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约稿
  • 陈代文, 伍爱民, 余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041-205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腹泻是养猪业面临的世界性难题,由猪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仔猪腹泻更是如此。营养与动物健康关系十分密切,营养干预已是防控肠道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营养干预的理论基础是弄清病毒的致病机制及营养对病毒及其感染与动物康复过程的调节作用。本文在简述猪主要肠道病毒特征基础上,重点围绕免疫、细胞命运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总结了病毒的致病机制和营养调控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认识和研究营养与猪肠道病毒的关系,开发肠道保健和抗病营养技术提供参考。

  • 综述
  • 李敬, 高歌, 李平, 李习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057-206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饲粮纤维作为动物后段肠道微生物群最重要的食物来源,维护着微生物群的平衡和稳态,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对改善动物能量代谢、肠道屏障功能、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和肠激素分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饲粮中纤维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饲料原料中纤维的组成和发酵特性差异较大,也导致纤维性饲粮原料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存在巨大的变异性。因此,本文对饲粮纤维结构及其发酵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综述了饲料纤维组分在动物肠道的消化过程,发酵产物对动物肠道健康的调控机制,以及饲粮纤维在单胃动物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重新审视纤维结构及其转运机制、探索饲粮纤维的潜在营养价值和制定单胃动物纤维营养的应用措施提供参考。

  • 邓梦龙, 冯淦熠, 李瑞,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067-207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乌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是“宣威”火腿的优质材料,其肉质风味独特且营养价值高。国内有关乌金猪的研究多关注的是肉品质,而缺乏对乌金猪种质和营养特性的系统性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乌金猪养殖业的发展。本文就乌金猪的品种特性及营养需要和调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乌金猪种质资源保护、科学养殖提供依据。

  • 廖嘉龙, 万波扬, 尹靖东, 张鑫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079-209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生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氧化应激会导致宰后猪肉品质和营养价值下降,影响消费者健康和购买欲望,维持机体氧化还原的稳态对于提升猪肉品质至关重要。在饲粮中添加外源抗氧化剂可以改善猪的氧化应激,成为提升肉品质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氧化应激对猪肉品质的影响,综述了目前用于饲粮添加的酚类、多糖、皂苷、环烯醚萜类以及苯乙醇苷类等天然抗氧化剂和合成抗氧化剂的应用现状,揭示和总结了饲粮添加抗氧化剂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了未来抗氧化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方向,以期为优质高效抗氧化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 许安其, 范志勇, 王丽, 李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091-21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氨基酸是猪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饲料原料中含量少和易缺乏的成分之一,对动物健康生长和饲料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纤维以及蛋白质自身结构等都会影响氨基酸消化率,而不同加工工艺可以消除或减弱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善氨基酸在猪胃肠道的消化率。本文主要综述了粉碎、挤压膨化、制粒、酶解、发酵、菌酶协同和加热等加工工艺对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 寇鸿千, 秦彤, 刘明, 夏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04-211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酚作为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及抗菌等特性。研究表明,多酚可通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与肠道微生物互作、调控抗氧化性能以实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在养猪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多酚的定义及分类、调控动物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及植物多酚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今后在猪生产绿色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袁晴晴, 喻礼怀, 董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18-212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食品和饲料储存保管不当,极易发生霉菌毒素污染。猪采食霉菌毒素污染的饲粮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免疫力降低、生长发育受阻等不良现象。肠道作为霉菌毒素的主要靶器官,深受其危害。本文概述了霉菌毒素对猪肠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综述了氨基酸、植物提取物等营养调控物质对霉菌毒素毒性的缓解作用,以期为霉菌毒素防控提供参考。

  • 胡兆莹, 刘兵, 曹久爱, 余东游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28-214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氨基酸序列多肽片段,主要通过发挥抗菌、抗炎、免疫和抗氧化等功能改善机体健康。肠道是动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良好的肠道环境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生物活性肽可通过改善肠道形态和黏膜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和抗氧化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途径维持肠道稳态、改善肠道健康。本文综述了常见生物活性肽的功能特性及其对畜禽肠道健康的调控机制,以期为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和新型生物活性肽的开发提供参考。

  • 陈语涵, 郑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43-215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菌群是动物肠道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对动物肠道发育和免疫功能成熟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肠道疾病有关。饮食是决定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的关键因素,间歇性禁食(IF)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禁食与进食循环的一种新型饲养模式。近年来研究表明,IF对肠道微生物组成、肠道代谢产物、肠道屏障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维护肠道健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从IF对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探寻改善动物健康的措施提供参考。

  • 唐煌尧, 魏浩, 张伟, 贾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55-216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硒代蛋氨酸(Se-Met)是动物从植物性饲料原料中获取硒的主要形式,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缓解畜禽应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硒代蛋氨酸的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主要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概况进行综述,旨在为硒代蛋氨酸在畜禽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杨康, 余苗, 尹福泉, 马现永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63-21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和厚朴酚是一种天然的中药提取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应激和抗炎等生物学功能,是中药厚朴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表明其具有改善生产性能、增强免疫力和抗镉中毒等作用。因此,和厚朴酚作为一种新型的饲粮添加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和厚朴酚在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和厚朴酚在畜禽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 仲文龙, 朱元召, 王丽, 李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75-218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饲料生产大国,配合饲料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豆粕等重要的蛋白质饲料原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所以开发可替代豆粕的高品质蛋白质饲料原料尤为重要。我国棉花资源丰富,棉花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棉籽粕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由棉籽粕进一步加工处理得到的棉籽蛋白,粗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较平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豆粕和降低饲料成本。本文总结了棉籽蛋白的分类、加工工艺、营养成分、猪的有效能和氨基酸消化率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可为棉籽蛋白的深层次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 王玉珏, 崔艺燕, 马现永, 余苗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88-21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白酒糟是白酒加工产生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粗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优良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但由于新鲜白酒糟易腐烂难以保存,加之粗纤维等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限制了其在猪、鸡等单胃动物生产中的应用。采用微生物发酵可有效降低白酒糟的粗纤维含量,提高粗蛋白质等含量和磷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动物对白酒糟的利用效率。因此,将白酒糟经过微生物发酵做成优质的生物饲料,不仅有利于推进其饲料化利用,还可节约玉米、豆粕等常规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本文就白酒糟资源概况、营养特点及组成成分、白酒糟生物发酵饲料生产工艺以及白酒糟生物发酵饲料在猪和鸡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发酵白酒糟作为饲料原料资源在猪和鸡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孙炜妍, 马玉彬, 李习龙, 蒋显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199-22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畜牧业面临着蛋白质饲料成本过高和饲用蛋白质资源匮乏等问题,寻找新型非常规蛋白质饲料资源是当前养殖业的重要工作。浮萍是一种产量大、来源广、蛋白质含量高的漂浮植物,具有良好的促生长、抗氧化、抗炎、抗菌等生物学功能,在畜牧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浮萍的概况、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浮萍在畜禽生产中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 研究论文
  • 唐辉, 刘小杰, 欧阳晴, 邓梦龙, 谢正军, 冯淦熠, 蒋线吉, 李瑞, 周锡红,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208-221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来源的10个菜籽饼的化学成分以及生长育肥猪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并基于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构建DE和ME预测方程。选取健康的、初始体重为(51.2±1.7) kg的杂交[杜×(长×大)]阉公猪22头,采用2个不完全的11×3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10个菜籽饼饲粮和1个基础饲粮,菜籽饼饲粮以菜籽饼替代基础饲粮的20%,试验共3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7 d预试期和5 d粪尿收集期,采用全收粪、尿法和套算法测定生长育肥猪对菜籽饼的DE和ME。结果显示:1)在饲喂基础上,10个菜籽饼的干物质(DM)含量为87.95%~94.68%,总能(GE)为18.45~20.84 MJ/kg,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总磷(TP)和总硫苷(TGS)含量分别为35.15%~43.61%、5.48%~11.76%、5.99%~7.75%、8.26%~11.32%、21.89%~48.61%、13.13%~22.87%、0.50%~0.62%、0.92%~1.30%和20.25~25.02 μmol/g,其中EE、CF、NDF、ADF和TGS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了10%。2)在饲喂基础上,10个菜籽饼的DE和ME平均值分别为13.49和12.43 MJ/kg。3)菜籽饼NDF含量与DE、ME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DE和ME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DE=15.398-0.063×NDF[剩余标准差(RSD)=0.134,决定系数(R2)=0.954,P<0.01]和ME=14.690-0.075×NDF(RSD=0.141,R2=0.963,P<0.01)。综上可知,不同来源菜籽饼的纤维组分的变异性较大,NDF含量是菜籽饼生长育肥猪DE与ME的最佳预测因子。

