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15
  

  • 全选
    |
    目录 Contents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宋洁, 胡耀, 敖长金, 王丽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乳房炎是奶牛乳腺的炎症反应,与产奶量降低和牛奶质量变化直接相关,被公认为是乳制品行业成本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常用的抗生素治疗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迫切需要寻找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新方案。植物来源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不仅低毒无残留,而且能有效抑制乳房炎病原微生物,缓解奶牛乳房炎的炎症反应和改善泌乳功能,成为近年来奶牛乳房炎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就植物提取物对奶牛乳房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植物提取物的开发利用及奶牛乳房炎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李平, 邓省亮, 苏柳, 贺伟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不同品种、体型、生理状态或生长阶段条件下,犬对营养素的需要和利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犬饲粮应该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精准满足犬的需要,避免出现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引起的犬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本文综述了犬营养研究的最新进展,涉及犬对蛋白质、脂肪、必需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需要量与各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以及饲粮中营养素过量及缺乏症,旨在为犬营养研究及犬粮开发提供参考。
  • 刘志云, 钟晓霞, 姚焰础, 杨飞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5-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白酒糟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工艺制得白酒后的副产物,其产量大、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富含蛋白质、纤维素、脂肪等发酵残余有机物,在反刍动物饲粮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白酒糟的营养价值得以提升,白酒糟生物饲料在猪生产中也得到了应用。本文从白酒糟的物理特性、养分含量、菌群结构特点、生物发酵工艺及其在猪生产上的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金宇航, 魏婧雅, 孙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1-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养殖业中,应激从多方面限制了家畜的生产性能,且各种应激因子对动物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在近期的研究中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应激存在着双向的影响机制,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脑-肠轴等途径与中枢系统,特别是与应激相关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之间相互联系。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与应激在生产上的相互影响及其调节机制。
  • 王后福, 李鹏飞, 矣国, 冷静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8-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在人和动物胃肠道内含量极为丰富,其在肠道与脑之间的交流通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微生物、肠道和脑之间存在神经、体液和免疫途径双向通信的系统,即微生物-肠-脑轴,其参与调控胃肠道微生物稳态和大脑功能及机体行为。本文通过总结与微生物-肠-脑轴相关的微生物营养物质代谢、能量稳态、作用途径和宿主健康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动物营养物质代谢调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 张芮铭, 田可, 何天乐, 董国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满足其营养需求,实际生产中生产者常常使用高精料饲粮饲喂反刍动物。反刍动物长期饲以高精料饲粮会导致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引起瘤胃发酵和代谢紊乱,进而影响动物健康。植物提取物具有调节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善瘤胃发酵和代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提取物对高精料饲粮下反刍动物瘤胃功能、微生物区系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效果。
  • 沃野千里, 常美楠, 高铎, 孙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芪在我国作为保健药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开发黄芪提取物黄芪多糖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已表现出充分的潜力。本文对黄芪多糖的生理功能和预防奶牛乳房炎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旨在表明黄芪多糖在预防奶牛乳房炎上具有广阔的前景,为其在饲粮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冯淦熠, 刘莹莹, 李颖慧, 周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8-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桑叶作为一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含有黄酮、生物碱、氨基酸、多糖和甾类等天然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抑制肿瘤等多种生理功效。桑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丰富,因而对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桑叶黄酮的提取方法入手,对其降糖、降脂作用与机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富含黄酮的桑叶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养殖业提供参考依据。
  • 蒋小碟, 谢谦, 宋泽和, 贺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54-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发酵桑叶中粗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含量丰富,且富含黄酮类、生物碱和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动物生长、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及改善畜产品品质等功效。本文主要就发酵桑叶的营养组成、功能活性成分及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 杨玲, 马玉静, 肖定福,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6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葫芦巴属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主要成分为半乳甘露聚糖、皂苷类、黄酮类、葫芦巴碱及4-羟基异亮氨酸等,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成分,具有促生长、降血糖和血脂、抗氧化、抗炎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回顾了葫芦巴的应用进展,介绍了葫芦巴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李冲, 刘丹丹, 马雪杰, 田亚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71-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在动物生殖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HPG轴功能的调控因子及机制已成为生殖内分泌学领域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脂联素及其受体在调控动物生殖及胚胎生长发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脂联素及其受体在动物HPG轴的表达与作用进行综述。
  • 孙倩, 王琪, 王敬, 黄金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79-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具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并在肠道健康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健康的微生物菌群有助于平衡肠道环境、维持肠上皮功能以及促进免疫系统发育,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会影响免疫系统发育、新陈代谢等。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调控中,miRNAs通过调节宿主基因表达来影响肠上皮的功能,并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的互作以及miRNAs参与下的调控机制。
  • 张瑞雪, 王丽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8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动物的食欲调控主要在于下丘脑食欲中枢的信号整合。下丘脑弓状核促采食神经元能够感应包括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在内的营养物质的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刺鼠相关蛋白(AgRP,一种促采食肽)的表达和分泌进而参与动物采食和能量平衡的调控。迄今为止,各种脂肪酸对动物采食的调控和影响机制还不是很系统。本文依据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脂肪酸调控畜禽采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猪营养与饲料 SWINE NUTRITION AND FEED
  • 龙际飞, 龙次民, 樊祥宇, 陈福, 赵玉蓉,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92-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米加工副产物(碎米和米糠)对宁乡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及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选择体重(17.0±2.0)kg的生长肥育宁乡猪48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公母各1/2。2组试验猪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对照组)和碎米-米糠型饲粮(试验组),饲粮营养水平相同。试验期为18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13.76%(P>0.05),平均日增重提高了23.38%(P<0.01),料重比降低了8.35%(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胴体斜长增加了15.61%(P<0.05),胴体直长增加了11.48%(P<0.05),2组之间其他胴体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2组之间肉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提高了13.13%(P<0.05)。综上,大米加工副产物碎米、米糠取代宁乡猪商品饲粮中的玉米、豆粕,不仅可以提高宁乡猪的生长性能,并且可以促进宁乡猪肠道发育。
