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4-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朱翠, 白银山, 陈庄,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961-9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水通道蛋白是一类可以高效选择性转运水分子的细胞膜通道蛋白,广泛分布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胃肠道组织中,在机体液体转运和消化生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水通道蛋白的结构、分类及其在人、鼠类和仔猪胃肠道系统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并阐述了水通道蛋白与腹泻、肠上皮细胞迁移与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炎症相关疾病等过程的关系及其作用。
  • 黄怡, 郭乾鹏, 梁世忠, 秦津, 李卫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968-9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屎肠球菌是仔猪生产中常用的益生菌之一。该益生菌不仅能够在仔猪的胃肠道中存活,并维持仔猪肠道菌群平衡,还可以调节仔猪的小肠绒毛发育、养分吸收、免疫功能以及抗衣原体、轮状病毒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能力,对仔猪肠道健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田娟, 何艮, 麦康森, 周慧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974-9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寻找理想鱼粉替代物是近20年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在肉食性鱼类中鱼粉替代物因适口性差、消化率低、氨基酸不平衡和存在抗营养因子等原因导致其替代比例较低,然而,随着鱼粉供求关系的进一步不平衡,替代鱼粉已成为肉食性鱼类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肉食性鱼类对鱼粉替代物的利用率成为了鱼粉替代研究的瓶颈。本文从食欲的角度,综述各种营养物质对食欲的影响,以便利用营养措施来人为调控鱼类的食欲,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
  • 田娟, 何艮, 麦康森, 周慧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984-9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寻找鱼粉替代物已成为肉食性鱼类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鱼类对鱼粉替代物的利用率成为了鱼粉替代研究的瓶颈。食欲是影响鱼粉替代的重要因素,而食欲调控网络通过各种食欲调节因子(包括促进食欲因子和抑制食欲因子)的信号传递作用和中枢信号通路,对摄食进行综合调节。本文综述了常见食欲调节因子和中枢信号通路对食欲的调控,以期为鱼类食欲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 张莹, 吴铁梅, 王雪, 闫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999-10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脂肪与肥胖相关(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FTO)基因是一种与普通肥胖相关的等位基因,该基因导致的肥胖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FTO基因与机体的普通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相关激素及基因的表达有关。本文综述了FTO基因在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代谢中的作用,揭示了FTO基因对脂肪沉积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动物脂肪代谢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邓秋红, 贾刚, 赵华, 陈小玲, 刘光芒, 蔡景义, 汤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04-10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nesfatin-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厌食神经肽,在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和脑干,在外周主要分布于胃、肠、胰岛和性腺,其表达受到营养、生理、病理和其他摄食激素的调节。nesfatin-1在中枢神经元和外周细胞中与多种激素协同参与摄食和血糖稳衡等能量代谢过程,并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参与应激反应,还能作用于HPA影响发育期的启动。本文重点对nesfatin-1在中枢和外周的分布、影响其表达的因素以及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综述。
  • 解祥学, 杜红方, 陈书琴, 汪兴玉, 王敏, 陈东理, 任丽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11-10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反刍动物能够将人类不能利用的粗饲料转化为优质蛋白质——肉和奶,这对农业以及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转化效率与植物细胞壁的消化率有重要关系,目前植物性原料消化率较低,影响了转化效率。在反刍动物饲粮中补充外源酶制剂具有提高植物纤维消化的潜力,从而提高饲粮的利用效率。本文总结了外源酶制剂应用现状、作用模式以及发展方向,认为目前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应用上有积极的结果,也存在效果不明显的报道,这可能与酶谱、添加水平、添加方式、底物类型以及宿主的生产水平等方面有关。同时阐述了外源酶制剂是在饲喂前、瘤胃中、瘤胃后的不同环境中起到作用,但详细机制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综上所述,尽管酶制剂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以提高饲料消化率为目标的酶制剂仍将会是反刍动物添加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王晶, 李方方, 朱宇旌, 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20-1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是指胞外信号通过膜受体与其相应的第一信使分子结合后,激活膜上的Gq蛋白(一种G蛋白),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PLC水解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生成的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2个第二信使的过程。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对动物采食的作用则主要通过各种营养素刺激Gq蛋白偶联受体激活整个通路完成。本文综述了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结构、对动物采食调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齐博, 武书庚, 王晶, 齐广海, 张海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27-10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β-丙氨酸是一种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为肌肽、鹅肌肽等肌源活性肽合成的前体物,作为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营养补充剂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营养。研究表明,β-丙氨酸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调控肌肉生长和肌源活性肽含量,改善肉品质量。本文旨在对β-丙氨酸的来源和代谢、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为β-丙氨酸在动物营养调控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董记红, 吴金节, 王希春, 冯士彬, 丁红研, 刘国文, 李心慰, 李小兵, 王哲, 李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35-10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奶牛酮病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奶牛酮病发生时,相关的能量代谢激素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被认为是机体的能量感受器,一些能量代谢激素可以引起其活性的变化。本文就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发生作用机制做一论述,旨在为下一步研究奶牛酮病提供理论支持。
