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刘璐鑫, 孙玉丽, 罗海玲, 曲扬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01-491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黑水虻是一种常见的腐食性昆虫,其幼虫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率高、成本低,可将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转化,高效转化为优质的昆虫蛋白质和油脂等产品。目前,关于黑水虻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水产、家禽和生猪饲料方面,受国内法规限制,其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禁止使用。目前有限的研究发现,黑水虻在改善反刍动物生长性能、影响瘤胃发酵及减少甲烷排放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本文综述了黑水虻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针对其在反刍动物饲料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黑水虻饲料化应用提供参考。

  • 王一涵, 王玉珏, 张瑞阳, 余苗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12-492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场所,健康的肠道可提高猪饲料转化率,促进其生长发育。因此,维系肠道健康对猪健康养殖至关重要。植物多酚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同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植物多酚可通过调节肠道氧化应激、改善肠道形态结构以及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等方式来维系猪肠道健康,作为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在猪养殖业中已被广泛应用。本文就植物多酚的理化性质、组成以及其对猪肠道氧化平衡状态、肠道形态和肠黏膜屏障完整性的调控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多酚类物质在猪健康养殖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刘泽北, 扣泽华, 张天芮, 车东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26-493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刺五加苷(ELU)是中草药刺五加的主要提取物之一,具备缓解氧化应激造成的生物膜损伤进而保护肠道健康的功能。断奶仔猪肠道发育不完全,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断奶仔猪和小鼠为例,综述了幼龄单胃哺乳动物易受断奶应激影响的原因和表现,ELU缓解断奶阶段肠道氧化应激和炎症的研究现状,以及ELU调控氧化应激和炎症的途径,为刺五加及其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缓解断奶应激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对ELU的应用模式提出建议。

  • 王天丽, 黄乐, 何流琴, 李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35-49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T细胞是保护机体健康的重要防线,它通过识别和杀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侵害,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损害,在抗感染、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目前针对猪T细胞发育及免疫平衡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综合解析了猪T细胞的发育及分化、免疫平衡及其调节机制,以期为防控猪疾病及精准调控猪T细胞免疫平衡提供参考。

  • 焦崇, 陆乃升, 雷胡龙, 贾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45-495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强效温室气体——甲烷(CH4),CH4既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又降低饲料利用效率减少畜产品的产出,所以反刍动物CH4减排势在必行。从产CH4过程或产CH4底物探索CH4减排措施,是最为直接的解决反刍动物CH4排放问题的有效手段。氢化酶在产CH4过程及产CH4底物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是广泛分布于瘤胃微生物内的一大类金属酶,氢化酶或可成为抑制CH4生成的新靶点。因此,本文将论述氢化酶在瘤胃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虫)中的分布及其在产CH4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新型CH4减排措施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 张家邦, 范泽, 王连生, 李晨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57-496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产动物的肠道健康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关键。支链氨基酸作为水产动物必需氨基酸,在其生长、肠道免疫能力及肠道菌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型蛋白质源开发及低蛋白质低鱼粉饲料研发的大背景下,水产动物支链氨基酸营养研究逐步受到重视。而单一支链氨基酸缺乏和过量均会对水产动物肠道健康产生影响。本文从支链氨基酸理化性质、对肠道健康的影响2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支链氨基酸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陈思葵, 黄兴国, 王新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66-497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芝麻酚(SEM)是一种存在于芝麻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肥胖、抑菌、抗肿瘤以及保护肠道屏障等作用。SEM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提取物,在畜禽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SEM的理化性质、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为SEM在畜禽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韩如意, 张茜, 谷旭, 蒋显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76-498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饲料禁用抗生素以来,寻找有效的养殖方案是当前畜禽生产中的重要任务之一。5-羟基色氨酸及其代谢物5-羟色胺和褪黑素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炎、抗氧化、改善睡眠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畜禽生产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适当补充5-羟基色氨酸可以提高畜禽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健康,同时通过促进褪黑素合成,优化繁殖性能和昼夜节律,从而提升畜禽的整体健康。本文就5-羟基色氨酸及其代谢物的合成分泌和代谢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5-羟基色氨酸及其代谢物的深入开发应用和促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提供可行参考。

  • 刘金晶, 罗玉龙, 李晨龙, 王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87-49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α-硫辛酸依赖于线粒体中脂肪酸合成通路Ⅱ合成,能够作为辅助因子脂酰化修饰线粒体代谢酶并调节线粒体生物发生。本文综述了α-硫辛酸的结构、来源和生物学功能,从肌纤维类型转化、抗氧化及脂质代谢等方面总结了α-硫辛酸调控肌纤维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α-硫辛酸对肌肉pH、色泽、系水力和嫩度等肉品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开发高品质、高食用性和安全性肉品提供参考。

  • 陈璐瑶, 胡祝, 乔汉桢, 王金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4999-501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亚麻籽及其副产物亚麻籽饼粕,作为一种富含高质量蛋白质的新型非常规饲料资源,对于缓解我国当前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推进实施豆粕减量替代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亚麻籽及其副产物因抗营养因子含量高、营养物质消化率较低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挤压膨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加工措施,在降低原料中的生氰糖苷、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含量,提升原料的营养物质消化率,改善原料的饲用价值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系统综述了挤压膨化技术在改善亚麻籽及其副产物营养价值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深入探讨了膨化亚麻籽及其副产物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为挤压膨化技术及亚麻籽与其副产物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张立新, 毛华明, 余四娜, 李清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011-502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居民首位死因。红肉和鸡蛋摄入量增加导致的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膳食指南提倡在保证健康的情况下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因此,控制牛肉等红肉中胆固醇的水平对人及动物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不仅参与宿主的消化吸收,还在调节脂质代谢包括胆固醇稳态的维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对胃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以胃肠道菌群为靶点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改善动物机体健康和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 郑兰艳, 余远迪, 付利芝, 朱买勋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022-50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的吸收过程是营养物质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主要途径,涉及上皮屏障通透性、转运蛋白活性和肠道代谢等多个复杂过程。为研究活性物质在肠道的吸收代谢机制,开发一个高效、安全、便捷且可靠的体外吸收预测模型一直是研究中的挑战和热点。肠道类器官,作为一种重要的肠吸收模型,由多种肠细胞构成,能够表达多种转运载体,并形成具有吸收代谢功能的肠道结构,已成为预测活性物质吸收代谢的理想工具。本文综述了肠道吸收机能及其细胞组成,肠道类器官的生物学特性、构建方法及其在活性物质吸收代谢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开发高效、低毒且促进动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温晓鹿, 李耀杰, 阳林芳, 刘艳枝, 杨雪芬, 高开国, 叶秀峰, 蒋宗勇, 王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033-504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杜花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360头32日龄的健康杜花仔猪(杜洛克×广东小耳花猪),按体重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公母各占1/2)。6个组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5.00%、16.00%、17.00%、18.00%、19.00%、20.00%的玉米-豆粕型饲粮,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与粗蛋白质比例保持一致。试验期28 d,在试验的第1、14、28天空腹称重,每天记录腹泻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第28天仔猪体重呈显著线性提高(P<0.05),并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第1~28天仔猪平均日增重呈显著线性提高(P<0.05),并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第15~28天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呈显著线性提高(P<0.05);第1~28天仔猪料重比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并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分别以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为评价指标推荐仔猪饲粮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7.92%、20.13%、17.33%。2)提高饲粮中粗蛋白质水平有线性提高第1~14天仔猪腹泻率的趋势(P=0.052);第1~28天仔猪腹泻率有线性提高趋势(P=0.084),并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7)。3)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仔猪血清中肌酐、甘油三酯含量呈显著线性提高(P<0.05),并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仔猪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并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4)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呈显著线性提高(P<0.05),并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并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粗灰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5)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粪便中微生物组成发现,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仔猪粪便微生物Chao指数、Richness指数、ACE指数均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粪便中普雷沃氏菌属、粪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线性降低(P<0.05),并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黏液乳杆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提高(P<0.05),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综上所述,提高饲粮中粗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杜花仔猪生长性能及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改善粪便微生态组成,但是饲粮粗蛋白质水平过高会导致腹泻率提高。综合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推荐杜花仔猪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8.00%。
