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亚麻酸(ALA)是一种存在于各种植物种子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功能。然而,ALA的易氧化性和低生物利用率限制了其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面对这一难题,ALA食品级材料包封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ALA包封技术的发展现状,评估了其氧化稳定性和体内外试验效果。研究表明,包封ALA能显著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包括提高日增重和胴体性状,降低料重比,同时改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这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成为动物饲料行业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不过,仍需深入研究包封材料和工艺,以优化ALA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并评估其长期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以期为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动物福利提供新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灭活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8日龄初始体重为7.71 kg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19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800 g/t Z100[灭活L. plantarum及其代谢产物乳酸、短链脂肪酸(SCFA)和细菌素,Z100组]、Z518(灭活L. plantarum及其代谢产物乳酸、SCFA、细菌素、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葡萄糖氧化酶,Z518组)的试验饲粮,阳性对照组(PC组)饲喂添加800 g/t抗菌肽和精油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Z100组和Z518组的42 d的体重显著增加(P<0.05),22~42 d和1~42 d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增加(P<0.05),22~42 d和1~42 d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1~21 d和1~42 d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Z518组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提高(P<0.05),Z100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Z100组和Z518组的空肠绒毛高度(VH)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V/C)均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Z100组的空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Z518组的回肠黏蛋白-1(Muc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Z100组和Z518组的回肠黏蛋白-2(Mucin-2)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5)与CON组相比,Z100组和Z518组的空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水平显著降低(P<0.05),Z100组的回肠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Z100组的结肠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和毛螺菌科NK4B4群(Lachnospiraceae_NK4B4_group)相对丰度提高,Z518组的结肠单球菌(Monoglobus)和丁酸菌科(Butyricicoccaceae)相对丰度提高。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Z100和Z518能够改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的形态和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机体抗炎能力,调节结肠微生物组成,从而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减轻断奶应激。
本试验旨在探究低聚壳聚糖硒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TGF-β1/Smads)信号通路缓解玉米赤霉烯酮(ZEA)对断奶仔猪肠道损伤的影响。选取健康的35日龄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仔猪。C组饲喂基础饲粮,Z组饲喂基础饲粮+2 mg/kg ZEA,ZS1组饲喂基础饲粮+2 mg/kg ZEA+0.3 mg/kg低聚壳聚糖硒,ZS2组饲喂基础饲粮+2 mg/kg ZEA+0.5 mg/kg低聚壳聚糖硒。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试验结束后,测定空肠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以及测定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和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添加ZEA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仔猪空肠组织的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封密蛋白-3(Claudin-3)的mRNA相对表达量,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或P<0.01),极显著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丙二醛(MDA)含量(P<0.01);与Z组相比,添加低聚壳聚糖硒可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空肠组织ZO-1、Occludin、Claudin-3的mRNA相对表达量,IL-10含量,T-AOC以及T-SOD和GSH-Px活性(P<0.05或P<0.01),极显著降低IL-6、IL-1β及MDA含量(P<0.01)。2)与C组相比,添加ZEA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仔猪空肠组织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Smad3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P-Smad2/3/Smad2/3和TGF-β1蛋白表达量(P<0.05或P<0.01),极显著降低Smad7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蛋白表达量(P<0.01);与Z组相比,添加低聚壳聚糖硒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空肠组织的TGF-β1、Smad2以及Smad3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增加Smad7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蛋白表达量(P<0.05或P<0.01),显著降低P-Smad2/3/Smad2/3和TGF-β1蛋白表达量(P<0.05)。由此可知,低聚壳聚糖硒能够通过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改善空肠屏障损伤、减轻空肠组织炎症反应、调节空肠抗氧化功能,进而缓解饲喂ZEA对仔猪空肠的损伤。
本试验旨在探究呕吐毒素(DON)对断奶仔猪脾脏和胸腺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和调节性T细胞(Treg)标志基因表达及Th1/Th2和Th1/Treg比例的影响。饲粮中添加DON试验:选取12头体重为(6.9±0.8) kg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DON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 mg/kg DON。试验期21 d。静脉注射DON试验:选取12头体重为(7.3±0.4) kg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猪。CON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DON组静脉注射0.8 mg/kg BW的DON。试验期6 h。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饲粮中添加DON显著增加脾脏叉头框蛋白P3(FOXP3)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脾脏Th1/Treg比例(P<0.05);显著增加胸腺干扰素-γ(IFN-γ)和FOXP3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增加胸腺Th1/Th2比例(P<0.05)。2)与CON组相比,静脉注射DON显著增加脾脏IFN-γ、白细胞介素-6(IL-6)、GATA结合蛋白3(GATA3)、白细胞介素-4(IL-4)、FOXP3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脾脏Th1/Th2比例(P<0.05);显著增加胸腺T-Box转录因子(T-bet)、FOXP3和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增加胸腺Th1/Th2比例(P<0.05)。由此可见,DON会引起脾脏和胸腺不同T细胞的变化,Th1/Th2和Th1/Treg比例失衡,造成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紊乱。
本试验旨在通过消化代谢试验测定宁乡猪和巴宁(巴克夏×宁乡猪)杂交猪(巴宁猪)对玉米的消化能、代谢能及氨基酸回肠消化率,同时通过回肠-盲肠双瘘管试验比较二者不同肠段对玉米养分的消化差异。试验1:选取体重相近的健康去势宁乡猪[(33.7±1.2) kg]和巴宁猪[(29.1±0.8) kg]各6头,采用全收粪尿法测定其对玉米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预试期7 d,正试期3 d。试验2:选取体重相近的健康去势宁乡猪[(38.6±1.8) kg]和巴宁猪[(35.2±1.2) kg]各6头,分别在其回肠末端和盲肠端安装T型瘘管。采用无氮饲粮法测定猪对玉米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同时,分别收集回肠和盲肠食糜,测定不同肠段养分表观消化率。试验分为2个周期,第1个周期共9 d(5 d预试期+2 d盲肠食糜收集期+2 d回肠食糜收集期),饲喂玉米饲粮;第2个周期共7 d(包括5 d预试期和2 d回肠食糜收集期),饲喂无氮饲粮。结果表明:1)在饲喂基础下,宁乡猪对玉米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分别为14.73和14.35 MJ/kg,巴宁猪分别为14.58和14.30 MJ/kg,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2)宁乡猪对玉米总能、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回肠消化率(AID)显著高于巴宁猪(P<0.05);宁乡猪对玉米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盲肠消化率(ACD)显著高于巴宁猪(P<0.05);宁乡猪对玉米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显著高于巴宁猪(P<0.05)。3)宁乡猪对玉米氨基酸的AID和SID分别为43.61%~85.26%和72.76%~100.90%,其中对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的SID分别为72.76%、90.66%、78.06%和82.74%;巴宁猪对玉米氨基酸的AID和SID分别为31.67%~83.95%和73.41%~199.47%,其中对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的SID分别为73.41%、89.28%、79.88%和80.52%。宁乡猪对甘氨酸和脯氨酸的AID显著高于巴宁猪(P<0.05),但巴宁猪对甘氨酸和脯氨酸的SID极显著高于宁乡猪(P<0.01)。综上所述,宁乡猪和巴宁猪对玉米的有效能无显著差异,但宁乡猪对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各肠段的表观消化率高于巴宁猪;同时,宁乡猪和巴宁猪内源氨基酸损失不同,导致二者对玉米甘氨酸和脯氨酸的SID存在差异。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黑水虻幼虫全虫粉和脱脂虫粉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以及粪便菌群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取180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为(11.61±0.30) kg的“长白×荣昌”二元杂交保育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全虫粉组和脱脂虫粉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黑水虻幼虫全虫粉和5%黑水虻幼虫脱脂虫粉的饲粮。试验期30 d,分为第1~15天和第16~30天2个阶段。结果表明:1)各组间保育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第15天,全虫粉组和脱脂虫粉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30天,全虫粉组和脱脂虫粉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第15天,脱脂虫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低于全虫粉组(P<0.05)。