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8-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芳, 吴康乐, 姚康,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761-477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miRNA)是一类短小的非编码RNA分子,在细胞调控和生物学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在动物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调控角色,尤其是与肌肉发育、脂肪代谢、肉品质、激素分泌和肠道健康等领域的关系。本文将深入探讨miRNA在这些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以期为畜牧业和食品工业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

  • 孙玉丽, 孙铁虎, 曲扬华, 仉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773-47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因含有30%~70%(干物质基础)的蛋白质,还富含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受到畜牧行业的广泛关注。此外,昆虫还可利用餐厨垃圾等有机生物质废弃物,将其转化为高营养价值的动物性饲料原料,且昆虫生产所需土地、水很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远低于畜禽。在所有的昆虫中,黄粉虫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家禽饲粮中鱼粉和豆粕的新型昆虫蛋白质饲料资源之一。本文综述了黄粉虫的生命周期、营养价值及其对家禽生产性能、肠道健康与免疫状态以及肉品质、蛋品质的影响等,以期为黄粉虫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并推动黄粉虫作为饲料原料的发展。

  • 刘魏魏, 杨培龙, 刘滢, 孟昆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782-479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饲料化占比低,秸秆木质纤维素尤其是其中的木质素难以被动物体消化利用是影响秸秆饲料化进程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生物降解木质素提升秸秆的营养价值是一种绿色、经济、可用于生产的促进秸秆饲料化方式。本文综述了秸秆木质素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木质素降解微生物及相关降解酶、木质素的生物发酵降解相关研究以及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以期为秸秆饲料化生产提供参考。

  • 贾冬文, 夏子涵, 王家莹, 曹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795-480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断奶仔猪腹泻是养猪行业的常见疾病,其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对养猪行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益生菌是一类对动物生命活动有益的微生物,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可起到预防仔猪腹泻,减轻腹泻症状等效果。本文综述了益生菌通过自身增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保持肠道稳态、产生活性物质巩固肠道屏障、直接或间接与细胞表面受体作用加强肠道免疫能力等方式缓解仔猪腹泻,分析了益生菌对肠道细胞抗炎、抗凋亡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充分了解益生菌抑制仔猪腹泻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仔猪饲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李鹏飞, 黄嘉, 毕睿晨, 王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809-482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禽大肠杆菌病是危害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给家禽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在养鸡领域治疗性抗生素限用和饲用抗生素禁用措施的实施,禽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对家禽生长与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代替抗生素来预防和控制禽大肠杆菌病。本文首先简介了禽大肠杆菌病的危害,然后重点综述了饲用抗生素替代物在预防和控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中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为应用非抗生素物质预防禽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为研发防控禽大肠杆菌病的新型非抗生素物质的提供借鉴。

  • 周晓洁, 赵国琦, 程志强, 林淼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823-483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对反刍动物来说是一种低成本的可再生粗饲料来源,但秸秆在饲喂动物时其高含量的木质纤维素限制了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以致不能被有效利用,在实际生产中缺乏理想的处理方式,没有开发出其应有的营养价值。白腐真菌预处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消化率,该菌能够在营养价值相对较低的秸秆上生长,可以通过分泌1种或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以及自由基等,将木质纤维素分解为能够被反刍动物消化的糖类等小分子化合物。本文就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应用现状、处理方式展开讨论,并对白腐真菌处理木质纤维素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营养价值提供理论参考。

  • 陈银阁, 张元庆, 郑楠, 张养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835-484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青贮饲料在反刍动物粗饲料中的高营养特性和经济价值增强了人们改进青贮工艺以提高青贮质量的需求,但青贮饲料产生的独特气味严重限制着动物的摄入量,影响动物的采食喜好,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青贮发酵的特有气味是由酸、醇、醛和酯等多种挥发性化合物混合而成,它们是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微生物群落在厌氧活动中产生的代谢物,然而关于这些挥发性化合物对反刍动物健康影响的信息仍然缺乏。因此需评估青贮饲料气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生产营养稳定的优质青贮饲料,保障反刍动物持续的营养供应。本文对青贮气味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综述青贮饲料原料特性、微生物作用、添加剂以及环境条件对其形成的影响,为更好地改善青贮气味、明确化合物相关来源提供参考。

  • 李正中, 刘波, 邵鹏, 朱爱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847-48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鱼粉资源紧缺,价格持续攀升,使得植物蛋白质源在水产饲料中的占比逐渐增大,但是植物蛋白质源含有的抗营养因子导致饲料利用率低下,并对水产动物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发酵饲料可增强饲料的适口性,有助于提高水产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小肽和糖类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并且生物发酵技术可降低植物蛋白质源中的抗营养因子,增加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水产动物机体健康水平和免疫力。本文主要论述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主要的发酵菌种、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前景展望,以便为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李新科, 杨雪, 张萱, 郑楠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861-48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屏障是调节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生理防御机制。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不仅是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在减轻组织炎症和维护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阐明短链脂肪酸对肠道四大屏障(机械屏障、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为肠道损伤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曾致, 罗羽欣, 董可, 沈留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872-48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黄芪属于豆科黄芪属植物,富含多糖、皂甙、黄酮、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其中,黄芪多糖作为黄芪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可通过调节动物机体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发挥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已在家禽、猪、反刍动物和水生动物等养殖生产中广泛应用。本文从黄芪多糖的提取方法、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芪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郑雯, 吕永乐, 栾新红, 曹中赞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881-489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脂联素是由脂肪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能参与调控糖和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应激、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以及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的蛋白质类激素。本综述概述了脂联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关键信号分子,回顾了文献中已证明的能够调节脂联素信号通路的天然活性物质,总结了它们的调控机制和对相关疾病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研究应用天然活性物质调控脂联素信号通路,进而为研制预防和治疗犬猫肥胖症、围产期奶牛酮病和脂肪肝、禽脂肪性肝病以及慢性肠道炎症等畜禽代谢紊乱相关疾病,以及促进肠道消化吸收、改善肠道健康、降低体脂含量、改善家畜家禽屠体和肉质性状等方面的天然药物和饲料添加剂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刘旭乐, 胡明扬, 荆鹍鹏, 焦喜兰, 胡梦林, 朱晓艳, 史莹华, 李振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896-49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油莎豆或油莎豆粕对妊娠后期母猪繁殖性能、血清免疫指标、胎盘活性因子、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本试验选择胎次、体况和妊娠期一致的初产妊娠母猪70头,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CK组)、5%油莎豆添加组(5%TN组)、10%油莎豆添加组(10%TN组)、15%油莎豆添加组(15%TN组)、10%油莎豆粕添加组(10%TNM组)、15%油莎豆粕添加组(15%TNM组)、20%油莎豆粕添加组(20%TNM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从母猪妊娠第70天开始至分娩结束。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5%TN组和20%TNM组的产程显著缩短(P<0.05);10%TN组和10%TNM组的健仔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0%TN组、15%TN组和10%TNM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油莎豆添加组、10%TNM组和15%TNM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油莎豆添加组、油莎豆粕添加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毒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油莎豆添加组血清连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油莎豆添加组胎盘组织中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含量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显著提升(P<0.05)。3)与对照组相比,油莎豆添加组、油莎豆粕添加组粪便中的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10%TN组和10%TNM组粪便中的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10%TNM组和20%TNM组粪便中的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4)在属水平粪便微生物组成上,与对照组相比,10%TN组毛螺菌科NK4A136群、狄氏副拟杆菌属、巨球型菌属、g_Lachnoclostridium、普雷沃氏菌科UCG-004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10%TNM组g_Lachnoclostridium、普雷沃氏菌科UCG-004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0%油莎豆或10%油莎豆粕可以显著提升妊娠后期母猪的健仔率和血清免疫指标;饲粮中添加油莎豆可以显著提升母猪胎盘活性因子的含量或活性;饲粮中添加10%油莎豆或10%油莎豆粕可以调控母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增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

  • 徐晓明, 邱月琴, 张贝贝, 刘世龙, 吴善森, 顾方, 靳振豪, 卢麒, 王丽, 易宏波, 杨雪芬,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910-49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肠道健康程度对21~28日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体组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1选取180头平均体重为(6.03±0.04) kg的21日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配到60个栏舍中(公母各占1/2),根据试验前7 d的腹泻率,进一步分为T1-T2组(腹泻率小于15%,共31栏)和T3-T4组(腹泻率大于15%,共29栏),并继续饲喂到仔猪平均体重达到25 kg,测定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试验2采用比较屠宰法,选取72头平均体重为(6.13±0.04) kg的21日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其中12头(公母各占1/2)作为初始屠宰组,以测定初始体成分含量;剩余60头随机分为20栏(公母各占1/2),根据7 d的腹泻率,随机选定6栏(公母各占1/2)腹泻率小于15%的仔猪(T1-T2组)和6栏(公母各占1/2)腹泻率大于15%的仔猪(T3-T4组),并在此基础上每栏挑选1头猪进行屠宰,以测定终末体成分含量,同时测定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结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含量及结肠菌群。试验1和试验2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结果表明:1)与T1-T2组相比,T3-T4组断奶仔猪21~28日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腹泻率显著提高(P<0.05);T3-T4组各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T1-T2组相比,T3-T4组断奶仔猪空体粗脂肪含量、粗脂肪沉积速率和总能均显著降低(P<0.05)。3)与T1-T2组相比,T3-T4组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P=0.075)和肿瘤坏死因子-α(P=0.092)含量有升高趋势。4)与T1-T2组相比,T3-T4组断奶仔猪结肠内容物戊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异戊酸含量有提高趋势(P=0.071);T3-T4组断奶仔猪结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5)在仔猪29日龄至25 kg阶段,T1-T2组和T3-T4组间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基于本研究的肠道健康程度等级划分体系,与腹泻率大于15%的仔猪相比,腹泻率小于15%的仔猪在21日龄断奶后的1周内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空体粗脂肪含量和粗脂肪沉积速率显著提高,免疫功能有所提高,炎症反应有所降低;同时,结肠有害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此外,断奶过渡期的肠道健康程度不会对仔猪生长至25 kg的生长性能产生影响。

