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3-10-15
  

  • 全选
    |
  •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王雅晶, 李胜利, 王雅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183-21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通过Citespace Ⅱ对1928—2013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奶牛饲料与饲养研究的科技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网络共现分析,统计年度发文量,绘制作者、机构、共被引文献、关键词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世界上该领域内高产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并通过高被引文献和高频关键词分析,透视该领域的整体状况和研究热点。
  • 喻小琼, 赵桂苹, 刘冉冉, 郑麦青, 文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192-22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过去几十年里,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及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说为家禽选育及品种的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显著改善了禽肉品质,提高了家禽生产力。尽管遗传选择能够主导亲代基因传递给后代,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营养等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的修饰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在核苷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本文主要讨论了家禽营养对DNA甲基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通过生殖细胞的表观遗传重塑可以成功地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 杜文, 王谦, 王佳堃, 刘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02-22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木聚糖酶在天然材料中基因表达水平低、活性差、生产成本高,严重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宏基因组学通过免培养技术,研究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在开发微生物酶资源上具有强劲的优势。体外定向进化技术模拟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利用基因的突变和重组,从体外改造酶基因,产生基因多样性,并结合定向的筛选最终获得预期性状的进化酶。宏基因组技术与体外定向进化技术结合必将加速木聚糖酶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半纤维类生物能源的利用。为此,本文就木聚糖酶基因的来源、宏基因组学在木聚糖酶基因开发中的应用、体外定向进化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 郑溜丰, 彭健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12-22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食量是动物生产性能充分发挥的基石,其受多种因素的共同调节。胃肠调节肽、肥胖信号分子(瘦素和胰岛素)及营养物质等外周调节因子在采食量的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是采食量调节的关键。近年来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采食量的分子机制认识越来越深入,已鉴定出一些关键信号转导通路及转录因子,其中哺乳动物下丘脑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一般性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CN2)介导的一般性氨基酸应答通路及叉头转录因子1(FoxO1)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中枢的采食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简要回顾采食量调节生理机制的基础上,主要对外周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采食量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张小龙, 邓欢, 陈澄, 张素云, 唐志如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22-22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牛磺酸(Tau)是可兴奋组织细胞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牛磺酸转运体(TAUT)转运入膜。TAUT受许多因素调节,如p53、sp1、c-Jun、Wilms肿瘤1基因(WT1)、渗透压反应元件(TonE)、核因子-κB(NF-κB)、抗氧化应激反应元件(ARE)、热应激因子1(HSF1)和蛋白激酶C(PKC)等。本文综述了TAUT的种类与结构、TAUT在转录与转录后水平上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意义,以期为Tau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马思聪, 李磊, 李海燕, 敖远扬, 唐志如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31-2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瞬时受体电位2(TRPM2)是一种具有离子通道和二磷酸腺苷核糖水解酶双重功能的蛋白质,能被二磷酸腺苷核糖和活性氧自由基激活。当细胞膜Ca2+通透性增大时,TRPM2通道可作为氧化还原的感受器介导氧化应激,并激活Ca2+产生依赖性的细胞反应,如血管内皮的渗透压增加和细胞的凋亡。本文就TRPM2通道特征、氧化应激激活TRPM2通道的机理和营养物质通过TRPM2通道缓解氧化应激的机理进行了综述。
  • 冉茂良, 高环, 尹杰, 陈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38-2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和动物机体细胞在遭受氮氧化合物、钙和病原体等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后,氧化和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从而促进细胞内活性氧分子(ROS)的大量产生和积累,最终导致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以导致DNA链断裂、DNA位点突变、DNA双链畸变和原癌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等形式的DNA损伤;同时,DNA也在遭受脱嘌呤和脱嘧啶、X射线、紫外线、烷化剂和嵌入剂等体内外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下造成DNA损伤,DNA损伤也能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本文主要对氧化应激与DNA损伤之间的联系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魏凤仙, 胡骁飞, 张敏红, 李绍钰, 徐彬, 蔺萍, 孙全友, 李浩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46-22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禽舍环境不同相对湿度(RH)和氨气(NH3)应激对肉仔鸡血氨水平及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选择288只21日龄体重接近的肉仔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处理1:30 mg/kg NH3+35% RH;处理2:30 mg/kg NH3+60% RH;处理3:30 mg/kg NH3+85% RH;处理4:70 mg/kg NH3+35% RH;处理5:70 mg/kg NH3+60% RH;处理6:70 mg/kg NH3+85% RH。试验在智能人工气候舱完成,试验期3周。结果表明:1)NH3浓度对血氨水平影响显著(P<0.05),血氨水平随入舱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RH对入舱3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影响显著(P<0.05),随入舱时间的延长,血清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呈上升的趋势。3)NH3浓度对入舱1、2周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入舱1、3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影响显著(P<0.05)。RH对入舱1周血清IL-10含量影响显著(P<0.05)。由此可见,RH和NH3应激损害了肉仔鸡免疫机能,随着入舱时间的延长,机体获得一定的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对机体的免疫抑制效应具有降低趋势,但70 mg/kg NH3+85% RH对肉仔鸡的免疫抑制不可缓解。
