(P<0.05)。3)饲粮不同水平CP均对肉鸡氮利用率有显著影响(P<0.05)。21.5% CP组肉鸡氮利用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平CP组(P<0.05),19.5% CP组氮利用率也显著高于20.5% CP组(P<0.05)。由此可见,以玉米-花生仁饼为基础饲粮,低CP水平饲粮中尽管补充添加了晶体氨基酸,但是还是会影响公鸡生长。1~21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鸡母鸡饲粮CP水平可以降低1~2个百分点。建议将公、母鸡分开饲养,以实现对其营养的精准调控,提高氮利用率,降低氮排放。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吡咯喹啉醌二钠(PQQ·Na2)对种公鸡抗氧化能力及睾丸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96只健康的440日龄京红1号种公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0、0.5、1.0、2.0 mg/kg)的PQQ·Na2。试验期6周。结果显示:饲粮添加1.0和2.0 mg/kg PQQ·Na2可显著提高血清、肝脏、肾脏和睾丸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5),显著提高血清、肝脏、肾脏和睾丸清除羟自由基能力(P<0.05),显著提高血清、肝脏和睾丸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P<0.05);显著降低血清、肝脏、肾脏和睾丸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睾丸生精小管直径和生精上皮厚度(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PQQ·Na2可改善种公鸡的抗氧化能力,提高种公鸡睾丸生精小管直径和生精上皮厚度,适宜添加水平为1.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CSB)对循环热应激条件下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公鸡500只,常规免疫与饲养至21日龄时,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肉鸡4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5组分为1个常温组(NT组)、1个热应激组(HS组)和3个热应激同时补充CSB组(HS+CSB组)。其中,NT组肉鸡饲养在(24±2) ℃室温环境中,饲喂基础饲粮;HS组和3个HS+CSB组肉鸡饲养在日变高温环境(28 ℃—36 ℃—28 ℃)中,HS组饲喂基础饲粮,而3个HS+CSB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600、900 mg/kg CSB的饲粮。结果显示:1)与NT组相比,循环热应激极显著降低了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与平均日增重(P<0.01)。循环热应激条件下,与HS组相比,饲粮中添加900 mg/kg CSB可显著增加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添加600 mg/kg CSB可显著增加循环热应激条件下肉鸡的平均日增重(P<0.05)。2)与NT组相比,循环热应激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肉鸡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与肌酸激酶(CK)的活性及丙二醛(MDA)、α1-酸性糖蛋白(α1-AGP)、内毒素(ET)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含量(P<0.05或P<0.01)。循环热应激条件下,与HS组相比,饲粮中添加900 mg/kg CSB显著增加了肉鸡血清中SOD、CAT和GSH-Px的活性和T-AOC(P<0.05),极显著降低了肉鸡血清中LDH的活性和TBARS的含量(P<0.01),并显著减少了肉鸡血清中α1-AGP与ET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600 mg/kg CSB显著增加了肉鸡血清中SOD和CAT的活性(P<0.05),极显著降低了肉鸡血清中LDH的活性(P<0.01);饲粮中添加300 mg/kg CSB显著增加了肉鸡血清中SOD和CAT的活性和T-AOC(P<0.05)。3)与NT组相比,循环热应激处理极显著增加了肉鸡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P<0.01)。循环热应激条件下,与HS组相比,饲粮中添加900 mg/kg CSB可极显著降低肉鸡血清中IL-6的含量(P<0.01),显著降低TNF-α、IL-1β与IL-8的含量(P<0.05),显著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600 mg/kg CSB可极显著降低肉鸡血清中IL-6的含量(P<0.01),显著降低TNF-α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300 mg/kg CSB可显著降低肉鸡血清中TNF-α的含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CSB可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减轻炎性反应来提高循环热应激条件下肉鸡的生长性能,本试验中以添加900 mg/kg CSB的效果最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胆汁酸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选取体况一致和体重接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240只,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胆汁酸。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羽肉鸡1~42日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羽肉鸡屠宰率显著提高(P<0.05),腹脂率有降低趋势(P=0.07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羽肉鸡肝脏脂肪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4),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有降低趋势(P=0.090)。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300 mg/kg胆汁酸可以降低白羽肉鸡料重比,提高屠宰率,对脂类代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和中草药添加剂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用600只体重相近的10日龄麻黄肉鸡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菌肽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抗菌肽)、中草药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中草药添加剂)和抗菌肽+中草药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抗菌肽和200 mg/kg中草药添加剂),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试验期47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0~21日龄,抗菌肽组和抗菌肽+中草药组肉鸡10~21日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22~43日龄,抗菌肽组和中草药组肉鸡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但抗菌肽+中草药组死亡率显著提高(P<0.05);44~56日龄,抗菌肽组和中草药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而抗菌肽+中草药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死亡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抗菌肽组肉鸡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血清丙二醛和D-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抗菌肽组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提高(P<0.05),中草药组和抗菌肽+中草药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抗菌肽+中草药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降低(P<0.05),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200 mg/kg抗菌肽或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22~56日龄麻黄肉鸡生长性能,降低血清D-乳酸含量,同时改善小肠形态结构,但两者不宜混合使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钙水平对5~8周龄怀乡鸡生长性能、骨骼特性及钙磷代谢的影响,以探讨5~8周龄怀乡鸡饲粮适宜钙水平。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240只28日龄体重[(381.66±5.68) g]均一的怀乡鸡公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别饲喂钙水平为0.75%(基础饲粮,非植酸磷水平为0.40%)、0.85%、0.95%、1.05%和1.15%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周。结果显示:饲粮钙水平对怀乡鸡5~8周龄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耗料增重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粮钙水平显著影响怀乡鸡8周龄末的胫骨和趾骨灰分钙含量、血清钙含量、胫骨碱性磷酸酶mRNA相对表达量、粗灰分和钙表观代谢率(P<0.05),对其他骨骼及血清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趋势分析表明,胫骨灰分钙含量、血清钙含量、粗灰分和钙表观代谢率以及胫骨碱性磷酸酶mRNA相对表达量随饲粮钙水平的升高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趾骨灰分钙含量随饲粮钙水平的升高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79)。拟合分析得出其最佳拟合方程,胫骨和趾骨灰分钙含量、血清钙含量、粗灰分和钙表观代谢率均为二次曲线模型,而胫骨碱性磷酸酶mRNA相对表达量为线性折线模型,据此求得饲粮钙适宜水平分别为0.98%、0.84%、0.97%、0.98%、0.97%、0.90%。综上得出,胫骨和趾骨灰分钙含量、血清钙含量、胫骨碱性磷酸酶mRNA相对表达量、粗灰分和钙表观代谢率均可敏感反映怀乡鸡5~8周龄体内钙营养状况;当饲粮钙水平为0.98%时,5~8周龄怀乡鸡获得最佳的骨骼性能和钙磷代谢。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叶对广西三黄鸡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器官指数、肠道组织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选取120只健康的1日龄广西三黄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A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杂交构树叶的基础饲粮;B、C、D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6%、9%的杂交构树叶,试验期为21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6%的杂交构树叶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组织形态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6%的杂交构树叶可显著提高法氏囊指数(P<0.05);饲粮中添加9%的杂交构树叶可显著提高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P<0.05),显著降低平均日增重和脾脏指数(P<0.05),显著增加料重比(P<0.05)。