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毒血症是妊娠后期导致多胎(双羔及以上)母羊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多因素引起的葡萄糖和脂肪代谢障碍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低血糖、高酮血症及神经功能障碍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妊娠后期多胎母羊因胎儿能量消耗剧增,葡萄糖供给不足,迫使母体脂肪动员过度,产生大量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等),引发高酮血症,其核心发病原因是母体营养摄入不足(尤其是易发酵碳水化合物缺乏)与胎儿快速生长所需能量激增的矛盾,导致机体能量负平衡。本文从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发病机制、分子调控机制及营养防控措施等方面系统的解析了母羊妊娠毒血症,以期为肉羊实际生产中妊娠毒血症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一种必需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在动物机体的神经发育和免疫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母体健康、胎儿发育及子代早期生长至关重要。妊娠期母体摄入的DHA主要以游离脂肪酸或脂蛋白的形式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胎盘和乳腺中,通过胎盘和乳汁传递给子代。此外,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调节母体自身代谢、免疫功能和营养物质吸收效率等方式,间接促进DHA在母仔间的传递。为明确DHA在母仔传递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DHA在母仔间的传递路径及机制,为研究母仔一体化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我国饲料粮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饲料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推进玉米和豆粕的减量替代是保障饲料粮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径,超期储存稻谷的饲料化利用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然而,当前针对超期储存粮食营养价值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仍较为匮乏。本文聚焦稻谷在储存过程中品质与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系统分析了物理因素(温度、湿度、水分)、化学因素(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及生物因素(害虫、霉菌)对其劣变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干燥加工工艺对稻谷营养物质保留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温(≤20 ℃)、低湿(相对湿度≤65%)及适度水分(≤13%)的储存环境可显著延缓脂肪酸氧化和蛋白质变性;气调储粮技术(如充氮降氧)能有效抑制霉菌生长并减少营养物质损失;而超期储存稻谷经脱壳加工与抗氧化剂处理后,可替代玉米用于畜禽饲粮且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本文旨在为超期储存稻谷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推动饲料粮供给结构的优化与粮食减损目标的实现。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能量和赖氨酸水平对荣昌哺乳母猪繁殖性能及血清生化、激素、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72头体况和胎次相近的荣昌母猪,随机分成9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采用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饲粮净能(NE)水平分别为9.48、10.21和10.94 MJ/kg,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SID Lys)水平分别为0.65%、0.75%和0.85%。试验从母猪分娩开始,到仔猪断奶结束,共28 d。结果表明:1)饲粮净能水平对母猪发情间隔和背膘损失有显著影响(P<0.05),10.21和10.94 MJ/kg净能组母猪发情间隔和背膘损失显著低于9.48 MJ/kg净能组(P<0.05)。饲粮净能水平为10.21 MJ/kg、SID Lys水平为0.85%时,仔猪平均日增重、仔猪断奶存活率和母猪泌乳量最高,母猪发情间隔和背膘损失最小。2)饲粮净能和SID Lys水平对母猪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10.94 MJ/kg净能组血清TP含量显著高于9.48 MJ/kg净能组(P<0.05),10.94 MJ/kg净能组血清ALB含量显著高于9.48和10.21 MJ/kg净能组(P<0.05),0.85% SID Lys组血清TP和ALB含量显著高于0.65%和0.75% SID Lys组(P<0.05)。3)饲粮NE和SID Lys水平对母猪血清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10.94 MJ/kg净能组血清IGF-Ⅰ含量显著高于9.48和10.21 MJ/kg净能组(P<0.05),0.85% SID Lys组血清IGF-Ⅰ含量显著高于0.65%和0.75% SID Lys组(P<0.05)。4)饲粮净能水平对母猪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有影响显著(P<0.05),10.94 MJ/kg净能组血清T-AOC和IgM含量显著高于9.48和10.21 MJ/kg净能组(P<0.05),10.21 MJ/kg净能组血清IgA和IgG含量显著高于9.48 MJ/kg净能组(P<0.05)。饲粮SID Lys水平对母猪血清T-AOC有影响显著(P<0.05),0.85% SID Lys组血清T-AOC显著高于0.65%和0.75% SID Lys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荣昌母猪哺乳期饲粮净能和SID Lys适宜水平分别为10.21 MJ/kg和0.85%。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代谢产物及活菌复合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192头28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占1/2)。阴性对照组(NC组)饲喂基础饲粮,阳性对照组(PC组)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4 kg/t苯甲酸的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MZ1组)和2 kg/t复合制剂(MZ2组)的饲粮。试验期42 d,分为前期(第1~21天)和后期(第22~42天)2个阶段。结果表明:1)与NC组和PC组相比,MZ2组断奶仔猪第42天体重显著提高(P<0.05),第22~42天和第1~42天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与NC组相比,MZ2组各阶段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2)与NC组相比,MZ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NC组相比,MZ2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提高(P<0.05),空肠密封蛋白-1(claudin-1)和黏蛋白-2(mucin-2)以及回肠闭合蛋白(occludin)、claudin-1、黏蛋白-1(mucin-1)和mucin-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和回肠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 mRNA以及回肠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4)与NC组相比,MZ2组回肠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以及结肠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NC组和PC组相比,MZ2组回肠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特里斯孢菌属(Terrisporobacter)和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相对丰度以及结肠狭义梭菌属1、特里斯孢菌属和毛螺菌科ND3007群(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回肠和结肠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 kg/t丁酸梭菌代谢产物及活菌复合制剂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提高机体免疫和抗炎能力,并通过改善肠道形态、增强屏障功能以及调节短链脂肪酸和菌群组成促进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探究酶解豆粕现场调制湿拌饲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2种豆粕处理方式:浸泡和酶解)×2[2个豆粕添加水平:低(10%)和正常(15%)水平]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96头“杜长大”断奶仔猪[(24±2)日龄,平均体重(7.49±0.19)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4组分别在饲粮中添加10%浸泡豆粕(10%浸泡豆粕组)、10%酶解豆粕(10%酶解豆粕组)、15%浸泡豆粕(15%浸泡豆粕组)和15%酶解豆粕(15%酶解豆粕组),现场调制成湿拌料(料水比=1:1)饲喂。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浸泡豆粕相比,酶解豆粕中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棉子糖含量分别降低了81.60%、87.73%和44.19%,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11.24倍。2)与浸泡豆粕相比,饲粮中添加酶解豆粕有降低断奶仔猪第2周料重比(F/G)的趋势(P=0.05),有提高第3周平均日采食量(ADFI)的趋势(P=0.06),同时极显著提高第3周F/G(P<0.01),并极显著降低第3周腹泻指数(P<0.01)。试验第1周,与低豆粕水平组相比,正常豆粕水平组断奶仔猪末重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F/G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全期,与低豆粕水平组相比,正常豆粕水平组F/G显著降低(P<0.05)。2)与低豆粕水平组相比,正常豆粕水平组半胱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且粗蛋白质(P=0.08)和酪氨酸(P=0.05)表观消化率有提高趋势。3)与浸泡豆粕相比,饲粮中添加酶解豆粕有提高断奶仔猪回肠绒毛高度的趋势(P=0.07),极显著提高回肠绒隐比(P<0.01),同时有降低杯状细胞数量的趋势(P=0.05);同时,饲粮中添加酶解豆粕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结肠内容物丙酸、异丁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P<0.05或P<0.01)。4)豆粕处理方式和添加水平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断奶仔猪结肠内容物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分析表明,10%酶解豆粕组结肠内容物富集了7类微生物[梭菌纲UCG-014目(o_Clostridia_UCG-014)、肠杆菌目(o_Enterobacterales)、梭菌纲UCG-014科(f_Clostridia_UCG-014)、月形单胞菌科(f_Selenomonadaceae)、肠杆菌科(f_Enterobacteriaceae)、梭菌纲UCG-014属(g_Clostridia_UCG-014)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g_Escherichia-Shigella)],15%酶解豆粕组结肠内容物富集了1类微生物[瘤胃球菌属(g_Ruminococcus)]。综上所述,酶解豆粕现场调制湿拌饲喂可降低断奶仔猪保育后期腹泻指数,并提高采食量,同时改善肠道形态和菌群结构。