  • 卢建, 王强, 王星果, 郭军, 马猛, 李永峰, 窦套存, 胡玉萍, 邵丹, 童海兵, 曲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925-49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成期(6~17周龄)能量限饲对6~24周龄蛋鸡生长发育、激素水平和卵巢类固醇激素生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6周龄海兰褐蛋鸡72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6~17周龄,3组试验鸡分别饲喂代谢能(ME)水平为12.34(对照组)、11.11(90%能量限饲组)和9.87 MJ/kg(80%能量限饲组)且其他营养水平相同的试验饲粮。18~24周龄,各组试验鸡均饲喂相同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8周。结果表明:1)随着6~17周龄能量限饲强度增加,17周龄体重、腹脂率、心脏指数和胫骨重以及20周龄体重、腹脂率、股骨重、胫骨重和跖骨重均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17周龄胰脏指数、20周龄肝脏指数以及17和20周龄股骨、胫骨和跖骨长度体重比均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6~17周龄能量限饲对24周龄屠体、内脏器官和骨骼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6~17周龄能量限饲强度增加,24周龄血清尿素氮(UN)含量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6~17周龄能量限饲对24周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3)80%能量限饲组24周龄血浆孕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90%能量限饲组(P<0.05)。4)在卵巢基质部,17、20和24周龄80%和90%能量限饲组36个基因中,26个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7个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调基因分别为17周龄80%和90%能量限饲组的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和细胞色素P450羟化酶1B1(CYP1B1),24周龄90%能量限饲组的CREB1,以及20和24周龄80%能量限饲组的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在大白卵泡膜层,20周龄80%和90%能量限饲组12个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24周龄80%和90%能量限饲组12个基因中,9个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1个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调基因为24周龄80%能量限饲组的CREB1。在小黄卵泡膜层,24周龄80%和90%能量限饲组12个基因中,5个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3个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调基因为80%能量限饲组的细胞色素P450羟化酶17A1(CYP17A1)、3β-HSDCYP1B1。由此可见,6~17周龄能量限饲显著影响了17和20周龄蛋鸡体重、腹脂和骨骼发育,但对24周龄屠体、内脏器官和骨骼发育均无显著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24周龄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相关的生化指标;6~17周龄80%能量限饲增加了血浆孕酮水平,上调了卵巢基质部3β-HSD、大白卵泡膜层CREB1和小黄卵泡膜层CYP17A1、3β-HSDCYP1B1的mRNA相对表达量。

  • 曲丽, 马欣欣, 张柏林, 刘雯雯, 陈正杰, 王述柏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944-495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饲粮中研究添加不同水平微生物发酵斑蝥黄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540只海兰褐蛋鸡按体重和产蛋率均等原则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1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组为化学合成斑蝥黄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 mg/kg的化学合成斑蝥黄;3~6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6、8、12 mg/kg的微生物发酵斑蝥黄。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料蛋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第7天,3组蛋壳强度显著高于1组(P<0.05);2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6组极显著高于1、3、4、5组(P<0.01)。第14天,3、4组蛋壳强度显著高于1、2组(P<0.05),5组显著高于1组(P<0.05);2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6组极显著高于1、3、4、5组(P<0.01)。第21天,3、4、5组蛋壳强度显著高于1组(P<0.05);2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6组极显著高于1、3组(P<0.01)。各组之间蛋形指数、蛋壳颜色、蛋壳厚度、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黄比例、蛋清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3)第7天,3、4组蛋黄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低于1、2、6组(P<0.01),显著低于5组(P<0.05);第21天,3组蛋黄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低于1、2组(P<0.01),显著低于6组(P<0.05)。第7天,4组蛋黄卵磷脂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2组极显著高于1组(P<0.01);第21天,4组蛋黄卵磷脂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5、6组极显著高于1组(P<0.01)。4)2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各组之间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4~12 mg/kg的微生物发酵斑蝥黄可改善海兰褐蛋鸡蛋壳品质,提高蛋黄卵磷脂含量,降低蛋黄胆固醇含量,但对蛋黄的着色效果不及化学合成斑蝥黄。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微生物发酵斑蝥黄的适宜添加水平为6~7 mg/kg。

  • 刘雅婷, 郑梦莉, 阳治康, 张关锋, 徐伟伟, 江慧琼, 彭洁, 陈清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957-49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丁酸钠对42~50周龄海兰灰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720羽42周龄体重相近、健康和采食正常的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g/t丁酸梭菌(活菌数为1×1010 CFU/g);C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g/t丁酸钠(纯度≥90%);D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g/t丁酸梭菌+500 g/t丁酸钠。预试期5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B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C组料蛋比有降低趋势(P>0.05),D组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与A组相比,B组蛋壳比例显著提高(P<0.05),D组蛋黄比例显著提高(P<0.05),C组蛋品质无显著差异(P>0.05)。3)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蛋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隐比(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提高(P<0.05)。4)在门水平上,B组蛋鸡盲肠未分类细菌(unclassified_k_norank_d_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盲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D组盲肠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在属水平上,与A组相比,B组蛋鸡盲肠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Eubacterium_brachy_group和Faecalitale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盲肠未分类细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C组盲肠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盲肠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D组盲肠乳球菌属(Lact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C组盲肠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盲肠Eubacterium_brachy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D组盲肠未分类普雷沃氏菌科(unclassified_f_Prevotellaceae)、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CHKCI002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D组盲肠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瘤胃梭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提高海兰灰蛋鸡生产性能,并提高蛋壳比例;饲粮中联合添加丁酸梭菌和丁酸钠可以显著提高蛋黄比例;饲粮中单独或联合添加丁酸梭菌和丁酸钠均可改善小肠形态,提高盲肠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盲肠有害菌相对丰度,维持肠道健康;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50 mg/kg丁酸梭菌(活菌数为2.5×109 CFU/kg)效果较好。

  • 李星, 张彬彬, 李军国, 杨洁, 李俊, 董颖超, 牛力斌, 商方方, 粱俊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971-49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和膨化亚麻籽高水平添加和饲喂时间对北京油鸡生产性能和蛋黄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300只30周龄的北京油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A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普通亚麻籽(B组)、15%普通亚麻籽(C组)、10%膨化亚麻籽(D组)和15%膨化亚麻籽(E组)。预试期1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普通亚麻籽和膨化亚麻籽在第1~4周对北京油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在第5~12周显著提高了其平均蛋重(P<0.05),而在第13~16周则显著降低了其平均日采食量(P<0.05)。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试验鸡生产性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呈显著提高(P<0.05),产蛋率呈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普通亚麻籽和膨化亚麻籽在8周内对北京油鸡蛋壳强度、蛋壳厚度、蛋形指数和蛋黄比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显著降低了蛋黄色泽(P<0.05)。第16周,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和蛋黄红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8周后各组鸡蛋品质指标呈现下降趋势。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蛋黄n-3 PUFA、α-亚麻酸(AL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与10%添加组相比,15%添加组蛋黄n-3 PUFA、AL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15%普通亚麻籽添加组相比,15%膨化亚麻籽添加组蛋黄n-3 PUFA和ALA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北京油鸡饲粮中添加普通亚麻籽和膨化亚麻籽可显著提高蛋黄中n-3 PUFA含量,但普通亚麻籽和膨化亚麻籽添加水平在10%以上均不适合在北京油鸡饲粮中长期应用。

  • 黄燕化, 陆胜涛, 林佳乐, 周盘红, 施晓丽, 班明政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986-499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对贵州黄鸡种鸡产蛋和孵化性能、蛋品质、养分代谢、血清抗氧化、抗炎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挑选体重(1.85±0.15) kg、产蛋率约为40%的31周龄贵州黄鸡种鸡432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公母比例2∶22)。3组试验鸡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200、400 mg/kg姜黄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和400 mg/kg姜黄素虽极显著减少了贵州黄鸡的日均采食量(P<0.01),但添加200 mg/kg姜黄素却显著提高了贵州黄鸡的产蛋率(P<0.05),并有改善料蛋比的趋势(0.05<P<0.10),而添加400 mg/kg姜黄素有加深蛋黄颜色和增加蛋壳厚度的趋势(0.05<P<0.10)。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 mg/kg姜黄素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P<0.05),添加200和400 mg/kg姜黄素显著提高了钙表观代谢率(P<0.05),且有提高干物质和磷表观代谢率的趋势(0.05<P<0.10)。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 mg/kg姜黄素极显著降低了血浆中尿酸含量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含量(P<0.01),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丙二醛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和400 mg/kg姜黄素有提高贵州黄鸡种鸡受精率的趋势(0.05<P<0.10)。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200 mg/kg姜黄素可提高机体抗氧化和抗炎症能力,促进饲粮中养分的代谢,改善贵州黄鸡种鸡的产蛋和孵化性能。

