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陈鹏, 义拉勒特, 李文婷, 孙海洲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461-647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因其粒径小、吸附性强和难降解等特点,已在全球范围内的水、土壤和大气中广泛分布。微塑料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被动物摄入,并富集于肠道、肝脏和脑等重要器官中。其损伤机制主要包括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诱导氧化应激、引发炎症反应及代谢紊乱等,进而对动物的消化、呼吸、神经、生殖和免疫系统产生广泛影响。目前,益生菌、微生物水解酶、植物提取物和粪菌移植等调控措施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减轻微塑料的毒性,从而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本文系统综述了微塑料暴露对动物肠道、肝脏、脑和生殖等器官的损伤机制,并探讨了相关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理解微塑料对动物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有效的绿色调控策略、推动畜禽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罗琪, 王琪, 周晓容, 刘作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479-648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核心成分,是维持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微量矿物元素,对动物抗氧化能力和肉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在硒外源摄入匮乏的状态下,抗氧化能力不足是制约猪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硒和硒蛋白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并从硒激活抗氧化通路、维持线粒体功能和调节肌纤维类型转化等方面来探讨硒和硒蛋白调控脂质氧化、肉色稳定性和持水力的分子机制,为推动硒在养猪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 冯梓晏, 车东升, 任娜, 张天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489-65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胎盘滋养层细胞作为胎盘屏障的主要功能部分,其中的转运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在维持胎盘内环境稳态以及妊娠期营养物质的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精氨酸作为具有多重代谢调控功能的条件性必需氨基酸,不仅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还可通过激活机体代谢的关键通路,特异性调节胎盘滋养层细胞的营养物质转运蛋白表达及胎盘屏障结构的完整性,进而改善胎盘营养物质转运效率。本文系统阐述了胎盘屏障转运功能中主要的调控蛋白及其对母猪妊娠阶段的重要性,重点解析精氨酸代谢介导的信号通路对胎盘屏障及转运功能的分子调控途径,旨在为功能性氨基酸在母猪繁殖营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范海璐, 张博, 张浩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01-65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饲粮纤维具有持水性强、溶解度高等理化性质,可通过植物提取或人工合成获得,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调节血糖及软化粪便等,丰富的生理功能使其被广泛应用于饲料添加剂领域。饲粮纤维可促进家禽的胃肠道发育、增强免疫应答、调控脂质代谢及改善环境污染,但纤维效果受家禽品种、生长阶段及纤维来源、理化性质的影响,过量添加会抑制家禽生长。本文综述了饲粮纤维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以及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旨在为饲粮纤维在家禽生产中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覃民瑾, 郭长征, 黎观红,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10-651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营养性原因是引起家禽腹泻的重要因素。家禽营养性腹泻的原因和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饲粮蛋白质水平过高、氨基酸和电解质失衡、抗营养因子和矿物元素含量过高等是引起家禽营养性腹泻的主要因素。肠道渗透性腹泻和分泌性腹泻是家禽营养性腹泻的2种主要病理机制,2种机制息息相关。通过调整饲粮蛋白质水平和电解质平衡,合理使用单宁、益生菌、酶制剂和酸化剂等添加剂,有利于改善家禽腹泻及肠道健康。因此,本文针对家禽腹泻的营养性原因、机制以及其营养调控措施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家禽腹泻的营养干预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 张静, 王德志, 文鹏, 马燕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20-65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炎作为奶牛养殖业中高发的炎症性疾病,严重威胁动物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发生发展与营养代谢调控密切相关。色氨酸作为功能性必需氨基酸,除参与蛋白质合成外,其代谢产物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奶牛乳腺系统中,色氨酸通过犬尿氨酸、5-羟色胺及吲哚类代谢途径转化为5-羟色胺、褪黑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吲哚类代谢产物可作为芳香烃受体(AhR)的内源性配体,通过激活AhR信号通路调控下游靶基因表达,进而抑制乳腺组织炎性反应并维持乳腺屏障功能。本文系统综述了色氨酸代谢网络的关键调控节点及其代谢产物通过AhR信号轴影响乳腺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重点解析AhR介导的免疫调节通路在乳腺炎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色氨酸代谢-免疫调控轴在乳腺健康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基于营养干预的乳腺炎性反应防控策略及乳品质改良技术提供创新性研究方向。

  • 姜治国, 赵进哲, 马燕芬, 张红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29-653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四烯酸(AA)是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动物体内通过其代谢途径调节多种生理功能。AA及其代谢产物在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乳房炎作为奶牛生产中常见且影响深远的疾病,不仅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也会直接影响乳制品的质量。AA及其代谢产物在乳腺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AA在奶牛乳房炎中的代谢途径、相关酶的功能以及其在乳房炎的病理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旨在讨论AA代谢调节在乳房炎防控中的潜在应用,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 王淑珍, 史海涛, 刁其玉, 马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37-65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山羊养殖经历了以绒毛为主到向产肉为主的转变过程,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国外绵羊和山羊饲养标准出版于2010年以前。由于品种、饲草料种类、养殖模式的差异,完全借鉴国外饲养标准并不能够很好地指导我国肉用山羊生产。本文以国内外近年来肉用山羊育肥期主要的营养素——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量研究为重点进行综述,对国内外主要肉用山羊品种的能量和蛋白质维持、生长需要量进行总结归纳以及横向对比,旨在为科学合理地开展肉用山羊营养需要量研究、完善肉羊饲养标准以及提高我国肉用山羊养殖水平提供参考。

  • 赵世龙, 彭思毅, 谯仕彦, 于海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45-65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饲粮中禁止添加抗生素以后,伴随着动物抗炎抗病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显著下降,以及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抗菌肽(AM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其因广谱抗菌活性及低耐药性风险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最有开发潜力和最具应用价值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本文从新型饲用AMPs的挖掘筛选、生物合成与发酵工艺优化以及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和改造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饲用AMPs的高效开发和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制提供参考。

  • 杨幸达, 付彤, 张立阳, 李文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61-65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后生元是一种对宿主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制剂,主要由微生物胞体和代谢产物2部分组成。凭借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后生元在畜牧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后生元胞体成分如磷壁酸、细胞壁多糖、表面层蛋白和部分代谢产物的功能特性及其对肠道屏障包括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的作用,并总结了后生元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后生元在动物生产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苏梦容, 甘尚权, 冯耀昌, 马健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72-65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硒是畜禽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提高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及改善肉品质等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纳米硒由于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毒性低及安全性高等优良特性而备受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纳米硒的理化性质、合成方式、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途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纳米硒在畜禽生产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王林楠, 李继东, 宋亮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83-65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参皂苷主要存在于人参的干燥根中,是人参发挥药用价值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e、Rg1、CK等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调节畜禽的生理代谢过程,改善畜禽生长性能,提高蛋鸡产蛋量,降低仔猪腹泻率,抑制肉鸡腹脂沉积。本文从人参皂苷的结构与分类、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人参皂苷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叶子源, 王丽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594-66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热应激是指动物机体为应对高温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会导致摄食量下降,进而引起疾病和生产性能下降等。动物的摄食行为受到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调控,CNS整合食欲和应激等信号,通过下丘脑弓状核、视前区、室旁核等关键核团,改变食欲相关神经肽表达与神经投射激活程度,进而调控动物摄食行为。热应激影响动物食欲的机制涉及CNS的复杂调控网络,主要是通过激活特定的神经环路和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动物的摄食行为和食物偏好。本文综述了热应激下CNS调控摄食的分子机制与神经环路进展,重点探讨下丘脑及其关联核团的投射关系,为揭示热应激影响动物食欲的生物学基础及抗应激措施的开发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温晓鹿, 刘艳枝, 吴绮雯, 阳林芳, 杨雪芬, 陈景平, 高开国, 蒋宗勇, 王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01-66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净能水平对广东小耳花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300头32日龄的健康仔猪(广东小耳花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栏),每个重复10头仔猪(公母各占1/2)。5个组分别饲喂净能水平为10.40、10.58、10.75、10.93、11.10 MJ/kg的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期28 d,在试验第1、14、28天空腹称重。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广东小耳花猪32~46日龄、47~60日龄、32~60日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腹泻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2)随着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总能表观消化率呈线性提高和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0.05≤P<0.10),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随着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呈显著线性提高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血清中葡萄糖含量呈显著线性提高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总胆红素、肌酐、总蛋白、尿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4)随着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血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显著线性提高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血浆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呈线性降低和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提高饲粮净能水平对广东小耳花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是显著改善血浆抗氧化性能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综合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相关指标,推荐广东小耳花猪仔猪阶段饲粮净能水平为10.40 MJ/kg。
  • 辛烨, 谭碧娥, 祝倩, 丁素娟, 程雅婷, 孔祥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12-66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纤维水平对3个品种猪多个器官组织内源抗菌肽表达的影响。选取60日龄的健康桃源黑猪[平均体重(13.87±0.58) kg]、湘村黑猪[平均体重(14.47±0.15) kg]和杜洛克猪[平均体重(18.50±1.09) kg]各20头,每个品种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每个品种2组猪分别饲喂低纤维水平饲粮(粗纤维含量为3.14%,LF组)和高纤维水平饲粮(粗纤维含量为6.86%,HF组)。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试验结束后,屠宰取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以及肝脏和脾脏等器官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中猪β-防御素-2(pBD-2)、猪β-防御素-3(pBD-3)、protegrin-1(PG-1)、富含脯氨酸和精氨酸的抗菌肽-39(PR-39)和猪骨髓抗菌肽-37(PMAP-37)等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纤维水平和组织对杜洛克猪5种内源抗菌肽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LF组相比,HF组地方品种猪回肠和结肠pBD-2、脾脏和空肠pBD-3和PG-1以及回肠PMAP-37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地方品种猪脾脏和空肠pBD-2、肝脏pBD-3以及桃源黑猪肝脏和结肠PR-39、湘村黑猪肝脏pBD-2和PG-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杜洛克猪相比,地方品种猪结肠pBD-2、肝脏和回肠pBD-3以及回肠PG-1、PR-39和PMAP-37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桃源黑猪肝脏和脾脏以及湘村黑猪结肠PMAP-37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3)LF组脾脏和空肠pBD-2和肝脏pBD-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F组(P<0.05),而HF组回肠和结肠pBD-2、空肠PG-1以及脾脏和回肠PR-39和PMAP-37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LF组(P<0.05)。4)结肠pBD-2、肝脏pBD-3以及回肠PG-1、PR-39和PMAP-37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5)品种、纤维水平和组织对5种内源抗菌肽的表达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猪内源抗菌肽的表达具有品种特异性,地方品种猪内源抗菌肽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高纤维水平饲粮可上调地方品种猪脾脏和肠道抗菌肽表达,下调肝脏抗菌肽表达,但对杜洛克猪内源抗菌肽表达及组织分布无显著影响。
