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营养学报》创刊于1989年10月,在已故主编许振英教授的主持下连续刊出5年后,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作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下属动物营养学分会主办的国家正式学报向国内外正式发行,刊名更改为《动物营养学报》。2006年经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会讨论通过升级为学会主办刊物,2009年在全国畜牧兽医类期刊中排名已进入前5名,从咿呀学语、蹒跚起步到进入国内同类刊物前茅已经过了20个春秋。
众所周知,我国养殖业与饲料工业同其他行业一样,正沿着从“制造业”向“创造业”的轨迹进军。动物营养科学是这两大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责无旁贷地必须从传统动物营养学向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乃至卫生、免疫等相邻学科的交融与拓宽方向延伸。特别是在以价值取向为标志的生态经济学与以道德观为前提的生态伦理学方面寻求新的技术路线。“十七大”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战略机遇期”,而“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据中国科学院的资料[1-2]分析,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需要做上百年的奋斗。这将是一场在新的游戏规则下的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
从整体看动物营养科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科学,是肩负着创新与科普双重任务的学科。创新与科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当前国民经济的需要出发,创新是手段,科普是目标。科普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是探索真理的延伸、是辨伪打假的试金石、也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的圣婴。2007年我国论文被EI的收录量已居世界首位,被SCI收录数比上年增长了25.2%,说明我国许多领域专家在创新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成果的集成与普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地大物“薄”,是一个人均资源穷国。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已经缺少足够的环境容量,因此,当前所有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线性经济观必须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循环经济”的方向转变;从“多、快、好、省”理念向“省、好、快、多”的方向作战略转移。对“三元结构”农业的内涵性改造与外延性开发要从传统的“有啥喂啥”、“种啥喂啥”的模式向“喂啥种啥”的科学发展方向全面规划改造;在疫病蔓延的对策方面要在不断提高生态伦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观的生态文明内涵;也要逐步从“防重于治”、“防‘养’并举”最后建成“‘养’重于防”的现代科学养殖业新体系。这是为给子孙后代少留些“生态赤字”的需要,也是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需要。
《动物营养学报》的宗旨,除了反映我国在动物营养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学术活动外,还肩负着及时报道国外动物营养科学前沿领域的动态与重大决策的舆论导向任务。把《动物营养学报》办成世界一流的学报,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愿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大决策方针的原则下,从中国的生产实际出发,不动摇,不气馁,不折腾,不负历史重任,愿与作者、审者、读者及编委共同努力,争取把《动物营养学报》办得更好。
己丑腊冬
撰稿人:张子仪(1925-),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刊顾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