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约稿
  • 姚斌, 徐欣欣, 张杰, 罗会颖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1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饲用氨基酸在低蛋白质饲粮配合技术中的应用既能保障动物的营养需求,又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效应,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氨基酸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使得合成氨基酸在饲料行业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可行。本文介绍了当前在饲料行业中已广泛应用的饲用合成氨基酸种类及功能研究进展,综述了重要饲用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在大肠杆菌或谷氨酸棒杆菌中的生物合成途径,详细阐述了重要饲用氨基酸生产菌株遗传改良的代谢工程策略,并在展望中提出了未来饲用氨基酸生产菌株工程化改造的方向。

  • 综述
  • 杨健涛, 王强刚, 杨小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5-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黏膜屏障是肉鸡抵御病原菌入侵和抵抗肠道应激的第一道屏障,对维持肠道稳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肠道微生物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生态系统,微生物之间常以交叉喂养(cross-feeding)等互作方式形成微生物生态群,进而调控宿主的肠道健康。肠道共生菌可以通过调控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及其糖基化等方式参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互作,研究肠道微生物调控肠道黏膜屏障的机制对家禽快速生长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肠道黏膜屏障的形成、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的意义、交叉喂养介导的微生物互作以及肠道微生物对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进行概述,旨在为肠道微生物调控肉鸡肠道黏膜屏障的研究提供参考。

  • 孙燕勇, 宋利文, 张兴夫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2-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γ-多聚谷氨酸(γ-PGA)是一种阴离子假多肽,主要由芽孢杆菌产生和分泌,是天然、安全、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以及环保的生物聚合物,在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医学制药、污水处理、化妆品以及农作物等领域表现出优良特性。本文从γ-PGA的理化性质、生产制备和应用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其微生物发酵合成途径、生产工艺优化和在动物饲养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解读γ-PGA的特征,为将其进一步开发为饲料添加剂提供依据。

  • 谢凯丽, 侯扶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6-4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20多年来,我国在草原牧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草原管理从自由放牧向禁牧、休牧或轮牧转变,牧场生产从单一放牧向放牧+补饲,甚至舍饲转变,以实现草畜供求平衡。牧区发展以放牧家畜的补饲为特征的农牧系统耦合,是我国牧区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生产方式变革,草原由生产优先向生态优先转变,符合世界农业系统的演化趋势。本文综述了补饲对放牧家畜的作用,其能减轻家畜对草原的放牧压力,促进退化草原的生态恢复,故补饲放牧家畜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牧场的重要管理模式。

  • 孟晓雪, 邓君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8-5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果胶是细胞壁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凝胶性、发酵性及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和降血脂等生物学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疗行业。本文综述了果胶的提取方法、结构与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果胶在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黄明海, 李袁飞, 梅华迪,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0-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猪肉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因此,提高猪肉品质是未来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酚作为一种植物次生代谢物,在提高猪肉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方面有着重大潜力。本文主要阐述了植物多酚的分类及其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并从抗氧化、肌纤维类型转化、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等方面来探讨植物多酚对改善猪肉品质的可能调控机制,以期为植物多酚助力优质猪肉生产提供参考。

  • 魏斯勇, 王丽, 邓近平, 肖昊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75-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缬氨酸是一种机体必需的支链氨基酸,在猪的生长和繁殖中是不可或缺的,具有调控蛋白质合成、葡萄糖代谢、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等生物学功能。缬氨酸在促进仔猪生长、调节母猪泌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缬氨酸在动物组织器官及亚细胞器中的转运载体和代谢产物、缬氨酸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缬氨酸在猪不同生长阶段需要量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低蛋白质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提供参考。

  • 王莉, 魏健, 吴斌, 王玉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87-1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肌肉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是呈现牦牛肉质的关键指标。饲养方式(饲粮组成)对牦牛肌肉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影响,而肌肉脂肪酸组成差异则是影响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组成及含量的主要直接因素。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牦牛肉脂肪酸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作用及饲养方式对牦牛肌肉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效应,旨在为牦牛肉品质调控提升及高质化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 李佳艺, 王琳, 焦浩鹏, 董利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01-11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命周期评价是综合量化评估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一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多个行业中碳排放的相关研究。近年来,由于人为碳排放造成的极端性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奶牛养殖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奶牛养殖过程中饲料原料生产、胃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及能源使用等环节的碳排放特征,分析了不同生产环节和不同种类的温室气体对奶牛整体碳排放的贡献,旨在为奶牛养殖过程中的碳减排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撑,服务我国农业农村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 钟新皇, 张振斌, 蔡青和, 王梦芝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15-1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肽是由氨基酸组合连接的活性物质,不仅具有营养性作用,而且具备特定的生物活性功能。肽对机体的活性作用表现在促进养分吸收和代谢、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和维护肠道健康等方面。在动物生产中,肽能够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生产力、维持健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成为21世纪的研究热点。本文聚焦于肽和反刍动物,旨在综述各种肽类物质尤其是活性小肽的作用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反刍动物生产中肽的应用提供参考。

  • 孙中伟, 董丽, 喻礼怀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26-1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黏蛋白2(MUC2)是构成肠道保护性黏液屏障的主要成分,为肠道提供物理屏障和维护微生物生态平衡,是肠道固有免疫系统中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氨基酸、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和矿物元素等诸多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摄入与MUC2的分泌存在潜在联系。研究肠道MUC2营养调控机制对于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MUC2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总结了MUC2的分子调节机制,并介绍了氨基酸、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以及矿物元素等对MUC2的调节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 周明月, 吴庆宇, 曹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33-14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中难以降解的纤维素成分含量高。生物法处理是纤维素降解利用的一种有效、环保及安全的处理方式,其利用具有纤维素降解功能的微生物通过产生胞外酶,将纤维素转化为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从而提高秸秆消化率。本文概述了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类、纤维素酶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及其在秸秆等粗饲料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和优化培养,进而促进粗饲料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为草食家畜养殖业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金梦冬, 张海森, 靳亚平, 陈华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46-15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动物体内的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SFAs)、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在雌性哺乳动物生殖系统发育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雌性哺乳动物卵泡发育、配子发生与成熟、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着床、胎盘形成以及维持妊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重点阐述了均衡摄入脂肪酸对于生殖健康的重要性及制定合理的脂肪酸补充方案以提高雌性哺乳动物生殖潜力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了雌性哺乳动物生殖保健中食源性脂肪酸补充方案优化的研究方向,为防控动物生殖障碍疾病、提高动物繁殖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 刘慧敏, 罗烨, 瞿明仁, 许兰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60-16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热应激会导致畜禽肠道黏膜损伤、菌群失衡和免疫细胞失活等问题,进而影响畜禽的生长和健康。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调节免疫应答功能的一种,能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促进机体健康。本文综述了热应激对畜禽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近年来缓解热应激肠道免疫三类常用的饲料添加剂,即通过使用氨基酸、益生菌和抗氧化剂等营养调控措施改善热应激畜禽的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和提高免疫能力,旨在为缓解因热应激反应引起的畜禽肠道损伤提供参考。

  • 赵进哲, 姜治国, 包卓旋, 张红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69-1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动物的生命周期中,它们会遭受多种应激源,其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动物处于热应激或冷应激状态,进而对其生产性能和生理代谢产生负面影响。热应激通常会引起机体皮质醇水平上升,抑制动物生长和发育,而冷应激则迫使动物分配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产量。这2种应激状态均会降低动物的食欲,干扰消化吸收过程,削弱免疫功能,并导致血液代谢失衡。因此,深入理解动物在这些应激条件下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生长、消化、免疫和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机制,对于把握其生理变化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帮助研究人员和养殖者更有效地防控这些应激条件的影响,并着重强调了温度控制和营养调控的重要性。

