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约稿
  • 姚军虎, 靳纯嘏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081-409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消化道不仅是反刍动物养分消化利用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饲粮结构显著影响养分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利用模式,同时也显著影响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消化道免疫构成及免疫激活状态下的养分重分配,旨在为系统性调控反刍动物消化道健康、改善动物福利和生产性能提供参考。

  • 综述
  • 张柏林, 刘宁, 郝美林, 宋培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092-410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红辣椒粉含有辣椒红色素、辣椒素等多种活性成分。红辣椒粉及辣椒素不仅能够促进家禽采食、提高生产性能、改善蛋品质,而且在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及促进卵泡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红辣椒粉及辣椒素的生物功能及其在家禽生产应用上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红辣椒粉及辣椒素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刘伟, 刘增民, 解庆柱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02-41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呼吸测热法逐步应用于家禽净能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中,一些研究使用呼吸测热法测定了肉鸡和蛋鸡一部分饲料原料的净能值。本文对呼吸测热法测定饲粮净能值的原理、净能值测定过程中肉鸡和蛋鸡绝食产热量的测定以及呼吸测热法结合替代法或预测方程法测定肉鸡和蛋鸡饲料原料净能值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家禽净能体系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 王宗伟, 庄佳荣, 李洪涛, 隋美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08-411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支链氨基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结构相似,在人和动物体内代谢途径相同、功能相近。支链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例如亮氨酸能够刺激蛋白质合成,增强免疫功能;缬氨酸、异亮氨酸能够提升抗氧化性能,促进乳蛋白和乳脂合成等。本文综述了支链氨基酸的物理特性、吸收和代谢,以及生物学作用机制及其在猪和鸡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利用支链氨基酸配制畜禽功能性和低蛋白质饲粮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张仕琦, 赵圣国, 郑楠, 王加启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19-412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奶牛生产中蛋白质饲料用量大,氮排泄量大,氮利用效率较低,使得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同时产生氮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等问题。改善饲粮营养组成是调控奶牛氮代谢的直接途径。本文综述了奶牛氮代谢途径和近年来营养调控奶牛氮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并从改善牧草种类、寻找豆粕替代物和开发促进氮代谢添加剂等角度,为通过营养手段调控奶牛氮代谢提供参考。

  • 王海波, 占今舜, 霍俊宏, 刘宇航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27-413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动物消化道内复杂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代谢营养物质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生物胺等活性物质参与宿主生理调控。其中,微生物发酵产生的SCFAs以乙酸、丙酸和丁酸为主,且具有参与机体代谢调控、促进胃肠道发育、缓解组织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调控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文对SCFAs参与反刍动物糖和脂代谢稳态及肠道屏障的调控以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把SCFAs开发成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应用在反刍动物生产中提供理论依据。

  • 蒋线吉, 冯淦熠, 李瑞,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38-414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茶粕是油茶果实榨油后的残留物,其粗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且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茶皂素、单宁、生物碱及少量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因加工工艺不同,茶粕一般可制成粉状、颗粒状和饼状,经提皂加工后粗蛋白质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降低,可作为蛋白质饲料替代部分豆粕使用。本文综述了茶粕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茶皂素的提取工艺以及茶粕在畜禽和水产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 王庆凤, 米金秋, 马秋刚, 黄世猛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48-415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消化道和生殖道微生物群落对饲粮营养物质的消化和代谢过程、动物生长发育、免疫功能成熟以及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健康等具有重要作用。蛋鸡消化道和生殖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且种类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参与了维持宿主内环境的稳态。微生物群落演替集合了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的平衡,当前对产蛋鸡消化道和生殖道微生物群落稳态及其在宿主内分泌和生殖系统中的作用认识仍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综述了产蛋鸡消化道和生殖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及其对宿主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影响,旨在为寻找应用精准营养干预调控微生物群落共生网络,实现蛋鸡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健康以及营养物质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 姜夏雨, 彭馨, 刘金徽, 翟双双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59-41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玉米、豆粕等优质植物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供需不平衡等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非常规饲料原料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和利用非常规饲料原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非常规饼粕类、糟渣类和林业及牧草副产品的营养特性,水禽对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应用现状,非常规饲料原料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向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水禽非常规饲料原料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 高家瑞, 童津津, 曹素英,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72-41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饲料全面禁抗的实施,饲料营养活性物质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乳腺合成乳脂的调节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通过饲料营养活性物质调节乳脂合成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奶牛瘤胃微生物氢化以及瘤胃发酵2个方面,探讨了饲料营养活性物质对乳脂合成调节机制的影响,旨在为通过饲料营养活性物质改善奶牛生产性能提供参考。

  • 张秀丽, 唐德富, 任春燕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82-419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碳水化合物在反刍类动物中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对机体的生长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反刍动物由于在幼龄时期的胃肠道发育还不够完善,机体内的微生物区系尚未形成且不稳定,容易受到饲粮中饲料成分的作用,进而对以后的饲养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碳水化合物组成是否合理对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及消化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饲粮碳水化合物中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对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通过调整饲粮碳水化合物组成,确保幼龄反刍动物的健康发育,为今后的研究与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李燕, 牟天铭, 苗洒洒, 邹晓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191-419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硒是维持动物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量矿物元素,在机体抗氧化、免疫应答、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硒在动物机体内主要以硒蛋白形式存在,是多种抗氧化蛋白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畜禽生产中,饲粮中添加硒补充剂对于提升畜禽机体健康和生产富硒肉、蛋及奶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硒源对畜禽生产性能、机体健康以及产品品质和硒沉积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硒对畜禽产品品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李玮, 邓宏达, 陈豪, 宋小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00-420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葛根异黄酮是药食同源天然植物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微生物、降糖降脂等生物学功能。作为一种植物提取物,葛根异黄酮在提高畜禽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调控脂质代谢、改善肉品质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葛根异黄酮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开发葛根异黄酮作为畜禽绿色无公害饲料添加剂提供依据。

  • 段平平, 张立东, 胡丽红, 许贵善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07-421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枸杞属植物在全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研究发现枸杞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如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甜菜碱、酚类、黄酮类物质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免疫调节、神经保护、降血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本文综述了枸杞的营养成分含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其在畜禽饲粮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枸杞资源化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 庹勇, 郭同军, 古再丽努尔·艾麦提, 张志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16-422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种子通过水培技术短期培育可得到水培小麦苗,其富含维生素等活性物质,具有适口性好、易于消化、生长周期短、产出稳定等优点,在畜牧业中具有作为青绿饲料缓解我国畜禽饲料短缺的潜力。本文主要对水培小麦苗的生产工艺、营养价值以及其作为饲料资源在畜牧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水培小麦苗在我国畜牧生产中的科学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魏稚彤, 付彤, 刘瑞宏, 张立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24-423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溶菌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生物组织、细胞和体液中的碱性球蛋白,具有天然生物活性。其作为一种新型绿色酶制剂,具有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多重生物学功能,通过化学、物理、生物改性等方法对溶菌酶进行分子修饰,进一步加强了其抑菌能力和免疫效能,并且在食品、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畜牧养殖中,溶菌酶也已成为“减抗替抗”背景下重要的绿色饲用添加剂,在畜禽健康尤其是胃肠道健康以及畜产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溶菌酶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绿色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推动溶菌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邱广志, 喻礼怀, 张昌卫, 董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31-423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类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较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建立并优化肠道类器官模型,对于肠道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肠道类器官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出发,综述了肠道类器官在疾病建模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总结了人、鼠和猪肠道类器官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为肠道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王璟, 韩露, 马强, 陈俊峰, 滑留帅, 孙加节, 张家庆, 李文嘉, 任巧玲, 闫祥洲, 邢宝松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38-424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龙须菜多糖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约8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阉公猪60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龙须菜多糖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龙须菜多糖。预试期10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龙须菜多糖对育肥猪的终末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育肥猪的屠宰率、胴体重、板油重、胴体直长、胴体斜长、背膘厚、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龙须菜多糖组育肥猪背最长肌肉色的黄色值、肌内脂肪含量分别提高了36.427%和69.012%(P<0.05)。4)与对照组相比,龙须菜多糖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谷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5.528%、7.358%和21.523%(P<0.01),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4.623%和7.723%(P<0.05)。5)龙须菜多糖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比对照组高,单不饱和脂肪酸中仅十五碳一烯酸的含量比对照组高。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龙须菜多糖可改善育肥猪的肉品质,对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无负面影响。

  • 周根来, 陶勇, 殷洁鑫, 倪黎纲, 赵旭庭, 王兵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47-425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大麦虫粉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为新型蛋白质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选择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96头,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含3%大麦虫粉饲粮)、试验Ⅱ组(含5%大麦虫粉饲粮)、试验Ⅲ组(含8%大麦虫粉饲粮),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占1/2)。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Ⅱ组生长性能指标最佳。2)试验Ⅱ组育肥猪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尿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葡萄糖、白蛋白、肌酐、尿素氮、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Ⅱ组育肥猪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单位增重饲料成本最低,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减少了0.52元。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5%大麦虫粉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可促进育肥猪机体的蛋白质代谢,提高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并能降低育肥猪单位增重饲料成本,说明大麦虫粉可作为优质蛋白质原料应用于育肥猪生产。

  • 赵金标, 宋孝明, 李忠超, 刘岭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56-426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棉籽浓缩蛋白替代大豆浓缩蛋白对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及粪便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α多样性的影响。选取24头哺乳母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哺乳母猪的窝均仔猪头数为12头。2组哺乳母猪的仔猪从出生后第7天开始分别饲喂含3%大豆浓缩蛋白(SPC组)和3%棉籽浓缩蛋白(CPC组)的教槽料。所有仔猪平均断奶日龄为(24±3)日龄,断奶后持续饲喂7 d。试验期为24 d。结果表明:教槽料中添加3%棉籽浓缩蛋白替代大豆浓缩蛋白对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及粪便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α多样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教槽料中添加3%棉籽浓缩蛋白等比例替代大豆浓缩蛋白对仔猪无负面影响。

