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2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刘利林, 白萨茹拉, 杨红建, 刘桂芹, 江春雨, 王沛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29-3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马属动物的盲肠内栖息着复杂多样的微生物,对饲粮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及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是马属动物盲肠功能的基础;同时,饲粮碳水化合物也对盲肠微生物产生影响,探索饲粮碳水化合物在盲肠内的消化代谢和对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规律,对饲料生产、动物饲养和动物生产性能的提高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盲肠微生物的特点、盲肠微生物在马属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生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马属动物盲肠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生理,并着重就饲粮碳水化合物对马属动物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规律,以及马属动物盲肠碳水化合物消化相关的营养代谢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分析阐述。
  • 张博, 蔡爽, 叶倩红, 曾祥芳, 谯仕彦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36-34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饲粮中能量、脂肪、粗蛋白质和纤维会影响到卵泡发育、发情周期、激素水平、胚胎附植和产仔数。卵母细胞质量是决定哺乳动物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影响优质胚胎的数量和怀孕率。卵母细胞质量受到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营养物质的调节,营养物质代谢异常会降低卵母细胞质量。本文就最新关于营养物质对母猪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通过营养调控提高母猪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和繁殖性能的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 刘金艳, 唐志如, 毛俊霞, 王瑶, 李金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44-3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猪内源氨产生过量对动物危害甚大,能引发多种炎症、抑制生长性能、降低免疫力、造成贫血和组织缺氧、丧失食欲,同时还能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全面了解猪内源氨产生机制,并采取相应的营养调控减排措施从根本上减少氨的排放,对动物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饲粮蛋白质降解产氨机制、肠道微生物产氨机制和谷氨酰胺的脱酰氨基作用产氨机制;然后从氨在肝脏和血液中循环过程解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最后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猪内源氨的营养调控措施,包括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添加植物提取物和益生菌,以期为减少环境中氨的浓度及提高猪的生长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 谢文燕, 王修启, 严会超, 冯锦丰, 高春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52-34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集约化养禽业的蓬勃发展,家禽羽毛发育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发育迟缓、蓬乱、异常脱落或干枯无光泽等,甚至导致成年家禽出现裸躯病,引起同伴相互啄食,降低了其活体外观及屠体品质,给养殖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家禽羽毛的类型、毛囊的基本结构、毛囊的发生发育与再生以及影响羽毛生长发育的分子信号调控网络,旨在为家禽羽毛的生长发育调控及其商品性状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
  • 杨泰, 王慧, 田科雄, 陈继发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60-34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姜黄素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黄色色素,具有抗氧化、抑炎及降血脂等作用。作为一种天然的饲料添加剂,姜黄素在畜牧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改善畜禽生产性能、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本文阐述了姜黄素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并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畜禽生产中应用姜黄素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姜黄素在畜禽生产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参考。
  • 董中亮, 任晓曼, 卜舒扬, 闪爱婷, 王玉婷, 杨建成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67-34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骨源性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介导由甲状旁腺、肾脏、骨骼和维生素D组成的负反馈回路,建立"骨骼-肾脏-甲状旁腺"内分泌轴,参与骨矿物质代谢并发挥重要作用。钙、磷、铁、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PT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FGF以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FGF23的分泌、活性和胞内过程。随着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以FGF23为靶点治疗骨矿物质代谢障碍疾病的新疗法。本文综述了FGF23在骨矿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李季, 王同心, 姚卫磊, 胡麟, 高云, 黄飞若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72-34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和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快速发展,大量畜禽粪尿集中排放。挥发的氨气(NH3)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禽的健康,诱发各种疾病,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因此,分析畜禽的氨气排放规律及其对畜禽生产和健康的影响,对控制畜禽舍氨气浓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畜禽舍氨气排放影响因素,以及氨气排放规律;分析了氨气对畜禽健康的影响及其对机体的损伤机理,为规模化畜禽生产提供参考。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侯振平, 蒋桂韬, 吴端钦, 李闯, 刘延杰, 王郝为, 戴求仲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82-3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葡萄糖氧化酶(GOD)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28日龄断奶仔猪150头[平均体重(8.41±0.06)kg],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20、180、240和300 U/kg葡萄糖氧化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对仔猪末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Ⅱ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2)试验Ⅳ组仔猪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和Ⅳ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Ⅱ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试验Ⅲ组和Ⅳ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Ⅳ组(P<0.05)。4)试验Ⅱ组仔猪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仔猪粗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仔猪总能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可改善仔猪血清抗氧化功能,降低腹泻率,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糖和脂质代谢与消化吸收,从而提高生长性能,建议添加量为180 U/kg。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黄璇, 李闯, 蒋桂韬, 张旭, 胡艳, 王向荣, 戴求仲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89-34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对30~38周龄临武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临武鸭产蛋高峰期的苏氨酸需要量。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产蛋率无显著差异(P>0.05)的临武鸭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各组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分别为0.55%、0.60%、0.65%、0.70%和0.75%。试验期63 d。结果表明:1)0.65%苏氨酸水平组的料蛋比显著低于0.55%苏氨酸水平组(P<0.05)。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对平均日采食量、产蛋率、平均蛋重和日产蛋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2)0.65%、0.70%和0.75%苏氨酸水平组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显著高于0.55%苏氨酸水平组(P<0.05)。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对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黄色泽、蛋黄比例、蛋壳比例和蛋白比例均无显著影响(P>0.05)。3)0.70%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55%苏氨酸水平组(P<0.05)。0.65%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0.55%苏氨酸水平组(P<0.05)。0.65%、0.70%和0.75%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0.55%和0.60%苏氨酸水平组(P<0.05)。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对血清中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肌酐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4)二次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分别以料蛋比和血清尿素氮含量为评价指标,产蛋高峰期临武鸭苏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67%和0.69%。由此可见,饲粮中适宜水平的苏氨酸能够提高临武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和机体蛋白质利用率。综合这些指标,产蛋高峰期(30~38周龄)临武鸭饲粮中苏氨酸适宜水平为0.67%~0.69%。