  • 李延龙, 鲍家乐, 朱哲坤, 王新宇, 曾祥洲, 朱振鹏, 张显东, 王凤来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25-663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饲粮添加β-甘露聚糖酶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70头健康状况良好且胎次为3~4胎的“长×大”杂交母猪,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β-甘露聚糖酶组(HE组)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50 mg/kg β-甘露聚糖酶的饲粮。试验期从母猪妊娠第90天开始至仔猪断奶(21日龄)结束。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HE组母猪窝产宫内发育迟缓(IUGR)仔猪数极显著降低(P<0.01),仔猪断奶窝重(P<0.01)和窝增重(P<0.05)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仔猪腹泻率极显著降低(P<0.01)。2)与CON组相比,HE组母猪初乳乳糖(P<0.05)和总固形物(P<0.01)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3)与CON组相比,HE组母猪分娩血清白细胞介素-1α含量有降低趋势(P=0.077)。4)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HE组仔猪粪便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HE组粪便埃希氏-志贺氏菌属(P<0.01)和狭义梭菌属1(P<0.05)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粪便UCG-002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线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CON组仔猪粪便主要标志菌属为埃希氏-志贺氏菌属、狭义梭菌属1、裂链真杆菌群、Hungatella、丹毒梭菌属和粪球菌属,HE组粪便主要标志菌属为UCG-005、未定级产粪甾醇真杆菌群、毛螺菌科NC2004群、NK4A214群、未定级红螺菌目和CAG-56。综上所述,饲粮添加β-甘露聚糖酶能够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改善仔猪肠道菌群结构,并提高仔猪生长性能。
  • 阮诗慧, 徐文拓, 刘会亮, 冯章健, 吴绮雯, 熊云霞, 王丽, 刘文超, 易宏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37-665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罗伊氏乳杆菌胞外多糖(LR-EPS)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48头初始体重为(5.13±0.10) kg的21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和多糖组(EPS组,饲喂添加300 mg/kg LR-EPS的基础饲粮),每组6栏,每栏4头仔猪(公母各占1/2),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EPS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增加(P<0.01),料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2)与CON组相比,EPS组断奶仔猪血清中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血清总蛋白(TP)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EPS组断奶仔猪空肠T-AOC、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回肠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断奶仔猪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极显著提高(P<0.01)。4)与CON组相比,EPS组断奶仔猪空肠中闭锁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回肠中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5)Chao1指数和Dominance指数显示,与CON组相比,LR-EPS能够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均匀度和丰富度(P<0.05)。在门水平上,EPS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EPS组霍普沃氏菌属NK3B31群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6)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肠道中拟杆菌门和霍普沃氏菌科NK3B31群等相对丰度与空肠Claudin-1、回肠Claudin-1及Occludin等肠道屏障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300 mg/kg LR-EPS可以有效提升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 陈将, 宋琼莉, 艾高祥, 熊平文, 宋文静, 徐川辉, 苏炜德, 刘国华, 郑爱娟, 陈小连, 邹志恒, 韦启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51-66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脂多糖(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肉鸡肝脏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金荞麦提取物对肉鸡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选取180只7日龄圣泽901雌性肉仔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LPS/D-GalN模型组(LPSD组)、LPS/D-GalN+金荞麦提取物处理组(JQM组)。CON组与LPSD组饲喂基础饲粮,JQM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金荞麦提取物。试验鸡从7日龄开始饲喂对应试验饲粮,在16、18、20日龄时,LPSD组与JQM组按照鸡只体重腹腔注射0.5 mg/kg LPS与150 mg/kg D-GalN(LPS与D-GalN混合溶于生理盐水,使LPS终浓度为0.5 mg/mL,D-GalN终浓度为150 mg/mL),CON组按鸡只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于21日龄进行样品采集。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LPSD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JQM组ADG显著降低(P<0.05);与LPSD组相比,JQM组ADG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LPSD组和JQM组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LPSD组相比,JQM组肝脏指数虽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3)LPSD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相比CON组显著升高(P<0.05),JQM组血清ALT活性相比LPSD组显著降低(P<0.05)。4)与CON组相比,LPSD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JQM组血清IL-6、TNF-α和IL-1β含量与CON组和LPSD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5)病理观察结果显示,LPSD组肝小叶伴随淋巴细胞灶性浸润和局灶性肝窦淤血,并可见较多结缔组织增生,而JQM组结缔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均相应减弱。透射电镜结果显示,LPSD组肝细胞中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均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或损伤,JQM组细胞器肿胀与损伤均有缓解。6)与LPSD组相比,JQM组拟杆菌门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金荞麦提取物对LPS/D-GalN诱导的肉鸡肝脏损伤具有缓解作用,表明金荞麦提取物具有保肝护肝效果。
  • 韦旭, 李冲, 闫世佳, 刘佳圆, 李晓冉, 刘国华, 刘树栋, $\boxed{\hbox{陈宝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62-66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间接测热法结合套算法测定6种棉籽粕在白羽肉鸡中的有效能值,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构建基于常规营养成分的净能预测方程。选取168只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7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7组[1个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组和6个棉籽粕(粗蛋白质含量为40.30%~60.04%)替代比例为20%的试验饲粮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试验周期为7 d,其中预试期4 d,正试期3 d。将7日龄肉鸡转入呼吸测热室适应4 d后,进行连续3 d的呼吸测热及代谢能测定。结果表明:1)白羽肉鸡对6种棉籽粕的表观代谢能为12.33~12.98 MJ/kg DM,净能为3.93~6.04 MJ/kg DM,氮校正表观代谢能为12.15~12.90 MJ/kg DM,表观代谢能/总能为70.20%~75.63%,净能/表观代谢能为30.95%~46.09%。2)棉籽粕在白羽肉鸡中的净能预测方程为:净能=9.019-0.001×游离棉酚-0.043×粗蛋白质-0.076×中性洗涤纤维[决定系数(R2)=0.994,均方根误差(RMSE)=0.055,P<0.001]。由此可见,6种棉籽粕在白羽肉鸡上的有效能值和能量转化效率存在差异。采用交叉验证法验证净能预测方程,预测值与实测值几乎接近,表明本试验构建的白羽肉鸡棉籽粕净能预测方程准确性较高。
  • 黄雄, 吴帆, 高金稔, 兰瑞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75-669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壳寡糖(COS)对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形态、消化吸收功能、屏障功能、菌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的影响。选取1日龄、体重(40.49±0.29) g的雌性爱拔益加(AA)肉鸡21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COS400组)和800 mg/kg(COS800组)的COS。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死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COS800组胸腺指数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COS400组和COS800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空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COS400组回肠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COS400组和COS800组空肠CAT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COS400组十二指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及回肠GPX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CAT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COS800组十二指肠Cu/Zn SOD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COS400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H)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显著提高(P<0.05),COS800组回肠VH和VH/CD显著提高(P<0.05)。5)与CON组相比,COS400组和COS800组十二指肠、空肠α-淀粉酶(Amy)及空肠麦芽糖酶(Mal)活性显著提高(P<0.05),COS400组空肠蔗糖酶(Suc)活性显著提高(P<0.05),COS800组回肠Mal和脂肪酶(Lip)活性显著提高(P<0.05)。6)与CON组相比,COS800组空肠和回肠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COS400组十二指肠小肽转运蛋白1(PepT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7)与CON组相比,COS400组和COS800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回肠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蛋白-1(Claudin-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回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COS800组空肠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OccludinZO-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8)与CON组相比,COS400组和COS800组盲肠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和弯曲菌门(Campilobacterot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9)与CON组相比,COS400组和COS800组盲肠乙酸、丙酸和总SCFAs含量显著提高(P<0.05),COS800组盲肠异戊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COS400组盲肠戊酸和己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COS通过改善肉鸡肠道形态结构,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营养物质转运蛋白相关载体基因的表达,提高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肠道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SCFAs含量,最终提高肉鸡肠道健康水平。
  • 陈硕, 李方方, 张勇, 张瑞阳, 尹达菲, 郭家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92-66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硫酸锰(MS)与包被硫酸锰(CMS)对肉鸡生长性能、组织中锰沉积及回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1日龄罗斯308雄性雏鸡4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采用2×2析因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锰的添加形式(MS和CMS)与添加剂量(36和54 mg/kg)。按照试验设计,在基础饲粮中分别以MS和CMS形式添加36和54 mg/kg锰,对应饲喂36 mg/kg MS组、54 mg/kg MS组、36 mg/kg CMS组、54 mg/kg CMS组。试验期共4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正试期分为8~28日龄、29~49日龄2个阶段。结果显示:1)与MS相比,CMS显著提高了8~28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29~49日龄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以及8~49日龄肉鸡的料重比(P<0.05);锰的添加形式与添加剂量对8~49日龄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其中36 mg/kg CMS组29~49日龄、8~49日龄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2)与MS相比,CMS显著提高了肉鸡胫骨中锰含量(P<0.05)。3)锰的添加形式与添加剂量对肉鸡回肠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可知,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以CMS形式添加36 mg/kg锰可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胫骨中锰的沉积。
