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每年进口量1亿t左右,其中约90%用于畜牧业,大豆高度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寻求高效的大豆替代饲料原料是降低大豆进口依存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棉籽饼粕是世界上除大豆粕和菜籽粕外第三大贸易类蛋白质饲料原料,棉籽饼粕中游离棉酚含量较高和氨基酸组成不平衡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提升棉籽加工副产品的营养价值对于实现大豆蛋白的高效替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棉籽加工工艺的发展,采用脱糖法和脱毒法萃取棉酚和棉子糖生产棉籽蛋白的技术逐渐成熟。棉籽蛋白的粗蛋白质含量高于50%,且具有氨基酸平衡好、营养价值高和适口性好等优点。本文通过综述棉籽蛋白营养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棉子糖和小肽等功能性物质,探讨了棉籽蛋白在仔猪饲粮中应用潜力,旨在为提高仔猪生产中棉籽蛋白利用效率和降低我国大豆进口量提供参考。
木薯产量高,且具有抗病、抗虫害的特点。木薯是全球贫困地区重要的粮食供应来源和经济发展支柱,也是我国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块根的淀粉含量高,除用于生产淀粉和工业乙醇外,还可以作为家畜和家禽的能量饲料。在木薯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副产物(木薯皮、木薯渣、木薯茎叶等),这些副产物由于纤维含量高难以被单胃动物利用而被废弃。实际上,木薯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价值被严重低估,不但木薯块茎可以作为反刍动物的能量饲料,木薯副产物还可以作为反刍动物的粗饲料。本文综述了木薯及其副产物的饲用价值及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木薯及其副产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氧气对需氧生物的生活和生产至关重要,水体溶解氧(DO)更是鱼类获得氧气的主要来源和生存的重要前提。低氧是指水体环境中的DO含量低于2 mg/L的现象,在水产养殖中,低氧会对鱼类的生长、代谢和行为活动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养殖效果。鱼类能够适应一定范围内的低氧状态,但是长期和更深程度的低氧会严重危害鱼类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还需要采取一定的外部措施来降低或者消除低氧的危害。本文分别对低氧胁迫对鱼类生长、行为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相关的基因表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目前已有的一些应对水产养殖低氧的相关方案,并重点整理陈述了营养调控策略的应用,以期为鱼类逆境相关研究以及水产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动物机体健康与生产性能、畜产品安全及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自噬调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修复机制,是通过清除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损伤的细胞器以及入侵动物机体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高度保守的一种自我消化过程。自噬调节在维持动物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失调的自噬调节与各种疾病的发生相关。植物活性成分对生命机体具有生理调节作用,堪比天然的“药房”,可通过调控不同信号通路介导自噬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基质代谢,提高机体免疫状态。本文围绕自噬调节的分子机制及其对动物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植物活性成分对自噬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选择。
青贮是调节反刍动物青饲料盈缺平衡、保存青饲料及减少贮藏过程中营养损耗的最佳方式。青贮饲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霉菌毒素污染。青贮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对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有必要在青贮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添加剂。目前,由于地衣芽孢杆菌具有提供优异特性功能性酶、益生菌功能以及生物脱氮、改善畜禽肠道健康和调节免疫力等生物学潜力,已被用于现代和可持续的农业系统中,但其作为青贮添加剂的应用甚少。因此,本文着重从地衣芽孢杆菌改善青贮发酵、抑制微生物腐败和霉菌毒素产生的潜在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关注地衣芽孢杆菌的特性和作用机制,以更好地实现其作为青贮饲料添加剂的潜在应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抗氧化活性、脏器指数和内脏组织病理的影响,以系统评价断奶仔猪对甜叶菊废渣提取物的耐受性。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6.79±0.02) kg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10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4 0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第1~28天及第1~42天,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及腹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4 0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3)添加4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并显著提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且添加4 0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显著降低血清MDA含量并显著提高T-SOD活性(P<0.05);4)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腺等脏器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且组织病理学观测未发现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组织有明显病变。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可改善断奶仔猪抗氧化性能,对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脏器指数等均无不良影响,且组织病理学观测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因此,断奶仔猪可耐受饲粮中4 0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物活性硒对不同品种育肥猪生长性能、组织硒含量、抗氧化能力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2个猪品种:“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以下简称三元杂交猪)和从江香猪;3个硒处理:0.25 mg/kg亚硒酸钠、0.25 mg/kg生物活性硒和0.50 mg/kg生物活性硒。分别选取体重接近的三元杂交猪[初始体重为(56.12±0.68) kg]90头和从江香猪[初始体重为(37.22±0.48) kg]72头,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三元杂交猪10头/重复,从江香猪8头/重复)。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三元杂交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高于从江香猪(P<0.10),料重比(F/G)显著低于从江香猪(P<0.10)。2)与饲粮中添加0.25 mg/kg亚硒酸钠相比,添加0.50 mg/kg生物活性硒可显著增加背最长肌和腿肌中硒含量(P<0.10)。3)对于三元杂交猪,与饲粮中添加0.25 mg/kg亚硒酸钠和0.25 mg/kg生物活性硒相比,添加0.50 mg/kg生物活性硒可显著增加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脱碘酶(DIO)含量及背最长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XNRD)活性(P<0.10);对于从江香猪,与饲粮中添加0.25 mg/kg亚硒酸钠相比,添加0.50 mg/kg生物活性硒可显著增加背最长肌和腿肌TXNRD活性(P<0.10)。4)从江香猪背最长肌和腿肌中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三元杂交猪(P<0.10)。从江香猪背最长肌和腿肌中大部分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三元杂交猪(P<0.10),而大部分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三元杂交猪(P<0.10)。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生物活性硒更有利于增加猪肌肉中硒的富集和肌肉中一些氨基酸含量,提高猪的抗氧化能力;三元杂交猪与从江香猪在肉品质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肌肉中肌内脂肪及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不同。
为了解香菇多糖和七清败毒颗粒联合应用对集团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的防控效果,本研究选取3~4胎次、体重为(268.00±33.59) kg的母猪10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 g/(头·d)香菇多糖+5.0 g/(头·d)七清败毒颗粒。试验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PRRSV抗体水平、仔猪脐带血中PRRSV载量进行检测。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在母猪繁殖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窝均产仔数、平均日增重极显著提高(P<0.01),窝均死胎数极显著降低(P<0.01)。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第30天,试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90天,试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尿素(UN)含量极显著降低于对照组(P<0.01)。在PRRSV抗体检测方面,第30天,试验组S/P值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90天,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离散度有降低趋势,符合正态分布。在仔猪脐带血PRRSV抗原检测方面,对照组抗原阳性率为10%,试验组为0。综上所述,感染PRRS的集团化猪场应用香菇多糖和七清败毒颗粒可以有效地提升母猪繁殖性能、影响部分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维持猪群PRRSV抗体S/P值稳定、降低仔猪PRRSV阳性率,起到很好地防控PRRS的效果。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葡萄籽添加比例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和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80头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对照组(Ⅰ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Ⅱ、Ⅱ、Ⅰ、Ⅳ组分别在饲粮中添加2%、5%和8%的葡萄籽,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与Ⅰ组相比,1)Ⅱ、Ⅲ、Ⅳ组生长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2)第14天,Ⅲ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28天,Ⅱ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3)第14天,Ⅱ、Ⅲ、Ⅳ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Ⅲ、Ⅳ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第28天,Ⅲ、Ⅳ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5);4)第14天,Ⅲ组土胞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Ⅱ、Ⅲ、Ⅳ组毛螺旋菌科UCG-010(Lachnospiraceae_UCG-010)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Ⅱ、Ⅲ组泰氏菌属(Tissierell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第28天,Ⅱ、Ⅲ、Ⅳ组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生长猪饲粮中添加2%~8%的葡萄籽对其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抗氧化性能并提高生长猪对脂质和蛋白质的利用率,显著降低粪便中Streptococcuss的相对丰度,提高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