  • 王璐, 肖志斌, 呙于明, 袁建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496-35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室分析和肉鸡代谢试验建立东北玉米养分含量与代谢能的回归方程,为生产提供便捷的玉米代谢能估算方法。试验1:选取成熟季节不同的20种东北玉米,测定养分含量和容重,分析养分含量变异范围。试验2:用玉米、玉米皮、玉米碴按照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梯度配制人工玉米,再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人工玉米代谢饲粮。选取正常饲养的商品代爱拔益加雄性肉鸡进行代谢试验,分别在11~13日龄及25~27日龄,用全收粪法测定人工玉米代谢饲粮表观代谢能(AME)、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和养分表观消化率,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AME及AMEn与养分含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东北玉米粗脂肪(EE)、NDF及ADF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分别为16.72%、14.65%、14.72%。肉鸡对人工玉米代谢饲粮的养分表观消化率在11~13日龄和25~27日龄之间存在差异,25~27日龄肉鸡对人工玉米代谢饲粮粗蛋白质(CP)、EE和总淀粉(STC)的表观消化率高于11~13日龄,其中EE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P<0.05);25~27日龄肉鸡对人工玉米代谢饲粮的AME、AMEn也显著高于11~13日龄(P<0.05)。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肉鸡东北玉米代谢能的预测方程为:11~13日龄,AME=17.661-0.853ADF(R2=0.870,P<0.01),AMEn=17.468-0.878ADF(R2=0.873,P<0.01);25~27日龄,AME=18.102-0.792ADF(R2=0.781,P<0.05),AMEn=17.935-0.830ADF(R2=0.784,P<0.05)。通过预测方程计算所得人工玉米代谢饲粮AME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很接近,计算所得的东北玉米AME符合预期值。由此得出,不同品种东北玉米EE、NDF及ADF的含量差异相对较大;肉鸡不同阶段玉米代谢能存在差异,计算肉鸡饲粮配方时,不同阶段饲粮代谢能应采用对应的代谢能值;低于14日龄的肉鸡,东北玉米AME、AMEn预测方程分别为AME=17.661-0.853ADF,AMEn=17.468-0.878ADF;14日龄以上的肉鸡,东北玉米AME、AMEn预测方程分别为AME=18.102-0.792ADF,AMEn=17.935-0.830ADF。
  • 厉秀梅, 高杰, 冯京海, 周莹, 张敏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06-35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31℃偏热环境下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只22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成3组(Ⅰ组、Ⅱ组和Ⅲ组),转入环境控制舱,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舱内温度21℃,RH 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鸡舍环境温度都维持在31℃保持不变,Ⅰ组、Ⅱ组和Ⅲ组RH分别为30%、60%和85%,剩余时间环境温湿度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第1~14天,Ⅲ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饮水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2)试验第1、7和14天,Ⅱ组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Ⅱ组采食和饮水行为频次占比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3)试验第1和7天,Ⅰ组、Ⅲ组坐着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7天,Ⅲ组伸展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14天,Ⅰ组、Ⅲ组伸展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1、7和14天,Ⅰ组、Ⅲ组俯伏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高于Ⅱ组(P<0.05)。4)Ⅲ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31℃间歇性偏热环境下,不同RH对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不同,高湿对肉鸡ADG、ADFI和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比低湿大,适宜的RH为60%。
  • 李萌, 厉秀梅, 周莹, 冯京海, 赵骞, 张敏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14-35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RH)对日增温环境中肉仔鸡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公鸡180只转入人工气候试验舱,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适应期7 d,温度20℃,RH为60%。肉鸡29日龄时,试验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至试验结束。环控舱内温度每天升高2℃,试验期共9 d。肉鸡37日龄时,环控舱舱内温度升高至38℃,试验期间肉鸡自由采食饮水,试验全程不抓鸡,选择非接触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尽量避免肉鸡产生应激。结果表明:肉鸡体核温度(CT)、耳叶温度(ET)、小腿温度(LT)、呼吸频率(RR)、采食量(FI)和饮水量(DW)均存在拐点温度(IPt)。首先变化的是LT,其产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是24.6~25.1℃,之后是ET和CT,发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分别是25.0~25.1℃和25.5~26.4℃。RR存在2个IPt(IPt1和IPt2),温度范围分别是25.5~27.2℃和32.5~33.3℃。环境温度大于IPt1值时,RR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环境温度大于IPt2值,RR随温度升高而下降。FI、DW发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分别为27.1~29.3℃和29.2~29.5℃,环境温度大于IPt值后,FI和DW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湿组FI的IPt值显著高于低湿组和中湿组(P<0.05),高湿组死亡率(MR)的IPt2值显著小于低湿组和中湿组(P<0.05),高湿组CT、ET、LT、RR、FI和DW的IPt值小于中湿组和低湿组,RH对ET、LT、RR和DW模型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环境温度对肉仔鸡生理指标影响较大,RH影响较小。FI下降和CT升高的IPt值可被认为是上限临界温度,4~5周龄肉仔公鸡CT上限临界温度为25.5~26.4℃;RR开始升高和FI开始下降的上限临界温度分别为25.5~27.2℃和27.1~29.2℃;死亡的上限临界温度在为32.7~33.5℃。肉仔鸡死亡时CT高出常数值4.6~5.1℃。4~5周龄肉仔公鸡不同生理指标有着不同的上限临界温度。
  • 王少琨, 殷若新, 王进圣, 钟光, 王炎辉, 曲昆鹏, 张帅, 宋志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23-3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汶上芦花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建立粗蛋白质需要量回归模型,确定汶上芦花鸡产蛋期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30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汶上芦花鸡36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各组分别饲喂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3%、14%、15%、16%和17%的试验饲粮,其他饲粮营养水平保持一致。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平均日粗蛋白质摄入量(ADCPI)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产蛋数、产蛋率和平均日产蛋量(ADEM)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16%粗蛋白质水平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13%和14%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2)13%粗蛋白质水平组的蛋重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6%和17%粗蛋白质水平组的哈氏单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13%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或P<0.01)。13%粗蛋白质水平组的蛋黄颜色显著浅于14%、15%、16%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蛋壳颜色方面,16%粗蛋白质水平组的亮度显著高于14%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13%粗蛋白质水平组的红度显著高于16%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3)以ADCPI为因变量,以平均日增重(ADG)、ADEM和代谢体重(BW0.75)为自变量,建立汶上芦花鸡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回归模型为:ADCPI=0.02ADG+0.22ADEM+4.20BW0.75R2=974 5,P<0.05)。由此可见,汶上芦花鸡31~36周龄适宜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5.55%。
