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张崇志, 郭有华, 杨金丽, 孙海洲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01-70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幼龄动物的肩胛部、肾周、颈部深处等,其结构和功能都与白色脂肪组织不同。白色脂肪组织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组织,而棕色脂肪组织是产热和消耗能量的主要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构和功能受多种因素调控。在畜禽养殖方面,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作用对于畜禽冬季抗寒有益。本文综述了棕色脂肪组织的来源及功能,以及冷应激、进食节律、昼夜节律、饲料添加剂和激素等因素对棕色脂肪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熊云霞, 杨雪芬, 蒋宗勇, 王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09-72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猪肉品质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猪肉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猪肉的经济价值。相较于育种手段,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改善猪肉品质具有时间短、见效快、成本低、易于操作等优势。本文就近年有关营养调控猪肉品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宋扬, 温树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23-73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幼龄犊牛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对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肠道微生物不仅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还对免疫系统的发育、代谢功能的维持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了解幼龄犊牛的肠道菌群定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犊牛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粪菌移植(FMT)作为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新兴方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FMT可以通过将健康个体的粪便移植至微生物失衡的犊牛中,帮助恢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改善其肠道健康、促进生长及增强免疫功能。目前,FMT在人类医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尤其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方面;而在幼龄犊牛的研究中,初步结果显示其在提升健康水平方面具有潜力。本文综述了幼龄犊牛肠道菌群定植和影响因素及FMT技术在犊牛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毛康, 瞿明仁, 邱清华, 李艳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35-7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肉牛养殖中,新进牛的应激管理对于后期育肥至关重要。其中,运输应激是新进牛遭受的最主要的应激源,可导致瘤胃菌群的紊乱,进而降低饲料转化效率,最终导致新进牛生长迟缓、产肉性能下降、甚至死亡,给肉牛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从新进牛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瘤胃稳态3个方面出发,探讨运输应激对新进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营养调控措施,旨在有效缓解新进牛的应激反应,促进其健康生长,为规模化养殖条件下新进牛的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杨骆斌, 陈星平, 谌俊, 游金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44-75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副产物主要包括葡萄渣和葡萄籽,其营养价值丰富,富含白藜芦醇、原花青素和膳食纤维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随着葡萄产量的增长,其副产物产量也相应增加,使其成为潜在的非粮饲料资源。研究表明,葡萄副产物在畜牧生产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动物生产提供了新的饲料原料和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来源。本文就葡萄副产物的营养价值、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葡萄副产物在猪生产中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 刘威, 鲍宇红, 拜彬强, 郝力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56-7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反刍动物常用的舍饲饲喂方式主要是精粗分饲和全混合日粮(TMR)2种。随着我国畜牧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TMR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精粗分饲及不同类型TMR对反刍动物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获得更好的饲喂模式,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并为开发、改善TMR配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 孙宇, 杨文慧, 郭延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71-77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反刍动物依赖瘤胃中庞大的微生物群将木质纤维发酵为挥发性脂肪酸为机体供能。近年来,中草药在反刍动物保健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受到普遍关注。中草药能够通过影响瘤胃菌群代谢,调节机体整体代谢功能。但由于中草药成分复杂且具有多靶点的特性,其对反刍动物瘤胃菌群代谢的调控机制相对复杂,一般技术手段很难全面揭示中草药调控瘤胃菌群代谢的相关机制。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在揭示中草药调控反刍动物瘤胃菌群代谢的机制方面显示出了独特优势。因此,本文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与饲料利用率、影响瘤胃菌群组成和数量的因素及瘤胃代谢物的变化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进行了概述,并详细综述了中草药及其提取物调控瘤胃菌群的代谢组学研究,旨在为未来中草药与瘤胃菌群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王德志, 安彦昊, 李梦吉, 马燕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78-78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内质网是大多数分泌蛋白质和跨膜蛋白质发生折叠和成熟的细胞器,当内质网不能与各种高速率蛋白质折叠时,就会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发生。内质网应激与肝脏稳态的紊乱有内在的联系,内质网应激可以激活诱导奶牛酮病、肝脏脂肪沉积和胰岛素抵抗发生,这些都可能会导致或进一步加重奶牛肝脏损伤。近年来,内质网应激参与奶牛各种病理状况的作用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综述了内质网应激对奶牛肝脏损伤影响,分别从奶牛酮病、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3个方面阐明内质网应激在奶牛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张延龙, 白天天, 普宣宣, 郭雪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84-7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羊肉风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羊肉风味的组成,包括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品种、年龄、性别、饲养条件、屠宰后处理及加工方式等对羊肉风味的影响;其中,饲粮类型和饲养环境等对羊肉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加工方式,如腌制、烹饪等对羊肉风味的最终表现起决定性作用。羊肉风味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需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代谢组学等技术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风味羊肉的需求。

  • 罗诗怡, 黄小红, 严美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794-8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的饲料“禁抗”大背景下,以植物源活性成分作为饲料添加剂已成为鱼类养殖业的研究热点。姜黄素作为植物源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及抗炎等多种生理功能,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新型绿色鱼类饲料添加剂。本文综述了姜黄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对鱼类生产性状、抗氧化、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姜黄素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及抗生素替代品应用于鱼类养殖提供参考,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马心如, 戴艳菲, 姚军虎, 曹阳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04-8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紫檀芪(PTE)广泛存在于黄檀属植物中,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提取物,因其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降糖、抗菌等作用而广受关注。研究表明,PTE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提高抗炎能力和提高动物产品品质等一系列有益的生物学功能,且在动物体内无残留,是一种潜在的优质饲料添加剂。本文综述了PTE的来源、合成、生物活性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发PTE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 杨娌, 苏国旗, 黄金秀, 杨飞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12-8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给畜禽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迫切需要新型抗生素替代品。微菌素(microcins)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小分子多肽,能够介导发炎肠道中肠杆菌的种间和种内竞争,可以作为窄谱疗剂来抑制肠道病原体并减轻耐药性风险,在替代抗生素领域表现出独特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微菌素的构效关系和生物合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旨在为微菌素及其类似物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 蔡汶润, 李若彤, 李萌, 郭晓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26-83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肌内脂肪含量对畜禽肉品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这一指标直接影响肉的嫩度、系水力和独特风味。维生素A作为一种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畜禽肌内脂肪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畜禽不同生长阶段添加维生素A对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的作用不同。本文旨在综述维生素A对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营养调控畜禽肉品质与探索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的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 袁宇婷, 吴丽飞, 郝庆红, 郭云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37-84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异绿原酸是二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抑菌、抗氧化、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广泛存在于高等双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中。异绿原酸作为替抗饲料添加剂,能够提升畜禽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还可改善肉品质。本文从异绿原酸的结构、吸收代谢及其对畜禽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脂质代谢及肠道屏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异绿原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邓子为, 胡睿智, 伍树松, 袁旭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47-8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呼吸道疾病是造成畜禽生长性能下降、死亡率增加和养殖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已成为行业痛点之一。罗汉果是一味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功效的传统中药,研究发现罗汉果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有缓解畜禽呼吸道疾病的潜在功效。本文综述了罗汉果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生理功能、作用机制及其缓解畜禽呼吸道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罗汉果提取物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赵金标, 宋孝明, 杨美玉, 张歌, 刘岭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58-86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5种不同来源小麦面粉的营养成分组成、营养物质消化率、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并基于营养成分建立其生长猪有效能的预测方程。选择18头平均体重为(47.1±1.3)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玉米基础饲粮和5种不同来源的小麦面粉饲粮。每组包括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共2期,每期12 d,包括7 d饲粮适应期和5 d粪尿收集期。结果表明:5种不同来源的小麦面粉猪DE、ME以及总能(GE)、干物质和粗蛋白质消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干物质基础下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7.26~18.16 MJ/kg、16.77~17.59 MJ/kg、93.99%~96.29%、94.93%~98.07%和86.92%~91.33%。生长猪对小麦面粉的DE(P<0.05)和ME(P=0.06)均高于玉米。生长猪对小麦面粉DE和ME与其淀粉(Starch)含量和GE呈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5种小麦面粉化学组分建立的猪DE和ME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DE (MJ/kg)=1.271 9 GE (MJ/kg)-5.234 0(R2=0.836 9,P<0.05)和ME (MJ/kg)=0.902 1 DE (MJ/kg)+0.024 9 Starch (%)-0.125 3(R2=0.907 8,P<0.05)。综上所述,不同来源的小麦面粉营养成分含量、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有效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5种小麦面粉的营养成分可建立其有效能的预测方程。另外,生长猪对小麦面粉的DE和ME明显高于玉米,具有极大饲用价值。