  • 王宁, 李方方, 张勇, 张瑞阳, 尹达菲, 郭家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699-67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硫酸亚铁与包被硫酸亚铁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回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1日龄罗斯308雄性肉仔鸡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采用2×2析因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铁的添加形式和添加剂量,4个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42 mg/kg铁(形式为硫酸亚铁,LFS组)、基础饲粮+42 mg/kg铁(形式为包被硫酸亚铁,LCFS组)、基础饲粮+63 mg/kg铁(形式为硫酸亚铁,HFS组)、基础饲粮+63 mg/kg铁(形式为包被硫酸亚铁,HCFS组)。预试期7 d(1~7日龄),正试期42 d(8~49日龄)。结果表明:1)在29~49日龄阶段,包被硫酸亚铁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硫酸亚铁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硫酸亚铁组(P<0.05);在8~49日龄阶段,包被硫酸亚铁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极显著低于硫酸亚铁组(P<0.01)。LCFS组8~49日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HFS组(P<0.05),极显著低于LFS组(P<0.01);HCFS组8~49日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LFS组(P<0.05)。2)铁的添加剂量对肉仔鸡回肠微生物群落Simpson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添加42 mg/kg铁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添加63 mg/kg铁组(P<0.05);铁的添加形式对回肠微生物中乳杆菌属和未分类菌属的相对丰度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硫酸亚铁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包被硫酸亚铁组(P<0.05),包被硫酸亚铁组未分类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硫酸亚铁组(P<0.05)。综上所述,相比硫酸亚铁,包被硫酸亚铁提高了肉仔鸡的生长性能;添加42 mg/kg铁较添加63 mg/kg铁改善了肉仔鸡回肠微生物Alpha多样性。综合各项指标,推荐肉仔鸡饲粮中以包被硫酸亚铁形式添加42 mg/kg铁。
  • 杨雅婷, 杨惠婷, 李梓璇, 胡月, 乔家运, 李伟, 李海花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08-671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百里香酚和丙酸钙联合使用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480只1日龄817雌性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 mg/kg百里香酚+1 g/kg丙酸钙(T1组)、200 mg/kg百里香酚+2 g/kg丙酸钙(T2组)、300 mg/kg百里香酚+3 g/kg丙酸钙(T3组)。试验期为42 d,分为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1~21日龄、22~42日龄和1~42日龄,T2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F/G)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2)21和42日龄时,T2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3)21和42日龄时,T2组的空肠闭合蛋白-1(Claudin-1)、闭锁蛋白(Occludin)和闭合小环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4)21和42日龄时,T2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5)21和42日龄时,T2组空肠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Toll样受体5(TLR5)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T1、T2、T3组的空肠核因子-κB(NF-κB)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00 mg/kg百里香酚+2 g/kg丙酸钙对肉鸡的生长性能、生理机能和肠道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NF-κB信号通路来调节细胞因子生成,改善肠道屏障结构,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袁文, 付宇, 王晶, 侯斐, 侯建库, 陈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20-67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对比蛋壳粉和不同粒径石粉在蛋鸡体内和体外的溶解特点,以期为蛋壳粉替代石粉在蛋鸡上应用提供参考。体外溶解试验:将2 g粗石粉(粒径2.00~4.00 mm)、细石粉(粒径0~2.00 mm)、混合石粉(粗、细石粉1∶1混合)或蛋壳粉(粒径0~2.00 mm)分别与200 mL 0.2 mol/L盐酸溶液混合,并于反应5、10、20、30、60、120 min后称量未溶解蛋壳或石粉的重量,计算体外溶解速率。体内溶解试验:选取32只35周龄产蛋时间相近的京红1号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仅以粗石粉、细石粉、混合石粉和蛋壳粉作为饲粮钙源。预试期7 d,试验期3 d。试验期末收集饲粮、排泄物、食糜、血液和消化液检测钙含量。结果表明:1)蛋壳粉的体外溶解速率在短时内(5和10 min时)与混合石粉相似(P>0.05),显著低于细石粉且显著高于粗石粉(P<0.05),在30、60、120 min时显著低于所有石粉(P<0.05)。2)蛋壳粉组与所有石粉组蛋鸡的生产性能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3)蛋壳粉组钙摄入量显著低于所有石粉组(P<0.05);以钙摄入量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后发现,蛋壳粉组和所有石粉组对蛋鸡钙排出量和钙溶解百分比无显著影响(P>0.05),蛋壳粉组肠内钙量与细石粉组相似,但显著低于混合石粉组和粗石粉组(P<0.05)。4)蛋壳粉组与所有石粉组嗉囊、胃、十二指肠和空肠消化液中钙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蛋壳粉组回肠消化液中钙含量显著低于混合石粉组(P<0.05)。5)蛋壳粉组产蛋后0 h血清钙含量显著低于所有石粉组(P<0.05),产蛋后7和17 h血清钙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蛋壳粉与混合石粉体外溶解速率相似,与细石粉体内溶解特点相似,具有替代蛋鸡饲粮中细石粉的潜力,但可能因适口性较差导致钙的摄入量显著减少。
  • 秧石航, 吴康乐, 张重阳, 王芳, 谢美珠, 李佳洋, 姚康,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29-67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添加蛋白酶和氨基酸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180只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31周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CON组)饲喂15.9%粗蛋白质(CP)水平的基础饲粮,低蛋白质组(LP组)饲喂15.2% CP水平的低蛋白质饲粮,试验组(LP+PAA组)饲喂15.2% CP水平的低蛋白质饲粮并补充150 mg/kg蛋白酶、400 mg/kg蛋氨酸、400 mg/kg赖氨酸和300 mg/kg苏氨酸。预试期3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LP组第1~12周产蛋率、日产蛋重和体增重显著降低(P<0.05),第9~12周料蛋比显著提高(P<0.05);LP+PAA组产蛋性能和体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各阶段蛋品质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LP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LP+PAA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LP组CP、钙和磷表观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LP+PAA组第8周和第12周CP表观代谢率显著提高(P<0.05)。与LP组相比,LP+PAA组第8周和第12周CP表观代谢率以及第8周磷和粗纤维表观代谢率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LP组大部分血清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LP+PAA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Y(IgY)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LP组相比,LP+PAA组血清IgG和IgY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5)。5)各组间盲肠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及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15.2% CP水平低蛋白质饲粮会降低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对蛋品质以及大部分血清免疫指标、盲肠菌群和养分表观代谢率无显著影响;低蛋白质饲粮添加蛋白酶和氨基酸后能改善生产性能、肠道形态结构、CP表观代谢率并增强免疫功能,对蛋品质和盲肠菌群没有显著提升效果。
  • 王慧欣, 高庆涛, 黎家恒, 张顺芬, 王阳, 钟儒清, 陈亮,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44-67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硒源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鸡蛋硒含量以及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144只22周龄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缺硒饲粮组(SE-D组)饲喂不添加外源硒的基础饲粮,酵母硒组(SEY组)和亚硒酸钠组(SS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的基础上添加0.3 mg/kg酵母硒和亚硒酸钠(以硒计)。各组饲粮硒含量实测值分别为0.08、0.36和0.40 m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各组间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第4周,SE-D组蛋白高度和哈夫单位显著高于SEY组和SS组(P<0.05);第8周,SEY组和SS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SE-D组(P<0.05),SE-D组蛋白高度和哈夫单位显著高于SS组(P<0.05)。3)第4周,SEY组蛋清硒含量显著高于SS组和SE-D组(P<0.05),蛋黄硒含量显著高于SE-D组(P<0.05);SS组蛋清和蛋黄硒含量均显著高于SE-D组(P<0.05)。第8周,SEY组蛋清硒含量显著高于SE-D组(P<0.05),SEY组和SS组蛋黄硒含量显著高于SE-D组(P<0.05)。4)SS组血液中性粒细胞数目和血小板数目以及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SE-D组(P<0.05),各组间其他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血清抗氧化指标以及炎性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与饲喂不添加外源硒的饲粮相比,短期饲喂添加0.3 mg/kg酵母硒和无机硒的饲粮对蛋鸡生产性能和大部分血液指标无负面影响,但可以提高蛋壳厚度,促进硒在鸡蛋中的沉积,且酵母硒的沉积效率优于无机硒。
  • 王萌, 周娜娜, 梁凤嘉, 丁雪梅, 白世平, 曾秋凤, 刘艳, 张克英, 王建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54-676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中草药复合物(HC)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以及其对脂多糖(LPS)和有机化学制剂(OCR,有效成分为苯酚)联合攻毒下蛋鸡输卵管炎性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为保障输卵管健康、提高蛋鸡生产性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饲养和攻毒2个阶段:饲养阶段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定饲粮中HC添加量分别为0和2 000 mg/kg,试验期为8周;攻毒阶段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因素1为LPS+OCR攻毒与否,因素2为HC添加与否,试验期为96 h。在饲养阶段,将192只蛋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分别饲喂HC添加量为0(CON组)和2 000 mg/kg(HC组)的饲粮;在攻毒阶段,从饲养阶段结束后的CON组和HC组中各选取健康无输卵管疾病的蛋鸡16只(每个重复选取2只),分别分为2个处理(1个处理进行攻毒,1个处理不进行攻毒),共4个处理(4个重复/处理,2只/重复),饲养48 h后对攻毒处理用LPS+OCR攻毒1次,攻毒48 h后采样。结果显示:1)在饲养阶段,饲粮中添加HC显著降低了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料蛋比、鸡蛋的暗斑分值、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P<0.05),并显著提高了蛋壳强度和血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P<0.05),但显著升高了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P<0.05)。2)攻毒阶段,LPS+OCR攻毒显著增加了蛋鸡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输卵管膨大部、峡部和子宫部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膨大部、峡部和子宫部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P<0.05)。3)攻毒阶段,饲粮中添加HC显著降低了蛋鸡膨大部IL-1β、IL-6、IFN-γ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膨大部IL-10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峡部IL-6、TNF-α、IFN-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子宫部IL-1β、IL-6含量(P<0.05),并显著增加子宫部IL-4、IL-10含量(P<0.05)。4)LPS+OCR攻毒和饲粮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峡部、子宫部)部分炎性因子含量上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主要表现为饲粮中添加HC显著降低了攻毒蛋鸡膨大部、峡部和子宫部IFN-γ等促炎因子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膨大部和峡部IL-4等抗炎因子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饲养阶段,饲粮中添加2 000 mg/kg HC可改善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肝脏损害,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在攻毒阶段,饲粮中添加2 000 mg/kg HC可调节血清和输卵管的炎症反应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保障蛋鸡的输卵管健康。
  • 闫慧慧, 王宝维, 张名爱, 凡文磊, 宋佳雪, 王秉翰, 吕广宙, 齐国锋, 王巧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66-677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负载硒丁酸梭菌及其后生元对北京鸭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180只平均体重为(60±2) g的1日龄北京鸭(公),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发酵液(Ⅰ组)、高负载硒丁酸梭菌发酵液(Ⅱ组)、高负载硒丁酸梭菌后生元(Ⅲ组)和高负载硒丁酸梭菌菌体(Ⅳ组),添加量均为0.3%。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Ⅱ、Ⅲ、Ⅳ组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Ⅳ组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Ⅱ、Ⅲ、Ⅳ组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Ⅱ、Ⅲ、Ⅳ组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Ⅱ、Ⅲ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4)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Ⅱ、Ⅳ组盲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Ⅱ组盲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Ⅱ、Ⅲ、Ⅳ组盲肠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高负载硒丁酸梭菌及其后生元可提高北京鸭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发育,优化肠道菌群结构。
  • 王丽芳, 宋洁, 郭晨阳, 张腾龙, 钟华晨, 刘嘉琳, 张菁, 杨健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77-67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研究内蒙古地区骆驼奶、马奶、山羊奶和绵羊奶等特色生鲜奶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营养指标的差异。采集骆驼奶26批次、马奶10批次、山羊奶11批次、绵羊奶5批次;其中,骆驼奶采自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和锡林郭勒,马奶采自锡林郭勒盟和巴彦淖尔,山羊奶采自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巴彦淖尔,绵羊奶采自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巴彦淖尔。测定骆驼奶、马奶、山羊奶和绵羊奶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1)绵羊奶中乳脂率、乳蛋白率、总固体含量和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奶、马奶和山羊奶(P<0.05),马奶中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山羊奶、骆驼奶和绵羊奶(P<0.05)。2)绵羊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9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及总氨基酸(TAA)含量均显著高于骆驼奶、马奶和山羊奶(P<0.05)。山羊奶中EAA/TAA和EAA/NEAA显著高于马奶和绵羊奶(P<0.05)。马奶中鲜味类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奶、山羊奶和绵羊奶(P<0.05),山羊奶中甜味类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奶和马奶(P<0.05),绵羊奶中芳香族类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马奶(P<0.05)。3)山羊奶和绵羊奶中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奶和马奶(P<0.05),山羊奶中中链脂肪酸(MCFA)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奶、马奶和绵羊奶(P<0.05),骆驼奶中长链脂肪酸(LCFA)含量显著高于马奶、山羊奶和绵羊奶(P<0.05)。山羊奶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奶、马奶和绵羊奶(P<0.05),马奶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奶、山羊奶和绵羊奶(P<0.05),绵羊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马奶和山羊奶(P<0.05),马奶中PUFA/SFA及n-3 PUFA和n-6 PUFA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奶、山羊奶和绵羊奶(P<0.05)。绵羊奶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骆驼奶、马奶和山羊奶(P<0.05)。由此可见,绵羊奶中常规营养成分和CLA含量高于骆驼奶、马奶和山羊奶,山羊奶和绵羊奶中SCFA含量高于骆驼奶和马奶,马奶中n-3 PUFA和n-6 PUFA含量高于骆驼奶、山羊奶和绵羊奶,骆驼奶中LCFA含量高于马奶、山羊奶和绵羊奶。
