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2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6-10-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张亚男, 王晶, 武书庚, 张海军, 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15-30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蛋壳破损是家禽养殖业的重要问题,受日龄、基因、环境、营养和蛋鸡的健康状况等影响。近年来,营养调控蛋壳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量元素和饲料添加剂。本文简述了微量元素和饲料添加剂影响蛋壳品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生产实践中蛋壳品质的调控提供新措施。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和形式的锰、微生态制剂、有机酸和中药提取物等均可改善蛋壳品质。
  • 陈继发, 曲湘勇, 张佳鑫, 彭灿阳, 彭豫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25-30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家禽对饲料中霉菌毒素敏感性高,多种霉菌毒素对家禽均具有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常见霉菌毒素对家禽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同时阐述了几种常见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脱毒效果,并对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吴铁梅, 闫素梅, 格日乐玛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34-30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脂肪细胞是一种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内分泌细胞,如脂联素(APN)、瘦素、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抵抗素等,这些细胞因子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在机体脂类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脂肪细胞因子对动物脂类代谢的调控机理,为通过饲粮途径调控动物的脂类代谢和改善肉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 王笑笑, 李若玺, 梅洋, 高腾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42-30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涉及奶牛生产系统和粪肥应用的总氨氮排放参数是影响农业源氨氮排放的最敏感的参数,如何通过精细饲养来提高奶牛的氮素泌乳转化效率,降低奶牛生产系统的氮素排放,对于缓解奶牛生产系统面临的经济与环保双重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饲粮的氮素水平、碳水化合物类型、氨基酸补饲、饲料添加剂、饲粮精粗比以及新型饲料原料等方面对影响反刍动物氮素排放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模型及其改进对奶牛场氮排放估测的影响以及尿素转运蛋白对反刍动物氮素代谢的影响。
  • 李国栋, 赵圣国, 张养东, 郑楠, 李松励, 赵国琦, 王加启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51-30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来源广泛的生物质资源,在畜牧业和生物能源产业应用潜力巨大。但由于其复杂的化学组成以及抗性结构,使其不能直接高效地通过生物转化所利用。通过预处理可以降低秸秆纤维素的结晶度,提高秸秆的利用率。然而预处理过程不可避免地使秸秆在高温或化学催化作用下过度降解,并伴随着副产物的产生,对后续微生物发酵有抑制作用。本文综述了秸秆的稀酸、碱、蒸汽爆破以及生物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预处理副产物呋喃类衍生物、弱酸类和酚类化合物的产生与抑制机理作一综述。
  • 孟博, 范芮铭, 栾新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59-30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脂联素(AdipoQ)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节畜禽的脂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dipoQ主要通过与脂联素受体1(AdipoR1)和脂联素受体2(AdipoR2)2种受体结合来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R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等信号转导通路,参与机体内的脂代谢途径。目前对AdipoQ介导的脂代谢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已有了一定进展。本文就AdipoQ及其受体的结构,以及AdipoQ及其受体对脂代谢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
  • 邢媛媛, 李大彪, 塔娜, 李红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64-30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丁酸是重要的短链脂肪酸,可作为信号分子结合其受体在机体发挥一些重要的生理作用,如调节乳腺、肝脏及脂肪组织的脂质代谢。丁酸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机制与其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有关。丁酸不仅调节某一个基因的表达,还参与信号通路及基因网络的调节。本文综述了丁酸作为重要的乳成分合成前体物、组蛋白去乙酰酶(DHAC)抑制剂、G蛋白偶联受体的配体在对乳腺组织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 杨立杰, 杨维仁, 黄丽波, 冯强, 姜淑贞, 杨在宾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70-30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机体内生理活动程序化的有序运行均依赖于不同信号传导通路之间的相互协调,其中Wnt(名称来源于果蝇无翅基因Wingless和小鼠致癌基因int-1)信号通路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哺乳动物子宫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综述了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结肠腺瘤样息肉基因(APC)、支架蛋白(Axin)和成骨细胞抑制因子(Dkk)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核内激活,旨在进一步揭示子宫内调节机制,并为子宫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李琴, 赵献芝, 刘万红, 何德超, 彭祥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76-30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ME)水平对1~3周龄四川白鹅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78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3日龄四川白鹅,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6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5个饲粮ME水平:12.86、12.13、11.43、10.73和10.00 MJ/kg,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均为20%。试验期为18 d。结果表明:1)饲粮ME水平10.00 MJ/kg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饲粮ME水平12.13和10.00 MJ/kg组末重、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饲粮ME水平10.73 MJ/kg组(P<0.05)。2)饲粮ME水平12.86 MJ/kg组的饲料成本最高,饲粮ME水平10.73 MJ/kg组的饲料成本最低。3)饲粮ME水平12.86 MJ/kg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饲粮ME水平10.73、10.00 MJ/kg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饲粮ME水平12.86 MJ/kg组血清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回归分析表明,以低料重比、高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推荐1~3周龄四川白鹅饲粮ME水平为12.22 MJ/kg;以高平均日增重、低饲料成本为衡量指标,推荐饲粮ME水平为10.75 MJ/kg。