  • 沈铭, 闫恩法, 何琳娟, 万波扬, 赖州文, 黄艺珠, 尚秀国, 尹靖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218-223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了2个能值体系(代谢能、净能)×2种油脂来源(大豆油、复合油脂)的析因试验,探讨了在保育猪饲粮中添加复合油脂等量替代大豆油的可行性。试验选用了192头初始体重为(8.40±1.04)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断奶仔猪,根据初始体重按照随机区组的原则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栏),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占1/2)。根据NRC(2012)推荐,分别采用净能和代谢能2套能值体系,配制7~11 kg和12~25 kg 2个阶段饲粮。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用2%的复合油脂等量替代2%的大豆油,饲喂35 d。饲养结束后,从饲喂净能体系饲粮的2个组中分别选择6头体重接近重复平均体重的猪屠宰,采集空肠组织做形态学观测,收集空肠黏膜、结肠内容物和新鲜粪便,分别用于检测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抗氧化指标、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2%的复合油脂替代等量的大豆油对保育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复合油脂代替大豆油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P=0.09)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6)的趋势,但对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且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6)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6)也有升高的趋势。代谢能体系饲粮饲喂的猪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GSH-Px活性以及T-AOC显著高于净能体系饲粮饲喂的猪(P<0.05)。净能体系下,复合油脂等量替代大豆油显著升高了猪肠道黏膜中GSH-Px活性(P<0.05),有升高T-AOC(P=0.09)和CAT活性(P=0.08)的趋势;复合油脂组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闭锁小带蛋白-2(ZO-2)的蛋白表达显著提高(P<0.05),闭合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也有升高的趋势(P=0.09);复合油脂等量代替大豆油显著提高了猪结肠内容物中乙酸的含量(P<0.05),而且粪便微生物门水平的Beta多样性显著变化(P<0.05),表现为采食复合油脂显著提高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保育猪饲粮中添加2%的复合油脂等量替代大豆油,不影响保育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而且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和维护肠道屏障功能。

  • 李勇霞, 严子星, 袁茜, 张金秋, 王自恒, 翟双双, 杨烨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234-224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中药对母猪繁殖性能、泌乳性能及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3~4胎次、体重相近的待产前1周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和4%发酵中药的试验饲粮。从产前7 d开始饲喂,到产后21 d结束。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和4%发酵中药显著提高初生窝重、断奶窝重、平均断奶重、断奶仔猪数和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和4%发酵中药显著提高母猪泌乳力、初乳成分中乳脂肪和乳蛋白含量(P<0.05);显著提高初乳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和4%发酵中药显著提高母猪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母猪血清中催乳素(PRL)、雌二醇(E2)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孕酮(Prog)的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和4%发酵中药显著提高哺乳仔猪血清中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2%和4%发酵中药可显著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泌乳性能及哺乳仔猪生长性能,降低仔猪腹泻率。

  • 唐歆, 李晓冰, 田颖, 李鸿喜, 李佳铠, 曹翀, 邱龙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246-22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树精油(TTO)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21日龄断奶仔猪15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各TTO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50、100、200 mg/kg TTO,饲喂28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指标、血浆抗氧化和免疫指标。而后根据生长性能与血浆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结果选择对照组和50 mg/kg TTO组进行肠黏膜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检测,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观察肠道组织结构,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各TTO组的料重比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各TTO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以50 mg/kg TTO组料重比最低。2)与对照组相比,25、50、100、200 mg/kg TTO组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丙二醛(MDA)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50、100、200 mg/kg TTO组血浆中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5、200 mg/kg TTO组血浆中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100 mg/kg TTO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 TTO组回肠绒毛隐窝比极显著升高(P<0.01)。5)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 TTO组十二指肠、回肠黏膜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中GSH-Px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回肠黏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空肠、回肠黏膜中MDA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6)50 mg/kg TTO组十二指肠及回肠黏膜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在门水平上,50 mg/kg TTO组十二指肠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属水平上,50 mg/kg TTO组十二指肠和回肠中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中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0 mg/kg TTO组在氨基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酸的代谢等功能上较对照组极显著增强(P<0.01)。综上可知,在饲粮中添加TTO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提升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提升仔猪的健康水平。

  • 邬妍婷, 杨志鹏, 李亚梅, 李豪, 彭健, 王济华, 魏宏逵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262-227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月桂酸单甘酯(GML)的复合物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选择48头19~24月龄杜洛克公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和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8%、0.24%和0.30%富含DHA和GML的复合物。试验期16周。结果表明:1)试验2和3组的精子DHA、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在第16周时,试验1、2和3组的总精子数和有效精子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精子畸形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在第4、12和16周时,试验1、2和3组的精子膜完整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10周时,试验2和3组的精子膜完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1组的新鲜精液旋转运动精子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储存72 h后,试验1组旋转运动精子比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试验2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1、3组(P<0.01)。试验1和2组的新鲜精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2组的新鲜精浆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储存24 h后,试验1、2和3组的精子MD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6)试验1和2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1和2组的粪便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1和2组的粪便钙卫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富含DHA和GML的复合物通过影响精子脂肪酸组成、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等方面对公猪精液品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 姬改革, 巨晓军, 单艳菊, 章明, 邹剑敏, 屠云洁, 刘一帆, 束婧婷, 庞立川, 范晨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277-229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笼养密度对公母分饲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发育、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形态及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选用21日龄黄脚麻鸡720只,3层层叠式笼内饲喂,鸡笼规格为长×宽×高=1.2 m×0.8 m×0.4 m,公鸡和母鸡分开饲养,均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笼养密度分别为15(低密度组)、17(中密度组)、19(中高密度组)和21只/m2(高密度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对于公鸡,21~42日龄时,高密度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P<0.05);43~63日龄时,中高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P<0.05),中高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对于母鸡,21~42日龄时,中高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43~63日龄时,高密度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P<0.05),中高密度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2)对于公鸡,低密度组肝脏重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指数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3)对于母鸡,中密度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中高密度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4)对于公鸡,中密度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对于母鸡,高密度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中高密度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低于中密度组和中高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对于公鸡,中高密度组空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母鸡,中高密度组空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Toll样受体4(TLR4)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由此可见,高笼养密度会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形态等相关指标产生影响;笼养密度可能通过影响肠道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影响黄羽肉鸡肠道免疫功能。

  • 彭涵, 陈家磊, 杨礼, 熊霞, 刘思洋, 朱师良, 杨朝武, 余春林, 张增荣, 邱莫寒, 胡陈明, 夏波, 宋小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292-230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大豆活性肽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大恒黄羽肉鸡公鸡8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0.2 g/kg恩拉霉素,试验组分别饲喂以0.2%、0.4%、0.6%的大豆活性肽替代基础饲粮中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抗生素组和0.2%大豆活性肽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之间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之间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4)0.2%大豆活性肽组的胸肌45 min肉色显著高于对照组、抗生素组和0.4%大豆活性肽组(P<0.05)。各组之间胸肌45 min和24 h pH、24 h肉色、滴水损失、蒸煮损失以及肌纤维直径、横截面积和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5)抗生素组和0.2%、0.4%、0.6%大豆活性肽组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大豆活性肽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各组之间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7)抗生素组和0.2%大豆活性肽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0.2%大豆活性肽可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肉品质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且具有替代抗生素的作用。