肠道菌群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6%的杂交构树叶对盲肠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在属水平上,饲粮添加6%的杂交构树叶可显著降低欧氏菌属(Olsenella)、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norank_f_norank_o_Gastranaerophilales、norank_f_norank_o_RF39、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norank_f_norank_o_Rhodospirillales的比例(P<0.05),同时显著增加另枝菌属(Alistip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Sellimonas、Negativibacillus、厌氧棒状菌属(Anaerostipes)的比例(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3%~6%的杂交构树叶对广西三黄鸡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均无负面影响,且添加6%的杂交构树叶还可以提高广西三黄鸡的法氏囊指数,改善盲肠菌群结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竹叶黄酮与包膜丁酸钠对仙居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脂质代谢指标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300只200日龄的仙居鸡母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杆菌肽锌(Ⅱ组,抗生素组)、500 mg/kg竹叶黄酮(Ⅲ组)、500 mg/kg包膜丁酸钠(Ⅳ组)、500 mg/kg竹叶黄酮+500 mg/kg包膜丁酸钠(Ⅴ组,复配组)。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Ⅳ组1~45 d、46~90 d和1~90 d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Ⅴ组46~90 d平均蛋重显著提高(P<0.05),Ⅴ组1~90 d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Ⅱ、Ⅴ组哈夫单位显著提高(P<0.05),Ⅴ组蛋黄比率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Ⅲ、Ⅳ、Ⅴ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Ⅳ组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蛋白脂酶(LPL)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Ⅲ组肝脏脂肪酸合酶(FAS)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Ⅱ、Ⅲ、Ⅳ、Ⅴ组肝脏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Ⅴ组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竹叶黄酮与包膜丁酸钠可以提高仙居鸡的生产性能,改善蛋品质,降低血清TC、TG和LDL-C含量,调节肝脏中PPARγ、SREBP-1c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本试验在蛋鸡上比较研究了叶黄素酯和叶黄素的消化沉积及其对蛋黄颜色的影响。将72只海兰灰蛋鸡均分成2组,经过28 d饲喂小麦型基础饲粮耗竭后,再分别饲喂在小麦型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试验饲粮28 d。分别收集蛋鸡的饲粮、粪便、肝脏、血清、卵巢和蛋黄样品检测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并进行蛋黄色泽评分。结果显示:叶黄素酯在蛋鸡体内被消化为叶黄素吸收,其表观消化率为84.80%,比叶黄素的表观消化率高出3.04%,但差异不显著(P>0.05)。叶黄素在蛋鸡的血清、卵巢和蛋黄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而在肝脏中则主要以叶黄素酯的形式沉积。叶黄素酯比叶黄素显著提高了卵巢和蛋黄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蛋黄色泽评分(P<0.05)。叶黄素酯转化至蛋黄中的效率为16.70%,显著高于叶黄素的11.27%(P<0.05)。综上可知,对蛋鸡而言,叶黄素酯是一种有效的色素补充剂,效果不差于叶黄素。
本试验通过评估MCC950对高蛋白质饮食雏鹅生长性能、尿酸代谢、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和肾脏损伤的影响,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信号通路在雏鹅痛风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试验选取1日龄扬州雏鹅120只,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高蛋白质组(HP组)和高蛋白质+MCC950组(HP+MCC950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饲喂粗蛋白质为16.5%的正常蛋白质饲粮,HP组和HP+MCC950组均饲喂粗蛋白质为24.0%的高蛋白质饲粮,且HP+MCC950组每3 d按10 mg/kg BW剂量腹腔注射1次MCC950,其他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试验期1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HP组雏鹅15日龄时的平均体重显著降低(P<0.05);HP组血清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UN)、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HP组肾脏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及IL-1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肾脏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IL-1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2)与HP组比较,HP+MCC950组雏鹅10和15日龄平均体重均显著提高(P<0.05);HP+MCC950组血清UA、Cr、UN、CRP、IL-1β、IL-18、IL-6、TNF-α和TGF-β1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HP+MCC950组肾脏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及IL-1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肾脏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IL-1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3)HP组雏鹅肾小管扩张,发生空泡变性、坏死,而HP+MCC950组肾小管结构较为清晰;HP组雏鹅肾脏组织中尿酸盐沉积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HP+MCC950组肾脏组织中尿酸盐沉积面积显著小于HP组(P<0.05);雏鹅肾脏组织尿酸盐沉积面积与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681,P<0.05)。综上所述,MCC950可促进高蛋白质饮食雏鹅生长,降低血清尿酸含量,可能与其抑制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和肾脏损伤有关。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草药提取物复合制剂对乳中高体细胞数(SCC)奶牛生产性能、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瘤胃细菌区系的影响。选取10头体况、泌乳期、产奶量相近且乳中SCC高于50万个/mL的经产荷斯坦奶牛,根据乳中SCC相近原则,分为对照组[乳中SCC=(97.48±23.75)万个/mL]和试验组[乳中SCC=(98.78±29.92)万个/mL],每组5头牛,2组奶牛均不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试验组饲喂TMR+54 g/(d·头)中草药提取物复合制剂。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中草药提取物复合制剂显著降低了乳中高SCC奶牛第14、28天乳中SCC(P<0.05),对产奶量、乳成分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中草药提取物复合制剂显著提高了乳中高SCC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中草药提取物复合制剂能显著降低乳中高SCC奶牛瘤胃放线菌门、琥珀酸弧菌科_UCG-001(Succinivibrionaceae_UCG-001)和高氏瘤胃球菌群(Ruminococcus_gauvreauii_group)比例(P<0.05),提高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比例。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中草药提取物复合制剂能降低乳中高SCC奶牛乳中SCC,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瘤胃细菌区系组成。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硒酸钠(SS)和羟基硒代蛋氨酸(HMSeBA)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48头泌乳中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泌乳日龄为(179±22)日龄,日产奶为(34.00±3.87) kg/d,胎次为(3.38±1.28)胎],随机分为对照组、SS组及HMSeBA组,每组16头。试验期11周,其中预试期2周,正试期9周。在试验结束前最后1 d晨饲后4 h,每组选取6头体况良好的奶牛采集瘤胃液,并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硒源对瘤胃液pH、各挥发性脂肪酸比例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丙酸、氨态氮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2)HMSeBA组Sobs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及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S组(P<0.05),但Pielou指数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3)在门水平上,3组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糖化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3组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属(普雷沃氏菌属_1和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HMSeBA组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瘤胃球菌科UCG-004及布劳特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毛螺菌科NK4A136群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余2组(P<0.05)。综上所述,与无外源添加硒相比,添加SS或HMSeBA未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类型产生显著影响,且对瘤胃主要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相对丰度无显著影响。但添加HMSeBA可以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物种丰富度,且在属水平上检测到4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功能性细菌。