  • 陈星, 郑爱娟, 陈志敏, 王泽栋, 韩云胜, 刘魏魏, 蔡红英, 刘国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4997-501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根据《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畜禽靶动物耐受性评价试验指南(试行)》,评价肉鸡对二甲酸钾(KDF)的耐受性。试验选取36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公母各占1/2且分笼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4和40 g/kg的二甲酸钾。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4 g/kg二甲酸钾组相比,40 g/kg二甲酸钾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40 g/kg二甲酸钾组公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4 g/kg二甲酸钾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 g/kg二甲酸钾显著提高了21日龄公鸡血液中红细胞数量(P<0.05),并降低母鸡血液中间细胞比例(P<0.05)。42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 g/kg二甲酸钾显著降低公鸡的血小板压积(P<0.05);添加4和40 g/kg二甲酸钾显著降低母鸡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压积(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 g/kg二甲酸钾显著提高了21日龄公鸡血清尿素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尿酸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二甲酸钾对肉鸡器官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且组织未出现病理变化。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40 g/kg二甲酸钾虽然提高机体对蛋白质的代谢,未对器官发育造成影响,但显著降低了肉鸡的生长性能,证实肉鸡对二甲酸钾的耐受性在40 g/kg以下。

  • 杜润秀, 朱沛霁, 王钰明, 解竞静, 叶晓梦, 尹玉港, 葛凯靖, 赵峰, 刘华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013-50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羽肉鸡的品种和生长期对5种饲料原料代谢能(ME)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4个处理水平,分别为T1:快速型黄羽肉鸡(黄脚麻鸡)-生长前期;T2:快速型黄羽肉鸡-生长中后期;T3:慢速型黄羽肉鸡(雪山草鸡)-生长前期;T4:慢速型黄羽肉鸡-生长中后期,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选择26和47日龄的黄脚麻鸡以及33和61日龄的雪山草鸡各144只,通过全收集排泄物法测定玉米-大豆粕基础饲粮及5种试验饲粮(玉米饲粮、小麦饲粮、大豆粕饲粮、花生粕饲粮、玉米蛋白粉饲粮)的表观代谢能(AME)、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及粗蛋白质(CP)代谢率,并计算5种饲料原料(玉米、小麦、大豆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的ME(包括AME和AMEn)以及能量代谢率(ME/GE,包括AME/GE和AMEn/GE)。结果显示:快速型黄羽肉鸡对基础饲粮和5种试验饲粮的AME和AMEn均显著低于慢速型黄羽肉鸡(P<0.05)。除花生粕外,快速型黄羽肉鸡对4种饲料原料的ME/GE和ME均显著低于慢速型黄羽肉鸡(P<0.05)。快速型黄羽肉鸡的生长期对5种试验饲粮的AME和AMEn无显著性影响(P>0.05);慢速型黄羽肉鸡生长中后期对玉米饲粮的AME和AMEn显著高于生长前期(P<0.05),而生长期对其他试验饲粮的AME和AMEn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快速型黄羽肉鸡生长中后期对大豆粕的ME/GE和ME显著高于生长前期(P<0.05),而生长期对其他饲料原料的ME/GE和ME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慢速型黄羽肉鸡的生长期对5种饲料原料的ME/GE和ME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上述结果表明,快速型黄羽肉鸡对5种试验饲粮和4种饲料原料的ME显著低于慢速型黄羽肉鸡,但2个品种肉鸡的生长期对大部分试验饲粮和饲料原料的ME无显著性影响。

  • 刘雯雯, 毕慧娟, 曹顶国, 雷秋霞, 王述柏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026-503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1~21日龄“817”肉鸡(爱拔益加父母代种公鸡×罗曼褐壳蛋鸡商品代母鸡)饲粮钙、磷适宜水平。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因素1为饲粮钙水平,分别设为0.90%、1.00%、1.10%,因素2为饲粮磷水平,分别设为0.65%、0.68%、0.71%,共配制9种试验饲粮。将864只1日龄“817”肉鸡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1)饲粮钙水平对杂交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0.90%钙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1.10%钙组(P<0.05)。饲粮磷水平对杂交肉鸡的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0.71%磷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0.68%磷组(P<0.05)。2)饲粮钙水平对杂交肉鸡的磷表观代谢率有显著影响(P<0.05),0.90%和1.10%钙组的磷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1.00%钙组(P<0.05);饲粮磷水平对杂交肉鸡的钙表观代谢率有显著影响(P<0.05),0.68%磷组的钙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0.65%磷组(P<0.05);饲粮钙和磷水平对杂交肉鸡的钙和磷表观代谢率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饲粮钙水平对杂交肉鸡的钙和磷沉积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0.90%钙组的钙和磷沉积率显著高于1.00%钙组(P<0.05)。饲粮磷水平对杂交肉鸡的钙和磷沉积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4)饲粮钙水平对杂交肉鸡的血清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0.90%和1.10%钙组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1.00%钙组(P<0.05)。饲粮磷水平对杂交肉鸡的血清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0.71%和0.68%磷组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0.65%磷组(P<0.05)。饲粮磷水平对杂交肉鸡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0.65%磷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71%磷组(P<0.05)。饲粮钙和磷水平对杂交肉鸡的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5)采用析因法建立的1~21日龄杂交肉鸡的每日钙和磷需要量预测模型分别为YCa=0.210W0.75+0.010△W和YP=0.124W0.75+0.008△W(式中:W0.75为代谢体重;△W为平均日增重)。根据每日钙和磷需要量预测模型和平均日采食量计算得出,1~21日龄“817”肉鸡饲粮钙、磷适宜水平分别为0.94%、0.67%。

  • 路庭欢, 王星杰, 王路义, 周祥莹, 赵志宏, 毛倩倩, 张岩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039-504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饮水中添加丁香酚(EUG)和月桂酸单甘油酯(GML)纳米乳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1日龄、平均体重为(39.15±0.11) g的白羽肉鸡6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各组均饲喂基础饲粮,其中对照组正常饮水,试验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5、1.0、3.0、5.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饮水中添加1.0和3.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显著提高了21、42日龄体重及1~21日龄、22~42日龄、1~42日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22~42日龄、1~42日龄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饮水中添加1.0和3.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饮水中添加3.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显著提高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饮水中添加1.0、3.0和5.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饮水中添加1.0和3.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饮水中添加3.0和5.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显著降低十二指肠和空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饮水中添加1.0和3.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白细胞介素-10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5)各组的盲肠菌群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饮水中添加3.0 mL/L的EUG和GML纳米乳提高了盲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相对丰度。由此可见,饮水中添加EUG与GML纳米乳可增强肉鸡抗氧化能力,改善肉鸡肠道形态、炎症反应和菌群结构,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在本试验中,饮水中EUG和GML纳米乳的适宜添加水平为3.0 mL/L。

  • 龚番文, 郅可欣, 陈乐乐, 李泽政, 郜璐瑶, 黄明海, 符晨星, 赵玉蓉,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050-506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葛根素(PUE)对脂多糖(LPS)应激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选取288羽1日龄雄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对照组(CON组)和LPS应激组(LPS组)饲喂基础饲粮,葛根素组(PUE组)和葛根素+LPS应激组(PUEL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50 mg/kg PUE。试验期20 d。分别在第16、18和20天,LPS组和PUEL组肉仔鸡腹腔注射500 μg/kg BW LPS,CON组和PUE组肉仔鸡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结果表明:1)LPS应激极显著降低了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P<0.01),有降低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86)和提高料重比(F/G)(P=0.054)的趋势;饲粮中添加PUE有提高肉仔鸡ADG的趋势(P=0.089)。2)LPS应激极显著降低了肉仔鸡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1),显著降低了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极显著提高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1);饲粮中添加PUE显著提高了血清T-SOD活性(P<0.05),极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1)。3)LPS应激极显著提高了肉仔鸡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P<0.01);饲粮中添加PUE极显著降低了血清IL-1β和IL-2含量(P<0.01),显著降低了血清IgG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PUE与LPS应激对肉仔鸡血清IgA含量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对血清IgG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4)LPS应激极显著提高了肉仔鸡血清中D-乳酸(D-LA)和内毒素含量(P<0.01);饲粮中添加PUE与LPS应激对血清内毒素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LPS应激显著降低了肉仔鸡回肠绒毛高度(VH)和绒隐比(V/C)(P<0.05)。5)LPS应激与饲粮中添加PUE改变了肉仔鸡盲肠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LPS应激有降低盲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的趋势(P=0.078)。在属水平上,LPS应激极显著降低了盲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norank_f_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相对丰度(P<0.01),显著提高了盲肠norank_f_norank_o_RF39和未定级梭菌纲vadinBB60群(norank_f_norank_o_Clostridia_vadinBB60_group)相对丰度(P<0.05);饲粮中添加PUE极显著提高了盲肠丁酸球菌属(Butyricicoccus)相对丰度(P<0.01)。饲粮中添加PUE与LPS应激对肉仔鸡盲肠norank_f_norank_o_RF39和丁酸球菌属相对丰度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对盲肠UCG-005相对丰度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750 mg/kg PUE可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形态和菌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LPS应激对肉仔鸡造成的生长抑制和不利影响。

