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张微, 李森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01-68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原位尼龙袋技术是评价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一种常用方法。影响此技术准确性的因素较多,且这些影响因素存在实验室之间,甚至实验室内部不统一的问题。本文针对原位尼龙袋技术在评价饲料营养价值中存在的不一致因素开展的相关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此技术评定羊饲料瘤胃蛋白质降解率的技术规程提出新的建议方案,同时为该技术在牛上的应用给出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提供参考。

  • 马文锋, 谢治江, 胡乃志, 高萌萌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08-68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低聚木糖是一种具有益生元活性的功能性聚合糖,有调节动物脂质代谢、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等生理功能,目前在畜禽饲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低聚木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出发,结合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低聚木糖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 张倩, 冯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17-68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量矿物元素(简称“微量元素”)是动物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在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机微量元素因其具有吸收利用率高、生物学效价高、毒性低以及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并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本文介绍了有机微量元素的定义与分类、吸收机制及其在猪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以期为有机微量元素在生猪养殖中有效替代无机微量元素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尹宇呈, 聂小燕, 白银山, 朱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26-68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饲料端全面禁抗后,仔猪所面临的肠道屏障损伤、氧化应激与肠道疾病等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改善仔猪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研究成为学术界和养猪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研究表明,肠道上皮细胞自噬在减少仔猪肠道氧化损伤、保护肠道屏障和维持肠道稳态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了细胞自噬发生过程、仔猪肠道上皮细胞自噬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营养调控的相关应用进展,以期为基于肠道上皮细胞自噬作为调控靶点,改善仔猪肠道健康和稳态的营养调控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陈璎, 简华锋, 董信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41-68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作为一种产蛋高峰期和后期频发的蛋鸡营养代谢性疾病,受遗传、营养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FLHS是商业化笼养蛋鸡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或手段。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蛋鸡FLHS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的并发症、FLHS模型构建常用方法、影响FLHS发生的因素及其营养调控措施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蛋鸡FLHS的合理防治和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 姜佳利, 席敏杰, 王博, 张瑞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53-686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蛋氨酸是反刍动物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具有调节糖和脂代谢、抗炎、抗氧化等多重生理作用。因瘤胃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生产中常采用过瘤胃蛋氨酸(RPM)的形式为反刍动物补充蛋氨酸。作为动物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中枢和重要的免疫器官,肝脏健康与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蛋氨酸可通过对肝脏代谢及其功能进行调控,进而可维护反刍动物的肝脏健康。因此,本文对蛋氨酸的理化性质及营养作用、RPM类型及其吸收进行概述,并对蛋氨酸对反刍动物肝脏健康的影响与机制展开综述,旨在为RPM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 曹佩佩, 马敏, 户春丽, 马燕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64-68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酮病作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会降低奶牛产奶量和繁殖性能,增加其他围产期疾病的患病风险,对乳制品行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酮体是奶牛酮病的重要代谢信号传导介质,酮病的发生涉及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多种代谢途径和基因组改变,但对酮病奶牛体内代谢物含量变化与候选基因之间的相关性缺乏了解。本文综述了酮体对奶牛机体内代谢的改变,并筛选酮病靶向基因,结合候选基因与代谢途径分析,有助于阐明奶牛酮病发病的潜在分子机制,为生产实践中快速精准诊断奶牛酮病提供技术支撑。

  • 梁蓉, 赵宝, 房义, 钟荣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72-68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羊肉风味是决定羊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和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主要关注点,其形成主要取决于羊肉中沉积的风味物质。改善羊肉风味是羊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本文重点综述了决定羊肉香味及膻味的挥发性物质,如醛类、醇类、酸类、酯类、烷烃、含硫化合物、4-烷基支链脂肪酸等风味物质的形成路径,并进一步探讨了饲粮营养、羊肉风味前体物质、关键酶及风味候选基因等因素调控羊肉风味的作用,以期为未来提高羊肉品质和降低膻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郜璐瑶, 李袁飞, 梅华迪,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82-68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丝兰提取物是以丝兰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提取的乙醚不溶物,它的主要活性成分包含皂苷、多酚类和多糖等,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猪和家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丝兰提取物具有促生长、改善肠道健康、提升产品品质以及减少臭气排放等多重作用,这些作用使其具备替代传统抗生素和促进减排的潜力,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就丝兰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和家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丝兰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开发利用以及猪和家禽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 欧念涛, 张岩, 刘孟哲, 李艳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894-690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化畜牧养殖中,各种应激因素可导致动物机体发生炎症反应,降低畜禽免疫力,并影响生产性能。植物精油(EOs)作为天然的植物性饲料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能够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等炎症通路,调节机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含量,发挥抗炎作用,预防机体炎症发生,提高畜禽免疫力。本文从EOs的抗炎活性、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EOs应用于畜禽生产中发挥抗炎活性并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 吕旦, 陈冰, 曹俊明, 赵红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03-69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γ-氨基丁酸(GABA)又名3-羧基丙胺、4-氨基丁酸或哌啶酸,是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热稳定性。GABA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神经递质具有抑制作用,参与调控机体多种代谢活动。研究显示,GABA具有抗惊厥、抗焦虑、抗应激、抗肌肉松弛及镇静作用;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大脑蛋白质合成及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繁殖性能、免疫功能等。GABA在肠道中可增加空肠绒毛长度,提高消化液分泌;在肝脏中可调节三大营养物质的储存,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GABA可从食物中获取或通过谷氨酸脱羧酶(GAD)对谷氨酸脱羧后生成,随后在γ-氨基丁酸转氨酶和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的催化下发生不可逆反应生成琥珀酸,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GABA的结构与合成、代谢途径,并重点阐述了GABA促进食欲、调节肠道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氧化能力、调节胰岛代谢和肝脏功能、缓解氧化应激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家禽、反刍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旨在为GABA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王浩轩, 张迦, 兰瑞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17-69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壳寡糖是自然界唯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寡糖,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生物学功能,可作为动物饲粮中安全有效的饲料添加剂。目前,对壳寡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禽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等方面。近几年研究表明,壳寡糖对肠道损伤也有保护作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壳寡糖的生物学功能及对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旨在为壳寡糖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吴燕婷, 朱剑锋, 胡文锋, 李雪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29-69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的应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重大变革,但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也成为了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因此需要寻找新型药物添加剂来代替传统抗生素。昆虫抗菌肽是昆虫自身为抵抗病原菌侵害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抑菌效果的小分子多肽。黑水虻抗菌肽具有广谱且高效的抗菌活性、产生耐药风险低、能够杀灭某些耐药性病原菌等优点,引起了畜禽养殖行业的重视。本文主要综述了黑水虻抗菌肽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学功能,分析了黑水虻抗菌肽用于开发新型药物添加剂的潜力所在,为黑水虻抗菌肽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开发新型药物添加剂、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供新的方向。

  • 王妍, 郭长征, 黎观红,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42-69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单宁是一类来源于多种植物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其结构复杂,可以分为水解单宁和缩合单宁。研究表明,单宁具有抗腹泻、抑菌、抗氧化和抗炎等生物学功能。同时,单宁的功能与其结构、来源和提取方法等密切相关。近年来,植物单宁因有望作为一种天然的替抗添加剂而受到广泛关注,且在动物生产上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单宁的提取方法、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以期为植物单宁替抗添加剂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研究论文
  • 白长胜, 田秋丰, 金振华, 王欢, 刘秋瑾, 史同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58-696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糙皮侧耳菌HXS-M1发酵复方中草药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情况、血清生化指标及粪便菌群的影响。选用28日龄、初始体重为(8.13±0.43) kg、健康的三元(杜×长×大)断奶仔猪7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非发酵复方中草药(U组)和0.5%发酵复方中草药(F组)。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 1)与C组相比,U组和F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提高(P<0.01),料重比极显著下降(P<0.01);与U组相比,F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提高(P<0.01),料重比极显著下降(P<0.01)。2)与C组相比,U组和F组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与U组相比,F组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3)与C组相比,F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F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U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U组和F组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U组相比,F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球蛋白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4)与C组相比,U组和F组的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粪便中乳酸菌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与U组相比,F组的粪便中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发酵复方中草药和非发酵复方中草药均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降低腹泻率,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且发酵复方中草药的效果明显优于非发酵复方中草药。