  • 高文君, 李哲, 师煌伟, 王璐, 刘世杰, 董欣炜, 赖长华, 张帅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68-87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从单一纤维组分的层面出发,利用间接测热法和多元加权-嵌套回归模型,测定纤维素、葡甘露聚糖、木聚糖、β-葡聚糖和果胶的净能值,并探究其对生长猪营养物质表观全肠道消化率、能量利用效率和净能分配规律的影响。选取36头初始体重为(27.9±0.7)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健康去势公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5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纤维素、10%葡甘露聚糖、10%木聚糖、10% β-葡聚糖和10%果胶。试验期84 d,分6期进行,每期14 d,包括7 d预试期、1 d小室适应期、5 d饲喂测热期和1 d绝食测热期。结果表明:1)与纤维素饲粮组相比,葡甘露聚糖和果胶饲粮组生长猪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纤维组分显著降低生长猪总能、有机物和粗蛋白质表观全肠道消化率以及饲粮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值(P<0.05);饲粮中添加木聚糖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全肠道消化率(P<0.05);饲粮中添加葡甘露聚糖和木聚糖显著提高总产热量和绝食产热量(P<0.05),显著降低总沉积能量和脂肪沉积净能(P<0.05);饲粮中添加葡甘露聚糖、β-葡聚糖和果胶显著降低代谢能摄入量和蛋白质沉积净能(P<0.05)。3)各纤维组分代谢能转化为蛋白质沉积净能的效率均为负值;纤维素代谢能转化为非蛋白质沉积净能的效率较低,葡甘露聚糖和木聚糖的效率较高。基于套算法和间接测热法计算得出,纤维素、葡甘露聚糖、木聚糖、β-葡聚糖和果胶在生长猪上的净能值分别为5.90、2.15、3.27、7.32和5.36 MJ/kg DM。综上所述,在10%的添加比例下,各单一纤维组分对生长猪营养物质表观全肠道消化率和饲粮有效能值均有负面影响;作为可溶性纤维的葡甘露聚糖和木聚糖在产热能力和代谢能转化为非蛋白质沉积净能的效率方面优于其他纤维组分。

  • 田朝阳, 刘世龙, 田敏, 邱月琴, 叶国豪, 杨雪芬, 朱晓萍, 尚秀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79-89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发酵棉籽粕和发酵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替代豆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取64头体重[(59.45±2.00) kg]相近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公母各1头)。正对照组饲喂常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其粗蛋白质水平为13.50%;负对照组饲喂低蛋白质补充合成氨基酸的玉米-豆粕型饲粮,其粗蛋白质水平降低为11.55%;试验Ⅰ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以发酵棉籽粕或发酵DDGS部分替代负对照组饲粮中豆粕的饲粮,同时补充合成氨基酸,2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均为11.56%。试验猪体重达到110 kg时结束试验,并进行屠宰取样以及后续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与未发酵棉籽粕相比,发酵棉籽粕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有所提高,游离棉酚含量大幅度降低;与未发酵DDGS相比,发酵DDGS粗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同时粗纤维含量有所降低。2)各组间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平均背膘厚度显著提高(P<0.05)。3)各组间育肥猪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3组相比,试验Ⅰ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育肥猪背最长肌SOD和GSH-Px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3组相比,试验Ⅱ组背最长肌T-AOC显著降低(P<0.05)。4)各组间育肥猪背最长肌肉色、滴水损失、pH、剪切力和大理石纹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对照组比,负对照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负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背最长肌二十烷二烯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负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背最长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发酵棉籽粕和发酵DDGS部分替代豆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无负面影响,但可以提高肌肉肌苷酸含量,并改善肌肉脂肪酸组成。

  • 朱琪, 张歌, 张泽宇, 赵金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893-90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仿生消化技术评价断奶仔猪常见饲料原料淀粉和蛋白质消化速率,并研究不同消化速率的淀粉与蛋白质组合饲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和血清尿素氮含量的影响。试验1:通过体外酶解法模拟断奶仔猪胃和小肠消化环境,分别测定玉米、膨化玉米、豆粕、去皮豆粕、小麦蛋白粉和土豆蛋白粉在体外小肠阶段0、30、60、90、120、150、180、210、240 min 9个消化时间点的降解率,每组样本6个重复。试验2:将144头初始体重为(7.42±0.36)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根据试验1的结果分别饲喂快速消化淀粉+快速消化蛋白质饲粮、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蛋白质饲粮、慢速消化淀粉+快速消化蛋白质饲粮、慢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蛋白质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在30、60、90、120、150、180、210、240 min 8个消化时间点玉米中淀粉的体外消化速率显著低于膨化玉米(P<0.05),土豆蛋白粉的蛋白质体外消化速率全程显著低于豆粕、去皮豆粕和小麦蛋白粉(P<0.05),30、60、120 min豆粕的蛋白质体外消化速率显著低于去皮豆粕和小麦蛋白粉(P<0.05)。豆粕在0 min蛋白质体外消化速率与去皮豆粕差异不显著(P>0.05),90与150 min蛋白质体外消化速率与小麦蛋白粉差异不显著(P>0.05),180、210、240 min蛋白质体外消化速率与去皮豆粕和小麦蛋白粉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慢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蛋白质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慢速消化淀粉+快速消化蛋白质组(P<0.05),第14天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快速消化淀粉+快速消化蛋白质组(P<0.05),但第15~28天及第1~28天腹泻率显著高于快速消化淀粉+快速消化蛋白质组和慢速消化淀粉+快速消化蛋白质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淀粉和蛋白质消化速率会影响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氮素利用率。因此,基于原料碳氮营养素消化速率配制仔猪饲粮,有助于推动猪精准营养的发展。

  • 陈静龙, 郭长征, 雷闯闯, 朱沛霁,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06-9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甜菜碱和维生素E对热应激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180只35日龄雄性快速型黄羽肉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0只。对照组(CON组)和热应激组(HS组)饲喂基础饲粮,甜菜碱+维生素E(Bet+VE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的甜菜碱和50 mg/kg的维生素E。预饲喂1周后,第8天开始对HS和Bet+VE组进行循环热应激处理,对照组进行常温处理,持续处理2周。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HS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钾、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HS组相比,Bet+VE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血清氯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IgG和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回肠隐窝深度均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热应激会导致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及免疫力降低,肠道功能受损;而饲粮中添加甜菜碱和维生素E提高了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改善了热应激造成的肠道损伤。

  • 郭长征, 郭帅鹏, 胡艳, 黎观红,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17-92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间接测热法结合套算法测定中速型黄羽肉鸡对不同玉米原料的有效能值,并建立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预测方程。选取55日龄中速型“优麻”黄羽肉鸡120只,随机分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组和10个不同玉米原料替代比例为40%的试验饲粮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试验期为7 d,其中预试期3 d,60日龄时转入呼吸测热室适应1 d,呼吸测热3 d,绝食测热1 d,呼吸测热与消化代谢试验同时进行。结果表明:1)60~63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对10种玉米原料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4.23、14.27、13.21、14.04、14.49、14.12、13.86、14.87、14.66和14.21 MJ/kg,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2.80、13.09、13.09、13.08、12.08、12.36、13.74、14.77、14.49和13.73 MJ/kg,净能分别为9.20、9.18、9.49、9.03、10.82、9.10、9.76、12.15、11.50和11.49 MJ/kg。2)玉米在中速型黄羽肉鸡上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预测方程分别为:表观代谢能(MJ/kg)=-0.351中性洗涤纤维+17.621(R2=0.858,P<0.01),净能(MJ/kg)=5.447粗脂肪+6.537粗灰分-18.639(R2=0.975,P<0.01)。综上所述,本试验测定了10个不同来源的玉米的代谢能和净能,建立了玉米在中速型黄羽肉鸡上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预测方程。

  • 马尹鹏, 贾晓旭, 樊艳凤, 唐修君, 陆俊贤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27-93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椒粉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选取同一批出雏的1日龄黄脚黄鸡3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0.2%、0.4%、0.6%、0.8%的花椒粉。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6%、0.8%花椒粉添加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P<0.05),0.4%花椒粉添加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P<0.05),0.4%、0.6%、0.8%花椒粉添加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0.4%花椒粉添加组体斜长、龙骨长、胫长显著升高(P<0.05);3)0.4%花椒粉添加组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胸肌率、腿肌重显著升高(P<0.05),0.4%、0.6%、0.8%花椒粉添加组腹脂重和腹脂率显著降低(P<0.05);4)0.8%花椒粉添加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0.2%、0.4%、0.6%、0.8%花椒粉添加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5)0.2%花椒粉添加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6)0.2%、0.4%、0.8%花椒粉添加组肠道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0.6%花椒粉添加组肠道溶菌酶(LYZ)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花椒粉能够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体尺性能、屠宰性能,具有很好的降低腹脂沉积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的作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花椒粉适宜添加水平为0.4%。