  • 高爽, 梁珍, 邓俊良, 杨颜铱, 陈芸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42-10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和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DON)广泛存在于受污染的谷物和饲料中。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ZEA和DON均可影响雌性动物的繁殖性能,引起生殖器官、胎儿形态,生殖细胞成熟率,性激素分泌的改变。本文综述了ZEA和DON对雌性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苏国旗, 王军, 曹猛, 车炼强, 方正锋, 林燕, 徐盛玉, 吴德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50-10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对后代仔猪肌肉生长和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和日龄相近的长大(LY)杂交后备母猪33头,按体重[(150±9) kg]和日龄[(255±10)日龄]随机分到3个组:低营养水平组(LN组)、适宜营养水平组(AN组)和高营养水平组(HN组)。每组11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妊娠前期(1~30 d)各组营养摄入量分别是0.75、1.00和1.50倍维持需要,妊娠中期(31~90 d)在前期基础上提高20%,妊娠后期(91~112 d)在中期基础上提高25%。结果表明:1)与LN组相比,AN和HN组仔猪出生体重和断奶体重及初生仔猪肌肉重(除比目鱼肌)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AN组仔猪半腱肌和背最长肌相对重极显著高于LN组(P<0.01),AN组新生仔猪肌肉蛋白质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N和HN组(P<0.05或P<0.01)。2)AN组新生仔猪背最长肌肌球蛋白重链Ⅱx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LN组(P<0.01)。3)AN组新生仔猪背最长肌生肌调节因子4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LN和HN组(P<0.05)。由此可见,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能显著影响仔猪出生和断奶体重及肌肉重,但是过高或者过低的营养水平都会降低后代肌肉重和肌肉蛋白质的浓度,这可能与生肌调节因子4基因差异表达有关。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张罕星, 陈伟, 李燕, 王爽, 阮栋, 余德谦, 王胜林, 郑春田, 林映才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60-10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中不同色氨酸水平对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机体抗氧化指标和屠宰指标的影响,拟合出蛋鸭产蛋期色氨酸适宜需要量。选取120日龄山麻鸭90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各组蛋鸭分别饲喂色氨酸水平为0.12%、0.16%、0.20%、0.24%、0.28%、0.3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0周。结果表明:1)饲粮色氨酸水平对蛋鸭产蛋率、平均蛋重、日产蛋重、料蛋比等无显著影响(P>0.05),但0.20%组在数值上表现出最高的产蛋率和日产蛋重。饲粮色氨酸水平对蛋壳强度、哈氏单位、蛋黄重、蛋黄比例、蛋壳重量、蛋壳比例、蛋壳厚度等蛋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蛋黄色泽(P<0.05),表现为0.20%组蛋黄色泽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色氨酸水平对蛋鸭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尿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色氨酸水平对蛋鸭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除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4)饲粮色氨酸水平对输卵管重量、输卵管长度、卵巢重量无显著影响(P>0.05)。根据折线模型拟合得出: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20%时可满足产蛋高峰期蛋鸭营养需要。
  • 杨永岳, 武书庚, 王晶, 许丽, 张海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68-10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低粗蛋白质(CP)饲粮中添加甘氨酸(Gly)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胴体组成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0只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3组分别为:正对照(PC)组,前期和后期饲粮CP水平分别为22.0%和20.0%;负对照组,前期和后期饲粮CP水平分别为18.0%和15.5%;Gly组,在负对照组基础上添加Gly,使饲粮Gly和丝氨酸水平为2.32%。试验期42 d,分为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2个阶段。结果表明:1)饲粮CP水平降低4.0~4.5个百分点,试验1~21 d的料重比(F/G)显著升高(P<0.05),22~42 d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添加Gly后,1~21 d F/G显著降低(P<0.05),22~42 d ADG显著升高(P<0.05),达到了与PC组相似的生长性能。2)CP水平降低,肉仔鸡42日龄胸肌率降低了9.5%(P<0.05)、腹脂率提高了60.3%(P<0.05);添加Gly后,胸肌率提高了17.6%(P<0.05),腹脂率降低了34.6%(P<0.05),获得了与PC组相似的胴体组成。CP水平降低、添加Gly均未显著影响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P>0.05)。3)各组间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低CP饲粮中添加Gly可以改善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结果提示了Gly在肉仔鸡低CP饲粮中的可应用性。
  • 辛海瑞, 潘晓花, 杨亮, 毕晔,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76-10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北京鸭生产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600只1日龄健康的北京鸭,随机分配到5个组中,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鸭(公母各占1/2)。试验光照强度各组分别设置为1、5、10、15和40 lx,白炽灯24 h全人工光照。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1~6周,各组间平均耗料量和平均体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5 lx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10、15、40 lx组(P<0.05)。育雏期(1~2周)和生长期(3~5周)时各组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而肥育期(6周)时1 lx组的平均耗料量和平均体增重显著高于5、10、15 lx组(P<0.05)。2)光照强度对屠体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腹脂率及眼球指标(重量、横径和前后径)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5 lx组的胸肌率显著高于40 lx组(P<0.05)。3)光照强度对最终pH(pHu)、滴水损失率、黄度(b*)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40 lx组的最初pH(pHi)显著高于5、10、15 lx组(P<0.05),但亮度(L*)值显著低于5、10、15 lx组(P<0.05)。15、40 lx组的红度(a*)值显著低于1 lx组(P<0.05)。综上,5 lx光照强度不仅节能有效,还能提高北京鸭的饲料转化率和胸肌率。此外,低光照强度还有助于提高肉色的L*和a*值。