  • 谭绍兴, 王宝维, 张名爱, 凡文磊, 岳斌, 孔敏, 王秉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067-507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B12对产蛋鹅产蛋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4周龄产蛋期五龙鹅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1公4母)。各组饲粮中维生素B12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2.5、25.0、37.5、50.0、62.5 μ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2.5、25.0、37.5、50.0和62.5 μg/kg维生素B12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25.0、37.5、62.5 μg/kg维生素B12组的产蛋率和产蛋数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2.5、25.0、37.5、50.0和62.5 μg/kg维生素B12组的蛋壳强度显著升高(P<0.05),25.0、37.5、50.0、62.5 μg/kg维生素B12组的蛋壳厚度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12.5、25.0、37.5、50.0和62.5 μg/kg维生素B12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25.0和37.5 μg/kg维生素B12组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25.0和37.5 μg/kg维生素B12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12.5、25.0、37.5、50.0和62.5 μg/kg维生素B12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维生素B12可提高产蛋期五龙鹅产蛋性能、蛋品质,调节血清生化指标,增强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维生素B12适宜添加水平为25.0 μg/kg。

  • 董丽艳, 李瑞萍, 任逸懿, 吴春琴, 徐时湘, 钟声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076-508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糖萜素对蛋鸽产蛋性能、蛋品质以及蛋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7月龄双母配对成功的白羽王鸽2 000对,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0对),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500、750、1 000 mg/kg糖萜素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年。结果表明:1)相较于对照组,饲粮添加750 mg/kg的糖萜素显著提高了产蛋量(P<0.05),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降低了死淘率。以各组年产蛋量为判断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拟合分析,推荐糖萜素添加量为776 mg/kg。2)相较于对照组,饲粮添加750 mg/kg的糖萜素可使鸽蛋的蛋黄颜色极显著提高(P<0.01),蛋黄重显著升高(P<0.05),蛋形指数和蛋白重显著降低(P<0.05),其他蛋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3)相较于对照组,饲粮添加750 mg/kg的糖萜素可以显著提高鸽蛋中氨基酸总量、脂肪酸总量,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而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糖萜素能提高蛋鸽产蛋性能,其中添加750 mg/kg的糖萜素效果最佳,能改善蛋黄颜色,提高蛋黄重,提高氨基酸总量、脂肪酸总量,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 曹广洲, 王隆, 李琳, 张丰薇, 许兰娇, 胡子雨, 李戈平, 梅文亮, 瞿明仁, 梁欢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085-50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500~550 kg西门塔尔杂交牛蛋白质代谢规律及需要量。试验选用30头健康、体重[(497.73±43.84) kg]相近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预试期10 d,正试期45 d。试验期各组饲粮的综合净能均为6.12 MJ/kg,粗蛋白质(CP)水平分别为9.53%、10.53%、11.53%、12.53%和13.53%,通过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等方法,探讨饲粮不同CP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消化代谢情况的影响,并建立500~550 kg西门塔尔杂交牛CP需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CP水平的提高,各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2.53%组的ADG最高,显著高于9.53%组和13.53%组(P<0.05),12.53%组的料重比(F/G)最低,显著低于13.53%组(P<0.05)。2)不同饲粮CP水平对500~550 kg西门塔尔杂交牛的CP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10.53%组肉牛的粪氮排泄量最高,显著高于9.53%组和12.53%组(P<0.05);12.53%组肉牛的CP沉积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3)500~550 kg西门塔尔杂交牛的CP需要量方程为CP=7.89W0.75+68.60ADG,其维持粗蛋白需要量(CPm)为7.89 g/(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粗蛋白质(CPg)需要量为68.60 g;可消化粗蛋白质(DCP)需要量方程为DCP=6.68W0.75+61.19ADG,其维持可消化粗蛋白质(DCPm)需要量为6.68 g/(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可消化粗蛋白质(DCPg)需要量为61.19 g。在本试验条件下,500~550 kg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的最适饲粮CP水平为12.53%,本研究结果可为500~550 kg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蛋白质需要提供数据参考。

  • 曾钰, 游茵洁, 高彦华, 姜菲, 吴华卓, 彭忠利, 董贤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094-510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杂粕型饲粮中添加小肽对肉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初重为(481.43±36.36) kg、健康状况良好的肉牛2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4组肉牛分别饲喂小肽添加水平为0(Ⅰ组,作为对照组)、0.5%(Ⅱ组)、1.0%(Ⅲ组)和1.5%(Ⅳ组)的发酵杂粕型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增加,丁酸的比例呈二次曲线变化(P=0.037),异戊酸的比例有线性降低的趋势(P=0.080),丙酸的比例有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82)。2)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增加,Ace指数和Chao指数呈二次曲线变化(P=0.030、0.036)。3)门水平上,各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增加,厚壁菌门、柔膜菌门和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有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97、0.074、0.077)。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1为优势菌属,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增加,普雷沃氏菌属1的相对丰度有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89);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的相对丰度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P=0.042),与丙酸(r=-0.489,P=0.029)和戊酸比例(r=-0.529,P=0.016)显著负相关;Ⅱ组克里斯腾森菌科R7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与乙酸(r=0.678,P=0.001)、丁酸比例(r=0.481,P=0.032)和乙酸/丙酸(r=0.729,P<0.001)显著正相关,与丙酸比例(r=-0.723,P<0.001)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发酵杂粕型饲粮中添加小肽影响了肉牛瘤胃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了门和属水平菌群组成,改善了挥发性脂肪酸的组成和比例。

  • 腾美美, 张霞, 陈玮玮, 孙鑫畅, 谢开云, 颜安, 万江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107-51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葡萄渣苜蓿混合青贮对肉牛生长性能及肌肉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影响。选取12头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相似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对照组(CK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试验组(CG组)饲喂添加葡萄渣苜蓿混合青贮的TMR(葡萄渣苜蓿混合青贮中葡萄渣与苜蓿比例为1∶6.67)。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与CK组相比,CG组肉牛的终末体重(P<0.05)、干物质采食量(P<0.05)和平均日增重(P<0.01)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2)屠宰后,CG组肉牛胴体重较CK组提高4.87 kg(P<0.05),CG组肌肉失水率较CK组提高3.21%(P<0.01)。3)与CK组相比,CG组肌肉饱和脂肪酸中肉豆蔻酸、棕榈酸的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硬脂酸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CG组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十八碳二烯酸甘油三酯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十八碳三烯酸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4)与CK组相比,CG组肌肉中己醛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1-戊醇、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所述,将葡萄渣苜蓿混合青贮添加到饲粮中,可以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及屠宰后的胴体重,提高肌肉中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从而改善肉品质。

  • 梁紫恒, 徐宏建, 张振红, 赵玉萍, 刘洁, 王猛, 张志宏, 何茂龙, 李建国, 高艳霞, 沈宜钊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117-51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开食料中添加鲜味剂对夏季出生荷斯坦犊牛生长性能、热应激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选取体重、日龄相近,饲喂足量初乳的荷斯坦初生母犊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对照组犊牛饲喂不添加鲜味剂的开食料,试验Ⅰ、Ⅱ、Ⅲ组则在对照组开食料基础上分别添加150、300、450 g/t的鲜味剂。试验期为73 d,其中哺乳期63 d,断奶后继续饲喂10 d。结果显示:犊牛出生后第1周开食料日均干物质采食量随着鲜味剂添加量的增加有二次变化的趋势(P=0.07),在添加量为300 g/t时增加幅度最高,较对照组提高88.5%;犊牛出生后第2周、第3周、第4周、第7周、第9周和第10周的开食料日均干物质采食量随着鲜味剂添加量的增加均线性提高(P<0.05),试验Ⅲ组相较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5.17%(P>0.05)、25.69%(P<0.05)、27.34%(P<0.05)、16.98%(P<0.05)、29.76%(P<0.05)、26.23%(P<0.05)。犊牛60日龄时体重以及1~6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随鲜味剂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P<0.05)。犊牛30和45日龄时体高随鲜味剂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升高(P<0.05);犊牛30、45和70日龄时体长随鲜味剂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升高(P<0.05);犊牛60日龄时胸围和腹围随鲜味剂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升高(P<0.05)。60日龄时,各试验组犊牛16:00的呼吸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鲜味剂添加量对犊牛各阶段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60日龄时,试验Ⅰ、Ⅱ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日龄时,血清尿素氮含量随鲜味剂添加量的增加呈二次变化(P<0.05),在添加量为300 g/t时有最低值。综上所述,在开食料中添加鲜味剂可以缓解夏季出生犊牛的热应激,并能通过提高开食料采食量提高犊牛的生长性能。