本试验旨在研究万寿菊提取物对热应激下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期36 d,分成第1~28天和第29~36天2个阶段。在第1~28天,576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雏鸡被均分为3个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中添加125或250 mg/kg万寿菊提取物的试验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2只鸡。在第29天,每个重复又均分成鸡只数一致且体重接近的2个组,其中一组继续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而另一组全天保持在32 ℃,持续7 d。各重复饲粮不变。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0 mg/kg万寿菊提取物显著降低了第1~28天肉鸡料重比(P<0.05),但对该阶段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显著降低了肉鸡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腿肌率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死亡率和血清尿酸含量(P<0.05)。3)在热应激下,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万寿菊提取物显著提高了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P<0.05),显著降低了腹脂率、血清甘油三酯和尿酸含量(P<0.05),但对生长性能指标及肉品质指标都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由此可见,热应激给肉鸡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而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可改善热应激下肉鸡的屠宰性能。
本试验旨在探究发酵罗汉果渣对黄羽肉鸡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形态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90日龄中速型成年黄羽肉鸡(公鸡)15只,按组间体重[(2.74±0.32) kg]一致原则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采用强饲法进行代谢试验,各组分别强饲罗汉果渣原料(Ⅰ组)、100%发酵罗汉果渣(Ⅱ组,100%罗汉果渣原料,菌酶协同发酵)和80%发酵罗汉果渣(Ⅲ组,80%罗汉果渣原料+20%麸皮,菌酶协同发酵)。试验期48 h。结果显示:1)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粗灰分、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Ⅲ组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最高。2)各组之间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与Ⅰ组相比,Ⅱ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H)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隐窝深度(CD)、空肠VH和V/C及回肠VH显著升高(P<0.05);Ⅲ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VH及十二指肠V/C显著升高(P<0.05)。4)与Ⅰ组相比,Ⅲ组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Ⅰ组与Ⅲ组盲肠微生物菌群构成差异明显。在门水平上,Ⅰ组和Ⅲ组的盲肠优势菌门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与Ⅰ组相比,Ⅲ组的盲肠丹毒丝菌科UCG-004(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4)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盲肠uncultured_bacterium_f_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发现,Ⅰ组中有12个显著富集的盲肠微生物菌群(P<0.05),包括梭菌目(Clostridiales)、梭菌纲(Clostridia)、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等;Ⅲ组中有7个显著富集的盲肠微生物菌群(P<0.05),包括丹毒丝菌科UCG-004、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丹毒丝菌目(Erysipelotrichales)等。与Ⅰ组相比,Ⅲ组的嘧啶代谢、嘌呤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和氨基糖及核苷酸糖代谢通路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5)uncultured_bacterium_f_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与粗纤维、粗灰分、粗蛋白质、干物质和总能表观消化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与总能表观消化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丹毒丝菌科UCG-004相对丰度与总能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在短期内,80%发酵罗汉果渣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改善肠道形态,调节盲肠微生物菌群,改变菌群功能代谢通路。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D-泛酸钙对1~70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确定黄羽肉鸡饲粮中D-泛酸钙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取960羽1日龄健康黄羽肉公鸡(梅黄1号),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6个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10、15、20、25和30 mg/kg的D-泛酸钙。试验期70 d,分为前期(1~35日龄)和后期(36~70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中D-泛酸钙添加水平的提高,肉鸡1~35日龄平均日增重(ADG)、36~70日龄料重比(F/G)以及1~70日龄ADG和F/G均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 mg/kg的D-泛酸钙显著提高1~70日龄ADG(P<0.05),饲粮中添加15~30 mg/kg的D-泛酸钙显著降低1~70日龄F/G(P<0.05)。2)随着饲粮中D-泛酸钙添加水平的提高,肉鸡胸肌滴水损失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30 mg/kg的D-泛酸钙显著降低胸肌滴水损失(P<0.05)。3)随着饲粮中D-泛酸钙添加水平的提高,肉鸡35和70日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25 mg/kg的D-泛酸钙显著提高血清T-AOC(P<0.05),饲粮中添加10~30 mg/kg的D-泛酸钙显著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4)随着饲粮中D-泛酸钙添加水平的提高,肉鸡35和7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和20 mg/kg的D-泛酸钙显著提高血清IgG含量(P<0.05)。5)随着饲粮中D-泛酸钙添加水平的提高,肉鸡70日龄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30 mg/kg的D-泛酸钙显著降低血清IL-6和TNF-α含量(P<0.05)。6)以生长性能、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1~35日龄和36~70日龄肉鸡饲粮中D-泛酸钙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19.73~25.21 mg/kg和14.97~23.40 mg/kg。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D-泛酸钙可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经综合评价,推荐黄羽肉鸡玉米-豆粕型饲粮中D-泛酸钙的添加水平为14.97~25.21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棘果渣提取物(SBPE)对氧化应激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0只1日龄健康的黄羽肉鸡,将其随机分为2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BC组)、氧化对照组(OX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BC组饲喂基础饲粮,OX组将基础饲粮中的普通大豆油更换为氧化大豆油,试验组分别在OX组饲粮基础上添加0.1%、0.2%和0.4%的SBPE。试验期63 d。结果表明:1)与BC组相比,OX组42日龄体重(BW)、1~21日龄平均日采食量(ADFI)、22~42日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与BC组相比,添加SBPE后,BW、ADFI和ADG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料重比(F/G)无显著差异(P>0.05)。2)与BC组相比,OX组16~21日龄粗蛋白质(CP)表观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与OX组相比,添加0.2%的SBPE可显著提高有机物(OM)表观代谢率(P<0.05)。SBPE组营养物质的表观代谢率与BC组无显著差异(P>0.05)。3)BC组和OX组脾脏、法氏囊、胸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0.4%的SBPE可使21日龄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4)与BC组相比,OX组血浆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OX组相比,添加0.1%的SBPE使血浆IgA、IgG、IgM含量显著下降(P<0.05)。添加0.2%和0.4%的SBPE使血浆IFN-γ和IL-2含量显著下降(P<0.05)。5)与BC组相比,OX组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OX组相比,添加0.1%的SBPE可极显著降低血浆SOD、GSH-Px、CAT活性和T-AOC(P<0.01),SBPE增加到0.4%后,血浆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氧化大豆油可以降低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饲粮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并诱导抗体和抗氧化水平升高,添加0.1%的SBPE可有效缓解肉鸡因氧化大豆油诱发的抗体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添加0.2%和0.4%的SBPE则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长期添加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选取528只1日龄健康罗曼粉蛋雏鸡,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2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组)、200 mg/kg屎肠球菌制剂(屎肠球菌组)和2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200 mg/kg屎肠球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合用组)的饲粮。