  • 李星晨, 王宝维, 王福香, 葛文华, 张名爱, 李文立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84-10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碘添加水平对1~4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五龙鹅饲粮中碘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用1日龄五龙鹅216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0.4、0.8、1.6、3.2 mg/kg碘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4 mg/kg碘能显著提高鹅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4 mg/kg碘极显著提高了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P<0.01),显著提高了屠宰率、腿肌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4 mg/kg碘极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1),显著提高了血清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碘对1~4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有显著影响。五龙鹅饲粮中碘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4 mg/kg。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吴丹丹, 滕乐邦, 栾正庆, 孙国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90-10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肽(small peptides,SP)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产奶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选取年龄、体重、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期[(45±15) 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0头,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和试验1组、2组、3组分别补饲0、50、100和150 g/(d·头) SP。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组的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2组、3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7.38%、22.94%、12.22%。2)试验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2组、3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9.93%、12.64%、7.53%;SP能显著提高乳脂率和乳蛋白率(P<0.05),显著降低乳体细胞数(P<0.05)(以试验2组最低)。3)在氮总排泄量上,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2组、3组分别降低13.31%、15.01%、9.43%。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产奶量、乳成分含量及氮排泄等指标,SP以添加100 g/(d·头)最有利。
  • 宋晓雯, 王慧敏, 张广凤, 程明, 戴正浩, 林英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099-1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采用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研究泌乳期崂山奶山羊的能量需要量。选用体重[(53.80±1.62) kg]、产奶量[(1.80±0.19) kg/d]、体况相近并处于泌乳期的2胎健康崂山奶山羊30只,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每只羊为1个重复。分别饲喂钙、磷和粗蛋白质水平一致,消化能水平为9.71、10.80及11.61 MJ/kg的3种试验饲粮。进行为期70 d的饲养试验(前10 d为预试期);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3只羊进行为期17 d的消化代谢试验(前10 d为预试期)。结果表明,1)试验期3组试羊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总能消化率依次提高,9.71 MJ/kg组试羊的消化能代谢率及甲烷能显著低于10.80及11.61 MJ/kg组(P<0.05),3组试羊的总能、粪能及尿能间无显著差异(P>0.05);2)泌乳期崂山奶山羊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与代谢体重、平均日增重和产奶量关系的回归公式:DE(MJ/d)=0.487W0.75+0.354ADG+6.120M(P=0.028,R2=0.870);ME(MJ/d)=0.394W0.75+0.312ADG+5.281M(P=0.031,R2=0.873)(DE为消化能,W0.75为代谢体重,ADG为平均日增重,M为产奶量,ME为代谢能)。本试验成功建立了泌乳期崂山奶山羊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模型。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曾本和, 廖增艳, 吴双, 赵杰锌, 向枭, 王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05-1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0.15±0.01) g的大鳞副泥鳅幼鱼16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50%、4.49%、6.48%、8.47%、10.46%和12.45%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47%时最高,为4.99%/d,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饲料系数(FCR)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47%时最低,为1.09,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大鳞副泥鳅幼鱼SGR、FC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8%、9.00%。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大鳞副泥鳅幼鱼肝胰脏及前肠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8.47%组达到最高值,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肝胰脏和前肠淀粉酶的活性则呈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8.47%组达到最高值,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生长,提高其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其饲料的适宜脂肪水平为8.47%~10.46%。