  • 贺智曼, 孟繁颀, 张世忠, 代学凯, 史鸿飞, 郑博瀚, 黄小红, 林昭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303-231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姜黄粉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320羽1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姜黄素(姜黄素组)、5 g/kg姜黄粉(0.5%姜黄粉组)和10 g/kg姜黄粉(1.0%姜黄粉组),其中姜黄粉组饲粮用姜黄粉替代等量的谷壳糠。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粉组肉鸡29~70日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1.0%姜黄粉组1~70日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且饲粮添加姜黄粉对屠宰性能、肌肉剪切力和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0.5%姜黄粉组肉鸡肌肉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和总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姜黄粉可显著提高肉鸡胸腺指数、血清禽流感抗体含量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白细胞介素、干扰素-γ和溶菌酶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姜黄粉可显著下调肉鸡免疫器官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TAK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姜黄粉能降低黄羽肉鸡料重比,促进其生长;提高肉品质,提升其营养价值;调节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减轻炎症,调节黄羽肉鸡免疫性能,提高其生产性能。

  • 胡希怡, 张伟, 马宁, 庞念龙, 吕慎金, 孙作为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318-233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低能饲粮中添加乳化剂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器官发育、胰腺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180只21日龄体重相近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能组饲喂低能饲粮(基础饲粮基础上降低0.17 MJ/kg代谢能),乳化剂组在低能饲粮中添加350 mg/kg乳化剂(主要成分为聚乙二醇甘油蓖麻酸酯)。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低能组的肉鸡21~28日龄平均体增重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能组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升高(P<0.05);乳化剂组的血清总蛋白(TP)和GLB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低能组和乳化剂组的腹脂指数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乳化剂组的胰腺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5)与低能组相比,乳化剂组的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低能组相比,乳化剂组的盲肠菌群Shannon指数、Observed_features指数、Faith_pd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升高(P<0.05),盲肠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低能饲粮中添加乳化剂对肉鸡生长性能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可提高胰腺中胰蛋白酶活性,缓解肝脏脂肪沉积,提高盲肠菌群多样性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

  • 胡蝶, 阿拉腾珠拉, 程志钱, 张美红, 肖瑀轩, 程功, 胡永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331-23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褐藻寡糖(AOS)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分别用100、200和800 U的褐藻胶裂解酶PDE9水解褐藻酸钠制备不同分子量的AOS,之后使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方法测定AOS的重均分子量,得出3种AOS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3 981、5 038和3 766 u,依次标记为高分子量、中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然后选取体况一致和体重接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雄性肉鸡2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低分子量(AL组)、中分子量(AM组)和高分子量(AH组)的AOS。试验期40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AL组、AM组和AH组肉鸡40日龄体重均显著提高(P<0.05),1~40日龄和21~40日龄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AL组和AM组肉鸡20日龄体重均显著提高(P<0.05),1~20日龄ADG均显著提高(P<0.05),1~20日龄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AL组肉鸡20日龄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AM组和AH组肉鸡20日龄法氏囊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AH组肉鸡空肠隐窝深度(CD)有降低趋势(P=0.084),空肠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GLT1)、锌转运蛋白1(ZnT1)、闭锁小带蛋白-1(ZO-1)、黏蛋白2(mucin-2)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空肠封闭蛋白-3(claudin-3)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提高趋势(P=0.081)。4)与CON组相比,AH组肉鸡盲肠扁桃体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相对量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5)与CON组相比,AH组肉鸡盲肠微生物β多样性差异有显著性趋势(P=0.055),且AH组盲肠拟杆菌属、瘤胃球菌科UCG-005、瘤胃梭菌属、考拉杆菌属、帕拉苏特氏菌属、弯曲杆菌属、鸡杆菌属和埃希氏-志贺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不同分子量AOS均能有效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其中,高分子量AOS在制备中所需的酶量更少,生产成本相对更低,且能增强肉鸡免疫功能和改善肠道健康。

  • 潘敏慧, 李成云, 张海军, 班志彬, 陈思淼, 梁浩, 闫晓刚, 赵晓东, 赵敬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344-235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间接测热法结合套算法测定不同来源玉米在产蛋高峰期海兰褐蛋鸡饲粮中的有效能值并建立基于理化指标的玉米净能(NE)预测模型。选取54周龄体重为(1 898.32±114.12) g、产蛋率为(90.74±1.31)%的海兰褐蛋鸡共72只,随机分为6个组(1个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组和5个玉米替代比例为30%的试验饲粮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试验鸡在舍内笼养,预试期10 d,正试期12 d,其中正试期分为3期,每期4 d(适应1 d,呼吸测热3 d)。每期试验中,从每组中选择4只试验鸡,称重后分别放入呼吸测热装置的12个代谢室(每个代谢室2只),每2个代谢室对应l种饲粮,间接测热和消化代谢试验同时进行。结果显示:1)5种玉米的表观代谢能(AME)分别为15.09、14.18、14.67、14.33和14.28 MJ/kg DM,NE分别为10.90、10.33、10.82、10.47和10.44 MJ/kg DM,NE/AME分别为72.17%、72.84%、73.71%、72.99%和73.11%。2)玉米的NE预测方程为NE=-0.001+0.57×AME+0.606×粗脂肪+0.088×粗纤维(R2=0.987,P<0.01)。交叉验证显示本试验所得蛋鸡玉米的NE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利用该模型可根据AME、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预测玉米的NE。

  • 牟天铭, 李燕, 苗洒洒, 简华锋, 董信阳, 邹晓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356-23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小麦对凤达1号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小肠形态结构以及盲肠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生长良好、体况相似的300日龄凤达1号蛋鸡76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以对照组饲粮营养水平为基础,分别在饲粮中添加20%、40%和60%小麦,并根据小麦用量添加适宜比例的复合型小麦酶,同时相应调整饲粮配方以保证各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基本一致。预试期7 d,正试期49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40%和60%小麦对产蛋高峰期蛋鸡各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比例小麦显著降低蛋黄颜色(P<0.05),显著提高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和60%小麦显著提高血清钙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同时,40%小麦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60%小麦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比例小麦对产蛋高峰期蛋鸡小肠各肠段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以及绒隐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5)与对照组相比,40%小麦组盲肠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添加40%小麦显著提高盲肠脱硫杆菌门和WPS-2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不同比例小麦可以提高凤达1号产蛋高峰期蛋鸡的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降低蛋鸡血清脂质含量,改善蛋鸡营养代谢;在本试验条件下,凤达1号产蛋高峰期蛋鸡饲粮中添加40%小麦较为适宜。

  • 米拓, 杜丽英, 张凯, 赵睿, 张伯池, 杨春雷, 郭凯, 张丽红, 郭锦龙, 刘开永, 宋献艺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370-23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水煮亚麻籽对蛋鸡生长性能、蛋品质、蛋黄脂肪酸沉积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产蛋后期(52周龄)、体重[(2.05±0.06) kg]和产蛋率[(72.4±0.5)%]接近的海蓝褐蛋鸡1 6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未处理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未处理亚麻籽,试验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4%、8%、12%、16%水煮亚麻籽。预试期1周,正试期5周。结果显示:1)饲粮中相同亚麻籽添加水平下,未处理组产蛋率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和对照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且试验Ⅱ组最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Ⅲ组和Ⅳ组平均蛋重显著升高(P<0.05)。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Ⅲ组和Ⅳ组蛋料比均显著下降(P<0.05)。2)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水煮亚麻籽对蛋形指数、蛋清比例和蛋黄比例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哈氏单位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Ⅲ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Ⅳ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蛋壳强度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组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Ⅱ组、Ⅲ组、Ⅳ组蛋黄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ω-6/ω-3 PUFA值显著降低(P<0.05);与其他组相比,试验Ⅱ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且ω-6/ω-3 PUFA值最低。与未处理组相比,试验Ⅰ组蛋黄中DHA、ω-3 PUF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ω-6/ω-3 PUFA值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水煮亚麻籽可显著降低蛋鸡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肪酸(LDL)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且试验Ⅱ组TC、TG和LDL含量及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最低,试验Ⅳ组TG含量显著升高(P<0.05),AST和ALT活性相比于试验Ⅱ组、Ⅲ组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组血清TC、TG含量及AST、ALT活性均显著低于未处理组(P<0.05)。5)未处理组鸡蛋中ω-3 PUFA的沉积效率和每枚鸡蛋ω-3 PUFA、DHA沉积量均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由此得出,本试验条件下,在饲粮中添加水煮亚麻籽最适宜添加水平为6.2%~11.0%,可以有效地在蛋黄中富集DHA、α-亚麻酸(ALA)等ω-3 PUFA,且对蛋品质无不良影响,还可提高生长性能,改善产蛋后期蛋鸡(55周龄)血脂指标、肝脏功能。

