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执行一系列与食物和水代谢相关的重要生理活动的功能外,还在维护消化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及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幼龄反刍动物新生阶段和断奶期间是其免疫功能最薄弱的时期,在此期间机体经历了生存环境的变化、养分物理状态的改变以及消化方式的转变。此阶段的胃肠道发育及稳态对其健康有重要影响,环境应激或营养因素的干扰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后续的生产性能。因此,清楚了解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及其调控机制对其饲养管理和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免疫系统的早期发育以及胃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互作,并介绍了微生态制剂等的相关调控措施,旨在为幼龄反刍动物健康高效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油茶粕是油茶籽提油之后的副产物,具有产量大、价格低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同时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的特点,可作为一种优质的非常规饲料原料。然而,油茶粕中茶皂素、粗纤维含量较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皂素除了会产生抗营养作用外,还会对动物产生溶血作用,这严重限制了油茶粕的饲料化利用。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方法来降解油茶粕中的茶皂素,不仅有助于推进其饲料化利用,还可节约常规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的压力。因此,本文就油茶粕的营养特点和成分组成、脱毒工艺以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油茶粕的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牛至油、肉桂油及大蒜素3种植物提取物对生长肥育猪粪样微生物发酵特性及甲烷(CH4)生成的影响。采用Menke体外产气法,在含饲粮底物和生长肥育猪鲜粪滤液的产气瓶中分别添加0(对照)、200、400和800 mg/L的牛至油、肉桂油或大蒜素,在39 ℃下培养48 h,测定不同时间点(0、2、6、12、24和48 h)的产气量、CH4产量、产气动力学参数及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3种植物提取物均显著降低了48 h累积产气量(P<0.05),其中800 mg/L牛至油组下降幅度最大。2)与对照组相比,400 mg/L牛至油组和800 mg/L肉桂油组产气动力学参数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除200 mg/L牛至油组外,各植物提取物组48 h累积CH4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各800 mg/L植物提取物组发酵2 h后各时间点所产生的气体中CH4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4)200 mg/L植物提取物组乙酸和总SCFA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蒜素组>牛至油>肉桂油组;与对照组相比,各800 mg/L植物提取物组乙酸、丙酸和总SCFA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各大蒜素组丁酸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同时400 mg/L大蒜素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不同植物提取物均会影响生长肥育猪粪样微生物发酵特性,降低体外发酵累积产气量和CH4产量,其中各植物提取物浓度为800 mg/L时对体外发酵与CH4生成的抑制效果最强,大蒜素浓度为200 mg/L时能够在投入更低的成本抑制CH4产生的同时表现出更好的发酵特性。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右旋糖酐铁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皮毛发育和机体铁代谢的影响。选用健康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体重(7.12±0.75) kg]216头(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栏),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硫酸亚铁组(FeSO4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 mg/kg一水硫酸亚铁(以铁元素计,后同)的饲粮,各右旋糖酐铁添加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DexFe50组)、100(DexFe100组)、150(DexFe150组)和200 mg/kg(DexFe200组)右旋糖酐铁的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CON组和FeSO4组相比,DexFe100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试验第7天,与CON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右旋糖酐铁均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皮毛指数(P<0.05);与FeSO4组相比,DexFe50组和DexFe100组毛顺程度分数显著提高(P<0.05)。试验第21天,与CON组相比,DexFe100组和FeSO4组皮肤红润程度分数显著提高(P<0.05),且上述指标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28天,与CON组和FeSO4组相比,DexFe100组皮毛指数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和FeSO4组相比,DexFe100组断奶仔猪血液血红蛋白(HGB)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CT)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DexFe100组、DexFe150组和DexFe200组断奶仔猪粪便和血清铁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与FeSO4组相比,DexFe150组和DexFe200组粪便铁含量显著提高(P<0.05),DexFe100组血清铁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和FeSO4组相比,各右旋糖酐铁添加组铁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各右旋糖酐铁添加组间铁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适宜水平右旋糖酐铁可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改善皮毛发育状况,提高血液HGB含量和HCT及血清铁含量,并提高铁表观消化率;本试验条件下,饲粮右旋糖酐铁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型丁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1(饲养试验):选取1日龄罗斯308商品肉仔鸡公母鉴别雏2 100只,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公母分饲,各6个重复),每个重复35只。1组为空白对照组(NC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维吉尼亚霉素和丁酸;2组为抗生素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10 mg/kg维吉尼亚霉素;3组为丁酸钠(SB)组,饲喂基础饲粮+0.5 g/kg SB;4组为三丁酸甘油酯(TB)组,饲喂基础饲粮+0.5 g/kg TB;5组为单丁酸甘油酯(MB)组,饲喂基础饲粮+1.0 g/kg MB。各组试验鸡自由采食、饮水,试验期39 d。试验2(丁酸体内代谢研究):试验动物和分组同试验1,1~2组处理同试验1,3~5组在NC组的基础上添加不同剂型丁酸(SB、TB、MB),使饲粮中丁酸根离子的浓度均达到1.0 g/kg。28日龄开始,预试期5 d,正试期3 d。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食糜,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和pH。结果表明:1) 1~10日龄,维吉尼亚霉素和不同剂型丁酸对肉仔鸡料重比(F/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成活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TB组体重(BW)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低于NC和SB组(P<0.05)。11~24日龄,抗生素和各丁酸组对肉鸡F/G、ADG和成活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NC组BW和ADFI显著高于PC、TB、MB组(P<0.05)。25~39日龄和全阶段,PC和TB组F/G显著低于NC组(P<0.05)。全阶段,SB、TB和MB能提高肉鸡成活率,分别提高1.86%、1.86%和4.49%。2)与NC组相比,使用抗生素和丁酸处理对全净膛率、胸肌率、腿比率、腹脂率、免疫器官相对重量、步态和脚垫评分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丁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净膛率(P=0.099)。3)与NC组相比,MB组回肠相对重量显著提高(P<0.05);PC、MB组回肠单位长度重显著提高(P<0.05);丁酸能在一定程度提高空肠单位长度重(P=0.052)。4)饲粮中使用丁酸可提高十二指肠中丁酸含量;TB组十二指肠和空肠中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不同剂型丁酸组肉鸡肠道中丁酸含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降低趋势。饲粮中使用丁酸对各肠道丙酸含量、pH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肉鸡饲粮中使用丁酸,有利于提高肉鸡增重和降低F/G,并对肉鸡肠道发育有益,丁酸经过甘油酯化效果好于SB,其中TB效果更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锌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雄性肉鸡336只,随机分4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各组蛋氨酸锌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20(T20组)、40(T40组)和80 mg/kg(T80组)。试验期共42 d,分为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T40和T80组肉鸡21日龄体重显著升高(P<0.05),T40和T80组肉鸡1~21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T20、T40和T80组肉鸡1~21日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饲粮蛋氨酸锌添加水平为51 mg/kg时,肉鸡1~21日龄料重比最低。2)各组之间肉鸡21和42日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之间肉鸡21和42日龄免疫器官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T20、T40和T80组肉鸡21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降低(P<0.05),T40和T80组肉鸡42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蛋氨酸锌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料重比为评定指标,饲粮蛋氨酸锌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1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由腐殖酸钠、三丁酸甘油酯、苯甲酸和单宁酸组成的复合酸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选用1 800只56日龄、体况相近的健康文昌鸡(母),完全随机分为10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Ⅰ组,作为对照组)和添加复合酸的试验饲粮(Ⅱ~Ⅹ组),腐殖酸钠、三丁酸甘油酯、苯甲酸和单宁酸添加量在Ⅱ组分别为250、350、500和200 g/t,在Ⅲ组分别为250、700、1 000和400 g/t,在Ⅳ组分别为250、1 050、1 500和600 g/t,在Ⅴ组分别为500、350、1 000和600 g/t,在Ⅵ组分别为500、700、1 500和200 g/t,在Ⅶ组分别为500、1 050、500和400 g/t,在Ⅷ组分别为750、350、1 500和400 g/t,在Ⅸ组分别为750、700、500和600 g/t,在Ⅹ组分别为750、1 050、1 000和200 g/t。试验期35 d(56~91日龄)。结果显示:1)与Ⅰ组相比,Ⅲ、Ⅴ、Ⅵ、Ⅶ、Ⅷ和Ⅸ组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2)与Ⅰ组相比,Ⅲ组肉鸡的腿肌率显著提高(P<0.05)。3)与Ⅰ组相比,Ⅱ和Ⅲ组肉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Ⅱ组肉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也极显著提高(P<0.01)。4)与Ⅰ组相比,Ⅲ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由250 g/t腐殖酸钠、700 g/t三丁酸甘油酯、1 000 g/t苯甲酸和400 g/t单宁酸组成的复合酸可改善56~91日龄文昌鸡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水平,改善盲肠菌群结构。
