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类由多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真菌、海藻和微生物中,具有安全、高效、毒副作用小、残留少等优点,在食品、医药、保健品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多糖类化合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有益菌在肠道中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从而缓解动物的免疫应激。此外,多糖类化合物可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水平,从而缓解动物的氧化应激,较少应激对畜禽生长性能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糖类化合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动物免疫应激和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多糖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开发安全、绿色、高效的饲料添加剂提供参考。
猪等单胃动物肠道微生物由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组成,其中真菌占比不足0.1%,在过去研究中常被忽略。然而,近年研究表明,肠道真菌与宿主肠道屏障功能维持、肠道免疫反应和后肠微生物发酵密切相关;且单个真菌细胞体积约为单个细菌的100倍,可编码大量功能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宿主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健康。因此,真菌是单胃动物肠道微生物组不可忽视的一类重要成员。然而迄今为止,猪等单胃动物肠道真菌的相关研究仍然匮乏,限制了对肠道微生物组整体功能的理解。本文围绕猪肠道真菌的组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宿主健康和养分消化吸收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综述,以期为进一步解析猪肠道真菌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思路。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肠道冠状病毒,可导致新生仔猪出现萎缩性肠炎、水样腹泻和脱水,是造成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病原。营养物质的供给是维持动物生长和健康所必需的,也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PEDV的复制和活性,并通过增强仔猪的免疫性能、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来修复PEDV感染所引起的肠道损伤,从而维持仔猪的肠道健康。营养物质在缓解PEDV对仔猪的影响中主要通过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和抑制PEDV活性来发挥抗PEDV作用。本文在综述PEDV肠致病机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PEDV对仔猪的影响和缓解PEDV的营养调控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营养调控对PEDV的作用机制和开发抗病毒营养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色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群和组织细胞中的多种代谢途径转化成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包括吲哚衍生物、5-羟色胺和犬尿氨酸等。研究表明,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和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也可作为细胞间重要信号分子与宿主肠道上皮细胞进行相互调节,进而影响肠道健康。因此,本文围绕色氨酸代谢-肠道微生物的关系,重点综述了色氨酸代谢-肠道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和调控肠道健康的分子机制以及其在肠道相关疾病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肠道微生物和色氨酸及其代谢物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提供参考。
饲料效率是奶牛生产的一项关键经济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对于奶牛而言,宿主基因型通过调控消化酶活性和代谢途径,直接影响其饲料效率,消化道微生物也对宿主的营养吸收和肠道健康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这些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受到饲粮组分和结构、宿主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了宿主遗传对人类和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作用,宿主源代谢分子对消化道微生物的调控机制为深入探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探究两者之间互作关系对提高奶牛饲料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奶牛遗传特性、消化道微生物结构和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如何影响饲料效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进对奶牛饲料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解,并为奶牛饲料效率的遗传与调控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多酚类物质是由多个酚环构成的天然活性物质,其因对动物毒副作用在安全范围内,受到养殖业的广泛关注。目前,乳腺炎是影响奶牛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奶业发展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作为乳腺防御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利用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抑菌、抗炎及抗凋亡等生物活性功能,可降低奶牛炎症反应,增强抗氧化功能,有效缓解奶牛乳腺炎。因此,本文根据国内外对多酚类物质缓解奶牛乳腺炎的研究现状,从奶牛乳腺炎的致病因素、多酚类物质的分类及多酚类物质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炎性和氧化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视野。
本试验旨在测定玉米深加工副产物生长猪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营养物质表观全肠道消化率,并建立其有效能预测方程。将16头健康的去势公猪按照16×3尤丁方设计原则随机分为8组,分别饲喂玉米基础饲粮和7种玉米深加工副产物饲粮。试验共3期,每期12 d,包括7 d饲粮适应期和5 d粪尿收集期。每个饲粮处理共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结果表明: 7种玉米深加工副产物的总能(GE)、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脂肪(EE)含量分别为17.02~24.92 MJ/kg、25.25%~29.58%、4.69%~48.14%、2.03%~22.19%和6.43%~30.10%。风干状态下,7种玉米深加工副产物的DE和ME分别为7.72~19.37 MJ/kg和7.02~18.22 MJ/kg。7种玉米深加工副产物的GE、干物质、CP、NDF和ADF表观全肠道消化率分别为38.55%~83.63%、35.48%~81.47%、61.10%~84.90%、7.70%~84.69%和9.04%~80.12%。玉米深加工副产物DE和ME与GE呈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营养成分建立玉米深加工副产物ME的预测方程分别为:ME(MJ/kg)=0.954 6×DE(MJ/kg)-0.191 2;ME(MJ/kg)=0.906 4×DE(MJ/kg)+0.121 7×粗灰分(Ash,%)-0.261 1;ME(MJ/kg)=0.860 2×DE(MJ/kg)+0.124 9×CP(%)+0.224 5 ×Ash(%)-0.368 5。综上所述,不同玉米深加工副产物营养成分具有很大差异,导致其有效能变化较大,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原料数量以提高有效能预测方程的准确性。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过渡期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断奶过渡期和保育期仔猪空体氨基酸沉积的影响,以期为仔猪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精准供给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25头平均体重为(6.39±0.03) kg的21日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仔猪。试验全期(6~25 kg)分为2个阶段:断奶过渡期(6~11 kg)和保育期(11~25 kg)。断奶过渡期,各组仔猪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6%、18%、20%、22%和24%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4 d;保育期,各组仔猪均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9%的试验饲粮,直到其平均体重达到25 kg左右。2个试验期结束时分别采样,采用比较屠宰法测定仔猪空体氨基酸沉积数据。结果表明: 1)断奶过渡期结束时,仔猪空体蛋白质含量和空体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提高而线性提高(P<0.05)。2)断奶过渡期,仔猪空体蛋白质沉积和空体蛋白质沉积的赖氨酸含量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提高而线性提高(P<0.05)。3)断奶过渡期,仔猪空体蛋白质沉积的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沉积效率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提高而线性提高(P<0.05),蛋白质沉积效率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提高而线性降低(P<0.05)。4)断奶过渡期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保育期和试验全期仔猪空体氨基酸沉积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提高仔猪断奶过渡期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可以提高仔猪断奶过渡期空体氨基酸沉积,但对保育期和试验全期空体氨基酸沉积无显著影响。本试验以蛋白质沉积效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折线线性模型估测,断奶过渡期仔猪饲粮的适宜粗蛋白质水平为18.67%,每日粗蛋白质需要量为82.34 g/d。
本研究旨在建立我国3~25 kg仔猪消化能需要(DEi)、代谢能需要(MEi)、净能需要(NEi)的数学模型,确定3~25 kg仔猪的DEi、MEi、NEi。为了确定方程参数,建立包括156个试验的数据库,试验提供了中国仔猪体重(BW)、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饲粮配方。使用美国NRC(2012)的饲料成分数据库重新计算饲粮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在文献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仔猪ADG、ADFI和BW的回归方程,计算了不同阶段的ADG和ADFI。采用经验法和析因法建立了3~25 kg仔猪的DEi、MEi、NEi动态模型,并用文献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 1)3~25 kg仔猪的ADG和ADFI回归方程为ADG(g)=-0.270 3×BW2+31.855×BW+39.713(BW:kg,R2=0.792 6,P<0.01);ADFI(g)=46.817×BW1.023 7(BW:kg,R2=0.871 0,P<0.01)。2)经验法建立的DEi、MEi、NEi预测模型为DEi(kJ/d)=-2.047 2×BW2+772.21×BW-104.18(BW:kg,R2=0.861 9,P<0.01);MEi(kJ/d)=-1.436×BW2+727.39×BW-26.462(BW:kg,R2=0.858 1,P<0.01);NEi(kJ/d)=544.46×BW0.988(BW:kg,R2=0.846 3,P<0.01);析因法建立的DEi、MEi、NEi预测模型为DEi(kJ/d)=2.276×ADG1.319+460×BW0.75(ADG:g,BW:kg,R2=0.863 3,P<0.01);MEi(kJ/d)=2.148 8×ADG1.321 3+444×BW0.75(ADG:g,BW:kg,R2=0.862 8,P<0.01);NEi(kJ/d)=1.611 5×ADG1.314 8+326×BW0.75(ADG:g,BW:kg,R2=0.860 8,P<0.01)。3)模型验证发现,相比经验法,析因法建立的有效能预测模型所得预测值更接近于仔猪实际有效能需要,能更有效地评价3~25 kg仔猪的有效能需要。4)通过析因法得到3~25 kg仔猪消化能转化为代谢能的效率为96%,代谢能转化为净能的效率为75%~76%。综上所述,通过析因法可以有效评估3~25 kg仔猪的有效能需要,3~8 kg仔猪的DEi、MEi、NEi分别为4 234、4 063、3 059 kJ/d,8~25 kg仔猪的DEi、MEi、NEi分别为11 857、11 376、8 611 kJ/d。