  • 范庆红, 王晓晓, 董晓, 孙作为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30-3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与高蛋白质(前期23%,后期21%)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公母分饲肉鸡生长性能和腿部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性别)×2(饲养密度)×3(饲粮代谢能水平)三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1日龄罗斯308(Ross 308)肉鸡公雏1 872只和母雏2 160只,随机分成12个组,每组8个重复。试验设高、低2个饲养密度,以出栏体重计,分别为42[高饲养密度(HSD),16公/m2或18母/m2]和26 kg/m2[低饲养密度(LSD),10公/m2或12母/m2]。试验饲粮分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35日龄)2个阶段配制,饲粮代谢能设高、中、低3个水平,其中,高代谢能(HME)水平饲粮前期和后期的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2.81和13.23 MJ/kg,中代谢能(MME)水平饲粮前期和后期的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2.18和12.60 MJ/kg,低代谢能(HME)水平饲粮前期和后期的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1.55和11.97 MJ/kg。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与饲粮代谢能水平对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1~21日龄时,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HSD组平均日增重的增加幅度和料重比的降低幅度均小于LSD组;22~35日龄时结果正好相反。性别与饲养密度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公鸡平均日采食量的降低幅度大于母鸡。2)HSD极显著降低肉鸡的胸肌率(P<0.01),母鸡的胸肌率和腹脂率显著高于公鸡(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的腿肌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LSD组肉鸡的腿肌率降低,而HSD组基本不变。3)高饲粮代谢能水平极显著降低肉鸡的脚垫损伤评分(P<0.01),公鸡的步态评分和脚垫损伤评分显著高于母鸡(P<0.05),垫料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母鸡(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与饲养密度对肉鸡的脚垫损伤评分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HSD组脚垫损伤评分的降低幅度大于LSD组。以上结果表明,高饲养密度降低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增加料重比;35日龄前,公鸡比母鸡的空间需求更高;提高高蛋白质饲粮的代谢能水平可以缓解HSD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脚垫健康的不利影响。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雒国彬, 孙凯晶, 王馨影, 张广宁, 刘岩, 王利军, 徐宏建,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41-35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高淀粉饲粮时不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对奶牛泌乳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氮平衡的影响。选用10头荷斯坦经产奶牛[平均泌乳天数为(214±38)d,平均乳产量为(26.2±2.4)kg/d,平均体重为(727±65)kg]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5头。试验设计2种不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的试验饲粮,分别为瘤胃降解淀粉水平为62.3%(占总淀粉的百分比)的低瘤胃降解淀粉水平饲粮(L-RDS)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为72.1%(占总淀粉的百分比)的高瘤胃降解淀粉水平饲粮(H-RDS)。采用交叉试验设计,试验分为2期,过渡期7 d,每期试验21 d,其中适应期14 d,采样期7 d。结果显示:1)相比L-RDS组,H-RDS组有机物和淀粉的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有升高趋势(P=0.07),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2)相比L-RDS组,H-RDS组尿素氮及它们占摄入氮比例有降低趋势(P=0.09),摄入氮、乳氮、粪氮、尿氮和沉积氮及它们占摄入氮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尿中总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产量亦无显著变化(P>0.05)。3)饲粮瘤胃降解淀粉水平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乳产量和乳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知,饲喂高淀粉饲粮时不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影响饲粮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对泌乳性能和氮平衡无显著影响。
  • 魏炳栋, 刁其玉, 陈群, 杨华明, 邱玉朗, 王世琴, 李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51-35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研究肉羊(公)营养物质代谢及能量需要参数。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5只出生日期相近、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杜泊×小尾寒羊F1代公羔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羊),分别按自由采食(AL)、限饲70%(IR70)和限饲40%(IR40)3个饲喂水平投喂饲粮。分别在体重达到22和35 kg时进行试验,每期试验包括消化代谢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5 d)和呼吸代谢试验(适应呼吸代谢室24 h,连续测定5 d)。结果表明:1)随饲喂水平降低,肉羊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IR40组末重极显著低于AL组(P<0.01)。2)随饲喂水平降低,肉羊干物质和氮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但是这2者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3)随饲喂水平降低,肉羊甲烷产生量、甲烷能及产热量均降低,IR40组均极显著低于AL组(P<0.01)。4)肉羊绝食60 h,呼吸熵为0.71,第1期和第2期甲烷产生量分别为0.86和1.18 L/d,绝食产热量分别为0.211和0.260 MJ/kg W0.75,维持净能分别为0.252和0.312 MJ/kg W0.75。综合得出,随饲喂水平降低,肉羊的生产性能、营养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甲烷产生量、甲烷能及产热量均降低,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变化。绝食状态下,甲烷产生量为0.86~1.18 L/d,绝食产热量为0.211~0.260 MJ/kg W0.75,维持净能为0.252~0.312 MJ/kg W0.75
  • 张毕阳, 赵桂琴, 焦婷, 柴继宽, 苟智强, 许兴泽, 闫车太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63-35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明确燕麦干草与全株玉米青贮按不同比例组合对绵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9头体重为(70.24±2.03)kg、体况相似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杂种(美利奴×蒙古羊♀)公羊作为试验动物,按过渡期称重结果分成3组,每组3只。按燕麦干草和全株玉米青贮占粗饲料比例(干物质基础)将饲粮分为A1(100%全株玉米青贮)、A2(50%全株玉米青贮+50%燕麦干草)和A3(100%燕麦干草)3种,3种饲粮精粗比均为35:65。采用3×3拉丁方设计,进行3期试验,每期22 d(预试期15 d,正试期7 d),正试期最后3 d采样。结果显示:1)与100%全株玉米青贮相比,以50%全株玉米青贮+50%燕麦干草或100%燕麦干草为粗饲料对绵羊瘤胃液pH和总氮浓度平均值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氨态氮(NH3-N)、尿素氮和血浆尿素氮浓度平均值(P<0.05),同时以50%全株玉米青贮+50%燕麦干草为粗饲料还显著提高了瘤胃液蛋白氮浓度平均值(P<0.05)。此外,A2组的瘤胃液pH和总氮浓度平均值稍高于A3组,瘤胃液蛋白氮浓度平均值较A3组增加了8.97%,瘤胃液和血浆尿素氮浓度平均值稍低于A3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瘤胃液NH3-N浓度平均值则显著低于A3组(P<0.05)。2)粗饲料中燕麦干草的加入并未显著改变绵羊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摩尔比平均值(P>0.05),升高了瘤胃液乙酸、丁酸摩尔比以及乙酸/丙酸平均值,且A3组与A1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在精料相同、精粗比为35:65的条件下,用50%全贮玉米青贮和50%燕麦干草混合作为粗饲料可以改善绵羊的瘤胃内环境而适宜瘤胃微生物生长,提高瘤胃微生物活性及其对氨(NH3)的利用率,有助于微生物蛋白的合成,升高瘤胃乙酸的摩尔比及乙酸/丙酸。
  • 温俊, 敖长金, 杜红喜, 来光明, 曹琪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74-35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前期饲粮阴阳离子差(DCAD)对产后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及犊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取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2~4胎次、体重相近、预产期相近的围产前期(产前28天)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分为4组,每组5头。4组分别在围产前期饲喂DCAD为+262.31、+130.26、+78.51、+6.67 mmol/kg(干物质基础)的饲粮,阴离子盐的添加量分别为0、15.0、21.9、29.1 g/kg。试验期4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降低奶牛产前饲粮DCAD能显著提高其血清钙含量(P<0.05);显著降低尿液pH(P<0.05);显著提高产后血清维生素D含量(P<0.05);显著提高犊牛血清抗氧化能力(P<0.05);但对奶牛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β-羟丁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添加阴离子盐降低产前奶牛饲粮的DCAD可以促进其血清钙稳态,诱发机体轻度代谢性碱中毒从而减少产褥热的发病率,并提高犊牛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15.0 g/kg(干物质基础)为阴离子盐最佳添加量。
