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3-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杜瑞平, 张兴夫, 高民, 敖长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663-6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甘氨酸是一种传统氨基酸分类上的非必需氨基酸,参与了蛋白质和与许多重要的代谢有关的生理活性分子的合成,并且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抑制性神经递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移植、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关节炎、肿瘤和药物毒性等具有生理保护作用外,甘氨酸还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其准确机制尚没有完全阐明。本文从氨基酸与免疫的关系切入,综述了甘氨酸的基本特性、主要生理作用、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讨论了甘氨酸调节泌乳反刍动物乳腺炎的可能性,旨在为甘氨酸作为天然免疫调节剂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马燕芬, 宋利文, 高民, 王丽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671-6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常见的奶牛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证实,氧化应激成为困扰围产期奶牛生产中的一大问题,在诱发奶牛乳腺细胞破坏或功能障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主要是由于动物机体抗氧化功能降低导致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失衡所致,且持续的氧化应激可通过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来攻击细胞,干扰其正常代谢、增殖和分化,并可能进一步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形成瀑布式效应,造成乳腺细胞产生不可逆性损伤。且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是细胞对抗外源性刺激和氧化损伤的主要机制。本文主要综述了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与围产期奶牛乳房炎、机体氧化应激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于确保奶牛在围产期内能够维持机体健康、发挥正常的泌乳功能和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石惠宇, 闫素梅, 郭晓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677-6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动物机体由于旺盛的新陈代谢或在受到外界有害因素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一氧化氮(NO),进而损伤细胞中的蛋白质、类脂膜和DNA,引发细胞炎症并阻断细胞信号通路,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维生素A可以有效地调控NO的生成,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并清除自由基,预防细胞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发生。本文主要综述了维生素A对动物NO生成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对今后深入研究其调节机理、科学补充维生素A及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张鑫, 李方方, 朱宇旌, 郑丽莉, 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683-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黑皮质素受体4(MC4R)是G-蛋白耦联受体(GPCR),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肽类物质,在调控动物采食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C4R与阿黑皮质素原(POMC)分泌的α-促黑素(α-MSH)结合,激活下丘脑MC4R神经元的表达,从而抑制采食量。本文综述了MC4R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动物采食量调控中的作用机理,并阐述了影响MC4R活性的因素。
  • 巨晓军, 杨海明, 王志跃, 马尹鹏, 谢艳娟, 蔡中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691-6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卵黄免疫球蛋白又称卵黄抗体,是指蛋黄中存在的抗体,是母鸡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传递至鸡蛋卵黄并在鸡胚孵育过程中及孵育后对雏鸡起保护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对雏鸡早期生长发育作用突出。随着对卵黄免疫球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卵黄免疫球蛋白在家禽、猪和反刍动物上都有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卵黄免疫球蛋白在畜禽生产及疾病预防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 石宝石, 徐玲, 张小龙, 赖星, 刘亚娟, 唐志如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698-7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Wnt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体内,对动物机体各组织器官发育,如肝脏、肾脏、肠道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生素D是一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维生素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表明,VDR可以通过影响Wnt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影响肠道发育,本文就VDR对Wnt信号通路的影响、Wnt信号通路对肠道发育的调控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Wnt信号通路在肠道发育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 赵秀英, 杭苏琴, 朱伟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03-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钙敏感受体(CaSR)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C家族的成员,其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肾脏及骨组织中有广泛的分布,当与激动剂及变构调节剂结合后,激活下游相关信号通路,对于机体钙稳态的维持、细胞的增殖分化、免疫及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目前的研究报告主要来自于牛、人、鼠等,对家畜和其他动物的研究还较少,对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也不明确。为此,本文从CaSR的发现、结构、介导的信号活动及生理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CaSR调节动物生理活动的机制及发挥的生理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 杨杰, 杨奇慧, 谭北平, 董晓慧, 迟淑艳, 刘泓宇, 章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15-7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肌醇是大多数水生动物保持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它在细胞膜磷脂合成、神经递质传递和肝脏脂质转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饲料中肌醇缺乏导致水生动物生长不良、体表充血、鳍条糜烂、体色发黑、脂肪肝等症状。本文综述了肌醇的理化性质,肌醇在水生动物营养中营养生理作用、需要量及影响因素等,同时还介绍了肌醇的来源和测定方法,并展望了肌醇在水生动物营养中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 常杰, 牛化欣, 李树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22-7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冷水性鱼经济意义的优势在于其营养价值丰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丰富。