  • 计徐, 朱洪龙, 夏伦志, 周芬, 陈丽园, 吴义景, 于政, 汪兴生, 谢继奎, 吴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66-427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植物精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择120头初始体重为(8.54±0.63) kg的28日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GP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5 mg/kg金霉素,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CP250组)、500(CP500组)和750 mg/kg(CP750组)复合植物精油。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AGP组、CP250组和CP500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升高(P<0.05),CP250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和AGP组相比,CP500组的肝脏和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CP250组的总能、粗蛋白质和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与AGP组相比,CP250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AGP组、CP250组、CP500组和CP750组的血清尿素氮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AGP组、CP250组和CP50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5)与CON组相比,CP500组和CP750组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AGP组、CP250组、CP500组和CP750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AGP组、CP250组和CP500组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5),AGP组、CP250组、CP500组和CP750组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精油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养分的消化吸收,调节机体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改善肠道形态结构,与抗生素促生长剂具有相似效果。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250 mg/kg复合植物精油的效果较好。

  • 王思甜, 徐朋涛, 郑丽云, 齐雅, 刘志鹏, 何来, 刘诚傲, 侯永清, 郭双双, 童庆芳, 张正帆, 丁斌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76-42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宁酸(TA)对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初始体重为(2.72±0.22) kg的健康7日龄杜×长×大仔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TA组、PEDV组和PEDV+TA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12 d,分为感染前(第1~8天)和感染后(第9~12天)2个阶段。在第1~8天,TA组和PEDV+TA组仔猪口腔灌服190 mg/kg BW TA,对照组和PEDV组仔猪口腔灌服相同体积的液体代乳料;在第9天,PEDV组和PEDV+TA组仔猪口腔灌服1 mL 106 TCID50/头PEDV悬液(TCID50表示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对照组和TA组仔猪灌服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结果显示:感染PEDV前,TA组仔猪平均日增重(ADG)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感染PEDV后,仔猪ADG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和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5);血清D-木糖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肠道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VH)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面积(VA)显著降低(P<0.05),空肠、回肠和结肠隐窝深度(CD)显著增加(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VH/CD显著降低(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空肠、结肠GSH-Px活性与回肠、结肠T-SOD活性以及空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下降(P<0.05),空肠丙二醛(MDA)含量与十二指肠和结肠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增加(P<0.05)。灌服TA显著缓解了PEDV感染造成的仔猪F/G、腹泻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CD增加(P<0.05),显著缓解了PEDV感染造成的仔猪ADG、空肠VH、十二指肠和空肠VA和VH/CD下降(P<0.05),并显著提高了PEDV感染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GSH-Px活性与结肠T-SOD活性以及十二指肠和结肠T-AOC(P<0.05)。综上所述,190 mg/kg BW TA能提高新生阶段仔猪的平均日增重,降低腹泻率,并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形态缓解PEDV感染造成的仔猪肠道损伤。

  • 阮栋, 林厦菁, 张赛, 刘平祥, 刘金萍, 叶金玲, 丁发源, 程镜蓉, 郑春田,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287-43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代谢能饲粮添加天然植物来源的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对快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血常规指标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720羽22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母鸡,按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代谢能Ⅰ组饲喂基础饲粮代谢能降低0.42 MJ/kg的低代谢能Ⅰ饲粮,低代谢能Ⅰ+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物组饲喂在低代谢能Ⅰ饲粮中添加40 mg/kg叶绿素和0.04 mg/kg维生素B12的饲粮,低代谢能Ⅱ+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物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代谢能降低0.84 MJ/kg的低代谢能Ⅱ饲粮中添加40 mg/kg叶绿素和0.04 mg/kg维生素B12的饲粮。试验期28 d,分为22~42日龄和43~49日龄2个阶段。试验鸡地面平养,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低代谢能Ⅰ组黄羽肉鸡22~49日龄平均日增重和50日龄体重显著降低(P<0.05)。与低代谢能Ⅰ组相比,低代谢能Ⅰ+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组22~49日龄平均日增重和50日龄体重显著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代谢能Ⅰ组黄羽肉鸡全净膛率显著降低(P<0.05),而低代谢能Ⅰ+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组和低代谢能Ⅱ+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组全净膛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和低代谢能Ⅰ组相比,低代谢能Ⅰ+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组胸肌45 min pH和24 h红度(a*)值显著提高(P<0.05),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和低代谢能Ⅰ组相比,低代谢能Ⅰ+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组黄羽肉鸡血液血红蛋白(HGB)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CT)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代谢能Ⅰ+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提高(P<0.05)。4)与低代谢能Ⅰ组相比,低代谢能Ⅰ+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组黄羽肉鸡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低代谢能Ⅰ组相比,低代谢能Ⅰ+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复合组黄羽肉鸡饲粮能量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低代谢能饲粮添加叶绿素和维生素B12可改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提高饲粮能量表观利用率,达到与基础饲粮一样的饲喂效果。

  • 郑爱娟, 陈星, 张广民, 王泽栋, 陈志敏, 常文环, 蔡辉益, 刘国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01-43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对肉仔鸡血清生化、免疫指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科宝肉仔鸡6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500、750和1 000 mg/kg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显著提高21和42日龄肉鸡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尿酸含量,以及21日龄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显著提高21日龄肉鸡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显著提高21日龄肉鸡血清中脂蛋白含量,以及42日龄血清脂蛋白和胆固醇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显著提高21和42日龄肉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显著提高肉鸡的胰腺指数(P<0.05)。6)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显著提高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显著降低回肠隐窝深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促进蛋白质和脂质在肉鸡体内的代谢和周转,并改善了肠道形态,其中添加500 mg/kg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对肉鸡健康和生长的效果最佳。

  • 官丽辉, 刘海斌, 张立永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12-432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硒-黄芪多糖浓缩料(SACF)对坝上长尾鸡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36周龄坝上长尾鸡4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0.3%SACF组)、0.5%(0.5%SACF组)和0.7%(0.7%SACF组)的SACF。试验期5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5%SACF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0.5%SACF组和0.7%SACF组的回肠、盲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回肠、盲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0.5%SACF组的回肠、盲肠pH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0.5%SACF组的回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回肠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0.5%SACF组和0.7%SACF组的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盲肠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0.3%SACF组、0.5%SACF组和0.7%SACF组的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显著增加(P<0.05),0.5%SACF组的腹脂率显著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0.3%SACF组、0.5%SACF组和0.7%SACF组的胸肌和腿肌肉色、剪切力显著增加(P<0.05),0.5%SACF组的胸肌和腿肌滴水损失、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SACF能够提高坝上长尾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改善肠道发育,维持肠道健康。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0.5%的SACF效果较好。

  • 马艳华, 李奎, 沈媛媛, 刘金松, 冯杰, 张瑞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21-433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植物乳杆菌对氨气应激肉鸡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健康的1日龄黄羽肉鸡288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和氨气应激组饲喂基础饲粮,氨气应激+植物乳杆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植物乳杆菌(活菌数为3.5×108 CFU/g)的饲粮。试验期70 d。于试验第63天起,氨气应激组和氨气应激+植物乳杆菌组进行7 d的氨气应激处理,对照组不通氨气。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氨气应激组肉鸡屠宰后胸肌45 min的pH以及45 min和24 h的红度(a*)值显著降低(P<0.05),45 min和24 h的亮度(L*)值以及24 h的蒸煮损失显著提高(P<0.05),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有机物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GPX1、CAT、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氨气应激组相比,氨气应激+植物乳杆菌组肉鸡屠宰后胸肌45 min和24 h的pH以及24 h的a*值显著提高(P<0.05),24 h的L*值以及24和48 h的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T-SOD、CAT和GPX活性及T-AOC显著提高(P<0.05),SOD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能够提高氨气应激肉鸡胸肌肌肉品质,改善肌肉成分,并通过调控Nrf2信号通路增强肌肉抗氧化能力,缓解氨气应激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

  • 李香月, 李军国, 李俊, 来光明, 董颖超, 牛力斌, 商方方, 杨洁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31-43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脂膨化大豆添加比例对肉鸡颗粒饲料质量、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养分表观代谢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9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不添加全脂膨化大豆的颗粒饲料,试验组饲喂分别添加5%、10%和15%全脂膨化大豆的颗粒饲料。饲喂期分为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显示:1)无论是试验前期还是后期,肉鸡颗粒饲料的硬度和颗粒耐久性(PDI)均随全脂膨化大豆添加比例的提高而降低,但5%和10%组颗粒饲料的质量符合正常颗粒饲料质量要求。2)试验前期,10%和15%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5%组和对照组(P<0.05),同时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组(P<0.05)。试验后期和全期,10%和15%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全脂膨化大豆对肉鸡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肉鸡对粗蛋白质的表观代谢率随着全脂膨化大豆添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10%和15%组肉鸡的干物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组(P<0.05)。10%组肉鸡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0%组肉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显著低于15%组(P<0.05);5%和10%组肉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5%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0%的全脂膨化大豆时颗粒饲料的质量符合正常颗粒饲料质量要求,并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消化性能、脂肪利用率和血清IgA含量。