  • 师鑫潮, 高建亭, 张雨, 路晨月, 曹皓, 何欣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130-51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芩素固体分散体对犊牛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7±5)日龄、体重(45.82±3.37) kg的健康荷斯坦犊牛36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黄芩素组(BAI组)和固体分散体组(SD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4%黄芩素和含有0.4%黄芩素的黄芩素固体分散体。试验期为30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BAI组、SD组的第30天体重显著提高(P<0.05),SD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与BAI组相比,SD组的第30天体重和ADG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BAI组和SD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AI组相比,SD组的血清GSH-Px、SOD活性和T-AOC显著提高(P<0.05),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BAI组和SD组的肠道菌群Chaol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P<0.05)。与BAI组相比,SD组的肠道菌群Chaol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P<0.05)。在门水平上,与CON组相比,BAI组和SD组的肠道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BAI组相比,SD组的肠道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SD组的肠道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BAI组和SD组的肠道粪杆菌属和罕见小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黄芩素固体分散体可提高犊牛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中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减少有害菌的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 郭鑫, 姚瑞芬, 谭咏琪, 沈旖帆, 詹腾飞, 温万, 辛国省, 卜登攀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141-515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法评估硫胺素对瘤胃发酵参数及支链脂肪酸(BCFA)合成的影响。试验分为6个组,每组5个重复,共发酵2批。各组均以0.5 g全混合日粮(TMR)作为发酵底物,并分别添加0(对照)、15、30、60、120、240 mg/kg DM硫胺素。体外39 ℃恒温培养24 h后收集发酵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脂肪酸含量以及支链α酮酸脱氢酶(BCKD)活性。结果显示:1)30 mg/kg DM硫胺素组发酵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20、240 mg/kg DM硫胺素组(P<0.05),15、30 mg/kg DM硫胺素组发酵液中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20、240 mg/kg DM硫胺素组(P<0.05),15、30和60 mg/kg DM硫胺素组发酵液中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20、240 mg/kg DM硫胺素组(P<0.05)。2)60 mg/kg DM硫胺素组发酵液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5、120、240 mg/kg DM硫胺素组(P<0.05),120和240 mg/kg DM硫胺素组发酵液中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30和60 mg/kg DM硫胺素组(P<0.05),60 mg/kg DM硫胺素组发酵液中总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5 mg/kg DM硫胺素组(P<0.05)。3)30和60 mg/kg DM硫胺素组发酵液中异构支链脂肪酸(Iso)、反式异构支链脂肪酸(Anteiso)和BC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15、30、60、120 mg/kg DM硫胺素组发酵液中BCKD活性显著高于240 mg/kg DM硫胺素组(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酵液中乙酸(r=-0.59)、丁酸(r=-0.61)、异戊酸(r=-0.54)、总挥发性脂肪酸(r=-0.57)含量与BCFA含量具有中等强度的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体外条件下,硫胺素会影响瘤胃发酵特性和脂肪酸的合成,且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与BCFA含量存在相关性。当硫胺素添加水平为60 mg/kg DM时,BCFA的合成效果最佳。

  • 宗玉洁, 程志强, 孙善涛, 武中秀, 周晓洁, 刘丽, 吉慧敏, 苏衍菁, 林淼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152-51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脱脂辣木籽提取物成分组成及其对体外瘤胃发酵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脱脂辣木籽粉为试验材料,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法测定乙醇相和水相2种提取物的成分差异,并采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技术,分别设置乙醇和水提取物的添加剂量为0(对照)、1.875、3.750和7.500 mg/kg(n=5),厌氧发酵72 h,测定其对体外瘤胃发酵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脱脂辣木籽乙醇和水提取物的产率分别为12.66%和38.90%;与水提取物相比,乙醇提取物含有较高的类黄酮和异黄酮类化合物,但含有较低的苯类和酚类物质。2)与对照组相比,乙醇提取物添加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降低(P<0.05)。3)添加1.875和3.750 mg/kg乙醇提取物培养6 h后,各时间点产气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提取物添加组各时间点产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脱脂辣木籽乙醇提取物显著提高了发酵液乳酸含量(P<0.05);添加1.875和3.750 mg/kg乙醇提取物显著提高了发酵液丙酸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发酵液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己酸比例(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脱脂辣木籽水提取物显著降低了发酵液pH和乙酸比例(P<0.05),显著提高了发酵液乳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以及丙酸比例(P<0.05);添加1.875和3.750 mg/kg水提取物显著降低了发酵液氨态氮含量和戊酸比例(P<0.05),显著提高了发酵液异戊酸比例(P<0.05)。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875 mg/kg乙醇提取物显著降低了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毛螺菌科NK3A20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拟杆菌属(Bacteroides)、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P<0.05);而添加1.875 mg/kg水提取物添加显著提高了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和毛螺菌科NK3A20群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脱脂辣木籽乙醇和水提取物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物质可能会抑制瘤胃发酵、减少有益菌数量,而水提取物可以促进瘤胃发酵。

  • 康雅洁, 申瑶, 薛夫光, 胡秀贞, 南雪梅, 唐湘方,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170-51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甲酸对全株饲料桑青贮营养和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为全株饲料桑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试验分为5组,各组分别在饲料桑中添加0(对照组,CK组)、2(FA2组)、4(FA4组)、6(FA6组)、8 mL/kg(FA8组)甲酸,每组4个重复,青贮90 d。分别在有氧暴露第0(当天)、3、6、9、12天采集样品,测定其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以选出适宜甲酸添加水平。随后,进一步探究饲料桑添加甲酸后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将饲料桑分为3组:饲料桑青贮原料组(M组)、未添加甲酸青贮饲料桑组(CK组)和经筛选出最优甲酸添加水平青贮饲料桑组(FA2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48 h体内降解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1)有氧暴露期间,FA4组干物质(DM)含量始终最高,有氧暴露第0、3、6、12天显著高于CK和FA6组(P<0.05);FA2、FA4组有氧暴露第9天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CK和FA8组(P<0.05)。2)有氧暴露第0天,FA2、FA4、FA6、FA8组pH及氨态氮(NH3-N)、乙酸(AA)含量均显著低于CK组(P<0.05)。随有氧暴露时间延长,FA2组pH稳定且始终最低。3)有氧暴露期间,FA2组饲料温度始终低于CK组和环境温度。因此,适宜的甲酸添加水平为2 mL/kg。4)FA2组干物质消化率(DMD)显著高于CK组(P<0.05),丙酸、正戊酸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pH、乙酸含量、乙酸/丙酸显著低于M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2 mL/kg甲酸可改善饲料桑青贮营养和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及体外瘤胃发酵功能。

  • 李杰, 陈灿灿, 孙晓燕, 蒋婧, 吕士鹏, 任航行, 王高富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181-519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酉州乌羊和本地白山羊肌肉质构特性及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选取相同饲养条件下12月龄酉州乌羊和本地白山羊公羊各3只,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样本分别进行肌肉质构、滋味、气味、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1)酉州乌羊肌肉硬度和咀嚼性显著低于本地白山羊(P<0.05),黏附性、内聚性、弹性、胶黏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2)酉州乌羊肌肉丰富性响应值极显著高于本地白山羊(P<0.01),鲜味响应值显著高于本地白山羊(P<0.05),涩味响应值显著低于本地白山羊(P<0.05);酉州乌羊肌肉电子鼻W1W传感器响应值显著低于本地白山羊(P<0.05),其他传感器响应值在2组肌肉样品间无显著差异(P>0.05)。3)酉州乌羊肌肉C16∶0含量极显著低于本地白山羊(P<0.01),C18∶0、C18∶3n3和C20∶0含量显著低于本地白山羊(P<0.05),酉州乌羊肌肉C19∶1n9t含量显著低于本地白山羊(P<0.05),C22∶1n9含量极显著高于本地白山羊(P<0.01),C20∶4n6含量极显著高于本地白山羊(P<0.01),C20∶3n6和C22∶4含量显著高于本地白山羊(P<0.05)。与本地白山羊相比,酉州乌羊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UFA/SFA)和n-6/n-3 PUFA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与本地白山羊相比,酉州乌羊肌肉质构特性较好,滋味更优,营养价值更高,更加符合人类健康膳食要求。

  • 庹勇, 郭同军, 臧长江, 侯良忠, 古再丽努尔·艾麦提, 李进龙, 辛洪泽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192-520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采用不同水平水培小麦苗替代基础饲粮对绵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27.93±2.16) kg]相近的4月龄湖羊公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用水培小麦苗按5%、10%、15%和20%的水平(干物质基础)替代基础饲粮。试验期77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7 d,并在正试期第61~67天进行消化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水培小麦苗替代组绵羊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干物质采食量(DMI)极显著提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15%水培小麦苗替代组干物质(DM)和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10%、15%和20%水培小麦苗替代组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10%、15%和20%水培小麦苗替代组绵羊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15%和20%水培小麦苗替代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15%水培小麦苗替代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5%、10%和20%水培小麦苗替代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15%和20%水培小麦苗替代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10%和20%水培小麦苗替代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15%和20%水培小麦苗替代组绵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5)在各组饲粮条件下,15%水培小麦苗替代组单只绵羊的经济效益最高。综上所述,采用水培小麦苗部分替代基础饲粮可提高绵羊饲粮消化利用率,降低血脂水平,提高蛋白质代谢利用率以及机体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进而促进其生长,提高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水培小麦苗适宜添加水平为15%。