  • 陈燕, 冯京海, 张敏红, 刘圈炜, 姜礼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54-22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环境高温与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对28~42日龄肉鸡生产性能、氮代谢和氮排放的影响。试验选取576只爱拔益加肉鸡,采用2因子3水平试验设计:因子1为饲养方式,设有23 ℃恒温自由采食组(23 ℃ ad libtum group,23 ℃ AL组)、23 ℃恒温配对组(23 ℃ pair-fed group,23 ℃ PF组,其饲粮按照28/32 ℃日变高温自由采食组采食量供给)、28/32 ℃日变高温自由采食组(28/32 ℃ ad libtum group,28/32 ℃ AL组,28 ℃—32 ℃—28 ℃日变循环高温);因子2为饲粮CP水平,设21.19%、18.18%、14.90%3个水平,通过补充人工合成必需氨基酸(EAA),使各组饲粮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水平满足肉鸡营养需要,且保持一致。试验分为9组,每个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结果表明:1)相同饲粮CP水平下,28/32 ℃ AL组体重(BW)、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显著低于23 ℃ AL组(P<0.01),但与23 ℃ PF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23℃ AL组相比,28/32 ℃ AL组氮利用率显著降低(P<0.01),单位采食量氮排放量显著增加(P<0.05)。2)补充人工合成EAA,饲粮CP水平从21.19%降低到14.90%,肉鸡的单位体增重氮排放量、单位采食量氮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1),氮利用率、BW、ADG、ADFI均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知,在日变循环高温条件下,肉鸡生产性能、氮利用率显著降低,氮排放量显著增加;补充人工合成EAA,饲粮CP水平降低到14.90%可以减少氮排放量而不影响肉鸡的BW、ADG、ADFI。
  • 白洁, 陈继兰, 李冬立, 岳文斌, 郑麦青, 赵桂苹, 文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66-22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水平对不同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型北京油鸡屠宰性能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42日龄北京油鸡公鸡4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采用3层阶梯式笼养,分别饲喂代谢能为11.76、12.39、13.02和13.65 MJ/kg的饲粮(Ⅰ~Ⅳ组)。试验期48 d。试验结束后,所有鸡只全部宰杀,测定屠宰性能;每个重复随机选取7只鸡,翅静脉采血,据A-FABP基因外显子1第51位碱基C→T突变进行基因分型,即未突变型(MM)、杂合型(MN)和突变型(NN),并测定IMF含量。结果表明:1)Ⅲ组(13.02 MJ/kg代谢能组)北京油鸡的活体重、屠体率、全净膛率显著高于Ⅰ组(11.76 MJ/kg代谢能组)和Ⅱ组(12.39 MJ/kg代谢能组)(P<0.05),但与Ⅳ组(13.65 MJ/kg代谢能组)无显著差异(P>0.50)。2)13.65 MJ/kg代谢能组北京油鸡腹脂率分别是11.76、12.39、13.02 MJ/kg代谢能组的1.65、2.43和2.50倍,差异显著(P<0.05);与中等代谢能(12.39和13.02 MJ/kg)相比,高代谢能(13.65 MJ/kg)可增加NN北京油鸡的腹脂率,但对MM和MN无显著影响(P>0.10)。3)12.39 MJ/kg代谢能组北京油鸡胸肌IMF含量分别是11.76、13.02和13.65 MJ/kg代谢能组的1.35、1.34和1.32倍,差异显著(P<0.05),后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M北京油鸡腿肌IMF含量和脂肪组织中A-FABP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N和NN(P<0.05),且A-FAB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腿肌IMF含量和基因型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由此可见,13.02 MJ/kg代谢能饲粮提高了7~13周龄北京油鸡的活体重、屠体率和全净膛率;13.65 MJ/kg代谢能饲粮增加了北京油鸡的腹脂率,尤其是A-FABP基因外显子1第51位碱基C→T突变的北京油鸡,但未提高肌肉IMF含量。
  • 曲湘勇, 何俊, 贺长青, 金宏, 杨丹丹, 朱立涛, 范志勇, 达代又, 林立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77-22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测定武冈铜鹅、四川白鹅、武川鹅以及天府肉鹅的常规肉品质和矿物质元素、氨基酸、风味脂肪酸、肌苷酸含量及肌纤维直径与密度,并进行比较。选取1日龄体格健壮的武冈铜鹅、四川白鹅、武川鹅和天府肉鹅各30只,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鹅,公母各占1/2,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期为70 d。结果表明:1)武冈铜鹅胸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鹅(P<0.05),胸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四川白鹅(P<0.05);而腿肌粗脂肪含量与其他3种鹅差异不显著(P>0.05),腿肌贮存损失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鹅(P<0.05)。2)武冈铜鹅肌肉铁、镁、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四川白鹅和天府肉鹅(P<0.05)。3)武冈铜鹅肌肉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武川鹅和四川白鹅(P<0.01),甘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鹅(P<0.01),而胱氨酸和苯丙氨酸与其他3种鹅差异不显著(P>0.05)。4)武冈铜鹅肌肉中肉豆蔻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鹅(P<0.01);十六烯酸含量极显著高于武川鹅(P<0.01);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武川鹅(P<0.05);二十烯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天府肉鹅(P<0.01)。5)武冈铜鹅胸肌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四川白鹅和武川鹅(P<0.05),而各组肌纤维直径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武冈铜鹅肌肉品质以及风味优于武川鹅、四川白鹅以及天府肉鹅。