  • 伏志奇, 曾涛, 林山宏, 房德亿, 梁玉文, 敖娜, 卢立志, 付晶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383-239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茶多酚对0~18周龄狮头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狮头鹅3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和Ⅱ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和1 000 mg/kg茶多酚,试验期1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13~18周龄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腹脂率均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胸肌24 h 红度(a*)值、腿肌45 min a*值均显著提高(P<0.05),胸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腿肌pH45 min和pH24 h显著提高(P<0.05),腿肌24 h亮度(L*)值和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胸肌和腿肌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胸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胸肌和腿肌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腿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胸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胸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腿肌T-AOC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茶多酚可提高狮头鹅饲料报酬,改善肉品质,降低腹脂率,并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在0~18周龄狮头鹅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茶多酚的应用效果相对较优。

  • 孙小怡, 张名爱, 王宝维, 凡文磊, 孔敏, 岳斌, 王秉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395-240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物素对产蛋期种鹅血清生化指标、肠道黏膜上皮形态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150只体型相近的34周龄五龙鹅(豁眼鹅)种鹅,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1公4母)。各组饲粮中生物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0.1、0.2、0.3、0.4和0.5 m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17周。结果表明:1)饲粮生物素添加水平对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0.2、0.3、0.4 mg/kg生物素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2、0.3、0.5 mg/kg生物素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0.3、0.4、0.5 mg/kg生物素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2、0.3、0.4、0.5 mg/kg生物素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0.2 mg/kg生物素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3 mg/kg生物素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除0.2 mg/kg生物素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粮生物素添加水平对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0.2 mg/kg生物素组的盲肠福西亚马赛菌属和侏儒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盲肠罗姆布茨菌属、苏黎世杆菌属、黄酮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生物素可以促进产蛋期种鹅肠道黏膜上皮形态发育,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在本试验条件下,产蛋期种鹅饲粮生物素适宜添加水平为0.26~0.34 mg/kg。

  • 赵思宇, 王宝维, 凡文磊, 张名爱, 孔敏, 王秉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06-241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产蛋水平五龙鹅在肠道形态、肠道菌群结构及养分利用率的差异,旨在为五龙鹅高产性状的筛选及探究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300只体况相近的34周龄五龙鹅种鹅饲喂相同饲粮,采用单笼饲养连续记录产蛋高峰期70 d产蛋量,根据产蛋水平不同选取高、中、低产蛋量五龙鹅共150只,每组各50只。结果表明:1)在肠道形态方面,高产组肠道重量、空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低产组(P<0.05),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低产组(P<0.05)。2)在肠道菌群结构方面,高产组肠道中脱硫弧菌属相对丰度较低产组富集,低产组盲肠中未分类丹毒丝菌科、未分类毛螺菌科、艾诺玛菌属和史雷克氏菌属相对丰度较高产组富集。3)在养分利用率方面,高产组钙利用率显著高于低产组(P<0.05)。由此可见,不同产蛋水平五龙鹅在肠道发育、肠道菌群结构及养分利用率上存在明显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鹅高产性状调控机制探究及高产性状精准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薛强, 王岩, 刘世雄, 李松建, 杨岚, 胡红莲, 高民, 陈灰, 刘大程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16-24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培养物对奶牛生产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择2胎次以及泌乳天数[(92.1±25.6) d]、产奶量[(36.8±4.6) kg/d]和乳蛋白质含量[(2.98±0.48)%]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3 kg/d的复合菌培养物。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试验期间每日记录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每20 d采集1次牛奶测定乳成分;正试期开始和结束当天采集奶牛血液,测定乳成分以及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第41~60天,对照组奶牛平均日采食量比试验第1~20天降低了2.92%,而试验组提高了3.12%。试验第21~40天和第41~60天,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17(P<0.01)和2.42 kg/d(P<0.05)。试验期间,2组乳蛋白质和非脂乳固体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第60天,试验组奶牛血清溶菌酶(LZM)含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试验组奶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1.54%、22.09%和17.18%(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35.38%(P<0.05)。结果提示,复合菌培养物能够显著提高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改善奶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 王月强, 张敏, 金磊, 华金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25-243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荷斯坦奶牛初生重和哺乳期日增重对其未来产奶量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来自我国5个万头荷斯坦奶牛牧场2019—2022年累积的1 517 440条日产奶量记录、62 094条产犊难易性评分记录以及45 060条初生重和断奶重记录,利用SAS 9.1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过程对日产奶量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包括产犊场年季、胎次、初生重、哺乳期日增重、泌乳阶段、公畜以及胎次与初生重和哺乳期日增重之间的互作效应,获得不同初生重和哺乳期日增重对应未来各胎次日产奶量的最小二乘平均值,并进行Bonferroni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产犊场年季、胎次、初生重、哺乳期日增重、泌乳阶段、公畜以及胎次与初生重和哺乳期日增重之间的互作效应对日产奶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2)随着初生重的增加,各胎次日产奶量表现为上升趋势,犊牛未来日产奶量在初生重为44~48 kg时表现较优,但当初生重≥46 kg时,成母牛顺产率下降幅度明显。3)当哺乳期日增重为800~850 g时,各胎次日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水平哺乳期日增重(P<0.05)。由此可见,荷斯坦奶牛犊牛初生重为44~46 kg,哺乳期日增重为800~850 g时,有助于提高其未来日产奶量。

  • 马晓婉, 肖红波, 杨晓, 肖丽林, 梁孙圳, 谢欣欣, 李少旭, 张磊, 刘业君, 唐烨, 王水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34-24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复方中草药经益生菌发酵后的效果以及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生化、抗氧化和生殖激素指标的影响。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菌制备发酵复方中草药。选取处于妊娠后期体况良好的荷斯坦奶牛24头,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1%和2%的发酵复方中草药。预试期15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与未发酵复方中草药相比,发酵复方中草药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2)与未发酵复方中草药相比,发酵复方中草药的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总多酚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发酵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奶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发酵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奶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1%和2%发酵复方中草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奶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或P<0.01),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和2%发酵复方中草药奶牛显著提高奶牛血清孕酮含量(P<0.05),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清雌二醇含量(P<0.05或P<0.01);饲粮中添加2%发酵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奶牛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含量(P<0.05)。综上所述,复方中草药经益生菌发酵后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饲粮中添加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草药能调控妊娠后期奶牛的生殖激素含量,增强奶牛的抗氧化能力。

