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萨茹丽, 杨斌, 敖长金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21-2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持续推进的大形势下,如何减少和控制动物机体的氧化应激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安全高效、残留及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其作为畜禽抗氧化应激剂在减少畜禽疾病、提高生产性能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本文通过对天然植物提取物中抗氧化应激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途径进行归纳与总结,旨在为天然抗氧化应激活性成分以及畜禽抗氧化应激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 张华, 童津津, 孙铭维, 杨德莲, 张婕, 熊本海,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27-20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提取物不但具有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模式、提高氮存留率、减少甲烷排放等功能,而且因其低毒副作用及其所具有的天然性、营养性和生物活性等特性,已成为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及产品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 毛晨羽, 史彬林, 徐元庆, 王哲奇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36-20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光照是畜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调节体内的多种生理机能。本文主要就光照对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与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以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刘志友, 闫素梅, 郭晓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42-20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因含有氨基和羟基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基团,在动物饲粮中添加后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的功效。本文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及其对动物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并从其与脂质的结合作用、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质代谢相关酶及其基因表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脂肪合成转录因子调节作用的角度综述了其可能的调控机制,为深入探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动物脂质代谢的影响机制及科学调控脂质代谢提供理论依据。
  • 郝中禹, 杨加明, 肖克权, 杨泰, 李雪, 高凤仙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50-20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牛磺酸(Tau)是一种存在于动物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及抗细胞凋亡等作用。作为饲料添加剂,牛磺酸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具有提高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降低应激损伤等作用。本文阐述了牛磺酸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并综述了近年来牛磺酸在猪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牛磺酸在猪生产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参考。
  • 汤善龙, 解竞静, 伊宝, 吴维达,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57-20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舍内氨气暴露是影响畜禽生长和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氨气暴露不但危害畜禽生长性能,还对畜禽肉品质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氨可以通过核因子κ增强子结合蛋白(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肌肉生长抑素(MSTN)表达,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骨骼肌生长、蛋白质合成;氨气可以调控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体脂分布。本文从舍内氨气产生、氨体内代谢、氨暴露对畜禽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以及氨影响肉品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改善养殖环境因子、提高畜禽肉品质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 杨德莲, 张华, 童津津, 孙铭维, 张婕, 蒋林树,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64-20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为原料,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形成的产品。近年来,植物提取物作为一种天然饲料添加剂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植物提取物在反刍动物营养的研究与生产中应用也很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从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的免疫反应、氧化应激以及胰岛素调节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 李洋, 高民, 胡红莲, 孙燕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70-20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瘤胃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其在瘤胃上皮通过被动扩散、挥发性脂肪酸酸根离子(VFA-)和碳酸氢根(HCO3-)的阴离子交换、硝酸盐敏感性VFA吸收、质子耦合VFA-运输以及电介导途径转运,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同时VFA会刺激瘤胃上皮发生适应性变化,促进瘤胃乳头生长和增加瘤胃上皮VFA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对VFA在瘤胃上皮的吸收转运机制及瘤胃上皮VFA吸收相关基因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瘤胃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 孙铭维, 童津津, 张华, 杨德莲, 张婕, 蒋林树,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79-2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得到一种天然活性产物,具有黏膜黏附力及带有正电荷等特性,可有效促进肠道吸收营养物质和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对肠道和乳腺组织起到保护作用。饲粮中添加壳聚糖能改变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和菌群结构,使瘤胃的甲烷产量下降,并可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此外,壳聚糖还具有无耐药性、安全、无残留等优点,不仅对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有效地提高乳房炎奶牛的抗氧化能力和促进炎症康复,使其在奶牛生产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壳聚糖在奶牛体内的生物学功能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壳聚糖在奶牛生产实践中进一步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仲伟光, 祁宏伟, 闫晓刚, 于维, 魏炳栋, 吴兴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85-20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酵母菌制剂对平衡反刍动物瘤胃生态、促进消化器官发育、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犊牛处于微生态系统建立、瘤胃结构发育以及免疫系统完善的特殊生理阶段,酵母菌有助于改善犊牛生长性能。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主要从酵母菌制剂对犊牛瘤胃发育和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 常美楠, 朱亚如, 赵元, 秦贵信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90-20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类有膳食纤维和双歧因子双重生理学特性的益生元,也是益生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括了功能性低聚糖的分类和组成,重点阐述了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及其缓解机体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发低聚糖益生元预防和治疗机体过敏反应药物提供参考。