  • 温巧玲, 石炳钊, 刘玉兰, 康萍, 曹昱, 王济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69-697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乳化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血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选用80头平均体重为(8.43±0.32) kg的25日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粮中添加2%的大豆油)和乳化油组(基础饲粮中添加2%的乳化油),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 1)2组之间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乳化油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3)与对照组相比,乳化油组的血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乳化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没有影响,但可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 范秋丽, 张典铨, 潘晨璐, 林厦菁, 苟钟勇, 林志恒, 叶金玲, 丁发源, 程忠刚,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77-698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栀子对1~5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浆生化指标、空肠黏膜细胞因子含量以及肝脏和肾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并确定栀子在黄羽肉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选取720只初始体重为(38.44±0.06) 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麻黄肉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0.4%、0.8%、1.2%和1.6%栀子,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公母各占1/2)。试验期51 d。结果表明: 1)黄羽肉鸡平均日采食量随饲粮栀子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0.4%和0.8%栀子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有所提高(P>0.05),0.4%、0.8%和1.6%栀子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黄羽肉鸡肺脏指数随饲粮栀子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栀子组肺脏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3)随着饲粮栀子添加水平的提高,黄羽肉鸡血浆总蛋白含量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血浆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呈线性提高(P<0.05),血浆肌酸激酶活性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0.4%栀子组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0.4%、0.8%和1.6%栀子组血浆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1.6%栀子组黄羽肉鸡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5)随着饲粮栀子添加水平的提高,黄羽肉鸡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肾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肝脏T-SOD活性呈二次变化(P<0.05),肾脏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线性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栀子可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空肠黏膜sIgA含量以及肝脏和肾脏抗氧化酶活性;以生长性能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依据二次曲线回归模型估测,黄羽肉鸡饲粮中栀子适宜添加水平为0.66%~0.95%。

  • 曹素梅, 罗状状, AYALEW Habtamu, 徐长春, 刘英丽, 张永松, 杨宏, 吴长江, 刘成, 张海军,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6989-700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磷酸一二钙(MDCP)为参照物,以1~21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清磷代谢以及胫骨发育和磷代谢相关指标为评价指标,评价高温烧结法磷酸三钙(TCP)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为TCP在肉鸡上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试验采用“2×4+1”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1 08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9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2种磷源各设定5个无机磷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基础饲粮)、0.07%、0.14%、0.21%和0.28%,对应9个组(对照组共用);基础饲粮非植酸磷含量为0.16%。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磷添加组1~21日龄肉仔鸡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死淘率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粮磷添加水平的提高,1~21日龄肉仔鸡终末体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呈线性提高(P<0.05),死淘率呈线性降低(P<0.05)。2)与添加MDCP相比,添加TCP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仔鸡血清钙和磷含量(P<0.05)。随着饲粮磷添加水平的提高,21日龄肉仔鸡血清钙和磷含量均呈线性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磷添加组21日龄肉仔鸡胫骨密度和胫骨强度显著提高(P<0.05)。随着饲粮磷添加水平的提高,21日龄肉仔鸡胫骨长度、胫骨密度、胫骨矿物质含量和胫骨强度均呈线性提高(P<0.05)。当饲粮磷添加水平为0.28%时,21日龄肉仔鸡胫骨发育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饲粮磷添加水平为0.07%和0.14%时(P<0.05)。4)与对照组相比,磷添加组21日龄肉仔鸡胫骨钙和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随着饲粮磷添加水平的提高,21日龄肉仔鸡胫骨灰分、钙和磷含量以及灰分总磷沉积量均呈线性提高(P<0.05)。5)以MDCP(100.0%)为参照物,以1~21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以及胫骨发育和磷代谢相关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高温烧结法TCP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为63.6%~117.8%。综上可知,相对于MDCP(100.0%),1~21日龄肉仔鸡对高温烧结法TCP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为96.4%;当磷源为高温烧结法TCP时,饲粮无机磷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28%。

  • 陈凯, 张旭, 吴聪, 罗志嘉, 文野, 谭智阳, 张慧, 马玉勇, 戴求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03-701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充分利用各曲线模型载荷信息,对家禽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3种生长模型曲线进行求导解析,为湘黄鸡生长阶段划分和精准营养调控提供参考。本试验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湘黄鸡300只,分为6个组,每组50只。试验期为20周,每周抽取12只鸡测定体重,抽取6只鸡麻醉致死后粉碎待测体成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含量和总能(GE),并使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生长模型对湘黄鸡体重和体成分沉积进行拟合分析,计算出各个拐点周龄(IPA)以及对应的拐点体重(IPW)和拐点体成分(IPBC)。结果表明: 湘黄鸡体重生长曲线最佳拟合模型为Gompertz(R2>0.99),其IPA公母混合分别为2.16、8.28和14.40周龄;公鸡分别为2.51、8.01和13.50周龄;母鸡分别为1.68、8.72和15.77周龄。IPW公母混合分别为116.80、588.59和1 091.17 g;公鸡分别为123.72、623.47和1 155.83 g;母鸡分别为111.89、563.88和1 045.35 g。湘黄鸡体成分沉积曲线最佳拟合模型是Logistic(0.96<R2<0.97),其IPA分别为4.91~5.58周龄、9.30~9.61周龄和13.65~13.74周龄。根据体重生长曲线拟合结果可知,湘黄鸡生长阶段可划分为0~2周龄、3~8周龄、9~14周龄和15周龄至上市4个阶段;而根据体成分沉积曲线拟合结果可知,湘黄鸡生长阶段可划分为0~5周龄、6~9周龄、10~13周龄和14周龄至上市4个阶段;但是根据拟合度结果来看,体重拟合曲线阶段划分更具有可信度。

  • 武佳玉, 王亚楠, 安钰, 田昌宇, 王凌峰, 齐德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15-702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基于析因法原理,通过将营养需要分为生长需要和维持需要2部分,建立7~12周龄京粉6号蛋鸡氨基酸需要量动态预测模型。生长需要试验选取96只7周龄京粉6号蛋鸡,随机分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均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为7~12周龄,用于建立氨基酸生长需要量模型。维持需要试验分别于7~8周龄、9~10周龄和11~12周龄各进行1次,每次选取60只蛋鸡,随机分为限饲组和无氮饲粮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每次试验期为7 d,建立氨基酸维持需要量模型。综合氨基酸生长需要量和维持需要量,建立氨基酸需要量动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1)7~12周龄蛋鸡生长曲线拟合方程为:BWt=3 224.649exp[-3.561exp(-0.012t)](R2=0.999)。式中:BWtt日龄体重(g);t为日龄。2)随着日龄的增长,7~12周龄京粉6号蛋鸡胴体和羽毛氨基酸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3)7~12周龄蛋鸡氨基酸需要量模型为:TAAR={14.207exp[-3.561exp(-0.012t)-0.012t]+53.321exp[-7.122exp(-0.012t)-0.012t]}×1 000×AAc/NPU+{-1.033exp[-3.561exp(-0.012t)-0.012t]+44.434exp[-7.122exp(-0.012t)-0.012t]}×1 000×AAf/NPU+{19.67×{3 224.649exp[-3.561exp(-0.012t)]}0.75×AAm+C}/SID;TAAR=(8×10-7BW2+0.004BW+0.706)×1 000×AAc/NPU+(-4×10-6BW2+0.009BW-2.936)×1 000×AAf/NPU+(19.67×BW0.75×AAm+C)/SID。式中:TAAR为氨基酸需要量(mg/d);AAc为胴体氨基酸模式(%);AAf为羽毛氨基酸模式(%);NPU为蛋白质净利用率(%);AAm为用于维持的氨基酸模式(%);C为肌酐排泄量(mg/d);SID为氨基酸消化率(%);t为日龄;BW为体重(g);BW0.75为代谢体重(g)。综上所述,本试验利用析因法建立了7~12周龄京粉6号蛋鸡氨基酸需要量动态预测模型。