本试验旨在研究单宁酸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29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对照组(CON组)、混合感染组(CCP组)饲喂基础饲粮,单宁酸+感染组(CTA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水解单宁酸(含量≥80%),试验期为28 d。CCP组和CTA组肉鸡分别于7和10日龄感染球虫,16~20日龄感染产气荚膜梭菌。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CCP组肉鸡1~14日龄、15~21日龄和1~28日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与CCP组相比,单宁酸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造成的肉鸡生长性能下降无显著改善作用(P>0.05)。2)14日龄时,与CON组相比,CCP组和CTA组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胸腺指数显著降低(P<0.05),同时CTA组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28日龄时,CTA组肝脏指数和CCP组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3)CCP组和CTA组14日龄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和28日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21日龄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4)14和21日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与21日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以CTA组最高,显著高于CCP组(P<0.05)。CTA组14和28日龄血清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低于CCP组(P<0.05),并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5)与CCP组相比,CTA组14和21日龄肝脏CAT活性以及21和28日龄肝脏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CCP组14和28日龄肝脏H2O2和MDA含量以及21日龄肝脏H2O2含量显著高于CON组和CTA组(P<0.05)。6)CTA组14日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H)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CON组和CCP组(P<0.05),同时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CD)显著低于CON组和CCP组(P<0.05)。与CON组相比,CCP组肉鸡21和28日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VH和V/C显著降低(P<0.05),同时十二指肠和空肠CD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会造成肉鸡生长性能下降、抗氧化能力降低和肠道形态结构损伤,尽管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单宁酸不能改善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造成的肉鸡生长性能下降,但是可以提高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肉鸡的抗氧化能力,修复肠道形态结构损伤。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D-泛酸钙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器官指数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以评价肉鸡对D-泛酸钙的耐受性。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用640羽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日龄黄羽肉公鸡(梅黄1号),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25、125和250 mg/kg的D-泛酸钙(以维生素B5计,本底维生素B5含量:前期8.0 mg/kg,后期6.0 mg/kg)。试验期70 d,分为1~35日龄(前期)和36~70日龄(后期)2个阶段。结果表明:1)1~35日龄,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 mg/kg D-泛酸钙显著提高肉鸡平均日增重(ADG)(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F/G)(P<0.05);1~70日龄,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和125 mg/kg D-泛酸钙显著提高ADG(P<0.05),饲粮添加125 mg/kg D-泛酸钙显著降低F/G(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水平D-泛酸钙对肉鸡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25~250 mg/kg D-泛酸钙显著提高肉鸡70日龄血清维生素B5含量(P<0.05),而对35日龄血清维生素B5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水平D-泛酸钙对肉鸡各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肉鸡主要器官也均未观测到组织病理学变化。综上可知,黄羽肉鸡对D-泛酸钙的耐受剂量可达250 mg/kg,是有效剂量(25 mg/kg)的10倍。
本试验旨在研究铁苋菜粉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炎症因子水平、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及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选取320只1日龄雄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AAL0组)、基础饲粮+100 g/t硫酸黏菌素(抗生素组,AAL0+K组)、基础饲粮+1 000 mg/kg铁苋菜粉(AAL1000组)、基础饲粮+2 000 mg/kg铁苋菜粉(AAL2000组)以及基础饲粮+3 000 mg/kg铁苋菜粉(AAL3000组)。试验期63 d,分为1~21日龄、22~42日龄和43~63日龄3个阶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 000 mg/kg铁苋菜粉显著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1~21日龄除外)(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3 000 mg/kg铁苋菜粉显著降低试验第32天和第64天黄羽肉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P<0.05),显著提高试验第64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P<0.05)。3)试验第32天,与对照组相比,AAL2000组和AAL3000组黄羽肉鸡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AAL1000组、AAL2000组和AAL300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试验第64天,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AAL2000组和AAL3000组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AL1000组、AAL2000组和AAL3000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4)试验第32天,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AAL2000组黄羽肉鸡空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AAL1000组和AAL2000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提高(P<0.05)。试验第64天,与对照组相比,AAL2000组和AAL3000组空肠绒毛高度和V/C值显著提高(P<0.05)。5)通过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各组间黄羽肉鸡盲肠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饲粮添加铁苋菜粉不影响盲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 000和3 000 mg/kg铁苋菜粉显著提高盲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并降低盲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 000和3 000 mg/kg铁苋菜粉显著提高试验第32天盲肠芽殖菌属相对丰度(P<0.05);试验第64天,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3 000 mg/kg铁苋菜粉显著提高盲肠另枝菌属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量的铁苋菜粉可促进黄羽肉鸡生长,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健康。
本试验采用析因法分别研究61~120日龄文昌鸡母鸡的生长净能需要量(NEg)、产蛋净能需要量(NEe)和维持净能需要量(NEm),建立净能需要量(NEr)的预测模型,为文昌鸡的高效养殖提供科学依据。试验1:选择体重[(928.06±3.06) g]接近的63日龄健康文昌鸡母鸡180只,分为1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笼养至119日龄。每周测定文昌鸡的平均体重和体能,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计算文昌鸡的NEg;测定文昌鸡母鸡所产鸡蛋的平均净能含量,即为NEe。试验2:分2个阶段(61~90日龄和91~120日龄)研究文昌鸡的NEm,分别选择61和91日龄体重[(824.17±2.82) g和(1 336.67±10.90) g]接近的健康文昌鸡母鸡240只,随机分为4个组(自由采食组及限饲20%、40%和60%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4个组饲喂相同的代谢饲粮。每个阶段试验期30 d,在试验中期测定不同饲喂水平下饲粮的表观代谢能(AME);每个阶段的起始和结束时,测定文昌鸡的沉积能(RE)、代谢能摄入量(MEi)和产热量(HP),建立HP的对数与MEi之间的回归模型,计算文昌鸡的NEm。试验1结果表明:64~91日龄和92~119日龄文昌鸡的NEg分别为19.87和25.05 kJ/g。文昌鸡105日龄开始产蛋,NEe为6.78 kJ/g。试验2结果表明:在61~90日龄和91~120日龄,40%和60%限饲组的AME显著高于自由采食组(P<0.05);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MEi、RE和HP均显著降低(P<0.05)。MEi与HP之间呈显著的对数回归关系(R2=0.93和0.88,P<0.05),61~90日龄和91~120日龄文昌鸡的NEm分别为366.44和351.56 kJ/(BW0.75·d)。根据计算得出的NEg、NEe和NEm,建立文昌鸡母鸡NEr的预测模型:NEr(kJ/d)=366.44×BW0.75+19.87×ADG(61~90日龄)和NEr(kJ/d)=351.56×BW0.75+25.05×ADG+6.78×AEP(91~120日龄);式中:BW0.75为代谢体重,ADG为平均日增重,AEP为平均产蛋量。利用该模型,可以根据体重、ADG和AEP动态预测文昌鸡母鸡的NEr。