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刘志云, 蔡裕银, 杨飞云, 肖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01-281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醋糟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以稻壳、谷糠和高粱壳等作为填充料,经过固态发酵酿造食醋后的副产物,其理化特性及营养特征因酿造底物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醋糟富含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等发酵残余有机物,作为一种低成本粗饲料来源,在畜禽养殖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醋糟木质纤维素含量高、容重低以及适口性差,直接饲喂畜禽营养价值较低。近年来,生物发酵技术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提升醋糟营养价值的加工方式。本文综述了醋糟的理化特性及营养特征、醋糟的饲用方式以及在不同畜禽上的应用现状,以期为醋糟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王小莹, 李淑珍, 刘国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14-28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肽聚糖(PGN)是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能够维持细胞形态和渗透压的稳定。PGN可以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激活免疫反应,提升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PGN能有效提高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效率。它不仅能够增强动物的自然防御机制,还能通过改善肠道健康和营养物质吸收来提升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本文综述了PGN的特点及其在水产、家禽、反刍等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动物生产中合理使用PGN及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 陈宝, 范志勇, 王丽, 李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22-283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饲料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玉米和豆粕等常规饲料原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所以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极为重要。白酒糟是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发酵白酒糟是以白酒糟为基质,经酿酒酵母固体发酵后得到的产品,两者均具有营养物质丰富、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可作为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进而部分替代玉米和豆粕等原料的使用,降低饲料成本。本文总结了白酒糟和发酵白酒糟的营养成分、饲料化利用方式、猪有效能值和氨基酸消化率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其作为猪饲料原料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 何盈锐, 蒋林树, 赵玉超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37-284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奶牛在围产期极易遭受代谢紊乱、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分娩前3周至产后3周是奶牛至关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奶牛的能量需要量和产奶量上升,但是干物质摄入量不足,会产生能量负平衡,奶牛的生理与代谢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免疫和炎症反应的改变,并产生氧化应激,影响机体健康和生产性能。植物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等生物活性,是安全、绿色、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饲料添加剂。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调节瘤胃微生物群的组成,优化代谢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提升免疫力,降低机体炎症,增强奶牛的抗病能力。本文总结近年来植物提取物调控围产期奶牛代谢应激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植物提取物应用于围产期奶牛提供理论依据与新思路。

  • 孔令钿, 年雪妍, 张庆, 董利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49-28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极端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奶牛养殖业面临着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我国奶牛养殖不断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技术快速推广应用,奶牛养殖场的规模化比例逐渐提升;另一方面,动物胃肠道发酵产生的甲烷以及粪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不仅是饲粮能源的重要损失,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传统的基于动物个体的碳排放监测技术虽然能够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但是无法对整个牧场层面的碳排放总量进行准确测定和分析。针对奶牛养殖场开展科学、准确的碳排放监测是获取奶牛养殖业碳基础排放量、研发减排调控措施等的关键内容。因此,本文综述了牧场层面上对奶牛碳排放监测的方法和原理,介绍了其在奶牛养殖场中碳排放监测与核算的应用,旨在为推动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助力绿色低碳全面转型以及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参考。

  • 沈鑫宇, 余东游, 许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58-28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饲粮纤维在犬、猫饲粮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纤维并非犬、猫的必需营养物质,但适量添加特定类型的纤维对机体健康具有明显益处。其中,可溶性纤维易于发酵,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而不可溶性纤维则通过增加粪便体积和加速肠道内容物的转运,有效支持正常的消化功能。此外,饲粮纤维在犬、猫体重控制、血糖和血脂代谢的调节以及增强胃肠道屏障功能方面同样表现出积极作用。根据生理状态和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纤维类型可用于老年犬、猫的健康管理,治疗和预防胃肠道疾病、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对慢性肾病等也起到缓解或改善作用。本文综述了饲粮纤维的定义、类型、来源及理化特性,探讨了不同纤维对犬、猫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辅助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旨在为未来犬、猫营养研究和饲粮设计提供参考。

  • 肖艳清, 陈清华, 徐伟伟, 郑梦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75-28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漆酶是一类含铜氧化酶,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昆虫和植物中。漆酶与其他含铜氧化酶相比,具有显著的催化能力和广泛的底物特异性,能够催化多种酚类及芳香胺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本文介绍了漆酶的来源、结构、催化机制和酶学特性,并综述了漆酶在降解毒素、改善动物健康及生物降解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漆酶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 王雅宁, 牛晓雨, 邢媛媛, 李大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887-289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酚类化合物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可以调节肌肉理化性质,改善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抑制肉类脂质和蛋白质氧化,同时能够促进肌纤维类型的转化。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以及对脂质代谢、肌纤维类型转化相关基因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多酚类化合物调控畜禽肉品质的机理。本文综述了多酚类化合物调控畜禽肉品质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以期为多酚类化合物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何鸿源, 林占熺, 刘廷丹, 林冬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00-291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巨菌草适应性广、生物量大、营养丰富,在适宜地区为多年生植物。巨菌草作为高产优质的菌草,可用于栽培食药用菌、治理生态环境,还可作为畜禽饲料。本文介绍巨菌草的饲草产量、营养特性和青贮品质,并阐述了巨菌草在反刍动物、家禽等畜禽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巨菌草在畜禽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赵丽媛, 秦玉昌, 张军民, 余雅男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11-29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原料中,动物不慎摄入会危及其安全,造成畜牧养殖业的损失,因此对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的监测至关重要。高效液相色谱以及质谱技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但是其技术操作要求高、价格高。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为复杂的、成本高昂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替代方案。本文阐述了饲料原料中主要的霉菌毒素,归纳了近年来常见的霉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并阐明其优缺点,为霉菌毒素快速检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弯梦辽, 余嘉懿, 陈家顺, 段叶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22-29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肌肉生长发育不仅影响畜禽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和基础代谢。肌肉的生长发育过程除了受到多种肌源性调节因子(如成肌分化抗原、肌细胞生成素等)的调控外,还受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调控。mTOR是细胞营养感应和生长的中心调控因子,可汇聚和整合来自于营养、生长因子、能量、环境胁迫等多种刺激细胞的信号,从而调节众多代谢和生理过程,如蛋白质翻译、线粒体功能等。mTOR有2种不同的蛋白质复合物,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2(mTORC2),mTORC1对雷帕霉素非常敏感,而mTORC2几乎不受雷帕霉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综述了mTORC1对肌肉再生、蛋白质合成与降解、肌纤维类型转换、线粒体动力学、肌肉分泌因子等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以期为营养学或药理学中对肌肉生长发育或肌萎缩的干预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王蕊, 宁艳, 刘世龙, 王丽, 杨雪芬, 邱月琴,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30-29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对肥育猪脂肪代谢、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选取48头126日龄、初始体重为(98.76±1.27) kg的健康“杜×长×大”阉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发酵饲料组饲喂发酵饲粮。试验期3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发酵饲料组的血浆甘油三酯(TG)和葡萄糖(GLU)含量及肝脏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脂肪酸去饱和酶1(FADS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脂肪酸移位酶(CD36)、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激活受体-γ(PPAR-γ)和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发酵饲料组的结肠普雷沃氏菌属-9(Prevotella_9)和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肠乙酸和戊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肠全顺-(6.9.12)-亚油酸、亚油酸、十二烷酸和辛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肠顺-9-棕榈油酸、花生四烯酸、胆酸、油酸、鹅去氧胆酸和甘氨酰脱氧胆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肝脏TC含量与结肠Romboutsia相对丰度及花生四烯酸、鹅去氧胆酸、胆酸和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肝脏LDL-C含量与结肠Prevotella_9相对丰度及花生四烯酸酸和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TG含量与结肠Romboutsia相对丰度和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发酵饲料可能通过降低肥育猪血浆TG和GLU含量及肝脏TC和LDL-C含量,抑制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和肝脏中脂肪酸及胆固醇合成相关酶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改变与脂肪沉积相关的结肠微生物组成及代谢产物含量,从而实现降低肥育猪背膘厚度和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