  • 廖瑞波, 闫海洁, 张姝, 刘国华, 常文环, 刘伟, 吝常华, 黄向阳, 蔡辉益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84-30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氧化的鱼粉蛋白质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消化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肉公鸡18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3个组分别饲喂对照饲粮(CON组)、含2%正常鱼粉饲粮(FM组)和含2%氧化鱼粉饲粮(OFM组),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CON组与FM组相比,OFM组显著降低肉仔鸡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提高肉仔鸡料重比(P<0.05);2)与CON组与FM组相比,OFM组肉仔鸡出现持续的腹泻症状,且14和21日龄肉仔鸡粪便pH显著降低(P<0.05),粪便中水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3)对于21日龄肉仔鸡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3个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肉仔鸡嗉囊中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脂质过氧化物和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值在3个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OFM组与CON组和FM组相比显著提高了肉仔鸡回肠中脂质过氧化物和丙二醛含量(P<0.05)。结果提示,氧化鱼粉对肉仔鸡回肠形态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破坏了回肠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造成肉仔鸡腹泻,影响消化道的功能,显著降低早期肉仔鸡的生长性能。
  • 胡平, 李国勤, 陶争荣, 雷大义, 温积辉, 李春梅, 卢立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093-3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秋冬季不同补光时间和强度对白羽王鸽产蛋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将280只健康的8月龄白羽王鸽(全为母鸽)进行两两配对,共140对即140笼,并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笼(14只)。各组补光时间和强度分别为:0 h、0 lx,4 h、31.2 lx,4 h、20.5 lx,6 h、31.2 lx,6 h、20.5 lx。试验期125 d。结果表明:1)4 h、20.5 lx,6 h、31.2 lx组产蛋率显著高于0 h、0 lx组(P<0.05),各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蛋重无显著差异(P>0.05)。2)6 h、31.2 lx,6 h、20.5 lx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低于0 h、0 lx组(P<0.05)。4 h、31.2 lx,4 h、20.5 lx,6 h、31.2 lx和6 h、20.5 lx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均高于0 h、0 lx组(P>0.05)。3)各组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和孕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0 h、0 lx组血清PRL含量高于其他各组,血清E2含量低于其他各组。4)与0 h、0 lx组相比,6 h、31.2 lx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物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0 h、0 lx,4 h、20.5 lx,6 h、20.5 lx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6 h、31.2 lx组(P<0.05)。由此可见,补光时间和强度为4 h、20.5 lx时,白羽王鸽可获得较好的产蛋性能。补光时间过长(6 h)且强度过高(31.2 lx)可显著降低白羽王鸽抗氧化能力,补光强度应不超过20.5 lx。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林波, 梁辛, 李丽莉, 韦升菊, 李萍, 邹彩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01-3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粗比对泌乳水牛瘤胃细菌和甲烷菌区系的影响。选取15头健康杂交后备泌乳水牛,按体重、采食量等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分别饲喂精粗比为0:100(全粗料组)、35:65(低精料组)、50:50(中等精料组)的混合饲粮。试验为期40 d,其中前10 d为预试期。在试验结束后第1天,经口腔抽取瘤胃液抽提微生物DNA,采用Illumina Miseq PE250平台研究瘤胃细菌和甲烷菌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在门水平上,水牛瘤胃内拟杆菌门(45%~65%)、厚壁菌门(13%~27%)和变形菌门(13%~18%)为主要细菌类别,与低精料组和中等精料组相比,全粗料组提高了拟杆菌门、黄杆菌门和SR1细菌的比例,降低了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细菌的比例;在科水平上,普雷沃氏科(15%~32%)和黄杆菌科(8%~21%)为主要细菌类别,与中等精料组相比,全粗料组、低精料组提高了普雷沃氏科细菌的比例,降低了黄杆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红蝽杆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细菌的比例;中等精料组瘤胃细菌相比全粗料组有更高的多样性。2)水牛瘤胃内,90%以上的甲烷菌为甲烷短杆菌属,其次为热原体属,饲粮精粗比的改变并未影响甲烷短杆菌属在瘤胃内的优势地位。综合得出,全粗料饲粮有提高水牛瘤胃内纤维降解相关细菌比例的趋势,却降低了瘤胃细菌的多样性;饲粮精粗比的差异对水牛瘤胃甲烷菌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并无显著影响。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马红娜, 周飘苹, 陆游, 袁野, 侯迎梅, 孙蓬, 丁立云,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10-3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和葡萄糖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等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其中脂肪设5%、10% 2个水平,葡萄糖设10%、20%、30% 3个水平,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4.79±0.13)g的大黄鱼幼鱼50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WGR和SGR随饲料葡萄糖水平增加而降低,30%葡萄糖组的WGR和SGR显著低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全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在饲料脂肪水平相同时,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30%葡萄糖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丙酮酸激酶(PK)、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6-磷酸葡萄糖酶(G6Pase)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肝脏GK、PFK活性升高,肝脏PEPCK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由结果可知,与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相比,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有效利用饲料中的葡萄糖。综合本试验结果,建议大黄鱼幼鱼阶段饲料适宜的脂肪和糖水平分别为10%和20%。
  • 王成强, 徐后国, 梁萌青, 郑珂珂, 柳茜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23-3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亚麻酸(ALA)含量对大规格鲈鱼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苏子油,制成ALA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0.06%、0.99%、2.03%、3.18%、4.12%和5.08%的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将上述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07.77±0.64)g的鲈鱼,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随饲料ALA含量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SGR和FE均在2.03% ALA组有最大值,同时2.03%与3.18% ALA组的SGR和FE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指数(HSI)与脏体指数(VSI)均在5.08% ALA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06% ALA组(P<0.05);存活率(SR)和肥满度(CF)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饲料中ALA含量的升高,鱼体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呈现增加趋势,4.12%和5.08% ALA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0.06% ALA组(P<0.05),而4.12%和5.08% ALA组鱼体粗脂肪含量则显著高于0.06%、0.99%、2.03%、3.18% ALA组(P<0.05);不同组之间鱼体的水分与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2.03% ALA组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3.18% ALA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0.06%与5.08% ALA组(P<0.05)。2.03%、3.18% ALA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0.06%和5.08% ALA组(P<0.05);同时,肝脏中MDA含量在2.03% ALA组达到最低,除与3.18% ALA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在2.03% ALA组最低,且显著低于0.06%与5.08% ALA组(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含量在4.12% ALA组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06% ALA组(P<0.05);随着饲料中ALA含量的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3%、3.18%、4.12% AL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适宜含量(2.03%~3.18%)的ALA能够促进大规格鲈鱼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与肝脏健康水平;以SGR与FE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体重为207.77~406.94 g的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2.53%和2.72%。