本试验旨在研究角豆荚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免疫功能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选择540头35日龄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平均体重:(10.30±0.17)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则分别用1.5%和3.0%的角豆荚粉等比例替换基础饲粮中的碎米,试验期为1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1.5%和3%角豆荚粉组的末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F/G)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2)相比对照组,1.5%角豆荚粉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钙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0%角豆荚粉组的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钙和总磷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1.5%和3.0%角豆荚粉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2(IL-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1.5%角豆荚粉组血清补体3(C3)、补体4(C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角豆荚粉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溶菌酶(LZ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1.5%和3.0%角豆荚粉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此外,3.0%角豆荚粉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3.0%角豆荚粉组粪便菌群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角豆荚粉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养分消化、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在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角豆荚粉的最佳添加量为3.0%。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甜菊糖苷对黄羽肉鸡肠道微生物和肌肉代谢物的影响。选择240只1日龄黄羽肉鸡母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和高剂量甜菊糖苷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0(L组)、800(M组)和1 000 mg/kg(H组)的甜菊糖苷。试验期84 d。通过16S rDNA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评估肠道微生物和鸡肉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甜菊糖苷改变了黄羽肉鸡盲肠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组相比,M组的盲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下降,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上升。此外,饲粮中添加甜菊糖苷影响了黄羽肉鸡胸肌代谢物含量,与C组相比,M组的胸肌连苯三酚、麦芽酚和肌苷含量降低,油酸和鳄梨炔醇-1-乙酸酯含量增加。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甜菊糖苷可改善黄羽肉鸡肠道菌群结构和肌肉代谢物含量,添加量以800 mg/kg为宜。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酵母菌及其复合菌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 tenella)感染肉鸡生长性能、炎症反应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3日龄爱拔益加(AA)雄性肉鸡360羽,随机分成8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正对照组(NC组)和负对照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磺胺类药物组(YW组)饲喂基础饲粮+4.00 g/kg磺胺类药物,枯草芽孢杆菌组(BS组)饲喂基础饲粮+0.50 g/kg枯草芽孢杆菌(1×108 CFU/kg),屎肠球菌组(EF组)饲喂基础饲粮+0.04 g/kg屎肠球菌(4×109 CFU/kg),酵母菌组(Yeast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g/kg酵母菌(1×109 CFU/kg),混合1组(Mix1组)饲喂基础饲粮+0.25 g/kg枯草芽孢杆菌(0.5×108 CFU/kg)+0.02 g/kg屎肠球菌(2×109 CFU/kg)+1.00 g/kg酵母菌(0.5×109 CFU/kg),混合2组(Mix2组)饲喂基础饲粮+0.50 g/kg枯草芽孢杆菌(1×108 CFU/kg)+0.04 g/kg屎肠球菌(4×109 CFU/kg)+2.00 g/kg酵母菌(1×109 CFU/kg)。14日龄时,PC组、YW组、BS组、EF组、Yeast组、Mix1组和Mix2组肉鸡每只灌服1 mL E. tenella孢子化卵囊,NC组肉鸡每只灌服1 mL灭菌磷酸盐缓冲液。试验鸡21日龄时结束试验。结果表明:1)与PC组相比,Mix1组和Mix2组21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PC组相比,EF组、Yeast组和Mix2组盲肠病变记分显著降低(P<0.05);BS组、EF组、Yeast组、Mix1组和Mix2组盲肠病变记分显著高于NC组和YW组(P<0.05)。3)与PC组相比,BS组、EF组、Yeast组、Mix1组和Mix2组盲肠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盲肠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Yeast组盲肠干扰素-γ(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与NC组、PC组和YW组相比,BS组和Mix2组盲肠紧密连接蛋白2(TJP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Mix2组盲肠连接黏附分子2(JAM2)和闭合蛋白(OCL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BS组、EF组和Mix1组盲肠闭锁小带蛋白-2(ZO-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BS组、EF组和Mix2组盲肠黏蛋白2(MUC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酵母菌及其复合菌可通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和调节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缓解E. tenella感染对肉鸡肠道造成的损伤,且Mix2组的作用效果较好。
本试验旨在研究辣木叶粉对宁都黄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20只体况良好的49日龄宁都黄鸡母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5组宁都黄鸡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2%、4%、6%和8%辣木叶粉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和8%的辣木叶粉显著降低了宁都黄鸡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辣木叶粉对宁都黄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免疫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和4%的辣木叶粉显著提高了宁都黄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而添加8%的辣木叶粉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辣木叶粉对宁都黄鸡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8%的辣木叶粉显著降低了空肠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和回肠脂肪酶活性(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和6%的辣木叶粉显著降低了宁都黄鸡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与甘油三酯含量(P<0.05),添加6%的辣木叶粉还显著降低了血清尿酸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的辣木叶粉对宁都黄鸡的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还可以提高宁都黄鸡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蛋白质利用及调节脂质代谢能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壳寡糖(COS)对热应激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选取144只雄性28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热应激组(HS组)和热应激COS添加组(HSC200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CON组肉鸡饲喂基础饲粮,鸡舍温度为(24±1) ℃,HS组肉鸡饲喂基础饲粮,HSC200组肉鸡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 COS,HS组和HSC200组肉鸡鸡舍温在08:00—18:00为(34±1) ℃,其余时间为(24±1) ℃,相对湿度均为65%~75%。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与CON相比,HS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显著上升(P<0.05)。相较于HS组,HSC200组F/G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HS组十二指肠与回肠绒毛高度(VH)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与空肠隐窝深度(CD)显著增加(P<0.05),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亦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HS组,HSC200组十二指肠与空肠CD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VH及其VH:CD均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HS组十二指肠脂肪酶(Lip)、空肠胰蛋白酶(Try)及Lip活性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HS组,HSC200组空肠Try、Lip活性显著增加(P<0.05)。4)与CON组相比,HS组十二指肠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GLT1)、转运小肽转运蛋白1(Pep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3(EAAT3),空肠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及回肠EA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HS组,HSC200组空肠GLU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5)与CON组相比,HS组十二指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空肠过氧化氢酶(CAT)、GSH-Px及回肠CAT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空肠和回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相较于HS组,HSC200组十二指肠、回肠CAT和GSH-Px及空肠GSH-Px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热应激降低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吸收功能,COS通过修复小肠形态结构,提高消化酶活性、营养转运载体蛋白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和增强肠道抗氧化能力,最终改善了热应激肉鸡的消化吸收功能和生长性能。
本研究采用2个试验(体外抑菌试验、动物饲养试验)比较了2个饲用益生菌制剂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性能及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体外抑菌试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DIZ),比较凝结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制性能差异。动物饲养试验:选择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公鸡36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金霉素组(AC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 g/t金霉素,凝结芽孢杆菌组(BC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106 CFU/g凝结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组(BS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106 CFU/g枯草芽孢杆菌。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凝结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均为中敏感(13.0 mm<DIZ≤16.0 mm)。另外,凝结芽孢杆菌对嗜酸乳杆菌的效果为不敏感(DIZ=7.8 mm),枯草芽孢杆菌对嗜酸乳杆菌的抑菌效果为低敏感(7.8 mm<DIZ≤13.0 mm)。2)各组之间各阶段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BS组1~42日龄死淘率为2.50%。3)与AC组相比,BC组21和42日龄盲肠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无显著差异(P>0.05);BC组21日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升高(P<0.05),空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C组相比,BS组21和42日龄盲肠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21日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降低(P<0.05),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与枯草芽孢杆菌相比,饲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可以改善肉鸡肠道健康,提高肉鸡成活率。