  • 孔梦洁, 王东, 车育彦, 程继有, 赵生国, 陈国顺, 王晶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45-29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黄芪提取物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8头130日龄、体重(76.91±0.38) kg的“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200、300 mg/kg的黄芪提取物。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试验Ⅱ、Ⅲ组的终末体重(FB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Ⅱ、Ⅲ组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Ⅲ组的胴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Ⅲ组的屠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的背膘厚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Ⅰ、Ⅱ组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Ⅲ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Ⅲ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Ⅰ、Ⅲ组的背最长肌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的背最长肌鲜味氨基酸(DA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黄芪提取物能够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增强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推荐育肥猪饲粮中黄芪提取物添加水平为300 mg/kg。
  • 靳振豪, 邱月琴, 吴善森, 徐晓明, 王丽, 蒋宗勇, 杨雪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58-297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净能水平对6.0~25.0 kg断奶小母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营养成分沉积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平均体重为(6.12±0.06) kg的杜×(长×大)21日龄断奶小母猪95头,在试验第1天随机挑取5头仔猪实施比较屠宰试验,其余90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仔猪。试验分为5个阶段:6.0~7.5 kg、7.5~11.0 kg、11.0~15.0 kg、15.0~20.0 kg和20.0~25.0 kg,每个阶段设置6个饲粮净能水平。结果表明:1)随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6.0~7.5 kg断奶小母猪平均日增重线性增加(P=0.036);7.5~11.0 kg断奶小母猪料重比线性降低(P=0.016),腹泻率线性增加(P=0.001);11.0~15.0 kg断奶小母猪腹泻率线性增加(P=0.021);15.0~20.0 kg断奶小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线性降低(P=0.025);20.0~25.0 kg断奶小母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腹泻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6.0~25.0 kg断奶小母猪全期料重比线性降低(P=0.038),腹泻率线性提高(P=0.002),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变化不显著(P>0.05)。2)随着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6.0~7.5 kg和7.5~11.0 kg断奶小母猪干物质、粗蛋白质(7.5~11.0 kg阶段除外)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线性增加(P<0.05);11.0~15.0 kg断奶小母猪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线性增加(P<0.05);15.0~20.0 kg断奶小母猪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线性增加(P<0.001);20.0~25.0 kg断奶小母猪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线性增加(P<0.05)。3)随着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断奶小母猪体水分、体粗脂肪、体粗蛋白质、体粗灰分、体总能、体钙和体磷含量及其沉积速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4)随着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断奶小母猪结肠罗氏菌属相对丰度线性降低(P=0.021),而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线性提高(P<0.05)。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断奶小母猪腹泻率与结肠罗氏菌属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8)。综上所述,随着饲粮净能水平的提高,6.0~25.0 kg断奶小母猪料重比降低,腹泻率提高,结肠有益菌罗氏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

  • 梁坤, 姚婷, 黄兴国, 何流琴, 宾石玉, 李铁军, 杨玲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73-298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研究断奶仔猪对饲粮蛋白质源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豆粕利用的差异性。选取18头体重为(6.94±0.60) kg、健康的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单栏饲养。对照组(CON组)饲喂玉米+15%豆粕并补充10种必需氨基酸(EAA)(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饲粮,DDGS组饲喂玉米+15%DDGS并补充10种EAA饲粮,DDGS+NE组饲喂玉米+15%DDGS并补充10种EAA和7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饲粮,且7种NEAA补充的依据参照CON组饲粮的NEAA含量。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试验第15天和第29天,DDGS组断奶仔猪体重显著低于CON组和DDGS+NE组(P<0.05);试验各个阶段,DDGS组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低于CON组和DDGS+NE组(P<0.05),料重比(F/G)均显著高于CON组和DDGS+NE组(P<0.05)。2)试验各个阶段,与CON组相比,DDGS组和DDGS+NE组腹泻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DDGS组和DDGS+NE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降低(P<0.05);DDGS组血清胆固醇(CHOL)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DDGS组粗蛋白质、精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DDGS+NE组蛋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脯氨酸和丝氨酸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DDGS组和DDGS+NE组赖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与DDGS组相比,DDGS+NE组粗蛋白质、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5)DDGS+NE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DDGS组(P<0.05)。6)与CON组相比,DDGS组回肠溶质载体家族15成员1(SLC15A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7(SLC7A7)和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19(SLC6A19)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与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相比,玉米DDGS作为单一蛋白质源并补充10种EAA,能够有效改善断奶仔猪腹泻,但对肝脏功能会有一定负面影响;在补充EAA的前提下,额外补充NEAA能够有效缓解玉米DDGS作为单一蛋白质源导致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下降,并改善肠道形态以及氨基酸转运吸收能力。
  • 陈家磊, 余春林, 彭涵, 杨礼, 胡陈明, 熊霞, 朱师良, 张增荣, 邱莫寒, 夏波, 宋小燕, 熊柱翔, 汪江先, 杜龙环, 杨朝武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2988-30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车前草多糖(PLP)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器官发育、免疫功能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的大恒肉鸡公鸡4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PLP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PLP的试验饲粮,饲喂试验持续49 d。在21和49日龄时采样,进行器官指数、肠道形态、血清免疫指标测定;在49日龄时采样,对盲肠内容物进行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PLP组的肉鸡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21日龄时,PLP组肉鸡的法氏囊指数、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9日龄时,PLP组肉鸡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PLP组肉鸡的血清总蛋白(TP)(21和49日龄)、免疫球蛋白A(IgA)(21和49日龄)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49日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对照组和PLP组肉鸡的盲肠微生物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PLP组肉鸡盲肠中梭菌属(Clostridium)、厌氧马赛杆菌属(Anaeromassilibacillus)、罗氏菌属(Roseburia)、艾森伯格氏菌属(Eisenbergi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5)KEGG结果显示,在第1层级和第2层级,对照组和PLP组各通路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3层级,PLP组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硫酸肝素/肝素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PLP组在CBM13、CBM6、GH112、GH30_1、GH113、GH13_18和GT76基因上显著富集(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的PLP可提高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和肠道发育,提升血清免疫功能,增加盲肠中一些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影响盲肠微生物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硫酸肝素/肝素通路以及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s)、糖苷水解酶类(GHs)和糖基转移酶类(GTs)家族基因的表达。
  • 方碟, 李腾川, 徐璁, 李云行, 李锦桃, 安玉涵, 余春唐, 李丽, 陈波, 张得文, 王萍, 潘洪彬, 安清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004-301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武定阉公鸡生长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63日龄武定阉公鸡162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各组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相同、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2.48(A组)、12.90(B组)和13.31 MJ/kg(C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B组和C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显著低于A组(P<0.05)。2)A组的屠宰率和腿肌率显著高于C组(P<0.05)。3)A组的粗蛋白质、钙的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的总能、粗脂肪、粗灰分、磷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B组(P<0.05)。4)B组和C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5)A组的胸肌、腿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6)C组的肝脏载脂蛋白B(ApoB)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综上所述,饲喂代谢能水平为12.90 MJ/kg的饲粮可降低71~126日龄武定阉公鸡的料重比,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粮能量水平有助于增进武定阉公鸡胸肌、腿肌肌内脂肪沉积,改善肉品质;饲喂代谢能水平为13.31 MJ/kg的饲粮上调了武定阉公鸡肝脏ApoB mRNA相对表达量,使肝脏脂质向外转移,出现肝脏反馈调控效应。
  • 张龙飞, 周建民, 龙城, 邱凯, 张海军, 齐晓龙,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016-302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估薏苡碎米和薏苡米糠在海兰褐蛋鸡上的代谢能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试验1选取72只35周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他2组分别饲喂用薏苡碎米(薏苡碎米组)或薏苡米糠(薏苡米糠组)以20%比例替代基础饲粮的饲粮,通过套算法计算薏苡碎米和薏苡米糠的表观代谢能(AME)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试验期7 d,包括3 d预试期和4 d全收粪期。试验2选取54只35周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3组分别饲喂添加二氧化钛(TiO2)作为外源指示剂的无氮饲粮、薏苡碎米饲粮和薏苡米糠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3 d。试验结束后,屠宰收集回肠食糜,测定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AID)和标准回肠消化率(SI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薏苡碎米组和薏苡米糠组AME和AMEn均显著提高(P<0.05);同时,薏苡米糠的AME和AMEn均显著高于薏苡碎米(P<0.05)。2)薏苡碎米AID和SID排名前4位的必需氨基酸依次为亮氨酸(83.82%和90.41%)、蛋氨酸(79.34%和87.75%)、苯丙氨酸(78.23%和87.09%)和酪氨酸(77.88%和86.89%);薏苡米糠AID和SID排名前4位的必需氨基酸依次为精氨酸(88.22%和92.63%)、组氨酸(84.62%和90.38%)、半胱氨酸(82.55%和89.08%)和苯丙氨酸(78.91%和86.81%)。海兰褐蛋鸡对薏苡米糠氨基酸AID和SID普遍显著高于对薏苡碎米(P<0.05),如赖氨酸、半胱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等;同时,薏苡米糠的多数可消化氨基酸(赖氨酸、半胱氨酸、苏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和缬氨酸等)含量也显著高于薏苡碎米(P<0.05)。薏苡米糠中精氨酸、半胱氨酸和亮氨酸等含量高于普通米糠。综上所述,在干物质基础上,海兰褐蛋鸡对薏苡碎米的AME和AMEn分别为12.81和12.35 MJ/kg,对薏苡米糠的AME和AMEn分别为13.21和12.76 MJ/kg。海兰褐蛋鸡对薏苡米糠氨基酸AID和SID普遍高于对薏苡碎米,同时,薏苡米糠的多数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也高于薏苡碎米。
