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是一种因围产期能量负平衡引起脂质代谢紊乱的全身性营养代谢疾病。奶牛酮病可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酮病。随着奶牛泌乳性能的不断提高,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快速增加。与正常奶牛相比,酮病奶牛的产奶量降低,乳品质下降,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增加,繁殖性能降低。酮病也可增加奶牛的死淘率,提高治疗成本,缩短使用年限,进而降低经济效益。而奶牛酮病的发病规律受奶牛的品种、胎次、体况、生产性能、饲养环境、饲养方式等因素影响。探究奶牛酮病的发病规律,对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奶牛饲养者有效防治产后奶牛酮病提供借鉴。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 muciniphila)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下一代益生菌。现有研究已证实,其与动物肠道屏障稳态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A. muciniphila的生物学特性、在肠道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和作用机制。A. muciniphila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包括增强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再生、促进黏蛋白及杯状细胞产生,以增强黏液屏障、抑制炎症反应和影响肠道菌群等。未来研究需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的临床模型以详细阐释A. muciniphila与肠道屏障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动物肠道健康的研究和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新的方向。
原花青素(PACs)又称缩合单宁,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近年来,PACs因其多样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已证实了PACs在调节炎症反应和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方面的显著作用,揭示了其作为抗炎活性物质的突出潜力。体内和体外等研究发现,PACs的抗炎作用机制涉及多种不同途径。首先,PACs能有效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其次,PACs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具有调节作用;此外,PACs还能通过影响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和诱导巨噬细胞的极化来抑制炎症反应。本文旨在综述PACs的抗炎活性、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为PACs在畜禽生产中的合理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黑水虻幼虫具有繁殖快、适应性强、生物转化效率高等生物学特性,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及几丁质、抗菌肽等活性物质,是一种优质饲用资源型昆虫,在替代豆粕等蛋白质饲料原料上有着巨大潜力。此外,由于黑水虻幼虫独特的腐生生活方式,在解决有机废弃物和资源再利用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黑水虻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基质优化策略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推荐了黑水虻幼虫在各类动物饲粮中的适宜用量,并探讨了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黑水虻幼虫饲料化的开发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包被半胱胺(CCS)和包被甜菜碱(CBet)对育肥期苏姜猪脂质代谢和脂肪沉积的影响。选取54头同批次苏姜猪,体重为(60.0±3.0)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CCS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的CCS,CBet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250 mg/kg的CBet。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50 d。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CCS组和CBet组的背膘厚和板油重显著降低(P<0.05),瘦肉率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显著提高(P<0.05),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降低(P<0.05),胰岛素(INS)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1或P<0.05);背膘和肝脏组织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脂肪酸合成酶(FAS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2)与对照组相比,CBet组的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提高(P<0.05),背膘组织中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背膘组织中甘油三酯脂酶(ATGL)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CCS或CBet均能通过改变激素分泌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苏姜猪体内的脂质代谢能力,降低脂肪合成和沉积;另外,饲粮中添加CBet还能提高苏姜猪的IMF含量,改善猪肉品质。
本试验旨在建立健康仔猪血液细胞学、血清生化、血清免疫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参考区间。收集课题组近期试验用402头28~66日龄三元杂交(杜×长×大)仔猪的23项血液细胞学、14项血清生化、3项血清免疫及5项血清抗氧化指标数据,参照临床实验室改进倡议(CLIS)指南和美国兽医协会临床病理学委员会(ASVCP)指南进行统计分析,并与文献报道的参考区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得血液细胞学、血清生化指标参考区间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血清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的参考区间分别为13.06~38.99 μg/mL、128.67~421.40 μg/mL、19.33~54.79 μg/mL;血清抗氧化指标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参考区间分别为0.75~6.77 μmol/mL、0.12~1.02 mmol/L、0.93~9.53 U/mL、108.91~876.51 U/mL、150.23~1 113.86 U/mL。由此可见,本研究建立了健康三元杂仔猪血液细胞学、血清生化、血清免疫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参考区间,为后续仔猪营养研究及健康判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试验旨在探究富马酸和肉桂醛及其联合添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7.79±0.48) kg的28日龄“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72头(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单栏饲养。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600 mg/kg富马酸(富马酸组,FA组)、400 mg/kg肉桂醛(肉桂醛组,CA组)和600 mg/kg富马酸+400 mg/kg肉桂醛(联合添加组,FC组)的饲粮。试验期28 d。试验结束当天08:00,每组抽取6头仔猪腹腔内注射200 μg/kg BW脂多糖(LPS)。结果表明: 1)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断奶仔猪末重、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FA组和FC组末重和ADG显著高于CA组(P<0.05)。2)与CON组相比,CA组和FC组断奶仔猪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同时,FC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FA组和CA组(P<0.05),血清CAT活性显著高于FA组和CA组(P<0.05)。3)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断奶仔猪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CA组和FC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低于FA组(P<0.05)。4)与CON+LPS组相比,各试验组断奶仔猪空肠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空肠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FA+LPS组空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FC+LPS组空肠TNF-α和IL-6含量显著低于FA+LPS组和CA+LPS组(P<0.05)。5)与CON+LPS组相比,各试验组断奶仔猪空肠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TNF-α和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空肠TGF-β和IL-10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单独添加富马酸和肉桂醛或两者联合添加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和抗炎能力,且联合添加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和热灭活乳酸菌(HLAB)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选用192头初始体重为(8.62±0.18) kg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各组分别饲喂高蛋白质饲粮、高蛋白质饲粮+HLAB、低蛋白质饲粮、低蛋白质饲粮+HLAB。试验期为30 d,前期为1~15 d,后期为16~30 d。结果表明:饲粮CP水平和HLAB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营养物质ATTD以及血清抗氧化、免疫和激素指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粮高CP水平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前期的平均日增重(ADG)、酸性洗涤纤维(ADF)的ATTD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粗脂肪(EE)的ATTD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饲粮添加HLAB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前期的ADG和总能(GE)、有机物(OM)、CP、EE的ATTD(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血清SOD、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INS)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MD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粪便微生物Ace和Chao指数(P<0.05)。综上所述,高CP水平饲粮虽然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但降低了机体抗氧化能力。饲粮添加HLAB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ATTD、抗氧化和抗炎能力以及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缓解低CP水平饲粮对断奶仔猪的不良影响。