  • 巴桑吉巴, 平措班旦, 德庆卓嘎, 格桑加措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207-52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相对饲养水平下西藏岗巴绵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发育的表征,以评估西藏岗巴绵羊养殖生产价值。选用体况、体型一致的36只健康的1周岁黑岗巴绵羊公羔,平均体重(17.94±0.91) kg,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参照NRC(2007)中的绵羊代谢能和蛋白质维持需要量,以不同倍数设计各组饲粮的代谢能和蛋白质水平。Ⅰ组:体重20 kg、平均日增重(ADG)100 g/d需要量的0.8倍;Ⅱ组:体重20 kg、ADG 100 g/d需要量的0.9倍;Ⅲ组:体重20 kg、ADG 100 g/d需要量的1.0倍;Ⅳ组:体重20 kg、ADG 200 g/d需要量的0.8倍;Ⅴ组:体重20 kg、ADG 200 g/d需要量的0.9倍;Ⅵ组:体重20 kg、ADG 200 g/d需要量的1.0倍。预试期10 d,正试期70 d。结果显示:Ⅵ组试验羊的终末体重、净增重、平均日增重与Ⅴ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Ⅰ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饲料成本随相对饲养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Ⅵ组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Ⅲ组和Ⅴ组的宰前活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5);Ⅲ组、Ⅳ组、Ⅴ组间净肉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Ⅵ组腹脂重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Ⅴ组(P<0.05)。Ⅵ组肝脏重量和指数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6个试验组间心脏、肺脏和肾脏重量及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Ⅵ组瘤胃重量及指数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网胃和瓣胃重量及指数显著高于Ⅱ组、Ⅳ组(P<0.05)。结合饲料成本以及实际养殖经济效益,推荐按照0.9倍的NRC(2007)中体重20 kg、ADG 200 g/d绵羊的代谢能和蛋白质需要量配制饲粮,西藏岗巴绵羊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 赵建, 赵鑫盛, 王雷, 郑晓春, 周建伟, 牛建章, 拜彬强, 高健, 鲍宇红, 徐振华, 王吉龙, 成艳芬, 郝力壮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217-52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发酵全混合日粮(TMR)对育肥期藏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4只5月龄、体重29 kg左右的健康藏羊公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未发酵TMR,试验组饲喂发酵TMR。预试期14 d,正试期7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藏羊平均日采食量(ADFI)以及中性洗涤纤维(NDF)和半纤维素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藏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藏羊胴体重和屠宰率显著提高(P<0.05),腹脂重量和指数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藏羊背最长肌红度(a*)值显著提高(P<0.05),且背最长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背最长肌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试验组背最长肌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背最长肌甲硫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对TMR进行发酵处理能够提高藏羊屠宰性能、NDF和半纤维素表观消化率以及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腹部脂肪沉积,对背最长肌肉色及营养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付斌龙, 旦增白吉, 赵小琪, 薛白, 兰蓉, 曹堂兵, 江炎庭, 邵庆勇, 欧阳依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229-52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代谢能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云上黑山羊生长性能、能氮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80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6月龄云上黑山羊公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羊。设定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为9.8(高)、8.2 MJ/kg(低),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3%(高)、10%(低),配制4种试验饲粮。4组试验羊分别饲喂高代谢能高蛋白质饲粮(HEHP组)、高代谢能低蛋白质饲粮(HELP组)、低代谢能高蛋白质饲粮(LEHP组)和低代谢能低蛋白质饲粮(LELP组)。所有试验羊经14 d的预试期后进入50 d的正试期,在正试期第23天从各组中选取5只羊进行为期5 d的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HELP组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LEHP组和LELP组(P<0.05);HELP组的料重比最低,且显著低于LELP组(P<0.05)。2)HELP组的沉积氮和净蛋白质利用率显著高于LELP组(P<0.05)。3)HELP组的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消化能代谢率均显著高于LEHP组和LELP组(P<0.05)。4)HELP组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LELP组(P<0.05);HELP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HEHP组和LEHP组(P<0.05)。5)HELP组增重效益最高,为4.759 元/(d·只),LELP组增重效益最低,为2.380元/(d·只)。综上所述,饲喂代谢能水平为9.8 MJ/kg、蛋白质水平为10%的饲粮时有利于维持育成期云上黑山羊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能促进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平均日增重和增重效益。

  • 梁晓芳, 郑银桦, 王杰, 王昊, 吴秀峰, 孟朋, 何菊云, 薛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242-52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鱼粉无豆粕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对鲤生长性能、氮循环和氨基酸沉积的影响,以及投喂频率和补充蛋氨酸对鲤餐后血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7 g的鲤幼鱼54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添加0(C组)和3 g/kg蛋氨酸(DL-蛋氨酸形式,纯度为98%)(M组)的无鱼粉无豆粕饲料,2种试验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分别为3.85和6.83 g/kg饲料(1.14和1.99 g/16 g N),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生长试验结束后称重,采样后继续进行1周的投喂频率试验。投喂频率试验中,将C组和M组试验鱼分别随机分为3组,投喂频率分别为1、2和3次,共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采集餐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测定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1)在无鱼粉无豆粕饲料中补充蛋氨酸显著提高了鲤的总摄食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显著降低了摄食率和饲料系数(P<0.05);2)与C组相比,M组鲤氮摄入量从54.33 g/桶显著提高到60.73 g/桶(P<0.05),但氮排放量从41.08 g/桶显著降低到37.93 g/桶(P<0.05),各氨基酸以及总必需氨基酸和总非必需氨基酸沉积率均显著提高(P<0.05),血浆尿素氮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3)投喂频率达到3次时,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可显著提高鲤血浆蛋氨酸、赖氨酸曲线下面积(AUC)(P<0.05)。综上所述,在无鱼粉无豆粕饲料中补充蛋氨酸至鲤需求量,在日投喂3次的养殖模式下,鲤的生长性能得到显著改善,饲料效率和氮沉积率显著提高,说明提高投喂频率是提高晶体氨基酸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 孙文豪, 邱建强, 田仁红, 陈冰, 赵红霞, 黄文, 朱晓闻, 朱喜锋, 曹俊明, 彭凯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254-526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糖饲料及添加缩合单宁(CT)对花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代谢物、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及激素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480尾初始体重为(10.85±0.02) g的健康花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3组分别饲喂常规饲料(含20.0%面粉,G1组)、高糖饲料(含45.8%面粉,G2组)和添加CT的高糖饲料(含45.8%面粉和0.1%CT,G3组)。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与G1组相比,G2组花鲈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提高(P<0.05);与G2组相比,G3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与G1组相比,G2组和G3组花鲈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3)在投喂后1 h,G2组花鲈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G1组和G3组(P<0.05);而在投喂后3和6 h,各组之间血清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G2组花鲈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G1组和G3组(P<0.05),G1组和G3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花鲈肠道中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G1组>G3组>G2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5)G2组花鲈肠道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钠依赖性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钠依赖性葡萄糖共转运载体2(SGLT2)和葡萄糖转运载体2(GLUT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G1组和G3组(P<0.05),G2组肠道中YY肽(PYY)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G1组和G3组(P<0.05),G1组和G3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高糖饲料可提高花鲈血清葡萄糖含量,诱导肝脏损伤,降低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以及胰高血糖素样肽和葡萄糖转运载体基因的表达量,抑制花鲈的生长和营养物质沉积。高糖饲料中添加0.1% CT可修复花鲈肝脏损伤,通过调控肠道激素的基因表达,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提高花鲈生长性能。

  • 杨煜洁, 李妹妍, 徐异桓, 张丽晗, 夏辉, 郭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269-52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解羊毛粉(EWM)替代鱼粉并添加胆汁酸(BA)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及脂质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180尾大小均匀、初始体重为(10.00±0.02) g的大口黑鲈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对照组(CON组)饲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酶解羊毛粉组(EWM组)饲喂在基础饲料中用酶解羊毛粉替代25%鱼粉的试验饲料,酶解羊毛粉+胆汁酸组(EWM+BA组)饲喂在基础饲料中用酶解羊毛粉替代25%鱼粉并添加0.6 g/kg胆汁酸的试验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EWM+BA组的末重(FBW)、增重率(WGR)、特定增长率(SGR)均显著高于CON组和EWM组(P<0.05)。2)EWM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肝脏中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含量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EWM+BA组的肝脏TG、TC、TBA含量和血清TBA含量均显著低于EWM组(P<0.05)。3)EWM组的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5)。EWM+BA组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ACC1、SCD、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脂蛋白脂酶(LPL)和瘦素(LEP)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EWM组(P<0.05)。4)EWM组和EWM+BA组的肝脏法尼醇X受体(FXR)、类视黄醇X受体(RXR)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ON组(P<0.05)。EWM组的肝脏小异二聚体伴侣(SHP)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EWM+BA组(P<0.05)。EWM+BA组的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EWM组(P<0.05)。由此可见,酶解羊毛粉替代部分鱼粉并添加外源胆汁酸可缓解酶解羊毛粉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胆固醇代谢产生的不利影响。

  • 陶晨智, 邱浩宇, 王涵颖, 黄玲, 冉志强, 许嘉航, 王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283-529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戊糖片球菌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影响,为开发大黄鱼绿色饲料添加剂提供参考。将初始体重为(9.53±0.54) g的270尾大黄鱼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30尾。3组饲料的戊糖片球菌的浓度分别为0(PP0组,作为对照组)、107(PP7组)和108 CFU/g(PP8组)。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1)与PP0组相比,PP7和PP8组的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上升(P>0.05),脏体比显著上升(P<0.05);2)与PP0组相比,PP7和PP8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PP0组相比,PP7和PP8组肠道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4)与PP0组相比,PP7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PP8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PP7和PP8组血清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PP7组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显著提高(P<0.05);5)与PP0组相比,PP7组PD_whole_tree指数显著提高(P<0.05),有益菌蛭弧菌属(Bdellovibrio)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有害菌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6)与PP0组相比,PP7组肠道天冬酰胺-赖氨酸(Asn-Lys)和替西罗莫司(temsirolimus)浓度显著提高(P<0.05),尿皮质醇(urocortisol)和加兰他敏(galantamine)浓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戊糖片球菌具有调节肠道微生物代谢的能力,能够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与肠道显微结构优化肠道微生态,并提升大黄鱼幼鱼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其抗氧化和免疫能力。

