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2-08-15
  

  • 全选
    |
    综述 Review
  • 张玉伟, 罗海玲, 贾慧娜, 常彦飞, 矫丽娟, 陈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389-1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水力是反映肉品质的重要指标,对肌肉的物理形态、风味、肉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肌肉净电荷含量减少、肌肉收缩、肌肉细胞蛋白降解以及遗传因素等都会影响系水力,但是目前对影响肌肉系水力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系水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同时,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调控系水力,获得优良的肉质产品,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 徐鹏, 董晓芳, 佟建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397-14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益生菌是当摄入量足够时能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人们常把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上的益生菌称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以往研究表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具有维护动物肠道健康、缓解不良应激、改善畜舍环境、调节机体脂肪代谢和改善畜产品品质的功能。还有研究者认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具有替代抗生素功能的作用。本文旨在就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主要功能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今后在畜牧业生产上的科学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王笑笑, 高腾云, 秦雯霄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04-14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或简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排放空间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关键的资源约束,农业的低碳排放亦势在必行。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反刍动物肠胃发酵甲烷排放与粪便管理系统中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均是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奶牛生产作为反刍动物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加之其巨大的粪污排放量,如何实现奶牛生产中温室气体减排对于奶牛生产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营养调控、减少粪便中碳排放、奶牛业碳减排模型、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减排规律等方面对2010年至2011年国内外致力于减少奶牛生产中碳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期望为奶牛生产实现低碳、生态型转变提供帮助。
  • 猪与禽营养 Swine and Poultry Nutrition
  • 苏月娟, 孙会, 王晓宇, 许雪魁, 程传锋, 秦贵信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14-1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磷水平对30~60 kg生长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胫骨性能的影响,探讨饲粮中磷的适宜需要量。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将30头体重(32.12±0.49) kg的"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分别饲喂磷水平为0.38%(对照组)、0.43%、0.48%、0.53%、0.58%的玉米-豆粕型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53%磷水平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提高(P<0.01),料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2)各试验组血清磷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53%磷水平组血清钙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随饲粮磷水平的提高,胫骨长度及胫骨钙、磷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当饲粮磷水平为0.53%时,各指标达到最大值,但差异不显著(P>0.05);0.53%磷水平组胫骨脱脂烘干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30~60 kg生长猪饲粮磷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53%。
  • 尹佳, 毛湘冰, 余冰, 陈洪, 郑萍, 何军, 黄志清, 虞洁, 陈代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21-14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纤维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组成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125头初始体重为(48.88±0.81) kg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肥育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以及添加玉米纤维、大豆纤维、小麦麸纤维和豌豆纤维的4种试验饲粮,饲粮纤维的添加量为30%。试验猪体重约为100 kg时结束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大豆纤维组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大豆纤维组、小麦麸纤维组和豌豆纤维组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小麦麸纤维组和豌豆纤维组猪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饲粮中添加4种纤维有降低猪屠宰率的趋势(P=0.06),但对猪的胴体斜长和眼肌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而大豆纤维组、小麦麸纤维组和豌豆纤维组猪的平均背膘厚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饲粮中添加4种纤维有增加猪背最长肌中粗蛋白质含量的趋势(P=0.07),但对背最长肌pH45 min、亮度值、大理石纹评分和剪切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豌豆纤维组猪的背最长肌pH24 h显著提高(P<0.05),背最长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而大豆纤维组和小麦麸纤维组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提示,饲粮中不同的纤维来源会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胴体组成和肉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豌豆纤维对保障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的效果较好。
