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09-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郭世伟, 金晓, 徐元庆,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441-54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一直以来大肠杆菌病都困扰着家禽生产,给家禽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家禽感染大肠杆菌后,表现出多种病症,如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导致生产性能降低,甚至死亡。因此,缓解家禽大肠杆菌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家禽的不良影响,以及植物源饲料添加剂缓解家禽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机理,为家禽生产中防控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

  • 李志青, 刘磊, 沈维军, 肖定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453-546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显示,动物消化道和呼吸道是MPs主要的暴露途径,MP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能够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菌群失调以及肺部损伤,严重影响动物的健康状况。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MPs对于动物的主要暴露途径、毒性作用和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系统认识MPs对动物健康的危害,为进一步在渔业和畜禽生产过程中开展MPs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姜家帅, 孙进华, 蒋守群, 阮栋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465-54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影响鸡肉风味的重要因素,其形成与鸡肉脂肪酸组成以及鸡体内的脂质代谢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总结了鸡肉中主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醛类、醇类、烷烃类、酮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的风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饲粮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代谢对鸡肉风味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通过脂质调控的方法改善鸡肉风味提供参考。

  • 李潇, 胡亚鹏, 程建波, 卓钊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475-548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奶牛处于热应激的高温环境下,机体易发生氧化应激损伤和各种炎症反应,进而表现出产奶量和乳品质的降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硒是反刍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机体抗氧化、抗炎功能的调控,具有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能力。本文综述了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饲粮添加硒对奶牛的影响及其对热应激的缓解,并从机体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功能三方联动的角度总结了硒缓解奶牛热应激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生产中奶牛热应激的防治及硒产品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高爽, 童津津, 姚华, 张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485-549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奶牛乳腺炎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抗生素疗法具有一定局限性,长期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耐药菌株出现、治疗效果下降、乳汁药物残留等问题,进而威胁人类的健康。抗菌肽(AMPs)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的小分子多肽,是多细胞生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MPs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医药、食品和畜牧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述了AMPs的来源、生物学作用和机制,并着重介绍了AMPs对奶牛乳腺炎的调节作用、在奶牛乳腺炎防治中的应用现状以及AMPs的开发和应用策略,为AMPs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奶牛乳腺炎防治中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谭健, 余诗强, 赵玉超,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496-550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热应激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与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奶牛遭受热应激后极易对生产性能、机体代谢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严重制约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奶牛遭受热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而糖皮质激素作为奶牛的主要应激激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以调节机体多种免疫功能。本文就热应激期间奶牛体内糖皮质激素对奶牛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阐述,旨在为缓解奶牛热应激提供科学依据。

  • 刘淑甜, 李燕, 唐炜轩, 李艳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05-551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断奶应激由环境变化、饲粮转换以及消化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引起,会导致犊牛生长受阻并增加腹泻的风险,影响生产效率。研究断奶应激对犊牛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及其营养调控措施对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胃肠道和免疫功能以及生长性能阐述断奶应激对犊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提出营养调控措施,以期为未来的犊牛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王强, 万发春, 刘磊, 刘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13-552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抗生素滥用所导致的危害日益严重,采用抗生素治疗养殖动物的疾病在国际上备受争议。丁酸作为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非抗生素促生长性添加剂,具有促进动物胃肠道发育、增强免疫力、抗炎以及抗氧化等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本文从丁酸的合成转化及吸收、生理作用方面综述了丁酸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今后丁酸在反刍动物方面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 赵相超, 万发春, 沈维军, 王祚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23-55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肉品质是反刍动物肉用性能的关键指标,其形成机理与相关调控也是反刍动物研究的一大热点。已有研究表明,单胃动物的肉品质与肠道微生物存在一定的关联,而在反刍动物中开展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发现了瘤胃微生物与脂肪相关肉品质之间的关联。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与肉品质之间关联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与肉品质之间可能的关联机制,旨在为深入研究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对肉品质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关调控提供参考。

  • 桂瑞麒, 周玉香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36-55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以蛋白质源为主的饲料原料严重缺乏,在大豆主要依赖进口的当下,严重制约了我国饲料业及养殖业的发展。降低饲粮中蛋白质水平,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畜禽粪氮、尿氮的排放,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畜禽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低氮饲粮对动物生长性能及氮排放、血清生化指标、胃肠道功能、肉品质和代谢组学的影响,旨在为生产实践中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和减少氮排放提供理论依据。

  • 符璐, 苗健, 张国华, 卢建雄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45-555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维生素D(VD)除调节钙稳态和骨代谢外,也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免疫及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脂肪组织贮存VD,并在所表达的VD代谢酶的催化下,将其转化为活性形式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以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方式,通过VD受体产生其生物学效应。本文综述了VD在脂肪组织的贮存、代谢及对脂肪形成、脂肪因子分泌、炎症反应的影响和机制,并介绍了饲粮添加VD影响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健康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采取营养措施控制猪脂肪沉积和改善肉品质提供参考。

  • 吕敬, 胡睿智, 贺建华, 伍树松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55-556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山竹果皮中含有种类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研究表明,山竹多酚具有强抗氧化、抑菌和消炎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应用于畜禽生产中可改善机体抗氧化能力、缓解炎症、调节糖和脂代谢及改善肠道健康等,具有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山竹多酚的组成成分、提取方法、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其在畜禽绿色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周敏敏, 齐智利, MOHAMMED Khaled Abouelezz Fouad, 陈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69-557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环境下热应激严重影响畜禽健康,降低畜禽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给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色氨酸属于芳香族氨基酸,是畜禽的必需氨基酸,同时也是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物质,可以调节机体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降低动物的应激反应。本文就热应激对畜禽肠道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和色氨酸代谢对肠道屏障及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了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调控热应激条件下畜禽肠道屏障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生产中应用色氨酸缓解畜禽热应激提供参考。

  • 杨雨, 肖定福, 邢月腾, 王昭喆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78-558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微生物群是调节大脑过程和行为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与肠-脑轴形成双向联系,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而外源性营养物质是影响整个生命周期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反应与功能。本文综述了外源性营养物质对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开发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精准营养调控措施来预防或减轻相关疾病和保护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 陈朴然, 符翔, 郭志强, 吕景智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89-559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禁抗”实施后,养殖业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药物来替代抗生素。噬菌体能够特定地裂解某类细菌,且能与细菌同步进化,因此能很大程度上减少细菌的耐药性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本文介绍了噬菌体的结构、分类、裂解的作用机理,噬菌体在机体内的转运等特性,以及噬菌体在家禽、家畜和水产动物中的应用,以期为噬菌体今后更广阔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 王祥煌, 杜雯鹃, 徐乐, 许庆彪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598-561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作为近年来研究的下一代益生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其可以改善包括脂肪肝、肥胖在内的代谢疾病和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然而,对AKK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与模型动物上,而在畜禽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KK在脂肪肝病、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肠道疾病方面的研究,为推进AKK在畜禽代谢紊乱、肠道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罗威才, 王少青, 王杰, 陈俊洪, 王武, 孙华, 孙铝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11-561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面包粉对哺乳母猪繁殖性能及断奶仔猪、保育仔猪和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1:选取体重接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待产前1周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5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哺乳母猪饲粮,试验组饲喂用12%的面包粉代替对照组饲粮中部分玉米和豆油的饲粮,饲养试验至仔猪断奶后结束。试验2:选取体重[(7.00±0.71) kg]相近的351头“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3头仔猪。对照组饲喂断奶仔猪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用10%和20%面包粉代替对照组饲粮中部分玉米、豆粕和豆油的饲粮,饲养试验持续10 d。试验3:选取体重[(13.43±0.87) kg]相近的72头“杜×长×大”保育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对照组饲喂保育仔猪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用6%和12%面包粉代替对照组饲粮中部分玉米、豆粕和豆油的饲粮,饲养试验持续30 d。试验4:选取体重[(32.60±0.78) kg]接近的252头“杜×长×大”生长肥育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4个重复,每4个重复21头猪。对照组饲喂生长肥育猪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用6%和12%面包粉代替对照组饲粮中部分玉米和豆粕的饲粮,饲养试验持续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2%的面包粉对哺乳母猪的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和20%的面包粉均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的料重比(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2%的面包粉可显著提高保育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保育仔猪的料重比(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和12%的面包粉均能显著提高生长肥育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生长肥育猪的料重比(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2%的面包粉对哺乳母猪繁殖性能无影响,饲粮中添加10%和20%的面包粉可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饲粮中添加12%的面包粉可提高保育仔猪生长性能,饲粮中添加6%和12%的面包粉可提高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

  • 段浩楠, 武殿阁, 申帅峰, 王雨佳, 闫晓栋, 陈宝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19-562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肌纤维特性及肌肉发育相关调节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体重[(86.00±1.00) kg]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4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T1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胍基乙酸,T2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胍基乙酸+200 mg/kg甜菜碱。预试期3 d,正试期38 d。结果表明:1)T1组和T2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组和T2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T2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T1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T2组的胴体重有升高的趋势(P=0.079)。T1组和T2组的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T1组和T2组的第19天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有降低的趋势(P=0.084)。T1组和T2组的第38天血清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1组和T2组的第38天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T2组的第38天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T1组(P<0.05)。4)T1组和T2组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T2组的肌肉生肌因子5(Myf5)基因相对表达量有升高的趋势(P=0.093)。T2组的肌肉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和甜菜碱能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肌纤维横截面积,促进肌纤维的增殖与分化,且联合添加胍基乙酸与甜菜碱的促生长效果优于单独添加胍基乙酸。