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奶牛瘤胃干物质消化率、发酵参数和代谢物的影响。试验1:选择6头胎次(2~3胎)、体重[(662±57) kg]、泌乳天数[(160±22) d]、产奶量[(36.1±3.8) kg/d]相近的安装永久性瘘管的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采用3×3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每组分别补饲0(对照组)、5×109、5×1010 CFU/d解淀粉芽孢杆菌。试验期为3期,每期13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3 d,在正试期开始时用尼龙袋法测定奶牛瘤胃干物质消化率。试验2:选用30头胎次[(2.5±0.3)胎]、初始体重[(559.2±37.4) kg]、产奶量[(35.2±1.5) kg/d]、泌乳天数[(99±2)d]相近的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3组分别补饲0(对照组)、5×109、5×1010 CFU/d解淀粉芽孢杆菌,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正试期最后1 d采集奶牛瘤胃液,测定奶牛瘤胃发酵参数以及代谢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补饲5×1010 CFU/d解淀粉芽孢杆菌在12、24、36、48、72 h时均可显著提高奶牛瘤胃干物质消化率(P<0.05),补饲5×109 CFU/d解淀粉芽孢杆菌在36和48 h时可显著提高奶牛瘤胃干物质消化率(P<0.05);2)补饲5×109 CFU/d解淀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瘤胃中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含量(P<0.05),补饲5×1010 CFU/d解淀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瘤胃中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降低乙酸/丙酸(P<0.05),补饲5×109、5×1010 CFU/d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奶牛瘤胃pH、氨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检测发现11个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富集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为抗坏血酸和藻酸盐代谢(P<0.05)。综上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可以通过影响瘤胃代谢物含量,改善瘤胃发酵功能,提高奶牛瘤胃干物质消化率。综合分析认为,奶牛补饲5×109 CFU/d解淀粉芽孢杆菌效果较佳。
本研究旨在探索夏季补饲甜菜碱、维生素及电解质离子复合添加剂对围产期和泌乳前期奶牛生产性能、能量平衡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0头胎次[(2.3±0.8)胎]、上一泌乳周期产奶量[(28.3±1.6) kg/d]、预产期[(25.6±3.5) d]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2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ON组)试验全期(产前第21天至产后第63天)饲喂基础饲粮;添加剂组(CA组)在围产期(产前第21天至产后第21天)每头补饲40 g/d甜菜碱、维生素及电解质离子复合添加剂,泌乳前期(产后第22~63天)每头补饲10 g/d甜菜碱、维生素及电解质离子复合添加剂。试验期84 d。结果表明:1)CA组围产期和试验全期奶牛呼吸频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2)在围产期,CA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高于CON组(P<0.05);在泌乳前期,CA组奶牛DMI和产奶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在试验全期,CA组奶牛DMI和4%校正乳(FCM)产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3)CA组产前第14天、产后第63天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CA组产前第14天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CON组(P<0.05),产后第21天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产后第63天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CA组产前第14天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夏季补饲甜菜碱、维生素和电解质离子复合添加剂可缓解围产期和泌乳前期奶牛热应激和能量负平衡,提高生产性能,并改善围产期奶牛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
本试验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荷斯坦奶牛乳与牦牛乳乳清与乳脂肪球膜中的差异蛋白,比较功能差异,为开发不同品种牛乳提供帮助。通过离心法分离荷斯坦奶牛乳与牦牛乳的乳清与乳脂,分别提取蛋白,通过串联质谱标签(TMT)法进行蛋白质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到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KEGG代谢通路、蛋白质互作(PPI)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牦牛乳的乳脂、乳蛋白、乳糖、总固形物和非乳脂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荷斯坦奶牛乳(P<0.05)。在2种牛乳乳清中共鉴定到可信蛋白641种,在乳脂肪球膜中共鉴定到可信蛋白543种;在乳清中筛选出差异蛋白268种,其中牦牛乳比荷斯坦奶牛乳上调70种,下调198种;在乳脂肪球膜中筛选出差异蛋白267种,其中牦牛乳比荷斯坦奶牛乳上调68种,下调199种。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表明2种牛乳的乳清和乳脂肪球膜差异蛋白均主要富集在细胞外空间、小分子结合和免疫反应等方面。KEGG注释及富集分析表明2种牛乳的乳清和乳脂肪球膜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补体与凝血级联等通路。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2种牛乳的乳清差异蛋白中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α2-HS糖蛋白(AHSG)、簇集蛋白(CLU)、血红素结合蛋白(HP)、补体3(C3)、SERPINA1、热休克蛋白A8(HSPA8)、β-2-微球蛋白(B2M)等度值较高,可能为乳清中的关键蛋白;乳脂肪球膜差异蛋白中血清白蛋白(ALB)、HP、C3、CLU、α-2-巨球蛋白(A2M)、AHSG、HSPA8、B2M等度值较高,可能为乳脂中的关键蛋白。综上可知,牦牛乳较荷斯坦奶牛乳在营养价值方面更优;牦牛乳中丰度较高的蛋白在胃肠道免疫功能、促进钙与磷吸收等方面表现优异,且牦牛乳中部分高丰度蛋白易引起乳制品腐败变质。
本试验旨在探究β-胡萝卜素对母犏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特征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12头健康、体重[(285.96±12.38) kg]相近的15月龄母犏牛(黄牛♂×牦牛♀),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头牛每天额外添加1 200 mg β-胡萝卜素。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8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瘤胃微生物蛋白和丙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瘤胃乙酸/丙酸值显著降低(P<0.05)。3)在门水平上,试验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组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 1)、鼠杆菌科(Muribaculaceae)和瘤胃球菌科UCG-014(Ruminococcaceae UCG-014)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β-胡萝卜素可以改变母犏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模式,提高其对纤维的消化能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葛根素和橙皮苷对热应激条件下锦江黄牛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选取4头健康、体况良好、体重在250 kg左右的锦江黄牛,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葛根素组、橙皮苷组和复合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4%葛根素、0.20%橙皮苷和0.04%葛根素+0.20%橙皮苷。全程共分为4个试验期,每个试验期时长为16 d。结果显示:1)试验期间,环境温湿度指数(THI)高于72,表明试验牛处于热应激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复合组的体温显著下降(P<0.05),葛根素组、橙皮苷组的呼吸频率显著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葛根素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橙皮苷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复合组的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葛根素组的Simpson指数显著下降(P<0.05),橙皮苷组的Shannon、Sobs指数显著升高(P<0.05),Simpson指数显著下降(P<0.05);葛根素组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橙皮苷组、复合组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3个试验组的罗姆布茨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橙皮苷组的理研菌科RC9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橙皮苷可改善热应激条件下锦江黄牛的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变粪便菌群结构,提高其抗热应激能力。
本试验旨在对比研究牦牛与黄牛在低精料舍饲育肥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和血液生理指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育肥牛种及饲养技术选择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撑。试验选取4周岁、体况相近的健康去势牦牛[(211±6) kg]和柴达木黄牛[(210±7) kg]各6头,以单栏饲养方式进行育肥研究。试验饲粮由精料和粗料2部分构成,其中精料补充量为每头牛2.0 kg/d,粗料自由采食。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95 d。结果表明:1)牦牛的总干物质采食量显著低于黄牛(P<0.05),但是平均日增重在2物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牦牛料重比显著低于黄牛(P<0.05)。2)牦牛与黄牛的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3)牦牛瘤胃液pH有高于黄牛的趋势(P=0.083),其支链脂肪酸浓度也显著高于黄牛(P<0.05),但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及丁酸浓度在2物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牦牛瘤胃液氨态氮、游离氨基酸氮和可溶性蛋白氮浓度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5)牦牛血液中的红细胞(RBC)数、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均显著低于黄牛(P<0.05),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MCH)含量、血小板(PLT)数却都显著高于黄牛(P<0.05)。综上所述,在低精料舍饲育肥条件下,牦牛较黄牛采食量更小,但是饲料转化效率更优,因而前者能产生更加高效的经济效益。
