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3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1-07-15
  

  • 全选
    |
    综述
  • 王建军,王恬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073-10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 MCFAs)具有一些有别于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s, LCFAs)的代谢特点。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可以降低脂肪沉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能量代谢,同时还具有抑菌效果。本文综述了MCFAs的代谢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杨利荣,张敏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079-1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属硫蛋白(MT)是一类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可以被金属、氧化剂、细胞因子和糖皮质激素等多种因素诱导的蛋白质。它参与多种应激反应,被誉为一种多功能的“应激蛋白”。本文就MT在各种应激反应中的产生、调控及发挥的功能进行了重点阐述。
  • 来景辉,范红结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085-10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是在大鼠和人胃内发现的,是一种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的内源性配体。ghrelin与位于垂体、下丘脑的GHSR结合后,具有促进生长激素释放、增加食欲、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和能量代谢等作用。本文对ghrelin的结构、分布、生物学功能的近期研究成果及畜牧业上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添加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 杨小军,王筱霏,尹瑞卿,姚军虎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089-10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以家禽肠道黏膜免疫功能调控为着眼点,总结多糖生物学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糖化学结构修饰与其生物学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分析。多糖可以增强家禽肠道黏膜免疫,并且适当的结构修饰能够增强其免疫活性,但由于多糖结构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技术的多样性使多糖构效关系的研究尚未成体系,需要进一步分析功能性多糖的定植位点和结构,构建多糖与分子靶标的构效关系及其下游信号通路。
  • 猪与禽营养
  • 张琼莲,贾刚,吴秀群,王康宁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094-1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比较屠宰试验结合回归法和替代法,测定1~21日龄黄羽肉公鸡玉米、豆粕、菜粕、棉粕、麦麸、米糠的净能(net energy, NE)值,并通过饲养试验验证所测得NE值及于叶娜提出的NE和真可消化赖氨酸(true digestible Lys, TDLys)需要量(NE 9.77 MJ/kg,TDLys 1.11%,绝干基础)的准确性。饲料NE值为维持净能(NEm)与沉积净能(NEp)之和,NEm测定采用回归法,NEp测定采用替代法。饲养试验选用1日龄平均体重为(38.8±2.3) g的黄羽肉公鸡360只,设玉米-豆粕组,麦麸组、米糠组、菜粕组、棉粕组和混合组,共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期21 d。试验结束时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和氮沉积量。结果表明:玉米、豆粕、麦麸、米糠、菜粕、棉粕的净能值分别为11.49、7.62、5.20、9.86、4.90、5.22 MJ/kg。饲养试验各组间F/G均无显著差异(P>0.05),ADG和ADFI除混合组外,其他各组与玉米-豆粕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氮沉积量除棉粕组略高外(P<0.05),其他各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用比较屠宰试验结合回归法和替代法测得的饲料NE值比较准确;按照于叶娜提出的NE和TDLys需要量配制饲粮,可以达到与其试验相同的生产水平。
  • 陈文,呙于明,黄艳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01-1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玉米油和猪油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90只1日龄肉鸡母雏,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试验组分别添加2.5%玉米油和猪油,对照组饲粮不添加油脂,42日龄屠宰。结果表明:1)玉米油组和猪油组肉鸡的采食量、体增重、胸肌重、腿肌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2组肉鸡的体增重与腿肌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玉米油组的采食量和猪油组的胸肌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猪油组皮下脂肪厚度显著高于玉米油组和对照组(P<0.05),而各组耗料增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2)各组肉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尿素含量及γ-谷氨酸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猪油组和玉米油组肉鸡血清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玉米油组肉鸡血清总胆固醇(P<0.01)、甘油三酯(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和葡萄糖含量(P<0.01)显著降低,而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知,玉米油组与猪油组肉鸡的生产性能和肌肉性状指标无显著差异,饲粮不添加油脂将显著降低肉鸡采食量和体增重,显著增加其血清尿酸含量,但玉米油可以显著提高肉鸡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显著降低其血糖和血脂含量,猪油可显著增加肉鸡皮下脂肪厚度。