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高梦莹, 徐倩倩, 张婷婷, 陈玉秋, 赵文钧, 齐甜铭, 马得莹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14-1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鹅β-防御素7(AvBD7)的生物学特性,将鹅AvBD7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pProEX HTa的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位点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roEX-AvBD7,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感受态细胞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对其菌液进行诱导表达。经N-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分析,该重组蛋白大小为10~15 ku,与预期大小结果一致。重组鹅AvBD7蛋白纯化后,通过菌落计数的方法测定其体外抗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抑菌活性,盐离子浓度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及其对鸡红细胞的溶血活性。结果显示,重组鹅AvBD7蛋白对所测定的5种细菌均有显著抗菌活性(P<0.05),且其抑菌活性随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高浓度盐离子(150 mmol/L)显著抑制重组鹅AvBD7蛋白的抗菌活性(P<0.05)。重组鹅AvBD7蛋白对鸡红细胞没有溶血活性(P>0.05)。由此可见,重组鹅AvBD7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高浓度盐离子显著降低其抗菌活性,且该重组蛋白不具有溶血活性。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李方方, 蒋超群, 朱宇旌, 郑丽莉, 高原, 孟玲, 郭福来, 丁兰, 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22-1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磺酸(Tau)对种公猪性欲、精液品质、血清激素含量及精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24头年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成年大约克夏种公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分别饲喂牛磺酸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 g/kg的饲粮,试验期90 d,分为1~45 d和46~90 d 2个阶段。结果表明:1)试验46~90 d时,添加6 g/kg牛磺酸显著提高了种公猪的性欲(P<0.05)、采精量(P<0.01)、精子活力(P<0.05),4 g/kg牛磺酸改善了精子密度和精子畸形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6 g/kg牛磺酸水平组极显著提高了种公猪血清促黄体素(LH)含量(P<0.01),显著提高了睾酮(T)含量(P<0.05);3)试验46~90 d时,6 g/kg牛磺酸显著降低了种公猪精浆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P<0.05),4 g/kg牛磺酸显著提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长期添加牛磺酸可以调控种公猪血清激素含量,增加精浆抗氧化能力,进而增强种公猪性欲,提高种公猪精液品质,本试验条件下牛磺酸适宜添加水平为6 g/kg。
  • 张玉, 武书庚, 王晶, 岳洪源, 齐广海, 高玉鹏, 张海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29-1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原花青素(grape procyanidins,GPC)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浆、肝脏和蛋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产蛋率、体重相近,健康状态良好的64周龄罗曼蛋鸡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GPC50组和GPC100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和100 mg/kg的GPC;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 hydroquinone,TBHQ)组:基础饲粮+200 mg/kg TBHQ。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GPC显著抑制了产蛋后期蛋鸡产蛋率和鸡蛋哈夫单位下降(P<0.05),显著增加了蛋壳厚度(P<0.05)。2)GPC50组蛋鸡血浆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提高(P<0.05),血浆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TBHQ显著提高了蛋鸡血浆T-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肝脏MDA含量(P<0.05)。3)GPC显著提高了蛋黄T-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蛋黄MDA和胆固醇含量(P<0.05);TBHQ显著降低了蛋黄MDA含量(P<0.05)。综上,饲粮添加GPC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鸡产蛋率和哈夫单位,增加蛋壳厚度,改善机体抗氧化能力,其中以50 mg/kg GPC添加效果较好,优于200 mg/kg TBHQ。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伍宇超, 杨维仁, 杨在宾, 姜淑贞, 张桂国, 姜新超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37-1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剂量玉米赤霉烯酮(ZEA)对育成期蛋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同时评价改性蒙脱石吸附剂(Calibrin-A,CA)的脱毒效果。选取70日龄海兰褐蛋鸡7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15%的CA,试验2组用自然霉变的玉米蛋白质粉代替基础饲粮中的玉米蛋白质粉,并通过纯ZEA调整饲粮毒素水平(ZEA=0.4 mg/kg),试验3组在试验2组的基础上添加0.15%的CA。预试期7 d,正试期49 d。结果表明:1)低剂量ZEA和CA对育成期蛋鸡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2)低剂量ZEA显著提高育成期蛋鸡试验第25天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和尿酸的浓度(P<0.05),添加CA能显著降低其血清中LDL、胆固醇和尿酸的浓度(P<0.05)。3)低剂量ZEA显著降低育成期蛋鸡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第25天和第47天)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第47天)活性(P<0.05),显著升高血清中丙二醛(MDA)(第25天和第47天)含量(P<0.05);与低剂量ZEA组相比,添加CA显著升高育成期蛋鸡血清中GSH-Px(第47天)和T-SOD(第47天)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MDA(第25天和第47天)含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0.4 mg/kg的ZEA没有影响育成期蛋鸡的生长性能,但显著影响其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ZEA组添加CA对血清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田刚, 谢文梅, 余冰, 陈航, 蔡景义, 张凯, 刘汉中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45-1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柚叶饲粮饲喂生长肉兔的实际效果,并推荐肉兔饲粮中柚叶的适宜用量。选用遗传背景相同、体重相近、健康的35日龄法国伊拉商品兔120只,适应期后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6%(Ⅰ组)、12%(Ⅱ组)和18%(Ⅲ组)柚叶的4种能、氮、纤维基本相等的饲粮。适应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1)除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外,各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2)对照组和Ⅲ组饲粮中性洗涤纤维的全肠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Ⅱ组饲粮粗灰分全肠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3)试验结束时,Ⅲ组活体重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对照组热胴体重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Ⅲ组体长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Ⅰ组和Ⅲ组大腿围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6%~18%柚叶对生长肉兔的生长性能、饲粮养分全肠表观消化率和屠宰性能均无明显不利影响,但本试验中用量以12%为宜。