  • 陈威, 曾海波, 张恒, 阮国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82-1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皂苷是一种由三萜皂苷元与糖类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豆粕中所含0.5%左右的大豆皂苷被视为一种抗营养因子。低剂量的大豆皂苷会对水产动物产生积极影响,而高剂量的大豆皂苷则会产生抗营养等消极影响。本文综述了大豆皂苷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不同剂量大豆皂苷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炎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相关潜在机制,以期为合理限定大豆皂苷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量提供参考,从而避免过量的大豆皂苷对水产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 研究论文
  • 刘显军, 李玟, 陈静, 马旭东, 陈畅, 刘宏宇, 苏晴, 张家硕, 乔富博, 贾展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194-20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免疫、蛋白质代谢、抗应激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化设计,将100头健康状况良好、初重[(7.0±0.2) kg]相近的(28±2)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中草药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0.10%、0.15%的复方中草药,硫酸黏菌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03%的硫酸黏菌素。试验期28 d。 结果表明: 1)试验第1~14天、第15~28天和第1~28天,0.10%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中草药组(P<0.05)。试验第15~28天和第1~28天,0.10%、0.15%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5%中草药组(P<0.05)。2)试验第14天,0.05%、0.10%和0.15%中草药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白细胞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含量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P<0.05),0.10%、0.15%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血清补体4(C4)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中草药组(P<0.05)。试验第28天,0.05%、0.10%、0.15%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血清IgA、白细胞介素-6(IL-6)、IL-1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0.15%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血清C4、NO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中草药组(P<0.05)。3)试验第14天,0.10%、0.15%中草药组的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中草药组(P<0.05),0.10%、0.15%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5%中草药组(P<0.05)。试验第28天,0.10%、0.15%中草药组的血清总蛋白(TP)、ALB、GLO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中草药组(P<0.05),0.05%、0.10%、0.15%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血清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第14、28天,0.10%、0.15%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28天,0.05%、0.10%、0.15%中草药组和硫酸黏菌素组的血清生长抑素(SS)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蛋白质代谢及抗应激能力。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复方中草药适宜添加水平为0.10%。

  • 方桂友, 刘景, 俞清霞, 陈鑫珠, 缪伏荣, 董志岩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04-2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复合植物精油和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浆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50头初始体重为(6.48±0.4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断奶日龄为(25±3)日龄],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5头)。负对照组(NC组)饲喂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基础饲粮(不添加抗生素,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7.72%),正对照组(抗生素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20 mg/kg硫酸黏杆菌素+50 mg/kg杆菌肽锌+75 mg/kg金霉素,试验1组(T1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复合植物精油,试验2组(T2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丁酸梭菌,试验3组(T3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复合植物精油+500 mg/kg丁酸梭菌。预试期3 d,正试期16 d。 结果表明: 1)与NC组相比,PC组和T3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提高(P<0.01),T1组和T2组ADG显著提高(P<0.05);PC组和T3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PC组和T3组腹泻率极显著降低(P<0.01),T1组和T2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ADFI)无显著差异(P>0.05)。2)与NC组相比,PC组、T1组、T2组和T3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PC组和T3组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T1组和T2组血浆IGF-Ⅰ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NC组相比,PC组、T2组和T3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PC组、T1组、T2组和T3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PC组和T3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提高(P<0.01),T1组和T2组血浆T-AOC显著提高(P<0.05)。4)与NC组相比,PC组和T3组血浆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T1组和T2组血浆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PC组和T3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PC组、T1组和T3组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PC组、T1组和T3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PC组相比,T3组血浆IgG、IL-1β、IL-6和IL-10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精油和丁酸梭菌均可提高断奶仔猪ADG,降低腹泻率,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并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且二者联合添加效果优于单一添加,与复合抗生素效果相近。

  • 钱金宇, 周汉林, 胡诚军, 李旺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17-2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腐胺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屏障功能及血管生成的影响。选取28日龄的断奶仔猪(屯昌黑猪)14头,按照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腐胺组,每组7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腐胺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的腐胺,试验期为28 d。试验结束后屠宰取样,检测空肠形态、屏障功能及血管生成相关指标。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的腐胺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空肠绒毛高度以及闭锁小带蛋白1(ZO1)、封闭蛋白(Occludin)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腐胺组空肠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Kelch样ECH关联蛋白(Keap1)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此外,腐胺组空肠血管生成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体外血管生成试验结果显示10 μmol/L的腐胺可显著提高猪血管内皮细胞(PVECs)增殖能力、细胞迁移距离和管腔形成长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0.1%的腐胺可促进断奶仔猪空肠绒毛发育、增强屏障功能,并能提高其空肠抗氧化能力和促进血管生成。

  • 周杨淑, 高畅, 宋丽, 董丽, 喻礼怀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26-2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4-萜品醇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断奶仔猪肺脏、脾脏和胰腺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选取32头28日龄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平均体重(8.53±0.42) kg,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头猪。对照组和过氧化氢组仔猪饲喂基础饲粮,4-萜品醇组和过氧化氢+4-萜品醇组仔猪饲喂基础饲粮+60 mg/kg 4-萜品醇。预试期3 d,正试期21 d。正试期第15天和第18天,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4-萜品醇组分别腹腔注射1 mL/kg BW的10%过氧化氢,对照组和4-萜品醇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的0.9%无菌生理盐水。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过氧化氢组相比,过氧化氢+4-萜品醇组血清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T-AOC显著提高(P<0.05),CA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肺脏MD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T-AOC极显著降低(P<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过氧化氢+4-萜品醇组肺脏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CA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3)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脾脏MD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T-AOC极显著降低(P<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过氧化氢+4-萜品醇组脾脏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CA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胰腺MD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CAT活性和T-AOC极显著降低(P<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过氧化氢+4-萜品醇组胰腺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CA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4-萜品醇可以缓解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损伤,进而缓解断奶仔猪内脏器官的氧化应激。

  • 荆鹍鹏, 胡明扬, 段晓燕, 焦喜兰, 朱晓艳, 史莹华, 李振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36-24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油莎豆或油莎豆粕对妊娠后期母猪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抗氧化能力、脂质代谢及血浆代谢物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背膘、妊娠期等基本相近的妊娠第70天的“长白×大白”初产母猪70头,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K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5%TN组)、10%(10%TN组)、15%(15%TN组)的油莎豆及10%(10%TNM组)、15%(15%TNM组)、20%(20%TNM组)的油莎豆粕。试验从母猪妊娠第70天开始到分娩结束。 结果表明: 1)与CK组相比,5%TN组、10%TN组和10%TNM组的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5%TN组、10%TN组和10%TNM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5%TN组和10%TN组的钙(Ca)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2)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15%TN组、10%TNM组和15%TNM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的血清活性氧(ROS)含量显著降低(P<0.05),10%TN组、15%TN组、10%TNM组、15%TNM组和20%TNM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CK组相比,20%TNM组的血清脂质运载蛋白2(LCN2)含量显著提高(P<0.05),5%TN组、10%TN组、15%TN组和20%TNM组的血清脂蛋白a(LPa)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CK组相比,10%TN组5条代谢通路显著富集,分别为嘧啶代谢、赖氨酸生物合成、类固醇生物激素合成、组氨酸代谢和赖氨酸降解;10%TNM组4条代谢通路显著富集,分别为类固醇生物激素合成、嘧啶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组氨酸代谢。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5%和10%油莎豆均能提高妊娠后期母猪DM、EE、NDF和Ca表观消化率;饲粮中添加油莎豆或油莎豆粕均能显著提高妊娠后期母猪的抗氧化能力;饲粮中添加10%油莎豆或10%油莎豆粕均能调控妊娠后期母猪的血浆代谢物,影响机体代谢途径。

  • 唐佳希, 邱月琴, 叶国豪, 叶秀峰, 刘世龙, 王丽, 高开国, 蒋宗勇, 杨雪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50-26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非常规饲粮中添加甜叶菊绿原酸(SCA)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48头初始体重为(95.50±3.90) kg的健康“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非常规基础饲粮,SCA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 SCA。试验期31 d。 结果表明: 1)饲粮添加SCA有提高育肥猪平均日增重(ADG)(P=0.063)和降低料重比(F/G)(P=0.093)的趋势。2)与对照组相比,SCA组宰前重(P=0.055)和眼肌面积(P=0.089)有提高趋势,背膘厚有降低趋势(P=0.057)。3)与对照组相比,SCA组背最长肌24 h黄度值显著降低(P<0.05),48 h黄度值有降低趋势(P=0.062),大理石纹评分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SCA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有提高趋势(P=0.065),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A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背最长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T-SOD(P=0.061)、GSH-Px(P=0.072)以及肝脏T-SOD活性(P=0.087)均有提高趋势。6)对生长性能、胴体性状与血清免疫指标、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IgG含量与ADG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F/G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MDA含量与ADG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F/G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宰前重和眼肌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肝脏GSH-Px活性与宰前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肌肉品质与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MDA含量与肌肉24 h黄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24 h黄度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T-SOD活性与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CAT活性与24 h黄度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所述,在非常规饲粮中添加200 mg/kg SCA有改善育肥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趋势,并且能显著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肌肉大理石纹评分,改善肉色。