  • 郎育杰, 卢小斌, 周铭朔, 张凯歌, 郝洪磊, 褚瑰燕, 蔡传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047-506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不同蛋白质水平下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对仔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肝脏代谢的影响。选取体重为(9.88±1.45) kg的“杜×长×大”三元仔猪,按照2×2(2个因素分别为淀粉来源和蛋白质水平)析因试验设计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各组饲粮处理分别为豌豆淀粉+16%粗蛋白质(CP)(PSLP组)、豌豆淀粉+20% CP(PSHP组)、玉米淀粉+16% CP(CSLP组)和玉米淀粉+20% CP(CSHP组)。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豌豆淀粉相比,玉米淀粉显著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与16% CP相比,20% CP有提高ADG和ADFI的趋势(0.05≤P<0.10);淀粉来源与蛋白质水平对料重比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2)与16% CP相比,20% CP显著提高仔猪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有提高血清球蛋白含量的趋势(0.05≤P<0.10)。3)与玉米淀粉相比,豌豆淀粉显著提高仔猪血清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P<0.05);与20% CP相比,16% CP显著提高血清赖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P<0.05);淀粉来源与蛋白质水平对血清蛋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4)与豌豆淀粉相比,玉米淀粉显著提高仔猪盲肠和结肠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盲肠和结肠解黄酮菌属(Flavonifractor)相对丰度(P<0.05);与20% CP相比,16% CP显著降低盲肠和结肠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相对丰度(P<0.05);淀粉来源与蛋白质水平对结肠普雷沃氏菌科NK3B31群(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和粪球菌属(Coprococcus)相对丰度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5)肝脏差异代谢物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注释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途径。与玉米淀粉相比,豌豆淀粉组肝脏显著富集氨基酸及其前体L-谷氨酸、L-组氨醇和抗坏血酸(P<0.05);与豌豆淀粉相比,玉米淀粉组肝脏显著富集15-酮前列腺素E2、甘氨鹅脱氧胆酸盐和二十碳二烯酸(P<0.05)。提高饲粮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肝脏15(S)-氢过氧化二十碳四烯酸、8(S)-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5-酮前列腺素E2和辅酶A富集(P<0.05)。综上所述,玉米淀粉能够促进仔猪肠道有益菌的富集以及肝脏脂质代谢进程,从而改善其生长性能;豌豆淀粉能够有效促进机体氨基酸合成过程。提高饲粮蛋白质水平能够促进肝脏脂肪酸合成和脂肪的消化吸收,有提高仔猪生长性能的趋势。
  • 赵三川, 王芳, 艾贤凯, 向永骞, 田洁, 符嘉玲, 符晨星,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070-508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含有菌毛K88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诱导建立断奶仔猪氧化应激模型,旨在研究鞣花酸(EA)对ETEC K88攻毒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Kelch样ECH关联蛋白1(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选取24头遗传背景一致、体重[(7.83±0.09) kg]接近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组)和腹泻模型组(ETEC组)饲喂基础饲粮,EA-腹泻模型组(EA-ETEC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 EA的饲粮。预试期3 d,正试期18 d。在正试期第16~18天,ETEC组和EA-ETEC组每头断奶仔猪每天灌服10 mL浓度为2×109 CFU/mL的ETEC K88菌液,CON组断奶仔猪灌服相同体积的LB无菌培养液。结果表明:1)攻毒前,与ETEC组相比,EA-ETEC组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第15天体重有提高趋势(P=0.083);CON组与ETEC组之间以及ETEC组与EA-ETEC组之间断奶仔猪腹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攻毒期间,与CON组相比,ETEC组断奶仔猪第18天体重、ADFI和ADG均显著降低(P<0.05),腹泻率显著提高(P<0.05);与ETEC组相比,EA-ETEC组断奶仔猪第18天体重和ADFI显著提高(P<0.05),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整个试验期间,与CON组相比,ETEC组断奶仔猪ADFI和ADG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显著提高(P<0.05);与ETEC组相比,EA-ETEC组断奶仔猪ADFI和ADG显著提高(P<0.05),F/G显著降低(P<0.05)。2)攻毒后,与CON组相比,ETEC组断奶仔猪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肺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与ETEC组相比,EA-ETEC组断奶仔猪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胃指数有提高的趋势(P=0.065)。3)攻毒后,与CON组相比,ETEC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空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ETEC组相比,EA-ETEC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SOD活性和T-AOC显著提高(P<0.05),空肠黏膜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4)攻毒后,与CON组相比,ETEC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SOD1、SOD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SH-Px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ETEC组相比,EA-ETEC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SOD2和GSH-Px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黏膜SOD1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提高趋势(P=0.083)。5)攻毒后,与CON组相比,ETEC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Kea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黏膜Nrf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ETEC组相比,EA-ETEC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Kea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黏膜Nrf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00 mg/kg EA能够缓解ETEC K88攻毒导致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和肠道损伤。同时,EA可通过调控抗氧化信号通路,调节空肠黏膜抗氧化基因表达、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物含量,从而有效缓解ETEC K88攻毒引发的氧化应激。
  • 王天丽, 王霞, 鲁帆, 何流琴, 许岗, 赵强, 印遇龙, 李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084-509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谷胱甘肽(GSH)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肌纤维发育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35头28日龄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预饲5 d基础饲粮后,按体重[(9.52±0.20) kg]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组)和免疫应激组(PQ组)饲喂基础饲粮,0.01% GSH+免疫应激组(LGSH+PQ组)、0.03% GSH+免疫应激组(MGSH+PQ组)和0.06% GSH+免疫应激组(HGSH+PQ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0.03%和0.06% GSH的饲粮。正试期28 d。PQ组和各GSH+PQ组断奶仔猪分别于正试期第23、25、27天腹腔注射8 mg/kg BW的百草枯(PQ),CON组注射等量的0.9%生理盐水,第28天进行屠宰取样。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PQ组与各GSH+PQ组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腰大肌甘氨酸含量和呈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均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和腰大肌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显著升高(P<0.05);PQ组股二头肌和腰大肌半胱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PQ组相比,MGSH+PQ组股二头肌和腰大肌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2)PQ处理未导致各部位肌肉出现明显炎症反应。3)与CON组相比,PQ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生肌决定因子(My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腰大肌肌球蛋白重链Ⅱx(MyHC Ⅱ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PQ组相比,LGSH+PQ组背最长肌My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MGSH+PQ组和HGSH+PQ组股二头肌和腰大肌生肌调节因子5(Myf5)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各GSH+PQ组背最长肌激素敏感脂酶(HSL)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Q组腰大肌HSL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降低(P<0.05)。与PQ组相比,MGSH+PQ组背最长肌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MGSH+PQ组和HGSH+PQ组股二头肌FAT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各GSH+PQ组腰大肌HSLFATP1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免疫应激未使断奶仔猪肌肉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但会导致肌肉呈味氨基酸含量降低、肌纤维发育受阻、肌纤维类型转化及脂质代谢异常。饲粮中添加GSH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免疫应激引发的断奶仔猪上述负面影响,其中以0.03%添加量的缓解效果较好。
  • 王树鹏, 陈志华, 杨天庆, 王琪, 张帅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099-511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荣昌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营养需要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并根据测量的指标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方法来科学确定母猪营养需要量。基于前期开展的研究饲粮不同净能(NE)和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SID Lys)水平对妊娠后期和泌乳期荣昌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试验数据,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收集指标的权重,并运用优劣解距离(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基于构建的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母猪营养需要量。结果表明:1)饲粮不同NE和SID Lys水平对妊娠后期和泌乳期荣昌母猪不同繁殖性能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2)通过熵权法分析发现,妊娠后期荣昌母猪的背膘增加数据差异系数最大,其余指标数据差异系数较小;泌乳期荣昌母猪的各指标差异系数均相近,熵权法权重也相近。3)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组合赋权,并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当NE水平为10.04 MJ/kg、SID Lys水平为0.52%时,妊娠后期荣昌母猪可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当NE水平为10.21 MJ/kg、SID Lys水平为0.85%时,泌乳期荣昌母猪可获得最佳繁殖性能。4)以综合评价得分为参考序列,对不同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妊娠后期荣昌母猪试验中,仔猪出生均重和产活仔数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较高,对综合评价得分的贡献较大,而平均日增重和背膘增加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较低;泌乳期母猪试验中,除仔猪断奶前死亡率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较低外,其余指标的关联度值均超过0.8,关联度较高。综上所述,妊娠后期荣昌母猪饲粮最佳营养水平为10.04 MJ/kg NE和0.52% SID Lys;泌乳期荣昌母猪最佳饲粮营养水平为10.21 MJ/kg NE和0.85% SID Lys。本研究中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用于妊娠后期和泌乳期荣昌母猪营养需要量的研究中,相比于传统需要量统计方法而言可以在指标较多时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 刘思危, 陈铭哲, 张楠, 王天丽, 胡思齐, 王海华, 何流琴, 李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120-51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浒苔多糖钙(EPP-Ca)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用1日龄体重[(29.60±0.02) 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黄羽肉鸡公鸡36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浒苔多糖(EPP)组、LEPP-Ca组和HEPP-Ca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肉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EPP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00 mg/kg EPP,LEPP-Ca组和HEPP-Ca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00和400 mg/kg EPP-Ca。试验期为70 d。结果显示:1)从试验全期来看,HEPP-Ca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LEPP-Ca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EPP组、LEPP-Ca组和HEPP-Ca组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2)在试验第28天,LEPP-Ca组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较EPP组和HEPP-Ca组显著增加(P<0.05);在试验第70天,与对照组相比,HEPP-Ca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增加(P<0.05)。3)LEPP-Ca组胸肌率显著高于EPP组和HEPP-Ca组(P<0.05),腹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EPP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EPP组、LEPP-Ca组和HEPP-Ca组心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HEPP-Ca组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LEPP-Ca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EPP组和HEPP-Ca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00 mg/kg EPP-Ca可改善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提高胸肌率,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代谢和免疫器官生长发育,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 陈文鹏, 朱信刚, 袁倩雯, 杜鑫, 冯心语, 龙嘉丽, 胡云, 汪圣晨, 李婷婷, 罗绪刚, 崔小燕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130-514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分析不同产地小麦的化学成分含量,评定中速型黄羽肉仔鸡对小麦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AID)和标准回肠消化率(SID),并根据其化学成分含量构建预测方程。选取276只63日龄健康中速型黄羽肉仔鸡公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1个无氮饲粮组和10个小麦饲粮组,每组6个重复,无氮饲粮组每个重复6只鸡,小麦饲粮组每个重复4只鸡。试验期为5 d。在67日龄时收集回肠食糜,测定原料、饲粮和回肠食糜中氨基酸含量,以及饲粮和回肠食糜中二氧化钛(TiO2)含量,并计算氨基酸AID和SID。结果表明:1)10种小麦的总能(GE)及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植酸(PA)和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4.32 MJ/kg、88.42%、12.66%、1.49%、1.46%、2.03%、11.16%、2.78%、0.58%、70.78%;小麦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平均值在0.12%~4.20%。2)中速型黄羽肉仔鸡对不同产地小麦18种氨基酸AID和SID的平均值分别在58.6%~89.7%和75.8%~94.1%,其中谷氨酸AID和SID均为最高。不同产地小麦对黄羽肉仔鸡18种氨基酸AID和17种氨基酸SID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丝氨酸SID无显著影响(P>0.05)。3)本研究共构建了中速型黄羽肉仔鸡对小麦18种氨基酸SID的预测方程,除了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组氨酸SID的预测值外,其余15种氨基酸的SID预测值均在验证小麦样品相应的氨基酸SID实测值±标准差范围内,且多数方程的决定系数(R2)大于0.8,表明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应。综上所述,不同产地小麦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氨基酸AID与SID存在差异,所建立的预测方程可为今后快速预测中速型黄羽肉仔鸡对小麦的多数氨基酸SID提供重要参考。