  • 罗鲜青, 邓倩, 曾繁泉, 韦剑欢, 梁莉, 李京真, 彭丽娟, 廖金苏, 郭小强, 杨承剑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86-679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构树枝、桑枝和甜瓜秧的常规营养成分及其在奶水牛瘤胃中降解特性差异。首先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方法对3种粗饲料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然后选取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奶水牛,采用尼龙袋法评定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甜瓜秧的CP含量显著高于构树枝和桑枝(P<0.05),有机物(OM)含量显著低于构树枝和桑枝(P<0.05),构树枝的DM、NDF和A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粗饲料(P<0.05);甜瓜秧在奶水牛瘤胃中的DM、NDF、ADF降解率均显著高于构树枝和桑枝(P<0.05),且其有效降解率(ED)最高;桑枝的CP降解率显著优于构树枝(P<0.05),而NDF和ADF降解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甜瓜秧的营养价值较高,降解特性优越,是一种优质的奶水牛粗饲料资源;桑枝和构树枝亦具一定开发利用价值,可以作为粗饲料搭配其他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使用,试验结果为缓解饲料资源短缺、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新思路。
  • 欧阳潼, 周致远, 龙沈飞,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796-68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新版NASEM(2021)模型,研究低蛋白质饲粮补充过瘤胃蛋氨酸(RPMet)和过瘤胃赖氨酸(RPLys)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氮代谢的影响,以期为奶牛低蛋白质饲粮的推广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和数据支持。选取36头胎次[(1.86±0.90)胎]、泌乳天数[(101.56±41.22) d]和产奶量[(39.71±6.28) kg/d]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可代谢蛋白充足组(AMP组)饲喂粗蛋白质(CP)水平为16.5%,满足101%可代谢蛋白(MP)需要量的饲粮,可代谢蛋白不足组(DMP组)饲喂CP水平为15.0%,满足92% MP需要量的饲粮,可代谢蛋白不足+氨基酸组(DMP+AA组)在DMP饲粮基础上补充41 g/d RPMet和61 g/d RPLys。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各组间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AMP组乳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DMP和DMP+AA组(P<0.01)。2)DMP+AA组干物质(DM)全肠道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AMP组(P<0.01),DMP组粗脂肪(EE)全肠道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AMP组(P<0.01)。3)AMP组瘤胃液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高于DMP和DMP+AA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DMP和DMP+AA组(P<0.01);AMP和DMP+AA组瘤胃液微生物蛋白(MCP)含量均极显著高于DMP组(P<0.01)。4)与AMP组相比,DMP和DMP+AA组尿氮及尿氮占总排出氮比例极显著降低(P<0.01),总排出氮显著降低(P<0.05);DMP+AA组氮利用率显著高于AMP组(P<0.05),与DMP组差异不显著(P>0.05)。5)DMP+AA组血浆蛋氨酸含量显著高于AMP组(P<0.05),极显著高于DMP组(P<0.01)。综上所述,在低蛋白质饲粮中补充RPMet和RPLys,可优化小肠氨基酸平衡,在数值上改善泌乳中期奶牛的产奶量,还能有效降低氮排泄量,尤其可减少尿氮的排放量及其占比,提高氮利用率。
  • 许佳帅, 李琴, 杨春旭, 张艳梅, 马涛, 陈东, 陈渤, 周威, 张乃锋, 屠焰, 刁其玉, 张建新, 毕研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812-68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长阶段食叶草的营养价值及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为食叶草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以生长期(25、45和60 d)、现蕾期(70 d)、盛花期(85 d)和结籽期(100 d)食叶草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生长阶段食叶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同时,采用尼龙袋法,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测定不同生长阶段食叶草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率和降解参数。结果表明:1)生长期25 d至现蕾期食叶草初水分含量≥83.74%,其中生长期25 d 初水分含量最高(92.34%);盛花期初水分含量为78.39%;结籽期初水分含量最低,为55.62%。生长期25 d至现蕾期食叶草72 h时DM瘤胃降解率均≥71.79%,显著高于盛花期和结籽期(P<0.05);生长期25 d食叶草DM有效降解率最高(60.62%),结籽期最低(40.51%)。2)食叶草CP含量随生长阶段延长而降低,生长期25 d至现蕾期CP含量均超过26%,其中生长期25 d CP含量最高(31.02%);盛花期CP含量降至19.50%;结籽期CP含量最低,为10.27%。生长期25 d至盛花期食叶草72 h时CP瘤胃降解率均≥77.78%,CP有效降解率由生长期25 d的66.10%降至结籽期的51.67%(P<0.05)。3)食叶草NDF含量随生长阶段延长呈持续提高趋势,由生长期25 d的40.39%升至结籽期的68.26%,72 h时NDF瘤胃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均以生长期25 d最高,分别为65.58%和47.54%,显著高于其他生长阶段(P<0.05)(生长期45 d NDF瘤胃降解率除外)。各生长阶段间食叶草ADF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值在17%左右,72 h时ADF瘤胃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6.42%~62.59%和30.89%~44.12%。4)食叶草DM、CP、NDF和ADF瘤胃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均随生长阶段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依次为:生长期25 d>生长期45 d>生长期60 d>现蕾期>盛花期>结籽期。综上所述,不同生长阶段食叶草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率差异较大,生长期25 d至盛花期食叶草CP含量较高,NDF和ADF含量较低,主要营养成分在瘤胃中的有效降解率较高,可作为优质饲草来源在反刍动物养殖中应用。
  • 李玉娟, 马思杰, 吴建平, 朱建波, 赖秋爽, 刘骏, 张康林, 黄艳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826-68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年龄放牧牦牛全年生长性能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积累放牧牦牛生长基础数据,为探寻牦牛适宜的养殖和育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选择80头不同年龄、健康无病和体况良好的雄性勒通牦牛,根据年龄和体重相近的原则,分为2岁组[体重(80.9±4.9) kg]、3岁组[体重(115.4±14.3) kg]、4岁组[体重(144.6±8.4) kg]和5岁组[体重(175.1±11.0) kg]4个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试验于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海拔4 300~4 500 m)进行,分为暖季(6月初至10月底)和冷季(11月初至次年5月底)2个阶段。试验期间,每月26日对试验牛进行称重,并分别于5月、7月和10月称重后采血,分离血浆,测定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期内,各年龄牦牛体重先升高后降低,6月开始上升,10月达到最高,11月开始下降,直至次年5月达到最低。2岁牦牛暖季增重最低,5岁牦牛暖季增重最高;2岁和3岁牦牛冷季减重显著低于5岁牦牛(P<0.05)。各年龄牦牛暖季增重的60%以上在冷季损失,全年实际增重仅为27.7~40.6 kg,增重缓慢。2)年龄对放牧牦牛暖季和冷季平均日增重(ADG)有显著影响(P<0.05)。2~5岁牦牛暖季ADG分别为519.7、556.6、589.7和674.6 g/d,且5岁牦牛暖季ADG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牦牛(P<0.05),4岁牦牛暖季ADG显著高于2岁牦牛(P<0.05);2~5岁牦牛冷季ADG分别为-218.6、-223.9、-252.4和-272.3 g/d,且5岁牦牛冷季平均日减重显著高于2岁和3岁牦牛(P<0.05)。2~5岁牦牛ADG在8月最高,次年4月最低。3)年龄对放牧牦牛暖季和冷季相对增重(RWG)有显著影响(P<0.05)。2岁牦牛暖季RWG最高,冷季RWG最低;4岁和5岁牦牛7月RWG显著高于6月(P<0.05),存在补偿生长现象。4)4岁和5岁牦牛血浆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岁牦牛(P<0.05),5岁牦牛血浆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3岁和4岁牦牛(P<0.05),4岁和5岁牦牛血浆尿素含量高于2岁和3岁牦牛(P<0.05)。随着月份从5月至10月的推移,各年龄放牧牦牛血浆ALB和葡萄糖含量逐渐升高,血浆尿素和非酯化脂肪酸含量逐渐降低。综上所述,本试验经过对各年龄放牧牦牛为期1年的研究发现,受到高原气候条件影响,牦牛生长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特点,研究为全阶段的牦牛特色和标准化养殖模式的探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 蒋润瑶, 郭子强, 吴鹏辉, 许江博, 陈东, 钱占宇, 祝贺, 李付强, 谢燕, 黄木家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842-685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长枝木霉培养物和米曲霉培养物对西门塔尔育肥牛肉品质的影响。选择72头月龄接近(15月龄)、健康状态良好且体重[(567±17) kg]接近的西门塔尔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 g/(头·d)长枝木霉培养物(M1组)、10 g/(头·d)米曲霉培养物(M2组)和10 g/(头·d)长枝木霉培养物+米曲霉培养物(M3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各组间背最长肌肉色、pH(45 min和24 h)、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熟肉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试验组背最长肌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M2组背最长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3)M3组背最长肌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M2组背最长肌蛋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背最长肌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M1组和M3组(P<0.05);CON组背最长肌异亮氨酸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4)与CON组相比,M2组背最长肌丁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长枝木霉培养物和米曲霉培养物对西门塔尔育肥牛肉品质无显著影响,但饲粮添加米曲霉培养物可以降低肌肉粗灰分含量,改善肌肉氨基酸组成,并提高肌肉特定脂肪酸含量。
  • 卜也, 贺腾飞, 王颢然, 刘利, 王春微, 孟详人, 赵晓川, 许珊珊, 陈昭辉, 孙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852-686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研究和牛和荷斯坦牛犊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选取3月龄和牛和荷斯坦牛各5头,其中和牛组分为W3组、W4组、W5组和W6组(分别对应3、4、5和6月龄),荷斯坦牛组分为H3组、H4组、H5组和H6组(分别对应3、4、5和6月龄)。试验犊牛每日饲喂2次,羊草不限饲,自由饮水,分别在3、4、5和6月龄晨饲前采集瘤胃液用于宏基因组检测。结果表明:1)2个品种犊牛瘤胃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共有菌门181个,其中和牛特有菌门18个,荷斯坦牛特有菌门1个;在属水平上共有菌属3 019个,其中和牛特有菌属672个,荷斯坦牛特有菌属57个。2)Shannon指数在单一品种内随月龄变化的比较中,W5组和W6组显著高于W3组(P<0.05);在相同月龄的品种间比较中,W5组显著高于H5组(P<0.05),W6组极显著高于H6组(P<0.01)。ACE指数在单一品种内随月龄变化的比较中,W5组和W6组显著高于W3组(P<0.05),W6组显著高于W4组(P<0.05);在相同月龄的品种间比较中,W4组显著高于H4组(P<0.05),W5组和W6组分别极显著高于H5组和H6组(P<0.01)。3)和牛组内样本距离分布相对广泛,荷斯坦牛则相对集中,品种间犊牛瘤胃微生物群落beta多样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4)KEGG数据库共注释到4条1级代谢通路和22条2级代谢通路,1级通路中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从大到小依次是代谢(76.35%)、遗传信息处理(13.75%)、环境信息处理(6.91%)和细胞过程(2.99%)。5)月龄与品种对代谢和细胞过程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由此可见,和牛和荷斯坦牛犊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既有跨品种保守性,又有品种特异性;和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月龄增长变异较大,荷斯坦牛则相对稳定;在影响2个品种犊牛瘤胃微生物群落功能方面,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代谢通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的差异上;此外,月龄与品种对特定代谢通路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 朱宽, 沈宜钊, 徐宏建, 张志宏, 王美美, 马峰涛, 李妍, 李云飞, 马宇飞, 杨二红, 张秀江, 高艳霞, 李建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867-687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犊牛期瘤胃微生物干预对其泌乳期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初生重相近、健康的新生荷斯坦犊牛36头,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犊牛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瘤胃微生物移植组(RMT组)、瘤胃液移植组(RFT组),每组12头。在犊牛时期,CON组饲喂生鲜乳;RMT组将带有活菌的瘤胃液立即与牛乳混合饲喂;RFT组将采集的瘤胃液经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冷却至常温,并于次日与RMT组同一时间饲喂。其中,RMT组和RFT组瘤胃液的添加量在7~11日龄、21~25日龄和42~46日龄3个阶段分别为50、80和110 mL。对试验犊牛进行长期追踪,在第2泌乳期的第26~28天采集饲粮、粪便、血液、瘤胃液和牛奶样品,对犊牛期瘤胃微生物干预的长期效应进行探索,试验期3年。样品采集时,CON组采集8头,RMT组采集10头,RFT组采集11头。结果显示:1)各组干物质采食量、乳脂率、乳脂产量、乳糖率、乳糖产量、3.5%乳脂校正乳含量、脂蛋比、总固形物含量、体细胞数和乳尿素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相对于CON组和RFT组,RMT组产奶量、乳蛋白率和乳蛋白产量显著提高(P<0.05),并且有提高能量校正乳含量的趋势(P=0.056)。2)各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半纤维素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CON组和RFT组相比,RMT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各组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非酯化脂肪酸、β-羟丁酸、丙二醛含量,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CON组相比,RMT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增加的趋势(P=0.074)。4)各组瘤胃液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相对于CON组和RFT组,RMT组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5)各组奶牛瘤胃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与CON组相比,RMT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在科水平上,与CON组相比,RMT组双歧杆菌科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RMT组巨型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RFT组巨型球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在种水平上,与CON组相比,RMT组埃氏巨型球菌、Fibrobacter_sp_UWH4、Pseudoscardovia radai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RFT组埃氏巨型球菌、Fibrobacter_sp_UWH4和Pseudoscardovia radai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综上所述,犊牛期通过灌服来自成年牛瘤胃液的方式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影响其成年后瘤胃微生物群落和奶牛表型,在成年期依然表现出纤维消化率和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了产奶量和乳蛋白率,改善了乳品质,因此,犊牛期瘤胃微生物移植可能是一种适宜的奶牛高效培育技术。