本试验旨在研究载氧化锌蒙脱石(ZnO-MMT)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10头平均体重为(8.15±0.05) kg的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氧化锌组(ZnO组)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 600 mg/kg氧化锌(ZnO,含锌1 440 mg/kg)的饲粮,其余5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600(ZnO-MMT1组)、1 200(ZnO-MMT2组)、1 800(ZnO-MMT3组)、2 400(ZnO-MMT4组)和3 000 mg/kg(ZnO-MMT5组)ZnO-MMT(分别含锌20.4、40.8、61.2、81.6和102.0 mg/kg)的饲粮。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 1)与CON组相比,ZnO组、ZnO-MMT2组和ZnO-MMT3组断奶仔猪末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且ZnO-MMT2组和ZnO-MMT3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ZnO组和各ZnO-MMT添加组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ZnO组以及ZnO-MMT2组~ZnO-MMT5组断奶仔猪血清D-乳酸(D-L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以ZnO-MMT3组最低;同时,ZnO组、ZnO-MMT2组和ZnO-MMT3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ZnO组和ZNO-MMT3组断奶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V/C)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ZnO组和ZnO-MMT3组断奶仔猪空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ZnO-MMT3组空肠闭合蛋白(occludin)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ZnO和ZnO-MMT在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肠道炎症反应,提高生长性能、肠道抗氧化能力以及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ZnO-MMT可有效替代ZnO应用于断奶仔猪生产。在本试验条件下,ZnO-MMT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 800 mg/kg。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饲粮中添加甘氨酸螯合铁(Fe-Gly)对母猪及其仔猪生产性能、铁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体况和背膘相近的妊娠第85天“长×大”二元经产(2~4胎)母猪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Fe-Gly组饲喂基础饲粮+3 g/kg Fe-Gly(铁含量为15~20 g/kg)。试验期51 d,从母猪妊娠第85天开始到仔猪21日龄断奶后结束。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窝产健仔数(P=0.07)和断奶活仔数(P=0.06)有提高趋势。2)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初生仔猪血液血红蛋白(HGB)含量显著提高(P<0.05),初生仔猪血液红细胞计数(P=0.09)和断奶仔猪血液HGB含量(P=0.08)有提高趋势。3)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分娩母猪血清铁含量(P=0.08)、初生仔猪血清铁和铁蛋白含量(P=0.09)以及母猪乳汁铁含量(P=0.08)有提高趋势,断奶仔猪血清铁含量以及分娩母猪血清铁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哺乳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和初生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Fe-Gly组分娩母猪和断奶仔猪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哺乳母猪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饲粮中添加Fe-Gly可以提高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并提高其铁营养状况及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来源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免疫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结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含量和结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97.27±0.22) kg的72头健康“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4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菜籽粕(CSR组)、玉米-豆粕-棉籽粕(CSC组)、玉米-豆粕-葵花籽粕(CSS组)和玉米-混合杂粕(CMM组)饲粮,各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一致。结果表明: 1)CSS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CSR组(P<0.05)。2)CSS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MM组(P<0.05),CSR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MM组(P<0.05),CSR组和CSS组的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MM组(P<0.05)。3)各组之间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CMM组的血清肌酐含量显著高于CSR组(P<0.05),CMM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CSR组和CSS组(P<0.05),CSS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CSR组和CSC组(P<0.05),CMM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各组之间结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5)4组相对丰度排行前3的肠道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综上所述,不同蛋白质来源饲粮对育肥猪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结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含量和肠道菌群多样性未表现出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发杂粕(菜籽粕、棉籽粕+葵花籽粕)在育肥猪饲粮中的应用。
为了探究实际生产中氨气持续暴露对白羽肉鸡肠道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白羽肉鸡120羽,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鸡,在无特定病原体(SPF)隔离舱中持续进行氨气暴露处理。1~7日龄为预试验,各组氨气浓度均保持在<5 mg/m3;8~42日龄对照组氨气浓度仍保持在<5 mg/m3,8~28日龄和29~42日龄低浓度组氨气浓度分别控制在(15±2) mg/m3和(30±2) mg/m3,高浓度组则分别控制在(30±2) mg/m3和(60±2) mg/m3。在28和42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取2羽鸡进行宰杀,在回肠和盲肠组织中段各采集2份样品,一份用于组织形态观察,另一份用于抗氧化指标以及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氨气暴露显著降低了白羽肉鸡8~28日龄和29~42日龄的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增加了8~28日龄的料重比(P<0.05)。2)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42日龄回肠绒隐比以及低浓度组28日龄盲肠绒隐比相较于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氨气暴露引起28日龄时回肠与盲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氨气暴露引起42日龄时回肠与盲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42日龄时盲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氨气暴露导致28和42日龄时回肠和盲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42日龄时盲肠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白羽肉鸡生产中持续的氨气暴露会导致肠道炎症发生、免疫力下降以及抗氧化能力降低,合理的鸡舍空气环境控制对于保持肉鸡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旨在通过间接测热法结合套算法测定中速型黄羽肉鸡对不同米糠原料的有效能值,并建立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预测方程。选取60日龄中速型“优麻”黄羽肉鸡120只,随机分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组和10个不同米糠原料替代比例为30%的试验饲粮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试验期为7 d,其中预试期3 d,63日龄时转入呼吸测热室呼吸测热3 d(63~65日龄),绝食测热1 d,呼吸测热与消化代谢试验同时进行。结果表明: 1)63~66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对10种米糠原料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0.27、12.49、12.63、14.20、7.82、14.83、9.12、11.74、12.40和10.41 MJ/kg,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1.45、10.66、11.50、11.40、6.71、14.62、7.93、10.83、11.32和10.03 MJ/kg,净能分别为6.86、9.99、8.01、11.17、4.65、7.18、8.12、9.19、10.00和8.06 MJ/kg。2)米糠在中速型黄羽肉鸡上的代谢能和净能预测方程分别为:表观代谢能(MJ/kg)=-0.217中性洗涤纤维+17.438(R2=0.912,P<0.01);净能(MJ/kg)=-0.177中性洗涤纤维+12.349(R2=0.939,P<0.01);净能(MJ/kg)=-0.478中性洗涤纤维+0.285酸性洗涤纤维+15.168(R2=0.988,P<0.01)。由此可见,不同来源米糠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在中速型黄羽肉鸡上的有效能值存在差异,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可作为有效能值的预测因子。