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姜黄提取物与石榴皮提取物的复合物(以下简称复合提取物)对文昌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取57日龄文昌鸡1 26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对照组饲喂不含复合提取物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200、400、800、1 600和3 200 g/t复合提取物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5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400 g/t复合提取物显著提高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添加400 g/t复合提取物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P<0.05);添加200 g/t复合提取物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 200 g/t复合提取物显著提高血清中γ-干扰素含量(P<0.05),同时显著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含量(P<0.05);添加100~3 200 g/t复合提取物均显著降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白细胞介素-6、脂多糖含量(P<0.05)。3)添加3 200 g/t复合提取物组的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添加100 g/t复合提取物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0 g/t复合提取物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添加400、3 200 g/t复合提取物组的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添加100 g/t复合提取物组相比,添加400 g/t复合提取物组的优杆菌属(Eu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5)文昌鸡盲肠微生物中Asteroleplasma、优杆菌属、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的相对丰度与平均日增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瘤胃球菌科梭菌属(Ruminococcaceae_Clostridium)、Papillibacter、Desulfosporosinus、颤螺旋菌属、罗氏菌属(Roseburia)、毛螺菌科梭菌属(Lachnospiraceae_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复合提取物添加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400 g/t复合提取物能增强文昌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有效提高生长性能;此外,复合提取物添加量过高会降低文昌鸡盲肠微生物的丰富度。
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被植物乳杆菌和低聚果糖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能力、粪便臭味及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取360只健康的34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 g/kg包被植物乳杆菌(MLP组,活菌数为1.0×1010 CFU/g)、1 g/kg低聚果糖(FOS组)以及1 g/kg包被植物乳杆菌+1 g/kg低聚果糖(SYN组)的饲粮。试验期24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包被植物乳杆菌和低聚果糖对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FOS组和SYN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MLP组和FOS组蛋鸡血浆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著降低(P<0.05),SYN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和IL-6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SYN组血浆IL-10、IL-6和IL-2含量显著高于MLP组和FOS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粪便中吲哚和粪臭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MLP组蛋鸡盲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FOS组盲肠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提高,试验组盲肠螺旋菌门(Spirochaetota)和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相对丰度降低。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MLP组盲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提高,盲肠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降低;FOS组盲肠拟杆菌属和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相对丰度提高;SYN组盲肠瘤胃球菌属扭链群(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和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相对丰度有所提高。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分析表明,对照组蛋鸡盲肠显著富集有害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线性判别分析(LDA)评分>2,P<0.05],SYN组盲肠显著富集有益菌霍氏真杆菌属(Eubacterium_hallii_group)和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LDA评分>2,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包被植物乳杆菌和低聚果糖能够提高蛋鸡蛋品质和免疫能力,改善盲肠微生物组成,降低粪便臭味物质含量;其中,低聚果糖在改善蛋品质和降解臭味物质方面效果较佳,包被植物乳杆菌和低聚果糖联合添加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改善盲肠微生物组成方面效果较佳。
本试验旨在探究蚯蚓液对13~43周龄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432只体重接近的13周龄海兰粉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对照组饲粮中不添加蚯蚓液,1%、2%和3%蚯蚓液组饲粮中分别添加1%、2%和3%的蚯蚓液,试验期30周。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蚯蚓液极显著提高了蛋壳厚度(P<0.01),添加2%蚯蚓液显著提高了蛋壳厚度(P<0.05);添加1%蚯蚓液显著提高了蛋壳强度(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2%或3%蚯蚓液极显著降低了血清肌酐含量(P<0.01);添加3%蚯蚓液显著降低了血清尿酸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2%或3%蚯蚓液增加了盲肠中特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添加2%蚯蚓液显著提高了蛋鸡肠道微生物的ACE指数、Chao1指数、PD_whole_tree指数(P<0.05);此外,添加蚯蚓液降低了肠道中脱硫弧菌科、梭杆菌科和甲烷杆菌科等有害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了理研菌科、Bacteroides caecicola、Megasphaera stantonii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蚯蚓液具有提高13~43周龄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降低肾脏损伤的作用,可用于调节肠道菌群,从而保障肠道健康,在蛋鸡养殖业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甾醇酯(PSE)对产蛋末期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肝脏抗氧化能力及卵黄前体物质合成的影响,为延长产蛋高峰期、挖掘蛋鸡的最大产蛋潜力提供技术方案。选用180只113周龄产蛋率[(77.22±2.50)%]相近的健康京粉六号蛋鸡,随机分为3个组,即CON组(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100 PSE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 PSE)和200 PSE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 PSE),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56 d。以4周为一个阶段考察产蛋性能和蛋品质,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取2只鸡屠宰,测定血清生殖激素指标、抗氧化指标与肝脏抗氧化指标、卵黄前体物质含量及抗氧化和卵黄前体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CON组全期(1~8周)产蛋率为75.33%,100 PSE组和200 PSE组全期产蛋率较CON组分别提高6.37% (P<0.05)和8.62%(P<0.05);100 PSE组的前期(1~4周)和全期平均蛋重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其后期(5~8周)料蛋比显著低于CON组和200 PSE组(P<0.05)。2)与CON组相比,200 PSE组第28和56天的蛋黄颜色分别提高16.48%(P<0.01)和17.26%(P<0.01),蛋壳重量分别提高6.57%(P<0.01)和10.85%(P<0.05)。100 PSE组和200 PSE组第56天的蛋重和蛋壳表面积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3)与CON组相比,100 PSE组和200 PSE组血清中雌二醇(E2)水平分别提高10.29%(P<0.05)和14.77%(P<0.05),孕酮(Prog)水平分别提高10.15%(P<0.05)和23.91%(P<0.05);200 PSE组血清中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水平较CON组分别提高38.46%(P<0.01)和42.06%(P<0.01)。4)与CON组相比,100 PSE组和200 PSE组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分别提高13.67%(P>0.05)和50.11%(P<0.05)。100 PSE组和200 PSE组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较CON组均呈下降趋势(P=0.078);200 PSE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CON组呈上升趋势(P=0.067)。5)与CON组相比,200 PSE组肝脏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6)与CON组相比,200 PSE组血清中卵黄蛋白原(VTG)含量提高25.03%(P<0.05)。100 PSE组和200 PSE组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较CON组分别提高28.42%(P<0.01)和37.66%(P<0.01),肝脏中VTG含量分别提高21.64%(P<0.05)和32.43%(P<0.05)。7)与CON组相比,100 PSE组和200 PSE组肝脏中卵黄蛋白原Ⅱ(VTG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200 PSE组肝脏中雌激素受体-α(ER-α)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CON组和100 PSE组(P<0.01),同时,极低密度载脂蛋白Ⅱ(ApoVLDL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PSE可提高蛋鸡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和肝脏抗氧化能力,促进肝脏合成卵黄前体物质,从而提高产蛋末期蛋鸡的产蛋性能和蛋品质,以添加量为200 mg/kg时效果较好。
