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2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5-11-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马露, 卜登攀, 高胜涛, 郭江, 权素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19-3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热应激不仅影响奶牛健康,同时影响奶牛泌乳性能和牛奶品质。乳蛋白作为影响牛奶品质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和产量受到基因、环境、内分泌激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而现有关于热应激对奶牛乳蛋白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相一致。因此,本文从热应激引起奶牛内分泌激素变化导致营养重分配的基因网络、乳蛋白合成的应答与转录调控机制改变层面,综述了其对奶牛乳腺酪蛋白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 黄博, 胡佳宇, 吴苗苗, 肖昊, 张军, 谭碧娥,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26-33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或肽的结构氨基酸之一。胃和小肠能吸收游离谷氨酸,结肠上皮细胞及结肠微生物也能利用肠腔内的谷氨酸。食物中的谷氨酸在胃肠道被大量代谢,为肠道完整性和功能维持提供了大量三磷酸腺苷(ATP),是胃肠道的主要能量来源。此外,谷氨酸是谷氨酰胺等其他氨基酸以及一些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发挥着营养、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应激等生理作用。本文综述谷氨酸在猪胃肠道的代谢机制及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 张亚男, 王晶, 武书庚, 张海军, 岳洪源, 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32-33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糖胺聚糖(GAGs)是鸡蛋壳有机组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形成蛋壳的超微结构,进而调控蛋壳品质,其分泌贯穿蛋壳形成的全过程。本文从GAGs的种类和生物活性、在蛋壳中的分布和对蛋壳超微结构的作用,及蛋壳中GAGs的调控等方面,简述了GAGs影响蛋壳品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蛋壳品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李光燃, 谭碧娥, 管桂萍,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38-33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转运系统A载体——钠离子依赖性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2(SNAT2)是近年发现的氨基酸转运感受体的典型代表,是体内主要的氮转运载体。SNAT2通过转运过程调节细胞内氨基酸浓度,进而调控细胞内氨基酸感受体的下游信号,发挥氨基酸转运载体和信号受体的双重功能,而成为近年氨基酸营养感应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SNAT2的分子特性、生物学特性、表达调控及其介导的氨基酸感应信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汤小朋, 方热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45-3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仔猪早期断奶是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关键技术之一。早期断奶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发挥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养殖场的设备利用率,同时还能减少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从而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早期断奶可能会因为环境及饮食成分的改变引发断奶应激,影响仔猪的生产性能及肠道健康。国内外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可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发育,提高胃肠道消化酶活性,提高免疫力,降低腹泻率。本文就EGF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做一综述,为EGF在仔猪饲粮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杨滨宇, 甘玲, 梅宏远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52-3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猪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肉产品,而且作为良好的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icroRNA(miRNA)是生物机体内重要的调控分子,鉴定猪miRNAs种类及挖掘miRNA对猪生产性能、激素分泌和疾病等的功能不仅有利于改善其肉品质和营养代谢功能,还有利于养殖业的发展。本文将从猪miRNAs的鉴定方法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熊平文, 刘兵, 陈娜娜, 何俊娜, 余东游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58-33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硫酸钠对蛋鸡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20周龄海兰白蛋鸡450只,随机分为5 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0.6%、1.5%、3.0%硫酸钠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硫酸钠可促进蛋鸡产蛋,其中以低剂量(0.3%和0.6%)组效果较佳,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硫酸钠对血浆和肝脏的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0.6%组相比,高剂量(1.5%和3.0%)组血浆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脏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3.0%组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肝脏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0.6%组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分别提高了30.51%和42.63%(P<0.01),0.6%组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与0.6%组相比,高剂量(1.5%和3.0%)组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及十二指肠的绒隐比极显著降低(P<0.01),3.0%组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极显著增加(P<0.01)。4)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0.3%和0.6%)组极显著降低了大肠杆菌数量(P<0.01),且以0.6%组效果最佳。与0.6%组相比,高剂量(1.5%和3.0%)组肠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本试验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0.3%~0.6%的硫酸钠能提高蛋鸡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形态和调节微生物菌群,且蛋鸡饲粮中硫酸钠适宜添加水平为0.6%。
