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李文清, 南雪梅, 卜登攀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是一类单链的在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的非编码RNA,能够参与生物体的多项生理活动,研究表明其对乳腺发育和泌乳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乳腺特异microRNA表达谱、乳腺发育及与泌乳相关microRNA、牛奶中的microRNA的研究近况,重点介绍了奶牛不同泌乳阶段乳腺microRNA表达谱变化及靶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对奶牛乳腺microRNA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梁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7-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中的一类多肽物质,作为生物机体的第1道防线能够抵抗病原体的侵害。抗菌肽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抑杀癌细胞等多种生物活性,且不易产生抗药性。抗菌肽的这些特性使其最有希望代替传统抗生素。本文总结了抗菌肽的来源、特性及其应用前景,并阐述了目前在抗菌肽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李冠楠, 夏雪娟, 隆耀航, 李姣蓉, 武婧洁, 朱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7-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抗菌肽(AM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中的小肽类物质,它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抗菌肽对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肿瘤细胞等有着广泛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耐药微生物的出现,使得抗菌肽在医药行业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合近年来抗菌肽的研究,概述了抗菌肽的来源、功能、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 孙菲菲, 曹阳春, 李生祥, 韩金涛, 姚军虎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6-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奶牛围产期干物质采食量下降明显,而产前胎儿发育和产后泌乳启动均需大量营养物质,因此奶牛围产期存在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负平衡,易诱发多种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和酮病等。胆碱在奶牛围产期脂肪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可降低肝脏脂肪沉积,增进围产期奶牛健康,提高产后泌乳性能。本文总结了胆碱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来源及代谢途径,综述了胆碱对奶牛围产期营养代谢的调控及其机理,并结合已有研究,给出了围产期奶牛饲粮胆碱的建议添加量,旨在为胆碱的合理添加和保障奶牛围产期健康提供参考。
  • 杨琴, 熊本海, 韩英东, 杨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34-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奶牛采食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同时也能为构建与发展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模型奠定基础。本文在探究奶牛采食调控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上近20年来构建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模型,主要包括经验模型、机理模型及半机理模型,深入分析了一些典型模型构建的背景、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干物质采食量预测仍是以经验模型为主,而机理模型虽然参数比较复杂且不易获得,但是作为机理调控的量化描述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半机理模型综合了机理模型及经验模型的各自特点,反映了模型发展的新趋势,但具体预测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通过对干物质采食量模型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开展适合我国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模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原利荣, 董国忠, 史自涛, 张翥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43-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内毒素或称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裂解产物。在实际奶牛生产中,特别是规模化的奶牛场,饲粮中精料比例过高、养殖环境卫生不理想和热应激严重等问题都会导致奶牛体内内毒素含量增加。内毒素除了可引起奶牛的系统性炎性反应和代谢变化外,还可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本文着重阐述了内毒素的来源及其对奶牛的性激素、生殖细胞、胚胎及子宫的影响,并就其对繁殖性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在奶牛生产中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提供参考。
  • 施忠秋, 齐智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49-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非蛋白质组成的天然氨基酸。近年来研究发现GABA具有促进采食、抗热应激、镇静等生理功能。目前,许多研究发现GABA是通过抑制饱觉中枢、调控味觉以及刺激神经肽Y(NPY)的分泌等实现上述生理功能的。本文就GABA调控采食量及缓解热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孙红暖, 杨海明, 王志跃, 张得才, 张芬芬, 杨芷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5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精氨酸不仅参与机体内多种营养物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还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主要通过精氨酸酶和一氧化氮2条代谢途径参与体内的免疫调节。本文就精氨酸的理化性质、合成和分解代谢、营养生理功能及其对机体免疫调节的影响4方面进行了综述。