  • 王蕊张卉, 魏才翔, 梁煜阳, 梁华俊, 高鑫, 晏琦, 邱禹深, 邹彩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880-688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甘蔗干叶替代花生秧对断奶犊水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129.86±7.82)日龄、体重(67.38±2.77) kg、健康状况良好的断奶水牛母犊21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3组分别在常规饲粮的基础上用甘蔗干叶替代15.0%、22.5%和30.0%的花生秧,并制备成全价颗粒饲料饲喂犊牛。预试期10 d,正试期63 d。结果表明:1)15.0%组和22.5%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30.0%组(P<0.05),30.0%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15.0%组(P<0.05)。2)15.0%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22.5%组和30.0%组(P<0.05),22.5%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30.0%组(P<0.05),30.0%组的磷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5.0%组和22.5%组(P<0.05)。3)30.0%组的瘤胃乙酸、丙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显著低于15.0%组和22.5%组(P<0.05),22.5%组的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15.0%组和30.0%组(P<0.05)。综上所述,在全价颗粒料中,甘蔗干叶适量替代花生秧对断奶犊水牛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功能具有积极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甘蔗干叶替代花生秧的适宜比例为22.5%。
  • 赵娜, 魏金涛, 郭万正, 樊启文, 陈芳, 杜恩存, 金枫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890-69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类型对育肥山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屠宰性能、肉品质、瘤胃发酵参数和消化道菌群等的影响。选择60只6月龄、体重为17 kg左右的健康楚宝黑头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羊。全混合日粮(TMR)组饲喂普通TMR,颗粒TMR组(PTMR组)饲喂颗粒TMR,2种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保持一致。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TMR组相比,PTMR组终末体重、体重相对增长率、平均日增重和平均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TMR组相比,PTMR组粗蛋白质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与TMR组相比,PTMR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TMR组相比,PTMR组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显著提高(P<0.05),肌肉失水率、亮度值和红度值显著降低(P<0.05),肌肉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5)与TMR组相比,PTMR组瘤胃乙酸、丙酸、异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6)与TMR组相比,PTMR组瘤胃和盲肠微生物群落ACE指数、Chao1指数、香农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在门水平上,与TMR组相比,PTMR组瘤胃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PTMR组盲肠软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与TMR组相比,PTMR组瘤胃奎因氏菌属和未培养细菌韦荣氏菌科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瘤胃普雷沃氏菌属1、解琥珀酸菌属和未培养细菌鼠杆菌科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PTMR组盲肠未培养细菌柔膜菌纲RF39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盲肠瘤胃球菌科UCG-005和另枝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与饲喂普通TMR相比,饲喂颗粒TMR可以提高育肥山羊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提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并改善瘤胃发酵和消化道菌群,在山羊育肥中有更好的生产应用效果。
  • 王娇, 路顺萍, 赵明鑫, 吴启辉, 万婕, 陈雪文, 卢冬, 张苏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904-691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甜高粱与甘草茎叶混贮对卡拉库尔羊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体重[(20.46±0.87) kg]相近、健康的3月龄卡拉库尔羊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只羊(公母各占1/2)。5组试验羊分别饲喂由甜高粱与甘草茎叶比例为100∶0(100%SS组)、75∶25(75%SS组)、50∶50(50%SS组)、25∶75(25%SS组)和0∶100(0%SS组)混合青贮(以干物质计)制成的全混合日粮(精粗比为50∶50)。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50%SS组和25%SS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100%SS组和75%SS组(P<0.05),25%SS组料重比显著低于100%SS组和75%SS组(P<0.05)。2)25%SS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100%SS组和75%SS组(P<0.05)。随着混贮中甘草茎叶比例的提高,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4含量呈线性提高(P<0.05)。3)50%SS组、25%SS组和0%SS组宰前活重和GR值显著高于100%SS组(P<0.05),25%SS组胴体重和屠宰率显著高于100%SS组、50%SS组和0%SS组(P<0.05)。4)各组间背最长肌pH45 min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贮中甘草茎叶比例的提高,背最长肌pH24 h呈线性提高(P<0.05)。各组间背最长肌肉色和蒸煮损失无显著差异(P>0.05)。100%SS组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高于50%SS组和25%SS组(P<0.05)。综上所述,适宜比例甜高粱与甘草茎叶混贮可以提高卡拉库尔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并提高免疫功能和肉品质;综合各项指标,饲粮中添加甜高粱与甘草茎叶比例为50∶50和25∶75的混合青贮为宜。
  • 樊琛, 赵国栋, 依明·苏来曼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916-69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喂L-瓜氨酸对羔羊生长性能及精液品质的影响。选取30只体重相近、发育良好的纯种单羔吐鲁番黑羊初生公羔,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每天每只分别补喂0、4、8、12、16、20 g的L-瓜氨酸。试验期180 d。每隔60 d采集1次血液,检测血液中生长激素(GH)和睾酮(T)含量;测量第0(试验当天)、30、60、90、120、150、180天羔羊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变化;测量第90~180天睾丸周径及长度增长量;检测试验第180天时精液品质。结果表明:在第0~30天,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羔羊体重增长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46.24%、27.60%、37.28%(P<0.05),试验Ⅲ组羔羊体长增长量较对照组和试验Ⅴ组分别极显著提高了31.01%、29.15%(P<0.01),试验Ⅲ组胸围增长量较对照组和试验Ⅴ组分别极显著提高了23.46%、15.52%(P<0.01);在第31~60天,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羔羊体重增长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33.54%、34.93%、28.26%(P<0.05),试验Ⅲ组羔羊体长增长量较对照组和试验Ⅴ组分别极显著提高了25.00%、19.33%(P<0.01),试验Ⅲ组羔羊胸围增长量较对照组、试验Ⅳ和试验Ⅴ组分别极显著提高了23.84%、19.57%、33.50%(P<0.01);在第61~90天,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Ⅲ组羔羊体重增长量较试验Ⅴ组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9.27%、43.68%、47.29%(P<0.01),试验Ⅲ组羔羊管围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Ⅴ组(P<0.05);在第91~120天,试验Ⅰ组羔羊体重增长量较对照组和试验Ⅴ组分别显著提高了33.49%、31.95%(P<0.05),试验Ⅲ组羔羊体高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每个试验阶段中试验Ⅲ组羔羊睾丸长度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Ⅴ组(P<0.05);同时,试验Ⅲ血清中GH、T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Ⅴ组(P<0.05)。通过精液品质比较发现,试验Ⅲ组羔羊精液密度、活率、活力、直线运动速率、曲线运动速率以及精清中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Ⅴ组(P<0.05)。由此可见,补喂L-瓜氨酸能够促进羔羊生长,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并提高精液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L-瓜氨酸最佳补饲量为每天每只12 g。
  • 王淑珍, 牛明强, 刁其玉, 马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929-69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质源饲粮对育肥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氮代谢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120只体重为(20.0±0.6) kg的杜寒杂交公羔,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豆粕、棉籽粕、菜籽饼、葵花籽仁饼以及混合饼粕(棉籽粕+菜籽饼+葵花籽仁饼)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羊,进行为期112 d的饲养试验,其中预试期20 d,正试期92 d。在正试期第45~50天,当各组试验羊平均体重达到40 kg时,从每组中挑选4只体况良好的羊只,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为期10 d的消化代谢试验,预试期5 d,正试期5 d;饲养试验结束时每组选10只羊进行屠宰,取瘤胃液用于瘤胃发酵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1)豆粕组干物质(DM)、有机物(O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饼、葵花籽仁饼和混合饼粕组(P<0.05),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饼和葵花籽仁饼组(P<0.05),但与棉籽粕组无显著差异(P>0.05);棉籽粕组DM、O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葵花籽仁饼组(P<0.05),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饼和葵花籽仁饼组(P<0.05)。2)豆粕组总能表观消化率和总能代谢率显著高于菜籽饼、葵花籽仁饼和混合饼粕组(P<0.05),棉籽粕组总能表观消化率和总能代谢率显著高于葵花籽仁饼组(P<0.05)。3)菜籽饼组粪氮排出量显著高于豆粕和棉籽粕组(P<0.05),豆粕和棉籽粕组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饼和葵花籽仁饼组(P<0.05)。4)各组间瘤胃液pH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棉籽粕替代豆粕对育肥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氮代谢和瘤胃发酵参数等指标均未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以其替代豆粕作为育肥羊饲粮中的主要蛋白质源具有可行性。
  • 别雪, 卢艳芳, 王超, 王泳, 刘学文, 玉荣, 陈钟玲, 胡亚娜, 白雪, 马驰, 李明月, 张耀支, 李长青, 周玉香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941-695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破壁混合发酵玉米秸秆对肉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20只健康、体重[(26.35±3.76) kg]相近的东寒湖杂交羊(东弗里生羊×小尾寒羊×湖羊)公羔,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羊。全株玉米青贮组饲喂以全株玉米青贮为粗饲料的饲粮,破壁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组饲喂以破壁混合发酵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试验期85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75 d。结果表明:1)与全株玉米青贮相比,破壁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的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2)与全株玉米青贮组相比,破壁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屠宰率、GR值和眼肌面积均显著提高(P<0.05),背膘厚极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重量极显著提高(P<0.01),肾周脂肪指数和睾丸脂肪重量显著提高(P<0.05)。3)与全株玉米青贮组相比,破壁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组背最长肌pH45 min极显著降低(P<0.01),红度(a*)值和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精氨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半胱氨酸、苯丙氨酸、必需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背最长肌山萮酸、亚油酸、γ-亚麻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二十碳一烯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全株玉米青贮组相比,破壁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组瘤胃微生物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提高(P<0.05);纤维杆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9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普雷沃氏菌科UCG-001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UCG-004和纤维杆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以破壁混合发酵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有利于提高肉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并可改善瘤胃微生物丰富度,提高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