  • 王贞杰, 陈四清, 常青, 刘长琳, 胡建成, 严俊丽, 卢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34-3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及消化、吸收、抗氧化、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得到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适宜的维生素C含量。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616.2 mg/kg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均为最高,其增重率显著高于10.2和909.4 mg/kg维生素C组(P<0.05),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摄食率显著高于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达到组织肝脏和肌肉最大维生素C积累量的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769.5 mg/kg。616.2和769.5 mg/kg维生素C组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除402.8 mg/kg维生素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402.8 mg/kg维生素C组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2.8、616.2、769.4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402.8、616.2或769.4 mg/kg时,胃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处在较高水平。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249.1~616.2 mg/kg时可提高肠道皱襞高度,增加肠壁厚度,促进肠道黏膜生长。结果显示: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能有效满足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需求,并可提高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齐博, 武书庚, 王晶, 齐广海, 张海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45-3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β-丙氨酸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胸肌中丙二醛和肌肽含量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18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βA5组)和1 000 mg/kg β-丙氨酸(βA10组)的饲粮。试验期为42 d,分为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βA5和βA10组21日龄平均体重均显著提高(P<0.05),42日龄平均体重分别提高30、72 g(P>0.05);与对照组相比,βA5组后期、全期的平均日增重(ADG)均有提高趋势(0.05<P<0.10);βA5组前期、后期、全期的料重比(F/G)较对照组降低,其中前期、全期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2)与对照组相比,βA5组胸肌滴水损显著降低(P<0.05),24 h红度(a*)值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βA5组胸肌中丙二醛(MDA)含量在屠宰后2和4 d呈下降趋势(2 d,P=0.091;4 d,P=0.059),βA5和βA10组胸肌中丙二醛含量在屠宰后6 d均显著降低(P<0.05)。4)βA5和βA10组胸肉中肌肽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19.5%和14.4%。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500 mg/kg β-丙氨酸可改善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减少胸肌滴水损失,降低胸肌丙二醛含量,增加胸肌肌肽含量,改善肉品质。
  • 高媛媛, 杨长进, 董晓芳, 佟建明, 高玉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53-3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草素对产蛋后期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的预防作用。选用500日龄京红1号产蛋鸡1 008只,随机等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常规饲粮(代谢能11.10 MJ/kg,粗蛋白质17.68%);Ⅱ~Ⅶ组为试验组,饲喂高能低蛋白质饲粮(代谢能12.87 MJ/kg,粗蛋白质13.84%),并分别在饲粮中添加0、200、400、600、800、1 000 mg/kg苜草素。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高能低蛋白质饲粮组(Ⅱ组)蛋鸡第30天时即可表现出明显的FLHS病理特征,第1~30天平均日采食量、产蛋率、蛋重、产蛋量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升高(P<0.05),第1~60天趋势更加显著(P<0.05);第42天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显著降低(P<0.05)。2)在高能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不同梯度的苜草素均能降低FLHS发生率,提高第1~60天的平均日采食量、产蛋率、产蛋量,降低料蛋比;提高第42天的蛋白高度、哈氏单位。由此可见,高能低蛋白质饲粮能够诱导蛋鸡FLHS,补充苜草素具有预防作用。
  • 周珊, 赵向辉, 杨食堂, 陈作栋, 瞿明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61-3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甙元对生长期锦江黄牛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选取20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为(140±5)kg的生长期锦江黄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精粗比为4:6),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了100、200和400 mg/kg大豆甙元的试验饲粮。限饲各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均为3.98 kg/d。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60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 mg/kg组较对照组高126.6 g/d。2)各试验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相比于对照组均有升高的趋势(0.05 ≤ P ≤ 0.10);各试验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各试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400 mg/kg组显著高于100 mg/kg组(P<0.05);各试验组的血清IgG含量相比于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上述结果可见,饲粮中添加适量的大豆甙元可以提高生长期锦江黄牛养分消化率,促进犊牛的生长,同时提高免疫及抗氧化性能。
  • 饲料资源开发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 李茂, 字学娟, 徐铁山, 周汉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68-3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木薯叶粉对鹅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28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海南本地杂交鹅108只,随机分成3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鹅。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Ⅲ组饲粮中分别添加5%、10%木薯叶粉。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Ⅱ组、Ⅲ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Ⅱ组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Ⅲ组(P<0.05)。2)Ⅱ组血液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其他血液生理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Ⅲ组血液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Ⅰ组(P<0.05),Ⅰ组、Ⅱ组血液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Ⅱ组血液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木薯叶粉能提高鹅生长性能,不会影响鹅的健康,木薯叶粉添加量为5%时效果较好。