  • 王璐, 王玉诗, 史文辉, 宋泽和, 贺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41-435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测定不同酸价米糠的常规养分,并评定不同日龄黄羽肉鸡对不同酸价米糠的表观代谢能(AME)、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及回肠可消化能(IDE)。试验采用3(酸价)×2(添加比例)双因子试验设计,外加基础饲粮对照组。试验选取504羽1日龄的雄性黄羽肉鸡,在10和24日龄时,各选取252只肉鸡称重转移至代谢笼,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其余6组分别饲喂6种试验饲粮。分别在黄羽肉鸡14~16日龄和28~30日龄采用全收粪法测定饲粮的AME和AMEn,在17和31日龄采用回肠末端食糜法测定饲粮的IDE,并通过回归法估算不同酸价米糠的AME、AMEn及IDE。结果表明:米糠的总能、粗脂肪及粗蛋白质含量均随其酸价的升高而降低,其中总能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14~16日龄黄羽肉鸡对3种酸价的米糠的AME、AMEn、IDE分别为11.92、11.80、11.71 MJ/kg(酸价5.56 mg KOH/g);13.26、12.87、12.69 MJ/kg(酸价9.74 mg KOH/g);9.22、8.79、9.60 MJ/kg(酸价13.17 mg KOH/g);28~30日龄黄羽肉鸡对3种酸价的米糠的AME、AMEn、IDE分别为10.30、10.13、10.29 MJ/kg(酸价5.56 mg KOH/g);10.84、10.46、10.22 MJ/kg(酸价9.74 mg KOH/g);9.81、9.24、9.69 MJ/kg(酸价13.17 mg KOH/g);米糠添加比例对黄羽肉鸡AME、AMEn、IDE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不同酸价的米糠养分含量不同;为避免添加米糠导致饲粮有效能值降低,米糠在黄羽肉鸡饲养前期饲粮中的推荐添加比例为15%以下,该添加比例下米糠酸价小于13.17 mg KOH/g即可;在黄羽肉鸡饲养后期饲粮中米糠的推荐添加比例为30%以下,其酸价越低,饲喂效果越好。

  • 任阳光, 田翊翔, 赵玉点, 司素锦, 侯萌, 蒋瑞瑞, 康相涛, 宫玉杰, 田亚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52-43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激发性益生元(STB)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2×4双因素试验设计,使用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2种基础饲粮,并分别添加4个不同剂量(0、50、100和200 mg/kg)的STB,共配制8种饲粮。选取1 280只1日龄健康且体重接近的817肉鸡,随机分为8组,分别饲喂上述对应的8种饲粮,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公母各占1/2。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在小麦-豆粕型饲粮中,与未添加STB相比,添加100 mg/kg STB显著提高肉鸡42日龄体重以及22~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ADG)(P<0.05)。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与未添加STB相比,添加100 mg/kg STB显著提高肉鸡21日龄体重和1~21日龄ADG(P<0.05),显著降低22~42日龄和1~42日龄料重比(F/G)(P<0.05);添加200 mg/kg STB显著提高42日龄体重和1~42日龄ADG(P<0.05)。2)与未添加STB相比,在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 STB极显著提高肉鸡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1),极显著降低回肠隐窝深度(P<0.01)。3)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与未添加STB相比,添加200 mg/kg STB显著提高肉鸡回肠溶质载体家族5成员1(SLC5A1)、溶质载体家族15成员1(SLC15A1)、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2(SLC2A2)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P<0.05)。在小麦-豆粕型饲粮中,与未添加STB相比,添加100 mg/kg STB显著提高肉鸡回肠SLC5A1、SLC2A2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知,饲粮添加STB能够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改善回肠形态结构,并提高回肠屏障功能及消化和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维持肉鸡肠道健康;在小麦-豆粕型和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100和200 mg/kg STB效果较好。

  • 邵坤, 刘晓龙, 王星杰, 谭子超, 任金山, 王述柏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62-43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化复合植物油粉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机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机能的影响。将12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组饲喂以乳化复合植物油粉为脂肪源的饲粮,对照组饲喂以常规大豆油为脂肪源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试验组各阶段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2日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肉鸡在1~21日龄、22~42日龄对饲粮粗脂肪的表观利用率以及22~42日龄对饲粮钙的表观利用率表现为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十二指肠食糜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乳化复合植物油粉作为肉鸡油脂类饲粮原料对肉鸡生长性能等指标上的作用效果优于豆油。

  • 黄金贵, 张勇, 李方方, 张瑞阳, 尹达菲, 朱宇旌, 李雪平, 尹孟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70-43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被屎肠球菌(EEF)、枯草芽孢杆菌(BS)及其复合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指数、免疫器官指数和盲肠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从而探究益生菌对肉鸡生长的调控机制。选用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雄性肉鸡4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6个重复,每个重复有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200 g/t EEF(活菌数为2.0×1010 CFU/g)、200 g/t BS(活菌数为2.0×1010 CFU/g)、200 g/t EEF+200 g/t BS的试验饲粮,饲养至42日龄进行屠宰、采样。结果显示:试验前期(1~14日龄),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联合添加EEF、BS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肉鸡的末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或P<0.01),单独添加EEF或联合添加EEF、BS显著提高了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单独添加EEF显著降低了肉鸡的料重比(F/G)(P<0.05);试验中期(15~28日龄),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联合添加EEF、BS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肉鸡的FBW(P<0.05或P<0.01),单独添加BS显著提高了肉鸡的ADFI(P<0.05);试验后期(29~42日龄),单独添加EEF、BS显著提高了肉鸡的FBW(P<0.05),联合添加EEF、BS显著降低了肉鸡的ADFI(P<0.05),单独添加EEF、BS显著降低了肉鸡的F/G(P<0.05);试验全期(1~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联合添加EEF、BS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肉鸡的ADG(P<0.05或P<0.01),单独添加BS显著提高了肉鸡的ADFI(P<0.05),联合添加EEF、BS显著降低了肉鸡的ADFI(P<0.05),单独或联合添加EEF、BS显著降低肉鸡的F/G(P<0.05),单独或联合添加EEF、BS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肉鸡的欧洲效益指数(EPI)(P<0.05或P<0.01),单独添加EEF、BS显著降低了肉鸡的死淘率(MER)(P<0.05)。42日龄时,单独或联合添加EEF、BS显著提高了肉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P<0.05),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肉鸡十二指肠内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肉鸡十二指肠相对长度、空肠相对质量、空肠相对长度、回肠相对质量和回肠相对长度(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肉鸡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或P<0.01);单独添加EEF或联合添加EEF、BS显著提高了盲肠微生物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P<0.05)。综上所述,单独或联合添加EEF、BS均可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提高消化机能和免疫能力,且以联合添加时效果较佳;此外,单独添加EEF或联合添加EEF、BS还可改善肉鸡的盲肠菌群结构,提高盲肠菌群的多样性。

  • 樊政, 刘远斌, 张翘楚, 宋亚汝, 楚丽翠, 侯丹熹, 左建军, 王伟唯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387-440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苯甲酸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联合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40只1日龄817雌性肉仔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CON组)和模型组(CP组)肉仔鸡饲喂基础饲粮;苯甲酸组(BA组)肉仔鸡饲喂基础饲粮+1 000 mg/kg苯甲酸。CP组和BA组肉仔鸡分别于12日龄感染艾美尔球虫,于16~19日龄期间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联合感染显著降低了1~21日龄和1~28日龄肉鸡的平均末重(FBW)、平均日增重(ADG)及22~28日龄和1~28日龄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显著提高了肉鸡21日龄时的肝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显著提高了肉鸡21日龄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28日龄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肉鸡21日龄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肉鸡21日龄时空肠和28日龄时回肠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H/CD)(P<0.05),显著提高了肉鸡28日龄时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CD)(P<0.05);显著上调了肉鸡21日龄时空肠IL-1β、回肠白细胞介素-8(IL-8)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下调了肉鸡21日龄时空肠闭合小环蛋白-1(ZO-1)、黏蛋白-2(MUC-2)及28日龄时空肠ZO-1、回肠闭锁蛋白(Occludin)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P<0.05)。2)与CP组相比,添加苯甲酸可显著缓解因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联合感染导致的肉鸡FBW、ADG及ADFI的降低(P<0.05);显著降低受感染肉鸡21日龄时肝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显著降低受感染肉鸡21日龄时血清中TNF-α含量(P<0.05);显著提高受感染肉鸡21和28日龄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5);显著提高受感染肉鸡21日龄时空肠和回肠VH/CD、回肠绒毛高度(VH)及28日龄时空肠VH/CD(P<0.05);显著降低受感染肉鸡28日龄时空肠CD(P<0.05);显著降低受感染肉鸡21日龄时回肠IL-8、TNF-α及28日龄时回肠IL-8 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受感染肉鸡28日龄时空肠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苯甲酸能有效缓解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联合感染对1~28日龄肉鸡造成的肠道炎症及肠道屏障损伤,增强肉鸡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组织形态,维护肠道健康,从而提高生长性能。

  • 许天政, 班明政, 陈琴, 黄燕化, 林佳乐, 陆胜涛, 施晓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02-44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氨基葡萄糖(GlcN)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360只1日龄柳州麻花肉仔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0.10%、0.20%和0.30%的GlcN。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05%和0.10% GlcN组的7、14、21和28日龄体重显著升高(P<0.05),0.10% GlcN组的1~7日龄、22~28日龄和1~28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0.05% GlcN组的8~14日龄和1~28日龄平均日增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0.05%和0.10% GlcN组的1~7日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GlcN添加水平与肉仔鸡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当GlcN添加水平分别为0.113%、0.119%和0.113%时,肉仔鸡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达到最大。3)与对照组相比,0.05%、0.10%和0.20% GlcN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钙和磷表观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0.10%和0.20% GlcN组的总能表观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0.05%、0.10%和0.20%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0.10%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量GlcN可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代谢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本试验条件下,1~28日龄周柳州麻花肉仔鸡的饲粮适宜GlcN添加水平为0.11%~0.12%。