本文总结了冷水性鱼在幼鱼阶段脂肪酸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涉及其必需脂肪酸(EFA)的种类和需求量,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适宜比例;脂肪酸"质"与"量"对鱼体脂类代谢生理机制的影响,内源性脂肪转化酶——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与脂肪酸代谢酶——脂肪酰基去饱和酶(Δ6Fad、Δ5Fad)和脂肪酰基延长酶(Elovl2、Elovl5)等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调节;植物油替代鱼油在冷水性鱼幼鱼阶段的应用以及体组织中n-3 PUFA含量降低和改善方法探讨。通过上述总结,以期为冷水性鱼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促进其健康养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冷水性鱼产品。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王爽, 陈伟, 阮栋, 王胜林, 林映才, 郑春田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31-7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亚油酸水平对产蛋初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脂类代谢的影响。将90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福建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各组饲粮亚油酸水平分别为0.55%、0.75%、0.95%、1.15%、1.35%、1.55%。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饲粮亚油酸水平对产蛋初期蛋鸭产蛋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但饲粮亚油酸水平为0.95%时,产蛋率最高,蛋重及日产蛋重最大,料蛋比最低。随着饲粮亚油酸水平的升高,蛋黄色泽显著升高(P<0.05)。饲粮亚油酸水平为1.55%时,蛋黄重量显著高于饲粮亚油酸水平为0.75%时(P<0.05)。饲粮亚油酸水平对产蛋初期蛋鸭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脏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饲粮亚油酸水平升高,蛋黄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亚油酸水平为0.95%时,产蛋初期蛋鸭可以获得较好的产蛋性能,饲粮亚油酸水平显著影响蛋鸭蛋黄及肝脏脂肪酸组成。
  • 孙利亚, 汪勇, 谢和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40-7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方式和低营养水平对5~8周龄肉鹅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饲养方式采用网上平养和地面平养,能量和粗蛋白质设置3个水平(A组:9.50 MJ/kg和13.00%,B组:10.00 MJ/kg和14.00%,C组:10.50 MJ/kg和15.00%)。将360只28日龄、初始体重为(1 226.89±13.23) g的四川白鹅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肉鹅的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但网上平养肉鹅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地面平养(P<0.05),低营养水平及饲养方式与低营养水平的互作对肉鹅生长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B组的平均日增重最大,料重比最小;网上平养血清尿酸含量显著低于地面平养(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极显著高于地面平养(P<0.01),B组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饲养方式与低营养水平的互作对血清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网上平养更有利于肉鹅的生长,5~8周龄肉鹅饲粮适宜能量水平为9.50~10.00 MJ/kg,适宜粗蛋白质水平为13.00%~14.00%。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张玉诚, 薛白, 肖俊, 闫方权, 焦振辉, 景小平, 王立志, 王之盛, 卜登攀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49-7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磷水平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体重、泌乳天数、胎次、产奶量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5头,分别饲喂磷水平为0.29%、0.35%和0.42%的饲粮(干物质基础)。结果表明:1)饲粮磷水平对热应激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影响不显著(P>0.05);0.29%组产奶量显著低于0.35%组和0.42%组(P<0.05)。2)0.29%组的乳脂率显著低于0.35%组和0.42%组(P<0.05),但对于乳糖率、乳蛋白率、乳非脂固形物率和饲料转化率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血清磷含量随饲粮磷水平的提高而极显著上升(P<0.01);0.29%组血清羟脯氨酸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35%组和0.42%组(P>0.05)。4)随饲粮磷水平的升高,血清甲状旁腺素和骨钙素含量逐渐升高,0.35%组和0.42%组极显著高于0.29%组(P<0.01);血清降钙素含量逐渐降低,0.42%组极显著低于0.29%组和0.35%组(P<0.01)。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血液指标和生产性能,热应激奶牛的适宜饲粮磷需要量为0.35%。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彭墨, 徐玮, 麦康森, 周慧慧, 谭朋, 杜健龙, 艾庆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56-7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以菜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0%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用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5.89±0.02) g的大菱鲆幼鱼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每种饲料随机投喂1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表明:1)随菜籽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而肝体比则有升高的趋势,其中全菜籽油组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全鱼油组(P<0.05),肝体比则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和表观净蛋白质利用率(P>0.05)。2)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体成分、肌肉脂肪含量以及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肝脏脂肪含量(P<0.05)。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3)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全鱼油组,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肌肉和肝脏中C18:2n-6(亚油酸)和α-C18:3n-3(α-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知,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在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水平应低于66.7%。
  • 姚林杰, 叶元土, 蔡春芳, 许凡, 刘猛, 刘汉超, 董娇娇, 陈科全, 黄雨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66-7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半纯化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设计6个α-亚麻酸含量(0.02%、0.55%、1.08%、1.60%、2.13%、2.65%)、6个亚油酸含量(0.86%、1.29%、1.73%、2.16%、2.59%、3.03%),以亚麻籽油、玉米油、棕榈油调节饲料中α-亚麻酸、亚油酸的含量,配制等氮等能(粗蛋白质含量为30.09%,粗脂肪含量为6.87%)的12种半纯化试验饲料,探讨团头鲂幼鱼[初始均重为(59.5±0.5) g]饲料中α-亚麻酸、亚油酸的适宜含量。养殖试验分为α-亚麻酸和亚油酸试验2部分,均设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养殖周期为85 d。