  • 张鑫蕊, 龙燕, 张雯晶, 白金妮, 王相国, 郭凯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45-245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新型补钙剂对奶牛产后低血钙症和酮病的防治作用。选取60头健康经产的荷斯坦围产期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头牛,其中2胎和3胎及3胎以上胎次奶牛各15头。试验组奶牛产犊时投服新型补钙剂,对照组奶牛投服常用补钙剂;2胎奶牛产犊时投服1管/头,3胎及3胎以上胎次奶牛产犊后12 h再投服1管/头。投服补钙剂后1、4、8 h采集尾根静脉血样,3胎及3胎以上胎次奶牛在投服补钙剂后12、16、20 h继续采集尾根静脉血样。测定血液矿物元素含量、血气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并记录产后7 d内的平均产奶量和产后21 d内代谢性疾病发生率。结果表明:1)投服2种补钙剂后,所有奶牛产后1~8 h血液离子钙(iC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试验组3胎及3胎以上胎次奶牛产后8~20 h时血液iCa含量显著高于产后1 h(P<0.05)。试验组所有奶牛产后8 h血液镁离子(Mg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2胎奶牛产后8 h血液剩余碱(BE)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3胎及3胎以上胎次奶牛产后8~20 h血液碳酸氢根(HCO3-)含量显著高于产后1 h(P<0.05),对照组产后4、8和20 h血液HCO3-含量显著高于产后1 h(P<0.05)。3)对照组2胎奶牛血液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随时间增加显著降低(P<0.05),2组3胎及3胎以上胎次奶牛产后4~20 h血液NEFA含量显著高于产后1 h(P<0.05)。试验组2胎奶牛产后1、4和8 h血液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胎及3胎以上胎次奶牛产后4~20 h血液GGT活性显著低于产后1 h(P<0.05)。4)试验组2胎牛平均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奶牛产后酮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不同胎次奶牛投服新型补钙剂有利于产后低血钙症和酮病的预防,降低奶牛产后酮病发病率,减少产犊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李安润, 陈艳美, 文泽芳, 张丽娟, 姜丰, 黄琴, 张瑞云, 史建伟, 金贞, 张敏, 余四娜, 毛华明, 李清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57-24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槟榔江水牛泌乳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21头健康、年龄[(6.33±2.75)岁]和胎次[(3.14±1.56)胎]相近,且上胎产奶量相近的槟榔江水牛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7头),分别饲喂低粗蛋白质水平(9.5%)、中粗蛋白质水平(12.5%)和高粗蛋白质水平(14.8%)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73 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槟榔江水牛泌乳性能相关指标均有一定变化,其中14.8%粗蛋白质组泌乳期日均产奶量、平均产奶量以及乳蛋白、乳非脂固形物和乳尿素氮含量均显著高于9.5%粗蛋白质组(P<0.05),而9.5%和12.5%粗蛋白质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12.5%和14.8%粗蛋白质组乳脂含量基本都呈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9.5%粗蛋白质变化规律不明显,但3组泌乳末期乳脂含量都比泌乳初期高,且12.5%粗蛋白质组乳脂含量最高,为7.84%;3组平均泌乳天数、乳脂蛋比以及乳脂、乳糖和乳总固形物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乳脂蛋比、乳糖和乳总固形物含量变化不大;12.5%粗蛋白质组乳体细胞数显著高于9.5%和14.8%粗蛋白质组(P<0.05)。由此可知,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从9.5%提高至14.8%可显著提高槟榔江水牛产奶量以及乳蛋白、乳非脂固形物和乳尿素氮含量,但对泌乳天数和乳脂、乳糖、乳总固形物含量以及乳脂蛋比无显著影响。

  • 樊启文, 陈芳, 杜恩存, 陶文静, 赵娜, 黄少文, 郭万正, 黄静, 金枫, 魏金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75-24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比例发酵饲料桑替代基础饲粮对肉牛瘤胃发酵、瘤胃细菌与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体重为(287.45±22.63) kg、日龄相近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30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NT1和NT2组,每组10个重复。对照组给予基础饲粮,NT1和NT2组分别以10%和20%发酵饲料桑等量替代基础饲粮。试验预试期14 d,正试期11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NT1组和NT2组瘤胃液戊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上,NT2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F/B)显著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NT2组普氏菌属(Prevotella)细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未分类颤螺旋菌科(unclassified_Oscillospiraceae)和毛螺旋菌科UCG-008(Lachnospiraceae_UCG-008)细菌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NT2组中瘤胃细菌富集于环境信息处理途径、信号转导途径、双组分系统和耐药性:抗菌途径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而富集于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3)NT1组真菌样本测序鉴定的物种数、ACE、Chao1及香农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NT1组中青霉菌属(Penicillium)、葡萄孢盘菌属(Botryotinia)、丝衣霉菌属(Byssochlamys)、木霉菌属(Trichoderma)真菌相对丰度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或P<0.01),而红酵母属(Rhodotorula)、锥盖伞属(Conocybe)、未分类角担菌科(unclassified_Ceratobasidiaceae)真菌相对丰度均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或P<0.01);同时NT2组中红酵母属、锥盖伞属真菌相对丰度相较于对照组也显著下降(P<0.05),未分类角担菌科真菌相对丰度极显著下降(P<0.01)。综上所述,使用不同比例发酵饲料桑替代基础饲粮可提高瘤胃液中戊酸的含量,增加瘤胃真菌菌群的多样性,改变瘤胃细菌和真菌组成结构,从而调节改善瘤胃内环境。

  • 方勇儒, 何瑶瑶, 赵祥, 汪炎池, 高永权, 赵生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87-249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包被甜菜碱(CBet)对育肥后期平凉红牛生长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470.78±16.10) kg]相近、健康的平凉红牛公牛18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6头。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饲喂基础饲粮+3.5 g/d CBet,试验Ⅱ组饲喂基础饲粮+7.0 g/d CBet。预试期7 d,正试期54 d,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1)试验Ⅰ组平凉红牛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而料重比(F/G)则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2)试验Ⅱ组平凉红牛血清中白蛋白(ALB)、尿素氮(UN)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Ⅱ组血清中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3.5 g/d CBet提高平凉红牛育肥后期生长性能,而添加7.0 g/d CBet则提高其血清免疫、抗氧化、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水平。

  • 刘洁, 沈宜钊, 徐宏建, 张志宏, 王美美, 李妍, 赵晓静, 赵玉萍, 梁紫恒, 王猛, 孙凤莉, 李建国, 高艳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497-25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开食料中添加单宁对断奶前犊牛瘤胃发酵参数与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60头健康且初生重[(39.9±1.9) kg]相近的1日龄中国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每头单栏饲养。对照组(CON组)饲喂开食料,试验组在对照组开食料基础上添加由白坚木单宁提取物(缩合单宁)和栗木单宁提取物(水解单宁)按照2∶1比例混合制成的白坚木单宁与栗木单宁混合物(QTE,单宁总含量≥73%),添加量分别为0.30%(QTE1组)、0.45%(QTE2组)、0.60%(QTE3组)。试验期63 d,试验期间所有犊牛统一断奶,试验最后1天采集瘤胃液。结果显示:1)各QTE添加组的终末体重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2)开食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QTE对瘤胃液pH、微生物蛋白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摩尔比例、戊酸摩尔比例以及乙酸/丙酸比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QTE添加量的增加,瘤胃液中氨态氮浓度呈二次降低趋势(P=0.05),丙酸摩尔比例有线性升高趋势(P=0.10),丁酸摩尔比例呈二次升高(P=0.03),异丁酸和异戊酸摩尔比例有线性降低趋势(P=0.08和P=0.05)。氨态氮浓度以QTE2组最低,丙酸摩尔比例以QTE2组最高;QTE2组丁酸摩尔比例显著高于CON组和QTE3组(P<0.05);QTE2组异戊酸摩尔比例显著低于CON组和QTE3组(P<0.05)。3)QTE1组、QTE2组和QTE3组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以QTE2组最高。4)在门水平上,随着QTE添加量的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线性升高(P=0.01),且QTE2组和QTE3组显著高于CON组和QTE1组(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线性降低(P=0.01),且QTE1组、QTE2组和QTE3组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在属水平上,随着QTE添加量的增加,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线性升高(P=0.01),且QTE2组和QTE3组显著高于CON组(P<0.05);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线性降低(P=0.01);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的相对丰度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综上所述,单宁可通过提高瘤胃菌群多样性和有益菌相对丰度,优化瘤胃菌群结构,改善瘤胃发酵模式,促进断奶前犊牛的生长。在本试验条件下,犊牛开食料中QTE的适宜添加量为0.45%。