  • 贺月华, 梁文杰, 祝廷奇, 张宾宾, 郭海山, 刘双星, 刘平泉, 李文婷, 李东华, 孙桂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28-703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维生素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对种公鸡精液品质及睾丸机能重塑的影响。选取50只体重[(1.49±0.24) kg]相近、健康的350日龄贵妃种公鸡,禁食15 d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25只。对照组在恢复期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恢复期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维生素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试验分为预试期7 d、禁食期15 d和恢复期32 d,共计54 d。记录2组禁食前1天(F0)、禁食第15天(F15)和恢复饲喂第32天(R32)时公鸡的体重以及R32时的睾丸重、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并对R32时的睾丸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显示: 1)在R32时,试验组公鸡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公鸡精子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睾丸重和精子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2)对2组公鸡睾丸组织进行RNA-seq分析,共获得57个差异基因,其中9个基因上调,48个基因下调,差异基因主要被注释到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激活剂活性、JAK信号转导接头活性等功能以及精囊形态发生和肌动蛋白丝束组件等过程;主要富集在甲型流感、碱基切除修复、MAPK信号通路和产生免疫球蛋白A的肠道免疫网络通路中。综上可知,维生素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可以通过加快种公鸡体重恢复、提高精子活力改善精液品质;通过对睾丸组织进行RNA-seq分析,筛选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TAL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晚疫病抗性基因(BLB1)、血管生成素4(ANGPT4)、Nei核酸内切酶Ⅷ样蛋白3(NEIL3)等基因可作为研究种公鸡精液品质和睾丸机能的候选基因。

  • 刘宏祥, 张雪萍, 王震, 邹可欣, 王逸飞, 宋卫涛, 朱春红, 陶志云, 王志成, 徐文娟, 顾昊天, 李慧芳, 章双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40-705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剩余采食量(RFI)肉鸭在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内脏器官间的差异,以探究RFI对快大型肉鸭的影响。试验选用400只快大型肉鸭(公母各占1/2)作为试验候选群体,于个体笼中从15日龄饲喂至35日龄,计算RFI后分为低剩余采食量(LRFI)组和高剩余采食量(HRFI)组,每组各30只公鸭和30只母鸭。每只个体称量35日龄体重后测定屠宰性能,计算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瘦肉率和腹脂率等指标;称量肝脏重和肌胃重并计算肝脏率和肌胃率,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长度并计算肠道总长度。结果表明: 1)对于生长性能,公鸭和母鸭LRFI组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FCR)均极显著低于HRFI组(P<0.01);母鸭15日龄体重、35日龄体重、代谢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在HRFI组和LRFI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公鸭LRFI组上述指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HRFI组(P<0.05或P<0.01)。2)对于屠宰性能,公鸭LRFI组屠宰率和腹脂率均极显著低于HRFI组(P<0.01),胸肌率、腿肌率和瘦肉率均极显著高于HRFI组(P<0.01);母鸭LRFI组腹脂率极显著低于HRFI组(P<0.01),腿肌率和瘦肉率极显著高于HRFI组(P<0.01),而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与HRFI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3)对于内脏器官,公鸭和母鸭LRFI组肝脏率和肌胃率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HRFI组(P<0.05或P<0.01);母鸭所有肠段的长度及肠道总长度在HRFI组和LRFI间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公鸭LRFI组空肠长度和肠道总长度显著高于HRFI组(P<0.05)。综上所述,与HRFI快大型肉鸭相比,LRFI快大型肉鸭公鸭体重显著增加,而母鸭体重没有显著变化;LRFI快大型肉鸭公鸭和母鸭饲料效率均更高,腹脂沉积更少,同时屠宰性能和内脏器官部分指标甚至更优。这提示,对RFI的负向选择可以提高快大型肉鸭的饲料效率和屠宰性能,但需注意避免公鸭体重进展过快。

  • 韩兴状, 张贝贝, 张名爱, 凡文磊, 巩宇, 王小龙, 王宝维, 李文立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51-705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赖氨酸水平对五龙鹅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筛选产蛋期五龙鹅饲粮中适宜赖氨酸水平。试验挑选120只体况相近的34周龄五龙鹅,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1公4母)。各组分别饲喂赖氨酸水平为0.53%、0.62%、0.73%、0.83%、0.92%和1.03%的饲粮。试验期为17周。结果表明: 1)0.83%组的料蛋比显著低于0.53%、1.03%组(P<0.05)。2)0.83%组的蛋黄颜色显著高于0.53%、0.62%、1.03%组(P<0.05)。3)0.83%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53%、0.62%、1.03%组(P<0.05),0.83%组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低于0.53%、0.62%、1.03%组(P<0.05),0.83%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0.53%、0.62%、0.92%、1.03%组(P<0.05),0.83%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0.53%、1.03%组(P<0.05)。4)通过饲粮赖氨酸水平拟合料蛋比、产蛋率、平均蛋重及血清总蛋白、尿酸和总胆固醇含量等指标,得到五龙鹅饲粮中适宜赖氨酸水平为0.79%~0.83%。由此可见,综合考虑各指标,产蛋期五龙鹅饲粮中赖氨酸适宜水平为0.81%。

  • 李天宇, 孙同玉, 屠焰, 张涛, 刘松林, 陆伟, 杨宏, 黄艳玲, 马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60-706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磷源对泌乳后期奶牛泌乳性能和血浆代谢物的影响。选择60头体重、胎次、采食量和泌乳天数相近的泌乳后期荷斯坦奶牛,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头。2组奶牛饲粮中的磷分别来源于磷酸氢钙(DCP)和采用高温烧结法制备的磷酸三钙(TCP),2种饲粮主要营养成分和钙、磷含量均一致。试验期65 d,包括预试期10 d和正试期55 d,期间每天记录试验牛的产奶量,并于试验第30和65天采集乳样并进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第65天采集血液测定血浆中的代谢物。结果表明: 1)2组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2组奶牛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和钙含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DCP组血浆磷含量显著高于TCP组(P<0.05);3)不同磷源条件下奶牛血浆中存在的差异代谢物有31种,其中TCP组血浆代谢物相对DCP组上调的有肌肽、甲基咪唑乙酸等,通过对差异代谢物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显著富集的通路只有组氨酸代谢(P<0.05)。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磷源对于奶牛泌乳性能无显著影响,TCP可能提高了奶牛对磷的利用率,且上调了血浆中与抗氧化和抗炎相关的代谢物,对奶牛健康有积极影响。

  • 常帅飞, 程雨辰, 任文义, 李海波, 何金童, 康燕, 孔晓丽, 张力莉, 徐晓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68-70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纤维源富集奶牛瘤胃纤维降解菌多样性的变化。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个组,分别为无碳源的对照组(CK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组(CMC组)、微晶纤维素组(MCC组)和Whatman No.1滤纸组(WN组),每组6个重复。开展体外瘤胃发酵试验,研究不同纤维源对发酵参数以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1)MCC组和WN组pH均显著低于CK组和CMC组(P<0.05)。各试验组乙酸、丁酸、戊酸浓度和乙丙比均显著高于CK组(P<0.05);CMC组异丁酸浓度显著高于CK组(P<0.05);MCC组丙酸、异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显著高于CK组(P<0.05),异戊酸浓度显著低于CK组(P<0.05);WN组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CK组(P<0.05),异戊酸浓度显著低于CK组(P<0.05)。2)在α多样性分析中,MCC组和WN组Chao1指数、Sobs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_e指数和PD指数均显著低于CK组和CMC组(P<0.05)。在门水平上,各试验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CK组(P<0.05),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CK组(P<0.05);MCC组纤维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在属水平上,各试验组拟杆菌属、Pyramidobacter和颤螺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组(P<0.05);CMC组梭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组(P<0.05),普雷沃氏菌属和琥珀酸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组(P<0.05);MCC组毛螺菌属、梭菌属、瘤胃球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和纤维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组(P<0.05),琥珀酸单胞菌属和丁酸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组(P<0.05);WN组毛螺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组(P<0.05),而丁酸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组(P<0.05)。3)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与乙酸和戊酸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毛螺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与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异戊酸浓度和pH呈显著负相关(P<0.05);梭菌属相对丰度与异丁酸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与丙酸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奶牛瘤胃纤维降解菌对Whatman No.1滤纸的降解速率最高;奶牛瘤胃纤维降解菌对不同纤维源的偏好性有明显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钠富集梭菌属,微晶纤维素富集纤维杆菌属,Whatman No.1滤纸富集瘤胃球菌属。

  • 张曼, 王书祥, 程晨旭, 申迪, 杨英魁, 王迅, 吕佳颖, 刘文辉, 张纪元, 刘书杰, 孔祥颖, 柴沙驼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81-709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亚麻籽水平饲粮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接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3岁雄性牦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牛。各组分别饲喂亚麻籽水平分别为0(A组,对照组)、5%(B组)、10%(C组)、15%(D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 1)C和D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A组(P<0.05),B和C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A组(P<0.05)。2)B和D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D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3)B、C和D组的瘤胃pH显著高于A组(P<0.05),B、C和D组的瘤胃氨态氮、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的瘤胃乙酸/丙酸显著低于A组(P<0.05)。4)在门水平上,B和C组的瘤胃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组(P<0.05),B和C组的瘤胃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的瘤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组(P<0.05),B、C和D组的瘤胃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A组(P<0.05)。在属水平上,B、C和D组的瘤胃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低于A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5%的亚麻籽提高了牦牛生长性能和瘤胃液优良菌门的相对丰度。