试验期30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第1~8周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蛋鸡第1~8周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23~30周龄产蛋率均显著提高(P<0.05)。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蛋鸡产蛋率和平均蛋重(P<0.05)。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对蛋鸡产蛋率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3)与对照组相比,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合用组蛋鸡血清雌二醇(E2)含量显著提高(P<0.05),屎肠球菌组以及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合用组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和孕酮(PROG)含量显著提高(P<0.05),枯草芽孢杆菌组血清AMH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饲粮添加屎肠球菌显著提高蛋鸡血清E2、FSH和PROG含量(P<0.05),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血清AMH含量(P<0.05)。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对蛋鸡血清AMH含量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均可促进蛋雏鸡早期的生长,并通过提高血清繁殖激素的含量,提高产蛋期产蛋率,但两者合用并没有进一步提升效果。
本试验旨在探究博落回散对番鸭的生长性能、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选用360羽1日龄雄性番鸭,预饲7 d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T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 mg/kg的金霉素,试验组(T1~T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20、40和80 mg/kg的博落回散(含3.75%的博落回提取物),试验期49 d。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T3组番鸭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且与ANT组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相比,T3组胸肌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且T3组蒸煮损失还显著低于ANT组(P<0.05)。3)与CON相比,T3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除SOD活性外,T3组上述血清抗氧化指标与ANT组无显著差异(P>0.05)。4)与CON相比,T2和T3组脾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脾脏和法氏囊结构有明显改善,回肠黏膜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中,饲粮中添加40 mg/kg博落回散可提高番鸭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促进脾脏和法氏囊发育,改善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产蛋期五龙鹅种蛋质量、血清激素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34周龄体况相近的产蛋期五龙鹅150只,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各组分别饲喂精氨酸水平为0.72%(对照组)、0.82%、0.92%、1.02%、1.12%和1.22%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1)0.82%、0.92%、1.02%、1.12%、1.22%组种蛋孵化率(H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92%、1.02%组种蛋哈氏单位(H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2%组种蛋蛋壳厚度(E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02%组血清胰岛素(INS)和孕酮(P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92%、1.0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 (IL-1 )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92%、1.0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适宜精氨酸水平可提高产蛋期五龙鹅种蛋质量,调节激素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适宜精氨酸水平为1.02%。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期饲粮中添加异位酸对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奶牛、新生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为异位酸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合理添加使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8头健康、第3胎次、预产期相近的经产荷斯坦围产期奶牛,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奶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组饲喂基础饲粮+30 mL/(d·头)的异位酸, Ⅱ组饲喂基础饲粮+60 mL/(d·头)的异位酸。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从奶牛产前21 d开始到产后21 d结束。结果表明:1)在产后10和21 d,Ⅰ、Ⅱ组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Ⅰ、Ⅱ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Ⅱ组瘤胃氨态氮(NH3-N)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组瘤胃微生物蛋白(MCP)、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在产前10 d,Ⅱ组奶牛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分娩当天,奶牛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在产前10 d和产后21 d,Ⅱ组奶牛血清尿素氮(UN)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产后21 d,Ⅰ、Ⅱ组奶牛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在产前10 d,Ⅰ组奶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产后10和21 d,Ⅱ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分娩当天和产后10 d,Ⅱ组奶牛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分娩当天,Ⅰ组奶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产后10 d,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在产前10 d和分娩当天,Ⅱ组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分娩当天,Ⅱ组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6)Ⅰ、Ⅱ组新生犊牛血清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新生犊牛血清IgA、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围产期饲粮中添加异位酸可提高奶牛产奶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奶牛的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新生犊牛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试验中,奶牛围产期饲粮中异位酸适宜添加量为60 mL/(d·头)。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酵母多糖对育肥牛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以及代谢物的影响。选择16月龄、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杂交育肥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试验1组)、10(试验2组)和15 g/(d·头)(试验3组)酵母多糖。预试期10 d,正试期94 d(试验前期50 d,试验后期44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酵母多糖促进了育肥牛生长,其中试验3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料重比(F/G)最低;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育肥牛养殖利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11.72、552.72和964.44元/头。2)饲粮添加酵母多糖改善了育肥牛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其中试验3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含量较其他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组和试验1组显著降低(P<0.05)。3)饲粮添加酵母多糖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育肥牛血清共筛选出1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试验组乳糖含量均显著下调(P<0.05);饲粮添加10~15 g/(d·头)酵母多糖引起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味觉传导、碳水化合物消化与吸收、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半乳糖代谢通路。由此可见,饲粮添加10~15 g/(d·头)酵母多糖提高了育肥牛免疫和抗氧化功能,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乳糖可能是酵母多糖参与调控育肥牛代谢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以添加15 g/(d·头)时育肥牛增重最快,F/G最低,经济效益最高。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酵母多糖对育肥牛屠宰性能和肉质风味的影响。选择健康的16月龄、体重550 kg左右的西门塔尔杂交育肥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和15 g/(d·头)酵母多糖的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94 d。饲养试验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体增重最好的15 g/(d·头)酵母多糖添加组]各选择3头体重接近平均值的牛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并采用电子鼻测定肌肉的气味轮廓,以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酵母多糖对育肥牛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背膘厚(P<0.05),有提高肌肉粗脂肪含量的趋势(P=0.078)。