  • 孟帅, 王宏, 吴春桃, 李大刚, 谢小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10-441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α-单月桂酸甘油酯(α-GML)对麻黄仔鸡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健康状态良好的1日龄麻黄母仔鸡180只,按照体重相近原则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1 000、2 000 mg/kg α-GML。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000、2 000 mg/kg α-GML可显著提高麻黄仔鸡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000、2 000 mg/kg α-GML可显著降低麻黄仔鸡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500、2 000 mg/kg α-GML可显著提高麻黄仔鸡空肠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1 000 mg/kg α-GML可极显著上调麻黄仔鸡空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量(P<0.01),并显著提高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α-GML可显著提高麻黄仔鸡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屏障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结合各项指标,推荐在1~21日龄的麻黄仔鸡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的α-GML。

  • 刘怡帆, 张传凯, 何刘宽, 全英凯, 卜亚欧, 张立阳, 高腾云, 付彤, 廉红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20-443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周期性波动对奶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体重为(569.23±47.12) kg、泌乳天数为(150.32±19.10) d、产奶量为(22.23±2.80) kg/d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4头,随机分为3组:波动CP水平饲粮(OP)组,即以48 h间隔饲喂高CP水平饲粮(HP,CP水平为18.05%)和低CP水平饲粮(LP,CP水平为14.04%);HP组(CP水平为18.05%);稳定CP水平饲粮(SP)组(CP水平为16.05%),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奶牛。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1)饲粮CP水平周期性波动对奶牛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2)波动周期第1天,OP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HP组(P<0.01);第4天,OP组EE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HP组(P<0.05),显著高于SP组(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SP组(P<0.01)。3)波动周期第1天,OP组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HP组(P<0.05);第2天,OP组瘤胃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SP组(P<0.01);第3天和第4天,OP组瘤胃氨态氮浓度均极显著低于HP组(P<0.01)。4)波动周期第1天,OP组瘤胃丁酸浓度极显著低于HP组(P<0.01),极显著高于SP组(P<0.01),丙酸浓度显著高于HP组和SP组(P<0.05);第2天,OP组瘤胃丙酸浓度极显著低于SP组(P<0.01),与HP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第3天,OP组瘤胃丁酸浓度显著低于HP组(P<0.05);第4天,OP组瘤胃乙酸浓度显著高于SP组(P<0.05),丁酸浓度显著高于HP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CP水平周期性波动能够在饲喂低CP饲粮时期提高奶牛的EE、ADF表观消化率,以及提高瘤胃乙酸和丁酸的浓度,有利于促进瘤胃微生物吸收利用饲粮中的CP以及增加尿素氮循环,从而促进奶牛吸收利用氮,减少氮排放。

  • 崔亚芳, 王丽娜, 张兴华, 卢云德, 沈顺立, 贾进, 何阳, 曹兵海, 苏华维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32-44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新鲜大蒜对肉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24头月龄相近、体重为(383±51) kg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0.5%和1.0%大蒜添加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干物质基础)中添加0.5%和1.0%新鲜大蒜。预试期15 d,正试期152 d。结果表明:1)随着大蒜添加水平的提高,肉牛终末体重(P=0.079)和平均日增重(ADG)(P=0.062)有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干物质采食量(DMI)和摄入氮含量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0.5%大蒜添加组ADG有高于对照组和1.0%大蒜添加组的趋势(P=0.062),终末体重、DMI和摄入氮含量显著高于1.0%添加组(P<0.05);0.5%大蒜添加组料重比在数值上低于其他2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其他氮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大蒜对肉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无显著影响(P>0.05)。3)0.5%大蒜添加组肉牛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大蒜添加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0.5%大蒜添加组(P<0.05),而各组间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4)经济效益分析表明,0.5%大蒜添加组平均每日毛利润最高,与对照组和1.0%大蒜添加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0.83和11.72元。综上可知,在饲粮中添加0.5%新鲜大蒜可以提高肉牛DMI、ADG和经济效益。

  • 刘洁, 李伟, 李鑫, 任二军, 刘进军, 王朋然, 韩学良, 张英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42-44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相同饲养条件下道赛特羊、湖羊和小尾寒羊羔羊生长性能、能量和蛋白质消化代谢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差异,为不同品种羔羊精准饲养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选取同一产房、同一胎次出生的1日龄不同品种羔羊30只,其中道赛特羔羊、小尾寒羊羔羊、湖羊羔羊各10只,相同饲养管理模式下进行120 d的饲养试验,测定生长性能,并于断奶后1个月进行消化代谢试验,1、10、20、70、90、120日龄进行血液样品采集和血清免疫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道赛特羊各日龄体重均显著高于湖羊和小尾寒羊(P<0.05)。2)道赛特羊和湖羊的总能、甲烷能、消化能和代谢能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道赛特羊的氮沉积显著高于湖羊和小尾寒羊(P<0.05)。3)试验期羔羊腹泻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道赛特羊、湖羊和小尾寒羊。4)20日龄时,道赛特羊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湖羊(P<0.05),道赛特羊的血清IL-18和IgG含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90日龄时,湖羊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和IgA含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道赛特羊和湖羊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FN-γ、IgG、IgM含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120日龄时,道赛特羊的血清IL-1β、IL-6、IL-18、IFN-γ、IgA、IgG含量显著高于湖羊和小尾寒羊(P<0.05)。由此可见,与湖羊和小尾寒羊相比,道赛特羊的营养物质利用率和免疫水平较高,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性能和较低的腹泻率。

  • 陈颜旭, 古再丽努尔·艾麦提, 郭同军, 郭雪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53-446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为了探索不同万寿菊粕水平对绵羊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体重为(28.30±3.95) kg的杜泊羊×湖羊杂交F1代公羊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只。各组饲喂不同饲粮,对照组(CK组)饲粮不添加万寿菊粕,A组、B组、C组、D组饲粮中分别添加5%、15%、25%和35%万寿菊粕。试验期4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在第31天,从各组中随机选取4只公羊,经口腔采集瘤胃液,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瘤胃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组样品共获得1 068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OTU 296个;D组ACE指数极显著低于CK组(P<0.01),C组显著低于CK组(P<0.05)。D组Chao1指数极显著低于CK组(P<0.01),C组显著低于CK组(P<0.05)。D组Shannon指数极显著低于CK组(P<0.01)。各组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D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CK组(P<0.01),C组显著高于CK组(P<0.05);C组和D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CK组(P<0.01);B组、C组和D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CK组(P<0.01),D组显著低于A组(P<0.05);C组和D组蓝藻菌门的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CK组(P<0.01),D组显著低于A组(P<0.05);C组和D组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CK组(P<0.01),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显著高于CK组(P<0.05)。属水平上的优势菌为普雷沃氏菌属、拟杆菌属、解琥珀酸菌属和奎因氏菌属。D组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CK组(P<0.01);D组解琥珀杆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CK组(P<0.01),A组显著高于CK组(P<0.05),B组和C组极显著低于A组(P<0.01),显著低于CK组(P<0.05);C组和D组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组(P<0.05)。D组厌氧弧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CK组(P<0.01)。综上所述,在绵羊饲粮中添加万寿菊粕水平为5%~15%时,不会影响绵羊瘤胃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当添加万寿菊粕水平在25%~35%时,会降低绵羊瘤胃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绵羊的菌群结构,增加拟杆菌门和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且普雷沃氏菌属和密螺旋体属相对丰度与万寿菊粕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 杨泉, 王云, 张晨, 张桂国, 张崇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65-44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对德州驴饲粮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不同测定方法进行比较。试验选用体重(128.5±5.0) kg左右的9月龄德州驴公驴12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4头驴),分别饲喂单一饲草苜蓿颗粒、含60%粗料的高粗料全混合日粮颗粒(TMR-1)和含30%粗料的低粗料全混合日粮颗粒(TMR-2)这3种颗粒型饲粮,每种饲粮独立地利用全收粪法、酸性洗涤木质素(ADL)法和盐酸不溶灰分(AIA)法进行消化试验。消化试验共16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 d。德州驴饲养在单体代谢笼内,全收粪法在正试期内24 h值班,粪便随排随收,于每天08:00准确记录排粪量和采食量;ADL法与AIA法在正试期内每天取3次新鲜粪样,每次约100 g。利用ADL法、AIA法和全收粪法分别测定德州驴饲粮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1)测定相同饲粮时,ADL法测得的消化能(DE)以及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无氮浸出物(NFE)、碳水化合物(CHO)、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HCEL)和纤维素(CEL)的表观消化率与全收粪法基本一致,均差异不显著(P>0.05);AIA法测得的DE以及DM、OM、CP、EE、CF、NFE、CHO、NDF、ADF、HCEL和CEL的表观消化率则显著高于全收粪法(P<0.05)。2)采用相同方法(ADL法)测定德州驴对不同粗料水平饲粮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时,TMR-2的DE以及DM、OM、CP、EE、NFE和CHO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TMR-1和苜蓿颗粒(P<0.05)。综上所述,ADL可以作为理想的内源指示剂测定德州驴饲粮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着颗粒型饲粮中粗料水平的升高,德州驴对饲粮中DE以及DM、OM、CP、EE、NFE和CHO的表观消化率逐渐降低。