本试验旨在研究纤维素复合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在蛋鸡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中的应用效果。选取53周龄海兰褐蛋鸡28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00、400和600 mg/kg的纤维素复合酶。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8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200、400、600 mg/kg组蛋鸡的产蛋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72%、3.28%、5.39%(P<0.05);400和600 mg/kg组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及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400和600 mg/kg组鸡蛋蛋黄颜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600 mg/kg组蛋鸡的能量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和600 mg/kg组蛋鸡的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 mg/kg组蛋鸡的能量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200和400 mg/kg组(P<0.05),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400和600 mg/kg组蛋鸡十二指肠食糜黏度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蛋鸡回肠食糜黏度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400 mg/kg组比对照组降低15.79%。5)200、400、600 mg/kg组的利润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01%、19.74%、16.64%,其中400 mg/kg组蛋鸡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好。6)通过建立料蛋比(y)与纤维素复合酶添加量(x)之间的回归方程y=11.072×10-7x2-0.001x+2.331,计算出获得最小料蛋比时的纤维素复合酶添加量为451.59 mg/kg。结合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蛋鸡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中纤维素复合酶的适宜添加量为40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热应激蛋鸭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180只42周龄产蛋期临武鸭蛋鸭,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的EGCG。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正试期分为热应激期和恢复期2个阶段,各21 d。结果表明:1)在热应激期和恢复期,试验组的产蛋率和平均日产蛋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在热应激期,试验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恢复期,试验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在热应激期,试验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恢复期,试验组的血清SOD和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在热应激期,试验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恢复期,试验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和HSP-70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300 mg/kg的EGCG能够提高热应激蛋鸭的产蛋率和平均日产蛋量,提高血清TP、ALB、IgG、IgM、IgA和HSP-70含量及SOD、GSH-Px和CAT活性,增强热应激蛋鸭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色氨酸(Trp)水平对攸县麻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6~12周龄攸县麻鸭色氨酸需要量。试验选取42日龄体重相近的攸县麻鸭468羽,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3羽。在赖氨酸水平为0.85%条件下,各组试验饲粮中色氨酸水平分别为0.14%、0.15%、0.16%、0.17%、0.18%和0.19%。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0.16%和0.17%色氨酸水平组的末重显著高于0.14%、0.15%、0.18%和0.19%色氨酸水平组(P<0.05)。0.15%、0.16%、0.17%和0.18%色氨酸水平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0.14%色氨酸水平组(P<0.05)。0.16%和0.17%色氨酸水平组的料重比(F/G)显著低于0.14%、0.15%、0.18%和0.19%色氨酸水平组(P<0.05)。2)0.16%和0.17%色氨酸水平组血清尿酸(UA)含量显著低于0.14%、0.15%和0.19%色氨酸水平组(P<0.05)。0.16%、0.17%、0.18%和0.19%色氨酸水平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0.14%色氨酸水平组(P<0.05)。0.16%、0.17%、0.18%和0.19%色氨酸水平组血清游离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0.14%和0.15%色氨酸水平组(P<0.05)。3)0.16%、0.17%、0.18%和0.19%色氨酸水平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0.14%色氨酸水平组(P<0.05)。0.16%、0.17%、0.18%和0.19%色氨酸水平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0.14%色氨酸水平组(P<0.05)。4)回归分析显示,以末重、ADG、F/G及血清UA、TG含量和GSH-Px活性为评价指标,6~12周龄攸县麻鸭饲粮适宜色氨酸水平为0.166%~0.178%。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16%时即可满足6~12周龄攸县麻鸭生产需要,但为获得较佳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建议6~12周龄攸县麻鸭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166%~0.178%。
本试验旨在研究没食子酸丙酯(PG)和植物乳杆菌(LP)对北京鸭屠宰性能、血清脂质指标、胸肌肉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7日龄北京鸭12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PG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没食子酸丙酯,LP组饲喂基础饲粮+4×109 CFU/kg植物乳杆菌,PG+LP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没食子酸丙酯+4×109 CFU/kg植物乳杆菌。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PG组和PG+LP组的半净膛率、胸肌率显著升高(P<0.05),PG组、LP组和PG+LP组的全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PG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PG组、LP组和PG+LP组的胸肌pH显著升高(P<0.05),PG组和LP组的胸肌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PG组的胸肌红度(a*)值显著升高(P<0.05),LP组的胸肌剪切力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PG+LP组的胸肌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n9c)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升高(P<0.05),胸肌硬脂酸(C18∶0)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没食子酸丙酯和植物乳杆菌可提高北京鸭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混合添加没食子酸丙酯和植物乳杆菌可增加北京鸭胸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本试验旨在探究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育肥期番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20只健康的1日龄番鸭,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2个阶段进行饲养试验:第1阶段为育雏期(1~21日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丁酸梭菌(有效活菌数为1×109 CFU/g);第2阶段为育肥期(22~70日龄),2组均饲喂基础饲粮。结果显示:1)在7日龄时,丁酸梭菌组番鸭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7日龄时,丁酸梭菌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日龄阶段,2组番鸭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育肥期番鸭胸肌重、腿肌重、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降低育肥期番鸭的腹脂率(P<0.05),并有降低育肥期番鸭腹脂重的趋势(P=0.066);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育肥期番鸭胸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育肥期番鸭腿肌屠宰后45 min的pH(P<0.05);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能显著提高育肥期番鸭胸肌中谷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和腿肌中组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育雏期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提高育雏期番鸭的生长性能,改善育肥期番鸭的肉品质,提高育肥期番鸭肌肉中部分氨基酸含量,说明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番鸭是有益的。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氨基酸锰络合物对5~10周龄武冈铜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旨在确定其在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选用28日龄武冈铜鹅30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各试验组(Ⅰ组~Ⅴ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40、60、80和100 mg/kg的氨基酸锰络合物(以锰元素计)。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氨基酸锰络合物对试验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和Ⅲ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提高(P<0.05),Ⅱ组~Ⅴ组血清尿酸(UA)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Ⅲ组肝脏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显著提高(P<0.05),Ⅰ组~Ⅳ组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显著提高(P<0.05)。4)以肝脏FAS、LPL和ACC活性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估测得出武冈铜鹅饲粮中有机锰适宜添加水平为50.39~53.67 mg/kg。综上可知,饲粮添加氨基酸锰络合物对5~10周龄武冈铜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无显著影响,但适宜水平的有机锰能够改善血清生化指标,调控机体脂质代谢。
本试验旨在评定14种不同来源的稻谷对鹅的代谢能及主要营养物质表观利用率,建立稻谷的代谢能预测方程。采集来自江西、广西、广东、湖南和安徽等5个省区的14种稻谷作为鹅的饲料原料。选用200日龄、身体健康、体重[(5.30±0.43) kg]相近的武冈铜鹅公鹅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每组对应1种待测稻谷,共进行4期代谢试验。采用强饲法进行代谢试验,每只鹅强饲80 g待测稻谷。结果表明:1)14种稻谷的总能(GE)分别为15.75、15.94、16.08、15.60、16.07、15.92、16.00、16.60、16.02、15.91、16.47、16.09、16.06和15.53 MJ/kg,平均值为16.00 MJ/kg。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钙(Ca)、总磷(TP)、支链淀粉(AP)、直链淀粉(AM)、可溶性纤维(SDF)和不可溶性纤维(IDF)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19%、2.70%、6.77%、19.01%、7.39%、3.76%、0.07%、0.25%、41.40%、18.73%、5.51%和14.15%。2)14种稻谷在鹅中的GE利用率、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平均值分别为79.47%、12.71 MJ/kg和13.34 MJ/kg。3)鹅对稻谷CP、CF、EE、SDF和IDF表观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60.58%、11.91%、60.54%、61.69%和27.91%。4)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AME、TME的多元回归预测方程:AME=1.605GE-4.202NDF-13.293(R2=0.341,P=0.039),TME=1.626GE-4.400NDF-12.259(R2=0.385,P=0.028)。由此可见,武冈铜鹅对14种不同来源稻谷的代谢能存在差异,可利用稻谷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建立其代谢能的预测方程。