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夏冰, 孟庆石, 解竞静, 吴维达, 冯潇慧, 唐湘方,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097-2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21日龄断奶对仔猪肠道形态、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组别(哺乳组、断奶组)和日龄(22、24和28日龄)为2个主效应。选取6窝体况相近的健康大白仔猪,每窝选取6头平均体重为(6.1±0.2)kg的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断奶组和哺乳组,每组18头,分别于22、24和28日龄时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肠道形态、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屏障。结果表明:1)28日龄时,断奶组仔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低于哺乳组(P<0.01)。2)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的空肠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回肠绒毛高度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断奶组的空肠、回肠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哺乳组(P<0.01),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哺乳组(P<0.01);哺乳组28日龄时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22和24日龄时(P<0.01),24日龄时的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22日龄时(P<0.01)。3)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的空肠黏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断奶组的空肠、回肠黏膜DAO活性显著低于哺乳组(P<0.05)。4)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空肠黏膜闭锁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空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哺乳组空肠黏膜occludin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0.05);与哺乳组相比,断奶组回肠黏膜ZO-1、occludin和24日龄时空肠黏膜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4日龄时回肠黏膜ZO-1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22日龄时(P<0.05)。5)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空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断奶组24和28日龄时空肠黏膜TNF-α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哺乳组(P<0.05),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哺乳组(P<0.05)。回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P<0.05)。综上所述,哺乳仔猪22~28日龄时肠道发育趋于成熟,而断奶会破坏仔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引起肠道绒毛变短和脱落、肠道通透性增加和炎症反应,降低平均日增重。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郑爱娟, 白洁, 蔡辉益, 陈志敏, 常文环, 邓雪娟, 刘国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09-2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硫酸锌,研究其对京红蛋鸡产蛋高峰期产蛋性能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选择20周龄540只健康产蛋高峰期的京红蛋鸡,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含锌25 mg/kg),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50、75、100和125 mg/kg硫酸锌(以锌计)。预试期2周,正试期24周。结果显示:1)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硫酸锌对整个试验期的产蛋率、平均日耗料量、平均蛋重、料蛋比和死淘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硫酸锌显著提高了胸肌中金属硫蛋白含量(P<0.05),但对心肌中金属硫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二次曲线回归预测,京红蛋鸡饲粮中硫酸锌添加水平为75 mg/kg时,整个产蛋高峰期平均日耗料量最低。结果提示,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硫酸锌对京红蛋鸡产蛋高峰期产蛋性能无显著影响。
  • 霍文颖, 王志祥, 黄艳群, 陈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18-21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能量限饲水平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2日龄科宝(Cobb)肉鸡72只,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组(15%能量限饲组)和试验2组(30%能量限饲组),每组2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试验期20 d。分别于28、42日龄时屠宰取样。结果表明:1)15%和30%能量限饲组肉鸡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能量限饲组显著低于15%能量限饲组(P<0.05);30%能量限饲组22~42日龄时的料重比显著高于15%能量限饲组和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15%和30%能量限饲显著增加28日龄时肉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和42日龄时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显著降低28日龄时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30%能量限饲显著增加28日龄时的血清IgA含量(P<0.05),显著降低28、42日龄时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以及42日龄时的血清甘油三脂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30%能量限饲显著增加28日龄时肉鸡的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30%能量限饲显著增加28日龄时肉鸡的法氏囊指数和42日龄时的脾脏指数(P<0.05)。由此可见,能量限饲降低了肉鸡的生长性能,提高了免疫功能,降低了血脂水平。
  • 段海涛, 李军国, 葛春雨, 李俊, 杨洁, 董颖超, 秦玉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28-2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料加工工艺及维生素添加量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1日龄体重接近的白羽爱拔益加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A组)饲粮采用普通饲料加工工艺,配方中添加正常剂量的复合维生素[前期(1~21日龄)350 mg/kg、后期(22~42日龄)250 mg/kg];试验组饲粮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减少配方中复合维生素添加量(B组:前期280 mg/kg、后期200 mg/kg;C组:前期224 mg/kg、后期160 mg/kg;D组:前期180 mg/kg、后期128 mg/kg)。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试验前期,A组肉仔鸡饲料淀粉糊化度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P<0.05)。试验后期,A组肉仔鸡饲料颗粒耐久性指数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P<0.05)。试验前期、后期和全期(1~42日龄),各组肉仔鸡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肉仔鸡的腿重/屠宰重、胸肉重/屠宰重、心脏重/屠宰重、肝脏重/屠宰重、脾脏重/屠宰重、肌胃重/屠宰重、腺胃重/屠宰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长度及重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肉仔鸡饲粮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颗粒饲料加工质量优于普通饲料加工工艺,且饲料配方中减少维生素添加量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与普通饲料加工工艺无显著差异,即该工艺可节约维生素使用量。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 Ruminant and herbivore nutrition