  • 杨明容, 周美玉, 李达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75-448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艾叶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体格健壮、初始体质量为(14.76±0.28) g的健康草鱼幼鱼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2.0%(Ⅰ组)、4.0%(Ⅱ组)、8.0%(Ⅲ组)和16.0%(Ⅳ组)的艾叶粉的试验饲料。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Ⅱ组和Ⅲ组的末重、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Ⅲ组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Ⅱ组和Ⅲ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的肝脏溶菌酶(LZ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和Ⅲ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Ⅱ组、Ⅲ组和Ⅳ组的血清LZ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的血清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和Ⅲ组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组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和Ⅱ组的血清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Ⅱ组和Ⅲ组的肠道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艾叶粉可以促进草鱼幼鱼生长,改善肌肉营养品质,提高草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以及消化酶活性。综合考虑,草鱼幼鱼饲料中艾叶粉添加水平以4.0%~8.0%为宜。

  • 冯鹏霏, 潘传燕, 马华威, 陈秀荔, 杨琼, 陈子桂, 冯勇翔, 唐东姣, 李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85-449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马尾藻多糖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5.02±0.05) g杂交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0%、0.20%、0.40%、0.60%和0.80%的马尾藻多糖,喂养杂交黄颡鱼60 d后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1)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60%时,与对照组相比,杂交黄颡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杂交黄颡鱼血清总蛋白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且在马尾藻多糖添加量为0.60%及以上时,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80%时,杂交黄颡鱼胃和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且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4)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80%时杂交黄颡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以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综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消化酶活性,建议杂交黄颡鱼[(5.02±0.05) g]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60%。

  • 韩光明, 张家宏, 吴雷明, 寇祥明, 叶小梅, 覃宝利, 毕建花, 王守红, 徐荣, 马林杰, 张诚信, 杨婷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495-450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粉(BSFL)替代鱼粉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体组成及免疫力的影响。以含8%鱼粉的实用饲料(G0)为对照,以黑水虻幼虫粉替代实用饲料中20%(G20)、40%(G40)、60%(G60)、80%(G80)和100%(G10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取平均体重为(10.30±0.16) g的克氏原螯虾虾苗630尾,随机分为6组(G0、G20、G40、G60、G80和G10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6组试验虾投喂对应的试验饲料90 d。结果显示:随着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G40组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G100组(P<0.05),且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100组(P<0.05);根据回归方程,当饲料中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比例为34.25%时,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最高;各替代组(G20~G100组)雌虾和雄虾的末均重、末均体长、腹肉率、肝胰腺指数(G60组除外)、性腺指数等形体指标与对照组(G0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G40组体重>50 g的个体比例为17.86%,约为对照组的2倍;G80和G100组雌虾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20和G40组雌虾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雄虾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之间血淋巴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G40组血淋巴中总蛋白、白蛋白和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G100组(P<0.05);G20组血淋巴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G0、G80和G100组(P<0.05),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G60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G80组(P<0.05)。综上所述,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34.25%的鱼粉时,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最佳,并有利于提高个体规格;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20%~40%的鱼粉可提高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以及部分免疫酶活性,进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 贺邱雨晴, 邸维啸, 苟丹, 宫攀科, 唐璐, 常亚青, 丁君, 左然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07-451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投喂模式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及性腺发育、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1:设置饲料组(投喂配合饲料)和海带组(投喂海带),每组6只海胆,均持续投喂85 d。试验2:设置饲料组和海带组,每组6只海胆,其中饲料组前85 d投喂配合饲料,后78 d投喂海带;海带组持续投喂海带163 d。结果表明:1)试验1和试验2结束时,海带组海胆的增重率显著高于饲料组(P<0.05)。与试验1相比,试验2饲料组海胆的增重率及海带组海胆的增重率、消化道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2)试验1结束时,海带组海胆的性腺指数显著低于饲料组(P<0.05)。试验1和试验2结束时,饲料组海胆性腺的红度(a*)、黄度(b*)值均显著低于海带组(P<0.05),而亮度(L*)值均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与试验1相比,试验2饲料组和海带组海胆性腺的L*、a*、b*值均显著提高(P<0.05)。3)试验1结束时,饲料组海胆性腺的硬度显著低于海带组(P<0.05);试验2结束时,饲料组海胆性腺的黏附性和内聚性均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与试验1相比,试验2饲料组海胆性腺的内聚性、弹性、胶着性、咀嚼性及海带组海胆性腺的弹性均显著提高(P<0.05)。4)试验1结束时,饲料组海胆性腺的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试验2结束时,饲料组海胆性腺的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与试验1相比,试验2海带组海胆性腺的EAA、总氨基酸(TAA)、NEAA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5)试验1和试验2结束时,饲料组海胆性腺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和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显著低于海带组(P<0.05),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与试验1相比,试验2饲料组和海带组海胆性腺的EPA、∑n-3 PUFA含量和n-3/n-6 PUFA均显著提高(P<0.05),饲料组海胆性腺的二十碳四烯酸(ARA)含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投喂配合饲料虽然提高了海胆的性腺指数,但降低了海胆的生长和性腺感官品质。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相比,使用配合饲料-海带接力的投喂模式可提高海胆性腺的颜色、质地和必需脂肪酸含量。

  • 吴琼, 涂剑峰, 益西次能, 孙艳发, 高荣, 陈芳, 李焰, 邢秀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20-45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茶多酚对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蛋品质、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280日龄健康的美国七彩雉鸡30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400 mg/kg茶多酚。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00、400 mg/kg组平均蛋重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200、400 mg/kg组屠宰重、屠宰率和胸肌率显著提高(P<0.05),400 mg/kg组腿肌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200、400 mg/kg组蛋壳厚度和蛋白高度显著提高(P<0.05),400 mg/kg组蛋形指数显著提高(P<0.05),但蛋黄指数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200、400 mg/kg组肌肉亮度、红度和黄度值显著提高(P<0.05),肌肉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400 mg/kg组肌肉pH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200、400 mg/kg组肌肉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200、400 mg/kg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00 mg/kg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7)与对照组相比,200 mg/kg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400 mg/kg组血清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雉鸡饲粮中添加400 mg/kg的茶多酚提高了平均蛋重、屠宰重、腿肌率、蛋白高度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了肌肉胆固醇含量和料蛋比,对蛋品质、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马婷婷, 余嘉豪, 伏志奇, 陈艾玲, 钟雅静, 陶旭哲, 付晶, 黄燕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30-45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硒源对种鸽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96对体重[(1 154.19±38.35) g/对]相近、健康的24月龄银王种鸽,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对种鸽。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硒的基础饲粮,3个不同硒源组分别饲喂添加0.3 mg/kg(以硒计)亚硒酸钠、酵母硒和纳米硒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硒源组平均蛋重均显著提高(P<0.05),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组产蛋间隔显著缩短(P<0.05);纳米硒组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但饲粮添加不同硒源对种鸽产蛋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亚硒酸钠组蛋壳厚度显著提高(P<0.05);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组蛋黄颜色显著提高(P<0.05);纳米硒组蛋形指数和哈氏单位显著提高(P<0.05);但饲粮添加不同硒源对种鸽其他蛋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硒源组鸽蛋硒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酵母硒组鸽蛋硒含量最高;纳米硒组鸽蛋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饲粮添加不同硒源对鸽蛋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硒源组蛋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组蛋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纳米硒组蛋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硒源组种鸽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亚硒酸钠组种鸽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提高(P<0.05);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组种鸽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亚硒酸钠组相比,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组种鸽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不同硒源均可以提高种鸽的产蛋性能,改善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促进硒在鸽蛋中的沉积,提高蛋黄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纳米硒效果相对较好。

  • 张妍璘, 莫婉怡, 张穗玲, 杨梦林, 王梓颖, 高红燕, 吕艳涛, 王玮, 黄燕华, 彭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41-45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冬季不同带仔模式对乳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肉品质及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144对年龄和体重相近、繁殖性能相似的欧洲米马斯白鸽,随机分成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对种鸽。各组每对种鸽分别哺育2(2+2组)、3(2+3组)、4只(2+4组)乳鸽。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2+4组的乳鸽的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均显著低于2+2组和2+3组(P<0.05),2+2组和2+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2+4组的心脏和肌胃重量显著低于2+2组(P<0.05),2+2组和2+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4组的心脏、肝脏和腺胃指数显著高于2+2组和2+3组(P<0.05),2+2组和2+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脾脏、胸腺和法氏囊重量和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3)2+4组的胸肌24 h pH和亮度(L*)值显著高于2+2组(P<0.05),胸肌黄度(b*)值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2+2组(P<0.05),2+3组和2+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乳鸽屠体重和胸肌重与胸肌滴水损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胸肌L*值、24 h pH呈显著负相关(P<0.05)。5)2+3组乳鸽空肠绒毛高度(VH)显著高于2+2组(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显著高于2+2组和2+4组(P<0.05)。2+3组和2+4组乳鸽回肠上皮细胞厚度(ECT)显著低于2+2组(P<0.05)。6)2+3组和2+4组的总利润比2+2组分别增加了36和139元。由此可见,带仔数的增加可以提高鸽场的经济效益,但带仔数过高会提高乳鸽死亡率,乳鸽的生长速度和肉品质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综合上述指标,建议冬季乳鸽生产采用2+3的带仔模式。