  • 白丽莎, 艾比布拉·伊马木, 汪梦洁, 于琴, 马小龙, 张建新, 王光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097-71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棉渣生物饲料对育肥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血液指标及瘤胃和直肠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60头体重(306.71±2.69) kg的安格斯肉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牛。对照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用棉渣生物饲料代替基础饲粮中30%(H组)和45%(S组)玉米青贮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 1)H组的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CK组和S组(P<0.05)。S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CK组和H组(P<0.05),料重比显著高于CK组和H组(P<0.05)。2)CK组的瘤胃pH和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H组(P<0.05)。S组的瘤胃乙酸含量显著低于CK组和H组(P<0.05),H组的瘤胃丙酸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S组(P<0.05);H组和S组的瘤胃乙酸/丙酸显著低于CK组(P<0.05),且S组显著低于H组(P<0.05)。3)CK组的血液白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活性及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S组(P<0.05)。H组和S组的血液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且S组显著高于H组(P<0.05)。H组的血液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S组(P<0.05)。H组的血液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S组(P<0.05)。4)在门水平上,3组的瘤胃和直肠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在属水平上,CK组的瘤胃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毛螺菌科-NK3A20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H组的瘤胃优势菌属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Prevotella,S组的瘤胃优势菌属是乳酸球菌属(Lact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CK组的直肠优势菌属是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和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H组的直肠优势菌属是肠球菌属(Enterococcus)、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Romboutsia,S组的直肠优势菌属是EnterococcusTuricibacterRomboutsia。由此可见,用棉渣生物饲料代替基础饲粮中30%玉米青贮有利于育肥牛生长,可降低应激敏感性和酸中毒,改变瘤胃和直菌群属水平结构。

  • 李明威, 李元晓, 王佳佳, 宋朱朝, 姚捷, 云颖, 包文龙, 孙娟娟, 孔庆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108-711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马铃薯皮渣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对育肥安格斯公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36头16月龄体重[(546.75±25.76) kg]和体况相近的安格斯公牛,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对照组饲喂以全株玉米青贮为主要粗饲料的基础饲粮(Ⅰ组),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用马铃薯皮渣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替代基础饲粮中50%(Ⅱ组)和100%(Ⅲ组)全株玉米青贮(干物质基础)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 1)各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Ⅲ组育肥牛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随着马铃薯皮渣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添加比例的提高,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有升高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与Ⅰ组相比,Ⅱ组育肥牛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提高(P<0.05),Ⅲ组血清AL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Ⅱ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提高(P<0.05);Ⅲ组血清尿素氮(UN)和GLU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4)随着马铃薯皮渣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添加比例的提高,育肥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断提高,其中Ⅲ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5)Ⅲ组养殖收益最高为13.83元/(头·d),分别比Ⅰ组和Ⅱ组提高2.45和1.41元/(头·d)。综上所述,马铃薯皮渣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对育肥安格斯公牛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能够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并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用来替代全株玉米青贮。

  • 狄亚鹏, 方勇儒, 张凌云, 焦婷, 张小强, 孟怀旺, 赵生国, 车陇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120-713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包被甜菜碱(CBet)对育肥后期平凉红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特性及瘤胃和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18头20月龄、平均体重为(470.78±16.10) kg、体况良好、体型一致的育肥后期平凉红牛公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5和7.0 g/d CBet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4 d。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极显著提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瘤胃pH和氨态氮(NH3-N)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Ⅰ组瘤胃乙酸、丁酸和戊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瘤胃微生物区系的Shannon指数极显著提高(P<0.01),瘤胃中优势菌门(拟杆菌门、髌骨菌门和纤维杆菌门)和优势菌属(普氏菌属、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和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有所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粪便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和优势菌属(瘤胃球菌科UCG-005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相对丰度有所提高(P>0.05),而粪便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另枝菌属相对丰度有所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CBet可以提高育肥后期平凉红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并提高瘤胃中特有微生物相对丰度,增加瘤胃微生物多样性,进而改变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模式,提高其对纤维的消化能力,维护瘤胃健康,同时还能改善后肠道菌群平衡,且以添加3.5 g/d为宜。

  • 武伟成, 陈东, 钟港, 周文君, 张佰忠, 易康乐, 祝贺, 彭繁昌, 李付强, 谢永中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134-71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安格斯牛、安本杂F1代(安格斯牛♂×湘西黄牛♀)和湘中黑牛(安格斯牛♂×安本杂F1代牛♀)之间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和肉品质的不同。选取22月龄左右、胎次相近、饲养管理水平一致的健康安格斯牛[(458.97±34.43) kg]、安本杂F1代牛[(426.21±27.75) kg]和湘中黑牛[(420.58±29.62) kg]各10头作为试验动物,分为3组,饲喂相同的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 1)安格斯牛和湘中黑牛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以及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和总能(GE)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安本杂F1代牛(P<0.05),料重比(F/G)显著低于安本杂F1代牛(P<0.05)。2)安格斯牛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肌酐(CRE)含量显著高于安本杂F1代牛和湘中黑牛(P<0.05)。3)安本杂F1代牛和湘中黑牛瘤胃pH显著高于安格斯牛(P<0.05),安格斯牛瘤胃氨态氮(NH3-N)、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安本杂F1代牛和湘中黑牛(P<0.05)。4)各组肉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安格斯牛的生长性能优于安本杂F1代牛和湘中黑牛,随着安格斯牛血统在湘西黄牛中比例的提高,湘中黑牛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优于安本杂F1代牛,而安本杂F1代牛和湘中黑牛更能抵抗后期育肥中高精料引起的肾脏损伤,本研究结果为湘中黑牛的品种选育提供了数据支撑。

  • 毛晨羽, 高丽, 王储, 殷雪蕾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145-71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光照周期变化对绒山羊血清激素指标、毛囊形态和皮肤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8只阿尔巴斯绒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对照组(CG组)采用自然光照周期,短光照周期组(SDPP组)采用光照8 h/d、黑暗16 h/d的光照周期,渐减光照周期组(SPP组)采用光照时间从16 h/d逐渐缩短到8 h/d的光照周期。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 1)试验第26~60天,SDPP组的血清褪黑素(MLT)浓度显著高于CG组(P<0.05);试验第52~60天,SPP组的血清MLT浓度显著高于CG组(P<0.05)。试验第46~60天,SDPP组的血清催乳素(PRL)浓度显著低于CG组(P<0.05);试验第56~60天,SPP组血清PRL浓度显著低于CG组(P<0.05)。试验第54~60天,SDPP和SPP组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显著高于CG组(P<0.05)。试验第56~60天,SDPP和SPP组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显著高于CG组(P<0.05)。试验第48~60天,SDPP组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浓度显著高于CG组(P<0.05);试验第52~60天,SPP组的血清T3浓度显著高于CG组(P<0.05)。2)试验第60天,SPP组的次级毛囊深度和初级毛球宽度显著高于CG组(P<0.05),次级毛球宽度显著高于CG和SDPP组(P<0.05)。SDPP和SPP组的毛囊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G组(P<0.05),SPP组的毛囊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G和SDPP组(P<0.05)。3)试验第30天,SDPP组的皮肤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CG和SPP组(P<0.05);试验第60天,SDPP和SPP组的皮肤组织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CG组(P<0.05),皮肤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G组(P<0.05)。试验第60天,SDPP和SPP组的皮肤组织中SOD1、GPx4和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G组(P<0.05)。由此可见,短光照和渐减光照周期可以通过影响绒山羊毛囊发育激素指标的分泌和介导关键基因表达同时影响毛囊活动,使在自然条件下的次级毛囊深度变深,毛球宽度变宽;同时,缩短光照周期会提高绒山羊皮肤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为羊绒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 张雨, 王瑶, 杨幸达, 郭志恒, 张立阳, 付彤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161-717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黄芩苷和包被黄芩苷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33.01±2.68) kg]相近、健康的3月龄湖羊公羔36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1%黄芩苷(黄芩苷组)和0.1%包被黄芩苷(包被黄芩苷组)的饲粮(干物质基础)。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黄芩苷组和包被黄芩苷组育肥湖羊平均日增重(ADG)和干物质采食量(DMI)均显著提高(P<0.05),且黄芩苷组终末体重和总增重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黄芩苷组和包被黄芩苷组育肥湖羊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均显著提高(P<0.05),且黄芩苷组胴体净肉重和胴体净肉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黄芩苷组和包被黄芩苷组育肥湖羊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B)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黄芩苷组和包被黄芩苷组育肥湖羊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显著降低(P<0.05);包被黄芩苷组背最长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黄芩苷组和包被黄芩苷组育肥湖羊背最长肌硬脂酸和山萮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亚油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包被黄芩苷组背最长肌油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6)与对照组相比,黄芩苷组育肥湖羊每头羊毛利润提高49.58%,而包被黄芩苷组每头羊毛利润降低11.69%。综上所述,饲粮添加0.1%黄芩苷和0.1%包被黄芩苷能够提高育肥湖羊ADG和DMI,并提高其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推荐在育肥湖羊饲粮中以添加0.1%黄芩苷为宜。