本试验旨在评定油莎豆在中速型黄羽肉鸡上的有效能值及养分代谢率。选用体重为(2.50±0.20) kg的健康70日龄雄性中速型黄羽肉鸡(麻黄肉鸡)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待测组饲喂基础饲粮+20%油莎豆。试验期为12 d。采用全收粪法和套算法测定能量代谢指标及养分代谢率。结果显示: 中速型黄羽肉鸡的油莎豆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和氮校正真代谢能分别为14.10、14.19、14.07和14.14 MJ/kg,总能代谢率和氮利用率分别为71.12%和34.97%,每摄入1 kg饲粮每日表观氮沉积率和真氮沉积率分别为0.11%和0.17%;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钙和磷表观代谢率分别为50.19%、99.29%、58.76%、80.29%和66.93%,真代谢率分别为62.01%、98.68%、58.76%、80.57%和75.08%。由此可见,油莎豆可以作为能量饲料原料在中速型黄羽肉鸡饲粮中添加使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ME)和粗蛋白质(CP)水平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选取882只产蛋率相近的62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1只鸡。试验采用2×3双因素设计,2个饲粮ME水平分别为11.50和11.00 MJ/kg,3个饲粮CP水平分别为14%、15%和16%。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显示: 1)各试验阶段(第1~4周、第5~8周、第9~12周和第1~12周),饲粮ME水平为11.00 MJ/kg时的产蛋率显著高于饲粮ME水平为11.50 MJ/kg时(P<0.05),平均蛋重显著低于饲粮ME水平为11.50 MJ/kg时(P<0.05)。饲粮ME和CP水平对各试验阶段平均蛋重和第1~4周料蛋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饲粮ME水平为11.50 MJ/kg时的蛋白高度、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显著高于饲粮ME水平为11.00 MJ/kg时(P<0.05),饲粮CP水平为14%时的蛋黄颜色显著高于饲粮CP水平为16%时(P<0.05)。饲粮ME和CP水平对第4周和第12周的蛋黄颜色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饲粮CP水平为14%和16%时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饲粮CP水平为15%时(P<0.05),饲粮CP水平为15%时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高于饲粮CP水平为14%和16%时(P<0.05)。4)饲粮CP水平为16%时的赖氨酸(Lys)、苏氨酸(Thr)、亮氨酸(Leu)和苯丙氨酸(Phe)利用率显著高于饲粮CP水平为15%时(P<0.05),而蛋氨酸(Met)和异亮氨酸(Ile)利用率显著高于饲粮CP水平为14%时(P<0.05)。饲粮ME和CP水平对Ile、Leu和Phe利用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5)饲粮ME水平为11.00 MJ/kg时的粗脂肪利用率显著高于饲粮ME水平为11.50 MJ/kg时(P<0.05)。饲粮CP水平为16%时的粗灰分和粗脂肪利用率显著高于饲粮CP水平为14%和15%时(P<0.05)。饲粮ME和CP水平对粗灰分利用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当饲粮ME和CP水平分别为11.00 MJ/kg和15%时,更有利于海兰褐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发挥以及蛋品质的改善。
本研究旨在测定育成期蛋鸡对10种不同产地玉米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AID)和标准回肠消化率(SID),并通过逐步回归法,以玉米物理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为预测因子,建立育成期蛋鸡对玉米中氨基酸SID的预测方程。试验共选取330只101日龄健康且体重[(1 285±10) g]相近的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11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C0组饲喂无氮饲粮,C1组~C10组分别饲喂不同产地玉米配制的半纯合试验饲粮。试验期3 d。试验期结束后,所有鸡采用二氧化碳(CO2)气体致昏后颈动脉放血处死并采集回肠后端食糜待测。结果表明: 1)育成期蛋鸡回肠内源性氨基酸损失量为238.36~1 746.03 mg/kg DMI,其中损失量最高的为谷氨酸,最低的为色氨酸。2)育成期蛋鸡对玉米氨基酸SID的平均值为87.27%~97.10%。在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SID最低,平均值为87.27%;蛋氨酸SID最高,平均值为97.10%;在非必需氨基酸中,甘氨酸SID最低,平均值为88.02%;谷氨酸SID最高,平均值为94.89%。3)本试验共建立了育成期蛋鸡对玉米中18种氨基酸SID预测方程,决定系数(R2)在0.449~0.975,其中苯丙氨酸SID预测方程拟合度最高(苯丙氨酸SID=78.891-43.076×异亮氨酸+36.446×组氨酸+0.439×总能+0.009×容重,R2=0.975),且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SID预测方程R2均超过0.90,拟合度好。综上所述,育成期蛋鸡对10种不同产地玉米中18种氨基酸SID变异较大,基于玉米物理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指标构建的氨基酸SID预测方程拟合度较好,可为快速预测玉米中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优化育成期蛋鸡饲粮配方提供数据支撑。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RE)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血清代谢物的影响。试验选取210羽1日龄健康雌性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 RE。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500 mg/kg的RE显著提高肉鸭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2)饲粮中添加500 mg/kg RE显著提高肉鸭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白细胞介素-2(IL-2)、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显著降低肉鸭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3)饲粮中添加500 mg/kg RE显著提高肉鸭血清中谷氨酰胺、L-酵母氨酸、吲哚-3-乙醛等15种代谢物含量[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 P<0.05],显著降低3-羟基丁酸、α-茄碱、氯氮卓等10种代谢物含量(VIP>1, P<0.05)。另外,RE显著影响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赖氨酸降解和色氨酸代谢途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00 mg/kg RE可提高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改变血清代谢物组成,其可能作用机制为调控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赖氨酸降解和色氨酸代谢通路。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L-精氨酸添加水平对蛋种鸭产蛋性能、蛋品质、繁殖性能及血浆、肝脏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504只150日龄的福建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鸭。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5%、0.30%、0.45%、0.60%、0.75%的L-精氨酸。预试期4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 1)饲粮中添加L-精氨酸对蛋种鸭产蛋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L-精氨酸对蛋种鸭蛋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L-精氨酸添加水平增加,全蛋和蛋清粗蛋白质含量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蛋黄粗蛋白质含量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3)饲粮中添加L-精氨酸对血浆白蛋白、肌酐、总胆红素、尿酸、葡萄糖含量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浆总蛋白、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4)饲粮中添加L-精氨酸对蛋种鸭肝脏指数、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对肝脏总胆固醇、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L-精氨酸添加水平的增加,肝脏总胆固醇、丙二醛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5)饲粮中添加L-精氨酸可显著提高输卵管长度(P<0.05),饲粮中添加0.30%的L-精氨酸可显著提高大白卵泡数量和重量(P<0.05)。6)饲粮中添加L-精氨酸对蛋重、受精率、孵化率、弱雏率和死胚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0.30%的L-精氨酸可显著提高初生鸭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L-精氨酸对蛋种鸭产蛋性能和蛋品质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种蛋粗蛋白质含量,增加大白卵泡数量和初生鸭重,提高蛋种鸭繁殖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番鸭生长发育过程中血浆游离氨基酸代谢谱的动态变化。试验选用同一批次生长状况良好的健康番鸭200羽,分别在番鸭1、3、7、14、28、42、70日龄时禁食后采集静脉血并测定血浆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 番鸭血浆游离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随日龄增长均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其中,番鸭血浆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在7日龄时相较于1日龄显著提高(P<0.05),而在14、28日龄时则显著低于3、7日龄(P<0.05),42日龄时再次显著上升(P<0.05);番鸭血浆游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整体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其中2个峰值出现在3和42日龄时,显著高于1、14和28日龄(P<0.05);番鸭血浆游离总氨基酸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与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变化趋势较为接近,但变化幅度更小,1、14和28日龄显著低于3、7、42日龄(P<0.05)。通过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番鸭血浆游离氨基酸主成分随日龄增长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其中1日龄时番鸭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相较于其他日龄时有着明显的聚类差异。通过变量投影重要度(VIP)对番鸭血浆游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进行分析,筛选出了苏氨酸、丙氨酸、牛磺酸、丝氨酸、脯氨酸、肌肽、精氨酸、缬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尿素等13种物质。这些物质的VIP值均大于1,表明这些氨基酸及氨基酸衍生物对番鸭血浆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有较大的贡献度。进一步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苏氨酸、牛磺酸和尿素相较于其他物质对番鸭不同日龄样品差异的贡献率最大,是不同日龄番鸭血浆代谢谱的关键物质。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番鸭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日龄变化的规律,而且识别出了关键氨基酸,可为优化番鸭的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分析性别、批次对渝州白鹅生长和饲料效率性状及剩余采食量(RFI)估计的影响。对2022—2023年单笼饲养的5个批次试验鹅1 925只(公鹅938只、母鹅987只),测定个体6、8、10周龄体重并计算7~8周龄、9~10周龄、7~10周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饲料转化比(FCR),比较不同性别、批次间性能差异。分别估计单批次单性别、单批次双性别、多批次单性别和多批次双性别以及是否将性别、批次作为固定效应的不同条件下的7~10周龄RFI,并以RFI估计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2)为指标比较不同条件下RFI估计准确性差异。结果显示: 性别、批次及其交互效应几乎对所有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9~10周龄ADG、ADFI和FCR的平均性别差异为7~8周龄的1.21、1.06和1.93倍,批次间呈现不同生长模式。单批次单性别RFI估计显示,5个批次的调整R2均值为公鹅0.431、母鹅0.424,而单批次双性别RFI(校正性别)的调整R2均值为0.625,表明考虑性别效应可提升RFI估计准确性,但不同批次提升幅度差异较大;合并使用多批次数据(校正批次)后,公、母鹅RFI的调整R2分别为0.533和0.574,RFI估计准确性明显高于单批次单性别;进一步合并使用多批次双性别数据后,校正性别、校正批次及二者同时校正条件下RFI的调整R2分别为0.556、0.633和0.663。综上所述,渝州白鹅FCR的性别差异在上市前显著增大;利用单批次双性别RFI选种的准确性、时效性好,但存在批次间波动,使用多批次双性别RFI选种可进一步提高准确性并避免批次差异,但费时费力。