  • 于潇, 姚杰, 苏琳洁, 吴亚妮, 马逸轩, 黄艳玲, 王茜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38-94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胚蛋注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R)对黄羽肉鸡早期生长性能、肠道健康、血清生化指标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选取240枚黄羽肉鸡种蛋[(58.70±0.25) g],随机放置于同一孵化器中8层(区组),每层设置3排。在18.5胚龄时,种蛋通过羊膜腔分别接种100 μL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100 μL低剂量LR(102 CFU,低LR组)和100 μL高剂量LR(104 CFU,高LR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枚蛋。出孵后,3组仔鸡按区组顺序转入对应鸡笼,饲喂相同饲粮至21日龄。每组8个重复(笼),每个重复9~10只鸡。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LR组黄羽肉鸡21日龄体重与1~21日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胚蛋注射高、低剂量的LR均显著增加了黄羽肉鸡21日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P<0.05)。3)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LR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4)16S 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显示,胚蛋注射LR未显著影响黄羽肉鸡盲肠微生物α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指数、Sobs指数,P>0.05),但β多样性分析显示盲肠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胚蛋注射高剂量LR显著升高了UCG-005属的相对丰度(P<0.05),胚蛋注射低剂量LR显著提高了蓝绿藻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胚蛋注射LR(102或104 CFU)可以通过改善肠道形态、增加肠道有益菌占比提高黄羽肉鸡早期的生长速度。

  • 马顺, 宋阳, 林晓艳, 曾少弘, 彭慧, 杨永杰, 赵旭, 李洪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50-9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被丁酸钠对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罗斯308商品肉鸡2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钠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包被丁酸钠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mg/kg包被丁酸钠显著降低了22~42日龄和1~42日龄肉鸡的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了22~42日龄和1~42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以及1~42日龄的欧洲效益指数(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mg/kg包被丁酸钠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胸肌肉的滴水损失和剪切力(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mg/kg包被丁酸钠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总蛋白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mg/kg包被丁酸钠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盲肠微生物α多样性的Chao1、Shannon和Pielou_e指数(P<0.05),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盲肠中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提高血脂含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盲肠中副拟杆菌属相对丰度。

  • 陈思淼, 闫晓刚, 燕磊, 卢长吉, 安沙, 赵晓东, 梁浩, 李立佳, 张琦玉, 呙于明, 班志彬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61-97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外源蛋白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净能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采用2×2析因设计,其中2个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为参照《爱拔益加(AA)肉鸡饲养管理手册2019》分别降低1(22%)和2个百分点(21%),2个蛋白酶添加水平分别为0和300 mg/kg。选取1日龄体重接近的AA肉鸡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试验期21 d。于14~17日龄(其中预试期1 d,正试期3 d)开展呼吸测热试验,并分别于10和21日龄开展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CP水平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与未添加蛋白酶相比,饲粮添加300 mg/kg蛋白酶极显著提高1~10日龄和11~21日龄平均日增重(ADG)(P<0.01),显著降低1~10日龄料重比(F/G)(P<0.05)。2)与22% CP水平饲粮相比,21% CP水平饲粮显著降低肉鸡21日龄胸肌率(P<0.05);饲粮添加蛋白酶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3)与22% CP水平饲粮相比,21% CP水平饲粮极显著降低肉鸡总产热量(THP)和热增耗(HI)(P<0.01),显著降低蛋白质沉积能和氮沉积量(P<0.05),显著提高脂肪沉积能(P<0.05);与未添加蛋白酶相比,饲粮添加300 mg/kg蛋白酶极显著降低THP和HI(P<0.01),显著提高脂肪沉积能(P<0.05),极显著提高净能(P<0.01),并极显著提高净能/表观代谢能和净能/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值(P<0.01)。综上所述,降低饲粮CP水平1~2个百分点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外源蛋白酶可以提高净能利用效率并影响能量分配,提高ADG;饲粮净能参数与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指标一致,净能体系可作为外源酶制剂对饲粮能量利用效果的评价指标。

  • 李雪静, 王利华, 龚相维, 史雪萍, 张柏林, 曲治翰, 王述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73-9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育肥期(13~17周龄)不同性别肉用品系琅琊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将900只12周龄肉用品系琅琊鸡,雌雄各450只,根据性别和体重均等原则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采用2(性别)×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双因素试验设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设置为15.00%、16.00%、17.00%、18.00%和19.00%,其他营养水平保持一致。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13~17周龄)。结果显示:1)与18.00%和19.00%粗蛋白质组相比,15.00%、16.00%和17.00%粗蛋白质组琅琊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雄性琅琊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优于雌性琅琊鸡(P<0.05),而雌性琅琊鸡的料重比显著低于雄性琅琊鸡(P<0.05)。2)与18.00%和19.00%粗蛋白质组相比,16.00%粗蛋白质组琅琊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显著增加(P<0.05);此外,16.00%粗蛋白质组琅琊鸡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19.00%粗蛋白质组(P<0.05);雄性琅琊鸡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雌性琅琊鸡(P<0.05),而雌性琅琊鸡的胸肌率、腹脂率、肌间脂宽和皮脂厚度均显著高于雄性琅琊鸡(P<0.05)。3)与其余粗蛋白质组相比,16.00%粗蛋白质组琅琊鸡的胸肌滴水损失及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与19.00%粗蛋白质组相比,15.00%和16.00%粗蛋白质组琅琊鸡的胸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且16.00%粗蛋白质组胸肌红度(a*)值显著增加而黄度(b*)值显著降低(P<0.05);此外,与17.00%、18.00%和19.00%粗蛋白质组相比,15.00%和16.00%粗蛋白质组琅琊鸡的胸肌剪切力显著减少(P<0.05);雌性琅琊鸡的胸肌滴水损失、剪切力、b*值和pH24 h显著低于雄性琅琊鸡(P<0.05),但蒸煮损失、a*值和pH45 min显著高于雄性琅琊鸡(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和性别对琅琊鸡胸肌剪切力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影响了琅琊鸡的料重比、平均日增重、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并且雄性琅琊鸡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优于雌性琅琊鸡。综合各项指标评定,推荐肉用品系琅琊鸡育肥期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以16.00%为宜。

  • 曲治翰, 龚相维, 史雪萍, 张柏林, 程群, 曹顶国, 王述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87-9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水平对84~119日龄肉用品系琅琊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的影响,以明确其适宜的饲粮代谢能水平。将900只77日龄、体重均等的肉用品系琅琊鸡分成10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1~5组为公鸡,6~10组为母鸡,其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2.15(1组和6组)、12.35(2组和7组)、12.55(3组和8组)、12.75(4组和9组)、12.95 MJ/kg(5组和10组)。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显示:1)对于琅琊鸡公鸡,平均日增重(ADG)表现为12.35 MJ/kg组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12.55 MJ/kg组极显著高于12.15、12.75、12.95 MJ/kg组(P<0.01),12.15、12.75 MJ/kg组极显著高于12.95 MJ/kg组(P<0.01);平均日采食量(ADFI)表现为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F/G)表现为12.15 MJ/kg组极显著高于12.35、12.55 MJ/kg组(P<0.01)。对于琅琊鸡母鸡,ADFI表现为12.35 MJ/kg组极显著高于12.95 MJ/kg组(P<0.01);ADG表现为12.35 MJ/kg组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12.15、12.55 MJ/kg组极显著高于12.95 MJ/kg组(P<0.01);F/G表现为12.95 MJ/kg组极显著高于12.35、12.55 MJ/kg组(P<0.01)。饲粮代谢能水平与琅琊鸡公鸡料重比的回归方程为Y=1.362X2-33.928X+215.4,与平均日增重的回归方程为Y=-7.442 5X2+185.26X-1 133.4;饲粮代谢能水平与琅琊鸡母鸡料重比的回归方程为Y=0.958 3X2-23.769X+151.76,与平均日增重的回归方程为Y=-4.278 7X2+106.03X-643.33。由回归方程得出,琅琊鸡公鸡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46 MJ/kg时F/G最佳;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45 MJ/kg时ADG最佳;琅琊鸡母鸡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40 MJ/kg时F/G最佳;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2.39 MJ/kg时ADG最佳。2)琅琊鸡公鸡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各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12.75、12.95 MJ/kg组的腹脂率极显著高于12.15 MJ/kg组(P<0.01)。琅琊鸡母鸡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各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12.95 MJ/kg组的腹脂率显著高于12.15 MJ/kg组(P<0.05)。3)琅琊鸡公鸡的胸肌pH45 min、pH24 h、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亮度(L*)值、红度(a*)值、黄度(b*)值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12.95 MJ/kg组的剪切力极显著高于12.15、12.35、12.35 MJ/kg组(P<0.01)。琅琊鸡母鸡的胸肌pH45 min、pH24 h、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L*值、a*值、b*值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12.95 MJ/kg组的剪切力显著高于12.15 MJ/kg组(P<0.05)。结合回归分析得出,84~119日龄肉用品系琅琊鸡饲粮代谢能水平公鸡以12.45 MJ/kg为宜,母鸡以12.40 MJ/kg为宜。