  • 王旭光, 马青, 杨宇为, 赵媛媛, 李麦, 周玉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173-718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分析饲粮的均衡性,本试验首先运用CNCPS对7种饲粮进行评价分析,7种饲粮分别为基础原料+柠条、基础原料+黑麦草、基础原料+芦苇草、基础原料+燕麦草、基础原料+稻草、基础原料+稻壳、基础原料+玉米芯(分别对应试验1~7组);然后选择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5月龄滩羊公羊[体重为(28.31±1.49) kg]10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5只,分别饲喂7种饲粮,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与生长性能加以验证。结果表明: 1)试验5组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含量最高,且不可降解碳水化合物(CC)含量最低,说明其碳水化合物(CHO)在瘤胃中拥有较高降解速率与利用率。试验4组快速降解蛋白质(PA)含量最高,说明其粗蛋白质(CP)在瘤胃中拥有较高降解速率,试验7组结合蛋白质(PC)含量最低,说明其CP在瘤胃中具有较高利用率。2)试验7组干物质(DM)、CP与粗脂肪(EE)的消化率较高,干物质采食量(DMI)与平均日增重(ADG)均属各组最大值。综上所述,含有玉米芯的试验7组饲粮具有较优的饲料转化率,对育肥滩羊饲喂效果最优,其次是含有燕麦草的试验4组。这说明通过高程度粉碎处理并与其他优质饲料配合使用,合理配制饲粮,可以有效利用营养成分较差的玉米芯。

  • 李双明, 张力, 闫云峰, 王旭哲, 张凡凡, 马春晖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185-719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纤维素分解菌(CDB)与同质型乳酸菌联合接种对青贮玉米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酶活性和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采用真空袋法调制全株青贮玉米,设计3个处理,CK处理仅添加去离子水;LP处理混合接种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1∶1,质量比),接种量共计5×105 CFU/g FM;TX处理在LP处理的基础上接种CDB,CDB中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比例为2∶1∶1(质量比),添加量为0.3%。对发酵结束后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主要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酶活性及瘤胃降解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TX处理的pH和乳酸(LA)、淀粉含量及霉菌数量显著高于CK和LP处理(P<0.05)。LP处理的乙酸(AA)含量显著低于CK和TX处理(P<0.05)。CK处理的干物质(DM)含量显著低于LP和TX处理(P<0.05)。TX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显著低于CK和LP处理(P<0.05)。2)开袋5 d时,TX处理的pH、有害微生物(酵母菌、霉菌)数量显著高于LP和CK处理(P<0.05)。CK处理的二氧化碳(CO2)产气量显著高于LP和TX处理(P<0.05)。CK和LP处理的有氧稳定时间显著高于TX处理(P<0.05)。3)发酵10、35 d时,TX处理的半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发酵60 d时,各处理淀粉酶活性按高低排序为LP处理>TX处理>CK处理(P<0.05)。4)降解72 h时,LP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显著高于CK处理(P<0.05),CK处理的有机物降解率(OMD)显著高于LP和TX处理(P<0.05)。5)CK和TX处理的有机物快速降解部分、慢速降解部分和潜在降解部分均显著高于LP处理(P<0.05)。综上所述,CDB与同质型乳酸菌联合接种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有机酸含量和营养品质,提高了发酵过程中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以及有机物降解率。

  • 王振阳, 胡杨恺, 李泽伦, 王嘉军, 王豪杰, 邓红雨, 范佳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196-72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芦竹叶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5个组,分别用0(对照组)、25%、50%、75%和100%的芦竹叶替代苜蓿干草(干物质基础),各组分别进行3、6、9、12和24 h分批次体外发酵,每个时间点做3个重复,测定产气参数、养分降解率、发酵参数以及菌群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发酵24 h时,75%组累积产气量、产气速率和产气迟滞时间以及干物质降解率和有机物降解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理论最大产气量显著提高(P<0.05);75%组和100%组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提高(P<0.05),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降低(P<0.05);75%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丙酸含量和乙酸/丙酸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pH均在正常范围内。2)体外发酵24 h时,各组之间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75%组各菌门相对丰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75%组各菌属相对丰度与对照组相比亦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分析,共鉴定出19个差异物种,其中对照组、25%组、50%组、75%组和100%组分别有2、1、5、8和3个。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芦竹叶替代苜蓿干草可改善瘤胃体外发酵特性,提高部分降解纤维菌群丰度,建议替代比例为75%。

  • 张遨然, 郑云凡, 尹望, 蒲晓庆, 赵敏, 李勇, 晏秋波, 王红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212-722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发酵菜籽褐饼(FRBC)替代部分豆粕对鲤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沉积率、全鱼和肌肉营养组成、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采用等氮(42%粗蛋白质)等脂(11%粗脂肪)的原则,以含25%豆粕的饲料为对照饲料,分别以FRBC替代8%、18%、27%和36%的豆粕,对应的饲料中FRBC的添加比例分别为0(FRBC0组,作为对照组)、3%(FRBC3组)、6%(FRBC6组)、9%(FRBC9组)、12%(FRBC12组)。选取初始平均体重为(99.97±1.33) g的鲤鱼幼鱼2 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70尾),饲喂以上5种试验饲料,饲喂8周。结果显示: 1)FRBC添加比例≥9%时,鲤鱼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存活率、形体指数(包括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FRBC对鲤鱼的全鱼营养组成(如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及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提高鲤鱼肌肉中钙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3%、9%和12% FRBC均显著提高了鲤鱼蛋白质、赖氨酸和苏氨酸沉积率(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脂肪沉积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2% FRBC显著降低了血清中总胆固醇(TC)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5)与对照组相比,肠道黏膜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FRBC6组显著提高(P<0.05),但在FRBC添加比例>9%后出现显著降低(P<0.05)。6)FRBC12组肠道黏膜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各组间肠道黏膜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FRBC9组封闭蛋白-1(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8)各组间肠道绒毛高度、肠壁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且肠道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在豆粕含量为25%的饲料中,FRBC替代豆粕比例达36%时可提高鲤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肉品质,且不会对肠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冯轶, 张晨旭, 杨芸芸, 罗永荣, 吴鹏, 王艳, 杨颖, 陈江凤, 姜海波, 文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227-72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刺梨渣对鲤鱼生长性能、肠道菌群结构及抗病力的影响。选取180尾健康无病、初始体重为(25±1) g的鲤鱼,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刺梨渣组饲喂基础饲料+0.4%的刺梨渣。试验期60 d。另外选取60尾健康无病、初始体重为(25±1) g的鲤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尾。对照组注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试验组分别注射不同浓度(1×106、1×107、1×108、1×109、1×1010 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ATCC 7966,注射量为每尾0.2 mL。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刺梨渣组鲤鱼的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2)在门水平上,对照组和刺梨渣组的肠道主要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与对照组相比,刺梨渣组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在属水平上,对照组和刺梨渣组的肠道主要优势菌群为陶厄氏菌属(Thauera)、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ceae)、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链球菌(Streptococcus);与对照组相比,刺梨渣组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都有一定的降低,但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相对丰度明显增加。3)嗜水气单胞菌ATCC 7966对鲤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35×108 CFU/mL。与对照组相比,刺梨渣组的平均存活率明显提高,表明饲料添加刺梨渣能有效增强鲤鱼对嗜水气单胞菌ATCC 7966的抵抗力。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刺梨渣能提高鲤鱼的生长性能,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有益菌增殖,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来增强鲤鱼抗病力。