  • 崔艺燕, 田志梅, 邓盾, 王刚, 鲁慧杰, 陈卫东, 马现永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99-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柑橘提取物对仔猪血清、肝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44头28日龄(8.39±1.06)kg的"杜×长×大"健康仔猪,按体重随机分配到3个组,每个组6个栏(重复),每个栏8头猪,公母各占1/2。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上添加75 g/t金霉素;柑橘提取物组,在基础饲粮上添加300 mL/t柑橘提取物。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柑橘提取物组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27%和14.01%(P<0.05);与抗生素组和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有提高趋势(0.05 ≤ P < 0.10);柑橘提取物组仔猪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2.13%(P<0.05),与抗生素组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和抗生素组仔猪肝脏免疫球蛋白M和IgG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和柑橘提取物组相比,抗生素组仔猪肝脏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IgA含量有降低趋势(0.05 ≤ P < 0.10)。3)3组间仔猪十二指肠黏膜免疫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和抗生素有提高仔猪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2和IL-6含量的趋势(0.05 ≤ P < 0.10),抗生素组仔猪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8含量显著提高(P<0.05);柑橘提取物组仔猪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19.35%(0.05 ≤ P < 0.10)。由此可见,柑橘提取物和抗生素提高了仔猪血清和空肠黏膜的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了仔猪免疫功能。
  • 肖克权, 屈圣富, 范小丫, 高凤仙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09-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冬季饲养密度对饲养环境及生长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抗氧化、免疫、应激指标的影响。选用健康且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的21日龄断奶长×大(LY)二元杂交生长猪330头,平均体重为(25.67±0.25)kg,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栏)。Ⅰ组每栏10头(0.91 m2/头),Ⅱ组每栏12头(0.76 m2/头),Ⅲ组每栏15头(0.61 m2/头),Ⅳ组每栏18头(0.51 m2/头)。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随着饲养密度增大,栏舍内温度、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二氧化碳(CO2)、氨气(NH3)浓度逐渐升高。第14、21天,Ⅳ组的环境CO2、NH3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随着饲养密度增大,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线性降低(P<0.05),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其中,Ⅲ组的F/G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随着饲养密度增大,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浓度呈线性降低(P<0.05)。4)随着饲养密度增大,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呈线性变化(P<0.05)。其中,与Ⅱ组相比,Ⅰ组的血清IgA、IgG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养密度增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其中,Ⅱ、Ⅲ组的血清TNF-α浓度显著低于Ⅳ组(P<0.05)。5)与Ⅲ组相比,Ⅰ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养密度增大,血清丙二醛(MDA)浓度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Ⅲ组的血清MDA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6)随着饲养密度增大,血清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浓度先降低后升高。其中,Ⅱ、Ⅲ组的血清ACTH、COR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Ⅱ、Ⅲ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应激指标大部分无显著差异,且考虑到栏舍利用率,Ⅲ组的饲养密度(0.61 m2/头)更适合冬季生长猪(25~45 kg)的生长,此时生长速率快,饲料转化率高,机体炎症应激水平低。
  • 王煜琦, 唐敏, 于光辉, 宋俊霖, 姜建阳, 宋春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20-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半胱胺螯合锌(Zn-CS)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64.67±1.15)kg的"杜长大"育肥猪9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圈),每个重复6头,公母各占1/2。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90、120和150 mg/kg的Zn-CS。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60 d。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头猪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Ⅲ组、Ⅳ组、Ⅴ组育肥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Ⅲ组、Ⅴ组料重比有降低趋势(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Ⅴ组育肥猪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了3.47%(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Ⅲ组、Ⅳ组育肥猪胴体瘦肉率分别提高了6.14%、5.51%(P>0.05);饲粮中添加Zn-CS对育肥猪的肉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Ⅲ组育肥猪肌肉天门冬氨酸含量提高了7.65%(P>0.05),Ⅲ组、Ⅳ组育肥猪肌肉异亮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9.09%、7.95%(P>0.05),Ⅲ组、Ⅳ组、Ⅴ组育肥猪肌肉组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7.22%、8.25%、7.22%(P>0.05)。5)肌肉脂肪酸组成方面,与对照组相比,Ⅲ组、Ⅳ组育肥猪肌肉硬脂酸含量分别降低了7.67%、7.99%(P>0.05),肌肉亚油酸含量分别提高了5.29%、5.50%(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Zn-CS能够改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提高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育肥猪的瘦肉率,并提高肌肉亚油酸、组氨酸、天门冬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从而改善肉品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各项结果,建议育肥猪饲粮中Zn-CS的添加水平为90 mg/kg。
  • 马翠, 高乾坤, 张旺宏, 祝倩, 孔祥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29-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饲粮添加乳酸菌+酵母菌发酵液对母猪繁殖性能、初乳成分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3~7胎次、体况相近的妊娠巴马香猪3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乳酸菌+酵母菌发酵液[200 mL/(d·头)]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配种至产后21 d。分娩当天记录母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称取每头仔猪的体重并计算窝重和平均个体重,于7、14和21日龄称取个体重,并计算平均个体重;每组随机选取12头母猪,于产后12 h内采集初乳,测定初乳成分;分别于妊娠45、75和105 d以及分娩后7和21 d,每组随机选取8头母猪,前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浆繁殖激素含量和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液后仔猪平均初生个体重显著增加(P<0.05);乳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妊娠75 d时血浆催乳素(PRL)、促黄体素(LH)、孕酮(PROG)和雌二醇(E2)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增加(P<0.05);妊娠105 d时血浆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增加(P<0.05);分娩后7 d时血浆TP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TG含量显著增加(P<0.05);分娩后21 d时血浆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乳酸菌+酵母菌发酵液可影响血浆生化指标和繁殖激素含量,改善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利于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
  • 杨东吉, 张静静, 朱随亮, 杜晨红, 刘倩, 梁振贤, 王逢久, 谭静, 王志祥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38-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酿酒酵母培养物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以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28日龄断奶仔猪18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75 g/t金霉素+50 g/t吉他霉素+10 g/t维吉尼亚霉素,酿酒酵母培养物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5 kg/t的酿酒酵母培养物。试验期38 d。结果显示:1)酿酒酵母培养物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抗生素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酿酒酵母培养物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抗生素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是均可以影响断奶仔猪盲肠微生物的菌群丰度。其中,对照组瘤胃球菌科UCG-005(Ruminococcaceae UCG-00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抗生素组和酿酒酵母培养物组(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显著降低了螺旋体门(Spirochaeates)的相对丰度(P<0.05),而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抗生素均显著降低了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密螺旋体属2(Treponema 2)的相对丰度(P<0.05),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组有提高普雷沃氏菌属2(Prevotella 2)(P=0.064)、普雷沃氏菌属7(Prevotella 7)(P=0.058)以及普雷沃氏菌属9(Prevotella 9)(P=0.072)相对丰度的趋势。与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有提高普雷沃氏菌属7相对丰度的趋势(P=0.072)。与抗生素组和对照组相比,酿酒酵母培养物组四大主菌门的总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提高养分消化率,改善盲肠微生物的菌群丰度,降低肠道致病菌的丰度,达到与添加抗生素相似的饲喂效果。
  • 禽营养与饲料 POULTRY NUTRITION AND FEED
  • 吴琼, 孙艳发, 夏李意, 韦际杨, 陈旭国, 刘光彪, 林炜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48-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对雉鸡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选取中国环颈雉、蒙古雉鸡、黑化雉鸡、申鸿七彩雉鸡和绿雉鸡200只(每个品种各40只,公母各占1/2),参照国家标准,采用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测定胸肌中粗脂肪、粗蛋白质、肌苷酸、胆固醇、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1)黑化雉鸡胸肌中粗脂肪、粗蛋白质和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雉鸡(P<0.05)。雉鸡胸肌中均含有17种水解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33.22%~37.26%,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比值在0.40左右,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高于0.6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谷氨酸味道强度值最大(19.53~22.77)。2)雉鸡胸肌中检测到22种脂肪酸。黑化绿雉肌肉中12~16碳饱和脂肪酸、其他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其他雉鸡。由此可知,5种雉鸡胸肌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基本一致,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黑化雉鸡脂肪酸含量优于其他雉鸡。