结果表明:在α-亚麻酸试验中,依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在饲料α-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32%、1.33%时,团头鲂幼鱼具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最小的饲料系数;0.02%组的脏体指数显著低于除1.08%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肥满度、肝体指数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0.02%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0.55%、1.08%组(P<0.05),1.60%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55%、2.13%组(P<0.05),0.02%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亚油酸试验中,依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在饲料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02%、2.03%时,团头鲂幼鱼具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最小的饲料系数;3.03%组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肥满度、脏体指数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29%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1.73%组(P<0.05),0.86%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1.73%组(P<0.05),1.29%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86%、3.03%组(P<0.05),各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形体指标,得到适合团头鲂幼鱼快速生长、维持鱼体正常健康的饲料中适宜的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分别为1.32%~1.33%、2.02%~2.03%。
  • 林鑫, 李法见, 林仕梅, 彭祥和, 朱旺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75-7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用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5%鱼油(低水平鱼油)、10%鱼油(高水平鱼油)、5%亚麻籽油(低水平亚麻籽油)和10%亚麻籽油(高水平亚麻籽油),配制4种试验饲料,在室内淡水循环水族缸内饲喂罗非鱼8周,比较研究不同碳链长度n-3脂肪酸及脂肪水平对罗非鱼生长、肝功能以及餐后血液指标的影响。将360尾初重为(43.70±1.06) g的罗非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每组试验鱼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各组罗非鱼末重、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水平亚麻籽油组的摄食量显著低于低水平亚麻籽油组(P<0.05)。鱼油组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高于亚麻籽油组,且同一脂肪源的高水平组高于低水平组。鱼油组血清TCHO含量峰值出现在餐后6 h,而亚麻籽油组出现在餐后9 h。各组血清HDL-C含量均在餐后6 h回落到最低值。亚麻籽油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含量高于鱼油组。各组血清TG与VLDL-C含量峰值均出现在餐后6 h。随餐后时间的延长,罗非鱼血糖含量基本呈降低趋势。鱼油组肝胰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极显著低于亚麻籽油组(P<0.01),而各组间肝胰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表现为高水平鱼油组>高水平亚麻籽油组>低水平鱼油组>低水平亚麻籽油组,且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水平下,鱼油组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亚麻籽油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低水平鱼油组肝胰脏SOD活性显著高于高水平鱼油组(P<0.05)。由此可见,不同碳链长度n-3脂肪酸及脂肪水平不会影响罗非鱼的生长,但会影响其肝功能以及餐后血液指标。
  • 周铭文, 王和伟, 叶继丹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85-7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 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 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吴学壮, 高秀华, 杨福合, 张铁涛, 崔虎, 刘志, 郭俊刚, 邢秀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795-8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源及水平对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铜代谢的影响。采用3×3+1双因素试验设计,设3种铜源(硫酸铜、碱式氯化铜、蛋氨酸铜)和3个铜添加水平(10、25、40 mg/kg),1个对照组。选择60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美国短毛黑雄性水貂120只,随机分成10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貂。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水貂的平均日采食量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并且平均日增重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也呈线性增加(P=0.053)。2)水貂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并且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也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3)水貂铜摄入量、粪铜排泄量、尿铜排泄量以及铜沉积量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然而铜的表观吸收率却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水貂对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的表观吸收率极显著高于对硫酸铜的表观吸收率(P<0.01)。水貂氮沉积量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铜含量为8.05 mg/kg时,饲粮添加40 mg/kg的铜能改善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提高水貂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育成期雄性水貂对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的表观吸收率高于对硫酸铜的表观吸收率。
  • 郑琛, 李春燕, 隋啸一, 赵楠, 刘公言,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04-8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对3~5月龄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毛皮质量、血液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獭兔1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6和12 mg/kg核黄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料重比、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毛皮厚度、被毛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对毛皮面积、毛皮重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对血清胆固醇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6 mg/kg添加组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对血清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以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生长獭兔的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为6 mg/kg(饲粮核黄素实测含量为8.35 mg/kg)时能显著提高毛皮品质和机体抗氧化能力。