  • 陈娴,刘国华,刘宏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09-1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用套算法测定6种肉鸭常用植物性饲料原料的总磷真利用率和真有效磷含量。选取体重相近的21日龄雄性樱桃谷肉鸭336只,随机分成7个处理,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用常规饲料原料配制低磷基础饲粮,再将玉米、豆粕、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小麦麸与基础饲粮分别按75∶25、60∶40、45∶55、45∶55、60∶40和55∶45的比例混合配制成6种试验饲粮,各饲粮中均加入0.4%的TiO2作为外源指示剂。22日龄开始用全价颗粒饲料预饲3 d。25~30日龄为正试期,分别自由采食相应的饲粮,按重复收集28~30日龄期间全部排泄物,测定磷和TiO2含量,计算各待测饲料原料的总磷真利用率和真有效磷含量。结果显示,肉鸭对玉米、豆粕、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小麦麸的总磷真利用率分别为65.98%、45.10%、40.44%、20.32%、46.93%和38.59%,真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74、2.83、4.27、2.45、3.35和2.84 g/kg DM。
  • 反刍动物营养
  • 崔海,王加启,李发弟,卜登攀,赵小伟,徐晓燕,孙妍,周凌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16-1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36头胎次、泌乳阶段和生产性能等接近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个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奶牛。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为短链和中链脂肪酸(short- and medium-chain fatty acids,SMCFA)组,饲喂基础饲粮+400 g/d SMCFA;Ⅲ组为长链脂肪酸(long chain fatty acids,LCFA)组,饲喂基础饲粮+400 g/d LCFA。饲养试验持续63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为56 d。结果表明:1)SMCFA组乳脂率显著高于LCFA组(P<0.05),各组间产乳量和乳中其他常规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2)饲粮中添加LCFA显著降低乳脂中C12∶0和C14∶0含量(P<0.05);3)饲粮添加SMCFA显著提高乳脂中C12∶0和C14∶0含量,但显著降低C18∶0、c-9-C18∶1含量(P<0.05);4)饲粮添加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酸对乳腺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Δ-9去饱和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泌乳奶牛饲粮添加SMCFA对奶牛乳脂合成贡献大于LCFA,其中乳脂中C12∶0和C14∶0含量的提高对乳脂率的上升有重要影响。
  • 崔海,王加启,李发弟,卜登攀,哈斯额尔敦,刘庆生,周凌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23-1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十八碳脂肪酸[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对奶牛血液脂肪酸组成、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5头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瘘管经产荷斯坦奶牛[泌乳日龄(140±7) d]进行5×5拉丁方试验,分别从十二指肠灌注154 g/(d·头)C18∶0+216 g/(d·头)C18∶1+18 g/(d·头)C18∶2+12 g/(d·头)C18∶3(处理1),其余各处理分别为154 g/(d·头)C18∶0 +216 g/(d·头)C18∶1+18 g/(d·头)C18∶2(处理2),154 g/(d·头)C18∶0 +216 g/(d·头)C18∶1+12 g/(d·头)C18∶3(处理3),154 g/(d·头)C18∶0 + 18 g/(d·头)C18∶2+12 g/(d·头)C18∶3(处理4)和216 g/(d·头)C18∶1+18 g/(d·头)C18∶2+12 g/(d·头)C18∶3(处理5)。结果表明:与处理1相比,处理4血液脂肪酸C18∶1含量降低46.38%(P<0.10),同时C18∶3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处理2血液脂肪酸中C18∶3含量显著下降(P<0.05);灌注C18∶2和C18∶0对血液中相应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间血液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液中C18∶3含量提高使血液中过氧化指数(IP)升高(P<0.05),但对其他抗氧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血液中C18∶3含量受外源途径和其他类型脂肪酸的影响高于其他十八碳脂肪酸,但各处理对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数影响均不显著。
  • 高洋,徐明,刘南南,赵向辉,刘婵娟,姚军虎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30-1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黑麦草酸性洗涤木质素/中性洗涤纤维(ADL/NDF)、长度对山羊采食行为及瘤胃液pH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选用4只体重(40.0±1.8) kg安装瘤胃瘘管的健康成年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两因素4×4拉丁方设计,因素1为黑麦草ADL/NDF(低、高),因素2为黑麦草切割长度(20、5 mm理论长度)。结果表明:1)盛花期黑麦草制成粗饲料8.00、1.18 mm层的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显著高于初花期(P<0.05);增加黑麦草长度,显著提高制成的粗饲料>8.00 mm层上的干物质(DM)含量及8.00、1.18 mm层物理有效因子(pef)和peNDF(P<0.05),显著提高饲粮>8.00 mm层上的DM含量及8.00 mm层pef、peNDF(P<0.05)。2)增加黑麦草长度,显著降低山羊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及采食时间,显著增加咀嚼和反刍时间(P<0.05);增加黑麦草ADL/NDF、长度均使山羊瘤胃液平均pH提高(P≤0.05)、pH<6.0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3)高ADL/NDF黑麦草显著提高了山羊晨饲后12和16 h瘤胃液微晶纤维素酶、4 h水杨苷酶和8 h木聚糖酶的活性(P<0.05);增加黑麦草长度,显著提高了山羊晨饲后8和16 h的瘤胃液微晶纤维素酶、8 h羟甲基纤维素酶和4 h水杨苷酶的活性,但显著降低晨饲后16 h羟甲基纤维素酶活性(P<0.05)。结果提示,增加黑麦草长度及ADL/NDF可显著改善采食行为及瘤胃液pH,显著降低DMI,显著提高采食后部分时间点的纤维素酶活性。