本试验旨在探讨复合植物营养素(CPN)对育肥小尾寒羊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及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24.18±0.31) kg]相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4月龄小尾寒羊育肥母羊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而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加入了3‰ CPN的试验饲粮。试验期9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CPN能显著降低育肥小尾寒羊瘤胃氨态氮(NH3-N)浓度(P<0.05);2)添加CPN可影响育肥小尾寒羊瘤胃菌群Beta多样性;3)添加CPN可显著增加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柔膜菌科UCG-002 (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2)、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巨型球菌属(Megasphaera)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P<0.05);4)添加CPN对育肥小尾寒羊背最长肌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5)背最长肌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C18∶1n9c、C14∶1、C16∶1、C18∶2n6c、C18∶3n3含量及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Megasphaera、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2、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存在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CPN能够调控育肥小尾寒羊瘤胃菌群结构,并可降低瘤胃NH3-N浓度。在生产实践中,CPN可作为一种瘤胃生态调节剂。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3月龄小尾寒羊16只,平均体重(27.36±0.59)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在饲粮基础中添加活菌数为5×108 CFU/g的丁酸梭菌,添加量为每只羊5 g/d。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丁酸梭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pH24 h、亮度(L*)值、黄度(b*)值、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丁酸梭菌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硬脂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背最长肌油酸、花生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背最长肌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α2(AMPKα2)和肉碱脂酰转移酶1-B(CPT1-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可影响小尾寒羊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并通过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通路影响小尾寒羊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为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万寿菊粕对绵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体重为(28.30±3.95) kg的杜泊羊×湖羊杂交F1代公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每组小群饲养。各组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5%、15%、25%和35%万寿菊粕(干物质基础)的等能等氮全混合颗粒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试验结束后分析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15%组与25%组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5%组(P<0.01),5%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除35%组外,万寿菊粕添加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均高于对照组,1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组料重比(F/G)最低,且与5%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2)瘤胃发酵参数中,25%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35%组(P<0.05),35%组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血清生化指标方面,5%组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25%组(P<0.05);15%组肌酸激酶(CK)活性极显著高于25%组(P<0.0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5%组总蛋白(TP)含量极显著高于5%组(P<0.01);25%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组(P<0.05),35%组显著高于5%组(P<0.05);35%组球蛋白(GLOB)含量极显著高于5%组(P<0.01);35%组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显著低于15%组(P<0.05);35%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5%组(P<0.05);35%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组(P<0.05);35%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显著高于5%组(P<0.05);35%组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组(P<0.01)。在本试验中,饲粮添加5%~25%的万寿菊粕能够提高绵羊的生长性能,影响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万寿菊粕添加量为15%时效果最好,而添加35%的万寿菊粕不利于绵羊生长性能的发挥。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日龄对湖羊羔羊的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母羊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补饲代乳料条件下,湖羊羔羊早期断奶的可行性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断奶时间。选取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3 d、体况良好、健康无疾病的羔羊90只,将羔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7日龄开始饲喂代乳料的情况下,分别于25日龄(试验Ⅰ组)、35日龄(试验Ⅱ组)、45日龄(对照组)断奶,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1)在16~45日龄,试验Ⅰ组羔羊由于断奶应激,导致羔羊采食量减少,平均日增重低于试验Ⅱ组,且在31~45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比试验Ⅱ组高出5.09%(P<0.05),比对照组高出7.50%(P<0.05)。2)试验Ⅰ组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试验Ⅱ组与对照组(P<0.05),试验组湖羊羔羊的氮摄入量、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断奶当天,试验Ⅰ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P<0.01),且试验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Ⅰ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1);90日龄,试验Ⅱ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断奶当天,试验Ⅱ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60日龄,试验Ⅱ组血清雌二醇(E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30日龄,试验Ⅰ组血清促乳素(PRL)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P<0.01)。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的羔羊成活率分别为76.67%、86.67%、90.00%。经综合评定,湖羊羔羊35日龄断奶是可行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乙酸钠对奶山羊泌乳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15只体重[(53.54±3.07) kg]相近、胎次(2胎次)相同且处于泌乳中期[(60±5) d]的健康西农萨能奶山羊母羊,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5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0(试验Ⅰ组)和60 g/(d·头)(试验Ⅱ组)的乙酸钠。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试验过程中跟踪记录奶山羊产奶量,试验结束时采集奶样分析乳成分变化,并对乳脂率差异显著的2组(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奶山羊采集瘤胃内容物,利用气相色谱及16S rDNA测序技术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乙酸钠可极显著提高奶山羊日产奶量(P<0.0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提高了0.29和0.22 kg(P<0.01);试验Ⅱ组乳脂率极显著提高了1.30个百分点(P<0.01),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提高了3.10%(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奶山羊瘤胃丁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瘤胃pH和其他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乙酸/丙酸值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Sobs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提高(P<0.05);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也表明,2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2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是2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优势菌属。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奶山羊瘤胃中瘤胃球菌属1(Ruminococcus_1)、瘤胃球菌科UCG-005(Ruminococcaceae_UCG-005)、普雷沃氏菌科UCG-004(Prevotellaceae_UCG-004)和Lachnoclostridium_12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而瘤胃中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与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非脂固形物含量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饲粮添加60 g/(d·头)乙酸钠可显著提高奶山羊日产奶量和乳脂率,显著降低瘤胃丁酸含量,并通过改善瘤胃微生物组成和结构,提升奶山羊泌乳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盐胁迫对苜蓿营养品质及附着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无盐胁迫(盐含量<1‰,作为对照)、轻度盐胁迫(盐含量1‰~2‰)、中度盐胁迫(盐含量2‰~3‰)和重度盐胁迫(盐含量3‰~4‰)。每个盐胁迫试验处理设置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30 m2(5 m×6 m)。