  • 李世关, 刘燕红, 杨得玉, 刘书杰, 周玉青, 张万明, 崔占鸿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512-252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40~90 kg牦牛犊牛能量代谢规律及需要量。选取35头健康、体重相近的(60±3)日龄牦牛犊牛(公),分为3组,分别为初期屠宰组(IS组,7头)、中期屠宰组(MS组,7头)、末期屠宰组(FS组,21头),而FS组又分为自由采食组(AL组,21头)、70%采食组(IR70组,21头)和40%采食组(IR40组,21头)。预试期30 d,正试期90 d。AL组、IR70组和IR40组牦牛犊牛分梯度饲喂基础饲粮。当IS组、MS组、AL组牦牛犊牛体重分别达到48、64、88 kg时,5组各选择5头牦牛犊牛进行屠宰。在试验结束前2周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气体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AL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IR70组和IR40组(P<0.05)。2)AL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IR70组和IR40组(P<0.05),AL组的总能、粪能、代谢能和消化能显著高于IR70组和IR40组(P<0.05),AL组和IR40组的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显著高于IR70组(P<0.05)。3)AL组和IR70组的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产生量显著高于IR40组(P<0.05)。3组之间呼吸熵和甲烷产生量无显著差异(P>0.05),呼吸熵在0.65~0.80。4)组织中能量含量从高到低为:脂肪>肌肉>血液+内脏>皮>骨骼>毛。5)40~90 kg牦牛犊牛平均日增重在100~500 g/d的生长净能需要量为1.37~8.10 MJ/d,生长净能需要量的模型为:log10能量=0.830 9+1.232×log10空腹体重。维持净能需要量的回归方程为:log10产热量=0.000 138×代谢能摄入量+2.573,维持净能需要量为374.10 kJ/kg SBW0.75。综上得出,40~90 kg牦牛犊牛气体代谢的呼吸熵为0.65~0.80,维持净能需要量为374.1 kJ/kg SBW0.75,平均日增重在100~500 g/d的生长净能需要量为1.37~8.10 MJ/d,补充了饲养标准中牦牛犊牛营养需要的基础参数。

  • 赵濛, 任彦博, 杜瑞平, 宋利文, 贺志雄, 高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524-25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研究水飞蓟粕替代豆粕对羔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指标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63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呼伦贝尔羔羊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7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3组饲粮中水飞蓟粕替代豆粕的比例分别为0(Ⅰ组)、50%(Ⅱ组)和100%(Ⅲ组)。试验期共90 d,其中预试期27 d,正试期63 d,试验期内羔羊每月称重,每天记录采食量。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9只羔羊采血,3只羔羊屠宰并采集肝脏组织样本。结果显示:1)Ⅰ组、Ⅱ组、Ⅲ组羔羊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Ⅰ组、Ⅱ组、Ⅲ组羔羊的血清代谢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羔羊的肝脏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Ⅰ组相比,Ⅲ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P>0.05)。4)与Ⅰ组相比,Ⅲ组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乙醛脱氢酶3家族成员A2(ALDH3A2)、脂肪酸合成酶(FAS)的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果糖双磷酸酶1(FBP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2(PCK2)、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的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Ⅲ组肝脏三羧酸循环通路相关基因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亚基B(SDHB)和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亚基C(SDHC)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异柠檬酸脱氢酶3β亚基(IDH3B)的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采用水飞蓟粕替代豆粕不会对羔羊的生长性能及肝脏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可以提高血液中免疫细胞因子含量,有助于提高抗病性;同时,水飞蓟粕还可以提高羔羊肝脏抗氧化能力,上调肝脏代谢基因表达,加快能量代谢循环,对生产起积极作用。

  • 江白慧, 南颖, 谢梦婷, 齐行东, 叶翠芳, 努尔力·阿不力孜, 赵宗胜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541-255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不同剂量甘油对空怀期母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上皮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相关基因表达及瘤胃形态结构的影响。随机选取40只健康、年龄相近、体重接近的成年空怀期母羊,平均分配到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除饲喂基础饲粮外,每日分别额外灌服1%、7%、12%的甘油(干物质占比,经估算每日每组各母羊平均干物质采食量约为1.3 kg,各组甘油灌服量分别为10、70、120 mL,甘油纯度:99.88%,燃烧能值:18.1 MJ/kg)。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Ⅱ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Ⅱ组NDF和ADF表观消化率也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Ⅰ组瘤胃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试验Ⅱ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的瘤胃内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瘤胃乙酸、丙酸含量与试验Ⅰ组、试验Ⅲ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试验Ⅱ组差异显著(P<0.05);丁酸含量、各VFA占比及乙酸/丙酸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甘油饲喂量的增加,下调式腺瘤载体(DRA)、Na+/H+交换蛋白3(NHE3)和质子泵型ATP酶(vH+ ATPase)在瘤胃上皮中的表达先增后降,而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单羧酸转运蛋白4(MCT4)和Na+/H+ ATP酶(Na+/K+ ATPase)在瘤胃上皮中的表达逐渐下降。Na+/H+交换蛋白1(NHE1)和Na+/H+交换蛋白2(NHE2)在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4)对照组、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瘤胃乳头形态良好,试验Ⅲ组瘤胃角质层出现受损现象;各试验组乳头宽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乳头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角质层和颗粒层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每日额外灌服适量甘油能够提高空怀期母羊养分表观消化率,有效改善瘤胃发酵环境,促进瘤胃上皮角质层、颗粒层的生长以及部分VFA吸收相关基因在瘤胃上皮中的表达,且在本试验条件下,7%灌服剂量效果较好。

  • 于天力, 何振莲, 韩怡静, 任靖宇, 夏呈强, 裴彩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551-25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辣蓼对绵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免疫、炎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0只体重为(23.26±0.33) kg的3月龄杜寒杂交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基础饲粮精粗比为75∶25,辣蓼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L1组)、10(L2组)、15 g/d(L3组)。试验期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L3组的后期平均日增重和后期增重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辣蓼显著降低血清中尿素氮和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L3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L3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辣蓼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L2和L3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辣蓼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免疫球蛋白、干扰素-γ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一氧化氮和脂多糖含量(P<0.05),L2和L3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高精料饲粮中添加辣蓼可以提高绵羊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的含量,缓解采食高精料带来的机体炎症,提高绵羊的平均日增重和总增重,对保持绵羊机体健康有积极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辣蓼不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15 g/d的添加量最优。

  • 孙远方, 马勇, 王建文, 曾亚琦, 孟军, 袁鑫鑫, 李婉卿, 黄金龙, 黄云江, 姚新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561-25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伊犁马短途比赛前后血浆差异代谢物。选择6匹新疆速度赛马公开赛2 000 m成绩最佳的伊犁马,采集赛前静息状态及赛后即刻颈静脉血并制备血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对血浆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筛选伊犁马短途比赛前后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与赛前相比,赛后筛选出正、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其中烟酰胺、萨利麝香、L-亮氨酸-L-丙氨酸、N-乳酰苯丙氨酸、乙酰肉碱、尿囊素含量显著高于赛前(P<0.05);肌酸酐、皮质醇、硫辛酸、2-氨基己二酸、N-乙酰-L-蛋氨酸、黄苷含量显著低于赛前(P<0.05)。伊犁马2 000 m比赛赛后血浆检测结果与赛前相比,筛选出正、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其中烟酰胺、萨利麝香、L-亮氨酸-L-丙氨酸、N-乳酰苯丙氨酸、乙酰肉碱、尿囊素含量显著高于比赛前(P<0.05);肌酸酐、皮质醇、硫辛酸、2-氨基己二酸、N-乙酰-L-蛋氨酸、黄苷含量显著低于比赛前(P<0.05)。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到嘧啶代谢、苯丙氨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胆汁分泌、醛缩酮的合成与分泌等途径。综上所述,短途比赛前后伊犁马体内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为马匹赛后恢复及优秀马匹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侯冬强, 李敏, 李培佳, 彭凯, 陈冰, 黄文, 曹俊明, 郭慧, 赵红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572-25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B)或丁酸钠(S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免疫、抗氧化能力以及低氧应激的影响。试验配制3种等氮(50%)和等脂(9%)的饲料,分别为基础饲料(Con)、基础饲料中添加10 mL/kg的CB的试验饲料、基础饲料中添加1.0 g/kg的SB的试验饲料。选取体重为(5.02±0.01) g的大口黑鲈360尾,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开展8周的养殖试验,随后进行低氧应激试验。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CB组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沉积率(PDR)显著提高(P<0.05),CB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CB组肠体比(ISI)显著增加(P<0.05)。2)与Con组相比,SB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CB组和SB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SB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饲料中添加CB和SB可显著提高肝脏总蛋白(TP)含量(P<0.05),CB组和SB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提高(P<0.05);SB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4)与Con组相比,SB组肝脏中Toll样受体22(TLR2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CB组和SB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CB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生长激素(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5)低氧应激3 h后,Con、CB和SB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8.75%、31.25%和35.42%。与Con组相比,CB组和SB组累计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CB和SB提高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抑制肝脏抗炎因子的表达,提高低氧应激下的存活率;与SB相比,添加CB对提高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免疫和抗氧化效果更佳。