  • 水产营养
  • 冯琳,姜俊,刘扬1胡凯,姜维丹,周小秋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40-1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考察大豆凝集素(SBA)对原代培养鲤鱼肠道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大豆凝集素在鱼类中抗营养的可能作用方式。在24孔培养板中原代培养鲤鱼肠道上皮细胞72 h后,分别更换为含纯化SBA 0、50、75、100、150、200 μg/mL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72 h后采样测定指标。结果表明,在SBA的作用下,鲤鱼肠道上皮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极显著增加(P<0.01),但培养液中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SBA使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细胞由原有的椭圆形变成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培养液中漂浮的死细胞数量增多。同时,SBA显著或极显著增加鲤鱼肠道上皮细胞中四甲基偶氮唑盐(MTT)OD值、蛋白质含量(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细胞中GPT和GOT活力及培养液中氨浓度(P<0.05或P<0.01);极显著降低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KP)和Na+,K+-ATP酶活力(P<0.01)。由此得出,SBA破坏了鲤鱼肠道上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抑制了细胞的成熟分化,加速了细胞的蛋白质代谢。
  • 特产动物营养
  • 王改英,吴在富,杨维仁,胥保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47-1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产浆期蜜蜂咽下腺发育及产浆量的影响。选择35群群势、蜂王年龄和质量一致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随机分为7组,每组5群,每群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油菜花粉,试验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5%、20%、25%、30%、35%及40%的试验饲粮。试验测定各群采食量、工蜂咽下腺蛋白质含量、腺小囊面积、蜂王浆产量(产浆量)及王台接受率。结果表明,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蜜蜂采食量、产浆量及工蜂咽下腺发育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有很强的规律性,即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各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以饲粮蛋白质水平为30%时,蜂群采食量、工蜂咽下腺小囊面积最大,咽下腺蛋白质含量、产浆量、王台接受率最高。由此得出,饲粮蛋白质水平达到30%时,工蜂咽下腺发育最好,且能够获得最好的生产性能。
  • 分子营养
  • 张勇,陶亮,崔岩,朱宇旌,邓科,孙璀,邵彩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53-1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理想蛋白质水平对背最长肌嫩度及钙调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CaN-NFAT)信号途径相关蛋白和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择初始重约50 kg的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杂交猪90头,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公母各占1/2。3个处理分别采用12%、16%、20%理想蛋白质水平的饲粮,饲粮能量水平相同。正试期58 d,结束后屠宰取样,测定肌肉剪切力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猪背最长肌CAST、CaN、钙调蛋白(CaM)和NFAT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饲粮高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背最长肌剪切力(P<0.05)、极显著提高CAST和CaN mRNA表达量(P<0.01)。2)背最长肌剪切力与CAST mRNA表达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3,P<0.01);CaN、CaM与CAST mRNA表达量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4、0.596,P<0.05);NFAT、CaM与CaN mRNA表达量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0.546,P<0.05);CaM与NFAT mRNA表达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3,P<0.05)。结果提示,饲粮高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背最长肌嫩度、提高CAST和CaN mRNA表达量;背最长肌嫩度与CAST mRNA表达量正相关,与CaN-NFAT信号途径无相关性。