  • 杜雯婷, 余冰, 何军, 郑萍, 阎辉, 罗玉衡, 虞洁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29-563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一种新型右旋糖酐铁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免疫性能以及铁代谢的影响。选择18窝3日龄、平均体重[(1.77±0.53) kg] 相近的健康杜长大哺乳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窝仔猪。对照组不注射补铁剂,普通右旋糖酐铁组每头仔猪注射2 mL普通右旋糖酐铁注射剂,新型右旋糖酐铁组每头仔猪注射2 mL新型右旋糖酐铁注射剂。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新型右旋糖酐铁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断奶重比对照组提高15.50%。2)新型右旋糖酐铁组仔猪皮毛评分在试验第7、14天时显著高于普通右旋糖酐铁组和对照组(P<0.05),第21天时皮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新型右旋糖酐铁组仔猪血液白细胞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小板数显著降低(P<0.05)。4)新型右旋糖酐铁组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较其他2组显著降低(P<0.05),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较其他2组显著提高(P<0.05),新型右旋糖酐铁组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5)新型右旋糖酐铁组仔猪血清转铁蛋白、铁及肝脏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铁调素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由此可见,新型右旋糖酐铁注射剂对比普通右旋糖酐铁注射剂可显著提高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同时能有效改善哺乳仔猪机体铁代谢水平。

  • 范秋丽, 苟钟勇, 张赛, 林厦菁, 董晓丽, 邓远帆, 蒋宗勇, 阮栋,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40-565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异亮氨酸水平对31~60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血浆生化指标、肠道氨基酸转运以及蛋白质代谢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确定其适宜需要量。试验选用1 080只初始体重为(649.17±0.84) g的31日龄黄羽肉鸡母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各组饲粮异亮氨酸水平分别为0.58%、0.66%、0.74%、0.82%、0.90%和0.98%。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的升高,黄羽肉鸡料重比和屠宰率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腹脂率呈线性降低(P<0.05),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2)随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的升高,黄羽肉鸡血浆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含量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血浆尿酸(UA)含量显著降低(P<0.05)。3)随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的升高,黄羽肉鸡空肠和回肠小肽转运载体1(PepT1)mRNA相对表达量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回肠20S蛋白酶体(20SP)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4)随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的升高,黄羽肉鸡肝脏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mRNA相对表达量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肝脏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mRNA相对表达量呈二次变化(P<0.05),肝脏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异亮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母鸡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且适宜水平的异亮氨酸可上调肠道氨基酸转运和肝脏脂肪分解相关基因表达,抑制蛋白质分解和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表达。依据二次曲线回归模型估测,31~60日龄中速型黄羽肉母鸡获得最佳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的饲粮异亮氨酸适宜水平为0.76%~0.83%;其中,以料重比为主要评价指标,黄羽肉鸡母鸡饲粮异亮氨酸适宜水平推荐为0.76%,每日需要量为735 mg。

  • 范秋丽, 陶正国, 李辉, 王一冰, 王君雁, 熊太第, 张盛,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52-566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金菊黄和一品红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背部皮肤、腹部皮肤、胫脚和腹脂颜色以及色素沉积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天然类胡萝卜素在肉鸡上的应用提供参考。选取540只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相近的1日龄麻黄肉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色素1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金菊黄和1 000 mg/kg一品红,色素2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000 mg/kg金菊黄和2 000 mg/kg一品红。试验期48 d。结果表明:1)色素1组48日龄体重以及22~48日龄和1~48日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色素1、2组22~48日龄和1~48日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对于背部皮肤,与对照组相比,色素2组21日龄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色素1、2组屠宰后45 min L*值显著降低(P<0.05);色素2组35日龄红度(a*)值显著升高(P<0.05),色素1、2组屠宰后45 min和48 h a*值均显著升高(P<0.05);色素1、2组21、35、48日龄以及屠宰后45 min和48 h黄度(b*)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色素2组21、35和48日龄b*值显著高于色素1组(P<0.05)。3)对于腹部皮肤,与对照组相比,色素2组屠宰后45 min和48 h L*值显著降低(P<0.05);色素1、2组21日龄、48日龄以及屠宰后45 min和48 h a*值显著升高(P<0.05),且色素2组21日龄a*值显著高于色素1组(P<0.05);色素1、2组21、35、48日龄以及屠宰后45 min和48 h b*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色素2组21日龄和屠宰后48 h b*值显著高于色素1组(P<0.05)。4)对于胫脚,与对照组相比,色素1、2组35日龄L*值显著降低(P<0.05);色素1、2组21、35和48日龄a*值显著升高(P<0.05);色素1、2组21、35和48日龄b*值显著升高(P<0.05),且色素2组35和48日龄b*值显著高于色素1组(P<0.05)。5)对于腹脂,与对照组相比,色素1、2组48日龄a*和b*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色素2组48日龄b*值显著高于色素1组(P<0.05)。6)与对照组相比,色素1、2组皮肤、肝脏和肾脏中β-胡萝卜素-9',10'-加氧酶(BCO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金菊黄和一品红可改善肉鸡生长性能以及不同阶段皮肤和腹脂着色效果,同时影响色素沉积基因表达,且低添加水平(1 000 mg/kg)改善生长性能效果优于高添加水平(2 000 mg/kg),但高添加水平着色效果优于低添加水平。

  • 李忠荣, 邱其华, 邱华玲, 刘庆长, 刘景, 陈鑫珠, 林勤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63-537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日龄阉割对河田鸡屠宰性能、胸肌肉品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40日龄河田鸡公鸡40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羽。对照组公鸡不阉割,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公鸡分别于40、60及80日龄实施手术阉割。对照组、试验组全程饲喂相同的饲粮,饲养至170日龄。分别于140及170日龄,每个重复随机取3只河田鸡测定其屠宰性能、胸肌肉品质及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试验组140及170日龄屠宰率、胸肌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腿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70日龄全净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40及170日龄腹脂率、皮下脂肪厚度及肌间脂肪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140及170日龄胸肌pH、剪切力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胸肌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40及170日龄胸肌肉色值、滴水损失、蛋白质及肌苷酸(IMP)含量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3)试验组140及170日龄胸肌中C16:0、C18:1n9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0:4n6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70日龄胸肌中C18:3n3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C18:0、C20:0、C20:3n6c及C20:5n3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40及170日龄胸肌中C16:1n7c、C18:2n6c、C20:1n9c、C20:2n6c及C22:6n3c含量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4)3个试验组之间屠宰性能、胸肌肉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阉割对河田鸡全净膛率、腿比率、腹脂率以及胸肌pH、剪切力、肌内脂肪和主要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日龄(40、60及80日龄)阉割对河田鸡屠宰性能、胸肌肉品质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阉割后170日龄胸肌IMF、IMP含量均高于140日龄,建议河田鸡阉公鸡上市日龄为170日龄。

  • 丘婷, 陈志永, 岑明珠, 欧建存, 郑朝军, 陈达图, 陈杰, 张辉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74-56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颗粒饲料中小麦粉碎粒度与添加量对20~50日龄817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2×3两因素试验设计,其中小麦添加量分别为35%和55%,小麦粉碎筛片孔径分别为1.5、2.5和3.5 mm。选取720只20日龄、健康的817快大型白羽肉仔鸡(全公苗),按照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期31 d,分中鸡(20~34日龄)和大鸡(35~50日龄)2个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在试验各阶段,各组间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2.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35~50日龄料重比(F/G)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2)35日龄时,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2.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以及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回肠V/C值显著高于3.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P<0.05);35%添加量组回肠绒毛高度和V/C值显著高于55%添加量组(P<0.05)。50日龄时,2.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肉鸡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十二指肠V/C值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55%添加量组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35%添加量组(P<0.05)。3)35日龄时,35%添加量组肉鸡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以及空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55%添加量组(P<0.05);1.5和2.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3.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P<0.05),1.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空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50日龄时,2.5 mm粉碎筛片孔径组肉鸡空肠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55%添加量组空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35%添加量组(P<0.05)。综上所述,817白羽肉鸡在中鸡阶段,小麦粉碎粒度和添加量以1.5 mm和35%为宜;在大鸡阶段,小麦粉碎粒度和添加量以2.5 mm和55%为宜。

  • 张国欣, 潘雪, 孔令联, 宋柏辰, 宋志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86-569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博落回提取物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体况一致和体重接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384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50(低剂量组)和350 mg/kg(高剂量组)博落回提取物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羽肉鸡25~30日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提高(P<0.05);高剂量组白羽肉鸡30日龄体重有提高趋势(P=0.068),14~24日龄料重比(F/G)有降低趋势(P=0.060)。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粪便含水量均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羽肉鸡30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提高(P<0.05);高剂量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有降低趋势(P=0.083)。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羽肉鸡30日龄空肠核因子-κB(NF-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且低剂量组显著高于高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空肠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350 mg/kg博落回提取物能够提高白羽肉鸡生长性能,降低粪便含水量和血清辅助性T(Th)1类细胞因子含量,提高血清Th2类细胞因子和IgG含量,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并通过上调免疫应答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改善肠道健康。