  • 薛颖, 董晓芳, 佟建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66-33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无机及有机复合微量元素对蛋黄及排泄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选取990只22周龄的京红1号蛋鸡随机分为11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1组为对照组,2~6组(无机组)与7~11组(有机组)分别在饲粮中按NRC(1994)推荐需要量的25%、50%、75%、100%、125%添加不同水平的无机或有机复合微量元素,其中锰(Mn)、铁(Fe)、锌(Zn)、硒(Se)添加水平参照NRC(1994)蛋鸡营养需要标准,铜(Cu)添加水平参照NRC(1994)肉鸡营养需要标准。试验期24周。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125%无机组不同程度地提高蛋黄中Mn、Cu、Zn、Se的含量;75%、100%、125%无机组极显著增加排泄物中Mn、Cu、Zn、Se的含量(P<0.01)。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12周,50%有机组显著增加蛋黄中Cu、Zn、Se的含量(P<0.05);75%、100%、125%有机组不同程度地增加排泄物中Mn、Fe、Cu、Zn的含量。3)有机组蛋黄中Fe、Cu的含量不同程度地高于无机组;NRC推荐需要量的75%、125%添加水平下,无机组排泄物中Mn、Fe、Cu、Zn的含量不同程度地高于有机组。试验表明,产蛋期蛋鸡饲粮中无机及有机复合微量元素均以NRC推荐需要量的25%、50%添加能够保证蛋黄中微量元素含量不减少的同时避免排泄物中微量元素的排泄过量;与无机复合微量元素相比,有机微量元素能够增加蛋黄中Fe、Cu的含量,在NRC推荐需要量的75%、125%添加水平下降低排泄物中微量元素的排泄。
  • 初欢欢, 毕慧娟, 宋玉芹, 司倩倩, 王述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81-3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22~56日龄爱拔益加(AA)×罗曼肉杂鸡饲粮代谢能(ME)、粗蛋白质(CP)、蛋氨酸(Met)和赖氨酸(Lys)的适宜水平。选用健康22日龄 AA×罗曼肉杂鸡648只,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饲粮ME水平分别为12.12、12.54和12.96 MJ/kg;CP水平分别为18%、19%和20%;Met水平分别为0.40%、0.45%和0.50%;Lys水平分别为0.90%、1.00%和1.10%,共9种试验饲粮。主要测定不同营养水平饲粮对试验鸡生长性能、体成分、养分沉积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期34 d。结果表明:1)12.96 MJ/kg ME处理的料重比(F/G)显著低于12.12 MJ/kg ME处理(P<0.05);20%CP处理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高于19%和18%CP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0.50%Met处理的ADFI和F/G显著低于0.40%Met处理(P<0.05);1.00%Lys处理的ADG显著高于0.90%Lys处理(P<0.05)。2)饲粮ME水平对各体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18%CP处理的体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0%CP处理(P<0.05);0.45%Met处理的体Lys含量显著高于0.50%Met处理(P<0.05);1.10%Lys处理的体Lys含量极显著高于0.90%Lys处理(P<0.01),显著高于1.00%Lys处理(P<0.05)。3)12.96 MJ/kg ME处理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12.12 MJ/kg ME处理(P<0.05);18%CP处理的体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19%CP处理(P<0.05);0.40%和0.45%Met处理的体Met沉积率极显著高于0.50%Met处理(P<0.01)。4)饲粮ME、CP、Met和Lys水平对AA×罗曼肉杂鸡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6日龄AA×罗曼肉杂鸡饲粮ME、CP、Met和Lys适宜水平分别为12.81 MJ/kg、18.11%、0.46%和1.02%。
  • 于乐晓, 贾刚, 赵华, 陈小玲, 刘光芒, 李华, 王康宁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391-34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测定2~3周龄天府肉鸭的净能(NE)需要量。选取7日龄天府肉鸭300只,其中50只随机分为自由采食组和15%、25%、35%、45%限饲组,进行代谢试验,测定不同饲喂水平下饲粮的表观代谢能(AME)。另外250只用于饲养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试验开始前选取10只用于初始体成分的测定,其余240只随机分为5个组(同代谢试验)。14日龄时,从自由采食组选10只屠宰,测定试验中期试验鸭体成分;21日龄时,从每个组选10只屠宰,测定试验末期试验鸭体成分。根据自由采食组和限饲组饲粮的AME和试验鸭的生长性能、体成分,获得试验鸭在不同饲喂水平的产热量(HP)和代谢能摄入量(MEI),建立MEI和log10HP间的回归方程,外推到MEI为0时的HP即为维持净能需要量(NEm);根据自由采食组试验鸭在3个阶段的机体总能量(BE)和体重(BW),建立二者间的回归方程,方程的斜率为生长净能需要量(NEg)。结果如下:不同饲喂水平间,天府肉鸭的饲粮AME、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体脂肪、体蛋白、体能量、以脂肪形式沉积的能量(REf)、以蛋白质形式沉积的能量(REp)、MEI、沉积能(RE)和H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限饲组肉鸭的饲粮AME、F/G、体蛋白和体水分显著高于自由采食组(P<0.05),ADFI、ADG、体脂肪、体能量、REf、REp、MEI、RE和HP却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P<0.05)。2~3周龄天府肉鸭MEI和log10HP间的回归方程为:log10HP=2.76+0.000 1×MEI,BW与BE的回归方程为:BE=-768.87+10.71×BW。由此可见,2~3周龄天府肉鸭的NEm为577.03 kJ/(kg BW0.75·d),NEg为10.71 kJ/g,2~3周龄天府肉鸭NE需要量的析因模型为:NE=577.03BW0.75+10.71△W
  • 于观留, 刘纪园, 王叶, 蔡玉梅, 柴同杰, 高静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02-3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评估不同饲养卫生清洁状况下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建立家禽养殖环境微生物气溶胶标准提供参考。选用600只1日龄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平均分配到1个对照组(A组)和4个清洁卫生条件逐步变差的试验组(B、C、D、E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使用国际标准的Andersen-6级和AGI-30空气微生物采集器收集各组空气样品,检测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检测鸭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变化,评估其应激强度。与此相应地对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指标等进行检测与评定,分析微生物气溶胶对肉鸭机体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肉鸭舍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升高至气载需氧菌为2.96×105 CFU/m3、气载真菌为2.63×104 CFU/m3、气载革兰氏阴性菌为3.09×104 CFU/m3、气载内毒素为41.78×103 EU/m3时(D组),该组肉鸭的血清ACTH浓度、料重比、死淘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该组肉鸭的平均日增重、胸肌率、胸肌重、屠宰率、屠体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可见,微生物气溶胶可显著降低肉鸭的生产性能,气载需氧菌2.96×105 CFU/m3、气载真菌2.63×104 CFU/m3、气载革兰氏阴性菌3.09×104 CFU/m3、气载内毒素41.78×103 EU/m3可初步作为肉鸭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气溶胶上限标准。
  • 张肖, 王宝维, 岳斌, 葛文华, 张名爱, 马传兴, 孔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11-3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泛酸对5~16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营养物质利用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泛酸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用5周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20、40、80 mg/kg泛酸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1)采用不相关比较法进行分析,饲粮泛酸添加水平为21.17 mg/kg时平均日增重最大,饲粮泛酸添加水平为18.50 mg/kg时料重比最小。2)Ⅲ、Ⅳ组屠宰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腹脂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3)Ⅳ组肌肉亮度(L*)和红度(a*)值显著高于Ⅰ组(P<0.05),剪切力和滴水损失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0.05或P<0.01)。4)Ⅳ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氮利用率和沉积氮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粪便氮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5)Ⅳ组的尿酸、尿素氮、总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由此表明,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泛酸能够提高五龙鹅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营养物质利用率,降低腹脂率及尿酸、尿素氮、总胆固醇含量。建议5~16周龄鹅饲粮中泛酸添加水平为18.50~20.00 mg/kg。