  • 宋洁, 徐盛玉, 杨双源, 吴德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6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雌性动物繁殖过程中,健康卵母细胞的形成是保证正常受精、胚胎发育以及有性生殖能力的物质基础。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载体参与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在配子形成、胎儿发育等细胞快速生长分化过程中必不可少。近年来,叶酸对卵母细胞质量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研究表明,叶酸可以通过促细胞分裂、抗氧化、促核酸合成和促甲基化反应等途径影响卵母细胞质量。本文就叶酸对动物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 姜冬梅, 康波, 马容, 何珲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69-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烯醇化酶1(ENO1)是参与机体糖代谢的关键酶,同时也是眼睛晶状体的重要组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NO1还参与调控纤溶酶原激活和纤溶酶活性过程,促进肌生成和肌肉再生,调控细胞凋亡以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可见,ENO1是一个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酶,具有潜在的疾病诊断和预后价值。因此,该文就ENO1的生物学功能做一综述。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李留安, 王凤云, 杨晶晶, 王转丁, 刘念, 闫艳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7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脾脏、胸腺和胰腺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从8窝"杜×长×大"仔猪中选取出生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仔猪24头(公猪13头、母猪11头),随机分为4组,依次为14日龄断奶组、21日龄断奶组、28日龄断奶组和35日龄断奶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所有仔猪在42日龄宰杀取样,测定脾脏、胸腺和胰腺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个别仔猪偶尔出现腹泻症状。至42日龄试验结束时,各组仔猪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2)仔猪脾脏、胸腺和胰腺丙二醛含量随断奶日龄推迟而逐渐降低,且28和35日龄断奶组均显著低于14日龄断奶组(P<0.05)。3)仔猪脾脏和胸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断奶日龄推迟而逐渐升高,且28和35日龄断奶组均显著高于14日龄断奶组(P<0.05),35日龄断奶组仔猪胸腺GSH-Px活性亦显著高于21日龄断奶组(P<0.05)。4)仔猪胰腺中T-SOD活性随断奶日龄推迟而逐渐升高,且35日龄断奶组显著高于14和21日龄断奶组(P<0.05);胰腺中GSH-Px活性随断奶日龄推迟而逐渐升高,21、28和35日龄断奶组均显著高于14日龄断奶组(P<0.05),且35日龄断奶组显著高于21日龄断奶组(P<0.05)。5)各断奶日龄仔猪脾脏、胸腺和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提示,断奶日龄可影响仔猪脾脏、胸腺和胰腺的抗氧化功能,且断奶日龄越早,仔猪上述组织抗氧化功能下降的程度越大。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喻礼怀, 张军, 魏宗友, 王洪荣, 潘晓花, 梁祥焕, 杨雪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81-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色氨酸(Trp)水平和饲喂方式对扬州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选用270只21日龄的扬州鹅,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采用2×3双因子试验设计,饲喂方式为自由采食和90%限制饲喂,饲粮Trp水平分别为0.14%(Ⅰ组)、0.22%(Ⅱ组)和0.30%(Ⅲ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饲喂方式可显著影响鹅胸肌、腿肌蛋白质沉积量和肝脏粗蛋白质含量(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胸肌蛋白质沉积量和腿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Trp水平和饲喂方式对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2)限制饲喂Ⅲ组血清Trp/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值显著高于Ⅰ组(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Ⅲ组血清尿酸含量和Ⅱ组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Trp水平和饲喂方式对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3)Ⅱ组、Ⅲ组腿肌蛋白质相对合成率和蛋白质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在低Trp水平饲粮中添加Trp可以提高扬州鹅机体蛋白质的沉积。
  • 曹玉娟, 王志跃, 孙红暖, 杨海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90-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早期能量限饲对扬州鹅仔鹅生长性能和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9日龄扬州鹅公鹅312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能量限饲5%组、能量限饲10%组、能量限饲1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3只。限饲期(19~28日龄)保持各组采食量一致,分别饲喂代谢能水平为11.46、10.88、10.25、9.67 MJ/kg的饲粮;补偿期(29~70日龄)各组自由采食相同营养水平的基础饲粮。结果表明:1)早期能量限饲极显著降低了限饲期仔鹅平均日增重(ADG)且提高了料重比(F/G)(P<0.01)。补偿期,能量限饲5%组仔鹅ADG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能量限饲10%组仔鹅ADG、F/G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养全期(19~70日龄),能量限饲5%组仔鹅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F/G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能量限饲10%组仔鹅ADG、ADF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F/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早期能量限饲极显著降低了限饲期仔鹅肝脏重(P<0.01),显著降低了限饲期仔鹅十二指肠重、空肠重、回肠重(P<0.05),极显著降低了限饲期仔鹅十二指肠宽度(P<0.01),显著降低了限饲期仔鹅回肠长度(P<0.05)。补偿期,能量限饲5%、10%组的仔鹅肝脏重、十二指肠重、空肠重、回肠重、十二指肠宽度、回肠长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早期能量限饲5%、10%组的仔鹅生长性能和内脏器官在补偿期均能获得补偿生长效应,且能量限饲5%组补偿效应最佳。