结果表明:中度盐胁迫下苜蓿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中度盐胁迫下苜蓿谷氨酸、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增加(P<0.05)。所有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盐胁迫未完全改变苜蓿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所有处理下苜蓿门水平附着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84.48%~92.91%)、放线菌门(4.30%~6.47%)、拟杆菌门(0.39%~10.59%)和厚壁菌门(0.61%~3.02%),属水平附着核心菌群为泛菌属(47.17%~56.11%)、假单胞菌属(10.58%~19.88%)、鞘脂单胞菌属(5.69%~9.32%)、甲基杆菌属(1.75%~7.87%)、根瘤菌属(0.48%~4.92%)和肠杆菌属(0.43%~4.05%)。随着盐胁迫的增强,甲基杆菌属和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中度盐胁迫和重度盐胁迫处理显著低于无盐胁迫处理(P<0.05)。基于KEGG的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表明,微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核酸代谢上,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是主要的代谢方式。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与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P<0.01,P<0.05),与粗蛋白质、谷氨酸、脯氨酸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甲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0.05),与谷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盐胁迫与鞘脂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甲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可知,中度盐胁迫(盐含量2‰~3‰)能够提高苜蓿营养品质,改善附着的微生物群落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pH条件下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及理化特性的变化。试验选取5头干奶期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体外法,参考瘤胃酸中毒的判定标准设置5个处理,培养液pH分别为6.5、5.8、5.5、5.2和5.0,每个处理5个重复;培养3 h后,测定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及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动变化,pH 5.8处理的菌群密度显著低于pH 6.5处理(P<0.05);当pH为5.2时,菌群密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2)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胞内氢ATP酶(H+-ATPase)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pH处理对瘤胃微生物胞内ATP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4)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胞内蛋白质含量逐渐提高(P<0.05)。5)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胞内pH(pHi)和细胞跨膜pH差(ΔpH)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pH 5.5和5.2处理的pHi和ΔpH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P<0.05)。6)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细胞膜通透性逐渐增大,除pH 5.8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均显著高于pH 6.5处理(P<0.05)。综上所述,瘤胃微生物会提高胞内H+-ATPase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消耗ATP,改变pHi和ΔpH来响应外界pH的下降;pH降低至5.5时,瘤胃微生物细胞膜通透性和pHi显著上升,表明其开始受到较严重的酸胁迫;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随pH下降呈现波动变化,pH降低到5.2时,瘤胃菌群密度最高。
本研究旨在评估芦苇与甘草茎叶混合青贮的效果及其适宜的混合比例。将芦苇与甘草茎叶分别按100∶0(L1组)、60∶40(L2组)、50∶50(L3组)、40∶60(L4组)和0∶100(L5组)的重量比例分为5个组进行混合,每组5个重复。青贮90 d后,测定青贮前后的营养成分,鉴定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及有氧暴露第0、1、3、5、7和15天的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随着甘草茎叶所占比例的提高,各组混合青贮粗蛋白质(CP)含量逐渐提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降低(P<0.05),且L5组N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4组和L5组ADF含量显著低于L1组、L2组和L3组(P<0.05)。2)L2组、L3组和L4组混合青贮感官评分较高,等级评为优,且L4组感官评分最高。3)L4组混合青贮pH和丁酸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2组、L3组和L4组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L1组和L5组(P<0.05),且L4组乙酸含量最高;L4组氨态氮/总氮值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2组、L3组和L4组混合青贮的总评分分别为83、82和81分,等级为优。4)有氧暴露第15天时,L4组混合青贮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及pH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4组乳酸菌数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由此可见,芦苇与甘草茎叶混合青贮能够改善青贮品质,且两者以40∶60的比例混合青贮效果较好。
本试验旨在探究鲤鱼对5种菜籽粕[加拿大菜籽粕(CCM)、印度菜籽粕(ICM)、冷生榨菜籽饼(CPCC)、国产95型菜籽粕(C95CM)和国产200型菜籽粕(C200CM)]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期为菜籽粕在鲤鱼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基础饲料(含46%豆粕),于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20%(CCM-Ⅰ组、ICM-Ⅰ组、CPCC-Ⅰ组、C95CM-Ⅰ组和C200CM-Ⅰ组)或35%(CCM-Ⅱ组、ICM-Ⅱ组、CPCC-Ⅱ组、C95CM-Ⅱ组和C200CM-Ⅱ组)5种不同来源菜籽粕等蛋白质替代豆粕共配制11种等氮等能饲料。取990尾健壮均匀的幼鲤,随机分为11个组,每组3个网箱,每个网箱30尾,饲喂8周。结果表明:1)CPCC-Ⅰ组、CPCC-Ⅱ组、ICM-Ⅰ组和ICM-Ⅱ组饲料中硫代葡萄糖苷(GLS)、异硫氰酸酯(ITC)和噁唑烷硫酮(OZT)含量分别为1.31%、0.26 g/kg和0.62 mg/g,2.30%、0.45 g/kg和1.08 mg/g,0.12%、0.37 g/kg和0.01 mg/g,0.21%、0.65 g/kg和0.02 mg/g;其中CPCC组GLS、OZT含量和ICM组ITC含量分别高于其余4组,且ICM组GLS和OZT含量极低。2)在20%替代水平下,CPCC-Ⅰ组和ICM-Ⅰ组日增重系数(DG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CPCC-Ⅰ组显著低于C95CM-Ⅰ组、C200CM-Ⅰ组和CCM-Ⅰ组(P<0.05),并低于ICM-Ⅰ组(P>0.05);ICM-Ⅰ组DGC显著低于C200CM-Ⅰ组(P<0.05),低于C95CM-Ⅰ组和CCM-Ⅰ组(P>0.05);CPCC-Ⅰ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对照组、C200CM-Ⅰ组、ICM-Ⅰ组和CCM-Ⅰ组(P<0.05),并高于C95CM-Ⅰ组(P>0.05)。但在35%替代水平下,ICM-Ⅱ组和CPCC-Ⅱ组DGC显著低于对照组、C95CM-Ⅱ组、C200CM-Ⅱ组和CCM-Ⅱ组(P<0.05),且ICM-Ⅱ组低于CPCC-Ⅱ组(P>0.05);C95CM-Ⅱ组、CPCC-Ⅱ组和ICM-Ⅱ组F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ICM-Ⅱ组显著高于C200CM-Ⅱ组和CCM-Ⅱ组(P<0.05),并高于C95CM-Ⅱ组和CPCC-Ⅱ组(P>0.05)。3)在20%和35%替代水平下,各菜籽粕组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且CPCC组和ICM组胰蛋白酶活性(尤其是ICM组)和CPCC组脂肪酶活性下降尤为显著(P<0.05)。同时,肠道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电镜扫描切片显示,各菜籽粕组杯状细胞均增多,尤其是ICM-Ⅱ组微绒毛暴露出大量脂滴。4)在20%替代水平下,C95CM-Ⅰ组和ICM-Ⅰ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CPCC-Ⅰ组肝脏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C95CM-Ⅰ组、C200CM-Ⅰ组和CCM-Ⅰ组(P<0.05)。在35%替代水平下,除C200CM-Ⅱ以外,各菜籽粕组血清CAT活性以及CPCC-Ⅱ组、ICM-Ⅱ组肝脏CAT活性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PCC-Ⅱ组、ICM-Ⅱ组和CCM-Ⅱ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肝脏组织HE染色切片显示,C200CM-Ⅱ组、CPCC-Ⅱ组和ICM-Ⅱ组出现脂肪肝症状;同时,电镜扫描切片结果显示,ICM-Ⅱ组肝脏被膜被破坏,漏出大量脂滴和线粒体;且各菜籽粕组均出现甲状腺滤泡结构不规则、滤泡上皮细胞高度增加等现象。5)在20%替代水平下,ICM-Ⅰ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4(C4)含量和CPCC-Ⅰ组血清C4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2组攻毒成活率最低(均为46.7%)。在35%替代水平下,C95CM-Ⅱ组和ICM-Ⅱ组血清IgM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200CM-Ⅱ组和CCM-Ⅱ组(P<0.05);且ICM-Ⅱ组血清C4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95CM-Ⅱ和C200CM-Ⅱ组(P<0.05),CPCC-Ⅱ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ICM-Ⅱ组攻毒成活率最低(36.7%)。6)菜籽粕添加水平提高后,对鲤鱼生长、消化和健康负面影响加重,其中ICM组DGC显著下降(P<0.05),FCR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1)菜籽粕饲料中的ITC、GLS和OZT是危害鲤鱼生长、消化和健康的关键因素,尤其是ITC。饲料中含0.37 mg/g的ITC即可导致鲤鱼生长速度减慢,但对FCR无显著负面影响;然而,当饲料中含0.65 mg/g的ITC时,会对鲤鱼的生长、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和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2)鲤鱼饲料中添加5种不同来源的菜籽粕(20%或35%)对鲤鱼生长、消化和健康的负面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ICM>CPCC>C95CM>CCM>C200CM。3)以FCR为衡量指标,8.84~60 g的幼鲤饲料中以菜籽粕替代豆粕时,CPCC添加量不宜超过20%,ICM或C95CM添加量不宜超过35%,CCM或C200CM添加量可达35%。4)在保证鲤鱼免疫力和肝脏健康的情况下,CPCC、ICM或C95CM的添加量不宜超过20%,CCM或C200CM的添加量可达3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蚕豆(Vicia faba L.)