  • 时文君, 陈佳力, 叶姝祺, 刘永需, 赵红, 李福昌, 刘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586-25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考察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胱氨酸对安哥拉兔产毛性能的影响。选取已剪二刀毛安哥拉兔1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0.2%、0.3%和0.4%胱氨酸的试验饲粮。预试期3 d,正试期73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0.2%和0.3%的胱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添加0.1%和0.2%的胱氨酸显著降低了安哥拉兔的料毛比(P<0.05);饲粮中添加0.4%的胱氨酸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0.1%和0.3%的胱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背部皮下次级毛囊密度(P<0.05),添加0.1%、0.2%和0.4%的胱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毛的断裂强力(P<0.05),添加0.4%的胱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毛的纤维细度(P<0.05);此外,饲粮中添加0.2%和0.3%的胱氨酸显著上调了安哥拉兔背部皮肤中角蛋白关联蛋白6.1(KAP6.1)的表达(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胱氨酸可改善安哥拉兔毛品质,促进毛囊发育;本试验条件下,安哥拉兔饲粮中胱氨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1%。

  • 王雨佳, 周思源, 江皓天, 刘佳圆, 陈宝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594-260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源饲粮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5日龄同期断奶、体况相近的伊拉肉兔1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中公母各占1/2,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玉米组、小麦组、木薯组和甘薯组分别选用玉米、小麦、木薯和甘薯作为唯一淀粉来源,配制等能等氮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显示:1)各组间料重比、腹泻频率、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甘薯组(P<0.01),显著高于木薯组(P<0.05),而其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木薯组(P<0.01),显著高于甘薯组(P<0.05);小麦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高于木薯组和甘薯组(P<0.01)。2)各组间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间肉色、pH(45 min、24 h、48 h)、蒸煮损失、滴水损失(24、48 h)、剪切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4)甘薯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小麦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与木薯和甘薯相比,以玉米或小麦作为饲粮淀粉源可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但不同淀粉源对肉兔的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不良影响。

  • 李响, 谢乾成, 郭文文, 毛晓峰, 宋光明, 刘永需, 赵红, 李福昌, 刘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03-26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活性酵母对生长肉兔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健康35日龄断奶仔兔3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仔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活性酵母),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和1 000 g/t的活性酵母。试验期34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和1 000 g/t活性酵母显著提高了生长肉兔的成活率(P<0.05),显著降低了生长肉兔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g/t活性酵母显著提高了肌肉滴水损失(P<0.05),饲粮中添加1 000 g/t活性酵母显著降低了肌肉滴水损失(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 g/t活性酵母显著提高了盲肠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P<0.05);在门水平上,饲粮中添加1 000 g/t活性酵母提高了盲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饲粮中添加1 000 g/t活性酵母提高了盲肠未分类鞭毛虫菌科(norank_f_Lachnospiraceae)、未分类鼠杆菌科(norank_f_Muribaculaceae)、毛螺旋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未分类梭状芽孢杆菌属vadinBB60群(norank_f_norank_o_Clostridia_vadinBB60_group)的相对丰度。4)属水平上组间物种差异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和1 000 g/t活性酵母显著降低了盲肠互养菌属(Synergistes)的相对丰度(P<0.05),饲粮中添加500 g/t活性酵母显著提高了盲肠厌氧管菌属(Anaerostipes)的相对丰度(P<0.05),饲粮中添加1 000 g/t活性酵母显著提高了盲肠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00和1 000 g/t活性酵母能够提高生长肉兔的成活率,降低平均日采食量;饲粮中添加1 000 g/t活性酵母能降低生长肉兔肌肉滴水损失,从而改善肉质;饲粮中添加1 000 g/t活性酵母能改善生长肉兔肠道菌群结构,有助于肠道健康。

  • 贺慧冰, 王凯, 许学林, 安富宇, 李永政, 王祥和, 李瑞, 周锡红, 印遇龙, 卫功庆, 华彦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12-262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圈养成年马来穿山甲体重、平均日采食量、粪便评分、血液生化和抗氧化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以确定成年马来穿山甲饲粮适宜粗蛋白质水平。试验采用6×6拉丁方设计,选择6只(雌、雄各3只)体重相近的健康成年马来穿山甲,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40%(Ⅰ组)、42%(Ⅱ组)、44%(Ⅲ组)、46%(Ⅳ组)、48%(Ⅴ组)、50%(Ⅵ组)的试验饲粮。试验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14 d,包括预试期7 d和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初重、末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之间粪便评分和水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之间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血浆总蛋白含量存在差异趋势(P=0.060)。4)Ⅲ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Ⅱ、Ⅳ、Ⅵ组(P<0.01),Ⅴ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Ⅴ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Ⅳ、Ⅵ组(P<0.05)。5)Ⅴ组的粗灰分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圈养成年马来穿山甲的饲粮适宜粗蛋白质水平为44%。

  • 赵明, 李琳, 王桦彪, 陈秀文, 王水莲, 张虹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23-26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昆明小鼠卵泡发育、繁殖性能和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试验选取7周龄雌性昆明小鼠24只,适应性饲养5~7 d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为对照组(灭菌蒸馏水)、低剂量组(0.1 mg/kg ATRA)、中剂量组(1.0 mg/kg ATRA)和高剂量组(10.0 mg/kg ATRA),连续灌胃14 d。各组分别取6只昆明小鼠采样,测定血清雌激素(E2)、孕酮(P4)和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同时分离卵巢并计算卵巢系数,制作卵巢组织石蜡切片,并进行卵泡计数。选择未发情的昆明小鼠6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剂量同上。连续灌胃ATRA 1个发情周期(5 d)。将发情小鼠各组取6只采样,测定血清激素水平,其余10只与雄性小鼠合笼,妊娠期间每周称量1次体重,分娩之后统计窝产仔数、出生窝重与出生个体重。结果表明:1)昆明小鼠连续灌胃ATRA 14 d,与对照组相比,ATRA对小鼠的体重与卵巢系数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初级卵泡的数量显著提高(P<0.05),而闭锁卵泡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3)连续灌胃ATRA 1个发情周期(5 d),各ATRA组昆明小鼠妊娠期间体重没有显著变化(P>0.05)。4)高剂量组昆明小鼠窝产仔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昆明小鼠出生窝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出生个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5)昆明小鼠连续灌胃ATRA 5 d,高剂量组血清中E2、P4和FS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剂量组的E2水平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同时中剂量组的P4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昆明小鼠连续灌胃ATRA 14 d,高剂量组血清中E2、P4和FS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高剂量组P4水平也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综上所述,ATRA可促进昆明小鼠E2、P4和FSH生殖激素的分泌,减少小鼠卵泡闭锁,促进卵泡发育,添加10.0 mg/kg ATRA能显著提高昆明小鼠的繁殖性能。