  • 陈严轩, 王国霞, 邱建强, 刘燕, 史合群, 董芮绮, 彭凯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297-53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对饲喂含氧化鱼油饲料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肠道消化酶活性、组织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设计6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料中分别添加3%新鲜鱼油(T1组)、3%氧化鱼油(T2组)、3%氧化鱼油+0.02%姜黄素(T3组)、3%氧化鱼油+0.04%姜黄素(T4组)、3%氧化鱼油+0.06%姜黄素(T5组)、3%氧化鱼油+0.08%姜黄素(T6组)。选取初始体重为(19.6±0.3) g的健康黄颡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上述6种试验饲料,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T2组肠道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肠道绒毛长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下,T2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与T2组相比,T6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绒毛宽度、杯状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T4~T6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T3~T6组肠道绒毛长度显著增加(P>0.05),T3和T6组肠道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在属水平下,T4组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和分节丝状菌属(Candidatus_Arthromitu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T4~T6组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Cet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T5和T6组Ralstoni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随着饲料中姜黄素添加量的增加,肠道脂肪酶活性呈线性效应(P=0.001),绒毛长度呈二次效应(P<0.001),绒毛宽度呈线性(P=0.001)和二次效应(P<0.001),杯状细胞数呈线性(P=0.030)和二次效应(P=0.007);属水平上,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呈线性(P<0.001)和二次效应(P<0.001),Cet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呈线性(P=0.001)和二次效应(P=0.001),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呈二次效应(P<0.001)。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3%氧化鱼油诱导了黄颡鱼肠道组织结构损伤,而添加0.04%~0.08%姜黄素能够提高黄颡鱼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以及有益菌Pseudomonas和Candidatus_Arthromitus的相对丰度,改善氧化鱼油诱导的肠绒毛结构损伤。

  • 樊佳奇, 韩雯笑, 范慧敏, 陈宝江, 王宏, 郅永伟, 崔秋佳, 陈赛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08-531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肽对肉兔生长性能以及脂多糖(LPS)应激肉兔血清细胞因子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选取160只健康的35日龄断奶伊拉配套系肉兔,初始体重为(0.96±0.06) kg,随机分为4组(公母各占1/2),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CON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酵母肽组(YP组)和酵母肽缓解组(L-YP)饲喂添加100 mg/kg酵母肽的基础饲粮。第1阶段饲养试验共进行35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记录体重、采食量等数据并计算第1阶段试验期间肉兔的生长性能指标。第2阶段:于第1阶段结束时,LPS组和L-YP组试验兔大腿肌肉注射200 μg/kg BW的LPS,CON组和YP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LPS或生理盐水注射4 h后采样,测定血清细胞因子含量以及肝脏抗氧化指标和抗氧化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酵母肽显著增加了肉兔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腹泻率和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酵母肽显著降低了肉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活性氧(ROS)含量(P<0.05);LPS刺激显著增加了肉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ROS含量(P<0.05);酵母肽和LPS在血清TNF-α、IL-6、IL-10和TGF-β含量上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在LPS刺激条件下,饲粮中添加酵母肽可以显著降低LPS应激肉兔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P<0.05)。3)饲粮中添加酵母肽显著提高了肉兔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LPS刺激显著降低了肉兔肝脏中T-AOC和GSH-Px活性(P<0.05);酵母肽和LPS对肉兔肝脏中SOD活性和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在LPS刺激条件下,在LPS刺激条件下,饲粮中添加酵母肽可以显著提高LPS应激肉兔肝脏中SOD活性和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00 mg/kg酵母肽可以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并通过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有效缓解LPS诱导的肉兔免疫应激反应。

  • 许佳, 王古玥, 冷春青, 葛冰倩, 温超宇, 迟春艳, 余东游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19-532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关节病作为老年犬常见的疾病,会严重影响宠物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而通过饮食干预可能对改善骨骼疾病存在一定益处。本试验根据宠物年龄以及骨关节情况筛选出29只老年犬,平均年龄为9岁,年龄范围为6~14岁,通过临床试验,研究饲喂一种改善骨关节病的饲粮对老年犬钙磷代谢及骨健康的影响。采用自身对照的试验设计,记录饲喂前后体重和体况评分,对饲喂前后试验犬的骨健康、活力进行评估,采集饲喂前后血液进行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和钙磷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其中8只犬采用双能X线测量饲喂前后骨密度。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与饲喂前相比,饲喂后老年犬血液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著提高(P<0.05),而对其他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对饲喂后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后血清降钙素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钙、磷以及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在饲喂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对饲喂前后老年犬进行双能X线测量发现,老年犬的骨密度变化不显著(P>0.05);饲喂后犬简要疼痛量表分数显著降低(P<0.05),饲喂前后犬的体重、体况评分和骨关节评估分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这种改善骨关节病的饲粮可以提高老年犬血清中降钙素的含量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并缓解疼痛。

  • 李青, 宋志刚, 宋柏辰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28-533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岩藻多糖对宠物猫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体况一致的12月龄英国短毛猫24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C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 000(FL组)、3 000(FM组)和5 000 mg/kg岩藻多糖(FH组)。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000 mg/kg岩藻多糖显著提高第28天猫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显著提高第28天猫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目(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000 mg/kg岩藻多糖显著提高第28天猫粪便微生物Shannon和Simpson指数(P<0.05),显著提高粪便有益菌黏液乳杆菌属(Limosilactobacillus)和Cellulosilyticum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粪便有害菌李斯特菌属(Listeria)和[Ruminococcus]_gauvreauii_group相对丰度(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000 mg/kg岩藻多糖对猫尿液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肌酐值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1 000 mg/kg岩藻多糖可增强宠物猫体液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对肾脏无负面影响。

  • 张奥, 李欣, 赵玉超, 白萨茹拉,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40-53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竹叶黄酮(BLF)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对乳脂合成的影响。以BMECs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操作:对照组1是将细胞接种于不添加任何物质的维持培养基中培养24 h;损伤组是将细胞接种于含800 μmol/L过氧化氢(H2O2)的维持培养基中处理8 h;对照组2是将细胞接种于含80 μg/mL BLF的维持培养基中培养24 h;保护组是将细胞接种于含80 μg/mL BLF的维持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更换含800 μmol/L H2O2的维持培养基中继续处理8 h。应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抗氧化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内抗氧化、凋亡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检测乳脂合成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与损伤组相比,保护组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1相比,损伤组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显著提升(P<0.05),BLF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受氧化损伤的细胞内ROS产生(P<0.05)。3)与损伤组相比,保护组细胞内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抗凋亡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抗氧化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1相比,损伤组细胞内脂滴(LDs)含量减少,保护组细胞内LDs含量有所增加;保护组细胞内甘油三酯(TGs)含量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与损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5)与损伤组相比,保护组细胞内乳脂合成相关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ACA)、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脂肪酸合成酶(FAS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6)与对照组1相比,保护组细胞内乳脂合成相关蛋白ACSS2、FABP3、PPARγ和SCD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综上所述,BLF不仅能通过提升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从而提升氧化损伤的BMECs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氧化应激带来的氧化损伤,而且BLF还能够有效提升乳脂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乳脂合成,有效减少氧化损伤对机体乳脂合成的影响。

  • 高佳, 宋增廷, 孙鹏, 郝万林, 王志刚, 王保哲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53-536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eta分析研究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肉鸡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参考。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2000年到2023年符合分析要求的34篇文献和21 292个研究对象。本研究利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统计量(I2)对纳入文献的生长性能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Egger检验分析纳入文章的发表偏倚。由于本次分析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异质性,随即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连续型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芽孢杆菌菌种进行亚组分析,探讨不同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肉鸡1~21日龄平均日增重(ADG)[标准化均数差(SMD)=2.118,95%置信区间(CI):(1.730, 2.506)],降低肉鸡料重比(F/G)[SMD=-1.129,95%CI:(1.440,-0.818)];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肉鸡22~42日龄ADG[SMD=0.657,95%CI:(0.356,0.958)]、22~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ADFI)[SMD=0.768,95%CI:(0.483,1.054)],降低肉鸡22~42日龄F/G [SMD=-1.231,95%CI:(-1.603,-0.859)];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肉鸡整体段(1~42日龄)ADG[SMD=2.582,95%CI:(2.147,3.017)]、ADFI[SMD=0.606,95%CI:(0.263,0.948)],降低肉鸡F/G[SMD=-1.841,95%CI:(-2.123,-1.559)];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肉鸡出栏体重(BW)[SMD=2.301,95%CI:(1.875,2.72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地衣芽孢杆菌和产脂肪酶芽孢杆菌的促生长效果优于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改善肉鸡F/G的效果优于其他2种芽孢杆菌;芽孢杆菌促进罗斯308肉鸡生长的效果最优。Meta分析表明,芽孢杆菌可改善不同阶段肉鸡的生长性能,芽孢杆菌促进罗斯308肉鸡生长的效果最优;不同芽孢杆菌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地衣芽孢杆菌的促进作用最佳。

  • 苟清碧, 银春晖, 陈亚, 张贞贞, 陈华丽, 胡茂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64-537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萝卜硫素(SFN)对高脂饲粮诱导的肥胖小鼠肠道抗氧化能力和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及机制。选取60只6周龄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6J小鼠,普通饲粮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2组为正常小鼠:正常对照组(NC组)、正常+SFN组(NC+SFN组),饲喂正常饲粮,SFN以10 mg/(kg BW·d)的剂量每周注射5次;另外4组小鼠,饲喂高脂饲粮,构建肥胖小鼠模型,12周建模成功后分组:肥胖对照组(HFD组)、肥胖+SFN组(HFD+SFN组)、肥胖+抗生素组(HFD+ABX组)、肥胖+SFN+抗生素组(HFD+SFN+ABX组),饲喂高脂饲粮,SFN以10 mg/(kg BW·d)的剂量每周注射5次,抗生素饮水干预。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HFD组比,HFD+SFN组小鼠的体重显著降低(P<0.05)。2)SFN可显著升高正常小鼠和肥胖小鼠肠道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且HFD+SFN组的SOD2和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FD+ABX组和HFD+SFN+ABX组(P<0.05),HFD+SFN+ABX组的Nrf2、SOD1和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FD+ABX组(P<0.05)。3)SFN对正常和肥胖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ABX处理则显著降低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P<0.05)。与HFD组比,HFD+SFN组小鼠肠道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值显著降低(P<0.05),并接近NC组(P>0.05),肠道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减少,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和异杆菌属等与抗肥胖有关的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增加。且SFN干预后能显著升高ABX肥胖小鼠的F/B值(P<0.05),使其接近NC组(P>0.05)。综上所述,SFN可能通过参与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加肠道抗氧化酶活性,进而缓解肥胖诱导的氧化应激,并通过调节抗肥胖菌群来改善肥胖和抗生素治疗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从而达到抗肥胖作用。