  • 张俊峰, 冷来福, 齐仁立, 王敬, 邱小宇, 王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61-2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发酵饲料(发酵菜籽粕和发酵白酒糟)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72头健康、体重[(31.21±0.31) kg]相近的“长白×荣昌”生长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和低蛋白质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5.15%和13.66%;低蛋白质-发酵组以发酵菜籽粕和发酵白酒糟代替饲粮中的豆粕,其添加水平分别为10%和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3.72%。预试期3 d,正试期39 d。 结果表明: 1)各组之间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组和低蛋白质-发酵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组和低蛋白质-发酵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蛋白质-发酵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组和低蛋白质-发酵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和低蛋白质组相比,低蛋白质-发酵组的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组和低蛋白质-发酵组的饲料成本分别降低了0.04、0.30元/kg,毛利润分别增加了5.58、11.43元/头。由此可见,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发酵菜籽粕和发酵白酒糟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无影响,能提高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改善猪只健康水平,降低饲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 刘小杰, 唐辉, 冯淦熠, 蒋线吉, 欧阳晴, 邓梦龙, 李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71-2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测定生长猪对小麦的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AIDAA)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SIDAA),并基于小麦中有效化学成分构建SIDAA的预测模型。选取22头体况相近、健康的生长猪[“杜×长×大”,(30.5±2.2) kg],每头猪在回肠末端安装1个“T”型瘘管。按照2个“11×3”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10个以小麦为唯一氮源的饲粮和1个无氮饲粮,所有试验饲粮中均添加0.30%的二氧化钛作为指示剂。本试验共包含3个连续的周期,每期有5 d的预试期和2 d的回肠食糜收集期,采用无氮饲粮法测定回肠末端内源氨基酸损失。结果显示: 饲喂基础下,10个不同来源小麦的粗蛋白质(CP)、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色氨酸(Trp)和苏氨酸(Thr)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CP、SIDLys、SIDMet、SIDTrp、SIDThr)的平均值分别为68.53%、71.68%、77.77%、86.46%和74.20%。小麦SIDLys与中性洗涤纤维(ND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IDMet和SIDThr均与干物质(DM)呈显著正相关(P<0.05),SIDTrp与酸性洗涤纤维(AD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IDLys、SIDMet、SIDTrp、SIDThr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SIDLys=113.111-2.804×NDF[剩余标准差(RSD)=1.84,决定系数(R2)=0.873,P<0.01]、SIDMet=-1 054.812+12.959×DM(RSD=5.90,R2=0.524,P<0.05)、SIDTrp=118.828-10.603×ADF(RSD=2.48,R2=0.799,P<0.01)、SIDThr=-681.144+8.643×DM(RSD=4.86,R2=0.419,P<0.05)。综上可知,不同来源小麦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氨基酸消化率变异较大,DM是SIDMet和SIDThr的最佳预测因子,NDF是SIDLys的最佳预测因子,ADF是SIDTrp的最佳预测因子。

  • 郭长征, 郭帅鹏, 胡艳,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86-29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间接测热法结合套算法测定中速型黄羽肉鸡对不同来源麦麸原料的有效能值,并建立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预测方程。选取55日龄中速型“优麻”黄羽肉鸡120只,分为2批进行,每批含有1个基础饲粮组和5个试验饲粮组(不同来源麦麸原料替代30%的基础饲粮),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试验期为12 d,其中预试期5 d,60日龄时转入呼吸测热室适应3 d,呼吸测热3 d,绝食测热1 d。呼吸测热与消化代谢试验同时进行。 结果表明: 1)黄羽肉鸡对10种麦麸原料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7.87、7.08、8.23、8.71、7.04、7.53、7.24、7.20、7.37、6.28 MJ/kg,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分别为8.23、6.89、7.26、7.64、6.08、6.36、8.17、7.90、6.34、7.62 MJ/kg,净能分别为5.86、5.26、6.86、7.57、5.84、5.50、4.54、6.36、6.13、4.99 MJ/kg。2)麦麸在黄羽肉鸡上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预测方程分别为:表观代谢能(MJ/kg)=-0.675粗纤维+14.70(R2=0.844,P<0.05),净能(MJ/kg)=-0.833粗纤维+15.098(R2=0.870,P<0.01)。综上所述,本试验测定了10个不同来源的麦麸的代谢能和净能,建立了麦麸在中速型黄羽肉鸡上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预测方程。

  • 班志彬, 陈思淼, 徐莹, 闫晓刚, 刘永发, 李立佳, 李柏浩, 张琦玉, 呙于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296-30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日龄肉鸡对常规与低蛋白质饲粮净能利用效率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的差异。试验分2个试验进行,试验1:分别选择7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48只、17日龄AA肉鸡48只和30日龄AA肉鸡24只,每个日龄阶段分为2组[分别饲喂常规饲粮(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3%)和低蛋白质饲粮(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1%)],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或2只鸡。每期试验7 d,其中预试期4 d,正试期3 d。采用家禽12室联排开路式呼吸测热装置分别测定肉鸡11~14日龄、21~24日龄和35~38日龄呼吸数据。试验2:分别选择7、17和30日龄AA肉鸡各108只,每个日龄阶段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3组肉鸡分别饲喂常规饲粮、低蛋白质饲粮和无氮饲粮,并分别于10、20和33日龄时开展屠宰试验,测定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 结果表明: 1)与常规饲粮相比,低蛋白质饲粮对3个日龄阶段肉鸡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降低肉鸡21~24日龄氧气消耗量(P<0.05)。2)与常规饲粮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显著提高肉鸡11~14日龄代谢能/总能值(P<0.05);显著降低21~24日龄总产热、热增耗和蛋白质沉积能(P<0.05),显著提高净能/代谢能值(P<0.05);显著提高35~38日龄净能(P<0.05)。3)与常规饲粮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显著降低肉鸡7~10日龄丙氨酸和酪氨酸标准回肠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组氨酸标准回肠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17~20日龄甘氨酸、胱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和缬氨酸标准回肠消化率(P<0.05);对30~33日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与常规饲粮相比,低蛋白质饲粮会显著降低肉鸡21日龄后产热量,提高净能利用率;净能体系可以更有效判断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的影响,有利于精准测定肉鸡对低蛋白质饲粮的能量代谢参数并分析体内能量调控方向;在肠道发育完善后,肉鸡对低蛋白质饲粮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低于常规饲粮。

  • 赵星辰, 代林, 王宝维, 范智刚, 吴元照, 王秉翰, 鲁伟, 孙小怡, 张名爱, 凡文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07-31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饮用低聚合态纳米氢水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脂质指标、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40只1日龄雄性白羽肉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供给正常饮用水,试验组供给低聚合态纳米氢水。试验期42 d。 结果表明: 1)低聚合态纳米氢水系统能够实现气泡达50 nm粒径,纳米气泡保持时间增加1倍以上。水分子团聚半峰宽测试在60 Hz以下,水体的渗透力提高8%~10%,溶解氧提升10%~15%,水的表面张力降低8%~12%。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末重和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6)在门水平上,对照组显著富集的是拟杆菌门(P<0.05),试验组显著富集的是厚壁菌门(P<0.05)。在属水平上,对照组显著富集的是拟杆菌属(P<0.05),试验组显著富集的是乳酸菌属、另枝杆菌属和扭曲瘤胃球菌属群(P<0.05)。由此可见,饮用低聚合态纳米氢水能够调节肉鸡肠道组织形态,优化肠道菌群,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改善脂质指标,从而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 高腾飞, 杨鑫, 李亚莉, 张媛, 黄昀巍, 陈亚萍, 郭彦, 孙天原, 张俊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20-3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共轭亚油酸(CLA)对边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以及其在肌肉中富集的影响。试验选取360只体重相近的90日龄边鸡公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大豆油,试验组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分别以0.5%、1.0%、1.5%和2.0%的CLA等量替代大豆油。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边鸡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0.5% CLA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1.5% CLA组边鸡胸肌pH显著提高(P<0.05),且胸肌肌纤维直径显著降低(P<0.05);2.0% CLA组胸肌肌纤维直径和面积显著提高(P<0.05);0.5%和1.5% CLA组腿肌肌纤维直径和面积均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0.5%、1.0%和1.5% CLA组边鸡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1.5%和2.0% CLA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0%和1.5% CLA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CLA均极显著提高边鸡胸肌和腿肌CLA含量(P<0.01),且均在1.5% CLA组富集量达到最高。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边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1.5% CLA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且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1.5% CLA组胸肌和腿肌T-AOC以及GSH-Px、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胸肌和腿肌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边鸡饲粮中添加CLA可以降低ADFI和F/G,调节脂质代谢,提高肌肉CLA富集量,改善肉品质,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边鸡饲粮中CLA适宜添加水平为1.5%。