  • 杨媚, 马杰, 邓圣庭, 陈清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60-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油脂和脂肪酶添加水平对热应激肉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5×2双因子设计,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500只,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各组肉鸡分别饲喂不同油脂水平(5.53%、6.71%、7.89%、9.07%、10.25%)和脂肪酶添加水平(0、6 000 U/kg)组合的10种试验饲粮。试验在环控鸡舍[温度为(33.98±1.44)℃、相对湿度为(66.26±5.42)%]中进行,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Ⅳ组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高于Ⅰ、Ⅱ、Ⅴ、Ⅶ、Ⅷ、Ⅸ组(P<0.05),且达到最高;Ⅳ和Ⅹ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Ⅰ、Ⅴ组(P<0.05);Ⅸ和Ⅹ组的料重比(F/G)显著低于Ⅰ组(P<0.05)。饲粮脂肪酶添加水平对肉鸡的ADFI和ADG有显著影响(P<0.05),对F/G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油脂水平对ADFI和ADG无显著影响(P>0.05),对F/G有显著影响(P<0.05)。2)Ⅱ组肉鸡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Ⅰ、Ⅲ、Ⅶ、Ⅷ、Ⅸ、Ⅹ组(P<0.05),饲粮脂肪酶添加水平对血清TG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Ⅸ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饲粮油脂水平对血清TC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Ⅱ组的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高于Ⅴ、Ⅵ、Ⅶ、Ⅷ、Ⅸ、Ⅹ组(P<0.05),饲粮油脂水平对血清FF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Ⅰ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Ⅹ组(P<0.05)。3)饲粮油脂和脂肪酶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油脂水平为10.25%、脂肪酶添加水平为6 000 U/kg时,可显著提高热应激肉鸡的生长性能,并对肉鸡的脂质代谢有一定影响。
  • 魏莲清, 牛俊丽, 罗远琴, 赵官正, 黄婉芯, 张文举, 聂存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69-1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热带假丝酵母发酵棉籽粕替代豆粕对白羽肉鸡蛋白质代谢的影响。选取1日龄科宝肉鸡公鸡48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不添加发酵棉籽粕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6%、9%发酵棉籽粕替代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分生长前期(1~21日龄)和生长后期(22~42日龄)2个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第21天时,6%发酵棉籽粕添加组白羽肉鸡的胴体粗蛋白质沉积量、腿肌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3%、6%、9%发酵棉籽粕添加组的胴体粗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粗蛋白质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表观代谢能、肝脏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提高(P<0.05),3%、6%发酵棉籽粕添加组的羽毛粗蛋白质含量和胸肌中的LDH、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6%发酵棉籽粕添加组肝脏中的LDH活性和胸肌、腿肌、肝脏中的甲状腺素(T4)、生长激素(GH)含量显著提高(P<0.05),9%发酵棉籽粕添加组胸肌和肝脏中的GH含量显著提高,6%、9%发酵棉籽粕添加组肝脏中的胰岛素(INS)含量显著提高(P<0.05)。2)第42天时,与对照组相比,6%、9%发酵棉籽粕添加组的胴体粗蛋白质沉积量、肝脏中的LDH活性及胸肌、腿肌、肝脏中的GH含量显著提高(P<0.05),3%、6%发酵棉籽粕添加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6%、9%发酵棉籽粕添加组肝脏中的AKP和GOT活性及胸肌、腿肌、肝脏中的T4含量、肝脏中的INS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在白羽肉鸡饲粮中添加发酵棉籽粕可通过提高饲粮的养分表观消化率、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促进机体蛋白质沉积。
  • 鲁鑫涛, 邱家凌, 祝家明, 周琴, 刘兵, 余东游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80-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天然和合成腐植酸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血清促性腺激素浓度、肝脏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60周龄、体重[(1.32±0.24)kg]相近、产蛋率[(80.16±0.21)%]一致的健康海兰白蛋鸡54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1在常温[(25±1)℃]条件下饲养,饲喂基础饲粮;其他组在高温[(35±1)℃]条件下饲养,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2)及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天然腐植酸(腐植酸A组)和1 000 mg/kg合成腐植酸(腐植酸B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1相比,对照组2蛋鸡的产蛋率(LR)、平均日采食量(ADFI)、血清促黄体激素(LH)浓度、空肠绒毛高度(V)、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和回肠V极显著降低(P<0.01),不合格蛋率(UER)、死亡率、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2相比,饲粮中添加天然腐植酸极显著提高蛋鸡的LR、血清LH浓度、空肠V、V/C和回肠V(P<0.01),极显著降低不合格蛋率、肝脏MDA含量和CAT活性(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腐植酸可提高蛋鸡的抗氧化能力,调节血清促性腺激素浓度,改善生产性能,减轻热应激对肠道的损伤,且在本试验条件下天然腐植酸效果更佳。
  • 车彦卓, 尹小凤, 王晓翠, 王晶, 张海军, 齐广海, 史兆国,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89-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价脱酚棉籽蛋白质型饲粮中亮氨酸(Leu)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蛋清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产蛋率和体重相近、28周龄的健康海兰褐产蛋高峰期蛋鸡28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等能(11.11 MJ/kg)、等氮(16.5%粗蛋白质)、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SID AA)模式条件下,对照组(SBM组)饲喂豆粕型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脱酚棉籽蛋白质型饲粮(LCSM组)、脱酚棉籽蛋白质型饲粮+Leu(LCSM+Leu组)和脱酚棉籽蛋白质型饲粮+2倍Leu(LCSM+2Leu组)。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期,与SBM组相比,LCSM、LCSM+Leu和LCSM+2Leu组蛋鸡的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产蛋量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1~12周时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整个试验期,各组的哈氏单位、浓蛋白重、蛋清比例和浓蛋白/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第12周时,与SBM相比,LCSM、LCSM+Leu和LCSM+2Leu组的蛋清重、浓蛋白的干物质重和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3)整个试验期,各组蛋鸡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白蛋白(ALB)、尿酸(U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第12周时,与SBM组相比,LCSM+2Leu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降低(P<0.05);LCSM和LCSM+2Leu组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Leu不能改善由脱酚棉籽蛋白质作为产蛋高峰期蛋鸡饲粮的唯一蛋白质来源导致的鸡蛋蛋清品质下降。
  • 徐静, 杨书展, 胡边文, 张晓萌, 牛文晓, 闫安倩, 曾丹, 周荣艳, 王德贺, 陈一凡, 陈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199-2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饮水中添加大蒜精油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及鸡肉风味物质的影响。试验选用70周龄健康状况良好、生产性能相近的海兰灰蛋鸡51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2、0.4和0.6 mL/L的大蒜精油。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2和0.4 mL/L大蒜精油添加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极显著升高(P<0.01);0.4 mL/L大蒜精油添加组蛋鸡鸡肉中甜味氨基酸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升高(P>0.05),酸味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含量升高(P>0.05),苦味氨基酸中的酪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缬氨酸含量下降(P>0.05),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下降(P>0.05),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0.6 mL/L大蒜精油添加组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鸡肉中甜味氨基酸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升高(P>0.05),酸味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含量升高(P>0.05),苦味氨基酸中的酪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升高(P>0.05),组氨酸和缬氨酸含量下降(P>0.05),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亚麻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在产蛋后期蛋鸡饮水中添加0.2~0.4 mL/L大蒜精油能够提高蛋鸡生产性能与鸡肉中部分鲜味和酸味氨基酸的含量,降低部分苦味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且适宜添加水平为0.4 mL/L。