  • 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 王钰明, 赵峰, 陈寿飞, 孙永波, 张虎,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11-8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猪饲粮中添加硅藻土来源的盐酸不溶灰分(AIA)后,以饲粮和粪中AIA含量测定养分消化率的可行性。试验采用2×2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其中饲粮设2个处理,即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cDDGS)-米糠粕型饲粮;猪生长阶段设2个处理,即生长期(60~100日龄)和育肥期(100~140日龄)。每个生长阶段分为2个试验期,每期试验包括5 d预试期、5 d全收粪期和3 d部分粪样定点采集期,测定饲粮及粪样的干物质、AIA、总能和粗蛋白质含量,从而计算饲粮的养分消化率及AIA的回收率。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cDDGS-米糠粕型饲粮中AIA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29%和97.54%,差异不显著(P>0.05);2)全收粪法和AIA法测定的养分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猪生长阶段和饲粮类型对其测定的养分消化率的绝对差影响不显著(P>0.05);3)部分粪样定点采集AIA法测定的干物质消化率与全收粪AIA法差异不显著(P>0.05),猪生长阶段和饲粮类型对其测定的干物质消化率的绝对差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在2种猪饲粮中添加0.8%的硅藻土后,以AIA法测定饲粮养分消化率不受猪生长阶段及饲粮类型的影响,且AIA法与全收粪法的测值是可比的。
  • 王超胜, 贾刚, 张克英, 丁雪梅, 吴秀群, 赵华, 陈小玲, 吴彩梅, 刘光芒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20-8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定罗曼蛋鸡对不同来源豆粕表观代谢能(AME)和氨基酸可利用率(AAA),并用傅里叶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建立其预测模型。选择248只体重(1.60±0.10) kg、产蛋率85%的36周龄罗曼蛋鸡,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1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在训饲的基础上,采用全收粪法评定30种不同来源豆粕和1种基础饲粮的AME和AAA,然后用NIRS技术建立其生物效价的预测模型。结果如下:1)不同来源的30种豆粕AME在11.95~14.87 MJ/kg之间,平均值为(13.24±0.67) MJ/kg;总氨基酸可利用率(TAAA)在89.99%~94.96%之间,平均值为(93.73±1.23)%。2)豆粕AME的NIRS预测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cal2)、交叉验证系数(Rcv2)、外部验证系数(Rval2)分别为99.24%、83.79%、80.73%,外部验证标准差(RMSEP)为0.22 MJ/kg;TAAA的NIRS预测模型的Rcal2Rcv2Rval2范围分别为94.20%~99.97%、76.38%~97.32%、61.80%~99.42%,RMSEP范围为0.06%~1.00%。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豆粕的AME、AAA在罗曼蛋鸡上有较大差异;2)利用NIRS分析技术可建立罗曼蛋鸡豆粕的AME、AAA预测模型,模型的Rcal2及预测的RMSEP较好。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刘辉, 季海峰, 王四新, 张董燕, 王晶, 单达聪, 王雅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29-8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短乳杆菌、酵母及其复合菌)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数量、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108头平均体重为(13.68±0.41)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短乳杆菌组、酵母组和复合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试验分2个阶段,第1阶段为第1~32天,第2阶段为第33~61天,全期共61 d。结果表明:1)第1阶段中,与对照组相比,各益生菌组的末重以及短乳杆菌组和复合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短乳杆菌组和酵母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第2阶段中,复合菌组的末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试验期,与对照组相比,短乳杆菌组和复合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复合菌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在第32天,与对照组相比,各益生菌组粪便中酵母数量显著升高(P<0.05),短乳杆菌组和复合菌组粪便中乳酸菌数量显著升高、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在第61天,与对照组相比,各益生菌组粪便中乳酸菌和酵母数量显著升高(P<0.05),短乳杆菌组和复合菌组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3)在第32天,短乳杆菌组和复合菌组的粗蛋白质、钙表观消化率以及酵母组的钙、磷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在第61天,短乳杆菌组和复合菌组的粗蛋白质、钙、磷表观消化率以及酵母组的钙、磷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4)在第32天,与对照组相比,各益生菌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以及复合菌组的血清总蛋白(TP)、球蛋白(GLB)、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第61天,与对照组相比,短乳杆菌组的血清TP、GLB、IgA和IgG含量,酵母组的血清TP和IgG含量,复合菌组的血清GLB、IgA和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益生菌能够改善生长猪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生长性能。
  • 郭小云, 谢春艳, 吴信, 燕富永, 周慧琦, 李彪, 姚娟, 阮征, 邓泽元,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38-8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饲粮中添加低聚木糖和活性酵母对哺乳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胎次、膘体及预产期相近的健康母猪27头,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基础饲粮)、低聚木糖组(XOS组,基础饲粮+0.03%的低聚木糖)和低聚木糖+活性酵母组(XOS+AY组,基础饲粮+0.03%的低聚木糖+0.05%的活性酵母),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试验期为妊娠100 d至分娩后14 d。结果表明:1)2个试验组的仔猪窝重和母猪泌乳量均提高,其中XOS+AY组的母猪泌乳量提高29.58%(P<0.05)。2)XOS组仔猪在7日龄时血清中的C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XOS+AY组仔猪在7日龄和14日龄时血清中的葡萄糖(GLU)、白蛋白(ALB)、总蛋白(TP)含量,总铁结合能力(TIBC)显著升高(P<0.05),氨(AMM)含量显著降低(P<0.05)。3)7和14日龄XOS+AY组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19.42%、13.57%。综上所述,低聚木糖和活性酵母能改善哺乳母猪的繁殖性能、减缓仔猪的应激反应和提高仔猪部分免疫力。
  • 张帆, 纪守坤, 张乃锋, 姜成钢, 王黎文, 丁健, 司丙文, 屠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45-8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磷酸脲添加量对羔羊血清和肌肉钙(Ca)、磷(P)含量及血清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选用80只F1代杜寒杂交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分别在各组精料中添加0、1.0%、2.0%、4.0%和8.0%的磷酸脲以替代部分豆粕等蛋白质饲料。预试期为12 d,正试期为60 d。预试期内饲喂精料和粗料比为1:1,自由采食。正试期内肉羊精料和粗料采食量比为1:1,各组实际采食饲粮中的磷酸脲含量分别为0(对照组)、0.5%(0.5%组)、1.0%(1.0%组)、2.0%(2.0%组)和4.0%(4.0%组)。每组选取8只羊在1(预试期开始当天)、13和73 d晨饲前采集血液,测定1、13和73 d血清钙、磷含量及1和13 d血清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25-羟基维生素D(25-OH-VD)含量;73 d每组选取6只羊屠宰,取背腰最长肌进行肌肉中钙、磷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随饲粮中磷酸脲添加量的增加,血清钙含量降低,磷含量增加。其中,血清钙含量在1和73 d时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13 d时4.0%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磷含量在1 d时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13 d时4.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5%组和2.0%组(P<0.05);73 d时4.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组(P<0.05),对照组显著低于1.0%组、2.0%组、4.0%组(P<0.05)。2)各组背腰最长肌中的钙、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血清中各组间的PTH、25-OH-VD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13 d时,1.0%组和2.0%组的血清C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4.0%组(P<0.05)。由此可见,磷酸脲的添加可使得血清和肌肉中钙含量降低、磷含量增加,对血清PTH和25-OH-VD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会引起血清CT含量的显著变化;饲粮添加4.0%的磷酸脲会引起羔羊增重受到抑制。