  • 郑爱娟,刘国华,董晓玲,李勇,陈桂兰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61-1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旨在研究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PG)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肉鸡小肠Ⅰ型肽转运载体(PepT1)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择体重无差异的25日龄雄性肉仔鸡30只,分为5组,每组6只鸡,分别接受不同激素处理,每天1次,连续5 d。对照组、EGF组、PG组分别皮下注射蒸馏水0.20 mL/kg、EGF 0.03 mg/kg、PG 0.10 mg/kg;T4组、TH组分别灌服左旋甲状腺素钠(T4)330.00 μg/kg、甲巯咪唑25.00 mg/kg,同时皮下注射蒸馏水0.20 mL/kg。最后1次处理12 h后,测定血清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PG含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PepT1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皮下注射EGF和PG对血清中相应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口服T4、甲巯咪唑分别显著提高、显著降低血清T3含量(P<0.05)。皮下注射PG(P<0.05)和口服T4(P<0.01)均显著提高了鸡小肠PepT1 mRNA表达量,皮下注射EGF和口服甲巯咪唑有降低PepT1 mRNA表达量的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提示,甲状腺素和PG在肉鸡小肽的吸收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
  • 程汉良,姬南京,彭永兴,申欣,吴陈晨,许建和,董志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67-1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获得了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 Pengze)葡萄糖激酶(GK)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2 050 bp,含1个1 43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76个氨基酸,GK蛋白计算分子量为53.78 ku,等电点为5.14。彭泽鲫GK氨基酸序列的ATP结合位点、葡萄糖结合位点、己糖激酶标签序列、N-连接糖基化位点、细胞黏附序列和糖胺聚糖黏附位点等主要功能位点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基本保守。彭泽鲫GK氨基酸序列与建鲤、人和鼠GK氨基酸序列相似百分比分别为98.1%、79.8%和79.1%。以β-actin为内标,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GK基因在彭泽鲫大脑、白肌、脾脏、肠系膜脂肪和肝胰脏各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K基因主要在肝胰脏中表达;在脾脏、肠系膜脂肪和大脑中也检测到微量表达,但表达量显著低于肝胰脏(P<0.05);白肌中没有检测到GK基因表达。
  • 实验方法
  • 尹玉港,赵峰,李辉,张宏福,章世元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76-1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套算法与消化率计算法测定鸭饲粮脂肪代谢能值中内源性干扰、测试精度的差异,探讨测定脂肪代谢能值的适宜生物学方法。试验1是比较套算法和消化率计算法测定饲粮脂肪真代谢能值的差异。饲粮脂肪设4个处理,饲粮4为不添加油脂的基础饲粮,饲粮1、2、3分别为添加了玉米油、大豆油和猪油的试验饲粮。通过代谢试验测定饲粮1~4脂肪的真代谢能值。试验2是在试验1筛选出的消化率计算法的基础上,探讨在不同类型的饲粮背景条件下脂肪真代谢能值的差异。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即饲粮设2个处理(玉米-豆粕饲粮和玉米淀粉饲粮),脂肪设3个处理[玉米油+大豆油1(5.22∶1)、玉米油+大豆油2(1.90∶1)、玉米油+大豆油+猪油(14.28∶3.50∶4)]。通过代谢试验测定饲粮5~10的能量及脂肪的摄入量、排泄量。结果表明,套算法中由内源性粪能排泄量引起的饲粮脂肪真代谢能值的变异系数为11.39%,消化率计算法中由内源性脂肪排泄量引起的饲粮脂肪真代谢能值的变异系数为1.43%。套算法测定的3种脂肪的平均变异系数及重复内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分别为22.39%、41.70 MJ/kg、24.77 MJ/kg、16.94 MJ/kg,而消化率计算法测定的分别为4.44%、36.23 MJ/kg、33.03 MJ/kg、3.19 MJ/kg。通过消化率计算法测定2种饲粮背景条件下:玉米油+大豆油组成的混合油脂的真代谢能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玉米油+大豆油+猪油组成的混合油脂的真代谢能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消化率计算法测定鸭饲粮脂肪代谢能值比套算法受内源性干扰更少,重复性更高,但饲粮的组成成分对脂肪的真代谢能值仍有一定影响。
  • 饲料营养
  • 江雪梅,吴德,方正锋,谯仕彦,林燕,车炼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85-11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L-精氨酸或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及血液参数的影响。选用3~4胎长白×约克杂交母猪12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头母猪,每头母猪为1个重复,从配种当天到分娩,分别饲喂含1.7% L-丙氨酸(对照组)、0.1% NCG和1% L-精氨酸盐酸盐的饲粮,测定妊娠母猪的繁殖性能和第0、30、60、90天母猪静脉血血浆氨基酸、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尿素和氨浓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 L-精氨酸组窝产活仔数提高了1.15头(P<0.05),仔猪初生窝重提高了1.88 kg(P<0.05),0.1% NCG组窝产活仔数提高了0.55头,仔猪初生窝重提高了1.39 kg(P<0.05),初生个体重提高了70 g(P>0.05);1% L-精氨酸组血浆精氨酸和鸟氨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0.1% NCG组妊娠第90天血浆亮氨酸、苯丙氨酸、瓜氨酸和脯氨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1% L-精氨酸组和0.1% NCG组妊娠第30、60、90天血浆NO浓度和0.1% NCG组妊娠第90天血浆TNOS和iNOS浓度显著提高(P<0.05),1% L-精氨酸组妊娠第90天血浆TNOS浓度显著提高(P<0.05);1% L-精氨酸组和0.1% NCG组妊娠第60天血浆尿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0.1% NCG组妊娠第90天和1% L-精氨酸组妊娠第60、90天血浆氨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0.1% NCG组和1% L-精氨酸组繁殖性能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妊娠第90天血浆脯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后者(P<0.05),妊娠第30、60、90天血浆精氨酸浓度以及妊娠第60天血浆尿素浓度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果提示,饲粮添加L-精氨酸或NCG可提高母猪体循环中部分氨基酸、TNOS、iNOS和NO浓度,降低血浆尿素和氨浓度,改善母猪繁殖性能。