本试验旨在研究饮水中添加复合酸化剂对饮水pH、病源微生物及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发育的影响。选择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36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3组均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正常饮水,试验组在正常饮水中分别添加0.10%和0.15%复合酸化剂。试验期42 d,按照1~21日龄、22~42日龄2阶段饲养。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酸化剂能够降低饮水pH,减少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2)与对照组相比,饮水中添加0.15%复合酸化剂显著降低了1~21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22~42日龄料重比以及1~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P<0.05),对42日龄体重和1~42日龄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饮水中添加0.10%复合酸化剂显著降低了回肠胰蛋白酶活性(P<0.05)。4)饮水中添加复合酸化剂对肠道相对长度、相对重量及形态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饮水中添加复合酸化剂能减少饮水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在不影响出栏重的情况下,减少肉鸡采食量,降低料重比。本试验条件下,饮水中复合酸化剂的适宜添加量为0.15%。
本试验旨在探究嗜酸乳杆菌E、戊糖片球菌JQ-M3和植物乳杆菌FRT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免疫应激肉鸡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60只,随机分为5个组,即对照组、LPS组、LPS+LA组、LPS+PP组和LPS+LP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试验期21 d。1~7日龄期间,各组均饲喂基础饲粮;8~21日龄期间,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LPS+LA组、LPS+PP组和LPS+LP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6 CFU/g嗜酸乳杆菌E、戊糖片球菌JQ-M3和植物乳杆菌FRT4的试验饲粮。LPS组、LPS+LA组、LPS+PP组和LPS+LP组肉鸡于14、16和18日龄按0.5 mg/kg BW的剂量腹腔注射1 mL LPS溶液,对照组肉鸡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LPS+LA组、LPS+PP组和LPS+LP组血清中GSH-Px和CAT活性以及T-AOC显著升高(P<0.05),LPS+PP组和LPS+LP组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PP组和LPS+LP组血清中SOD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血清中LPS、总蛋白(TP)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尿素氮(UN)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8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LPS+LA组血清和空肠中TNF-α和IL-8含量显著降低(P<0.05),LPS+PP组血清中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与空肠中IL-1β和IL-8含量显著降低(P<0.05),LPS+LP组血清和空肠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UN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血清中D-乳酸(D-LA)含量和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LPS+LA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升高(P<0.05),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LPS+PP组和LPS+LP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106 CFU/g嗜酸乳杆菌E、戊糖片球菌JQ-M3或植物乳杆菌FRT4均能够增强LPS诱导的免疫应激肉鸡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改善肠道形态和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维持和保护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探讨桑白皮提取物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选取360只健康的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每组设6个重复,单个重复12只。5个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200、400、600、800 mg/kg桑白皮提取物。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水平桑白皮提取物对不同生长阶段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水平桑白皮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胸腺指数、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5),200 mg/kg组的脾脏指数及400、600 mg/kg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2)桑白皮提取物各组胸肌的硬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腿肌的红度(a*)值和腿肌的胶黏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600、800 mg/kg组胸肌的滴水损失与腿肌的黄度(b*)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0、800 mg/kg组腿肌的pH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胸肌的咀嚼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00、600 mg/kg组腿肌的硬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200、400、600 mg/kg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200和400 mg/kg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桑白皮提取物可促进白羽肉鸡免疫器官发育,改善肉品质,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本试验基于16S rRNA测序和代谢组学探究加味玉屏风散(JYD)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盲肠微生物菌群和代谢物的影响。选取1日龄白羽肉鸡3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TB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抗生素,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500(JYD-L组)、1 000(JYD-M组)和1 500 mg/kg(JYD-H组)的JYD。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JYD中共鉴定了268个化合物,包括糖类、糖苷类、有机酸类及黄酮类等多种化合物成分。2)与CON组相比,JYD-M组和JYD-H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JYD-H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JYD-M组和JYD-H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JYD-M组和JYD-H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JYD-L组和JYD-M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5)在属水平上,普拉梭属(Faecalibacterium)、毛螺菌科未分类属(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瘤胃球菌科未分类属(Ruminococcaceae_unclassified)、厚壁菌门未分类属(Firmicutes_unclassified)为优势物种。6)CON组、ATB组和JYD-H组差异代谢物以脂质、氨基酸和有机酸为主。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 500 mg/kg的JYD能够提高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维持盲肠微生物菌群的稳态,并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促进肠道健康。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K3(VK3)对爱拔益加(AA)肉鸡生长性能和血浆代谢组学的影响。选择360只平均体重为(45.00±0.50) g的1日龄AA肉鸡公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额外添加VK3),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0.5和4.0 mg/kg的VK3。预试期3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和4.0 mg/kg的VK3显著提高了肉鸡第22~42天和第1~42天的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饲粮中添加0.5 mg/kg的VK3显著降低了肉鸡第1~21天的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 mg/kg VK3改变了第14天和第42天血浆中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差异代谢物的类型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代谢物、碳水化合物及其代谢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甘油磷脂类、转运类蛋白等,极显著富集到ABC转运蛋白,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途径(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0.5 mg/kg VK3能够影响肉鸡血浆代谢物的代谢途径,改变血浆中差异代谢物的类型和含量,提高机体的综合代谢能力,从而提高肉鸡生长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齐墩果酸对高能低蛋白质饲粮诱导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26周龄、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健康海兰褐蛋鸡20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FLHS模型组饲喂高能低蛋白质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添加0.1%和0.2%齐墩果酸的高能低蛋白质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FLHS模型组蛋鸡产蛋率和日产蛋量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提高(P<0.05);与FLHS模型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产蛋率和日产蛋量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对照组肝细胞索清晰可见,无脂肪滴;FLHS模型组肝细胞脂肪空泡体积大、数量多;试验Ⅰ组和Ⅱ组肝细胞脂肪空泡体积减小,相对FLHS模型组有明显的恢复迹象。3)与FLHS模型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蛋鸡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白球比以及肌酐、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FLHS模型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蛋鸡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FLHS模型组蛋鸡肝脏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Toll样受体4(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与FLHS模型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肝脏NF-κB、iNOS、TLR4和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FLHS模型组蛋鸡血清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FLHS模型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清和肝脏T-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和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0.1%~0.2%齐墩果酸可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能低蛋白质饲粮诱导的产蛋高峰期海兰褐蛋鸡FLHS肝脏损伤,提升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改善其生产性能。