  • 王浩然, 朱云, 王俊丽, 赵峰, 萨仁娜, 解竞静, 谭会泽, 魏师, 王钰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30-34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收粪法与回肠食糜法测定肉鸭内源氨基酸损失、饲粮标准氨基酸消化率的差异及其可加性,为选择更合适的肉鸭饲粮氨基酸效价评定方法提供参考。试验选用48只20周龄雄性北京鸭,随机分为2组:全收粪组和取回肠食糜组,每组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4个饲粮处理:以玉米和豆粕分别为唯一蛋白质源配制的玉米饲粮和豆粕饲粮、玉米-豆粕型全价饲粮以及1种无氮饲粮,饲粮中均添加0.5%二氧化钛(TiO2)作为指示剂,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采集经肉鸭消化后的粪便或食糜样品,全收粪组通过差量法和指示剂法2种方式、取回肠食糜组通过指示剂法计算得到饲粮标准氨基酸消化率。 结果表明: 1)通过全收粪-指示剂法测定的无氮饲粮下肉鸭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总氨基酸的内源损失均显著低于回肠食糜法(P<0.05)。2)全收粪-差量法、全收粪-指示剂法和回肠食糜法测定的玉米饲粮标准氨基酸消化率均有超过100%的氨基酸,3种方法测定的标准氨基酸消化率在玉米饲粮中除蛋氨酸、玉米-豆粕型饲粮中除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外均无显著差异(P>0.05)。3)单样本t检验表明,回肠食糜法测定的玉米-豆粕型饲粮的可消化氨基酸含量的实测值与计算值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全收粪-差量法和全收粪-指示剂法测定的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总可消化氨基酸含量的实测值均显著小于计算值(P<0.05)。由此可见,全收粪法和回肠食糜法测定的饲粮标准氨基酸消化率具有可比性,但回肠食糜法测得的饲粮标准氨基酸消化率的可加性更好。

  • 王宁, 赵子涛, 王岐蒙, 吴永保, 曹俊婷, 闻治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41-35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决明子副产物对1~42日龄北京鸭生长发育、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特性的影响。试验选用240只健康1日龄Z5型雄性北京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4%、6%和8%决明子副产物的饲粮。试验期42 d。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8%决明子副产物极显著降低1~21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以及21和42日龄体重(P<0.01);添加4%决明子副产物极显著提高22~42日龄ADG(P<0.01);添加4%~8%决明子副产物显著或极显著提高1~21日龄料重比(F/G)(P<0.05或P<0.01),极显著降低22~42日龄F/G(P<0.01);添加6%和8%决明子副产物极显著降低1~42日龄F/G(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8%决明子副产物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胸肌率(P<0.05或P<0.01);添加6%决明子副产物极显著提高腿肌率(P<0.01),显著提高十二指肠指数(P<0.05);添加8%决明子副产物极显著提高腿肌率、肝脏指数、胰腺指数、肌胃指数和十二指肠指数(P<0.01),极显著降低腹脂率(P<0.01)。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8%决明子副产物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P<0.05或P<0.01);添加8%决明子副产物极显著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P<0.01);添加4%~8%决明子副产物极显著提高血清总胆红素含量(P<0.01)。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决明子副产物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添加8%决明子副产物极显著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P<0.01),显著提高血清补体3含量(P<0.05);添加6%和8%决明子副产物显著提高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P<0.05)。5)组织学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鸭肝脏和脾脏虽无明显病变,但随着饲粮中决明子副产物添加水平的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隐窝深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决明子副产物对北京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发育无显著影响,而添加4%及以上的决明子副产物对其免疫功能、肝脏功能、肠道形态以及生长性能均有负面影响,建议生产过程中肉鸭饲粮中决明子副产物添加水平不宜超过2%。

  • 闫慧慧, 王宝维, 凡文磊, 张名爱, 宋佳雪, 王秉翰, 代林, 谭绍兴, 白储宁, 李克鑫, 宋永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55-36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负载硒丁酸梭菌及其后生元对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脂质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1日龄健康北京鸭(公)18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发酵液(CB组)、高负载硒丁酸梭菌菌体(SCBC组)、高负载硒丁酸梭菌后生元(SCBP组)和高负载硒丁酸梭菌发酵液(SCB组),添加量均为0.3%。试验期为42 d。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SCBC组、SCBP组和SCB组21~42日龄、1~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SCBC组、SCBP组和SCB组屠宰率显著升高(P<0.05),SCBC组和SCBP组全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胸肌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CBC组和SCB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胸肌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SCBC组和SCBP组胸肌红度(a*)值显著升高(P<0.05),SCBP组胸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BP组腿肌L*值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腿肌黄度(b*)值显著降低(P<0.05),SCBP组和SCB组腿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高负载硒丁酸梭菌及其后生元均可提高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增强抗氧化能力,其效果优于普通丁酸梭菌。

  • 宋佳雪, 王宝维, 张名爱, 凡文磊, 闫慧慧, 王秉翰, 谭绍兴, 白储宁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65-3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高负载硒植物乳杆菌及其后生元对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脂质指标、抗氧化能力及胸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只健康1日龄雄性北京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组饲喂添加植物乳杆菌菌液的饲粮,Ⅱ组饲喂添加高负载硒植物乳杆菌菌液的饲粮,Ⅲ组饲喂添加高负载硒植物乳杆菌后生元的饲粮,Ⅳ组饲喂添加高负载硒植物乳杆菌菌体的饲粮,益生菌添加量均为0.4%。试验期为42 d。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22~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Ⅱ、Ⅲ、Ⅳ组半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Ⅱ组屠宰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Ⅲ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Ⅲ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Ⅱ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胸肌pH显著升高(P<0.05),Ⅲ组胸肌红度(a*)值显著升高(P<0.05),Ⅳ组胸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高负载硒植物乳杆菌及其后生元均可提高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改善脂类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肉品质。

  • 李茹, 田勇, 蒋春青, 冯伟峰, 邹晓庭, 卢立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75-3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笼养蛋鸭产蛋高峰期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抗菌肽对其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640羽产蛋率相近的220日龄绍兴鸭,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200和400 mg/kg抗菌肽。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产蛋率(P<0.05),并可显著降低料蛋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200和400 mg/kg抗菌肽对各蛋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P<0.05),并可显著降低血清尿酸含量、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和4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饲粮中添加2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100、200和400 mg/kg抗菌肽均可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并可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 mg/kg抗菌肽添可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综上所述,抗菌肽可提高产蛋高峰期笼养蛋鸭的产蛋率,降低料蛋比,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在本试验条件下,产蛋高峰期笼养蛋鸭饲粮中添加200 mg/kg抗菌肽较为适宜。

  • 李元晓, 刘丹, 晏克灿, 孙成振, 孙娟娟, 皮庆洁, 鲁志民, 张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387-39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补饲酵母水解物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瘤胃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30头1日龄、健康、体重[(39±2) kg]相近的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补饲酵母水解物)和试验组(每头犊牛每天补饲5 g酵母水解物),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期为63 d。记录犊牛体重和采食量,采集血清和瘤胃液样品,测定血清抗氧化指标和瘤胃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 1)补饲酵母水解物显著增加了犊牛14和28日龄的胸围以及28和42日龄的体斜长(P<0.05),但对生长性能和其他体尺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63日龄时,试验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日龄时,试验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补饲酵母水解物使犊牛瘤胃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Chao1和Observed-species指数)显著降低(P<0.05);同时,Beta多样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30日龄时,试验组瘤胃菌群中互养菌门(Synergistot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瘤胃菌群中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在60日龄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普雷沃氏菌属7(Prevotella_7)的相对丰度在30日龄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天每头补饲5 g酵母水解物对哺乳犊牛整体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犊牛的抗氧化能力,并调节了瘤胃菌群结构,有助于改善犊牛健康状况。

  • 王建东, 于有利, 丁辉, 王攀, 郭亚男, 梁小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00-4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SIF)对安格斯肉牛免疫性能、生殖激素水平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体重(396.87±35.42) kg、2~3胎次的健康安格斯母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CG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SIF-10组)、20(SIF-20组)和40 mg/kg(SIF-40组)SIF。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检测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血清免疫因子和生殖激素含量,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SIF对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 1)与CG组相比,SIF-10组和SIF-20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SIF-20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提高(P<0.05);SIF-40组血清TP和GLB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AL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2)与CG组相比,SIF-10组和SIF-20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SIF-20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SIF-40组血清IgA、IgG、免疫球蛋白M(IgM)、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和IL-4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3)与CG组相比,SIF-40组血清孕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4)CG组和SIF-40组之间共筛选出346种血清差异代谢物[P<0.05、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差异倍数(FC)>2.0或FC<0.5],其中,相对于CG组,SIF-40组163种代谢物上调、183种代谢物下调。选取VIP值前20的代谢差异物(14种上调、6种下调)进行通路富集,发现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色氨酸代谢、丁酸代谢、叶酸生物合成以及柠檬酸循环等8个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一定水平SIF能够提高安格斯肉牛母牛免疫性能、生殖激素水平以及代谢水平,且以添加40 mg/kg为宜。