本试验旨在探究茶多糖对热应激西门塔尔肉牛血清抗氧化、免疫、生化指标及代谢产物的影响。在夏季三伏天气候下,选取24头15月龄育肥期西门塔尔肉牛,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0.4%(T1组)、0.8%(T2组)和1.2%(T3组)的茶多糖(干物质基础)。预试期2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 1)与CON组相比,T1、T2和T3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T2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T1、T2和T3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升高(P<0.05),T3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T2组的血清肌酐含量显著升高(P<0.05),T2和T3组的血清热休克蛋白-72含量显著升高(P<0.05),T3组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4)代谢组学分析显示,负离子模式下,与CON组相比,T1组的血清16-羟基十六烷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8Z、11Z、14Z二十碳三烯酸、反油酸、肾上腺酸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0)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十二烷二酸和壬二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T2组的血清16-羟基十六烷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正离子模式下,与CON组相比,T1组的血清DL-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氢化白果酸(18∶0)、16(R)-羟化二十烷四烯酸和乙酰-L-肉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磷脂酰胆碱(19∶1/19∶2)含量显著降低(P<0.05);T2组的血清磷脂酰胆碱(20∶3/20∶3)、氢化白果酸(18∶0)和L-羟基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T3组的血清磷脂酰胆(19∶1/19∶1)、磷脂酰胆碱(20∶4e/18∶2)和磷脂酰胆碱(18∶3e/19∶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5)正、负离子模式下代谢物模块汇总和富集分析(MSEA)显著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亚麻酸和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为有显著差异富集的代谢通路(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茶多糖改善了热应激胁迫下西门塔尔肉牛的抗氧化和免疫功能,且改变了肉牛脂肪酸和磷脂代谢通路,其中以添加0.4%和0.8%茶多糖对肉牛血清代谢产物组成的影响更为显著。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精料对安格斯阉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体重[(637.75±50.99) kg]相近的安格斯阉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用发酵精料替代基础饲粮中15%(F15组)和30%精料(F30组)。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 1)与基础精料相比,发酵精料粗灰分(Ash)含量显著提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有降低趋势(P=0.06)。发酵精料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较发酵前明显提高,淀粉酶活性无明显变化。2)第1~30天,与CON组和F15组相比,F30组阉牛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干物质采食量(DMI)有提高趋势(P=0.09),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和F15组相比,F30组阉牛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尿素(UREA)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4)与CON组和F15组相比,F30组阉牛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有提高趋势(P=0.06)。综上所述,发酵精料按30%的比例替代基础精料能够在育肥前期改善安格斯阉牛生长性能,并有提高其蛋白质消化吸收的潜力。
本试验选用酿酒酵母作为发酵菌种,同时添加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混合饲料进行发酵,旨在筛选出酿酒酵母与植物提取物的适宜组合,并探究该发酵饲料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4×5双因素设计,设置无植物提取物添加组(E1组)、添加250 mg/kg迷迭香提取物组(E2组)、添加250 mg/kg百里香提取物组(E3组)和添加187.5 mg/kg迷迭香提取物+62.5 mg/kg百里香提取物组(E4组),每组分别添加0(对照)、103、104、105和106 CFU/mL酿酒酵母(依次为S1、S2、S3、S4和S5处理),经密封室温并发酵15 d后,对常规营养成分及发酵指标进行检测。发酵饲料筛选结束后,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发酵饲料组(对照组,CON组)、植物提取物添加组(E组)、酿酒酵母添加组(S组)和植物提取物与酿酒酵母添加最优组(ES组),进行48 h奶牛瘤胃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 1)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提取物可以降低发酵饲料干物质的损失,添加酿酒酵母可以提高发酵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且两者有助于降解发酵饲料中的纤维素。2)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提取物可以降低发酵饲料中霉菌菌落数,其中百里香提取物的抑制效果优于迷迭香提取物,且与酿酒酵母同时添加对抑制霉菌具有协同作用;添加适宜剂量酿酒酵母可以提高乳酸含量,同时降低氨态氮含量;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提取物和适宜剂量酿酒酵母可以提高乙酸含量,同时降低丁酸含量。3)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发酵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出,E2组S3处理发酵效果最佳。4)在瘤胃体外发酵试验中,S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ES组IVDMD显著高于CON组和E组(P<0.05);E组和ES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和S组(P<0.05),且S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各试验组丙酸和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ES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E组和S组(P<0.05);E组和ES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CON组和S组(P<0.05)。综上所述,当添加250 mg/kg迷迭香提取物且酿酒酵母添加量为104 CFU/mL时,混合饲料发酵效果最佳;该发酵饲料在瘤胃体外发酵展现出优异的干物质消化性能,同时在发酵过程产生较多的挥发性脂肪酸。
本研究旨在测定水牛常用的4种粗饲料和3种精饲料的瘤胃外流速率,并分析外流速率普遍采用的参考值与实测值对所测饲料瘤胃有效降解率的影响。选取3头体况良好、体重[(530.67±2.67) kg]相近且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三品杂奶水牛(尼里拉菲×摩拉水牛×广西本地沼泽型水牛)作为试验动物。待测瘤胃外流速率的4种粗饲料分别为青贮玉米、花生藤、白酒糟和麦芽渣,3种精饲料分别为玉米、豆粕和麦麸,并采用瘤胃尼龙袋法测定这7种饲料的瘤胃有效降解率。结果显示: 1)水牛采食青贮玉米、花生藤、白酒糟和麦芽渣4种铬标记粗饲料后粪中铬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为28~32 h,采食玉米、豆粕和麦麸3种铬标记精饲料后则为24~28 h。2)不同饲料的水牛瘤胃外流速率不同。青贮玉米、花生藤、白酒糟、啤酒渣、玉米、麦麸和豆粕的水牛瘤胃外流速率分别为4.24%/h、3.90%/h、4.09%/h、3.77%/h、3.91%/h、3.70%/h和4.58%/h。3)基于瘤胃外流速率参考值和实测值计算所得7种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及有机物瘤胃有效降解率差异较大,其中青贮玉米、花生藤采用参考值计算所得数值全部高于采用实测值计算所得数值,玉米、麦麸和豆粕采用参考值计算所得数值全部均低于采用实测值计算所得数值。由此可见,不同饲料的水牛瘤胃外流速率不同,基于瘤胃外流速率参考值与实测值计算的饲料瘤胃有效降解率结果大部分差异较大,在饲料瘤胃有效降解率研究中,建议实测瘤胃外流速率以确保结果准确性。
本试验旨在基于转录组学探究不同粗饲料来源饲粮对早期断奶牦牛犊牛胸腺和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日龄(45日龄左右)和体重[(36.47±0.99) kg]相近且健康的21头大通牦牛犊牛(公)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7头牛。苜蓿干草组(AH组)饲喂代乳粉+开食料+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OH组)饲喂代乳粉+开食料+燕麦干草;混合饲喂组(AO组)饲喂代乳粉+开食料+苜蓿干草+燕麦干草,苜蓿干草和燕麦干草1∶1混合。3组代乳粉饲喂量以及开食料+干草的干物质采食量相同,开食料:粗饲料为3∶7。预试期21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 1)与AH组和OH组相比,AO组终末体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经转录组学分析可知,相较于AH组和OH组,AO组主要通过上调ABC转运蛋白通路和下调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来促进脾脏的免疫能力。3)相较于AH组,AO组上调了抗原处理和呈递及视黄醇代谢通路,下调了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提高了胸腺的免疫功能。相较于OH组,AO组上调了抗原处理和呈递及叶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下调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传导途径,提高了胸腺的免疫功能。4)牦牛犊牛胸腺和脾脏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准确。综上所述,相较于单一饲喂苜蓿干草和燕麦干草,二者混合饲喂能提高牦牛犊牛的生长性能;同时,二者混合饲喂提高了脾脏和胸腺的免疫功能,进而提高了犊牛的免疫能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蒿多糖(ASKP)和不同锌源混合添加对绒山羊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激素浓度和锌含量及羊绒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50只体重相近[(16.20±1.24) kg]的4月龄阿拉善白绒山羊母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80 mg/(只·d)硫酸锌(ZnSO4,T1组)、345 mg/(只·d)甘氨酸螯合锌(Zn-Gly,T2组)、480 mg/(只·d) ZnSO4+3 g/(只·d) ASKP(T3组)、345 mg/(只·d) Zn-Gly+3 g/(只·d) ASKP(T4组)。试验共持续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 与C组相比,T2、T3和T4组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显著提高(P<0.05),T4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和羊绒强度均显著提高(P<0.05),T3、T4组的胴体重和屠宰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T3、T4组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在正试期第30天,与C组相比,T1、T3及T4组血清中生长激素(GH)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在正试期第60天,与C组相比,T3、T4组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GH浓度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锌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混合添加ASKP和Zn-Gly或ZnSO4可不同程度改善绒山羊羔羊的生长性能,提高屠宰率以及血清中IGF-1、GH浓度和锌含量;综合考虑,以ASKP与Zn-Gly混合添加效果更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胞外多糖对羔羊生理机能及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30只体重[(7.07±1.73) kg]相近、体况健康的15日龄左右的苏尼特羔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黄芪多糖组(ASP组)、乳酸菌胞外多糖低剂量组(EPS-L组)、乳酸菌胞外多糖中剂量组(EPS-M组)和乳酸菌胞外多糖高剂量组(EPS-H组),每组6只羔羊,公、母各3只。