  • 马传兴,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孔敏, 张肖, 隋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20-34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铁对5~16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以确定铁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用5周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40、60、80、100 mg/kg铁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 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铁有助于五龙鹅的生长,添加40~60 mg/kg的铁能极显著提高5~16周龄鹅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1),极显著降低料重比(P<0.01);通过二次曲线拟合,当饲粮铁添加水平为62.5 mg/kg时平均日增重最大;铁添加水平过高,生长性能下降。2)饲粮中铁添加水平为40~60 mg/kg时,屠宰率、半净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铁添加水平对腹脂率、胸肌率、腿肌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粮铁添加水平对鹅肉色度无显著影响(P>0.05),对鹅肉的剪切力、系水力、失水率和pH有增加趋势(P>0.05)。4)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铁能减少粪便中的氮,提高沉积氮,从而增加蛋白质的转化效率,并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营养物质利用率(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铁对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营养物质利用率有显著影响,建议5~16周龄五龙鹅饲粮中铁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2.7~62.5 mg/kg。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马健, 刘艳芳, 王雅晶, 曹志军, 李胜利, 余雄, 杨基, 雷小英, 马亚宾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29-34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牧场养殖经济效益,本文研究了饲粮中添加禾王草青贮或干草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45头健康荷斯坦奶牛,按产奶量、胎次和泌乳天数等相近原则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饲粮粗饲料由全株玉米青贮、羊草和苜蓿干草构成,试验Ⅰ组粗饲料由禾王草青贮、全株玉米青贮、羊草和苜蓿干草构成,试验Ⅱ组粗饲料由禾王草干草、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构成,3组饲粮营养水平相近。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能显著提高瘤胃液氨态氮含量和乙酸含量、乳蛋白率(P<0.05),对其他乳成分、干物质采食量(DMI)、产奶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每头牛每天多盈利1.19元。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能显著降低瘤胃液氨态氮含量(P<0.05),对乳成分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能提高奶牛的DMI和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每头牛每天多盈利2.07元。由此可知,用禾王草青贮代替适量全株玉米青贮或用禾王草干草代替部分苜蓿干草不会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同时会提高牧场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李弋, 周飘苹, 邱红, 候迎梅, 申屠基康,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38-3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以鱼粉、小麦蛋白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葡萄糖、蔗糖、糊精、土豆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平均体重为(7.06±0.48) g的大黄鱼幼鱼5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浮伐式网箱(1.5 m×1.5 m×2.0 m)中,每天饲喂2次。结果表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大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的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小麦淀粉、土豆淀粉和玉米淀粉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糊精、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糖原含量最高,肌糖原含量最低。土豆淀粉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但肝脏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结果得出,大黄鱼对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等结构复杂多糖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蔗糖和葡萄糖。
  • 李雪菲, 田丽霞, 牛津, 刘福佳, 刘永坚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48-3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57 d的养殖试验评估饲料脂肪水平对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共配制蛋白质水平为47%,脂肪水平分别为7.19%、9.17%、10.94%、13.04%和14.20%的5种等氮饲料,每种饲料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30尾美国红鱼[初始体重(19.88±0.26) g]。结果显示:7.19%组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3.04%、14.20%组(P<0.05),但3个低水平组(7.19%、9.17%、10.9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与之相反,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7.19%、9.17%组显著低于13.04%、14.20%组(P<0.05);此外,13.04%、14.20%组的脏体比、肠脂比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全鱼、肝脏的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持续上升,以7.19%组最低;而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则以9.17%组最高。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各组试验鱼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程度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综上所述,美国红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脂肪的推荐水平为7.19%~9.17%。