  • 酉加民, 杨茜梓, 宫嘉泰, 何晨鹏, 蒋亦轩, 贺建华, 伍树松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696-570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迷迭香酸对堆型艾美耳球虫攻毒肉鸡生长性能、免疫机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选用1日龄雄性黄羽肉鸡360羽,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对照组、攻毒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阳性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mg/kg地克珠利,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40、80和160 mg/kg迷迭香酸,在14日龄对攻毒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堆型艾美耳球虫攻毒,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堆型艾美耳球虫攻毒后肉鸡第4、7、10天每克粪便中卵囊数量(OPG),21日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血清与肝脏补体3(C3)、补体4(C4)、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15~21日龄平均日增重、21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与肝脏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下降(P<0.05)。2)与攻毒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60 mg/kg迷迭香酸显著降低了堆型艾美耳球虫攻毒肉鸡OPG(攻毒后第4、7、10天),21日龄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血清与肝脏C3、C4、IL-1β、IL-6、TNF-α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15~21日龄平均日增重以及21日龄血清中IgA和IgM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60 mg/kg迷迭香酸能缓解堆型艾美耳球虫感染引起的肉鸡生长减缓,提高其免疫机能,抑制肝脏炎症。

  • 张蓉, 陈光吉, 聂朝松, 吴建高, 潘凤清, 刘凤丹, 尚以顺, 李世歌, 陈彦伶, 龙忠富, 王茜, 班宋智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708-572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环境温度和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采用3×4的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92只30周龄的健康长顺绿壳蛋鸡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二因子分别为环境温度和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环境温度分别为20、28和33 ℃,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分别为0、200、400和800 mg/kg。试验期9周。结果表明:1)产蛋率和平均日采食(ADFI)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400和800 mg/kg时产蛋率显著高于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0和200 mg/kg时(P<0.05)。环境温度和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的互作对产蛋率和ADFI有显著影响(P<0.05)。2)蛋白高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蛋壳强度和蛋黄颜色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200、400和800 mg/kg时蛋壳强度、蛋黄颜色显著高于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0 mg/kg时(P<0.05),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400 mg/kg时哈氏单位显著高于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0 mg/kg时(P<0.05)。环境温度和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的互作对蛋壳强度、蛋黄重、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有显著影响(P<0.05)。3)环境温度、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及二者的互作对全蛋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环境温度为22和28 ℃时蛋黄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环境温度为33 ℃时(P<0.05)。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200、400和800 mg/kg时蛋黄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0 mg/kg时(P<0.05)。环境温度和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的互作对蛋黄棕榈油酸、亚油酸、花生三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5)环境温度为28和33 ℃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环境温度为22 ℃时(P<0.05)。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800 mg/kg时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高于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为0 mg/kg时(P<0.05)。环境温度和金荞麦提取物添加水平的互作对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400和800 mg/kg的金荞麦提取物缓解了高温对长顺绿壳蛋鸡带来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等的负面影响,且改善了机体的肝脏代谢和免疫功能。

  • 张翊慧, 白苗苗, 刘红南, 崔亚东, 兰伟, 万发春, 孔祥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724-57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薄荷叶粉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产蛋后期产蛋率[(64.37±3.24)%]相近的新杨黑羽蛋鸡216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另外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2%和0.4%的薄荷叶粉,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整个试验期为35 d,其中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28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薄荷叶粉对产蛋后期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蛋比、产蛋率和蛋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3个试验组蛋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和总蛋白(TP)含量显著增加(P<0.05);饲粮中添加0.1%薄荷叶粉显著增加卵巢中大白卵泡数(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薄荷叶粉可显著提高鸡蛋的蛋壳强度(P<0.05),改善蛋形指数;同时有增加蛋清中L-苯丙氨酸、L-色氨酸、L-异亮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的趋势(0.05<P<0.10);添加0.1%和0.4%薄荷叶粉对蛋黄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0.1%和0.4%薄荷叶粉在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同时,可提高蛋鸡血清中IgG和TP含量,具有增强蛋鸡免疫力的潜力,同时可改善鸡蛋品质。

  • 邓宇扬, 汪珩, 詹育纯, 李烨, 谢诗胜, 李胜, 王文策, 朱勇文, 杨琳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736-574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胆碱对28~70日龄马冈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挑选432只健康的28日龄马冈鹅公鹅,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玉米-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型半纯合饲粮,胆碱含量为385 mg/kg),试验组则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00、600、900、1 200和1 500 mg/kg胆碱(胆碱等量取代预混料中的膨润土载体)。试验期43 d(28~70日龄)。结果显示:1)饲粮胆碱添加水平对马冈鹅28~70日龄阶段的平均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00 mg/kg添加组料重比显著低于1 200和1 500 mg/kg添加组(P<0.05)。2)饲粮胆碱添加水平对70日龄马冈鹅的全净膛率、半净膛率和屠宰率无显著影响(P>0.05);300 mg/kg添加组的胸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 500 mg/kg组(P<0.05)。3)饲粮胆碱添加水平对血清葡萄糖(GLU)含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00和1 200 mg/kg添加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900 mg/kg添加组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0 mg/kg添加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肝脏H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300 mg/kg添加组(P<0.05),而肝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0 mg/kg添加组(P<0.05)。4)900 mg/kg添加组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mRNA相对表达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0、1 500 mg/kg添加组(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在玉米-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型半纯合饲粮(胆碱含量385 mg/kg)中添加300 mg/kg胆碱可降低28~70日龄马冈鹅的料重比,提高胸肌率;添加900 mg/kg胆碱可降低70日龄马冈鹅血清和肝脏中TG含量,提高肝脏中PPARαCPT1-A mRNA相对表达量。若考虑生产性能,建议28~70日龄马冈鹅饲粮中胆碱添加量为300 mg/kg,此时饲粮中胆碱实际含量为685 mg/kg。

  • 钱旺, 王宝维, 张名爱, 凡文磊, 孔敏, 王秉翰, 李克鑫, 宋永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746-575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糖萜素和植物乳杆菌对肉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96只体重为(0.14±0.02) kg的1日龄五龙鹅,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6只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糖萜素(Ⅰ组)、0.4%植物乳杆菌(Ⅱ组)和0.1%糖萜素+0.4%植物乳杆菌(Ⅲ组)。试验期为7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Ⅱ组肉鹅1~70日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升高(P<0.05)。2)各组之间屠宰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之间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Ⅲ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4)各组之间肉鹅胸肌pH和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值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胸肌硬度、黏性和胶黏性显著降低(P<0.05),Ⅲ组胸肌剪切力显著升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胸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升高(P<0.05),Ⅲ组胸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单一添加糖萜素对肉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肉品质均无显著影响;饲粮中单一添加植物乳杆菌可显著提高肉鹅ADG和ADFI,改善肉品质;饲粮中联合添加糖萜素和植物乳杆菌对肉鹅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胸肌HDL-C含量和剪切力,改变胸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

  • 任帅, 沈宜钊, 徐宏建, 李妍, 赵晓静, 霍子韩, 王志远, 王美美, 孙凤莉, 李建国, 高艳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755-576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单宁提取物对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60头健康且乳产量[(46.83±1.92) kg/d]、泌乳天数[(77.85±3.23) d]、胎次[(2.54±0.21)胎]相近的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15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10、20和30 g/(d·头)的单宁提取物(由栗木单宁提取物和白坚木单宁提取物组成,单宁总含量≥73%),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单宁提取物对干物质采食量、脂蛋校正乳产品以及饲料效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线性增加了乳产量、乳蛋白率和乳蛋白产量(P<0.05),线性降低了乳尿素氮含量(P<0.05),有线性降低体细胞评分的趋势(P=0.10)。2)饲粮中添加单宁提取物对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中添加单宁提取物对血清葡萄糖、β-羟丁酸、非脂化脂肪酸、总蛋白、白蛋白、肌酐含量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线性增加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线性降低了血清丙二醛(P=0.05)和尿素氮含量(P<0.05)。综上所述,给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饲喂单宁提取物可以在不影响干物质采食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抗氧化状态和提高氮利用效率来改善奶牛生产性能。本试验条件下,单宁提取物的最佳添加水平为30 g/(d·头)。