4)全虫粉组粪便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脱脂虫粉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间粪便其他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5)脱脂虫粉组粪便菌群ACE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全虫粉组(P<0.05)。在门水平上,全虫粉组粪便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脱脂虫粉组(P<0.05);粪便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脱脂虫粉组(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全虫粉组和脱脂虫粉组粪便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黑水虻幼虫全虫粉和脱脂虫粉对保育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没有负面影响,但降低了血清GSH-Px活性和T-AOC,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粪便菌群结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裂壶藻粉对肉种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产蛋率和体重接近的33周龄肉种鸡母鸡3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16只鸡。对照组(Ⅰ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5%(Ⅱ组)、1.0%(Ⅲ组)和2.0%(Ⅳ组)的裂壶藻粉。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无显著差异(P>0.05)。2)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和Ⅳ组的蛋壳强度、哈氏单位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不合格蛋率显著降低(P<0.05)。3)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和Ⅳ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和Ⅳ组的血清总抗氧化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4)Ⅰ组和Ⅲ组之间盲肠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的盲肠拟杆菌属、巨大孢菌属、乳酸球菌属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盲肠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Ⅰ组(P<0.05)。标志物种中,添加裂壶藻粉对盲肠螺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金黄杆菌属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裂壶藻粉能影响肉种鸡生产性能,增加鸡蛋DHA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盲肠有益菌相对丰度。本试验条件下,建议饲粮中裂壶藻粉添加水平为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裂壶藻粉对青脚麻鸡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1日龄青脚麻鸡公雏1 4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2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5%、0.50%和1.00%的裂壶藻粉。试验期为63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5%、0.50%和1.00%裂壶藻粉可显著提高43~63日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43~63日龄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0%和1.00%裂壶藻粉可显著提高腿肌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裂壶藻粉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0.50%和1.00%裂壶藻粉可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P<0.05),显著提高肝脏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5%裂壶藻可显著提高胸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及腿肌棕榈油酸和DHA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0.50%裂壶藻粉可显著提高胸肌亚麻酸、花生四烯酸(ARA)和DHA含量及腿肌DHA含量(P<0.05),显著降低胸肌棕榈酸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1.00%裂壶藻粉可显著提高胸肌和腿肌ARA和DHA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0%裂壶藻粉可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裂壶藻粉能够改善青脚麻鸡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提高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改善机体脂质代谢和抗氧化功能;综合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青脚麻鸡饲粮中裂壶藻粉的适宜水平为0.54%~0.61%。
本试验旨在采用氨基酸部分扣除法研究饲喂玉米-杂粕型低蛋白质饲粮时1~30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的氨基酸限制性顺序和需要量模型。选取1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母雏7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NP组)饲喂正常蛋白质饲粮;低蛋白质组(LP组)饲粮蛋白质水平较NP组饲粮降低2%,氨基酸水平与NP组饲粮相同;低蛋白质低赖氨酸组(LP-Lys组)、低蛋白质低蛋氨酸组(LP-Met组)、低蛋白质低苏氨酸组(LP-Thr组)和低蛋白质低异亮氨酸组(LP-Ile组)饲粮分别在LP组饲粮的基础上将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和异亮氨酸(Ile)的水平降低20%。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1)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及低蛋白质氨基酸缺乏饲粮对黄羽肉鸡胴体品质和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NP组相比,LP组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空肠形态和空肠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P>0.05),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及血清和空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3)与LP组相比,LP-Lys组、LP-Met组和LP-Thr组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血清UN含量显著升高(P<0.05);LP-Lys组和LP-Met组黄羽肉鸡料重比(F/G)显著升高(P<0.05);LP-Lys组、LP-Met组、LP-Thr组和LP-Ile组黄羽肉鸡血清IgA含量显著降低(P<0.05);LP-Met组和LP-Thr组黄羽肉鸡血清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LP-Thr组黄羽肉鸡空肠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和封闭蛋白-1(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LP-Lys组、LP-Thr组和LP-Ile组黄羽肉鸡空肠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4)对于玉米-杂粕型低蛋白质饲粮,以F/G为评价指标,氨基酸限制性顺序为Lys>Met>Ile>Thr,Lys、Met、Thr、Ile的适宜比例为100∶37∶60∶60;以血清GSH-Px活性为评价指标,氨基酸限制性顺序为Met>Thr>Lys>Ile,Lys、Met、Thr、Ile的适宜比例为100∶69∶56∶44;以空肠V/C为评价指标,氨基酸限制性顺序为Thr>Ile>Met>Lys,Lys、Met、Thr、Ile的适宜比例为100∶39∶75∶70。综上所述,氨基酸平衡的玉米-杂粕型低蛋白质饲粮对1~30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雌性)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均无负面作用,但当该饲粮中氨基酸缺乏时,会对肉鸡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Lys、Met、Thr和Ile的限制性顺序和需要量模型因评价指标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试验旨在评价甘氨酸螯合铁(Fe-Gly)对疫苗应激条件下慢速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96只1日龄慢速黄羽肉鸡公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和Fe-Gly组饲喂相同饲粮,对照组普通饮水,Fe-Gly组饮水中添加1 g/L的Fe-Gly。试验期为73 d,分为前期(1~24日龄)、中期(25~49日龄)、后期(50~73日龄)。在肉鸡1、10、20、30和40日龄时分别注射马立克、禽流感双价、新支二联、法氏囊、新流二联疫苗。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中期、后期的跖骨长度显著提高(P<0.05),后期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血清铁和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后期的血清锌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的腿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前期、中期的血液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中期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中期和后期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前期和后期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饮水中添加Fe-Gly提高了疫苗应激条件下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跖骨长度,改善了肉品质和机体代谢能力,并增强了机体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酯化程度植物甾醇对肉鸡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免疫功能、养分表观代谢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288只健康、平均体重为(47.00±0.60) g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0 mg/kg低酯化植物甾醇(低酯化组)、77 mg/kg中酯化植物甾醇(中酯化组)和100 mg/kg高酯化植物甾醇(高酯化组)(各试验组饲粮游离甾醇和植物甾醇酯含量保持一致)。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低酯化组肉鸡21日龄体重和1~21日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低酯化组和中酯化组42日龄体重以及1~42日龄ADG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酯化组、中酯化组和高酯化组肉鸡腹脂率均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低酯化组和中酯化组肉鸡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高酯化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低酯化组、中酯化组和高酯化组肉鸡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提高(P<0.05);低酯化组和中酯化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酯化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和白细胞介素-2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高酯化组肉鸡空肠α-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不同酯化程度植物甾醇可通过调控肉鸡脂质代谢降低其腹脂率,并通过改善免疫功能和提高空肠α-淀粉酶活性提高其生长性能,且植物甾醇的酯化程度会影响其作用效果。
本试验旨在探究橡椀单宁提取物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健康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196只1日龄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VT组)饲喂基础饲粮+300 mg/kg单宁酸当量的橡椀单宁提取物。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VT组21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2组之间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与CON组相比,VT组盲肠相对长度显著提高(P<0.05)。2组之间肠道pH、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4)与CON组相比,VT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橡椀单宁提取物能显著提高21日龄AA肉鸡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