  • 欧建存, 黄健, 丘婷, 岑明珠, 郑朝军, 王文河, 黄威龙, 张辉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999-101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平衡饲粮对1~3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清远麻鸡母鸡960只,按照体重无差异原则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蛋白质水平为21%),3个试验组(A、B、C组)分别饲喂较基础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1%、2%、3%的试验饲粮(蛋白质水平为分别为20%、19%、18%)。试验饲粮通过添加晶体氨基酸保持与基础饲粮一致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缬氨酸比值。试验期为30 d。结果显示:1)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平衡饲粮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C组清远麻鸡30日龄的粗蛋白质、粗灰分及磷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A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的十二指肠绒隐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平衡饲粮对清远麻鸡1~30日龄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1%或2%并平衡必需氨基酸,可显著改善清远麻鸡30日龄十二指肠组织形态;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3%并平衡必需氨基酸,可显著改善清远麻鸡30日龄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形态,并显著提高粗蛋白质、粗灰分及磷的表观消化率。

  • 王萱, 陈泽豪, 石玉祥, 刘华, 刘秀斌, 宋伟光, 曾建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011-10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迷迭香提取物对蛋鸡产蛋性能、血清指标及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17周龄的海兰灰蛋鸡504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1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RE250组)、500(RE500组)和750 mg/kg(RE750组)迷迭香提取物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0周。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迷迭香提取物对蛋鸡的产蛋率无显著影响(P>0.05)。180日龄时RE250组蛋黄颜色较CON组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RE250和RE750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增高(P<0.05)。3)与CON组相比,RE250和RE500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RE250和RE75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0、500和750 mg/kg的迷迭香提取物均显著降低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P<0.05)。5)与CON组相比,添加迷迭香提取物各试验组的肝脏中脂滴占比降低;同时,RE250、RE500组肝脏脂蛋白脂肪酶(LPL)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RE250、RE750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对蛋鸡的产蛋率无显著影响,但可改善蛋黄颜色,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调节肝脏脂质代谢。

  • 鄂晓迪, 胡友军, 赵晓南, 文伟, 程皇座, 陈杰梅, 王龙书, 苟钟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022-10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黄豆苷元(DA)和藤茶黄酮(DHM)组合在蛋鸡卵巢颗粒细胞(GCs)上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处理蛋鸡卵巢GCs,构建氧化应激模型,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Ⅰ组)、TBHP组(Ⅱ组)、TBHP+DA∶DHM(7∶3)组(Ⅲ组)、TBHP+DA∶DHM(8∶2)组(Ⅳ组)、TBHP+DA∶DHM(9∶1)组(Ⅴ组)。动物试验选取75周龄的京粉1号蛋鸡192只,根据产蛋率一致原则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的DA∶DHM(7∶3)组合。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1)细胞试验中,与Ⅰ组相比,Ⅱ组GCs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GCs中SOD、GSH-Px、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2)动物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卵巢大白卵泡数量和T-AOC显著提高(P<0.05),卵巢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雌二醇(E2)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孕酮(P4)、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DA和DHM以7∶3的比例组合添加,可提高蛋鸡卵巢GCs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产蛋后期蛋鸡卵巢抗氧化能力,降低MDA含量,提高蛋鸡血清P4和FSH含量,从而达到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的作用。

  • 丁香, 胡威, 李子怡, 徐德明, 樊庆灿, 杨雪, 郑文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033-104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公鸡睾丸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抗凋亡能力和睾酮合成相关调控分子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9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30日龄康乐黄公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利用敌草快(DQ)作为氧化应激诱导剂。对照(CON)组和DQ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GSPs),GSPs+DQ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的GSPs。各组饲喂相应饲粮30 d后,DQ组和GSPs+DQ组公鸡一次性腹腔注射25 mg/kg BW的DQ,对照组公鸡一次性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2 h后采集各组公鸡睾丸样品。预试期7 d,正试期31 d。结果显示:1)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DQ组睾丸组织中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半氧合酶-1(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DQ组相比,GSPs+DQ组睾丸组织中Nrf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DQ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中的生精细胞排列略为稀疏,生精小管间的睾丸间质细胞密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饲粮中添加GSPs可有效缓解DQ对公鸡睾丸组织结构的氧化损伤。4)与CON组相比,DQ组睾丸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Bax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上调(P<0.05),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DQ组相比,GSPs+DQ组睾丸组织中BaxCaspase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Bcl-2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5)与CON组相比,DQ组睾丸组织中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A1(Cyp11a1)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Hsd3b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与DQ组相比,GSPs+DQ组睾丸组织中StARCyp11a1和Hsd3b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GSPs可有效缓解DQ诱导的氧化应激对公鸡睾丸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抗凋亡能力和睾酮合成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损伤。

  • 赵宸溪, 凡文磊, 王宝维, 张名爱, 王秉翰, 岳斌, 孔敏, 谭绍兴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047-105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维生素B12和叶酸对种鹅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养分表观利用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采用2×3(叶酸×维生素B12)双因素随机交叉试验设计,饲粮中叶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5、2.0 mg/kg,维生素B12添加水平分别为15、25、75 μg/kg。选取体况相似的180只34周龄健康产蛋期五龙鹅,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公∶母=1∶4)。预试期1周,正试期18周。结果表明:1)维生素B12和叶酸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料蛋比、产蛋量、平均蛋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无影响显著(P>0.05)。2)维生素B12对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白蛋白含量及白蛋白/球蛋白有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B12和叶酸交互作用对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球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3)维生素B12对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叶酸对血清IgA含量有影响显著(P<0.05),维生素B12和叶酸交互作用对血清IgM含量有影响显著(P<0.05)。25 μg/kg维生素B12+2.0 mg/kg叶酸组的血清Ig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维生素B12对粗蛋白质(CP)表观利用率有显著影响(P<0.05)。5)维生素B12对空肠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D)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有显著影响(P<0.05),叶酸对空肠VH有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B12和叶酸交互作用对空肠VH/CD有影响显著(P<0.05)。25 μg/kg维生素B12+2.0 mg/kg叶酸组的空肠VH/C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维生素B12和叶酸能够提高种鹅的平均蛋重和机体免疫机能,改善种鹅空肠组织形态。在本试验条件下,种鹅饲粮中维生素B12和叶酸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25 μg/kg和2.0 mg/kg。

  • 庄巧越, 赵丽伟, 雒诚龙, 袁静, 胡羽飏, 王中汉, 王倩倩, 王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059-10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功能成分酵母培养物对奶牛体外瘤胃甲烷排放、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所用瘤胃液采集自3头泌乳中后期瘘管奶牛,选取3种酵母培养物——霉可吸(Myc)、奇力素(Act)和达农威XP(XP),共设置4个组(对照组、Myc组、Act组和XP组),每组6个重复,试验组在100 g对照组底物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 g酵母培养物。采用体外自动产气记录仪AGRS-Ⅲ系统发酵48 h并记录产气量,收集所产气体和发酵液,分别检测各组气体组分、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Myc组总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Act组瘤胃甲烷排放量显著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Act组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Myc组和Act组瘤胃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XP组丁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XP组Chao1指数显著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各组前3位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与对照组相比,XP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Act组和XP组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相对丰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克里斯藤森菌科R-7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ct组密螺旋体属2和纤维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XP组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yc组纤维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Myc降低了48 h产气量,可能对瘤胃发酵具有抑制作用,但对甲烷排放没有显著影响;XP可以促进丁酸的产生,改善瘤胃内环境,具有降低甲烷排放的趋势;Act具有甲烷抑制效果,可能通过调节瘤胃菌群丰度,进而改变瘤胃发酵方式,减少瘤胃内乙酸生成并改善瘤胃环境来提高对养分的吸收效率,进而抑制甲烷排放。

  • 柳鑫昱, 臧荣鑫, 李耀东, 陈文燕, 吴慧昊, 吴子丹, 袁悦, 刘芮雨姗, 周瑞, 徐红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071-10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尾菜-玉米芯型发酵全混合日粮(FTMR)对肉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4月龄左右、体重[(125.45±20.68) kg]相近的新疆褐牛公牛1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尾菜-玉米芯型未发酵全混合日粮(TMR),试验组饲喂尾菜-玉米芯型发酵全混合日粮。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料重比和体尺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试验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试验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喂尾菜-玉米芯型发酵全混合日粮能够维持肉牛的生长性能,提高肉牛对干物质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改善肉牛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 孙瑜良, 高崎峰, 唐利敏, 刘浩南, 韩飞, 任宇斓, 刘放鹏, 于厚军, 蒋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082-109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草茎叶与全株玉米混贮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8~20月龄、体重(550±10) kg、体况良好的西门塔尔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替代玉米青贮添加22%混合青贮(甘草茎叶与全株玉米质量比5∶5),试验Ⅱ组替代玉米青贮添加28%混合青贮,试验Ⅲ组替代玉米青贮添加34%混合青贮。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混合青贮对肉牛的平均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Ⅲ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Ⅱ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P<0.05),3个试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Ⅱ、Ⅲ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试验Ⅱ、Ⅲ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试验Ⅲ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提高(P<0.01)。3)混合青贮对牛肉pH45 min、剪切力、熟肉率、亮度(L*)、黄度(b*)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红度(a*)值(P<0.05)。综述所述,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甘草茎叶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饲喂西门塔尔牛,对其采食量、日增重有促进作用,能够改善肉品质。通过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等分析,混合青贮添加量在28%时饲喂效果最好。