  • 何余湧, 邹伟, 刘晓兰, 王仁华, 陆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29-14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研究妊娠后期母猪和仔猪补饲外源精胺对初生和28日龄仔猪肠道形态结构和二糖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干预"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的技术措施。试验第1阶段,选择6头体重和膘情相近、胎次为3、已怀孕91 d的健康"长×大"母猪,随机分为Ⅰ、Ⅱ和Ⅲ 3个组,每个组设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Ⅰ、Ⅱ和Ⅲ组妊娠母猪饲粮中外源精胺的添加量为0、1.5和3.0 mg/kg,饲喂至分娩结束;第2阶段,分娩后母猪采食同一种不含外源精胺的饲粮,Ⅰ、Ⅱ和Ⅲ组哺乳仔猪于7日龄起相应补饲外源精胺添加量为0、3.0和6.0 mg/kg的哺乳仔猪饲粮至28日龄。在仔猪初生和28日龄时,分别从每窝仔猪中选1头接近平均体重的健康仔猪进行屠宰,用于胃肠发育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外源精胺相比,妊娠母猪饲粮添加3.0 mg/kg外源精胺显著提高了初生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的柱状细胞数量、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增加了空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了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比活力(P<0.05);哺乳仔猪饲粮添加6.0 mg/kg外源精胺显著增加了28日龄仔猪空肠黏膜重(P<0.05),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比活力(P<0.05),极显著增加了空肠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P<0.01),极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1)。因此,在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仔猪饲粮中添加外源精胺有利于初生和28日龄仔猪肠道形态结构的改善和二糖酶活性的提高。
  • 肖英平, 洪奇华, 刘秀婷, 刘锐钢, 赵许可, 陈安国, 杨彩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38-1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饲粮中添加谷氨酰胺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空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与肠道健康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将128头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按照体重、性别一致的原则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添加1.00%谷氨酰胺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仔猪。在仔猪断奶后第10天和第30天,分别从每个重复中采集新鲜粪便样本,然后选择1头接近平均体重的仔猪进行屠宰,取空肠,刮取黏膜。试验期为30 d。结果表明:在断奶后第10天,与对照组相比,谷氨酰胺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和表观代谢能分别显著提高了19.05%、9.06%、4.77%和7.02%(P<0.05),大多数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均有显著的提高(P<0.05);在断奶后第30天,谷氨酰胺组干物质、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和表观代谢能分别显著提高了5.90%、2.80%和6.43%(P<0.05)。在断奶后第10天和第30天,谷氨酰胺组仔猪空肠刷状缘碱性磷酸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09%(P<0.05)和5.98%(P>0.05)。谷氨酰胺组空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和丙酮酸激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断奶后第10天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10.00%和30.00%(P>0.05);在断奶后第30天比对照组分别显著下降了42.22%和44.52%(P<0.05)。在断奶后第10天和第30天,谷氨酰胺组空肠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00%(P>0.05)和22.38%(P<0.05)。以上结果提示,谷氨酰胺通过提高空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调控与肠道健康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来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刘庚, 武书庚, 计峰, 张海军, 岳洪源, 高玉鹏, 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47-1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4个剂量-反应试验,研究30~38周龄产蛋鸡对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色氨酸(Trp)和苏氨酸(Thr)4种必需氨基酸(AA)的需要量及其比例。每个试验均采用360只海兰灰产蛋鸡,设5个处理,分别采食5个AA梯度水平的试验饲粮,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采用蛋公鸡回肠食糜法测定饲料原料的标准回肠可消化(SID)值。试验预试期14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海兰灰产蛋鸡的产蛋率、蛋重、日产蛋量和料蛋比与SID Lys、SID Met、SID Trp和SID Thr的摄入水平均有较好的折线回归关系;以日产蛋量为自变量(x),AA摄入水平为依变量(Y)分别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SID Lys=51.60-0.041 6(682.5-x),R2=0.96;YSID Met=51.43-0.085(314.1-x),R2=0.95;YSID Trp=51.17-0.155 4(163.0-x),R2=0.97;YSID Thr=52.85-0.057 6(499.5-x),R2=0.93。在饲粮粗蛋白质12.8%的条件下,以日产蛋量为参照指标确定的30~38周龄产蛋鸡的SID Lys、SID Met、SID Trp和SID Thr需要量分别为684、313、171和506 mg/(只·d)。以日产蛋量为指标建立的30~38周龄产蛋鸡理想SID AA模式为:Lys∶Met∶Trp∶Thr=100∶46∶24∶73。