  • 张相伦, 张正, 李俊玲, 杨赵军, 盛清凯, 刘晓牧, 赵国朵, 赵红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33-264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合比例、菌剂和压实密度对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为2部分,试验1研究混合比例和菌剂对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将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按5个混合比例(4∶0、3∶1、2∶2、1∶3、0∶4)进行混合,每个比例下设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喷洒无菌生理盐水)、植物乳杆菌组(LP组,喷洒1×106 CFU/g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组(EF组,喷洒1×106 CFU/g粪肠球菌)、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组(LP+EF组,喷洒5×105 CFU/g植物乳杆菌+5×105 CFU/g粪肠球菌),每组3个重复,厌氧发酵60 d。试验2研究压实密度和菌剂对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将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按3∶1比例混合后,按不同压实密度(300、450、600 kg/m3)进行发酵,每个压实密度下设4个组(同试验1),每组3个重复,厌氧发酵60 d。试验1结果表明:1)随着花生秧比例的提高,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EF和LP+EF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EF组的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2)混合比例对乳酸菌和霉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LP、EF和LP+EF组的乳酸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LP+EF组的霉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3)混合比例为2∶2组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混合比例为3∶1和2∶2组的赭曲霉毒素含量显著低于混合比例为4∶0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P+EF组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显著降低(P<0.05)。4)混合比例为2∶2组的p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混合比例为3∶1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混合比例为2∶2组(P<0.05),混合比例为3∶1组的乙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混合比例为3∶1组的丁酸含量显著低于混合比例为4∶0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P+EF组的pH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EF组的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2结果表明:1)压实密度为600 kg/m3组的有机物、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压实密度为300 kg/m3组(P<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压实密度的增加,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EF组的有机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LP+EF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2)压实密度对乳酸菌和霉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LP和LP+EF组的乳酸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LP、EF和LP+EF组的霉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3)压实密度为450和600 kg/m3组的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含量显著高于压实密度为300 kg/m3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P+EF组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显著降低(P<0.05)。4)压实密度对pH无显著影响(P>0.05)。压实密度为600 kg/m3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压实密度为300 kg/m3组(P<0.05),压实密度为300 kg/m3组的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推荐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青贮的适宜混合比例为3∶1,菌剂为植物乳杆菌和粪肠球菌联合添加,压实密度为450~600 kg/m3

  • 李莹, 褚秀玲, 李晓丽, 丁一, 冯艺超, 苏建青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48-265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绿色合成纳米氧化锌并探究该纳米氧化锌的活性。以刺五加多酚为原料,绿色合成纳米氧化锌(ZnO NPs),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和粒径分析对所制得的样品进行表征,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其抗氧化性能,通过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试验评价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合成ZnO NPs,其在361 nm处有吸收峰,形态为六方晶系纤锌矿结构,晶体平均粒径为77.45 nm;当ZnO NPs质量浓度达到6 g/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3.28%;当ZnO NPs质量浓度达到9 g/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73.83%;ZnO NPs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4 g/L,最小杀菌浓度为80 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80 g/L,最小杀菌浓度为88 g/L,且ZnO NPs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均高于氧化锌(ZnO)。本试验以刺五加多酚为原料成功合成ZnO NPs,该ZnO NPs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菌性能,为其进一步开发为饲料添加剂奠定了基础。

  • 顾艳丽, 林洋, 刘艳, 郭小会, 曹艳子, 江国托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60-267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筛选一株防治水产致病菌能力强的虾源乳酸菌,并对其抑制水产致病菌的性质进行研究。以健康南美白对虾的不同肠段菌群为菌株分离来源,采用CaCO3-MRS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乳酸菌,再通过抑菌能力试验和溶血试验复筛获得安全菌株。对筛选的乳酸菌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并评价其生长特性、耐受性、抗生素敏感性及不同处理的发酵上清液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对常见水产致病菌抑菌能力最强的安全菌株经16S rRNA测序鉴定为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在菌株的生长特性上,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的最适培养pH为5.0,最适培养温度为39 ℃,4~14 h为其对数生长期;从耐受性上看,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对人工胃肠液和渗透压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pH 3.0条件下静置培养4 h存活率为90.7%,3.0 g/L的胆盐浓度下培养4 h存活率为85.3%,60‰高盐度条件下静置培养4 h存活率为98.7%;在不同处理对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发酵上清液抑菌能力影响方面,发酵上清液对致病菌的抑菌能力为创伤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腐败希瓦氏菌>沙门氏菌>嗜水气单胞>大肠杆菌>假交替单胞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哈维弧菌,且发酵上清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蛋白酶处理后抑菌能力在原来的82%以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小鼠安全性试验表明,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对小鼠的生长性能和脏器指数均无负面影响。综上可知,本试验筛选出的虾源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是一株耐受性好、防治水产致病菌能力强、代谢产物活性稳定、具有益生菌潜力的安全乳酸菌,可为水产养殖替抗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菌种。

  • 姚有莉, 张朋, 王永奔, 卢博雨, 吴国芳, 张剑搏, 王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74-268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获得可高效降解霉菌毒素和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后期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应用奠定基础。试验通过对分离自青海牦牛和藏羊瘤胃中的169株乳酸菌进行霉菌毒素降解能力比较,以及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益生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评定,最终获得4株可以同时降解饲料原料中4种真菌毒素的菌株(菌株C2、E28、C16和A16)。在本研究中,初筛获得的15株乳酸菌对黄曲霉毒B1(AF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A)和硫代葡萄糖苷(GLUS)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70.95%、60.11%、64.00%和59.18%;复筛获得的4株乳酸菌对AFB1、DON、ZEA和GLUS的降解率分别为33.53%、60.18%、51.45%和43.41%。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菌株C2和E28为乳酸片球菌,菌株A16为戊糖片球菌,菌株C16为乳肠球菌;这4株乳酸菌起酵时间短,产酸能力强(pH<4.5),能在pH 3.5和胆盐浓度为0.1%的环境中正常生长,且有良好的自凝集力和疏水性。通过安全性试验得知,4株乳酸菌均不溶血,其中乳肠球菌C16和戊糖片球菌A16对红霉素和青霉素敏感,乳酸片球菌C2和E28对红霉素和青霉素敏感或中度敏感,且乳酸片球菌C2和E2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抑菌性,抑菌圈直径≥20 mm,是优良的候选菌株。

  • 赵伟, 厉学武, DESSALEGN Lamesgen, 孙华, 郭林英, 刘梦, 孙铝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90-26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我国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T-2毒素、赭曲霉毒素A(OTA)和伏马毒素(FUM)的单独及联合污染情况。分别对从我国不同地区采集474、385和1 905份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样品,进行T-2毒素、OTA和FUM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T-2毒素、OTA和FUM总污染率分别为26.8%、61.8%和59.3%,其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5.8 μg/kg、0.3~11.1 μg/kg和0~16.3 mg/kg。值得注意的是,分别有0.4%、0.3%和0.5%的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T-2毒素、OTA和FUM含量超过了我国《饲料卫生标准》,并且,60%以上的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的联合污染率达30.3%~88.9%。由此可见,我国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T-2毒素、OTA和FUM的污染较严重,生产中加强监测我国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上述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和实施相关防控措施尤为重要。

  • 安志新, 冯玉超, 樊霞, 王石, 肖志明, 索德成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699-27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法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饲料中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采用5%三氯乙酸提取液提取饲料样品,用PCX固相萃取柱净化,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以2 mmol/L甲酸铵-0.1%甲酸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Agilent SB-Aq色谱柱分离。庆大霉素含量在1.0~100.0 mg/L线性关系良好(R2>0.995);方法的检出限为0.03 mg/kg,定量限为0.1 mg/kg;庆大霉素在3个添加水平(1.0、10.0、100.0 mg/kg)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1.5%~123.6%,相对标准偏差<15%。该方法易于使用,预处理简单,适用于测定饲料中的庆大霉素含量。

  • 李慧, 索德成, 张家庆, 王石, 陈捷, 冯玉超, 刘晓露, 肖志明, 樊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4): 2710-272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同时测定饲料中乙氧基喹啉(EQ)、对氨基苯乙醚(PD)、非那西丁(PC)、乙氧基喹醌亚胺(EQI)和乙氧基喹啉二聚体(EQDM)含量的方法。饲料样品用乙腈提取,经BONDESIL-SI多重杂质吸附材料净化,采用HPLC-MS/MS测定,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Waters BEH C18色谱柱分离。结果表明:通过饲料基质匹配绘制标准曲线,EQ、PD、PC、EQI和EQDM在5~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5 0]。方法中EQ、PD和PC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3.0和10.0 μg/kg,EQI和EQDM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5和5.0 μg/kg。EQ、PD、PC、EQI和EQDM在3个添加水平(20、50、100 μg/kg)的平均回收率为73.77%~98.77%,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n=6)<10%,批间变异系数<12%。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饲料中EQ及其伴生物质的同步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