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陈甫, 朱风华, 徐丹, 朱连勤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75-3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调查2015年山东省肉鸡饲料原料中砷、铅、镉、铬和汞元素的污染情况,评估饲料原料的污染风险。试验收集烟台市莱阳、威海市文登、青岛市莱西、潍坊市诸城、日照市莒县、临沂市沂水、德州市夏津等地不同饲料生产厂家使用的8种饲料原料,包括玉米、豆粕、麸皮、花生粕、棉籽粕、玉米蛋白粉、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微量元素预混料,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镉、铅和铬元素的含量,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检测砷和汞元素的含量,计算检出率、平均含量、超标率、最高含量与平均含量比值(HC/AC)和离散系数。结果表明:饲料原料中砷、铅、镉、铬和汞元素的检出率分别为32.29%、7.29%、12.50%、100.00%和100.00%;阳性样品中平均含量分别为0.21、1.27、2.12、3.48和0.02 mg/kg,超标率分别为0.00、1.04%、1.19%、54.76%和9.52%;微量元素预混料中砷、铅和镉元素,棉籽粕中铬元素及花生粕中汞元素的HC/AC最大,微量元素预混料中镉元素、花生粕中汞元素、豆粕中砷元素及棉籽粕中铅和铬元素离散系数最大。综上所述,肉鸡饲料原料中铬和汞元素污染严重;微量元素预混料中砷、镉、铬和铅元素、棉籽粕中铬和铅元素、花生粕和豆粕中汞元素易出现严重污染,因此建议制定预混料和饼粕类饲料中多种重金属元素的限量标准。
  • 陈继发, 罗玲, 曲湘勇, 欧淑琪, 王庆桥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83-31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霉菌毒素吸附剂(分别命名为CZ和SF)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黄中微量元素含量、血清抗氧化和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16只38周龄健康的罗曼蛋鸡,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CZ组、SF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 g/kg的CZ和SF。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CZ组产蛋鸡试验3~5周产蛋率、日产蛋量显著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对产蛋鸡的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料蛋比和死淘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产蛋鸡第14天和第35天蛋黄铜、锰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CZ组第14天蛋黄锌含量显著提高(P<0.05)。3)饲粮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对第14天和第35天产蛋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产蛋鸡第14天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SF组第35天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CZ组产蛋鸡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SF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CZ明显提高了产蛋鸡产蛋性能,2种吸附剂CZ和SF都增强了产蛋鸡血清抗氧化功能,改善了部分血清生化指标。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周小玲, 颜琼娴, 童海鸥, 周传社, 汤少勋, 韩雪峰,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92-3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用青稞秸秆替代燕麦干草作为唯一粗饲料来源,研究其对生长期藏绵羊体增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18只4~5月龄健康河谷型藏绵羊,随机分为2组,即:青稞组(青稞秸秆300 g/d+精料300 g/d)和燕麦组(燕麦干草300 g/d+精料300 g/d)。试验期4周,第1周为预试期,第2~4周为正试期。正试期结束后,按公母各占1/2原则,各组分别选取6只羊屠宰采样。结果发现: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的体重、日增重、脾脏重和脾脏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青稞组中溶菌酶含量有高于燕麦组的趋势(P=0.083);青稞组与燕麦组血清、胸腺和脾脏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与燕麦干草相比,饲喂青稞秸秆不会降低生长期藏绵羊的体增重及免疫性能,且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溶菌酶)含量的潜力,可作为藏绵羊的粗饲料来源。
  • 钟伟, 罗靖, 张婷, 孙伟丽, 刘晗璐, 孙旭阳,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199-32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配比对育成期雄性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102日龄、平均体重为(2 370±24)g的健康雄性蓝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蓝狐。各组饲粮除油脂组成不同外,其他原料均一致。Ⅰ组饲粮中添加鱼油和豆油,n-6/n-3为3.00;Ⅱ组饲粮中添加鱼油和玉米油,n-6/n-3为6.03;Ⅲ组饲粮中添加鱼油和玉米油,n-6/n-3为9.01;Ⅳ组饲粮中添加玉米油和豆油,n-6/n-3为18.04。试验预试期7 d,试验期46 d。结果表明:1)Ⅲ组和Ⅳ组125日龄体重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Ⅲ组和Ⅳ组102~125日龄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Ⅰ组、Ⅲ组和Ⅳ组102~125日龄料重比均显著低于Ⅱ组(P<0.05)。饲粮n-6/n-3 PUFA配比对126~147日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Ⅰ组和Ⅲ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Ⅲ组和Ⅳ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组和Ⅳ组粗蛋白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Ⅲ组和Ⅳ组总能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组粗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饲粮n-6/n-3 PUFA配比对碳水化合物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3)Ⅰ组和Ⅲ组氮采食量极显著高于Ⅱ组和Ⅳ组(P<0.01),Ⅳ组粪氮含量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饲粮n-6/n-3 PUFA配比对尿氮含量、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当饲粮n-6/n-3 PUFA配比为9.01或18.04时,蓝狐可获得较优的生长性能,但从饲料成本和贮存稳定性考虑,玉米油与豆油混合组更佳。
  • 崔志峰, 于会国, 张忠, 王慧, 曾勇庆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07-3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纯一、稳定的山羊毛囊外根鞘细胞系。活体采集济宁青山羊羔羊背部皮肤,采用机械分离与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外根鞘细胞,培养于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氢化可的松的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液中,置5% CO2浓度的37℃培养箱中启动原代培养。待原代细胞长成良好的单层后即可进行传代培养,细胞经传代培养至第8~10代时,更换含EGF、IGF-Ⅰ、氢化可的松和FBS的DMEM/F12培养液进行长期培养。选取传至第40代的外根鞘细胞进行生长特性研究与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细胞倍增时间为51.9 h,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数仍以2n=60为主,但是出现了非整倍体性染色体特征;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细胞系角蛋白19表达呈阳性。结果提示,本试验分离培养的细胞确为由山羊毛囊干细胞分化来的外根鞘细胞,体外培养的山羊毛囊外根鞘细胞系得到了成功建立。