  • 王一强, 吴清华, 马浩凯, 李洋,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765-57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工业大麻蒸馏副产物、工业大麻乙醇提取副产物和工业大麻叶3种副产物的营养价值,为工业大麻副产物作为非常规饲料资源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试验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3种工业大麻副产物(n=5)的常规营养成分;使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法分析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使用瘤胃原位尼龙袋技术测定瘤胃原位降解参数;使用三步体外法评价小肠消化率;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NASEM)的模型估算消化能值。结果表明:1)3种不同工业大麻副产物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很大。工业大麻蒸馏副产物的脂肪、粗蛋白质和非蛋白氮含量最高;工业大麻乙醇提取副产物的粗灰分和磷含量最高;工业大麻叶的可溶性蛋白质、中性洗涤不溶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淀粉含量最高。2)工业大麻蒸馏副产物的中速降解蛋白质和不可利用氮含量最高;工业大麻乙醇提取副产物的不可利用氮、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和不可降解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低;工业大麻叶的快速降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3)工业大麻蒸馏副产物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副产物(P<0.05);工业大麻乙醇提取副产物的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副产物(P<0.05)。4)工业大麻蒸馏副产物的全肠道消化蛋白质水平显著高于工业大麻叶(P<0.05)。5)工业大麻乙醇提取副产物和工业大麻叶之间的能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工业大麻蒸馏副产物的能值显著高于前两者(P<0.05)。3种工业大麻副产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营养成分和降解特性各不相同,可以作为非常规饲料资源加入奶牛的饲粮配方当中。

  • 霍子韩, 李岩, 徐宏建, 户林其, 许芮婷, 任帅, 王志远, 陈攀亮, 王美美, 李妍, 李建国, 高艳霞, 沈宜钊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775-57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开食料中添加甜味剂与橙香剂对荷斯坦犊牛采食偏好、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双料槽设计,选取初生重[(38.80±0.36) kg]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犊牛60头,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橙香剂组、甜味剂、橙香剂+甜味剂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不含诱食剂的开食料,橙香剂组、甜味剂组、橙香剂+甜味剂组分别饲喂添加甜味剂、橙香剂、甜味剂+橙香剂的开食料。试验从犊牛3日龄开始,试验期为63 d。在试验第56天断奶后对犊牛开食料采食情况继续进行1周的追踪。结果显示:1)添加甜味剂和橙香剂对犊牛开食料采食量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但从整个饲养周期看,橙香剂使犊牛表现出了显著的采食偏好(P<0.05)。2)添加甜味剂和橙香剂对哺乳期犊牛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但添加甜味剂显著增加了断奶后犊牛的平均日增重(P<0.05)。3)试验结束时,各组犊牛的体尺指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4)第28天时,添加甜味剂显著增加了犊牛血清白蛋白含量以及白球比(P<0.05),有增加血清总蛋白含量的趋势(P=0.07),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添加橙香剂显著增加了犊牛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有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的趋势(P=0.06)。5)第28天时,添加橙香剂显著升高犊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6)第28天时,添加甜味剂有升高犊牛血清葡萄糖含量的趋势(P=0.05);第56天时,添加甜味剂有升高犊牛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趋势(P=0.05)。综上所述,在开食料中添加橙香剂使荷斯坦犊牛产生了采食偏好,虽未提高犊牛的生长性能,但有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降低肝脏损伤的潜力;在开食料中添加甜味剂虽然未使荷斯坦犊牛产生采食偏好,但提高了断奶后犊牛的平均日增重,维持了体内糖、脂代谢稳态,并有提高机体免疫性能的潜力。

  • 甄虎, 庞凯悦, 李红丽, 柴沙驼, 王迅, 孙武, 张艳, 扎西东智, 董谭琴, 杨英魁, 王书祥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787-58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体重为(200±20) kg、健康状况良好的成年公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牦牛。在饲粮代谢能(10.6 MJ/kg)一致的前提下,分别配制低蛋白质水平饲粮(12%,LP组)、中蛋白质水平饲粮(14%,MP组)、高蛋白质水平饲粮(16%,HP组)。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MP组牦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LP组和HP组(P<0.05);LP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HP组(P<0.05);LP组料重比显著高于MP组和HP组(P<0.05)。2)LP组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低于HP组(P<0.05);MP组丙酸浓度显著低于HP组(P<0.05)。3)3个试验组共鉴定出11 989种瘤胃液特征序列,共有1 165种瘤胃液特征序列(ASVs),占总数的9.72%,LP组、MP组和HP组的ASVs数量分别为3 437、4 184和3 903种,其独占种数分别为1 351、1 978和1 790种;LP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MP组和HP组(P<0.05);LP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MP组(P<0.05)。4)在门水平上,MP组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LP组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在属水平上,LP组与MP组克里斯藤森菌科_R-7(Christensenellaceae_R-7)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HP组(P<0.05)。5)利用PICRUSt2来预测瘤胃细菌的代谢途径及功能,在KEGG2水平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在HP组显著富集(P<0.05);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在LP组显著富集(P<0.05);LP组其他氨基酸代谢显著低于HP组(P<0.05)。综上所述,饲喂相同代谢能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类型、瘤胃细菌丰富度、瘤胃菌群结构和瘤胃细菌代谢功能途径均会产生影响。饲喂14%蛋白质水平饲粮的舍饲牦牛具有较高的平均日增重、较低的料重比与较高的养殖效益,瘤胃微生物蛋白浓度较高,瘤胃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且具有相对较高的蛋白质消化代谢及能量转化利用能力。综合考虑,当饲粮代谢能为10.6 MJ/kg时,推荐舍饲牦牛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4%。

  • 王莉梅, 李九月, 田丰, 王利, 刘洋, 王宇飞, 张粟子, 薛树媛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801-581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柠条水提取物对杜蒙杂交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8月龄、体重相近的杜蒙杂交羊63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柠条对照组饲喂用柠条替代基础饲粮中15%玉米秸秆的饲粮,试验1~5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6、8、10和12 g/kg柠条水提取物的饲粮。试验预试期15 d,正试期50 d。结果表明:1)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杜蒙杂交羊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4组和试验5组料重比(F/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杜蒙杂交羊胴体重和屠宰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1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4组和试验5组(P<0.05)。3)柠条对照组和试验1~4组杜蒙杂交羊背最长肌pH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柠条对照组背最长肌亮度(L*)值显著高于除试验4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试验4组背最长肌红度(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添加柠条水提取物对背最长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对照组和试验3组杜蒙杂交羊背最长肌十七烷酸(C17:0)含量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对照组背最长肌油酸(C18:1n9c)含量显著高于除试验1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0.05)。5)试验2~5组杜蒙杂交羊背最长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柠条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试验1~5组背最长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1~5组背最长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柠条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柠条水提取物能够提高杜蒙杂交羊ADG,提高屠宰性能和肌肉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柠条水提取物以4~6 g/kg添加水平的效果为佳。

  • 洛桑催成, 巴桑吉巴, 吕良康, 扎西央宗, 次旺仁增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815-582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自然放牧条件下仲巴县霍尔巴绵羊不同生长阶段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评估霍尔巴绵羊实际养殖生产价值。选用体况、体型基本一致的3月龄霍尔巴绵羊牧群,自然放牧,于育成期(12月龄)和成年期(24月龄)随机选取牧群内试验公羊和母羊各10只,进行体重、体尺指标、屠宰性能、肉品质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在育成期,公羊的体重、体高和体长显著高于母羊(P<0.05);在成年期,公羊的体重、管围显著高于母羊(P<0.05)。2)成年羊体重和胴体重显著高于育成羊(P<0.05),但是屠宰率显著低于育成羊(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宰前活重与胴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屠宰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胴体重、屠宰率与宰前活重的回归模型中拟合系数(R2)分别为0.456和0.765,回归方程分别为Y=0.127X+11.656和Y=-0.955X+81.786。3)育成羊和成年羊的内脏器官占体重的比率分别为4.85%和3.56%,成年羊的头、蹄、肝脏、脾脏重量显著高于育成羊(P<0.05)。4)育成羊和成年羊羊肉中水分(73.49% vs. 73.03%)、蛋白质(23.01% vs. 23.35%)、脂肪(3.19% vs. 3.20%)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5)育成羊羊肉中钙、硒含量显著高于成年羊(P<0.05),但铜含量显著低于成年羊(P<0.05),其他矿物元素含量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6)育成羊和成年羊羊肉中各类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非必需氨基酸总量表现为育成羊显著低于成年羊(P<0.05)。育成羊和成年羊羊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86%和7.95%,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百分比(EAA/TAA)分别为41.48%、41.2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百分比(EAA/NEAA)分别为70.87%、70.29%。7)育成羊和成年羊羊肉中各类脂肪酸含量均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但成年羊羊肉中未检出二十一碳酸(C21:0)、顺-13-二十二碳一烯酸(C22:1n)和顺,顺-11,14-二十碳二烯酸(C20:2)。由此可见,在环境友好型的自然放牧方式下,霍尔巴绵羊屠宰性能较好,羊肉风味独特、营养价值较高,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磷、铁等矿物元素,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仅考虑屠宰性能、肉品质表现的前提下,霍尔巴绵羊于育成期12月龄出栏屠宰较为合适。