  • 孙金辉, 范泽, 程镇燕, 高妍, 曲木, 乔秀亭, 白东清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52-1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对鲤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36.12±1.18) g的鲤9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依次为32.0%、30.0%、28.1%、26.2%、24.2%,玉米淀粉添加水平依次为0(对照)、6.5%、13.0%、19.5%、26.0%的试验饲料,饲养时间为9周。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看,对照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6.0%玉米淀粉组的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对鲤肝胰脏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前肠中,13.0%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6.5%玉米淀粉组(P<0.05);中肠中,对照组、19.5%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6.5%玉米淀粉组(P<0.05);后肠中,26.0%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19.5%玉米淀粉组(P<0.05)。肝胰脏中,26.0%玉米淀粉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前肠、中肠和后肠中,6.5%玉米淀粉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中蛋白酶活性均随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胆固醇含量以26.0%玉米淀粉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6.5%玉米淀粉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26.0%玉米淀粉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6.5%、13.0%玉米淀粉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鲤的消化能力,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在0~13.0%、蛋白质水平在28.1%~32.0%时较适合鲤的生长。
  • 路则庆, 熊海涛, 宋德广, 虞财华, 余东游, 蔡永久, 汪以真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60-1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麦-高粱型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日龄基本一致的健康"杜×长×大"杂交肥育猪12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各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大麦-高粱型饲粮和在大麦-高粱型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8%酵母培养物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60 d。结果显示:1)与玉米-豆粕组相比,大麦-高粱组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减少了8.62%(P>0.05),料重比增加了9.78%(P<0.05),而大麦-高粱+酵母培养物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变化(P>0.05)。2)与玉米-豆粕组相比,大麦-高粱组背最长肌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红度(a*)值显著升高(P<0.05),而大麦-高粱+酵母培养物组L*、a*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肥育猪背最长肌pH45min、滴水损失、肌内脂肪、粗蛋白质和水分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玉米-豆粕组和大麦-高粱组相比,大麦-高粱+酵母培养物组背最长肌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组织中M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玉米-豆粕组相比,大麦-高粱+酵母培养物组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提示,在大麦-高粱型饲粮中添加0.8%的酵母培养物能有效提高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
  • 李晓斌, 马军, 聂彪彪, 杨景焘, 乔春江,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68-1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补喂支链氨基酸对速步马1 km速步赛成绩及赛前、赛后血浆抗氧化指标以及激素、肌酸、葡萄糖、乳酸、肌酐含量的影响,为支链氨基酸在速步马训练、比赛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数据。试验选取年龄相近(4岁左右)、体重相近[(457±50) kg]并经过严格训练的伊犁马公马8匹(速步赛用马),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4匹。每天每匹马分别饲喂3 kg颗粒精料,苜蓿干草自由采食,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每天每匹马补喂72 g支链氨基酸(由35.0 g亮氨酸、16.6 g异亮氨基酸、20.4 g缬氨酸组成),进行为期38 d(预试期7 d,正试期31 d)的补饲试验及训练试验。结果表明:补喂支链氨基酸可提高速步马的比赛成绩,同时显著提高速步马赛后30 min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及赛后24 h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但对血浆中激素、肌酸、葡萄糖、乳酸、肌酐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补喂支链氨基酸可缩短速步马比赛用时,提高速步马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但对血浆中激素、葡萄糖、肌酸、乳酸、肌酐含量无显著影响。
  • 孙庆艳, 武书庚, 张海军, 岳洪源, 王晶, 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77-11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饲粮中添加亚硒酸钠、酵母硒、蛋氨酸硒和纳米硒对产蛋鸡生产性能、鸡蛋品质、血浆抗氧化能力和鸡蛋硒含量的影响,旨在为产蛋鸡饲粮中硒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8周龄健康、产蛋率相近的海兰灰产蛋鸡5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硒的基础饲粮(总硒含量0.08 mg/kg),其他4组添加0.30 mg/kg硒,分别来自亚硒酸钠、酵母硒、蛋氨酸硒和纳米硒(实测饲粮硒含量分别为0.37、0.38、0.34和0.41 mg/kg)。试验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不同硒源对产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0 mg/kg 4种硒均显著提高了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试验4周末,纳米硒组GSH-Px活性最高;8周末,酵母硒组和纳米硒组GSH-Px活性较高。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种硒源均能够提高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且纳米硒组在4和8周末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种硒源对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基础饲粮中添加4种硒源均可显著提高鸡蛋中硒含量(P<0.05),其中酵母硒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添加4种硒源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无显著影响;4种硒源均可显著提高血浆GSH-Px活性和T-AOC,且酵母硒和纳米硒效果更好;与亚硒酸钠、蛋氨酸硒和纳米硒相比,酵母硒在增加鸡蛋硒含量方面更加有效。