  • 李晋南, 王常安, 王连生, 赵志刚, 罗亮, 都雪, 徐奇友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17-3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糖种类及糖水平对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以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葡萄糖和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糖水平分别为25.0%和50.0%的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8.30±0.15)g的松浦镜鲤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4组试验鱼饲喂2种糖类型和2种糖水平的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低淀粉(LS)组、高淀粉(HS)组、低葡萄糖(LG)组和高葡萄糖(HG)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HS组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HG组和LG组(P<0.05);HG组和LG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LS组(P<0.05)。HG组的前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LG组(P<0.05),中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LS组(P<0.05),后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前肠、中肠和后肠肌层厚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HG组的前肠和中肠皱襞宽而短,皱襞密度低于LS组和LG组。HS组和HG组的肝细胞膜破裂,出现空泡现象。综上,含50%淀粉的饲料可增加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含50%葡萄糖的饲料则会降低肠道皱襞高度,且饲料糖水平为50%时对松浦镜鲤肝脏组织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 廖瑞波, 闫海洁, 刘国华, 张姝, 常文环, 黄向阳, 刘伟, 常银莲, 蔡辉益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25-3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饲粮和添加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4×3两因子完全随机设计,4种饲粮分别为抗生素饲粮、无抗生素饲粮、低蛋白质饲粮和大麦饲粮,3种添加剂分别为酵母培养物(XPC)、谷氨酰胺(Gln)和大豆异黄酮(ISF)。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792只,随机分为1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1只鸡。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饲粮分别添加XPC、Gln和ISF对42日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及体重(BW)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饲粮类型而言,与其他3种饲粮相比,低蛋白质饲粮使肉仔鸡的BW、ADG和ADFI显著降低(P<0.05),F/G显著提高(P<0.05);抗生素饲粮显著降低肉仔鸡的F/G(P<0.05)。饲粮类型与添加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与添加Gln相比,抗生素饲粮中添加ISF显著改善19日龄肉仔鸡回肠形态(P<0.05);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XPC与添加其他2种添加剂相比对肉仔鸡回肠形态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与添加XPC相比,大麦饲粮中添加ISF显著改善19日龄肉仔鸡回肠形态(P<0.05)。除35日龄肉仔鸡回肠隐窝深度外,饲粮类型与添加剂对回肠形态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大麦饲粮中添加XPC比添加Gln和ISF显著提高35日龄肉仔鸡回肠干扰素-γ水平(P<0.05);与添加ISF相比,抗生素饲粮中添加XPC可显著提高19日龄肉仔鸡回肠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P<0.05),添加Gln可显著提高35日龄肉仔鸡回肠IgA水平(P<0.05);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XPC比添加其他2种添加剂显著提高19日龄肉仔鸡回肠IgA水平(P<0.05);无抗生素饲粮中添加ISF比添加XPC显著提高35日龄肉仔鸡回肠IL-10和IgA水平(P<0.05);而大麦饲粮中添加ISF比添加XPC显著降低35日龄肉仔鸡回肠IL-10水平(P<0.05)。对于回肠IL-10和IgA水平,饲粮类型与添加剂之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4)抗生素饲粮中添加XPC比添加其他2种添加剂显著降低19日龄肉仔鸡粪便中氮和磷残留率(P<0.05);无抗生素饲粮中添加XPC比添加其他2种添加剂显著提高19日龄肉仔鸡粪便中氮和磷残留率以及35日龄肉仔鸡粪便中磷残留率(P<0.05);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XPC比添加Gln显著降低19日龄肉仔鸡粪便中氮残留率(P<0.05);大麦饲粮中添加Gln比添加其他2种添加剂显著降低19日龄肉仔鸡粪便中氮和磷残留率(P<0.05)。对氮、磷残留率而言,饲粮类型与添加剂之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由此可见,4种类型饲粮中添加3种添加剂对1~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能氮比固定的低蛋白质饲粮降低了肉仔鸡的生长性能;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XPC可改善回肠形态结构;在不同类型饲粮中添加不同的添加剂具有改善肉仔鸡回肠免疫状态及降低粪便中氮磷残留率的趋势。
  • 李洋, 张幸怡, 张广宁, 王一臻, 林聪, 徐宏建, 姜鑫, 刘帅,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38-3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地顶孢霉培养物(ATC)对奶牛粗饲料瘤胃降解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650 kg左右、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头,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5(低剂量组)和30 g/(d·头)ATC的试验饲粮(高剂量组);试验共3期,每期27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12 d。测定羊草、玉米青贮、苜蓿的瘤胃降解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能够显著提高玉米青贮干物质的有效降解率和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P<0.05);高剂量组羊草、玉米青贮、苜蓿中性洗涤纤维的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羊草中性洗涤纤维的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和苜蓿中性洗涤纤维的可降解部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显著提高了玉米青贮粗蛋白质的有效降解率和快速降解部分含量(P<0.05),试验组显著提高了苜蓿粗蛋白质的有效降解率(P<0.05),高剂量组显著提高了羊草粗蛋白质的慢速降解部分和可降解部分含量(P<0.05),但并没有提高有效降解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显著提高了瘤胃中原虫数量及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的相对含量(P<0.05),试验组显著提高了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相对含量(P<0.05),但高剂量组显著降低了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相对含量(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ATC能够调节奶牛部分瘤胃微生物的菌群数量并提高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率,其中以30 g/(d·头)添加量为宜。
  • 张海华, 张铁涛, 刘晓颖, 南韦肖,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48-32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90只60日龄的健康雄性水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6组水貂分别饲喂2个蛋白质水平(32%和36%)和3个脂肪水平(10%、20%和30%)的6种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低蛋白质中脂肪和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低蛋白质低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P<0.01),且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增加,水貂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增加趋势,20%和30%脂肪水平组极显著高于10%脂肪水平组(P<0.01)。水貂料重比以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最低,显著低于低蛋白质低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P<0.05)。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32%蛋白质水平组水貂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36%蛋白质水平组(P<0.05)。低蛋白质高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低蛋白质低脂肪组和高蛋白质低脂肪组(P<0.05)。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且最高组均为低蛋白质高脂肪组。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水貂生长性能指标及蛋白质和脂类代谢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当饲粮蛋白质水平为32%、脂肪水平为20%~30%时,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率较高,育成期雄性水貂的生长性能较好。