2)电子鼻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牛肉背最长肌中对长链烷烃芳香物质敏感的传感器响应值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酵母多糖显著上调了育肥牛肌肉中磷酸吡哆醛和赤藓糖-4-磷酸含量(P<0.05)。由此可知,饲粮添加15 g/(d·头)酵母多糖可促进育肥牛生长,提高肌肉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改善肉品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沉香叶对育肥黑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其代谢物的影响,为沉香叶作为非常规饲料原料在黑山羊养殖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月龄、体重相近的努比亚羊×雷州山羊杂交育肥阉公羊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使用20%沉香叶(干物质基础)部分替代基础饲粮中青贮玉米秸秆和花生藤的试验饲粮,并保持营养水平基本一致。试验期90 d,采集第90天禁食12 h后空腹的瘤胃液,对样品进行微生物区系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1)沉香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酚酸、有机酸及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2)饲喂沉香叶后,黑山羊瘤胃中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由65.07%提高至75.86%,瘤胃中的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未定级_f_F082(norank_f_F082)相对丰度有提高的趋势(0.05<P<0.10);饲喂沉香叶显著提高瘤胃中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相对丰度(P<0.05),降低瘤胃中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帕匹杆菌属(Papillibacter)、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和毛螺菌科XPB1014群(g_Lachnospiraceae_XPB1014_group)相度丰度。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瘤胃液中的牛磺鹅去氧胆酸、马尿酸和4-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等生物标志物的含量显著提高[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和差异倍数(FC)>2]。结果提示,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未定级_f_F082和韦荣球菌科菌群的变化有利于黑山羊对沉香叶饲粮中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结合瘤胃中拟杆菌门、厌氧弧菌属和毛螺菌科XPB1014群的变化规律及前期研究中血液和肌肉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的现象,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可能参与介导饲喂沉香叶降低黑山羊血液和肌肉中胆固醇的过程。
本试验旨在探究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道赛特羊、湖羊和小尾寒羊)羔羊瘤胃和直肠的细菌和真菌差异,为阐明不同品种羔羊胃肠道微生物发育规律和精准饲养管理提供基础数据。选取同一产房、胎次和性别相同的1日龄不同品种羔羊30只,其中道赛特羊、湖羊和小尾寒羊公羔各10只,相同饲养管理模式下进行120 d饲养试验。采集瘤胃液和粪便样品,测定细菌和真菌区系。结果表明:1)小尾寒羊瘤胃细菌的PD whole tree指数显著高于湖羊(P<0.05),湖羊直肠真菌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道赛特羊(P<0.05)。2)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不同品种羔羊在20、90日龄瘤胃细菌,70日龄直肠细菌,20、70、90日龄瘤胃真菌,90、120日龄直肠真菌中的群落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道赛特羊直肠细菌中螺旋体门和密螺旋体属相对丰度表现出升高的趋势(P=0.086)。小尾寒羊瘤胃细菌中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道赛特羊和湖羊(P<0.05),瘤胃真菌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道赛特羊和湖羊(P<0.05),瘤胃细菌中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表现出降低的趋势(P=0.063)。综上所述,在相同饲养条件下,3个品种羔羊的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均存在差异,小尾寒羊具有较高的瘤胃细菌多样性,湖羊具有较高的直肠真菌多样性,道赛特羊直肠细菌中螺旋体门和密螺旋体属相对丰度较高,小尾寒羊瘤胃细菌中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较低以及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相对丰度较高,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构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品种羔羊生产性能差异的原因之一。
本试验旨在研究西兰花尾菜发酵饲料对绵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54只体重接近、体况良好的5月龄欧拉绵羊公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添加0、10%和20%西兰花尾菜发酵饲料的试验饲粮。试验共78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64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第33~64天及第1~64天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料重比(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Ⅱ组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西兰花尾菜发酵饲料可提高绵羊的生长性能、CP表观消化率以及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对绵羊瘤胃内乳酸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选取8月龄左右、体重(36.04±1.81) kg、体况相近且健康的哈萨克公羊24只,试验前安装好永久性瘤胃瘘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精粗比为70∶30的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0、130和160 mg/d烟酸。试验期共18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在饲喂后1 h时瘤胃液中L-乳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Ⅲ组在饲喂后3 h时瘤胃液中L-乳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在饲喂后1 h时瘤胃液中D-乳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饲喂后3 h时,试验Ⅱ、Ⅲ组血清中L-乳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D-乳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2)在饲喂后1 h时,对照组瘤胃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在饲喂后3、5 h时,对照组极显著高于试验Ⅱ、Ⅲ组(P<0.01);饲喂后3 h时,试验Ⅱ组瘤胃液中氧化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瘤胃液中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Ⅱ、Ⅲ组(P<0.01)。3)在饲喂后1 h时,试验Ⅱ组瘤胃液中丙酮酸激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瘤胃液中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1),瘤胃液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在饲喂后1 h时,试验Ⅱ组瘤胃液中丙酮酸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Ⅲ组瘤胃液中苹果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瘤胃液中琥珀酸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提高了绵羊瘤胃液中NAD+浓度,丙酮酸激酶、苹果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以及丙酮酸、苹果酸和琥珀酸浓度,同时降低了瘤胃液和血清中L-乳酸、D-乳酸浓度。本试验条件下,绵羊高精料饲粮中烟酸的推荐添加量为130 mg/d。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价缓释尿素替代山羊饲粮中苜蓿蛋白的可行性,为开发利用缓释尿素作为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提供基础数据。以4只肉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应用ANKOM RFS产气测量系统进行体外产气,体外发酵底物分别为含48%苜蓿不含缓释尿素的饲粮(对照组)、含24%苜蓿和0.5%缓释尿素的饲粮(试验1组)、不含苜蓿含1.0%缓释尿素的饲粮(试验2组),持续发酵72 h后终止发酵,测定指标包括产气量、发酵参数、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干物质降解率、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甲烷产量。结果显示:1)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24 h累积产气量(GP24)、48 h累积产气量(GP48)、72 h累积产气量(GP72)、慢速降解部分产气量(b)、潜在产气量(a+b)、可消化有机物含量、代谢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的快速降解部分产气量(a)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2组(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的产气速率(c)数值依次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对照组、试验2组、试验1组pH依次降低且互相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数值差异极小;试验1组的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3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的乙酸/丙酸依次降低且互相之间差异显著(P<0.05);3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丁酸浓度与甲烷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体外发酵条件下,适宜水平的缓释尿素可替代苜蓿蛋白,有利于瘤胃体外发酵。在本试验条件下,以0.5%的缓释尿素替代50%的苜蓿蛋白(饲粮中苜蓿占比由48%降至24%)为宜。