  • 王荣, 颜志成, 王玉诗, 谢天宇, 王敏, 邓近平,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53-8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不同添加量的大黄和大黄素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氢气和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影响。选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浏阳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设对照组(A,没有任何处理)、大黄组(B1、B2、B3和B4组,添加量分别为0.5、1.0、2.0和2.5 mg/mL)和大黄素组(C1、C2和C3组,添加量分别为0.06、0.12和0.24 mg/mL),进行24 h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大黄组产气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大黄素组均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2.0 mg/mL)和大黄素(≥0.24 mg/mL)后,氢气含量(发酵瓶顶部空间)及产量显著增加(P<0.05),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上升的变化趋势(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显著降低了乙丙比,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结果提示,适当添加大黄(≤1.0 mg/mL)没有改变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可能不会影响反刍家畜对饲料的降解、消化和利用;而大黄素会显著降低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影响反刍家畜对饲料饲草的降解、消化和利用。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可以降低甲烷的生成,增加氢气产量,并且改变瘤胃的发酵模式,使其向丙酸发酵型转变。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姜建阳, 孙朋朋, 于光辉, 殷惠萌, 宋春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63-8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组型饲粮中添加复合蛋白酶对鲁烟白猪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去势、初始体重为(35.0±0.5) kg的健康鲁烟白猪生长公猪6头,采用2×3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代谢试验,2因子分别为加酶(加酶组和对照组)和饲粮组型(玉米-豆粕型、玉米-杂粕型和小麦-杂粕型),其中加酶组的复合蛋白酶添加量为0.1%,对照组不添加复合蛋白酶。试验共分6期,每期7 d。结果表明,3种组型饲粮中添加复合蛋白酶显著提高了鲁烟白猪对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P<0.05);在饲喂玉米-杂粕型饲粮时,除苏氨酸外各加酶组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中丝氨酸、谷氨酸、半胱氨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都显著高于饲喂其他2种组型饲粮时(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复合蛋白酶可显著提高鲁烟白猪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其中在玉米-杂粕型饲粮中添加复合蛋白酶效果较优。
  • 周映华, 胡新旭, 卞巧, 刘惠知, 王升平, 高书锋, 周小玲, 张德元, 郭照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70-8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18 kg左右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含抗生素基础饲粮(每千克含黄霉素5 mg),试验组饲喂80%基础饲粮和20%的无抗发酵饲料组成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54 d。结果表明:1)试验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料重比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中期和后期的乳酸菌数量的对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中期和后期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的对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在十二指肠肠段,试验组肠道食糜中的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数量的对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在十二指肠肠段,试验组肠道每克和每平方厘米黏膜的乳酸菌数量的对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肠道每克黏膜的大肠杆菌数量的对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空肠肠段,试验组肠道每克和每平方厘米黏膜的乳酸菌数量的对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试验组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无抗发酵饲料能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增强消化能力。
  • 屈长波, 李博, 张莉莉, 王恬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78-8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高剂量脱氢醋酸钠对动物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指标的影响。选用288头10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哺乳仔猪,预饲养至23日龄断奶,按体重一致和公母各占1/2的原则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猪。4组分别饲喂不含脱氢醋酸钠的基础饲粮(对照组)以及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脱氢醋酸钠0.02%(试验1组)、0.10%(试验2组)和0.20%(试验3组)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3~52日龄,试验3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降低了27.10%(P<0.01),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降低了21.26%(P<0.01),料重比(F/G)极显著提高了11.59%(P<0.01)。2)52日龄,试验3组仔猪血液白细胞(WBC)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了43.46%(P<0.05)。3)与对照组相比,52日龄,试验2和3组仔猪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分别极显著降低了55.94%、63.08%(P<0.01);试验1、2组血清尿素氮(UN)浓度分别显著升高了59.83%、72.48%(P<0.05),试验3组极显著升高了110.50%(P<0.01);试验2和3组血清肌酐(CRE)浓度分别极显著升高了36.38%、40.15%(P<0.01)。上述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高剂量的脱氢醋酸钠可使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部分血清生化指标表现异常,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 袁威, 任志华, 邓又天, 邓慧丹, 邓俊良, 胡洋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85-8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复合抗菌肽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将90头26日龄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体重相近、公母各占1/2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黄芪多糖,250、500和1 000 mg/kg的复合抗菌肽,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0、500和1 000 mg/kg复合抗菌肽和400 mg/kg黄芪多糖均能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且1 000 mg/kg复合抗菌肽的效果均优于400 mg/kg黄芪多糖。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0 mg/kg复合抗菌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白介素-2(IL-2)(46和53日龄)、白介素-4(IL-4)(39、46和53日龄)、白介素-6(IL-6)(39、46和53日龄)、干扰素-γ(IFN-γ)(32、39、46和53日龄)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3日龄)的含量(P<0.05或P<0.01);在整个试验期间,除饲粮中添加500 mg/kg复合抗菌肽对32日龄断奶仔猪血清IL-2、IL-4含量和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复合抗菌肽对32日龄断奶仔猪血清IL-4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外,饲粮中添加500和1 000 mg/kg复合抗菌肽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IL-2、IL-4、IL-6、IFN-γ和TNF-α含量(P<0.05或P<0.01),且效果均优于400 mg/kg黄芪多糖。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复合抗菌肽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以添加量为1 000 mg/kg时效果较好。