  • 晁婧如, 张灵芝, 段元亮, 熊玉姝, 李鹏, 丁斌鹰, 李昌武, 郭双双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144-515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羟基酪醇(HT)和芍药苷(PF)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HT组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500 mg/kg HT的试验饲粮,PF组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500 mg/kg PF的试验饲粮,HT+PF组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500 mg/kg HT和500 mg/kg PF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相较于CON组,HT组21、35日龄的平均体重和1~21日龄、1~35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2)饲粮中添加HT显著增加了肉鸡的胸腺指数(P<0.05)。3)饲粮中添加PF显著降低了肉鸡血浆中肌酐含量(P<0.05);HT组、PF组和HT+PF组血浆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相较于CON组显著降低(P<0.05)。4)饲粮中添加HT显著降低了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其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P<0.05);饲粮中添加PF显著增加了肉鸡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其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P<0.05);HT+PF组相较于CON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著增加(P<0.05)。5)饲粮中添加HT显著增加了肉鸡空肠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胸肌中H2O2、丙二醛(MDA)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PF显著增加了肉鸡胸肌中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中CAT、GSH-Px活性与肝脏、空肠中MDA含量以及空肠、胸肌中H2O2含量(P<0.05);相较于CON组,HT+PF组胸肌中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CAT活性和肝脏、胸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单独添加HT能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同时添加HT和PF能协同改善肉鸡的肠道形态,提升抗氧化能力。
  • 陈永珍, 胡月, 乔家运, 李海花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156-516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百里香酚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择200只1日龄817肉鸡,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T1组)、200(T2组)和300 mg/kg(T3组)百里香酚。试验期为42 d,分为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1~42日龄时,T2组料重比显著低于C组和T1组(P<0.05)。2)21日龄时,T1组、T2组、T3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C组(P<0.05)。42日龄时,T1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C组和T3组(P<0.05)。3)21日龄时,T2组和T3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T2组和T3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42日龄时,T2组和T3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T2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P<0.05)。4)21日龄时,T1组、T2组和T3组血清新城疫病毒(NDV)抗体效价显著高于C组(P<0.05)。5)42日龄时,T2组和T3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C组(P<0.05)。6)21日龄时,T1组和T2组空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42日龄时,T1组空肠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百里香酚可提高肉鸡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形态,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此外,百里香酚可能通过激活p62-Nrf2-Keap1信号通路提高肉鸡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百里香酚添加水平为200 mg/kg时饲喂效果最佳。
  • 谭桂凤, 周俊娟, 李柱, 刘超, 王文茂, 黄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168-51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莓茶水提物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288只产蛋率相近的55周龄健康京粉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5、50和75 mg/kg莓茶水提物。预试期5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50和75 mg/kg莓茶水提物均可显著降低蛋鸡平均日采食量(P<0.05),饲粮添加50 mg/kg莓茶水提物有降低料蛋比的趋势(P=0.079),饲粮添加75 mg/kg莓茶水提物有降低不合格蛋率的趋势(P=0.087);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75 mg/kg莓茶水提物显著降低蛋黄颜色(P<0.05),饲粮添加50和75 mg/kg莓茶水提物显著降低蛋黄比例(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莓茶水提物对蛋鸡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50 mg/kg莓茶水提物显著降低蛋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75 mg/kg莓茶水提物显著提高蛋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降低空肠隐窝深度(P<0.05)。由此可见,在京粉蛋鸡饲粮中添加适量莓茶水提物可提高其生产性能、减少炎症发生并改善肠道形态,莓茶水提物的适宜添加量为50 和75 mg/kg。
  • 李兴来, 曹山川, 赵建飞, 朱宇飞, 王建萍, 刘静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181-519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定花椒叶在蛋鸡饲粮中的营养价值以及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花椒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和盲肠菌群的影响。试验1采用指示剂法测定花椒叶表观代谢能,选取96只健康、体重相近的38周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花椒叶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3 d。试验2选取288只58周龄健康罗曼粉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鸡。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1%、2%和3%花椒叶的饲粮。预试期2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花椒叶在蛋鸡饲粮中的表观代谢能为5.32 MJ/kg,氮校正表观代谢能为5.21 MJ/kg。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和3%花椒叶显著降低第5~8周和第1~8周软壳蛋率(P<0.05),饲粮中添加2%花椒叶显著提高第1~4周、第5~8周和第1~8周平均蛋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花椒叶显著提高第4周和第8周蛋黄颜色(P<0.05),且蛋黄颜色随花椒叶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花椒叶均显著提高蛋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P<0.05),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随花椒叶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5)随着饲粮中花椒叶添加水平的提高,蛋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呈线性变化(P<0.05),肝脏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线性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花椒叶显著提高蛋黄T-AOC(P<0.05),且蛋黄T-AOC随花椒叶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花椒叶对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6)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3%花椒叶添加组蛋鸡盲肠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盲肠GCA-900066575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3%花椒叶能够降低软壳蛋率,提高蛋黄颜色和抗氧化功能,改善肠道形态。
  • 刘雅晴, 徐建芳, 张会艳, 赵青余, 汤超华, 张军民, 董焕声, 司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198-521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淫羊藿提取物对产蛋后期蛋鸡的骨保护作用及机制。试验选用产蛋率相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60周龄海兰褐蛋鸡18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预试期1周,正试期15周。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淫羊藿提取物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淫羊藿提取物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淫羊藿提取物组在62~65周龄时的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在66~69周龄和70~76周龄时的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淫羊藿提取物组在76周龄时蛋壳厚度呈现增加的趋势(P=0.097),在69和76周龄时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显著增加(P<0.05);3)淫羊藿提取物组在76周龄时血清骨钙素(BGP)含量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显著降低(P<0.05);4)淫羊藿提取物组在69周龄时的股骨指数显著增加(P<0.05);5)淫羊藿提取物组在76周龄时胫骨的骨强度呈现增加的趋势(P=0.085);6)淫羊藿提取物组在76周龄时的股骨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7)在76周龄时,饲粮中添加200 mg/kg淫羊藿提取物可以改善骨组织的微观结构;8)饲粮中添加200 mg/kg淫羊藿提取物显著上调了蛋鸡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SMAD家族成员4(Smad4)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200 mg/kg淫羊藿提取物能够提高产蛋后期蛋鸡产蛋率,降低料蛋比,提高鸡蛋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降低蛋鸡骨转换,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改善骨密度和骨微观结构,对骨起到保护作用。
  • 解庆柱, 刘增民, 杜元军, 刘晓辉, 廖玉雪, 夏光亮, 神英超, 姚俊丞, 刘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214-522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非植酸磷(NPP)水平对20~62周龄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胫骨指标和磷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420只20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各组饲粮NPP水平分别为0.10%、0.12%、0.14%、0.16%、0.18%,饲粮中均添加1 000 FTU/kg高效植酸酶。预试期1周,正试期42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第44、52和60周龄,0.10%NPP组蛋壳厚度显著低于0.18%NPP组(P<0.05);各组之间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壳强度和蛋壳颜色均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之间蛋鸡血清钙、磷、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4)0.10% NPP组胫骨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胫骨钙含量显著低于0.12%、0.14%和0.18% NPP组,胫骨磷含量显著低于0.12%和0.14% NPP组(P<0.05);各组之间胫骨脱脂干重和胫骨强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5)0.14%、0.16%和0.18% NPP组磷摄入量和排泄量显著高于0.10% NPP(P<0.05);各组之间钙、磷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添加1 000 FTU/kg高效植酸酶的前提下,降低饲粮NPP水平对20~62周龄蛋鸡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对蛋壳厚度、胫骨质量和磷排泄量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胫骨质量以及磷排泄量等指标,饲粮中添加1 000 FTU/kg高效植酸酶时,推荐20~62周龄蛋鸡玉米-豆粕型饲粮中NPP的添加水平为0.02%(饲粮NPP水平为0.12%)。
  • 李本宽, 欧建存, 黄健, 柒启恩, 朱翠, 龙丽娜, 冯鑫, 王文河, 黄威龙, 张辉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225-5237.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31~60日龄清远麻鸡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需要量,为清远麻鸡精准饲养提供依据。试验采用3×3试验设计,设高(12.98 MJ/kg)、中(12.56 MJ/kg)、低(12.14 MJ/kg)3个代谢能水平和高(18.5%)、中(17.5%)、低(16.5%)3个粗蛋白质水平,共配制9种试验饲粮。选取2 160只31日龄的健康清远麻母鸡,按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9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1)饲粮代谢能水平对末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高代谢能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中、低代谢能组(P<0.05),料重比则显著低于中、低代谢能组(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代谢能水平对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高代谢能组显著高于中、低代谢能组(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低粗蛋白质组显著高于中粗蛋白质组(P<0.05)。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对胸肌粗蛋白质与粗脂肪含量以及空体总能、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对能量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对能量和蛋白质沉积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其中高代谢能高粗蛋白质组的能量和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根据试验数据建立的31~60日龄清远麻鸡每日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模型为MEi=3.693 7×BW0.75+12.165 6×ADG和CPi=0.021 8×BW0.75+0.347 4×ADG(MEi为每日代谢能需要量;CPi为每日粗蛋白质需要量;BW0.75为代谢体重;ADG为平均日增重)根据上述模型和平均日采食量,计算得出31~60日龄清远麻鸡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2.49 MJ/kg和16.65%。