本试验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发酵菜籽粕替代部分豆粕,探讨其对1~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肉品质的影响。将960只1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公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置6个重复,每个重复包含40只鸡。对照组、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饲粮中发酵菜籽粕添加水平如下:1~21日龄阶段分别为0、5.0%、7.5%、10.0%,22~42日龄阶段分别为0、6.0%、9.0%、12.0%,43~63日龄阶段分别为0、10.5%、14.0%、17.5%。试验期为63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中和高水平发酵菜籽粕显著降低了1~63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63日龄体重(P<0.05),并显著提高了1~63日龄肉鸡的料重比(P<0.05);饲粮中添加低水平发酵菜籽粕对1~63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发酵菜籽粕对63日龄肉鸡的肝脏、心脏、肌胃与腺胃、肾脏、胸腺、脾脏和法氏囊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发酵菜籽粕显著增加了63日龄肉鸡血浆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P<0.05),但对63日龄肉鸡血浆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低水平组63日龄肉鸡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切片显示,各组肉鸡肝组织结构完整,无病理变化。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低水平发酵菜籽粕对63日龄肉鸡的胸肌剪切力、滴水损失、pH及肉色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胸肌45 min和96 h的红度(a*)值以及高水平组胸肌96 h的pH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在1~21日龄、22~42日龄和43~63日龄阶段饲粮中分别添加5.0%、6.0%和10.5%的发酵菜籽粕替代部分豆粕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肝脏功能及肉品质无不良影响,同时还可以改善黄羽肉鸡的抗氧化能力。
本试验采用间接测热法并结合套算法测定产蛋高峰期海兰褐蛋鸡对10种棉籽粕的净能,并根据析因法结合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棉籽粕营养成分与净能之间的预测模型。选取132只33周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11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含20%不同来源棉籽粕的试验饲粮。试验鸡预饲7 d后,转入装配有呼吸测热装置的代谢室内进行4 d的呼吸测热和代谢试验(预试期1 d,正试期3 d)。结果表明:1)除采食量和料蛋比外,各组间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蛋鸡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产生量和呼吸熵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每单位代谢体重下,各组间蛋鸡总产热量、热增耗、沉积能、饲粮净能以及净能与表观代谢能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3)产蛋高峰期蛋鸡对10种棉籽粕的表观代谢能平均值为10.80 MJ/kg DM,净能平均值为7.65 MJ/kg DM,净能与表观代谢能的比值平均值为71.19%。同时,产蛋高峰期蛋鸡对不同棉籽粕的有效能和能量转化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4)基于常规营养成分获得蛋鸡对棉籽粕表观代谢能预测方程为:表观代谢能=18.085-32.138×中性洗涤纤维[决定系数(R2)=0.701,相对标准偏差(RSD)=3.03%];净能预测方程为:净能=13.741-22.000×中性洗涤纤维-2.061×粗蛋白质(R2=0.904,RSD=1.74%)。采用析因法,将棉籽粕蛋白析因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并将其作为预测因子可提高预测方程拟合度,得出蛋鸡对棉籽粕表观代谢能预测方程为:表观代谢能=19.753-30.266×中性洗涤纤维-17.434×清蛋白(R2=0.788,RSD=2.51%);净能预测方程为:净能=16.892-26.273×中性洗涤纤维-4.215×粗蛋白质-5.085×球蛋白(R2=0.970,RSD=0.70%)。综上所述,与传统常规营养成分作为预测因子相比,采用析因法将棉籽粕蛋白析因为球蛋白、清蛋白等预测因子,可提高蛋鸡对棉籽粕净能预测模型的精准度。
本试验旨在研究金陵白鸭商品代肉鸭在1~21日龄、22~56日龄阶段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需要量。试验1:采用3×3双因子试验设计,设置3种代谢能水平(11.5、12.0、12.5 MJ/kg)和3种粗蛋白质水平(16.0%、18.0%、20.0%),共配制9种试验饲粮。选取1日龄金陵白鸭公雏54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进行21 d的饲养试验。试验2:采用3×3双因子试验设计,设置3种代谢能水平(11.5、12.0、12.5 MJ/kg)和3种粗蛋白质水平(14.0%、16.0%、18.0%),共配制9种试验饲粮。选取22日龄金陵白鸭公鸭54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进行35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1.5 MJ/kg时,金陵白鸭1~21日龄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及22~56日龄料重比极显著高于代谢能水平为12.0和12.5 MJ/kg时(P<0.01),56日龄心脏指数显著高于代谢能水平为12.0 MJ/kg时(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0 MJ/kg时,金陵白鸭56日龄体重和22~56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代谢能水平为11.5和12.5 MJ/kg时(P<0.05),56日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代谢能水平为12.5 MJ/kg时(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5 MJ/kg时,金陵白鸭22~56日龄平均日采食量较代谢能水平为11.5和12.0 MJ/kg时极显著降低(P<0.01),56日龄金陵白鸭胸宽显著高于代谢能水平为11.5 MJ/kg时(P<0.05),腹脂率显著高于代谢能水平为12.0 MJ/kg时(P<0.05)。2)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6.0%时,金陵白鸭1~21日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粗蛋白质水平为20.0%时(P<0.01),料重比极显著高于粗蛋白质水平为18.0%和20.0%时(P<0.0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8.0%时,56日龄金陵白鸭胸深极显著高于粗蛋白质水平为14.0%时(P<0.01)。3)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金陵白鸭1~21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具有显著互作效应(P<0.05),当代谢能水平为12.5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20.0%时平均日采食量最低;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金陵白鸭56日龄体重、22~56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显著互作效应(P<0.05),当代谢能水平为12.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8.0%时56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当代谢能水平为12.5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8.0%时平均日采食量最低;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56日龄金陵白鸭胸宽、屠宰率、腹脂率、皮脂率、腿肌率和心脏指数有显著或极显著互作效应(P<0.05或P<0.01),当代谢能水平为12.5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6.0%时胸宽最高,当代谢能水平为12.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4.0%时屠宰率最高,当代谢能水平为12.5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4.0%时腹脂率和皮脂率最高,当代谢能水平为11.5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4.0%时腿肌率最高,当代谢能水平为11.5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6.0%时心脏指数最高。综上所述,1~21日龄金陵白鸭适宜的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5 MJ/kg、20.0%,该营养水平下的金陵白鸭的平均日采食量及料重比最低;22~56日龄金陵白鸭适宜的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0 MJ/kg、18.0%,该营养水平下的金陵白鸭体重最高、料重比较低、屠宰率较高。
本研究旨在通过代谢试验评定花椒叶粉的樱桃谷肉鸭代谢能值,同时研究其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代谢试验:采用套算法结合三氧化二铬(Cr2O3)外源指示剂测定花椒叶粉的樱桃谷肉鸭代谢能值。选取42日龄、体重相近的樱桃谷肉鸭公鸭4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1只/笼),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饲粮(85%基础饲粮+15%花椒叶粉)。试验期7 d,其中预试期4 d,正试期3 d。饲养试验:选取13日龄、体重相近的樱桃谷肉鸭母鸭3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饲喂花椒叶粉添加量为0(对照组)、2%、3%和4%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9 d,试验期间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显示:樱桃谷肉鸭对花椒叶粉的能量表观消化率为37.00%,代谢能为6.17 MJ/kg。从试验全期(13~42日龄)看,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3%或4%花椒叶粉显著降低了樱桃谷肉鸭42日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且随着花椒叶粉添加量的提高上述指标均呈线性降低(P<0.001),但对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花椒叶粉对樱桃谷肉鸭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3%或4%花椒叶粉对樱桃谷肉鸭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肌胃指数、腺胃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脾脏指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3%或4%花椒叶粉显著降低了樱桃谷肉鸭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随着花椒叶粉添加量的增加,十二指肠和空肠绒隐比(V/C)逐渐升高,其中以4%添加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3%或4%花椒叶粉对樱桃谷肉鸭空肠和回肠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2%或4%花椒叶粉显著增加了回肠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P<0.05)。综上所述,花椒叶粉的肉鸭代谢能为6.17 MJ/kg;饲粮中添加花椒叶粉会降低樱桃谷肉鸭的采食量,从而影响生长性能,但可促进小肠黏膜发育、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血脂代谢,并对屠宰性能无负面影响。因此,花椒叶粉适宜在樱桃谷肉鸭生长后期饲粮中添加,添加量不宜超过2%。