  • 张梦妍, 罗志煊, 朱意丹, 曾庆朵, 张豪, 宫玉杰, 康相涛, 田亚东, 蒋瑞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027-30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脆弱拟杆菌(B. fragilis)和维生素B6(VB6)对蛋鸡强制换羽过程中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重接近的420日龄矮脚贵妃鸡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NC组)在禁食过程中灌服生理盐水,B. fragilis组在禁食过程中每只鸡每次灌服1×109 CFU/mL B. fragilis,VB6组在禁食过程中每只鸡每次灌服0.5 mg VB6,B. fragilis+VB6组在禁食过程中每只鸡每次灌服1×109 CFU/mL B. fragilis和0.5 mg VB6。各组灌服均为1日1次,每次1 mL。试验期45 d,试验过程中每隔3 d记录各组蛋鸡体重,并分别于禁食前1天(F0)、禁食第15天(F15)、恢复采食第5天(R5)和恢复采食第30天(R30)进行采样。结果表明:1)试验第45天即恢复采食第30天时,B. fragilis+VB6组蛋鸡体重恢复情况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各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2)在恢复采食后期(恢复采食第27天~恢复采食第30天),B. fragilis+VB6组平均产蛋率高于其他组。3)恢复采食第30天,与NC组相比,B. fragilis组和B. fragilis+VB6组蛋黄颜色显著提高(P<0.05),VB6组蛋壳重显著提高(P<0.05)。4)与NC组相比,禁食第15天,B. fragilis+VB6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5)与NC组相比,B. fragilis+VB6组肠道屏障相关基因咬合蛋白-1(occludin-1)和闭合蛋白-1(claudin-1)以及肠道增殖相关基因富含亮氨酸重复的G蛋白偶联受体5(Lgr5)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肠道促炎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6)与NC组相比,禁食第15天,B. fragilis+VB6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恢复采食第5天,B. fragilis+VB6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恢复采食第30天,B. fragilis+VB6组血清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蛋鸡强制换羽过程中,共同灌服B. fragilis和VB6能够提高其生产性能,改善肠道组织形态结构,提高肠道屏障及增殖相关基因表达,降低肠道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维持肠道健康,其效果优于单独灌服B. fragilis或VB6
  • 贾子凡, $\boxed{\hbox{陈宝江}}$, 韩雯笑, 范慧敏, 王珏, 王宏, 刘亚娟, 陈赛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044-305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肽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77周龄的大午褐蛋鸡作为试验对象,共64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蛋鸡。对照组蛋鸡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和Ⅲ组蛋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200和300 mg/kg枯草肽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56 d。结果显示:1)各试验组产蛋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产蛋率呈二次变化(P<0.05);试验Ⅰ、Ⅲ组平均蛋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平均蛋重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各试验组料蛋比较对照组呈现降低趋势(P=0.058)。2)试验第28天,各试验组蛋黄重量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P=0.061);试验第56天,试验Ⅲ组蛋壳强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蛋壳强度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各试验组蛋黄颜色较对照组有升高的趋势(P=0.090)。3)在血清中,试验Ⅰ、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以及试验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IgM含量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呈二次变化(P<0.05)。4)在回肠中,各试验组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以及试验Ⅲ组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二者均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试验Ⅱ、Ⅲ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变化(P<0.05)。5)在血清中,试验Ⅱ、Ⅲ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试验Ⅰ、Ⅱ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且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SOD活性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GSH-Px活性呈二次变化(P<0.05);在空肠中,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Ⅱ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上升(P<0.05),试验Ⅲ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三者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在回肠中,试验Ⅱ组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随着枯草肽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枯草肽可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产蛋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并改善蛋壳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产蛋后期蛋鸡饲粮中推荐添加100 mg/kg枯草肽。
  • 王贝贝, 郝二英, 孙亚龙, 张海华, 张海军, 邱凯,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055-306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血液指标、卵泡发育和胫骨质量的影响。以360只38周龄健康京粉蛋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不添加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的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按NRC(1994)推荐量的25%、50%、75%添加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对蛋鸡的产蛋性能、血常规指标、输卵管指标、卵泡发育和胫骨质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RC(1994)推荐量75%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可显著提高第8周的蛋壳厚度(P<0.05);饲粮中添加NRC(1994)推荐量25%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可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NRC(1994)推荐量50%和75%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可显著提高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NRC(1994)推荐量25%、50%和75%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可显著提高蛋鸡回肠黏膜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对蛋鸡的产蛋性能、蛋品质、卵泡发育和胫骨质量没有产生不良影响,且添加NRC(1994)推荐量50%和75%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可提高蛋鸡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免疫功能。
  • 朱敬文, 虎新林, 金鑫, 曾钊达, 史兆国, 秦士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068-30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硒(SY)对产蛋高峰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殖激素、肠道形态及卵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50周龄的海兰褐蛋鸡44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蛋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额外添加硒源),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15、0.30和0.45 mg/kg SY(以硒计)。饲养试验分为预试期(10 d)和正试期(56 d)2个阶段。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SY对蛋鸡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0.30和0.45 mg/kg SY添加组第28天的蛋硒含量显著增加(P<0.05),各试验组第56天的蛋硒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0.15 mg/kg SY添加组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孕酮(Prog)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0.30 mg/kg SY添加组血清E2、FSH和LH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均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0.15和0.30 mg/kg SY添加组卵巢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黄体生成素受体(LHR)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6)与对照组相比,SY添加组卵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SH-Px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SH-Px3)和过氧化氢酶(CAT)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0.45 mg/kg SY添加组卵巢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7)与对照组相比,0.30和0.45 mg/kg SY添加组卵巢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淋巴细胞瘤-xl(Bcl-xl)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SY能够提高产蛋高峰后期蛋鸡的蛋硒含量,增加血清中生殖激素水平,改善肠道形态,上调卵巢生殖、抗氧化、抗凋亡相关基因和抑制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 李帅龙, 韩成龙, 李卿源, 石佳一, 张欣怡, 任周正, 杨小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082-30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综合分析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养分表观消化率、氨基酸表观消化率、肠道形态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等评价指标,旨在研究15~20周龄略阳乌鸡公鸡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为略阳乌鸡养殖提供营养参数。选取14周龄末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略阳乌鸡公鸡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试验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2个饲粮代谢能水平(12.13和12.97 MJ/kg)和3个饲粮粗蛋白质水平(14%、16%和18%)。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15~17周龄、18~20周龄及15~20周龄的平均日采食量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15~17周龄时,18%粗蛋白质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14%粗蛋白质组(P<0.05);18~20周龄时,16%粗蛋白质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18%粗蛋白质组(P<0.05);15~20周龄时,16%粗蛋白质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14%粗蛋白质组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18%粗蛋白质组(P<0.05)。3)干物质、总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16%粗蛋白质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14%粗蛋白质组(P<0.05)。4)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升高,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蛋氨酸和赖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下降(P<0.05);14%粗蛋白质组的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6%粗蛋白质组(P<0.05),18%粗蛋白质组亮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对赖氨酸和精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互作效应(P<0.05),12.13 MJ/kg代谢能和16%粗蛋白质组赖氨酸和精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最高。5)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升高,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16%粗蛋白质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18%粗蛋白质组(P<0.05)。6)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升高,十二指肠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空肠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以及回肠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16%粗蛋白质组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空肠胰蛋白酶活性及回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14%粗蛋白质组(P<0.05)。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空肠胰蛋白酶活性以及回肠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12.97 MJ/kg代谢能和16%粗蛋白质组十二指肠糜蛋白酶活性和空肠胰蛋白酶活性最高,12.97 MJ/kg代谢能和18%粗蛋白质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和回肠糜蛋白酶活性最高,12.97 MJ/kg代谢能和14%粗蛋白质组回肠脂肪酶活性最高。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优先考虑显著性结果,推荐15~20周龄略阳乌鸡公鸡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97 MJ/kg和16%。