每日对各组羔羊经口腔灌服等体积的不同溶液,CON组为生理盐水,ASP组为1.0 mg/(只·d)剂量的黄芪多糖溶液,EPS-L组为0.5 mg/(只·d)剂量的乳酸菌胞外多糖溶液,EPS-M组为1.0 mg/(只·d)剂量的乳酸菌胞外多糖溶液,EPS-H组为2.0 mg/(只·d)剂量的乳酸菌胞外多糖溶液,连续灌服49 d。于灌服第14天、第28天和第42天采集各组试验羊血液样本,进行生化分析。于灌服第43天和第44天对CON组、ASP组和EPS-H组羔羊进行大肠杆菌攻毒处理,攻毒剂量为109 CFU/只,各攻毒组于灌服处理第49天每组随机选择3只试验羊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及胃肠道组织样本进行瘤胃发酵参数及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1)EPS-H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活性较CON组显著升高(P≤0.05),EPS-M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大肠杆菌处理下,瘤胃内容物中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乙酸/丙酸比值表现为APS组>EPS-H组>CON组。3)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样本微生物α多样性结果为EPS-H组高于CON组和ASP组,瘤胃样本微生物α多样性结果为ASP组高于EPS-H组和CON组。4)EPS-H组胃肠道各样本丰度高的标志微生物是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粪球菌属(Coprococcus)、厌氧棒杆菌属(Anaerostipes)、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真杆菌科(Eubacteriaceae)、根瘤菌目(Rhizobiales)、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厌氧棒形菌属(Anaerofustis)、梭菌属(Clostridium)、多雷菌属(Dorea)和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EPS-H组较CON组表达丰度显著上调的差异微生物代谢功能为氰基氨基酸代谢(瘤胃),甲苯降解和药物代谢及相关酶(十二指肠),新生物素合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信号通路和多环芳香烃降解(空肠),酵母减数分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多环芳香烃降解(回肠)。综上所述,乳酸菌胞外多糖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羔羊的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抗病性,并且缓解大肠杆菌对羔羊胃肠道微生物稳态的负面影响,促进羔羊胃肠道微生物健康发育。
本试验旨在研究放牧绵羊妊娠后期补饲不同水平的维生素A、D、E对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月龄、体重[(55.38±7.26) kg]相近的妊娠后期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40只(均为同期发情并进行人工授精),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每个重复1只羊。在放牧条件下,对照组(CON组)仅补饲精料,低剂量组(L组)在补饲精料基础上分别额外添加维生素A、D、E:900、100、30 IU/kg,中剂量组(M组)在补饲精料基础上分别额外添加维生素A、D、E:1 800、200、60 IU/kg;高剂量组(H组)在补饲精料基础上分别额外添加维生素A、D、E:2 700、300、90 IU/kg。预试期5 d,正试验55 d。结果表明: 1)M组平均日增重(ADG)和总干物质采食量(TDMI)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CON组相比,L组、M组、H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M组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质、钙、磷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升(P<0.05);各组间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M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4)M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5)M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M组和H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高于L组和CON组(P<0.05),M组和H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M组和H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M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补饲精料基础上分别额外添加维生素A、D、E可以提高妊娠后期放牧绵羊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提高绵羊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其中,以中剂量维生素(维生素A 1 800 IU/kg、维生素D 200 IU/kg、维生素E 60 IU/kg)效果最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中后期饲喂酵母培养物(YC)对初产母羊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妊娠第51天、体重为(37.72±1.91) kg的健康湖羊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的YC至母羊妊娠第150天停止饲喂。饲喂试验分为预试期9 d,正试期90 d。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YC可显著提高羔羊初生重(P<0.05),但对母羊产前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YC显著提高妊娠第150天母羊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显著降低妊娠第150天母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及妊娠第90天、第120天和第150天母羊血清β-羟基丁酸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喂YC显著提高妊娠第150天母羊血清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P<0.05),显著降低妊娠第90天、第120天和第150天母羊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妊娠第90天和第120天母羊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喂YC显著降低妊娠第150天母羊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显著提高妊娠第90天、第120天和第150天母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妊娠第120天和第150天母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综上所述,妊娠中后期饲喂YC可提高初产母羊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减少炎症发生,进而提高初产母羊的生产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黄芩秸秆对巴音布鲁克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27.08±3.12) kg]、月龄(4~5)相近的巴音布鲁克公羊60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组)、6%、12%、18%、24%和30%黄芩秸秆(干物质基础)的等能等氮全混合颗粒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0 d。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24%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下降(P<0.05);各组间初重、末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18%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黄芩秸秆添加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8%组和24%组粗脂肪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24%组和30%组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18%组血清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低于30%组(P<0.01);18%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30%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黄芩秸秆添加组血清总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6%组和18%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18%组和24%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18%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而各组间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5)24%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含量显著低于30%组(P<0.05);18%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极显著低于30%组(P<0.01);而各组间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含24%黄芩秸秆的饲粮能改善巴音布鲁克羊的生长性能,促进巴音布鲁克羊蛋白质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性能。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将225尾健康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体重(24.89±0.02) g/尾]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CON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种不同来源的丁酸梭菌菌株(CB1组、CB2组)的试验饲料,饲料中丁酸梭菌浓度均为107 CFU/g。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 与CON组相比,CB1、CB2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改善(P>0.05),但显著提高了肠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P<0.05)。与CON组相比,CB2组肠道黏膜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提高(P<0.05),且肠道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CB2组的优势菌门由变形菌门变为厚壁菌门,且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所提高,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有所下降;CB2组的主要优势菌属由假单胞菌属变成乳杆菌属,且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CB2组与CON组进行肠道代谢组学比对分析,共筛选到18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数量最多的差异代谢物是脂类代谢物,在这些脂类代谢物中以表达上调的鞘脂和磷脂居多。