  • 孔路欣, 臧素敏, 刘培培, 李泽茹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86-1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增钙模式对蛋鸡生产性能、胫骨质量以及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蛋鸡生产过程中饲粮钙的增加模式以及钙的添加量。选取18周龄海兰灰商品蛋鸡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增钙时间点分别为18周龄以及产蛋率为5%、50%和90%时,各时间点增钙方式分别为:Ⅰ组2.00%、2.20%、2.40%和3.75%;Ⅱ组2.00%、2.50%、3.00%和3.75%;Ⅲ组2.00%、3.00%、3.75%和3.75%;Ⅳ组2.00%、3.75%、3.75%和3.75%。试验期9周。结果表明:1)Ⅲ组蛋鸡产蛋率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0.05),各组间平均日产蛋重差异不显著(P>0.05);2)Ⅲ组胫骨强度、胫骨重、胫骨钙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3)蛋鸡产蛋率达50%时,Ⅰ组和Ⅱ组血钙含量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产蛋率达90%时,Ⅳ组血钙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当蛋鸡产蛋率达5%、50%和90%时,饲粮钙水平分别为3.00%、3.75%和3.75%有助于提高蛋鸡产蛋率,改善体况和稳定骨骼质量,同时不造成钙源浪费。
  • 焦志强, 王雪琴, 张慧茹, 兰亚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93-1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探讨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胞外多糖(JY25P)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将300羽健康的1日龄三黄蛋雏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Ⅰ组为灌服无菌水的空白对照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分别为灌服0.04%、0.08%和0.12% JY25P的试验组;Ⅴ组为灌服0.08%黄芪多糖的阳性对照组。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Ⅳ组蛋雏鸡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了15.86%(P<0.05),料重比极显著降低了24.13%(P<0.01)。2)与Ⅰ组相比,试验各阶段,Ⅲ组、Ⅳ组、Ⅴ组均能显著提高蛋雏鸡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P<0.05)。3)与Ⅰ组相比,在15日龄和20日龄,Ⅳ组可以极显著增加肠黏膜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P<0.01),而对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IFN-γ/IL-4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灌服0.12% JY25P能改善蛋雏鸡的生长性能,提高特异性新城疫抗体效价,增强非特异性肠黏膜IL-4和IFN-γ的分泌,同时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因此,该多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周刚, 王梦芝, 张军, 丁洛阳, 张鑫, 徐巧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199-12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泌乳性能和牛乳酪蛋白合成的影响。将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和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酪蛋白模式组(对照组)、精氨酸灌注组、丙氨酸等氮组(与精氨酸灌注组等氮),采用3×3复拉丁方试验设计,每期22 d(7 d灌注期+15 d间隔期),测定其泌乳性能、酪蛋白含量以及酪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灌注的第5天精氨酸灌注组的乳蛋白及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酪蛋白模式组(P<0.05);第6天精氨酸灌注组的乳脂率显著高于丙氨酸等氮组(P<0.05)。2)酪蛋白模式组的α-酪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β-酪蛋白含量在3组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κ-酪蛋白含量则以精氨酸灌注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精氨酸灌注组αs1-酪蛋白基因(CSN1S1)、αs2-酪蛋白基因(CSN1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综上,灌注精氨酸提高了乳蛋白中α-酪蛋白和κ-酪蛋白含量,以及CSN1S1CSN1S2在奶牛乳腺组织的表达量,有利于牛乳中乳蛋白率和乳品质的提高。
  • 李继伟, 林雪彦, 王云, 胡志勇, 刘桂梅, 吴志强, 王中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08-1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泌乳奶牛群摄入养分偏离的原因分析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30个高产牛群,每个牛群采样5 d。采取牛群TMR及剩料样品,进行养分分析和颗粒分级评定,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记录产奶量,取奶样测乳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养分、颗粒的变异系数与牛群生产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30个牛群饲喂的TMR产奶净能(NEL)和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微生物蛋白质(MCP)、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瘤胃能氮平衡(RENB)、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DCPSI)、钙(Ca)含量分别为6.56 MJ/kg和16.22%、35.71%、21.38%、77.84 g/kg、92.15 g/kg、14.77 g/kg、104.04 g/kg、1.43%,其中高于配方目标的指标有NDF(1.94%)、Ca(0.57%)、RUP(5.03 g/kg)、RENB(6.95 g/kg),低于配方目标的指标有CP(-0.36%)、ADF(-1.54%)、NEL(-0.12 MJ/kg)、MCP(-7.71 g/kg)、DCPSI(-2.12 g/kg)(正值表示提高,负值表示降低)。观测期内,RUP[(16.26±7.10)%]、MCP[(22.78±13.38)%]、RENB[(64.29±34.29)%]3种养分的变异系数大于10%,其他养分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长、中、短、细4类颗粒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78±9.25)%、(9.12±7.86)%、(6.00±4.00)%、(11.15±9.62)%。回归分析表明,TMR养分和颗粒度变异影响产奶量和乳成分,NEL变异系数每升高1个百分点,产奶量下降3.662 kg/d;长颗粒变异系数每升高1个百分点,产奶量下降0.124 kg/d,乳脂率升高0.012%。结果提示,TMR饲喂泌乳奶牛摄入养分因投料不准确、加工质量不稳定、搅拌不均匀、挑食等与配方养分产生差异。TMR加工质量稳定性影响到产奶量和乳成分,其中NEL、DCPSI、RENB的变异影响产奶量,长颗粒变异影响产奶量和乳脂率。