本试验旨在评定不同产地白酒糟对肉鸭代谢能和营养成分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并基于白酒糟营养成分含量建立肉鸭代谢能预测模型。白酒糟收集自四川、河南、江苏、贵州、安徽等地,以国标方法测定营养成分含量。选择体重[(3.00±0.02) kg]均一的48日龄Z型雄性北京鸭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肉鸭),每组对应1种白酒糟,8种白酒糟共分4批进行代谢试验。代谢试验采用排空强饲法,肉鸭强饲量为50 g。结果显示:1)8种不同产地白酒糟的干物质(DM)、总能(GE)、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总磷(TP)、无氮浸出物(NFE)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93.74%、17.90 MJ/kg、20.54%、5.39%、11.25%、19.35%、62.75%、45.39%、0.14%、0.51%、37.21%;不同产地白酒糟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Ca、EE、Ash、CF和C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2)肉鸭对白酒糟的DM表观利用率变异系数为31.77%,CP表观利用率变异系数为43.71%,GE表观利用率变异系数为22.31%。3)白酒糟在肉鸭上的表观代谢能(AME)变异系数为26.49%,真代谢能(TME)变异系数为19.28%,差异较大。4)通过白酒糟营养成分含量建立肉鸭代谢能的多元回归预测方程:AME=-0.097NDF-0.211Ash+0.184EE+14.021(R2=0.876 7, P=0.027 3);TME=-0.137NDF-0.179Ash+0.091EE+ 18.287(R2=0.915 7, P=0.013 0)。综上可知,不同产地的白酒糟营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在肉鸭上的代谢能和营养成分表观利用率差异明显;白酒糟营养成分含量与肉鸭代谢能具有相关性,根据白酒糟营养成分含量建立的肉鸭代谢能预测模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试验旨在评估经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不同发芽程度小麦的代谢能及鹅对其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实验室模拟小麦在收获期遭遇降雨导致发芽的情况,并采集经高温热风干燥和自然晾晒干燥处理后的种皮破裂露白的轻微发芽小麦(芽麦Ⅰ,SWⅠ)、芽长约为籽粒长度1/2的明显发芽小麦(芽麦Ⅱ,SWⅡ)及未发芽的正常小麦共5种小麦样品作为鹅的饲料原料。选用健康且体重[(4.72±0.40) kg]相近的240日龄江南白鹅公鹅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鹅,每组对应1种待测小麦。代谢试验通过强饲法进行,并测定内源损耗。试验期10 d。结果表明:1)当小麦发芽至芽长约为籽粒长1/2时,小麦总能(GE)及干物质、粗蛋白质(CP)、粗脂肪、粗灰分、钙(Ca)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总磷(TP)含量显著上升(P<0.05),小麦中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Phe)、赖氨酸和精氨酸(Arg)含量显著上升(P<0.05)。干燥方式对发芽小麦各营养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鹅对小麦、芽麦Ⅰ和芽麦Ⅱ的表观代谢能(AME)分别为12.93、12.46和11.86 MJ/kg,真代谢能(TME)分别为14.26、13.92和13.17 MJ/kg,芽麦Ⅱ的AME和TME显著低于小麦和芽麦Ⅰ(P<0.05)。鹅对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发芽小麦GE利用率、AME和TME均无显著影响(P>0.05)。3)鹅对芽麦Ⅱ CP、Ca、TP、Phe和Arg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小麦和芽麦Ⅰ(P<0.05)。鹅对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发芽小麦各营养物质利用率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当小麦发芽至芽长约为籽粒长1/2时,鹅对小麦代谢能显著降低,但对CP、Ca、TP、Phe和Arg的利用率显著提高。高温热风干燥和自然晾晒干燥2种干燥方式不影响鹅对小麦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本研究在籽鹅饮水中添加粪肠球菌,旨在探究其对籽鹅生长性能、肉品质、腿肌中与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60只3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公籽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鹅。对照组正常饲喂并自由饮水,试验组在正常饲喂的基础上,饮用添加粪肠球菌(浓度为1×108 CFU/mL)的饮水。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提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腿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其他肉品质指标(如pH、蒸煮损失和肉色)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腿肌叉头框蛋白O3(FOXO3)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激酶B(AK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Chao1指数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显著升高(P<0.05);同时,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也显著增加(P<0.05),而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P<0.05),棒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饮水中添加粪肠球菌可以有效调节育成期籽鹅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并通过影响蛋白质代谢提升籽鹅的生长性能。
本试验旨在探讨茉莉花渣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奶水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4月龄、体重[(281.4±25.8) kg]相近的摩拉水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由茉莉花渣替代基础饲粮中27.85%和55.70%豆粕的饲粮。试验期10周,其中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最后1周为粪袋和集尿袋适应与采样期,包括准备期1 d,适应期3 d,采样期3 d。结果显示:1)相比对照组,2个试验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增加,料重比升高;各组之间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27.85%豆粕替代组增重成本低于对照组和55.70%豆粕替代组。2)各组之间体尺性状和肉用性能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2个试验组的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总能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7.85%豆粕替代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55.70%豆粕替代组的磷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4)55.70%豆粕替代组食入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个试验组的粪氮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55.70%豆粕替代组的食入总能、消化能、代谢能显著增加(P<0.05),消化能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6)随着饲粮中豆粕含量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茉莉花渣替代饲粮中27.85%的豆粕可以提高奶水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对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且能降低养殖成本。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背膘厚的秦川牛瘤胃的发酵性能与微生物组成及功能的差异。选取114头健康成年秦川母牛,测定背膘厚,从中筛选高背膘(H-BFT组)和低背膘(L-BFT组)秦川牛各15头,收集瘤胃液样品用于瘤胃发酵指标测定和瘤胃微生物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1)H-BFT组的瘤胃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乙酸/丙酸均显著高于L-BFT组(P<0.05)。2)H-BFT组的瘤胃微生物ACE指数和PD whole-tree指数均显著高于L-BFT组(P<0.05)。H-BFT组和L-BFT组的瘤胃微生物群落没有明显区分开,有较高的微生物群落相似度。3)2组瘤胃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在门水平上,H-BFT组的瘤胃迷踪菌门(Elusimicrobiot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BFT组(P<0.05);在属水平上,H-BFT组的瘤胃迷踪菌属(Elusimicrobium)、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BFT组(P<0.05),而瘤胃Prevotella和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BFT组(P<0.05)。4)KEGG功能分析表明,H-BFT组的瘤胃微生物在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和脂质代谢等过程中显著富集(P<0.05),而L-BFT组的瘤胃微生物在氨基酸代谢和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过程中显著富集(P<0.05)。5)共现网络分析表明,H-BFT组的瘤胃微生物共现网络的边、聚类系数和平均度均明显高于L-BFT组,而共现网络的正向连接和模块化程度则明显低于L-BFT组。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毛螺菌科UCG-006(Lachnospiraceae_UCG-006)分别是H-BFT组和L-BFT组的核心网络节点。6)相关性分析表明,背膘厚与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及Butyrivibrio和Elusimicrobium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普雷沃氏菌科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和Prevotella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背膘厚的差异与秦川牛瘤胃发酵性能、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特征密切相关。H-BFT组表现出更高的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更复杂的微生物共现网络以及显著富集的糖类和脂质代谢功能,提示瘤胃微生物可能通过调控代谢途径参与背膘的形成。
本试验旨在研究西门塔尔牛采食后不同时间点瘤胃发酵特征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选取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公牛共10头,每日08:30饲喂1次,分别在采食后(0、6和12 h)采集瘤胃液进行发酵参数测定并使用16S rRNA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1)与0 h相比,6 h溶解氢和溶解甲烷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12 h再降低至0 h水平(P>0.05);6 h乙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而丙酸和丁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表明6 h瘤胃发酵模式有向丙酸型转变的趋势。2)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采食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12 h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0 h(P<0.05),而6 h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12 h(P<0.05);在属水平上,6 h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12 h(P<0.05),瘤胃杆菌属(Rumin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低于12 h(P<0.05)。在产甲烷古菌中,6 h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0和12 h(P<0.05),12 h甲烷球菌属(Methanosphaer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0 h(P<0.05)。3)6和12 h糖酵解、乙酰辅酶A发酵产丁酸以及丙酮酸发酵生成乙酸和乳酸通路丰度较0 h显著上调(P<0.05),6 h甲烷生成通路丰度较0和12 h显著上调(P<0.05)。由此可见,在采食后0~12 h,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模式存在由乙酸型到丙酸型再到乙酸型转变的趋势,并伴随着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动态变化。