  • 付陈飞, 张建强, 张治朋, 李元元, 张文举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957-69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精补料能氮比和酵母硒添加水平对放牧绵羊采食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抗氧化能力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2×2因子设计,即2个精补料能氮比(0.45、0.35)和2个酵母硒添加水平(0、0.3 mg/kg)。选取妊娠期60 d、体重[(52.63±1.24) kg]相近的健康绵羊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绵羊均进行放牧,HEN组饲喂能氮比为0.45的精补料,LEN组饲喂能氮比为0.35的精补料,HEN-SY组饲喂能氮比为0.45的精补料+0.3 mg/kg酵母硒,LEN-SY组饲喂能氮比为0.35的精补料+0.3 mg/kg酵母硒。预试期5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HEN组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高于LEN组(P<0.05),HEN-SY组和LEN-SY组的干物质(DM)、粗脂肪(EE)、粗蛋白质(CP)和酸性洗涤纤维(NDF)显著高于HEN组和LEN组(P<0.05)。2)HEN组的血清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LEN组(P<0.05),HEN-SY组的血清GSH-Px和SOD活性显著高于HEN组和LEN组(P<0.05),HEN-SY组和LEN-SY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HEN组和LEN组(P<0.05)。3)HEN-SY组和LEN-SY组的瘤胃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HEN组和LEN组(P<0.05),瘤胃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HEN组和LEN组(P<0.05)。HEN组的瘤胃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EN组(P<0.05),HEN-SY组和LEN-SY组的瘤胃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HEN组和LEN组(P<0.05)。综上所述,在不同能氮比精补料中添加酵母硒可以提高放牧绵羊的采食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能力,改善瘤胃菌群结构,以在能氮比为0.45的精补料中添加0.3 mg/kg酵母硒饲喂效果最佳。
  • 董亚伦, 谢雨辰, 陶易凡, 华吉祥, 王庆春, 路思琪, 李岩, 何吉祥, 张林兵, 强俊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970-69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大口黑鲈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及转食开始时间。开口饵料试验设计:A组以丰年虫作为开口饵料,投喂10 d;B组以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投喂10 d;C组前5 d投喂轮虫,后5 d投喂丰年虫。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600尾大口黑鲈仔鱼。转食开始时间试验设计:D8组(投喂丰年虫8 d后开始转食)先投喂5 d轮虫,再投喂8 d丰年虫,之后投喂22 d人工配合饲料;D12组(投喂丰年虫12 d后开始转食)先投喂5 d轮虫,再投喂12 d丰年虫,之后投喂18 d人工配合饲料;D16组(投喂丰年虫16 d后开始转食)先投喂5 d轮虫,再投喂16 d丰年虫,之后投喂14 d人工配合饲料;All组(全程不转食)先投喂5 d轮虫,再投喂30 d丰年虫,全程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大口黑鲈仔鱼。结果表明:轮虫搭配丰年虫作为开口饵料可使大口黑鲈仔鱼具较高的绝对增重率(0.09 mg/d)和存活率(65.77%)。D12组的终末体重、终末体长、绝对增重和特定生长率在4个组中均为最高,存活率也仅次于All组。D12组和D16组大口黑鲈仔鱼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优于D8组和All组(P<0.05)。D12组与D16组相比,大口黑鲈仔鱼的生长指标和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但肠道发育以及肠道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综合上述结果可知,相较于单一生物饵料(轮虫、丰年虫),复合生物饵料(轮虫+丰年虫)有助于兼顾并提高大口黑鲈仔鱼开口期的存活率与生长速率;在投喂丰年虫12~16 d后开始进行转食,对大口黑鲈仔鱼的生长与肠道发育更有利。
  • 秦志清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983-699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甜橙精油对新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内容物代谢组的影响。选取225尾规格均一且健康的新吉富罗非鱼,初始体重(95.59±0.83) g,雌雄比例为1∶1,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5组试验鱼分别饲喂添加0(A组,作为对照组)、0.1%(B组)、0.3%(C组)、0.5%(D组)和0.7%(E组)甜橙精油的试验饲料(主要成分柠檬烯实测含量分别为0、0.90、2.75、4.55和6.30 g/kg)。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D组和E组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D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各组之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脏体比、肥满度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D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A组、B组和C组(P<0.05),D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E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低于A组、B组、C组和D组(P<0.05)。3)在门水平上,各组肠道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在属水平上,各组肠道菌群主要由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和未分类的消化链球菌科(unclassified_f_Peptostreptococcaceae)组成。4)通过凝聚层次聚类分析得出5组之间共有50种差异代谢产物。差异代谢产物KEGG代谢通路分析揭示,甜橙精油主要影响了代谢、生物体系统、疾病、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以及遗传信息处理6条代谢通路。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0.5%的甜橙精油能够有效促进新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机体代谢及肠道健康。
  • 吴嘉华, 金鸿浩, 丁雪婧, 杨云登, 刘泓宇, 迟淑艳, 谭北平, 杨奇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6997-70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和糖代谢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40和80 mg/kg 5-ALA[G0(对照)、G10、G20、G40、G80],配制5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将600尾平均初始体质量为(0.24±0.01) 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5种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 mg/kg 5-ALA显著提高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P<0.05),对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当5-ALA添加水平为10~40 mg/kg时,可显著提高肌肉粗蛋白质(CP)含量(P<0.05),对水分、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80 mg/kg 5-ALA显著提高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P<0.05),添加10 mg/kg 5-ALA可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TP)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80 mg/kg 5-ALA显著降低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显著提高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80 mg/kg 5-ALA显著提高肌肉己糖激酶(HK)活性(P<0.05),对肌肉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10~20 mg/kg 5-ALA可显著提高肌肉丙酮酸激酶(P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P<0.05)。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80 mg/kg的5-ALA显著上调肝胰腺酚氧化酶原(proPO)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添加10 mg/kg 5-ALA显著上调肌肉HK、磷酸果糖激酶(PFK)、PKSDH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对LDH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添加适宜水平的5-ALA可显著提高对虾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促进糖代谢。以WGR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凡纳滨对虾获得最佳WGR的5-ALA添加水平为15.15 mg/kg。
  • 陈龙, 邓敬明, 刘再凡, 钟永锋, 李志文, 韦贞宏, 张羽帆, 杨映, 胡俊茹, 黄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10-702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健康及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初始均重为0.80 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36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对照组(T0组)投喂高植物蛋白质饲料,试验组分别在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0.08%复方中草药提取物1(由杨树花、山楂、茯苓组成,主要活性成分鞣花酸含量为0.8%,T1组)和复方中草药提取物2(由甘草、五倍子、葛根组成,主要活性成分甘草酸含量为2%,T2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T0组相比,T1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T1组和T2组的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2)与T0组相比,T1组和T2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T0组相比,T1组和T2组的肝胰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及真核起始因子4结合蛋1(4EBP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4)与T0组相比,T1组和T2组的肠道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肠壁厚度和肌层厚度显著提高(P<0.05)。5)感染弧菌后,T1组的肝胰腺干扰素-维甲酸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19(Grim-19)、Rab、甲壳肽(Crustin)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T0组和T2组(P<0.05),T2组的肝胰腺Grim-19和Crustin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T0组(P<0.05)。综上所述,在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2种复方中草药提取物均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改善肠道健康,增加抗病能力,尤其以由杨树花、山楂和茯苓组成的复方中草药提取物效果较好。
  • 陈雪文, 宋子腾, 吉睿轩, 李龙龙, 路顺萍, 王娇, 赵丽红, 张苏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23-70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机采棉渣与甜高粱混合比例发酵饲料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及盲肠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健康的35日龄伊拉配套系商品代断奶肉兔12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公母各占1/2)。5组肉兔分别饲喂由不同机采棉渣与甜高粱混合比例为0∶100(0%MC组)、25∶75(25%MC组)、50∶50(50%MC组)、75∶25(75%MC组)和100∶0(100%MC组)的发酵饲料制成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55 d。结果表明:1)75%MC组和100%MC组末重显著高于0%MC组和25%MC组(P<0.05);75%MC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0%MC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2)50%MC组和75%MC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5%MC组、50%MC组和75%MC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0%MC组和100%MC组(P<0.05);50%MC组、75%MC组和100%MC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0%MC组和25%MC组(P<0.05)。3)0%MC组和50%MC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0%MC组、50%MC组和75%MC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25%MC组和100%MC组(P<0.05);0%MC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25%MC组和50%MC组(P<0.05)。4)75%MC组和100%MC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5)25%MC组、50%MC组、75%MC组和100%MC组盲肠菌群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高于0%MC组(P>0.05),盲肠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之和高于0%MC组。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机采棉渣与甜高粱混合比例发酵饲料能提高伊拉肉兔生长性能,改善机体蛋白质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并促进盲肠纤维降解菌增殖,建议机采棉渣与甜高粱混合发酵比例为75∶25。
  • 石宏宇, 胡轩, 鞠化强, 李孟韩, 王静, 陈秀英, 张海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36-70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苏氨酸对育成期乌苏里貉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75只体重相近的(60±5)日龄雄性乌苏里貉随机分为5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C组为常规蛋白质饲粮对照组,所喂饲粮蛋白质水平为24%;L0组为低蛋白质饲粮对照组,所喂饲粮蛋白质水平为22%且未添加苏氨酸;L1、L2、L3组所喂饲粮蛋白质水平为22%,并分别添加0.3%、0.6%、0.9%的苏氨酸。正式试验前进行为期1周的预饲以适应试验饲粮,正试期65 d。在正试期第28天每组选取8只状态良好的个体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方面,L1组最优,其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0组、L3组和C组(P<0.05或P<0.01),料重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L0组、L3组和C组(P<0.05或P<0.01)。2)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方面,L1组和L3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L0组和C组(P<0.01);L1组和C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L0组、L2组和L3组(P<0.01),且L1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方面,L1组和L2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C组(P<0.05);L1、L2和L3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极显著低于C组(P<0.01);L1组和L2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极显著低于C组、L0组和L3组(P<0.01)。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蛋白质水平从24%降至22%同时添加0.3%苏氨酸可改善育成期乌苏里貉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肝脏功能。