  • 祝欣悦, 马建飞, 包俊杰, 徐均钊, 牛化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12-4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复合菌酶制剂对肉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和菌群的影响。试验在基础全混合日粮(TMR)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CON组)]、0.3(D1组)、0.6(D2组)、1.2(D3组)和2.4 g/kg(D4组)复合菌酶制剂作为发酵底物,选取3头健康西门塔尔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体外发酵48 h。 结果表明: 1)D3组6、12、24和48 h产气量、产气速率以及干物质(6 h除外)、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D3组和D4组12和48 h甲烷(CH4)产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2)与CON组相比,体外发酵48 h时,D3组丁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各复合菌酶制剂添加组氨态氮(NH3-N)浓度和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D3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D3组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4)2bRAD-M瘤胃菌群测定结果表明,D3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CON组(P<0.05)。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对组间差异物种进行分析,筛选出2组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显著差异物种共11种,其中普通拟杆菌属(Cryptobacteroides)、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等在CON组中富集,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等在D3组中富集。体外瘤胃发酵参数与优势菌属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与丁酸比例以及TVFA和NH3-N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与乙酸比例以及TVFA和NH3-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在体外发酵条件下,添加1.2 g/kg TMR的复合菌酶制剂可以提高产气量和营养物质降解率,降低CH4产量,提高纤维素降解酶活性,提高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

  • 郭芸芳, 常帅飞, 程雨辰, 李彩琴, 刘小女, 徐晓锋, 张力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26-43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功能性寡糖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产气参数、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体外瘤胃发酵法,以苜蓿干草为发酵底物,选取大豆寡糖、壳寡糖和甘露寡糖,并分别添加0(对照)、0.5%、1.5%和3.0%,每个处理6个重复。 结果表明: 1)体外瘤胃发酵48 h产气快速产气部分按甘露寡糖<大豆寡糖<壳寡糖的顺序依次显著升高(P<0.05),慢速产气部分和潜在产气量按壳寡糖<甘露寡糖<大豆寡糖的顺序依次显著升高(P<0.05),产气速率按壳寡糖<大豆寡糖<甘露寡糖的顺序依次显著升高(P<0.05)。当添加水平为3.0%时,3种寡糖慢速产气部分、产气速率和潜在产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而快速产气部分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5)。2)3种寡糖的添加水平显著影响体外瘤胃发酵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氨态氮(NH3-N))含量(P<0.05),当添加水平为3.0%时TVFA含量最高,NH3-N含量最低,显著高于(或低于)对照处理和0.5%添加水平处理(P<0.05)。3)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3.0%大豆寡糖和3.0%壳寡糖显著提高体外瘤胃发酵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P<0.05);添加3.0%壳寡糖和3.0%甘露寡糖均显著提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P<0.05);添加3.0%大豆寡糖和3.0%壳寡糖均显著提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添加3.0%的3种寡糖均显著降低埃希氏-志贺氏菌属相对丰度(P<0.05),添加3.0%大豆寡糖显著提高链球菌属和柠檬酸杆菌属相对丰度(P<0.05),添加3.0%壳寡糖显著提高月形单胞菌属1相对丰度(P<0.05),添加3.0%甘露寡糖显著提高瘤胃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不同来源功能性寡糖对体外瘤胃发酵模式和挥发性脂肪酸生成均产生一定影响,且呈剂量依赖趋势提高瘤胃发酵效率;添加3.0%大豆寡糖、壳寡糖和甘露寡糖能够提高部分纤维降解菌和淀粉降解菌的相对丰度,有利于提高发酵液中乙酸和丙酸含量,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同时降低部分有害菌相对丰度。

  • 李化轩, 潘月婷, 梁恩堂, 孙格格, 陈帅成, 李果, 昝林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40-45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秦川母牛瘤胃发酵性能、微生物多样性及犊牛初生体况的影响。选取妊娠中期的健康秦川母牛1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组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8.08%(LCP组)、10.01%(MCP组)和12.04%(HCP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40 d。 结果表明: 1)MCP组犊牛体重、腹围显著高于LCP组和HCP组(P<0.05),体高、胸围、体斜长显著高于LCP组(P<0.05);HCP组尻长显著高于LCP组和MCP组(P<0.05)。2)LCP组瘤胃pH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浓度显著低于MCP组和HCP组(P<0.05),HCP组瘤胃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高于LCP组和MCP组(P<0.05),MCP组瘤胃乙酸浓度显著高于LCP组(P<0.05)。3)MCP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HCP组(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HCP组(P<0.05)。4)MCP组瘤胃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和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CP组和HCP组(P<0.05)。综上所述,饲喂中蛋白质水平(10.01%)饲粮提高了妊娠期秦川母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增加了瘤胃TVFAs浓度及纤维素降解菌相对丰度,并改善了初生犊牛体况。

  • 杨凯, 李振新, 徐晓江, 纪美楠, 王景春, 王浩东, 王坤, 孙亚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53-46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茵陈蒿替代饲粮中燕麦草对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24只平均体重为(26.93±0.77) kg的辽宁绒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饲喂以0(对照组)、5%(WW5组)、10%(WW10组)和20%(WW20组)的茵陈蒿等量替代基础饲粮中燕麦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 结果表明: 1)各组绒山羊的生长性能和氮代谢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WW5和WW10组绒山羊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WW20组绒山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WW5、WW10和WW20组绒山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WW5和WW10组绒山羊瘤胃液中丙酸和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提高(P<0.05),乙丙比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用5%~10%的茵陈蒿等量替代饲粮中燕麦草能够提高辽宁绒山羊的部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改善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促进瘤胃发酵。

  • 高嘉竞, 柯振华, 韩帅琪, 温飞, 牛满迎, 张飞, 尤鹏飞, 李晨辉, 胡建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63-4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奶山羊产奶量、乳成分、血浆激素指标及乳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48只健康、头胎且处于泌乳后期的奶山羊,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2只羊。对照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Ⅰ组)、1.0(Ⅱ组)、5.0 g/d(Ⅲ组)丁酸梭菌(活菌数为5×109 CFU/g)。预试期1周,正试期6周。 结果表明: 1)试验第3、4、5、6周,Ⅱ组和Ⅲ组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各组之间乳中乳蛋白、非脂固形物、乳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的乳中乳脂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2)试验第14、28、42天,Ⅱ组的血浆雌激素和催乳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催乳素含量与产奶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376,P<0.05)。3)Ⅰ组、Ⅱ组和Ⅲ组的乳中鸟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乳中其他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4)Ⅱ组的乳中己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二十一烷酸和二十三烷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组的乳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通过改善奶山羊泌乳期催乳素含量从而稳定泌乳后期产奶量。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1.0 g/d丁酸梭菌添加水平在维持泌乳后期奶山羊产奶量、改善乳成分方面表现最佳。

  • 黄燕化, 班明政, 许天政, 付顺贤, 林佳乐, 陆胜涛, 周盘红, 施晓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75-48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黔北麻羊羯羊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估计模型。试验挑选体重(24.28±0.20) kg、健康的黔北麻羊羯羊4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各组分别按《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中山羊日增重为40、60、80、100 g/d营养需要进行饲喂。预试期14 d,正试期42 d。在试验结束后,采用全收粪收尿法收集粪尿7 d,以测定羯羊能量和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和表观代谢率。 结果表明: 1)随着饲粮营养水平的增加,羯羊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逐渐增加,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随着饲粮营养水平的增加,羯羊能量和CP表观消化率和表观代谢率逐渐增加。3)羯羊维持需要消化能(DEm)和维持需要代谢能(MEm)分别为574.00和482.06 kJ/kg BW0.75,每克日增重消化能(DEg)和每克日增重代谢能(MEg)分别为38和32 kJ;维持所需可消化粗蛋白质(DCP)和可代谢粗蛋白质(MCP)分别为1.830和1.162 g/kg BW0.75,每克日增重所需DCP和MCP分别为0.340和0.216 g。由此可见,提高饲粮营养水平可改善黔北麻羊羯羊生长性能和提高养分消化吸收效率。利用回归梯度法结合养分消化代谢试验,建立了黔北麻羊羯羊的消化能、代谢能、DCP和MCP的需要模型。