通过KEGG富集分析,共富集到5条代谢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ABC转运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综上所述,丁酸梭菌改善了肠道菌群结构,促进糖、脂代谢和提高糖、脂利用率,并调节了肠道渗透压,从而提高了肠道抗氧化能力,进而维持了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裂壶藻粕对花鲈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裂壶藻粕在花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粗蛋白质含量为44%、粗脂肪含量为11%的基础饲料配方基础上,分别以0(对照)、0.8%、1.6%、2.4%、3.2%的裂壶藻粕替代等量面粉配制5种试验饲料,投喂初始规格一致[体重(2.81±0.02) g]的花鲈,养殖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 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裂壶藻粕添加量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添加量为1.6%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和3.2%的裂壶藻粕显著提高了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裂壶藻粕均显著降低了花鲈肌肉的粗脂肪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8%、1.6%、3.2%裂壶藻粕均显著降低了花鲈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2.4%、3.2%裂壶藻粕显著升高了花鲈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P<0.05),添加2.4%裂壶藻粕还显著升高了花鲈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裂壶藻粕显著提高了花鲈肝脏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6%裂壶藻粕可以促进花鲈的生长,同时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Ala-Gln)对杂交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i♂)幼鱼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21.23±0.17) g的杂交施氏鲟,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G1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5%(G2组)、0.50%(G3组)、0.75%(G4组)和1.00% Ala-Gln(G5组)的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 1)随着饲料中Ala-Gln添加量的提高,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和肥满度逐渐提高,饲料系数逐渐降低,其中与G1组相比,G5组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G4组和G5组肥满度显著提高(P<0.05)。2)随着饲料中Ala-Gln添加量的提高,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G4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最高;G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G2组(P<0.05)。3)饲料中添加Ala-Gln未改变全鱼氨基酸组成模式。G5组全鱼总氨基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G4组(P<0.05)。4)随着饲料中Ala-Gln添加量的提高,血清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含量均逐渐升高,与G1组相比,G3组、G4组和G5组血清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5)随着饲料中Ala-Gln添加量的提高,粪能和排泄能逐渐降低,其中与G1组相比,G3组、G4组和G5组粪能和排泄能显著降低(P<0.05);G5组生长能最高,显著高于G1组和G2组(P<0.05);同时,G5组代谢能显著低于G1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Ala-Gln可提高杂交施氏鲟幼鱼终末体重和肥满度,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并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施氏鲟幼鱼饲料中以添加0.75%~1.00%Ala-Gln效果较佳。
为探究饲料磷脂含量对杂交鳢仔稚鱼生长、消化和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磷脂含量不同(分别为1.35%、4.30%、7.45%、9.96%和13.33%)而总氮、总脂水平相同的4种试验饲料对杂交鳢仔稚鱼[初始体重为(119.94±0.14) mg]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试验。每个网箱投放60尾试验鱼,每5个网箱投喂同一种试验饲料。结果显示: 随着饲料磷脂含量的增加,杂交鳢仔稚鱼的特定生长率先增加后降低,在磷脂含量为9.96%时达到最高,且此时饲料系数最低,全鱼粗脂肪含量最高。杂交鳢仔稚鱼肠道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也在磷脂含量为9.96%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磷脂含量为1.35%和4.30%时(P<0.05)。杂交鳢仔稚鱼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随饲料磷脂含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磷脂含量为9.96%时达到最低;同时,在磷脂含量为9.96%时肝脏补体3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磷脂含量为1.35%时(P<0.05)。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胁迫后,杂交鳢仔稚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在磷脂含量为9.96%时有最高值,显著高于磷脂含量为1.35%时(P<0.05)。氨氮胁迫后,杂交鳢仔稚鱼的存活率在磷脂含量为9.96%时最高,显著高于磷脂含量为1.35%、4.30%、7.45%和13.33%时(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适宜含量的磷脂可促进杂交鳢仔稚鱼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健康、肝脏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增加鱼体粗脂肪含量,提高其免疫与抗氧化能力,进而增强抗氨氮应激能力。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全鱼粗脂肪含量、部分肝脏生化和抗氧化指标以及氨氮胁迫后存活率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得出杂交鳢仔稚鱼饲料中适宜磷脂含量为9.46%~10.80%。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中国结鱼(Tor sinensis)幼鱼生长性能以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0.0±0.4) g的健康中国结鱼幼鱼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5组试验鱼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8%(P1组)、31%(P2组)、34%(P3组)、37%(P4组)和40%(P5组)的等脂等能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 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中国结鱼幼鱼全长、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等生长性能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P3组最高,显著高于P1组和P5组(P<0.05);摄食率和饲料系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以P3组最低,显著低于P1组和P5组(P<0.05)。2)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中国结鱼幼鱼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葡萄糖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P3组血清ALT(P4组除外)和AS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中国结鱼幼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P3组最高;血清丙二醛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以P3组最低。4)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中国结鱼幼鱼各血清免疫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以P3组最高。5)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中国结鱼幼鱼饲料适宜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3.95%和34.10%。综上所述,建议中国结鱼幼鱼饲料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机采棉渣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20只体重相近的健康35日龄断奶伊拉肉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10%、20%和30%机采棉渣的饲粮,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 1)饲粮中添加机采棉渣对肉兔平均日采食量、腹泻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10%机采棉渣添加组终末体重和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10%机采棉渣添加组肉兔宰前活重和全净膛率显著高于20%和30%机采棉渣添加组(P<0.05),半净膛重和全净膛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机采棉渣添加组(P<0.05),半净膛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饲粮中添加机采棉渣对肉兔心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30%机采棉渣添加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10%和20%机采棉渣添加组(P<0.05),10%和20%机采棉渣添加组肝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饲粮中添加机采棉渣对肉兔背最长肌pH、肉色、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10%机采棉渣添加组背最长肌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和30%机采棉渣添加组(P<0.05)。5)30%机采棉渣添加组肉兔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机采棉渣添加组(P<0.05),且对照组与10%机采棉渣添加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0%和30%机采棉渣添加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机采棉渣可提高肉兔生长性能,改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对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无负面影响,以添加10%为宜。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屎肠球菌后生元对育成期母貂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12周龄白色母貂12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4组饲粮中屎肠球菌后生元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05%(0.05%PEF组)、0.10%(0.10%PEF组)、0.15%(0.15%PEF组)。预试期1周,正试期7周。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0.05%PEF组、0.10%PEF组和0.15%PEF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0.10%PEF组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0.10%PEF组的空肠黏膜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P<0.05),0.05%PEF组和0.15%PEF组的空肠黏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4)与对照组相比,0.05%PEF组、0.10%PEF组和0.15%PEF组的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8含量显著降低(P<0.05);0.10%PEF组的空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增加(P<0.05);0.10%PEF组和0.15%PEF组的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0.10%PEF组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obs指数显著升高(P<0.05),0.05%PEF组的肠道葡萄球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屎肠球菌后生元能够提高育成期母貂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屎肠球菌后生元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10%。