  • 黄健, 欧建存, 郑朝军, 郑可茹, 张梦豫, 陈杰, 张辉华, 龙丽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238-524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对91~12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91~120日龄清远麻鸡饲粮适宜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本试验采用3×3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高(13.21 MJ/kg)、中(12.70 MJ/kg)、低(12.19 MJ/kg)3种代谢能水平和高(15.50%)、中(14.50%)、低(13.50%)3种粗蛋白质水平,共配制9种试验饲粮。选取91日龄健康的清远麻母鸡2 160只,随机分为9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1)高能量组平均末重显著高于中能量组(P<0.05),高能量组料重比显著低于中、低能量组(P<0.05),低能量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中、高能量组(P<0.05)。低蛋白质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中、高蛋白质组(P<0.05),高蛋白质组料重比显著低于中、低蛋白质组(P<0.05)。2)饲粮代谢能水平显著影响腹脂率(P<0.05)。腹脂率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升高而升高,且高能量组显著高于低、中能量组(P<0.05)。3)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的互作效应对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饲粮代谢能水平也显著影响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5),表现为中能量组显著低于低能量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根据试验数据建立的91~120日龄清远麻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模型分别为MEi=3.435 2×BW0.75+18.027×ADG和CPi=0.042 6×BW0.75+0.120 7×ADG(MEi表示代谢能需要;CPi表示粗蛋白质需要;BW0.75表示代谢体重;ADG表示平均日增重),利用模型得出91~120日龄清远麻鸡饲粮适宜代谢能水平为12.75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4.25%。
  • 高磊燕, 包颖, 李海英, 杨福生, 陈菲, 曾涛, 陈黎, 顾天天, 卢立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250-526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对萧山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384只健康、体重相近的100日龄萧山鸡母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BC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00(CPE200组)、400(CPE400组)和600 mg/kg(CPE600组)复合植物提取物(有效成分为肉桂醛和百里香酚)的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BC组相比,CPE400组120和135日龄体重显著提高(P<0.05),105~120日龄平均日增重和105~150日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105~120日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BC组相比,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球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BC组相比,CPE400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CPE600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4)与BC组相比,试验组回肠IL-1β、IL-2、IL-6和TNF-α含量显著提高(P<0.05),回肠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BC组相比,试验组回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回肠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CPE400组和CPE600组回肠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5);CPE200组和CPE600组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6)BC组和CPE400组之间盲肠菌群在门和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种水平上,CPE400组盲肠Faecousia intestinaviumBlautia merdipullor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BC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400 mg/kg复合植物提取物能够提高萧山鸡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调整盲肠菌群,但也存在一定潜在风险。
  • 刘静, 高启楠, 闫晨硕, 朱利华, 吕建国, 周福辉, 刘猛, 安胜英, 刘观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264-5278.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2+3”生产模式下粗蛋白质水平对种鸽繁殖性能、营养物质表观利用率以及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20对产蛋时间和产蛋间隔相近的4岁健康银王种鸽,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对。试验饲粮采用“颗粒料+原粮+保健砂”的模式,Ⅰ、Ⅱ、Ⅲ、Ⅳ和Ⅴ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4.50%、15.00%、15.50%、16.00%和16.50%。预试期14 d,正试期为2个繁殖周期,第1周期包括空巢期、18 d孵化期、28 d哺喂期,第2周期包括18 d孵化期、28 d哺喂期。结果显示:1)Ⅳ和Ⅴ组第1周期破壳率显著低于Ⅱ和Ⅲ组(P<0.05),Ⅲ和Ⅳ组第1周期种蛋受精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组第1周期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高于Ⅴ组(P<0.05),Ⅱ、Ⅳ和Ⅴ组第2周期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2)Ⅲ组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Ⅰ、Ⅳ和Ⅴ组(P<0.05)。3)Ⅲ和Ⅴ组第1周期乳鸽28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Ⅳ和Ⅴ组第2周期乳鸽28日龄体重和ADG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第1周期、第2周期哺喂期以及全期窝料重比(NFCR)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4)Ⅳ组乳鸽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均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Ⅴ组乳鸽胸肌率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5)Ⅳ和Ⅴ组乳鸽血清总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1),Ⅴ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Ⅲ、Ⅳ和Ⅴ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和Ⅳ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和Ⅴ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6)种蛋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种鸽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以及乳鸽NFCR和全净膛率与种鸽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存在二次曲线关系(P<0.05),通过拟合方程估测达到最高种蛋受精率、最高入孵蛋孵化率、最高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最低第1周期哺喂期NFCR、最低第2周期哺喂期NFCR、最低全期NFCR和最高全净膛率的种鸽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5.64%、15.51%、15.41%、15.63%、15.81%、15.95%和15.65%。综上所述,种鸽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种蛋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种鸽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以及乳鸽NFCR、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部分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结合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结果,推荐“2+3”生产模式下种鸽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在15.50%~16.00%。
  • 韩晨辉, 张玉杰, 刘泽锋, 霍文婕, 郭刚, 刘强, 王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279-529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被叶酸(CFA)和棕榈脂肪粉(PFP)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血液指标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胎次、体重、上一泌乳期产奶量和预产期相近的荷斯坦奶牛32头,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8头牛。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CFA组、PFP组和CFA+PFP组分别补充6.75 g/d CFA、500 g/d PFP和6.75 g/d CFA+500 g/d PFP。奶牛产前42 d进入试验,产后21 d试验结束。结果表明:1)补充CFA后奶牛产前体重变化(BWC,增加),实际乳、4%乳脂校正乳(FCM)、乳脂和乳蛋白产量,乳总4~15碳脂肪酸含量和饲料效率(FE)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产前和产后血清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羟丁酸(BHBA)含量以及产后肝脏总脂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2)补充PFP后奶牛产前BWC(增加),实际乳、4% FCM和乳脂产量,乳总16碳脂肪酸含量和FE显著高于CON组(P<0.05)。3)CFA与PFP对奶牛BWC、泌乳性能、血液指标和肝脏脂质含量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4)产后21 d肝脏组织转录组测序表明,CFA组脂肪酸合成酶(FASN)、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表达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类视黄醇X受体γ(RXRγ)、脂肪酸转位酶(CD36)、载脂蛋白A1(APOA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HMGCS2)和脂联素受体2(ADIPOR2)表达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PFP组FASN表达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RXRγ、长链脂酰辅酶合成酶4(ACSL4)和CD36表达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CFA+PFP组FASNCD36和SCD1表达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RXRγAPOA1和甘油激酶(GK)表达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由此可见,奶牛围产期补充CFA或PFP均能改善泌乳性能,且CFA降低了肝脏脂质含量;CFA调控肝脏脂质代谢的关键通路和基因为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和CD36,PFP为PPAR信号通路和ACSL1、CD36;不推荐CFA和PFP联合补充。
  • 伏润奇, 索宇宁, 李茜, 付斌龙, 余烨, 高欢, 冷静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292-530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云上黑山羊妊娠期维持蛋白质需要量。选取50只经产2胎、妊娠45 d的云上黑山羊母羊,随机分为5个组,各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期90 d,包括妊娠前(妊娠60~90 d)、中(妊娠91~120 d)、后(妊娠121~150 d)3个时期。各组(1~5组)不同时期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分别为:妊娠前期,6.35%、8.35%、10.35%、12.35%和14.35%;妊娠中期,7.85%、9.85%、11.85%、13.85%和15.85%;妊娠后期,9.35%、11.35%、13.35%、15.35%和17.35%。在妊娠73~77 d、113~117 d和133~137 d开展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CP水平的增加,云上黑山羊妊娠前、中、后和全期干物质采食量(DMI)、平均日增重(ADG)呈显著线性提高(P<0.05),料重比(F/G)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2)随着饲粮CP水平的增加,云上黑山羊妊娠前、中、后期的氮摄入量(NI)、粪氮、尿氮、可消化氮、氮表观消化率、氮沉积量(NR)和氮生物学价值均呈显著线性提高(P<0.05)。3)云上黑山羊妊娠前、中、后期代谢体重的NI和NR之间的回归关系分别为:NR=0.600 9×NI-0.286 3(R2=0.992 2),NR=0.648 7×NI-0.334 3(R2=0.998 9),NR=0.735 2×NI-0.414 5(R2=0.996 7)。由此可见,随着饲粮CP水平的增加,妊娠期云上黑山羊的蛋白质消化代谢能力提高;妊娠前、中和后期维持净氮需要量分别为0.29、0.33和0.41 g/(kg W0.75·d),维持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79、2.09和2.59 g/(kg W0.75·d)。
  • 李茜, 赵鹏, 付斌龙, 高欢, 余烨, 黄长征, 翁策, 冷静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306-53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云上黑山羊妊娠期能量需要量。选取50只体重[(61.75±0.57) kg]相近、妊娠双羔的云上黑山羊,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各组(1~5组)妊娠前期(妊娠61~90 d)饲粮代谢能(ME)分别为7.73、8.13、8.53、8.93、9.35 MJ/kg,妊娠中期(妊娠91~120 d)饲粮ME分别为7.62、8.10、8.61、9.10、9.60 MJ/kg,妊娠后期(妊娠121~150 d)饲粮ME分别为7.70、8.20、8.70、9.20、9.70 MJ/kg。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在妊娠76~80 d、106~110 d、136~140 d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妊娠中期和后期,3组、4组和5组终末体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2)妊娠前期、中期和后期,1组消化能(DE)、ME、总能消化率(DE/GE)、总能代谢率(ME/GE)显著低于3组、4组和5组(P<0.05)。3)云上黑山羊妊娠前期、中期、后期ME需要量回归模型为: ME=0.404W0.75+0.040ADG(R2=0.981), ME=0.422W0.75+0.024ADG(R2=0.917), ME=0.469W0.75+0.026ADG(R2=0.918)。由此可见,随着饲粮能量水平增加,妊娠期云上黑山羊DE/GE、ME/GE呈升高趋势。云上黑山羊妊娠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维持ME分别为0.404、0.422、0.469 MJ/kg W0.75