  • 郭元晟,闫素梅,史彬林,付果花,张和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194-12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剂量的发酵乳酸杆菌(L. fermentum F-6)对肉鸡小肠绒毛形态的影响。试验以玉米和大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饲粮,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方法,选择1日龄雌雄各占1/2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AA)肉鸡240只,称重后随机分为4个组,1个对照组和3个L. fermentum F-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肉鸡不饲喂L. fermentum F-6,L. fermentum F-6组通过饮水饲喂L. fermentum F-6,添加水平分别为2×105、2×106和1×107 CFU/mL。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添加L. fermentum F-6可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和宽度(P<0.05),降低隐窝深度(P<0.05),提高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P<0.05)。其中在2×106~1×107 CFU/mL范围内时效果最好。根据二次回归曲线的拟合结果得出,综合上述各项指标达到最佳时的L. fermentum F-6添加剂量约为6.0×106 CFU/mL。试验结果提示,L. fermentum F-6能够促进肉鸡小肠绒毛的生长发育,改善小肠的黏膜结构,且其促进效果与添加剂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剂量依赖关系。
  • 徐少辉,张亚男,武书庚,张海军,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201-12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L-肉碱和葵花油对产蛋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功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选用288只产蛋率和体重相近、健康的27周龄海兰褐产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试鸡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试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葵花油、3%葵花油+200 mg/kg L-肉碱和3%葵花油+400 mg/kg L-肉碱的饲粮。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L-肉碱和葵花油对产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葵花油显著降低第6周鸡蛋哈夫单位(P<0.05),添加L-肉碱可缓解葵花油造成的哈夫单位的下降;葵花油对第6周鸡蛋蛋壳强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L-肉碱显著提高了第6周鸡蛋蛋壳强度(P<0.05)并有提高蛋白高度的趋势(P=0.06)。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葵花油显著降低第6周蛋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添加L-肉碱缓解了因葵花油而造成的T-AOC的下降;葵花油使得第6周蛋鸡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L-肉碱可缓解添加葵花油导致的MDA含量的升高;葵花油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400 mg/kg L-肉碱后,显著提高了第6周蛋鸡血清SOD活性(P<0.05),但对血清GSH-Px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3%葵花油降低了蛋鸡蛋品质,影响了机体抗氧化能力,添加L-肉碱可改善鸡蛋品质并提高蛋鸡的抗氧化功能。
  • 王晶晶,刘文斌,徐维娜,王莹,张微微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209-1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热应激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适宜添加量。试验选取初始均重为(32.88±0.17) g的建鲤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的试验饲料,各组饲料Cr3+理论添加量分别为0、300、600、900、1 200和1 500 μg/kg。试验在室内可控温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驯化期10 d (26 ℃),正试期60 d(“常温—高温—常温”应激模式:20 d,26 ℃;20 d,31 ℃;20 d,26 ℃)。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600和900 μg/kg吡啶甲酸铬(以Cr3+计,下同)可显著提高建鲤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当添加量达到1 500 μg/kg时,增重率下降3.4%(P>0.05)。随着饲料中吡啶甲酸铬添加量的升高,建鲤肝体比呈上升趋势,900、1 200和1 500 μg/kg添加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添加量对建鲤肌肉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肝胰脏粗脂肪含量也无显著影响(P>0.05),但300和600 μg/kg添加组肌肉和肝胰脏粗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饲料中添加600 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提高建鲤血清中白蛋白含量(P<0.05),添加1 500 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P<0.05),添加600、900、1 200和1 500 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P<0.05),添加900、1 200、1 500 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600 μg/kg吡啶甲酸铬(饲料中Cr3+实际含量为912.94 μg/kg)有较好的抗热应激效果,可促进热应激建鲤生长并提高其肌肉粗蛋白质含量。