本试验旨在利用氨基酸部分扣减法研究泌乳母猪低蛋白质饲粮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p)和缬氨酸(Val)的限制性顺序,为精准评估氨基酸营养需要量以及建立氨基酸平衡模式提供理论基础。选取84头胎次、预产期和体重相近的“长×大”二元母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LP组)饲粮中粗蛋白质(CP)水平为15%;其余5个试验组在LP组饲粮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氨基酸的扣减,分别为:LP-Lys组[扣减20%回肠标准可消化(SID)Lys]、LP-Met组(扣减20% SID Met)、LP-Thr组(扣减20% SID Thr)、LP-Trp组(扣减20% SID Trp)和LP-Val组(扣减20% SID Val)。各组饲粮净能(NE)和CP水平一致。试验期28 d(从妊娠第107天至分娩后第21天)。结果表明: 1)母猪生产性能方面,与LP组相比,饲粮扣减20% SID Lys或SID Val均显著提高初生仔猪弱仔数(P<0.05);饲粮扣减20% SID Lys、SID Met或SID Trp均显著提高母猪体损失(P<0.05)。2)母猪泌乳性能方面,与LP组相比,饲粮扣减20% SID Val显著降低母猪泌乳量(P<0.05);饲粮扣减20% SID Lys或SID Val显著降低仔猪平均日增重(ADG)和断奶个体重(P<0.05),饲粮扣减20% SID Thr显著降低仔猪ADG(P<0.05)。此外,饲粮扣减20% SID Lys还降低初乳和常乳中乳蛋白质含量,且在常乳中达到显著水平(P<0.05);饲粮扣减20% SID Val不仅显著降低常乳中乳蛋白质含量(P<0.05),而且显著降低常乳中乳糖含量(P<0.05);饲粮扣减20% SID Thr显著降低常乳中乳蛋白质含量(P<0.05)。3)氨基酸代谢及饲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方面,饲粮扣减20%目标氨基酸均提高血清尿素氮(UN)和乳尿素氮(MUN)含量,其中,LP-Lys组和LP-Val组表现较为显著(P<0.05),其次为LP-Thr组、LP-Met组和LP-Trp组。与LP组相比,饲粮扣减20% SID Lys显著降低母猪血清Lys含量(P<0.05);同时,LP-Lys组血清Met、Thr、Val、异亮氨酸(Ile)和苯丙氨酸(Phe)含量均高于其他各组。与LP组相比,饲粮扣减20% SID Lys、SID Trp或SID Val均显著降低母猪CP和粗纤维(CF)表观消化率(P<0.05),饲粮扣减20% SID Thr显著降低CF表观消化率(P<0.05)。综上所述,以母猪泌乳性能、血清UN、MUN以及仔猪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泌乳母猪低蛋白质饲粮中必需氨基酸限制性顺序为:Lys>Val>Thr>Met≈Trp;以母猪体损失为评价指标,必需氨基酸限制性顺序为:Lys≈Trp≈Met>Thr≈Val。
本试验旨在探究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低蛋白质饲粮中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氮利用率和营养物质吸收转运的影响。研究分2个试验进行,试验1选取180头初始体重为(28.94±3.58)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占1/2)。3组分别饲喂含20.30%(高豆粕组)和10.50%豆粕(低豆粕组)以及不添加豆粕(无豆粕组)的饲粮,并通过添加不同比例木薯粉、菜籽粕、玉米蛋白粉和棉籽粕等替代玉米和豆粕。各组饲粮营养水平保持一致,粗蛋白质水平为16%。试验期28 d。试验2选取18头初始体重为(26.16±0.34)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饲粮处理同试验1,试验期19 d,包括7 d的代谢笼适应期、7 d的饲粮适应期和5 d的全收粪尿期。结果表明: 1)低蛋白质饲粮中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各阶段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高豆粕组第14~28天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低豆粕组(P<0.05)。2)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十二指肠钠离子依赖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4(Snat4)、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3(Lat3)、T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Tat1)、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2(Cat2)、磷转运蛋白1(Ph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2(Eaat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空肠Snat4、钠离子依赖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5(Snat5)、Asc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Asc1)、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回肠Snat4、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4(Cat4)、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与低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回肠Snat4、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高豆粕组相比,低豆粕组和无豆粕组生长猪十二指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3(Sglt3)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高豆粕组相比,低豆粕组和无豆粕组生长猪空肠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空肠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无豆粕组空肠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5)试验第14天,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血清赖氨酸(Lys)、蛋氨酸(Met)、丙氨酸(Ala)、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脯氨酸(Pro)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色氨酸(Try)、异亮氨酸(Ile)、精氨酸(Arg)和酪氨酸(Tyr)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28天,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血清Glu和胱氨酸(Cys-Cys)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Try和Ile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背最长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叉头框蛋白O3(FoxO3)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低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背最长肌Igf-Ⅰ、FoxO3和F-框蛋白32(Fbxo3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7)低蛋白质饲粮中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氮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低蛋白质饲粮中使用木薯粉、棉籽粕和菜籽粕等非常规饲料原料部分替代玉米和豆粕,对25~50 kg阶段生长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可以促进肠道氨基酸转运和肌肉蛋白质合成。
本试验旨在研究棕榈粕(PKC)饲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35.98±0.36)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108头,随机分为4组,4组饲粮处理分别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CON组);10% PKC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PKC组);10% PKC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并添加复合酶制剂(PKC+E组);10%发酵棕榈粕(FPKC)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FPKC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与其他组相比,用10% FPKC替代玉米可以显著提高生长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2)FPKC组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粗蛋白质(CP)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组和PKC组(P<0.05),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3)各组之间的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用10% FPKC替代部分玉米饲喂生长猪可显著提高其生长性能和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净能水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肠道形态及微生物群落和肝脏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84头体重为(53.69±5.99)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高净能组(HNE组,10.36 MJ/kg)、中净能组(MNE组,9.90 MJ/kg)和低净能组(LNE组,9.44 MJ/kg),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试验共63 d,分为第1~21天、第22~42天、第43~63天3个阶段。结果表明: 1)3组之间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肠道形态无显著差异(P>0.05)。2)3组之间结肠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ACE、Chao1、Simpson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分析结果发现,与HNE组和LNE组相比,MNE组结肠毛螺菌科UCG_010和巨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盲肠粪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与HNE组和MNE组相比,LNE组结肠毛螺菌属、普雷沃氏菌属7、粪球菌属和挑剔真杆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盲肠振颤螺菌属、科利德斯特菌属和α-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3)与HNE组相比,MNE组和LNE组分别有482种和849种代谢物上调[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且P<0.05],585种和938种代谢物下调(VIP>1且P<0.05)。与HNE组相比,MNE组和LNE组与脂质和类脂分子相关的代谢物含量显著增加(P<0.05),一些重要的能量代谢相关代谢途径发生了变化,如氧化磷酸化、磷酸肌醇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以及丙酸盐代谢。4)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NE组结肠富集的巨单胞菌属和盲肠富集的粪球菌属相对丰度与色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3-羟基犬尿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LNE组结肠富集的普雷沃氏菌属7和粪球菌属相对丰度与3-羟基犬尿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饲粮净能水平范围(9.44~10.36 MJ/kg)内,降低饲粮净能水平不影响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肠道形态,可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模式发酵菜籽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激素水平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选取15 kg左右的健康同月龄育肥猪7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10%未发酵菜籽粕,益生菌发酵组(FG组)饲喂基础饲粮+10%复合益生菌发酵菜籽粕,菌酶协同发酵组(MPG组)饲喂基础饲粮+10%菌酶协同发酵菜籽粕。试验期60 d。 结果表明: 与CK组相比,FG组和MPG组育肥猪的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FG组和MPG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FG组和MPG组血清生长激素与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MPG组血清神经肽含量显著高于FG组和CK组(P<0.05)。微生物分析表明,饲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高粪便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P<0.05),但在第60天,与CK组相比,MPG组粪便微生物中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益生菌发酵菜籽粕和菌酶协同发酵菜籽粕替代部分基础饲粮不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同时可提高育肥猪免疫力和激素水平,改善育肥猪肠道微生物结构,促进有益菌的定植。考虑育肥猪养殖成本,应采用复合益生菌发酵菜籽粕。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薏苡米糠对蛋鸡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216只产蛋率和体重相近、健康的35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和5.0%薏苡米糠的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薏苡米糠显著提高蛋鸡各阶段产蛋率(P<0.05),饲粮中添加5.0%薏苡米糠显著降低第1~4周和第1~12周平均日采食量(P<0.05)。