  • 王菊, 赵华, 陈小玲, 刘光芒, 田刚, 蔡景义, 贾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06-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非植酸磷(NPP)水平对肉鸭生长性能和消化功能的影响。选取768只平均体重相近的1日龄樱桃谷肉公鸭,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各组饲粮NPP水平分别为0.24%、0.34%、0.44%、0.54%、0.64%和0.74%,钙水平均为1.00%,NPP以磷酸氢钙形式添加。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1)0.54%组肉鸭1~14日龄、15~35日龄平均日增重(ADG)和采食量(FI)均显著高于0.34%组(P<0.05),0.54%组肉鸭1~14日龄料重比(F/G)显著低于0.34%组(P<0.05)。2)0.54%、0.64%组肉鸭胰腺绝对重量显著高于0.34%、0.74%组(P<0.05),0.34%组肉鸭肌胃绝对重量显著低于0.44%、0.54%、0.64%组(P<0.05)。0.34%组肉鸭肝脏相对重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64%组肉鸭肌胃相对重量显著高于0.74%组(P<0.05)。3)0.74%组肉鸭空肠绝对重量显著高于0.34%组(P<0.05),0.64%组肉鸭回肠绝对重量显著高于0.34%组(P<0.05)。0.44%组肉鸭十二指肠相对重量显著低于0.34%组(P<0.05)。0.64%组肉鸭十二指肠绝对长度显著高于0.44%组(P<0.05)。0.34%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相对长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44%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34%组肉鸭十二指肠、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0.64%组肉鸭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44%组肉鸭十二指肠、回肠绒隐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44%、0.54%组空肠绒隐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0.44%组肉鸭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34%组肉鸭十二指肠黏膜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0.44%、0.74%组(P<0.05),0.34%组肉鸭空肠黏膜中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44%组肉鸭回肠黏膜中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高于0.34%、0.54%组(P<0.05)。6)0.54%组肉鸭总能、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0.34%组(P<0.05),0.54%、0.74%组肉鸭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0.34%组(P<0.05),0.34%、0.44%组肉鸭钙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0.34%组肉鸭总磷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NPP水平为0.54%时肉鸭生长性能最佳,且适宜的饲粮NPP水平能通过改善肉鸭消化器官指数、肠道形态及增强消化酶活性来改善肉鸭的消化功能和提高肉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 赵旦华, 赵秀华, 马渭青, 王思博, 杨季, 李满雨, 刘国君, 许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15-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遮阴对产蛋后期东北白鹅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选取1年龄产蛋后期东北白鹅80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7只鹅(55只母鹅和12只公鹅)。对照组为自然环境,遮阴组采用遮阴网进行遮阴,预试期5 d,正试期63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遮阴可极显著增加产蛋后期东北白鹅的产蛋量、产蛋率、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产蛋重(P<0.01),并极显著降低料蛋比(P<0.01)。2)与对照组相比,第21天时,遮阴可显著加深蛋黄颜色(P<0.05),并显著降低蛋形指数(P<0.05);第42天时,遮阴可极显著降低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P<0.01);第63天时,遮阴可极显著提高蛋壳厚度(P<0.01),并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蛋白高度、蛋形指数和哈氏单位(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第21天时,遮阴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雌二醇(E2)、褪黑素(MT)含量(P<0.05或P<0.01);第42天时,遮阴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PRL、MT含量(P<0.05或P<0.01);第63天时,遮阴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清FSH、PRL和MT含量(P<0.05或P<0.01)。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夏季采用遮阴网遮阴可以改善产蛋后期东北白鹅生产性能和蛋壳质量。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 RUMINANT AND HERBIVORE NUTRITION AND FEED
  • 杜瑞平, 卢德勋, 高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24-2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基础饲粮条件下绵羊瘤胃乙酸、丁酸产生量的提高对其消化道吸收流通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1.5岁左右、体重相近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近端十二指肠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只,一组为乙酸灌注组,另一组为丁酸灌注组。每组设置3个处理,每个处理代表1个灌注的乙酸﹑丁酸水平及1次启动-连续灌注试验。试验通过模拟连续饲喂从而获得瘤胃稳态条件,采用非同位素标记乙酸、丁酸溶液灌注技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瘤胃乙酸产生速率的提高,瘤胃pH、瘤胃乙酸吸收率显著下降(P<0.05),瘤胃乙酸浓度、乙酸吸收速率和乙酸流通速率极显著上升(P<0.01),瘤胃液相钴(Co)浓度、瘤胃液相小时稀释速率、液相流通速率和液相体积均无显著变化(P>0.05);瘤胃丁酸产生速率的提高除了对瘤胃液相Co浓度也影响显著(P<0.05)外,对其他指标影响同乙酸处理的变化。2)随着瘤胃乙酸产生速率的提高,各试验羊乙酸十二指肠流通速率逐渐增加(2.95~3.47 mmol/h),但各水平间差异不显著(P>0.05);进入十二指肠的乙酸占进入后消化道总乙酸的比例(5.68%~3.35%)极显著下降(P<0.01);乙酸在瓣胃﹑真胃的吸收比例(94.32%~96.65%)极显著上升(P<0.01)。本研究条件下,绵羊瘤胃乙酸、丁酸产生速率的增加提高了其瘤胃浓度,降低了瘤胃pH,提高了其瘤胃吸收速率和瘤胃、十二指肠流通速率,但瘤胃吸收效率下降。
  • 韩学平, 刘宏金, 胡林勇, 徐世晓, 艾德强, 付弘贇, 陈永伟, 赵建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34-2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环湖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及性别之间的差异。随机挑选4~5岁环湖牦牛健康公牛5头[平均体重为(228.0±19.4)kg]和母牛5头[平均体重为(198.0±8.4)kg],采用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公、母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和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个性别间瘤胃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组成相似,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优势菌门,样品中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51.74%、15.00%和14.34%。在属水平上,普氏菌属_1(Prevotella_1)、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是优势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6.11%、7.74%和3.43%。Alpha多样性指数中,公牛的Sobs指数为2 689,极显著高于母牛(P<0.01),其余指数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说明2个性别之间瘤胃微生物区系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上,公牦牛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母牦牛Prevotella_1、毛螺菌科AC2044群(Lachnospiraceae_AC2044_group)、SaccharofermentansAnaerovoraxElusimicr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公牦牛(P<0.05)。瘤胃微生物TAX4FUN预测功能比较发现,公、母牦牛瘤胃微生物功能在糖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及疾病相关等功能存在差异。从上述分析来看,性别对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
  • 李昊帮, 罗阳, 肖建中, 孙鏖, 伍佰鑫, 艾均文, 易康乐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44-2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比例发酵桑叶对湘西黄牛×利木赞杂交F1代育肥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0头12~15月龄健康湘西黄牛×利木赞杂交F1代公牛,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组饲粮中发酵桑叶添加比例分别为0(CG组,对照组)、10%(LG组)、20%(MG组)和30%(HG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HG组屠宰率和净肉率为59.07%、47.35%,屠宰率比CG、LG和MG组分别提高了0.64%、1.89%和1.00%,净肉率分别提高了0.47%、0.58%和0.41%,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CG组相比,LG、MG和HG组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10.21、9.97、11.97 cm2。2)各组间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HG组肌肉剪切力显著低于CG、LG和MG组(P<0.05),HG组肌肉滴水率显著高于CG、LG和MG组(P<0.05),LG、MG组肉肌肉失水率显著低于CG和HG组(P<0.05)。3)各组间肌肉中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HG组肌肉中苏氨酸、蛋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G、LG和MG组(P<0.05),HG组的肌肉必需氨基酸评分更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理想模式。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发酵桑叶对湘西黄牛×利木赞杂交F1代公牛的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赵亚星, 张兴夫, 宋利文, 朱春侠, 包健鹏, 高民, 敖长金, 金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53-2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对肉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为推进全株玉米青贮的应用和肉羊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用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32.0±1.7)kg的杜寒羊24只,按同质原则分为2组,每组12只。对照组试验羊饲喂以羊草为粗饲料的饲粮,试验组试验羊饲喂以全株玉米青贮为粗饲料的饲粮。饲养试验共持续75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5 d。正试期最后1天每组选择6只羊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显示:1)试验组的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各屠宰性能指标2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组的背最长肌GR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滴水损失率较对照组降低了17.5%(P>0.05),蒸煮损失率与剪切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全株玉米青贮提高了肉羊的生长性能,改善了肉品质。
  • 代张超, 闫一博, 陈美琪, 盛环宇, 丁小玲, 郝胜平, 吴相民, 李吕木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59-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小麦酒精糟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1~3胎、泌乳180 d左右、平均泌乳量(33.58±7.44)kg相近、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18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对照组饲喂原场全混合日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头牛每天分别用1和2 kg发酵小麦酒精糟等能等氮替代原场基础精料,预试期4 d,正试期24 d。正试期每天记录奶牛的采食量,每6天测定1次产奶量,每8天采集1次乳样,测定乳品质。结果表明:试验各个阶段及全期,各组间采食量和产奶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试验1组各个阶段及全期的产奶量较高。第8、16天,各组间乳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第24天,试验2组乳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结果提示,在泌乳奶牛饲粮中用发酵小麦酒精糟等能等氮替代1 kg原场基础精料较为可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奶量和改善乳品质。