  • 黄可,杨雨虹,刘行彪,付熊,吴晗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217-1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体外预处理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旨在探讨其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以初始条件一致、平均体重为(1.74±0.02) g的450尾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稚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完全分组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D0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所用混合蛋白质源未经植酸酶处理);D1、D2、D3、D4组为试验组,通过预处理方式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300、500、1 000、1 500 U/kg的植酸酶,制成试验饲料进行饲喂,试验持续90 d。结果表明:植酸酶预处理饲料显著增加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D3组试验鱼表现最好。植酸酶预处理饲料还可以显著提高饲料中磷的表观消化率及鱼体椎骨磷含量,降低单位增重磷排放量(P<0.05)。饲料中磷的表观消化率随植酸酶添加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且D3和D4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单位增重磷排放量与植酸酶添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但D3和D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椎骨磷含量以D3组为最高,显著高于D1和D2组(P<0.05),但与D4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通过预处理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促进斑点叉尾鮰鱼体生长并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从斑点叉尾鮰鱼体生长及磷利用率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预处理方式在饲料蛋白质原料中添加1 000 U/kg植酸酶最为适宜。
  • 研究简报
  • 郭元晟,闫素梅,张和平,付果花,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225-12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发酵乳酸杆菌(L. fermentum F-6)对肉鸡的胰腺、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以玉米和大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饲粮,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方法,选择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AA)肉鸡240只(雌雄各占1/2),称重后随机分为4个组,1个对照组和3个L. fermentum F-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肉鸡不饲喂L. fermentum F-6,L. fermentum F-6组通过饮水添加L. fermentum F-6,添加水平分别为2×105、2×106和1×107 CFU/mL。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添加L. fermentum F-6对肉鸡空肠和胰腺组织淀粉酶活性、空肠和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及十二指肠糜蛋白酶活性有显著的增强效果(P<0.05),尤以添加水平为2×106 CFU/mL的F2组效果最好,淀粉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74.34%和65.42%(P<0.05),胰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41.61%和33.43%(P<0.05),十二指肠糜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提高56.08%(P<0.05),但对肉鸡十二指肠和回肠淀粉酶活性、十二指肠和胰腺组织胰蛋白酶活性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胰腺组织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2)添加L. fermentum F-6可显著提高肉鸡回肠粗蛋白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P<0.05),尤以添加水平为2×106 CFU/mL时效果最好。由此可知,添加L. fermentum F-6对肉鸡的消化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且增强效果与添加水平有关,添加水平为2×106 CFU/mL时,效果最明显。