本试验旨在研究缓释尿素对藏西北绒山羊生长性能、氮代谢、血浆指标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15月龄藏西北绒山羊4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2.0%普通尿素及1.2%和2.4%缓释尿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9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普通尿素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显著升高(P<0.05);2)试验后期(第49天),添加1.2%和2.4%缓释尿素组粗蛋白质(CP)消化率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前期(第21天),添加普通尿素、1.2%和2.4%缓释尿素组尿液中总氮(TN)和尿素氮(UN)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添加普通尿素组试验后期尿液中UN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3)添加2.4%缓释尿素组试验前期血浆非蛋白氮(NPN)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普通尿素组试验前期血浆NPN含量显著升高(P<0.05);4)添加普通尿素组试验前期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添加2.4%缓释尿素组极显著降低(P<0.01),添加2.4%缓释尿素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5)添加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均对绒山羊血浆免疫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没有显著影响(P>0.05);6)添加普通尿素组瘤胃氨态氮(NH3-N)和TN含量显著升高(P<0.05),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降低(P<0.05);7)添加2.4%缓释尿素组纯利润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20.73元。综上所述,饲粮添加缓释尿素对藏西北绒山羊的生长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可有效降低瘤胃氨氮及血浆和尿液中的UN含量,提高瘤胃MCP含量,减少机体氮损失。综合各项指标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在藏西北绒山羊饲粮中添加2.4%的缓释尿素较为适宜。
为探究饲粮添加琥珀酸对滩羊肉品质及肌纤维类型的影响,选择年龄(5月龄)和体重[(33.00±0.69) kg]相近的健康滩羊公羔3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单栏饲养。在干物质基础上,4组滩羊饲粮琥珀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5%(试验Ⅰ组)、1.0%(试验Ⅱ组)和2.0%(试验Ⅲ组)。饲喂期为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饲养试验结束后对每组屠宰5只滩羊,取背最长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蒸煮损失和脂肪亮度(L*)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的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直径以及Ⅰ型和Ⅱa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Ⅰ型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a型肌纤维比例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个试验组4种类型的肌球蛋白重链(MyHCs)基因MyHCⅠ、MyHCⅡa、MyHCⅡb和MyHCⅡx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综上可知,饲粮添加琥珀酸可以降低滩羊背最长肌肌纤维中MyHCs基因的表达,调节肌纤维类型的转化,并通过调节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影响肉品质。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单宁和裂壶藻粉对滩羊生长性能及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重[(25.53±3.18) kg]相近的5月龄健康滩羊公羔48只,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饲喂基础饲粮+0.4%单宁,试验Ⅱ组饲喂基础饲粮+2.0%裂壶藻粉,试验Ⅲ组饲喂基础饲粮+0.4%单宁+2.0%裂壶藻粉。试验期共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羊只的总增重显著增加(P<0.05)。2)各试验组的操作分类单元数目均低于对照组,表现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Sobs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Ⅲ组Ace指数和Chao1指数也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4)在门水平上,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试验Ⅲ组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脱硫菌门、Patesc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出现显著变化(P<0.05),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出现极显著变化(P<0.01)。5)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和理研菌科_RC9_肠道群为优势菌属。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未排位拟杆菌目_BS11_肠道群、理研菌科_RC9_肠道群、未排位拟杆菌目_RF16_群、norank_Muribaculaceae和韦荣氏球菌科_UCG-001的相对丰度出现显著变化(P<0.05),脱硫弧菌属的相对丰度出现极显著变化(P<0.01)。6)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的滩羊瘤胃菌群的氨基酸代谢功能通路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单宁和裂壶藻粉均会影响滩羊生长性能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促进部分有益菌的增殖,并改善代谢功能;并且,以单独添加0.4%单宁的效果最好,同时添加0.4%单宁和2.0%裂壶藻粉效果次之,单独添加2.0%裂壶藻粉效果不明显。
为明确大黄鱼肠道菌群合成短链脂肪酸(SCFAs)的情况和相关的细菌以及海藻酶解物对体外培养大黄鱼肠道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合成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GAM培养基(对照组)、添加0.5%复合海藻酶解物的GAM培养基以及添加0.5%海带酶解物的GAM培养基厌氧培养4尾大黄鱼的肠道菌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方法检测培养物中7种SCFAs的含量,并采用NovaSeq PE250方案对培养物中菌群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大黄鱼肠道菌群可以体外合成SCFAs,使用GAM培养基培养时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约为94∶5∶1,在GAM培养基中添加0.5%复合海藻酶解物可增加丁酸合成量,使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变为92∶4∶4,并提升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提高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分类未定细菌门(unidentified_Bacteria)的相对丰度。SCFAs合成与肠道菌群联合分析显示,大黄鱼肠道中以产酸拟杆菌(Bacteroides acidifaciens)、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和肠鼠杆菌(Muribaculum intestinale)为代表的拟杆菌属细菌是增加丁酸合成的主要细菌;在GAM培养基中添加0.5%海带酶解物时丁酸合成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间无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菌群。本研究证实大黄鱼肠道菌群可以合成SCFAs,拟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与丁酸的合成量呈正相关,且体外试验表明复合海藻酶解物可显著提升大黄鱼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促进具有抗炎作用的丁酸的合成。
本试验旨在研究蚕豆、蚕豆水提取物、缩合单宁和3,4-二羟基-L-苯丙氨酸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血液指标、肌肉抗氧化能力及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468.49±10.84) g的罗非鱼1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在65 d饲养期中,对照组投喂常规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添加50.0%的蚕豆(FB组)、4.0%的蚕豆水提取物(FBWE组)、0.2%的缩合单宁(CT组)和0.1%的3,4-二羟基-L-苯丙氨酸(DOPA组)的饲料,5种试验饲料等氮等脂。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FB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脏体比、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降低(P<0.05),CT组肝体比显著升高(P<0.05),FBWE组脏体比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FB和FBWE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DOPA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5),CT组血液中血小板数量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液中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FBWE和CT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总胆红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DOPA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FB组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5),CT组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FB和FBWE组肌肉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4)各组肌肉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FBWE和CT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FB、FBWE、CT和DOPA组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FB组肌肉组氨酸和丙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FBWE组肌肉谷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组罗非鱼肌肉鲜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FB、FBWE和DOPA组罗非鱼肌肉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蚕豆显著降低了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而添加蚕豆水提取物、缩合单宁和3,4-二羟基-L-苯丙氨酸则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此外,饲料中添加缩合单宁还能提高罗非鱼肌肉的抗氧化能力,添加蚕豆、蚕豆水提取物和3,4-二羟基-L-苯丙氨酸均能提高罗非鱼肌肉的质构特性,但添加蚕豆、蚕豆水提取物和缩合单宁会损伤肝功能。由此可见,3,4-二羟基-L-苯丙氨酸或蚕豆水提取物可作为蚕豆的替代物。