  • 金敏, 王猛强, 霍雅文, 黄文文, 候迎梅, 丁立云,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57-34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氨酸的需要量,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质49.5%,总能18.2 MJ/kg),饲料中蛋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25%、0.50%、0.75%、1.00%和1.25%,实测各饲料蛋氨酸含量分别为0.61%、0.77%、0.97%、1.18%、1.44%和1.64%。每种饲料饲喂60只蟹,设成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1.27±0.13) g的三疣梭子蟹20只,养殖于长方形塑料筐中。结果表明: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PV)、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有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由0.61%增加到0.97%时,WGR和SGR显著提高(P<0.05);当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由0.97%增加到1.44%时,WGR和SGR无显著差异(P>0.05);当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由1.44%增加到1.64%时,WGR和SGR反而显著下降(P<0.05)。三疣梭子蟹全蟹及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不受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肌肉氨基酸组成亦不受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以SGR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对饲料中蛋氨酸的需要量为1.07%(占饲料蛋白质的2.16%)。若考虑到晶体氨基酸在水中的溶失,则三疣梭子蟹幼蟹对饲料中蛋氨酸的需要量为0.96%,占饲料蛋白质的1.94%(以蛋氨酸在海水中浸泡60 min后的溶失率10.21%换算)。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刘公言, 孙超然, 尚随民, 吴振宇, 王春阳,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68-3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对3~5月龄生长獭兔消化代谢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用200只3月龄獭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10、20和40 mg/kg维生素B6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4 d。结果表明: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食入氮(P=0.004 5),显著影响可消化氮(P=0.034 4)和氮表观消化率(P=0.043 6),其中10和20 mg/kg组食入氮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可消化氮和氮表观消化率均在10 mg/kg组达到最大值,但与2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蛋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06 8),显著影响半胱氨酸(P=0.011 3)、谷氨酸(P=0.022 6)和丝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47 8),并均在20 mg/kg组达到最大值。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显著影响胰腺胰蛋白酶(P=0.035 4)和糜蛋白酶活性(P=0.043 2),并均在20 mg/kg组达到最高值。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P=0.014 3)和尿素氮含量(P=0.048 2),并分别在20 mg/kg组达到最高值和最低值。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04 5),显著影响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0.044 2)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48 1),并均在20 mg/kg组达到最高值,且血清丙二醛含量在20 mg/kg组达到最低值。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3~5月龄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的维生素B6添加水平为10~20 mg/kg。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马志远, 翁秀秀, 李飞, 李发弟, 王维民, 刘婷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78-34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选择湖羊小肠黏膜合适实时定量PCR的内参基因,本试验选用6只湖羊公羔,分别在42和84日龄各屠宰3只,研究候选内参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1(PGK1)、18S rRNA和β-肌动蛋白(ACTB)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发育过程中表达是否稳定。结果表明:4个候选基因都获得特异性扩增片段;在不同的小肠肠段黏膜中,PGK1和ACTB表达最稳定,在不同日龄4个候选基因表达都较稳定;ΔCt法和geNorm软件分析表明,ACTB表达最稳定。综上,利用实时定量PCR研究湖羊小肠黏膜的内参基因最佳选择为ACTB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原泽鸿, 黄选洋, 张克英, 丁雪梅, 曾秋凤, 白世平, 罗玉衡, 王建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85-34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蛋鸡配合饲料和鸡蛋中重金属元素污染对动物健康及畜产品安全造成危害,本文旨在评估四川省蛋鸡配合饲料和鸡蛋的重金属含量现状。采集四川省内14个大中型饲料公司和4个大型养殖场不同时期(18个产蛋高峰期、11个育雏育成期和6个产蛋前期)的蛋鸡配合饲料以及11个品牌的鸡蛋,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锰(Mn)、铜(Cu)、锌(Zn)、钒(V)、铬(Cr)、钴(Co)、镍(Ni)、砷(As)、硒(Se)、钼(Mo)、镉(Cd)、汞(Hg)和铅(Pb)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重金属的分布不均衡,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产蛋高峰期配合饲料中的Cr和育雏育成期中的Pb含量较高,分别为5.61和2.74 mg/kg,其平均Cr和Pb含量未超出限量标准(10和5 mg/kg),但部分来源饲料样品超出限量标准,超标率分别为11.1%和18.2%。饲料中的As、Cd、Hg均未超过我国《饲料卫生标准》限量;另外产蛋高峰期配合饲料中的V含量为1.74 mg/kg,最高检测值为5.2 mg/kg,超过了《Mineral Tolerance of Animals》中蛋鸡对V的耐受剂量(5 mg/kg),超标率为5.6%,但我国《饲料卫生标准》中并未规定其限量。本次抽样调查发现不同时期的蛋鸡配合饲料中重金属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鸡蛋样品中Pb、Hg、As、Cr、Cd等金属的含量未超过限量标准。综上所述:四川地区蛋鸡配合饲料和鸡蛋中的重金属含量随厂家和品牌的不同含量差异较大,其中Cr和Pb含量在部分饲料公司中超标严重;此外,具有潜在危险的重金属V在蛋鸡配合饲料中含量较高,且国内没有限量标准,应引起重视。
  • 饲料资源开发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 李彦品, 王志跃, 杨海明, 张芬芬, 张得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495-35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定木薯渣的营养价值及测定木薯渣在鹅中的代谢能和鹅对其营养物质利用率。选取健康、体重接近的60周龄扬州鹅公鹅18只,随机分为3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鹅。采用强饲法进行代谢试验,试验Ⅰ组强饲基础饲粮100 g,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强饲以木薯渣替代20%和40%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100 g。木薯渣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采用二元一次联立方程组法求得。结果表明:1)木薯渣中的总能(GE)以及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总磷(TP)、钙(Ca)的含量分别为15.49 MJ/kg、10.47%、1.73%、19.13%、56.12%、45.15%、0.17%、0.50%;木薯渣氨基酸(AA)含量相当丰富,尤其谷氨酸(Glu)的含量高达0.99%。2)木薯渣在鹅中的表观代谢能(AME)、真代谢能(TME)分别为3.73、5.08 MJ/kg;鹅对木薯渣中CP、CF、ADF、NDF、TP、Ca的利用率分别为30.01%、56.31%、77.62%、65.16%、12.58%、14.77%;鹅对木薯渣中AA利用率相对低些,其中精氨酸(Arg)、脯氨酸(Pro)、Glu、半胱氨酸(Cys)、苏氨酸(Thr)、天冬氨酸(Asp)的利用率分别为72.15%、60.80%、58.40%、52.41%、50.04%、48.88%。