  • 张帆, 崔凯, 毕研亮,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83-3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母羊饲粮精料比例对羔羊生长性能、消化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66只妊娠90 d、平均体重为(44.45±2.20)kg的初产湖羊,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各组母羊妊娠期饲粮精料比例分别为50%、40%和30%,分娩后母羊饲喂相同的全混合日粮(TMR)。羔羊10日龄,每只母羊取1只羔羊断母乳,饲喂代乳粉;15日龄补饲开食料;20日龄补饲苜蓿干草,自由采食至60日龄。每10 d测定1次羔羊体重,51~60日龄进行羔羊消化代谢试验,20和60日龄采集羔羊血液测定血清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妊娠后期母羊饲粮精料比例对羔羊1、10、20、30、40、50、60日龄体重,20、60日龄体尺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母羊饲粮精料比例降低,20日龄羔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60日龄50%组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或P<0.01);30%组20和60日龄羔羊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血清中MDA的含量在20日龄时随母羊饲粮精料比例的降低而极显著降低(P<0.01),60日龄时50%组显著高于30%组(P<0.05)。结果提示,妊娠后期母羊饲粮的精料比例对产后早期断奶羔羊的体重、体尺、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但随母羊饲粮精料比例的降低,羔羊血清的抗氧化能力提高。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江昌盛, 周彤, 张倩, 靳二辉, 车传燕, 任曼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92-35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香菇多糖对大肠杆菌攻毒大鼠空肠形态结构、上皮细胞数量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个组(A、B、C、D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A、B组饮用蒸馏水,C、D组饮用蒸馏水中添加20 μg/mL的香菇多糖;试验第15天B、D组灌服2 mL浓度为1×1010 CFU/mL大肠杆菌K88,A、C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试验第18天心脏采血处死,取空肠固定和冻存,制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高碘酸雪夫氏(PAS)染色,测定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宽度、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数量和上皮杯状细胞(GC)数量,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并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法测定空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各组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C组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A、B组(P<0.01),显著低于D组(P<0.05)。C组V/C极显著高于A、B、D组(P<0.01)。C组IEL数量极显著低于B、D组(P<0.01),显著低于A组(P<0.05)。C组上皮GC数量极显著高于A、D组(P<0.01),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D组Occlud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B和C组,B组Occludin表达水平高于A组。综上,大鼠饮用水中添加香菇多糖可改善大鼠空肠形态结构,并提高其抵抗大肠杆菌感染能力,促进Occludin的表达。
  • 徐绮嫔, 黄逸馨, 罗正中, 沈留红, 姚学萍, 余树民, 曹随忠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598-36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硒是否影响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中发挥的抗炎作用。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别经10 μg/mL DHA、10 μg/mL DHA+0.05 μmol/L亚硒酸钠、1 μg/mL LPS、10 μg/mL DHA+1 μg/mL LPS、10 μg/mL DHA+1 μg/mL LPS+0.05 μmol/L亚硒酸钠诱导24 h,同时设置无添加的正常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和IL-10含量。结果显示,添加亚硒酸钠(0.05 μmol/L)不仅显著或极显著增强了DHA(10 μg/mL)对LPS(1 μg/mL)诱导RAW264.7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 mRNA表达(P<0.05)和IL-1β生成(P<0.01)的抑制作用,还极显著增强了DHA(10 μg/mL)对LPS(1 μg/mL)诱导RAW264.7细胞中抗炎细胞因子IL-10 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P<0.01)。由此提示,硒可增强DHA在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抗炎作用。
  • 甄井龙, 初晓丽, 张涛, 丛莎, 迟晓星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04-3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雌性大鼠体内促性腺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选取40只SD雌性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NC)组、GEN低(L)、中(M)、高剂量(H)组及阳性对照(PC)组,每组8只,NC组灌胃花生油(其他组灌胃试剂以此为溶剂);L、M、H组分别灌胃15、30、60 mg/(kg BW·d)GEN,PC组灌胃己烯雌酚0.5 mg/(kg BW·d)。试验期30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卵巢IGF-1、IGFB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NC组比较,试验组血清中FSH、LH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作用效果与PC组一致;试验组血清IGF-1含量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PC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血清IGFBP-1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PC组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卵巢组织中IGF-1、IGFBP-1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其中M、H组显著升高(P<0.05),与PC组变化一致。由此可见,GEN能够提高雌性大鼠血清FSH、LH含量、降低血清IGF-1含量、提高血清IGFBP-1含量,同时提高卵巢中IGFBP-1、IGF-1 mRNA的表达水平,这些指标协同作用于卵巢,能够促进卵泡的成熟,调节卵巢功能。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侯颖, 王维宇, 牛明福, 马丽苹, 秦翠丽, 宫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11-3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RS固体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泡菜汁中分离到1株优势乳酸菌,将其命名为菌株R1,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和糖发酵试验将其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R1具有很强的产酸能力,24 h内可使MRS液体培养基pH从6.14降为3.59。菌株R1的发酵上清液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鸡肠炎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体外益生试验表明,菌株R1能耐受0.3%的胆盐、pH 3.0的酸度以及60℃、30 min的热处理,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菌株R1对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较敏感,对诺氟沙星、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 封飞飞, 方伟, 王淑楠, 詹康, 魏臻武, 赵国琦, 朱新宇, 霍永久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20-36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茶树油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64头初重为(68.13±0.46)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200和300 mg/kg茶树油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56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200和300 mg/kg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100和200 mg/kg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200和300 mg/kg组肝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300 mg/kg组肾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200 mg/kg组背最长肌红度值、pH24 h显著增加(P<0.05),100和200 mg/kg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肌内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茶树油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和肉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茶树油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肉质的改善效果较好。
  • 马宁宁, 裴宗飞, 朱丽君, 董雯雯, 周建波, 胡莉萍, 魏凯, 黄河, 朱瑞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27-36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乳杆菌作为微生态饲料添加剂饲喂后易受消化道胃酸、胆汁酸和消化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泰山松花粉多糖(TPPPS)作为一种水溶性植物多糖也易受到胃酸和酶的破坏。为了保护植物乳杆菌和TPPPS的生物活性,并探索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和TPPPS为芯材制备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对包埋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性能检测。选取体重20 g左右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4组小鼠每天分别口服饲喂1 mL的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0.5% TPPPS、微胶囊、磷酸盐缓冲液(PBS)。饲养试验42 d。每隔1周各组随机取3只小鼠称重记录,剖检后无菌采集肠道组织,测定小肠绒毛和隐窝发育差异及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定植情况。结果显示:1)微胶囊包埋率达81.6%,粒径为84.3 μm。在模拟胃液中处理120 min植物乳杆菌存活率为62.36%,37℃条件下存储120 d存活率达45.9%。2)与PBS组相比,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0.5% TPPPS、微胶囊均能不同程度促进小鼠体重增加,提高小肠中乳酸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改善小肠绒毛和隐窝发育,微胶囊效果最优。结果提示,植物乳杆菌协同TPPPS使用的益生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的植物乳杆菌,二者制备的微胶囊能够进一步提高其益生效果。