  • 李凡, 徐俊, 陈国良, 费丹, 广业兰, 侯玉洁, 谢敏, 李文飞, 王颖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099-311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多糖对热应激西门塔尔肉牛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和代谢物的影响。选取24头15月龄育肥期西门塔尔肉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在夏季构建热应激模型。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0.4%(T1组)、0.8%(T2组)和1.2%(T3组)的茶多糖(干物质基础)。预试期2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T1组瘤胃pH和乙酸、丙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T2组瘤胃pH显著提高(P<0.05);T3组瘤胃pH显著提高(P<0.05),乙酸、丁酸和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2)在门水平上,与CON组相比,T1组瘤胃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T1、T2和T3组瘤胃中瘤胃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T1组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未命名的毛螺菌科和未命名的梭菌目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3)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负离子模式下,与CON组相比,T1组瘤胃N-乙酰基-L-苯丙氨酸、苯乙醛、D(+)-苯乙酸、4-乙基苯酚、L-苯丙氨酸、2,3-二羟基苯甲酸、(±)9-六溴二苯醚、对苯二酚和L-肾上腺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T2组瘤胃溶血磷脂酰胆碱(18∶2)和对苯二酚含量显著降低(P<0.05)。正离子模式下,与CON组相比,T1组瘤胃油酸酰胺、十六碳酰胺、5,6-二甲基-4-氧代-4氢-吡喃-2-羧酸和C8 1-磷酸神经酰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胸腺嘧啶和胸腺嘧啶核苷含量显著升高(P<0.05);T2组瘤胃5,6-二甲基-4-氧代-4氢-吡喃-2-羧酸、C8 1-磷酸神经酰胺和3-(2-羟乙基)吲哚含量显著降低(P<0.05),胸腺嘧啶和胸腺嘧啶核苷含量显著升高(P<0.05);T3组瘤胃油酸酰胺和C8 1-磷酸神经酰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4)正、负离子模式下代谢物模块汇总和富集分析(MSEA)显著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茶多糖显著改变了瘤胃中酪氨酸代谢、硒代氨基酸代谢、嘧啶代谢、嘌呤代谢和咖啡因代谢等相关代谢通路(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茶多糖改善了西门塔尔肉牛在热应激胁迫下的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影响了瘤胃功能型代谢物组成和代谢通路。
  • 张幸开, 宫玥, 韦子海, 陈昌质, 金宜全, 王封霞, 张幸怡, 赵金鹏, 苏衍菁, 杨志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115-312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断奶方案对荷斯坦犊牛生长性能、健康状况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了36头出生日期相近、出生体重[(40.6±2.9) k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荷斯坦哺乳母犊牛,随机分为3步断奶组和5步断奶组,每组18头。50日龄之前2组饲喂方法一致,共饲喂奶量483 L。3步断奶组在50~57日龄每日饲喂7 L,58~62日龄每日饲喂4 L,63~65日龄每日饲喂2 L;5步断奶组在50~53日龄每日饲喂9 L,54~57日龄每日饲喂7 L,58~60日龄每日饲喂4 L,61~63日龄每日饲喂2 L,64~65日龄每日饲喂1 L。试验期44 d。结果表明:2组之间犊牛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5步断奶组相比,3步断奶组犊牛在56日龄时血清钙(C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β-羟基丁酸(BHBA)含量有降低趋势(P=0.07);在66日龄时血清镁(Mg)含量有升高趋势(P=0.06),血清BHBA含量有降低趋势(P=0.08)。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断奶方案对犊牛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无显著影响。
  • 马万浩, 刘爱鑫, 刘威, 王宏力, 景建武, 胡广卫, 李鸿康, 拜彬强, 杨英魁, 周建伟, 张群英, 刘书杰, 郝力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123-31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方式对犊牦牛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肌肉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6月龄大通牦牛公犊20头,平均体重为(69.70±1.40)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2组均为全舍饲饲喂,对照组犊牛随母牛哺乳,且不单独补饲;试验组犊牛完全断奶,并饲喂精补料和燕麦青干草。预试期15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骨重和眼肌面积显著增加(P<0.05),骨肉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肌肉蒸煮损失和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红度(a*)值显著增加(P<0.05)。3)2组肌肉中共检出4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试验组检出的烃类物质种类更多。2组肌肉中均有8种关键风味物质,其中对照组肌肉中月桂烯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为对照组贡献更多的香油味和香料味。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肌肉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降低(P<0.05);但2组间肌肉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差异(P>0.10)。综上所述,断奶并饲喂高精料饲粮的饲喂方式可改善犊牦牛肌肉的持水能力和肉色,降低肌肉脂质氧化,但对肌肉T-AOC没有影响,对风味的影响仅体现在个别关键风味物质上。
  • 别欣亚, 袁金泉, 周亚楠, 徐玉麟, 谷颖超, 周玉青, 丁海玲, 杨得玉, 刘书杰, 崔占鸿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136-315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代乳粉饲喂量对42日龄断奶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发育的影响。选取14头体重[(36.30±1.09) kg]相近、健康的42日龄断奶牦牛犊牛(公),随机分为2组,每组7头牛。2组代乳粉饲喂量分别为0.8%(dC组)和1.2%平均体重(dH组)。预试期30 d,正试期112 d。结果表明:1)dH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净增重、体斜长和管围均显著高于dC组(P<0.05),胸围极显著高于dC组(P<0.01)。2)dH组的瘤胃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dC组(P<0.05)。3)在门水平上,dH组的瘤胃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dC组(P<0.05);在属水平上,dH组的瘤胃毛螺菌科-ND3007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dC组(P<0.05)。4)在代谢组学中,主要的差异代谢通路有:嘌呤代谢、硫胺素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天冬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维生素B6代谢和鞘脂代谢。由此可见,提高代乳粉饲喂量能够改善牦牛犊牛瘤胃发酵功能,增加瘤胃毛螺菌科-ND3007群的相对丰度,促进丁酸的生成和纤维素的分解,从而提高牦牛犊牛生长性能。
  • 牛惠冬, 孔鹏辉, 许晓改, 孙默涵, 杜冠辰, 蔡含芳, 汪亚苹, 李明, 许会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151-316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相同饲粮结构及饲养环境下,不同乳蛋白率奶山羊的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差异,并筛选出与乳蛋白合成相关的标志微生物,为奶山羊乳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支撑。选取体重[(54.45±3.05) kg]相近、胎次相同(2胎次)、日产奶量[(1.41±0.23) kg/d]相近,且同处于泌乳中后期[(150±5) d]的60只健康西农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栏,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喂15 d。试验期间连续跟踪记录产奶量,每周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指标。根据试验第1天和第8天测定的乳蛋白率,选择产奶量无显著差异(P>0.05)的5只高乳蛋白率(3.21%)奶山羊(HP组)和5只低乳蛋白率(2.46%)奶山羊(LP组),采集乳样和瘤胃液,测定乳成分和瘤胃发酵参数,并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乳蛋白率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差异。结果显示:1)HP组奶山羊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LP组(P<0.01)。2组奶山羊的日产奶量、乳脂率、乳糖率和乳尿素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HP组奶山羊瘤胃液中乙酸比例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LP组(P<0.05),乙酸/丙酸极显著高于LP组(P<0.01)。3)2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HP组奶山羊瘤胃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髌骨菌门、赖氨酸芽孢杆菌属、瘤胃球菌科UCG-014、解琥珀酸菌属、产乙酸糖发酵菌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瘤胃球菌科UCG-005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LP组(P<0.05),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P组(P<0.05)。4)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乳蛋白率与赖氨酸芽孢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1、解琥珀酸菌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拟杆菌目RF16菌群、普雷沃氏菌科UCG-003、瘤胃球菌科UCG-014、韦荣球菌科_UCG-001、产乙酸糖发酵菌属、瘤胃球菌科UCG-005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与LP组奶山羊相比,HP组奶山羊的瘤胃中乙酸含量、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高乳蛋白率和低乳蛋白率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及发酵产物存在显著差异,瘤胃差异微生物与乳蛋白率存在强相关性。
  • 朱声鑫, 郎侠, 刘婷, 冉航, 雒瑞瑞, 徐建风, 韩晓霞, 顾强文, 郑琛, 王彩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163-317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黄芪粉对澳湖杂交公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40只体重[(24.36±0.82) kg]相近的80日龄澳湖杂交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B组)、4%(C组)和6%(D组)黄芪粉的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0 d。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黄芪粉对羔羊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和屠宰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C组羔羊胴体重、皮重、脾脏重量和胰脏重量显著提高(P<0.05);C组肾脏指数显著高于B组和D组(P<0.05)。2)C组羔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高于B组(P<0.05),股二头肌剪切力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D组股二头肌熟肉率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A组(P<0.05),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显著低于B组(P<0.05)。宰后45 min时,C组羔羊背最长肌红度(a*)值和亮度(L*)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背最长肌黄度(b*)值也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同时,C组股二头肌a*值显著高于A组(P<0.05),股二头肌b*值显著高于D组(P<0.05)。3)B组和D组羔羊背最长肌十一烷酸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C组背最长肌顺-10-十五烯酸和反-10-十五烯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且背最长肌反-11-二十碳烯酸含量也显著低于A组(P<0.05);C组背最长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D组(P<0.05),B组和C组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值显著低于A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4%黄芪粉对澳湖杂交公羔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可以提高胴体重和皮重,促进器官发育,改善肌肉嫩度和肉色,并改变肌肉脂肪酸组成。