  • 王鑫,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岳斌, 徐晨晨, 张雪君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98-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B2对5~16周龄五龙鹅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以确定鹅饲粮中维生素B2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用29日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维生素B2含量为2.47 mg/kg),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5.0、10.0、20.0、40.0 mg/kg维生素B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1)Ⅲ组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腹脂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采用不相关比较法进行分析,饲粮维生素B2添加水平为5.73 mg/kg时屠宰率最大。2)Ⅲ组肌肉亮度(L*)值和红度(a*)值显著高于Ⅰ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Ⅰ组(P<0.05)。3)Ⅲ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含量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4)屠宰率与a*值和剪切力呈显著相关性(P<0.05);屠宰性能与TG、TCH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添加5.0 mg/kg维生素B2对5~16周龄五龙鹅的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L*值、a*值、剪切力及TG和TCH含量有显著影响,建议饲粮维生素B2适宜添加水平为5.73 mg/kg。
  • 张雪君,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岳斌, 史雪萍, 徐晨晨, 王鑫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06-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锰对5~16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及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鹅饲粮中锰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用5周龄体重相近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锰含量为20 mg/kg)中添加0(Ⅰ组)、30(Ⅱ组)、60(Ⅲ组)、90(Ⅳ组)、120(Ⅴ组)、150 mg/kg(Ⅵ组)的锰。试验期为12周。结果表明:1)采用不相关比较法进行分析,饲粮锰添加水平为104.90 mg/kg时平均日增重最大,饲粮锰添加水平为117.63 mg/kg时料重比最低。2)Ⅳ、Ⅴ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和P<0.01),Ⅴ组腹脂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3)Ⅳ、Ⅴ组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粗纤维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Ⅴ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利用率及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显著高于Ⅰ组(P<0.05)。4)Ⅴ组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Ⅳ、Ⅴ组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0.05或P<0.01)。5)MnSOD、MDH和LPL活性与生长性能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MDH和LPL活性与营养物质利用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由此可知,适宜饲粮锰添加水平能够提高5~16周龄五龙鹅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降低腹脂率,建议鹅饲粮中锰添加水平为104.90~117.63 mg/kg。MDH和LPL活性与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极显著相关。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欧阳克蕙, 张琪, 鲁友友, 瞿明仁, 熊小文, 潘珂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15-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对体外瘤胃发酵培养液pH及发酵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275±20)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培养底物为高精料饲粮(精粗比85:15)。Ⅰ、Ⅱ、Ⅲ、Ⅳ组分别在培养底物中添加0、400、800、1 200 mg/kg烟酸(干物质基础),每组4个重复。在培养0、0.5、1.0、2.0、4.0、6.0、8.0、12.0、18.0、24.0 h取样,测定培养液pH及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虽然在培养24.0 h时各组的培养液pH无显著变化(P>0.05),但Ⅲ组在6.0~18.0 h显著高于Ⅰ组(P<0.05);培养24.0 h时,与其他各组相比,Ⅲ组显著提高了瘤胃微生物蛋白和氨态氮浓度(P<0.05),极显著提高了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1),对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和乳酸浓度(P<0.05)。2)整体上,烟酸对Ⅱ和Ⅳ组培养液pH和发酵参数的影响均较小,但在培养后期(12.0~24.0 h),Ⅳ组有降低微生物蛋白浓度的趋势,且在18.0 h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3)在培养0~2.0 h,随烟酸添加水平的提高,乳酸净生成速率的波动幅度减小;培养液乳酸浓度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57,P<0.01)。结果提示,高精料饲粮(精粗比85:15)中添加适量烟酸(800 mg/kg)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的增殖,提高微生物蛋白浓度,促进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同时也提高了氨态氮的浓度,抑制了乳酸生成,减小了乳酸净生成速率的波动幅度,最终减缓了培养液pH的下降速率,避免了pH的剧烈变化,稳定了瘤胃内环境。
  • 黄雅莉, 邹彩霞, 韦升菊, 梁辛, 李舒露, 陆天水, 杨炳壮, 梁贤威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25-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半胱胺对水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压力读取式体外产气系统。设计发酵底物的精粗比为32.5:67.5,半胱胺在精饲料中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0.2%、0.4%、0.6%、0.8%、1.0%(干物质基础)。结果表明:1)半胱胺对72 h累积产气量影响不显著(P>0.05);可消化有机物含量和代谢能在半胱胺添加水平为0.8%时最高,且0.8%半胱胺组显著高于0.2%、0.4%、0.6%半胱胺组(P<0.05)。2)半胱胺对氨态氮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0.8%半胱胺组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或P<0.01)。3)乙酸浓度在0.8%半胱胺组最高,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0.6%半胱胺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了乙酸/丙酸(P<0.05)。4)精饲料中添加0.4%以上的半胱胺,可使发酵6、12和24 h甲烷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综合上述各项指标可知,体外产气法测定半胱胺添加水平为0.8%时能很好地促进水牛瘤胃微生物发酵和降低甲烷产量。