  • 刘嘉东, 韩晓娟, 张桂杰, 黄帅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827-583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柠条青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滩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脂肪沉积以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80只体重[(23.36±0.71) kg]相近的健康去势滩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4组滩羊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以0(对照组)、15%、30%、45%柠条青贮替代等比例全株玉米青贮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95 d。结果表明:1)15%、30%和45%柠条青贮替代组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组柠条青贮替代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0%和45%柠条青贮替代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5%柠条青贮替代组(P<0.01)。各组之间胴体重、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2)15%、30%和45%柠条青贮替代组的皮下脂肪含量较对照组有提高的趋势(0.05≤P<0.10),3组柠条青贮替代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0%和45%柠条青贮替代组的尾部脂肪重/胴体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5%柠条青贮替代组(P<0.01)。3)15%、30%和45%柠条青贮替代组的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5%、30%和45%柠条青贮替代组的pH45 min、pH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组柠条青贮替代组间pH45 min与pH24 h无显著差异(P>0.05);15%柠条青贮替代组的Δp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与30%、45%柠条青贮替代组(P<0.01)。综上所述,在滩羊饲粮中用柠条青贮替代等比例全株玉米青贮可以提高滩羊的生长性能,并改善肉品质,并且对滩羊的屠宰性能与脂肪沉积无明显不良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柠条青贮对全株玉米青贮的适宜替代比例为15%。

  • 王甜, 李庆敏, 田晓雨, 李雪梅, 李斐, 温红瑞, 周玉香, 刘文茂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837-584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芦苇草替代玉米秸秆和柠条对滩羊生长性能、氮代谢、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宁夏滩羊公羔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4组试验羊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组)、7%(试验Ⅰ组)、14%(试验Ⅱ组)、21%(试验Ⅲ组)的枯黄期芦苇草的颗粒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85 d。结果显示:1)试验I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料重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芦苇草添加比例的增加,试验羊的平均日增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料重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芦苇草的添加降低了滩羊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但试验组滩羊平均日增重和纯利润仍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210.54~224.80 g/d、3.91~4.32元/(只·d)。2)随着芦苇草添加比例的增加,滩羊的沉积氮和氮利用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芦苇草添加比例为7%时总排出氮最低。与对照组相比,芦苇草添加比例为14%和21%时显著降低了滩羊对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3)芦苇草的添加降低了滩羊的屠宰性能、尾脂的沉积、肌肉的熟肉率及保水能力,对滩羊肉的营养成分未造成不良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芦苇草添加比例为14%时显著改善了肌肉亮度值(P<0.05)。综上可知,随着芦苇添加比例的增加,滩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氮的沉积和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总排出氮在芦苇草添加比例为7%时最低。考虑到滩羊的纯利润和平均日增重处于较高水平下,故在玉米秸秆出现短缺的情况下可以用芦苇草来代替,芦苇草添加比例以不超过7%较宜。

  • 张艺伟, 马智聪, 韩强, 褚玲娜, 李浙烽, 冯长东, 吴昊, 王翀, 魏筱诗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849-585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育肥湖羊基础饲粮中添加过瘤胃烟酰胺(RPN)对其肠道形态、屏障和转运功能以及后肠道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取16只年龄(2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育肥公湖羊为研究对象,试验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组(额外添加1 g/d RPN),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1 g/d RPN显著提高湖羊空肠的绒毛高度与肌层厚度(P<0.05);2)添加1 g/d RPN显著增加空肠黏膜中封闭蛋白-2(Claudin-2)与闭合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3)添加1 g/d RPN后,空肠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1(SGLT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回肠GLUT2、氨基酸转运蛋白2(SLC38A2)和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LC1A5)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SGLT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添加1 g/d RPN能显著提高湖羊空肠的异戊酸含量(P<0.05),有提高乙酸(P=0.058)和总挥发性脂肪酸(P=0.077)含量的趋势。综上所述,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1 g/d RPN可促进育肥湖羊肠道发育,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提高肠道葡萄糖、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的表达,并促进湖羊后肠道发酵。

  • 李佳豪, 李倩, 陈晖, 陈开旭, 李晓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860-58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菌群的多样性,为全面评价断奶后马属动物小肠发育、健康、功能等提供参考依据。选取6匹平均体重为(147.08±4.86) kg的哈萨克断奶马驹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饲养管理和饲粮营养水平条件下饲养60 d。采集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内容物,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肠段内容物中菌群的多样性。结果显示:1)断奶马驹十二指肠菌群的ACE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均显著高于空肠(P<0.05)。2)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最主要的优势菌,其次是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空肠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回肠提高了26.98%(P<0.05),回肠菌群中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P<0.05或P<0.01)。在科水平上,回肠中肠杆菌科和巴斯德氏菌科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空肠(P<0.05),且巴斯德氏菌科的相对丰度还显著高于十二指肠(P<0.05);十二指肠中瘤胃球菌科的相对丰度较空肠提高了156.04%(P<0.05)。在属水平上,回肠中肠杆菌科未鉴定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空肠(P<0.05),放线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空肠和十二指肠(P<0.05)。3)LEfSe分析显示空肠菌群中有显著差异的物种有4种,回肠菌群中有显著差异的物种有6种。Tax4Fun功能预测分析显示,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菌群的主要功能存在明显差异。综上所述,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十二指肠和空肠中主要以厚壁菌门及隶属于厚壁菌门的细菌为主,回肠中则主要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细菌为主。

  • 陈沛, 赵煜, 杨元金, 杨菁, 曲焕韬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870-58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高投饲率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肝脏抗氧化、免疫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来探究高投饲率导致圆口铜鱼脂肪肝形成的原因。设置2%(对照组)和5%(高投饲率组)2个投饲率,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放30尾圆口铜鱼,养殖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投饲率显著提高圆口铜鱼幼鱼肝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NEF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总胆汁酸(TBA)含量/活性(P<0.05);高投饲率显著提高圆口铜鱼幼鱼肝脏活性氧(ROS)、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且显著升高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与溶菌酶(LYS)活性(P<0.05),显著上调促炎因子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P<0.05)。肝脏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脂质代谢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甘油酯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和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与脂肪肝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分析发现,脂肪肝中脂合成相关基因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3(GPAT3)、脂素1(LPIN1)、磷脂酸磷酸酶1(PLPP1)、脂肪酸合成酶(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线粒体酰基载体蛋白(ACPM)显著上调,脂解相关基因含Patatin样磷脂酶域包含蛋白2(PNPLA2)、单甘油酯脂肪酶(MGLL)、脂蛋白脂肪酶(LPL)、二酰基甘油激酶β(DGKB)和长链脂肪酸乙酰辅酶A连接酶6(ACSL6)显著下调;此外,脂质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1(AHR1)和核受体亚家族B2(NR0B2)与脂合成相关基因呈正相关,与脂解相关基因呈负相关,而核受体亚家族D1(NR1D1)、Krueppel样因子9(KLF9)和Krueppel样因子11(KLF11)与脂合成相关基因呈负相关,与脂解相关基因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高投饲率引起圆口铜鱼幼鱼肝脏脂肪合成的增加、脂肪分解的降低,从而导致肝脏脂肪蓄积,最终诱导脂肪肝的形成,并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剧肝脏的损伤。

  • 李鸣霄, 强俊, 徐钢春, 周国勤, 张茂友, 陶易凡, 路思琪, 李岩, 陆健, 徐跑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886-59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阶段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肠道组织学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本研究挑选孵化后第5、25、45和180天的大口黑鲈,分别代表开口摄食、转食人工配合饲料、适应人工配合饲料和成鱼养殖4个阶段,采集肠道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和测定消化酶活性,并提取DNA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在第5、25、45和180天的肠道结构形态随着养殖周期延长而不断完善,其中肠道绒毛高度和杯状细胞数量不断增多。第45天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第5天仔鱼(P<0.05),但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第25天稚鱼3种消化酶活性最低,而第180天成鱼消化酶活性最高。此外,通过16S rDNA测序,从4组大口黑鲈肠道中共鉴定出了19个门和336个属,其中变形菌门是大口黑鲈的核心菌门,占所有肠道微生物的90.61%。气单胞菌属在第5天大口黑鲈肠道中占据优势地位,而第25天稚鱼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假单胞菌属、乳球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第45天幼鱼肠道中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较高,第180天成鱼肠道中检测出以邻单胞菌属为代表的新优势菌群。综上所述,转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会改变大口黑鲈肠道消化酶活性,并驱动肠道优势微生物由气单胞菌属向假单胞菌属、乳球菌属等转变。

  • 吴杨, 黄倩倩, 虞为, 徐创文, 洪敏娜, 蒋魁, 麦晓勇, 陈海谊, 林黑着, 杨铿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04-591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挑选活力、大小相似的卵形鲳鲹幼鱼450尾,初始体质量为(9.55±0.13) 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各组分别投喂丁酸梭菌添加量为0(C0组,对照组)、0.25%(C1组)、0.50%(C2组)、1.00%(C3组)、2.00%(C4组)和4.00%(C5组)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C4组的末均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均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C2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2)C1组的血清总蛋白、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3)在门水平上,C5组的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C4组的肠道脱铁杆菌门(Aferr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C4和C5组的肠道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显著低于C0组(P<0.05)。在属水平上,C4组的肠道发光细菌属(Phot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Mucispirill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C5组的肠道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弧菌属(Vibrio)、螺杆菌属(Helicobacter)、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4)C4和C5组的肠道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C0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丁酸梭菌可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末均质量、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提高血清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改变门水平上和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组成,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丁酸梭菌适宜添加量为2.00%。