  • 杨经群, 彭凯, 梁前才, 曹俊明, 黄文, 胡俊茹, 赵红霞, 蔡佳, 张淑芬, 陈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236-724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吉富罗非鱼饲料中添加高水平蚕豆对其生长性能、肌肉营养组成和土腥味物质的影响。选取吉富罗非鱼50尾,初始体质量(402.32±8.59) g,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5个重复,5尾鱼为1个重复。2组试验鱼在49 d的饲养期中分别投喂未添加蚕豆的普通配合饲料(对照组,记为G0组)和添加70%蚕豆的配合饲料(试验组,记为G70组),2种试验饲料等氮等脂。结果显示: 1)饲料中添加70%蚕豆对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肠体比和脏体比(P<0.05)。2)饲料中添加70%蚕豆对罗非鱼肌肉粗蛋白质、水分、钙、磷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含量(P<0.05)。3)饲料中添加70%蚕豆对罗非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影响(P>0.05)。4)肌肉脂肪酸组成中,G70组C8∶0、C11∶0、C12∶0、C13∶0、C15∶0、C16∶0、C17∶0、C20∶0、C21∶0、C22∶0、C23∶0、C24∶0、C15∶1t、C16∶1t、C18∶1n-7t、C18∶1n-9t、C18∶1n-12t、C18∶1n-9c、C18∶1n-7、C20∶1t、C20∶1、C22∶1n-9t、C24∶1、C20∶2、C20∶3n-6、C22∶2、C22∶4、C22∶5n-3、C22∶6n-3含量均较C0组显著降低(P<0.05),同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显著低于G0组(P<0.05)。5)与G0组相比,G70组肌肉中土腥味物质土臭素(GSM)含量显著降低。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70%的蚕豆能显著降低吉富罗非鱼的肠体比和脏体比,还能显著降低肌肉中粗灰分、粗脂肪及土腥味物质GSM的含量,对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70%蚕豆影响吉富罗非鱼肌肉脂肪酸组成,会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n-3/n-6比值。

  • 王红林, 傅祥超, 左艳春, 张凯, 吴子周, 严旭, 肖蔹, 陈慧, 寇晶, 文斌, 杜周和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250-72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全株饲料桑对川白獭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抗氧化指标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以确定饲料桑作为非常规饲料纤维源在川白獭兔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比例。试验选取35日龄、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以及遗传背景相似的川白獭兔15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12%、18%和24%饲料桑。预试期7 d,正试期32 d。结果表明: 1)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全株饲料桑对川白獭兔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6%和24%添加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川白獭兔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随着饲料桑添加比例的提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24%添加组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显著高于18%添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12%添加组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12%组心脏指数显著高于6%添加组(P<0.05)。3)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全株饲料桑对川白獭兔肌肉滴水损失率和熟肉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P<0.05),显著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24%添加组川白獭兔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12%、18%和24%添加组血清总胆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5)各养分表观消化率随着饲料桑添加比例的提高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12%添加组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和粗灰分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全株饲料桑对川白獭兔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无不良影响,但可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饲粮中添加适宜比例全株饲料桑可提高川白獭兔抗氧化能力和养分表观消化率;在本试验条件下,川白獭兔饲粮中全株饲料桑适宜添加比例为12%。

  • 翟清霖, 刘靖, 崔涛, 秦艺萌, 孙全文, 吴淑琴, 李楠, 赵月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262-72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谷子替代玉米对母兔繁殖性能及血清生殖激素、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0只体重和胎次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伊拉母兔为研究对象,按照体重对等原则,随机分为6组,每组30个重复,每组30只,单笼饲养。对照组(C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使用5%(HY5%组)、10%(HY10%组)、15%(HY15%组)、20%(HY20%组)和25%(HY25%组)谷子替代基础饲粮中部分玉米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70 d。结果显示: 1)与CN组相比,HY15%、HY20%和HY25%组的断奶窝重显著提高(P<0.05),HY15%组的断奶活仔数显著提高(P<0.05)。2)与CN组相比,HY15%和HY20%组哺乳第21天时血清催乳素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CN组相比,HY15%和HY20%组哺乳第21天时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CN组相比,HY10%、HY15%、HY20%和HY25%组哺乳第35天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综合考量母兔的繁殖性能及血清生殖激素、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谷子替代玉米对母兔无负面影响,说明谷子可以用作母兔的能量饲料;母兔饲粮中用谷子替代部分玉米可以促进催乳素的分泌,提高仔兔的断奶窝重,并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以15%的谷子使用量效果最佳。

  • 巩宇, 王小龙, 韩兴状, 张贝贝, 孙虎芝, 任慧英, 李文立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275-728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后生元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80日龄左右体重相近的育成期雄性水貂9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0.5、1.0、1.5、2.0和2.5 g/kg的乳酸链球菌素后生元。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1~4周为试验Ⅰ期,5~8周为试验Ⅱ期。结果表明: 1)试验全期,1.0 g/kg水平组的平均干物质日采食量(ADDM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5、2.0、2.5 g/kg水平组(P<0.05),1.0 g/kg水平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 g/kg水平组(P<0.05)。2)试验Ⅰ期,1.0 g/kg水平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 g/kg水平组(P<0.05),1.0 g/kg水平组的粗灰分和钙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2.5 g/kg水平组(P<0.05)。试验Ⅱ期,1.5 g/kg水平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 g/kg水平组(P<0.05)。3)1.0 g/kg水平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 g/kg水平组(P<0.05)。4)1.0 g/kg水平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2.0、2.5 g/kg水平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0 g/kg的乳酸链球菌素后生元可改善水貂的生长性能,提高饲粮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 王小龙, 巩宇, 胡立杰, 韩兴状, 张贝贝, 孙虎芝, 任慧英, 李文立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284-72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噬菌体制剂对育成期公貂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96只75日龄育成期公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75、350、525、700和875 mg/kg的噬菌体制剂(大肠杆菌噬菌体和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复合制剂,二者比例为1∶1,总效价为109 PFU/g)。试验期共8周,分为Ⅰ期(第1~4周)和Ⅱ期(第5~8周)。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25、700和875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试验Ⅰ期、试验Ⅱ期和试验全期料重比(F/G)和腹泻率(P<0.05或P<0.01),极显著提高试验Ⅱ期和试验全期平均日增重(ADG)(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700和875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700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875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提高脾脏指数和肠体比(I/B)(P<0.05),饲粮中添加525和700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提高肾脏指数(P<0.05)。5)通过饲粮中噬菌体制剂添加水平与试验全期F/G、试验全期腹泻率、血清IgG含量、血清MDA含量拟合二次曲线,得出育成期公貂饲粮中噬菌体制剂的适宜添加水平为777.90~942.21 mg/kg。综合考虑,建议育成期公貂饲粮中噬菌体制剂添加水平为847.20 mg/kg。

  • 赵梦迪, 张媛媛, 李悦垚, 李鑫康, 吴怡, 梁爽,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294-730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犬源嗜酸乳杆菌GLA09对成年比格犬肠道菌群及代谢组的影响。试验选取12只体重为(17.93±2.03) kg成年健康比格犬,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对照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组(LA组)饲喂基础饲粮+2×1010 CFU/d。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 1)CK组和LA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可观测物种及Chao1、PD whole tre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K组相比,LA组的肠道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Parasutterell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3)与CK组相比,LA组的肠道有21个下调差异代谢物,40个上调差异代谢物。4)与CK组相比,LA组的差异代谢产物主要注释到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通路、ABC转运蛋白、嘧啶代谢。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犬源嗜酸乳杆菌GLA09可提高比格犬的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上调N-乙酰氨基葡萄糖、L-阿拉伯糖和谷氨酸等功能性代谢产物,从而改善犬的肠道健康。

  • 冯焱, 蒙爱, 魏思昂, 李旭旭, 王磊, 赵燕, 薛智权, 丁志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305-731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利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构建Ⅱ型糖尿病(T2D)模型,旨在探究菊粉对T2D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单笼饲养。正常组(Con组)饲喂普通饲粮,模型组(T2D组)饲喂高脂饲粮,菊粉干预组(DI组)饲喂添加10%菊粉的高脂饲粮,适应性饲喂1周后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 菊粉可显著缓解T2D小鼠体重损失(从第4周开始)(P<0.05),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空腹血糖(从第4周开始)(P<0.05或P<0.01);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P<0.05),并显著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5)。此外,菊粉可改善T2D小鼠认知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显著或极显著上调海马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或P<0.01),极显著下调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1);显著降低血清与海马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海马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P<0.05);显著降低海马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极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1)。T2D小鼠结肠中乳球菌属(Lact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杜氏杆菌属(Dubosiella)、库特氏菌属(Kurthia)和丹毒丝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f_Erysipelotrichaceae)等富集,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和总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菊粉的添加使T2D小鼠结肠中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和回肠杆菌属(Ileobacterium)等富集,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己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综上可知,菊粉可调节结肠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SCFAs的产生,改善T2D小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调节血脂水平、血清与海马中炎症因子含量,调控海马中Nrf2、HO-1和HMGB1表达,同时改善海马中氧化应激指标,对T2D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认知行为起到改善作用。