  • 楼灿, 姜成钢, 马涛, 纪守坤, 陈丹丹, 屠焰, 邓凯东, 张乃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34-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水平条件下,杜寒杂交妊娠母羊对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将15只杜寒杂交妊娠母羊按体重分为3组,即自由采食组、80%限饲组、60%限饲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在妊娠40、100和130 d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气体代谢试验,测定各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参数。结果表明:1)随饲养水平的升高,母羊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氮表观消化率和总能消化率均降低,除60%限饲组妊娠100 d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自由采食组(P<0.05)外,以上各指标在不同饲养水平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母羊营养物质消化量和粪排出量、妊娠100和130 d的尿氮和尿能显著受饲养水平影响(P<0.05),即与饲养水平变化基本一致。2)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母羊各营养物质采食量降低,其表观消化率升高,妊娠130 d,60%限饲组为负氮平衡;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甲烷能占总能比例升高,妊娠40、100和130 d分别为6.83%~7.13%、10.91%~11.15%、10.75%~12.53%;消化能代谢率在妊娠40 d(87.10%~88.76%)显著高于妊娠100(75.48%~77.59%)和130 d(76.31%~79.03%)(P<0.05)。综合得出,妊娠能够显著影响母羊营养物质的消化、氮消化与沉积、甲烷排放以及能量代谢。
  • 任永军, 雷岷, 邝良德, 李丛艳, 郑洁, 张翠霞, 杨超, 李勤, 张翔宇, 谢晓红, 郭志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44-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芽孢杆菌制剂对肉兔肠道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35日龄断奶的新西兰肉兔1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 4%恩拉霉素的试验饲粮,试验1、2、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200、300和400 mg/kg复合芽孢杆菌制剂的试验饲粮。复合芽孢杆菌组成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和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二者各占1/2,总活菌数≥1.5×1010 CFU/g。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试验1、2、3组均可降低肠道内容物pH,其中试验3组可显著降低小肠各段内容物pH(P<0.05);试验2、3组显著提高了小肠各段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P<0.05);试验1、2、3组均显著降低了盲肠中大肠杆菌和总好氧菌数量(P<0.05),同时显著增加了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总厌氧菌数量(P<0.05);试验2、3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补体3、补体4的含量(P<0.05),试验1、2、3组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在饲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制剂可以促进肉兔肠道发育,刺激盲肠有益菌的增殖并抑制有害菌的增殖,同时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本试验条件下,该复合芽孢杆菌制剂在肉兔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00~400 mg/kg。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张琴, 许明珠, 童潼, 童万平, 董兰芳, 程光平, 邹杰, 蒋艳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53-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脂比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配制5种不同糖脂比(0.68、1.02、1.62、2.61和4.35)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16.77±0.40) mg的5组方格星虫稚虫8周。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0条。结果表明:饲料糖脂比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糖脂比的增大先升后降,当饲料糖脂比为2.61(糖含量为20.64%,粗脂肪含量为7.92%)时,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451.78%和3.41%/d。饲料糖脂比对虫体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虫体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糖脂比为4.35(糖含量为24.56%,粗脂肪含量为5.64%)时,水分、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并与饲料糖脂比为0.68(糖含量为10.48%,粗脂肪含量为15.43%)时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糖脂比对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方格星虫稚虫饲料中最适糖脂比为2.42。
  • 明建华, 叶金云, 张易祥, 谢骏, 杨霞, 邵仙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61-1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2龄青鱼对国产鱼粉、蝇蛆粉、玉米蛋白粉、大豆粕、花生粕、棉籽粕和菜籽粕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磷、总能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饲料原料组成,并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选取平均体重为(190.98±1.81) g的2龄青鱼216尾,随机分成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尾鱼。对照组试验鱼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试验鱼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饲喂1周后采用自排法收集粪便待测。结果表明:7种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磷、总能和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的范围分别为61.68%~84.42%、81.44%~93.49%、64.41%~97.38%、39.94%~78.74%、70.47%~89.52%和83.57%~96.42%。在7种饲料原料中,玉米蛋白粉的干物质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最高,而大豆粕的粗蛋白质、粗脂肪、总能和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最高;棉籽粕的干物质、总磷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最低,蝇蛆粉的粗蛋白质和玉米蛋白粉的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也最低。