  • 马超宇, 李佳豪, 经宏鑫, 刘朋顺, 李晓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83-49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给哺乳期马驹补喂不同剂量的半胱胺锌(Zn-CS)对其生长发育、抗氧化能力及激素分泌的影响。选取体重(94.96±19.43) kg、2月龄的健康伊犁马哺乳马驹24匹,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匹(3公3母)。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对照组马匹不做任何处理,试验Ⅰ、Ⅱ和Ⅲ组马匹每天分别补喂1、2和3 mg/kg BW的Zn-CS,持续90 d。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补喂Zn-CS对马驹各阶段的体重和体尺均无显著影响(P>0.05)。2)在试验第60天时,试验Ⅰ、Ⅱ和Ⅲ组马驹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在试验第90天时,试验Ⅰ、Ⅱ和Ⅲ组马驹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均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4)在试验第30天时,试验Ⅱ组马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和Ⅲ组马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试验第90天时,试验Ⅰ、Ⅱ和Ⅲ组马驹血清ALP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在试验第60天时,试验Ⅰ和Ⅱ组马驹血清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在试验第30、60和9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马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3个试验组马驹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极显著提高(P<0.01)。7)在试验第30、60和9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马驹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素(T3)和生长抑素(SS)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试验第30和9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马驹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INS)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由此可见,给哺乳期马驹每天补喂2~3 mg/kg BW的Zn-CS能够促进马驹生长激素的分泌,提高马驹的抗氧化能力,进一步改善马驹的生长发育。

  • 徐领, 卢俊言, 陈欢, 董佳豪, 刘震灵, 贾海阔, 吴春会, 李素霞, 王明亚, 李秋凤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496-51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寻不同饲粮精粗比及菊粉(IN)和枯草芽孢杆菌(BS)添加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L16(43)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3个因素分别为精粗比、IN添加水平、BS添加水平,精粗比分别为20:80、40:60、60:40、80:20,IN添加水平分别为0、0.15%、0.30%、0.45%,BS添加水平分别为0、1.7×109、1.7×1010、1.7×1011 CFU/kg。共设16个组,每组5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进行体外发酵,分别测定2、4、6、8、12、24和48 h产气量及48 h营养物质降解率和瘤胃发酵参数。 结果表明: 1)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在12、24和48 h时,饲粮精粗比为60:40组体外产气量显著高于饲粮精粗比为20:80、40:60和80:20组(P<0.05);在24 h时,饲粮IN添加水平为0.30%组体外产气量显著高于饲粮IN添加水平为0、0.15%、0.45%组(P<0.05);在4、6、8、12 h时,饲粮BS添加水平为1.7×109、1.7×1010和1.7×1011 CFU/kg组体外产气量显著高于饲粮BS添加水平为0 CFU/kg组(P<0.05)。2)饲粮精粗比为60:40和80:20组干物质降解率(DMD)显著高于饲粮精粗比为20:80和40:60组(P<0.05),饲粮IN添加水平为0.30%组DMD显著高于饲粮IN添加水平为0、0.15%、0.45%组(P<0.05),饲粮BS添加水平为1.7×1011 CFU/kg组DMD显著高于饲粮BS添加水平为1.7×1010 CFU/kg组(P<0.05);饲粮BS添加水平为1.7×1010和1.7×1011 CFU/kg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显著高于饲粮BS添加水平为0、1.7×109 CFU/kg组(P<0.05)。3)饲粮精粗比为60:40组pH显著低于饲粮精粗比为20:80和80:20组(P<0.05),饲粮IN添加水平为0.30%和0.45%组pH显著低于饲粮IN添加水平为0组(P<0.05),饲粮BS添加水平为1.7×1010、1.7×1011 CFU/kg组pH显著低于饲粮BS添加水平为0 CFU/kg组(P<0.05)。饲粮精粗比为40:60和60:40组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低于饲粮精粗比为20:80组(P<0.05),饲粮IN添加水平为0.15%和0.30%组NH3-N含量显著低于饲粮IN添加水平为0组(P<0.05)。饲粮精粗比为60:40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饲粮精粗比为20:80和40:60组(P<0.05),饲粮IN添加水平为0.30%组TVFA含量显著高于饲粮IN添加水平为0、0.15%和0.45%组(P<0.05),饲粮BS添加水平为1.7×1010 CFU/kg组乙酸和TVFA含量显著高于饲粮BS添加水平为0、1.7×109 CFU/kg组(P<0.05)。综合分析体外发酵特性,筛选出最适各因素水平为:饲粮精粗比60:40,IN添加水平0.30%,BS添加水平1.7×1010 CFU/kg。

  • 张晓敏, 杨奇慧, 谭北平, 迟淑艳, 寇诗瑀, 林华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511-52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胍基乙酸(GAA)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以及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450尾健康、初始体重为(14.91±0.45)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200、400、600和1 200 mg/kg GAA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56 d。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00和1 200 mg/kg GAA显著降低珍珠龙胆石斑鱼脏体比(VSI)(P<0.05),饲料中添加1 200 mg/kg GAA显著降低肝体比(HSI)(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00和600 mg/kg GAA显著降低肌肉硬度(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GAA添加组肠道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且均在600 mg/kg GAA添加组达到最高值。4)与对照组相比,各GAA添加组肠道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降低(P<0.05),600 mg/kg GAA添加组肠道绒毛宽度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GAA添加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在科水平上,弧菌科(Vibrionaceae)、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拜叶林克氏菌科(Beijerinckiaceae)等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科。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GAA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肌肉硬度,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以肠道胰蛋白酶活性为评定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GAA的适宜添加水平为821.32 mg/kg。

  • 孙文豪, 董芮绮, 邱建强, 田仁红, 陈冰, 赵红霞, 黄文, 鲁慧杰, 胡俊茹, 朱喜锋, 朱晓闻, 曹俊明, 彭凯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524-53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缩合单宁、水解单宁和单宁酸对海鲈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和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480尾初始体重为(4.24±0.26) g的健康海鲈,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4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G1组)、缩合单宁饲料(含0.1%缩合单宁,G2组)、水解单宁饲料(含0.1%水解单宁,G3组)和单宁酸饲料(含0.1%单宁酸,G4组)。试验期56 d。 结果表明: 1)各组间海鲈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G1组相比,G2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G2组和G4组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G1组相比,G4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G2组和G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G1组相比,G2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5)与G1组相比,G2组、G3组和G4组肠道绒毛长度显著降低(P<0.05),G2组绒毛宽度显著提高(P<0.05),G2组、G3组和G4组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6)G2组肝细胞形态正常,而G1组、G3组和G4组呈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质空泡化现象。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1%缩合单宁、水解单宁和单宁酸不影响海鲈生长性能,但降低了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肠道胰蛋白酶活性、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其中,缩合单宁对海鲈肝脏组织和功能的影响较小,但对肠道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以及肠道组织的破坏作用较强,单宁酸对增强海鲈抗氧化能力的效果较好。

  • 田仁红, 邱建强, 彭凯, 孙文豪, 董芮绮, 鲁慧杰, 赵红霞, 陈冰, 陈文淳, 郭慧, 朱喜锋, 李国立, 黄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536-54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大豆抗原蛋白7S和11S对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胞的致敏机制。以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胞为研究对象,试验分为对照组(NC组)、7S组、11S组,每组3个重复。细胞培养48 h后,测定各组细胞活性、细胞膜完整性相关指标、细胞抗氧化指标、细胞炎症因子含量、细胞凋亡率、细胞凋亡与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 结果表明: 与NC组相比,7S组和11S组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紧密连接蛋白-3(Claudin-3)、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大豆抗原蛋白7S诱导ROS累积、加剧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及破坏细胞屏障的效果强于大豆抗原蛋白11S。综上所述,大豆抗原蛋白7S和11S通过破坏细胞膜完整性,释放AKP和LDH,诱导ROS累积,促进细胞促炎因子分泌,上调细胞凋亡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抑制细胞活性并导致细胞过敏反应。

  • 岳双明, 杜建国, 罗亚东, 闫冰, 胡紫惠, 刘小琬, 许辉, 郭志强, 邱时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550-55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低聚木糖和壳寡糖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选用35日龄断奶、体重相近以及健康状况良好的商品伊拉肉兔3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 mg/kg低聚木糖(低聚木糖组)、100 mg/kg壳寡糖(壳寡糖组)以及100 mg/kg低聚木糖+100 mg/kg壳寡糖(低聚木糖+壳寡糖组)。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壳寡糖组肉兔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壳寡糖组肉兔宰前活重、半净膛重和全净膛重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壳寡糖组肉兔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壳寡糖组肉兔空肠和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和回肠干扰素-γ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低聚木糖组和壳寡糖组肉兔盲肠丙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壳寡糖组和低聚木糖+壳寡糖组盲肠丁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100 mg/kg壳寡糖能够降低肉兔腹泻率,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黏膜免疫功能,并改善盲肠发酵特性,从而提高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 王国艳, 李燕平, 任克良, 樊爱芳, 唐耀平, 党文庆, 詹海杰, 李俊, 刘华栋, 李婷婷, 唐娟, 曹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560-5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裸藻β-葡聚糖对伊拉肉兔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及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选用120只体重相近的35日龄断奶伊拉商品肉兔(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300(试验Ⅰ组)、500(试验Ⅱ组)和700 mg/kg(试验Ⅲ组)裸藻β-葡聚糖的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22 d。 结果表明: 1)各组间肉兔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肉兔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肉兔盲肠菌群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P<0.05)。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试验Ⅱ组盲肠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上,试验Ⅱ组盲肠拟杆菌门和TM7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Ⅱ组盲肠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3)试验Ⅱ组空肠热休克蛋白90(HSP90)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空肠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空肠β-防御素-2(BD-2)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500 mg/kg裸藻β-葡聚糖可降低伊拉肉兔死亡率,提高盲肠菌群多样性,并提高盲肠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有害菌相对丰度,同时降低空肠HSP90、TLR4和BD-2的蛋白表达量,增强肠道免疫能力,改善肠道健康。