本试验旨在探讨犬源罗伊氏乳杆菌LRA7对犬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和代谢组的影响。选取年龄为(2.50±0.56)岁成年健康比格犬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3组分别为对照组(CK组)和2个益生菌添加组(LR组、HR组),其中CK组饲喂基础饲粮,LR组和HR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同时,分别补充1×108和1×1010 CFU/mL的犬源罗伊氏乳杆菌LRA7,每只犬每天口服给药2 mL。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显示: 1)与CK组相比,LR组和HR组犬粪便中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2)各组之间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3)由属水平物种丰度图分析表明,与 CK 组相比,益生菌添加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占比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肠道菌群t检验 和 LEfSe 差异分析结果显示,LR 组拟杆菌门、普雷沃氏菌属、韦荣氏菌科相对丰度增加,梭菌目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4)与CK组相比,LR组差异代谢物主要注释到氨基酸代谢通路,HR组差异代谢物主要注释到脂质代谢通路。综上所述,犬源罗伊氏乳杆菌LRA7可增加比格犬粪便中乙酸和丙酸含量,改善肠道菌群组成,显著上调氨基酸代谢通路和脂质代谢通路,从而改善比格犬的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通过ShRNA干扰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表达探索玉米赤霉烯酮(ZEA)诱导IPEC-J2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Nrf2信号通路的作用。试验构建干扰Nrf2表达IPEC-J2细胞模型,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阴性对照组(Sh-control组)、干扰Nrf2表达转染组(Nrf2-ShRNA组),以确定Nrf2介导的信号通路对ZEA诱导的IPEC-J2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当成功转染Nrf2-ShRNA的IPEC-J2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分别添加10、20和40 μmol/L的ZEA(Nrf2-ShRNA+ZEA10组、Nrf2-ShRNA+ZEA20组和Nrf2-ShRNA+ZEA40组)处理36 h后收集细胞,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显示: 1)Nrf2-ShRNA组IPEC-J2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Control组和Sh-control组(P<0.05)。与Nrf2-ShRNA组相比较,ZEA以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显著增加了干扰Nrf2表达的IPEC-J2细胞的凋亡率(P<0.05),表明干扰细胞Nrf2表达和高浓度ZEA均能诱导细胞凋亡。2)与Control组和Sh-control组相比,Nrf2-ShRNA组IPEC-J2细胞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Keap1、Nrf2、还原型辅酶/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活性氧(ROS)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5)。3)与Nrf2-ShRNA组相比,Nrf2-ShRNA+ZEA20组和Nrf2-ShRNA+ZEA40组IPEC-J2细胞中T-SOD和GSH-Px活性与Keap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和Nrf2荧光强度以及Nrf2、NQO1和HO-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当ZEA浓度达到40 μmol/L,IPEC-J2细胞中Nrf2和ROS的荧光强度最高。由此可见,ZEA能够诱导IPEC-J2细胞的氧化应激,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而干扰IPEC-J2细胞Nrf2的表达能够影响Keap1-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细胞抵抗ZEA诱导氧化应激能力,因此Keap1-Nrf2信号通路在ZEA诱导的肠道氧化应激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配黄豆苷元-藤茶黄酮(DA-DHM)是否通过介导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信号通路来缓解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引起的蛋鸡卵巢颗粒细胞(GCs)氧化损伤。以蛋鸡卵巢GCs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浓度TBHP(0、200、400、600、800 μmol/L)分别处理细胞12和24 h,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TBHP的浓度和时间。试验分为4个组:C组在M199基础培养基处理24 h;T1组在含400 μmol/L的TBHP培养基处理12 h;T2组为在含10 ng/mL的DA-DHM培养基处理12 h后,更换含400 μmol/L的TBHP培养基处理12 h;T3组在含10 μmol/L的ML385培养基处理12 h后,更换含10 ng/mL的DA-DHM培养基处理12 h,再更换含400 μmol/L的TBHP培养基处理12 h。检测细胞活性、活性氧(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钙离子(Ca2+)浓度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 1)TBHP的最佳造模剂量和时间分别为400 μmol/L和12 h。2)与C组相比,T1组GCs内ROS含量、Ca2+浓度和Keap1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Nrf2、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T1组相比,T2组GCs内ROS含量、Ca2+浓度和Keap1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和Nrf2、SOD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GCLM)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T2组相比,T3组GCs内Nrf2、CAT、SOD1、GCLM和GCLC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Kea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DA-DHM能够缓解TBHP引起的蛋鸡卵巢GCs氧化应激损伤,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rf2-Keap1信号通路上下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减轻GCs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并抑制细胞凋亡。
为探究种公鸡精清miRNA对母鸡繁殖过程营养分配的影响,选取体重接近的健康略阳乌鸡种公鸡40只、母鸡120只作为试验动物,种公鸡随机分为自由采食组和限饲组(饲喂自由采食量的70%),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每个重复随机配套15只母鸡。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限饲对种公鸡精清miRNA的影响,结合配套母鸡卵巢上皮转录组测序(RNA-seq)进行关联分析,筛选精清miRNA中调控母鸡卵巢上皮营养代谢和转运的关键miRNA及其靶基因,并结合蛋黄代谢组确定种公鸡营养干预对母鸡繁殖过程营养分配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限饲可显著改变种公鸡精清中52种miRNA的表达水平,精清miRNA测序与卵巢上皮转录组测序关联分析显示限饲种公鸡可以gga-let-7b、gga-miR-200a-3p、gga-miR-2954等高表达miRNA为媒介序列特异性调控其配套母鸡卵巢上皮中内吞和自噬信号通路调控因子[如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Ras相关蛋白10(RAB10)、F肌动蛋白加帽蛋白α2亚基(CAPZA2)和翻译调节肿瘤蛋白1(TPT1)等]的表达。内吞和自噬信号通路均与营养物质代谢和转运有关,蛋黄代谢组进一步说明种公鸡限饲可通过调控卵巢上皮基因表达间接改变鸡蛋蛋黄中多种氨基酸、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含量,进而影响其氨基酸和能量代谢功能。总之,限饲种公鸡可以精清miRNA为媒介调控母鸡卵巢上皮内吞和自噬信号通路活性,间接影响鸡蛋蛋黄营养组成。
为探究肠道损伤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和空肠炎症因子带来的影响,本试验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对PubMed、Science Direct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肠道损伤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和空肠炎症因子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从2000年1月至2023年4月,设定样本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纳入总样本34篇,用Review Manager 5.4对纳入文献进行相关分析,效应指标选择标准化均数差(SMD)。结果显示: 肠道损伤能够显著降低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SMD=-1.43,95%置信区间(CI)=(-1.71,-1.15),P<0.000 1],降低平均日采食量[SMD=-1.08,95%CI=(-1.47,-0.69),P<0.000 1],提高料重比[SMD=1.06,95%CI=(0.50,1.62),P=0.000 2];肠道损伤显著提高空肠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SMD=1.36,95%CI=(0.52,2.20),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MD=0.76,95%CI=(0.22,1.30),P=0.006]、白细胞介素-6(IL-6)[SMD=0.79,95%CI=(0.26,1.32),P=0.004]以及血清中TNF-α [SMD=2.69,95%CI=(1.56,3.81),P<0.000 1]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肠道损伤影响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损害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优化桑叶蛋白的提取工艺并探究桑叶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在利用超声破碎辅助碱溶酸沉法提取桑叶蛋白的基础上,先进行单因素试验,再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料液比、浸提温度、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4个因素进一步优化,以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并进一步通过化学抗氧化能力试验测定新工艺提取的桑叶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 1)经优化后得到桑叶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4(g/mL)、浸提温度30 ℃、超声时间4.9 min、超声功率235 W、浸提液pH 11、浸提时间60 min,此条件下桑叶蛋白的提取率为34.12%。2)提取的桑叶蛋白在0.4 mg/mL的浓度下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体外清除率分别达到100.47%、74.92%和34.94%,还原力达到0.43。