  • 林笑乾, 于晓梦, 卢俊言, 吴春会, 赵超, 张秀江, 李素霞, 李秋凤, 王明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092-110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万寿菊黄酮对高温季节西门塔尔育肥牛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健康无病的西门塔尔公牛60头,按照体重[(518.32±25.59) kg]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对照组(M0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试验组在TMR基础上分别添加3(M3组)、6(M6组)和9 g/(d·头)(M9组)的万寿菊黄酮。试验期共6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M6组的瘤胃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M0组(P<0.05)。饲粮中添加万寿菊黄酮对瘤胃其他发酵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2)在科水平上,M6组瘤胃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3组(P=0.05);在属水平上,M6组的瘤胃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3组(P<0.05),M6组的瘤胃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0和M9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万寿菊黄酮提高瘤胃丙酸和TVFA含量,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且以添加6 g/(d·头)的万寿菊黄酮效果最佳。

  • 任凤龙, 张泰, 王鑫鸿, 李炯奎, 耿春银, 玄彪, 金英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03-111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饲维生素E对育肥后期延边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肠道形态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0头健康、体况相近、初始体重为(485±42) kg的20月龄左右延边牛公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头,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头牛每天补饲700 IU维生素E。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极显著提高(P<0.01),隐窝深度极显著降低(P<0.01),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极显著提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肌纤维直径显著降低(P<0.05),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肉色红度(a*)值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3活性显著提高(P<0.05),维生素E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6)与对照组相比,贮藏期第4、7、10和14天,试验组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补饲700 IU/d维生素E可以提高育肥后期延边牛ADG以及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改善十二指肠形态,并起到改善肉品质以及保鲜的作用。

  • 刘紫萌, 宋杰, 魏赜, 王泽璇, 韩双祎, 赵雯, 尹雪姣, 段春辉, 刘月琴, 张英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14-112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用菜籽粕替代豆粕对育肥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选取60只体重(18.12±0.28) kg的3月龄健康育肥羔羊,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用菜籽粕替代0(对照组)、50%(试验Ⅰ组)和100%(试验Ⅱ组)的豆粕。试验期3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20 d。试验期间记录试验羊体重、采食量,并于正试期第20天采集血液和瘤胃液。结果表明:各组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瘤胃液pH、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瘤胃液中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0.05),戊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在瘤胃微生物属水平上,试验Ⅱ组互营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对照组小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普雷沃氏菌科UCG-001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育肥羊饲粮中,用菜籽粕替代50%或100%的豆粕对育肥羊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 赵媛媛, 马青, 周路松, 杨宇为, 赵青余, 周玉香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27-11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滩羊饲粮中添加百里香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52只体重在(28.50±0.50) kg的健康雌性滩羊,分为4组,每组1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4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2%组)、4%(4%组)、8%百里香(8%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8%组滩羊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组滩羊的料重比显著增加(P<0.05)。2)与对照组相比,2%、4%、8%组屠宰性能相关指标(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GR值、背膘厚度)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除了GR值,其余屠宰性能相关指标数值均大于对照组。3)2%、4%、8%组的操作分类单元数均高于对照组,且4%组>2%组>8%组>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2%、4%、8%组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4)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4%组脱硫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2%组的丝状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2%、4%组的理研菌科_RC9_肠道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8%组的毛螺菌科_NK3A20群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5)KEGG功能分析中,与对照组相比,4%组的氨基酸代谢功能通路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百里香会改变滩羊料重比及瘤胃菌群结构,促进部分有益菌的繁殖,并提高氨基酸代谢功能通路的相对丰度。在本试验中,饲粮中百里香的适宜添加比例为4%。

  • 赵林波, 杨振祥, 王文奇, 刘宇航, 杨会国, 张云生, 刘艳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41-115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中后期饲粮添加乳酸钙对母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其所产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妊娠60 d且怀有3只羔羊的健康湖羊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试验从妊娠第60天开始,持续到产后第60天。在妊娠第91~120天,对照组饲喂常规不含乳酸钙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添加0.44%乳酸钙的试验饲粮,其他时间2组均饲喂常规饲粮。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乳酸钙极显著增加了母羊妊娠第91~150天平均日增重(P<0.01),极显著降低了母羊产后平均失重(P<0.01),显著增加了母羊妊娠第91~120天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后第20天产奶量(P<0.05)。2)试验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钙离子含量显著高于妊娠第90天(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第120天(P<0.05);试验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显著低于妊娠第90天(P<0.05),并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妊娠第120天(P<0.01);试验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降钙素含量显著高于妊娠第90天(P<0.05),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第120天(P<0.01)。3)对照组母羊妊娠第120天和产后第20天血清β-羟丁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妊娠第90天(P<0.01),并显著高于同期的试验组(P<0.05);试验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羔羊体重、平均日增重、体尺指标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妊娠中后期饲粮添加0.44%的乳酸钙提高了母羊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降低了母羊产后平均失重,增加了母羊血清钙离子、降钙素、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母羊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和β-羟丁酸含量,继而对母羊产后恢复及其所产羔羊的生长发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 陈雪, 王一凡, 吉方财, 张洪瑞, 王磊, 包锦泽, 卓兴良, 贾婷婷, 玉柱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52-11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剂和玉米品种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以京科968、高油958、鲁星糯3个品种的全株玉米为原料,使用布氏乳杆菌(LB)、苯甲酸钠(SB)以及SB与LB联用(SB+LB)作为添加剂,具体处理为:1)无添加剂(CK),添加等量蒸馏水;2)添加LB,添加量为1×106 CFU/g FM;3)添加SB,添加量为0.2% FM;4)添加LB+SB,其中LB添加量为1×106 CFU/g FM,SB添加量为0.2% FM。试验测定全株玉米青贮后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全株玉米青贮pH、氨态氮/总氮、丁酸、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淀粉品质都属于“一级”。京科968和高油958全株玉米经LB处理后,乳酸含量显著高于SB处理(P<0.05)。3个品种全株玉米经LB和SB+LB处理后,乙酸含量显著高于CK和SB处理(P<0.05)。高油958全株玉米经LB处理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添加剂处理(P<0.05)。经LB处理后,高油958品种全株玉米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最高。3个品种全株玉米的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在经LB处理后最高,其次是SB+LB。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株玉米青贮的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氨态氮含量与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及淀粉、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负相关。综合评价得到,使用LB处理的高油958全株玉米青贮效果最好。

  • 韩光明, 覃宝利, 吴雷明, 张家宏, 寇祥明, 王守红, 徐荣, 马林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62-117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稻蛙种养模式下放养密度对黑斑蛙生长性能、血清激素和抗氧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8.12±0.03) g的黑斑蛙幼蛙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放养密度,M1、M2、M3、M4、M5组放养密度分别为6、12、24、48和96只/m2(即0.4万、0.8万、1.6万、3.2万和6.4万只/亩),每组3个重复,养殖80 d。结果显示:1)放养密度超过24只/m2时,黑斑蛙的成活率出现显著下降(P<0.05);M3组黑斑蛙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且饲料系数显著低于M4和M5组(P<0.05)。2)各组之间血清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甲状腺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M3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M5组(P<0.05)。3)随着黑斑蛙放养密度的增加,肠道菌群的Chao1、Faith_pd、Observed_species、Shannon指数均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M5组显著高于M1组(P<0.05)。4)在门水平上,与M1和M2组比较,M4组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在属水平上,随着黑斑蛙放养密度的增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乳球菌属(Lactococcus)的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和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黑斑蛙放养密度过高不利于个体生长,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可以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在稻蛙种养模式下,建议黑斑蛙的放养密度为12~24只/m2(即0.8万~1.6万只/亩)。

  • 黄晓兰, 王苗苗, 刘海静, 杨奇慧, 张会兰, 陈厚宏, 黎杰, 徐静, 陈岗富, 李华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73-118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以当归副产物(AP)作为鱼饲料的功能性原料,探讨其对颗粒饲料的保护作用,以及添加到饲料后对鲫生长和缺氧应激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0%、2.0%、4.0%、8.0%、16.0%和32.0%的AP,配制7种试验饲料,并制成1.5 mm的颗粒饲料。试验选择体重为(5.67±0.07) g的鲫420尾,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7种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0%的AP显著提高了颗粒饲料的水分含量(P<0.05);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4.0%~16.0%、1.0%~8.0%和8.0%~32.0%时,其硬度、粉化率和霉菌生长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2.0%~8.0%、2.0%~8.0%、8.0%~16.0%、8.0%~32.0%、8.0%、2.0%~16.0%、1.0%~16.0%、8.0%~32.0%、2.0%~32.0%、4.0%~32.0%、2.0%~8.0%、8.0%、1.0%~32.0%和2.0%~32.0%时,鲫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缺氧持续时间(DT)、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鳃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以及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8.0%~32.0%、1.0%~16.0%、8.0%、4.0%~8.0%、2.0%~32.0%、4.0%~16.0%、2.0%~32.0%和4.0%~32.0%时,鲫氧消耗率(OCR)、血液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和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以及鳃$O_{2}^{-}$、羟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结果说明,AP能提高颗粒饲料的坚实度,对颗粒饲料具有防霉和保水的效果。饲料中添加AP提高了鲫的生长性能、耐缺氧能力以及鳃和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基于WGR的折线回归分析显示,AP在鲫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8.08%,最高添加水平为23.07%。基于DT和OCR的折线回归分析显示,AP提高鲫耐缺氧能力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7.62%和7.85%。综上所述,AP对颗粒饲料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善鲫的生长和耐缺氧能力。