  • 刘鸿飞, 李文立, 范高强, 张书磊, 陈巧艺, 张贝贝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44-70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壳寡糖(COS)对育成期公貂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120只健康、体重[(1 407.41±7.34) g]相近的12周龄红眼白色公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100、200、300、400、500 mg/kg COS。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正试期分为前期(第1~4周)和后期(第5~8周)。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末重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F/G)(P<0.05)。试验全期,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300 mg/kg COS显著降低了F/G(P<0.05),饲粮中添加100、200和4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体长和皮长(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100~3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血清补体4(C4)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和2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血清和空肠黏膜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100~500 mg/kg COS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100~4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空肠黏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和2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P<0.05),饲粮中添加100~300 mg/kg COS显著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量COS能够增强育成期公貂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提高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及改善空肠形态结构,进而提升其生长性能。综合考虑,建议育成期公貂饲粮中COS添加水平为100 mg/kg。
  • 孔静, 胡钰峰, 郑楠, 王加启, 赵圣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54-706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抑制瘤胃微生物脲酶活性,降低瘤胃氮源物质的分解浪费,本试验在毕赤酵母中诱导表达1种抗脲酶纳米抗体。以瘤胃微生物脲酶为靶标,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构建含有抗瘤胃微生物脲酶的纳米抗体重组质粒,先通过小量试表达并鉴定,随后添加甲醇对纳米抗体进行诱导表达,使用镍离子金属鳌合亲和层析柱纯化,并检测其对瘤胃微生物脲酶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构建含有抗瘤胃微生物脲酶的纳米抗体重组质粒,运用毕赤酵母表达纯化后,获得纯度高于95%的抗脲酶纳米抗体,表达量为29 mg/L培养基。体外试验表明,该纳米抗体对瘤胃微生物脲酶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 μg/mL。综上可知,本试验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诱导表达了一种针对瘤胃微生物脲酶的特异性纳米抗体,该纳米抗体在体外能够显著抑制瘤胃微生物脲酶的活性。
  • 刘沛楠, 牛晓雨, 母晓佳, 陈治宇, 李慧, 邢媛媛, 李大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62-707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柠条单宁(CKT)通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高精料育肥羔羊肝脏炎性损伤。试验选取24只3月龄杜蒙杂交公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饲喂精粗比30∶70的基础饲粮,高精料组(HC组)饲喂精粗比70∶30的高精料饲粮,CKT组在高精料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 g/kg CKT,每组8只羊。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HC组和CKT组羔羊末重(FBW)、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且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HC组羔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HC组相比,CKT组羔羊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显著升高(P<0.05)。3) CON组肝脏细胞细胞质完好,未发现炎症和坏死的现象;HC组肝脏组织出现严重损伤,肝细胞坏死、细胞肿胀以及细胞膜结构被破坏。与HC组相比,CKT组肝脏组织细胞状态得到显著改善。4)与CON组相比,HC组肝脏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脂多糖(LPS)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HC组相比,CKT组肝脏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LPS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CON组相比,HC组肝脏组织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LR4、骨髓分化因子88(MyD88)和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HC组相比,CKT组肝脏组织TNF-αIL-1βMyD88和TLR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HC组肝脏组织IL-6、TNF-α、IL-1β、MyD88、下游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NF-κB p65、NF-κB p50和TLR4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HC组相比,CKT组肝脏组织IL-6、IL-1β、MyD88、NF-κB p50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羔羊饲粮中添加2 g/kg CKT可通过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抑制TLR4介导的下游炎症因子转录与蛋白合成,缓解因高精料育肥导致的羔羊肝脏炎性损伤。
  • 冯伦杰, 汤华玉, 吴天赐, 陈玲, 陈帅, 陈莉文, 蒋成全, 严鸿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74-70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鱼腥草对牛奶抗氧化能力和货架期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身体健康的荷斯坦奶牛20头,按照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奶牛。对照组饲喂不含鱼腥草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用2%鱼腥草等量代替基础饲粮中青贮玉米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5周。试验结束时,采集牛奶样品,测定牛奶中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指标,并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小分子差异代谢物分析。对采得鲜奶进行巴氏杀菌或煮沸处理,并开展为期6 d的储藏试验,测定储藏3和6 d牛奶的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牛奶中总酚、总黄酮和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2)对照组和试验组牛奶中存在3 10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 131个代谢物显著下调(P<0.05),1 931个代谢物显著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氨基酸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中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D-葡萄糖胺含量显著上升(P<0.05),1-磷酸岩藻糖、D-甘露糖-1-磷酸、甘露糖-6-磷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途径中甘露糖-6-磷酸、1-磷酸岩藻糖和D-甘露糖-1-磷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戊糖和葡萄糖醛酸互相转化途径中D-阿拉伯糖醇和D-木糖醇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L-酪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核黄素代谢途径中核黄素含量显著上升(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煮沸牛奶储藏3和6 d的谷胱甘肽含量以及储藏6 d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P<0.05),煮沸牛奶储藏3和6 d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巴氏杀菌牛奶储藏3和6 d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P<0.05),巴氏杀菌牛奶储藏3和6 d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奶牛饲粮中添加鱼腥草增强了鲜奶、巴氏杀菌奶和煮沸奶的抗氧化能力,有利于延长牛奶货架期,可能与牛奶代谢物组成的变化有关。
  • 许万鑫, 田宛鑫, 李红岩, 何文浩, 张晨雪, 李沐阳, 赵芳芳, 赵磊, 潘春媛, 刘思佳, 姜宁, 张爱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87-709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入胞抗菌肽对沙门氏菌所导致的羔羊空肠细胞氧化应激及线粒体自噬的影响。选用45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湖羊羔羊3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羔羊。对照组和沙门氏菌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入胞抗菌肽组分别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通过十二指肠瘘管灌注0.5、1.0、2.0 g/kg入胞抗菌肽,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在正试期第33~35天,沙门氏菌组和3个入胞抗菌肽组通过十二指肠瘘管灌注5 mL鼠伤寒沙门氏菌(1×1013 CFU/mL)。试验结束后屠宰全部羔羊,取空肠组织样品,测定空肠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沙门氏菌组相比,通过十二指肠灌注0.5、1.0、2.0 g/kg入胞抗菌肽可显著提高空肠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空肠上皮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P<0.05),显著降低空肠组织中活性氧(ROS)含量、p62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与沙门氏菌组相比,通过十二指肠灌注1.0、2.0 g/kg入胞抗菌肽可显著提高空肠组织中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空肠上皮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ΔΨm)(P<0.05),显著降低空肠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p62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通过十二指肠灌注0.5、1.0 g/kg入胞抗菌肽可显著提高空肠组织中Parkin基因及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通过十二指肠灌注1.0 g/kg入胞抗菌肽可显著提高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基因及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通过十二指肠灌注1.0 g/kg入胞抗菌肽对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羔羊空肠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有改善作用。
  • 孙宏鑫, 田甜, 韩诗萱, 梁国旭, 王春花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098-71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玉米赤霉烯酮毒性作用的用药规律。利用GeneCards、TCMSP、STRING、DAVID等数据库筛选玉米赤霉烯酮毒性作用的潜在靶点及调控通路、治疗毒性作用的候选化合物和相关中药,构建“化合物-靶点-中药”网络。通过AutoDock等软件对毒性核心靶点和重要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并收集涉及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基本信息,分析相关用药规律。结果表明:利用数据库共筛选出103个玉米赤霉烯酮毒性作用靶点、272个候选化合物和433味相关中药。103个毒性作用靶点主要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免疫抑制与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上。272个候选化合物中排名前5的化合物汉黄芩素、粘毛黄芩素Ⅱ、四甲氧基木犀草素、异甘草黄酮醇和异橙黄酮均为黄酮类化合物,与白蛋白等6个毒性核心靶点均可稳定结合。433味相关中药中苦味、寒性居高,与肝经、肺经密切相关。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药治疗玉米赤霉烯酮毒性作用的配伍机制和用药规律,可为玉米赤霉烯酮毒性作用的防御提供新思路。
  • 吕龙飞, 张苗苗, 鲍骧, 韩星, 谢涛, 李潇, 黄英豪, 卓钊, 刘思佳, 范彩云, 程建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110-712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技术建立全株玉米青贮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预测模型,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资源的科学化利用与精准营养调控提供理论指导。从安徽、山东、河北、辽宁、湖南、陕西、宁夏、河南、内蒙古、新疆、黑龙江、上海、广东、甘肃、山西和吉林16个省级行政区共采集全株玉米青贮样品104份,随机分成定标集(n=83)和验证集(n=21)。利用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结合7种去散射处理和3种导数处理建立全株玉米青贮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钙(Ca)、磷(P)和淀粉(Starch)9种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NIRS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全株玉米青贮DM、CP、ADF、NDF、Ash和Starch含量NIRS预测模型的验证决定系数(RSQv)均在0.90以上,所对应的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v)均>2.50,预测效果良好;全株玉米青贮EE、Ca和P含量NIRS预测模型的RSQv均在0.66~0.80,所对应RPDv均<2.00,可用于粗略预测。由此可见,本试验所建立的全株玉米青贮NIRS预测模型可用于实际生产中DM、CP、ADF、NDF、Ash和Starch含量的预测,EE、Ca和P含量的粗略预测。
  • 李琪, 谢欣, 窦战洋, 王文星, 林波, 王敏, 张秀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121-71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法研究富马酸钠对瘤胃气态甲烷和氢气、溶解态甲烷和氢气以及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影响。选取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湖羊[体重(40.0±1.5) kg]为瘤胃液供体动物,以全混合日粮(TMR)颗粒饲料为发酵底物进行体外瘤胃发酵试验。试验分为2组,对照组添加0.6 g发酵底物,富马酸钠组添加0.6 g发酵底物和占发酵底物质量2%的富马酸钠。体外发酵试验重复3次,发酵时间为48 h。每批次中对照组和富马酸钠组各10个平行,其中8个平行用于测定溶解态甲烷和氢气浓度,分别在发酵6、12、24、48 h时取样,每个时间点2个平行;剩余2个平行在发酵48 h时取样,用于测定总产气量、气态甲烷和氢气产量、瘤胃发酵特征等指标。结果显示:发酵底物中添加2%的富马酸钠对干物质降解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减少了甲烷产量(P<0.05);同时,发酵底物中添加2%的富马酸钠显著增加了丙酸摩尔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乙丙比(P<0.05),并显著减少了氢气产量(P<0.05);此外,发酵底物中添加2%的富马酸钠对发酵48 h时溶解态甲烷和氢气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体外瘤胃发酵试验显示富马酸钠可以有效消耗瘤胃内的氢气,从而抑制甲烷生成,同时促进瘤胃发酵模式向丙酸生成型转变,具备提高瘤胃能量利用效率的潜力。
  • 滕佳美, 马露, 卜登攀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133-714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裂殖壶菌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设置4个组,各组分别在全混合日粮(TMR)中添加0(对照)、2.2、3.7、5.2 g/kg DM的裂殖壶菌。试验共4期,每期10 d,其中第1~7天为适应期,第8~10天为采样期。测定发酵0、2、4、6、8、10、12 h的瘤胃发酵参数、脂肪酸组成及24 h累计产气量、二氧化碳(CO2)产量、甲烷(CH4)产量和干物质降解率(DM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5.2 g/kg DM裂殖壶菌组发酵液中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降低(P<0.05),2.2和5.2 g/kg DM裂殖壶菌组发酵液中异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发酵液pH、MCP、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乙丙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DMD、24 h累计产气量、CO2产量和CH4产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随着裂殖壶菌添加水平的增加,发酵液中C22∶6(DHA)含量呈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各裂殖壶菌添加组C22∶6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3.7 g/kg DM裂殖壶菌组发酵液中C20∶4、t9-C18∶1、c11,c14,c17-C20∶3和C16∶1含量显著升高(P<0.05),C18∶0和c9,c12-C18∶2含量显著降低(P<0.05);5.2 g/kg DM裂殖壶菌组发酵液中C13∶0、C22∶2、C22∶0、C20∶4、c11,c14,c17-C20∶3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裂殖壶菌能够改变体外瘤胃发酵脂肪酸组成,使得脂肪酸氢化中间产物增加,DH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同时,其对瘤胃发酵无不利影响,未改变发酵模式。综合来看,裂殖壶菌最佳添加水平为3.7 g/kg DM。