  • 张文飞, 张红菊, 管武太, 谌俊, 罗旭芳, 陈芳, 邓跃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56-3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初乳成分的影响。试验选取120头纯种大白妊娠母猪(3~5胎),根据母猪预产期相近,胎次、体况、历史繁殖成绩均衡分布的原则分为3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含3.17%豆油),油剂组以0.6%纯油剂MCT替换基础饲粮中0.6%的豆油(含2.57%豆油),粉剂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微胶囊粉剂MCT。试验从母猪妊娠第85天开始至仔猪断奶结束。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油剂组和粉剂组母猪产程分别提高了17.58%(P<0.05)和9.21%(P>0.05),母猪泌乳期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5.92%和10.07%(P>0.05),母猪断奶后7日发情率分别提高了6.52%和4.25%(P>0.05);饲粮中添加MCT对母猪其他繁殖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MCT对母猪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油剂组和粉剂组母猪初乳乳脂含量分别提高了18.09%和19.09%(P>0.05),饲粮中添加MCT对母猪初乳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10)。由此可见,在母猪妊娠后期及泌乳期饲粮中添加MCT未能改善母猪的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初乳成分,但添加油剂型MCT可显著缩短母猪产程。
  • 鲍伟光, 郝月, 崔艳军, 李洁蕾, 张校军, 李淦, 王占彬, 顾宪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64-3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敌草快和硫辛酸(LA)对育肥猪肠道结构及消化功能的影响,以探究LA对敌草快引起的应激是否有缓解作用。选取24头(70.64±3.61)kg的健康大白阉公猪,按照2×2因子设计,随机分为对照组、LA组、敌草快组和LA+敌草快组,每个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29 d。LA添加剂量为800 mg/kg饲粮,饲喂贯穿试验全程,而一次性腹腔滴注敌草快于试验第15天进行,无腹腔滴注敌草快试验猪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于试验第29天对所有试验猪前腔静脉采血后屠宰取样,运用试剂盒检测血浆和肠道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含量以及空肠食糜消化酶的活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观察肠道形态结构并测定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并计算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结合蛋白(ZO-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敌草快极显著升高了试验猪血浆和肠道丙二醛(MDA)、蛋白质羰基(PCO)和8-羟基鸟苷(8-OHdG)的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1),极显著增大了十二指肠和空肠V/C(P<0.01),显著增大了回肠V/C(P<0.05),极显著降低了空肠occludin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空肠食糜中淀粉酶、胰蛋白酶以及脂肪酶的活性(P<0.01)。2)饲粮中添加LA对试验猪血浆和肠道MDA、PCO和8-OHdG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V/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对空肠occludin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也不显著(P>0.05),对空肠食糜中淀粉酶、胰蛋白酶以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也均不显著(P>0.05)。3)在应激状态下,饲粮中添加LA使猪血浆8-OHdG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空肠绒毛高度以及回肠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空肠V/C显著降低(P<0.05),回肠V/C极显著降低(P<0.01),空肠occludin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空肠食糜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显著提升(P<0.05)。由此可见,敌草快引起了育肥猪强烈的氧化应激,导致了肠道结构的严重损伤并减弱了肠道的消化功能;在敌草快引起的应激状态下,饲粮中添加800 mg/kg LA能够减缓肠道结构的损伤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肠道的消化功能。
  • 张永婧, 刘强, 张文明, 张志静, 王伟兰, 庄苏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75-32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不同纤维来源饲粮和细胞壁降解酶对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平均体重为(35.0±2.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统一安装回肠末端T型瘘管,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试验分4期,每期每组猪按4×4拉丁方设计饲喂小麦麸、小麦麸加酶、大豆皮和大豆皮加酶4种试验饲粮之一。每期预试期15 d,正试期6 d。试验结果表明:1)大豆皮饲粮组猪回肠食糜微生物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小麦麸饲粮组(P<0.05)。2)小麦麸饲粮组显著提高猪回肠食糜中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P<0.05),而大豆皮饲粮组则显著提高猪回肠食糜中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及粪便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毛螺菌属(Lachnospira)的丰度(P<0.05)。3)添加细胞壁降解酶显著提高各饲粮组猪回肠食糜中Lachnospira、真细菌属(Eubacterium)及粪便中Lachnospira的丰度(P<0.05),但也同时降低了回肠食糜中LactobacillusPrevotella及粪便中LactobacillusBacteroides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丰度(P<0.05)。综上所述,纤维饲粮可显著提高猪肠道内非淀粉多糖降解菌的丰度,而细胞壁降解酶则可选择性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及其组成。
  • 苏俊玲, 史彬林, 岳远西, 楚维斌, 曹振兴, 孙登生, 闫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84-32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丝兰提取物(YSE)对肉仔鸡小肠黏膜形态、食糜消化酶活力和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的影响,为确定YSE的适宜添加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128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基础饲粮预饲14 d后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YSE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00、200和300 mg/kg,试验期28 d。28和42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2只肉仔鸡屠宰,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前段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取食糜测定消化酶活力,35日龄时每个重复选取1只鸡进行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100 mg/kg YSE显著提高了肉仔鸡28日龄时空肠绒毛高度(VH)及42日龄时十二指肠VH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P<0.05)。2)饲粮中添加200 mg/kg YSE显著提高了肉仔鸡42日龄时回肠食糜胰蛋白酶(TRY)、脂肪酶(LPS)活力和十二指肠食糜LPS活力(P<0.05)。3)饲粮中添加200 mg/kg YSE显著提高了肉仔鸡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表观代谢率(P<0.05),而添加300 mg/kg YSE显著降低了CP表观代谢率(P<0.05);100和200 mg/kg YSE组钙(Ca)、磷(P)表观代谢率呈升高趋势而300 mg/kg YSE组呈降低趋势(0.05 ≤ P < 0.10)。由此可见,从消化代谢功能看,YSE在肉仔鸡饲粮中的添加剂量以100~200 mg/kg为宜。
  • 陈志龙, 曾燕霞, 王林, 赵臣, 郑琛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292-33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MOS)对绵羊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采用4×6二因子析因试验设计,在4种不同精粗比(20:80、30:70、40:60、50:50)饲粮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0、0.4%、0.8%、1.2%、1.6%、2.0%)的MOS,制备出24种底物,以体外产气法对各底物培养3、6、9、12和24 h,对体外培养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精粗比对培养液pH、NH3-N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和丁酸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MOS水平对培养液NH3-N浓度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精粗比与MOS水平对培养液NH3-N浓度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培养液TVFA浓度和丁酸含量升高,而pH和NH3-N浓度降低;随着MOS水平升高,培养液NH3-N浓度略有升高。综合得出,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MOS对绵羊体外瘤胃发酵NH3-N浓度有显著影响,其中MOS的影响较轻微,尚未呈现剂量效应,主体起作用的仍是精粗比;饲粮精粗比的提高增加了绵羊体外瘤胃发酵VFA浓度,降低了pH和NH3-N浓度。