  • 陈玉洁, 李燕, 侯文乾, 齐智利,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86-22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稻谷化学成分与酶水解能值(EHGE)和肉鸭真代谢能(TME)的相关关系。试验采集8个不同来源的稻谷样品,根据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比值(AP/AM),选取5个代表性样品,将代表性样品采用胃蛋白酶-人工小肠液法酶法测定EHGE。然后将其化学成分与EHGE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稻谷EHGE估测方程。试验选取40羽成年樱桃谷公鸭作为试验动物,用排空强饲法测定TME。然后将其化学成分与鸭TME进行相关分析。最后,将代表性稻谷样品的EHGE与鸭TME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两者相关关系方程。8种稻谷的平均AP/AM为(3.97±0.97),根据AP/AM从低到高选取5种样品,并测定EHGE和鸭TME,将测得的化学成分粗蛋白质(CP)、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与EHGE建立非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EHGE=6.725 5 CP0.046 2 (P<0.01)、EHGE=3.977 5Ash0.389 3 (P<0.01)、EHGE=6.168 9NDF0.064 3 (P<0.01),即3种化学成分测定值与EHGE回归关系极显著。将测得的EHGE与鸭TME比较并建立相关关系,结果显示:EHGE和鸭TME之间差异不显著(P=0.878 5),但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由此可见,稻谷化学成分可以很好预测EHGE,预测鸭TME也可以得到较好结果,但稻谷EHGE与鸭TME值相关性不显著。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宋代军, 何钦, 姚焰础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294-23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生产性能、血清激素及热休克蛋白70浓度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子完全交叉(3×2)设计,选用胎次相近、3个不同泌乳阶段(泌乳前、中、后期)的荷斯坦奶18头,每个阶段6头;设计2个热应激期(热应激期与非热应激期)。结果表明:热应激显著降低了奶牛产奶量(P<0.05),极显著降低了奶牛干物质采食量(P<0.01);与非热应激期相比,奶牛在热应激期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瘦素浓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三碘甲腺原氨酸、皮质醇和催乳素浓度均极显著下降(P<0.01),热休克蛋白70浓度极显著提高(P<0.01)。结果提示,热应激会严重影响奶牛血清激素和热休克蛋白70浓度,从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与泌乳中、后期相比,热应激对泌乳前期奶牛影响更大。
  • 金恩望, 卜登攀, 王加启, 姜雅慧, 包万华, 史浩亭, 沈维军, 李发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03-23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双外流持续培养法,探讨添加不同水平的植物精油对瘤胃发酵和甲烷(CH4)生成的影响。每种植物精油(肉桂油和留兰香油)的4种添加水平(0、100、500和1 500 mg/L)作为处理因素,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试验周期为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1 500 mg/L的肉桂油显著降低了发酵液pH、饲粮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dNDF)、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dADF)和粗蛋白质降解率(dCP)(P<0.05)。2)添加100 mg/L的留兰香油和肉桂油对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乙酸/丙酸(A/P)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500 mg/L的肉桂油在发酵27和99 h以及添加1 500 mg/L的肉桂油在所有发酵时间点均显著降低了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和丙酸浓度(P<0.05)。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1 500 mg/L肉桂油添加组TVFA、乙酸和丙酸浓度显著下降(P<0.05),A/P显著升高(P<0.05)。3)添加500 mg/L的肉桂油以及1 500 mg/L的肉桂油和留兰香油均显著降低了发酵液中的原虫数量(P<0.05)。添加3种剂量的肉桂油和留兰香油均显著降低了CH4体积分数(P<0.05)。由此可见,添加100 mg/L的肉桂油和留兰香油均有助于改善瘤胃微生物发酵。
  • 郑文思, 赵广永, 张婷婷, 牛文静, 董瑞兰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15-23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应用体外发酵法研究高精料饲粮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SC/NDF)与甲烷(CH4)、产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饲料设计饲粮配方,共设计5个精粗比(60:40、70:30、80:20、90:10和100:0),每个精粗比设计10种饲粮,共50种试验饲粮。应用体外产气法对样品进行体外48 h发酵。发酵结束后,收集气体和液体样品,测定气体中CH4和CO2产量及液体中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结果表明:饲粮NFC/NDF与体外发酵总产气量、CH4和CO2产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乙酸/丙酸和CH4/TVFA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但是相关系数均偏低。结果提示,高精料饲粮条件下,随着饲粮NSC/NDF的提高,饲粮体外发酵的CH4相对产量下降,但由于相关系数偏低,饲粮NSC/NDF不能作为准确预测饲粮体外发酵CH4产量的指标。
  • 刘婵娟, 赵向辉, 徐明, 曹阳春, 杨婷, 姚军虎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25-23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依据康奈尔大学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质体系(CNCPS)和CPM-Dairy配方软件的技术思想,对几种我国常用奶牛饲料原料进行聚类分析。采用近红外分析和实验室分析对4大类[苜蓿干草、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玉米粉和玉米青贮],共1 169个我国常用奶牛饲料样品的16类指标进行测定,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样品科学分类。结果表明,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不同饲料的特点,分别将苜蓿干草分为12类、DDGS分为10类、玉米粉分为5类、玉米青贮分为6类。综合得出,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结果符合CPM-Dairy饲料数据库要求,且可信度高。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敬婷, 罗莉, 白富瑾, 钱前, 孙玉轩, 石亚庆, 李赞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37-23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L-苹果酸对湘云鲫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均重为(16.25±0.03) g的湘云鲫45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1、2、4、8和16 g/kg L-苹果酸的试验饲料,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L-苹果酸可显著降低饲料pH和系酸力(P<0.05)。饲料中添加L-苹果酸可提高湘云鲫的摄食量和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并在添加水平为4 g/kg时达到最佳生长性能。饲料中L-苹果酸添加水平为0~8 g/kg时,全鱼水分含量逐渐下降,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逐渐增加,且4和8 g/kg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质沉积率在4 g/kg组达到最高,脂肪和灰分沉积率则在8 g/kg组最高,并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在4 g/kg组达到最高,脂肪酶、胰蛋白酶和Na+/K+-ATP酶活性均在8 g/kg组达到最高,并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L-苹果酸可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且上述指标均在4 g/kg组达到最佳值,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量添加L-苹果酸可促进湘云鲫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增加鱼体营养物质沉积,提高消化和抗氧化能力;L-苹果酸在湘云鲫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4~8 g/kg。