  • 王子苑, 王茜, 吉玉玉, 舒健虹, 陈莹, 陈才俊, 王小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143-715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纤维素酶3种添加剂单独或联合添加对甜高粱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添加剂组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7个组,分别为甜高粱单贮组(S组)、枯草芽孢杆菌组(SB组)、植物乳杆菌组(SM组)、纤维素酶组(SC组)、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组(SBM组)、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组(SCM组)、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组(SBMC组),每组3个重复,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75×107 CFU/g,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7×108 CFU/g,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05%,各添加剂的添加量均是以原料鲜样为基础。将活化后的菌液和酶液均匀喷洒于600 g甜高粱原料上,S组喷洒等量蒸馏水,装入聚乙烯袋并抽真空密封青贮。青贮60 d后开袋测定样品的感官质量、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隶属函数法对甜高粱青贮的青贮质量进行综合价值评估,筛选出适宜的添加剂组合。结果表明:SM组和SBMC组的感官评定总分显著高于S组、SB组和SBM组(P<0.05)。与S组相比,SB组、SC组、SCM组和SBMC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SB组、SBM组和SBMC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CM组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S组、SM组、SC组、SBM组(P<0.05)。与S组相比,SM组的pH显著降低(P<0.05),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其他添加剂组相比,单独添加植物乳杆菌能降低甜高粱青贮饲料中微生物多样性,提高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以及埃希氏-志贺氏菌属的相对丰度。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组综合价值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SBMC组>SM组>SCM组>S组>SBM组>SB组>SC组。综上所述,联合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纤维素酶可以明显改善甜高粱青贮的营养价值,提高发酵品质。
  • 王伟, 奇明嘎, 赵牧其尔, 王志军, 格根图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157-71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与串叶松香草混合比例对混合青贮饲料青贮品质、体外消化特性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将全株玉米与串叶松香草在鲜重基础上分别按照10∶0、8∶2、5∶5、2∶8、0∶10的比例混合均匀,青贮60 d后取样测定其营养品质、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及氨基酸组成,然后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随着混合原料中串叶松香草比例的增加,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氨态氮/总氮、乳酸含量和pH逐渐升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降低,丙酸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混合比例对混合青贮饲料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和体外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3)氨基酸分析显示,混合青贮饲料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含量随混合原料中串叶松香草比例的增加,蛋氨酸+半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4)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全株玉米与串叶松香草混合比例为5∶5时混合青贮饲料的综合评价值最高。综上所述,全株玉米与串叶松香草按照鲜重以5∶5的比例混合青贮时可有效提升青贮品质、体外消化率及氨基酸平衡性。
  • 陶文亮, 姚海博, 高会霞, 孙晨旭, 何瑊瑊, 于爱缓, 谢耀弟, 徐磊, 杨瑞鑫, 胡晋升, 王贺, 刘旺景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170-719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评估沙葱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同时将沙葱鳞茎粉用于西门塔尔牛瘤胃体外发酵,探讨其对西门塔尔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地区沙葱,完全分离其花蕾、鳞茎和根部,测定各部位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组分及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参数。采用体外发酵法,分别以1 g全混合日粮(TMR)(SZA组)、1 g TMR+1.2%沙葱鳞茎粉(SLA组)、1 g TMR+2.4%沙葱鳞茎粉(SMA组)、1 g TMR+3.6%沙葱鳞茎粉(SHA组)作为发酵底物,在发酵4、8、16、24、48和72 h时采集发酵液及底物残渣,测定发酵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及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1)沙葱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和CNCPS组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鳞茎碳水化合物(CHO)、中速降解淀粉及果胶(CB1)、慢速降解有效细胞壁成分(CB2)、中性洗涤纤维(NDF)和淀粉含量极显著高于根部和花蕾(P<0.01),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DICP)和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CP)含量显著低于花蕾(P<0.05),粗蛋白质(CP)、非蛋白氮(NPN)、中速降解真蛋白(PB2)、慢速降解真蛋白(PB3)、非降解蛋白(PC)和快速降解糖类(CA)含量极显著低于花蕾(P<0.01),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ADL)含量极显著高于根部(P<0.01),不可利用细胞壁成分(CC)含量极显著低于根部(P<0.01)。2)沙葱不同部位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总碳水化合物Ⅰ峰高与淀粉(r=0.738)和CB1(r=0.98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碳水化合物Ⅲ峰高与CA(r=-0.989)和CB2(r=-0.926)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3)体外发酵试验结果显示,与SZA组相比,在各发酵时间点,SMA组发酵液中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发酵4、16、24和72 h时,SMA组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除16 h外,SMA组pH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SHA组在发酵4和24 h极显著降低(P<0.01);发酵4、48和72 h,SMA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SHA组则在发酵48和72 h显著升高(P<0.05);SMA组干物质降解率(DMD)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在各发酵时间点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则在发酵4、16、24和72 h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4)不同添加水平沙葱鳞茎粉未改变西门塔尔牛瘤胃液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占比,但可增加拟杆菌门(SLA组和SMA组)和厚壁菌门及普雷沃氏菌属_7、解琥珀酸菌属(SLA组和SHA组)和巨球形菌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提高底物营养物质降解率。黏液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pH呈显著负相关(r=-0.972;P<0.05),霍氏菌属相对丰度与NH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0;P<0.05)。综上所述,沙葱各部位中营养价值存在显著差异,鳞茎中纤维组分更易降解且蛋白质可利用性较高,富含可降解碳水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能量供应潜力。在体外发酵试验中,西门塔尔牛饲粮中添加2.4%沙葱鳞茎粉能改善肉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营养物质降解率,促进有益微生物的增殖,且部分参数变化呈现剂量依赖效应。
  • 周明月, 吴庆宇, 胡书溪, 夏子涵, 赵芊菲, 曹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191-720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奶牛瘤胃液中分离出1株纤维素降解菌,并探讨其在玉米秸秆黄贮中的发酵效果。采集4头屠宰后奶牛瘤胃内容物,先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染料脱色试验、染色镜检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离鉴定,然后对菌株进行产酶能力测定,初步判断分离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菌产酶能力,最后通过玉米秸秆黄贮试验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纤维素降解菌降解能力验证。黄贮试验采用双因素(添加处理×发酵天数)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添加处理分别为无添加(C)、添加纤维素降解(CF12,添加量为1×105 CFU/mL)和添加乳酸菌Master-AC(AC,添加量为1×105 CFU/mL)。黄贮原料按上述各添加处理装填,均称500 g放入聚乙烯袋中,每个添加处理添加50 μL菌液,无添加处理加入50 μL生理盐水。室内常温发酵,在 5、15、30、45、60 d开封,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计54袋。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染料脱色及16S rDNA序列鉴定分析确定从瘤胃内容物中所分离的菌株CF12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F12菌株具有产生胞外酶的能力,在培养7 d时,漆酶活性达到1.78 U/mL,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0.1 U/mL,纤维素酶活性达到3.87 U/mL。在玉米秸秆黄贮发酵中,添加菌株CF12对pH和乳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发酵60 d时,CF12处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高于AC处理(P<0.05)。在发酵60 d时,相较于C处理,添加CF12不仅显著抑制大肠杆菌活性(P<0.05),而且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P<0.05),并且显著提高WSC含量(P<0.05)。电镜扫描呈现了CF12菌株明显破坏了玉米秸秆纤维结构。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奶牛瘤胃液中获得1株蜡状芽孢杆菌CF12,具有纤维素降解功能,可以作为玉米秸秆黄贮添加剂,不仅提高秸秆黄贮发酵品质,而且高效降解黄贮饲料中纤维成分,提高饲料中WSC含量,改善秸秆饲料品质。
  • 王硕, 吕静仪, 钟荣珍, 张维银, 刘慧环, 杜海涛, 张广宁, 李洋, 辛杭书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206-721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刈割茬次对首年种植叶丛期串叶松香草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为其作为反刍动物非常规粗饲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试验测定了3个茬次串叶松香草的叶片生物性状及产量,并以苜蓿干草作为对照,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和尼龙袋法,评价各茬次串叶松香草营养成分及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瘤胃降解参数。结果表明:1)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串叶松香草叶片长和宽以及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干鲜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串叶松香草NDF、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和粗蛋白质(CP)含量均显著低于苜蓿干草(P<0.05);其中,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CP含量显著降低(P<0.05),可溶性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3)在CNCPS组分中,串叶松香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含量均显著高于苜蓿干草(P<0.05),不可利用纤维(CC)含量显著低于苜蓿干草(P<0.05);且NSC、CA和CC含量均以第2茬最高,CC含量以第1茬最低,与其他茬次相比差异显著(P<0.05)。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串叶松香草非蛋白氮(PA)和不可利用氮(PC)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串叶松香草DM和NDF潜在可降解部分和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苜蓿干草(P<0.05);第2茬DM有效降解率最高(P<0.05),NDF有效降解率刈割茬次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首年种植叶丛期内刈割会降低串叶松香草后续茬次生物产量,不同茬次串叶松香草的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特性存在差异,但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作为优质的粗饲料来源,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产量和茬次的营养成分进行合理刈割。
  • 杨航, 林刚, 王诗涛, 杨君娟, 李治, 赵雅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218-72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价采集自甘肃地区的7种食用菌菌糠的饲用价值,为其饲料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收集平菇、金耳、猴头菇、杏鲍菇、金针菇、榆黄菇、灵芝菌糠,对其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种食用菌菌糠的感官品质评价以平菇菌糠的总分最高,其次为杏鲍菇和猴头菇菌糠。金针菇和杏鲍菇菌糠的粗蛋白质含量均为8.28%,显著高于平菇、金耳、灵芝、榆黄菇和猴头菇菌糠(P<0.05);灵芝和金针菇菌糠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显著低于猴头菇和杏鲍菇菌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食用菌菌糠的粗蛋白质含量与出菇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出菇量和色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在7种食用菌菌糠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且总解释率为94.82%。隶属函数分析显示,7种食用菌菌糠的饲用价值排名为平菇菌糠>灵芝菌糠>猴头菇菌糠>杏鲍菇菌糠>金耳菌糠>金针菇菌糠>榆黄菇菌糠。综上可知,在7种食用菌菌糠中,平菇和灵芝菌糠的饲用价值较高,更适合进行饲料化利用。
  • 邓梦成, 王旭哲, 马春晖, 陈浩, 高红梅, 康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0): 7229-72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油莎豆浸提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及其对细菌代谢的影响,验证油莎豆浸提液作为天然抗菌剂的潜力。采用不同浓度的油莎豆块茎、茎叶浸提液及二者混合浸提液,通过牛津杯法评估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细胞结构形态;同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靶向定量对油莎豆混合浸提液处理前后大肠杆菌代谢物变化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对大肠杆菌代谢途径的干扰作用。结果显示:随着油莎豆浸提液剂量的增加,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显著增大(P<0.05),尤以混合浸提液在高剂量(250 μL)下的抑菌效果最为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油莎豆混合浸提液对大肠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构造具有破坏作用,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油莎豆混合浸提液可改变大肠杆菌的代谢路径,导致关键代谢物的含量发生变化。此外,定量分析鉴定出柚皮素、香叶木素等黄酮类化合物为油莎豆中的关键抑菌成分。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油莎豆浸提液作为天然抗菌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