  • 饲料资源开发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 杨改青, 王林枫, 朱河水, 贾少丹, 杜营辉, 曹玉良, 赵志伟, 郭文娟, 胡昌, 李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35-36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杜仲叶对绵羊脂肪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择70~80日龄、体重25~30 kg的绵羊(湖羊)30只,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TL组,饲粮中不含杜仲叶)、低水平杜仲叶组(EUL1组,饲粮含10%杜仲叶)和高水平杜仲叶组(EUL2组,饲粮含20%杜仲叶),每组10只。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采集血液,测定血浆脂质代谢分析指标;采集背最长肌,测定营养物质含量;采集肝脏组织,测定脂肪代谢相关酶和核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表明:1)各组干物质采食量EUL1组>EUL2组>CTL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与CTL组相比,EUL2组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升高(P<0.05),EUL1和EUL2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0.05 ≤ P<0.10)、总胆固醇(TC)(P<0.05)含量降低。3)与CTL组相比,EUL1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EUL2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EUL1组肌肉剪切力显著减小(P<0.05)。4)与CTL组相比,EUL1组和EUL2组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略有降低(P>0.05),肌肉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EUL2组肌肉MUFA、PUFA含量及UFA/SFA显著升高(P<0.05)。5)与CTL组相比,杜仲叶能够显著下调肝脏脂肪合成相关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和核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肝脏脂肪酸分解相关酶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脂蛋白酯酶(LPL)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CTL组相比,EUL2组肝脏SCD1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杜仲叶通过调节脂肪合成和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影响绵羊脂肪的代谢和肌肉脂肪酸的组成。
  • 周根来, 杨晓志, 殷洁鑫, 周明夏, 左伟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48-36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豌豆蛋白粉对1~4周龄高邮鸭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消化器官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60只1日龄高邮鸭,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鸭。对照组(C0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C1、C2、C3组)分别饲喂以3%、6%、9%的豌豆蛋白粉替代基础饲粮中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C1、C2、C3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1组的料重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C3组的料重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C1、C2、C3组的粗蛋白质(CP)和总磷(TP)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C2组的粗纤维(CF)、粗脂肪(EE)和钙(Ca)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C1、C3组的CF、EE和Ca表观消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豌豆蛋白粉对腺胃、胰腺和十二指肠的相对重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C1组的肌胃相对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组的空肠和回肠相对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组的十二指肠密度、空肠密度和回肠相对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豌豆蛋白粉对血清白蛋白(ALB)、葡萄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C3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C3组的血清尿素氮(U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1、C2、C3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1、C3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饲粮中使用豌豆蛋白粉替代豆粕会降低1~4周龄高邮鸭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但6%豌豆蛋白粉替代豆粕对养分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料重比低于对照组,而且有助于小肠器官发育指数提高,影响体内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变化。建议6%豌豆蛋白粉作为高邮鸭饲粮的推荐使用量。
  • 吴飞, 陈家顺, 刘锋, 李裕元, 吴金水, 肖润林, 印遇龙, 姚康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57-36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绿狐尾藻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40头初始体重为(55.20±2.18)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和Ⅳ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10%和15%绿狐尾藻,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Ⅱ和Ⅲ组肥育猪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Ⅳ组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增加(P<0.05)。2)各组肥育猪的血清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Ⅲ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Ⅳ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3)各组肥育猪的胴体率、瘦肉率、屠宰率、胴体斜长、肉色、剪切力和大理石纹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Ⅲ和Ⅳ组的平均背膘厚和Ⅳ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降低(P<0.05),Ⅲ组的滴水损失有降低趋势(P>0.05),Ⅱ和Ⅲ组的pH45 min、pH24 h有增加趋势(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绿狐尾藻对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可改善血清生化指标,降低平均背膘厚,减缓肌肉pH下降速度,降低滴水损失,改善猪肉品质。
  • 吕小康, 王杰, 王世琴, 崔凯, 刁其玉, 张乃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66-36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木薯渣对羔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4月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断奶湖羊羔羊96只,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分别在饲粮中添加0(对照)、5%、10%、20%的木薯渣,配制成等能等氮的4种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不同比例木薯渣对羔羊的终末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随着木薯渣添加比例的升高,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呈一次线性升高和降低(P<0.05)。2)随木薯渣添加比例的升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先降低再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07),对照组最高;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01),1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一次线性降低(P=0.010)。4)随着饲粮中木薯渣添加比例的提高,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均呈一次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血清白球比(A/G)、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甘油三酯(TG)和球蛋白(Glb)含量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血清尿酸(UA)和肌酐(Crea)含量呈一次线性变化(P<0.05);各组之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葡萄糖(GLU)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5)饲粮木薯渣添加比例对生长羔羊瘤胃液的pH,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得出,饲粮中添加木薯渣提高了羔羊生长性能,但高添加比例的木薯渣会对羔羊抗氧化能力和肾脏造成损害,建议木薯渣添加比例低于20%为宜。
  • 辛晓斌, 赵俊星, 金亚倩, 刘文忠, 任有蛇, 张春香, 张文佳, 项斌伟,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76-36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沙棘果渣对育肥羔羊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酸组分的影响。选取24只3月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公羔[(25±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羊。各组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10%、20%和30%沙棘果渣的试验饲粮。试验期50 d。结果表明:1)10%和20%水平组羔羊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水平组(P<0.05),10%水平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0%水平组羔羊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水平组羔羊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30%水平组羔羊的肝脏、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网胃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0%、20%和30%水平组羔羊的大肠和小肠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30%水平组羔羊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20%和30%水平组羔羊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20%和30%水平组羔羊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水平组羔羊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肌酐(CRE)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10%、20%和30%水平组羔羊的背最长肌中亚油酸、反油酸、花生四烯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总不饱和脂肪酸(∑UFA)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酸、总饱和脂肪酸(∑SFA)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育肥羔羊饲粮中添加沙棘果渣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生长性能的提高,适宜添加水平为10%~20%。