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王钰飞, 丁丽敏, 付京杰, 张文珍, 王建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45-23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原料 对不同年龄阶段藏獒的采食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粪便质量的影响。试验选取5~6月龄的幼年藏獒10只,2周岁以上的成年藏獒10只,各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试验配制7种试验饲粮,分别为CGM(植物蛋白质仅含玉米蛋白粉)、SBM(植物蛋白质仅含豆粕)、PMH-FM(动物蛋白质为鸡肉粉80和鱼粉)、PML-FM(动物蛋白质为鸡肉粉65和鱼粉)、DM-FM(动物蛋白质为鸭架粉和鱼粉)、FM(动物蛋白质仅含鱼粉)和PML饲粮(动物蛋白质仅含鸡肉粉65)。每种饲粮分别饲喂1组幼犬和成犬。试验共分4期进行,每期试验期为10 d,其中预试期6 d,收粪期4 d。结果表明:幼犬对不同蛋白质来源饲粮的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成犬对PML-FM饲粮的平均日采食量与PMH-FM饲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饲粮(P<0.05)。在饲喂同种饲粮情况下,幼犬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比成犬高,且差异显著(P<0.05)。幼犬对PMH-FM饲粮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机质、钙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均最高,其上述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PML-FM饲粮(P<0.05),且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还显著高于PML饲粮(P<0.05),总磷表观消化率还显著高于DM-FM和FM饲粮(P<0.05)。成犬对SBM饲粮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PML-FM饲粮(P<0.05),对DM-FM饲粮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PML和PML-FM饲粮(P<0.05),对FM饲粮的总磷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SBM和PML-FM饲粮(P<0.05)。成犬对各饲粮的有机质和钙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饲喂同种饲粮情况下,成犬和幼犬对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机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同时饲喂PMH-FM饲粮情况下,幼犬对钙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要显著高于成犬(P<0.05)。幼犬饲喂PMH-FM饲粮时粪样初水分含量最低,显著低于除PML-FM和DM-FM饲粮外的其他饲粮(P<0.05)。成犬饲喂FM饲粮时粪样初水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饲粮(P<0.05)。幼犬饲喂CGM、PMH-FM、PML-FM、DM-FM和FM饲粮时粪样分数均在最佳粪样分数(2.5)左右,而在饲喂SBM和PML饲粮时粪样分数在2.8左右。成犬饲喂不同的饲粮,其粪样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饲喂同种饲粮情况下,成犬和幼犬粪样初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幼犬粪样分数均显著高于成犬(P<0.05)。由此得出,饲粮不同蛋白质来源对藏獒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粪便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对幼犬影响更大。对于藏獒,玉米蛋白粉和豆粕混合使用比单一使用效果要好;相对于鱼粉和低蛋白质含量的鸡肉粉65,高蛋白质含量的鸡肉粉80作为蛋白质来源较佳。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李晓敏, 刘红宾, 呙于明, 王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55-23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黑酵母β-1,3/1,6-葡聚糖对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诱导Caco-2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选用Caco-2细胞,分成4个组:对照组(A组)、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组(B组)、β-1,3/1,6-葡聚糖组(C组)和β-1,3/1,6-葡聚糖+肠炎沙门氏菌共培养组(D组)。C、D组用黑酵母β-1,3/1,6-葡聚糖(50 μg/mL)预处理24 h,然后B、D组各孔接种1×108 CFU/mL肠炎沙门氏菌处理3 h。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肠炎沙门氏菌和β-1,3/1,6-葡聚糖均极显著地上调了IL-1βTNF-αIL-8和IL-10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1),但对TG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组相比,添加β-1,3/1,6-葡聚糖可显著地下调肠炎沙门氏菌诱导Caco-2细胞的细胞因子IL-1βIL-8和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并且显著上调IL-10、TG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知,黑酵母β-1,3/1,6-葡聚糖能抑制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上皮细胞免疫炎症反应。
  • 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 张莉, 赵峰, 严峰, 米宝民,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63-23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脱脂法与低温浓缩-透析-冻干-脱脂法制备鸭空肠液消化酶粉剂的差异。采用两样本完全随机设计,将8 L鸭空肠液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 L肠液。第1组采用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法,第2组采用低温浓缩-透析-冻干法,分别制备消化酶粉剂,然后对2组制备的粉剂进行脱脂,比较脱脂前和脱脂后2种方法制备消化酶粉剂的消化酶活性与回收率、总蛋白浓度与回收率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低温浓缩-透析-冻干法制备的消化酶粉剂中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比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法分别高34.8%、27.9%和12.1%(P<0.05);相应地,3种消化酶回收率及总蛋白回收率比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法分别高34.8%、35.2%、15.3%和12.6%(P<0.05);粗蛋白质及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法(P<0.05),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经脱脂处理后,低温浓缩-透析-冻干-脱脂法制备的消化酶粉剂中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比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脱脂法分别高11.5%和7.9%(P<0.05),而糜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和胰蛋白酶回收率比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法分别高39.4%和43.9%(P<0.05),而糜蛋白酶回收率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回收率显著高于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脱脂法(P<0.05),而总蛋白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质及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脱脂法(P<0.05),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从纯化过程的全程看,低温浓缩-透析-冻干-脱脂法中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和回收率均显著高于硫酸铵沉淀-透析-冻干-脱脂法。