  • 孙先枝, 安朋朋, 郭美, 孙咏梅, 金婷, 刘光磊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36-2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采用Wood模型拟合长三角地区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中体细胞评分(SCS)的变化曲线。以长三角地区10个大中型牧场中国荷斯坦牛(1~3胎)的104 368条数据为基础,利用Wood模型对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中SCS数据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1)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为标准泌乳曲线,而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中SCS变化则为倒抛物线形。2)Wood模型对产奶量的拟合度最高,各胎次均在0.98以上,其次为乳中SCS,各胎次的拟合度均在0.93以上,而各胎次的乳脂率的拟合度也均在0.92以上。3)1、2胎产奶量高峰出现时间与乳中SCS最低值出现时间相近,而乳脂率最低值出现时间相对较晚。4)1胎高峰产奶量(32.426 3 kg/d)较2、3胎低,而1胎维持高产奶量(4.98)及乳蛋白率的持续力(4.19)较2、3胎强。综合各指标可以得出,Wood模型适用于长三角地区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及乳中SCS变化曲线的拟合。
  • 赵芳, 高超, 王根, 赵国栋, 李晓斌, 马晨,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43-2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喂5-羟色氨酸、瘤胃保护性5-羟色氨酸对绵羊血浆中5-羟色氨酸、褪黑素含量的影响,探究通过5-羟色氨酸调节绵羊机体中褪黑素分泌模式及含量的可能性。试验选取1岁、平均体重为(55.78±3.24)kg的陶赛特母羊18只,按体重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每天每只羊的粉状精料饲喂量为体重的1%,玉米青贮饲喂量为0.6 kg,混合干草自由采食,在此基础上,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羊只分别补喂5-羟色氨酸50 mg/kg BW、瘤胃保护性5-羟色氨酸111 mg/kg BW,进行15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早上、下午饲喂后试验组血浆中5-羟色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在下午饲喂后2个试验组血浆中5-羟色氨酸含量呈波动性上升,但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早上饲喂后1.5 h,各组血浆中色氨酸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在下午饲喂后1.5~6.0 h,各组血浆中色氨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白天时,各组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下午饲喂后1.5~6.0 h,各组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呈波动性上升。在早上饲喂后3.0~9.0 h,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血浆中褪黑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早上饲喂后6.0 h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下午饲喂后1.5~9.0 h,各组血浆中褪黑素含量均呈波动性上升,且在下午饲喂后1.5、3.0、6.0 h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下午饲喂后9.0 h试验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补喂5-羟色氨酸(50 mg/kg BW)或瘤胃保护性5-羟色氨酸(111 mg/kg BW)均可显著提高绵羊血浆中5-羟色氨酸含量,改变白天机体中褪黑素分泌模式及含量,且瘤胃保护性5-羟色氨酸的作用更有效,但对血浆中色氨酸、5-羟色胺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 赵若含, 李莲, 韩兆玉, 杨方晓, 王根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55-2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减少饲粮氮磷水平或使用复合添加剂对泌乳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氮磷排放量的影响,旨在不影响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减少奶牛粪尿中氮磷的排放量。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将36头泌乳荷斯坦奶牛分为3组,每组12头,分别为对照(CR)(原奶牛场配方饲粮)、低氮磷(LPP)组[原奶牛场配方饲粮减少0.70%的氮(粗蛋白质)、0.03%的磷]、复合添加剂(CA)组[原奶牛场配方饲粮+复合添加剂(由活性酵母、酶制剂和有机锌混合组成)]。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测定产奶量、乳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及氮磷排放量。结果表明:各组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乳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LPP组与CR组相比,酸性洗涤纤维、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73.12%、42.94%(P<0.05);与CR组相比,LPP组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降低了9.11%和26.34%(P<0.05),CA组分别降低了16.35%和16.10%(P<0.05);LPP组与CR组之间血液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CA组的血液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磷含量显著高于CR组(P<0.05)。结果提示,在满足正常营养需求的情况下,适当控制奶牛氮磷摄入量和使用复合添加剂均能降低氮磷的排放量。
  • 顾鲲涛, 赵连生, 王留香, 卜登攀, 刘宁, 王建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64-21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40头体况评分(3.63±0.06)、胎次(2.88±0.05)、上一泌乳期产奶量[(36.86±1.06)kg/d]及预产期[(28±1)d]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 g/(头·d)酵母β-葡聚糖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显著提高了产后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及乳蛋白产量(P<0.05),对产后乳中其他乳成分产量和比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显著提高了产后血清葡萄糖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产后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P<0.05),产后血清总蛋白含量有增加趋势(P=0.06),对产前和产后血清中白蛋白、C-反应蛋白、结合珠蛋白和淀粉样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显著提高了产前和产后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有降低产前血清丙二醛含量的趋势(P=0.05),对产前和产后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围产期饲粮中添加10 g/(头·d)酵母β-葡聚糖可提高奶牛的产后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产量,提高产后血清葡萄糖含量及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产后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
  • 解彪, 张乃锋, 崔凯, 王世琴, 吕小康, 张春香,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72-21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早期断奶羔羊饲喂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饲粮对羔羊育肥期生长性能、血清学指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用100只体况良好、体重(6.10±0.10)kg、(18±2)日龄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羔羊。试验配制NDF水平分别为10%(10N组,作为对照组)、15%(15N组)、20%(20N组)、25%(25N组)的4种饲粮。在21~90日龄阶段,各组羔羊饲喂不同NDF水平的饲粮;在91~150日龄,所有羔羊饲喂同一全混合日粮(TMR),饲粮NDF水平为30%。150日龄时,每组挑选与平均体重相近的6只羔羊,测定血清学指标、屠宰性能和组织器官发育指标。结果表明:1)在90日龄时,15N组、20N组和25N组体重均显著高于10N组(P<0.05);在120日龄时,20N组和25N组体重均显著高于10N组(P<0.05);在150日龄时,20N组和25N组体重较10N组有增加的趋势(P=0.079)。90~120日龄阶段,20N组和25N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10N组和15N组(P<0.05),20N组羔羊平均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10N组(P<0.05);然而,在120~150日龄阶段,20N组和25N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10N组和15N组(P<0.05)。在90~150日龄阶段,羔羊平均日增重、平均干物质采食量及料重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20N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0N组(P<0.05),20N组和25N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0N组(P<0.05),25N组血清β-羟丁酸含量显著高于10N组和15N组(P<0.05)。3)20N组和25N组羔羊胴体重较10N组有增加趋势(P=0.061)。4)10N组头占宰前活重的比例显著高于20N组(P<0.05),其余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得出,早期断奶羔羊饲喂NDF水平不低于15%的饲粮能够提高育肥期羔羊的生长性能。