  • 王海玉, 赵苗苗, 左艳华, 郭云霞, 魏赜, 丁亚伟, 段春辉, 张英杰, 刘月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180-31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羔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48只初始体重为(12.43±0.27) kg的36日龄湖羊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复合益生菌菌粉;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5%(Ⅱ组)、1.0%(Ⅲ组)和1.5%(Ⅳ组)复合益生菌菌粉(乳酸杆菌RSG-1∶枯草芽孢杆菌B-1∶地衣芽孢杆菌Y5-39=1∶1∶4,总活菌数≥1.0×108 CFU/g)的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29 d。羔羊60日龄断奶,并分别于断奶前第14天、断奶前第7天、断奶当天、断奶后第3天和断奶后第7天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Ⅲ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2)断奶后第3天和第7天,Ⅱ组、Ⅲ组和Ⅳ组瘤胃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断奶当天,Ⅱ组、Ⅲ组和Ⅳ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断奶后第3天,Ⅱ组、Ⅲ组和Ⅳ组瘤胃丁酸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断奶后第7天,Ⅲ组瘤胃丁酸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3)断奶当天以及断奶后第3天和第7天,Ⅲ组瘤胃微生物Chao1指数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组断奶后第3天瘤胃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与断奶前第7天和断奶当天相比有所降低。Ⅲ组断奶后第3天瘤胃微生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相关基因丰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提高羔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并通过调节瘤胃菌群促进瘤胃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从而缓解断奶应激对羔羊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1.0%复合益生菌效果较佳。
  • 马文国, 韩铖星, 李乔, 孙旭春, 李永智, 冯国燕, 彭佳林, 马友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194-32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L-茶氨酸对生长迟缓羔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50日龄断奶湖羊公羔36只,其中平均体重为(10.70±0.38) kg的生长迟缓羔羊27只,平均体重为(13.14±0.16) kg的健康羔羊9只。将27只生长迟缓羔羊随机分为3组(A、B、C组),每组9只羊,9只健康羔羊单独为1组(D组),试验羊均为单栏饲养。A、D组均饲喂不添加L-茶氨酸的基础饲粮,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900 mg/kg L-茶氨酸,C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800 mg/kg L-茶氨酸。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显示:1)80日龄之前,A、B、C组羔羊的采食量和体重变化趋势相似;100日龄之后,B和C组的采食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从100日龄起,C组羔羊的体重显著高于A组(P<0.05);从120日龄起,B组的体重显著高于A组(P<0.05)。D组羔羊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120日龄时,C组羔羊的体长、体高、胸围和管围均显著高于A和B组(P<0.05)。2)C组羔羊的肝脏重量及指数均显著低于A组(P<0.05)。3)C组羔羊的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TP)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5)。4)在门水平上,B组纤维杆菌门和脱硫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和C组(P<0.05);在属水平上,B组普雷沃氏菌科UCG-003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饲粮中添加L-茶氨酸能够提高生长迟缓羔羊的生长性能,改善瘤胃菌群结构。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各项试验结果,生长迟缓羔羊饲粮中L-茶氨酸的适宜添加量为1 800 mg/kg。
  • 别雪, 陈大勇, 卫乐乐, 姜丽丽, 马云慧, 卢艳芳, 王利, 李长青, 王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208-322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研究杜蒙羊和杜蒙羊与萨福克羊杂交F1代羊(萨杜蒙羊)之间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的差异,探讨内蒙古地区舍饲养殖条件下杜蒙羊与萨福克羊杂交对杜蒙羊生长性能和肉用性能的改良效果。试验选择系谱记录完整、健康无病且体重[(24.00±2.36) kg]相近的杜蒙公羊、萨杜蒙公羊、杜蒙母羊和萨杜蒙母羊各60只分成4组进行育肥试验。试验共计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试验期间,试验羊饲喂相同的饲粮,自由采食和饮水。育肥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羊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并取同侧背最长肌样本进行肉品质分析。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方面,萨杜蒙公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杜蒙公羊(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杜蒙公羊(P<0.05);萨杜蒙母羊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杜蒙母羊(P<0.05),且料重比低于杜蒙母羊(P>0.05)。2)屠宰性能方面,萨杜蒙公羊和母羊宰前活重、屠宰率、GR值和背膘厚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杜蒙公羊和母羊(P<0.05或P<0.01)。3)肉品质方面,萨杜蒙公羊背最长肌红度(a*)值以及干物质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杜蒙公羊(P<0.05),背最长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杜蒙公羊(P<0.01);与公羊上的结果类似,萨杜蒙母羊背最长肌a*值以及干物质和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杜蒙母羊(P<0.05),背最长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杜蒙母羊(P<0.01)。4)在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方面,萨杜蒙母羊背最长肌中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杜蒙母羊(P<0.05),萨杜蒙公羊背最长肌中二十碳三烯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含量显著高于杜蒙公羊(P<0.05);萨杜蒙公羊和母羊背最长肌中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极显著高于杜蒙公羊和母羊(P<0.01),背最长肌中硬脂酸含量显著低于杜蒙公羊和母羊(P<0.05)。综上所述,杜蒙羊通过萨福克羊进行杂交改良能够有效改善其后代在舍饲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提升羊肉嫩度和营养价值。
  • 肖俊, 张子莹, 丁立云, 巫伟华, 姚远, 龙凡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221-32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彭泽鲫亲鱼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卵巢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57.81±4.54) g且健康有活力的雌性亲鱼135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3组试验鱼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T0组)、0.5%(T1组)和1.0%(T2组)牛磺酸的饲料(牛磺酸实测含量分别为2.3、6.5和11.1 mg/kg)。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与T0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彭泽鲫亲鱼终末体重、增重率、肥满度、饲料系数、摄食率和存活率以及性腺指数和卵径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以显著提高绝对怀卵量(P<0.05),且T2组绝对怀卵量显著高于T1组(P<0.05)。2)与T0组相比,T1组和T2组彭泽鲫亲鱼卵巢组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卵巢总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P<0.05);T1组卵巢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高不饱和脂肪酸、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以及总n-3 PUFA/总n-6 PUFA值显著提高(P<0.05)。3)与T0组相比,T1组和T2组彭泽鲫亲鱼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T1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T0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彭泽鲫亲鱼血清雌二醇、孕酮和卵黄蛋白原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彭泽鲫亲鱼的性腺成熟度,并提高卵巢中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促进卵巢发育,对免疫功能也有增强作用。在本试验中,彭泽鲫亲鱼饲料中添加0.5%牛磺酸效果较佳。
  • 王静宇, 钟可儿, 张颖, 张燕萍, 丁立云, 黄江峰, 周智勇, 徐先栋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233-32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配合饲料与活饵投喂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消化机能、免疫能力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性影响。在养殖池塘中设置6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鳜鱼苗种200尾,其中3个网箱作为配合饲料组投喂商用鳜鱼配合饲料,另3个网箱作为活饵组投喂鲢鱼苗。饲养5个月后,检测2组翘嘴鳜胃、肠道及肝脏中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果显示:在胃中,配合饲料组鳜鱼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活饵组(P<0.05),且尽管其胃黏膜结构保持基本完整,但胃腺呈现出萎缩趋势;在肠道中,配合饲料组鳜鱼的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活饵组(P<0.05),2组鳜鱼肠道均未见明显损伤,但配合饲料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而在肝脏中,配合饲料组鳜鱼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活饵组(P<0.05),肝脏组织未见明显损伤。对于血清生化指标,配合饲料组鳜鱼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均高于活饵组(P<0.05),但白蛋白含量则显著低于活饵组(P<0.05)。此外,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揭示,配合饲料组鳜鱼肠道微生物以支原体属(Mycoplasma)为优势菌,而活饵组的优势菌则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且配合饲料组在代谢功能基因丰度上显著高于活饵组(P<0.05),在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功能基因丰度上则显著低于活饵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翘嘴鳜能够根据饲料类型的差异在消化机能、免疫能力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但投喂配合饲料时机体仍承受一定程度的损伤,提示需进一步优化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
  • 张家邦, 范泽, 李晨辉, 吴迪, 李晋南, 姜永杰, 王连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244-32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苏氨酸水平对生长中期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生长中期松浦镜鲤对饲料中苏氨酸的需求量。选取540尾健康、初始体重为(300.57±12.82) g的松浦镜鲤,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试验鱼分别饲喂苏氨酸水平为0.67%、1.02%、1.37%、1.72%、2.07%及2.42%的等氮(粗蛋白质含量为28.11%)半精制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1.72%组松浦镜鲤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0.67%、1.02%及2.42%组(P<0.05),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除2.07%组外的其余4组(P<0.05),摄食率显著高于0.67%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67%、1.02%及2.42%组(P<0.05)。2)1.72%组松浦镜鲤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0.67%、1.02%及2.42%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除1.37%组外的其余4组(P<0.05);1.72%组松浦镜鲤肌肉硬度及胶黏性显著高于0.67%、1.02%及1.37%组(P<0.05),弹性显著高于0.67%和1.02%组(P<0.05),咀嚼性显著高于除2.07%组外的其余4组(P<0.05);1.72%组松浦镜鲤肌肉离心失水率显著低于0.67%组(P<0.05),蒸煮损失显著低于0.67%和1.02%组(P<0.05);1.72%组松浦镜鲤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0.67%和2.42%组(P<0.05),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1.72%组松浦镜鲤肌肉亮度(L*)值显著低于0.67%、1.02%和1.37%组(P<0.05),黄度(b*)值显著低于0.67%和1.02%组(P<0.05),红度(a*)值显著高于0.67%组(P<0.05)。3)1.72%组松浦镜鲤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0.67%组(P<0.05),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0.67%和1.02%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0.67%、1.02%和1.37%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0.67%、2.07%和2.42%组(P<0.05);松浦镜鲤肌肉丙二醛(MDA)含量以1.72%组最低,但与其余5组无显著差异(P>0.05)。4)1.72%组松浦镜鲤肌肉雷帕霉素靶蛋白(TOR)、蛋白激酶B(AKT)和叉头框蛋白O1(FOX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0.67%、1.02%和2.42%组(P<0.05),4E结合蛋白1(4EB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除2.07%外的其余4组(P<0.05),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苏氨酸水平为1.72%时不仅可以增强生长中期松浦镜鲤肌肉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肌肉质构特性,还可以通过提高蛋白质合成能力,提高其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率;分别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肌肉硬度及肌肉SOD活性为评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生长中期松浦镜鲤对苏氨酸需求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1.639%、1.641%、1.631%、1.876%及1.806%。