  • 郑宇慧, 宫玥,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67-2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评价木薯渣不同比例替代压片玉米对奶牛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计7个组,分别用木薯渣替代0(对照组)、5%、10%、15%、20%、25%和30%的压片玉米(风干基础),每个组4个重复,使用AGRS-Ⅲ型微生物发酵产气系统进行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试验。试验用瘤胃液取自3头处于泌乳中后期且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试验监测体外培养3、6、12、24和48 h后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含量,体外培养48 h后干物质消失率(IVDMD),累积产气量(GP)及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比例的增加,发酵48 h后GP、理论最大产气量和最大产气速率均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在体外发酵培养24 h时,发酵液NH3-N含量也随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比例的增加而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此外,各试验组MCP含量在体外发酵3~12 h后呈升高趋势,随即逐渐下降并在48 h时达到最低,且体外发酵3 h时,发酵液MCP含量随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比例的增加呈显著二次变化(P<0.05);体外发酵48 h时,发酵液丙酸、丁酸、戊酸和总VFA含量均随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比例的增加呈显著二次变化(P<0.05),且均在替代比例为20%时达到最大值。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的比例≤ 30%时对泌乳中后期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无不良影响,且在替代比例为20%时可显著提高发酵液丁酸、戊酸和总VFA含量,在替代比例为30%时可显著提高发酵24 h时的NH3-N含量和48 h时的GP。因此,由体外试验可知,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的比例为20%~30%较为适宜,但此试验结果仍需通过奶牛体内试验进一步验证。
  • 沈菲, 肖凡, 李婷婷, 邵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76-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乳品质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中国荷斯坦奶牛,按产奶量、泌乳天数及胎次配对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试验Ⅰ、Ⅱ和Ⅲ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除饲喂基础饲粮外,分别饲喂5、15和30 mg/kg的大豆异黄酮。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60 d,每5 d测定平均日产奶量,每10 d测定乳成分。结果表明:在试验第1~60天,试验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0.77%,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Ⅱ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3.60%和11.34%(P<0.01);试验Ⅲ组的乳中乳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P<0.01);对照组乳中体细胞数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可以提升奶牛的产奶量、乳蛋白率和抑制体细胞数的增加,且饲喂30 mg/kg大豆异黄酮时效果最佳。
  • 普宣宣, 郭雪峰, 蒋辰宇, 刘俊峰, 张秀萍, 张苏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85-2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卡拉库尔羊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18月龄、体况良好、体重[(35.0±3.3)kg]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卡拉库尔羊(去势公羊)1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分别饲喂4种饲粮,饲粮NFC/NDF分别为0.54(1组)、0.96(2组)、1.37(3组)、1.90(4组)。试验分为4期,Ⅰ期(1~26 d)、Ⅱ期(27~52 d)、Ⅲ期(53~78 d)和Ⅳ期(79~104 d)。试验每期均为预试期15 d,正试期11 d,其中消化试验8 d,瘤胃内容物收取3 d。各期均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瘤胃菌群结构。结果表明:1)4期试验中,3组和4组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有机物(OM)表观消化率除Ⅰ期3组和4组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外,其余3期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均为3组最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4期试验中,2组瘤胃菌群结构均与1组、3组和4组差异较大,不同时期同组的菌群结构分布相对集中。纤维降解菌属、半纤维降解菌属和淀粉降解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在2组、3组和4组达到最高。由此可知,饲粮NFC/NDF为1.37时,可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NFC/NDF为0.96时,菌群结构改变较大,同组饲粮菌群结构未随试验期数发生太大改变;4期试验中,纤维降解菌、半纤维降解菌和淀粉降解菌在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分别在NFC/NDF为0.96、1.37和1.90时达到最高。
  • 杜飞, 侯广田, 马立保, 王艳青, 王文奇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295-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研究萨福克×阿勒泰杂交F1代母羊生长期代谢能(ME)和净能(NE)的需要量。选用45只2.5月龄(±3 d)、平均体重19 kg左右的萨福克×阿勒泰杂交F1代断奶母羊,其中15只用于消化代谢试验,另外30只用于比较屠宰试验。将用于消化代谢试验的15只羔羊单笼饲养,自由采食,当平均体重达到28 kg时,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按自由采食、70%自由采食量和40%自由采食量3个水平饲喂,10 d预试期后,开始为期6 d的消化代谢试验。自由采食10 d后,将用于比较屠宰试验的30只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任选1组屠宰,完成初期屠宰性能测定,剩余4组中,其中1组当平均体重达到28 kg时全部屠宰,用于中期屠宰性能测定,另外3组羊分别按自由采食、70%自由采食量和40%自由采食量3个水平饲喂,在体重达到35 kg时屠宰,用于末期屠宰性能测定。结果显示:1)维持净能(NEm)和维持代谢能(MEm)需要量分别为0.278 8和0.359 6 MJ/(kg W0.75·d),ME用于维持和生长的利用效率分别为0.78和0.44;2)平均日增重为250和300 g/d时,生长净能(NEg)需要量分别为3.38~4.68 MJ/d和4.04~5.62 MJ/d。由此得出,20~35 kg萨福克×阿勒泰杂交F1代母羊ME和NE需要量的析因模型分别为:ME=0.359 6 MJ/(kg W0.75·d)+NEg/0.44;NE=0.278 8 MJ/(kg W0.75·d)+NEg
  • 牟春堂, 郝小燕, 刘笑梅, 崔乔, 杨文军, 王鹏举,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02-3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葡多酚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3只健康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在精粗比为50:50的全混合日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0、400、600、800 mg/kg葡多酚作为发酵底物,体外发酵48 h后测定发酵参数、产气量、甲烷产量、微生物区系,每个添加量设置6个平行。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600 mg/kg葡多酚组发酵液pH显著提高(P<0.05),发酵液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浓度随着葡多酚添加量的增加有线性下降的趋势(P=0.052、P=0.050),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葡多酚组甲烷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添加量达到400 mg/kg及以上时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葡多酚均显著降低丁酸比例(P<0.05),且添加200 mg/kg葡多酚有提高乙酸比例的趋势(P=0.053),添加400 mg/kg葡多酚显著提高异丁酸比例(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葡多酚线性降低了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原虫和甲烷菌数量(P<0.001、P=0.041、P<0.001、P<0.001),添加200 mg/kg葡多酚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800 mg/kg葡多酚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葡多酚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具有调控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区系,降低甲烷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添加量为200 mg/kg。
  • 高昌鹏, 周玉香, 杨万宗, 吴爽, 贾柔, 李作明, 田玉富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10-3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纤维素酶处理的荞麦秸秆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赖氨酸和蛋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和消化代谢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5月龄宁夏滩羊羯羊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4.5 g/d过瘤胃蛋氨酸,试验Ⅰ、Ⅱ、Ⅲ、Ⅳ组在饲喂基础饲粮+4.5 g/d过瘤胃蛋氨酸的基础下,分别添加2.5、5.0、7.5和10.0 g/d过瘤胃赖氨酸。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饲养试验中期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滩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量代谢及氮代谢。结果表明:1)各组间的结束体重、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Ⅱ、Ⅲ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Ⅰ组的结束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Ⅳ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Ⅱ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试验Ⅲ组的尿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Ⅳ组的消化能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Ⅲ组的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5)试验Ⅲ组的粪氮显著低于试验Ⅳ组(P<0.05),试验Ⅰ、Ⅲ组的消化氮和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试验Ⅲ、Ⅳ组的尿氮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Ⅳ组的氮的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在纤维素酶处理的荞麦秸秆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过瘤胃赖氨酸和蛋氨酸可以降低料重比,减少粪氮、尿氮的排出量,增加氮的沉积。本试验条件下,过瘤胃赖氨酸的适宜添加量为7.5 g/d,且赖氨酸和蛋氨酸的适宜比例为1.85:1.00。