  • 王念雪, 李文立, 王合亮, 张潇文, 赵连文, 张贝贝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571-5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ε-聚赖氨酸(ε-PL)对育成期母貂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2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红眼白色母貂96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各组饲粮中ε-PL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00、200、300、400、500 m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7周。正试期分为前期(1~4周)和后期(5~7周)。 结果表明: 1)试验前期,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P<0.05),饲粮中添加300~500 mg/kg ε-PL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试验后期,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0~5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末重(P<0.05)。试验全期,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心脏指数(P<0.05)。3)试验前期,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5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5)。试验后期,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钙表观消化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2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3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400 mg/kg ε-PL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ε-PL可提高育成期母貂养分表观消化率、心脏指数、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进而改善其生长性能。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300 mg/kg ε-PL时效果最佳。

  • 柳婷婷, 王巧利, 马艳, 王政力, 朱建军, 陈帅虎, 高明阳, 赵洪峰, 王思佳, 申红, 王俊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581-59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腹泻小鼠的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黄粉虫粉,以探究其对小鼠腹泻的改善作用。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昆明小鼠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试验前5 d为建模期,均饲喂基础饲粮,模型组及高、中、低剂量组连续腹腔注射剂量为0.02 mL/g、浓度为3×108 CFU/mL的大肠杆菌悬液以建立腹泻模型,空白组注射0.02 mL/g的生理盐水。试验第6~15天为治疗期,高、中、低剂量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8.0%、5.0%、2.5%的黄粉虫粉的试验饲粮,空白组和模型组饲喂基础饲粮。治疗期结束后检测腹泻小鼠的采食量、体重、腹泻率、稀便率、免疫器官指数、回肠、盲肠、结肠中大肠杆菌和总菌数量及肠道和血清酶活性。 结果表明: 第15天时,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组腹泻小鼠的采食量、饮水量和体重都显著提高(P<0.05),稀便率和腹泻率逐渐降低;随着黄粉虫粉添加量的增加,腹泻小鼠肠道内的总菌数量及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组盲肠的过氧化物酶(POD),结肠的脂肪酶(LPS),回肠的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LPS活性显著提高(P<0.05),高剂量组盲肠的LPS、结肠的ACHe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血清LPS、谷胱甘肽转移酶(GSH)、酸性磷酸酶(ACP)、CAT、POD和高、中剂量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淀粉酶(AMS)及3个剂量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CHe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 综上所述,以黄粉虫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腹泻小鼠的体重、采食量、饮水量和免疫器官指数,降低腹泻小鼠体内的大肠杆菌和总菌数量,同时提高腹泻小鼠血清、结肠、盲肠和回肠中抗氧化酶、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本试验条件下,8.0%黄粉虫粉添加量效果最佳。

  • 刘岭, 宋孝明, 张歌, 杨美玉, 赵金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594-60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价5种不同来源豆粕的猪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及基于化学组成建立豆粕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的预测方程。选用18头初始体重为(40.02±2.14) kg的杜×长×大去势公猪,按照18×2尤丁方试验设计将猪随机分成6组,分别饲喂玉米基础饲粮和5种不同来源豆粕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共2期,每期12 d,包括7 d饲粮适应期和5 d粪尿收集期。 结果表明: 5种不同来源豆粕的DE、ME以及总能(GE)、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表观全肠道消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豆粕DE和ME与GE和C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呈负相关的趋势。本试验没有得到豆粕DE的预测方程,基于化学成分和DE建立的豆粕ME预测方程为:ME=0.954 6 DE-0.191 2(R2=0.996 6,P<0.01),ME=0.906 4 DE+0.121 7 粗灰分(Ash%)-0.261 1(R2=0.999 2,P<0.01)和ME=0.860 2 DE+0.124 9 CP+0.224 5 Ash-0.368 5(R2=0.999 9,P<0.01)。综上所述,不同来源豆粕的DE和ME存在很大差异,其ME最适预测方程为ME=0.860 2 DE+0.124 9 CP+0.2245 Ash-0.368 5(R2=0.999 9,P<0.01)。

  • 李陇平, 吴仪, 王旭辉, 杜媛媛, 曹萌霜, 李托, 屈雷, 李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03-6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几种非常规饲料营养成分、体外发酵参数和酶活性,筛选适宜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利用的非常规饲料资源。试验测定柳枝稷、菊芋秸秆、葵花头、沙打旺、马铃薯秧、花生秧、羊草和玉米秸秆的常规营养成分、相对饲用价值(RFV)和有效能值,结合体外发酵产气试验,测定产气量、甲烷产量、发酵参数和发酵液酶活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营养价值评价。 结果表明: 1)葵花头和沙打旺粗蛋白质(CP)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饲料(P<0.01),菊芋秸秆和马铃薯秧粗灰分(Ash)和钙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饲料(P<0.01),羊草中性洗涤纤维(NDF)(玉米秸秆除外)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饲料(P<0.01)。2)菊芋秸秆干物质采食量(DMI)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饲料(P<0.01),葵花头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以及RFV和相对牧草品质(RFQ)最高,羊草DMI(玉米秸秆除外)、TDN含量以及RFV和RFQ极显著低于其他7种饲料(P<0.01)。3)葵花头和沙打旺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增重净能(NEg)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饲料(P<0.01)。4)各种饲料72 h发酵累积产气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葵花头>菊芋秸秆>沙打旺>柳枝稷>玉米秸秆>羊草>花生秧>马铃薯秧,花生秧和马铃薯秧甲烷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饲料(P<0.01)。5)菊芋秸秆发酵液pH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饲料(P<0.01);菊芋秸秆、马铃薯秧和葵花头发酵液氨态氮(NH3-N)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5种饲料(P<0.01);花生秧、马铃薯秧和葵花头发酵液微生物蛋白(MCP)含量较高;花生秧、葵花头和菊芋秸秆发酵液乙酸含量较高;柳枝稷发酵液乙酸/丙酸值最低;葵花头发酵液总挥发性性脂肪酸含量最高。6)花生秧发酵液α-淀粉酶、葵花头发酵液胰蛋白酶、沙打旺发酵液纤维素酶以及菊芋秸秆发酵液果胶酶活性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7种饲料(P<0.05),柳枝稷、羊草、玉米秸秆和花生秧发酵液脂肪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4种饲料(P<0.01)。综上所述,葵花头、菊芋秸秆和沙打旺在陕北白绒山羊养殖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 陈荣强, 吴丽娟, 欧翔, 连海, 邱静芸, 张强, 操贤洪, 雷小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17-62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混合比例和青贮时间对饲料桑与皇竹草青贮品质的影响。设置5种饲料桑与皇竹草的混合比例,分别为10:0、7:3、5:5、3:7、0:10。在青贮15、30、45、60 d时,测定营养成分、发酵品质,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青贮品质。 结果表明: 1)混合比例对饲料桑与皇竹草青贮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时间对饲料桑与皇竹草青贮的NDF、ADL、WSC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2)混合比例对饲料桑与皇竹草青贮的pH、氨态氮/总氮(NH3-N/TN)及乳酸(LA)和乙酸(A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时间对饲料桑与皇竹草青贮的pH及LA和A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3)在各个青贮时间,各组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平均值均为7:3组最大。综上所述,饲料桑添加适量皇竹草混合青贮能够提升饲料桑青贮品质,饲料桑与皇竹草以7:3混合比例青贮品质最佳。

  • 李雨嘉, 吉方财, 秦子旸, 郝迎辰, 王召明, 王磊, 孙志强, 玉柱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27-63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探究宁夏中部地区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青贮的适宜比例。试验将全株玉米与大豆分别按鲜重比为10:0(R0)、8:2(R1)、6:4(R2)、4:6(R3)、2:8(R4)和0:10(S0)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发酵120 d调制成青贮饲料,对其进行感官评价,并测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特性,然后使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 1)大豆单独青贮感官评价等级为中等;而混合青贮能改善色泽、气味,综合感官评价等级为优等。2)随着大豆所占比例的降低,青贮饲料pH及丙酸和氨态氮含量逐渐降低,乳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随着大豆所占比例的提高,青贮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提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4)R3处理青贮饲料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显著高于R1、R2和R4处理(P<0.05)。随着大豆所占比例的提高,青贮饲料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5)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比例为4:6时青贮饲料品质综合评价排序最高。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比例为4:6时青贮品质最优,体外消化率高,综合评价最好,可作为宁夏地区调制全株玉米-大豆混合青贮饲料的参考。