  • 张妍璘, 杨梦林, 张薇, 黄卫瑛, 郑世奇, 吕艳涛, 高红燕, 王玮, 黄燕华, 彭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53-456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类型对乳鸽屠宰性能、肉品质、糖代谢、脂代谢、氧化应激及肌纤维发育的影响。选取108对生产性能相近且同一天带仔的欧洲米玛斯白鸽,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对种鸽。各组分别饲喂原粮(原粮组)、50%原粮+50%颗粒料(原粮+颗粒料组)以及颗粒料(颗粒料组)3种等能等氮饲料。每对种鸽哺育4只乳鸽,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原粮组相比,颗粒料组乳鸽的胸肌重显著降低(P<0.05),原粮+颗粒料组、颗粒料组乳鸽的屠宰率显著升高(P<0.05),颗粒料组乳鸽的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2)与原粮组相比,颗粒料组乳鸽的胸肌45 min pH显著升高(P<0.05),原粮+颗粒料组乳鸽的胸肌滴水损失显著升高(P<0.05)。颗粒料组乳鸽的胸肌45 min亮度(L*)值显著高于原粮+颗粒料组(P<0.05)。3)与原粮组相比,颗粒料组乳鸽的胸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原粮组相比,颗粒料组乳鸽的胸肌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总抗氧化活力(T-AOC)显著升高(P<0.05)。5)与原粮组相比,原粮+颗粒料组乳鸽的胸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均显著降低(P<0.05)。6)相关性分析发现,乳鸽胸肌尿素氮(UN)含量与胸肌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胸肌总胆固醇(T-CHO)含量、胸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与胸肌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见,饲喂颗粒料会造成乳鸽肌肉发育受阻,对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肉品质变差。因此,在设计种鸽饲粮时除了考虑营养素以外,还要考虑饲粮类型,以免影响乳鸽肌肉发育和肉品质。

  • 陶旭哲, 陈艾玲, 马婷婷, 伏志奇, 钟雅静, 王育川, 余嘉豪, 付晶, 黄燕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64-45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种鸽饲粮添加不同硒源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系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体况良好且体重[(15.62±0.59) g]相近的1日龄乳鸽384只和健康种鸽96对,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乳鸽和4对种鸽。每对种鸽以“2+4”的饲养模式哺育乳鸽至28日龄。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硒的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 mg/kg(以硒计)的亚硒酸钠(亚硒酸钠组)、酵母硒(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纳米硒组)。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种鸽饲粮添加不同硒源对乳鸽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各试验组乳鸽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组血清甘油三脂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纳米硒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血清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各组间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组乳鸽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纳米硒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4)各试验组乳鸽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谷胱甘肽过氧化酶2(GPX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3(GPX3)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纳米硒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谷胱甘肽过氧化酶1(GPX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种鸽饲粮添加不同硒源能够改善乳鸽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上调肝脏中硒蛋白GPXs基因的表达,其中酵母硒和纳米硒效果相对较好。

  • 狄斌, 杨国峰, 廖维连, 贺佳仪, 钟辛悦, 郭娉婷, 高玉云, 金灵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75-45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平纳米铜碳复合物(NCCC)对断奶伊拉兔生长性能和空肠机械屏障的影响。试验选取35日龄断奶伊拉兔2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低剂量组(基础饲粮+50 mg/kg NCCC)、中剂量组(基础饲粮+100 mg/kg NCCC)、高剂量组(基础饲粮+200 mg/kg NCCC)和抗生素组(基础饲粮+60 mg/kg盐霉素)。试验从仔兔35日龄开始,持续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 mg/kg NCCC可显著提高断奶伊拉兔的平均日增重(P<0.05),饲粮中添加100和200 mg/kg NCCC可显著降低断奶伊拉兔的腹泻率(P<0.05),但添加不同水平的NCCC对断奶伊拉兔全净膛率、半净膛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100 mg/kg NCCC显著降低断奶伊拉兔蚓突指数(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NCCC显著降低了断奶伊拉兔胸腺指数(P<0.05),而添加不同水平的NCCC对断奶伊拉兔的脾脏指数和圆小囊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NCCC均可显著提高断奶伊拉兔空肠绒毛高度(P<0.05),且添加200 mg/kg NCCC可显著提高断奶伊拉兔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P<0.05)。在基因表达方面,饲粮中添加200 mg/kg NCCC可显著促进断奶伊拉兔空肠黏膜中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而饲粮中添加50 mg/kg NCCC可显著促进断奶伊拉兔空肠黏膜中闭锁蛋白(OCLN)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在饲粮中添加NCCC可通过提高断奶伊拉兔平均日增重、降低腹泻率、提高空肠绒毛高度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来修复断奶伊拉兔的空肠机械屏障损伤。

  • 任晓丽, 皇甫和平, 王军, 靳双星, 王俊东, 石冬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87-459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对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向MAC-T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FB1处理培养液培养24 h,分析AFB1对MAC-T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促炎细胞因子含量和基因表达以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2.5、5.0、10.0和20.0 μmol/L AFB1处理MAC-T细胞均能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升高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2)与对照组(0 μmol/L AFB1)相比,5.0、10.0和20.0 μmol/L AFB1处理MAC-T细胞使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5.0 μmol/L AFB1处理使MAC-T细胞中IL-1βIL-8和TNF-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10.0 μmol/L AFB1处理使MAC-T细胞中IL-1βIL-6、IL-8和TNF-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1),20.0 μmol/L AFB1处理使MAC-T细胞中IL-1βIL-6、IL-8和TNF-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3)与对照组相比,10.0和20.0 μmol/L AFB1处理使MAC-T细胞中磷酸化P65(p-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α(p-IκB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上述结果提示,AFB1通过促进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和激活NF-κB信号通路,引起MAC-T细胞发生炎性反应。

  • 郭咏梅, 石惠宇, 闫素梅, 史彬林, 郭晓宇, 赵艳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596-46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脂多糖(LPS)作为应激源,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氧化损伤,旨在探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LPS诱导的BM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确定抑制细胞氧化损伤的适宜IL-1Ra浓度。第3代贴壁生长的BMEC被随机分为12个组:对照组(无LPS,无IL-1Ra)、LPS组(1.0 μg/mL LPS)、单独添加IL-1Ra(0.25、0.50、1.00、5.00和10.00 ng/mL)组、同时添加IL-1Ra与LPS(0.25 ng/mL IL-1Ra+1.0 μg/mL LPS、0.50 ng/mL IL-1Ra+1.0 μg/mL LPS、1.00 ng/mL IL-1Ra+1.0 μg/mL LPS、5.00 ng/mL IL-1Ra+1.0 μg/mL LPS、10.00 ng/mL IL-1Ra+1.0 μg/mL LPS)组,每组设6个重复。不同处理的工作液作用于细胞6 h后,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RGR),并且收集细胞和培养液测定抗氧化指标和炎性因子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添加不同浓度的IL-1Ra对R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rxR1)、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单独添加不同浓度IL-1Ra对白细胞介素-1(IL-1)的生成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5)。与LPS组相比,同时添加LPS和1.00 ng/mL IL-1Ra能显著提高RGR(P<0.05),显著增加GPx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T-AOC,并显著降低IL-1、IL-6、TNF-α、MDA、ROS、iNOS、NO含量(P<0.05)。结果提示,单独添加IL-1Ra可以专一性的抑制BMEC内IL-1的产生,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不显著;LPS加速了BMEC氧化还原水平的失衡,IL-1Ra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且IL-1Ra的适宜作用浓度为1.00 ng/mL。

  • 刘峰成, 孟田田, 郅可欣, 龚番文, 李泽政, 陈乐乐,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04-46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诱导肉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本试验通过分离和消化白羽肉鸡脾脏组织,成功培养出原代淋巴细胞,并能稳定传代。通过构建正常细胞模型(37 ℃)和热应激细胞模型(42 ℃培养3 h),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并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15、30、60 μg/mL)。运用CCK8法测定热应激对脾脏淋巴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取脾脏淋巴细胞上清液,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测量LDH活性;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检测脾脏细胞凋亡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凋亡蛋白的含量;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量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提取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SP70、肿瘤抑制因子53(p53)、凋亡激活因子-1(APAF-1)、肿瘤抑制因子65(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肿瘤抑制因子38(p38)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热应激处理导致淋巴细胞增殖显著下降(P<0.05),LDH活性显著增加(P<0.05)。用15、30、60 μg/mL白藜芦醇处理脾脏淋巴细胞并热应激培养时,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LDH活性显著下降(P<0.05)。热应激会造成淋巴细胞凋亡和损伤,添加白藜芦醇后显著降低了细胞凋亡率(P<0.05)。热应激导致淋巴细胞的p53含量和p53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B淋巴细胞瘤-2(Bcl-2)含量显著降低(P<0.05),Bcl-2相关X蛋白(Bax)含量显著增加(P<0.05)。热应激时添加或正常条件下添加白藜芦醇会使Bcl-2含量显著增加(P<0.05),Bax含量显著降低(P<0.05),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 9)含量显著降低(P<0.05),APAF-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热应激时添加白藜芦醇对p53蛋白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白藜芦醇可以剂量依赖性增加细胞增殖、减轻细胞凋亡等,从而减轻热应激导致的脾脏淋巴细胞的损伤。

  • 雷琼, 郭宇康, 张佳惠, 张富, 刘维巍, 刘庆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17-463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GMECs)转录调控机理。试验使用不同浓度的DHA(3.125、6.250、12.500、25.000、50.000和100.000 μmol/L)对GMECs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胞活力,然后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DHA作用的GMECs进行测序,获得并分析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1)与空白对照组(无DHA处理)相比,低浓度DHA(≤25.000 μmol/L)对各时间点GMECs细胞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当DHA浓度高于50.000 μmol/L时,GMECs细胞活力出现明显下降。在不同时间点,24 h时各浓度DHA处理GMECs细胞活力高于其他时间点。因此,选择处理时间为24 h、DHA浓度为25.000 μmol/L用于后续试验。2)构建DHA在GMECs中作用的RNA文库,获得的碱基质量值≥20的碱基所占百分比(Q20)和碱基质量值≥30的碱基所占百分比(Q30)均在96%以上,鸟嘌呤和胞嘧啶(CG)占比为53%,各个组的比对效率为98.18%~98.43%,表明转录组信息质量较高。3)以|log10[差异倍数(FC)]|>1且P<0.05为筛选标准,共筛选出236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08个基因表达上调,128个基因表达下调。4)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富集在铁离子结合、聚合细胞骨架纤维、中间丝状体细胞骨架和中间丝状体中,并参与Rho家族鸟苷三磷酸酶(Rho GTPases)、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Hippo等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5)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到视黄醇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油酸代谢、化学致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由此可知,DHA在GMECs的免疫、细胞骨架构建、抗炎、抗癌及代谢等相关通路中具有明显作用,其中亚油酸代谢、PPAR信号通路能够在脂代谢方面发挥作用。