2)饲粮中添加薏苡米糠对蛋鸡蛋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薏苡米糠显著提高蛋鸡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和5.0%薏苡米糠均显著提高蛋鸡回肠绒毛高度(P<0.05);同时,2.5%薏苡米糠添加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5.0%薏苡米糠添加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和5.0%薏苡米糠均显著降低蛋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对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6)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和5.0%薏苡米糠显著降低蛋鸡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2.5%薏苡米糠显著提高肝脏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5.0%薏苡米糠显著降低肝脏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5%薏苡米糠可提高蛋鸡产蛋率,改善回肠形态和脂质代谢,并提高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包被复合微量元素(铜、铁、锰、锌、硒)添加水平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液指标、胫骨指标和微量元素排泄的影响。选取448只33周龄采食正常、体重相近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普通复合微量元素,3个包被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CCTE组)、400(80%CCTE组)和300 mg/kg(60%CCTE组)包被复合微量元素。预试期1周,正试期32周。结果表明: 1)各组之间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3个包被组第28周蛋壳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哈氏单位、蛋白高度和蛋壳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3)80%CCTE组和60%CCTE组血液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CTE组和80%CCTE组血液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60%CCTE组(P<0.05)。4)各组之间血清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5)3个包被组胫骨中铜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CTE组和80%CCTE组胫骨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3个包被组粪便中锰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CCTE组粪便中锌和硒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蛋鸡饲粮中采用包被复合微量元素替代普通复合微量元素并减量添加20%或40%不会影响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减量添加40%可显著降低粪便中锰、锌和硒含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农大6号商品蛋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肠道健康和繁殖器官发育的影响,为制定农大6号商品蛋鸡育成期饲养标准提供理论依据。选取8周龄健康状态良好、体重大小相近的农大6号商品蛋鸡27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A、B、C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7.0%、15.5%、14.0%的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9周,于17周龄末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和屠宰取样。结果显示: 1)C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A组(P<0.01)。2)A组的胫长、胫围和胸宽极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1),B组的体斜长极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1)。3)B组的屠宰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肝脏指数极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1)。4)A组的空肠相对长度极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1);A组的空肠、回肠绒毛高度与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B组的回肠绒隐比显著高于A组(P<0.05)。5)对于盲肠菌群,A组的Observed_species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最高,B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巴恩斯氏菌属(Barnesiella)相对丰度最高。6)B组卵巢中卵泡分布最为密集;A组的输卵管长度极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1);B组的卵巢重量显著高于C组(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5%更有利于农大6号商品蛋鸡的生长发育和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暗斑发生率高的蛋鸡饲粮中添加有机锰、锌和纳米硒-褐藻寡糖对鸡蛋蛋壳暗斑发生的影响。试验选取288日龄罗曼粉蛋鸡150只(30只低暗斑发生率和120只高暗斑发生率),分为NC组(低暗斑+基础饲粮)、PC组(高暗斑+基础饲粮)、MnG组(高暗斑+基础饲粮+60 mg/kg羟基蛋氨酸锰+60 mg/kg MnSO4)、ZnG组(高暗斑+基础饲粮+55 mg/kg羟基蛋氨酸锌+55 mg/kg ZnSO4)和SeG组(高暗斑+基础饲粮+0.3 mg/kg纳米硒-褐藻寡糖),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 1)与NC组相比,PC组蛋壳强度、蛋壳水分含量和乳突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蛋壳钙含量、蛋壳膜粗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蛋壳腺钙结合蛋白-D28k(CaBP-D28k)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PC组相比,各添加组鸡蛋暗斑评分平均值均显著降低(P<0.05)。3)与PC组相比,MnG组和SeG组蛋壳乳突层厚度均显著降低(P<0.05),蛋壳膜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此外,MnG和ZnG组蛋壳膜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4)与PC组相比,MnG组蛋壳腺碳酸酐酶(CA)和CaBP-D28k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ZnG组和SeG组蛋壳腺雌激素受体α(ER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在暗斑发生率高的蛋鸡饲粮中添加120 mg/kg锰(60 mg/kg羟基蛋氨酸锰+60 mg/kg MnSO4)、110 mg/kg锌(55 mg/kg羟基蛋氨酸锌+55 mg/kg ZnSO4)或0.3 mg/kg纳米硒-褐藻寡糖,可能通过增加蛋壳钙含量和蛋壳膜粗蛋白质含量改善蛋壳结构,降低水分在蛋壳中的积聚,同时增加蛋壳腺钙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改善蛋壳腺功能,从而降低鸡蛋蛋壳暗斑的发生。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青素对太行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用400只健康、体重相近及生产性能相近的产蛋后期(50周龄)太行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花青素),试验Ⅰ、Ⅱ、Ⅲ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0、100和150 mg/kg花青素。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的产蛋率(P<0.05),并显著降低料蛋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蛋中花青素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还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降低太行鸡回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绒隐比(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花青素可提高太行鸡的生产性能,提高在蛋中花青素的含量,提升鸡蛋的营养价值,并可提高太行鸡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保障肠道健康。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太行鸡饲粮中花青素添加量为15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及心脏微量元素含量、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72只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2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1.5%(对照组)和19.5%(低蛋白质组)。试验期21 d。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低蛋白质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低蛋白质组的心脏锌含量显著降低(P<0.05),心脏铜和锰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0.05<P<0.10);3)低蛋白质组的心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4)低蛋白质组的心脏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心脏过氧化氢酶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现降低的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从21.5%降至19.5%,对1~21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其心脏抗氧化功能及含锰或铁的关键酶活性,并降低其心脏锌的沉积,对心脏铜、铁和锰的利用未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单宁酸、鞣花酸和没食子酸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336只1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300 mg/kg单宁酸(TA组)、基础饲粮+300 mg/kg鞣花酸(EA组)和基础饲粮+300 mg/kg没食子酸(GA组)。试验期38 d。结果表明: 1)与CON组相比,EA组21日龄体重以及1~21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1~21日龄料重比显著增加(P<0.05),1~38日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TA组和EA组38日龄脾脏指数有增加的趋势(P=0.084)。3)与CON组相比,TA组21日龄粪便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4)与CON组相比,GA组半净膛率显著提高(P<0.05),全净膛率有提高的趋势(P=0.053);EA组腹脂率显著提高(P<0.05)。