综上可知,本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桑叶蛋白的提取工艺,并且在此工艺下提取的桑叶蛋白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本研究旨在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罗伊氏乳杆菌I5007对大鼠营养代谢的影响。选取24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断奶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试验A组(单次灌胃组)于第7天灌胃罗伊氏乳杆菌I5007菌液,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灌胃生理盐水;试验B组(多次灌胃组)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灌胃罗伊氏乳杆菌I5007菌液;对照组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灌胃生理盐水。试验期为30 d。试验结束后采集门静脉血液分析血清代谢物,采集空肠组织检测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表明: 1)试验B组的终末体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A组和试验B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试验B组小肠长度显著低于试验A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肝脏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组空肠组织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A组和试验B组空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α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组共鉴定到31个显著上调代谢物和12个显著下调代谢物;试验B组共鉴定到28个显著上调代谢物和27个显著下调代谢物。罗伊氏乳杆菌I5007影响了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综上可知,罗伊氏乳杆菌I5007通过调节大鼠体内营养代谢,尤其是能量和氨基酸代谢,进而调控营养物质沉积,最终影响大鼠的生长速度、器官发育和免疫功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膨化预处理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结构的降解作用以及菌酶协同发酵对膨化玉米秸秆微贮饲料感官评定、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根据膨化机出料口间隙的不同,设置4个组,其中对照组为未膨化玉米秸秆,3个膨化组出料口间隙分别为1.5(E1.5组)、2.5(E2.5组)和4.0 mm(E4.0组),每组5个重复。根据膨化预处理试验结果,确定秸秆膨化预处理优化参数,并进一步开展微贮试验。微贮试验设置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膨化玉米秸秆无任何添加剂,CK组)、膨化玉米秸秆+4 mg/kg植物乳杆菌组(LP组)、膨化玉米秸秆+1.0 g/kg纤维素酶组(EC组)以及膨化玉米秸秆+4 mg/kg植物乳杆菌+1.0 g/kg纤维素酶组(LP+EC组),每组5重复,每个重复1袋,30 ℃条件下密封发酵45 d。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膨化组玉米秸秆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提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E4.0组膨化预处理效果最佳,用于后续微贮试验。2)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膨化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细胞壁结构被破坏和降解,且秸秆表面细菌总数显著降低(P<0.05)。3)与CK组相比,试验组膨化预处理玉米秸秆微贮饲料pH均降低,具有酸香味,感官品质较好,综合评价均为优等,且感官评定总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LP+EC组(87分)>LP组(86分)>EC组(82分)。4)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微贮饲料pH均显著降低(P<0.05);LP组和LP+EC组乙酸含量和氨态氮(NH3-N)/总氮(TN)值均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值均显著提高(P<0.05)。5)与CK组相比,试验组微贮饲料NDF和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阿魏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EC组和LP+EC组CP和EE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LP+EC组CP、EE和阿魏酸含量显著高于LP组(P<0.05),NDF和ADF含量显著低于LP组(P<0.05)。综上所述,膨化机出料口间隙为4.0 mm时,膨化预处理能够降解玉米秸秆的木质纤维结构,释放更多的WSC,从而提升其营养价值;膨化预处理再与微贮结合处理,菌酶协同发酵的效果最佳,能够有效降低玉米秸秆的纤维含量,并释放更多的阿魏酸活性物质,从而改善玉米秸秆微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本试验旨在从健康断奶仔猪粪便中筛选出产酸性能较好和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奠定基础。首先用含碳酸钙(CaCO3)的MRS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乳酸菌,然后通过菌株的产酸能力初步筛选出10株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种属,并进一步评价其生长特性、耐受性、黏附能力、抗生素敏感性和抑菌能力,最后进行体内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 筛选得到的产酸能力较强的10株乳酸菌(L2、L3、L4、L5、L7、L11、L13、L21、L22和L24)经16S rRNA测序鉴定均为唾液乳杆菌。在生长特性上,分离出的10株乳酸菌的生长情况相似,2~12 h为对数生长期;从耐受性上看,在pH为3.0的环境中培养3 h后,L4和L22表现出较高的耐酸性,存活率分别为36.24%和36.20%,在胆盐浓度为0.3%的胆盐环境中培养3 h后,L5的存活率最高,为41.14%;从黏附能力上看,分离出的10株乳酸菌的表面疏水率均在70%以上,其中L5最高,为87.76%,L7最低,为70.87%;L24表现出最强的自聚集能力,自聚集率为28.27%;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株乳酸菌对阿莫西林、呱拉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和氧氟沙星均表现出敏感性,对苯唑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株乳酸菌均可以抑制目前常见的肠道病原菌的生长;选取L3和L5菌株进行小鼠体内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灌胃乳酸菌(L3、L5和L3+L5)对小鼠体重和采食量均无负面影响,剖检后小鼠脏器无病理变化。综上所述,本试验从健康断奶仔猪粪便中筛选出的10株唾液乳杆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尤其是唾液乳杆菌L3和L5,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候选菌株。
本试验旨在筛选出具有高效氨氮转化能力的酵母菌,研究其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抗逆性。在肉鸡粪便样品中筛选酵母菌,并通过分析筛选酵母菌的菌体生物量、蛋白质含量、总蛋白质得率、氨氮降解率和生长曲线等指标,得到一株具有高氨氮转化能力的酵母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筛选菌株进行抗逆性分析,并与常见的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菌株Y-7在筛选培养基中的菌体生物量为4.92 g/L,总蛋白质得率为1.76 g/L,氨氮降解率为97.63%,均显著高于其余6株菌(P<0.05)。通过比较7株疑似酵母菌的生长曲线,菌株Y-7的生长速度最快,该菌株被鉴定为克鲁斯假丝酵母(Candida krusei)。经过抗逆性对比分析,菌株Y-7的耐高温和耐高盐能力强于酿酒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氨氮利用能力、高生长速率和高抗逆性的克鲁斯假丝酵母,为单细胞菌体蛋白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试验旨在研究同型乳酸菌和同型异型混合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其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组:1)对照组(CK组),没有任何处理;2)添加植物乳杆菌组(LP组,2.5×108 CFU/kg);3)添加乳酸乳球菌和布氏乳杆菌组(LLLB组,2.6×108 CFU/kg;乳酸乳球菌∶布氏乳杆菌=1∶1),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个样品。青贮1、2、3、5、7、15、30和45 d后,开封取样,测定发酵指标和微生物区系;取45 d的样品进行营养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 LP组全株玉米青贮的可溶性蛋白质和非蛋白氮含量显著高于LLLB组(P<0.05)。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组分中,LP组不可利用蛋白质(PC)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LP组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1)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LLLB组(P<0.05)。LP组总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K组及LLLB组(P<0.05)。青贮45 d,LP组及LLLB组乙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CK组(P<0.05)。青贮5~45 d,LLLB组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LP组(P<0.05)。青贮30 d,LP组及LLLB组操作分类单元及Chao1指数显著低于CK组(P<0.05)。在青贮过程中,LP组和LLLB组乳酸菌属相对丰度提高,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其中,乳酸菌属相对丰度在LP组从30.50%增加到77.85%,LLLB组从32.84%增加到77.23%;LP组的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从33.34%下降到5.68%,LLLB组的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从25.15%下降到5.69%。综上所述,全株玉米青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添加剂对其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优于乳酸乳球菌和布氏乳杆菌组合处理。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八角茴香活性成分缓解玉米赤霉烯酮致猪子宫内膜炎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八角茴香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及相关作用靶点,通过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猪子宫内膜炎相关靶点;利用预测蛋白相互作用的数据库(String)建立蛋白互作(PPI)网络,结合生物网络绘图软件(Cytoscape)对靶点进一步筛选获取关键靶点,建立“有效成分-潜在作用靶点-通路”网络图在注释、可视化和综合发现数据库(DAVID)对可能作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和基因本体(GO)富集,选取排名靠前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经Autodock-Tools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 1)筛选出八角茴香的5个活性成分分别是白桦酸酯、木犀草素、山柰酚、儿茶素和槲皮素,缓解玉米赤霉烯酮子宫内膜炎的可能作用靶点25个。2)PPI网络分析结果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Toll样受体4(TLR4)和瘦素(LEP)是八角茴香缓解玉米赤霉烯酮致猪子宫内膜炎的关键靶点。3)KEGG信号通路富集发现,筛选的可能作用靶点主要参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4)分子对接预测结果表明,槲皮素和木犀草素与关键靶点均能稳结合。综上所述,八角茴香活性成分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可以通过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这为八角茴香缓解玉米赤霉烯酮致猪子宫内膜炎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