  • 郭文文, 杨维仁, 郭宝林, 张亮, 魏茂莲, 王德海, 赵丽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893-9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磷水平和钙磷比饲粮添加植酸酶对妊娠母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遗传背景一致、2~3胎次(预产期前28 d)、体重为(221.91±7.41) kg、预产期相近的健康"长×大"二元杂交母猪36头,按照胎次、预产期均衡原则随机分为9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钙、磷水平分别为7.26、5.81 g/kg);组2为基础饲粮添加植酸酶;组3~5保持钙水平(7.26 g/kg)不变添加植酸酶,减少无机磷添加至对照组的75%、50%、25%[钙磷比为(1.35~1.63):1.00];组6~9保持钙磷比不变(1.25:1.00)添加植酸酶,减少无机磷添加至对照组的75%、50%、25%、0。结果表明:1)正常磷水平下,添加植酸酶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粗灰分、有机物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极显著降低了粪中磷的排泄量(P<0.01),有降低铜、锌排泄量的趋势(P<0.10)。与对照相比,低磷水平添加植酸酶极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粗灰分、有机物、磷、钙、铁、铜、锌的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降低了粪中磷、钙、铁、铜、锌的排泄量(P<0.05)。2)饲粮在保持钙水平不变或钙磷比不变的条件下添加植酸酶,随磷添加量的降低,干物质、粗灰分、有机物、磷、铁、铜、锌的表观消化率均呈线性或二次升高(P<0.05),粪中磷、铁、铜、锌的排泄量呈线性或二次降低(P<0.01),保持钙磷比不变,钙、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以表观可消化磷为标准,饲粮保持钙水平不变和钙磷比不变添加植酸酶可分别替代0.91、1.27 g/kg的无机磷,减少24.70%、34.48%的粪磷排泄量。4)钙磷比不变(1.25:1.00)组饲粮的养分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钙水平不变[高钙磷比(1.35~1.63):1.00]组饲粮(P<0.01),且粪矿物质的排泄量极显著减少(P<0.01)。综上所述:1)在本研究条件下,在低无机磷、低钙磷比(1.25:1.00)饲粮中,添加植酸酶提高养分消化率的效果更显著。2)以表观可消化磷为标准,母猪饲粮的钙磷比为1.25:1.00时,添加植酸酶可减少1.27 g/kg的磷添加。
  • 于长宁, 李艳娇, 张柏林, 林猛, 李蛟龙, 张林, 杨文卫, 高峰, 周光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02-9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供能物质组成饲粮对育肥猪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65.0±2.0) kg、日龄相近的去势"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公猪72头,随机分为3组,即A、B和C组,分别饲喂A、B和C 3种等能等氮饲粮,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淀粉水平为44.1%的传统育肥猪饲粮(饲粮A)作为对照饲粮,饲粮B和C的淀粉水平是在饲粮A淀粉水平的基础上分别减少约15%和30%。其中饲粮A含有44.1%的淀粉、5.9%的粗脂肪和12.6%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饲粮B含有37.6%的淀粉、9.5%的粗脂肪和15.4%的NDF;饲粮C含有30.9%的淀粉、14.3%的粗脂肪和17.8%的NDF。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C组育肥猪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甲状腺素(T4)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GLU)含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和胰岛素(INS)水平(P<0.01)极显著降低,并且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2)3种不同能量来源的饲粮对育肥猪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和尿素氮(UN)含量,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除血清T4水平以外,B与A组在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上均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提示,过度降低育肥猪饲粮中的淀粉水平并提高油脂和NDF用量会影响育肥猪激素分泌、降低养分表观消化率。
  • 葛汝方, 陈青, 霍永久, 朱建民, 王梦芝, 喻礼怀, 王洪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10-9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代谢蛋白质(MP)水平饲粮对8~10月龄后备奶牛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以及体况评分的影响。选取健康的8月龄中国荷斯坦后备奶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饲喂MP水平分别为9.03%、9.55%、10.09%和10.57%的4种饲粮[对应的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IDCP)水平分别为6.87%、8.13%、9.40%和10.65%]。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MP和IDCP满足线性回归方程MP=6.234+0.408×IDCP(R2=0.999,P<0.01,n=4)。2)MP水平为9.03%、9.55%、10.09%和10.57%的4组平均日增重(ADG)分别为0.93、1.04、1.09和1.00 kg/d,10.09%组显著高于9.03%组(P<0.05);9.55%组和10.09%组腹围显著或极显著高于9.03%组(P<0.05或P<0.01)。3)随着MP水平的提高,血清尿素氮(UN)含量逐渐提高,8和9周龄9.55%、10.09%和10.57%组极显著高于9.03%组(P<0.01),至10周龄9.55%、10.09%组与9.03%组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试验牛体况评分在3.57~3.90之间,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体况发育良好。综合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和体况评分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MP水平为10.09%时,可满足8~10月龄中国荷斯坦后备奶牛ADG为1.09 kg/d的生长需要。
  • 周爱民, 王威, 王之盛, 邹华围, 彭全辉, 冯宇诚, 何晓林, 尹满才, 拉环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18-9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质水平补饲料对3月龄早期断奶犊牦牛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3月龄(90±5)日龄]健康大通母犊牦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对照组犊牛全放牧,试验组犊牛在放牧基础上分别补饲不同蛋白质水平(粗蛋白质水平分别17%、18%、19%)的3种等能量(增重净能5.6 MJ/kg)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补饲能够显著提高犊牦牛的平均日增重,17%、18%和19%补饲组分别提高了28.87%、47.47%和28.61%(P<0.05)。2)与对照组相比,补饲显著提高了血清尿素氮浓度(P<0.05),17%、18%和19%补饲组分别增加了10.57%、16.64%、21.84%(P<0.05)。3)与对照组组相比,补饲料粗蛋白质水平为18%时,显著提高了瘤胃和大肠的绝对重量和相对重量(P<0.05),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盲肠、结肠的绒毛高度以及十二指肠和盲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因此,补饲能够提高早期断奶母犊牦牛生产性能和促进胃肠道发育,早期断奶母犊牦牛的补饲料的适宜粗蛋白质水为18%。