5)与CON组相比,TA组、EA组和GA组21日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EA组和GA组21日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TA组和GA组21日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6)与CON组相比,EA组38日龄肉鸡空肠黏膜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A组38日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可以降低肉鸡粪便含水量,具有收敛作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肝脏脂质代谢;饲粮中添加鞣花酸可以提高肉鸡抗氧化功能;饲粮中添加没食子酸可以提高肉鸡屠宰性能和抗氧化功能;饲粮中添加单宁酸、鞣花酸和没食子酸均可以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具有一定缓解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蛋氨酸锌对肉雏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日龄罗斯308雄性肉雏鸡2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以蛋氨酸锌形式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锌,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0、40、60和80 mg/kg,饲粮为粉料形式,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和80 mg/kg蛋氨酸锌极显著提高了肉雏鸡1~14日龄平均日增重(P<0.01),添加20、40、60和80 mg/kg蛋氨酸锌极显著降低了1~14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及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和80 mg/kg蛋氨酸锌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雏鸡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添加80 mg/kg蛋氨酸锌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80 mg/kg蛋氨酸锌显著提高了空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封闭蛋白-1(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添加40、60和80 mg/kg蛋氨酸锌显著降低了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40~80 mg/kg蛋氨酸锌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肉雏鸡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黏膜屏障功能。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氧化应激动物模式,评估白头翁口服液(BTW)对肉鸡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用21日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雄性白来航鸡30只,随机分到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脂多糖(LPS)组(LPS组)和BTW+LPS组(B-L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CON组在31、33和35日龄腹腔注射2 mL生理盐水;LPS组在31、33和35日龄腹腔注射LPS (0.5 mg/kg BW);B-L组在21~35日龄每天对每只鸡灌服4 mL BTW,并在31、33和35日龄腹腔注射LPS (0.5 mg/kg BW),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 与CON组相比,LPS组鸡出现明显腹泻症状,血清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表明LPS诱导的SPF鸡氧化应激模型建立成功。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摄入BTW显著升高了模型鸡血液血红蛋白(HGB)水平和红细胞数量(RBC)(P<0.05),显著降低了模型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了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P<0.05),并维持在与CON组近似水平(P>0.05)。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摄入BTW显著升高了模型鸡血清抗氧化酶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与此同时,BTW还维持了模型鸡回肠黏膜形态、肝脏和免疫器官指数的正常。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BTW可以通过调节家禽体内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影响组织器官的发育,从而改善了模型鸡免疫和抗氧化能力,进而缓解了模型鸡肠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本试验旨在探究上市日龄前琅琊鸡剩余采食量(RFI)与生长及饲料效率性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相关性。选用478只体重相近且有系谱记录的健康琅琊鸡,在相同饲养环境中进行单笼饲养,试验期自96日龄时开始至133日龄结束,共37 d。试验开始前、结束后均停料12 h后称个体重量(空腹),获得每个个体96日龄体重(BW96)、133日龄体重(BW133)、总采食量(FI),计算96~133日龄RFI、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饲料转化率(FCR),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根据RFI和全同胞家系信息,挑选出高、低RFI极端个体各22只,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测定;对2组试验鸡的生长及饲料效率性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基于个体动物模型,ADFI和RFI属于中等遗传力,其中ADFI的遗传力最高,为0.25,RFI次之,为0.24。高RFI组琅琊鸡的ADFI和FCR均极显著高于低RFI组(P<0.01),高、低RFI组琅琊鸡的ADG无显著差异(P>0.05)。琅琊鸡的RFI与ADFI、FC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低RFI组琅琊鸡的屠宰率、全净膛率极显著高于高RFI组(P<0.01);高RFI组琅琊鸡的腹脂率极显著高于低RFI组(P<0.01)。琅琊鸡的RFI与屠宰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净膛率、胸肌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腹脂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高RFI组琅琊鸡的胸肌pH、腿肌pH极显著高于低RFI组(P<0.01);低RFI组琅琊鸡的胸肌肉色亮度(L*)值显著高于高RFI组(P<0.05);高RFI组琅琊鸡的胸肌肉色红度(a*)值极显著高于低RFI组(P<0.01)。琅琊鸡的RFI与胸肌pH、腿肌pH、胸肌肉色a*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胸肌肉色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可知,琅琊鸡96~133日龄RFI为中等遗传力,以低RFI为选育指标可以提高上市日龄前期琅琊鸡的饲料利用效率且不影响生长性能;对低RFI的选择可提高琅琊鸡的屠宰性能,减少脂肪沉积,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品质。
本试验旨在分析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体重琅琊鸡盲肠菌群多样性、短链脂肪酸含量以及微生物功能差异性,为琅琊鸡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160日龄琅琊鸡母鸡450只,单笼饲养至300日龄,试验结束按照平均体重上下10%选取符合条件范围的鸡只,分3组,A组为高于平均体重10%[(1 790.00±60.00) g]、B组为平均体重[(1 630.00±60.00) g]和C组为低于平均体重10%[(1 460.00±60.00) g],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共135只,并从每组中随机挑选6只鸡,屠宰并收集盲肠内容物,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检测盲肠菌群多样性,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 1)300日龄时,各组间体重与平均日增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另外,A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C组(P<0.05)。2)在门水平上,A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B组(P<0.01),脱硫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B组(P<0.05),并且B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的比值(F/B)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属水平上,A组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B组(P<0.01);A组丹毒梭状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B组(P<0.05)。3)A组盲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B组显著高于C组(P<0.05);B组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另外,弯曲菌属相对丰度与乙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与异丁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硫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与乙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异丁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4)KEGG代谢通路和16S功能预测数据库对比发现,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等通路被显著富集(P<0.05),功能集中在β-半乳糖苷酶的K01190基因和β-葡萄糖苷酶的K05349基因以及甲基接受趋化蛋白的K03406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体重较大的琅琊鸡盲肠菌群组成的多样性和结构上较为丰富,其有机酸代谢产物的能力高于其他个体,并显著富集营养物质代谢通路,且通过酶类或功能蛋白参与特定代谢通路的调节途径,促进其生产发育。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菊花粕对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浆生化、抗氧化和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为菊花粕在蛋鸭饲粮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健康、体重接近的280日龄福建龙岩麻鸭28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采用杂粕型基础饲粮,各组菊花粕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2%、4%、6%。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 1)第1~12周,2%、4%和6%菊花粕添加水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和6%菊花粕添加水平组的料蛋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和6%菊花粕添加水平组的蛋黄色泽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菊花粕添加水平组的蛋壳强度和蛋壳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菊花粕添加水平组的蛋黄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6%菊花粕添加水平组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菊花粕添加水平组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和6%菊花粕添加水平组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以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浆抗氧化指标为评价指标,杂粕型饲粮中菊花粕添加水平建议不超过2%。