为探究草鱼实用膨化饲料中硫酸亚铁和蛋氨酸螯合铁的应用效果,采用草鱼实用配方配制4种试验饲料,对照饲料(T1组)不补充外源铁,另在对照饲料中补充不同来源的铁元素(112 mg/kg),分别为370 mg/kg硫酸亚铁(T2组)、1 120 mg/kg蛋氨酸螯合铁(T3组)以及190 mg/kg硫酸亚铁+560 mg/kg蛋氨酸螯合铁(2种铁源分别提供56 mg/kg铁元素,T4组)。选用初始体重为(4.30±0.20) g的草鱼幼鱼480尾,随机分配于16个养殖桶中,每桶30尾,每种饲料随机饲喂4桶试验鱼,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8周。结果显示:1)T3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T1组(P<0.05),而T2、T4组与T1组差异不显著(P>0.05)。2)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T1组的全鱼铁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T3组的全鱼铁元素含量显著高于T2组(P<0.05),与T4组无显著差异(P>0.05)。3)T3组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T4和T1组(P<0.05);T1组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同时T4和T2组显著高于T3组(P<0.05)。4)T1组的肝脏细胞出现空泡、膜边界模糊、细胞核偏移,其他组的肝脏形态较T1组有明显改善。5)T3和T4组的红细胞数目和红细胞比容显著高于T2和T1组(P<0.05);T3和T4组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T1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实用膨化饲料中添加112 mg/kg(以铁元素计)的蛋氨酸螯合铁更有利于草鱼对铁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有利于血液健康,从而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
本试验旨在研究槲皮素对高脂饲料饲养青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540尾初体质量为(10.57±0.41) g的青鱼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6组青鱼分别饲喂正常脂肪饲料(NFD组,5%粗脂肪)、高脂饲料(HFD组,15%粗脂肪)以及分别在高脂饲料中添加300、600、900和1 200 mg/kg槲皮素的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NFD组相比,高脂饲料降低青鱼生长性能,造成机体氧化应激损伤、脂质代谢紊乱、肝脏和肠道组织病理学异常以及肠道菌群失调。2)与HFD组相比,高脂饲料中添加600和900 mg/kg槲皮素显著提高青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存活率(SR)(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肝体指数(HSI)和肥满度(CF)(P<0.05)。通过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当高脂饲料中槲皮素添加量为597.13 mg/kg时,青鱼可获得最大WGR。3)与HFD组相比,高脂饲料中添加600 mg/kg槲皮素显著提高青鱼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而且槲皮素添加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4)与HFD组相比,高脂饲料中添加900 mg/kg槲皮素显著降低青鱼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P<0.05)。5)与HFD组相比,高脂饲料中添加600~1 200 mg/kg槲皮素可改善高脂诱导引起的肝细胞空泡化、细胞核溶解或消失等病理症状,同时显著提高肠道绒毛高度(P<0.05)。6)与HFD组相比,高脂饲料中添加600~900 mg/kg槲皮素可提高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和属水平上,高脂饲料中添加槲皮素提高了有益菌门(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红杆菌属(Rhodobacter)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有害或潜在有害菌门(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邻单孢菌属(Plesiomonas)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相对丰度,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肠道菌群功能预测结果显示,高脂饲料中添加适量槲皮素可提高脂代谢等有关代谢类功能的通路丰度。综上可知,在高脂饲料中添加600~900 mg/kg槲皮素可促进青鱼幼鱼生长,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脂代谢,降低鱼体脂肪的过度沉积,改善肠道菌群组成。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C对大鲵生长性能、血液指标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144尾体质量为(34.14±0.15) g、体质健壮的大鲵,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D0组,对照组)、150(D150组)、300(D300组)、450(D450组)、600(D600组)和750 mg/kg(D750组)的维生素C。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D0组)相比,饲料添加维生素C显著提高大鲵终末体重(FBW)、特定生长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P<0.05);分别以WGR和FCR为评价指标,大鲵饲料中维生素C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311.73和320.53 mg/kg。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维生素C显著提高大鲵血液血栓细胞数量(P<0.05),且D30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D300组和D450组血液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维生素C显著降低血浆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且D450组血浆T-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D300组~D750组血浆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D300组~D750组各器官组织和血浆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饲料添加适宜水平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各器官组织和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溶菌酶(LZM)活性(P<0.05),且上述2个指标与各器官组织和血浆维生素C含量存在一定正相关性。综上所述,饲料添加适宜水平维生素C可提高大鲵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并提高各器官组织和血浆维生素C含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软颗粒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肝胰腺和肠道形态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300只健康、规格一致[(3.35±0.08) 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喂用发酵软颗粒饲料替代5%基础饲料的试验饲料。发酵软颗粒饲料以配合颗粒饲料为发酵底物,利用由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索氏鲸杆菌(Cetobacterium somerae)复配的发酵菌剂进行发酵制备而成。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凡纳滨对虾血清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3)肝胰腺切片观察显示,试验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肝小体排列紧密,肝小体之间基底膜完整,B细胞和R细胞数量较为丰富;而对照组肝胰腺中肝小体排列松散,基底膜脱落,B细胞有损伤,R细胞和E细胞数量减少。中肠切片观察显示,试验组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绒毛排列更为整齐、紧密,且绒毛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主坐标分析(PCoA)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菌群组成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肠道未分类_f_红杆菌科(unclassified_f_Rhodobacteraceae)和鲁杰氏菌属(Ruegeria)的相对丰度有所提高,肠道未分类_f_黄杆菌科(unclassified_f_Flav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有所降低。综上所述,发酵软颗粒饲料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维持肝胰腺和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棉籽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豆粕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血淋巴生化指标、肝胰腺抗氧化指标、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的影响。以发酵棉籽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20%、40%、60%、80%的豆粕,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FCM0(作为对照)、FCM20、FCM40、FCM60和FCM80,饲喂初始体重为(0.38±0.01)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8周。结果显示:发酵棉籽粕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幼蟹的成活率、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FCM40组肝胰腺指数最高,显著高于FCM0和FCM80组(P<0.05)。发酵棉籽粕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全蟹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FCM60组血淋巴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淋巴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替代组(FCM20、FCM40、FCM60和FCM80组)幼蟹肝胰腺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FCM60和FCM80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FCM80组幼蟹肠道组织结构出现明显损伤。发酵棉籽粕替代40%的豆粕不会对幼蟹肠道菌群α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P>0.05),不会改变肠道主要菌群结构。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发酵棉籽粕替代20%~80%的豆粕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以替代比例为20%时生长性能较好;以肝胰腺和肠道健康为评价指标,发酵棉籽粕替代豆粕比例不宜超过40%。