  • 张伟华, 李尧, 王怡冰, 张燕, 马辽伟, 高贵, 张恩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317-532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中、高营养水平饲粮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20.89±0.54) kg]相近的湖羊公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3组羔羊分别饲喂基础饲粮(MN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为基础饲粮90%的低营养水平饲粮(LN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为基础饲粮110%的高营养水平饲粮(HN组)。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显示:1)HN组湖羊的终末体重(FBW)、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LN组和MN组(P<0.05),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ADDMI)极显著高于LN组和MN组(P<0.01),料重比(F/G)极显著低于LN组和MN组(P<0.01)。2)试验第1天,3组湖羊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60天,HN组湖羊血清TG和TP含量显著高于LN组(P<0.05);试验第120天,HN组湖羊血清ALB和TC含量显著高于LN组(P<0.05)。3)3组湖羊的屠宰率、背膘厚、GR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HN组湖羊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LN组和MN组(P<0.05)。4)3组湖羊背最长肌的pH45 min、肉色、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HN组的剪切力显著低于LN组(P<0.05)。综上可知,适当提高饲粮营养水平(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为对照组的1.1倍)能够提高育肥湖羊的生长性能,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增加眼肌面积,降低肌肉剪切力,从而改善肉品质。
  • 王怡冰, 张伟华, 李尧, 袁启航, 刘波, 刘芳, 高贵, 张恩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330-534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湖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指标和代谢物的影响。选取48只健康、体重[(20.90±0.53) kg]相近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25%(0.25%CHM组)、0.50%(0.50%CHM组)、1.00%(1.00%CHM组)的复方中草药。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复方中草药对湖羊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0.25%CHM组、0.50%CHM组、1.00%CHM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3)0.25%CHM组、0.50%CHM组和1.00%CHM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CON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0.25%CHM组(P<0.05),1.00%CHM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高于CON组和0.25%CHM组(P<0.01)。0.25%CHM组、0.50%CHM组和1.00%CHM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且0.25%组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4)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复方中草药可能是通过甘油磷脂代谢和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代谢通路调控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由此可见,饲粮添加适量的复方中草药能够改善湖羊免疫、抗氧化能力以及代谢水平,且以添加0.25%为宜。
  • 李慧, 牛晓雨, 陈治宇, 王雅宁, 邢媛媛, 李大彪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342-535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柠条单宁(CKT)对高精料育肥羔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小肠形态结构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24只体重相近的3月龄杜蒙杂交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CON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饲粮,高精料组(HC组)饲喂精粗比为7∶3的高精料饲粮,CKT组饲喂在高精料饲粮中添加2 g/kg CKT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HC组羔羊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HC组羔羊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HC组羔羊回肠绒毛高度(VH)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降低(P<0.05)。与HC组相比,CKT组羔羊回肠VH显著升高(P<0.05),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CD)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V/C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HC组羔羊空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回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空肠NQO1、回肠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HC组相比,CKT组羔羊回肠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过氧化氢酶(CAT)、空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回肠SOD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高精料饲粮中添加2 g/kg CKT,可在不影响育肥羔羊生长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小肠形态结构、调节小肠MDA含量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羔羊抗氧化功能,缓解高精料饲粮引发的小肠氧化损伤,进而促进机体健康。
  • 刘建辉, 陈鹏, 李胜利, 金鹿, 张春华, 萨初拉, 陈攀亮, 李文婷, 刘威, 赵亚星, 孙余卓, 孙海洲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354-537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添加剂对断奶羔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6月龄小尾寒羊断奶公羔羊11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3只。1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组饲喂基础饲粮+6.0 g/kg麦饭石+0.2 g/kg复合植物精油+5.0 mg/kg甘氨酸钴,3组饲喂基础饲粮+6.0 g/kg麦饭石+0.2 g/kg复合植物精油+5.0 mg/kg甘氨酸钴+0.2 g/kg包被左旋肉碱,4组饲喂基础饲粮+6.0 g/kg麦饭石+0.2 g/kg复合植物精油+5.0 mg/kg甘氨酸钴+0.2 g/kg凝结芽孢杆菌,5组饲喂基础饲粮+6.0 g/kg麦饭石+0.2 g/kg复合植物精油+0.2 g/kg包被左旋肉碱+5.0 mg/kg甘氨酸钴+0.2 g/kg凝结芽孢杆菌。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2组、4组和5组平均日增重及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1组(P<0.05)。2)2组、3组、4组和5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1组(P<0.05)。3)4组和5组回肠和空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封闭蛋白-1(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组(P<0.05)。4)5组瘤胃、空肠和回肠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理研菌科_RC9肠菌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1组(P<0.05)。2组空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属(Clostridium)和回肠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3组、4组和5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以麦饭石为载体的复合添加剂可提高断奶羔羊平均日增重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改善肠道组织结构和菌群结构。本试验条件下,以2组(复合植物精油+甘氨酸钴)和5组(复合植物精油+甘氨酸钴+包被左旋肉碱+凝结芽胞杆菌)效果较好。
  • 田宛鑫, 李红岩, 许万鑫, 何文浩, 张晨雪, 姜宁, 赵芳芳, 潘春媛, 李沐阳, 赵磊, 张爱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371-5381.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评估入胞抗菌肽对羔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72日龄、体况相近的30只安装十二指肠瘘管的湖羊[平均体重:(18.29±0.49) kg],随机分为5组,包括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5 g/kg入胞抗菌肽组、1.0 g/kg入胞抗菌肽组、2.0 g/kg入胞抗菌肽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3个添加入胞抗菌肽组每日07:00和17:00分别于十二指肠瘘管灌注0.5、1.0、2.0 g/kg入胞抗菌肽CPP-C3M4(将肽粉溶于5 mL无菌生理盐水,肽粉中抗菌肽含量为22.5 mg/g)。在正试期最后3 d进行攻毒试验,阳性对照组和3个添加入胞抗菌肽组于正试期第33天开始每日08:00通过十二指肠瘘管给每只羊灌注5 mL新鲜培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菌体浓度为1×1013 CFU/mL),连续灌注3 d。结果显示:1)入胞抗菌肽可以穿透羔羊空肠上皮细胞发挥作用。2)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添加1.0和2.0 g/kg入胞抗菌肽能改善羔羊空肠形态结构,显著增加空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显著降低隐窝深度(P<0.05)。3)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添加0.5、1.0、2.0 g/kg入胞抗菌肽均显著增加了羔羊空肠中杯状细胞数量和黏蛋白2(MUC2)mRNA相对表达量(P<0.05)。4)添加0.5、1.0、2.0 g/kg入胞抗菌肽均能显著抑制沙门氏菌刺激导致的羔羊血清中内毒素(ET)、D-乳酸(D-LA)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升高(P<0.05);与0.5 g/kg入胞抗菌肽组相比,1.0和2.0 g/kg入胞抗菌肽组血清中ET、D-LA含量和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添加1.0和2.0 g/kg入胞抗菌肽显著提高了羔羊空肠中紧密连接蛋白基因闭锁蛋白(Occludin)、封闭蛋白-1(Claudin-1)、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入胞抗菌肽可靶向作用于羔羊小肠上皮细胞,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维护肠道屏障完整性。从降低饲料成本的角度出发,推荐1.0 g/kg入胞抗菌肽作为饲料添加剂保护羔羊肠道健康。
  • 李朋帅, 马烁宁, 郑云朵, 冯玉龙, 曲洪磊, 董博颖, 黄世猛, 赵丽红, 马秋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382-539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E(VE)对德州驴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皮用性能的影响。选取10月龄德州驴21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3组德州驴分别饲喂添加60(对照)、200和400 mg/kg VE的精补料,所喂粗饲料均为豆秸。预试期7 d,正试期135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或400 mg/kg VE对德州驴的生长性能、胴体重、屠宰率、鲜皮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400 mg/kg VE有显著提升鲜皮重的趋势(P=0.076)。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或400 mg/kg VE均显著提高了德州驴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丙二醛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 mg/kg VE显著提高了德州驴终末背部皮肤厚度(P<0.05),添加200或400 mg/kg VE显著提高了德州驴背部皮肤真皮层厚、羟脯氨酸含量和胶原蛋白占比(P<0.05),且添加400 mg/kg VE时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添加200 mg/kg VE时(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和400 mg/kg VE组使背部皮肤中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纤维组织、胶原蛋白生物合成、皮肤发育信号通路显著富集。由此可见,在精补料中添加200或400 mg/kg VE均能改善德州驴的抗氧化能力,有利于德州驴皮肤中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尤其是胶原蛋白),增加真皮层厚度,进而增加产皮量,但以添加量为400 mg/kg时效果较优。
  • 王志龙, 谢骏, 王广军, 李志斐, 张凯, 贺中华, 田晶晶, 谢文平, 李红燕, 夏耘, 龚望宝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395-540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评估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或中草药制剂对牛蛙(Aquarana catesbeiana)蝌蚪和幼蛙肝脏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对照组采用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109 CFU/kg丁酸梭菌或5 g/kg中草药制剂,分别在蝌蚪和幼蛙阶段投喂30 d。蝌蚪阶段,每组设3个重复池,每池100只蝌蚪;幼蛙阶段,每组设3个重复池,每池30只幼蛙。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或中草药制剂显著提高了牛蛙蝌蚪和幼蛙的增重率(P<0.05)。在蝌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性(P<0.05);饲料中补充中草药制剂显著提高了肝脏中T-AOC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5)。在幼蛙阶段,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肝脏中T-AOC、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IgM含量、ACP和LZM活性(P<0.05);饲料中补充中草药制剂显著提高了肝脏中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LZM活性、IgM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蝌蚪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幼蛙肝脏中TNF-α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饲料中补充中草药制剂显著提高了幼蛙肝脏中TNF-αTGF-β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肠道菌群分析表明,丁酸梭菌或中草药制剂可正向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109 CFU/kg丁酸梭菌或5 g/kg中草药制剂能够提高牛蛙蝌蚪和幼蛙肝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优化肠道菌群结构,从而增强抗病力,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 田野, 李伟燕, 刘璇, 王紫彤, 范翼辰, 韩泠姝, 赵冲, 常亚青, 丁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410-542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蚕豆粉对刺参生长、体壁营养成分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蚕豆粉分别替代刺参配合饲料的0(对照组)、10%和20%配制试验饲料,饲喂体重为(20.0±0.5) g的刺参,每种试验饲料对应3个水槽,每个水槽放入20头刺参,试验周期60 d。结果显示:1)蚕豆粉替代比例为20%时,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还显著高于10%替代组(P<0.05)。2)20%替代组刺参体壁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4.08%,其次是10%替代组,其体壁粗蛋白质含量为4.06%,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7%)(P<0.05);体壁粗脂肪含量以10%替代组最高,为0.80%,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3)3组刺参肠道菌群中的主要优势菌门均为疣微菌门、变形菌门以及拟杆菌门,在蚕豆粉的替代比例达到20%时,刺参肠道菌群中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最低。由此可见,当以蚕豆粉作为饲料源替代20%的配合饲料时,能够很好地改善刺参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其生长。