本试验旨在研究暖季补饲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放牧牦牛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取年龄、体重相近的成年牦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牦牛,分别为自然放牧组(NG组)、低蛋白质补饲组(CP15组,蛋白质水平为15.09%)、中蛋白质补饲组(CP17组,蛋白质水平为17.00%)和高蛋白质补饲组(CP19组,蛋白质水平为18.98%),补饲组牦牛饲喂量为1.5 kg/(头·d)。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在生长性能方面,补饲组牦牛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NG组(P<0.05),CP17组牦牛平均日增重0.81 kg,高于CP15组和CP19组。2)在肠道微生物方面,NG组与补饲组间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β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3个补饲组间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4种饲喂条件下牦牛肠道中的优势菌门,其中NG组和CP19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P15组(P<0.05),CP15组螺旋体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NG组和CP19组(P<0.05),CP15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NG组(P<0.05);在属水平上,瘤胃球菌科UCG-005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为4种饲喂条件下的优势菌属,其中NG组瘤胃球菌科UCG-005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补饲组(P<0.05);CP15组密螺旋体菌属和单球体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NG组(P<0.05)。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瘤胃球菌属UCG-005、颤螺旋菌科在NG组中显著富集(P<0.05),螺旋体科、密螺旋体菌属及毛螺菌科在补饲组中显著富集(P<0.05);在功能预测方面,NG组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能量代谢方面显著高于CP15组和CP17组(P<0.05),CP15组和CP17组在信号转导方面显著高于NG组(P<0.05),CP17组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方面显著高于NG组(P<0.05)。综上所述,补饲精料可显著提高牦牛平均日增重,其中蛋白质水平为17.00%的饲粮可为牦牛提供更多能量,更有利于牦牛的生长。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理阶段和牛血清生化指标和粪便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别选取年龄和体重相近以及健康状况良好的断奶期(DN组)、育成期(YC组)、育肥前期(YQ组)和育肥后期(YH组)4个阶段和牛各6头,共24头。采集血液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并应用16S rDNA测序分析粪便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1)YH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葡萄糖(GLU)、钙和磷含量显著低于YQ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YQ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随着生理阶段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2)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粪便微生物丰富度和均匀度从育成期开始随生理阶段的延长而降低;β多样性结果显示,不同生理阶段的粪便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3)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随生理阶段延长呈降低趋势,YH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随生理阶段延长呈上升趋势,YH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YH组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在属水平上,YC组单球状体菌属(Monoglob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YQ组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YH组另枝菌属(Alistip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DN组与YQ组(P<0.05),YH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4)血清生化指标与粪便微生物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GL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脂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TC、LDL和HDL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拟杆菌门与之正好相反。另枝菌属相对丰度与血清TP和GLU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脂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TG、TC、LDL和HDL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和牛血清生化指标和粪便微生物会随生理阶段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为和牛全生命周期肠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研究提供了依据。
本试验旨在探究呼伦贝尔乳肉兼用型三河牛全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定殖规律及标志微生物挖掘。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三河牛,采集新生期(NS,n=10)、断奶期(WS,n=14)、育肥前期(EFS,n=14)、育肥中期(MFS,n=16)、育肥后期(LFS,n=12)、后备期(RP,n=10)、围产期(PP,n=10)、泌乳期(LP,n=10)、干奶期(DP,n=10)9个阶段样本,在晨饲前采集直肠内容物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升高,并在育肥中期以后趋于稳定。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育肥中期之前的各阶段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分离,而育肥中期和育肥后期聚集成一簇;泌乳阶段中,围产期和干奶期较为聚集,泌乳期和后备期较为分离。2)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断奶期以后的各阶段均为优势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随日龄增长而升高,并在育肥中期以后趋于稳定。在属水平上,新生期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梭菌属(Clostridi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断奶期Pseudoclostridium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副普雷沃氏菌属(Paraprevotella)相对丰度在育肥中期前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3)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层级聚类分析,将筛选出的612个菌种划分为9种微生物定殖模式(C1~C9分簇)。其中,C7和C9这2个分簇中的微生物定殖时间早,丰度较高,且能持续定殖在三河牛肠道中;在科水平上,颤螺菌科(Oscillospir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梭菌科(Clostridiaceae)等菌科为C7和C9分簇中的优势菌科。综上所述,本试验揭示了三河牛全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差异,并探究了其定殖规律,筛选出了各阶段标志性微生物,为丰富高寒牧区乳肉兼用型三河牛肠道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本研究旨在比较相同饲养模式下生长期湖羊和卡拉库尔羊胃肠道组织形态的差异。选取体重相近(8.5~9.0 kg)的15日龄断奶羔羊公羊24只,其中湖羊12只、卡拉库尔羊12只,在相同模式下饲养,试验期共135 d,90和150日龄时每个品种各选6只试验羊屠宰取样。结果显示:1)在90日龄,湖羊的瘤胃乳头高度、皱胃黏膜层厚度、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空肠绒毛高度、空肠隐窝深度、回肠绒毛高度和回肠绒隐比极显著低于卡拉库尔羊(P<0.01),湖羊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卡拉库尔羊(P<0.05),胃肠道组织其他指标湖羊与卡拉库尔羊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在150日龄,湖羊瓣胃中央肌层厚度极显著低于卡拉库尔羊(P<0.01),湖羊皱胃黏膜层厚度显著低于卡拉库尔羊(P<0.05),胃肠道组织其他指标湖羊与卡拉库尔羊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日龄对绵羊部分胃肠道组织的发育具有一定影响。随着日龄增加,皱胃黏膜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此外,小肠各段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绒隐比在不同日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3)品种与日龄的交互作用对瘤胃乳头高度(P<0.05)、瘤胃肌层厚度(P<0.01)、瓣胃中央肌层厚度(P<0.05)、皱胃肌层厚度(P<0.01)、皱胃黏膜层厚度(P<0.01)、空肠绒毛长度(P<0.01)、空肠隐窝深度(P<0.01)及回肠绒隐比(P<0.05)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在相同饲养条件下,90日龄的湖羊与卡拉库尔羊在瘤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生理结构上存在差异,而在150日龄时两者在皱胃生理结构上仍存在差异;品种与日龄的交互作用对绵羊的瘤胃乳头高度、瘤胃肌层厚度、瓣胃中央肌层厚度、皱胃肌层厚度、皱胃黏膜层厚度、空肠绒毛高度、空肠隐窝深度及回肠绒隐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冷应激对羔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5月龄羔羊(澳洲白羊×小尾寒羊)18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冷应激组和采食配对组(人为控制该组采食量与对照组一致),每组6只羊,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冷应激显著降低羔羊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P<0.05)。2)冷应激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第26~28天采食配对组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冷应激组(P<0.05),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冷应激组(P<0.05);冷应激组和采食配对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冷应激下控制采食量有降低羔羊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的趋势(P=0.091)。3)采食配对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冷应激组(P<0.01);冷应激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采食配对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冷应激组和采食配对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冷应激能够提高绵羊的采食量,降低其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并对血细胞及血清生化指标产生调节作用;此外,采食量的变化也会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血细胞以及血清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蒲公英提取物对四氯化碳(CCl4)胁迫后石斑鱼肝脏形态、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状态良好的珍珠龙胆石斑鱼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Ⅰ~Ⅳ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4%和0.8%的蒲公英提取物。试验期8周。饲养结束后,试验组注射橄榄油稀释的30% CCl4;对照组再随机分为2组,一组注射纯橄榄油作为空白对照组,另一组注射30% CCl4作为模型组。72 h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试验Ⅱ组珍珠龙胆石斑鱼肝细胞膜完好,细胞核形态结构较完整,位置居中未发生明显偏移。2)试验Ⅰ、Ⅱ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空白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Ⅱ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3)与模型组相比,试验Ⅰ~Ⅳ组肝脏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Ⅳ组肝脏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Ⅳ组头肾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料添加0.1%~0.2%蒲公英提取物有改善CCl4胁迫后珍珠龙胆石斑鱼肝脏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评估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300尾初始体重为(14.02±0.05) g的大口黑鲈幼鱼,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对照组(T0组)饲喂以鱼粉作为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4个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8%(T8组)、16%(T16组)、24%(T24组)、32%(T32组)酶解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部分鱼粉的试验饲料,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T24组和T32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低于T0组和T16组(P<0.05)。