  • 王洁, 宋磊, 王欢, 齐澈力木格, 尹晓宇, 于永利, 康桂英, 张学富, 董武, 杨景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19-593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硒代蛋氨酸(Se-Met)对青鳉亲本繁育和子代发育的影响。把17条4~5月龄青鳉随机分配到4个组,每组3~5条鱼。对照组投喂基础干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含2、10和50 μg/g Se-Met的干饲料。试验期7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10 μg/g Se-Met组卵巢硒浓度显著升高(P<0.05);2)10、50 μg/g Se-Met组的接近、求偶方向和求偶圆舞发生频率显著降低(P<0.05);3)50 μg/g Se-Met组的Ⅲ期卵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10和50 μg/g Se-Met组的精子计数显著降低(P<0.05);4)10和50 μg/g Se-Met组大脑中细胞色素P450 19b(CYP19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50 μg/gSe-Met组卵巢中细胞色素P450 19a(CYP19a)、卵泡刺激素b(FSH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b(GnRH1b)和黄体生成素b(LH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5)50 μg/g Se-Met组胚胎的未受精率显著升高(P<0.05),10和50 μg/g Se-Met组胚胎的畸形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过量补充Se-Met会导致青鳉的求偶行为活动降低,雄性青鳉精原细胞数量减少,雌性青鳉卵巢及卵细胞形态紊乱,以及子代未受精率和畸形率增加,提示水产鱼类饲料添加Se-Met时应注意硒的实际需求和适当的补充剂量。

  • 吴雷明, 韩光明, 覃宝利, 寇祥明, 王守红, 张家宏, 袁秦, 毕建花, 唐鹤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31-59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稻前减饲对小龙虾生长性能、组织生理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共选择360尾幼虾,平均体重为(3.54±0.73)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G1组,投饲100%)、减饲2组(G2组,减饲20%)、减饲3组(G3组,减饲30%),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放40尾幼虾,测定小龙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肝胰腺、肠道)、抗氧化指标(血淋巴、肝胰腺)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养殖周期为52 d。结果表明:G1组和G2组小龙虾平均体重显著高于G3组(P<0.05),且G1组和G2组大规格个体数量显著高于G3组(P<0.05)。G1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G2组和G3组(P<0.05)。G3组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G2组(P<0.05),与G1组无显著差异(P>0.05)。G3组肠道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G1组和G2组(P<0.05)。3组肝胰腺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差异(P>0.05),血淋巴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GSH-Px活性及T-AOC无显著差异(P>0.05)。G2组和G3组肌肉谷氨酸(Glu)、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及赖氨酸(Lys)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G3组肌肉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G2组和G3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G1组肌肉饱和脂肪酸C6:0、C8:0、C11:0、C13:0、C16:0及C18:0含量显著高于G2组和G3组(P<0.05)。G3组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C15:1和C17:1及C20:1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综上所述,稻前小龙虾养殖适宜投饲方式为减饲20%,即适宜投饲率为4%。

  • 刘公言, 闫先峰, 吴志强, 张印, 张云海, 张雅佳, 周贝贝, 任启峰, 孙海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42-59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葡萄糖氧化酶和迷迭香提取物组方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家兔替抗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选用28日龄断奶的商品伊拉肉兔50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100 g/t丁酸梭菌+1 kg/t迷迭香提取物(Ⅱ组)、100 g/t丁酸梭菌+100 g/t葡萄糖氧化酶(Ⅲ组)、1 kg/t迷迭香提取物+100 g/t葡萄糖氧化酶(Ⅳ组)及100 g/t丁酸梭菌+1 kg/t迷迭香提取物+100 g/t葡萄糖氧化酶(Ⅴ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Ⅴ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Ⅴ组的宰前活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Ⅱ组、Ⅳ组和Ⅴ组的十二指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Ⅳ组和Ⅴ组的十二指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的十二指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Ⅴ组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的回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回肠黏膜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Ⅴ组的回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Ⅲ组和Ⅴ组的盲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Ⅳ组和Ⅴ组的盲肠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Ⅴ组的盲肠克曼菌属(Akkermansia)、果胶单核菌属(Monoglobus)和疣微菌属UCG-010(Verrucomicrobium_UCG-010)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的盲肠马赛菌属(Massil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葡萄糖氧化酶和迷迭香提取物组方能够提高伊拉肉兔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盲肠微生物区系,提高机体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有益于维持肠道健康,提高成活率。

  • 张叶, 李双江, 田刚, 刘光芒, 赵华, 贾刚, 蔡景义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54-596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2×2两因素试验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饲粮类型和调质温度,其中饲粮类型分别为常规型饲粮(以玉米、豆粕和苜蓿草粉为主要原料)和非常规型饲粮(以小麦次粉和米糠粕替代玉米,菜籽粕和葵花籽粕替代豆粕,花生秧粉和稻壳粉替代苜蓿草粉),调质温度分别为80和90 ℃。选取49日龄体重相近的杂交肉兔80只,随机分配到4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试验预试期7 d,收粪4 d。结果表明:1)与常规型饲粮相比,非常规型饲粮颗粒饲料容重、硬度和蛋白质溶解度显著降低(P<0.05),颗粒饲料含粉率、粉化率和淀粉糊化度显著提高(P<0.05)。与80 ℃调质温度相比,90 ℃调质温度显著降低颗粒饲料容重和粉化率(P<0.05),显著提高颗粒饲料蛋白质溶解度和淀粉糊化度(P<0.05)。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容重、含粉率、粉化率和蛋白质溶解度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对颗粒饲料硬度和淀粉糊化度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2)与常规型饲粮相比,非常规型饲粮干物质(DM)、总能(GE)、粗蛋白质(CP)、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钙(Ca)和磷(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淀粉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80 ℃调质温度相比,90 ℃调质温度显著提高ADL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Ash和P的表观消化率(P<0.05);调质温度对DM、GE、CP、EE、CF、NDF、ADF、Ca和淀粉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ADL的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3)与常规型饲粮相比,非常规型饲粮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丙氨酸(Ala)、缬氨酸(Val)、蛋氨酸(Met)、亮氨酸(Leu)、酪氨酸(Tyr)、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组氨酸(His)和脯氨酸(Pro)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与80 ℃调质温度相比,90 ℃调质温度显著降低半胱氨酸(Cys)的表观消化率(P<0.05),其余16种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Asp、Val、异亮氨酸(Ile)、Phe和Pro的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对其余12种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综上所述,非常规型饲粮会降低肉兔颗粒饲料加工质量,降低大部分常规营养物质以及Lys和Met的表观消化率;高温调质可改善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推荐肉兔饲料制粒调质温度为90 ℃。

  • 陈攀攀, 王颖, 郭得政, 郗学鹏, 王红芳, 胥保华, 刘振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64-597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牛磺酸对高温胁迫下7日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寿命、体重、采食量、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和中肠发育的影响。选取意大利蜜蜂1日龄工蜂1 50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3组工蜂分别饲喂牛磺酸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0.2%、0.4%的试验饲粮,在恒温恒湿箱(34 ℃,相对湿度为70%)中饲养至7日龄。对7日龄工蜂进行高温胁迫(42 ℃,相对湿度为70%),高温胁迫后记录各组工蜂的存活天数,测定高温胁迫24 h工蜂的体成分、血淋巴生化指标、蜂体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并观察中肠发育情况。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和0.4%的牛磺酸均显著提高了1~7日龄工蜂的采食量和高温胁迫下工蜂的平均寿命(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工蜂的7日龄体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4%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的粗蛋白质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0.2%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的粗脂肪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和0.4%的牛磺酸均显著降低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血淋巴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血淋巴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和0.4%的牛磺酸均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蜂体的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P<0.05),并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的中肠肠壁厚度(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适量添加牛磺酸对高温胁迫下7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的生长发育、寿命、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史文凯, 黎力之, 张海波, 何旭江, 郭冬生, 关玮琨, 袁安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74-59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转录组测序研究饲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对意大利蜜蜂蜂王卵巢基因表达的影响。控制蜂王产卵得到幼虫后进行人工移虫,次日开始每天使用微量进样器为王台中的幼虫分别饲喂5 μL的双蒸水作为对照组(CON组)和5 μL的3.2 mg/L亚硒酸钠作为亚硒酸钠组(SS组),连续喂养3 d。蜂王出房后取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2组蜂王的基础形态指标及出房率、化蛹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SS组有214个差异显著上调基因[log2差异倍数(FC)≥1、P≤0.05],60个差异显著下调基因(log2FC≤-1、P≤0.05)。3)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相关,少部分参与生物代谢过程;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视黄醇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等14条代谢通路。与CON组相比,SS组差异表达基因gene-CPR1、gene-LOC552689和gene-LOC100576637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其他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3.2 mg/L亚硒酸钠对意大利蜜蜂蜂王基础形态指标及出房率、化蛹率无显著影响,亚硒酸钠通过影响卵巢组织中gene-LOC100577156、gene-100577725、gene-ATP6、gene-ND1、gene-ND3和gene-ND4等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作用于视黄醇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等通路,以此来调控意大利蜜蜂抗氧化能力和机体几丁质更新。