  • 包洁, 柏美娟, 胡毅, 蔡明浪, 朱波, 谢凯, 郑爽, 陈开健, 张俊智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421-543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酶解鱼溶浆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含50%鱼粉的FM50饲料(正对照组),含40%鱼粉的FM40饲料(负对照组),在FM40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3%和6%酶解鱼溶浆粉的SHM3和SHM6饲料。选取360只健康、体格均匀、初始体重为(9.84±0.27) g的中华鳖,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各组中华鳖分别饲喂上述4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与FM50组相比,FM40组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补体3(C3)、补体4(C4)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降低(P<0.05),肠道绒毛高度、胰蛋白酶(TPS)和α-淀粉酶(α-AMS)活性显著降低(P<0.05),肠道Toll样受体4(TLR4)、Toll样受体5(TLR5)和Toll样受体8(TLR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2)与FM40组相比,SHM3组和SHM6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血清GOT、AKP、ACP、LZM、SOD、CAT活性及C3、C4、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肠道绒毛高度、TPS和α-AMS活性显著提高(P<0.05),肠道TLR4和TLR8的mRNA相对表达量表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摄食低鱼粉饲料会导致中华鳖生长性能降低、免疫功能下降、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以及肠道健康受损;而添加适量酶解鱼溶浆粉可有效缓解这些负面影响。
  • 韩浩冬, 金卓娅, 翟佳敏, 张翼超, 李轲轩, 杜宝宝, 贾皓帆, 李有豪, 段纤婷, 董响贵, 宋冰, 王淑晖, 崔伟, 任战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433-544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在非泌乳期饲喂相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的前提下,泌乳期饲喂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母兔繁殖性能及卵泡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产前1周的伊拉肉兔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兔,各重复之间体重[(5.21±0.58) kg]接近。采用2因素2水平+1对照的试验设计,配制5种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饲粮(Ⅰ、Ⅱ、Ⅲ、Ⅳ、Ⅴ)。试验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试验开始至母兔第1次产仔(7 d)]各组均饲喂饲粮Ⅴ;第2阶段[泌乳期(35 d)]Ⅰ、Ⅱ、Ⅲ、Ⅳ、Ⅴ组对应饲喂饲粮Ⅰ、Ⅱ、Ⅲ、Ⅳ、Ⅴ;第3阶段[泌乳期结束至母兔第2次产仔(7 d)]各组再次饲喂饲粮Ⅴ。以3个阶段营养水平保持不变的Ⅴ组作为对照组。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1)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母兔泌乳期第2、3、4周平均日采食量和第35天体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母兔泌乳期第1、5周平均日采食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Ⅴ组相比,Ⅰ组、Ⅱ组和Ⅲ组母兔泌乳期第1周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Ⅰ组和Ⅳ组母兔泌乳期第3、4周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Ⅰ组和Ⅱ组母兔泌乳期第5周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与Ⅴ组相比,Ⅳ组母兔第1次产仔前体重显著降低(P<0.05)。2)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母兔泌乳期第5周平均泌乳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母兔初乳量、泌乳期第4、5周平均泌乳量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对泌乳期第2、5周仔兔个体重及1~35日龄仔兔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泌乳期第1、3、5周母兔平均泌乳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Ⅴ组相比,Ⅱ组母兔泌乳期第4周平均泌乳量显著降低(P<0.05);Ⅰ组泌乳期第5周仔兔个体重及1~35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3)与Ⅴ组相比,Ⅲ组和Ⅳ组母兔三级卵泡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4)与Ⅴ组相比,Ⅱ组和IV组母兔卵巢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和抗缪勒氏管激素(AMH)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I组母兔卵巢生长分化因子9(GDF9)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Ⅱ组母兔卵巢叉头框蛋白L2(FOXL2)、抑制素α(INHA)和雌激素受体1(ESR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当非泌乳阶段饲喂消化能水平为10.0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6.93%的饲粮时,泌乳阶段饲喂消化能水平为9.50~10.0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6.93%~18.00%的饲粮对促进母兔采食和提高泌乳、子代生长等繁殖性能更为有利;而泌乳阶段饲喂消化能水平为10.5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6.43%的饲粮对母兔卵巢中FSHRAMHFOXL2、INHAESR1等卵泡发育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更为显著。
  • 赵濛, 谢淑玲, 李晓奇, 马博, 白海涛, 王潇, 杜瑞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446-546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胞外多糖对羔羊胃肠道组织形态和肠道组织紧密连接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选取24只体重[(7.07±1.73) kg]相近、体况健康的15日龄左右的苏尼特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攻毒对照组、攻毒+黄芪多糖组和攻毒+乳酸菌胞外多糖组,每组6只羔羊,公母各3只。每日对各组羔羊经口腔灌服等体积的不同溶液,空白对照组和攻毒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攻毒+黄芪多糖组按照1 mg/(只·d)的剂量灌胃黄芪多糖溶液,攻毒+乳酸菌胞外多糖组按照1 mg/(只·d)的剂量灌胃乳酸菌胞外多糖,每日连续灌服,至试验结束共计灌服49 d。于灌服处理的第43天和第44天,对攻毒对照组、攻毒+黄芪多糖组和攻毒+乳酸菌胞外多糖组试验羊进行大肠杆菌攻毒处理,攻毒剂量为109 CFU/只。于灌服处理第49天,每组随机选取3只试验羊进行屠宰,采集试验羊胃肠道组织样本用于形态学分析和紧密连接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1)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在大肠杆菌攻毒处理后,攻毒对照组羔羊瘤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黏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表现胃肠道黏膜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绒毛糜烂,而攻毒+乳酸菌胞外多糖组胃肠道组织黏膜基本正常,仅有绒毛扁平化趋势。2)攻毒+乳酸菌胞外多糖组瘤胃乳头高度显著高于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瘤胃乳头宽度显著低于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攻毒+乳酸菌胞外多糖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攻毒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攻毒对照组(P<0.05)。3)攻毒+乳酸菌胞外多糖组的十二指肠组织中闭合蛋白-1(Claudin-1)、咬合蛋白(Occludin)以及空肠组织中Claudin-1、闭合蛋白-4(Claudin-4)和Occludin与回肠组织中Claudin-1和Claudin-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攻毒对照组(P<0.05)。4)攻毒+乳酸菌胞外多糖组十二指肠和回肠组织中Claudin-1、Claudin-4和Occludin以及空肠组织中Claudin-1和Occludin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攻毒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乳酸菌胞外多糖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胃肠道黏膜结构的损伤,促进瘤胃乳头和肠道绒毛的生长发育,并通过提高紧密连接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保护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是一种潜在的可以缓解羔羊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微生态制剂。
  • 朱子均, 王梦瑶, 袁顺华, 李逍遥, 易雅, 郭辉, 曹满湖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463-547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分析不同钙磷比饲粮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胫骨质量、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维生素D α-羟化和钙、磷吸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探究饲粮钙磷比影响蛋品质的潜在作用机制。选用48周龄产蛋高峰期海兰褐蛋鸡10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3组试验鸡分别饲喂正常钙磷比(3.6%钙、0.5%磷,钙磷比为7.2∶1)、低钙磷比(3.0%钙、0.5%磷,钙磷比为6.0∶1)和高钙磷比(4.2%钙、0.5%磷,钙磷比为8.4∶1)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4周。结果表明:1)与正常钙磷比组和高钙磷比组相比,低钙磷比组蛋鸡产蛋率极显著降低(P<0.01),蛋壳厚度显著降低(P<0.05),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和甲状旁腺激素(PTH)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低钙磷比组蛋鸡十二指肠细胞膜维生素D受体(mVDR)、细胞核维生素D受体(nVDR)、钙结合蛋白-D28K(CABP-D28K)、质膜钙ATP酶1b(PMCA1b)、钠依赖Ⅱb型磷转运蛋白(Na/Pi-Ⅱb)和肝脏细胞色素P450家庭成员24A1(CYP24A1)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正常钙磷比组和高钙磷比组(P<0.01),肝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克洛索蛋白(Klotho)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正常钙磷比组和高钙磷比组(P<0.01)。2)随着饲粮钙磷比的提高,蛋鸡蛋壳强度、平均蛋重、胫骨钙、磷含量和血清FGF23、Klotho含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与正常钙磷比组相比,高钙磷比组蛋鸡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平均蛋重、产蛋率等均无显著变化(P>0.05),十二指肠mVDRnVDRCABP-D28KPMCA1bNa/Pi-Ⅱb和肝脏CYP24A1、FGF23、Klotho的mRNA相对表达量也均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低钙磷比饲粮会降低蛋鸡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对蛋品质产生不利影响,蛋鸡体内指标的响应为:通过代偿性代谢机制下调肝脏FGF23、Klotho的表达,降低对CYP24A1的抑制作用,从而间接促进1,25-(OH)2D3的生成;同时,通过上调十二指肠钙、磷吸收相关基因nVDRmVDRCABP-D28KPMCA1bNa/Pi-Ⅱb的表达,促进钙、磷吸收。而这些指标在饲粮钙磷比高于正常营养需要时无响应。
  • 王梦瑶, 曹林鹏, 秦林, 朱子均, 刘福, 谢越盛, 郭辉, 曹满湖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475-5485.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克洛索蛋白(FGF23/Klotho)轴出发,探究蛋鸡饲粮维生素D3缺乏或过量与维生素D代谢的相关性及其对蛋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取96只42周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各组试验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缺乏)、2 000(低水平)、4 000(正常水平)和8 000 IU/kg(过量)维生素D3的饲粮。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0 IU/kg组蛋鸡蛋壳强度和蛋壳比重低于2 000和4 000 IU/kg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胫骨脱脂重显著低于2 000和4 000 IU/kg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FGF23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血清Klotho含量也低于其他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0和2 000 IU/kg组蛋鸡十二指肠核维生素D受体(nVD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4 000和8 000 IU/kg组(P<0.05),十二指肠钠依赖Ⅱb型磷转运蛋白(Na/Pi-Ⅱ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8 000 IU/kg组(P<0.05);0 IU/kg组蛋鸡肾脏FGF23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27亚家族B成员1(CYP27B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肾脏Klotho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 000和8 000 IU/kg组(P<0.05)。2)8 000 IU/kg组蛋鸡蛋壳强度、蛋壳比重、胫骨灰分重均低于2 000和4 000 IU/kg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胫骨脱脂重显著低于2 000和4 000 IU/kg组(P<0.05);血清1,25(OH)2D3含量显著低于4 000 IU/kg组(P<0.05),血清FGF23和Klotho含量也均低于4 000 IU/kg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8 000 IU/kg组蛋鸡十二指肠膜维生素D受体(mVDR)、nVDRNa/Pi-Ⅱ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肾脏FGF23、KlothoCYP27B1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2 000和4 000 IU/kg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维生素D3缺乏或过量均会导致蛋品质下降,且与FGF23/Klotho轴及维生素D代谢有关,但这2种情况下蛋鸡体内的响应指标和调控机制存在差异。当饲粮维生素D3缺乏时,蛋鸡肾脏FGF23、KlothoCYP27B1作为内在响应指标,参与蛋品质及钙磷代谢的调控;而当饲粮维生素D3过量时,蛋鸡十二指肠nVDRmVDRNa/Pi-Ⅱb为参与蛋品质和钙磷代谢调控的内在响应指标。