本试验旨在研究燕麦草在奶牛瘤胃内随时间变化的降解规律和黏附在燕麦草上的细菌区系的变化。采用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用尼龙袋法分别在2、6、12、24、48和72 h测定燕麦草的营养成分动态降解率,并采集降解残渣用于分析黏附细菌区系变化。结果表明:1)燕麦草干物质(DM)降解呈现2个阶段(快速降解期和慢速降解期),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呈现3个阶段(快速降解期、滞后期和慢速降解期),其中NDF和ADF滞后期分别为2~12 h和6~12 h。2)燕麦草在瘤胃中2 h时,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取代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成为燕麦草中的优势菌门。培养时间具有影响黏附在燕麦草上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的趋势(P>0.05)。经瘤胃培养2 h后,在门水平上,燕麦草黏附相关细菌趋于稳定,仅观察到轻微变化;在属水平上,燕麦草残渣黏附细菌以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瘤胃球菌属1(Ruminococcus_1)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等为主,且绝大多数来源于瘤胃内容物。除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和丁酸弧菌属2(Butyrivibrio_2)等外,大多数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3)黏附在燕麦草上的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与燕麦草残渣营养成分组成呈强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燕麦草在瘤胃中的降解特性以及黏附细菌区系的相应变化,发现宿主瘤胃微生物群落对燕麦草附着细菌产生一定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能氮水平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体况良好以及泌乳天数[(183±41) d]、胎次[(2.3±1.2)胎]和平均产奶量[(30.24±5.09) kg/d]相近的泌乳期奶牛24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低能低氮组(LELN组)饲喂低能低氮饲粮[泌乳净能为6.80 MJ/kg,粗蛋白质(CP)含量为16.60%],高能高氮组(HEHN组)饲喂高能高氮饲粮(泌乳净能为7.95 MJ/kg,CP含量为18.33%)。试验期84 d。结果表明,与低能低氮组相比:1)高能高氮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4%乳脂校正乳(FCM)产量以及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乳糖产量和乳总固形物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2)高能高氮组氮摄入量、氮利用率、瘤胃氨态氮含量、血液尿素氮含量和乳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高能高氮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4)高能高氮组总体经济效益由25.96元/(d·头)提高至39.94元/(d·头),提高了13.98元/(d·头)。综上可知,提高饲粮能氮水平可以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提高乳脂量、乳蛋白量、乳糖量和乳总固形物含量,增强机体氮代谢和免疫能力,并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饲料桑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18头体况、胎次、泌乳期及产奶量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饲料桑。试验期为42 d,包括预试期14 d和正试期28 d。分别于产后第0、7、14、21、28天采集血样和奶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5%、10%饲料桑可在产后第28天显著提高牛乳中乳脂率(P<0.05),并显著降低牛乳中的体细胞数(P<0.05);2)饲粮添加5%、10%饲料桑可在产后第14天显著提高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10%饲料桑可在产后第14、21天显著提高血浆中谷胱甘肽含量(P<0.05);3)饲粮中添加5%饲料桑可在产后第14天显著降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饲粮添加10%饲料桑可在产后第21天显著降低血浆中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P<0.05);4)饲料桑添加对奶牛瘤胃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饲料桑可以有效降低围产期奶牛乳中的体细胞数,提高机体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比例发酵饲料桑替代基础饲粮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287.45±22.63) kg]、日龄相近的30头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NT1组和NT2组),每组10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NT1组和NT2组分别以10%和20%发酵饲料桑等量替代基础饲粮。试验预试期14 d,正试期116 d。结果表明:1)NT2组相比于对照组可显著提高试验第90天时肉牛平均日采食量及全期干物质采食量(P<0.05),并极显著降低料重比(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NT1组和NT2组日综合净能摄入量、日粗蛋白质摄入量显著提高(P<0.05),NT2组日酸性洗涤纤维摄入量极显著降低(P<0.01)。2)NT2组相比于对照组可显著增加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NT2组试验第70天时血液中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116天时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5);NT1组试验第70天时血红蛋白浓度分布宽度显著上升(P<0.05),试验第116天时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增加(P<0.05),而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此外,NT2组试验第116天时血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NT1组(P<0.05)。4)各组间血清抗氧化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使用不同比例发酵饲料桑替代基础饲粮可提高肉牛的采食量,增加养分表观消化率,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和尼龙袋法对6种肉牛常用蛋白质饲料的饲用价值进行评定,探究体外产气量参数和发酵参数与粗蛋白质有效降解率(EDCP)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体外产气法建立饲料中EDCP的预测模型,为丰富我国蛋白质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提供数据基础。试验利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棉籽粕、菜籽粕、豆粕、向日葵粕、啤酒糟和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的72 h动态产气量和体外发酵参数,并计算产气量参数;利用尼龙袋法测定了上述6种蛋白质饲料的蛋白质降解率,计算降解参数。结果表明:1)豆粕的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饲料(P<0.05)。2)豆粕的24 h体外发酵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最高,氨态氮(NH3-N)含量与向日葵粕相似(P>0.05);向日葵粕的24 h体外发酵液的pH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饲料(P<0.05)。3)向日葵粕的72 h蛋白质降解率及EDCP最高。4)EDCP与体外产气量参数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但与发酵液pH和NH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乙酸含量和乙酸/丙酸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5)采用pH、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24 h产气量(GP24 h)作为预测因子预测EDCP,决定系数(R2)达到0.998(P<0.05),预测方程为:EDCP=-833.690+138.088pH-1.219ADF-0.689GP24 h。由此可见,不同饲料之间的体外发酵和瘤胃降解特性差异较大,豆粕的体外发酵指标高于其他饲料,向日葵粕的EDCP高于其他饲料;在正常的pH范围内,采用pH、ADF含量和GP24 h能准确预测EDCP。
本试验旨在探究肥育安格斯阉牛血清瘦素与剩余采食量(RFI)、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脂代谢指标之间的表型关系。选取60头体况良好、健康的640~720日龄安格斯肥育阉牛[(634.4±53.35) kg],进行预试期14 d、正试期63 d的饲养试验,采用采食量自动记录系统测定每头牛每日的实际干物质采食量(DMI),并测定平均日增重(ADG),以确定其RFI。然后分别选择9头低剩余采食量(LRFI)和12头高剩余采食量(HRFI)肉牛,在第64天通过口腔胃管采集瘤胃液和通过尾根静脉采集血液以测定血清瘦素含量及脂肪沉积和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等,并通过B型超声测定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1)与HRFI肉牛相比,LRFI肉牛RFI和DMI极显著降低(P<0.01),增重饲料比(G/F)极显著提高(P<0.01)。2)与HRFI肉牛相比,LRFI肉牛血清瘦素含量和眼肌面积显著提高(P<0.05),背膘厚度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与HRFI肉牛相比,LRFI肉牛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提高(P<0.05)。4)RFI与DMI、背膘厚度以及血清LDL和VLDL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G/F、血清瘦素含量、眼肌面积以及瘤胃MC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瘦素含量与RFI、背膘厚度以及血清VLDL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G/F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LRFI肉牛血清瘦素含量更高,且血清瘦素含量与脂肪沉积呈负相关,血清瘦素可成为筛选LRFI反刍动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不同比例油菜秸秆(RAS)和稻草(RIS)替代全株玉米青贮(WCS)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筛选出1种适宜组合后,继续研究添加不同种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BCVFA)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1设置12个组,每组4个重复,各组底物组成分别为100%WCS、100%RAS、100%RIS、90%WCS+10%RAS、80%WCS+20%RAS、70%WCS+30%RAS、90%WCS+10%RIS、80%WCS+20%RIS、70%WCS+30%RIS、80%WCS+10%RAS+10%RIS、70%WCS+10%RAS+20%RIS及70%WCS+20%RAS+10%RIS,经体外发酵72 h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确定1种适宜组合。