  • 张晶, 田乐, 赵云, 房恒通, 付玉蓉, 王传奇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83-59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虾青素(AST)对IPEC-J2细胞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能力的影响。以IPEC-J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经不同浓度[0(对照组)、5、10、20、40、80和100 μmol/L]的AST处理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ST对IPEC-J2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未添加AST)相比,10~80 μmol/L的AST极显著提升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在10~100 μmol/L AST和40~100 μmol/L AST处理后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2)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AST浓度的增加整体呈现下降趋势,100 μmol/L的AST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AST浓度达到10 μmol/L后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20~100 μmol/L的AST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细胞中半胱天冬蛋白酶-9(Caspase-9)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比值(P<0.05或P<0.01);80 μmol/L的AST极显著降低细胞中Bax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和Bax/Bcl-2蛋白比值(P<0.01)。4)AST促进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且AST浓度为100 μmol/L时Nrf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10~100 μmol/L的AST显著或极显著上调Nrf2信号通路下游抗氧化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或P<0.01),其他下游基因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20、80和100 μmol/L)、热应激蛋白70(HSP70)(20、80和100 μmol/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20和80 μmol/L)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浓度AST下被显著或极显著提升(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80 μmol/L的AST显著提升了细胞中Nrf2和HO-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可知,AST(5~100 μmol/L)可以激活IPEC-J2细胞中Nrf2信号通路,以80 μmol/L AST对IPEC-J2细胞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稳定,效果更好。

  • 刘莉莉, 陈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5994-60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β-谷甾醇(BS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HC11细胞)炎症反应及乳蛋白合成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HC11细胞为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生长培养基处理)、乳腺炎症模型组(LPS组,1 μg/mL LPS处理)以及炎症模型药物组(BSS+LPS组,分别用5、10、20 μmol/L的β-谷甾醇预处理1 h后加入1 μg/mL LPS),每组设置5个重复。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和乳蛋白mRNA表达以及乳蛋白合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LPS组的HC11细胞TNF-αIL-6、IL-1βCOX-2和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β酪蛋白(CSN2)、κ酪蛋白(CSN3)和乳清蛋白(LALB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LPS组的HC11细胞CSN2、CSN3和LALB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酪氨酸激酶2(JAK2)、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1(S6K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p-STAT5)、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p-JAK2)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LPS组的HC11细胞STAT5、JAK2、mTOR、4EBP1和S6K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p-STAT5、p-JAK2和p-mTO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β-谷甾醇能够抑制LPS诱导的HC11细胞炎症反应和促进乳蛋白的合成。

  • 李晓双, 刘宏睿, 付鹏飞, 张萌, 寇乐乐, 张博熙, 徐彬, 李士泽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004-601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间歇性冷刺激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脂质相关指标、肝脏组织形态以及肝脏脂质合成的影响,试验选择5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48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常温高脂组、冷刺激组和冷刺激高脂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常温组小鼠饲养温度为(26±2) ℃,冷刺激组小鼠饲养温度为4 ℃,试验期30 d(每天6 h)。处理结束后采集各组小鼠的肝脏组织和血清样本,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等方法,对小鼠肝脏形态结构和脂质合成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饲喂高脂饲粮的小鼠在14周时,体重极显著高于常温对照组(P<0.01)。2)HE结果表明,常温对照组小鼠肝脏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索排列规则有序,未见水肿变性和坏死,未见炎细胞;冷刺激组小鼠的肝脏组织出现颗粒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并观察到充血和出血现象;常温高脂组小鼠肝脏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空泡,发生大泡性脂肪变;冷刺激高脂组小鼠肝脏肝小叶排列紊乱,肝细胞水肿可见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3)小鼠高脂造模后,常温高脂组小鼠血清中血脂相关指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4)冷刺激组小鼠血清中TG、NEFA、T-CHO、HDL-C、LDL-C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常温高脂组小鼠在冷刺激后血清中TG、NEFA、T-CHO、HDL-C、LDL-C的含量极显著低于高脂组(P<0.01)。6)小鼠高脂造模后,常温高脂组小鼠肝脏脂质合成相关[脂肪酸合酶(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固醇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小鼠间歇性冷刺激后,冷刺激组小鼠肝脏ACC1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FASN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与冷刺激组相比,冷刺激高脂组小鼠肝脏SREBP1c、ACC1、FASN和ACLY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间歇性冷刺激可使高脂饮食小鼠肝脏脂肪组织变得致密并对其血脂异常现象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并抑制肝脏的脂质合成。

  • 施安, 孙文阳, 陈志龙, 李博, 侯鹏霞, 梁小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013-60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背最长肌肉质特性及转录组测序表达谱,筛选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为其脂肪沉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选择饲养管理条件一致、体重[(700±10) kg]相近的健康西门塔尔和安格斯公牛各3头,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测定及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安格斯牛肌内脂肪含量和系水力极显著高于西门塔尔(P<0.01),而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安格斯牛肌肉酪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1),肌肉精氨酸含量极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1);2种牛之间肌肉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与安格斯牛相比,西门塔尔牛共有1 214个候选基因在肌肉组织中差异表达{校正后的P值(Padj)<0.05及|log2[差异倍数(FC)]|>1},其中上调基因736个,下调基因478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注释到43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0个,细胞组分15个,分子功能8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著富集到心肌收缩(cardiac muscle contraction)和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retrograde endocannabinoid signaling)等脂肪沉积相关通路中,结合GeneCards功能查询获得3个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原肌球蛋白2(TPM2)和钙电压门控通道亚基α1 S(CACNA1S)。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即安格斯牛肌肉CACNA1STPM2表达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表明其对脂肪沉积有促进作用;安格斯牛肌肉APP表达量较西门塔尔牛呈降低趋势(P>0.05),表明其对脂肪沉积有负调控作用。综上可知,安格斯牛肌内脂肪沉积能力较强,肉品质较好;转录组测序发现了3个与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肉牛肌内脂肪沉积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 祁业辉, 黄飞, 杜心怡, 刘桂芹, 王长法, 周苗苗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026-60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奶牛乳腺中小肽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本试验研究了蛋氨酸二肽(Met-Met)在Transwell小室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中的摄取及其对乳蛋白合成的影响。首先将BMECs培养在Transwell小室中,待BMECs形成细胞层后,分别在Transwell上室和下室培养液中添加0.5 mmol/L的Met-Met,以不添加Met-Met作为对照。培养24 h后,收集BMECs,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β-酪蛋白(β-casein)和小肽转运载体2(PepT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和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BMECs在Transwell小室中培养6 d后,细胞层跨膜电阻达到平台期,反映细胞层紧密性良好;Transwell上室和下室培养液中添加Met-Met显著增加了BMECs中β-casein和PepT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Transwell下室培养液中添加Met-Met显著提高了mTOR、S6K1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Transwell上室和下室培养液中的Met-Met均可被BMECs摄取用于乳蛋白的合成,PepT2在BMECs基底膜小肽吸收和顶膜小肽重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底膜Met-Met通过激活mTOR和AKT信号通路促进乳蛋白的合成。

  • 刘思佳, 徐晓东, 姜宁, 潘春媛, 宋军, 赵磊, 赵芳芳, 李沐阳, 张爱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033-60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抗菌药物不能穿透细胞膜杀伤胞内致病菌的问题,本试验以羊小肠(空肠段)上皮细胞为靶细胞,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4轮体外生物淘洗,系统地筛选羊小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穿透肽,将其作为抗菌肽的载体从而提高抗菌肽的穿透能力。试验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经过4轮体外生物淘洗,得到了能与羊小肠上皮细胞结合的多肽;4轮减数筛选后,噬菌体的回收率逐渐提高,特异性的噬菌体克隆得到了有效富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单克隆噬菌体对羊小肠上皮细胞的亲和力,亲和力≥2的为阳性,筛选阳性噬菌体克隆,提取DNA进行测序,选择高重复率序列,合成细胞穿透肽,同时合成与细胞穿透肽的氨基酸序列及结构相同但组合顺序不同的对照多肽,并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签连接。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穿透肽和对照肽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用荧光显微镜初步观察穿透肽的穿透性,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穿透肽在胞内的定位及穿透强度。结果表明:经4轮体外减数筛选噬菌体的回收率增长了226倍,随着第1轮至第4轮筛选轮次增加,与羊小肠上皮细胞结合的噬菌体依次增加;使用ELIS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随机挑选的30个单克隆噬菌体中,22个检测为阳性克隆(亲合力≥2);提取阳性克隆噬菌体进行DNA测序分析后,得到2条重复率高的氨基酸序列,VLNSLID命名为SCPP1,HSTTAQF命名为SCPP2;细胞活力结果表明,在浓度低于256 μmol/mL时2条细胞穿透肽及其对照多肽的细胞活力仍在90%以上,表明对细胞无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激光共聚焦结果表明,SCPP1和SCPP2可以特异性穿透羊小肠上皮细胞膜,且SCPP1可以穿透细胞核表现出比SCPP2更强的穿透性,2条对照多肽无穿透能力;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SCPP1的胞内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SCPP2,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本试验筛选出了安全可特异性穿透羊小肠上皮细胞的穿透肽(SCPP1),可作为治疗羊肠道胞内菌的抗菌肽的载体。