  • 赵潇晗, 司玮, 赵青余, 张军民, 赵金山, 秦玉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32-464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草酸(GL)缓解脂多糖(LPS)诱导的IPEC-J2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选择IPEC-J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法检测GL在不同浓度(0、10、50、100、200、500 μmol/L)下处理不同时间(12、24、48 h)后的细胞活力,从而确定合适的GL处理条件。试验共设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IPEC-J2细胞生长24 h后,经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12 h再经杜氏磷酸缓冲液(DPBS)共同处理12 h]、LPS组(IPEC-J2细胞生长24 h后,经DMSO处理12 h再经10 μg/mL的LPS共同处理12 h)、GL组(IPEC-J2细胞生长24 h后,经50 μmol/L的GL处理12 h再经DPBS共同处理12 h)和GL+LPS组(IPEC-J2细胞生长24 h后,经50 μmol/L的GL处理12 h再经10 μg/mL的LPS共同处理1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LPS和GL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中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与未添加GL相比,浓度为50 μmol/L的GL处理24 h对IPEC-J2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故后续选择浓度为50 μmol/L的GL处理24 h作为GL的适宜处理条件。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中IL-6的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GL+LPS组中IL-6的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显著增加了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1/3(p-JNK1/3)和c-Jun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与LPS组相比,GL预处理显著降低了p-JNK1/3和c-Jun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但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4)LPS组细胞核中磷酸化c-Jun(p-c-Jun)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GL预处理可使细胞核中p-c-Jun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GL可以通过下调IL-6基因表达以及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缓解LPS引起的IPEC-J2细胞的炎症反应。

  • 胡杰, 李军涛, 隋莉, 谢庚楠, 李勇, 周桂莲, 刘岭, 黄承飞, 张丽英, 赵金标, 张帅, 王军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43-465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全脂米糠、大麦、麦麸、玉米蛋白粉、花生粕、棉籽粕、菜籽粕、次粉和玉米胚芽粕9种常用饲料原料的生长猪消化能和代谢能近红外定标模型,并探讨光谱范围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定标效果的影响。试验分别选取了369个全脂米糠、521个大麦、174个麦麸、223个玉米蛋白粉、326个花生粕、237个棉籽粕、283个菜籽粕、138个次粉和160个玉米胚芽粕样品的光谱建立近红外定标模型。使用布鲁克MATRIX-I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样品光谱,光谱采集范围为12 000~4 000 cm-1。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近红外定标模型,利用动物试验测定值对所建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有效能模型的最佳维数分布在7~14,最普遍的光谱预处理方法是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1st D+SNV)和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1st D+MSC)。此外,大麦猪消化能和代谢能定标模型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是MSC,棉籽粕猪消化能定标模型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是二阶导数(2nd D)。9种猪饲料原料的最佳消化能和代谢能近红外定标模型均取得了良好的定标效果,定标决定系数(R2c)均在0.90以上,定标标准差(RMSEC)均在0.15以下,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2cv)均在0.90以上;除次粉猪消化能模型的交互验证标准差(RMSECV)为0.51外,其余有效能模型的RMSECV均在0.17以下;玉米蛋白粉猪代谢能模型的交互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cv)最低,为3.42,花生粕猪消化能模型的RPDcv最高,达到了10.00。9种猪饲料原料最佳有效能模型的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v)在0.62~0.92,外部验证标准差(RMSEP)在0.18~1.30,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v)在1.11~2.80。因此,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检测常用饲料原料生长猪的消化能和代谢能是可行的。本研究为把握猪饲料原料有效能的变异奠定了基础,对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以及实现猪的精准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 王兆雨, 吴晓宇, 裴小琪, 魏宏逵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59-466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物活性肽(BTP)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诱导的小鼠肠道损伤的缓解作用。选用6周龄体重为(18±2) g的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ETEC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10只。试验期共15 d,在第8~14天,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每天灌胃0.1 m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每天分别灌胃150和300 mg/kg的BTP(溶于0.1 mL PBS中);在第15天,空白对照组小鼠灌胃0.2 mL的PBS,阴性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灌胃5×109 CFU/mL的ETEC菌悬液(重悬于0.2 mL PBS中),连续观察8 h后进行屠宰。结果表明: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5);空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空肠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小带蛋白-2(ZO-2)、转录因子核受体77(Nur77)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空肠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IL-1β、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的空肠OccludinNur77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的血清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BTP能够缓解ETEC感染导致的小鼠肠道炎症及屏障功能损伤,该作用可能与BTP上调了Nur77表达,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及焦亡有关。

  • 李浩雨, 徐兴军, 李雪涵, 张伟伟, 邵淑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68-467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罗汉果总黄酮对慢性睡眠剥夺(CSD)小鼠抗氧化能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将42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组间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慢性睡眠剥夺,其他6组使用改良多水平台睡眠剥夺法进行为期30 d的慢性睡眠剥夺,以构建CSD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4周,其中低、中、高浓度罗汉果总黄酮组(分别简称低、中、高酮组)分别灌胃30、60、120 mg/(kg·d)的罗汉果总黄酮(溶于0.5 mL的1%DMSO溶液),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灌胃0.5 mL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30 mg/(kg·d)的褪黑素(溶于0.5 mL的1%DMSO溶液),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灌胃0.5 mL的1% DMSO溶液。利用相应试剂盒测定CSD小鼠血清和大脑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血红素氧合酶-1(HO-1)活性、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和大脑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HO-1、NF-κB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低、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中T-AOC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中HO-1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低、中、高酮组CSD小鼠血清中T-AOC、HO-1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大脑和血清中MDA、NF-κB、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2)低、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和血清中HO-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及DMSO对照组(P<0.05);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和血清中Nrf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及DMSO对照组(P<0.05);低、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和血清中NF-κB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及DMSO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罗汉果总黄酮可提高CSD小鼠大脑、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大脑、血清中MDA与炎症因子含量及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改善CSD小鼠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 张文天, 祝锴烨, 梁卫祺, 龚治安, 苗长久, 林杨, 张伟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78-46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紫云英苷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将36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正常睡眠组(DMSO组)、睡眠剥夺组(SD组)、睡眠剥夺+紫云英苷组(SD+AG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DMSO组不进行慢性睡眠剥夺,其余2组利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对其连续睡眠剥夺21 d。每日进行睡眠剥夺前,DMSO组和SD组灌胃0.04 mL生理盐水配制的0.1% DMSO溶液,SD+AG组灌胃等量由0.1% DMSO溶液溶解的20 mg/kg BW紫云英苷。每日13:00测量各组小鼠的摄食量,观察小鼠状态。末次灌胃后禁水禁食,断颈法处死小鼠,取其心脏、肝脏、肾脏和脑,称其重量,并检测小鼠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同时检测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基因及其下游基因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CLM)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DMSO组相比,SD组小鼠的肝脏AKP和ALT活性分别升高了112.03%(P<0.05)和32.96%(P<0.05),T-AOC、GSH含量和GSH-Px活性分别降低了8.33%(P<0.05)、39.79%(P<0.001)和9.00%(P<0.01),Nrf2、NQO1、GCLCGCLM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降低了19.00%(P>0.05)、8.91%(P>0.05)、13.00%(P>0.05)和13.00%(P>0.05);SD+AG组小鼠肝脏AKP活性降低了45.11%(P<0.01),ALT活性升高了14.88%(P<0.001),T-AOC、GSH含量和GSH-Px活性分别升高了47.22%(P<0.05)、70.38%(P<0.01)和36.07%(P<0.001),Nrf2、NQO1和GCL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了23.00%(P<0.001)、61.39%(P<0.01)和85.00%(P<0.01),GCLM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了19.00%(P<0.05)。与SD组相比,灌胃20 mg/kg BW紫云英苷的SD+AG组小鼠的脑系数显著升高(P<0.05),肝脏系数显著下降(P<0.05),同时肝脏AKP和ALT活性分别降低了74.11%(P<0.001)和13.60%(P<0.05),T-AOC、GSH含量和GSH-Px活性分别升高了60.61%(P<0.05)、182.99%(P<0.001)和49.53%(P<0.001),Nrf2、NQO1和GCL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了51.85%(P<0.01)、77.17%(P<0.001)和112.64%(P<0.001),而GCLM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了7.03%(P>0.05)。综上可知,紫云英苷可上调肝脏中Nrf2基因及其下游基因NQO1、GCLCGCLM的表达,修复慢性睡眠剥夺对小鼠肝脏造成的氧化损伤。