试验2选择1种适宜组合(70%WCS+20%RAS+10%RIS)为底物,添加0.3%BCVFA(干物质基础),设置对照组(不添加BCVFA)及7个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各试验组分别添加异丁酸(IB)、异戊酸(IV)、2-甲基丁酸(ME)、IB∶IV=1∶1、IB∶ME=1∶1、IV∶ME=1∶1及IB∶IV∶ME=1∶1∶1,经体外发酵72 h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及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RAS组和RIS组相比,70%WCS+30%RAS组pH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蛋白(MCP)和丁酸含量以及干物质降解率(DMD)均显著提高(P<0.05),且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显著高于RAS组(P<0.05);80%WCS+20%RIS组pH显著降低(P<0.05),MCP、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DMD均显著提高(P<0.05),且NDFD显著高于RAS组(P<0.05);70%WCS+10%RAS+20%RIS组pH显著降低(P<0.05),MCP含量和DMD均显著提高(P<0.05);70%WCS+20%RAS+10%RIS组pH显著降低(P<0.05),MCP含量和DMD均显著提高(P<0.05)。综合比较,70%WCS+20%RAS+10%RIS组为适宜组合。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MCP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IV∶ME组最高;挥发性脂肪酸方面,IB∶IV组和IB∶ME组丙酸和戊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养分降解率方面,对照组和IB∶IV∶ME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纤维素酶活性方面,IB∶ME组、IV∶ME组及IB∶IV∶ME组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V∶ME组最高。综上所述,以70%WCS+20%RAS+10%RIS为底物添加0.3%BCVFA(IV∶IB∶ME=1∶1∶1)能有效改善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月龄岗巴羊肉品质、营养成分及风味前体物质的差异。随机选取自然放牧条件下的6、18和48月龄健康去势岗巴公羊[平均体重分别为(19.67±3.04) kg、(25.08±0.36) kg和(30.68±1.02) kg]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月龄岗巴样随机选3只屠宰,测定其背最长肌的pH、色度、剪切力、滴水损失、熟肉率以及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风味前体物质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月龄岗巴羊肉的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6和18月龄岗巴羊肉的滴水损失极显著高于48月龄(P<0.01),而18月龄岗巴羊肉的剪切力低于其他月龄且熟肉率高于其他月龄,但差异不显著(P>0.05)。2)48月龄岗巴羊肉的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6和18月龄(P<0.05);18和48月龄岗巴羊肉的丝氨酸(Ser)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P<0.05),6和18月龄岗巴羊肉的苏氨酸(Thr)含量极显著高于48月龄(P<0.01),并随月龄升高而增加;6月龄岗巴羊肉的必需氨基酸(EAA)占比显著高于48月龄(P<0.05);6和18月龄岗巴羊肉的十七碳酸(C17∶0)含量显著低于48月龄(P<0.05)。3)6月龄岗巴羊肉的呈鲜物质5'-肌苷酸二钠(IMP)含量显著低于48月龄(P<0.05)。综上所述,不同月龄岗巴羊肉品质、营养成分和风味前体物质含量有较大差异,6月龄岗巴羊肉营养价值较高,18月龄岗巴羊肉品质较好、嫩度高、系水力强,48月龄岗巴羊肉则具有更浓郁的风味。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小麦低聚肽对小尾寒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35 kg左右、4月龄的健康小尾寒羊公羔羊30只,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0.3%小麦低聚肽)。试验期共75 d,包括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小麦低聚肽显著提高了肉羊背膘厚度(P<0.05),对肉羊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羊背最长肌的pH45 min、pH24 h以及肉色中的亮度(L*)和红度(a*)值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肉色中的黄度(b*)值显著提高(P<0.05),剪切力和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蒸煮损失有降低的趋势(P=0.09)。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小麦低聚肽对肉羊瘤胃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有增加的趋势(P=0.08)。本试验结果提示,小麦低聚肽能够增加羊肉的嫩度和保水能力,同时具有调节小尾寒羊瘤胃菌群结构的潜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浒苔粉(EPM)以及经过酶解工艺加工而成的浒苔酵素(EPH)和浒苔多糖(EPP)对云龙石斑鱼摄食、生长、脂代谢、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7 g左右的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分别饲喂无添加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分别添加0.2%的EPH(EPH0.2%组)、0.4%的EPH(EPH0.4%组)、0.03%的EPP(EPP0.03%组)、3.0%的EPM(EPM3.0%组)、0.1%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0.1%组)和1.0%鱿鱼膏(SP1.0%组)的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63 d。结果表明:1)3种浒苔生物制品都具有诱食作用,且摄食7~10 d后的诱食效果超过DMPT0.1%组。2)3种浒苔生物制品对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依次为EPM3.0%组>EPH0.2%组>EPH0.4%组>EPP0.03%组。3)与对照组相比,EPH0.2%组降低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而EPH0.4%组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EPH0.2%组和EPH0.4%组分别显著提高了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P<0.05),且3种浒苔生物制品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EPH0.4%组显著提高血清溶菌酶(LZM)活性(P<0.05)。5)与对照组相比,EPH0.4%组和EPP0.03%组头肾中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所有浒苔生物制品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EPH0.2%组头肾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6)攻毒试验后,EPM3.0%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10%,其次为EPH0.4%组,累积死亡率为20%。综上所述,3种浒苔生物制品在对云龙石斑鱼的摄食、生长、降血脂、抗氧化能力、免疫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通过酶解工艺等对浒苔进一步加工后,可在降低饲料中浒苔使用量的同时,达到或超过传统EPM的作用效果。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添加牛磺酸对杂交鳢生长性能、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抗氧化活性及免疫应答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2.02±0.02) g的杂交鳢450尾,随机分为3组:低碳水化合物组(LC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1%)、高碳水化合物组(HC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7%)和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添加牛磺酸组(HT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7%,牛磺酸添加量为1%),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饲喂8周。结果表明:与LC组相比,HC组的血浆葡萄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增加(P<0.05);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肝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oll样受体4(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与HC组相比,HT组的饲料系数(FC),血浆GLU含量及ALT、AST活性,肝脏丙二醛(MDA)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沉积率(PPV),血浆总蛋白(TP)含量、ALP活性、胰岛素含量,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肝脏胰岛素相关基因蛋白激酶B(AKT)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肝脏白细胞介素-10(IL-10)、TGF-β和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白细胞介素-8(IL-8)、IL-1β、TNF-α、TLR4和MyD88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高碳水化合物饲料可诱发杂交鳢的氧化应激和炎症,而添加牛磺酸可提高杂交鳢的抗氧化活性,缓解炎症,促进糖代谢。
本试验旨在探讨燕麦干草和苜蓿干草的组合效应对肉兔生长性能、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择28日龄的体重相近的新西兰白兔600只,随机分为5组,每个组设置6个重复,每个重复内20只肉兔,公母各占1/2。配制燕麦干草和苜蓿干草之和占比为28%的5种试验饲粮,其中对照组饲粮中燕麦干草∶苜蓿干草为0∶4,试验Ⅰ、Ⅱ、Ⅲ和Ⅳ组饲粮中燕麦干草∶苜蓿干草分别为1∶3、1∶1、3∶1和4∶0。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显示:1)试验Ⅰ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Ⅲ和Ⅳ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Ⅲ和Ⅳ组(P<0.05);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腹泻率和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2)各组之中以试验Ⅰ组饲粮各养分表观消化率最高,且试验Ⅰ组的饲粮能量、粗蛋白质、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Ⅲ和Ⅳ组(P<0.05)。3)各组之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含量与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4)试验Ⅰ组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绒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Ⅲ和Ⅳ组(P<0.05)。由此可见,肉兔饲粮中燕麦干草和苜蓿干草的最佳组合比例为1∶3,其可促进肠道发育,提高饲粮养分消化率,进而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炎性损伤与屏障功能障碍的缓解作用。将IPEC-J2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的LPS和白藜芦醇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18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确定LPS造模浓度(10.0 mg/L)和白藜芦醇预处理浓度(5.0、20.0、35.0 μmol/L)。分别用上述确定的预处理浓度(5.0、20.0、35.0 μmol/L)的白藜芦醇预处理IPEC-J2细胞后进行LPS(10.0 mg/L)诱导,同时设置对照组(不添加LPS与白藜芦醇)与LPS单独刺激组(添加10.0 mg/L LPS),测定细胞活性、细胞迁移率、炎症因子分泌量、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及紧密连接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相较于LPS单独刺激组,20.0 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可以显著缓解由LPS刺激引起的IPEC-J2细胞活性的降低(P<0.05);5.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组IPEC-J2细胞迁移率较LPS单独刺激组显著提高(P<0.05);5.0、20.0和35.0 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组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LPS单独刺激组(P<0.05),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高于LPS单独刺激组(P<0.05);5.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显著缓解了LPS刺激引起的细胞中IL-8、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升高(P<0.05)以及IL-10与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mRNA相对表达量的降低(P<0.05);5.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后细胞中封闭蛋白-1(claudin-1)、闭锁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且35.0 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后细胞中ZO-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白藜芦醇通过提高细胞迁移率、调节炎症细胞因子分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提高紧密连接相关基因表达,缓解LPS诱导的IPEC-J2细胞的炎性损伤和屏障功能障碍。