  • 龙文豪, 胡毅, 杨程皓, 蔡炜佳, 张姚铮泰, 李新平, 李东放, 马艳娜, 戴济鸿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258-32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低蛋白质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丝尾鳠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脂代谢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40.06±0.05) g的丝尾鳠27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网箱,每个网箱30尾。3组试验鱼对应饲喂3种试验饲料,即常规基础饲料(含42%蛋白质和10%脂肪,CON组)、低蛋白质高脂饲料(含37%蛋白质和14%脂肪,HF组)、添加胆汁酸的低蛋白质高脂饲料(含37%蛋白质和14%脂肪并添加500 mg/kg胆汁酸,HFB组),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HF组的增重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与HF组相比,HFB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HFB组的各生长性能指标与CON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HF组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脂滴数量增多。与HF组相比,HFB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中脂滴数量减少。3)与CON组相比,HF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HF组相比,HFB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HFB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4)与CON组相比,HF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含量和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HF组相比,HFB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其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含量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5)与HF组相比,HFB组肝脏中脂肪分解相关基因[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且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低蛋白质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有效缓解高脂诱导的丝尾鳠抗氧化能力降低和脂肪代谢紊乱,具体表现为提高脂肪分解相关基因、降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减少肝脏中脂滴数量以及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最终改善丝尾鳠的饲料效率和生长性能。
  • 陈琪, 李佑杰, 袁志文, 潘杰, 李雅萍, 余传启, 张亚洲, 周秋白, 王自蕊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271-329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960尾初始体质量为(2.60±0.01) g的健康大鳞副泥鳅,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6组分别饲喂采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FM组)、32%(CPC32组)、44%(CPC44组)、56%(CPC56组)、68%(CPC68组)和80%(CPC80组)鱼粉的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FM组相比,CPC56组、CPC68组和CPC80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降低(P<0.05),CPC68组和CPC80组摄食率(FR)和饲料系数(FCR)显著提高(P<0.05)。2)与FM组相比,CPC80组血清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以及溶菌酶(LYS)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FM组相比,CPC32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CPC44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CPC68组和CPC80组肝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4)CPC44组和CPC56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P<0.05),CPC44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FM组相比,CPC80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5)与FM组相比,CPC80组肠道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肠道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值随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提高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鱼粉比例为32%和44%时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无负面影响,基于WGR的折线模型分析,大鳞副泥鳅饲料中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为30.46%。
  • 胡俊茹, 钟永锋, 邓敬明, 刘筱蕾, 李志文, 韦贞宏, 鲁慧杰, 彭凯, 张羽帆, 李宝圣, 黄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293-33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鱼粉用量为8%的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0.4、0.8、1.6 g/kg的中草药提取物,分别记作G0、G1、G2、G3、G4。将初始均体重为0.80 g左右的600尾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对应的试验饲料,养殖42 d。结果表明:1)G1~G4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G0组(P<0.05)。G3组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2)G2和G4组的血清尿素含量显著高于G0组(P<0.05)。3)G1和G4组的肝胰腺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G0组(P<0.05)。4)G1~G4组的肝胰腺和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G0组(P<0.05)。5)G2和G3组的肝胰腺和肠道mTOR信号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mTOR、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和真核起始因子4结合蛋1(4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G0组(P<0.05)。综上所述,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8 g/kg的中草药提取物可提高凡纳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激活肝胰腺和肠道mTOR信号通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 田仁红, 董芮绮, 彭凯, 邱建强, 张淑芬, 鲁慧杰, 陈冰, 赵红霞, 马艳平, 黄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304-331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代谢物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0.75±0.01) 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虾苗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各组饲喂豆粕的添加比例分别为20%(C20组)、22%(C22组)、24%(C24组)、26%(C26组)、28%(C28组)和35%(C35组)的试验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与C20组相比,C35组对虾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全虾粗灰分含量、血清代谢物(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道溶菌酶活性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闭锁小带蛋白-2、闭合蛋白和封闭蛋白-3)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RAS癌基因家族成员RAB6A和组胺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35%的豆粕可抑制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降低血脂含量,诱导肝胰腺损伤,降低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力,诱发肠道炎症和屏障功能受损。饲料中添加低于35%的豆粕不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肠道健康。
  • 齐利民, 黄天成, 吴峰洋, 李冲, 刘树栋, $\boxed{\hbox{陈宝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318-33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补充不同形式氮源(小肽、氨基酸、氨基酸与小肽)对肉兔生长性能、腹泻频率、屠宰性能、器官指数、肉品质、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健康35日龄伊拉肉兔1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5组分别饲喂正常蛋白质饲粮(NCP组)、低蛋白质饲粮(LCP组)、低蛋白质添加小肽饲粮(LCPP组)、低蛋白质添加氨基酸饲粮(LCPA组)以及低蛋白质添加氨基酸与小肽饲粮(LCPPA组)。试验期35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显示:1)各组间肉兔的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LCP、LCPA、LCPPA组肉兔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LCPP组(P<0.05);LCPP和NCP组肉兔的料重比显著低于LCP组(P<0.05);肉兔的腹泻频率以LCPP组肉兔最低。2)NCP组肉兔的全净膛重显著高于LCP、LCPPA和LCPA组(P<0.05);NCP、LCPP、LCPPA组肉兔的半净膛重显著高于LCP和LCPA组(P<0.05);NCP和LCPP组肉兔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LCP、LCPA和LCPPA组(P<0.05);NCP、LCPP和LCPPA组肉兔的半净膛率显著高于LCP和LCPA组(P<0.05)。3)各组间肉兔的各器官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4)LCP和LCPA组肉兔的背最长肌45 min黄度值显著高于LCPP和LCPPA组(P<0.05)。5)LCP组肉兔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NCP组肉兔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LCP组肉兔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并且LCPA组肉兔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LCPP、LCPPA和NCP组(P<0.05)。6)NCP、LCPP和LCPPA组肉兔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NCP和LCPA组(P<0.05);LCPP和LCPPA组肉兔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高于NCP和LCP组(P<0.05);各组间肉兔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较正常蛋白质饲粮降低1~2个百分点)的同时补充小肽和氨基酸可以改善肉兔的抗氧化能力且未对其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 任启峰, 王利华, 杨丽萍, 张云海, 周贝贝, 孙海涛, 刘晓静, 刘公言, 高淑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330-33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精氨酸对肉兔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用35日龄体重相近的伊拉肉兔4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Ⅰ组饲喂基础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7.5%),Ⅱ组饲喂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5.5%),Ⅲ、Ⅳ、Ⅴ组饲喂在低蛋白质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2%、0.4%、0.6%精氨酸的饲粮,持续饲喂35 d。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Ⅱ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组血清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Ⅳ组血清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血清和空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组血清NO含量及血清、空肠iNOS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Ⅳ组回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回肠黏膜IL-10、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5),Ⅲ、Ⅳ组回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组空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Ⅲ、Ⅳ组空肠T-AOC显著升高(P<0.05),Ⅳ组空肠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盲肠微生物各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组Chao1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盲肠微生物Observed_ASVs、Chao1、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P<0.05)。Ⅴ组盲肠微生物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Ⅱ、Ⅲ组(P<0.05)。由此可见,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精氨酸能够提高肉兔血清免疫能力,改善盲肠微生物区系,提升肠道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有益于维持肠道健康,且精氨酸的最适添加水平为0.4%。