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500.23±0.34) g的吉富罗非鱼6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在100 d的饲养期内4组试验鱼分别投喂添加0(C0组,作为对照)、15%(C15组)、30%(C30组)和60%(C60组)蚕豆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结果显示:1)各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C60组的蛋白质效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C0和C15组(P<0.05)。2)各组间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与C0组相比,C15、C30和C60组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厚度和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4)C15、C30、C60组罗非鱼肠道菌群的Simpson指数均低于C0组,且C30组与C0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5)4组罗非鱼肠道核心菌群主要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与C0组相比,C15、C30和C60组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C15和C60组梭杆菌门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降低。综上可知,在等氮等脂条件下,饲料中添加15%~60%的蚕豆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降低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和肠道菌群多样性。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三丁酸甘油酯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480尾初始体重为(5.53±0.02)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添加0(G0)、500(G1)、1 000(G2)、2 000 mg/kg (G3)三丁酸甘油酯的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期为56 d。结果显示:1)G2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1组肥满度显著低于G0和G3组(P<0.05),与G2组无显著差异(P>0.05)。2)G3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G1和G2组(P<0.05),各组间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与G0组相比,G1、G2和G3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1和G2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2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G3组(P<0.05),各组间的血清补体3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与G0组相比,G1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G1、G2和G3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3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G0、G1和G2组(P<0.05),各组间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00~2 0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能够显著提高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其中添加1 0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显著提高了黄颡鱼增重率和饲料效率。结合生长性能及血清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指标综合评价,黄颡鱼饲料中三丁酸甘油酯的最适添加水平为1 00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藻钩虾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虾青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脂肪酸等脂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80±0.72) g的凡纳滨对虾约6 777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约753尾虾。各每组分别饲喂含0(D0组)、8.25%(D8.25组)和33.00%(D33.00组)藻钩虾粉的饲料。试验期40 d。结果表明:1)D33.00组凡纳滨对虾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增长率、产量、成活率均显著高于D0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D0组(P<0.05),但以上指标与D8.25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2)D8.25组和D33.00组凡纳滨对虾甲壳、肝胰腺、肌肉中的虾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D0组(P<0.05);D33.00组凡纳滨对虾甲壳、肝胰腺、肌肉中的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D8.25组(P<0.05)。3)第40天时,D8.25组和D33.00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肌肉中TG含量显著低于D0组(P<0.05);D8.25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TCHO含量显著高于D0组和D33.00组(P<0.05);D33.00组凡纳滨对虾肌肉的TCHO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05)。4)D33.00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四烯酸(AA)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05);D33.00组凡纳滨对虾肌肉中AA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藻钩虾粉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提高对虾虾青素、EPA和AA的含量,影响机体TG和TCHO的积累,可作为功能饲料应用于水产养殖。综合考虑成本,8.25%的藻钩虾粉添加水平较为适宜。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回肠黏膜免疫指标和盲肠发酵指标的影响,为益生菌在肉兔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选用28日龄断奶、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商品伊拉肉兔4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8 CFU/kg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内脏器官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有降低肉兔腹泻率的趋势(P=0.059 5),有提高肉兔成活率的趋势(P=0.060 3)。2)各试验组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梭菌组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试验组的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回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梭菌组的盲肠内容物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均能够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改变盲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组成,提高机体肠道黏膜免疫性能,对维持肉兔肠道健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综合本试验结果,丁酸梭菌对维持肉兔肠道形态结构效果较好。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迷迭香提取物添加水平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迷迭香提取物作为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在肉兔生产上使用提供借鉴。试验选用28日龄断奶的商品伊拉肉兔3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15 g/kg迷迭香提取物。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迷迭香提取物添加水平对肉兔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腹泻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迷迭香提取物添加水平对肉兔宰前活体重、半净膛胴体重、全净膛胴体重、心脏重、肝脏重、肾脏重、半净膛屠宰率、全净膛屠宰率、肝脏指数和肾脏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15 g/kg组的心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饲粮中迷迭香提取物添加水平对肌肉剪切力、滴水损失率、失水率、熟肉率、红度(a*)值和黄度(b*)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15 g/kg组的肌肉pH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 g/kg组(P<0.05),15 g/kg组的肌肉亮度(L*)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饲粮中迷迭香提取物添加水平对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15 g/kg组的肌肉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5 g/kg组的肌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10、15 g/kg组的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 g/kg组的肌肉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 g/kg添加组(P<0.05),15 g/kg组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能够降低肉兔肌肉胆固醇含量,增加肌肉营养价值,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迷迭香提取物添加水平以15 g/kg效果最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肽和地衣芽孢杆菌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180只健康的35日龄断奶伊拉肉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20 mg/kg恩拉霉素+150 mg/kg金霉素)、试验Ⅰ组(饲喂基础饲粮+250 mg/kg酵母肽)、试验Ⅱ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酵母肽)、试验Ⅲ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酵母肽+2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显示:1)试验Ⅰ组肉兔腹泻频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与抗生素组很接近(P<0.05);试验Ⅰ组和抗生素组的死亡率最低;试验Ⅲ组的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均劣于其他各组。2)试验Ⅰ组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3)肉兔的屠宰性能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试验组的屠宰率均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4)饲粮中添加酵母肽和地衣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兔肉pH24 h(P<0.05)。5)抗生素组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胃pH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所有试验组空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同时绒隐比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回肠的绒隐比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酵母肽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酵母肽在肉兔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50 mg/kg,且酵母肽单独使用的效果要优于与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使用。