由此可见,木薯渣纤维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可用作鹅饲粮,且鹅对其纤维利用效果较理想。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李建功, 陈代文, 余冰, 何军, 毛湘冰, 虞洁, 郑萍, 王曲圆, 王慧芬, 曾珠, 罗钧秋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01-35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及其吸附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空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72头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仔猪。这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吸附剂组(基础饲粮+0.25%吸附剂)、AFB1组(霉变玉米饲粮,AFB1预期含量为300 μg/kg)和AFB1+吸附剂组(霉变玉米饲粮+0.25%吸附剂),试验期35 d,于试验第22~28天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B1饲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饲粮粗蛋白质、粗灰分、消化能、钙和磷表观消化率及空肠黏膜消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AFB1组肝脏出现明显的肝索紊乱,肝细胞中有不规则空泡和颗粒变性。AFB1饲粮添加吸附剂后能降低肝脏病变程度和提高空肠黏膜寡肽酶活性,降低了空肠黏膜二糖酶活性,但是差异均不显著(P>0.05);AFB1和吸附剂对饲粮钙的表观消化率和空肠黏膜氨肽酶活性有交互作用的趋势(P=0.05)。由此可见,含300 μg/kg AFB1的饲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空肠消化吸收功能无显著影响,但对肝脏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霉变玉米饲粮中添加0.25%吸附剂对仔猪生长性能和空肠消化吸收功能无显著影响,对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对空肠黏膜消化酶活性有负面影响。
  • 赵旭, 沈一茹, 陈杰,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09-35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种类的酸化剂对肉鸡肠道发育、消化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的爱拔益加肉公鸡840只,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余6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吸附磷酸(PA)、微囊化磷酸(CPA)、吸附磷酸乳酸(PLA)、富马酸(FUA)、甲酸(FA)和柠檬酸(CA)的试验饲粮,氢离子(H+)浓度均为9.18 mmol/kg。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PA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小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P<0.05)。2)饲粮中添加CPA显著增加了21和42日龄肉鸡小肠糜蛋白酶活性(P<0.05)。3)饲粮中添加PLA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小肠胰蛋白酶活性(P<0.05)。4)饲粮中添加FUA显著增加了42日龄肉鸡小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盲肠大肠杆菌数量(P<0.05)。5)饲粮中添加FA显著增加了21和42日龄肉鸡小肠胰蛋白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盲肠大肠杆菌数量(P<0.05)。6)饲粮中添加CA显著增加了21和42日龄肉鸡小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盲肠大肠杆菌数量(P<0.05)。由此可见,PA、CPA和PLA均可不同程度增强肉鸡小肠消化酶活性,而FUA、FA和CA则均具有改善肉鸡肠道消化酶活性和降低有害微生物数量的功能。
  • 李可, 罗建杰, 孟昆, 姚斌, 刘国华, 郑爱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16-35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对肉鸡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饲养试验选取1日龄的肉公鸡432只,分成4个组,组1饲喂基础饲粮,组2饲喂基础饲粮+地衣芽孢杆菌(≥4×106 CFU/g饲粮),组3饲喂基础饲粮+屎肠球菌(≥106 CFU/g饲粮),组4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106 CFU/g饲粮)。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肉鸡肠道内细菌16S rDNA V3区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对肠道菌群数量进行定量分析。PCR-DGGE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地衣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肉鸡回肠、空肠及盲肠样品PCR-DGGE指纹图谱的条带数,其中屎肠球菌处理后回肠、空肠样品PCR-DGGE指纹图谱的条带数显著增加(P<0.05),其余样品PCR-DGGE指纹图谱的条带数无显著变化(P>0.05)。由PCR-DGGE指纹图谱条带明亮度可知:屎肠球菌在回肠食糜中发生了生长繁殖,且促进了乳杆菌生长;地衣芽孢杆菌的添加促进了乳杆菌的生长繁殖,与其产生了协同作用,而抑制了粪肠球菌(C. eutactus)和梭菌(C. irregulare)的生长,二者相互竞争;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促进了L. aviaries在空肠及L. versmoldensis在回肠食糜中的生长繁殖,其作用效果比较专一。qPCR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组空肠、回肠及盲肠细菌的菌群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5倍、1.0倍和1.3倍;屎肠球菌组空肠、回肠及盲肠细菌的菌群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4.0倍、6.0倍及0.6倍;丁酸梭菌组空肠、回肠及盲肠细菌的菌群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倍、3.5倍及0.5倍。该研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不同程度改变了肉鸡肠道的菌群结构。
  • 武玉珺, 曹丙健, 杨家昶, 汤善龙, 李恩凯, 宁冬, 胡希怡, 宋志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27-35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粱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爱拔益加(AA)肉仔鸡生长性能、表观代谢能、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日龄AA肉仔鸡1 20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1~21日龄含8%高粱,22~35日龄含15%高粱),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不同高粱专用酶组合(复合酶制剂A、B、C、D和E)的基础饲粮,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酶制剂B能显著提高肉仔鸡的平均体重(P<0.05),显著提高肉仔鸡的欧洲综合指数(EPI)(P<0.05),改善了肉仔鸡的成活率和料重比(P>0.05),提高了饲粮表观代谢能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5);各复合酶制剂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高粱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能改善肉仔鸡的生长性能;结合复合酶的酶谱表明,复配高粱酶制剂时应该考虑提高果胶酶和蛋白酶的配比。
  • 宋小珍, 符运斌, 黄涛, 瞿明仁, 陈玉敏, 杨食堂, 杨建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34-3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金银花提取物对夏季高温条件下饲养的肉牛抗氧化指标和骨骼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10头健康的锦江黄牛未去势公牛[(360±20) kg],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金银花组,每组5头。试验牛均饲喂于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金银花组在肉牛精料中添加0.2%的金银花提取物,试验为期60 d。结果显示:1)夏季高温环境下,牛舍平均温湿指数高于79,肉牛处于热应激状态。2)与对照组比较,金银花组的试验牛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变化(P>0.05)。3)与对照组比较,金银花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肌酸激酶(CK)活性降低了105.09%(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4)金银花组骨骼肌中T-AOC比对照组增强了59.74%(P<0.05),骨骼肌肌节长度增加了13.16%(P<0.05);对照组骨骼肌肌纤维结构受损,出现肿胀变形,但金银花组肉牛骨骼肌肌纤维未出现肿胀。以上结果表明,夏季高温高湿环境可诱发肉牛热应激反应,添加0.2%金银花提取物可改善肉牛抗氧化功能,促进热应激肉牛骨骼肌纤维结构损伤的修复。