本试验旨在探究苜蓿miR156a(mtr-miR156a)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的靶基因及其对乳蛋白合成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外源性植物微小RNA(miRNA)调控奶牛乳蛋白合成提供研究基础。首先通过联川生物云平台、TargetScan和RNAhybrid在线网站预测和筛选出mtr-miR156a调控蛋白合成的候选靶基因,然后构建候选靶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2A 56 kDa调节亚基delta亚型(PPP2R5D)和磷酸肌醇3激酶调控亚单位2(PIK3R2)的重组质粒,并通过双荧光素酶验证鉴定出靶向基因,最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过表达mtr-miR156a对BMECs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以及酪蛋白编码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qRT-PCR鉴定了mtr-miR156a可以靶向结合PPP2R5D和PIK3R2并极显著降低其表达水平(P<0.01)。2)与mimic NC相比,过表达mtr-miR156a极显著降低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核糖体蛋白S6激酶beta-1(S6K1)、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B(eIF4B)、核糖体蛋白S6(RPS6)、结节性硬化症复合物亚基2(TSC2)、脑富集Ras同源物(RHE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相对表达量(P<0.01),极显著提高蛋白激酶B1(Akt1)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EIF4EBP1)相对表达量(P<0.01)。3)与mimic NC处理相比,过表达mtr-miR156a极显著提高酪蛋白alpha S1(CSN1S1)、酪蛋白alpha S2(CSN1S2)、酪蛋白beta(CSN2)和酪蛋白kappa(CSN3)相对表达量(P<0.01)。4)ELISA结果表明,与mimic NC处理相比,过表达mtr-miR156a显著提高BMECs培养液上清液中α酪蛋白和β酪蛋白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上清液中κ酪蛋白含量(P<0.01)。综上所述,mtr-miR156a通过靶向结合位于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mTOR信号通路的PPP2R5D和PIK3R2,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PDK1、S6K1、eIF4B、RPS6、Akt1、TSC2、RHEB、mTOR、eIF4E和EIF4EBP1等基因表达,上调BMECs中编码酪蛋白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参与BMECs中酪蛋白的调控。
本研究旨在对兰坪乌骨绵羊和普通绵羊在血浆代谢组学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试验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研究了12只兰坪乌骨绵羊和12只兰坪本地普通绵羊在血浆代谢组中不同代谢物特征。结果表明,共获得181种差异代谢物(P<0.05),其中阿苯达唑亚砜、阿苯达唑砜、4-羟基异亮氨酸等48种代谢物表达上调,麦考酚酸、异丙肾上腺素、18-羟基二十碳五烯酸等133种代谢物表达下调。代谢途径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富集于胆汁分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醛固酮调节的钠重吸收等9条通路,且在其中发现了6种标志代谢物(去氧胆酸、胆酸、石胆酸、鹅去氧胆酸、氢化可的松、雌三醇)参与调节兰坪乌骨绵羊的免疫、营养物质代谢、抗氧化能力等生物过程。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出兰坪乌骨绵羊和普通绵羊血浆代谢组学上的差异,为深入了解兰坪乌骨绵羊和普通绵羊生长及抗逆性能的潜在代谢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试验首先通过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小鼠乳腺炎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褪黑素(MT)对小鼠乳腺炎的防治作用。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选取14只健康的产后7~14 d的母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每组7只)。LPS组母鼠在第4对乳腺导管灌注50 μL 0.2 mg/mL的LPS,LPS诱导24 h后采集其血液及乳腺组织样品,测定血清及乳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含量。MT对小鼠乳腺炎的防治作用:选取56只健康的产后3~5 d的母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0.2 mL生理盐水,MT低、高剂量组每日分别按照1、2 mg/kg BW的剂量灌胃MT(溶于0.2 mL生理盐水)。共灌胃14 d,分别于第7、14天灌胃4 h后,从模型组以及MT低、高剂量组各挑选7只小鼠按照上述方法构建乳腺炎模型,LPS诱导24 h后采集血液及乳腺组织样品,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测定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和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含量或活性。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血清及乳腺组织中TNF-α、IL-6、IL-1β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IL-10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在小鼠第4对乳腺两侧的乳腺导管各灌注50 μL浓度为0.2 mg/mL的LPS可以成功建立小鼠乳腺炎模型。2)乳腺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显示,MT减轻了LPS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的损伤程度。3)灌胃7或14 d后,MT极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含量(P<0.01),并极显著提高IL-10的含量(P<0.01)。4)灌喂7或14 d后,MT极显著增强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SOD、GSH-Px与CAT活性(P<0.01),并极显著降低MDA含量(P<0.01)。综上所述,MT可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缓解LPS对小鼠乳腺组织造成的损伤。
本试验旨在探究牛油果油对高脂饲粮诱导的肥胖小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用水代法提取牛油果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其脂肪酸组成;采用60%高脂饲粮喂养C57BL/6J雄性小鼠构建肥胖模型,造模成功后,以325、650和975 mg/(kg·d)剂量的牛油果油分组灌胃4周。灌胃结束后,测定肥胖小鼠的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对肝脏和脂肪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检测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牛油果油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油酸、棕榈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13-十八碳烯酸,其中油酸占比为55.56%。325、650和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可显著降低肥胖小鼠体重增加量(P<0.001)和肝脏系数(P<0.05),使肥胖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改善肥胖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脂质沉积;此外,650和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还可使肥胖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1)。在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方面,325、650和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使肥胖小鼠肝脏中FX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肝脏中ATP结合盒转运体G5(ABCG5)、ATP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650和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显著上调了肥胖小鼠肝脏中肝X受体(LX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下调了肝脏中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325和650 mg/(kg·d)牛油果油干预显著下调了肥胖小鼠肝脏中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显著上调了肥胖小鼠肝脏中胆固醇27α-羟化酶(CYP27A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牛油果油能调节由高脂饲粮诱导的小鼠脂质代谢紊乱,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促进胆固醇排出和胆汁酸合成。