  • 任冰, 武书庚, 计峰, 张海军, 岳洪源, 董延, 高玉鹏, 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59-14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以理想氨基酸(AA)模式配制的低粗蛋白质(CP)饲粮对21~32周龄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全血氨浓度和血浆尿酸浓度及粪氮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540只体重相近的健康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分别饲喂等能量(11.00 MJ/kg)的5种CP水平(17.00%、16.50%、16.00%、15.50%和15.00%)的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在理想AA模式下降低饲粮CP水平,蛋鸡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平均蛋重有降低的趋势(P=0.06),但对平均日采食量、日产蛋重和蛋料比无显著影响(P>0.05);降低饲粮CP水平极显著影响了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P<0.01),显著影响了蛋黄颜色(P<0.05),未显著影响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P>0.05);饲粮CP水平对各鸡蛋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鸡蛋蛋白含量随饲粮CP水平的降低有降低的趋势(P=0.09);饲粮CP水平对血浆尿酸浓度及全血氨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降低饲粮CP水平极显著降低了蛋鸡粪氮含量(P<0.01)。由此可见,在理想AA模式下,适当降低饲粮CP水平可提高蛋鸡产蛋率,改善鸡蛋品质,降低粪氮含量。
  • 张建华, 戴求仲, 蒋桂韬, 王照群, 林谦, 张旭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69-1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确定1~3周龄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需要量。采用3×3双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代谢能水平(11.72、12.14、12.55 MJ/kg)和3个粗蛋白质水平(17%、19%、21%),配制9种试验饲粮。选取1日龄黑羽公番鸭378羽,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重复7只鸭,每组试鸭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粮。试验期为21 d。试验结束前3天收集试鸭粪便用于测定养分利用率,试验期末每重复屠宰1只试鸭用于活体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黑羽公番鸭平均日增重和每克增重消耗粗蛋白质量、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以及蛋白质摄入量和沉积率(P<0.05或P<0.01);饲粮代谢能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黑羽公番鸭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每克增重消耗粗蛋白质量(P<0.05或P<0.01);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间的互作显著影响黑羽公番鸭平均日增重、能量表观利用率、活体能量含量(P<0.05)。由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计算公式分别为:ME=756.68W0.75+7.133 7△W,CP=33.363W0.75-0.457 1△W(式中:W0.75为代谢体重;△W为平均日增重)。由公式求得1~3周龄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2.10 MJ/kg和19.31%。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钟荣珍, 高艳霞, 曹玉凤, 李秋凤, 李建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77-14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全棉籽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选择8头泌乳早期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分别饲喂含5%、10%和15%全棉籽的试验饲粮。共进行4期试验,每期试验28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随着全棉籽比例的增加,奶牛产奶量有提高趋势,奶牛的乳脂率和4%标准乳产量显著提高(P<0.01),但全棉籽对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非脂固形物率无显著影响(P>0.05)。2)全棉籽对粗蛋白质、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含有全棉籽饲粮的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C组比对照组提高了8.4%(P<0.05)。3)全棉籽对奶牛血清中白蛋白、血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C组奶牛血清中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B、C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组。4)随着饲粮中全棉籽比例的提高,血清和乳中游离棉酚含量也显著提高(P<0.01),乳中游离棉酚含量在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全棉籽在奶牛泌乳早期饲粮中的最适添加量为10%。
  • 段迎凯, 蒋洪文, 薛白, 王之盛, 邹华围, 赖松家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84-14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瘤胃灌注不同来源淀粉对牦牛瘤胃发酵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良好、体重相近[(244±15) kg]的去势牦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按照1.2倍维持能量水平饲喂单一燕麦草(未灌注淀粉),玉米淀粉组和抗性淀粉组分别在对照组的饲喂基础上瘤胃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900 g/d。试验分为3期,每期试验18 d(15 d预试期和3 d采样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显著降低瘤胃pH(P<0.05),极显著降低瘤胃氨态氮含量(P<0.01),灌注4 h后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在灌注后4和6 h,玉米淀粉组和抗性淀粉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甘油三酯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瘤胃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降低了牦牛瘤胃氨态氮含量,提高了微生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提高了血糖含量,降低了血清尿素氮含量,说明牦牛能有效利用不同来源的淀粉。