本试验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低聚木糖(XOS)对伊拉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为XOS在肉兔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选取320只体重相近的42日龄伊拉商品兔,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20个重复(公母各占1/2),每个重复4只。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50、100和200 mg/kg的XOS。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XOS添加组肉兔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100 mg/kg XOS添加组肉兔末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XOS添加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100 mg/kg XOS添加组粗脂肪、干物质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200 mg/kg XOS添加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 XOS添加组肉兔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各XOS添加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XOS添加组肉兔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100 mg/kg XOS添加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适宜水平XOS能够提高肉兔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增强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其中以100 mg/kg添加水平效果较佳。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表观可消化苏氨酸(AFDT)对脂多糖(LPS)应激条件下肉兔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2×3双因素设计,选取35日龄断奶的遗传背景相同、初始平均体重为(808.11±12.17) g的健康新西兰白兔180只,2种应激处理分别为腹腔注射100 μg/kg BW LPS和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于试验第17和20天进行),3种AFDT处理为饲粮中分别添加推荐量的100%、125%和150%的AFDT(实测值分别为0.43%、0.54%和0.64%),共计6个处理,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试验期35 d,于试验的第22天进行血清样品采集。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AFDT显著增加了试验第17~22天、第23~35天和第1~35天的平均日增重(ADG)以及试验第23~35天和第1~35天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试验第17~22天的饲料转化率(FCR)(P<0.05);有降低试验第1~17天肉兔发病率(P=0.08)和健康风险指数(P=0.08)的趋势;对血清中除高密度脂蛋白(HDL)、丙氨酸(Ala)和球蛋白(GLB)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LPS应激显著降低了肉兔的生长性能(P<0.05),且0.43% AFDT组的下降幅度大于0.54% AFDT和0.64% AFDT组;有增加试验第17~22天肉兔死亡率(P=0.05)和健康风险指数(P=0.09)的趋势;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白蛋白(ALB)含量,显著提高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游离苏氨酸(Thr)、苯丙氨酸(Phe)和精氨酸(Arg)含量(P<0.05)。由此得出,饲粮添加AFDT可改善肉兔健康状况和生长性能。在LPS应激条件下,饲粮添加AFDT对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有限,但在数值上有所改善,且以添加0.64% ADFT效果最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表观可消化苏氨酸(AFD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肠道损伤肉兔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试验设计,应激处理分别为腹腔注射100 μg/kg BW LPS或等量的生理盐水,饲粮AFDT水平分别为0.43%、0.54%和0.64%。选取初始体重[(808.11±12.17) g]相近、健康的35日龄断奶新西兰白兔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试验周期35 d,分别于试验第17天和第20天早晨进行注射,试验第22天进行称重、屠宰,并采集肠道组织和黏膜样。试验结束后的第4天至第7天进行粪便样品采集(第3天和第6天进行腹腔注射100 μg/kg BW LPS或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AFDT显著提高了肉兔的苏氨酸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了干物质(DM)、无氮浸出物(NFE)和丙氨酸(Ala)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2)LPS应激显著降低了肉兔DM、有机物(OM)、总能(GE)、NFE、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胱氨酸(Cys)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了空肠的绒毛高度(VH)以及十二指肠的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空肠MDA含量和T-AOC(P<0.05)。3)饲粮AFDT水平与LPS应激互作对肉兔十二指肠VH、回肠T-AOC、MDA含量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LPS应激条件下,添加AFDT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VH和回肠GSH-Px活性以及降低了回肠XOD活性(P<0.05),有降低回肠MDA含量的趋势(P=0.07)。综上所述,饲粮添加AFDT可缓解LPS应激造成的肉兔肠道形态受损和氧化应激,从而减轻LPS应激对肉兔肠道造成的损伤。
本试验旨在探究泌乳期母兔乳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变化。选用3胎次妊娠母兔12只,分别于泌乳第0天(分娩后0.5 h内,L0)、第3天(L3)、第7天(L7)、第21天(L21)、第35天(L35),取母兔新鲜乳汁进行16S rDNA测序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显示:1)alpha多样性方面,Chao1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表现为L0、L21极显著高于L7(P<0.01),L3显著高于L7(P<0.05);Shannon指数表现为L0显著高于L7(P<0.05),L21极显著高于L3、L7(P<0.01);Simpson指数表现为L21显著高于L7(P<0.05)。2)beta多样性方面,L0、L21、L35的微生物组成相似。3)在门水平上,L7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L0、L35(P<0.01),显著低于L21(P<0.05);L7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L3、L21(P<0.01),显著低于L0(P<0.05);L7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L0、L3(P<0.01)。4)在属水平上,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表现为L7极显著低于L0、L21、L35(P<0.01),同时L3显著低于L0、L21(P<0.05),极显著低于L35(P<0.01);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h)相对丰度表现为L0、L3、L35极显著高于L7(P<0.01),L21显著高于L7(P<0.05);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相对丰度表现为L7极显著低于L0、L21、L35(P<0.01),L3显著低于L0、L35(P<0.05);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相对丰度表现为L7极显著高于L0、L21、L35(P<0.01),L3极显著高于L0(P<0.01);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表现为L7显著低于L21、L35(P<0.01),L0显著高于L7、L21(P<0.05),L3极显著低于L21(P<0.01)。综上所述,母兔泌乳期内乳中微生物多样性发生动态变化,随泌乳的进行先降低后升高,泌乳第7天是转折点;家兔乳中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优势菌属为艾克曼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乳杆菌属、考拉菌属和不动杆菌属。