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王冬群, 丁雪梅, 白世平, 罗玉衡, 王建萍, 曾秋凤, 张克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71-2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能量水平的小麦型饲粮中添加不同非淀粉多糖(NSP)复合酶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道生理、屠宰性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NSP复合酶。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900只1日龄的科宝肉公鸡,按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5个组,正对照组(PC组)饲喂正常能量水平的基础饲粮;负对照组(NC组)饲喂在PC组饲粮的基础上降低350 kJ/kg能量水平的饲粮;NSP复合酶组饲喂在NC组饲粮中分别添加NSP复合酶1(300 g/t)、NSP复合酶2(300 g/t)、NSP复合酶3(500 g/t)的饲粮,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试验分为前期(1~21 d)、后期(22~42 d)2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各组在试验各阶段的平均体重、平均体增重、平均采食量、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PC组相比,NC组平均体重、平均体增重略低(P>0.05),料重比均增加(P>0.05),而添加NSP复合酶后有所改善。2)各组第21和42天的肌胃、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相对重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1组、NSP复合酶2组第21和42天的空肠、回肠相对重量降低(P>0.05),盲肠相对重量提高(P>0.05)。各组第21和42天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相对长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PC组相比,NC组各肠段相对长度(第21天十二指肠相对长度除外)均提高(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1组、NSP复合酶2组第21和42天的空肠、回肠相对长度均降低(P>0.05)。3)试验第21天,与PC组相比,NSP复合酶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NC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各肠段肌层厚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第42天,与PC组相比,其余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均降低(P>0.05);与NC组相比,添加NSP复合酶后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4)各组屠宰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PC组相比,NC组的腹脂率有所下降(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3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均有所提高(P>0.05)。5)各组第7、21、42天的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PC组相比,NC组第7、42天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和第7、21、42天双歧杆菌数量有所降低(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1组、NSP复合酶2组第42天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有所提高(P>0.05)。6)以PC组利润为100%,与之相比,NSP复合酶1组提高的利润幅度最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小麦型饲粮中降低一定能量水平后添加NSP复合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肠道微生态环境,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综合考虑,本试验中NSP复合酶1的应用效果最优。
  • 吴东, 李吕木, 钱坤, 匡后坤, 汪双喜, 梁张毅, 陈丽园, 周芬, 吕永彪, 吴庆婷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86-23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芝麻粕替代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5日龄樱桃谷SM3肉鸭3 38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个重复,试验1、2、3组各5个重复,每个重复单圈饲养,每个圈17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粮用发酵芝麻粕等营养替代对照组饲粮中的8%豆粕,试验2和3组分别用发酵芝麻粕等比例替代对照组饲粮中的4%和8%豆粕,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各组鸭的平均日增重、料增重比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1和3组屠宰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3%(P<0.01)和3.27%(P<0.01);试验1、2和3组半净膛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95%(P<0.01)、2.73%(P<0.05)、和3.98%(P<0.01);试验1、2和3组全净膛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81%(P<0.05)、3.09%(P>0.05)、和4.71%(P<0.01);试验1、2和3组胸肌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14%(P<0.01)、20.44%(P<0.01)和22.79%(P<0.01)。2)试验1、2和3组鸡胸肌蒸煮损失和失水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胸肌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4)各组鸭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1、2和3组鸭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5.29%(P<0.01)、21.19%(P>0.05)和30.33%(P>0.05)。由此可见,鸭饲粮中用4%~8%发酵芝麻粕替代豆粕是可行的。
  • 毛倩倩,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李文立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394-24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纤维饲粮中添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对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日龄五龙鹅21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鹅。Ⅰ组为对照组,饲喂高纤维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 000、10 000、15 000 U/kg的果胶酶,Ⅴ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 000 U/kg果胶酶和40 000 U/kg纤维素酶,Ⅵ组在饲粮中添加10 000 U/kg果胶酶和40 000 U/kg纤维素酶。试验分1~4周龄和5~16周龄2个阶段,试验期16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Ⅲ组显著提高了1~4周龄鹅平均日采食量(P<0.05),极显著降低了5~16周龄鹅料重比(P<0.01);Ⅵ组极显著提高了1~4周龄和5~16周龄鹅平均日增重(P<0.01),极显著降低了1~4周龄和5~16周龄鹅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1)。2)与对照组相比,Ⅲ组极显著提高了4周龄鹅的半净膛率、 全净膛率(P<0.01),Ⅴ、Ⅵ组极显著提高了4周龄鹅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P<0.01),Ⅵ组极显著提高了16周龄鹅的屠宰率、半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P<0.01)。3)与对照组相比,Ⅲ组显著降低了鹅肉的失水率(P<0.05),Ⅵ组显著提高了肉色亮度(P<0.05),Ⅴ、Ⅵ组极显著降低了鹅肉的失水率(P<0.01)。