T16组、T24组和T32组的肝体比(HSI)显著低于T0组(P<0.05)。2)T8组、T16组、T24组和T32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低于T0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T0组(P<0.05)。3)T24组、T32组的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以及脂质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1(PPARγ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0组(P<0.05),脂质分解相关基因激素敏感脂肪酶(HSL)、脂蛋白脂酶(LPL)以及脂质分解相关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0组(P<0.05)。由此可见,酶解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可以上调大口黑鲈肝脏脂质合成和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肝脏脂质的累积,对脂质代谢产生影响,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茶多酚(TP)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亚硝酸盐耐受性的影响。选择840尾平均体重为(0.25±0.00) 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对照组(TP0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0(TP100组)、300(TP300组)、500(TP500组)、700(TP700组)、1 500(TP1500组)和3 000 mg/kg(TP3000组)TP的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TP对凡纳滨对虾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TP0组相比,TP500组、TP700组和TP1500组肝体比显著提高(P<0.05),TP500组肥满度显著提高(P<0.05)。2)各组间凡纳滨对虾全虾水分、粗灰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TP0组相比,TP500组、TP700组、TP1500组和TP3000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TP0组相比,TP300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甘油三酯含量、TP700组肝胰腺总胆固醇含量以及TP500组肝胰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TP700组肝胰腺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TP0组相比,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TP500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滴密度显著降低(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试验组肝胰腺阳性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5)与TP0组相比,各试验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热休克蛋白70(HSP70)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TP700组肝胰腺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P500组和TP700组肝胰腺酚氧化酶(PO)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TP700组肝胰腺免疫缺陷蛋白(IMD)、对虾抗菌肽(Pen)、甲壳素(crustin)、抗脂多糖因子(ALF)和溶菌酶(LZM)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6)亚硝酸盐胁迫后,与TP0组相比,TP700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肝胰腺P53、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半胱天冬蛋白酶-8(Caspase-8)和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00~700 mg/kg TP能够改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质沉积,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增强其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复合添加马齿苋和柠檬酸对肉兔肠道组织形态和通透性、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以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健康的35日龄断奶伊拉商品肉兔15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对照组(T0组)饲喂基础饲粮,T1组饲喂饲粮中含3%马齿苋(等量替代基础饲粮中的麸皮)的试验饲粮,T2组饲喂在T1组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柠檬酸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与T0组相比,T2组肉兔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T1组和T2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以及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提高(P<0.05)。同时,T2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以及回肠V/C值显著高于T1组(P<0.05)。2)与T0组相比,T1组和T2组肉兔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3)在十二指肠中,与T0组相比,T1组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封闭蛋白-1(claudin-1)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T2组ZO-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在空肠中,与T0组相比,T1组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T2组ZO-1、claudin-1和闭合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同时,T2组ZO-1和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T1组(P<0.01)。在回肠中,与T0组相比,T1组ZO-1和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T2组ZO-1和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同时,T2组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T1组(P<0.01)。4)T2组肉兔盲肠在科、属和种水平上鉴定出的微生物数量显著低于T0组(P<0.05),同时盲肠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T0组和T1组(P<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预测盲肠微生物主要参与了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综上所述,饲粮中复合添加马齿苋和柠檬酸能通过改善肉兔小肠组织形态和通透性、增强小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以及提高盲肠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来提高肠道物理和微生物屏障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独添加马齿苋。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糖氧化酶对断奶肉兔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1 440只断奶肉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肉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400及6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活性为2 000 U/g)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3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和6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显著降低了肉兔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添加6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还显著降低了肉兔的平均日增重(P<0.05),而添加2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则显著提高了肉兔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此外,饲粮中添加2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显著提高了肉兔的半净膛重以及肝脏重量、脾脏重量和肝脏指数(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400和6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均显著提高肉兔回肠长度(P<0.05),但对其他小肠发育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显著提高了肉兔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由此可见,在饲粮中添加2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可以促进断奶肉兔生长发育,提高屠宰性能,而添加6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则可增强断奶肉兔的抗氧化能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四环素和植物乳杆菌对中华蜜蜂蔗糖消耗、肠道菌群和组织发育及工蜂存活率的影响。选取7日龄中华蜜蜂工蜂5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工蜂。对照组饲喂50%蔗糖溶液,四环素组饲喂含有450 μg/mL四环素的50%蔗糖溶液,植物乳杆菌组饲喂含有1×108 CFU/mL植物乳杆菌的50%蔗糖溶液。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四环素组工蜂肠道中乳酸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中肠肠壁厚度和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平均生存时间显著缩短3.06 d(P<0.05);2)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组工蜂蔗糖消耗量显著提高(P<0.05),肠道中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肠球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2.40 d(P<0.05)。由此可知,饲喂四环素会破坏中华蜜蜂肠道菌群结构,干扰肠道组织发育,降低工蜂存活率;饲喂植物乳杆菌可提高中华蜜蜂蔗糖消耗量,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工蜂存活率。