本试验旨在研究L-精氨酸(L-Arg)对脂多糖应激下大鼠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4只健康且体型相近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和L-Arg处理组(L-Arg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L-Arg组每日灌胃2 mL L-Arg溶液(0.2 g/kg BW L-Arg),CON组每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试验期共18 d,其中预试期3 d,正试期15 d。正式试验第14天,每个重复随机挑选1只大鼠腹腔注射2 mL LPS溶液(2 mg/kg BW LPS),其余大鼠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射LPS后禁食12 h,之后进行屠宰采样。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L-Arg组大鼠的第10天体重、末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升高(P<0.05);大鼠肝脏、胸腺和脾脏指数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LPS应激导致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LPS应激条件下L-Arg显著降低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P<0.05),显著升高ALB和TP含量(P<0.05)。3)LPS应激显著增加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而LPS应激条件下L-Arg显著降低大鼠上述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P<0.05)。4)LPS应激导致大鼠血清及回肠黏膜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LPS应激条件下L-Arg可显著提高大鼠血清和回肠黏膜T-AOC及回肠黏膜CAT活性(P<0.05)。5)LPS应激对大鼠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P>0.05),而L-Arg处理后大鼠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可知,LPS应激可诱导大鼠肝脏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及炎症;L-Arg能够促进大鼠生长,并可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以及改善回肠形态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缓解LPS攻毒对大鼠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究从羊瘤胃内容物中分离的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菌作用。首先对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并结合16S rDNA测序,通过生长曲线与产酸曲线证实其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与产酸能力;牛津杯双层平板法检测分离的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菌作用;乳酸抑菌试验探究分离的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发挥抑菌作用的最适pH。结果显示:从羊瘤胃内容物中分离的1株乳酸菌——粪肠球菌N3-1①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该乳酸菌的无菌发酵上清液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有抑菌作用,但经氢氧化钠(NaOH)处理后抑菌圈消失,表明该乳酸菌的无菌发酵上清液接近中性,不能发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菌作用。乳酸抑菌试验说明,pH为1.4~2.1时乳酸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H大于3.8时,无论是乳酸溶液还是乳酸菌无菌发酵上清液均不能观察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制作用。结论:本试验从羊瘤胃内容物分离出1株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乳酸菌——粪肠球菌N3-1①。通过产酸试验、乳酸抑菌试验和用NaOH处理乳酸菌无菌发酵上清液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证明乳酸菌无菌发酵上清液中发挥抑菌活性的物质为有机酸类,乳酸发挥作用的最适pH为1.4~2.1,这可为后续研究乳酸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机制提供试验基础。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严重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饲料中ZEA的脱毒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25种菌株中筛选出能有效降解ZEA的菌株,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探究不同位置的活性物质对ZEA的降解效果,并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对降解酶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筛选出一株可以高效降解ZEA的菌株,经鉴定为蔬菜芽孢杆菌(Bacillus oleronius)GX01,其在48 h时可降解85.39%的ZEA(5 μg/mL),该菌对数生长期为3~12 h,最适培养基为LB肉汤,最适培养和降解温度和pH分别为37 ℃和9.0。该菌株会分泌降解ZEA的胞外酶,经过分析可能为水解酶、脱羧酶和硫酯酶。结果提示,本研究筛选出的菌株蔬菜芽孢杆菌GX01具有较高的降解ZEA的能力,该菌的胞外酶是降解ZEA的关键酶,这为后续纯化ZEA降解酶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奠定了基础。
本试验旨在研究交换和组合附生微生物对青绿饲料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以甘蔗尾叶和象草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速离心(15 000×g,90 min)浸提液的方法得到其附生微生物,通过高温干燥灭菌(65 ℃,3 h;105 ℃,15 h)的方法得到灭菌原料。将灭菌后的甘蔗尾叶(S)和象草(E)分别接种甘蔗尾叶附生微生物(MS)、象草附生微生物(ME)以及两者混合附生微生物(1∶1)(MES)进行青贮。试验共6个处理,分别为E×ME、E×MS、E×MES、S×ME、S×MS和S×MES,每个处理5个重复,青贮100 d。青贮后进行12 d的有氧稳定性测定,对青贮开封时样本及青贮有氧不稳定时样本进行发酵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青贮原料对青贮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质(CP)和粗灰分(Ash)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附生微生物对青贮的DM、粗纤维(CF)和Ash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原料与附生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对青贮的DM、NDF、CP、CF和Ash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原料和附生微生物及其交互作用均对青贮的pH及乳酸、氨态氮、乙醇、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原料和附生微生物及其交互作用均对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甘蔗尾叶附生微生物以及甘蔗尾叶和象草混合附生微生物会提高象草青贮的有氧稳定性,甘蔗尾叶和象草混合附生微生物的发酵会提高甘蔗尾叶青贮品质。
本试验旨在研究秸秆种类及粒度对体外发酵、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以及纤维降解菌组成的影响,为揭示秸秆纤维素降解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3×3两因素试验设计,即3种农作物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和3种粒度(<0.15 mm、0.15~0.30 mm和>0.90 mm),每个处理3个重复。发酵48 h后,测定其体外发酵特性、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和发酵液中总细菌及纤维降解菌数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相比,玉米秸秆的初始发酵速率(FRD0)、干物质降解率(DMD)、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丙酸摩尔百分比、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总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数量以及微生物细胞膜疏水性(CSH)均显著提高(P<0.05)。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即减小秸秆粒度)会显著提高秸秆发酵时的FRD0、DMD、MCP和氨态氮(NH3-N)浓度(P<0.05),有提高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数量的趋势(P=0.05)。同时,秸秆种类与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秸秆发酵时DMD、NH3-N及MCP浓度、戊酸与异丁酸摩尔百分比、CSH、白色瘤胃球菌及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数量(P<0.05)。综上所述,3种秸秆中以玉米秸秆具有更好的消化降解特性,而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即减小秸秆粒度)有利于秸秆的消化降解,为反刍家畜提供更多的MCP。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化学处理对花棒营养价值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为对照组(花棒中不添加任何物质)、氨化组(添加花棒干物质重量4%的尿素)、碱化组(添加花棒干物质重量6%的氢氧化钙),每组6个重复,室温下贮存30 d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1)电镜图显示,对照组花棒呈现出了完整的纤维结构,细胞壁纤维结构基本没有被破坏,氨化组和碱化组花棒细胞壁纤维结构己经被破坏;花棒细胞壁纤维结构破坏程度为碱化组>氨化组>对照组。在干物质含量方面,氨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碱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粗蛋白质含量方面,氨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碱化组(P<0.05);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低于氨化组和对照组(P<0.05);在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在钙和粗灰分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2)在单宁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碱化组显著低于氨化组(P<0.05);在原花青素、总酚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氨化组和碱化组还原糖产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3)体外培养3、6、9、12 h时,产气量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体外培养24、36、48、72 h时,碱化组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体外培养72 h时,碱化组和氨化组发酵液pH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碱化组发酵液中氨态氮(NH3-N)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氨化组则显著升高(P<0.05);氨化组和碱化组发酵液中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碱化组发酵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综上所述,氨化和碱化处理均可以提高花棒的营养价值,降低酚类物质含量,改善体外瘤胃发酵状态,其中碱化处理效果优于氨化处理。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估菌酶协同发酵对花棒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以花棒为原料,设置4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菌酶剂)、J组(添加1×106 U/g地衣芽孢杆菌+5×106 U/g植物乳杆菌)、M组(添加50 U/g纤维素酶)和JM组(添加1×106 U/g地衣芽孢杆菌+5×106 U/g植物乳杆菌+50 U/g纤维素酶),在发酵第7、14、30、60天取样开展体外产气试验,记录累积产气量和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发酵第14天时,J组、M组和JM组快速产气量都存在产气滞后效应。J组和JM组快速产气量随发酵时间增长而增加,J组、M组和JM组在发酵第60天的快速产气量均显著高于发酵第7、14天(P<0.05)。在发酵第30和60天,J组和JM组慢速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各组pH为为6.66~6.83。在发酵第60天,各组之间氨态氮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J组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J组、M组和JM组乙酸、丙酸和总挥发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在花棒微贮发酵第60天时,对体外发酵效率有协同作用,对花棒的营养价值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