  • 王曼曼, 闫晓荣, 杨乃苏, 陈阳, 朱慈根, 潘雨来, 吴信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87-36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桑叶粉对新西兰白兔免疫与抗氧化功能及肌肉风味的影响。选用120只35日龄断奶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4组试验兔分别饲喂桑叶粉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15%(试验Ⅰ组)、20%(试验Ⅱ组)、25%(试验Ⅲ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5 d。结果显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桑叶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呈上升趋势,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I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Ⅲ组(P<0.01)。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在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桑叶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现上升趋势,且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背最长肌中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腿肌中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背最长肌和腿肌中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桑叶粉在改善新西兰白兔免疫与抗氧化功能及肌肉风味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并且以15%~20%添加水平效果较佳。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王相生, 孙亚宁, 阮崇美, 张全伟, 张勇, 胡骁飞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696-37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玉米赤霉烯酮(ZEN)对母猪繁殖性能和胎盘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选择胎次相近、体重200 kg、妊娠第30天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 mg/kg的ZEN。试验期74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ZEN显著提高了妊娠期母猪死胎数和弱仔猪数(P<0.05),显著降低了母猪总产仔数(P<0.05);2)饲粮中添加ZEN显著提高了妊娠期母猪血清孕酮含量(P<0.05);3)饲粮中添加ZEN显著提高了妊娠期母猪胎盘中Toll样受体-2(TLR-2)和孕酮受体(PGR)基因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母猪妊娠期饲粮中添加1.5 mg/kg ZEN可显著降低母猪总产仔数,并显著提高死胎数和弱仔猪数。饲粮中低水平的ZEN对母猪繁殖性能仍产生不利影响。
  • 饲料检测 Feed Detection
  • 宋青龙, 李成洪, 傅巍, 唐红梅, 杨春柳, 谯仕彦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03-37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结合胶体金定量读数仪研制出一种快速定量检测谷物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胶体金快速定量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以胶体金标记高特异性单抗,与偶联抗原进行正交试验,确定适宜条件,同时通过与对照线和试验线的颜色对比,应用胶体金定量读数仪,对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快速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稳定性好,且可得出具体数据,避免了人肉眼观察的差异;与常见霉菌毒素无交叉反应,样品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由此可见,本试验研制的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快速定量检测试剂盒可用于谷物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快速定量检测。
  • 李守学, 陈玉艳, 贾铮, 肖志明, 王燕妮, 刘成新, 樊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10-37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NIDRS)快速定量分析饲料添加剂L-赖氨酸硫酸盐中L-赖氨酸含量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L-赖氨酸硫酸盐添加剂76个,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样品中的L-赖氨酸含量进行化学赋值;用光栅型近红外光谱仪扫描L-赖氨酸硫酸盐样品,获取了不同物理状态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依据L-赖氨酸含量将样品分为定标集和验证集,运用适当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算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L-赖氨酸硫酸盐的近红外定标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全波长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烘干、60目粉碎后的样品结合CARS算法建立的定标模型最优,定标集校正决定系数(RC2)为0.954,校正集标准偏差(SEC)为0.510,交互验证标准偏差(SECV)为0.659;验证集预测决定系数(RP2)为0.952,预测标准偏差(SEP)为0.554,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3.83。由此可见,NIDRS定量分析L-赖氨酸硫酸盐具有一定可行性,对于丰富我国氨基酸盐及其他氨基酸制品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尹福泉, 吴勇亮, 刘明珠, 谭淑雯, 杨映, 于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18-37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玉屏风多糖对草鱼肠黏膜形态结构及主要免疫与吸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择750尾平均体重为(74.50±2.50)g的健康草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Ⅰ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Ⅱ~Ⅴ组)投喂在基础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0.8、1.2、1.6、2.0 g/kg玉屏风多糖的试验饲料。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14天时,Ⅴ组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而绒腺比则显著提高(P<0.05)。2)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7天时,Ⅲ和Ⅳ组头肾中白介素-2(IL-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干扰素γ(IFN-γ)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Ⅲ、Ⅳ和Ⅴ组肠道中钠葡萄糖转运蛋白1(SGL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14天时,Ⅳ和Ⅴ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LT-1和GLUT-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21天时,Ⅳ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Ⅱ、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LT-1和GLU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5)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28天时,Ⅳ和Ⅴ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Ⅱ、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LT-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综上所述,在草鱼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玉屏风多糖能够改善肠黏膜形态结构,促进肠道中SGLT-1和GLUT-2基因的表达,调控头肾中IL-2和IFN-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肠道吸收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节约饲养成本出发,草鱼饲料中玉屏风多糖最适添加量为1.6 g/kg。
