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因其粒径小、吸附性强和难降解等特点,已在全球范围内的水、土壤和大气中广泛分布。微塑料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被动物摄入,并富集于肠道、肝脏和脑等重要器官中。其损伤机制主要包括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诱导氧化应激、引发炎症反应及代谢紊乱等,进而对动物的消化、呼吸、神经、生殖和免疫系统产生广泛影响。目前,益生菌、微生物水解酶、植物提取物和粪菌移植等调控措施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减轻微塑料的毒性,从而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本文系统综述了微塑料暴露对动物肠道、肝脏、脑和生殖等器官的损伤机制,并探讨了相关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理解微塑料对动物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有效的绿色调控策略、推动畜禽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乳腺炎作为奶牛养殖业中高发的炎症性疾病,严重威胁动物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发生发展与营养代谢调控密切相关。色氨酸作为功能性必需氨基酸,除参与蛋白质合成外,其代谢产物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奶牛乳腺系统中,色氨酸通过犬尿氨酸、5-羟色胺及吲哚类代谢途径转化为5-羟色胺、褪黑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吲哚类代谢产物可作为芳香烃受体(AhR)的内源性配体,通过激活AhR信号通路调控下游靶基因表达,进而抑制乳腺组织炎性反应并维持乳腺屏障功能。本文系统综述了色氨酸代谢网络的关键调控节点及其代谢产物通过AhR信号轴影响乳腺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重点解析AhR介导的免疫调节通路在乳腺炎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色氨酸代谢-免疫调控轴在乳腺健康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基于营养干预的乳腺炎性反应防控策略及乳品质改良技术提供创新性研究方向。
热应激是指动物机体为应对高温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会导致摄食量下降,进而引起疾病和生产性能下降等。动物的摄食行为受到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调控,CNS整合食欲和应激等信号,通过下丘脑弓状核、视前区、室旁核等关键核团,改变食欲相关神经肽表达与神经投射激活程度,进而调控动物摄食行为。热应激影响动物食欲的机制涉及CNS的复杂调控网络,主要是通过激活特定的神经环路和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动物的摄食行为和食物偏好。本文综述了热应激下CNS调控摄食的分子机制与神经环路进展,重点探讨下丘脑及其关联核团的投射关系,为揭示热应激影响动物食欲的生物学基础及抗应激措施的开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