本试验旨在研究21和42日龄北京鸭对玉米、小麦、高粱、花生粕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SID)和表观回肠消化率(AID),并验证以上饲料原料构成的混合饲粮中氨基酸SID的可加性。试验采用采用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包含2个日龄处理(21和42日龄)和6个饲粮处理(无氮饲粮、玉米饲粮、小麦饲粮、高粱饲粮、花生粕饲粮和混合饲粮)。选取体重相近的1日龄北京鸭288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鸭。各组分别于17~20日龄和38~41日龄饲喂试验饲粮各4 d。分别在21、42日龄采集回肠食糜,测定食糜和饲粮中氨基酸和二氧化钛(TiO2)含量,并计算氨基酸SID、AID和内源性氨基酸损失(EAAL)。 结果表明: 1)与21日龄相比,42日龄的北京鸭半胱氨酸和脯氨酸的内源损失量显著增加(P<0.05),而蛋氨酸和精氨酸的内源损失量显著减少(P<0.05),总氨基酸的内源损失量无显著差异(P>0.05)。2)除苯丙氨酸外,21日龄北京鸭的不同饲粮氨基酸SID均显著低于42日龄(P<0.05)。高粱饲粮的氨基酸SID高于其他饲粮。3)在混合饲粮中,21日龄北京鸭的16种氨基酸和总氨基酸SID的测定值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16种氨基酸和总氨基酸AID的测定值显著高于预测值(P<0.05)。在混合饲粮中,42日龄北京鸭半胱氨酸SID的测定值显著低于预测值(P<0.05),其余氨基酸和总氨基酸SID的测定值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半胱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AID测定值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氨基酸和总氨基酸AID的测定值显著高于预测值(P<0.05)。综上所述,42日龄北京鸭的氨基酸SID高于21日龄,且21和42日龄北京鸭对玉米、小麦、高粱、花生粕构成的混合饲粮的氨基酸SID均表现出良好的可加性。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红三叶草异黄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的影响,对红三叶草异黄酮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耐受性进行评价。选择24头胎次为(2.13±1.12)胎、泌乳天数为(168±23) d、产奶量为(30.73±2.70) kg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8头。3组奶牛饲粮中红三叶草异黄酮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对照组)、0.8和8.0 g/kg DM。试验期为56 d。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8和8.0 g/kg DM红三叶草异黄酮对奶牛的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干物质采食量(第4周及整个试验全期)(P<0.05);添加不同剂量的红三叶草异黄酮对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8.0 g/kg DM组乳糖、非脂乳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以及血浆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肌酐、葡萄糖、总胆红素含量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0.8和8.0 g/kg DM的红三叶草异黄酮对泌乳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生理健康无负面影响。因此,泌乳奶牛可耐受8.0 g/kg DM的红三叶草异黄酮。
本试验旨在通过原位尼龙袋试验和饲养试验,探究发酵棕榈粕(FPKE)替代部分精料对肉牛瘤胃发酵特性、生长性能和采食行为、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首先以基础饲粮为对照(CON),利用尼龙袋法评价FPKE替代10%(SUB10组)和20%(SUB20组)精料对饲粮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率的影响,并计算降解参数;然后根据尼龙袋试验结果设计饲养试验,选取28头体重为(441±28) kg的西门塔尔公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替代组(SUB组)饲喂由FPKE替代基础饲粮中10%精料的饲粮。试验期161 d,其中预试期21 d,正试期140 d。结果表明: 1)与CON组相比,FPKE替代10%和20%精料对肉牛瘤胃干物质和有机物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FPKE替代10%精料显著提高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P<0.05),但对酸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2)与CON组相比,FPKE替代10%精料显著提高肉牛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3)与CON组相比,FPKE替代10%精料极显著提高肉牛平均日采食次数(P<0.01),但对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4)与CON组相比,FPKE替代10%精料对肉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5)与CON组相比,FPKE替代10%精料极显著降低肉牛单位增重饲粮成本(P<0.01),并极显著提高平均每日毛利润(P<0.01)。综上所述,FPKE替代饲粮中10%精料对肉牛饲粮瘤胃降解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负面影响,且能提高其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同时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棕榈粕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粕对肉牛对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30头体况良好的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等氮的条件下用发酵棕榈粕替代精料中部分玉米和豆粕。试验期共103 d,其中预试期13 d,正试期90 d。结果显示: 1)试验组肉牛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牛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3)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间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瘤胃液pH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微生物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瘤胃液氨态氮、丁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以上结果表明,在等氮条件下以发酵棕榈粕替代精料中部分玉米和豆粕对肉牛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代谢及瘤胃发酵功能未产生负面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α-硫辛酸(α-LA)对育肥期热应激绵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激素、抗氧化、免疫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100只体重为(25.5±1.9) kg、2~3月龄的杜泊羊♂×湖羊♀F1代公羊,随机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对照组(CTL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1LA组)、450(2LA组)、600(3LA组)和750 mg/kg DM(4LA组)的α-LA。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 结果表明: 1)试验期羊舍大部分温湿度指数(THI)处于79~83,绵羊的平均直肠温度均在39.5 ℃以上,呼吸频频和心率大幅度高于正常范围,说明绵羊处于热应激状态。2)第1~60天,1LA、2LA、3LA和4LA组的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MI)显著高于CTL组(P<0.05)。3)第30天和第60天时,各组之间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4)第30天时,3LA组的血浆生长激素(GH)、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高于CTL组(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1LA、2LA、3LA和4LA组的血浆皮质醇(CORT)含量显著低于CTL组(P<0.05)。5)第30天时,3LA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TL组(P<0.05),3LA和4LA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TL组(P<0.05)。第60天时,1LA、2LA、3LA和4LA组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CTL组(P<0.05),4LA组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CTL组(P<0.05),1LA、2LA、3LA和4LA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CTL组(P<0.05),3LA组的血清CAT活性显著高于CTL组(P<0.05)。6)第30天时,3LA和4LA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高于CTL组(P<0.05),4LA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高于CTL组(P<0.05)。第60天时,2LA、3LA和4LA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低于CTL组(P<0.05),3LA和4LA组的血清IL-10含量显著高于CTL组(P<0.05)。7)1LA和3LA组第1~30天的毛收入均高于CTL组。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LA可提高绵羊的采食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综合分析,α-LA最适添加量为600 mg/kg DM,且适合作为短期饲料添加剂。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黄芪多糖粉对湖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4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4月龄湖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并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1.0%、1.5%、2.0%和2.5%的黄芪多糖粉,每组设6个重复。体外发酵48 h,测定产气量及甲烷产量、发酵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以及微生物区系,并采用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评价黄芪多糖粉对湖羊瘤胃体外发酵影响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1.5%黄芪多糖粉组发酵12 h时产气量显著提高(P<0.05),慢速产气部分和潜在产气量显著提高(P<0.05);1.5%和2.5%黄芪多糖粉组24 h时甲烷产量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5%黄芪多糖粉组发酵液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降低(P<0.05),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和丙酸摩尔比例显著提高(P<0.05);同时,1.5%黄芪多糖粉组发酵液乙酸/丙酸值最低,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3)1.5%黄芪多糖粉组体外发酵粗蛋白质降解率最高,达到51.73%,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4)各黄芪多糖粉组MFAEI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5%黄芪多糖粉组>2.0%黄芪多糖粉>1.0%黄芪多糖粉组>2.5%黄芪多糖粉组。5)与对照组相比,1.5%黄芪多糖粉组瘤胃体外发酵微生物区系的Chao1指数、可观测操作分类单元(OTU)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5%组黄芪多糖粉组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5%黄芪多糖粉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UCG-005和UCG-002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5%黄芪多糖粉可以提高湖羊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并提高粗蛋白质降解率、TVFA含量以及丙酸摩尔比例,降低NH3-N含量,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
本试验旨在探究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卡拉库尔羊与湖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氮代谢以及反刍行为的差异,为2个品种羔羊的精准饲养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选取15日龄体重接近的卡拉库尔羊和湖羊断奶羔羊各18只,饲养至30日龄时开始使用棉籽壳饲粮替代基础饲粮进行饲喂,替代量按照前1天饲喂量6%的比例增加,并在45日龄时完全饲喂棉籽壳饲粮。分别在30、90和150日龄时每组选取6只羔羊进行为期5 d的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 1)卡拉库尔羊30日龄的沉积氮、氮利用率和氮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湖羊(P<0.05),而尿氮和总排出氮显著低于湖羊(P<0.05)。2)卡拉库尔羊31~9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和净增重显著高于湖羊(P<0.05),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湖羊(P<0.01);卡拉库尔羊90日龄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湖羊(P<0.05);此外,卡拉库尔羊90日龄的总反刍次数、总反刍时长和夜反刍时长要极显著高于湖羊(P<0.01)。3)卡拉库尔羊150日龄的体重极显著高于湖羊(P<0.01),而食入氮则极显著低于湖羊(P<0.01)。综上所述,卡拉库尔羊较湖羊可以更快速地适应饲粮组成及结构的改变,这种适应体现在饲喂棉籽壳饲粮后短期内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性能并呈现出较高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以及更多的反刍次数和更长的反刍时间。