  • 韩明霞, 邓生青, 郭诚诺, 赵桂苹, 王钰明, 赵峰, 解竞静, 萨仁娜, 李蕴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76-53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分析海南省地源性饲料原料椰子粕的常规养分含量,并利用体外仿生法评定其在黄羽肉鸡上的营养价值,探讨常规养分含量与酶水解物能值(EHGE)的关系。试验采集了海南省不同地区的14种椰子粕,测定了常规养分、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并利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测定了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IVCPD)、体外总能消化率(IVGED)和EHGE。结果表明:1)椰子粕的干物质含量平均值为93.56%,粗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7.15%,粗脂肪含量平均值为22.39%,总能平均值为23.20 MJ/kg,粗纤维含量平均值为16.2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为43.06%,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为29.38%。2)椰子粕的总氨基酸含量平均值为13.73%,其中蛋氨酸含量平均值为0.23%,赖氨酸含量平均值为0.70%。3)椰子粕的钙含量较低,平均值为673.69 mg/kg;磷含量较高,平均值为5 549.49 mg/kg。4)利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模拟黄羽肉鸡消化过程,测定椰子粕的EHGE平均值为12.05 MJ/kg,IVDMD平均值为37.29%,IVCPD平均值为70.81%,IVGED平均值为51.44%。椰子粕的EHGE和IVGED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见,海南省地源性饲料原料椰子粕常规养分含量变异较大。

  • 程志泽, 艾比布拉·伊马木, 乃比·阿不来提, 白丽莎, 周宇婷, 于琴, 汪梦洁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87-53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分含量和添加剂对辣椒秸秆青贮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以末次收获辣椒后的新鲜辣椒秸秆为原料,通过预干燥将水分含量调整为73%(H)、65%(M)和55%(L),青贮时添加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B)、枯草芽孢杆菌+糖蜜(BM)、枯草芽孢杆菌+纤维素酶(BC),以不加任何添加剂为对照组(C),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室温下青贮60 d后测定各样品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相对饲喂价值(RFV)等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对不同处理辣椒秸秆青贮进行综合营养价值评价,选用综合评价前4位的辣椒秸秆青贮(MBM、MBC、LBM和LBC)为原料,以苜蓿作对照,通过体外试验测定其48 h累积产气量、体外发酵参数和干物质(DM)降解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水分含量对辣椒秸秆青贮pH,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粗脂肪(EE)、辣椒素、乳酸(LA)、乙酸(AA)、丙酸(PA)含量和氨态氮/总氮(NH3-N/TN)有极显著影响(P<0.01);添加剂对辣椒秸秆青贮pH,DM、CP、NDF、ADF、WSC、EE、辣椒素、LA、PA含量,RFV和NH3-N/TN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A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2)水分含量为65%时,辣椒秸秆青贮的CP、EE、WSC、LA含量及RFV最高,pH,AA、PA含量和NH3-N/TN最低,青贮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分含量为55%时;添加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糖蜜时,辣椒秸秆青贮的DM、CP、WSC、EE和LA含量最高,而pH,AA、PA含量和NH3-N/TN最低。3)在MBM、MBC、LBM和LBC 4个处理的辣椒秸秆青贮体外试验中,MBM处理理论最大产气量和DM降解率最高,NH3-N含量最低,相关指标与苜蓿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MBM处理的48 h累积产气量高于MBC、LBM和LBC处理。综上所述,辣椒秸秆青贮适宜水分含量为65%,添加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糖蜜效果最佳,可在实际生产中推荐使用。

  • 王子苑, 吉玉玉, 舒健虹, 陈莹, 王茜, 王小利, 杨春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399-541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菌酶组合对3种饲草原料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菌酶制剂与饲草组合。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4因素分别为纤维素分解菌(A)、乳酸菌(B)、酶制剂(C)和原料(D),每个因素3水平。试验共9个组,每组3个重复。1组为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纤维素酶+甜高粱,2组为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木聚糖酶+多年生饲草玉米,3组为枯草芽孢杆菌+鼠李糖杆菌+淀粉酶+象草,4组为泛菌+粪肠球菌+木聚糖酶+象草,5组为泛菌+植物乳杆菌+淀粉酶+甜高粱,6组为泛菌+鼠李糖杆菌+纤维素酶+多年生饲草玉米,7组为草螺菌+粪肠球菌+淀粉酶+多年生饲草玉米,8组为草螺菌+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象草,9组为草螺菌+鼠李糖杆菌+木聚糖酶+甜高粱。各组青贮60 d后对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参数以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组、5组和9组的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组和6组(P<0.05),3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1组和9组(P<0.05),4组和8组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4组的pH和丙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组、7组和8组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组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1组、2组和5组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9组的霉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5组的酵母菌数量显著低于除9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综合平衡法正交分析结果表明,4因素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由大到小顺序为原料>酶制剂>乳酸菌>纤维素分解菌,正交筛选最优组合为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木聚糖酶+甜高粱。

  • 郑晓凯, 付彦博, 杨寒珺, 黄星宇, 张玉琳, 贾春英, 鲁为华, 张凡凡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411-54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青贮中天然附着的优势乳酸菌,明确其对饲用油菜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为饲用油菜资源高效饲料化利用提供指导。首先利用分子生物学法(16S rDNA测序)对分离出的乳酸菌进行鉴定,鉴定出的乳酸菌菌株进行产酸和生长特性分析。进一步将筛选的优势乳酸菌接种至饲用油菜中青贮,采用裹包青贮法,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CK)处理不接种菌株;布氏乳杆菌(LB)处理接种布氏乳杆菌,接种量为2×108 CFU/g;屎肠球菌(EF)处理接种屎肠球菌,接种量为2×108 CFU/g;布氏乳杆菌+屎肠球菌(LBEF)处理接种布氏乳杆菌+屎肠球菌(1∶1),接种量均为1×108 CFU/g。结果表明:1)试验共计分离出26株乳酸菌,鉴定后得出25株为布氏乳杆菌,1株为屎肠球菌,其中2株表现出最强的产酸和生长特性。2)发酵60 d时,LBEF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和丙酸含量显著低于CK和EF处理(P<0.05);EF和LBEF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K和LB处理(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CK和LB处理(P<0.05);LB、EF和LBEF处理的pH、氨态氮含量、霉菌数量均显著低于CK处理(P<0.05)。3)开包5 d时,EF和LBEF处理的乳酸含量和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CK和LB处理(P<0.05),LBEF处理的丙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处理(P<0.05),LB和LBEF处理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处理(P<0.05),LBEF和LB处理的酵母菌和霉菌数量显著低于CK和EF处理(P<0.05)。由此可见,在饲用油菜青贮中联合接种布氏乳杆菌和屎肠球菌,可利用底物较少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以降低发酵体系pH,抑制蛋白质腐败和霉菌生长,提高饲用油菜有氧稳定。

  • 刘仕伟, 李亚辉, 赵鹤一, 杨诗航, 林子翔, 乔富强, 姚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422-543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筛选出的猫乳源乳酸片球菌(YH-15)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以确定YH-15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从猫乳中分离乳酸菌得到猫乳源益生菌YH-15,利用LPS建立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YH-15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中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指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的蛋白表达量,并检测乙酰化细胞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蛋白表达以确定YH-15是否通过抑制NF-κB的核转位,从而达到对炎症的抵抗作用。结果表明:从猫乳中成功分离出乳酸片球菌菌株并命名为YH-15;高浓度(109 CFU/mL)YH-15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够显著降低细胞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显著提高抑炎因子IL-10的含量(P<0.05);高浓度YH-15可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同时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YH-15显著降低NF-κB p65的蛋白表达(P<0.05)。综上可知,YH-15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抵抗LPS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的生成及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具有预防和抑制炎症的作用。

  • 佀博学, 张养东, 郑楠, 王加启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36(8): 5432-54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4.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建立中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实现生乳中腐胺的快速检测。将采集到的16个牧场生乳样品在4 ℃条件下贮藏0~7 d,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定量检测生乳中腐胺含量;通过FT 120乳成分分析仪采集生乳的中红外光谱,将原始中红外光谱先通过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Savitsky-Golay(SG)平滑、一阶导数或二阶导数等预处理方法消除背景噪音,再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构建腐胺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通过比较不同中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最终选择SG平滑+二阶导数预处理光谱建立腐胺预测模型,该模型测试集决定系数(R2)为0.995 9,均方根误差(RMSE)为0.054 2,验证集R2为0.811 2,RMSE为0.368 4,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本试验基于中红外光谱建立了生乳中腐胺快速检测方法,可为生乳中腐胺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