  • 杨宏, 周小玲, 颜琼娴,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82-21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限饲对妊娠中期母羊血液生化指标、内脏脂肪组织(VAT)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妊娠湘东黑山羊16只,妊娠(45±3)d,体重(29.86±3.07)kg,随机分配至对照组(C组,100%妊娠营养需求)和限饲组(R组,60%妊娠营养需求),每组8只,试验期为妊娠45~100 d。妊娠101 d时,检测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瘤胃网膜、肠系膜和肾周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和能量感知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R组与C组相比:1)血液胰高血糖素、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液瘦素、脂联素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2)网膜脂花生四烯酸、棕榈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三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系膜脂豆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肾周脂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三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网膜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催化亚基α2(AMPKα2)基因表达有上调的趋势(0.05≤P≤0.10);系膜脂脂肪酸合成酶(FASN)、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SCD1)、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表达有下调的趋势(0.05≤P≤0.1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有上调的趋势(0.05≤P≤0.10);肾周脂FASNUCP2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非催化亚基β1(AMPKβ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肉碱脂酰转移酶1A(CPT1A)基因表达有上调的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妊娠中期限饲导致母羊血液中脂肪代谢调控因子(瘦素和脂联素)含量下降,脂肪代谢产物(游离脂肪酸)含量上升,导致VAT的脂肪酸组成(PUFA含量下降),并经下调脂肪合成基因(FASNSCD1)、上调脂肪动员基因(CPT1A)及下调基础能量代谢基因(UCP2)表达的途径,使母体VAT脂肪合成作用减弱、脂质分解作用增强来调节机体能量稳态。
  • 唐鹏, 王尧悦, 王国军, 陈玉林, 杨雨鑫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194-22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76只8~9月龄陕北白绒山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38只。试验组代谢能为9.24 MJ/kg,粗蛋白质含量9.37%,对照组代谢能为8.60 MJ/kg,粗蛋白质含量为8.73%。试验期65 d,其中前10 d为预试期。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屠宰率、眼肌面积、GR值、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其他生长性能指标(终末体重、干物质采食量、料重比)、屠宰性能指标(胴体重、胴体切块及比例)、肉品质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在陕北白绒山羊育肥阶段,饲粮粗蛋白质含量由8.73%提高到9.37%,代谢能由8.60 MJ/kg提高到9.24 MJ/kg能显著提高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 白玉恒, 王荣斌, 刘锦旺, 胡飞飞, 杨钊, 高玉平, 屈雷, 黄帅, 陈玉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02-22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锌水平对生绒期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能、产绒性能及绒生长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旨在确定生绒期陕北白绒山羊饲粮适宜的锌水平。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32只体况良好及体重相近的8月龄陕北白绒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锌水平为28.57 mg/kg DM),3个试验组(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饲料级硫酸锌的试验饲粮,试验饲粮锌水平依次为50、70和100 mg/kg DM,预试期15 d,正试期6个月。结果显示:1)饲粮锌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干物质采食量(DMI)及料重比(F/G)均无显著影响(P>0.05)。Ⅲ组山羊的平均日增重(ADG)最高且与Ⅰ组差异显著(P<0.05),而与其他2组差异不显著(P>0.05)。2)饲粮锌水平对试验初和试验末羊绒细度及产绒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末羊绒长度Ⅲ组显著大于Ⅰ组(P<0.05),而Ⅳ组则极显著大于Ⅲ组(P<0.01),显著大于Ⅱ组(P<0.05)。Ⅲ组羊绒生长量及羊绒生长率均显著高于Ⅰ组及Ⅳ组(P<0.05),与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3)随着陕北白绒山羊生绒期的推进,血清褪黑激素(M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生长激素(GH)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而血清催乳素(PRL)含量则呈降低趋势。饲粮锌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试验期内血清MT、PRL含量及试验中期GH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中期Ⅲ组血清IGF-1含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试验末期Ⅲ组血清IGF-1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及Ⅳ组(P<0.05)。试验末期Ⅲ组血清GH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生绒期陕北白绒山羊饲粮适宜的锌水平为70 mg/kg DM。
  • 郝薪云, 林英庭, 刘迎春, 宋玉芹, 朱风华, 王述柏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09-2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氨酸水平对羊驼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的26月龄母羊驼9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饲粮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16%、0.32%、0.64%,采用全混合日粮进行饲养试验和代谢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0.32%组和0.64%组羊驼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单位体表面积产毛量显著高于0.16%组(P<0.05),0.32%组略高于0.64%组(P>0.05)。2)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粗纤维和钙表观消化率均以0.32%组最高,与0.16%组差异显著(P<0.05);0.32%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0.64%组(P<0.05);0.32%组和0.64%组蛋氨酸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0.16%组(P<0.01)。3)各组间羊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和总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母羊驼饲粮适宜蛋氨酸水平为0.32%。