本试验旨在探究复合酵母培养物和β-葡聚糖对羔羊生长性能及瘤胃上皮屏障和菌群的影响。选取9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50日龄绵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复合酵母培养物组(S1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g/kg复合酵母培养物的饲粮,β-葡聚糖组(S2组)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 g/kg酵母β-葡聚糖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 1)第1~30天,与S2组相比,S1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第31~60天,与Con组相比,S1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S1组和S2组羔羊瘤胃乳头宽度和表面积均显著提高(P<0.05),S1组瘤胃乳头长度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S1组羔羊瘤胃上皮封闭蛋白-1(claudin-1)、封闭蛋白-4(claudin-4)、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S2组瘤胃上皮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Con组相比,S1组和S2组羔羊瘤胃菌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Con组相比,S1组瘤胃琥珀酸弧菌科UCG-001(Succinivibrionaceae_UCG-001)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S2组瘤胃琼脂杆菌属(Agathobacter)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S1组和S2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普雷沃氏菌科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瘤胃上皮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瘤胃琥珀酸弧菌科UCG-001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瘤胃普雷沃氏菌科UCG-001、密螺旋体属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瘤胃上皮occludin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瘤胃普雷沃氏菌科UCG-001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复合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羔羊平均日增重,促进瘤胃上皮生长发育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并通过调节瘤胃特定菌群相对丰度来调控瘤胃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增强瘤胃上皮屏障功能,其效果优于β-葡聚糖。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系育成期德州驴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差异。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选取11月龄、体重为(185±3) kg的健康雄性德州驴20头,分为三粉驴和乌头驴2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驴。2组均饲喂饲粮组成和营养水平相同的颗粒状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4 d,正试期86 d。结果表明: 1)乌头驴的平均日增重和增重效益均极显著高于三粉驴(P<0.01),料重比极显著低于三粉驴(P<0.01)。2)不同品系育成期德州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肌酸肌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和总蛋白、白蛋白、尿素、尿酸、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钙、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品系育成期德州驴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皮重、皮重率和屠宰效益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不同品系育成期德州驴背最长肌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剪切力、肉色(亮度、红度和黄度值)和pH均无显著差异(P>0.05),背最长肌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有机物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育成期乌头驴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增重效益极显著优于三粉驴,不同品系德州驴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无显著差异。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色氨酸(Try)和蛋氨酸(Met)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31%、0.63%的L-Try和0、0.33%、0.67%的L-Met,配制成3个Try水平(实际含量分别为0.31%、0.62%、0.94%)×3个Met水平 (实际含量分别为0.66%、0.99%、1.33%),共9组等氮等脂饲料,每组3个重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50.27±2.20) g的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为4 500只/hm2。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显示: 1)饲料Try与Met水平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0.94% Try水平和0.99%Met水平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水平(P<0.05)。2)饲料Try和Met水平对中华绒螯蟹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0.94% Try水平及0.99%和1.33% Met水平的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水平(P<0.05)。3)饲料Try与Met水平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0.94% Try水平和0.99% Met水平的肝胰腺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0.62% Try水平和0.99% Met水平的肝胰腺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4)饲料Try与Met水平对中华绒螯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除了酸性磷酸酶)和抗氧化指标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非特异免疫指标中,0.94% Try水平和0.99% Met水平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抗氧化指标中,Try水平0.94%的血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丙二醛活性显著低于其他水平(P<0.05);0.99% Met水平的血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适当补充Try和Met可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Try和Met的添加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影响了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肝胰腺中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综合各项指标得出,饲料中Try和Met水平分别为0.94%和0.99%时效果最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肝脏生化指标、消化吸收和免疫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G0)、2%(G2)、4%(G4)和8%(G8)发酵黑水虻鲜物质(对应发酵黑水虻风干物质添加量分别为0、10.4、20.8和41.6 g/kg)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质量(2.75±0.01) g的斑点叉尾鮰48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开展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发酵黑水虻未对斑点叉尾鮰的摄食率(FR)产生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G0组)相比,G2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显著提高(P<0.05);G8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ISI)显著下降(P<0.05);G2组肝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及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降低(P<0.05);G4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增加(P<0.05);G2组肝脏AKP、ACP活性和补体3(C3)含量显著增加(P<0.05)。此外,G2组肠道胰蛋白酶和Na+-K+-ATP酶活性以及肠道肌层厚度、绒毛长度和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可以促进其生长,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保护肝脏健康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鲜物质基础下添加量为2%(风干物质基础下添加量为10.4 g/kg)时效果最优。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噬菌体对生长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28日龄断奶新西兰肉兔8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B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恩拉霉素(4%)+1 000 mg/kg金霉素(15%),C组、D组和E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50、500和750 mg/kg噬菌体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 1)随着噬菌体添加量的提高,各噬菌体添加组肉兔终末体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E组FBW显著高于A组(P<0.05),且E组FBW和ADG与B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噬菌体添加组料重比(F/G)、腹泻率和死亡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E组F/G显著低于A组(P<0.05),D组和E组腹泻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A组(P<0.05),且与B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2)随着噬菌体添加量的提高,各噬菌体添加组肉兔宰前活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D组和E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A组(P<0.05),E组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和半净膛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且与B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3)各噬菌体添加组肉兔背最长肌亮度(L*)值和黄度(b*)值显著高于A组(P<0.05),与B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噬菌体添加量的提高,各噬菌体添加组肉兔背最长肌pH45 min和pH24 h呈升高趋势,滴水损失呈下降趋势,其中D组和E组背最长肌pH45 min和pH24 h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背最长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量噬菌体能够提高生长肉兔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达到与抗生素相当的效果;本试验条件下,肉兔饲粮中以添加500~750 mg/kg噬菌体为宜。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肉兔生产中合理使用Nisin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5日龄体重[(957.12±71.42) g]相近的伊拉商品代肉兔14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肉兔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肉兔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350、500 g/t Nisin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5 d,第1~7天为预备试验期,第8~35天为正式试验期。