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低蛋白质水平下不同氨基酸平衡模式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养分消化利用的影响,探究低蛋白质平衡氨基酸饲粮在蛋鸡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384只33周龄的健康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其中,对照组(CON组)饲粮粗蛋白质(CP)含量为15.91%并平衡4种氨基酸[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p)],氨基酸平衡模式为可消化赖氨酸(DLys):可消化蛋氨酸(DMet):可消化苏氨酸(DThr):可消化色氨酸(DTrp)=100:45:73:21(DLys含量为0.75%);低蛋白质1组(LPF组)饲粮CP含量为14.53%并平衡4种氨基酸(Lys+Met+Thr+Trp),氨基酸平衡模式为DLys:DMet:DThr:DTrp=100:45:73:21(DLys含量为0.75%);低蛋白质2组(LPS组)饲粮CP含量为14.58%并平衡8种氨基酸,氨基酸平衡模式为DLys:DMet:DThr:DTrp:可消化精氨酸(DArg):可消化亮氨酸(DLeu):可消化异亮氨酸(DIle):可消化缬氨酸(DVal)=100:45:73:21:126:177:97:90(DLys含量为0.75%);低蛋白质3组(LPH组)饲粮CP含量为13.05%并平衡8种氨基酸,氨基酸平衡模式为DLys:DMet:DThr:DTrp:DArg:DLeu:DIle:DVal=100:45:73:21:126:177:97:90(DLys含量为0.75%)。预试期为2周,正试期为20周。结果显示:1)与LPF组相比,LPS组的平均蛋重显著提高(P<0.05);与LPS组相比,LPH组的产蛋率和产蛋量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增加(P<0.05)。2)与LPF组相比,LPS组Ile的表观回肠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与LPS组相比,LPH组Thr、Val、Met、Ile、Leu的表观回肠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3)与LPS组相比,LPH组血清游离Val、Ile、Leu、苯丙氨酸(Phe)、Lys、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显著增加(P<0.05)。4)与CON组相比,LPF组空肠黏膜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LPF组相比,LPS组空肠黏膜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与LPS组相比,LPH组空肠黏膜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CP含量由15.91%降为14.58%时,平衡4种氨基酸即可维持蛋鸡的生产性能,平衡8种氨基酸则可改善蛋鸡的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提高生产性能;饲粮CP含量降到13.05%时,即使平衡8种氨基酸,仍会降低蛋鸡对养分的消化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抗菌肽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指标和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的影响。选取540只50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 mg/kg大豆抗菌肽(SP)和女贞子抗菌肽(FP)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产蛋率和平均蛋重极显著提高(P<0.01),料蛋比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蛋壳厚度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清尿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钙和磷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试验Ⅰ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Ⅱ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提高(P<0.01)。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10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提高(P<0.05)。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清孕酮和促黄体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钙表观代谢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粗灰分表观代谢率显著提高(P<0.05),钙和磷表观代谢率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SP和FP均可提高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提高生殖激素水平和部分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且FP效果优于SP。
本试验旨在研究花青素对伏马毒素B1(FB1)诱导的蛋鸡生产性能下降、氧化应激、免疫损伤以及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选取180只60周龄的大午金凤蛋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伏马毒素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2.67 mg/kg FB1)、缓解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2.67 mg/kg FB1和150 mg/kg花青素),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预试期14 d,正试期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马毒素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蛋重和产蛋率都有所降低,料蛋比有所升高;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2(IL-2)、鞘氨醇(Sph)含量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细胞严重坏死、淋巴细胞肿大;盲肠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伏马毒素组相比,缓解组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与平均蛋重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GSH-Px、SOD活性与IgG、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Sph含量与AST、ALT、GGT活性显著降低(P<0.05);淋巴细胞体积减小,肝细胞损伤症状减轻;盲肠中拟杆菌门与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FB1造成了蛋鸡生产性能下降、氧化应激、免疫功能下降和肝脏损伤,花青素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有效缓解了FB1所造成的蛋鸡肝脏损伤。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后生元对肉鸭血清抗氧化指标、肠道形态和菌群结构的影响及其抑制有害菌效果。选取192只体重相近的1日龄北京鸭,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后生元组饲喂基础饲粮+4 mL/kg植物乳杆菌后生元,纯菌组饲喂基础饲粮+4×109 CFU/kg植物乳杆菌纯菌,菌液组饲喂基础饲粮+4×109 CFU/kg植物乳杆菌菌液(后生元+益生菌)。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后生元组42日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菌液组42日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纯菌组和菌液组28日龄盲肠菌群ACE指数显著升高(P<0.05)。4)植物乳杆菌后生元对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细胞壁具有破坏作用。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后生元和菌液均可以提高肉鸭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组织形态,优化肠道菌群结构。植物乳杆菌后生元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C对种鹅繁殖性能、蛋品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540只221日龄扬州鹅,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鹅(15只母鹅,3只公鹅)。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维生素C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200、300和400 mg/kg维生素C的饲粮。预试期2周,正试期14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300和400 mg/kg维生素C添加组种鹅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200和300 mg/kg维生素C添加组种蛋的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显著提高(P<0.05),200、300和400 mg/kg维生素C添加组蛋壳重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种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100和400 mg/kg维生素C添加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维生素C可提高种鹅产蛋率和蛋品质,并提高免疫功能,以添加300~400 mg/kg为宜。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酵母培养物(YC)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选取60头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ON组)奶牛直接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g YC(未包被,YC组)、20 g过瘤胃YC(包被,COA组)、20 g YC+20 g过瘤胃YC(YC+COA组)。试验期9周。结果表明:1)添加不同处理方式的YC对奶牛生产性能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添加过瘤胃YC对奶牛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未包被YC能提高奶牛乳产量、饲料效率、乳蛋白产量和乳糖产量(P<0.05)。2)添加不同处理方式的YC对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YC组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3)添加不同处理方式的YC对瘤胃液中氨态氮(NH3-N)浓度、乙酸摩尔比例、戊酸摩尔比例、丁酸摩尔比例、异丁酸摩尔比例和异戊酸摩尔比例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对总挥发脂肪酸(TVFA)浓度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YC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COA组和CON组(P<0.05),YC+COA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而COA组与CON组和YC+COA组无显著差异(P>0.05)。4)添加不同处理方式的YC对血清总蛋白(TP)、葡萄糖(GLU)、尿素氮(UN)、白蛋白(ALB)、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虽然饲喂未包被YC不影响奶牛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但饲喂过瘤胃YC能显著提高血清GLU、UN含量、T-AOC和GSH-Px活性(P<0.05)。综上所述,添加未包被YC可以在不影响干物质采食量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瘤胃发酵,改善奶牛的生产性能;而添加经过包被处理的过瘤胃YC可以提高奶牛抗氧化状态,改善抗应激能力,促进奶牛健康。同时添加2种处理的YC能保证奶牛高产的同时,提高奶牛抗应激能力,因此是最佳的YC供给方式。