  • 郝青, 邹伟华, 陈晓瑛, 甘炼, 吴浩敏, 阮灼豪, 鲁慧杰, 雷荣芳, 黄文, 孙育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188-119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群体淬灭酶(QQE)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健康、初始体重为(1.26±0.01) g的凡纳滨对虾6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对照组(CON组)投喂不含QQE的基础饲料,试验组投喂添加不同水平QQE的饲料,即在对照组饲料中分别添加1.0×104(QQE10组)、3.0×104(QQE30组)、6.0×104 U/kg(QQE60组)QQE,养殖期为56 d。结果显示:1)各试验组成活率(SR)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而摄食率(FR)、饲料系数(FCR)仅QQE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QQE30组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QQE10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饲料中添加QQE对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与CON组相比,饲料中添加3.0×104 U/kg的QQE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4)与CON组相比,饲料中添加QQE显著降低了肠道中脂肪酶活性(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QQE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SR,促进摄食,调控蛋白质和脂肪代谢。以PER为评价指标,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3.25×104 U/kg的QQE较为适宜;以血清中AKP活性为评价指标,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2.93×104 U/kg的QQE较为适宜。

  • 鲍坤, 刘可园,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00-12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探讨限制饲喂水平对能量代谢、碳-氮平衡和甲烷排放的影响,并使用碳-氮平衡法确定雄性育成期梅花鹿能量和蛋白质的维持需求量。试验选择16头体重[(63.25±2.42) kg]相近的2岁雄性育成期梅花鹿,分为4组,每组4头鹿,每组饲喂水平分别为推荐量(干物质标准)的100%(基础饲粮)、80%、60%和40%。试验分4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持续12 d。为减少因鹿身体状况造成的测试数据误差,每个阶段结束后,鹿休息5 d,期间饲喂基础饲粮。试验进行了碳-氮平衡试验、消化代谢试验、能量平衡试验。结果表明:饲喂水平对干物质摄入量有显著影响(P<0.05)。饲喂水平显著影响梅花鹿的体重(P<0.05)。梅花鹿甲烷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均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而显著减少(P<0.05);粪碳、尿碳和沉积碳受饲喂水平显著影响(P<0.05),呈下降趋势;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沉积能量和产热量随着饲喂水平的减少而显著降低(P<0.05),以蛋白质形式沉积能量和以脂肪形式沉积能量亦显著降低(P<0.05)。每日氮摄入量、粪氮、尿氮、沉积氮和蛋白质沉积也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但氮表观消化率在不同的饲喂水平下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每日产热量和代谢能摄入量之间的对数回归,2岁雄性育成期梅花鹿的维持净能和维持代谢能值分别估算为223.62和251.17 kJ/(kg BW0.75·d)。基于每日氮摄入与沉积氮的线性回归关系,估算出2岁雄性育成期梅花鹿的维持净氮需求量和维持净蛋白质需求量分别为251.8 mg/(kg BW0.75·d)和1.57 g/(kg BW0.75·d)。

  • 蒋桂梅, 陈凤, 吴杰, 贺国华, 周磊, 代秦丹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10-122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林麝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林麝体重、血液指标和产香性能的影响。选取63头体况良好的2~10岁雄性林麝[体重:(8.0±0.5) kg],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林麝。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B1组,短期)、4(B2组,长期)、8(C1组,短期)、8(C2组,长期)、12(D1组,短期)、12 g/d(D2组,长期)过瘤胃脂肪的试验饲粮。短期组(B1、C1、D1组)试验期121 d,对照组和长期组(B2、C2、D2组)试验期195 d,包含15 d的预试期。结果显示:1)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林麝体重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C2组林麝麝香干重较对照组以及B1、B2和D2组显著提高(P<0.05),但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麝香鲜重、水分和麝香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各组血清胰岛素、睾酮、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葡萄糖、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B2、C1、D1、D2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长期添加8 g/d过瘤胃脂肪能提高林麝的体重和麝香产量。

  • 邵丹, 瞿源, 刘良基, 童海兵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21-123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比较高、低质量蛋壳力学特性、超微结构和蛋鸡的子宫组织形态、基因表达差异,挖掘调控产蛋后期蛋壳质量的重要候选基因和信号通路。选用80周龄海兰褐蛋鸡12只,6只产鸡蛋蛋壳质量相对好[蛋壳强度为(3.54±0.11) kg/cm2,蛋壳厚度为(385.06±12.46) μm]的为高质量组(HQE组),6只产鸡蛋蛋壳质量相对差[蛋壳强度为(2.54±0.07) kg/cm2,蛋壳厚度为(256.17±18.36) μm]的为低质量组(LQE组),每组每天收集6枚鸡蛋,累计收集5 d。鸡蛋称重后采用蛋壳强度仪测定蛋壳强度,螺旋测微仪测定蛋壳厚度,计算蛋壳比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蛋壳的超微结构,测定蛋壳有效层厚度、乳突层厚度和乳突宽度,计算乳突层厚度比例;运用组织切片技术比较2组蛋鸡子宫组织形态差异;运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比较2组子宫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LQE相比,HQE组蛋壳强度、蛋壳厚度、蛋壳重和蛋壳比例显著增加(P<0.05),蛋壳有效层厚度、乳突层厚度和乳突层厚度比例显著增加(P<0.05),蛋鸡子宫黏膜组织管状腺细胞排布更紧密,子宫黏膜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以LQE组为对照组,在HQE组子宫黏膜中筛选到303个DEGs,其中103个表达上调,200个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DNA复制、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发现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NF)、Toll样受体等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CC趋化因子配体4(CCL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等基因在以上通路中反复富集,且在HQE组显著下调。由以上结果可知,产蛋后期蛋壳力学特性和超微结构变差的同时伴随着蛋鸡子宫组织形态变差,功能分析显示子宫黏膜组织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等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控子宫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蛋壳矿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可为精准改善产蛋后期蛋壳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朱建军, 柳婷婷, 王政力, 马艳, 申红, 王俊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34-12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芜菁多糖对黄羽鹌鹑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将经过粉碎机粉碎的芜菁块根,通过热水浸提、大孔树脂吸附和DEAE-52纤维素柱纯化,获得纯度为99.85%、分子质量为118 ku的芜菁多糖。静脉采血收集黄羽鹌鹑的静脉血液样品,通过PBLs提取试剂盒收集黄羽鹌鹑淋巴细胞,悬于RPMI-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1%双抗)中,然后使用台盼蓝染色计数,调整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浮液中细胞浓度为1×107个/mL,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试验。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试验中设置5个芜菁多糖浓度(0、25、50、100和200 μg/mL),每个浓度设6个重复孔,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液,测定免疫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与抗氧化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测定免疫相关基因IL-1βIL-8、IL-10、TNF-α、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与抗氧化相关基因GSH-PxCAT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在免疫功能方面,与空白对照组(0 μg/mL芜菁多糖)相比,50、100和200 μg/mL芜菁多糖可极显著提高上清液中IgA、IgM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上清液中IL-1β、IL-8、TNF-α含量(P<0.01);此外,50和100 μg/mL芜菁多糖还可显著提高上清液中IgG含量(P<0.05)。2)在抗氧化功能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 μg/mL芜菁多糖可极显著提高上清液中CAT活性(P<0.01);同时,上清液中TLR4、NF-κBIL-8、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芜菁多糖浓度为100和200 μg/mL时极显著降低(P<0.01),SODGSH-Px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芜菁多糖浓度为100和200 μg/mL时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MyD88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芜菁多糖浓度为25和50 μg/mL时极显著升高(P<0.01)。综上所述,芜菁多糖可通过调节淋巴细胞响应,提高黄羽鹌鹑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作用浓度为100 μg/mL。