  • 赵江波, 魏时来, 马涛, 肖怡, 丁静美, 李岚捷, 冯文晓, 贾鹏, 赵明明,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17-1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应用套算法建立肉羊精饲料代谢能估测模型。选取66只18月龄体重为(49.6±1.3) kg的杜泊×小尾寒羊F1代去势肉羊,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11组,包括1个基础饲粮组和10个试验饲粮组,每组6只羊。通过消化代谢试验(为期8 d)和气体代谢试验(为期3 d)并结合套算法计算10种精饲料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建立精饲料代谢能和其概略养分或可消化养分之间的模型。结果表明,1)10种精饲料总能、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消化能呈显著相关(P<0.05),有机物含量与消化能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精饲料概略养分与代谢能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2)10种精饲料的可消化养分与代谢能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所建立的预测方程为:ME=-1.907+1.344DE+1.321DDM-5.347DOM-2.093DADF(R2=0.845,n=60,P<0.01);ME=-2.105+1.349DE-6.577DOM(R2=0.842,n=60,P<0.01)。[ME为代谢能(MJ/kg),DE为消化能(MJ/kg),DDM为可消化干物质(%),DOM为可消化有机物(%),DADF为可消化酸性洗涤纤维(%)。]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无法利用精饲料概略养分预测其代谢能,通过精饲料的可消化养分可准确预测其代谢能。
  • 刘思乐, 康劲翮, 谭支良, 王征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25-12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培养方法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生长及角蛋白18(CK18)表达量的影响。采集42日龄山羊的瘤胃上皮组织,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阶段的细胞形态,检测第5代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经0.25%胰蛋白酶+0.02%乙二胺四乙酸消化获得的原代培养山羊瘤胃上皮细胞于2 d开始贴壁生长,5 d细胞开始明显增多,10 d细胞数量达到最大。2)经组织块法获得的原代培养山羊瘤胃上皮细胞于4 d开始"爬出"组织块,8 d细胞开始明显增多,14 d细胞数量达到最大。3)经免疫荧光染色显示2种方法获得的细胞胞浆内CK18均呈阳性表达且细胞纯度后者明显高于前者。4)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CK18表达量显著高于酶消化法(P<0.05)。综合得出,与酶消化法相比,应用组织块法可成功获得纯度更高的山羊瘤胃上皮细胞。
  • 张帆, 纪守坤, 张乃锋, 姜成钢, 王黎文, 丁健, 司丙文, 屠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33-12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磷酸脲添加量对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并对磷酸脲在肉羊生产中的安全使用剂量进行评价。试验选用80只杜寒杂交F1代平均体重(25.86±1.06) kg的公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在精粗比为1:1的饲粮中分别以0(对照)、0.5%、1%、2%、4%的磷酸脲替代部分豆粕类饲料。预试期为12 d,正试期为60 d。结果表明:1%组的羔羊在各时期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均达到最高值;4%组的羔羊在各时期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均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磷酸脲添加量对肉色红度值、pH、滴水损失无显著影响(P>0.05);2%组的黄度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剪切力方面,1%组(5.16 kg/cm2)显著高于0.5%组(4.47 kg/cm2)、4%组(3.69 kg/cm2)和对照组(4.21 kg/cm2)(P<0.05)。结果提示:磷酸脲可以作为氮磷添加剂用于肉羊饲粮中。羔羊饲粮中的磷酸脲添加量为1%时,羔羊达到最佳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当磷酸脲替代比例达到4%时,极显著降低羔羊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增加肌肉的亮度值;当磷酸脲替代比例为2%时,为有效安全水平,对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除肌肉黄度值外无显著影响。因此,饲粮中磷酸脲适宜添加量为1%。
  • 牛露, 尹华, 郑猛, 甘麦邻, 陈傲东, 刘晨黎, 陈道富, 高巍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41-12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比较饲粮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对育肥羔羊小肠氨基酸(AA)流量及吸收率的影响。选用体重(30.0±3.7) kg,安装有瘤胃、十二指肠近端和回肠末端瘘管的3只哈萨克羊公羔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各处理饲粮CP水平分别为11.00%、12.00%和13.00%;预试期10 d,正试期10 d。采用镱锕(Yb-Ac)、锂铬乙二胺四乙酸(LiCr-EDTA)分别作为消化道固相和液相食糜标记物测定小肠食糜流量。结果表明:提高饲粮CP水平可增加羔羊氮进食量、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13.00%CP处理显著高于11.00%CP处理(P<0.05),并有增加饲粮干物质(DM)、有机物(O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的趋势(0.05≤P <0.10),但不影响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P>0.05)。提高饲粮CP水平虽然对小肠真食糜流量及氨基酸吸收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十二指肠氮、总氨基酸(TAA)流量以及必需氨基酸(EAA)中精氨酸(Arg)、组氨酸(His)和赖氨酸(Lys)的吸收率在数值上有所增加。结果显示,提高饲粮CP水平有提高消化率、小肠食糜流量及氨基酸吸收率的潜在趋势。
  • 沈黄冕, 彭祥和, 林仕梅, 陈拥军, 黄先智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50-1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高脂血症罗非鱼模型,以研究发酵桑叶对高脂血症罗非鱼血脂、血糖水平的调节作用。将初始均重为45 g的450尾雄性吉富罗非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正常对照组罗非鱼饲喂基础饲料,其他4组罗非鱼在高脂血症模型建成后分别饲喂基础饲料(模型对照组),含7.5%和15.0%发酵桑叶的饲料(分别为发酵桑叶低剂量组和发酵桑叶高剂量组)以及含0.5%银杏黄酮的饲料(银杏黄酮组)。