本试验旨在研究脱脂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鱼粉对中华鳖稚鳖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指标、肝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形态和菌群的影响。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5种试验饲料中脱脂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F0,作为对照)、15%(F15)、30%(F30)、45%(F45)、60%(F60)。选取初始体重为(4.98±0.18) g的中华鳖稚鳖1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脱脂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中华鳖稚鳖的摄食量、体比系数和肝体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F15、F30和F45组的终末体重、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F60组则显著降低(P<0.05);F15和F45组的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变化(P>0.05),F30和F60组则显著升高(P<0.05);F45和F60组的脂体指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乳酸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F45组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30组肝脏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最高,F45组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F30组肠道中邻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最低,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高,但是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在门和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相同,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脱脂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30%~45%的鱼粉对中华鳖稚鳖的生长性能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改善肝脏抗氧化能力与肠道菌群结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以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75±3)日龄的健康雄性短毛黑水貂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每天在每只水貂的基础饲粮中添加1 mL浓度分别为0(Ⅰ组,作为对照组)、1×107(Ⅱ组)、1×108(Ⅲ组)、1×109(Ⅳ组)和1×1010 CFU/mL(Ⅴ组)的新鲜戊糖片球菌菌液。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试验第1~28天,各组之间粪便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第29~42天和第43~56天,Ⅲ、Ⅳ组的粪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1~56天,Ⅲ、Ⅳ、Ⅴ组的粪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第1~56天,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29~42天,Ⅱ、Ⅲ和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各组之间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4)Ⅲ组水貂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和Ⅳ组水貂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各组水貂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水貂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各试验组水貂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组水貂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组水貂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108 CFU/(d·只)戊糖片球菌时,可提高育成期水貂的生长性能,调节血脂水平,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胍基乙酸(GAA)对育成期公貂生长性能、脏器指数、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用65日龄体重相近的育成期短毛黑公貂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貂。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00、400、600、800和1 000 mg/kg GAA。预试期1周;正试期10周,分为试验Ⅰ期(第1~5周)和试验Ⅱ期(第6~10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600 mg/kg GAA可显著提高试验Ⅰ期、试验Ⅱ期和试验全期平均日增重(ADG)(P<0.05),极显著降低试验Ⅰ期、试验Ⅱ期和试验全期料重比(F/G)(P<0.01),极显著提高试验全期体长(P<0.01);2)饲粮中添加600 mg/kg GAA可显著提高心脏指数(P<0.05),饲粮中添加800 mg/kg GAA可显著提高肾脏指数(P<0.05),饲粮中添加400 mg/kg GAA可极显著提高脾脏指数(P<0.01),饲粮中添加200 mg/kg GAA可显著降低肠体比(P<0.05);3)饲粮中添加200 mg/kg GAA可显著提高试验Ⅰ期粗脂肪(EE)和试验Ⅱ期磷(P)表观消化率(P<0.05),饲粮中添加200、400和600 mg/kg GAA可显著提高试验Ⅱ期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P<0.05),饲粮中添加400和600 mg/kg GAA可显著提高试验Ⅱ期钙(Ca)表观消化率(P<0.05),饲粮中添加800 mg/kg GAA可极显著提高试验Ⅰ期Ca表观消化率(P<0.01);4)饲粮中添加600 mg/kg GAA可显著提高试验Ⅰ期半胱氨酸(Cys)和缬氨酸(Val)表观消化率及试验Ⅱ期Val、酪氨酸(Tyr)和赖氨酸(Lys)表观消化率(P<0.05),极显著提高试验Ⅰ期精氨酸(Arg)和总氨基酸(TAA)表观消化率及试验Ⅱ期蛋氨酸(Met)、组氨酸(His)、Arg和TAA表观消化率(P<0.01)。综合分析生长性能、脏器指数、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建议育成期公貂饲粮中GAA的适宜添加水平为60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复合麦苗鸡肉冻干对猫血液指标、毛发排出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20只健康成年临清狮猫,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每天饲喂100 g基础饲粮,试验组每天饲喂90 g基础饲粮+10 g复合麦苗鸡肉冻干。预试期4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试验组基础饲粮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补饲复合麦苗鸡肉冻干对猫其他采食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血液单核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数目以及血小板压积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粪便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粪便毛发含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粪便毛发排出占比均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粪便梭杆菌门丰相对度显著提高(P<0.05)。巨型球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氨基酸球菌属、阿克曼氏菌属、梭杆菌属、栖粪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拟杆菌属、毛螺菌属在试验组粪便中富集,普雷沃氏菌属9、大肠杆菌-埃希志贺菌属、瘤胃球菌属gnavus组、分枝杆菌属、霍德曼氏菌属在对照组粪便中富集。综上所述,复合麦苗鸡肉冻干促进了猫对毛发的排出,这对于预防和减少毛球堆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复合麦苗鸡肉冻干还提高了猫血液单核细胞百分比和血小板数目,降低了粪便氨态氮浓度,并对粪便微生物结构产生了积极影响,增加了有益菌群相对丰度,减少了有害菌群相对丰度。
本试验旨在探究苜蓿源miRNAs(mtr-miRNA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试验首先通过CCK8、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流式细胞术、基因和蛋白定量等方法检测苜蓿源-miR168b(mtr-miR168b)对BMECs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然后,敲低mtr-miR168b靶基因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表达后,检测了BMECs的活力和凋亡。通过诱导转染后细胞,用氟硼二吡咯(Bodipy)染色和油红O染色检测mtr-miR168b和CPT1A基因干扰对BMECs脂滴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mtr-miR168b高表达极显著降低了BMECs活力(P<0.01)。2)mtr-miR168b高表达极显著抑制了BMECs增殖(P<0.01),延长了细胞G1~S期进程,极显著促进了细胞凋亡(P<0.01)。3)mtr-miR168b在BMECs中高表达极显著抑制了细胞增殖基因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D2(Cyclin D2)的基因的表达水平(P<0.01),极显著增加了凋亡标志基因Bcl2关联X蛋白(BAX)基因的表达水平(P<0.01),极显著抑制了PCNA蛋白表达水平(P<0.01),极显著增加了BAX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且mtr-miR168b显著抑制了蛋白激酶B(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4)mtr-miR168b高表达抑制了BMECs中脂滴的积累。5)干扰mtr-miR168b的靶基因CPT1A,对BMECs脂滴积累也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mtr-miR168b可通过抑制BMECs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通过靶向CPT1A基因抑制BMECs中脂滴的生成。试验结果可为mtr-miRNAs调控牛奶乳脂合成提供分子层面的技术支撑。
于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硒源对羊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羊生产中硒源的选择提供参考。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等,搜索有关硒源干预羊生长性能的所有试验研究,检索期限为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1月18日。采用STAIR清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汇总相关有效信息,使用ReVman5.4.1软件、ADDIS v1.16.5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贝叶斯模型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纳入39项研究,选定亚硒酸钠、酵母硒和硒代蛋氨酸进行网状Meta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硒代蛋氨酸提高平均日采食量的概率最高(0.82),酵母硒提高平均日增重(0.59)和降低料重比(0.59)的概率最高。网状Meta分析表明,本研究选定的3种硒源在提高羊生长性能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以酵母硒效果最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5种益生菌对大鼠肠道感染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预防效果,以筛选出对ETEC产生的不良影响具有较好预防效果的益生菌株。将80只3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雌性健康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大鼠。空白对照组(CK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正常饮水,阳性对照组(AC组)在饮水中添加硫酸黏菌素(20 mg/L),试验1组(EG-1组)、试验2组(EG-2组)、试验3组(EG-3组)、试验4组(EG-4组)和试验5组(EG-5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唾液乳杆菌E33、贝莱斯芽孢杆菌F5001、戊糖片球菌9601、乳酸片球菌11403和植物乳杆菌B6401新鲜菌液(1×107 CFU/mL);试验最后5 d,除CK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大鼠每天灌胃1 mL的ETEC菌液(1×1010 CFU/mL)进行攻毒,建立腹泻模型。预试期7 d,正试期20 d。结果表明:1)CK、AC及EG-4组大鼠存活率均为100%。2)EG-3和EG-1组平均日增重明显高于CK组,EG-3和EG-1组料重比明显低于CK组。3)NC组肝脏指数显著低于EG-4和EG-5组(P<0.05)。4)CK组血液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5)EG-4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NC组(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低于NC组(P<0.05)。6)EG-1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显著低于CK、NC、EG-2及EG-5组(P<0.05)。7)EG-1、EG-2、EG-3、EG-4和EG-5肝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极显著高于CK组(P<0.01),EG-4组大鼠肝脏ALT活性显著高于AC组(P<0.05)。由此可见,唾液乳杆菌E33、贝莱斯芽孢杆菌F5001、戊糖片球菌9601、乳酸片球菌11403和植物乳杆菌B6401的添加对ETEC感染对大鼠造成的不良影响均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其中乳酸片球菌11403的预防效果最好。