  • 水产营养 Fish Nutrition
  • 刘扬, 池磊, 冯琳, 姜俊, 周小秋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493-15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幼鱼期(18~75 g)随体质量增加,机体和组织器官中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以及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ASA)和抗羟自由基能力(AHA)的变化规律。试验选用均初体质量为(18.0±0.20) g的健康建鲤7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所有试验鱼饲喂相同的试验饲料,每隔14 d称重取样1次,称重后,分别取血液、肝胰脏、肠道和肌肉组织测定抗氧化指标,共取5次。结果表明:血清、肝胰脏、肠道和肌肉中丙二醛和蛋白质羰基含量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分别在体质量达31.4和58.6 g以后达到稳态(P>0.05);ASA和AHA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增强(P<0.05),均在体质量达40.1 g以后达到稳态(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均在体质量达40.1 g以后达到稳态(P>0.05);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均在体质量达31.4 g以后达到稳态(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分别在体质量达31.4、31.4、31.4和58.6 g以后达到稳态(P>0.05)。综上所述,建鲤幼鱼随体质量增加,血清和组织中SOD、CAT、GSH-Px和GST等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增强,低分子抗氧化物质GSH含量逐渐提高,从而使得ASA和AHA逐渐增强,脂质过氧化和蛋白质氧化产物含量逐渐降低,并最终达到稳态。
  • 刘扬, 池磊, 冯琳, 姜俊, 周小秋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03-15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鲤肠上皮细胞(IEC)在24孔培养板中原代培养72 h并更换无血清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12 h后,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除其中1组作为空白对照外,另外6组均加入100 μmol/L的过氧化氢(H2O2)以建立IEC氧化应激模型。相同条件下继续培养16 h后,将培养液分别更换为含0(空白对照组)、0、4、10、16、22和28 mg/L维生素C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相同条件下继续培养72 h后取样测定指标,以考察不同维生素C浓度对H2O2诱导的建鲤I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1)100 μmol/L H2O2处理导致IEC存活数量减少,仅形成一些小细胞集落,并显著降低IEC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和蛋白质含量(P<0.05),提高IEC中丙二醛及蛋白质羰基含量以及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P<0.05),使建鲤IEC产生了氧化应激;2)维生素C显著提高IEC的抗羟自由基能力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P<0.05),缓解由H2O2导致的建鲤IEC氧化损伤。综上可见,维生素C可提高建鲤IEC抗氧化能力,有效保护IEC免受氧化损伤。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刘俊峰, 刘亭亭, 王欢, 王子龙, 颜伟玉, 曾志将, 吴小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12-15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克隆中华蜜蜂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探究中华蜜蜂SOD1基因的表达特性。利用巢式PCR技术扩增、克隆及分析中华蜜蜂SOD1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发育时期(3和6日龄幼虫、1和4日龄蛹以及1和7日龄成蜂)、不同部位(成蜂的头、胸和腹)SOD1基因的表达量,探究中华蜜蜂SOD1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克隆获得中华蜜蜂SOD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其cDNA全长631 bp(GenBank登录号JN700517),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5.65 ku,等电点为6.21,经氨基酸序列比对,与意大利蜜蜂有99%的相似性,与其他典型的昆虫(如果蝇、冈比亚按蚊、斜纹夜蛾,家蚕、熊蜂)也有67%~85%的相似性;中华蜜蜂SOD1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部位中均有表达特异性,在6日龄幼虫表达量达到峰值,而在4日龄蛹中最低;头部与腹部表达量显著高于胸部(P<0.05)。本研究成功克隆获得中华蜜蜂SOD1基因,其cDNA全长631 bp,编码152个氨基酸。该基因在中华蜜蜂整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而且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部位的表达量不同。
  • 黎德兵, 李超, 张龚炜, 唐勇, 周定刚, 李学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20-15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中维生素D3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抗菌肽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挑选体质健康、平均体重为(21.7±2.1) g的黄鳝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6组黄鳝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0 IU/kg 维生素D3)中添加0、250、500、1 000、2 000和4 000 IU/kg 维生素D3的试验饲料。于投喂试验饲料后20、40和60 d,从各组随机选择6尾黄鳝,分别采集其肝胰脏、脾脏、头肾和后肠组织,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hepcidin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投喂20、40和60 d后,黄鳝4种组织中均有hepcidin基因表达,并且肝胰脏中显著高于脾脏、头肾和后肠中(P<0.05);随维生素D3添加水平的增加,黄鳝hepcidin基因在4种组织的表达量同一时间点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20天时4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以2 000 IU/kg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第40和60天时肝胰脏、头肾中的表达量均以500 IU/kg组为最高,其中第40天时显著高于0、250、4 000 IU/kg组(P<0.05),第60天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提示,短期(20 d)内在饲料中添加2 000 IU/kg的维生素D3可显著提高黄鳝内脏组织中hepcidin基因的表达量;饲喂周期较长(40或60 d)时,饲料中添加500 IU/kg 维生素D3可显著提高hepcidin基因在黄鳝肝胰脏和头肾中的表达量。