本研究旨在探究酵母培养物(YC)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微生物及代谢物的影响。选用泌乳天数、胎次、产奶量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YC),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YC(每头每天100 g),试验期35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YC显著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乳脂产量、乳糖产量、乳蛋白产量(P<0.05),显著降低了体细胞数(P<0.05);2)添加YC极显著提高了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1),显著提高血清中白蛋白、钙、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3)添加YC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4)添加YC极显著增加了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含量(P<0.01),显著提高了氨态氮、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的含量(P<0.05),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也有升高的趋势(P=0.051);5)添加YC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中UCG-002、毛螺菌科UCG-004、未分类硒单胞菌科、未分类WCHB1-41等的相对丰度(P<0.05);瘤胃代谢组学共鉴定出22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55个上调,69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于维生素B6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4个通路。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YC可以提高奶牛瘤胃特定细菌丰度,增加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蛋白和B族维生素等合成,改善瘤胃发酵效率并增强奶牛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泌乳后期奶牛的生产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料利用效率的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试验选用60头胎次[(2.00±0.22)胎)]、体重[(662.8±25.5) kg]和泌乳天数[(139.48±13.44) d]相近的泌乳中期高产荷斯坦奶牛,连续10 d记录其采食量和产奶量,通过平均干物质采食量与4%乳脂校正乳产量的比值计算饲料利用效率,将饲料利用效率最高的15头奶牛分为高饲料利用效率组(1.76±0.11),将饲料利用效率最低的15头奶牛分为低饲料利用效率组(1.28±0.17)。试验最后1 d采集瘤胃液。结果显示:1)高饲料利用效率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高饲料利用效率组奶牛乳产量、4%乳脂校正乳产量、能量校正乳产量、能量校正乳产量与干物质采食量的比值和4%乳脂校正乳产量与干物质采食量的比值显著高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P<0.05);虽然2组间奶牛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固形物含量、乳尿素氮含量和体细胞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高饲料利用效率组奶牛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乳糖产量显著高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P<0.05)。2)高饲料利用效率组奶牛的瘤胃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浓度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高饲料利用效率组奶牛瘤胃的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高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P<0.05),高饲料利用效率组奶牛丙酸摩尔比例显著高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P<0.05),乙酸的摩尔比例和乙酸/丙酸显著低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P<0.05)。3)不同饲料利用效率奶牛瘤胃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4)在细菌门水平上,2组间微生物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细菌属水平上,低饲料利用效率组Limivicinu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饲料利用效率组(P<0.05),在细菌种水平上,低饲料利用效率组普雷沃氏菌属sp002391185(Prevotella sp002391185)、NK4A136 sp900102065、UBA2897 sp002350105和琥珀酸弧菌属sp002473165(Succinivibrio sp002473165)等10个菌种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饲料利用效率组[线性判别分析(LDA)>2,P<0.05];在古菌门水平上,低饲料利用效率组奶牛甲烷杆菌门(Methanobacteriota)和甲烷杆菌门A(Methanobacteriota 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饲料利用效率组(P<0.05);在古菌属水平上,低饲料利用效率组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甲烷短杆菌属A(MethanobrevibacterA)和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饲料利用效率组(P<0.05);在古菌种水平上,低饲料利用效率组52个产甲烷菌种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饲料利用效率组(LDA>2,P<0.05)。综上所述,高饲料利用效率奶牛具有更优的瘤胃微生物组成和高效的丙酸发酵能力,且高饲料利用效率奶牛的产甲烷菌的相对丰度更低,减少甲烷产生的能量损失,能为奶牛提供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进而改善瘤胃发酵和生长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胍基乙酸和甜菜碱对育肥后期西门塔尔肉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胴体性状、抗氧化性能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健康、体况良好、体重在(503.32±4.43) kg的西门塔尔杂交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额外补充0.5 g/kg胍基乙酸+0.4 g/kg甜菜碱(Ⅰ组)、1.0 g/kg胍基乙酸+0.8 g/kg甜菜碱(Ⅱ组)、1.5 g/kg胍基乙酸+1.2 g/kg甜菜碱(Ⅲ组)。试验期74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Ⅲ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的背膘厚度显著降低(P<0.05);Ⅰ、Ⅱ、Ⅲ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的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氨态氮、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含量及乙丙比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育肥牛饲粮中添加1.0 g/kg胍基乙酸+0.8 g/kg甜菜碱,可以改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及瘤胃降解营养物质能力。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富有机硒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活菌对公牦牛血清代谢物的影响。试验通过藏猪源罗伊氏乳杆菌进行无机硒转化,制备成富有机硒罗伊氏乳杆菌活菌菌剂。然后,选取体重(106~191 kg)和年龄(12~24月龄)接近的公牦牛8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头。对照组牦牛饲草不喷洒富有机硒罗伊氏乳杆菌活菌菌剂,试验组牦牛每天每头将80 mL富有机硒罗伊氏乳杆菌活菌菌剂(含18.5 mg有机硒)喷洒于饲草进行补饲。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分离牦牛血清并进行广靶代谢分析。结果表明:1)本试验在公牦牛血清中共检测出1 475种物质,其中试验组血清中有34种代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有112种代谢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在上述差异代谢物中,不仅包括有利于牦牛生长的必需营养成分,如氨基酸、寡肽、脂肪酸、醇和植物源性生物碱等,还包括来源于饲草、消化道微生物和肝脏代谢中特殊产生的磷脂酰胆碱(16:0/2:0)、对甲酚硫酸、壬酸、1-(氨甲基)环己烷乙酸酯、贝那普利、薰衣草素、蕈状海鞘素G、双醋瑞因、球菌素、京尼平、氯苯那胺、双嘧啶、布林佐胺、尼司酮和利培酮等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活性成分。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公牦牛肌肉和内脏器官硒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补饲富有机硒罗伊氏乳杆菌活菌不仅有利于提高公牦牛消化代谢和饲草利用率,还可预防牦牛消化道疾病,同时富硒肉又提高了牦牛肉产品的附加值。
本研究旨在探究精粗分饲和颗粒型混合饲粮对断奶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颗粒型混合饲粮在断奶牦牛犊牛培育中的应用提供重要依据。选取10头体重[(57.90±2.93) kg]相近、健康的6月龄断奶母牦牛犊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5头牛。2组分别进行精粗分饲(SCF组)和颗粒型混合饲粮饲喂(PMD组)。试验期70 d,其中预试期8 d,正试期62 d。结果表明:1)SCF组和PMD组之间生长性能和腹泻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PMD组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SCF组(P<0.05),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SCF组(P<0.01)。2)PMD组的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高于SCF组(P<0.05)。3)PMD组的瘤胃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SCF组(P<0.05),瘤胃胃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SCF组(P<0.01)。4)SCF组的瘤胃厚壁菌门(Firmicutes)、F082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PMD组(P<0.05)。5)SCF组和PMD组主要的代谢通路有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综上所述,相比精粗分饲,饲喂颗粒型混合饲粮对断奶牦牛犊牛瘤胃功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提高了瘤胃主要消化酶活性,提高了养分表观消化率,更有利于促进断奶牦牛犊牛的生长发育。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中后期母羊饲粮中添加乳酸钙对其血清抗氧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重[(51.57±2.38) kg]相近的妊娠60 d且怀有3只羔羊的健康湖羊24只,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CK组)和乳酸钙组(CL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试验从妊娠第60天开始,持续到产后第20天。在妊娠第91~120天,CK组饲喂不含乳酸钙的常规基础饲粮,CL组饲喂添加0.44%乳酸钙的试验饲粮,其他时间2组均饲喂常规基础饲粮。结果显示:1)与CK组相比,CL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CK组相比,CL组钙、磷、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3)与CK组相比,CL组母羊妊娠第120天瘤胃液pH、氨态氮含量和乙酸/丙酸值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4)与CK组相比,CL组瘤胃细菌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P<0.05),髌骨细菌门、纤维杆菌门、理研菌科RC9肠道群、未分类F082、假丝酵母菌属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1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未分类梭菌纲UCG-014相对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所述,妊娠中后期补饲乳酸钙提高了母羊的抗氧化能力和瘤胃对氨态氮的利用能力,增加了钙、磷、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促进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的合成,这些改变可能与乳酸钙改善了妊娠中后期母羊瘤胃发酵模式和增加某些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关。