  • 彭浩, 任莹, 马灵燕, 吕文涛, 陈渠, 杨华, 肖英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86-469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及其胞外囊泡对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以及对肠道真菌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Control组、DSS组、CB组和EV组分别给予正常饮水并灌胃200 μL/d生理盐水、3%葡聚糖硫酸钠(DSS)饮水并灌胃200 μL/d生理盐水、3%DSS饮水并灌胃200 μL/d丁酸梭菌溶液(5×108 CFU/mL)、3%DSS饮水并灌胃50 μg/d丁酸梭菌胞外囊泡(溶于200 μL生理盐水),7 d后各组饮水均换为正常饮水。于第11天停止灌胃,对小鼠进行眼球取血,收集血清,测定炎症因子含量;随后麻醉处死小鼠,解剖后收集结肠组织及其内容物,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和真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1)相对于Control组,DSS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脂多糖(LPS)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相对于DSS组,CB组和EV组小鼠血清中IL-6、TNF-α和LPS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IL-10的含量有所提高(P>0.05)。2)经DSS处理的小鼠结肠真菌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Control组显著增加(P<0.05),而灌胃丁酸梭菌或其胞外囊泡使结肠炎小鼠结肠真菌菌群的OTU数量和Chao1指数减小,趋于Control组。在门水平上,DSS处理小鼠结肠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下降,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DSS处理小鼠结肠中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的相对丰度下降,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锥盖伞属(Conocybe)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的相对丰度增加,而灌胃丁酸梭菌或及其胞外囊泡能使这些真菌门和真菌属的相对丰度趋于正常。3)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发现,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结肠中暗梗单孢霉属(Chloridium)、帚霉属(Scopulariopsis)、Conocybe和丝孢菌属(Scedosporium)的相对丰度与血清中IL-6、TNF-α和LPS的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血清中IL-10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结肠中Kazachstania的相对丰度与血清中IL-6、TNF-α和LPS的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血清中IL-10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丁酸梭菌及其胞外囊泡能通过调节小鼠的肠道真菌菌群结构对DSS诱导的肠道黏膜损伤和炎症产生缓解作用。

  • 付趁, 巴提玛·努尔巴合提, 马慧慧, 孙全友, 周莹, 王改利, 李绍钰, 徐彬, 王琳燚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697-470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河南省南部地区花生秧主要常规营养组分近红外光谱(NIRS)预测模型。利用NIRS技术,以河南省正阳县主推的6个花生品系120份样品为材料,选取100份花生秧作为定标集、20份花生秧作为验证集,建立花生秧水分、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木质素(ADL)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湿化学法测定值与其扫描光谱值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花生秧水分、CP、EE、CF、Ash、ADF、ADL和NDF预测模型的定标决定系数(RSQ)和交叉验证决定系数(1-VR)均在0.9以上,交叉验证标准误差(SECV)分别为0.209 4、0.161 6、0.616 3、1.108 6、0.223 5、1.413 5、1.524 4和1.763 3,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8.99、6.25、1.72、3.45、4.55、3.85、5.26和4.17。由此可见,本试验所建立的NIRS预测模型可用于花生秧水分、CP、ADL、CF、Ash、ADF和NDF含量的预测,应用于实际生产;EE含量不能准确预测,需进一步进行调整优化。

  • 张莹, 吴兆海, 卜登攀, 董瑞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706-471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来源饲料原料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与其营养成分含量和瘤胃营养物质降解率的相关关系,以丰富肉牛饲料原料数据库。试验选用棉籽粕和菜籽粕各2种样品开展研究,其中棉籽粕分别产自山东和新疆,菜籽粕分别产自四川和湖北。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检测4种原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碳水化合物组成以及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使用尼龙袋法测定样品瘤胃48 h营养物质降解率;通过体内法测定原料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4种原料粗蛋白质(CP)含量在36.90%~49.28%,粗脂肪(EE)含量在0.33%~1.34%,均为低脂肪、高蛋白质饲料,并且菜籽粕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高于棉籽粕。2)棉籽粕干物质(DM)和CP降解率均处于较高水平。DM和CP降解率在2种菜籽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能由于饲料来源及加工方式不同导致。3)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在2种棉籽粕之间以及棉籽粕和菜籽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DM、CP、NDF和ADF表观消化率在4种原料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4种原料的CP表观消化率在66.93%~95.72%,表明4种原料均容易被吸收。4)分析各项指标与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相关性,可以得出与有效能值较相关的3个指标为EE含量、NDF降解率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与其48 h降解率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构建预测模型的主要参考指标。本研究为我国肉牛饲料原料科学利用提供了数据参考,为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参数数据库积累了基础数据。

  • 卓兴良, 王磊, 玉柱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719-47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探究了3种乳酸菌(LAB)添加剂和3个收获时期对天然牧草青贮质量的影响。试验分别在供试牧草中添加3种LAB添加剂,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饲草加工团队筛选出的植物乳杆菌(LP)和布氏乳杆菌(LB)以及商用LAB添加剂(SY),以未添加处理为对照(CK),于2021年7月12日(早期)、7月22日(中期)和8月1日(晚期)3个时期调制天然牧草青贮饲料,共计12个组,每组3个重复,发酵75 d后测定天然牧草青贮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LAB添加剂和收获时期对丁酸含量(P<0.01)、氨态氮/总氮(P<0.01)、干物质(P<0.05)和粗脂肪(P<0.05)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与CK组相比,LAB组的pH、丁酸含量、氨态氮/总氮、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乙酸和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天然牧草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和半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中期收获调制的青贮饲料的pH、丁酸含量、氨态氮/总氮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早期收获和晚期收获(P<0.05)。根据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得出,早期收获时青贮饲料得分为LP组=SY组>LB组>CK组,中期收获时青贮饲料得分为LP组=LB组>SY组>CK组,晚期收获时青贮饲料得分为LB组>LP组=SY组>CK组。综上所述,收获时期会影响LAB添加剂对天然牧草青贮饲料质量的改善效果,早期和中期收获时添加LP的天然牧草青贮饲料质量较好,晚期收获时添加LB的天然牧草青贮饲料质量较好。

  • 池宙, 邓铭, 孙宝丽, 刘德武, 李耀坤, 柳广斌, 郭勇庆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730-473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将不同比例的杂交狼尾草和桑叶混合进行青贮,研究二者的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设计3个杂交狼尾草与桑叶的混合比例,按原料鲜重计算分别为100∶0(P100)、70∶30(PM73)、50∶50(PM55),在青贮3、7、14、30 d后的分析青贮品质,每个混合比例的不同青贮时间均设3个重复。结果显示:随着青贮时间的增加,青贮饲料的乳酸、氨态氮(NH3-N)含量逐渐增加,pH、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降低,乳酸菌、酵母菌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桑叶添加比例的增加,青贮饲料的pH、乳酸、粗蛋白质(CP)、真蛋白质(TP)含量显著增加(P<0.05),NDF、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青贮3、14、30 d时,PM55处理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PM73和 P100处理(P<0.05)。青贮7、30 d时,随桑叶添加比例的增加,酵母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青贮3、7、14 d时,PM55、PM73处理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P100处理(P<0.05)。青贮30 d时,PM55处理的WSC、乳酸含量及TP/CP比值最高。综上所述,以50%杂交狼尾草+50%桑叶混合青贮时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较高。

  • 韩宇杰, 常潇, 向海, 高劲松, 钟荣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740-475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分离和筛选靶向降解木质素能力强的细菌菌株,并优化其培养条件,应用于秸秆生物质中木质素的降解。利用碱性木质素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进行菌株初筛,通过苯胺蓝法进行复筛,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细菌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测定,然后以碱性木质素降解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进行培养条件优化及产酶能力的研究。结果显示:1)筛选出的3株木质素降解细菌BH5、BH8和BJ5经鉴定分别为吉洛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guillouiae)、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和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2)菌株BH5在初始pH 6.8、培养温度30.3 ℃、接种量6.3%时木质素降解能力最佳,木质素降解率达到16.72%,所产漆酶(Lac)、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活性分别为1.53、15.65和43.85 U/mL;菌株BH8在初始pH 6.3、培养温度28.4 ℃、接种量4.7%时木质素降解能力最佳,木质素降解率达到18.01%,所产Lac、Lip和Mnp活性分别为4.17、21.66和72.26 U/mL;菌株BJ5在初始pH 6.4、培养温度29.7 ℃、接种量4.1%时木质素降解能力最佳,木质素降解率达到21.65%,所产Lac、Lip和Mnp活性分别为5.94、34.44和90.81 U/mL。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出的3株木质素降解细菌具有较高的木质素降解能力,这不仅丰富了木质素降解微生物库,同时也为后续应用微生物菌剂发酵秸秆,促进秸秆饲料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潇瀛, 宋丰成, 彭芃, 徐义舒, 高福利, 张浩林, 韩莹莹, 翁强, 袁峥嵘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7): 4752-47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在协同进化和相互选择下与宿主形成了一个动态稳定的环境,其组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试验旨在比较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麝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差异,为麝鼠的高效养殖提供理论参考。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各取5只麝鼠,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α多样性分析表明麝鼠非繁殖期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均匀度高于繁殖期,β多样性分析表明麝鼠繁殖期与非繁殖期肠道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物种组成分析表明麝鼠肠道微生物中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菌属为普氏菌属(Prevotella)、巴恩斯氏菌属(Barnesiella)、梭菌属ⅩⅣa簇(Clostridium_ⅩⅣa)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物种差异分析表明,相对于非繁殖期,麝鼠在繁殖期有44个菌群的相对丰度减少,有52个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在非繁殖期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在繁殖期鞘脂杆菌科(Sphingobacteriaceae)、梭菌科1(Clostridiaceae_1)、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弯曲菌科(Campylobacter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功能预测显示麝鼠繁殖期多数差异菌群富集于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氨基酸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由此可见,与非繁殖期麝鼠相比,繁殖期麝鼠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了改变,且差异菌群多富集于营养代谢相关通路,有利于保障麝鼠繁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