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养5和8周后,模型对照组罗非鱼体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发酵桑叶低剂量组和发酵桑叶高剂量组以及银杏黄酮组(P<0.05),而发酵桑叶高剂量组罗非鱼的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桑叶低剂量组、发酵桑叶高剂量组和银杏黄酮组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发酵桑叶高剂量组罗非鱼血清TCHO、甘油三酯(TG)、LDL-C含量和TCHO/HDL-C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高剂量组和银杏黄酮组罗非鱼血清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发酵桑叶低剂量组和发酵桑叶高剂量组以及银杏黄酮组罗非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CAT/SOD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肝脂含量以及肝体指数(HSI)显著降低(P<0.05);而上述这些指标在发酵桑叶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脂饲料使模型对照组、发酵桑叶低剂量组、发酵桑叶高剂量组以及银杏黄酮组罗非鱼的血糖水平显著升高(0周,P<0.05);饲养8周后,发酵桑叶高剂量组和银杏黄酮组罗非鱼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上可知,发酵桑叶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高脂血症罗非鱼的血脂、血糖水平,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 陈明, 刘永坚, 李雅婷, 陈先权, 曾帅霖, 田丽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57-1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饲料中添加龙须菜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共配制了6种龙须菜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2%、3%、4%和5%的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15.94±0.10) g的草鱼8周。每种饲料投喂4个水箱(重复),每箱30尾鱼。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添加比例龙须菜对草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及饲料效率(FE)没有显著影响(P>0.05)。2)各试验组的肝体指数(HSI)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除5%添加组外的其他试验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全鱼、肝脏及肌肉的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皆无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中不同添加比例龙须菜对全鱼粗灰分与粗脂肪、肝脏粗脂肪及肌肉水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以5%添加组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5)饲料中龙须菜添加比例影响了草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除C14:1、C20:0、C20:2外,其他肌肉脂肪酸的含量均受到饲料中龙须菜的添加比例的显著影响(P<0.05),其中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及n-3/n-6 PUFA均在3%添加组获得最高值。1%、2%、3%、4%和5%添加组肌肉C20:5(EPA)、C22:5(DPA)、C22:6(DHA)以及EPA+DHA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龙须菜对草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能降低血脂含量,影响草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并能提高功能性脂肪酸DHA、EPA及PUFA的含量;饲料中添加3%的龙须菜能更好地增加肌肉功能性脂肪酸含量,而添加5%的龙须菜则草鱼生长相对较好,降低血脂效果更加明显。
  • 孙皓然, 张铁涛, 王晓旭, 刘志, 樊燕燕, 张婷,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67-12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添加水平对冬毛期雌性蓝狐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选取120日龄、体重相近的60只健康雌性蓝狐,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饲粮精氨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2%、0.4%、0.6%、0.8%和1.0%,预试期7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1)0.6%添加组蓝狐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体长和皮长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42%和1.26%(P>0.05),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4%添加组蓝狐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饲粮精氨酸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蓝狐脂肪消化率(P<0.01),各组蓝狐脂肪消化率随着饲粮精氨酸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提高;0.6%添加组干物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2%、0.4%添加组(P<0.01),饲粮精氨酸添加水平对蓝狐蛋白质消化率和碳水化合物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3)0.4%添加组蓝狐食入氮显著低于除0.6%添加组外其他各组(P<0.05);0.6%添加组粪氮和尿氮含量均最低,而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蛋白质效率比均最高。综合各项指标,冬毛期雌性蓝狐饲粮中添加0.6%精氨酸(饲粮总精氨酸水平为2.04%)可提高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
  • 刘凯, 李晓斌, 陈学济, 徐向君, 阿尔斯林,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4): 1274-1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纤维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12月龄焉耆马营养物质消化代谢、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焉耆马的科学饲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年龄为12月龄、平均体重为(191±20) kg的焉耆马公马12匹,随机分为2组,每组6匹;采用分期分组的设计方法,第1期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第2期为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各组饲喂不同纤维和蛋白质水平的饲粮(各组饲粮中纤维和蛋白质水平分别为76.59%、6.81%,74.21%、7.88%,71.82%、8.94%,69.41%、10.01%),进行21 d的消化代谢试验,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 d。结果表明:焉耆马对饲粮中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钙、磷摄入量随饲粮中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摄入量呈下降趋势;焉耆马对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钙的消化率以及消化能和代谢能随饲粮中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钙的消化率比试验Ⅰ组分别提高10.78%(P>0.05)、19.48%(P>0.05)、7.46%(P>0.05);试验Ⅲ组、试验Ⅳ组代谢能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及试验Ⅱ组(P<0.05)。就氮、钙、磷代谢而言,焉耆马体内钙、磷的沉积率也呈增加趋势,但增加饲粮中蛋白质水平对氮沉积率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血浆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谷氨酰胺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提高焉耆马饲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可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沉积量,且以饲粮中纤维水平为69.41%、蛋白质水平为10.01%时最佳,但对血浆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