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试验组肉兔的终末体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且随着Nisin添加量的增加,FBW和ADG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50和500 g/t Nisin可显著降低肉兔的料重比(F/G),且随着Nisin添加量的增加,F/G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试验2、3组肉兔均未出现死亡。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50和500 g/t Nisin能够提高肉兔对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P<0.05),且其随着Nisin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g/t Nisin能够提高肉兔对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P<0.05),肉兔对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随着Nisin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呈线性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试验组肉兔对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3组肉兔空肠食糜中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试验1、2、3组肉兔空肠食糜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Nisin添加量的增加,空肠食糜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饲粮中添加Nisin对肉兔胃内容物中胃蛋白酶和空肠食糜中α-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和500 g/t Nisin能够显著降低肉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g/t Nisin可使肉兔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Nisin添加于饲粮中能降低肉兔的料重比和死亡率,促进养分的消化吸收,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肉兔饲粮中Nisin的适宜添加量为500 g/t。
本试验旨在研究槐角+槐花粗提物对生长肉兔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活性、免疫器官指数、血清生化与免疫指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60只35日龄伊拉商品代肉兔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包含8个重复,每个重复有5只肉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T1组)、200(T2组)和300 g/t(T3组)槐角+槐花粗提物的试验饲粮。饲养试验的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28 d。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槐角+槐花粗提物均显著提升了肉兔的终末体重(FBW)(P<0.05);T1和T2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相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各组腹泻率和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对照组最高。2)T1和T2组的宰前活重、半净膛重和全净膛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T2组在总能(GE)和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T2组十二指肠和空肠α-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T3组盲肠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圆小囊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6)T1和T2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组的血清溶菌酶(LY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7)与对照组相比,T2和T3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00 g/t槐角+槐花粗提物可以改善生长肉兔的生产性能、消化功能和免疫性能,且对其屠宰性能无不良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复合益生组合物对猫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毛发健康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日龄、体重接近的健康成年英国短毛猫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单笼饲喂)。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组合物(由凝结芽孢杆菌、多种来源的膳食纤维以及ω-3与ω-6不饱和脂肪酸按1∶3比例复合而成)的饲粮,每100 g猫粮含2×107 CFU凝结芽孢杆菌、1.15 g膳食纤维和4 g不饱和脂肪酸。预试期2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猫日采食量、粪便评分、粪便pH和体重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猫各养分表观消化率、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猫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猫毛发评分呈上升趋势(P=0.078)。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猫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特有的肠道菌群数目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试验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组Catenibacterium相对丰度较有提高趋势(P=0.081)。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复合益生组合物可以提高猫血清IgM含量和SOD活性,同时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毛发评分,对提升猫的整体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本试验旨在探究互花米草黄酮提取物(SFE)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180只健康的昆明(KM)雄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5%(SFE1组)、1.0%(SFE2组)、1.5%(SFE3组)和2.0% SFE(SFE4组)的饲粮。预试期2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 1)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终末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SFE3组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层厚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与CON组相比,SFE3组小鼠肠道封闭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5)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各组间小鼠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度和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SFE1组、SFE2组和SFE3组肠道菌群构成与CON组有明显差异,SFE4组肠道菌群与CON组相似。各组共有操作分类单元(OTU)和特有OTU数目无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与CON组相比,SFE2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以及SFE4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均有所降低,SFE3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有所提高。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SFE1组和SFE2组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均有所提高;SFE3组鼠杆菌科未分类属(Muribaculaceae_unclassified)相对丰度有所提高,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和阿克曼氏菌属相对丰度有所降低;SFE4组阿克曼氏菌属相对丰度有所提高,毛螺菌科NK4A136群相对丰度有所降低。综上所述,饲粮添加1.5% SFE可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和体液免疫功能,并对肠黏膜机械屏障和生物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维护作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羧甲基茯苓多糖(CMP)、丁酸梭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后生元(PB)复合物对昆明小鼠生长性能和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3周龄、体重10 g左右昆明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CMP(1‰ CMP组)、5‰ PB(5‰ PB组)和6‰复合物(1‰ CMP+5‰ PB,6‰复合物组)的饲粮。试验期13 d。结果表明: 1)2和10 mg/mL的CMP对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9.83%和52.89%。然而即使10 mg/mL的CMP也只有微弱的还原力,对超氧自由基没有任何清除效果。2)采用两步发酵法制备PB,第一步发酵液中丁酸梭菌和第二步发酵液中罗伊氏乳杆菌含菌量均为5×108 CFU/mL。CMP与PB复合物配伍后,其中CMP、PB、麦芽糊精和轻质碳酸钙辅料的质量百分比为25∶5∶19∶1。3)饲喂13 d后,与1‰ CMP组和5‰ PB组对比,6‰复合物组小鼠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增加8.65%和11.44%,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12.42%和8.18%,体重分别增加了7.37%和4.63%。4)肠道菌群测序结果表明,6‰复合物促进昆明小鼠体重增长的机理可能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F/B)的比值显著升高(P<0.05)有关,并且小鼠盲肠内容物中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和肠鼠杆菌(Muribaculum intestinale)等有害菌相对丰度也显著降低(P<0.05),而亨盖特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hungatei)等有益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也提示6‰复合物组小鼠肠道中有益菌群显著富集。综上所述,CMP有较强的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添加6‰复合物(1‰ CMP+5‰ PB)可能通过提高肠道中F/B的比值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升昆明小鼠的生长性能。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CUR)对玉米赤霉烯酮(ZEA)致小鼠肾脏毒性的缓解作用机制。选取24只体重相近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灌服等体积橄榄油)、CUR组(灌服200 mg/kg BW CUR)、ZEA组(灌服40 mg/kg BW ZEA)和CUR+ZEA组(灌服200 mg/kg BW CUR+40 mg/kg BW ZEA),每组6只。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显示: 1)与CON组相比,ZEA组小鼠肾脏组织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皮质中出现大量红细胞;与ZEA组相比,CUR+ZEA组小鼠肾脏组织的病理症状明显缓解,肾小球肿胀减轻,肾小管轮廓清晰。2)与CON组相比,ZEA组小鼠血清中尿素氮(UN)、尿酸(UA)和肌酐(CRE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与ZEA组相比,在补充了CUR后小鼠血清中UN、UA和CREA含量显著下降(P<0.05)。3)与CON组相比,ZEA组小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中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酶(γ-GC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且Nrf2、HO-1、NQO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0.05);而与ZEA组相比,CUR+ZEA组小鼠肾脏组织中Nrf2、HO-1、NQO1、γ-GCS、GSH-Px、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Nrf2、HO-1、NQO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同样显著降低(P<0.05)。4)与CON组相比,ZEA组肾脏组织中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而CUR+ZEA组肾脏组织中细胞凋亡率较ZEA组则有显著降低(P<0.05)。5)与CON组相比,ZEA组肾脏组织中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Bax)和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Bax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0.05);而与ZEA组相比,补充CUR显著降低了小鼠肾脏组织中Bcl-2、Bax和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Bax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CUR可缓解ZEA诱导的小鼠肾脏损伤,可能是通过抑制Nrf2和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实现的。