  • 秦子旸, 张洪瑞, 王召明, 李雨嘉, 郝迎辰, 王磊, 安宅一夫, 孙志强, 玉柱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37-64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品种和添加剂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白燕11”“黑玫克”和“凯撒”3个品种的燕麦作为试验对象,设计4种添加剂处理,即空白对照(CK)、植物乳杆菌(LP,接种量为1×105 CFU/g FW)、布氏乳杆菌(LB,接种量为1×105 CFU/g FW)和苯甲酸钠(SB,添加量为1.5%FW),在青贮45 d后,对燕麦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与“白燕11”燕麦青贮饲料相比,“黑玫克”燕麦青贮饲料的pH显著降低(P<0.05),乙酸(AA)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CK相比,添加LP、LB和SB均显著降低了燕麦青贮饲料的pH和氨态氮(NH3-N)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乳酸(LA)含量(P<0.05),并且以LB的表现最为突出。2)在品种方面,“黑玫克”燕麦青贮饲料的干物质(DM)含量最低,“凯撒”燕麦青贮饲料的DM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最高,其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在添加剂方面,与CK相比,添加LP、LB和SB均显著降低了燕麦青贮饲料的NDF和ADF含量(P<0.05)。3)在品种方面,“黑玫克”燕麦青贮饲料CNCPS的蛋白质组分中非蛋白氮(PA)含量较低,快速降解蛋白质(PB1)、慢速降解蛋白质(PB3)含量较高,结合蛋白质(P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在添加剂方面,与CK相比,添加LP、LB和SB均显著提高了燕麦青贮饲料CNCPS的蛋白质组分中PB1和中速降解蛋白质(PB2)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PA和PC含量(P<0.05),并且以LB的表现最为突出。4)“黑玫克”燕麦青贮饲料的碳水化合物(CHO)含量最高,“凯撒”燕麦青贮饲料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糖类(C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其可利用纤维(CB2)和不可利用纤维(C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与CK相比,添加LP、LB和SB均显著提高了燕麦青贮饲料的CA、淀粉和果胶(CB1)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CB2和CC含量(P<0.05),并且以LB的表现最为突出。综上所述,添加LB有利于提高燕麦青贮饲料品质,青贮发酵后品质较好的燕麦品种为“黑玫克”,且“黑玫克”燕麦青贮饲料的蛋白质组分最优,“凯撒”燕麦青贮饲料的碳水化合物组分最优。因此,“黑玫克”是适用于三江源地区调制青贮的优质燕麦品种。

  • 肖家乐, 冯志华, 张祖朔, 檀建新, 龚建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48-65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实验室保藏的可用于羽毛降解的菌株,将其同角蛋白降解酶结合,对羽毛粉进行菌酶协同固态发酵,探究其最佳发酵工艺,并应用于羽毛的生物降解。以LB培养基进行菌株培养,以羽毛粉作为唯一有机营养源的培养基进行发酵;设计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通过对发酵产物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体外消化率的测定,确定羽毛粉最佳发酵工艺。 结果表明: 最佳菌酶组合方式为金黄色肠球菌菌株SRD15-实验室筛选出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角蛋白降解酶,菌酶比例为1:2,发酵时间为13 d,接种量为8%,加水量为35%。发酵后产物的体外消化率为76.31%,较发酵前提高了24.34%,可溶性蛋白含量为48.93%,较发酵前提高了50.69%。

  • 谢林林, 曹瑾, 赵玉琪, 张欣, 郝力壮, 简莹娜, 孙偲, 李军训, 宋洪宁, 王楠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58-67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从青海省牦牛源样品中分离筛选可用于改善牦牛腹泻的潜在益生菌菌株,并评价其体外益生特性。试验首先从健康牦牛粪便和酸奶中分离纯化出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DNA以及对部分菌株进行保守基因rpoA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然后,通过评价菌株的生长、耐酸、耐胆盐、自动聚集能力和疏水性等特性筛选出优异菌株,重点考察其对来自腹泻致死牦牛中分离的致病菌的抑制能力,同时对其抗生素耐药性、细胞黏附能力、抗氧化能力[2,2-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及还原能力]及抗炎能力[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试验共获得8株乳酸菌,其中1株为罗伊氏黏液乳杆菌,3株为植物乳植杆菌,4株为屎肠球菌。其中,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具有较强的耐酸和耐胆盐能力;自动聚集率和疏水率分别为(64.07±1.36)%和(26.90±1.51)%;对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QH01、QH02和QH03的抑菌率分别为(87.29±0.98)%、(74.67±1.28)%和(86.43±0.2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指示菌的抑菌率达74%以上;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与对照菌株鼠李糖乳杆菌GG相比,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对结肠细胞的黏附能力更强,黏附率为(54.38±2.15)%;菌悬液的抗氧化能力更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能力分别为(4.19±1.03)%、(180.29±9.28)%和(6.07±0.60)%;抑制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与鼠李糖乳杆菌GG相当。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出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可作为后续研制用于防治牦牛腹泻益生菌制剂的备选菌株。

  • 李笑然, 张丽阳, 廖秀冬, 马雪莲, 吕林, 罗绪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72-6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调查旨在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畜禽饲料资源中钾含量的分布情况,为饲粮配制过程中准确添加钾提供可靠数据。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7类37种主要饲料原料中钾含量,共涉及4 054个饲料样品(采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结果显示,7类37种饲料原料中平均钾含量为18 447~19 638 mg/kg,由高到低依次为:牧草类饲料原料(19 638 mg/kg)、秸秆类饲料原料(18 447 mg/kg)、植物性蛋白质类饲料原料(15 183 mg/kg)、谷物籽实加工副产品类饲料原料(8 791 mg/kg)、动物性蛋白质类饲料原料(8 242 mg/kg)、谷物籽实类饲料原料(3 714 mg/kg)、矿物质类饲料原料(1 056 mg/kg)。比较不同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玉米、小麦及豆粕中钾含量,发现玉米、豆粕中平均钾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麦中平均钾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我国现行的4种饲粮类型(谷物-豆粕饲粮、玉米-豆粕饲粮、谷物-饼粕饲粮、玉米-饼粕饲粮)及饲料原料中钾含量实测值,计算了152个猪、鸡基础饲粮中钾含量,猪79个基础饲粮中钾含量为6 588~7 296 mg/kg,鸡73个基础饲粮中钾含量为6 619~8 144 mg/kg,均可满足猪、鸡的钾营养需要量。由此可见,我国同一种类不同饲料原料中钾含量差异较大,不同地域同一饲料原料中钾含量差异明显,各地猪、鸡常用基础饲粮中钾含量可满足畜禽需求。

  • 王京, 梁海军, 李复煌, 薛敏, 王杰, 陈玉艳, 张博, 艾静, 杨雨鑫, 谷旭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1): 682-7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010—2021年间我国饲料产品及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及变化情况,探究AFB1易感畜禽饲料种类、饲料类型及主要污染区域和气候类型,并揭示饲料卫生标准关于AFB1限量标准更新后对饲料产品与饲料原料AFB1污染防控的影响。本研究涉及样品的采样年份从2010年到2021年,覆盖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共27 929份样本,依据不同饲料卫生标准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半定量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法)对AFB1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测定年份、畜禽饲料种类、饲料类型与生态区域的分类分析。结果显示: 1)0.744%样本AFB1含量高于限量标准,61.330%样本未检出AFB1。2)除去无精确值的样本后,剩余实测值样本AFB1含量的平均数为2.90 μg/kg,中位数为5.49 μg/kg。3)华东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AFB1主要污染地区及气候类型,水产动物配合饲料、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为AFB1易感饲料类型。4)2017年后AFB1含量平均数较2017年前呈显著上升(P<0.05),2017年新饲料卫生标准更新完善后,超标样本的检出量呈现下降趋势,饲料卫生标准的更新对宠物饲料及精料补充料存在显著影响(P<0.05);此外,需对华东地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AFB1感染防治情况进行持续关注。以上结果表明,AFB1主要存在于易受高温、干旱胁迫的南方及西北地区,主要感染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等玉米含量丰富的饲料。本研究可为在后续实际生产中对AFB1的重点感染饲料类型及区域采取相应的防控与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