  • 吴万成, 马涛, 李文娟, 刘娜, 陈国顺,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21-3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2种类型底物下添加不同水平白藜芦醇(RES)对体外产气和发酵参数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天然植物提取物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提供依据。选取3只体况良好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寒杂交肉用公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2种类型底物[精粗比分别为68:32(高精料)和28:72(高粗料)]中分别添加0、7.7%、14.3%和25.0%(干物质基础)的RES进行体外产气试验。分别在体外发酵0、2、4、8、12、16、24 h时记录产气量,计算产气参数;在发酵24 h后测定发酵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在2种类型底物[精粗比分别为68:32(高精料)和28:72(高粗料)]条件下添加14.3%的RES进行RES体外降解试验,分别在发酵0、12和24 h时检测发酵残余物中RES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结果显示: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2种底物的产气量均增加。高精料条件下,随RES添加水平的升高,24 h产气量、产气速率均呈线性降低(P<0.05),但各产气参数在高粗料的各RES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高粗料条件下,随着RES添加水平的升高,发酵液pH无显著变化(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中乙酸摩尔比例以及总VFA浓度和乙酸/丙酸在发酵12和24 h时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丙酸摩尔比例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发酵液中丁酸摩尔比例在发酵12 h时表现为14.3%和25.0% RES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在发酵24 h时表现为各RES添加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高精料条件下,随着RES添加水平的升高,在发酵12 h时,14.3%和25.0% RES组发酵液pH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在发酵24 h时,各RES添加组发酵液pH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乙酸摩尔比例在发酵12 h时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在发酵24 h时14.3%和25.0% RES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丙酸摩尔比例在2个发酵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丁酸摩尔比例以及总VFA浓度和乙酸/丙酸在2个发酵时间点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3)RES在2种类型底物条件下均发生了降解,且在高精料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强的降解特性,主要降解产物为二氢白藜芦醇(DH-RES)。由本试验结果发现,底物精粗比会影响RES调控体外产气和发酵的效果,高添加水平的RES对体外瘤胃发酵具有一定抑制作用;RES可以在瘤胃环境中降解代谢,且RES及其代谢产物DH-RES在高精料条件下显示出更强的降解特性。
  •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 彭凯, 孙育平, 王国霞, 黄燕华, 莫文艳, 萧鸿发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34-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啤酒酵母提取物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和抗低氧胁迫能力的影响。选择初体重为(10.14±0.12)g的健康花鲈52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分别投喂T1(对照组,含28%鱼粉,不添加啤酒酵母提取物)、T2(含25%鱼粉,不添加啤酒酵母提取物)、T3(在T2基础上添加0.1%啤酒酵母提取物)、T4(在T2基础上添加0.2%啤酒酵母提取物)和T5(在T2基础上添加0.3%啤酒酵母提取物)5种等氮等脂饲料,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1)T2组花鲈摄食量显著低于T1组(P<0.05),但与T3~T5组无显著差异(P>0.05);T1及T3~T5组花鲈末体重有高于T2组的趋势(0.05<P<0.10);各组间花鲈形体指标、体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花鲈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啤酒酵母提取物添加量升高,花鲈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丙二醛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降低,T5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2组(P<0.05),T3~T5组血清丙二醛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低于T2组(P<0.05);花鲈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啤酒酵母提取物添加量升高而增加,T4和T5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T1~T3组(P<0.05),T3~T5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1组(P<0.05)。3)低氧胁迫6 h后,T3~T5组花鲈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T2组(P<0.05),T4和T5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1~T3组(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1和T2组(P<0.05),T4和T5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T3~T5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1和T2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1%~0.3%的啤酒酵母提取物可提高花鲈幼鱼生长性能,改善抗氧化状态,并提高抗低氧胁迫能力。
  • 胡宗福, 牛化欣, 于建华, 李树国, 常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46-3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细鳞鲑生长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106 CFU/g植物乳杆菌为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平均体重5~8 g的细鳞鲑,在室内养殖56 d后,取中后肠段内容物及其黏膜,提取微生物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植物乳杆菌可显著增加细鳞鲑的特定生长率(P<0.05)。α多样性分析显示试验组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Ace指数、Chao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β多样性分析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分群明显。在门水平上,试验组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达96.03%,而对照组主要由几个丰度较大的菌门组成,分别为厚壁菌门(23.79%)、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23.3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8.95%)、螺旋菌门(Spirochaetae)(6.67%)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35%)。在属水平上,试验组肠道菌群中丰度大于1%的菌属仅有3个,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58.94%)、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26.00%)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10.62%),总丰度达95.66%,而对照组丰度大于1%的菌属达11个,但总丰度仅为58.24%,主要有未命名_蓝细菌门(unclassified_Cyanobacteria)(23.30%)、劳尔氏菌属(Ralstonia)(11.70%)、短螺旋体属(Brevinema)(6.67%)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3.90%)。综上,饲料中添加植物乳杆菌能促进细鳞鲑的生长,提高其肠道中乳酸菌的比例,抑制其他菌群的生长,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刘浩, 杨俊江, 董晓慧, 谭北平, 杨奇慧, 迟淑艳, 刘泓宇, 章双, 杨原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57-3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浆生化指标及肠道和肝脏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健康、初重(102.80±1.02)g的斜带石斑鱼30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5组分别投喂碳水化合物水平为7%、14%、21%、28%和35%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28%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8%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7%和14%组(P<0.05),28%和35%组的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和肝体比(HSI)显著高于7%组(P<0.05),35%组的脏体比(VSI)显著高于7%组(P<0.05)。2)7%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21%、28%和35%组(P<0.05)。35%组的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7%、14%和21%组(P<0.05)。3)28%和35%组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7%组(P<0.05),35%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5%组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小于7%、14%和28%组(P<0.05)。28%和35%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7%组(P<0.05),7%组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5%组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7%、14%和21%组(P<0.05),35%组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7%组的血浆总蛋白(T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1%、28%和35%组的血浆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7%和14%组(P<0.05),28%和35%组的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7%和14%组(P<0.05),28%和35%组的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7%、14%和21%组(P<0.05)。5)35%组的肝脏己糖激酶(HK)活性显著高于7%组(P<0.05),35%组的肝脏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5%组的肝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显著高于7%、14%和21%组(P<0.05),21%和28%组的肝脏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活性显著高于7%、14%和35%组(P<0.05)。6)35%组的肠道胃蛋白酶(PS)活性显著高于7%、14%、28%组(P<0.05),35%组的肠道脂肪酶(LPS)活性显著低于7%、14%和28%组(P<0.05),35%组的肠道淀粉酶(AMS)活性显著高于7%、14%和28%组(P<0.05)。7)35%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7%组的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21%、28%和35%组(P<0.05),28%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7%组(P>0.05),28%和35%组的肝脏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7%、14%和21%组(P<0.05)。上述结果显示,饲料中适宜的碳水化合物水平可以改善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浆生化指标及消化、免疫、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饲料中高碳水化合物水平将导致鱼体HSI、VSI及肌糖原、肝糖原含量升高。以SGR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曲线模型拟合后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适宜需要量为28.50%。