本试验旨在研究葛根素(PUE)对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48只体况良好、体重[(28.23±0.21) kg]相近的3月龄纯种湖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2%(0.02%PUE组)、0.04%(0.04%PUE组)和0.06%(0.06%PUE组)的葛根素(纯度≥98%)。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PUE有提高湖羊末重的趋势(P=0.062),且湖羊末重随PUE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变化(P<0.05);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湖羊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且湖羊ADG随PUE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变化(P<0.05),F/G随PUE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2)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湖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均显著升高(P<0.05),且各指标随PUE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线性升高(P<0.05)。3)各试验组湖羊器官指数与CON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湖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且0.04%PUE组湖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0.02%PUE组和0.06%PUE组(P<0.05)。5)饲粮中添加PUE显著影响湖羊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P<0.05),且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随PUE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变化(P<0.05),0.04%PUE组湖羊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ON组和0.02%PUE组(P<0.05),与0.06%PUE组差异不显著(P>0.05)。6)饲粮中添加PUE显著影响湖羊背最长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随着PUE添加量的增加,湖羊背最长肌T-AOC及SOD、CAT、GSH-Px活性均呈线性变化(P<0.05),且0.04%PUE组和0.06%PUE组湖羊背最长肌T-AOC及SOD、CAT活性均显著高于CON组和0.02%PUE组(P<0.05),0.06%PUE组湖羊背最长肌GSH-Px活性显著高于CON组和0.02%PUE组(P<0.05)。各组湖羊背最长肌丙二醛(MDA)含量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PUE可以有效提高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增加肉质嫩度、优化肉品质,增强背最长肌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0.04% PUE饲喂湖羊效果最佳。
本试验旨在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不同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对育肥滩羊瘤胃菌群的影响。选择150只体重[(25±2) kg]相近、体况健康的5月龄滩羊,随机分为10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各组分别饲喂以黑麦草、葵花头、芦苇草、3年生柠条、燕麦草以及黑麦草青贮、葵花头青贮、芦苇草青贮、3年生柠条青贮、燕麦草青贮为粗饲料来源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在CNCPS组分中,3年生柠条和3年生柠条青贮非蛋白氮(PA)和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芦苇草不可利用氮(PC)含量较高,且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C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2)在10种粗饲料中,燕麦草组滩羊瘤胃菌群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最高(44个),黑麦草青贮组最低(2个)。3)芦苇草组瘤胃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芦苇草组和芦苇草青贮组Ace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Chao1指数显著高于除葵花头青贮和3年生柠条青贮组外的其他组(P<0.05)。4)在门水平上,葵花头组、葵花头青贮组、3年生柠条组和3年生柠条青贮组瘤胃菌群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芦苇草组、芦苇青贮组和黑麦草青贮组瘤胃菌群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和乳杆菌属为优势菌属;此外,3年生柠条组韦荣氏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5)芦苇草组和芦苇草青贮组瘤胃菌群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聚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通路丰度较高。综上所述,粗饲料的纤维含量越高,滩羊瘤胃菌群群落丰富度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越高;而蛋白质含量越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越高。10种粗饲料中,3年生柠条和3年生柠条青贮营养价值较高;而芦苇草和芦苇草青贮纤维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促反刍作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丙酮酸肌酸(CrPyr)和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对热应激山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54只体况良好、体重[(22.61±0.47) kg]相近的4月龄努比亚黑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丙酮酸肌酸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400%的丙酮酸肌酸,γ-氨基丁酸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6%的包被γ-氨基丁酸。试验羊均饲养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丙酮酸肌酸组和γ-氨基丁酸组第31~60天的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丙酮酸肌酸组和γ-氨基丁酸组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氨态氮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异丁酸、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γ-氨基丁酸组瘤胃液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丙酮酸肌酸组和γ-氨基丁酸组瘤胃微生物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P<0.05);瘤胃微生物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丙酮酸肌酸组瘤胃微生物中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0.400%丙酮酸肌酸或0.016%包被γ-氨基丁酸均能提高热应激条件下山羊的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提高瘤胃液中部分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改变瘤胃微生物区系。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日龄饲喂代乳粉对蜀丰黑山羊羔羊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究适合的代乳粉饲喂日龄。选择健康的蜀丰黑山羊初生羔羊40只,平均体重公羔为(3.6±0.6) kg,母羔为(2.8±0.4)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公、母各5只),其中3个试验组分别在15、25、35日龄开始断奶,并饲喂代乳粉,对照组随母哺乳。试验期为60 d,期间对羔羊进行称重、体尺测量,试验第60天晨饲前采集血液、粪便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15日龄饲喂代乳粉显著降低了羔羊的60日龄体重和1~60日龄平均日增重(P<0.05),25和35日龄饲喂代乳粉对60日龄体重和1~60日龄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15日龄饲喂代乳粉显著升高了羔羊血清葡萄糖(GLU)、尿素氮(UN)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甲状腺素(T4)、胰岛素(INS)、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15和25日龄饲喂代乳粉降低了羔羊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综上所述,在35日龄开始给蜀丰黑山羊羔羊饲喂代乳粉,能获得接近随母哺乳的生长效果。
本试验对藏羊补饲矿物质舔砖,通过对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瘤胃发酵参数与微生物区系、血清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阐明补饲矿物质舔砖对藏羊机体产生的影响。选取体重[(28.29±2.42) kg]相近的5月龄藏羊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矿物质舔砖组(LB组),每组6只。CON组仅饲喂基础饲粮,LB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补饲矿物质舔砖[含有硫酸盐来源的铁(Fe)、锰(Mn)、铜(Cu)和锌(Zn)以及亚硒酸盐来源的硒(Se)]。试验期6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50 d。结果显示:1)LB组藏羊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CON组(P<0.05),料重比(F/G)显著低于CON组(P<0.05)。2)LB组瘤胃液挥发性脂肪中丙酸比例显著高于CON组(P<0.05),戊酸比例和乙丙比显著低于CON组(P<0.05)。3)LB组与CON组的瘤胃微生物组成在门和属水平上存在差异。与CON组相比,LB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降低。LB组有3种显著富集的标志物种——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和拟杆菌纲(Bacteroidia)。4)LB组藏羊血清中总胆固醇(TC)、尿素氮(UN)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同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显著高于CON组(P<0.05)。5)LB组藏羊血清中钙(Ca)、磷(P)、Fe、Zn、Mn和S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6)LB组藏羊的胴体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GR值显著低于LB组(P<0.05);CON组与LB组藏羊的各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补饲矿物质舔砖可以通过影响瘤胃发酵和血清指标有效改善藏羊的生长性能和矿物质营养状况,对于促进藏羊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平发酵小麦麸皮替代小麦麸皮对断奶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352只健康的32日龄断奶伊拉肉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使用发酵小麦麸皮分别替代基础饲粮中5%(Ⅰ组)、10%(Ⅱ组)、15%(Ⅲ组)的小麦麸皮。预试期3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组、Ⅱ组、Ⅲ组的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Ⅰ组、Ⅲ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Ⅰ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Ⅲ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Ⅲ组的半净膛重显著提高(P<0.05),Ⅲ组的全净膛重和小肠长度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Ⅲ组的空肠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Ⅰ组的十二指肠干扰素-γ含量显著提高(P<0.05),Ⅰ组和Ⅲ组的十二指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发酵小麦麸皮替代小麦麸皮可促进肉兔的生长发育,提高肠道抗氧化能力以及促进免疫调节。本试验中,饲粮中发酵小麦麸皮适宜替代量为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猫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氮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3岁成年健康中华田园猫21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猫。3组分别饲喂饲粮蛋白质水平为29.71%(LP组)、35.56%(MP组)和42.29%(HP组)的氨基酸平衡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HP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LP组(P<0.05)。2)HP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P组(P<0.05),MP组和HP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P组(P<0.05)。3)HP组的摄入氮显著高于MP组(P<0.05),且MP组显著高于LP组(P<0.05);HP组的氮沉积显著高于LP组(P<0.05)。