7种饲料原料中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与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均以棉籽粕和蝇蛆粉较低。由此可见,2龄青鱼对大豆粕的利用效果最佳,其次是花生粕与国产鱼粉,这二者相当;玉米蛋白粉和菜籽粕也是2龄青鱼较好的植物性蛋白质源,可适量添加用于降低饲料成本;2龄青鱼对棉籽粕和蝇蛆粉中粗蛋白质和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较低,应控制其在饲料中的用量。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陈丹丹, 谷子林, 王圆圆, 刘亚娟, 陈赛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70-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饲养和消化试验来评定高粱和小麦在生长獭兔上的营养价值。试验选取24只60日龄左右的平均体重为(1.68±0.23) kg的生长獭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高粱饲粮(85%基础饲粮+15%高粱)、小麦饲粮(85%基础饲粮+15%小麦)和玉米饲粮(85%基础饲粮+15%玉米)。采用全收粪法测定生长獭兔对高粱、小麦和玉米中总能(GE)、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脂肪(EE)、粗灰分(Ash)、钙(Ca)、磷(P)以及无氮浸出物(NFE)的表观消化率。预试期和正试期各5 d。结果表明:生长獭兔对高粱和小麦中GE、DM、CP、CF、NDF、ADF、ADL、EE、Ash、Ca、P、NFE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8.61%、68.83%、80.45%、30.90%、39.24%、24.99%、0.64%、83.81%、54.06%、48.43%、19.86%、79.18%和68.63%、69.02%、80.33%、31.23%、39.84%、26.67%、0.65%、83.08%、57.05%、55.86%、21.26%、79.29%,二者的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与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对于生长獭兔,高粱、小麦的营养价值与玉米接近,可用于替代玉米,但因高粱和小麦含有抗营养因子,需控制替代比例;生长獭兔对高粱和小麦中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有一定差异,综合考虑,小麦的营养价值要稍高于高粱。
  • 张海华, 李光玉, 常忠娟, 张铁涛, 钟伟, 周宁, 孙伟丽, 赵靖波, 杨福合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77-1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和蛋氨酸添加对水貂皮肤内毛皮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2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水貂56只,平均分为A、B、C、D 4组,每组14个重复。A、B、C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2%、24%和16%的饲粮;D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24%的饲粮,同时补充0.8%的DL-蛋氨酸。试验水貂饲喂85 d时,每组取4只体重相近的健康水貂屠宰,并取腹侧部皮肤样品,提取皮肤组织总RNA,反转录后扩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ⅠR)、表皮生长因子(EGF)和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各组水貂皮肤IGF-Ⅰ、IGF-ⅠREG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饲粮蛋白质水平与中等蛋白质水平(24%)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对水貂皮肤中IGF-Ⅰ、IGF-ⅠREG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饲喂32%蛋白质水平饲粮的水貂皮肤中3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饲喂16%蛋白质水平的饲粮(P<0.01),当中等蛋白质水平饲粮中补充蛋氨酸后,水貂皮肤中3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饲喂16%和24%蛋白质水平的饲粮(P<0.01),其中IGF-Ⅰ、IGF-Ⅰ 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饲喂32%蛋白质水平饲粮差异不显著(P>0.05),EG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饲喂32%蛋白质水平饲粮(P<0.01)。由此可见,饲粮高蛋白质水平和中等蛋白质水平饲粮中添加蛋氨酸能够促进水貂皮毛的生长发育。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李俊良, 史彬林, 闫素梅, 金鹿, 徐元庆, 李倜宇, 郭祎玮, 郭晓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84-1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壳聚糖对断奶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中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影响,试验分离提取断奶仔猪PBLs,在含有0、40、80、160和320 μg/mL壳聚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48 h后,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环氧合酶-2(COX-2)和5-脂氧化酶(5-LOX)的活性及AA、前列腺素E2(PGE2)和白三烯B4(LTB4)的浓度;测定细胞中cPLA2、COX-2和5-LOX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cPLA2、COX-2和5-LOX的活性及AA、PGE2和LTB4浓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淋巴细胞中的cPLA2、COX-2和5-LOX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壳聚糖添加水平也呈显著的二次剂量依赖关系(P<0.05)。上述所有指标的最大值出现在壳聚糖的添加水平为80~160 μg/mL时,而当壳聚糖的添加水平增加到320 μg/mL时其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果提示,在本试验中,适当水平的壳聚糖可以促进断奶仔猪PBLs内AA代谢网络途径中参与炎症或免疫调节的主要介质PGE2和LTB4的产生、关键控制酶cPLA2、COX-2和5-LO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这可能是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原因之一。