  • 吴小嫚, 胡乐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72-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和复凝聚法复合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将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饲料包埋起来制备成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并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试验将包埋率作为评价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的主要指标,同时测定其粒径大小、悬浮率和溶解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这些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25%,菌胶比例1:10,氯化钙浓度1.5%,固化时间15 min,壳聚糖浓度1.5%。在这个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大小均匀,在1.60~2.00 mm;包埋率达到96.68%;而且在水中浸泡12 h后,悬浮率为77.96%,溶解率为13.04%;在模拟人工胃液中处理120 min后,仍然有5.2 lg(CFU/mL)的活菌数;在模拟人工肠液中处理120 min后,所包埋的活菌可全部释放出来,具备较好的漂浮性、水稳定性、耐酸性以及肠溶性。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与饲料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 贺绍君, 宋凯, 吴明明, 殷启润, 熊永洁, 李静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82-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冰水环境应激后及恢复期犬生理常数、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及氧化还原指标的变化,本试验选取健康中华田园犬8条,分别在冰水环境应激前、冰水环境应激结束时(置于冰水0.5 h后)以及冰水环境应激结束后恢复0.5、1.0、3.0、7.0 h时测定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并于颈静脉采血2 mL,测定血清中急性期应激反应物和氧化还原物质的活性或含量。结果显示:与冰水环境应激前相比,体温、心率及血清热休克蛋白70、皮质醇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冰水环境应激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血清尿酸、总羰基、丙二醛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心率及血清维生素E、总羰基、丙二醛含量在冰水环境应激结束后0.5 h时恢复至冰水环境应激前水平(P ≥ 0.05);体温及血清皮质醇、巯基、尿酸含量和铜蓝蛋白活性在冰水环境应激结束后1.0 h时恢复至冰水环境应激前水平(P ≥ 0.05);血清维生素C含量在冰水环境应激结束后3.0 h时恢复至冰水环境应激前水平(P ≥ 0.05)。与冰水刺激结束时相比,犬恢复7.0 h时,其体温、心率及血清皮质醇、维生素E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呼吸频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热休克蛋白70、尿酸、总羰基、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冰水环境应激可显著改变犬的生理常数、血清应激标志物含量和氧化还原状态,恢复期部分指标仍异常,提示临床上应积极采取保暖、补充抗氧化剂等措施缓解冰水环境应激的危害。
  • 实验方法与实验动物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ANIMAL
  • 陈庆菊, 邓欢, 胡红, 卢昌文, 唐志如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90-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一种快速定量检测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比色方法。试验采用脱羧酶标准品进行标准曲线的制备,再用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和标准曲线计算样品氨基酸脱羧酶活力。采用本试验建立的检测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比色方法,对猪结肠微生物和脑组织样品进行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测定;通过对未知样品的氨基酸脱羧酶活力进行测定,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以酪氨酸脱羧酶标准品建立了线性关系较好的氨基酸脱羧酶活力标准曲线:y=0.478 9x+0.112 6,R2=0.998 0。不同氨基酸脱羧酶活力与构建的酪氨酸脱羧酶活力标准曲线相似度高,说明本方法对多种氨基酸脱羧酶活力有广泛的适用性。采用本试验建立的比色方法快速地测定出了猪结肠微生物和脑组织中氨基酸脱羧酶活力;并且,使用该方法测得的未知样品的氨基酸脱羧酶活力落入已构建的标准曲线范围中,说明本方法的准确性较高。由结果可知,本试验建立的比色方法是检测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一种快速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对仪器要求不高,方法可靠,适用于多种样品中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测定,可为研究动物组织、微生物培养液、细胞培养以及血液样本中的氨基酸脱羧酶活力提供有效的测定方法。
  • 李震, 刘志勇, 李龙雪, 舒坤, 刘光楠, 张祖芸, 颜伟玉, 曾志将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397-4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天然蜂粮和蜂花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昆明小鼠作为试验动物,设6个试验组(天然蜂粮和蜂花粉均设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32只小鼠。参照人推荐食用蜂花粉剂量400 mg/(d·kg BW),将低、中和高3个剂量分别设定为80、400、800 mg/(d·kg BW)。连续灌胃小鼠30 d天然蜂粮和蜂花粉后,对小鼠做如下处理:1)进行体重称量和脾脏、胸腺指数测定;2)进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测定;3)进行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4)进行碳廓清试验;5)进行抗体生成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相同周龄时,各组小鼠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蜂粮中剂量组和3个蜂花粉剂量组小鼠的NK细胞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6个试验组小鼠的吞噬指数和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3个蜂花粉剂量组相比,蜂粮低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6个试验组小鼠的溶血空斑数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与3个蜂花粉剂量组相比,蜂粮高剂量组小鼠溶血空斑数显著增加(P<0.05)。由此得出,不同剂量天然蜂粮与蜂花粉对小鼠的生长均无不良影响,且二者均能提高NK细胞活性,并可提高体液免疫功能,而且天然蜂粮还能够刺激胸腺发育。综合来看,天然蜂粮调节免疫的功效要优于蜂花粉。
  • 谢玉娥,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岳斌, 刘国栋, 刘亚楠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05-4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和大鼠体内试验,评定鹅油甘油二酯(GDG)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大鼠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1(体外抑菌试验):选取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4种细菌,采用打孔法评定GDG抗菌活性,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GDG的抑菌率和4种细菌的生长曲线,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GDG对4种细菌形态的影响。试验2(大鼠体内试验):选用84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其余5组均进行DSS诱导,分为DSS模型组、GDG低剂量组、GDG中剂量组、GDG高剂量组和恩诺沙星(ENR)组。各组大鼠自由采食,正常对照组饮用蒸馏水;试验第1~7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5组均饮用5% DSS水溶液;试验第8~14天,DSS模型组大鼠用灌胃针给予10 mL/kg BW蒸馏水灌胃处理,3个GDG组分别用灌胃针给予1、2和3 g/kg BW GDG灌胃处理,ENR组用灌胃针给予10 mL/kg BW ENR(5 μg/mL)灌胃处理。试验结束后,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鼠盲肠微生物菌群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的GDG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30、0.040、0.050和0.050 g/mL。2)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显示,GDG能够改变细菌细胞表面形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整体结构来抑制细菌生长繁殖。3)GDG能增加大鼠盲肠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优化盲肠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具有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作用。由此可见,GDG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具有显著抑菌作用,并有助于DSS诱导大鼠的盲肠菌群结构趋于恢复正常。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
  • 熊亮, 张旺宏, 孔祥峰, 王晓丹, 游金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17-4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宫内发育迟缓(IUGR)对生长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30头体况相近的妊娠母猪,分娩后从每窝仔猪中选取IUGR仔猪和正常初生重(NBW)仔猪各1头,每组30头,断奶后2组饲喂相同基础饲粮,单栏饲喂。分别于NBW组试猪平均体重达25和50 kg时,从各组随机选取12头,前腔静脉采血,检测血常规指标。结果表明:与25 kg体重NBW组相比,同阶段IUGR组血液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升高(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极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数(RB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显著降低(P<0.05);与50 kg体重NBW组相比,同阶段IUGR组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MCH显著升高(P<0.05),中间细胞百分比和血小板数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数、RBC、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压积极显著降低(P<0.01)。上述结果提示,IUGR会影响生长猪的血常规指标,导致25 kg体重阶段生长猪的运氧能力以及50 kg体重阶段生长猪免疫功能、运氧能力和凝血能力下降。
  • 郝壮, 刘凤华, 李祯, 霍金金, 李建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23-4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育肥猪饲粮中添加1‰的枸芪多糖代替抗生素,从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与风味、肝脏组织形态学、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对枸芪多糖替代抗生素的效果进行评估。选用体重[(35±2)kg]相近的60头120日龄健康藏香黑猪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金霉素(5 mg/kg)与黄霉素(80 mg/kg),枸芪多糖组饲喂基础饲粮+1‰枸芪多糖,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枸芪多糖组育肥猪平均日增重与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屠宰率与平均背膘厚均有所增加(P>0.05),背最长肌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棕榈油酸、油酸、顺-11-二十碳烯酸、顺,顺-11,14-二十碳二烯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必需脂肪酸含量增多(P>0.05),氨基酸总量以及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P>0.05),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丙二醛(MDA)含量降低(P>0.05)。由此得出,枸芪多糖可以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改善猪肉风味,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并可代替抗生素。