本试验旨在探究膳食纤维素对宠物猫饲粮适口性、血清抗氧化指标和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20只健康成年英短金渐层宠物猫[年龄(2.63±0.73)岁,体重(3.79±0.89) kg],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5%膳食纤维素。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宠物猫末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宠物猫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宠物猫粪便评分显著降低(P<0.05),粪便pH显著提高(P<0.05),粪便氨态氮浓度和环境氨气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宠物猫粪便微生物在门和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有所提高,Solobacterium和Peptoclostridium相对丰度有所降低。综上所述,在宠物猫基础饲粮中添加5%膳食纤维素未影响饲粮适口性,且能提高宠物猫血清T-AOC,维持粪便形态和降低粪便氨态氮浓度,同时改善粪便微生物区系,维持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研究花椒毒酚阿拉伯糖苷(Xan)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IPEC-J2细胞活力,将IPEC-J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Xan组、Xan+H2O2组和H2O2组,每组3个重复。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IPEC-J2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活性及炎性因子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olt)检测Nrf2信号通路蛋白和凋亡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0 μmol/L Xan组相比,10 μmol/L Xan组的IPEC-J2细胞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IPEC-J2细胞内ROS含量显著降低(P<0.05),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因此,后续选用10 μmol/L Xan处理IPEC-J2细胞。2)与Control组相比,Xan组的IPEC-J2细胞内ROS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Nrf2、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3)与Control组相比,H2O2组的IPEC-J2细胞中ROS含量显著升高(P<0.05),CAT和T-SOD活性及T-AOC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Nrf2、HO-1、NQO1、CAT和SOD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Nrf2、HO-1、NQO1和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和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与H2O2组相比,Xan+H2O2组的IPEC-J2细胞中ROS含量显著降低(P<0.05),CAT和T-SOD活性及T-AOC显著升高(P<0.05),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Nrf2、HO-1、NQO1、CAT和SOD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Nrf2、HO-1、NQO1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NOS、Keap1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Xan可以通过激活IPEC-J2细胞内Nrf2信号通路,增加抗氧化酶的表达,降低ROS和炎性因子含量,从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并可以通过调节Bcl-2/Bax信号通路发挥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年龄段牦牛复胃组织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的变化,并对与mtDNA复制转录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测定,以探寻牦牛瘤胃、网胃、瓣胃以及皱胃在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代谢调整规律。试验采用定量PCR(qPCR)测定牦牛5个关键发育阶段[0日龄(新生)、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龄]复胃(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织中的mtDNA拷贝数,测定与mtDNA复制转录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并对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mtDNA拷贝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0和60日龄时,皱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极显著高于3个前胃(瘤胃、网胃和瓣胃)组织(P<0.01),3个前胃组织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20日龄时,瘤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最低,显著低于网胃和皱胃组织(P<0.05);15月龄时,网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最高,显著高于瘤胃和瓣胃组织(P<0.05),极显著高于皱胃组织(P<0.01);3岁龄时,瘤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显著高于皱胃组织(P<0.05)。2)随着前胃的生长发育,mtDNA拷贝数逐渐增加,在15月龄时,3个前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都达到最高值,而后呈下降趋势;而在皱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随年龄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3)与线粒体增殖相关的核编码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表达量与mtDNA拷贝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500,P<0.05]。4)线粒体编码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1)的表达量与mtDNA拷贝数呈显著正相关(r=0.473,P<0.05)。综上可知,新生牦牛皱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最高,侧面反映出新生牦牛主要依靠皱胃进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牦牛前胃(瘤胃、网胃和瓣胃)发育过程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15月龄左右3个前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都达到最大值,而在皱胃发育过程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侧面反映出在15月龄左右瘤胃逐渐取代皱胃成为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牦牛复胃生长发育过程中,PGC-1α和COX1是调控复胃组织中mtDNA拷贝数的关键因子。
本试验旨在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沙葱醇提物(AME)调控肉羊肝脏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BCFAs)合成的机制。30只3月龄雄性小尾寒羊[(33.60±1.23) kg]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AME添加组(AME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CON组饲喂基础饲粮,AME组每天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8 g/只 AME,试验期75 d,包括15 d的预试期和60 d的正试期。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AME组肝脏中4-甲基辛酸(MOA)和4-甲基壬酸(MNA)浓度显著降低(P<0.05)。2)在正、负离子模式下,2组间共发现3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6种显著下调(P<0.05),21种显著上调(P<0.05),共富集到18条代谢通路中,包括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3)通过相关性分析,差异代谢物中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亚油酸、胱氨酸和谷胱甘肽可作为AME调控肝脏中BCFAs合成的潜在标记物。综上所述,AME可通过特定代谢通路影响肉羊肝脏中关键代谢物组成,进而降低BCFAs的浓度。
本试验通过建立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旨在探讨中国杨属型蜂胶乙醇提取物(EECP)对巨噬细胞能量代谢及抗炎活性的影响。试验设正常组、LPS组(1.00 μg/mL)、低浓度EECP组(1.00 μg/mL LPS+5.00 μg/mL EECP)、高浓度EECP组(1.00 μg/mL LPS+10.00 μg/mL EECP),每组至少3次重复。试验检测一氧化氮(NO)的生成、活性氧(ROS)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炎症相关基因、抗氧化相关基因、糖代谢相关基因和M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糖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EECP中总黄酮含量为(265.88±3.98)mg芦丁当量/g,总酚酸含量为(278.57±2.69) mg没食子酸当量/g。2)与LPS组相比,低、高浓度EECP均极显著抑制了细胞NO的生成(P<0.001),且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降低了细胞中ROS含量(P<0.05和P<0.001),并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逆转了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P<0.05和P<0.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高浓度EECP显著下调了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环氧合酶-2(Cox-2)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并极显著下调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1或P<0.001)。此外,低、高浓度EECP均极显著上调了抗氧化相关基因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相对表达量(P<0.01和P<0.001),且高浓度EECP分别显著和极显著上调了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XNRD)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和P<0.001)。4)与LPS组相比,低、高浓度EECP均显著抑制了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活化(P<0.05),而高浓度EECP极显著抑制了TLR4基因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此外,低浓度EECP极显著抑制了NF-κB p65蛋白的活化(P<0.001)。5)与LPS组相比,高浓度EECP显著抑制了己糖激酶2(HK2)和葡萄糖转运体3(GLUT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并极显著下调了葡萄糖转运体1(GLUT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01)。在蛋白水平上,与LPS组相比,高浓度EECP显著抑制了HK2和乳酸脱氢酶A(LDHA)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并极显著降低了GLUT3和丙酮酸激酶M2型(PKM2)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6)与LPS组相比,高浓度EECP显著降低了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分化簇86(CD8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并分别显著和极显著上调了M2型标志物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P<0.05)和分化簇206(CD206,P<0.01)基因相对表达量。综上所述,EECP富含多酚类物质,通过降低能量代谢和抑制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具有抗炎和抗氧化活性,从而抑制促炎极化。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旨在探讨绿原酸缓解绵羊羔羊肠道腹泻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Pharm Mapper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绿原酸的潜在作用靶点,并结合Gene Card和OMIM数据库获取绵羊羔羊腹泻的潜在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并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绿原酸调控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之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检验对接稳定性。结果表明:绿原酸缓解绵羊羔羊肠道腹泻的潜在靶点有36个,其中核心靶点有7个,分别是半胱天冬酶3、连环蛋白β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前类淀粉蛋白质、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G1/S-特定周期蛋白D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点作用包括25种生物过程、11种细胞组分和8种分子功能,富集到黏着斑、黏附连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39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绿原酸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均小于-25.12 kJ/mol。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了绿原酸缓解绵羊羔羊腹泻的作用靶点和相关通路,为绿原酸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在绵羊羔羊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试验旨在研究番木瓜皮、茉莉花渣和稻草各营养成分及其在水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试验先对番木瓜皮、茉莉花渣和稻草这3种粗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然后选用3头年龄、体重相近并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水牛,采用尼龙袋法测定这3种粗饲料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率和降解参数。结果表明:茉莉花渣的D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粗饲料(P<0.05)。番木瓜皮的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粗饲料(P<0.05)。番木瓜皮的NDF和A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种粗饲料(P<0.05)。番木瓜皮、茉莉花渣和稻草的DM有效降解率分别为83.14.%、64.51%和40.41%,CP有效降解率分别为87.91%、54.18%和22.23%,NDF有效降解率分别为61.85%、50.68%和36.38%,ADF有效降解率分别为65.79%、44.13%和36.72%。3种粗饲料的DM、CP、NDF和ADF有效降解率由高到低均为番木瓜皮>茉莉花渣>稻草。综上所述,番木瓜皮和茉莉花渣的营养价值及瘤胃有效降解率较高,可充分利用作为水牛的粗饲料来源。