  • 汤海鸥, 高秀华, 姚斌, 李学军, 王晓睿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90-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能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和食糜黏度的影响。选取320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正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常规饲粮;Ⅱ组为负对照组,饲粮配方原料中增加杂粕和麦类用量,降低210 kJ/kg代谢能;Ⅲ、Ⅳ组为常规剂量加酶组和高剂量加酶组,分别在负对照组饲粮基础上添加0.02%和0.20%复合酶。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Ⅱ组料重比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Ⅰ、Ⅲ组料重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Ⅰ、Ⅳ组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Ⅱ组绒毛高度显著低于Ⅲ组(P<0.05);Ⅱ组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Ⅳ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Ⅰ、Ⅲ组(P<0.05);Ⅳ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Ⅱ组V/C值显著低于Ⅰ、Ⅲ组(P<0.05);各组之间黏膜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Ⅳ组食糜黏度显著低于Ⅱ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0.02%和0.20%复合酶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和食糜黏度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添加0.20%复合酶可进一步提高复合酶的应用效果。
  • 李思明, 唐艳强, 谷德平, 肖海红, 韦启鹏, 欧阳玲花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197-2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D3对丝毛乌鸡组织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只丝毛乌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处理饲喂基础饲粮,各试验处理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800、1 600、3 200和6 400 IU/kg维生素D3的试验饲粮。常规笼养6周。采集胸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法氏囊,检测IL-2和IL-18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6 400 IU/kg的维生素D3上调了IL-2基因在十二指肠、法氏囊和盲肠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而未见其在胸腺、空肠和回肠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上调;6 400 IU/kg的维生素D3上调了IL-18基因在丝毛乌鸡胸腺、回肠、盲肠和法氏囊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提示,饲粮维生素D3添加水平与丝毛乌鸡体内IL-2和IL-18基因相对表达量相关,但作用存在组织差异。
  • 王慧明, 吕爱辉, 李香子, 旦周松毛, 张敏, 严昌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03-2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肥后期饲粮中添加硫磺负离子复合制剂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取60头平均体重为(550±16) kg的健康延边黄牛阉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牛。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6、18和20 mg/(头·d)硫磺负离子复合制剂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与Ⅰ组相比,Ⅳ组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4.69%(P<0.05),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4.33%(P<0.05),饲料转化率降低了26.37%(P<0.05)。各组间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钙、磷表观消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Ⅳ组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分别提高了5.28%和5.35%。各组间屠宰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育肥后期饲粮中添加硫磺负离子复合制剂可提高延边黄牛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硫磺负离子复合制剂添加水平为20 mg/(头·d)时取得的效果较好。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邹云, 谢红兵, 禹琪芳, 李江长, 何绍平, 贺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10-2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膝多糖(Achyranthes bidentata polysaccharides,ABP)、白术多糖(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on polysaccharides,AMP)、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单独或联合使用对断奶仔猪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讨ABP、AMP、AP免疫调节作用机制。选用256头28日龄的杜长大(杜洛克×长白×大白)断奶仔猪,采用2×2×2因子设计,随机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试验第14天和第28天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头仔猪进行前腔静脉采血,测定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清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结果表明:1)单独或联合添加多糖组的断奶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较对照组都显著提高(P<0.05)。3种多糖合用时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单独添加1种多糖(P<0.05),较两两合用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2)分别添加3种多糖组断奶仔猪血清的细胞因子IL-2、IL-1β、TNF、IFN-γ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提高了(P<0.05),IL-6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3种多糖两两合用或三者合用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细胞因子IL-2、IL-1β、IL-6、IFN-γ、TNF的含量(P<0.05)。由此可知,ABP、AMP、AP单独或合并使用可促进断奶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清细胞因子TNF、IL-1β、IL-2、IL-6、IFN-γ的分泌。