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吴本丽, 黄龙, 何吉祥, 陈静, 宋光同, 武松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15-2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水平及适应策略,本试验首先对异育银鲫幼鱼[(11.6±0.4)g]持续饥饿处理90 d,期间水温(15.2±2.0)℃,随后分别采用20%(P20)、25%(P25)、30%(P30)、35%(P35)和40%(P40)蛋白质水平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恢复投喂56 d,期间水温(24.4±2.2)℃,监测饥饿和恢复投喂期间形体指标、脏器系数、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90 d后,鱼体体重显著下降(P<0.05),肝脏系数和肠长系数显著降低(P<0.05),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2)恢复投喂后,第14天时,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28天时,P20组体重显著低于P30、P35、P40组(P<0.05),第42和56天时,P35和P40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这2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接近。3)恢复投喂第56天,P20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35和P40组(P<0.05)。4)恢复投喂后,肠道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第28天P35、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降低,第28天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30、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提示,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利用及适应过程有较大差异;恢复投喂初期,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影响不大,机体摄食及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较高蛋白质水平(35%~40%)可有效促进生长,回归分析获得理论最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1%。
  • 毛东东, 张凯, 欧红霞, 谢骏, 吴垠, 黄樟翰, 王广军, 余德光, 郁二蒙, 李志斐, 龚望宝, 田晶晶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26-2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皇竹草粉饲料为试验组,以商品配合饲料为对照组,投喂平均体重为(300.00±10.00)g的草鱼2个月,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以及肌肉pH、系水力、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组成和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的内脏重、肝脏重、腹腔脂肪重、脏体指数、肝体指数及腹脂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空壳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草鱼肌肉的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和硬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草鱼肌肉pH、滴水损失、失水率和冷冻渗出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草鱼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铁(Fe)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草鱼肌肉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7.43%和17.23%。试验组和对照组草鱼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66和84.94。由此得出,与商品配合饲料相比,投喂皇竹草粉饲料可改善草鱼的肌肉品质。
  • 王志, 崔广同, 蔡春芳, 任胜杰, 邱小亮, 丁惠明, 张卫业, 叶元土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35-22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磷脂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脂肪需要量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0.075±0.001)g的日本沼虾为试验对象,在室内养殖缸中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将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均匀,再与大豆磷脂分别按2∶1和1∶2混合,使得大豆磷脂分别占脂类混合物的33.3%(低磷脂组)和66.7%(高磷脂组)。将2种脂类混合物分别按3%(低脂肪组)、6%(中脂肪组)、9%(高脂肪组)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根据试验饲料中脂类混合物添加量和大豆磷脂添加量,将6种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L3P1、L3P2、L6P2、L6P4、L9P3、L9P6,实测试验饲料中脂肪水平分别为7%、7%、10%、10%、13%、13%。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缸试验虾,每缸放养150尾。结果表明:6组日本沼虾的成活率在47.8%~66.9%,以L6P4组成活率最高,其次是L3P2组,以L9P3组最低。高脂肪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低于中、低脂肪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中、低脂肪组(P<0.05)。高磷脂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高于低磷脂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低磷脂组(P<0.05)。脂类混合物添加量和大豆磷脂比例对各生长性能指标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虾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但高磷脂组虾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低磷脂组(P<0.05)。高脂肪组肝胰腺类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中、低脂肪组(P<0.05);高磷脂组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低磷脂组(P<0.05)。脂类混合物添加量和大豆磷脂比例对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脂类混合物添加量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有显著影响(P<0.05),而大豆磷脂比例对二者无显著影响(P>0.05),但脂类混合物添加量和大豆磷脂比例对肝胰腺T-AOC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上述结果提示,日本沼虾饲料中磷脂应与脂肪保持一定的比例。根据本试验结果,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0%、大豆磷脂添加量为4%时对日本沼虾比较适宜。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李娜, 靳慧杰, 贾漫丽, 黄露, 谢岩, 夏爱华, 杨贵明, 李季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45-22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浸粉对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和尿酸代谢的影响。以蚕品种"菁松×皓月"为试验材料,挑选大小一致、发育整齐的家蚕600头,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头,雌雄各占1/2),从5龄起蚕开始,3个试验组(JM1组、JM2组、JM3组)分别饲喂以1%、2%和4%酵母浸粉溶液涂抹的新鲜桑叶,对照组则以蒸馏水替代酵母浸粉溶液,分别在添食酵母浸粉3、4、5 d后检测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结果表明:添食不同浓度酵母浸粉5 d后家蚕体重增长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体重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添食不同浓度酵母浸粉5 d后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比对照组增加42%~98%,其中JM1组、JM2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着添食时间的延长,各组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第5天与第3天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各时间点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但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个试验组家蚕血淋巴中XOD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第3、4天家蚕血淋巴中XOD活性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与XOD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或P<0.01),相关系数在0.652~0.902。由此得出,添食一定浓度的酵母浸粉可导致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活性升高,从而影响家蚕的尿酸代谢。