  • 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 庄晓峰, 张宏福, 陈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27-15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截留分子质量及来源的透析袋对仿生消化法评定猪饲料原料干物质和磷体外消化率的影响,为猪饲料磷生物学效价评定的仿生消化法操作规程的设计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美国Viskase® 截留分子质量分别为14 000、7 000、3 500 u以及美国光谱医学截留分子质量分别为3 500、1 000 u的5种透析袋,评定玉米、豆粕、麦麸的干物质和磷的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1)随着截留分子质量的缩小,使用美国Viskase® 透析袋测得饲料干物质及磷消化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截留分子质量为14 000 u的透析袋测得的玉米和麦麸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截留分子质量为7 000和3 500 u的透析袋(P<0.05);截留分子质量为3 500 u的透析袋测得的玉米、豆粕、麦麸的磷消化率最低(P<0.05),分别为55.46%、55.53%和75.66%。2)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截留分子质量的美国光谱医学透析袋测得的饲料原料干物质和磷消化率存在差异,但最大仅分别相差3.35%和1.67%。3)截留分子质量为3 500 u的美国光谱医学透析袋测得的饲料原料干物质和磷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截留分子质量为3 500 u的美国Viskase® 透析袋(P<0.05),而与截留分子质量为14 000 u的美国Viskase® 透析袋测定结果接近。从本试验结果可知,使用美国Viskase® 截留分子质量为14 000 u的透析袋更适宜于仿生消化法测定饲料原料的干物质消化率,而截留分子质量为3 500 u的透析袋较适宜测定饲料原料的磷消化率。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高艳霞, 李秋凤, 曹玉凤, 李建国, 冯志华, 于海川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34-15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脂肪酸钙对热应激肉牛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体重相近[(450±10) kg]的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和Ⅲ组分别在每头牛每天的基础饲粮中添加100和200 g脂肪酸钙,试验期39 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热应激肉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37.5%(P<0.05)和20.8%(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24.38%(P<0.05)和15.79%(P>0.05)。肉牛饲粮中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钙的表观消化率随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磷的表观消化率随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粗蛋白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肉牛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的浓度随着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其中Ⅱ组血清T3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7.73%(P>0.05),Ⅲ组血清T3浓度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4.5%(P>0.05)。肉牛血清中皮质醇的浓度随着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肉牛血清中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Ⅲ组丙二醛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0 g脂肪酸钙添加量可以极显著降低热应激肉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P<0.01)、晚期凋亡率(P<0.01)和总凋亡率(P<0.01),但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和淋巴细胞比例(P>0.05)无明显影响。综合各项指标,在热应激条件下,肉牛饲粮中适宜的脂肪酸钙的添加水平为每天每头100 g。
  • 丁希宏, 赵广永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43-1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对羔羊小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及氮沉积的影响。选取15只7周龄、平均体重(13.8±0.8) kg的杂交公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饲喂代乳料作为基础营养供给。各组分别向代乳料中添加0、5、15、30和60 g/d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的摩尔比为65∶25∶10)。试验期为24 d。在试验期的最后4天,收集粪样和尿样,用于测定粪氮和尿氮。试验结束后将羔羊屠宰,收集小肠食糜,测定小肠食糜中的α-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和半乳糖苷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添加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对小肠食糜pH、胰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和半乳糖苷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粪氮、尿氮及氮表观消化率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30和60 g/d组的α-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添加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有增加羔羊氮沉积的趋势(P=0.090)。