  • 李永峰, 曲亮, 邵丹, 王强, 卢建, 窦套存, 王星果, 马猛, 胡玉萍, 郭军, 郭伟, 童海兵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342-335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产蛋后期高、低肝脂率蛋鸡脂质代谢指标及肝脏基因表达差异,筛选肝脏脂质沉积相关评价指标及重要候选基因和信号通路。随机选取62周龄海兰褐蛋鸡147只,测定每只鸡体重、体尺及血浆、屠宰和肝脏抗氧化等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将肝脂率小于5%的蛋鸡定为低肝脂率组(L组),肝脂率大于5%的蛋鸡定为高肝脂率组(H组)。从中选取肝脂率最高的4个样品和肝脂率最低的4个样品,构建8个转录组测序文库。使用Fastp、Bowtie 2、HISAT等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质控及比对分析,利用RSEM软件计算样本基因表达量。使用DESeq2软件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43只蛋鸡肝脂率小于5%,101只蛋鸡肝脂率在5%~10%,3只蛋鸡肝脂率大于10%。2组间肝脂率差异极显著(P<0.01)。H组肝脏质量、肝脏指数、腹脂质量、腹脂指数及肝脏表面颜色亮度(L*)、黄度(b*)值极显著高于L组(P<0.01)。H组体重极显著高于L组(P<0.01),体斜长、胫长显著高于L组(P<0.05)。H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高于L组(P<0.01)。体重与肝脂率呈极显著中等相关(P<0.01),体斜长和血浆TG含量与肝脂率呈显著弱相关(P<0.05)。与L组相比,H组肝脏有5个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3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其中,胆碱激酶α(CHKA)与脂质代谢相关,Discoidin、CUB和LCCL结构域Ⅰ型(DCBLD1)与糖代谢相关,前列腺素E受体3(PTGER3)、前列腺素还原酶2(PTGR2)和四次跨膜蛋白1(TSPAN1)与细胞炎症反应相关。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是唯一有显著性差异的通路(P<0.05),CHKA是该通路的唯一富集基因。由此可见,产蛋后期蛋鸡体重、体斜长可能是蛋鸡肥胖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血浆TG和TC含量可能是肝脏脂质沉积的重要评价指标;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可能是蛋鸡肝脏脂质沉积的重要信号通路,CHKA可能是该通路中影响脂质沉积的重要基因。
  • 宋忠慧, 李梦吉, 曹佩佩, 马学虎, 马燕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355-33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筛选相同饲喂条件下高日增重和低日增重荷斯坦奶公犊血浆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于奶公犊出生60~70日龄筛选高日增重(平均日增重>950 g)和低日增重(平均日增重<600 g)荷斯坦奶公犊各6头,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技术测定高日增重和低日增重奶公犊出生后40、60、70和80日龄血浆代谢物,筛选血浆差异代谢物,并对其代谢通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1)高日增重和低日增重奶公犊血浆中共筛选出73个差异代谢物。2)与低日增重奶公犊相比,高日增重奶公犊血浆中缬氨酸异亮氨酸、5-[(1-氨基乙基)氨基]-2-氨基戊酸、亮氨酰甘氨酸、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43个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P<0.05),十二碳四烯酸异丁酰胺、异戊酸甲酯、Oct-5-烯二酰基肉毒碱、吲哚-3-乙酸、牛磺脱氧胆酸等30个差异代谢物显著下调(P<0.05)。3)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通路。小分子通路数据库(SMPDB)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胆汁酸生物合成和氨循环通路(P<0.05)。综上所述,高日增重和低日增重奶公犊血浆中共筛选出73个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GABA能突触,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胆汁酸生物合成及氨循环通路。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层次探究奶公犊生长以及进一步提升平均日增重提供理论基础。
  • 马敏, 沙萍, 马学虎, 曹佩佩, 杨文飞, 马燕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370-33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筛选相同饲喂条件下健康奶牛和酮病奶牛血浆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试验选取体重为(641±53) kg、胎次为(2.13±1.12)胎且分娩日期相近的24头奶牛,用血酮仪测定血浆β-羟基丁酸(BHBA)含量,筛选出健康奶牛(BHBA含量≤1.0 mmol/L)和酮病奶牛(BHBA含量≥2.1 mmol/L)各6头,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技术筛选健康奶牛和酮病奶牛血浆差异代谢物,对其代谢通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奶牛和酮病奶牛血浆中共筛选出109个差异代谢物,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分别各筛选出61个和4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有脱氢乙二胺(dehydroevodiamine)、N-肉桂酰甘氨酸(N-cinnamoylglycine)、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3-methylcrotonylglycine)等36个差异代谢物上调,苯甲酰乌头原碱(benzoylhypaconine)、L-丙氨酸(L-alanine)等25个差异代谢物下调;负离子模式下有3-羟基丁酸(3-hydroxybutanoic acid)等27个差异代谢物上调,伊马替尼(imatinib)等21个差异代谢物下调。与健康奶牛相比,酮病奶牛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生物碱类和脂类,主要富集在中心碳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上;其中,中心碳代谢通路显著下调(P<0.05),脂肪酸生物合成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中心碳代谢途径的显著抑制以及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的过度激活,这可能是奶牛酮病发病的重要代谢机制。
  • 谢乐文, 杨敏, 张欣雨, 任万平, 杨亮, 邵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383-339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为模型,探究添加不同水平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脯氨酸(Pro)及其组合对α-酪蛋白合成的影响。采用3因素×7水平随机试验设计,体外培养MAC-T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贴壁后,换无血清培养基饥饿培养18 h,然后以无血清培养基细胞为空白对照(CK),试验处理分别添加不同水平Ala(0.37、0.74、1.48、2.95、5.90、11.78 mmol/L)、Glu(0.77、1.53、3.06、6.13、12.25、24.50 mmol/L)和Pro(0.52、1.04、2.09、4.17、8.35、16.69 mmol/L)。采用Box-Behnken法建立模型,并运用Design-Expert 10.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使α-酪蛋白合成量最高的Ala、Glu、Pro适宜配比组合。采用CCK8法检测MAC-T增殖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α-酪蛋白合成量,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合成α-酪蛋白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CK相比,在4、6、12、24、48 h时,单一添加Ala、Glu、Pro均极显著提高MAC-T增殖率(P<0.01)。2)与CK相比,除3.06 mmol/L Glu和0.52 mmol/L Pro外,单一添加不同水平Ala、Glu、Pro均极显著提高体外培养24 h细胞内和细胞外(上清)α-酪蛋白合成量(P<0.01)。3)单一添加Ala、Glu、Pro时,对α-酪蛋白合成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为Glu>Ala>Pro,3种氨基酸的适宜组合为6.80 mmol/L Ala、22.20 mmol/L Glu、8.30 mmol/L Pro。4)与CK相比,组合添加Ala、Glu、Pro显著提高MAC-T增殖率(P<0.01),且在24 h时MAC-T增殖率达到最高;组合添加Ala、Glu、Pro显著提高细胞内和细胞外α-酪蛋白合成量(P<0.01)。5)与CK相比,单一添加Ala、Glu、Pro及组合添加3种氨基酸均极显著提高α-酪蛋白合成相关基因αS1-酪蛋白(CSN1S1)和αS2-酪蛋白(CSN1S2)相对表达量(P<0.01)。综上所述,组合添加6.80 mmol/L Ala、22.20 mmol/L Glu、8.30 mmol/L Pro,对MAC-T合成α-酪蛋白促进效果最佳。
  • 郑洁, 赵浩翔, 张汀, 贾宇达, 常洪博, 郭咏梅, 郭晓宇, 赵艳丽, 张清月, 闫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395-340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法比较研究围产前期、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奶牛饲粮中添加壳聚糖和黑沙蒿粗多糖对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为奶牛生产中壳聚糖和黑沙蒿粗多糖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选择围产前期、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奶牛各3头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通过口腔采集瘤胃液,经过2层纱布过滤后混合,用于制备培养液。采集不同时期的全混合日粮作为发酵底物,对照组(CN组)发酵底物不加添加剂,壳聚糖组(CT组)和黑沙蒿粗多糖组(AM组)在CN组底物中分别添加0.15%壳聚糖和0.1%黑沙蒿粗多糖,每组6个重复。围产前期体外培养48 h,其余时期体外培养24 h后测定营养物质降解率和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围产前期、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AM组和CT组干物质(DM)降解率以及菌体蛋白(MCP)、氨氮(NH3-N)、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CN组(P<0.05);AM组粗蛋白质(CP)降解率显著高于CT组和CN组(P<0.05),且CT组显著高于CN组(P<0.05)。围产前期和泌乳前期,AM组粗脂肪(EE)降解率显著高于CN组和CT组(P≤0.05),CT组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高于CN组(P<0.05),AM组和CT组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CN组(P<0.05)。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AM组产气量显著高于CT组和CN组(P<0.05)。围产前期,AM组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有高于CN组和CT组的趋势(P=0.063)。围产后期,AM组和CT组EE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显著高于CN组(P<0.05),且AM组EE降解率显著高于CT组(P<0.05)。泌乳前期,AM组和CT组产气量显著高于CN组(P<0.05),AM组和CT组戊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CN组(P<0.05)。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AM组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略高于CT组;泌乳前期,CT组MFAEI略高于AM组。综上所述,壳聚糖和黑沙蒿粗多糖均可促进奶牛体外瘤胃发酵,提高营养物质降解率,且黑沙蒿粗多糖对CP和EE的降解作用效果优于壳聚糖。
  • 韩赛波, 王琳玮, 王靖, 李涵川, 王盼盼,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406-34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探讨饲粮中添加辣木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计算机检索ScienceDirect、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中关于辣木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影响的研究文献,检索年限从数据库起始年至2024年7月,共检索到文献1 417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15篇,共计样本412例,所纳入的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4与Stata/MP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辣木可以极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标准化均数差(SMD)=0.47,95%的置信区间(CI):0.11~0.82,P=0.010]、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SMD=1.84,95%CI:0.64~3.03,P=0.003)、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MD=0.89,95%CI:0.31~1.46,P=0.002)、血清抗氧化能力(SMD=1.10,95%CI:0.62~1.57,P<0.001),显著提高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SMD=0.97,95%CI:0.03~1.92,P=0.040)。饲粮中添加辣木可以极显著降低奶牛的乳体细胞数目(SMD=-1.01,95%CI:-1.61~-0.41,P=0.001)和血清丙二醛含量(SMD=-1.12,95%CI:-1.74~-0.49,P<0.001)。饲粮中添加辣木有助于提高奶牛瘤胃氨态氮(SMD=0.43,95%CI:-0.54~1.40,P=0.380)和丙酸浓度(SMD=0.39,95%CI:-0.15~0.93,P=0.160)。亚组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饲喂(≥71 d)辣木的效果优于短期饲喂效果(<71 d);通过替代方式添加辣木的效果优于额外添加辣木的效果。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表示本研究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辣木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血清抗氧化功能,改善奶牛瘤胃发酵环境。