  • 谭健, 张靖, 杨东峰, 韩赛波, 余诗强, 赵慧颖, 蒋林树, 赵玉超, 郭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45-125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法研究植物多酚与硝基化合物降低瘤胃甲烷(CH4)排放的作用机制。采用体外瘤胃模拟的方法,探究植物多酚协同硝基化合物对体外发酵产气量、发酵参数、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探究二者对瘤胃发酵和抑制CH4生成效果差异的协同机制。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添加50 mg/g的原花青素组(PC组)、添加10 mmol/L的硝基乙醇组(NEOH组)、添加25 mg/g原花青素+5 mmol/L的硝基乙醇组(MIX组),每个发酵瓶为1个平行,每组设10个平行,重复试验3次,发酵时间为24 h。结果显示:1)相比于CON组,MIX组总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NEOH组和MIX组CH4产量显著降低(P<0.05)。2)相比于CON组,PC组瘤胃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摩尔比例和乙丙比显著提高(P<0.05),丙酸的摩尔比例显著降低(P<0.05),NEOH组和MIX组乙酸的摩尔比例和乙丙比显著降低(P<0.05),丙酸的摩尔比例显著提高(P<0.05)。3)在细菌属水平中,10种微生物存在显著组间差异,其中相比于CON组,PC组、NEOH组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在MIX组中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PC组琥珀酸弧菌科UCG-002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在NEOH组和MIX组中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NEOH组和MIX组瘤胃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PC组中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在古菌属水平中,甲烷短杆菌属等5种微生物存在显著组间差异(P<0.05),其中相比于CON组,NEOH组、PC组和MIX组甲烷短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甲烷球形菌属相对丰度在NEOH组和PC组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在MIX组显著降低(P<0.05)。4)LEfSe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属水平中,普雷沃氏菌属等3种微生物在CON组中显著富集,克里斯滕菌科R-7群、毛螺菌科NK3A20群和NK4A214群等13种微生物在PC组中显著富集,琥珀酸弧菌属和月形单胞菌属等4种微生物在NEOH组中显著富集,琥珀酸弧菌科UCG-002和反刍杆菌属等4种微生物在MIX组中显著富集;古菌属水平中,甲烷球形菌属等3种微生物在CON组中显著富集,PC组中1种未明确的甲烷短杆菌属显著富集,甲烷短杆菌属在MIX组中显著富集。综上所述,添加PC和NEOH能够影响瘤胃菌群结构,NEOH和MIX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使其由乙酸生成型转变为丙酸生成型,进而降低CH4生成量,并且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 张照杰, 韩一铭, 高宇凤, 任晓丽, 宋超, 李志娟, 李洪政, 石冬梅, 贾雨婷, 姬中豪, 皇甫和平, 王金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60-12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添加不同剂量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致羊人工瘤胃异常发酵的影响。试验以全混合日粮(TMR)为发酵底物,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为7个组,包括对照组(NC组)、AFB1组和5个试验组,其中NC组添加1 mL甲醇,AFB1组添加1 mL 10 μg/mL的AFB1,试验组分别同时添加1 mL 10 μg/mL的AFB1和0.01%、0.03%、0.06%、0.12%、0.24%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每组3个重复。试验当天随机收集3只屠宰羊的新鲜瘤胃液,按照试验设计在39 ℃条件下培养4、8、12、24和48 h,记录pH和产气量,测定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1)发酵24 h时,AFB1组产气量与NC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0.03%组产气量与AFB1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2)发酵24 h时,各组发酵液pH均无显著差异(P>0.05)。AFB1组NH3-N和MCP含量低于NC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0.03%组NH3-N和MCP含量与AFB1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3)发酵24 h时,AFB1组发酵液各VFA含量在数值上均低于NC组,其中异丁酸含量与NC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0.03%组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与AFB1组相比极显著提高(P<0.01),丙酸和异丁酸含量与AFB1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4)与NC组相比,AFB1组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嗜淀粉瘤胃杆菌(Ruminobacter amylophilus)和原虫相对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ruminicol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AFB1组相比,0.03%组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和产甲烷菌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原虫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AFB1会降低体外发酵瘤胃产气量以及NH3-N、MCP和VFA含量,同时抑制瘤胃微生物活性;饲粮中添加0.03%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有效缓解AFB1致羊人工瘤胃发酵的抑制作用,促进瘤胃发酵。

  • 张学凯, 姜敏, 邢仲耘, 韩志鹏, 李佳莹, 金晓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71-12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优化艾蒿多糖(AAP)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组成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AAP提取率作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出AAP最佳提取工艺;分析纯化后AAP的形状结构和单糖组成及分子质量;并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率以及铁还原力,评估AAP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通过响应面优化AAP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5∶1、酶解时间4 h、温度50 ℃,AAP提取率为12.46%,可溶性多糖含量为297.11 mg/g。2)纯化后AAP呈现出表面粗糙的立方体状颗粒、长链片状、圆球状等多种不规则块状形态;含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5种单糖,其分子质量比为1.68∶3.54∶80.81∶2.38∶11.59;平均分子质量为114.786 ku,属于吡喃糖。3)相同浓度下,AAP组DPPH·清除率和铁还原率在0.05~1.00 mg/mL浓度下均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OH清除率在0.40~1.00 mg/mL浓度下和$O_{2}^{-}$·清除率在0.20~1.00 mg/mL浓度下也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AAP对DPPH·、·OH和$O_{2}^{-}$·清除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55 2、0.868 4和0.839 2 mg/mL。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了传统AAP提取工艺,并通过组分分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发现AAP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AAP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 邢文文, 齐南南, 葛方才, 王彬彬, 李梦轩, 刘吉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86-129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槲皮素对高铜诱导的小鼠卵巢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将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7只。对照组:每天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口服纯水;高铜组:每天口服200 mg/kg五水硫酸铜(CuSO4·5H2O);槲皮素组:每天灌胃100 mg/kg槲皮素+口服纯水;槲皮素低浓度保护组:每天灌胃25 mg/kg槲皮素+口服200 mg/kg CuSO4·5H2O;槲皮素中浓度保护组,每天灌胃50 mg/kg槲皮素+口服200 mg/kg CuSO4·5H2O;槲皮素高浓度保护组,每天灌胃100 mg/kg槲皮素+口服200 mg/kg CuSO4·5H2O。在试验期间小鼠均饲喂基础饲粮,预试验7 d,正式试验28 d。试验结束后记录小鼠体重并对卵巢称重计算卵巢系数,采集血液测定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巢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学变化和Tunel染色观察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高铜组的卵巢系数显著下降(P<0.05);与高铜组相比,补充50或100 mg/kg槲皮素后卵巢系数显著上升(P<0.05)。2)卵巢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高铜组的卵泡闭锁和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连接较松散,而补充槲皮素后凋亡细胞和闭锁卵泡数量减少,尤其是补充50 mg/kg槲皮素的小鼠,其卵巢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连接更加紧密,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3)与对照组相比,高铜组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总活性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补充50 mg/kg槲皮素后极显著降低了因高铜诱导升高的血清中MDA含量(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CAT与T-SOD活性(P<0.05或P<0.01)。4)与对照组相比,高铜组小鼠卵巢组织中CAT(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P<0.05)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下降,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补充50或100 mg/kg槲皮素后小鼠卵巢组织中CATSOD1、SOD2、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虽未产生显著变化(P>0.05),但均向着正常水平恢复。综上所述,补充50或100 mg/kg槲皮素能够缓解高铜诱导的小鼠卵巢氧化损伤。

  • 洪妍, 刘佳琪, 杨童寓丹, 王新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298-13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槲皮素对小鼠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潜在调节机制。活体试验选取24只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预试7 d后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NCD组)和槲皮素组(NQ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小鼠。NCD组小鼠每日灌胃10 μL/g BW的磷酸盐缓冲液(PBS),NQ组小鼠每日灌胃10 μL/g BW的槲皮素溶液(10 mg/mL)。试验期42 d,期间所有小鼠均饲喂基础饲粮,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进行至第29天,向小鼠双侧胫骨前肌注射50%甘油以诱导构建肌肉脂肪浸润模型,并分别于造模后第7和14天取样。细胞试验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离并培养小鼠成纤维/成脂祖细胞(FAPs),梯度槲皮素(0、1、5、10、20和40 μmol/L)处理,采用鸡尾酒法诱导细胞成脂分化。结果表明:1)100 mg/kg槲皮素抑制小鼠肌内脂肪沉积,但对小鼠体重、采食量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槲皮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FAPs分化聚酯。3)槲皮素影响小鼠粪便菌群结构,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的相对丰度以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提高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和回肠杆菌属(Ileibacterium)等的相对丰度。4)槲皮素影响小鼠粪便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在氨基酸、脂肪酸和胆汁酸代谢相关通路;其中,与NCD组相比,NQ组粪便精胺、亚精胺和肌苷等代谢物含量显著提高(P<0.05),粪便二十碳五烯酸(EPA)和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20-HETE)等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5)槲皮素显著提高小鼠胫骨前肌mRNA N6-甲基腺苷(m6A)水平(P<0.05)。综上所述,槲皮素可以显著抑制小鼠肌内脂肪沉积,可能是通过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关代谢产物以及肌肉组织m6A甲基化修饰等途径发挥调节作用。