  • 张立, 曾雅婷, 王雅婷, 李得举, 王彦凝, 吴琼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486-550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地方品种河田鸡与快大型科宝肉鸡胸肌的肉质性状以及代谢差异,为地方品种鸡肉产品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试验选取河田鸡和科宝肉鸡各30只,在相同的饲养管理和营养水平下进行试验,科宝肉鸡饲喂至42日龄、河田鸡饲喂至120日龄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采集胸肌组织,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物组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影响不同品种鸡肉品质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1)与科宝肉鸡相比,河田鸡腿肌率显著降低(P<0.05),胸肌亮度(L*)和红度(a*)值显著提高(P<0.05),胸肌剪切力极显著提高(P<0.01)。2)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在河田鸡和科宝肉鸡胸肌中共鉴定出2 765个代谢物,并筛选出615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P<0.05],其中河田鸡胸肌中210种代谢物上调,405种代谢物下调,且这些代谢物中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含量以及占比最高,其次分别是苯及其取代衍生物、甘油磷脂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以及醛类、酮类、酯类等。河田鸡胸肌组氨酸含量高于科宝肉鸡,而科宝肉鸡胸肌谷氨酸及其衍生物含量高于河田鸡;河田鸡胸肌磷脂酰胆碱和磷酸胆碱含量高于科宝肉鸡,而科宝肉鸡胸肌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高于河田鸡。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和卟啉代谢是区别河田鸡和科宝肉鸡的主要途径。综上所述,河田鸡和科宝肉鸡的肉品质和肌肉代谢物以及其代谢途径上存在差异。河田鸡肌肉在氨基酸以及磷脂等代谢途径上表现出更高水平,肉色更亮、更红且风味更丰富;科宝肉鸡肌肉谷氨酸含量更高,嫩度优于河田鸡。
  • 薄夫全, 安乐乐, 周亚楠, 杨得玉, 张晓卫, 刘书杰, 崔占鸿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01-551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基于转录组学分析不同粗饲料来源(苜蓿干草、燕麦干草及二者混合干草)饲粮对哺乳期牦牛犊牛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45日龄、体重(36.47±0.99) kg的健康公牦牛犊牛21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每组7头牛):苜蓿干草组(AH组)、燕麦干草组(OH组)和混合干草组(AO组,苜蓿干草∶燕麦干草=1∶1)。每组犊牛代乳粉、精料和干草饲喂量一致,精粗比为3∶7。当固体干物质采食量达到1 kg/d时,每组选5头犊牛进行屠宰,采集空肠、结肠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与分析。预试期21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空肠转录分析显示,AH组vs AO组共有1 00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AH组vs OH组共有1 553个DEGs,AO组vs OH组共有919个DEGs。GO富集分析表明,AH组vs OH组的DEGs共注释到680条GO条目,AH组vs AO组的DEGs共注释到646条GO条目,AO组vs OH组的DEGs共注释到606条GO条目。KEGG富集分析显示,AO组主要通过激活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及抗原处理与呈递,进而增强了空肠的免疫功能。2)结肠转录分析显示,AH组vs AO组共有3 362个DEGs,AH组vs OH组共有1 299个DEGs,AO组vs OH组共有1 297个DEGs。GO富集分析表明,AH组vs OH组的DEGs共注释到665条GO条目,AH组vs AO组的DEGs共注释到869条GO条目,AO组vs OH组的DEGs共注释到695条GO条目。KEGG富集分析显示,AO组主要通过激活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紧密连接,进而增强了结肠的免疫功能。综上所述,饲喂混合干草促进了空肠和结肠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调节了肠道免疫响应能力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哺乳期牦牛犊牛的健康高质量培育。
  • 索德成, 肖志明, 安志新, 宋志刚, 冯玉超, 李阳, 樊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14-552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利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测定动物饲料、血液和肌肉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隐蔽型(玉米赤霉酮、玉米赤霉烯酮-14-葡萄糖苷和玉米赤霉烯酮-14-硫酸酯)的方法。动物饲料、血液和肌肉样品采用乙腈+0.2 mol/L磷酸盐缓冲液(pH=3.0,9∶1)提取,经多重杂质吸附净化后,上液相色谱测定,采用基质匹配法定量。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隐蔽型在1~100 μg/L具有较好的线性(决定系数>0.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62~1.72 μg/kg和2~5 μg/kg;添加回收率为81.7%~104.7%,相对标准偏差保持在20%以下。应用此方法对饲料以及鸡血液和肌肉样品进行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隐蔽型的检测,其中饲料中检出全部毒素类型;血液中检出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14-葡萄糖苷和玉米赤霉酮;肌肉中检出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酮。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饲料、血液和肌肉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隐蔽型的检测。
  • 吴诗樵, 张连华, 陈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24-553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仿生参数条件下外源蛋白酶对豆粕体外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通过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添加或不添加外源蛋白酶对不同添加量(1和2 g)的豆粕在胃和小肠模拟消化阶段养分消化率的影响,并研究不同模拟胃液消化时间、pH、体积、内源蛋白酶活性条件下外源蛋白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1)在胃和小肠模拟消化阶段,添加外源蛋白酶的豆粕干物质消化率(DMD)、总能消化率(GED)和酶水解物能值(EHGE)极显著高于未添加外源蛋白酶(P<0.01),且上样量1 g的豆粕GED和EHGE极显著高于上样量2 g(P<0.01)。2)豆粕DMD、GED和EHGE随胃液消化时间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3)豆粕DMD、GED和EHGE随胃液pH升高而极显著降低(P<0.01)。4)豆粕DMD、GED和EHGE随胃液体积减少而极显著增加(P<0.01)。5)豆粕DMD、GED和EHGE随胃液内源蛋白酶活性增加而极显著增加(P<0.01)。6)不同模拟胃液消化时间、pH、内源蛋白酶活性条件下,添加外源蛋白酶的豆粕DMD、GED和EHGE极显著高于未添加外源蛋白酶(P<0.01)。由此可见,添加外源蛋白酶能提高豆粕体外养分消化率。
  • 温乐, 郭晓宇, 闫素梅, 赵艳丽, 郑亚光, 郭咏梅, 郭像东, 赵嘉欣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35-554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利用“体外三步法”即胃蛋白酶-胰酶-盲肠液法,模拟驴体外胃肠道环境,研究低粗蛋白质(CP)饲粮补充氨基酸(AA)对驴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与盲肠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选择成年德州母驴作为盲肠液的供体动物。采用2×4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因素1为AA补充,分为未补充AA(不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和补充AA(添加赖氨酸与蛋氨酸),补充AA的试验处理分别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0.07%、0.13%、0.20%、0.25%)和蛋氨酸(0.01%、0.02%、0.04%、0.05%);因素2为4个CP水平,分别为13.5%、12.5%、11.5%、10.5%(其中12.5%为正常CP水平),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通过体外三步法,将经胃1 h-小肠24 h降解后的饲粮残渣在体外盲肠液中连续培养48 h。结果表明:与未补充AA处理相比,补充AA处理的胃-小肠-盲肠中干物质(DM)、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2.55%、4.72%、3.31%、3.62%(P<0.01),CP降解率显著提高了0.66%(P<0.05),即补充AA提高了驴的体外饲料利用率,有利于营养物质降解和消化吸收。与正常CP水平(12.5%)处理相比,10.5%CP处理的CP降解率极显著降低了1.49%(P<0.01),对其他营养物质降解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未补充AA处理相比,补充AA处理的氨态氮(NH3-N)含量极显著提高了1.89%(P<0.01),但仍在微生物生长的最佳浓度范围内;菌体蛋白(BCP)含量极显著提高了2.14%(P<0.01)。13.5%CP处理的BCP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10.5%CP和11.5%CP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CP水平和补充AA对不同时间点的产气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未补充AA处理相比,补充AA处理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改善了盲肠发酵。综合各项指标,在10.5%CP饲粮中补充AA对驴的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及盲肠发酵性能的作用效果更好。
  • 崔甲军, 刘云龙, 李晓鹏, 成述儒, 屠焰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47-5559.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发酵试验探究添加不同大型海藻对奶牛瘤胃甲烷(CH4)排放的影响。试验1采集来自我国南方海域的5种大型海藻,包括紫衫状海门冬、囊藻、马尾藻1、马尾藻2和麒麟菜,每种大型海藻分别设计4个添加剂量[0(对照)、2%、6%和10%,有机物基础],每个添加剂量设置3个重复。试验2在饲粮中添加了不同剂量[0(对照)、0.01%、0.03%和0.05%,有机物基础]的溴仿,每个添加剂量设置3个重复。体外发酵24 h后采集气体和发酵液用于测定产气参数和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不同剂量紫衫状海门冬均显著降低总产气量(TGP)以及CH4和二氧化碳(CO2)产量(P<0.05),且随着添加剂量增加呈线性降低(P<0.05);其中,添加2%紫衫状海门冬CH4抑制率为96%,同时显著提高氢气(H2)产量(P<0.05)。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10%紫衫状海门冬显著降低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P<0.05);添加不同剂量紫衫状海门冬均显著降低乙酸比例和乙丙比(P<0.05),并显著提高丙酸、丁酸和戊酸比例(P<0.05);添加6%和10%紫衫状海门冬显著降低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含量(P<0.05)。2)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不同剂量囊藻显著降低TGP和CO2产量(P<0.05),且随着添加剂量增加呈线性降低(P<0.05);添加10%囊藻显著降低CH4产量(P<0.05),添加6%和10%囊藻显著提高H2产量(P<0.05);添加不同剂量囊藻对TVFA和MCP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乙酸比例和乙丙比(P<0.05)。3)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2种马尾藻对产气参数以及TVFA、NH3-N和MC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6%和10%麒麟菜显著降低TGP和MCP含量(P<0.05)。5)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不同剂量溴仿均显著降低TGP以及CH4和CO2产量(P<0.05),显著提高H2产量(P<0.05),并显著降低NH3-N含量(P<0.05)。综上可知,在体外发酵条件下,添加紫衫状海门冬、囊藻和溴仿可以抑制瘤胃CH4的产生,改变瘤胃发酵类型;而添加马尾藻和麒麟菜并没有表现出CH4抑制效果。
  • 刘金耀, 鲍胡杨, 孙秀柱, 任战军, 王淑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60-5572.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红三叶草提高家兔抗免疫应激的作用机制。通过HERB数据库获取红三叶草的全部成分,根据SwissADME数据库计算的信息与SwissTargetPredicion平台获得红三叶草活性成分及对应的相关靶点,结合疾病信息平台GeneCard和OMIM等挖掘出家兔抗免疫应激潜在靶点,采用靶点数据构建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软件与PyMOL软件将度值前3的核心靶点与相应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并进行可视化,验证对接活性。结果表明,红三叶草抗家兔免疫应激的活性成分有29个,对应着344个潜在靶点,其中关键靶点49个,度值排名前10的有半胱天冬酶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雌激素受体1(ESR1)、原癌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Toll样受体4(TLR4)、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亚型(PIK3CA)、酪氨酸蛋白激酶Fyn(FYN)。经GO分析显示,靶点作用包含生物过程92条、细胞组分21条和分子功能32条,经KEGG通路富集得到123条通路(P<0.05),核心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雌激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通路、乳腺癌、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胶质瘤、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作用。最后,通过分子对接验证,计算所得结合化学能均小于0 kJ/mol,表明红三叶草活性成分与对应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稳定结合。由此可见,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与分子对接技术揭示了红三叶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发挥家兔抗免疫应激作用,为红三叶草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曾斌, 闫德勇, 唐鹏, 马铭, 曾健青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73-5583.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油茶蛋白粉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选取384只28日龄、体重接近、体况健康的雄性快速型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2%和4%油茶蛋白粉等氮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粕。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1%和2%油茶蛋白粉组肉鸡的56日龄屠宰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粮中油茶蛋白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肉鸡的56日龄屠宰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线性下降(P<0.05),平均日采食量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2)随着饲粮中油茶蛋白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肉鸡腹脂率呈线性下降(P<0.05);各组肉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随着饲粮中油茶蛋白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肉鸡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线性下降(P<0.05)。4)与对照组相比,2%油茶蛋白粉组肉鸡胸肌中赖氨酸、苏氨酸、精氨酸、谷氨酸、酪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的含量及氨基酸总量、甜味氨基酸总量、风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升高(P<0.05),肉豆蔻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2%的油茶蛋白粉不影响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饲粮中添加2%的油茶蛋白粉可降低肉鸡的腹脂率,并增加肌肉中风味氨基酸含量。