  • 韩慧娜, 闫素梅, 齐利枝, 生冉, 赵艳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26-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乙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乳脂肪酸从头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将传至第3代的BMECs悬液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上,每孔加入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液,于37 ℃ 5% CO2培养箱培养48 h。再将培养48 h的奶牛BMECs培养孔随机分配到6组中,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孔。在各组中分别加入含不同浓度乙酸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液中的FBS用1 g/L无脂肪酸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代替,并使反应体系中乙酸的最终浓度分别为0(对照)、4、6、8、10、12 mmol/L。置于37 ℃ 5% CO2培养箱继续培养48 h。结果表明:BMECs内甘油三酯的含量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呈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增加(P=0.000),以8~12 mmol/L的乙酸组促进作用较好。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enzyme A carboxylase α,ACACA)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着乙酸添加浓度的增加呈极显著的一次线性增加(P=0.000),以8~12 mmol/L乙酸组的表达量较高。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但从数值上看,所有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以4 mmol/L乙酸组最高。综合得出,乙酸对奶牛BMECs内乳脂肪的合成及其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FASNACACA mRNA的表达量有极显著的提高效果,其中以培养液中8~12 mmol/L的乙酸效果较好。
  • 赵睿, 徐进昊, 李华伟, 王洪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32-9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人工瘤胃体外培养,研究不同代谢葡萄糖水平下的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微生物蛋白质浓度和产气参数。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设计4个代谢葡萄糖水平[125(A)、138(B)、153(C)、168 g/kg(D)]。体外试验所用瘤胃液采自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分别于培养0、2、4、6、8、12、24 h采集2 mL培养液用于分析。结果表明:1)8~24 h培养液pH随着代谢葡萄糖水平的提高而出现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氨氮浓度在2 h时D组显著高于A组(P<0.05),而在6 h时A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D组6 h培养液细菌蛋白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随着代谢葡萄糖水平的提高,培养液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总体呈升高趋势,乙酸/丙酸呈下降趋势。3)随着代谢葡萄糖水平的提高,理论最大产气量极显著降低(P<0.01),达1/2理论最大产气量的时间极显著缩短(P<0.01);潜在产气量无显著变化(P>0.05),24 h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常数分别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和上升(P<0.05或P<0.01)。结果提示,提高代谢葡萄糖水平,可以提高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同时可为绵羊提供较多的生糖前体物质。
  • 孙丽莎, 赵睿, 崔慧慧, 王梦芝, 喻礼怀, 王洪荣, 陶晓菁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41-9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蚕沙对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32只90日龄绵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各组饲粮中蚕沙水平分别为0(对照)、20%(T20)、30%(T30)、40%(T40)。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羊屠宰。结果表明:1)T20和T30组的平均日增重(ADG)高于对照组(P>0.05),显著高于T40组(P<0.05),日均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F/G)低于对照组(P>0.05),ADFI和F/G显著低于T40组(P<0.05)。2)T20和T30组屠宰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显著大于T40组(P<0.05);对照组与T20、T30组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T20、T30、T40组的眼肌面积和胴体脂肪含量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3)T20组的心脏重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T30和T40组的脾脏重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血清球蛋白(GLO)含量显著小于T40组(P<0.05)。试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饲粮中添加蚕沙能够增大绵羊ADG,提高屠宰率,降低料重比,蚕沙在饲粮中的适宜比例为20%~30%,最佳比例为20%。
  • 孙盛明, 朱健, 戈贤平, 江晓浚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48-9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运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同时结合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零换水条件下养殖水体中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及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组,其养殖水体中碳氮比分别为8(CN8组,设为对照组)、12(CN12组)、16(CN16组)、20(CN20组)、24(CN24组),每组设置3个水泥池(重复),每个水泥池投放团头鲂幼鱼20尾。养殖期为8周,每隔1周采集水样1次,检测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及生物絮团含量。养殖8周后,每个水泥池分别随机挑选3尾鱼无菌采集盲肠内容物,运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碳氮比零换水养殖条件下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碳氮比≥16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随着碳氮比由8升高到16和20,肠道中放线菌门(Actinobateri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含量显著增加(P<0.05),梭杆菌门(Fusoba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含量显著减少(P<0.05)。对厚壁菌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纲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CN16、CN20和CN24组团头鲂肠道中梭菌纲(Clostridia)含量显著减少(P>0.05),而芽孢杆菌纲(Baccilli)含量显著增加(P>0.05)。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养殖水体中碳氮比能够影响团头鲂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CN8组和其他组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仅为0.43,而CN20和CN24组的相似性系数最高,达到0.96。由此可见,零换水条件下养殖水体的碳氮比影响了生物絮团的形成量,改变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以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为评价指标,零换水条件下团头鲂养殖水体中适宜碳氮比为16~20。