4)MP组和HP组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P组(P<0.05);HP组的非必需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MP组(P<0.05),且MP组显著高于LP组(P<0.05)。5)MP组和HP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LP组(P<0.05),LP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MP组(P<0.05)。由此可见,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猫的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猫粗蛋白质、粗脂肪、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蛋白质水平为35.56%即可较好地满足猫的营养需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槲皮素对蛋鸡蛋黄卵磷脂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选取健康、产蛋率[(77.30±0.75)%]相近的54周龄峪口京粉8号蛋鸡21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鸡。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0、300、600和900 mg/kg槲皮素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0周。采用16S rDNA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槲皮素影响蛋黄卵磷脂沉积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槲皮素显著提高蛋鸡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600和900 mg/kg槲皮素均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血清和蛋黄总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提高蛋黄磷脂和卵磷脂含量(P<0.05);900 mg/kg槲皮素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2)槲皮素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蛋黄GSH-Px和CAT活性,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SOD和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肝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600和900 mg/kg槲皮素均显著提高血清T-AOC和GSH含量、肝脏GSH-Px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和蛋黄MDA含量(P<0.05);600 mg/kg槲皮素显著提高蛋黄T-AOC(P<0.05),900 mg/kg槲皮素显著提高蛋黄GSH含量和SOD活性(P<0.05);3)300和900 mg/kg槲皮素均显著提高空肠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P<0.05),600 mg/kg槲皮素显著提高空肠Simpson指数(P<0.05);槲皮素显著提高空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P<0.01);4)槲皮素显著上调血清5b-硫酸赛酚相对丰度(P<0.05),显著下调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15:0)和鞘磷脂(SM)(d18:0/16:1(9Z))相对丰度(P<0.05);600和900 mg/kg槲皮素均显著下调血清LysoPC (22:6(4Z,7Z,10Z,13Z,16Z,19Z))相对丰度(P<0.05);900 mg/kg槲皮素显著下调LysoPC (P-18:0)和L-棕榈酰肉碱相对丰度(P<0.05),显著上调血清牛磺胆酸相对丰度(P<0.05)。KEGG分析结果显示,甘油磷脂代谢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影响值最高。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槲皮素可通过调节空肠菌群平衡、甘油磷脂代谢和初级胆汁酸合成等代谢通路以及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来改善蛋鸡脂质代谢,从而促进蛋黄磷脂和卵磷脂沉积。SM(d18:0/16:1(9Z))、LysoPC(18:1)、5b-硫酸赛酚等代谢物显著影响蛋黄卵磷脂沉积,可作为槲皮素影响蛋鸡脂质代谢的生物标志物。
本试验旨在探究同浓度的荷斯坦奶牛乳源外泌体(Cow-Exo)和牦牛乳源外泌体(Yak-Exo)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治疗效果。从同体积的牦牛和荷斯坦奶牛乳样中分离出外泌体,以同浓度的Cow-Exo和Yak-Exo作用于LPS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MAC-T细胞)体外炎症反应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乳源外泌体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B)、免疫荧光(IF)法检测乳源外泌体与LPS联合作用对细胞炎性因子、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和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于从同体积牦牛和荷斯坦奶牛乳样中分离的外泌体,Yak-Exo中蛋白浓度显著高于Cow-Exo(P<0.05);2)MAC-T细胞对2种乳源外泌体的摄入量在24 h时显著大于6和12 h时(P<0.05);3)10 μg/mL LPS显著提高了MAC-T细胞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可用于建立炎症反应模型;4)Cow-Exo和Yak-Exo均可显著降低LPS诱导的MAC-T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p65/p65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和p65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同时显著降低MAC-T细胞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以及凋亡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2关联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P<0.05),并显著升高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且Yak-Exo的作用效果比Cow-Exo更显著(P<0.05)。综上所述,Yak-Exo和Cow-Exo均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的分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和凋亡因子的表达缓解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且Yak-Exo抵抗炎症反应的效果显著优于Cow-Exo。
本研究旨在探讨摄入氧化鱼油引发的氧化应激对大鼠肝脏的损伤,并评估丝兰多糖B(YPB)在缓解氧化鱼油引发的肝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选用32只健康、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雄性Wistar大鼠,经过3 d的适应期后,空腹称重并根据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YPB组,每组16只(n=16)。YPB组大鼠每日以20 mg/kg BW的剂量灌胃YPB,对照组大鼠每日灌胃等体积的双蒸水。试验第1~8天,所有大鼠均饲喂基础饲粮(含7%正常鱼油);从试验第9天开始,各组中随机选取8只大鼠改为饲喂氧化鱼油饲粮(含7%氧化鱼油),其余大鼠继续饲喂基础饲粮,持续饲喂至第26天。结果显示:氧化鱼油的摄入显著降低了大鼠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提高了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和尿素氮(UN)含量及肝脏中GPT和GOT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大鼠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活性及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SOD和GSH-Px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及肝脏中MDA、LPO和羰基化蛋白质(PC)含量(P<0.05);显著上调了肝脏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下调了肝脏中B细胞淋巴瘤-2(Bcl-2)的mRNA相对表达量、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Bcl-2/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的比值和磷酸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P-Nrf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比值(P<0.05)。在饲喂含氧化鱼油饲粮的大鼠中,灌服YPB显著降低了血清和肝脏中GPT和GOT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和肝脏中T-AOC及CAT、SOD和GSH-Px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中MDA和LPO含量及肝脏中MDA和PC含量(P<0.05);显著下调了肝脏中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上调了肝脏中Bcl-2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Bcl-2/Bax的比值(P<0.05)。综上可知,YPB可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鱼油饲粮诱导的大鼠肝脏氧化损伤,这一过程涉及到其调节了Bcl-2/Bax/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和Nrf2/Keap1抗氧化信号通路。
本试验旨在探究植物乳杆菌(LP)、布氏乳杆菌(LB)和糖蜜(MOL)3种添加剂单独及混合添加对抽穗期小黑麦青贮特性及体外降解率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K)、LP、LB、MOL、LP+LB、MOL+LP、MOL+LB和MOL+LP+LB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其中,LP和LB添加量为1×106 CFU/g FW,MOL添加量为鲜重的2%,置于室温下(25 ℃)发酵45 d,测定其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和体外降解率。结果表明:1)添加剂可以提高小黑麦青贮发酵品质,其中MOL单独或混合添加处理小黑麦青贮费氏评分显著高于CK、LP和LB处理(P<0.05)。2)与CK处理相比,除添加LB外,添加不同添加剂可显著提高小黑麦青贮中粗蛋白质含量(P<0.05);除MOL+LB处理外,MOL单独或混合添加可显著提高干物质含量(P<0.05);MOL单独或混合添加可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含量(P<0.05)。3)MOL单独或混合添加处理小黑麦青贮体外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CK和LB处理(P<0.05),MOL+LP+LB处理体外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显著高于CK、LP、LB和LP+LB处理(P<0.05)。4)主成分分析表明,LP、LB、MOL+LP、MOL+LB和MOL+LP+LB处理综合得分为正值,表明其青贮效果优于平均水平,综合得分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MOL+LP+LB>LP>MOL+LP>LB>MOL+LB。综上所述,使用添加剂可提高小黑麦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体外降解率,尤其以MOL+LP+LB混合添加效果最佳。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剂对羊草青贮品质的影响。选取植物乳杆菌(LP处理)、布氏乳杆菌(LB处理)、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混合菌(LPLB处理)、复合酶制剂(CE处理)作为添加剂对羊草进行为期60 d的青贮发酵,并设空白对照(CK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针对羊草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挥发性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发酵品质来看,LP与LPLB处理的pH较低,显著低于CE和CK处理(P<0.05);LPLB处理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LP处理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从营养成分来看,LPLB处理的粗蛋白质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LPLB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除LP处理外的其他处理(P<0.05)。从挥发性成分来看,LP与LPLB处理的芳香族成分、氨类、烷烃芳香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从微生物多样性来看,CK处理中存在多种有害菌,而且在BugBase表型预测下,CK处理的预测结果最为复杂,各添加剂处理的结果趋于相似。由此可见,针对羊草进行青贮时,选择植物乳杆菌或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混合菌作为添加剂能改善青贮品质。