本试验旨在研究尿素和氢氧化钠(NaOH)复合处理对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微生物组成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试验设计包含尿素、NaOH添加量及水分含量3个因素,尿素添加量分别为0、2%、4%,NaOH添加量分别为0、2%、4%,2个水分含量分别为20%和40%,均以干物质(DM)为基础计算,共计18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室温密封处理30 d后采集样本,分析秸秆常规营养成分及微生物组成。选取3头体重为(360±20) kg、健康状况良好且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测定秸秆DM、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NDF)的瘤胃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尿素和NaOH复合处理可显著提高秸秆pH和粗蛋白质(CP)含量(P<0.05),显著降低NDF和ADF含量(P<0.05),显著增加DM、NDF和ADF瘤胃有效降解率(P<0.05),以40%水分条件下,2%或4%尿素与4% NaOH复合处理DM、NDF和ADF瘤胃有效降解率最高,而20%水分条件下,2%或4%尿素与4% NaOH复合处理次之。尿素、NaOH添加量和水分含量均影响秸秆微生物的组成,且不同处理及不同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尿素和NaOH复合处理可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改善瘤胃降解特性,且在40%水分条件下处理效果最优。氨碱复合处理不仅是化学过程,也包含微生物驱动作用。
本试验旨在采用尼龙袋法探究玉米包衣加芯、甜叶菊、稻草、木瓜丝、百香果皮和菠萝皮这6种广西地区常见的农副产物的营养价值及其在水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选择3头体况良好、体重为(530.26±6.25) kg以及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摩拉水牛为试验对象,通过尼龙袋技术记录6种农副产物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率,同时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1)木瓜丝的CP含量达19.40%,显著高于其他农副产物(P<0.05);稻草的CP含量为4.48%,显著低于其他农副产物(P<0.05);玉米包衣加芯和稻草的NDF含量超过60%,ADF含量在40%左右,显著高于其他农副产物(P<0.05)(甜叶菊ADF含量除外)。2)木瓜丝的DM和CP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农副产物(P<0.05),NDF有效降解率仅比百香果皮和菠萝皮分别提高了7.42%(P<0.05)和2.38%(P>0.05),ADF有效降解率仅比百香果皮和菠萝皮分别提高了4.29%和-2.15%(P>0.05),三者的NDF和ADF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农副产物(P<0.05)。3)玉米包衣加芯的各营养成分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稻草(P<0.05),但显著低于甜叶菊(P<0.05)。综上所述,木瓜丝、百香果皮和菠萝皮均为较好的粗饲料选择,木瓜丝更优;甜叶菊不及以上三者但仍具有一定的饲喂价值;稻草和玉米包衣加芯的营养价值较低,可以考虑与其他高营养价值的粗饲料配合使用。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和尼龙袋法对16种肉牛常用精饲料进行营养价值评定,探究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体外产气参数及发酵参数与干物质有效降解率(EDDM)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利用体外产气法结合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建立EDDM的预测模型,从而为我国肉牛常用精饲料的EDDM的评价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方法。试验选用肉牛常用的8种能量饲料和8种饼粕类饲料作为试验材料,通过体外产气法测定60 h动态产气量和体外发酵参数,并计算体外产气参数;同时,利用尼龙袋法,测定饲料不同时间点的干物质降解率,并进一步计算EDDM,分析其与饲料营养成分、体外产气参数及发酵参数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预测EDDM的模型。结果显示:1)燕麦的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能量饲料(P<0.05),芝麻饼的产气量显著低于其他饼粕类饲料(P<0.05)。2)能量饲料中,蒸汽压片玉米发酵液的pH和氨态氮(NH3-N)浓度最低,大麦发酵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最高;饼粕类饲料中,棕榈粕发酵液的pH最低,亚麻籽饼发酵液的NH3-N浓度最高,芝麻饼发酵液的NH3-N和TVFA浓度均显著低于其他饲料(P<0.05)。3)燕麦60 h干物质降解率和EDDM均为最高,而芝麻饼均为最低。4)EDDM与淀粉(Starch)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灰分(Ash)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产气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24 h发酵液的TVF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5)采用6 h产气量(GP6 h)、ADF和Starch含量以及24 h发酵液pH作为预测因子,构建饲料EDDM的一元至四元预测模型,其中四元预测方程的决定系数(R2)最高,可达0.883,预测方程为:EDDM=100.693+1.073GP6 h-0.596ADF-0.233Starch-8.658pH。由此可见,不同饲料的体外发酵和瘤胃降解特性存在较大差异,燕麦的产气量和EDDM最高,说明其更容易被发酵利用;采用GP6 h、ADF和Starch含量以及pH可以准确预测精饲料的EDDM,为营养价值评定提供参考。
本试验旨在研究湖羊养殖常用的6种蛋白质饲料(棉籽粕、豆粕、菜籽粕、亚麻饼粕、核桃饼粕、大米酒糟)和4种能量饲料(燕麦、小麦、玉米、麸皮)主要营养物质的瘤胃降解特性及其相关性。选取1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5月龄湖羊,采用尼龙袋法测定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有机物(OM)在0、2、4、8、12、16、24和48 h的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1)核桃饼粕的DM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5种蛋白质饲料(P<0.05)。2)核桃饼粕的CP瘤胃有效降解率最高(46.78%),亚麻饼粕的CP瘤胃有效降解率最低(25.75%)。4种能量饲料的CP瘤胃有效降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小麦>玉米>麸皮>燕麦(P<0.05)。3)6种蛋白质饲料中豆粕的ADF瘤胃有效降解率最高(31.41%),菜籽粕的ADF瘤胃有效降解率最低(21.78%)。4种能量饲料中玉米的ADF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饲料(P<0.05)。4)豆粕的NDF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5种蛋白质饲料(P<0.05)。麸皮的NDF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燕麦、玉米和小麦(P<0.05)。5)亚麻饼粕的OM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5种饲料(P<0.05)。4种能量饲料的OM瘤胃有效降解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燕麦>小麦>玉米>麸皮(P<0.05)。6)饲料DM含量与OM、ADF和NDF瘤胃有效降解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饲料OM含量与DM、OM、ADF和NDF瘤胃有效降解率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饲料CP含量与DM、ADF和NDF瘤胃有效降解率之间都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7)OM瘤胃有效降解率与CP和NDF瘤胃有效降解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CP瘤胃有效降解率与NDF瘤胃有效降解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ADF瘤胃有效降解率与NDF瘤胃有效降解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从饲料营养物质瘤胃降解角度分析,棉籽粕、菜籽粕、亚麻饼粕、核桃饼粕和大米酒糟等杂粕具有替代豆粕的潜质,但仍需要动物试验的进一步验证;燕麦、小麦、玉米、麸皮等能量饲料主要营养物质在湖羊瘤胃中均有较高的降解率,其中燕麦的DM、NDF和OM瘤胃有效降解率均高于其他3种饲料,以提高饲粮能量水平为目标时,建议优先选用燕麦;饲料主要营养物质的瘤胃有效降解率受饲料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不同营养物质瘤胃有效降解率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尾菜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营养特性和发酵品质。试验共设10个组,每组3个重复。将4种尾菜(花椰菜、甘蓝、西葫芦和芹菜)分别以2∶1比例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分别记为H组、G组、X组、Q组;将4种尾菜按1∶1比例两两混合后,再将混合物分别以2∶1比例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分别记为HG组、HX组、HQ组、GX组、GQ组、XQ组。通过对尾菜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发酵特性、营养成分、主要微生物数量和霉菌毒素含量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最佳组合。结果表明:1)4种尾菜的粗蛋白质(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P<0.05),玉米秸秆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4种尾菜(P<0.05)。2)各组混合青贮的感官评定等级均达到二级尚好和一级优良。3)Q组混合青贮的乳酸(LA)含量最高,G组混合青贮的CP含量最高。各组混合青贮均未检到大肠杆菌。各组混合青贮的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其中Q组得分最高,为91.39;同时,Q组的灰色关联度最高。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将芹菜尾菜和玉米秸秆以2∶1比例混合青贮,可以获得品质较高的青贮饲料。
本研究旨在分离筛选出1株性能优良且安全的鸽源益生性芽孢杆菌,为鸽源益生菌添加剂的研发提供菌种资源。取健康白羽王鸽新鲜粪便和肠道内容物,先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离鉴定,然后对菌株进行耐酸能力、耐胆盐能力、生长曲线、溶血活性、药物敏感性及抑菌活性等体外益生性能检测,初步判断分离菌株的体外益生潜能,最后通过小鼠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评估其体内安全性。结果显示:1)从白羽王鸽新鲜粪便和肠道内容物共分离得到3株芽孢杆菌(F21、F31、F54),经生化鉴定与16S rRNA测序分析,均为枯草芽孢杆菌。2)3株分离菌在pH为2.0条件下的存活率均在60%以上,在胆盐浓度为0.3%条件下的存活率均在70%以上;3株分离菌均能在2~4 h进入对数生长期,12~16 h后进入稳定期;3株分离菌均不具有溶血活性;3株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表现为F31>F21>F54;F21、F31对3种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有抑制效果。3)选取体外益生性能较好的枯草芽孢杆菌F31,对其进行体内安全性评价。7 d的急性毒性试验显示,小鼠体征正常,剖检脏器无眼观病理变化;28 d的亚急性毒性试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1.1×109 CFU/mL,0.2 mL/只)小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低剂量组(1.1×108 CFU/mL,0.2 mL/只)小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1.1×1010 CFU/mL,0.2 mL/只)小鼠的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组小鼠血液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枯草芽孢杆菌F31具有良好的体外益生潜能,体内安全性评价良好,可作为鸽源益生菌制剂候选菌株用于后续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