  • 陈军, 邹鹏, 王煜恒, 王会聪, 骆桂兰, 汤传全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26-37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08±0.01)g的大鲵稚体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5组大鲵稚体投喂5种不同的饵料,分别为鱼块、黄粉虫、水蚯蚓、卤虫和米虾,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显示: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的存活率以及全鱼水分、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米虾组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各组最高,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卤虫组(P<0.05);黄粉虫组和水蚯蚓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干物质效率表现为鱼块组和水蚯蚓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米虾组显著高于卤虫组和黄粉虫组(P<0.05),卤虫组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各组间大鲵稚体蛋白质效率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水蚯蚓组 > 米虾组 > 鱼块组 > 卤虫组 > 黄粉虫组;鱼块组脂肪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卤虫组和米虾组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黄粉虫组(P<0.05),水蚯蚓组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米虾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为各组最高,显著高于黄粉虫组和卤虫组(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黄粉虫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大鲵稚体全鱼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蚯蚓组、卤虫组和米虾组的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高于鱼块组和黄粉虫组(P<0.05)。鱼块组和米虾组大鲵稚体胃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黄粉虫组和卤虫组(P<0.05);黄粉虫组胃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胃肠道淀粉酶活性仅卤虫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米虾是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鱼块次之,水蚯蚓和黄粉虫最后选用。
  • 李玉, 陶焕青, 张玉蝶, 徐怡钟, 郝宁, 邹苏萍, 冯士彬, 王希春, 周裔彬, 王一君, 张梁, 吴金节, 宛晓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37-37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绿茶粉及绿茶多酚对犬的抗氧化作用。选用5月龄杂交幼犬15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绿茶粉组饲喂基础饲粮+1.0%的绿茶粉,绿茶多酚组饲喂基础饲粮+0.25%的绿茶多酚。试验期为84 d。结果表明:与试验开始时相比,试验结束时对照组犬体重增长了162%,绿茶粉组犬体重增长了101%,绿茶多酚组犬体重增长了132%,且绿茶粉组和绿茶多酚组试验结束时犬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1%和30%。试验第84天,绿茶粉组及绿茶多酚组犬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脏抗氧化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GCLM)、血红素氧合酶1(HO-1)、过氧化氢酶(CAT)]和Ⅱ相解毒酶基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STM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犬饲粮中添加1.0%的绿茶粉或0.25%的绿茶多酚均具有保护肝脏、抗氧化、促进Ⅱ相解毒酶基因表达及控制体重的作用。
  • 胡宗福, 常杰, 萨仁呼, 王思珍, 牛化欣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50-3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分析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期间和暴露空气后的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其微生物群落组成动态变化。试验分别在3个发酵时期取样,即青贮第5天(F5组)、青贮第40天(F40组)和青贮40 d开袋暴露空气后第3天(A3组),每次取3袋作为3个重复。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测定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期间和暴露空气后微生物的16S rDNA V3~V4区序列,比较3个发酵时期样品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信息,通过Alpha多样性和主成分分析,考察和比较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期间和暴露空气后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全株玉米经过40 d的青贮发酵,可使pH及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下降(P<0.05),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具有良好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且发酵40 d后短时间开袋暴露空气对其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无显著影响(P>0.05)。3组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共获得122 371条高质量有效序列,聚类为239个操作分类单元,经分类学鉴定分属16个门,163个属。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始终占优势地位,其丰度在F5、F40和A3组中分别为57.57%、74.65%、78.82%,呈增长趋势。发酵前期(F5组)、发酵后期(F40组)和开袋期(A3组)优势菌属均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其丰度分别为49.78%、64.46%和45.34%,但在开袋期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的比例上升明显,至28.46%。综上,全株玉米青贮自然发酵升高了产乳酸乳杆菌属的丰度,有利于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品质,但开袋暴露空气3 d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而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全面了解全株玉米青贮期间和暴露空气后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丰度上的变化。
  • 田志梅, 马现永, 王丽, 熊云霞, 邱月琴, 杨雪芬, 高开国, 温晓鹿, 胡友军,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61-37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猪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18头三元(杜×长×大)杂交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高粗蛋白质(HCP)组]采用符合NRC(2012)推荐营养需要的饲粮,试验组是根据NRC(2012)标准,在添加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y)4种必需氨基酸基础上,将饲粮蛋白质水平分别降低3%[中粗蛋白质(MCP)组]和6%[低粗蛋白质(LCP)组]。试验期125 d。结果表明:1)在肝脏中,与HCP组相比,LCP组显著降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苹果酸酶1(ME1)及锚蛋白1(ANK1)的基因表达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基因表达量(P<0.05);而MCP组与HCP组相比,脂肪酸合成、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CP组相比,MCP及LCP组均显著降低脂肪酸氧化分解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PT)的基因表达量(P<0.05)。2)在背最长肌(LDM)中,MCP组中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FAS、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ACCFABP在LCP组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CPT基因表达量及LDM的肌内脂肪(IMF)含量在LCP及MCP组显著低于HCP组(P<0.05)。3)肝脏和LDM中,各组甘油三酯脂酶(ATGL)及二烯酰辅酶A还原酶(DECR)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NRC(2012)基础上,适当的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3%)可促进LDM中脂肪酸合成、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但对肝脏中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影响;适当的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3%)可降低LDM及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但并不增加LDM肌内脂肪含量。
  • 李洁蕾, 郝月, 顾宪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73-37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胍基乙酸对保育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糖代谢关键酶的影响。选取体重为(19.03±1.30)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64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胍基乙酸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0 mg/kg胍基乙酸。预试期7 d,正试期14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胍基乙酸组保育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组间的末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2)胍基乙酸组保育猪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抑制率、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胍基乙酸组保育猪的血浆果糖-6-磷酸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苹果酸脱氢酶(MD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Q还原酶(NADH-CoQ)和肌酸激酶(CK)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己糖激酶(HK)活性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0.05 ≤ P < 0.10),血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ATPase)活性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0.05 ≤ P < 0.10)。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可改善保育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并可通过提高糖代谢关键酶(PFK、PK、IDH、MDH)及线粒体呼吸链相关酶(NADH-CoQ、ATPase)活性促进体内的分解代谢,提高机体ATP水平,进而可能促进储能组织(肌肉和脂肪)的合成。