本研究旨在探究琼胶寡糖缓解呕吐毒素(DON)诱导小鼠肝脏损伤的作用效果与机制。选取32只7周龄、初始体重为(20.04±0.80) g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对照组(CON组)和呕吐毒素组(DON组)小鼠每天灌胃200 μL无菌生理盐水,琼胶寡糖组(AO组)和琼胶寡糖+呕吐毒素组(AO+DON组)小鼠每天灌胃200 μL(200 mg/kg BW)琼胶寡糖,连续处理21 d;随后,DON组和AO+DON组小鼠每天灌胃100 μL(4.8 mg/kg BW)DON,CON组和AO组小鼠每天灌胃100 μL无菌生理盐水,连续处理7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CON组和AO组相比,DON组和AO+DON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2)与CON组相比,DON组血清和肝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5),肝脏白细胞介素-6(IL-6)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减少(P<0.05)。与DON组相比,AO+DON组血清和肝脏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减少(P<0.05),肝脏IL-6和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T-AOC及CAT、T-SOD和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3)肝脏组织病理结果表明DON组肝细胞出明显的炎性浸润,排列呈现不规则结节撞,有特征性放射纤维状,然而AO+DON组肝脏呈现明显改善。F4/8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DON组肝脏巨噬细胞浸润显著增加(P<0.05);与DON组相比,AO+DON组肝脏巨噬细胞浸润显著降低(P<0.05)。4)与CON组相比,AO组肝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DON组肝脏AST、ALT活性和TG、TC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DON组相比,AO+DON组肝脏AST、ALT活性和TC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CON组相比,DON组肝脏IL-1β、TNF-α、IL-6、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DON组相比,AO+DON组肝脏IL-1β、TNF-α、IL-6、NLRP3、Caspase-3、LC3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琼胶寡糖能够通过改善小鼠肝脏抗炎、抗氧化功能,调节免疫细胞因子分泌,抑制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和炎性浸润,缓解DON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
本试验旨在探究褐藻寡糖(AOS)对呕吐毒素(DON)诱导小鼠肝脏损伤的影响。选取32只7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4个组:基础饲粮组(CON组)、褐藻寡糖组(AOS组)、呕吐毒素组(DON组)、褐藻寡糖+呕吐毒素组(AOS+DON组),每组8只小鼠。试验共28 d,分为DON处理前和处理后;前21 d,AOS组和AOS+DON组小鼠每天灌胃200 μL(200 mg/kg BW)AOS,CON组和DON组小鼠每天灌胃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后7 d,DON组和AOS+DON组小鼠每天灌胃100 μL(4.8 mg/kg BW)DON,CON和DON组小鼠每天灌胃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AOS组的10和11周龄体重显著增加(P<0.05)。与CON组相比,DON组的12周龄体重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与DON组相比,AOS+DON组的12周龄体重显著增加(P<0.05),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DON组的血清和肝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DON组相比,AOS+DON组的血清和肝脏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IL-8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DON组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DON组相比,AOS+DON组的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T-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4)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DON组肝细胞出现明显的点状坏死,且变形、肿胀,存在炎症浸润、脂质沉积,有特征性放射纤维状,添加AOS可明显改善上述病理损伤症状。F4/8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DON组的肝脏巨噬细胞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DON组相比,AOS+DON组的肝脏巨噬细胞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CON组相比,DON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DON组相比,AOS+DON组的血清AST、ALT、LDH活性和TG、T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AOS可改善肝脏指数和病理组织结构,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进而缓解DON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
本试验旨在采用湿化学检测、模型预测及光谱分析对3个不同品种甜高粱(牛魔王、海牛和绿巨人)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估。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并用苜蓿干草作为正对照,玉米秸秆作为负对照,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能值估算、尼龙袋法、DVE/OEB2010模型预测等方法对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样本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结果表明:1)3个品种甜高粱的常规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绿巨人的粗蛋白质、非蛋白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牛魔王的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淀粉、中性洗涤不溶蛋白质和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含量最高。2)绿巨人的慢速降解蛋白质组分、不可利用氮含量、不可降解碳水化合物组分及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甜高粱样本(P<0.05)。3)绿巨人的可消化蛋白质、总可消化养分和能值显著高于其他甜高粱样本(P<0.05)。4)绿巨人的瘤胃可降解蛋白质含量在甜高粱饲料样本中最高,瘤胃可降解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5)牛魔王和海牛的蛋白质降解平衡值为9.07~9.35 g/kg DM,绿巨人最高,为52.95 g/kg DM。6)蛋白质一级结构(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和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的光谱参数在不同饲料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3个品种甜高粱的营养特性存在差异,绿巨人的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本试验旨在研究辣蓼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有氧稳定性以及抑菌能力的影响。以大庆本地全株新鲜辣蓼和全株玉米为青贮原料,各原料切为1~2 cm小段,制成每袋300 g的原料,设置3组,以无添加辣蓼记为对照组,以分别添加5%、10%辣蓼为添加组,每组3个重复,全株玉米青贮30 d后添加1×105 CFU/mL的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分别在8、24、48和72 h检测3种有害菌数量,室温下在青贮3、7、14和30 d时开封检测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1)青贮30 d,添加有害菌青贮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组有害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2)青贮30 d,添加组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组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10%辣蓼组在青贮14、30 d后有氧暴露,与对照组相比,pH显著降低(P<0.05),提高了其有氧稳定性。综上所述,辣蓼的添加抑制了青贮中有害菌的增长,改善了青贮玉米的品质,提高了其有氧稳定性。
本研究旨在对黑曲霉和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二段固态发酵大豆皮和菜籽饼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发酵产物中还原糖含量为指标,筛选出黑曲霉发酵阶段适宜的发酵温度、料液比、发酵时间、大豆皮和菜籽饼原料比例和接种量,并通过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探究料液比、发酵时间、大豆皮和菜籽饼原料比例和接种量对黑曲霉发酵产物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在黑曲霉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发酵产物中乳酸杆菌活菌数为指标,探究乳酸杆菌发酵阶段适宜的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尿素添加量,并通过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尿素添加量对乳酸杆菌发酵产物中乳酸杆菌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曲霉最优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35℃,料液比1.0∶2.8 g/mL,发酵时间60 h,大豆皮和菜籽饼原料比例2∶1,接种量5×107 CFU/g。乳酸杆菌最优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60 h,接种量5×106 CFU/g,尿素添加量1.0%。经黑曲霉和乳酸杆菌二段固态发酵后,发酵产物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较发酵前均显著增加(P<0.05),粗纤维、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硫代葡萄糖苷和单宁含量较发酵前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黑曲霉和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二段固态发酵可提高大豆皮和菜籽饼饲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