由此可见,高纤维饲粮中添加10 000 U/kg果胶酶能够提高五龙鹅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10 000 U/kg果胶酶与40 000 U/kg纤维素酶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 李袁飞, 郝建祥, 马艳艳, 成艳芬, 朱伟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03-24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法评定不同类型饲料的营养价值。试验1比较了不同粗饲料(麦壳、羊草、稻草、高能饲草、美国苜蓿、国产苜蓿、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秧青贮、玉米秸青贮和杂交高粱青贮)的体外发酵特性,试验2比较了不同蛋白质饲料(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芝麻粕和棕榈粕)的体外发酵特性,试验3比较了不同饲料组合(稻草组合、苜蓿组合、羊草组合和麦壳组合,各组合精料相同)的体外发酵特性。结果表明:玉米青贮(包括全株玉米青贮和玉米秸青贮)和苜蓿(包括美国苜蓿和国产苜蓿)体外发酵48 h的产气量(GP)、干物质降解率(DMD)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麦壳的GP和DMD则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豆粕体外发酵48 h的GP最高,其发酵速度最快。不同蛋白质饲料的有机物降解率(OMD)和DMD差异较大,以豆粕的OMD与DMD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饲料(P<0.05);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也以豆粕最高,显著高于芝麻粕和棕榈粕(P<0.05)。对于不同饲料组合,中性洗涤纤维与粗蛋白质比值(NDF/CP)越小,其发酵速度越快、降解率越高。相关性分析显示,NDF/CP与D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1)对于粗饲料,玉米青贮和苜蓿类饲料的体外发酵GP较高,发酵速度较快;麦壳的体外发酵GP较低,发酵速度较慢。2)对于蛋白质饲料,豆粕的体外发酵GP、发酵速度和MCP浓度均高于其他蛋白质饲料。3)对于饲料组合,NDF/CP会影响体外发酵特性,NDF/CP越小,其发酵延滞期越短、发酵速度越快、降解率越高。
  • 杨璐玲, 吕永艳, 张杰杰, 孙国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14-24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啤酒糟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选取4只(40.0±2.5) 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崂山奶山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啤酒糟;试验1、2和3组啤酒糟的添加水平分别为基础饲粮干物质的10%、15%和20%。测定24 h内瘤胃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微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1)各组瘤胃液pH及NH3-N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试验2组微生物蛋白产量均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试验2组乙酸浓度均值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3)在纤维素酶活性方面,试验2组4种酶活性的均值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啤酒糟添加水平为15%最有利于瘤胃发酵且能有效提高纤维素酶活性。
  • 王雪莹, 张全伟, 张勇, 张泉龙, 姬菩忠, 李亚兰, 赵兴绪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22-2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双峰驼奶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60只月龄接近的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5组,阴性对照(C)组采用基础饲粮,其他4组均通过链脲佐菌素结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为糖尿病模型对照(DMC)组、低剂量骆奶(LCM)组(2 mL/d)、高剂量骆奶(HCM)组(5 mL/d)和盐酸二甲双胍(MTH)组(200 mg/kg)。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与C组和DMC组相比,MTH组和HCM组大鼠血糖浓度显著下降(P<0.01);DMC组肝细胞水肿,部分肝细胞核皱缩、碎裂、溶解,而LCM组、HCM组和MTH组肝细胞形态正常,胞核结构清晰;与DMC组相比,HCM组和MTH组大鼠肝细胞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蛋白合成增强,BCL-2相关蛋白X(BAX)合成减弱;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在MTH组中最高,BAX mRNA相对表达量在LCM组和MTH组中最高;DMC组、MTH组、LCM组和HCM组均可检测出BCL-2和BAX蛋白。综合以上,双峰骆奶能抑制BAX蛋白的合成而促进BCL-2蛋白合成,揭示双峰骆奶能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双峰骆奶具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及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陈颖, 朴香淑, 赵泮峰, 曾志凯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30-24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DL-蛋氨酸作为对照,评估L-蛋氨酸作为断奶仔猪饲粮蛋氨酸来源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满足断奶仔猪营养需要的标准回肠可消化蛋氨酸(SID Met)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浆参数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180头28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初始体重为(7.83±1.37) kg]按体重、性别、遗传基础相似的原则,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分开饲养。对照组以DL-蛋氨酸作为蛋氨酸来源,SID Met水平为0.34%;试验组以L-蛋氨酸作为蛋氨酸来源,SID Met水平分别为0.28%(试验Ⅰ组)、0.31%(试验Ⅱ组)、0.34%(试验Ⅲ组,与对照组SID Met水平相同)和0.37%(试验Ⅳ组)。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饲粮中SID Met水平的升高可显著提高平均日增重并显著改善饲料转化率(P<0.05),同时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呈线性升高(P<0.05);随着饲粮SID Met水平的提高,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游离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显著增高而丝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根据折线模型,以平均日增重为指标,得出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适宜SID Met水平为0.35%。对照组与试验Ⅲ组相比,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浆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以平均日增重为指标的相对生物学效价结果表明,等摩尔量L-蛋氨酸相对于DL-蛋氨酸的生物学效价为97%。由此可见,本试验使用的L-蛋氨酸可作为断奶仔猪饲粮的有效蛋氨酸来源,适宜SID Met水平为0.35%;初步评估L-蛋氨酸与DL-蛋氨酸相对生物学效价相当,二者在断奶仔猪饲粮中饲用效果相近。