结果提示,向代乳料中添加30~60 g/d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可降低羔羊α-淀粉酶的活性,有增加氮沉积的趋势,但是对小肠胰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和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 郭雪峰, 刘俊峰, 孙丽斌, 高军, 张苏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48-15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甘草提取物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卡拉库尔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通过体外产气法进行甘草提取物添加水平的筛选试验。以绵羊基础饲粮为底物,其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0%、3.0%、5.0%、7.0%的甘草提取物,分别培养6、9、12、15、18、21、24 h,研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培养液pH、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氨态氮浓度及甲烷产量)的影响,并应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进行评定。结果表明:24 h发酵结束时,5.0%组、7.0%组的产气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甘草提取物对培养液pH和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乙酸、丙酸浓度(除0.5%组21 h)均低于对照组;发酵24 h结束时,7.0%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项指标综合指数1.0%组>0.5%组>7.0%组>3.0%组>5.0%组。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添加1.0%甘草提取物最有利于体外发酵。
  • 饲料资源开发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 常娟, 尹清强, 姜义宝, 郑秋红, 左瑞雨, 李淑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57-15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鸡对生物秸秆的表观代谢能及其替代玉米的适宜比例。生物秸秆代谢能的测定试验选择24只42日龄健康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8只鸡。处理1饲喂含8%生物秸秆的基础饲粮,处理2饲喂以30%的生物秸秆代替基础饲粮中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的饲粮,处理3采用强饲法进行测定。生物秸秆代替玉米的试验选择150只42日龄健康的AA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用4%、8%、12%生物秸秆代替玉米(代谢能按照差量法计算结果12.46 MJ/kg计)及8%生物秸秆代替玉米(代谢能按照强饲法计算结果5.30 MJ/kg计,添加豆油,使其代谢能水平与对照组相同)。结果表明:1)基础饲粮的代谢能为12.63 MJ/kg,采用差量法推算出肉鸡对生物秸秆的表观代谢能为12.46 MJ/kg,而采用套算法和强饲法测定生物秸秆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4.38和5.30 MJ/kg。2)与对照组相比,4%和8%的生物秸秆代替玉米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而12%的生物秸秆代替玉米组表观能量的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套算法和强饲法低估了生物秸秆的表观代谢能,而差量法更能准确反映生物秸秆的表观代谢能;在肉鸡饲粮中生物秸秆可以替代4%~8%的玉米。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孙汝江, 吕月琴, 张日俊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64-15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肽和乳酸菌素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36日龄健康罗曼商品蛋鸡576只,随机分成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75%、0.15%、0.3%大豆肽和0.1%、0.2%、0.4%乳酸菌素及0.15%大豆肽+0.2%乳酸菌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4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0.15%大豆肽或0.2%乳酸菌素均可显著提高蛋鸡产蛋率(P<0.01),降低料蛋比(P<0.05),显著提高哈夫单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蛋壳厚度、蛋壳强度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0.15%大豆肽或0.2%乳酸菌素可以极显著或显著提高血浆谷草转氨酶(GOT)(P<0.01,P<0.05)、谷丙转氨酶(GPT)活性(P<0.01),降低血浆尿酸含量(P<0.01),对血浆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0.15%的大豆肽或0.2%的乳酸菌素均能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改善蛋白质代谢,并且0.15%大豆肽+0.2%乳酸菌素的联合应用优于单独添加大豆肽或乳酸菌素。
  • 王中华, 方磊涵, 赵香菊, 黎军胜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71-15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青贮玉米籽实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肠道内环境的影响。试验选用55周龄海兰褐蛋鸡2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4组蛋鸡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1%、2%和4%青贮玉米籽实的饲粮,试验期为7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和4%青贮玉米籽实组产蛋率、平均日产蛋量、蛋壳颜色、哈夫单位均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盲肠和空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1%青贮玉米籽实组平均日产蛋量、哈夫单位、空肠与盲肠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4%玉米籽实组空肠和盲肠pH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适量青贮玉米籽实能够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改善肠道内环境,综合各项指标可知,添加2%青贮玉米籽实效果最好。