  • 韩奇鹏, 掲红东, 罗玲, 王凯军, 周传社, 张佩华, 孔志伟, 汤少勋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301-33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建立过氧化氢(H2O2)诱导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模型,研究谷氨酰胺(Gln)、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凋亡细胞的凋亡率及Bcl-2、Bax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选用60日龄湘东黑山羊的瘤胃上皮传代细胞,采用不同浓度[0(对照组)、100、400、800 μmol/L]的H2O2培养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传代瘤胃上皮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和1组分别添加0、800 μmol/L H2O2,2组、3组、4组均添加800 μmol/L H2O2,同时分别添加17.28 mmol/L Gly-Gln(2组)、16.0 mmol/L Gln(3组)、16.0 mmol/L Ala-Gln(4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细胞Bcl-2、Bax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当H2O2浓度增加到800 μmol/L时,早期凋亡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而晚期凋亡的凋亡率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呈现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相对于对照组,都呈显著增加(P<0.05)。2)与对照组相比,4组晚期凋亡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早期凋亡的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Bcl-2/Bax均显著增加(P<0.05);与1组相比,2组、3组和4组Bcl-2/Bax均显著增加(P<0.05),且2组显著高于3组、4组(P<0.05)。综合得出,Gly-Gln对H2O2引起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早期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程萌, 杨淑青, 高民, 谢天宇, 孙燕勇, 胡红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311-33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对瘤胃上皮形态结构和通透性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泌乳期萨能奶山羊9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ARA组、恢复组,n=3),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与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1.40],SARA组和恢复组先后饲喂NFC/NDF为1.40、1.79、2.31、3.23的4种试验饲粮诱导SARA发生,每种饲喂15 d,恢复组奶山羊待SARA诱导成功后自由采食青干草30 d。对照组奶山羊分别在饲养30、60(与SARA组3只同时)和90 d(与恢复组3只同时)各屠宰1只。采集瘤胃腹囊部上皮组织用于石蜡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尤斯灌流系统(Ussing chamber)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瘤胃上皮角质层厚度SAR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恢复组(P<0.05),恢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颗粒层厚度对照组显著高于SARA组和恢复组(P<0.05),但SARA组和恢复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棘突层厚度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上皮总厚度恢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ARA组(P<0.05),但对照组与SARA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SARA组瘤胃上皮紧密连接被破坏,细胞间隙增大,棘状层细胞线粒体出现降解并出现空泡。2)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和恢复组瘤胃上皮短路电流(Isc)、组织导电性(Gt)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流速显著升高(P<0.05),跨膜电位差(PD)显著降低(P<0.05)。综合得出,SARA破坏了奶山羊瘤胃上皮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使瘤胃上皮通透性增加,导致瘤胃上皮屏障功能长期受损。
  • 王志敬, 陈瑶惜, 李思娜, 张留计, 尹福泉, 董晓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320-33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添加比例木薯粉对罗非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平均体重为(7.50±0.25)g的罗非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木薯粉添加比例为0(对照)、4%、8%、12%、16%和20%的等能等氮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4%~20%木薯粉对罗非鱼粗脂肪和钙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4%~16%木薯粉对罗非鱼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灰分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4%~12%木薯粉对罗非鱼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木薯粉添加比例在20%以内均可提高(P>0.05)或显著提高(P<0.05)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饲料中木薯粉添加比例在4%~12%时可提高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清其他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也无显著影响(P>0.05)。根据结果综合评定,在本试验饲料营养水平的基础上,木薯粉在罗非鱼饲料中添加比例为4%~12%时不会对罗非鱼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产生不良影响,可节约饲料成本。
  • 李新, 谭晓晨, 张健, 杨瑞斌, 钱雪桥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327-33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大规格吉富罗非鱼(GIFT)对不同植物油的利用效果,筛选出大规格吉富罗非鱼饲料中合适的植物脂肪源。分别以大豆油(SO)、棕榈油(PO)、棉籽油(CO)、菜籽油(RO)、磷脂油(SL)和大豆油:棕榈油:棉籽油:菜籽油:磷脂油=1:1:1:1:1的混合油(MIX)为脂肪源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29.92±0.31)g的吉富罗非鱼8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50尾。结果表明:对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棉籽油组和混合油组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菜籽油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混合油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合油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菜籽油组和磷脂油组(P<0.05)。混合油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棕榈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大豆油组、菜籽油组、棕榈油组和磷脂油组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大豆油组和菜籽油组肌肉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肌肉中n-3系脂肪酸/n-6系脂肪酸,菜籽油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棉籽油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棉籽油组肝脏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菜籽油组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肝脏n-3/n-6,菜籽油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均高于肝脏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在饲料脂肪酸组成与肌肉或肝脏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中,均以棕榈油组最大,磷脂油组最小。由此得出,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和磷脂油可以作为大规格吉富罗非鱼(体重为230~790 g)饲料中良好的脂肪源。大规格吉富罗非鱼肌肉中脂肪酸组成一定程度上被饲料脂肪酸组成影响,但肝脏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较小。