  • 王一冰, 张小平, 黄怡, 李卫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40-2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运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断奶前后仔猪肠道菌群的变化。随机选取胎次和出生时间相近的、体重差异不显著的健康"杜×长×大"外三元新生仔猪12头用于试验。整个试验期间由母猪按常规哺乳直到断奶(25日龄),母猪饲粮不含有抗生素,仔猪于12日龄开始饲喂教槽料。于25日龄(断奶前)和32日龄(断奶后)分别随机挑选3头仔猪进行心脏放血屠宰,无菌采集盲肠内容物,运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断奶前后仔猪盲肠内容物中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断奶前仔猪相比,断奶后仔猪腹泻率显著增加(P<0.05);肠道中菌群多样性增加;肠道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含量显著增加了63.95%(P<0.05),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含量分别显著减少了100.00%和70.54%(P<0.05)。对厚壁菌门含量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纲的水平,与断奶前仔猪相比,断奶后仔猪肠道中梭菌纲(Clostrid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含量有减少的趋势(P>0.05),而Negativicutes纲、Erysipelotrichia纲和未知厚壁菌纲含量有增加的趋势(P>0.05)。从门到属的水平,断奶前后仔猪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不同,有些菌是断奶前仔猪肠道特有的,如嗜胆菌属(Bilophila)、具核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nucleat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aceae)等,有些菌是断奶后仔猪肠道特有的,如费克蓝姆菌属(Facklamia)、八叠球菌属(Sarcina)等。由此可见,断奶后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
  • 马卿山, 丁雪梅, 白世平, 曾秋凤, 罗玉衡, 张克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47-2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能饲粮中添加脂肪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分为前期(1~21 d)、后期(22~42 d)2个阶段,并采用2×2+1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分别为正对照(PC,饲粮能量前期12.13 MJ/kg,后期12.76 MJ/kg)、负对照1(NC1,饲粮能量在PC基础上降低210 kJ/kg)和负对照2(NC2,饲粮能量在PC基础上降低420 kJ/kg),以及在NC1和NC2基础上添加200 g/t脂肪酶(1 000 U/kg脂肪酶),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2只鸡。结果表明:1)与PC相比,NC1 22~42 d料重比(F/G)有提高趋势(P<0.10),屠宰率及全净膛率显著降低(P<0.05);NC2 42 d体重(BW)、22~42 d和1~42 d体增重(BWG)有降低趋势(P<0.10),22~42 d F/G有提高趋势(P<0.10),1~21 d及1~42 d F/G显著提高(P<0.05),表观代谢能(AME)显著降低(P<0.05)。2)与负对照相比,NC1+脂肪酶有提高半净膛率和粗脂肪(EE)表观利用率的趋势(P<0.10);NC2+脂肪酶有降低1~21 d F/G、提高EE表观利用率的趋势(P<0.10)。3)NC1+脂肪酶和NC2+脂肪酶各阶段BW、BWG、F/G及AME与PC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双因素分析显示,脂肪酶有提高42 d BW、22~42 d和1~42 d BWG及干物质表观利用率的趋势(P<0.10),显著降低了22~42 d和1~42 d F/G(P<0.05),有降低1~21 d F/G的趋势(P<0.10),显著提高了EE表观利用率(P<0.05)。由此可知,饲粮能量分别降低210和420 kJ/kg后,不同程度降低了肉鸡后期及全期BW和BWG,提高了各阶段F/G。在低能饲粮中添加1 000 U/kg脂肪酶能够显著改善后期及全期F/G,从而改善肉鸡BW和BWG,且NC2+脂肪酶的效果优于NC1+脂肪酶。
  • 王冬群, 丁雪梅, 白世平, 罗玉衡, 王建萍, 曾秋凤, 张克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59-24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低能量水平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非淀粉多糖(NSP)复合酶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道生理、屠宰性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NSP复合酶。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900只1日龄的科宝肉公鸡,按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5个组,正对照组(PC组)饲喂正常能量水平的基础饲粮;负对照组(NC组)饲喂在PC组饲粮的基础上降低270 kJ/kg能量水平的饲粮;NSP复合酶组饲喂在NC组饲粮中分别添加NSP复合酶1(300 g/t)、NSP复合酶2(300 g/t)、NSP复合酶3(500 g/t)的饲粮,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试验分为前期(1~21 d)、后期(22~42 d)2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与PC组相比,NC组第21天平均体重与1~21 d平均体增重均显著降低(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组第21天的平均体重与1~21 d的平均体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与PC组相比,NC组1~21 d和1~42 d的料重比均显著提高(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组1~21 d和1~42 d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2)各组间第21和42天的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相对重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PC组相比,NC组第21天的肌胃相对重量显著提高(P<0.05),第42天的肌胃相对重量有提高的趋势(P>0.05),添加NSP复合酶后肌胃相对重量均有降低。与PC组相比,NC组第21天的空肠、回肠、盲肠相对长度都有所提高,但只有盲肠相对长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各组间第42天各肠段相对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PC组相比,NC组第21天的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均有增加,其中回肠绒毛高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PC组相比,NC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肌层厚度均有增加,NSP复合酶3组的十二指肠肌层厚度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第42天各段肠道形态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4)与PC组相比,NC组的屠宰性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1组和NSP复合酶2组的胸肌率显著增加(P<0.05)。5)各组间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NSP复合酶2组第7天的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低于PC组和NC组(P<0.05)。6)以PC组利润为100%,与之相比NSP复合酶1组提高的利润幅度最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低能量水平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NSP复合酶可显著提高肉鸡前期生长性能,对后期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对肉鸡肠道形态具有改善作用,但对屠宰性能和肠道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影响,另外添加不同的NSP复合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综合考虑,本试验中NSP复合酶1的应用效果最优。