  • 艾立川, 于晓彤, 王嘉, 薛敏, 吴秀峰, 郑银桦, 韩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56-9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肝脏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显示:西伯利亚鲟肝脏中PPARα基因(GenBank登录号KJ534588)cDNA全长1 736 bp,包括158 bp的5'非翻译区、1 401 bp的开放阅读框及177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46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测其分子质量为52.3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75.5%~82.4%。LPL基因(GenBank登录号KJ720972)cDNA全长1 760 bp,包括163 bp的5'非翻译区、1 506 bp的开放阅读框及91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50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测分子质量为57.1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48.7%~67.0%。HL基因(GenBank登录号KJ720973)cDNA全长1 740 bp,包括124 bp的5'非翻译区、1 500 bp的开放阅读框及116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49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测分子质量为56.4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55.4%~67.1%。通过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西伯利亚鲟PPARα与高等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近,LPL、HL与鱼类亲缘关系较近。本试验通过对西伯利亚鲟PPARα、HL、LPL基因同源性、系统进化地位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西伯利亚鲟脂肪代谢调控机制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 李春燕, 郑琛, 隋啸一, 赵楠, 刘公言,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71-9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烟酸添加水平对3~5月龄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毛皮品质、血脂代谢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1 860±144) g的3月龄獭兔1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獭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50、100和200 mg/kg烟酸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饲粮烟酸添加水平对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烟酸添加水平对毛皮重量、毛皮面积、被毛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对毛皮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饲粮烟酸添加水平对血浆雌二醇及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饲粮烟酸添加水平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本试验结果,3~5月龄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烟酸添加水平为100 mg/kg(饲粮烟酸实测含量为111.54 mg/kg)。
  • 何香玉, 马艳艳, 成艳芬, 朱伟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78-9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瘤胃体外发酵技术比较研究了不同茬次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及体外发酵特性。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瘤胃液供体,称量1 g苜蓿样品于含有10 mL瘤胃液和90 mL培养基的发酵瓶内,39 ℃体外发酵96 h,分别于24、48、72及96 h冰浴终止发酵,采样。结果显示:茬次、生长年限对苜蓿体外发酵产气量、氨态氮(NH3-N)和菌体蛋白(MCP)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茬次对苜蓿体外发酵营养物质降解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茬次与生长在苜蓿体外发酵产气量、营养物质降解率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发酵结束后,苜蓿的产气量,营养物质降解率及挥发性脂肪酸(VFA)、NH3-N和MCP浓度在第3茬最高。产气量、营养物质降解率、NH3-N浓度在1和4年龄较高,3年龄较低。综上,以1年龄第3茬和4年龄第3茬苜蓿营养价值较高,3年龄第2茬较低。
  • 付凌, 宋剑波, 胡春燕, 曾黎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89-9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磺酸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选用30只体重(22±3) g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小鼠,n=10):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牛磺酸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的牛磺酸。饲喂1周后LPS组和牛磺酸组小鼠腹腔注射10 mg/kg的LPS(LPS溶解于生理盐水,注射剂量为0.2 mL/只),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LPS注射24 h后,各组小鼠眼眶采血并处死,采集肝脏。血液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的测定,肝脏称重后检测氧化应激参数,抗氧化基因及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ECH相关蛋白(Keap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LPS处理显著升高了小鼠的肝脏指数(P<0.05),而添加牛磺酸显著抑制了由LPS引起的肝脏指数升高(P<0.05)。2)LPS处理显著增加了血清ALT和AST活性(P<0.05),添加牛磺酸后抑制了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增加,且其AST活性达到对照组水平(P>0.05)。3)LPS组小鼠肝脏出现明显的损伤,而牛磺酸组小鼠肝脏组织损伤较轻。4)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牛磺酸组上述指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5)牛磺酸显著缓解了LPS对肝脏GPx1和Nrf2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5%的牛磺酸对LPS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 莘海亮, 杨艺, 段永邦, 张吉鹍, 朱伦琴, 田兴舟, 李存刚, 汤志宏, 刘明雪, 吴文旋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3): 997-10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3.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阴阳离子差(DCAD)水平对围产期小鼠血钙浓度和胃肠道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揭示低DCAD水平防治低血钙症的作用机理。将120只围产期小鼠分为3组,每组40只,分别饲喂DCAD水平为+300(高DCAD水平组,HD组)、+150(对照组,CON组)、-150 mmol/kg DM(低DCAD水平组,LD组)的饲粮。在小鼠产前20 d(-20 d)、产前5 d(-5 d)、产仔当天(0 d)、产后3 d(3 d),每组随机选取10只采血并采集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样品,测定血钙浓度与组织VDR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和单个采血时间点,LD组较CON组、HD组显著提高小鼠血钙浓度(P<0.05)。与CON组、HD组相比,在-20 d,低DCAD水平显著提高了空肠、回肠和结肠的VDR mRNA表达水平(P<0.05);在-5 d,低DCAD水平显著提高了空肠、结肠VDR mRNA表达水平;在0 d,低DCAD水平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VDR mRNA表达水平(P<0.05);在+3 d,低DCAD水平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VDR mRNA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见,低DCAD水平可提高围产期小鼠胃肠道组织VDR mRNA表达水平,增加血钙浓度。这可能是低DCAD水平有效防治低血钙症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