  • 贺绍君, 丁金雪, 李静, 刘德义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52-22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急性短期高温环境下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发生显著变化时犬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采用人工模拟高温环境的方法,分别测定了试验犬(n=6)在(35±1)℃下持续0、3、8、16 h及自然降温16 h后的血常规、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试验开始前相比,急性短期高温环境下犬各试验时间点粒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血红蛋白浓度、淋巴细胞百分比和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直/总胆红素值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急性短期高温环境能显著改变犬血液学部分指标,揭示临床上可通过改善血液质量的方法缓解急性短期高温环境对犬造成的危害。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曾燕霞, 王四新, 张伟, 刘辉, 张董燕, 王雅民, 季海峰, 王晶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62-2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物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IPEC-J2细胞)形态、存活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在体外条件下,采用吉姆萨和台盼蓝染色方法检测植物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感染IPEC-J2细胞形态和存活的影响,并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研究了其对大肠杆菌感染IPEC-J2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能够缓解大肠杆菌引起的IPEC-J2细胞形态损伤。与大肠杆菌处理组相比,植物乳杆菌与大肠杆菌共同处理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细胞死亡率(1、2 h,P<0.01;3 h,P<0.05)。植物乳杆菌可显著或极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引起的IPEC-J2细胞Toll样模式识别受体2(TLR2)(2、3 h,P<0.01)、Toll样模式识别受体6(TLR6)(2 h,P<0.05;3 h,P<0.01)、NOD样模式识别受体2(NOD2)(1 h,P<0.05;2 h,P<0.01)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2、3 h,P<0.01)、白细胞介素-8(IL-8)(2、3 h,P<0.01)mRNA的过表达(P<0.05),还可显著或极显著促进IPEC-J2细胞NOD样模式识别受体1(NOD1)mRNA的表达(2 h,P<0.05;3 h,P<0.01)。结果提示,植物乳杆菌能够缓解大肠杆菌引起的IPEC-J2细胞形态损伤及死亡,并可通过调节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6和NOD2 mRNA的表达缓解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胞炎症因子IL-6、IL-8 mRNA的过表达。
  • 黄婧溪, 李忠良, 臧旭鹏, 余小华, 张涛, 左建军, 冯定远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71-22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来源木聚糖酶及其组合对黄羽肉鸡肠道黏膜形态、二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1 560只1日龄黄羽肉公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5只):对照组(Ⅰ组)饲喂低能量低蛋白质的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Ⅲ和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 000 U/kg的黑曲霉来源单一木聚糖酶1#、康氏木霉来源单一木聚糖酶2#和组合型木聚糖酶(木聚糖酶1#∶木聚糖酶2#=1∶1)的饲粮,试验期63 d。每个重复分别于21、42和63日龄时取2只肉鸡采集肠道组织,用于肠道黏膜形态、二糖酶活性及二糖酶基因mRNA表达丰度的测定。结果表明:1)Ⅳ组21日龄时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Ⅰ组(P<0.05);Ⅳ组42日龄时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极显著大于Ⅰ组(P<0.01),显著大于Ⅱ和Ⅲ组(P<0.05),且Ⅳ组42日龄时空肠V/C值极显著大于Ⅰ、Ⅱ和Ⅲ组(P<0.01)。2)21日龄时,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麦芽糖酶活性以及空肠中蔗糖酶活性表现为Ⅳ组极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P<0.01);42日龄时,空肠中蔗糖酶活性表现为Ⅳ组极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1),显著高于Ⅲ组(P<0.05)。3)42日龄时,Ⅳ组空肠中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MGA)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1)。由此得出,肉鸡在前(1~21日龄)、中期(22~42日龄)阶段,木聚糖酶的添加能够改善肉鸡肠道黏膜形态,促进二糖酶的分泌及其基因表达,且组合型木聚糖酶的作用效果优于单一木聚糖酶,表现出高效催化的组合效应。
  • 钱宏梁, 潘志强, 王晓敏, 卢涛, 方肇勤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81-22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控制摄食对小鼠肝脏及肾上腺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雄性ICR小鼠为试验对象,先适应性饲养3 d,在体重达24~25 g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自由摄食)、摄食4.0 g组[摄食量:4.0 g/(只·d);控食比例:正常摄食量的88%]、摄食3.0 g组[摄食量:3.0 g/(只·d);控食比例:正常摄食量的66%]、摄食2.0 g组[摄食量:2.0 g/(只·d);控食比例:正常摄食量的44%]和摄食1.5 g组[摄食量:1.5 g/(只·d);控食比例:正常摄食量的22%]。各组自由饮水,控食14 d后处死小鼠,取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胸腺及睾丸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取肝脏和肾上腺组织分别抽提总RNA和总蛋白,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结果表明: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控食组小鼠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胸腺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摄食3.0 g组、摄食2.0 g组和摄食1.5 g组小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B类清道夫受体1(Scarb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激素敏感脂酶(Lipe)、载脂蛋白E(Apoe)、ATP结合盒转运体G5(Abcg5)、ATP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7A1(Cyp7a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肝脏X受体β(Nr1h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g)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或P<0.01),而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基因的表达则显著下调(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摄食2.0 g组和摄食1.5 g组小鼠肾上腺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A1(Cyp11a1)、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1A1(Cyp21a1)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摄食1.5 g组小鼠肾上腺StAR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B1(Cyp11b1)基因的表达也显著上调(P<0.05),而摄食3.0 g组、摄食2.0 g组和摄食1.5 g组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B2(Cyp11b2)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此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控食组小鼠肾上腺StAR蛋白表达均增强且随着摄食量的降低而增强。由此可见,严格控制摄食会影响小鼠免疫器官脾脏与胸腺,同时代谢器官肝脏也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胆固醇在肝脏与肾上腺的代谢与转化。