  • 马渭青, 王思博, 杨季, 崔红霞, 赵旦华, 许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32-4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SODm)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抗氧化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的爱拔益加(AA)肉鸡公雏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Ⅲ、Ⅳ组)在基础饲粮上分别添加1.0、2.0、3.0 g/kg的SODm。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SODm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21日龄时,Ⅲ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Ⅳ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之间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2日龄时,各组之间血清IgA、IgG、IgM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21日龄时,Ⅲ组的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2日龄时,Ⅳ组的肠道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Ⅲ、Ⅳ组的肠道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21日龄时,Ⅱ、Ⅲ组的肠道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2日龄时,Ⅲ组的肠道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SODm可以提高肉仔鸡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抗氧化性能和消化酶活性。
  • 彭涛, 郭贝贝, 张水印, 游金明, 张彩英, 陈蓉蓉, 宋小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40-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对舍饲山羊育肥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80只年龄和体重相近的健康努比亚母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各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0.2%、0.4%和0.8%的复合益生菌制剂(由植物乳杆菌、酵母菌组成,两者活菌数分别为2.0×106、1.0×106 CFU/mL)。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2%、0.4%和0.8%益生菌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0.00%、22.46%和15.79%(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7.65%、20.68%和15.36%(P>0.05);0.2%、0.4%和0.8%益生菌组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0.4%益生菌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0.4%益生菌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提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0.4%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可提高舍饲山羊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改善其抗氧化功能,并具有提高其育肥性能的趋势。
  • 李湘, 路明丽, 洪琼花, 薛白, 武渝瀚, 胡安海, 王之盛, 王立志, 彭全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47-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确定生长期云南半细毛羊的能量需要量,为该品种羊饲粮的配制提供理论数据。试验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择45只体况良好、体重(33.30±1.77)kg、10月龄的云南半细毛羊羯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5组试验羊所喂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为8.00、8.60、9.20、9.80、10.40 MJ/kg,其他营养水平基本一致,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在饲养试验正试期的第7天于每组中随机选择5只羊于代谢笼内,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为期7 d的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饲粮能量水平对生长期云南半细毛羊的终末体重、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料重比显著下降(P<0.05);2)饲粮能量水平对生长期云南半细毛羊的总能表观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有显著影响(P<0.05),总能表观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随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而升高;3)生长期云南半细毛羊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需要量与代谢体重(W0.75)和平均日增重(ADG)的回归方程分别为DE(MJ/d)=0.678 0W0.75+0.028ADG(P<0.001,R2=0.999)、ME(MJ/d)=0.570 7W0.75+0.025ADG(P<0.001,R2=0.999)。根据以上结果得出,生长期云南半细毛羊的维持ME需要量为0.570 7 MJ/(kg W0.75·d),每增重100 g的ME需要量为2.5 MJ。
  • 吴金平, 阮瑞, 陈细华, 褚志鹏, 李艳, 杨文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55-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健康的初始体质量为(50.47±0.90)g的杂交鲟幼鱼1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各组分别投喂维生素C添加水平为0、200、800和4 800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4 d。结果表明:1)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肌肉凝聚性和弹性无显著影响(P>0.05)。200、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硬度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回复性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黏性显著高于0、20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咀嚼性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3)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肌肉粗蛋白质、水分、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0、20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0、200、800 mg/kg维生素C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800 mg/kg维生素C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改善杂交鲟幼鱼的肌肉品质,并增强鱼体的抗氧化性能。
  • 王卓, 李光玉, 刘可园, 张海华, 南韦肖, 张新宇, 韩菲菲, 刘晗璐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63-4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泛酸水平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80±5)日龄、平均体重(1.16±0.06)kg的健康雄性短毛黑水貂9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泛酸添加形式为D-泛酸钙,基础饲粮中泛酸水平为9 mg/kg,各组泛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Ⅰ组,对照组)、10(Ⅱ组)、20(Ⅲ组)、30(Ⅳ组)、40(Ⅴ组)、80 mg/kg(Ⅵ组)。预试期7 d,正试期62 d。结果表明:1)Ⅱ、Ⅳ和Ⅴ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2)Ⅵ组的泛酸摄入量、粪便泛酸排泄量和泛酸沉积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Ⅵ组的尿液泛酸排泄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Ⅴ组(P<0.05或P<0.01);Ⅳ、Ⅴ组的泛酸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3)各组之间干物质消化率、氮消化率、脂肪消化率和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4)Ⅱ、Ⅲ和Ⅵ组的尿氮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Ⅱ和Ⅵ组的净蛋白质利用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和Ⅵ组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5)Ⅵ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Ⅴ组(P<0.05),Ⅰ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Ⅱ~Ⅵ组(P<0.05或P<0.01),Ⅵ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Ⅴ组(P<0.01),Ⅵ组的血清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Ⅲ和Ⅴ组(P<0.05或P<0.01),Ⅵ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Ⅲ组(P<0.05)。综上所述,适宜的饲粮泛酸水平可提高育成期水貂的生长性能、泛酸利用率、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影响血清生化指标。综合生长性能和养殖成本,育成期水貂饲粮中适宜的饲粮泛酸添加水平为10 mg/kg,即饲粮中泛酸水平为19 mg/kg。
  • 刘亚楠,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孙京新, 孔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1): 472-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3协同对肥胖SD大鼠器官指数、血液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胫骨发育指标及肝脏维生素D受体(VDR)和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探索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3的协同作用。试验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肥胖模型组、维生素D3组、鸭油甘油二酯+维生素D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3周,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他各组饲喂高脂饲粮进行肥胖造模;4~6周,造模成功后,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肥胖模型组饲喂高脂饲粮,维生素D3组、鸭油甘油二酯﹢维生素D3组在高脂饲粮中添加12.5 μg/kg维生素D3,鸭油甘油二酯+维生素D3组灌胃1 mL/(kg·BW d)鸭油甘油二酯,其他各组灌胃等量的蒸馏水。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与肥胖模型组相比:1)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协同能够显著降低肝脏指数(P<0.05),对心脏、脾脏、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2)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3协同能够显著升高1、2、3周末的血液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P<0.05);3)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3协同能够显著提高胫骨的骨密度、骨强度(P<0.05),显著降低血液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4)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3协同能够显著上调肝脏VDRPPARα基因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3协同能够降低肥胖大鼠肝脏指数,提高血液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上调肝脏VDRPPARα基因表达量,促进胫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