  • 燕磊, 吕明斌, 安沙, 程好良, 王正国, 刘海军, 王生雨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19-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硒和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樱桃谷种鸭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选取健康的50周龄樱桃谷种鸭6 48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70只(其中母鸭220只,公鸭50只)。采用2×3两因子试验设计配制6种试验饲粮,饲粮中硒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125、0.250 mg/kg,维生素E的添加水平分别为50、100、200 mg/kg。试验期为17周(50~66周龄)。结果表明:1)饲粮硒和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樱桃谷种鸭产蛋率和受精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合格蛋率、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和蛋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相比低硒(0.125 mg/kg)组,高硒(0.250 mg/kg)组的产蛋率和受精率显著提高(P<0.05);100 mg/kg维生素E组的产蛋率和受精率显著高于50 mg/kg维生素E组(P<0.05),与200 mg/kg维生素E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硒和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樱桃谷种鸭产蛋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2)饲粮硒添加水平对樱桃谷种鸭蛋壳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蛋比重、蛋壳重、蛋黄比率、蛋黄颜色、哈氏单位和蛋壳强度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樱桃谷种鸭蛋壳厚度、蛋黄比率和蛋黄颜色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蛋比重、蛋壳重、哈氏单位和蛋壳强度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硒和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樱桃谷种鸭蛋壳重和蛋壳强度的影响显著(P<0.05)。其中,高硒(0.250 mg/kg)和高维生素E(200 mg/kg)组的蛋壳重和蛋壳强度最大。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樱桃谷种鸭饲粮中添加0.250 mg/kg硒和200 mg/kg维生素E时可获得较佳的产蛋性能和蛋品质。
  • 章森, 董国忠, 周俊, 王玺, 邱敏, 雷春龙, 靳露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27-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粗饲料组成和营养水平对奶牛血浆内毒素和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血浆内毒素与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关系。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用经产(第2胎)、体况良好及泌乳天数[(193±21) 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30头,分为3组,每组10头。单一秸秆高精料(HCS)组和单一秸秆低精料(LCS)组的粗饲料只有玉米秸秆;混合粗饲料低精料(LMF)组的粗饲料组成有羊草干草、苜蓿干草和全株玉米青贮,3组饲粮精饲料种类相同。HCS、LCS、LMF组的饲粮精粗比分别为65:35、46:54、46:54。HCS和LMF组的营养水平相近且高于LCS组。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HCS组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LCS组(P<0.05),同时有高于LMF组的趋势(P>0.05)。2)HCS组血浆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LCS和LMF组(P<0.01);HCS组血浆β-羟丁酸含量极显著低于LCS和LMF组(P<0.01);HCS组血浆铜、钙、磷含量显著高于LCS和LMF组(P<0.05);LCS组血浆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HCS和LMF组(P<0.05)。3)血浆内毒素和非酰化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2=0.312 8,P<0.01);血浆内毒素和β-羟丁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R2=0.121 0,P<0.10);血浆内毒素与铜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2=0.227 9,P<0.05);血浆内毒素与锰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2=0.335 9,P<0.01)。综上所述,血浆内毒素含量受到饲粮精粗比的影响,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主要受到饲粮营养水平的影响;高精料饲粮可影响血浆中部分代谢产物的含量,这些代谢产物含量与血浆内毒素含量有着密切关系。
  • 扈添琴, 韩兆玉, 王群, 唐波, 谢文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36-2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制剂和植物甾醇复合物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选用16头泌乳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按4×4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每期试验为28 d,共4期。在4组奶牛的精料补充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试验Ⅰ组)、0.2%(试验Ⅱ组)和0.5%(试验Ⅲ组)的酶制剂和植物甾醇复合物。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产奶量和乳糖率提高(P>0.05),试验Ⅲ组的产奶量降低(P>0.05)。3个试验组的乳体细胞数均有所降低,其中试验Ⅰ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Ⅱ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的血清脂蛋白脂酶活性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泌乳奶牛饲粮中添加适量酶制剂和植物甾醇复合物有提高产奶量、乳糖率,降低乳体细胞数,增强机体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效果。
  • 牛文静, 赵广永, 张婷婷, 郑文思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45-2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延胡索酸二钠对氨化稻草体外瘤胃发酵甲烷(CH4)及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的影响。以2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西门塔尔牛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3×5双因素设计,以0(未处理)、4%、6%尿素氨化处理的稻草作为饲料样品,并在其中添加5个水平的延胡索酸二钠,即0、2%、4%、8%、12%。应用体外产气法发酵48 h后,测定总产气量及二氧化碳(CO2)、CH4、氢气和VFA产量。结果表明:延胡索酸二钠能够显著提高未处理和氨化稻草体外瘤胃发酵的总产气量和CO2产量(P<0.05),能够显著降低CH4/总产气量和CH4/总挥发性脂肪酸(P<0.05)。延胡索酸二钠能够显著降低未处理和氨化稻草的乙酸/丙酸(P<0.05),显著提高丙酸产量(P<0.05),显著降低乙酸和丁酸产量(P<0.05)。结果提示,延胡索酸二钠提高了未处理和氨化稻草体外发酵的总产气量,降低了乙酸/丙酸和CH4的相对产量,可用于未处理和氨化稻草瘤胃CH4减排。