  • 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 于梦超, 常雅琦, 赵华, 陈小玲, 田刚, 刘光芒, 蔡景义, 贾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294-23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实测不同来源小麦的肉鸭表观代谢能(AME),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构建其预测模型。选用1周龄的樱桃谷肉鸭410只,随机分为41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肉鸭,各处理肉鸭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和40种小麦替代饲粮(含20%小麦)。用套算法计算小麦的AME,然后利用NIRS建立小麦AME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小麦的肉鸭AME为11.03~14.34 MJ/kg,变异系数为5.58%;小麦AME与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粗脂肪含量(EE)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小麦AME的预测模型的定标决定系数、定标标准差和交叉验证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85、0.187 MJ/kg和1.70%;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外部验证相对标准差和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0.89、1.46%和3.23%。由此可见,不同来源小麦肉鸭AME和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其AME的变异与其化学成分相关,应用NIRS预测小麦的肉鸭AME的结果"良好"。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马玉芳, 王冠淞, 闵思明, 廖吕燕, 吴樟强, 黄一帆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03-23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牛至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激素指标及小肠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25日龄断奶"大白×长白"二元杂交仔猪1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500、800 mg/kg牛至油。预试期为5 d,正试期为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断奶仔猪第1~30天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腹泻率极显著降低(P<0.01);3个试验组断奶仔猪第15天的血清IGF-Ⅰ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30天的血清IGF-Ⅰ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3个试验组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IGF-Ⅰ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牛至油可以提高断奶仔猪血清和小肠组织IGF-Ⅰ含量,促进断奶仔猪生长。
  • 刘志友, 李胤豪, 闫素梅, 史彬林, 赵启龙, 张鹏飞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10-2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壳聚糖对蛋种鸡血清中脂类物质及脂肪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26周龄健康海兰褐蛋种鸡4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不添加壳聚糖的基础饲粮,4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500、1 000和2 000 mg/kg壳聚糖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0、500、1 000和2 000 mg/kg壳聚糖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试验第28天和第56天蛋种鸡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及肝脏FFA含量。试验第28天时,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50、500和1 000 mg/kg壳聚糖可显著降低蛋种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P≤0.05),添加500 mg/kg壳聚糖可显著降低蛋种鸡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P≤0.05),添加250、500、1 000和2 000 mg/kg壳聚糖可显著降低蛋种鸡血清中瘦素(LEP)含量(P≤0.05),添加250 mg/kg壳聚糖可显著增加蛋种鸡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试验第28天和第56天时,蛋种鸡血清TC含量随壳聚糖添加水平增加均呈现显著的线性下降(P<0.01);试验第28天时,蛋种鸡血清TG(P<0.01)、HDL-C(P<0.01)、FFA(P=0.04)和VLDL含量(P<0.01)与壳聚糖添加水平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壳聚糖添加水平在652.56~967.18 mg/kg时对上述指标有较好的调节效果。由此可见,饲粮添加壳聚糖可改善蛋种鸡体内脂质代谢的健康水平,且其对蛋种鸡血清脂类物质含量及肝脏FFA含量的影响与其添加水平有关。
  • 赵建飞, 胡贵丽, 唐千甯, 宋泽和, 范志勇, 贺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18-2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粱型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和益生菌对良凤花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及肠道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良凤花肉鸡公鸡90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高粱型饲粮(高粱组)、高粱型饲粮+复合酶(高粱+复合酶组)、高粱型饲粮+益生菌(高粱+益生菌组)和高粱型饲粮+复合酶+益生菌(高粱型+复合酶+益生菌组)。试验期56 d,分为试验前期(1~28日龄)和试验后期(29~56日龄)。试验结束后测定试验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各试验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和试验全期(1~56日龄),除高粱+复合酶组外,其余各试验组肉鸡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第28天高粱组肉鸡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第56天各组之间肉鸡血清抗氧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3)第28天,除高粱组外,其他各试验组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56天,各试验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V/C值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用高粱替代玉米,显著降低了良凤花肉鸡的生长性能,而在高粱型饲粮中添加复合酶能获得与对照组相当的生长性能,在高粱型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和益生菌对良凤花肉鸡的肠道形态结构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均无不良影响。
  • 史晓雪, 牛占宇, 幸超, 张三润, 闫婉姝, 张润厚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28-23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抑制剂(梧桐子油)和促进剂(罗格列酮)对绵羊背最长肌及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选用18只平均体重为(27.71±2.64)kg、生理状况相似的杂交公羊(美利奴×小尾寒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4.8%胡麻籽,梧桐子油组(W组)饲喂C组饲粮+15 g/d梧桐子油,罗格列酮组(L组)饲喂C组饲粮+8 mg/d罗格列酮。试验期50 d,其中过渡期10 d,预试期5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W组背最长肌中反-11油酸(trans-11 C18∶1)、反-9,12亚油酸(trans-9,12 C18∶2)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亚麻酸(C18∶3)(n-6)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花生烯酸(C20∶1)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2)与C组相比,L组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is-9,trans-11 CL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和PUFA/饱和脂肪酸(SFA)显著增加(P<0.05),C18∶3(n-6)和SF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癸酸(C10∶0)、顺-9油酸(cis-9 C18∶1)和花生三烯酸(C20∶3)(n-3)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梧桐子油增加了绵羊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的含量,降低了C18∶3(n-6)的含量,增加了皮下脂肪中C20∶1的含量;饲粮中添加罗格列酮增加了绵羊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和cis-9,trans-11 CLA的含量,降低了C18∶3(n-6)的含量,增加了皮下脂肪中C10∶0、cis-9 C18∶1和C20∶3(n-3)的含量。