  • 耿彦超, 原雪峰, 王馨, 包鑫禹, 李梦婷, 高宇萌, 杨华, 洪亮, 蒲蕾, 张建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320-733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仔猪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菌酶协同发酵工艺,同时对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特性进行研究,为发酵技术在畜禽饲粮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影响因素,而后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条件,最后将玉米-豆粕型饲粮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4组,即基础饲粮组(CK组)、乳酸菌组(B组)、酶组(E组)、菌酶协同组(BE组),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发酵前后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最佳发酵工艺为菌液接种量6.0%,酶添加量0.036%,发酵温度33.0 ℃,发酵时间45.0 h,料水比1∶1,蔗糖添加量2.0%。2)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B组、E组和BE组的粗蛋白质含量相较于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2.91%、13.42%和17.28%,酸溶蛋白含量从发酵前的1.97%分别提升到3.28%、3.39%和3.83%。3)玉米-豆粕型饲粮经过菌酶协同发酵后分子结构与发酵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BE组酰胺Ⅰ区峰面积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BE组酰胺Ⅰ区峰面积/酰胺Ⅱ区峰面积以及酰胺Ⅰ区峰高/酰胺Ⅱ区峰高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BE组α-螺旋峰面积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β-折叠峰面积/α-螺旋峰面积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综上所述,菌酶协同发酵提高了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营养价值,且使其蛋白质更容易被畜禽消化利用;菌酶协同发酵的效果优于单独菌株发酵或单独酶制剂酶解。本试验为从分子结构评价菌酶协同发酵饲料营养价值丰富了理论依据。

  • 李欣荣, 李飞, 翁秀秀, 刘保仓, 邓晓裕, 王新基, 史艳丽, 郭涛, 王力, 李钰, 李开栋, 李建栋, 田多湖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335-734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的预测模型。采集101份葵花籽皮样品,测定水分、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钾(K)、钙(Ca)、磷(P)、镁(Mg)、铁(Fe)、锰(Mn)、锌(Zn)和铜(Cu)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剔除异常值后,利用KS算法将剩余样品分为定标集和验证集,利用NIRS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分别建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1)葵花籽皮中水分、NDF、ADF、Ash、Mg、Fe和Mn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RSQ)为0.88~0.99,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82~8.36,利用MPLS和BPNN模型定标结果较好,且预测准确性较好,能够用于实际测量。2)葵花籽皮中K和Zn含量的MPLS模型的PRD分别为2.75和2.44,而BPNN模型的PRD分别为1.76和1.69,K和Zn含量可利用MPLS模型进行实际预测。3)葵花籽皮中CP、Ca和P含量的BPNN模型的RSQ分别为0.9、0.89和0.83,而MPLS模型的RSQ分别为0.75、0.62和0.71,CP、Ca和P含量可通过BPNN模型进行实际预测。4)葵花籽皮中ADL和Cu含量的MPLS和BPNN模型的RSQ为0.30~0.68,RPD为1.03~1.79,预测结果不可用于实际预测。综上所述,利用NIRS技术结合MPLS和BPNN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葵花籽皮中水分、CP、NDF、ADF、Ash、K、Ca、P、Mg、Fe、Mn和Zn含量。

  • 陆元安, 李晓冰, 曾雅婷, 王雅婷, 林明生, 陆林姬, 吴琼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346-73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腹泻对林麝肠道菌群组成和耐药基因的影响。选取36月龄健康林麝(SZ)和腹泻林麝(SF)各3头,采集所有个体粪便并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SF组Shannon指数降低,有益菌梭菌属(Clostridium)和Lactonifactor longoviformis的丰度显著低于SZ组(P<0.05),而致病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丰度显著高于SZ组(P<0.05)。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功能,在CAZy功能分析中,差异显著基因来自糖苷水解酶类、糖基转移酶类、多糖裂解酶类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横块;在CARD抗性基因分析中,林麝主要抗性基因由9大类组成,占比较多的是利福霉素类(45.65%)、林可酰胺类(10.29%)和多肽类(7.11%);抗性基因来源较多的菌门主要有3个,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LEfSe分析显示,SF组显著抗性基因多于SZ组,主要由变形菌门贡献。综上所述,腹泻会导致林麝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肠道致病菌和抗性基因增加,表明临床上对细菌性腹泻治疗要注重细菌耐药性。

  • 薛沾枚, 张艳, 刘雪松, 孟维珊, 王爽, 杨旭东, 陈曦, 张备, 南景东, 张建胜, 张国华, 陈国旺, 海龙, 钟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358-73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优化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固态发酵工艺条件。采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油莎豆粕和中药复合物进行固态发酵,以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温度、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时间、碳酸钙(CaCO3)添加量、油莎豆粕与中药添加比进行初步优化,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3个显著(P<0.05)影响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的因素,结合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最大响应值,运用Box-Behnken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0 ℃、料液比1.0∶2.0 g/mL、接种量2%、发酵时间41 h、CaCO3添加量0.002 g/mL、油莎豆粕与中药添加比1.0∶2.5 g/g;与未发酵前相比,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分别提高了2.65倍与2.14倍。由此可见,优化后的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可有效提高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为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在畜牧业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贾婷婷, 徐梓萌, 王铁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371-73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燕麦为原料,探究萎蔫及添加剂(柠檬酸、L-苹果酸和植物乳杆菌)处理对其青贮品质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分别将蒸馏水(Con)、植物乳杆菌(LP)、柠檬酸(CA)、L-苹果酸(MA)、植物乳杆菌和柠檬酸混合物(LP+CA)以及植物乳杆菌和L-苹果酸混合物(LP+MA)添加至未萎蔫和萎蔫燕麦原料中青贮45 d。结果表明: 所有添加剂都显著降低了燕麦青贮的pH(P<0.05),CA和MA显著降低乳酸含量(P<0.05),CA和LP+MA显著降低燕麦青贮的pH、氨态氮和胺氮含量(P<0.05)。所有处理中以CA和MA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添加剂对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和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燕麦青贮中的生物胺以腐胺、尸胺和酪胺为主,约占所测生物胺总量的90%,添加剂处理的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和总生物胺含量显著低于Con(P<0.05)。LP+CA和LP+MA的腐胺、尸胺、酪胺和总生物胺含量下降最为明显。与未萎蔫燕麦青贮相比,萎蔫燕麦青贮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减少(P<0.05),而氨态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LP+CA和LP+MA可以改善燕麦青贮的发酵品质,有效抑制蛋白质降解,对于提高燕麦青贮品质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 梁宇成, 王文博, 原现军, 蔡欣宇, 齐博康, 鲍宇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383-73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前期筛选获得的具有潜在抑菌和脱毒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LS2(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S2)、植物乳杆菌S6-2(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S6-2)和干酪乳杆菌GD2-1(Lactobacillus casei GD2-1)3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和霉菌毒素的影响。试验将田间遭受霉菌侵染(FI组)和霉菌未侵染(NFI组)全株玉米分别进行以下接种剂处理:1)未接种乳酸菌对照(CON处理);2)接种副干酪乳杆菌LS2(LS2处理);3)接种植物乳杆菌S6-2(S6-2处理);4)接种干酪乳杆菌GD2-1(GD2-1处理)。青贮180 d后开窖,将各组青贮饲料暴露于空气中4 d,期间动态取样分析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发酵参数、化学组分、微生物数量和霉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 1)无论是否遭受霉菌侵染,LS2处理有氧暴露4 d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pH最低;NFI组中LS2处理乳酸和乙酸含量最高。2)NFI组S6-2和GD2-1处理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在有氧暴露第2天时快速上升,之后GD2-1处理保持稳定,而S6-2处理略有下降;FI组各处理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在有氧暴露期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3)田间霉菌侵染显著提高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P<0.05),各乳酸菌接种剂处理显著降低了AFB1含量(P<0.05),GD2-1处理降低了玉米赤霉烯酮含量(P<0.05),而GD2-1处理显著降低了呕吐毒素含量(P<0.05)。4)无论是否遭受霉菌侵染,LS2处理均维持了最长的有氧稳定时间,有氧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综上所述,青贮饲料有氧暴露后,田间霉菌侵染使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品质进一步下降并导致有氧腐败提前;无论是否遭受霉菌侵染,接种副干酪乳杆菌LS2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在有氧暴露期间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乳酸和乙酸含量,并维持了最高的有氧稳定性。