  • 官小凤, 钟晓霞, 韩凯, 周晓容, 刘志云, 黄金秀, 杨飞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425-34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植物乳杆菌cqf-43胞外多糖(EPS43)对小鼠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适应性饲养7 d后,选取体重约为35 g的健康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小鼠每日灌胃0.2 mL无菌水,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每日分别灌胃0.2 mL浓度为0.01、0.02和0.04 g/mL的EPS43溶液。每日10:00进行灌胃,连续灌胃14 d。结果表明:1)中剂量组小鼠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有降低趋势(P=0.07)。3)各组间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中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空肠闭合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回肠封闭蛋白-1(claudin-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2(IL-2)、空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回肠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空肠和回肠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高剂量组十二指肠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EPS43对小鼠回肠、盲肠和结肠菌群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盲肠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盲肠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杜氏杆菌属(Dubosiell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高剂量组盲肠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EPS43可以通过增强小鼠肠道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进而提升肠道健康水平,并促进其生长,且以中剂量效果较佳。
  • 王淼, 李春佳, 段礼枭, 倪学勤, 辛金鸽, 曾东, 吴邦元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442-345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乳杆菌BSGP201683(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SGP201683,以下简称G83)对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小鼠肠道损伤的作用。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F)级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5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灌胃无菌磷酸盐缓冲液溶液)、造模组(灌胃ETEC菌液)、G83干预组(灌胃ETEC菌液+G83干预菌液)、G83灭活组(灌胃ETEC菌液+G83灭活菌液)和G83上清组(灌胃ETEC菌液+G83上清菌液)。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在第10和14天,G83上清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在回肠中,与造模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和G83干预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在空肠中,与造模组相比,G83干预组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3)与造模组相比,空白对照组的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G83灭活组和G83上清组的结肠长度显著降低(P<0.05)。4)在回肠中,与造模组相比,G83灭活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83干预组和G83灭活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和G83干预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在空肠中,与造模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和G83干预组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空白对照组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结肠中,与造模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和G83干预组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造模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和G83上清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G83能够缓解ETEC感染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可提高小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清IL-17含量,对ETEC感染导致的肠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涂远璐, 汤海江, 张凯, 白云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455-346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综合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9种农副产品开展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原料被分为秕壳类(稻壳、花生壳和高粱壳)、秸秆类(辣椒秸、豆秸和玉米秸)和豆皮类(大豆皮、豌豆皮和绿豆皮)3类,通过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及CNCPS指标测定,依据公式计算饲料样品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CNCPS各组分含量,分析其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利用情况,最后结合模糊数学方法求出CNCPS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对饲料的综合营养价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从CNCPS蛋白质组分来看,秕壳类饲料粗蛋白质(CP)含量普遍较低,且不可降解蛋白质(PC)含量高,蛋白质营养价值低;豆皮类饲料CP含量高且PC含量低,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优;秸秆类饲料中玉米秸真蛋白质(PB)含量高,辣椒秸非蛋白氮(PA)含量高。2)从CNCPS碳水化合物组分来看,豌豆皮和绿豆皮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高,其中绿豆皮中的NSC以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为主,而豌豆皮则以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1)为主;玉米秸、大豆皮和高粱壳慢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2)含量高,纤维的可消化性好;稻壳、花生壳和辣椒秸中不可降解碳水化合物(CC)含量高,营养价值低。由此可知,CNCPS方法更加精细地划分了饲料的营养成分,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反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情况,使得评定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法对9种饲料综合营养价值排序结果为豌豆皮>绿豆皮>大豆皮>玉米秸>豆秸>高粱壳>辣椒秸>花生壳>稻壳。
  • 杨晓雪, 杨东旭, 栾嘉明, 冯鑫, 林凌竹, 刘禹彤, 房士斌, 冯健, 耿春银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466-347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微生物发酵平菇菌糠(POSMS)的发酵品质并对其进行饲用价值评定。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不同微生物对POSMS进行发酵,设对照组(CON组)、乳酸菌组(T1组)、酵母菌组(T2组)、枯草芽孢杆菌组(T3组)、复合菌组(T4组),每个组设3个重复。CON组添加等量的蒸馏水,其余各组均添加10%对应的菌液,先将菌液与POSMS充分混匀,然后添加蒸馏水调节水分含量至60%,装入发酵袋中,每袋1 kg,放入发酵箱中,调至30 ℃,发酵7 d后开袋取样。首先通过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和发酵指标对不同微生物发酵POSMS的发酵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然后以添加不同微生物发酵POSMS的肉牛全混合日粮(TMR)为底物进行体外发酵试验,通过测定体外发酵参数和体外消化率来评价不同微生物发酵POSMS的饲用价值。结果显示:1)对发酵POSMS的感官评价,CON组、T1组和T4组品质等级为优良,其余组均为尚可。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T1组和T4组的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的pH均显著降低(P<0.05),T3组和T4组的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的乙酸、丙酸以及乳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T2组和T4组的纤维素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2)对于体外发酵试验,T4组的乳酸、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的乙酸含量、乙酸/丙酸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T4组的乙酸/丙酸比值最低;T4组的NDF和ADF体外降解率显著高于CON组、T2组和T3组(P<0.05);隶属函数分析显示,各试验组的综合得分均高于CON组,且以T4组的综合得分最高。综上所述,利用微生物发酵POSMS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改善了发酵品质,且复合菌的效果优于单一菌;在肉牛饲粮中添加微生物发酵POSMS提高了NDF和ADF体外降解率,且添加复合菌种发酵的POSMS效果更好。
  • 刘沛含, 石瑞荣, 徐宏建, 沈宜钊, 李妍, 马峰涛, 张志宏, 赵玉萍, 李云飞, 马宇飞, 栗莹敏, 李建国, 高艳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476-34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收获时间对饲料桑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为不同收获时间饲料桑在奶牛饲粮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试验选用取样间隔5 m以上、留茬高度为10 cm、植株高度为1 m的全株饲料桑,测定其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饲料桑收获时间分别为5月中旬(MHM)和6月中旬(MHJ)。体外发酵试验选用装有永久性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试验按照收获时间分为2组,分别测定体外发酵6、48 h后营养物质降解率和体外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虽然MHM饲料桑干物质(DM)、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低于MHJ(P≤0.01),但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P)含量极显著高于MHJ(P≤0.01);同时,虽然MHM饲料桑天冬氨酸(Asp)含量显著低于MHJ(P≤0.05),但亮氨酸(Leu)含量显著高于MHJ(P≤0.05)。2)体外试验中,发酵6 h时,MHM饲料桑粗蛋白质降解率(CPD)极显著低于MHJ(P≤0.01)。发酵48 h时,MHM饲料桑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极显著高于MHJ(P≤0.01);MHM饲料桑体外发酵产气量、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低于MHJ(P≤0.05)。发酵6 h时,MHM饲料桑丙酸摩尔比例极显著高于MHJ(P≤0.01);发酵48 h时,MHM饲料桑丙酸摩尔比例显著高于MHJ(P≤0.05)。综上所述,MHM相较于MHJ,饲料桑在化学成分上表现为更高的CP和NDIP含量,而NDF和ADF含量较低。在体外发酵试验中,相较于MHJ,MHM饲料桑的纤维降解率更高,CPD较低,表明MHM饲料桑过瘤胃蛋白含量较高,更有利于后肠道的吸收利用。
  • 王桦康, 刘国华, 郑爱娟, 李晓珍, 陈将, 邹志恒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5): 3487-35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筛选驯化出一株高效降解缩合单宁的天然菌株,并以菜籽粕为发酵原料,建立基于该菌株的固态发酵菜籽粕工艺。以瘤胃液、茶土和普洱茶作为菌株来源,利用底物梯度驯化法分离出105株具有缩合单宁降解潜力的菌株,再以缩合单宁为唯一碳源的初筛培养基进行初筛,并以菜籽皮缩合单宁(RSCT)为唯一碳源的复筛培养基进行复筛,得到目标菌株。以目标菌株发酵菜籽粕,通过预试验、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得到其最优固态发酵工艺,评价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变化。结果表明:1)初筛得到20株缩合单宁降解率大于60%的菌株,复筛得到1株RSCT降解率为62.56%的菌株LWY-37-2,经形态学观察、16S rDNA序列鉴定,确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LWY-37-2。2)最优发酵工艺为:生料发酵,接种活菌数5×106 CFU/g,初始pH=7,温度30 ℃,料水比1.0∶0.8,发酵时间3 d。3)最优工艺固态发酵菜籽粕,可溶缩合单宁降解率(X)为64.98%,不溶缩合单宁降解率为4.47%,总缩合单宁降解率为22.96%,多肽增加率(Y)为151.63%,总变化率(M=0.85X+0.15Y)为77.97%。4)发酵处理提高了菜籽粕粗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含量,改善了菜籽粕的营养价值。综上所述,地衣芽孢杆菌LWY-37-2发酵可有效降低菜籽粕中的缩合单宁,改善菜籽粕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