  • 樊燕燕, 孙伟丽, 王卓, 孙皓然, 刘志, 王红艳, 杨福,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337-3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半胱胺对冬毛期雄性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影响因素为半胱胺添加水平和添加方式。选取167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水貂56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60、90、120 mg/kg半胱胺的试验饲粮,半胱胺添加方式为连续添加,Ⅴ、Ⅵ、Ⅶ组试验饲粮分别同Ⅱ、Ⅲ、Ⅳ组,半胱胺添加方式为间隔添加(连续添加1周,间隔1周)。预试期7 d,正试期51 d。结果表明:1)Ⅲ、Ⅴ、Ⅵ、Ⅶ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Ⅳ组(P<0.01),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Ⅳ组(P<0.01);间隔添加组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极显著优于连续添加组(P<0.01);90 mg/kg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120 mg/kg组(P<0.01)。各半胱胺添加组的毛皮品质均有所改善,Ⅵ、Ⅶ组皮长及针毛、绒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间隔添加组针毛长度极显著高于连续添加组(P<0.01),90 mg/kg组针毛长度显著高于60和120 mg/kg组(P<0.05)。半胱胺添加水平和添加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及针毛、绒毛长度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2)各半胱胺添加组粗蛋白质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物质、粗脂肪消化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各半胱胺添加组粪氮排出量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Ⅵ组氮沉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及Ⅱ、Ⅳ组(P<0.05),间隔添加组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较连续添加组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半胱胺能够促进冬毛期雄性水貂的生长,并提高毛皮品质、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冬毛期雄性水貂饲粮中半胱胺的最适添加水平为90 mg/kg,添加方式为间隔添加(连续添加1周,间隔1周)。
  • 廖春华, 袁安, 吴小波, 郭亚惠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346-3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B2对中华蜜蜂工蜂寿命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试验分为工蜂饲养试验和学习记忆试验2部分。工蜂饲养试验:将1日龄中华蜜蜂工蜂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约200只。对照组(Ⅰ组)饲喂1:1的糖水,2个试验组在1:1糖水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0(Ⅱ组)、400 mg/kg(Ⅲ组)的维生素B2,每天记录各组工蜂的死亡情况,直到全部死亡。工蜂学习记忆试验:分组方法同工蜂饲养试验,并按照工蜂饲养方法对1日龄工蜂喂养7 d后,利用吻伸反应方法测定工蜂短时学习记忆及长时学习记忆能力,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学习成功后工蜂学习记忆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工蜂的平均寿命随维生素B2添加量的升高而延长,而且试验组(Ⅱ组、Ⅲ组)的平均寿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Ⅱ组与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工蜂的长时学习记忆及短时学习记忆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而且Ⅱ组工蜂的长时学习记忆能力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工蜂的多巴胺受体基因2(Acdop3)、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AcCREB)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而且Ⅱ组工蜂的Acdop3相对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维生素B2影响中华蜜蜂工蜂的寿命及学习记忆能力,在人工饲喂蜂群时需要提供适量的维生素B2
  • 廖睿, 赵峰, 齐智利,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352-33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固态酶制剂评估中酶的适宜提取液及固-液分离方法。采用4×3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其中提取液分别为去离子水、乙酸-乙酸钠缓冲液(0.1 mol/L,pH 5.50)、磷酸盐缓冲液(0.05 mol/L,pH 6.00)和0.9% NaCl溶液;溶液提取后的固-液分离方法分别为不分离、3 000 r/min离心3 min和中速滤纸过滤。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设2个平行,测定各个处理下酶的活性,并考察提取液的类型对酶制剂产品(α-半乳糖苷酶除外)溶解离心后溶液中溶质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盐缓冲液溶解木聚糖酶后活性最高(P<0.05);乙酸-乙酸钠缓冲液、磷酸盐缓冲液及0.9% NaCl溶液溶解β-葡聚糖酶后活性相当(P>0.05),且均显著地高于去离子水(P<0.05);去离子水溶解β-甘露聚糖酶后活性最高,其次为乙酸-乙酸钠缓冲液,两者都显著地高于磷酸盐缓冲液和0.9% NaCl溶液(P<0.05)。提取液类型对α-半乳糖苷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酶制剂溶解后的固-液分离方法对木聚糖酶的测定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提取液离心或过滤后β-葡聚糖酶活性最高(P<0.05);提取液离心后β-甘露聚糖酶活性最高(P<0.05);而提取液不分离时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最高(P<0.05)。提取液的种类和酶制剂溶解后的固-液分离方法对4种非淀粉多糖酶的测定活性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对木聚糖酶制剂的溶解度最大(P<0.05),去离子水和0.9% NaCl溶液均对β-葡聚糖酶及β-甘露聚糖酶制剂的溶解度最大(P<0.05)。然而,乙酸-乙酸钠缓冲液溶解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后提取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均最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乙酸-乙酸钠缓冲液溶解4种固态酶制剂可以最有效地将酶蛋白提取出来,α-半乳糖苷酶提取后不宜固液分离,而其他3种酶的提取液适宜进行离心分离。
  • 高红, 郝小燕, 张幸怡, 王一臻, 林聪,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10): 3359-3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1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和NRC模型评价4种粮食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从东北地区4个不同牧场采集了玉米纤维饲料、大豆皮、甜菜粕和豆渣4种粮食加工副产物,测定其营养成分,应用CNCPS模型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进行剖分,并预测其潜在营养价值供给量,应用NRC模型估测可消化养分和能值。结果表明:1)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皮、甜菜粕、玉米纤维饲料和豆渣;非蛋白氮(NPN)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玉米纤维饲料、豆渣、甜菜粕和大豆皮;甜菜粕的酸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ADICP)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大豆皮、豆渣和玉米纤维饲料,其中玉米纤维饲料和豆渣的ADIC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非蛋白氮(PA,即NPN)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玉米纤维饲料、豆渣、甜菜粕和大豆皮;真蛋白质(PB)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皮、甜菜粕、豆渣和玉米纤维饲料;不可降解氮(PC)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甜菜粕、大豆皮和玉米纤维饲料。3)可代谢蛋白质(M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大豆皮、甜菜粕和玉米纤维饲料。4)玉米纤维饲料和豆渣的维持水平总可消化养分(TDNm)含量较高,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生产水平泌乳净能(NELP)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玉米纤维饲料、大豆皮和甜菜粕,其中玉米纤维饲料的NELP值与豆渣、大豆皮差异均不显著(P>0.05);生产水平代谢能(MEP)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玉米纤维饲料、甜菜粕和大豆皮。由此可见,玉米纤维饲料和大豆皮可以作为奶牛的纤维源饲料;豆渣的过瘤胃蛋白质(RUP)、MP含量最高,可以作为奶牛的蛋白质源饲料。4种粮食加工副产物的能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玉米纤维饲料、大豆皮、甜菜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