  • 孔令勇, 盛祖勋, 杨雪林, 孙建明, 边高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77-15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320羽10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4组,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50 mg/kg芽孢杆菌混合物(试验Ⅰ组)、1 000 mg/kg芽孢杆菌与寡糖混合物(试验Ⅱ组)、1 000 mg/kg芽孢杆菌与链球菌混合物(试验Ⅲ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3 d。结果表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显著低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存活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的腹脂率显著下降(P<0.05),法氏囊指数显著升高(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与寡糖混合物和芽孢杆菌与链球菌混合物均能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此外,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与链球菌混合物还可提高樱桃谷肉鸭的胴体品质和免疫机能。
  • 刘立恒, 闵力, 瞿明仁, 戈婷婷, 钟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83-1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功能性寡糖(甘露寡糖、果寡糖和大豆寡糖)组合对锦江黄牛的瘤胃液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选择3头健康且体重相近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试验分2期进行,第1期:对照期,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任何寡糖;第2期:添加期,饲喂基础饲粮+功能性寡糖(0.8%甘露寡糖+1.0%果寡糖+0.8%大豆寡糖),每期持续14 d。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研究分析牛瘤胃液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添加功能性寡糖组合后,牛瘤胃液细菌PCR-DGGE图谱条带数明显增加,3头牛增加了5个共同条带。经测序,其中2个是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属,3个是未鉴定细菌。饲粮中添加功能性寡糖组合可使瘤胃液细菌菌群种类明显增加。结果提示,饲粮添加功能性寡糖组合能够影响瘤胃菌群区系,增强其稳定性。
  • 强俊, 杨弘, 王辉, 徐跑, 乐贻荣, 何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589-16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方法,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20~34 ℃)和饲料蛋白质水平(25%~50%)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幼鱼生长、饲料效率和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的影响。试验期为56 d。随着温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一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二次效应与互作效应对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与蛋白质水平对特定生长率无互作效应(P>0.05)。高温与饲料高蛋白质水平会降低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因子与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0.955和0.875(P<0.01),可用于预测。温度/饲料蛋白质水平最优组合为29.9 ℃/40.3%,此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较高,分别为2.748%/d和77.5%,其可靠性达0.888。温度对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影响较饲料蛋白质明显。血清GH水平与特定生长率相关性较低,而与饲料效率呈正相关。因此,建议在罗非鱼幼鱼的培育中,按照上述温度与饲料蛋白质组合安排生产,以提高罗非鱼养殖效益。
  • 聂存喜, 张文举, 闫理东, 蒋粒薪, 马贵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602-16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对不同微生物棉籽粕源发酵蛋白质饲料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LC-MS法对对照组、假丝酵母组、酿酒酵母组、复合组的发酵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对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小分子差异代谢产物寻找。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代谢产物相对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在PLS-DA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分离,主要表现在甘露醇、琥珀酸等糖类代谢产物;磷酸胆碱、L-肉碱、甘油磷酸、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等脂类代谢产物;二肽、三肽、甜菜醛、同型半胱氨酸等蛋白质与氨基酸的代谢产物;以及烟酸、阿魏酸、尿嘧啶、乙醇醛等其他途径代谢产物。除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甘油磷酸、PE、PC相对含量显著降低之外(P<0.05),其他试验组小分子代谢产物相对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不同菌种发酵饲料中含有大量糖类、脂类、蛋白质等代谢途径产生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含量因发酵菌种的不同而不同。
  • 聂存喜, 张文举, 闫理东, 蒋粒薪, 马贵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24(8): 1610-16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2.08.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比较了几种提取微生物固体发酵代谢物的方法,旨在筛选出一种尽可能多保留了代谢物的方法。试验采用热带假丝酵母固体发酵棉粕源底物,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为分析平台,分别采用50%冷甲醇溶液(甲醇法)、酸性甲醇-乙腈溶液(酸性甲醇-乙腈法)和50%乙腈溶液(乙腈法)提取发酵代谢物。结果表明:采用酸性甲醇-乙腈法、乙腈法和甲醇法分别提取出1 831、1 522和1 262种代谢物,提取效率表现为酸性甲醇-乙腈法>甲醇法>乙腈法。本试验中3种方法相比,酸性甲醇-乙腈法提取的代谢物种类最多,提取效率最佳,是微生物固体发酵代谢物提取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