本试验研究饲粮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GOD)对育成期母水貂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75日龄红眼白貂(母水貂)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水貂。各组饲粮中GOD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50、100、200和400 U/kg。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正试期分为前期(1~4周)和后期(5~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前期,100 U/kg GOD添加组水貂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后期,50、100和400 U/kg GOD添加组水貂末重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前期,50、100、200和400 U/kg GOD添加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50 U/kg GOD添加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试验后期,100 U/kg GOD添加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50、100、200 U/kg GOD添加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50、100、200和400 U/kg GOD添加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100 U/kg GOD添加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100、200和400 U/kg GOD添加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00 U/kg GOD可提高育成期母水貂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改善肠道形态结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壳寡糖(COS)对犬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1~2岁、体重[(5.64±0.26) kg]相近的成年雄性泰迪犬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各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COS1组)、5 g/kg(COS5组)的壳寡糖。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1 g/kg的COS对犬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 g/kg的COS显著增加了犬对粗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对其他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COS显著提高了犬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且COS5组显著高于COS1组(P<0.05),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g/kg的COS对犬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5 g/kg的COS显著增加了犬血清总蛋白的含量(P<0.05),对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COS对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COS均显著降低了犬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且COS5组显著低于COS1组(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 g/kg的COS显著提高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COS均显著降低了犬肠道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的相对丰度(P<0.05)且COS5组柯林斯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OS1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COS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犬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提高犬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对肠道菌群的组成也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6b过表达对脂多糖(LPS)刺激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基因表达和促炎因子产生的影响。首先利用LPS刺激IPEC-J2细胞,然后使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检测LPS刺激对IPEC-J2细胞中TLR4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干扰素-γ(IFN-γ)等的mRNA表达以及对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中促炎因子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miR-146b mimic细胞转染试验,探讨miR-146b过表达对LPS刺激的IPEC-J2细胞中TLR4的mRNA表达和促炎因子产生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与未刺激处理相比,LPS刺激处理的IPEC-J2细胞中TLR4、IL-1β、TNF-α、IL-8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8和IFN-γ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2)与LPS处理相比,LPS+miR-146b mimic处理的miR-146b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IPEC-J2细胞中TLR4、TNF-α、IL-8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8和IFN-γ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miR-146b在LPS刺激的IPEC-J2细胞中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
本试验旨在探究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白酒糟的最优条件。选用黑曲霉、粪肠球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复合益生菌发酵白酒糟后,以发酵后白酒糟的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活菌数为指标,探究复合益生菌发酵白酒糟的最优基料组合。在最优发酵基料基础上,对发酵初始p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菌种接种量进行单因素试验优化,挑选对发酵影响较大的初始pH、发酵时间和菌种接种量3个因素进行3×3正交设计,以发酵后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H降低值为指标确定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1)在本试验条件下,复合益生菌发酵白酒糟的最优发酵基料组合为77%白酒糟+6%玉米粉+5%麸皮+12%菜籽粕。2)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初始pH 6、菌种接种量8%、发酵时间5 d。按照最优基料组合和最优条件发酵白酒糟,发现与优化前白酒糟相比,粗蛋白质含量提高34.46%,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35.2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54.02%。而酒糟基料内菜籽粕抗营养因子硫代葡萄糖苷和植酸含量经发酵后分别降低22.92%和 22.19%。综上所述,复合益生菌能有效改善白酒糟的品质,为白酒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建立同时测定玉米中4种链格孢霉毒素——交链孢酚(AOH)、交链胞酚单甲醚(AME)、细交链孢菌酮酸(TeA)及腾毒素(TEN)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法,并利用该方法检测山东省30份饲用玉米AOH、AME、TeA和TEN污染的背景值。将玉米样品加水溶解,用0.1%甲酸-乙腈溶液提取,氯化钠盐析,安捷伦EC-C18柱(100 mm×2.1 mm,2.7 μm)为试验色谱柱,分别用乙腈(流动相A)和超纯水(流动相B)梯度洗脱,负离子电离模式(ESI-)作为电离条件,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定量与定性分析,通过标准曲线、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评价建立的QuEChERS-UHPLC-MS/MS法。结果表明:4种链格孢霉毒素在1~100 μg/L时线性关系良好;在5、10和50 μg/kg 3种加标情况下,TeA、AOH、AME和TEN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4.70%~84.60%、77.94%~103.84%、72.61%~102.14%和71.16%~73.16%,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08%~8.36%、2.03%~4.07%、1.80%~4.61%和1.99%~2.40%。使用该方法检测的山东省30份饲用玉米中,TEN未检出,AOH、AME、TeA的检出率分别为96.67%、93.30%、40.00%。综上可知,本试验所建立的QuEChERS-UHPLC-MS/MS法,准确度、精密度高和稳定性好,可作为玉米中AOH、AME、TeA和TEN的检测方法;山东省饲用玉米样品中AOH、AME和TeA的检出率较高,应当引起重视。
为提高嗜酸乳杆菌在饲料中的应用范围,采用重离子束12C6+在不同辐照剂量(0、25、50、75、100、125、150、175 Gy)下对嗜酸乳杆菌4017(La 4017)进行辐照诱变,确定最优辐照剂量;在最优辐照剂量筛选突变株,采用不同壁材(海藻酸钠、海藻酸钠+明胶、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活性炭)制备微胶囊并研究微胶囊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辐照剂量为100 Gy时,通过筛选获得遗传稳定的突变株La 4017-d1,44 ℃连续传代5次,存活率达到92.3%,较原始菌株提高了40%;采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包埋突变株La 4017-d1制备得到的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2.67%,在模拟胃液中3 h后的存活率达到68.02%,在模拟肠液中1.5 h后的释放率达到96.04%。综上可知,重离子束辐照得到的嗜酸乳杆菌突变株La 4017-d1的耐胆盐及耐高温稳定性较好;经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包埋该突变株获得的微胶囊,能够抵御胃液强酸环境,并在肠道中定植释放活菌。
本试验旨在评估分离自骆驼粪便的龙舌兰芽孢杆菌的潜在益生菌特性和安全性。采集新鲜健康双峰驼粪便样品共23份,用于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再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以确定分离菌株的安全性。结果显示:1)初分离得到7株芽孢杆菌(编号:LTF1~7);2)分离菌株LTF7在强酸(pH=2.5)环境下培养3 h后的相对存活率为78.16%,在0.3%胆盐环境下培养6 h后的相对存活率为36.06%,且仅对四环素中度敏感,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抑制活性较好,无溶血活性;3)结合生化和测序结果将其命名为龙舌兰芽孢杆菌LTF7;4)龙舌兰芽孢杆菌LTF7在37 ℃下培养2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5)灌胃龙舌兰芽孢杆菌LTF7后,小鼠体征正常,体重、脏器指数、血液学参数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肾脏均未见明显眼观病理变化;腹腔注射龙舌兰芽孢杆菌LTF7后,小鼠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体内脏器无眼观病理变化。综上可知,从骆驼粪便中分离得到的龙舌兰芽孢杆菌LTF7具有益生特性和安全性。
本试验旨在测定斗米虫抗菌肽粗提液的蛋白质浓度、抑菌活性与部分生化特性,以期为斗米虫在新型抗生素筛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用浓度均为1.5×108 CFU/mL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体积混合对斗米虫开展抗菌肽诱导,分别在诱导12、24、36、48、60和72 h后提取抗菌肽,利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斗米虫抗菌肽粗提液的蛋白质浓度,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其抑菌活性,同时对其热稳定性、反复冻融稳定性、酸碱稳定性等生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诱导的斗米虫抗菌肽粗提液的蛋白质浓度均极显著高于未诱导的对照组(P<0.01),且在诱导24 h时蛋白质浓度最高;2)斗米虫抗菌肽粗提液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无抑制作用;3)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显示,斗米虫抗菌肽粗提液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反复冻融对其抑菌活性影响较小。综上可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体积混合诱导斗米虫,可以产生浓度高、活性强、生化特性较稳定的抗菌肽,该研究结果可为斗米虫作为新型抗生素开发和药物筛选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