  • 经语佳, 高健, 郑亚洲, 王梦芝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52-2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主要研究6种长链脂肪酸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试验分为添加3%硬脂酸(A组)、油酸(B组)、亚油酸(C组)、α-亚麻酸(D组)、花生四烯酸(E组)、二十碳五烯酸(F组)的试验组和添加3%棕榈酸钙的对照组。以3头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进行体外培养,测定各组VFA浓度在24 h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总VFA浓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D组持续在较高水平波动;在3、6、18 h时组间差异显著(P<0.05),并以D组最高。乙酸在总VFA中的摩尔浓度百分比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在9、18 h时组间差异显著(P<0.05),并以D组最高。丙酸在总VFA中的摩尔浓度百分比总体上则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和再下降的波动变化。乙酸/丙酸在2.48~3.34间变动,除6 h时A组和对照组显著高于B、C组(P<0.05)外,其他各时间点组间的差异皆不显著(P>0.05)。另外,丁酸在总VFA中的摩尔浓度百分比在7.62%~13.08%间变动,其中在3、6、9、18 h时组间差异显著(P<0.05),并以D组较低。综上,不同种类长链脂肪酸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产生的VFA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中α-亚麻酸组的总VFA浓度较高。
  • 皮宇, 经语佳, 王梦芝, 王洪荣, 王慧, 黄蔚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60-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酸对体外培养的瘤胃微生物活力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试验设6个分别添加3%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的试验组和1个添加3%棕榈酸钙的对照组,以3头瘘管山羊为试验动物提供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在培养开始后0、3、6、9、12、18、24 h采样,测定微生物活力和蛋白质含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组总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硬脂酸组(P<0.05)。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硬脂酸组(P<0.05)。各组间pH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氨氮浓度随采样时间整体呈现先升高,再降低,最后升高的趋势,除了二十碳五烯酸组和对照组外,其他各组氨氮浓度在9 h时最低,组间则以α-亚麻酸组最低。6~18 h间α-亚麻酸组微生物蛋白质含量数值上均大于其他各组,部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添加3%的不同脂肪酸对体外培养的瘤胃微生物活力和蛋白质含量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且以α-亚麻酸效果较好。
  • 魏广莲, 徐钢春, 顾若波, 徐跑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70-2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对刀鲚(Coilia nasus)幼鱼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肌肉成分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2.78±0.09) g的3 000尾刀鲚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分别投喂不添加和添加4.76%鱼油(不饱和脂肪酸添加源)的配合饲料(实测粗脂肪水平分别为7.86%和11.32%),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2组刀鲚幼鱼的末均质量、末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肝体指数(HSI)及脏体指数(VSI)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添加组刀鲚幼鱼的肥满度(CF)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组刀鲚幼鱼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2组刀鲚幼鱼肝脏中脂肪酶(LPS)和总脂酶(TLP)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中,添加组刀鲚幼鱼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Ⅰ(CPT-Ⅰ)和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Ⅱ(CPT-Ⅱ)活性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则高于未添加组(P>0.05);肌肉中,2组刀鲚幼鱼CPT-Ⅰ、CPT-Ⅱ以及ACC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饲料添加4.76%的鱼油后,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及n-3 PUFA含量显著上升(P<0.05)。由此得出,提高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有效地增加刀鲚幼鱼鱼体必需脂肪酸含量,有利于改善鱼体的营养品质,但有升高鱼体内LPO含量的趋势。
  • 尚沁沁, 黄琴, 徐歆, 史艳云, 李卫芬, 余东游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 279-2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Caco-2细胞为体外模型研究纳豆芽孢杆菌B4对其活性、黏附与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采用台盼蓝排斥试验和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研究纳豆芽孢杆菌B4对Caco-2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荧光标记法评价大肠杆菌K88和霍乱沙门氏菌的黏附性能,并通过竞争、排斥和置换试验检测纳豆芽孢杆菌B4对这2株病原菌黏附的阻断作用;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Caco-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表明:1)纳豆芽孢杆菌B4对Caco-2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且对其无毒害作用。2)纳豆芽孢杆菌B4对大肠杆菌K88和霍乱沙门氏菌黏附Caco-2细胞的黏附率无显著影响(P>0.05),且对这2株病原菌黏附Caco-2细胞无阻断作用。3)纳豆芽孢杆菌B4极显著提高了Caco-2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增殖诱导配体含量(P<0.01),对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极显著降低了Caco-2细胞分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含量(P<0.01)。综上所述,纳豆芽孢杆菌B4对Caco-2细胞无毒性,对大肠杆菌K88和霍乱沙门氏菌黏附Caco-2细胞无阻断作用,可通过调节Caco-2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发挥一定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