本试验旨在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和NRC模型评价不同施肥处理下羊草的营养价值。采用“3414”最优回归方案进行施肥试验(设置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其中不施肥为对照),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计42个小区),试验材料为吉生1号羊草。试验结束后,测定羊草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其CNCPS组分,并利用NRC模型估测其可消化养分含量和能值。结果表明: 1)羊草粗蛋白质(CP)含量与氮肥的施入量密切相关,其中高氮肥处理(N3P2K2处理)CP含量最高,但与N2P2K0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羊草粗脂肪(EE)含量也与氮肥的施入量密切相关,但是过量的氮肥反而会降低EE含量;13个施肥处理的羊草可溶性粗蛋白质(SC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N2P2K0处理含量最高,达到5.31%;同时,13个施肥处理的羊草非蛋白氮(NPN)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2)各处理羊草CNCPS蛋白质组分中的非蛋白氮(PA)含量为23.63%~34.06%,其中有4个施肥处理P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施肥后,羊草快速降解真蛋白质(PB1)和中速降解真蛋白质(PB2)在CP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不可降解氮(PC)含量与PA含量呈正相关。在CNCPS碳水化合物组分中,高氮肥(N3P2K2)、中磷肥(N2P2K2)和高钾肥(N2P2K3)处理羊草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N2P0K2处理、N2P1K2处理和N2P2K2处理羊草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和慢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2)含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CA含量因为施肥而提高,而CB2含量则因为施肥而降低;施肥后,羊草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CC)含量都有所提高。3)施肥后,羊草瘤胃真可消化非纤维碳水化合物(tdNFC)含量有所提高;所有施肥处理羊草真可消化粗蛋白质(tdC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N3P2K2处理最高;N2P0K2处理、N2P1K2处理和N2P2K2处理羊草真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tdNDF)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除N3P2K2处理外,所有施肥处理羊草真可消化脂肪酸(tdF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各施肥处理羊草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和能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N2P2K0处理效果较佳。综上所述,氮肥的施入可以显著提高羊草CP含量,但其中存在NPN,同时要慎重施入钾肥;从羊草营养价值综合判断,本试验中N2P2K0处理施肥效果较好。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发酵时间与添加剂对高水分玉米穗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设计,按照不同添加剂设置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无添加剂,CK组)、布氏乳杆菌组(布氏乳杆菌添加量为1×105 CFU/g,NK组)与0.5%丙酸钠组(丙酸钠添加量为5 g/kg,SP组),每组3次重复,分别于发酵第7天与第60天对高水分玉米穗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添加剂对干物质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时间对粗灰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钙含量有极显著作用(P<0.01);在发酵第7天时,与CK组相比,SP组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2)在发酵第7天时,NK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在有氧稳定性中,与CK组相比,SP组的pH无显著变化(P>0.05)。3)在门水平上,与CK组相比,发酵第7天与第60天的SP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均呈增加趋势;在属水平上,与CK组相比,发酵第7天SP组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呈增加趋势,不良微生物相对丰度呈降低趋势。4)相关性分析显示,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正相关(P<0.05),丙酸含量与梭状芽孢杆菌属和艰难梭菌属相对丰度呈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添加0.5%丙酸钠提高了高水分玉米穗的发酵品质,降低了营养成分的损失,提高了有益菌的相对丰度以及有氧稳定性。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构建芦竹全株中水分(MC)、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的预测模型。本试验所用芦竹样品采自原阳和驻马店种植区,刈割高度分别为1.0、1.5、2.0和2.5 m。芦竹样品分为定标集(n=95)和验证集(n=31),通过NIR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及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等方法,建立样品特征光谱与待测化学成分之间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芦竹CP含量的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和预测决定系数(RSQ)最高,分别为10.82和0.991;EE、Ash、CF、NDF、ADF和ADL含量的RPD在4.0~6.3,其RSQ均大于0.94;MC含量的RPD和RSQ最低,分别为2.78和0.868。本试验所建芦竹MC、CP、EE、Ash、CF、NDF、ADF和ADL含量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杂交构树不同部位(叶片、叶柄、茎秆上部、茎秆下部及全株)的营养价值及分子结构特性,为反刍动物非常规粗饲料资源的开发和饲粮配方设计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采用概略养分分析法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评定杂交构树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含量,同时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分析杂交构树不同部位的分子结构特性。结果表明: 1)杂交构树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和CNCPS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茎秆下部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碳水化合物(CHO)和纤维素含量最高;叶片的粗蛋白质(CP)、可溶性纤维(CB2)、可消化纤维(CB3)和纤维结合蛋白质(PB2)含量最高。2)杂交构树不同部位的CHO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片的α-螺旋与β-折叠的峰高比值最高,而叶柄的α-螺旋与β-折叠的峰高比值、酰胺Ⅰ区与酰胺Ⅱ区的峰高比值最低。3)杂交构树不同部位的CHO、蛋白质分子结构参数与其对应的化学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杂交构树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及分子结构特性存在显著差异,设计饲粮配方时,应充分考虑所选用的构树部位及其相对比例。建议侧重选育叶片比例高、茎秆木质化程度低的构树品种,同时适当提高刈割高度,降低茎秆下部的比例,从而提升所收获构树原料的营养价值;营养成分与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可为开发快速、无损预测杂交构树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的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本试验旨在克隆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VB_SauM_Lm44穿孔素并研究其抑菌效果。首先,通过分析VB_SauM_Lm44基因组,获得穿孔素基因序列,并利用PCR扩增穿孔素基因(命名为HolLm44,其表达的穿孔素蛋白命名为HolLm44);然后,将目的基因片段与双酶切处理后的线性pET-28a(+)质粒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克隆感受态细胞,提取重组质粒并转化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及BL21(DE3)plysS,进行目的蛋白诱导表达和纯化;最后,通过平板抑菌法及刃天青染色法验证穿孔素的抑菌效果,探究穿孔素HolLm44发挥其活性的最适作用条件。结果显示: 穿孔素HolLm44具有2个跨膜区,其N-端和C-端都分布于细胞质内,属于Ⅱ类穿孔素。穿孔素HolLm44最适作用温度为37 ℃,最适作用pH为5.2。在作为指示菌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只有1株为对穿孔素HolLm44表现出敏感性。本研究成功克隆表达出了噬菌体VB_SauM_Lm44中具有活性的穿孔素HolLm44,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金牧粮草袋贮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特性以及体外产气量,初步揭示其营养价值,为金牧粮草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采用真空袋进行金牧粮草发酵,发酵期为60 d,并分别于发酵0、3、7、15、30和60 d开袋,测定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并通过尼龙袋法和体外批次培养法研究发酵60 d袋贮金牧粮草的瘤胃降解特性和体外产气量。结果表明: 1)袋贮60 d的金牧粮草感官评定为优等。2)随着金牧粮草袋贮时间的延长,pH逐渐降低,氨态氮/总氮(NH3-N/TN)及乳酸、乙酸和丙酸含量均逐渐提高(P<0.05);袋贮60 d的pH显著低于0、3、7和15 d(P<0.05),袋贮30和60 d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袋贮15和30 d的NH3-N/TN及乳酸和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0和3 d(P<0.05),袋贮60 d丙酸含量显著高于3、7、15 d(P<0.05),与30 d差异不显著(P>0.05);各时间点均未检出丁酸。3)不同袋贮时间点之间干物质(DM)、粗脂肪(EE)、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袋贮30和60 d的相对饲喂价值(RFV)显著高于0、3、7、15(P>0.05)。4)金牧粮草袋贮72 h瘤胃DM降解率(74.97%)、CP降解率(75.11%)、NDF降解率(54.34%)和ADF降解率(48.81%)均显著高于金牧粮草(P<0.05),且金牧粮草袋贮瘤胃DM(50.11%)、CP(51.09%)、NDF(30.13%)和ADF(24.09%)有效降解率亦均显著高于金牧粮草(P<0.05)。5)金牧粮草袋贮的72 h体外产气量显著高于金牧粮草(P<0.05)。综上可知,金牧粮草袋贮60 d品质较高,其主要营养成分在瘤胃中降解率较高,产气量较高,是畜禽优质饲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