  • 张相伦, 赵红波, 高尚, 姬凯茜, 杨茗, 盛清凯, 刘晓牧, 王璐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84-559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乳酸菌制剂对不同比例玉米秸秆和盐地碱蓬混贮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营养物质体外降解率的影响。选取新鲜玉米秸秆和盐地碱蓬各20 kg,按5个混合比例(100%玉米秸秆、75%玉米秸秆和25%盐地碱蓬、50%玉米秸秆和50%盐地碱蓬、25%玉米秸秆和75%盐地碱蓬、100%盐地碱蓬)进行混合,分别记为100∶0、75∶25、50∶50、25∶75、0∶100组,每个比例下设2个处理,包括对照(CON,喷洒无菌生理盐水)和植物乳杆菌(LP,喷洒1×106 CFU/g植物乳杆菌),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 kg,厌氧发酵60 d。结果表明:1)25∶75组和0∶100组酵母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50∶50组、25∶75组和0∶100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乳酸菌制剂对酵母菌和乳酸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2)0∶100组p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0∶50组和25∶75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100组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乳酸菌制剂对pH及有机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随着盐地碱蓬比例的升高,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0∶100组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乳酸菌制剂对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4)体外消化24、48和72 h时,50∶50组和25∶75组粗蛋白质体外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100组有机物体外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乳酸菌制剂对各时间点各营养物质体外降解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各项指标,推荐玉米秸秆和盐地碱蓬混贮的混合比例为75∶25和50∶50。
  • 安沙, 马红, 吕孝国, 吕尊周, 禹爱兵, 王正国, 杨青, 刘居鹏, 李建慧, 燕磊, 李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595-560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使用不同脱壳程度超期稻谷部分替代玉米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12日龄白羽肉鸡9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粗糙米组(CCM组)在12~24日龄、25~38日龄阶段分别使用20%、30%粗糙米(不完全脱壳陈化稻谷)替代玉米,糙米组(CM组)在12~24日龄、25~38日龄阶段分别使用20%、30%糙米(完全脱壳陈化稻谷)替代玉米。试验期27 d。结果表明:1)各组间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CCM组肉鸡十二指肠相对重量显著高于CON组和CM组(P<0.05),CM组肉鸡空肠单位长度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CON组相比,CCM组和CM组肉鸡肠道气泡产生量呈降低趋势(P=0.077)。3)粗糙米或糙米部分替代玉米对肉鸡盲肠菌群α-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菌群β-多样性影响显著(P<0.05);CON组肉鸡盲肠菌群中拟杆菌门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CM组和CM组(P<0.05),厚壁菌门和颤螺旋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CM组和CM组(P<0.05)。4)使用粗糙米部分替代玉米,每只鸡饲料成本可降低0.22元,增重饲料成本降低0.05元/kg。综上所述,在12~38日龄肉鸡饲粮中使用超期储存稻谷加工而成的粗糙米或糙米部分替代玉米,对其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无不良影响,且对肠道发育及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有改善作用。结合经济效益,建议在肉鸡饲粮中使用不完全脱壳的粗糙米部分替代玉米,中鸡(12~24日龄)阶段可替代20%,大鸡(25~38日龄)阶段可替代30%。
  • 熊展博, 李可馨, 王典, 郑楠, 古再丽努尔, 王加启, 赵圣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607-561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红三叶草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因素及最佳的热回流提取条件。通过选取4个不同品种红三叶草,分别对其叶部和茎部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以确定品种和植株部位对异黄酮含量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以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红三叶草异黄酮得率作为考察依据,采用80%乙醇作为萃取溶剂,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1)Xuanli品种红三叶草总异黄酮含量最高,为5.92 g/kg DM,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红三叶草叶部总异黄酮含量和质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茎部(P<0.05)。2)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8(g∶mL)、提取温度90 ℃、提取时间1 h,此时异黄酮得率为93.71%。由此可知,红三叶草品种显著影响异黄酮含量,叶部异黄酮富集程度高于茎部。本试验成功筛选出了红三叶草异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工业生产红三叶草异黄酮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 余俊洋, 张玉琳, 王旭哲, 马春晖, 段宏伟, 张凡凡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617-563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对杂交构树青贮发酵品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杂交构树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分为4个处理,CK处理仅添加10 mg/kg去离子水,LP处理接种5×106 CFU/g FM植物乳杆菌,EF处理接种5×106 CFU/g FM屎肠球菌,LPEF处理复合接种5×106 CFU/g FM植物乳杆菌和屎肠球菌(数量比1∶1),每个处理5个重复,青贮60 d。结果表明:1)青贮7、14、30和60 d时,LP处理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青贮14、30和60 d时,EF处理的WSC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2)青贮3、7、14和30 d时,LP和EF处理的pH显著低于CK处理(P<0.05);青贮14和60 d时,LP、EF和LPEF处理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青贮14 d时,LP、EF和LPEF处理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青贮3、7和14 d时,LP、EF和LPEF处理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青贮3、7、30和60 d时,LP处理的好氧细菌数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青贮7、14、30和60 d时,LP、EF和LPEF处理的霉菌数量均显著低于CK处理(P<0.05)。3)青贮3、30和60 d时,杂交构树青贮中主要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0.37%~83.37%),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5.70%~31.72%)。4)青贮3 d时,CK处理的气球菌属(Aer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LPEF处理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青贮60 d时,LP处理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LPEF处理的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杂交构树青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和屎肠球菌影响了其细菌群落组成,提高了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pH,增加了乳酸含量,改善了发酵品质,具有提高杂交构树青贮品质的潜力。
  • 沙志行, 苏雪莹, 叶馨媛, 苏晓龙, 洪海洋, 刘帅, 刘淼, 张力莉, 徐晓锋, 马玉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631-5644.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地衣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对蒸汽爆破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将玉米秸秆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未处理)、蒸汽爆破组(Q组,蒸汽爆破处理)、微生物发酵组(J组,微生物发酵处理,)、蒸汽爆破+微生物发酵组(JQ组,蒸汽爆破+微生物发酵处理),进行微生物发酵的组添加的菌种为地衣芽孢杆菌(5×106 CFU/g)和植物乳杆菌(1.2×106 CFU/g),每组设5个重复,发酵45 d后开袋取样,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Q组和JQ组干物质(DM)、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升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半纤维素(ADS)含量显著下降(P<0.05)。2)与CON组相比,Q组和JQ组72 h累积产气量显著下降(P<0.05),且JQ组显著低于Q组(P<0.05)。3)与CON组相比,J组、Q组和JQ组体外粗蛋白质降解率(IVCPD)显著升高(P<0.05),Q组和JQ组体外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IVNDFD)和体外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IVADFD)显著下降(P<0.05),并且JQ组IVCPD较Q组显著下降(P<0.05)。4)与CON组相比,Q组和JQ组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显著下降(P<0.05),并且,JQ组乙酸、丁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下降(P<0.05);JQ组MCP浓度较Q组显著升高(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IVDMD与体外有机物降解率(IVOMD)、可发酵有机物(FOM)、瘤胃能氮平衡(RENB)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IVNDFD、IVADFD均与ADF、WSC、NDS含量以及NH3-N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72 h累积产气量、MCP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IVCPD与瘤胃降解蛋白质(RD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可知,地衣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有助于提高蒸汽爆破处理的玉米秸秆的MCP浓度。
  • 徐小雯, 张红云, 林南新, 黄宗兰, 陆静静, 张丽敏, 李喆馨, 王金子, 姜明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645-565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筛选具有良好耐受性、抑菌活性及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为后续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研究提供优质菌株。首先将处理好的牛粪样原液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经刚果红染色初筛及DNS法复筛后,筛选出具有良好耐受性和抑菌活性且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随后对目标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DNA鉴定和单因素发酵条件优化,同时进行药敏、抗逆性、体外抑菌、溶血性试验,验证其益生特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筛选出了1株高产纤维素酶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所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可达126.37 U/mL,对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对大肠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菌作用,对大部分常用抗生素敏感且不具有溶血性,无可移动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无致病性基因。综上所述,本试验从牛粪便中分离出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益生潜力和安全性,可作为饲用益生菌候选菌株。
  • 谢怀茹, 石蕊, 王旭翔, 戴宗茂, 林峻, 靳茜, 地丽热巴·地里夏提, 阿依乔丽凡·沙汉, 肖莹, 麦多, 王金泉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657-5666.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从野生黑鸢(Milvus migrans)粪便中分离出耐药较少、更安全且具有益生潜力的菌株。采集野生黑鸢的新鲜粪便样品,分离菌株后进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及生化鉴定,利用PCR扩增及16S rRNA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对其进行体外益生潜力测定和体内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1)本试验从野生黑鸢粪便中分离到1株巨大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megaterium),命名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YF9;2)该菌株在pH为2、4、6的条件下存活率分别为9.16%、65.98%、83.77%,在胆盐浓度为0.1%、0.2%、0.3%的条件下存活率分别为74.91%、59.95%、9.44%;3)该菌株在4 h后的自聚集率为55.43%,24 h后高达91.76%;4)该菌株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0.85%;5)该菌株仅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表现为中介,对其余12种抗生素均表现出敏感性,且无溶血活性;6)该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较好的抑制作用;7)灌胃该菌株后,小鼠没有死亡,形态、被毛、分泌物及排泄物均无异常,剖检过程中脏器无出血现象,眼观无异常;体重变化和血液学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从野生黑鸢粪便中分离的巨大普里斯特氏菌YF9耐药较少、有良好的体外益生潜力和体内安全性,可作为动物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 王永奔, 卢博雨, 张朋, 姚有莉, 吴国芳, 张剑搏, 罗璇, 王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37(8): 5667-5680. https://doi.org/10.12418/CJAN202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从牦牛瘤胃中筛选鉴定高纤维素酶活性益生菌,为其后续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养殖中应用提供参考。试验采用LB-羧甲基纤维素固体培养基和刚果红染色法分离初筛产纤维素酶细菌,然后采用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复筛获得高纤维素酶活性细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益生性鉴定以及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表明:1)试验共筛选获得10株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菌,其中5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3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2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2)菌株YR3.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外切葡聚糖酶和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分别为78.09和54.69 U/mL。3)除了少数菌株耐受四环素和红霉素外,多数菌株对8种抗生素均敏感,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10株菌均不含acegelEcylA毒力因子基因;菌株YR3.2的表面疏水率和自凝集率最高,分别为97.55%和80.84%。4)菌株YR3.2产酶条件最佳组合为初始pH 7.0、时间36 h、温度35 ℃,此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为72.78 U/mL;液态发酵7 d,油菜秸秆和燕麦秸秆损失率分别为18.52%和23.34%。综上所述,菌株YR3.2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和益生特性,可作为候选菌株在饲草料加工和动物养殖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