  • 郁万瑞, 唐利敏, 刘浩南, 高崎峰, 孙瑜良, 陶大勇, 蒋慧, 蒋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394-740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芦苇秸秆与残次香梨混合青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与微生物组成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发酵技术,用芦苇秸秆与残次香梨的质量比例为6∶4的混合青贮替代0(T0组,对照组)、10%(T1组)、30%(T3组)和50%(T5组)的全株玉米青贮,体外发酵72 h,测定不同时间点的累积产气量、发酵参数与微生物组成及发酵后的营养物质降解率,并通过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产气量及氨态氮(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48和72 h时,对照组产气量显著高于T3组和T5组(P<0.05);各组pH和NH3-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各时间点不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2和24 h时,T5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T1组(P<0.05);在3和48 h时,T1组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T5组(P<0.05);在24 h时,对照组丁酸含量显著高于T5组(P<0.05);对照组的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显著高于T5组(P<0.05);T1组MFAEI显著高于T3组和T5组(P<0.05)。根据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使用芦苇秸秆与残次香梨混合青贮替代绵羊饲粮中10%的全株玉米青贮。

  • 赵宇, 王秋菊, 孟令滢, 魏笑, 于文龙, 冷欣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409-74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分离鉴定2株鹅源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并研究其对雏鹅尿酸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随机选取健康成年籽鹅30只,收集粪便,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离、鉴定和筛选益生菌,将筛选到的副干酪乳杆菌WX2011-R和解淀粉芽孢杆菌WX2104-S扩大培养,用于后续试验。选取1日龄籽鹅雏鹅48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将2种益生菌制备成冻干粉后按浓度兑入1 mL蒸馏水中,每日灌服,分组情况如下:对照组(NC组)、模型组(MC组)、副干酪乳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低剂量组(RLD组/SLD组),冻干粉剂量为0.01 g/mL;副干酪乳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中剂量组(RMD组/SMD组),冻干粉剂量为0.10 g/mL;副干酪乳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高剂量组(RHD组/SHD组),冻干粉剂量为1.00 g/mL,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1 mL蒸馏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模型组及试验组饲喂高蛋白质饲粮,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 1)灌服2种益生菌冻干粉均可对雏鹅的尿酸、肌酐、尿素氮含量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产生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其中副干酪乳杆菌中剂量组4个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解淀粉芽孢杆菌高剂量组4个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2)在对尿酸代谢相关转运蛋白的表达检测中,与模型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中剂量组的尿酸转运蛋白1(URA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和ATP结合盒亚家族G成员2(ABCG2)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解淀粉芽孢杆菌高剂量组GLUT9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OAT1和ABCG2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3)在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中剂量组URAT1和GLUT9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OAT1和ABCG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解淀粉芽孢杆菌高剂量组GLUT9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OAT1和ABCG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由此可见,中剂量副干酪乳杆菌(0.10 g/mL)和高剂量解淀粉芽孢杆菌(1.00 g/mL)能够对雏鹅的尿酸代谢产生积极影响,预防雏鹅痛风。

  • 王靖萱, 薛佳杰, 杨海峰, 王思蓉, 解肖羽婷, 徐小刚, 于文清, 曹兆立, 陈晓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422-743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一株猪源植物乳植杆菌(S.L. plantarum)与杜仲叶多糖(ELP)共发酵产物的生物学特性,探究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可能性。试验首先从健康猪新鲜粪便中分离和鉴定3株益生菌,选择其中具有最佳抑菌能力和生长活性的益生菌与ELP进行共发酵;然后基于抑菌作用的强弱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同时测定温度、pH、胃蛋白酶处理对共发酵产物抑菌性的影响以及人工胃肠液处理对其活菌数的影响;最后进行共发酵液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1)3株益生菌中S.L. plantarum具有最高的活菌数和最强的抑菌活性,与ELP共发酵可显著增加其活菌数(P<0.05),同时显著提升其抑菌活性(P<0.05),基于此确认二者最佳共发酵时间为12~24 h。2)温度对共发酵产物抑菌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而高pH(pH>4)和高浓度胃蛋白酶抑制了产物的抑菌活性,推测其抑菌活性可能的物质基础为有机酸和小分子多肽。3)S.L. plantarum与ELP共发酵可显著提高S.L. plantarum的胃肠耐受性,且共发酵液对小鼠无急性毒性。综上可知,S.L. plantarum与ELP共发酵可显著提升其抑菌活性和胃肠耐受性,适合口服给药,具备开发成为新型抗菌饲料添加剂的可能性。

  • 沈丽, 段苏峦, 李润娴, 赵晓云, 贺平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435-74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β-受体激动剂莱克多巴胺的快速检测方法。以三羧酸化合物作为配体,镧系金属铽作为中心离子合成多核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该材料在550 nm处出现铽的强发射峰,能够被莱克多巴胺有效猝灭。结果表明: 在0.3~30.0 μmol/L范围内,莱克多巴胺浓度的对数与荧光强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到6 nmol/L;不同种类β-受体激动剂对多核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荧光猝灭效率的影响很小,表明多核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莱克多巴胺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将多核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在尿样中莱克多巴胺的加标回收率为87.3%~108.7%。因此,多核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莱克多巴胺的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包郁明, 赵维香, 朱超, 张智璞, 范志影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445-74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离子排斥色谱原理同时测定乳酸和7种短链脂肪酸的检测方法,并以肠道内容物和粪便为基质,对该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表明: 本试验方法测定的8种有机酸含量线性范围为1~500 μg/mL时,其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方法检出限为0.02~0.15 g/kg;在添加不同含量(1、4和10 g/kg)的8种有机酸标准品条件下,方法回收率为80.28%~116.99%,相对标准偏差均<10%。本方法前处理简单,可同时检测与动物肠道相关的多种关键有机酸含量,为短链脂肪酸和乳酸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参考。

  • 莫凡, 姚婷, 胡深, 索德成, 赵新雪, 邹宇飞, 王紫豪, 肖志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454-746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利用免疫磁珠高通量全自动净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方法。饲料样品用80%乙腈水提取,经全自动免疫磁珠净化、富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 玉米赤霉烯酮在0.01~1.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9 9),方法检出限为2 μg/kg,定量限为10 μg/kg;玉米赤霉烯酮在0.01、0.02、0.10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6.90%~100.27%,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8%~9.88%,批间RSD为4.94%~9.40%。由此可见,与传统固相萃取、免疫亲和柱净化法相比,免疫磁珠净化集提取、分离、净化、浓缩于一体,可实现完全自动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通量,避免因人为操作导致的结果偏差,适用于大批量饲料样本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测定。

  • 王兵, 侯雨彤, 张莉莉, 张晓娜, 韩宗玺, 李慧昕, 马得莹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11): 7467-74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口服维生素E(VE)对无特定病原体(SPF)鸡抗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作用的免疫学机制。选用40只1日龄SPF白来航雏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1~21日龄,试验组口服100 IU/kg VE(溶于10 μL豆油中),对照组口服等量不添加VE的豆油。21日龄时停止口服,全部鸡只通过滴鼻点眼途径人工接肾型IBV强毒株0.1 mL/只,试验期24 d。结果表明: 1)口服VE对SPF鸡的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2)接种IBV后,2组SPF鸡均出现典型病症,在2 dpi(感染后天数)时,试验组的脾脏和法氏囊中病毒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肺脏、脾脏和盲肠扁桃体中(2 dpi)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肺脏和脾脏中(5 dpi)MyD8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盲肠扁桃体中(5 dpi)P65蛋白(P65)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4)口服VE对人工感染IBV的SPF鸡组织中鸡β防御素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多种调控作用,无明显的规律。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脾脏中(2 dpi)和盲肠扁桃体中(5 dpi)CD8阳性细胞(CD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口服VE对SPF鸡生长性能无影响,但可抑制IBV在机体部分组织中的复制,调控免疫相关因子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在鸡体内抗IBV感染作用中起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