  • 田雨, 杨榛, 韩兆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41-35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甜菜碱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添加0、1.2、3.6 mg甜菜碱于45 mL瘤胃发酵液和300 mg奶牛全混合日粮中进行发酵,于3、6、12、18和24 h读取产气量,并测定6、12、和24 h的pH,干物质降解率,氨氮、挥发性脂肪酸、乳酸和菌体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在各时间点试验组的产气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Ⅱ组在3和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随着发酵时间延续,发酵液的pH逐渐减小,且在6 h试验Ⅱ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干物质降解率和菌体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6 h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组在12 h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发酵液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在6 h,试验Ⅱ组的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2 h,试验组的异丁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戊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添加1.2和3.6 mg的甜菜碱可以降低瘤胃体外发酵pH,提高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氨氮、菌体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呈现剂量依赖性。
  • 徐俊, 胡丽芳, 侯玉洁, 孙建勇, 赵国琦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49-35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牧草来源饲粮对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选用8头荷斯坦奶牛[体重(632±12) kg;泌乳天数(135±16) d],采用4×4拉丁方设计,每组2头。分别以燕麦草、羊草、稻草和苜蓿为牧草来源,给奶牛饲喂以玉米青贮为基础、等能等氮且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非纤维型碳水化物(NFC)含量相同的4种饲粮;每期试验21 d,前14 d为预试期。结果表明:1)瘤胃中拟杆菌门、硬壁菌门、螺旋体门和纤维杆菌门为优势菌门;普雷沃氏菌属、丁酸弧菌属、纤维杆菌属和密螺旋体属为优势菌属。2)在属水平上,相同牧草饲喂的奶牛瘤胃液中细菌相似性更高,燕麦草组、稻草组和苜蓿组细菌的遗传距离更接近。3)在97%相似性水平下,4组共产生9 32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它们共享4 120个OTU,占瘤胃液细菌总OTU数目的44.16%。综合得出,当饲粮等能等氮且NDF和NFC含量相同时,不同牧草饲喂的奶牛瘤胃液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李玉丹, 杨保奎, 杨榛, 孙安权, 曹冬梅, 韩兆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58-35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化学形式微量元素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选择年龄、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2头,随机分为4组,即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20 g/d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的对照组、120 g/d无机微量元素的试验Ⅰ组、15 g/d有机微量元素+105 g/d DDGS的试验Ⅱ组和10 g/d有机微量元素+110 g/d DDGS的试验Ⅲ组,每组8头。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产奶量有下降的趋势,试验Ⅱ组和Ⅲ组产奶量有提高的趋势,试验组乳成分、干物质采食量和呼吸频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第30天,试验Ⅲ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第30天,试验Ⅲ组血清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P<0.05),硒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第60天钙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4)各组间奶牛血清激素、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试验条件下,热应激奶牛饲粮添加有机微量元素能够改善奶牛生产性能,提高奶牛血清抗氧化能力,血清IgG和锌、硒含量,并且呈剂量依赖。
  • 张俊智, 吕富, 郇志利, 刘庄鹏, 胡毅, 王萍, 谢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67-35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初始体重(19.55±0.15) 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用膨化豆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含55%鱼粉)中0、12%、24%、36%和48%的鱼粉,配制膨化豆粕含量分别为0(对照)、9.3%、18.6%、28.0%和37.2%的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研究其对黄鳝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持续9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黄鳝100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膨化豆粕含量大于18.6%时,黄鳝的增重率,机体粗脂肪含量,血清葡萄糖含量,肠道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及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显著下降(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当膨化豆粕含量达到37.2%时,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随着饲料中膨化豆粕含量的升高, 肠道胰蛋白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谷草转氨酶活力呈下降趋势,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以膨化豆粕替代鱼粉,黄鳝配合饲料中膨化豆粕的含量以不超过18.6%为宜。
  • 孙育平, 黄燕华, 曹俊明, 王国霞, 胡俊茹, 陈冰, 何飞, 裘金木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77-35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罗非鱼对南方糙米、次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和木薯淀粉6种碳水化合物原料中总能、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淀粉及总糖的表观消化率。选取初始体均重为(35.05±0.62) g的健康吉富罗非鱼42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配制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原料组成的试验饲料,采用三氧化二钇(Y2O3)为指示剂。对照组鱼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鱼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各组投喂相应饲料1周后,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待测总能、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淀粉及总糖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6种碳水化合物原料中总能、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淀粉及总糖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3.89%~90.85%、31.50%~88.01%、7.73%~64.37%、95.74%~114.38%、97.63%~111.51%和21.49%~79.73%。6种碳水化合物原料中,玉米淀粉中总能、干物质、粗蛋白质、淀粉及总糖的表观消化率最高,其次是南方糙米,而马铃薯淀粉最低。玉米淀粉与南方糙米之间的干物质、淀粉及总糖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6种试验饲料与6种碳水化合物原料中总能、干物质、粗蛋白质、淀粉及总糖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以玉米淀粉和南方糙米较高,以甘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较低。由此可见,罗非鱼对不同来源的碳水化合物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不同。本试验条件下,罗非鱼对玉米淀粉和南方糙米的利用效果较好,可作为罗非鱼优质的碳水化合物源适量添加以降低饲料成本。而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由于其可利用性淀粉及总糖较少,导致表观消化率低,不适宜在罗非鱼饲料配制中大量添加。