  • 宋佳纯, 芦春莲, 李尚, 桂若虹, 刘吉祥, 刘松瓒, 曹洪战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042-605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快豆粕(SBM)减量替代行动,确保畜禽产品供给,应挖掘利用替代资源,进一步减少饲粮SBM用量,这对畜牧业蓬勃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R语言的Meta分析,从断奶期、生长期和育肥期3个阶段,对不同猪用SBM替代品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总体评估。结果表明:1)在断奶期,菜籽粕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大于动物蛋白粉,分别提高了4.85和170.04 g,但无显著影响(P>0.05)。断奶猪的ADG与ADFI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8,P<0.01),料重比(F/G)与ADG呈负相关(r=-0.172,P>0.05),F/G与ADFI呈负相关(r=-0.125,P>0.05)。2)在生长期,与棉籽粕和其他植物蛋白粉相比,菜籽粕可以显著提高ADG(P<0.05)。菜籽粕、棉籽粕和植物蛋白粉的ADFI无显著差异(P>0.05),菜籽粕和棉籽粕的F/G无显著差异(P>0.05)。ADG与ADFI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7,P<0.01),F/G与ADG呈负相关(r=-0.070,P>0.05),F/G与ADFI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9,P<0.01)。3)在育肥期,与其他植物蛋白粉相比,菜籽粕、棉籽粕的ADG显著升高(P<0.05),与动物蛋白粉无显著差异(P>0.05)。菜籽粕、动物蛋白粉和其他植物蛋白粉的ADFI无显著差异(P>0.05)。菜籽粕和其他植物蛋白粉的F/G无显著差异(P>0.05)。ADG与ADFI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8,P<0.01),F/G与ADG呈显著负相关(r=-0.349,P<0.05),F/G与ADFI呈极显著负相关(r=-0.526,P<0.01)。由此可见,在断奶期和生长期,菜籽粕替代SBM能改善猪的生长性能;在育肥期,菜籽粕和棉籽粕替代SBM有利于猪育肥性能的提高。

  • 吴雅琳, 曹志刚, 孙盼盼, 张华, 尹伟, 范阔海, 孙耀贵, 李宏全, 孙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055-60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苦参的主要抑菌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为开发其为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预测苦参药效成分和靶点,并利用疾病数据库筛选抑菌靶点。利用Venny网站获取苦参药效靶点和抑菌靶点交集的靶点和韦恩图。利用STRING网站进行关键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在线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方法来确认关键药效成分与关键抑菌靶点之间的亲和力,并将对接结果作图。结果表明:经过一系列分析后,得到的苦参的药效成分、药物靶点、抑菌靶点、苦参和抑菌共同靶点分别是24、197、907、75个。PPI分析发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蛋白P53(TP53)等32个蛋白可能是苦参抑菌作用的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获得616个条目和156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度值排名前5位的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8-异戊烯基山奈酚、菜豆素)和AKT1、TNF、TP53有较好的亲和力,AKT1、TNF、TP53可能是苦参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靶点。通过分析得出,苦参主要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等主要药效成分作用于AKT1、TNF、TP53等靶点,通过白细胞介素-17(IL-17)、TNF、C型凝集素受体等信号通路发挥抑菌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了苦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抑菌作用。

  • 王志远, 沈宜钊, 薄玉琨, 徐宏建, 李妍, 赵晓静, 霍子韩, 任帅, 王美美, 孙凤莉, 赵一安, 李建国, 冯志华, 高艳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072-60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青贮添加剂和青贮时间对全株谷草青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组分的影响。以灌浆期的全株谷草为原料进行青贮,试验共设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K组)、菌酶复合制剂组(XL组,含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纤维素酶,有效活菌数≥1.0×1010 CFU/g)、菌制剂1组(BL组,含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有效活菌数≥5.5×1010 CFU/g)、菌制剂2组(HY组,含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有效活菌数≥1.0×109 CFU/g),每组5个重复。在青贮45、60、75、90 d时开桶取样,对全株谷草青贮进行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CNCPS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XL、BL组的pH在各个青贮时间点均显著低于CK、HY组(P<0.05)。青贮60、75、90 d时,XL、BL、HY组的氨态氮/总氮(AN/TN)均显著低于CK组(P<0.05)。BL组的丙酸(PA)和乙酸(AA)含量在各个青贮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青贮45 d的pH显著高于青贮60、75、90 d(P<0.05),青贮45、60 d的AN/TN显著低于青贮75、90 d(P<0.05),青贮60 d的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青贮45、75、90 d(P<0.05)。2)青贮45 d时,XL、BL、HY组的干物质(DM)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青贮75、90 d时,BL组的D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HY组的粗蛋白质(CP)含量在各个青贮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青贮45 d的DM含量显著高于青贮60、75、90 d(P<0.05);青贮45 d的CP含量显著高于青贮75、90 d(P<0.05),显著低于青贮60 d(P<0.05)。3)不同青贮添加剂改变了全株谷草青贮的CNCPS组分。综上所述,各青贮添加剂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株谷草青贮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含有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的青贮添加剂(BL组)效果最佳,全株谷草青贮的最短启用时间为60 d。

  • 邓生青, 郭诚诺, 韩明霞, 王钰明, 赵峰, 解竞静, 萨仁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087-609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酶菌协同发酵菜籽饼粕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作用以及养分含量的改善作用,为菜籽饼粕在家禽饲粮中的应用提供数据与理论参考。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菜籽饼为发酵原料,以发酵后总变化率[总变化率=0.7×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0.15×硫甙(Gls)降解率+0.15×酸溶蛋白(TCA-SP)增加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在明确最优酶菌协同发酵工艺的条件下,对9个不同来源菜籽饼粕进行发酵,对发酵后的养分含量变化进行效果评价,以验证发酵工艺对不同来源菜籽饼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在混菌固态发酵体系中加入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α-半乳糖苷酶,添加量分别为60、60、10 U/g,发酵体系NDF降解率为18.25%,Gls降解率为60.12%,TCA-SP增加率为175.72%,总变化率为48.15%。2)酶菌协同发酵显著降低了菜籽饼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CP)、TCA-SP、总氨基酸含量(P<0.05),使菜籽饼表面结构发生改变,使蛋白质分子质量变小。3)酶菌协同发酵显著降低了9个不同来源菜籽饼粕的NDF、Gls含量和pH(P<0.05),显著提高了TCA-SP含量(P<0.05)。由此可见,酶菌协同发酵可以提高菜籽饼粕的TCA-SP含量,降低NDF、Gls含量及pH,对不同来源菜籽饼粕均能起到改善其营养价值的作用。

  • 黎光杨, 王之盛, 胡瑞, 邹华围, 姜雅慧, 代秦丹, 梁秀容, 张祺琪, 王艳阳, 彭全辉, 周振勇, 张杨, 朱兵山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100-611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固态发酵对全棉籽营养价值及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以粗蛋白质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料水比、接种量,比较全棉籽发酵前后营养价值的变化。利用体外产气法对未发酵全棉籽(对照组)和发酵全棉籽(发酵组,全棉籽在筛选的适宜条件下发酵)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产气量、产气参数和发酵参数。结果显示:1)解淀粉芽孢杆菌固体发酵全棉籽的适宜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42 ℃、发酵时间6 d、接种量20%(体积质量比)、料水比1:0.6。2)采用适宜条件发酵全棉籽后,粗蛋白质和真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从24.96%降低到22.95%(P<0.05);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4.72%和7.23%(P<0.05);游离棉酚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淀粉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3)体外发酵48 h时,发酵组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可以提高全棉籽的营养价值,促进体外瘤胃发酵。

  • 高旭红, 章炉军, 梁小军, 毛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35(9): 6111-612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3.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杏鲍菇和香菇固态发酵小麦秸秆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别选用3株杏鲍菇[21XB-3(1组)、21XB-10(2组)和ACCC 50961(3组)]和3株香菇[241(4组)、243(5组)和213(6组)]对小麦秸秆进行固态发酵,对照组小麦秸秆不接种菌株,于23 ℃下避光培养48 d后,测定发酵底物中常规营养成分、有机酸、纤维组分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1)在杏鲍菇组中,2组发酵底物的干物质(DM)含量较高,各组之间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3组发酵底物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1组(P<0.05),与2组差异不显著(P>0.05);2组发酵底物的中性洗涤纤维(NDF)、纤维素(CL)和综纤维素(HoC)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2组发酵底物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在香菇组中,4组发酵底物的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高于5组和6组(P<0.05),4组发酵底物的粗灰分(Ash)和钙(Ca)含量显著高于6组(P<0.05);4组发酵底物的pH显著低于5组(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6组(P<0.05);5组发酵底物的半纤维素(HC)含量显著低于6组(P<0.05),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4组发酵底物的氨基酸含量较高。2)与杏鲍菇组相比,香菇组发酵底物的CP、Ash和磷(P)含量以及乳酸、乙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pH和各纤维组分(HC除外)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多数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杏鲍菇组和香菇组发酵底物的DM、CP、Ca和P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pH和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NDF、HC、HoC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多数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此外,香菇组发酵底物的Ash和乳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ADF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香菇发酵对小麦秸秆营养价值的改善效果优于杏鲍菇发酵,其中杏鲍菇21XB-10和香菇241发酵对小麦秸秆营养价值的改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