本试验旨在探讨布氏乳杆菌对大豆(Glycine max)与青贮玉米(Zea mays)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混合青贮中大豆与青贮玉米的比例分别为10:0(S10)、7:3(SM73)、5:5(SM55)、3:7(SM37)、0:10(M10),在各混合比例下设置无添加剂(CK)和添加布氏乳杆菌(LB)2个处理,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青贮45 d后取样。结果显示:1)同一混合比例下,与CK处理相比,LB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以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降低,而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含量增加。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上升,DM和WSC含量呈上升趋势,CP、NDF和ADF含量呈下降趋势。2)各处理之间pH无显著差异(P>0.05);除大豆单贮处理(S10/CK、S10/LB处理)外,其他处理pH均低于4.0。同一混合比例下,与CK处理相比,添加布氏乳杆菌可以降低氨态氮(NH3-N)、乙酸(AA)和丙酸(PA)含量,提高乳酸(LA)含量。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上升,LA含量增加,AA、PA和NH3-N含量减少;在混合青贮处理中,以SM37/LB处理的发酵效果最好,其pH最低,LA含量最高,AA和NH3-N含量最低。3)在有氧暴露过程中,无论是添加还是不添加布氏乳杆菌,SM37处理的乳酸菌数量均高于SM73和SM55处理,而pH以及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均低于SM73和SM55处理,且添加布氏乳杆菌可以进一步降低pH,增加乳酸菌数量,减少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各处理的有氧稳定性表现均较好,以SM37/LB处理的表现最突出,有氧稳定时间达到192 h,比SM37/CK处理提高了48%。4)同一混合比例下,LB处理中24和48 h的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均高于CK处理。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上升,DMD、NDFD、ADFD不断提升。从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及瘤胃降解率综合来看,大豆与青贮玉米以3:7的比例混合并添加布氏乳杆菌时青贮效果最好。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GSPE)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率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和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组(GSPE组),2组的GSPE添加量分别为0、50 mg/g DM底物。每组设置10个重复。体外发酵24 h。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GSPE组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氨态氮(NH3-N)和甲烷(CH4)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在细菌中,GSPE组的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普雷沃氏菌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和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古菌中,GSPE组的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和未分类的嗜甲烷菌科(norank_f_Methanomethylophilaceae)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添加50 mg/g DM的GSPE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抑制甲烷短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从而降低CH4生成,为开发GSPE作为反刍动物甲烷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试验旨在比较分析饲料原料鱼粉及其替代物玉米蛋白粉、酶解玉米蛋白粉的理化特性。将鱼粉、玉米蛋白粉、酶解玉米蛋白粉均用高速万能粉碎机粉碎,过70目筛后进行营养成分、物理特性、水合特性、吸油性和乳化特性、起泡特性和黏度特性测定。每种原料样品重复测定3次。结果显示:鱼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以及吸油性、起泡性和气泡稳定性均显著高于玉米蛋白粉和酶解玉米蛋白粉(P<0.05);玉米蛋白粉的吸水性和与面粉混合后的黏度高且流动性好,但其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以及水溶性、蛋白质分散指数、乳化性、起泡性和气泡稳定性显著低于鱼粉和酶解玉米蛋白粉(P<0.05);酶解玉米蛋白粉的水溶性及蛋白质分散指数最高,但其流动性差,与面粉混合后的黏度低,且粗脂肪含量以及振实密度、吸油性、吸水性均显著低于鱼粉和玉米蛋白粉(P<0.05)。本研究揭示了鱼粉、玉米蛋白粉、酶解玉米蛋白粉这3种蛋白质原料的理化特性差异,并分析了其对饲料加工质量存在的潜在影响,可为玉米蛋白粉和酶解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在饲料加工中的合理应用及工艺参数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本试验旨在获得藏香猪粪便中益生特性优良的乳酸菌,为益生菌在发酵饲料中的应用奠定前期基础。试验采用MRS-碳酸钙(CaCO3)平板从藏香猪粪便中分离筛选乳酸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然后进行益生特性、安全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的综合评定。结果表明:1)共分离筛选出17株乳酸菌,其中11株为乳酸片球菌,5株为戊糖片球菌,1株为唾液乳杆菌。2)17株乳酸菌均在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2~48 h逐渐稳定,其中菌株TB2.1具有较强的生长繁殖能力;所有菌株在4~16 h的pH快速下降,最终稳定在4.8以下,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3)在pH为4.0时,菌株TB2.1长势最好,其次是菌株TB6.1、TB6.2、TB6.3、TB7和TB10.1;在2 g/L胆盐条件下,菌株TB6.3长势最好,其次是菌株TB6.2等10株乳酸菌。17株乳酸菌拥有良好的疏水性(表面疏水率均在90%以上)和自凝集力(自凝集均在50%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能力。4)17株乳酸菌均不溶血,均不存在毒力因子基因,对青霉素和红霉素中度敏感;菌株TB6.2、TB6.3、TB7、TB7.1和TB15.1对四环素中度敏感。5)菌株TB8的内切葡聚糖酶活性最高,为2.59 U/mL;TB2.1的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13和1.05 U/mL。综上所述,菌株TB2.1(唾液乳杆菌)和TB8(戊糖片球菌)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和纤维素酶活性,可作为发酵饲料的候选菌株。
本试验旨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适用于蒸汽爆破竹粉的复合酶,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其酶解条件进行优化,以期提高蒸汽爆破竹粉还原性糖含量并降低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试验首先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6种单酶中选出酶解蒸汽爆破竹粉后还原性糖含量较高的3种,并对这3种酶进行添加量的筛选,确定各酶适宜添加量。然后以还原性糖含量、纤维素降解率和半纤维素降解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加权法计算出酶解效果,以3种单酶的不同添加量为试验因素,设计L9(34)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探究复合酶的适宜添加量。最后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的酶解条件(时间、料水比、温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3种单酶酶解蒸汽爆破竹粉后还原性糖含量均提高了90%以上,酶解效果较好。2)正交试验结果得出复合酶适宜添加量为纤维素酶2.5%,β-葡萄糖苷酶2.0%,木聚糖酶1.2%,且3种酶的作用效果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3)复合酶在酶解时间74 h、料水比1:5 g/mL、温度46 ℃时,酶解效果最好,此时纤维素降解率为12.61%,半纤维素降解率为26.04%,还原性糖含量为176.41 mg/g,酶解效果为57.830 7,优化后酶解效果较优化前提高了20.96%。综上所述,本试验优化后的复合酶可以降低蒸汽爆破竹粉纤维组分含量,并提高还原性糖含量。
本试验采用响应面法对蒸汽爆破处理白酒糟的工艺参数(维压时间、汽爆压强、含水量)进行优化,并利用体外仿生消化系统对蒸汽爆破白酒糟进行营养价值评定。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考察维压时间(2、4、6、8、10 min)、汽爆压强(0.3、0.6、0.9、1.2、1.5 MPa)、含水量(30%、40%、50%、60%、70%)3个参数对白酒糟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的影响。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蒸汽爆破白酒糟的工艺参数。将单因素试验所得的最优条件设定为响应面设计的中心点,以维压时间、汽爆压强、含水量为试验因素,以NDF含量为响应值,建立响应值与3个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和响应面图,以确定蒸汽爆破白酒糟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维压时间和汽爆压强对白酒糟中NDF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含水量对白酒糟中NDF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响应面法得到的蒸汽爆破白酒糟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维压时间8 min、汽爆压强1.1 MPa、含水量60%,在此条件下,NDF含量降低了27.39%。蒸汽爆破后的白酒糟纤维结构受到破坏,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结果进一步表明,蒸汽爆破有效破坏了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结构,降低了结晶度,增加了纤维的无定形区及表面孔隙率;此外,蒸汽爆破还极显著降低了白酒糟中霉菌毒素含量(P<0.01)。体外仿生消化试验结果表明,蒸汽爆破使白酒糟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消化率极显著增加(P<0.01),总能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蒸汽爆破可显著改善白酒糟的营养价值并提高其饲用安全性。
本试验旨在基于INRA(2018)反刍动物饲喂体系评价3种粗饲料的营养价值,为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试验分别以小麦秸秆、花生秧和羊草3种粗饲料之一作为唯一纤维来源配制3种能量和粗蛋白质(CP)含量相近的半纯合饲粮。选择9只体重[(70.0±2.5) kg]接近、体况良好的波尔杂交公山羊,手术安装T型真胃瘘管,按3×3重复拉丁方试验设计分配试验羊和饲粮共进行3个饲喂周期试验,每期18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3 d。正试期每天采集试验羊真胃食糜和粪便样品用于测定养分的瘤胃降解率(RD)、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ATTD)和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合成量;并根据INRA(2018)体系的相关参数和公式,套算出3种粗饲料对应养分的RD、ATTD、肠道可消化蛋白质(PDI)、瘤胃未降解蛋白质(RUP)提供的肠道可消化蛋白质(PDIA)、MCP提供的肠道可消化蛋白质(PDIM)和瘤胃蛋白质平衡(RPB)等营养参数。结果表明:1)3种半纯合饲粮间养分的RD和ATTD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小麦秸饲粮干物质(DM)、有机物(OM)和总能(GE)的RD和ATTD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2种饲粮(P<0.05);花生秧饲粮和羊草饲粮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ATTD显著高于小麦秸饲粮(P<0.05)。2)羊草饲粮CP的RD和ATTD均显著高于小麦秸饲粮(P<0.05)。3种半纯合饲粮组间RUP肠道消化率和MCP肠道消化率以及PDIA和PDI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小麦秸饲粮组和花生秧饲粮组PDIM含量显著高于羊草饲粮组(P<0.05),3种粗饲料饲粮组RPB值均为负值。3)花生秧有机物消化率(OMd)、干物质消化率(DMD)和氮瘤胃有效降解率均最高,小麦秸较低;而羊草消化能(DE)、PDIA含量和RPB值最高,小麦秸最低;花生秧PDI含量最高,小麦秸次之,羊草最低。4)根据INRA(2018)模型2和半纯合饲粮套算法计算的3种粗饲料OMd、能量消化率(Ed)、DE、绵羊干物质自由采食量(VDMIm)数值趋势基本一致,但与利用INRA(2018)模型1所得结果差异明显。综上所述,羊草和花生秧中的纤维成分比小麦秸更易于降解,因此其DMD、OMd和DE明显高于小麦秸;在INRA(2018)体系中,3种粗饲料的RPB值均为负值,表明其瘤胃可降解蛋白质提供的氮均不足以满足该饲料OM通过瘤胃降解(或可发酵)合成MCP所需;INRA(2018)体系的模型2对3种粗饲料营养参数的预测值与本试验的体内试验套算值接近,但部分模型的准确性及其使用范围尚需更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