  • 韩光明, 张家宏, 寇祥明, 毕建花, 徐荣, 朱凌宇, 王守红, 王桂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87-35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通过探讨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确定胭脂鱼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水平。试验设计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和3个脂肪水平(6%、8%和10%),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6.40±0.02) g的胭脂鱼幼鱼8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3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放养胭脂鱼幼鱼30尾。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二者对上述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5%蛋白质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40%和45%蛋白质组(P<0.05),而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6%脂肪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8%和10%脂肪组(P<0.05),6%和8%脂肪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0%脂肪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则与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提高到40%时,全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全鱼粗脂肪含量越高,全鱼水分含量则相反。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全鱼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必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P<0.05),饲料中脂肪水平仅显著影响全鱼精氨酸含量(P<0.05)。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全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仅观察到全鱼饱和脂肪酸中的C14:0和C18:0含量有一定的变化。由结果可知,胭脂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6%~8%。
  • 马霞, 陈效儒, 潘瑜, 张璐, 金雄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597-36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木薯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面粉含量24%)中0(对照)、25%、50%、75%、100%的面粉,配制成木薯粉添加量分别为0、6%、12%、18%和24%的5种等氮(含40%粗蛋白质)膨化饲料。将400尾初重为(50.0±0.5) g的乌鳢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5组乌鳢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饲喂60 d后研究木薯粉替代不同比例面粉对乌鳢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肝脏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饲料系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75%和100%替代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以对照组最低,且显著低于100%替代组(P<0.05)。各组乌鳢的蛋白质效率及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木薯粉替代不同比例面粉对乌鳢血清总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照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乌鳢的肝体比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50%和75%替代组肝糖原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100%替代组肝糖原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逐渐升高,且对照组显著低于100%替代组(P>0.05),但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各组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木薯粉能够替代饲料中50%的面粉(木薯粉添加量为12%),而不会对乌鳢的生长性能及肝脏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但过高的替代比例(≥75%)会影响乌鳢的肝脏健康,进而阻碍鱼体的正常生长。
  • 林秀秀, 叶元土, 蔡春芳, 吴萍, 黄雨薇, 陈科全, 徐登辉, 彭侃, 罗其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604-3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丙二醛(MDA)对草鱼肠道、肝胰脏抗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以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通路为研究对象,选择初始体重(74.8±1.0)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pond),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4组草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以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61(B1组)、124(B2组)、185 mg/kg(B3组)MDA的试验饲料,在池塘网箱养殖72 d后,测定肠道、肝胰脏和血清中MDA和GSH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测定草鱼肠道、肝胰脏GSH/GSTs通路中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谷胱甘肽还原酶(GSR)、pi-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pi)、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1(MGSt1)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除B3组肝胰脏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其余试验组肠道、肝胰脏MDA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各试验组血清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除B1、B3组肠道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其余试验组肠道、肝胰脏GSH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B1、B2组血清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B2、B3组肠道及B1组肝胰脏GCLC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除B2组肠道GSR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外,其余试验组肠道和肝胰脏GSR表达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B2、B3组肠道及B3组肝胰脏GSTpi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B3组肠道MGST1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各试验组肝胰脏MGST1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 