  • 陈金钰, 田汉晨, 刘金洋, 郭勇庆, 邓铭, 孙宝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312-13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添加苹果酸(MA)和柠檬酸(CA)对黄梁木叶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设计方法,设置5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K组)、MAL组(添加0.5% MA)、MAH组(添加1.0% MA)、CAL组(添加0.5% CA)和CAH组(添加1.0% CA),每组设置3个重复;青贮60 d后开袋取样测定发酵参数、营养成分、蛋白质组分、蛋白酶活性、单宁含量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添加不同剂量MA和CA均可显著降低黄梁木叶青贮pH、干物质损失率(DML)以及乙酸(AA)、非蛋白氮(NPN)、氨态氮(AN)和游离氨基酸氮(FAN)含量(P<0.05),显著提高乳酸(LA)、粗蛋白质(CP)和真蛋白氮(TPN)含量(P<0.05);2)与CK组相比,MAH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MAL组和MAH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CK组相比,CAL组和CAH组羧基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4)与CK组相比,添加有机酸对单宁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5)与CK组相比,各有机酸添加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有所降低(P>0.05);CAH组微小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变形菌门、不动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有所提高(P>0.05)。综上所述,MA和CA均能不同程度改善黄梁木叶青贮品质,以添加1.0% MA效果较佳。

  • 张进, 武慧宁, 赵林露, 郭梦如, 何洁仪, 刘晓曦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325-133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罗汉果提取物对动物炎症的调控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首先进行小鼠试验,将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CON组和LPS组饲喂正常饲粮,SGE组在饲喂正常饲粮的基础上灌胃罗汉果提取物(100 mg/kg BW)14 d;在第15天,CON组小鼠不做处理,LPS组和SGE组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5 mg/kg BW)建立炎症模型。LPS注射6 h后处死全部小鼠采样,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以及空肠和脾脏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接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与分析平台数据库(TCMSP)筛选罗汉果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和OMIM数据库收集炎症的靶点;采用靶点数据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PyMOL和AutodockTools软件将度值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与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关键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1)灌胃罗汉果提取物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了LPS诱导的炎症模型小鼠血清中IgG和IgM含量(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空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脾脏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量(P<0.05或P<0.01),并显著增加了脾脏中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量(P<0.05)。2)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罗汉果提取物抗炎有效成分有3个:山奈酚、川芎哚和酒渣碱;筛选出度值前5的核心靶点为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GO功能富集分析获得了324个生物过程、54个细胞组分以及99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05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有效成分结合自由能均小于0 kJ/mol,表明罗汉果提取物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能自发结合。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了罗汉果提取物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探究了其分子机制,可为后续罗汉果提取物的应用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肖春进, 岳秀英, 吴晓岚, 叶忠明, 杨发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340-13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1株羊源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DY38的体外益生特性及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将其开发为羊用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测定羊源卷曲乳杆菌DY38株的产酸能力、抑菌能力、耐酸耐胆盐能力、细胞黏附性能及抗氧化能力,从而评价其益生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1)羊源卷曲乳杆菌DY38对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等均有良好抑菌效果;2)羊源卷曲乳杆菌DY38在pH 2.0条件下的存活率为62.73%,在0.3%胆盐浓度下的存活率为66.85%,具有良好的胃肠道耐受力;3)羊源卷曲乳杆菌DY38对常用抗生素敏感,且无溶血性;4)羊源卷曲乳杆菌DY38的自聚集能力、共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分别为64.83%、62.81%和80.69%;5)羊源卷曲乳杆菌DY38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较强,且无细胞裂解作用;6)羊源卷曲乳杆菌DY38的胞内提取物具有更强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发酵上清液显示出更高的2,2-二苯基-1-苦酰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上述结果表明,羊源卷曲乳杆菌DY38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为微生态制剂用于防治羊腹泻等疾病的潜在价值。

  • 张璐, 周英昊, 冯曼, 宋连杰, 刘爱瑜, 董晴, 苏东遥, 李雪梅, 高玉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354-136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羊源酵母菌并评价其益生特性,为提高育肥羊的消化性能提供益生菌筛选来源。以育肥羊不同肠段和瘤胃的内容物为菌株分离的来源,通过初筛和溶血试验复筛获取安全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学、生化鉴定并进行26S rDNA测序鉴定得到2株酿酒酵母菌,并评价其耐受性、抑菌能力和药敏性。选取益生效果好的酿酒酵母菌进一步进行体外瘤胃发酵试验,设7个添加不同剂量(1×104 ~1×1010 CFU/g)酿酒酵母菌的试验组和1个不添加菌株的对照组,体外发酵48 h,检测不同时间段的产气量和养分降解率。结果显示:从育肥羊盲肠中分离并鉴定出2株酿酒酵母菌Ma和Mb,其生长对数期均为6~16 h,且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均具一定的耐受性,存活率均超过100%,且酿酒酵母菌Ma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酿酒酵母菌Mb(P<0.01)。另外,2株酿酒酵母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抑制性,且酿酒酵母菌Ma对这2种典型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酿酒酵母菌Mb。从药敏特性分析,2株酿酒酵母菌对7种抗生素均具敏感性。酿酒酵母菌Ma的体外发酵结果表明,添加剂量为1×107 CFU/g时48 h产气量最多,且此时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本试验从育肥羊盲肠中分离出的2株酿酒酵母菌均具有耐受胃肠液、抑菌能力强且对抗生素敏感的特性,且酿酒酵母菌Ma的体外发酵效果较好,可为饲用益生菌剂的开发提供优良菌种。

  • 郑毅恒, 侯颖, 赵仕达, 成莉凤, 李炳坤, 李丁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365-137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将来源于疏棉状嗜热丝孢菌的脂肪酶LipA在毕赤酵母中进行高效表达,并通过多拷贝构建、共表达分子伴侣、高密度发酵等策略对其产量进行优化。首先,在毕赤酵母中对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LipA进行异源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接着,通过构建多拷贝酵母菌株提高目的基因的转录水平,通过共表达分子伴侣改善蛋白的折叠与运输,通过高密度发酵进一步挖掘酵母菌株的生产潜能。结果显示:LipA的最适pH为9,最适温度为50 ℃。LipA在温度和pH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非常适合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含有2个拷贝菌株的2-α-LipA具有最高的LipA产量,酶活力可达2 453.63 U/mL,与单拷贝菌株1-α-LipA的1 753.69 U/mL相比提高了39.9%(P<0.05)。在此基础上,共表达了8种不同的分子伴侣,发现其中HAC1显著提高了LipA的产量(P<0.05),使酶活力进一步提高至3 233.2 U/mL,增幅达47.6%。通过对优化后的菌株进行高密度发酵,其最高酶活力可达28 932 U/mL。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利用毕赤酵母对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LipA进行了异源表达,通过综合进行基因剂量优化、共表达分子伴侣和高密度发酵,LipA的最终产量相较于初始产量增加了16.49倍。

  • 杨松, 岳嘉豪, 程柳洋, 张淑枝, 钟荣珍, 骆雅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376-138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采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构建我国甘肃地区苜蓿干草的纤维品质预测模型,以建立苜蓿干草品质的快速检测方法。选用来自甘肃地区的493份苜蓿干草样本,通过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并计算相对饲喂价值(RFV),采用Kennard-Stone算法将所有样本划分为校正集样本和预测集样本;然后采用蒙特卡洛交叉验证算法剔除校正集中的异常样本;再用不同预处理方法,使用光谱段(950~1 650 nm)对不同品质参数进行偏最小二乘(PLS)法建模,确定各指标的最佳建模方法。结果表明:NDF含量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无预处理,其预测决定系数($R_{p}^{2}$)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970和3.389;ADF含量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SNV法,其$R_{p}^{2}$和RPD分别为0.984和5.430;RFV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SNV法,其$R_{p}^{2}$和RPD分别为0.944和2.770。由此可知,本试验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建立的甘肃地区苜蓿干草NDF和ADF含量预测精准度较好,而RFV的预测精准度略差。
  • 刘爱鑫, 张楠楠, 刘毅, 黄亚宇, 周学丽, 赵国君, 杨英魁, 拜彬强, 郝力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2): 1388-14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价青海省高寒地区5种禾本科牧草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为高寒地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科学和高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高寒地区常见的5种禾本科牧草(星星草、老芒麦、中华羊茅、紫羊茅、青紫披碱草)为研究对象,对其饲草产量、营养成分含量、饲喂价值、体外产气参数、体外发酵参数等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1)青紫披碱草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牧草(P<0.05)。2)星星草的钙(C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牧草(P<0.05)。老芒麦和中华羊茅的磷(P)含量显著低于青紫披碱草和紫羊茅(P<0.05)。紫羊茅、老芒麦和青紫披碱草的干物质(DM)含量显著高于星星草和中华羊茅(P<0.05)。老芒麦的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牧草(P<0.05),粗灰分(Ash)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种牧草(P<0.05)。3)紫披碱草的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相对牧草品质(RFQ)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牧草(P<0.05)。4)青紫披碱草的产气速率和产气延滞时间显著高于其他4种牧草(P<0.05)。紫羊茅、老芒麦、青紫披碱草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星星草和中华羊茅(P<0.05)。星星草和中华羊茅的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含量均显著低于老芒麦、紫羊茅和青紫披碱草(P<0.05)。老芒麦的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牧草(P<0.05)。5)青紫披碱草的单位面积DM产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牧草(P<0.05)。老芒麦的单位面积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牧草(P<0.05)。由此可见,青紫披碱草和老芒麦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较高,可以推荐作为青海高寒地区栽培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