  • 卢建, 王克华, 曲亮, 窦套存, 童海兵, 李尚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74-2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芝麻油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血清脂质指标和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28周龄体况良好、产蛋率接近的苏禽青壳蛋鸡1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粮不含芝麻油,试验组饲粮分别含有1%、2%和3%的芝麻油,各组饲粮中能量、蛋白质水平相同。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产蛋率、只总蛋重、只总采食量和料蛋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2%芝麻油组的平均蛋重和蛋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芝麻油组的哈氏单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芝麻油组(P<0.05);2%和3%芝麻油组的蛋黄颜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芝麻油组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3%芝麻油组(P<0.05);3%芝麻油组的蛋黄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芝麻油添加水平为2%时,能显著提高蛋鸡平均蛋重、蛋形指数、蛋黄颜色和蛋黄重,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产蛋率、料蛋比和其他蛋品质指标无不良影响。建议饲粮中芝麻油的添加水平为2%。
  • 张锐, 朱晓萍, 李建云, 张微, 宋先忱, 李丰田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81-2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辽宁绒山羊常用粗饲料苜蓿(AH)、羊草(CW)间饲料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价苜蓿和羊草比例为20:80(AH20:CW80)、40:60(AH40:CW60)、60:40(AH60:CW40)和80:20(AH80:CW20)4种情况下的组合效应,测定发酵4、8、12、24、48、72 h的累积产气量、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pH的变化及这些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多项组合效应值(MFAEI)。结果表明:AH80:CW20组的各时间点累积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从VFA产量来看,AH80:CW20组和AH60:CW40组要高于AH40:CW60组和AH20:CW80组;AH80:CW20组和AH60:CW40组的MCP产量在0.70~0.79 mg/mL,AH40:CW60组和AH20:CW80组的MCP产量在0.85~1.11 mg/mL;利用MFAEI对各组合的综合评定结果表明,AH60:CW40组MFAEI最高为0.090 3。综上所述,饲喂辽宁绒山羊苜蓿和羊草的最佳组合配比为60:40。
  • 钟伟, 刘凤华, 赵靖波, 张铁涛, 常忠娟, 鲍坤, 张海华, 徐超, 王夕国,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89-24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铜源对育成期雌性银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寻求育成期雌性银狐饲粮中适宜铜源。试验选取40只平均体重为(3 315±11) g的健康雌性银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银狐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甘氨酸螯合铜(Ⅰ组)、蛋氨酸螯合铜(Ⅱ组)、硫酸铜(Ⅲ组)、柠檬酸铜(Ⅳ组)的试验饲粮,各试验饲粮中铜源的添加水平以铜计均为30 mg/kg。基础饲粮中铜含量为5.47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不同铜源对育成期雌性银狐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Ⅳ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Ⅲ组(P<0.05),Ⅳ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不同铜源对育成期雌性银狐的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铜蓝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Ⅳ组尿素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略高于其他组。不同铜源对育成期雌性银狐的血清白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Ⅳ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Ⅰ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Ⅱ和Ⅲ组(P<0.05),Ⅰ和Ⅲ组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得出育成期雌性银狐饲粮适宜铜源为柠檬酸铜。
  • 郭强, 张铁涛, 刘志, 邢思远, 杨福合, 邢秀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497-25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锌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选取8周龄平均体重为(2.21±0.49) kg的健康蓝狐90只,分成5组,通过方差分析调整各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每组18只,公母各占1/2。各组饲粮锌水平分别为39.75(Ⅰ组)、60.00(Ⅱ组)、80.00(Ⅲ组)、100.00(Ⅳ组)、120.00 mg/kg (Ⅴ组)。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公狐平均日增重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母狐Ⅱ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2)公狐干物质消化率Ⅱ组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0.01),显著高于Ⅲ组和Ⅴ组(P<0.05);脂肪消化率Ⅱ组极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1);蛋白质消化率Ⅱ组极显著高于Ⅰ组、Ⅳ组和Ⅴ组(P<0.01)。3)公狐食入氮Ⅰ组和Ⅳ组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粪氮Ⅰ组、Ⅳ组和Ⅴ组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母狐尿氮Ⅲ组和Ⅴ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氮沉积Ⅰ组和Ⅱ组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显著高于Ⅲ组(P<0.05);净蛋白质利用率Ⅰ组和Ⅱ组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显著高于Ⅲ组(P<0.05);蛋白质生物学价值Ⅱ组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Ⅰ组和Ⅱ组显著高于Ⅲ组和Ⅴ组(P<0.05)。综合试验结果得出,育成期蓝狐饲粮锌水平为60.00 mg/kg时,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有效减少粪氮和尿氮的排出量。
  • 周建波, 姜亚, 宁俊平, 曹晓燕, 黄怡, 王士长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25(10): 2504-25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3.1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应用扩增性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ARDRA)技术研究竹鼠盲肠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利用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竹鼠盲肠内容物中提取细菌的总DNA,用细菌通用引物F27/R1492扩增出细菌16S rDNA的基因,构建16S rDNA基因文库。采用HaeⅢ和HhaⅠ 2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阳性克隆子的扩增产物进行酶切,挑选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测序,通过Blast在线比对,分析竹鼠盲肠细菌菌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竹鼠盲肠中的细菌菌群大部分是未培养或未知的菌株,在分类学上具有潜在意义的被选菌株,而且存在可能和脂肪代谢有关的微生物群体。同时也有乳酸菌属、芽孢杆菌属、梭形杆菌属和多黏类芽孢杆菌属的分布。从结果中看出,芽孢杆菌属、梭形杆菌属和2个未知菌株的克隆数都大于20个,是优势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