  • 胡贵丽, 叶小飞, 王玉诗, 范志勇, 张石蕊, 贺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81-37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定黄羽肉鸡不同来源高粱的表观代谢能(AME),并比较其养分消化率的差异。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选择56日龄健康黄羽肉鸡公鸡24羽,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羽。用美国高粱、湖南高粱和内蒙古高粱分别替代基础饲粮中20%玉米作为试验饲粮,采用套算法计算美国高粱、湖南高粱和内蒙古高粱的AME,并比较其养分消化率的差异。试验期7 d,分为预试期(第1~4天)和正试期(第5~7天)2个阶段。结果表明:1)内蒙古高粱的AME最高,比美国高粱和湖南高粱分别高12.17%和15.81%(P<0.01)。2)内蒙古高粱的粗纤维(CF)表观消化率最高,分别比美国高粱和湖南高粱高23.81%和27.87%(P<0.01);美国高粱次之,比湖南高粱高3.28%(P<0.01)。内蒙古高粱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湖南高粱0.50%(P<0.01)。不同来源高粱的粗蛋白质(CF)、干物质(DM)、粗灰分(Ash)和无氮侵出物(NFE)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通过套算法测定了美国高粱、湖南高粱和内蒙古高粱的AME分别为13.39、12.97和15.02 MJ/kg。不同来源高粱除AME、EE和CF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外,其余各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
  • 贾丽楠, 崔嘉, 陈宝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87-3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模拟肉仔鸡饲料制粒条件及其消化道环境,研究丁酸梭菌在饲料制粒过程中及在肉仔鸡消化道内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试验分别对丁酸梭菌的温度、压力、人工胃液及肠道消化酶耐受性进行评价。高温耐受性试验:将含丁酸梭菌试验饲粮在85℃的条件下分别处理2.5、5.0、7.5 min,对照组不作处理。高压耐受性试验:将含丁酸梭菌试验饲粮分别在0.20、0.30、0.40 MPa压力下处理5 min,对照组不作处理。人工胃液耐受性试验:将含丁酸梭菌试验饲粮在pH分别为2.00、3.00、4.00的人工胃液中处理48 min,对照组以pH为7.0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替代人工胃液。肠道消化酶耐受性试验:将含丁酸梭菌试验饲粮用pH为3.00的人工胃液处理48 min后,再在肠道消化酶混合液中处理198 min,对照组以pH为7.00的PBS替代肠道消化酶。每组均设3个重复。试验结束后平板计数法检测试验饲粮的丁酸梭菌活菌数,计算存活率。结果表明:85℃高温处理2.5、5.0、7.5 min后丁酸梭菌的存活率分别为70.43%、52.69%、46.35%;0.20、0.30、0.40 MPa压力下处理5 min后丁酸梭菌的存活率分别为64.38%、87.14%、101.74%;pH为2.00、3.00、4.00的人工胃液处理48 min后丁酸梭菌的存活率分别为113.27%、123.07%、78.52%;经肠道消化酶混合液处理198 min后丁酸梭菌的存活率为47.71%。结果提示,丁酸梭菌能够耐受肉仔鸡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环境,对人工胃液有较好的耐受性,但对肠道消化酶的耐受性较低。
  • 张雪君,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岳斌, 张洋洋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92-37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锰水平对1~4周龄五龙鹅血清脂类代谢、抗氧化指标及器官组织中锰沉积量的影响,以确定鹅饲粮中锰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用1日龄体重相近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公母各占1/2)。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锰含量为20 mg/kg),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Ⅱ组)、60(Ⅲ组)、90(Ⅳ组)、120(Ⅴ组)和150 mg/kg锰的试验饲粮(Ⅵ组)。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Ⅳ、Ⅴ、Ⅵ组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2)Ⅳ、Ⅴ、Ⅵ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Ⅴ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极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1),Ⅳ、Ⅵ组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5)。3)Ⅳ、Ⅴ、Ⅵ组血清、心脏、肝脏和胰脏中锰沉积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Ⅲ组血清、心脏和肝脏中锰沉积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锰能提高五龙鹅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器官组织中锰沉积量。建议鹅饲粮中锰适宜添加水平为90~120 mg/kg。
  • 唐志文, 蒋林树, 杨亮, 王坤,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799-38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法研究脂多糖(LPS)对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4头健康、体况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用于瘤胃液的采集。试验分为对照组(不添加LPS)和试验组(添加LPS 100 000 EU/mL),分别在发酵2、4、8、12、24 h后取样,测定发酵液pH及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浓度。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与试验组发酵液pH逐渐下降,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浓度及乙酸、丙酸、丁酸含量逐渐增加,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8、24 h试验组发酵液pH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0.05 ≤ P < 0.10),4、8、24 h试验组氨态氮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0.05 ≤ P < 0.10)。结果显示,在体外发酵条件下,添加LPS具有降低发酵液pH以及氨态氮浓度的趋势,但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 范小红, 杨得玉, 郝力壮, 刘书杰, 柴沙驼, 牛建章, 王迅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807-38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明青海省主要牦牛饲养区海晏县牦牛的营养状况,为制定添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09-2016-08跟踪测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牧户草场天然牧草产量以及牦牛干物质采食量、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分析平均日增重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牧草可食草产量7月份高于其他月份;春季牦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1月份、2月份、3月份、10月份、11月份、12月份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逐渐上升,6月份、7月份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血清葡萄糖(GLU)的含量7月份显著高于除6月份、10月份外的其他月份(P<0.05);2月份、3月份血清尿素氮(UN)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低于其他月份;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平均日增重与血清U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综合得出,青海省海晏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饲草供给不足,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平均日增重逐渐上升,因此,建议轮牧的放牧形式下,10月份至次年3月份,采用天然草场配合补饲饲料的饲养方式。
  • 连雪原, 陈乃松, 王孟乐, 闫春为, 丁桂涛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819-38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定大口黑鲈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求量,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量(0、1 000、2 000、3 000和4 000 IU/kg)的维生素A醋酸酯,配制5种不同维生素A含量(实测维生素A含量分别为415、1 406、2 755、3 501和4 646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8.47%;总能18.15 MJ/kg)。用上述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2.75±0.12)g的大口黑鲈49 d,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从415 IU/kg升高到2 755 IU/kg,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随饲料维生素A水平的进一步增高,上述指标则呈平稳的趋势。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从415 IU/kg升高到3 501 IU/kg,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头肾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血清补体活性及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饲料维生素A水平的进一步增高,上述指标变化幅度较小。饲料中不同维生素A水平对鱼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不显著(P>0.05)。分别以增重率和肝脏维生素A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求得,大口黑鲈对饲料中维生素A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 600和3 550 IU/kg;而以非特异性免疫为评价指标,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的最适需求量与以肝脏维生素A含量为评价指标所得出的需求量相近。本研究得出,大口黑鲈对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的最适需求量为2 600~3 550 IU/kg。
  • 刘磊, 田亚男, 倪学勤, 曾东, 潘康成, 王鹤松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0): 3831-38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1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氮源及其对胃肠道的耐受性。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以梭菌增菌培养基为基础,对丁酸梭菌CBM01的碳、氮源进行优化,同时对其胃肠道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2)丁酸梭菌CBM01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作用3 h后,存活率分别为90.33%和92.09%;3)丁酸梭菌CBM01可耐受的最高胆盐浓度为0.40%。由此可见,丁酸梭菌CBM01对胃肠道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一株开发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的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