  • 赵丽艳,肖静静,林海,焦洪超,宋志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233-1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蛋白质类型及水平对蛋鸡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血浆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用68周龄的健康海兰褐壳蛋鸡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以玉米-豆粕型饲粮为基础,配制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的试验饲粮,分别为对照组(CP 15.50%,Control),高蛋白质组(CP 18.00%,HP)、低蛋白质组(CP 13.09%,LP)、菜籽粕组(CP 15.50%,RM)和棉籽粕组(CP 15.50%,CM)。试验期为8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 d。结果表明,棉籽粕组的肠道食糜p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低蛋白质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蛋白质组和棉籽粕组(P<0.05),肠道食糜淀粉酶、麦芽糖酶、脂肪酶的活性、血浆总氨基酸和平均日增重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不同蛋白质类型及水平对消化道食糜的pH有一定的影响,对大部分消化酶活性、血浆总氨基酸含量和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
  • 李兴伟,薛白,王之盛,徐世晓,王基恒,李占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239-12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评价羰氨缩合尿素(carbonyl-amino urea, CAU)对反刍家畜的营养价值。首先用体外法评定CAU的释氨速度,然后以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3头藏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评定CAU对藏羊瘤胃液pH、氨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体外试验中,CAU饲粮组8 h以前各时间点的NH3-N浓度均低于磷酸脲(UP)饲粮组,高于豆粕(SBM)饲粮组,8 h NH3-N浓度达到最大值(42.76 mg/dL),此时低于UP组11.27%,高于SBM组44.08%(P<0.01);体内试验,在24 h内,3个饲粮组瘤胃pH都是先降低后升高,食后6 h,均降到最低,且CAU组与UP组无显著差异(P>0.05);14 h后,每个时间点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CAU组的瘤胃液pH在8 h之后高于UP组和SBM组,直到24 h时才与UP组持平,低于SBM组;CAU组瘤胃液NH3-N浓度在2 h时,低于UP组(P<0.01),高于SBM组(P<0.05),在8 h时,SBM组与UP组瘤胃液NH3-N浓度降到最低,此时,CAU组高于SBM组;24 h内CAU组藏羊瘤胃液MCP平均为17.25 mg/dL,高于UP组3.01%,高于SBM组30.45%;各组间藏羊血清中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CAU,可使NH3-N的释放速度减缓,保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促进MCP合成,提高尿素氮利用水平,且不会增加藏羊的肝脏负担。
  • 王智航,姜成哲,崔明勋,安尚泽,汪岩,姜贺,刘欢,李洪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247-12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调查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对延边黄牛犊牛粪样菌群、血液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12头初生重相近,体况良好的新生犊牛,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3组,每组4头,于2~29日龄分别日灌服GOS 0(对照组)、10(L组)、15 g/d(H组)。并于8、15、22和29日龄采集粪样,进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培养计数;15、29日龄采集血样,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犊牛初生重和试验结束时末重。结果表明:1)初生犊牛粪样大肠杆菌为优势菌,随日龄增加,大肠杆菌数降低,双歧杆菌数增加,22日龄后,双歧杆菌为优势菌;GOS能够显著增加犊牛粪样双歧杆菌数量(P<0.05);2)犊牛饲喂GOS显著提高了29日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P<0.05),L组15和29日龄、H组29日龄红细胞(RBC)数显著降低(P<0.05),L组15日龄血红蛋白浓度(HGB)显著降低(P<0.05);3)末重、平均日增重均为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犊牛饲喂GOS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使双歧杆菌成为肠道优势菌,提高生长速度,而相对的造血原料的不足加重,但可以缓解低MCHC型贫血的发生;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10 g/d效果较好。
  • 张志强,张铁涛,耿业业,高秀华,杨福合,邢秀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23(07): 1253-12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1.07.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雌性蓝狐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健康、平均体重为(6.23±0.67) kg的雌性初产蓝狐1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蓝狐),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6%(Ⅰ组)、32%(Ⅱ组)、28%(Ⅲ组)、24%(Ⅳ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2010-02-13—2010-06-05。结果表明,Ⅰ、Ⅱ组蓝狐的发情开始时间早于Ⅲ、Ⅳ组,各组蓝狐的受胎率均呈现出正态分布。Ⅱ组蓝狐的受配率最高,并显著高于Ⅲ组(P<0.05)。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蓝狐的窝产仔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Ⅰ、Ⅱ组仔狐的初生个体重显著高于Ⅳ组(P<0.05)。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蓝狐的受胎率、仔狐的初生窝重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仔狐的初生成活率呈现降低的趋势,但是都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得出,雌性蓝狐繁殖期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