MDA引起草鱼肠道、肝胰脏GSH/GSTs通路抗氧化应激反应,且肠道和肝胰脏受MDA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 王卓, 孙伟丽, 樊燕燕, 孙皓然, 刘晗璐, 杨雅涵, 杨福,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613-3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果寡糖,旨在研究其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挑选体重相近的健康育成期雄性水貂,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0.6%和0.9%果聚糖的试验饲粮;Ⅴ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兽用土霉素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Ⅳ和Ⅴ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Ⅳ和Ⅴ组的末重分别提高了4.1%和3.6%,Ⅳ和Ⅴ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提高了5.0%。2)Ⅳ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Ⅰ、Ⅱ和Ⅴ组(P<0.05);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和脂肪消化率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3)Ⅳ组的食入氮显著高于Ⅰ和Ⅴ组(P<0.05);Ⅲ和Ⅳ组的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高于其他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Ⅲ、Ⅳ、Ⅴ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血清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以Ⅴ组最高,极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1),显著高于Ⅲ和Ⅳ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育成期水貂饲粮中添加0.9%的果聚糖具有替代150 mg/kg土霉素的效果。
  • 刘秀丽, 王玉玺, 李元恒, 许中军, 金龙, 侯勇跃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620-36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紫色达利菊(purple prairie clover,PPC)对肉牛瘤胃和大肠中大肠杆菌生长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缩合单宁(condensed tannins,CT)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机理。体外模拟肉牛瘤胃和大肠环境,以非致病性大肠杆菌ATCC 25922和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作为试验菌株,在分别以PPC和苜蓿(无CT,对照)为底物培养,在培养0、1.5、3.0、6.0、24.0 h测定菌落数;以大肠杆菌ATCC 25922为研究模型,分别以添加PPC的CT和红豆草的CT的菌悬液与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溶液混合,同时以无CT添加的菌悬液和双蒸水混合作为对照,分别在0、40、80、120、160 min时测定β-D-半乳糖苷酶水解产物邻-硝基苯酚的量,以判断细胞内膜通透性的变化;同时观测不同pH(5.3、6.8、7.4、8.0、9.0)和环境温度(4、22℃)对CT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苜蓿相比,PPC对瘤胃(6.0、24.0 h)和大肠中(1.5~24.0 h)的大肠杆菌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2)CT能够提高邻-硝基苯酚的量;与红豆草CT的作用规律有所不同,PPC的CT的作用会受到温度和pH的影响。结果提示,PPC在瘤胃及大肠环境下均具有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作用,其所含CT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机理部分与其增加细胞内膜的通透性有关,且细胞内膜通透性受到生长环境,如温度和pH的影响。
  • 王志军, 格根图, 高静, 朝鲁孟其其格, 王晓光, 贾玉山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628-36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沙打旺、高丹草、狼尾草和黑麦草间的组合效应。引入组合效应综合指数(MFAEI)以及饲养试验,以苜蓿、沙打旺2种豆科牧草和高丹草、狼尾草、黑麦草3种禾本科牧草为原料采用体外发酵的研究方法,对pH、产气量、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有机物体外降解率等指标进行3次重复测定,利用MFAEI对饲草进行优化组合和筛选。通过试验对比分析看出,将粗饲料进行合理搭配后,通过营养素间的互补,可显著提高粗饲料的整体发酵水平。结果表明:6种饲草配方的MFAEI从高到低依次为:B组> A组> C组> D组> F组> E组。依据MFAEI原理,从6种饲草组合筛选出2个最优组合:A组为苜蓿:沙打旺:狼尾草=40:40:20,MFAEI为1.13;B组为苜蓿:沙打旺:高丹草=40:40:20,MFAEI为1.21。
  • 张琳, 贠婷婷, 綦文涛, 李杰, 王永伟, 李爱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636-36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基于乳化凝胶化基础上制备的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对储藏、高温、胃液和肠液等胁迫作用的抵抗力。以未包被的菌粉为对照,高温热处理的方法为烘箱干热法,温度为110和130℃,各处理30、45和60 s;在配制好的模拟胃液和肠液中,各处理30、90和180 min。结果表明:1)常温条件下储存5个月,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和微囊化粪肠球菌的存活率比菌粉组分别高出34.63%和19.46%。2)微囊化过程提高了益生菌,尤其是粪肠球菌在110和130℃高温下的耐受性[与菌粉组差异显著(P<0.05)]。3)模拟胃液处理30 min后,与菌粉组相比,微囊化的布拉迪酵母菌和微囊化粪肠球菌存活率分别提高了59.18%和51.80%,处理180 min后,分别提高了57.76%和46.73%。4)模拟肠液处理180 min,与菌粉组相比,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和微囊化粪肠球菌的耐受力分别提高了26.89%和21.16%。5) 50 min时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和微囊化粪肠球菌的释放率分别可达71.74%和87.47%。综合得出,基于乳化凝胶化原理上的微胶囊技术可显著增强布拉迪酵母菌和粪肠球菌对储藏、高温、胃液和肠液等体内、外不良环境的抗性。同时,表现出了体内缓慢释放的特点。
  • 杨闻文, 付晓悦, 杨彪, 何玉鹏, 秦士贞, 郭艳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1): 3643-36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1.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吸收剂和玉米对马铃薯茎叶青贮特性和发酵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设7个组,其中对照组为马铃薯茎叶单独青贮,1~3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25%的米糠、玉米秸和小麦秸,4~6组分别在1~3组基础上添加4%的玉米,每个组5个重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2、3组均显著提高青贮料的感官品质评分(P<0.05),显著降低pH(P<0.05);1、2组显著提高乳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氨氮含量(P<0.05)。添加不同吸收剂和玉米对马铃薯茎叶青贮料的不同营养成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吸收剂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玉米,青贮品质进一步提高。无论是否添加玉米,均以米糠组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玉米秸组,最差是小麦秸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