  • 杨天任, 王帅, 黄烁, 尚丽君, 于海涛, 曾祥芳, 谯仕彦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37-2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抗菌肽Sublancin与黄芪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选用4~6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先连续灌胃7 d、每天1次、每只0.2 mL的下列物质:空白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攻毒组,灌胃生理盐水;12.0 mg/kg BW黄芪多糖组,灌胃12.0 mg/kg BW的黄芪多糖溶液;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灌胃48.0 mg/kg BW的黄芪多糖溶液;1.0 mg/kg BW Sublancin组,灌胃1.0 mg/kg BW的Sublancin溶液;2.0 mg/kg BW Sublancin组,灌胃2.0 mg/kg BW的Sublancin溶液。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在灌胃结束24 h后均以200 μL/只的剂量灌胃浓度为1×109 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攻毒。分别在攻毒3和24 h后从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采集外周血、脾脏以及盲肠内容物,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数量以及肠道内容物中沙门氏菌数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沙门氏菌攻毒3 h后,与攻毒组相比,12.0和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以及2.0 mg/kg BW Sublancin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0 mg/kg BW Sublancin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12.0和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以及1.0和2.0 mg/kg BW Sublancin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5(IL-25)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和2.0 mg/kg BW Sublancin组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以及1.0和2.0 mg/kg BW Sublancin组脾细胞中CD4+/CD8+均显著提高(P<0.05);12.0和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以及1.0和2.0 mg/kg BW Sublancin组肠道内容物中沙门氏菌的数量均没有产生显著变化(P>0.05),但是存在降低趋势。沙门氏菌攻毒24 h后,与攻毒组相比,2.0 mg/kg BW Sublancin组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和2.0 mg/kg BW Sublancin组血清中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12.0和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以及2.0 mg/kg BW Sublancin组血清中MCP-1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沙门氏菌攻毒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0和48.0 mg/kg BW黄芪多糖组以及1.0和2.0 mg/kg BW Sublancin组血清中IL-10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综合上述结果可得出,适宜剂量的抗菌肽Sublancin和黄芪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与黄芪多糖相比,抗菌肽Sublancin对感染沙门氏菌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更加全面。
  • 饲料资源开发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 张放, 杨伟丽, 杨树义, 于震, 刘春雪, 洪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46-2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虫粉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索猪粪饲养的黑水虻虫粉替代豆粕的可行性。试验选取48头初始重为(33.00±1.00)kg的70日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含2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生长猪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生长猪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血清白球比(A/G)显著增加(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5‰黑水虻虫粉不影响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可以替代生长猪基础饲粮中的部分豆粕。
  • 杨耀翔, 董晓芳, 佟建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52-23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对醋糟和发酵醋糟在蛋鸡上的营养价值进行比较与评价。选取47周龄的海兰褐蛋鸡56只,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组1(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组2~4饲喂由醋糟分别替代10%、15%和20%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组5~7饲喂由发酵醋糟分别替代10%、15%和20%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预饲5 d后,进行6 d的代谢试验。结果表明:饲粮的总能和干物质表观代谢率随醋糟或发酵醋糟替代比例的增加而下降,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醋糟或发酵醋糟替代比例均使饲粮的表观代谢能和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粗纤维表观代谢率显著提高(P<0.05)。采用套算法测定醋糟和发酵醋糟的可利用养分含量时发现,醋糟和发酵醋糟的可利用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酵醋糟的可利用养分含量有改善趋势,说明醋糟经过混菌发酵后能提高其养分在蛋鸡上的利用率。用套算法评价醋糟和发酵醋糟在蛋鸡上的营养价值时,建议醋糟和发酵醋糟的替代比例为20%。
  • 罗阳, 王洪荣, 侯启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59-2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法研究不同比例的桑叶与羊草之间的组合效应,从而筛选出两者之间的最佳组合比例。将桑叶和羊草分别以0∶100(T0组)、20∶80(T20组)、40∶60(T40组)、60∶40(T60组)、80∶20(T80组)、100∶0(T100组)的比例混合后作为底物,进行连续72 h的体外产气培养和体外批次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底物中桑叶比例的提高,理论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培养液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和体外有机物消化率(IVDOM)都有升高的趋势;2)在72 h时,T100组的理论最大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和IVDOM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T60和T100组的培养液MCP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在48和72 h时,T60、T80和T100组培养液pH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在72 h时,T60、T80和T100组培养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在6、12和72 h时,T60、T80和T100组的培养液氨氮(NH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T60组的多项组合效应(MFAEI)要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桑叶与羊草的组合能够改善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即存在正组合效应,其中桑叶与羊草的最佳比例为60∶40。
  • 李倩, 裴朝曦, 王之盛, 彭全辉, 薛白, 王立志, 邹华围, 周婷, 李峰鹏, 王雪莹, 祝伊枭, 夏科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69-23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类型酒糟营养成分组成差异并评定其营养价值。采集了5类酒糟样品共24个,其中浓香型高粱酒糟8个,酱香型高粱酒糟4个,青稞酒糟4个,玉米酒糟3个,啤酒糟5个,分析其养分组成,并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其瘤胃降解特性进行评定,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铁、铜、锰、锌含量,并测定其抗营养因子单宁和硅含量。结果表明:1)啤酒糟pH和初水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2)啤酒糟粗蛋白质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浓香型高粱酒糟、青稞酒糟和玉米酒糟(P<0.05)。啤酒糟和酱香型高粱酒糟中性洗涤不溶蛋白质(NDI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浓香型高粱酒糟和酱香型高粱酒糟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ADI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玉米酒糟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浓香型高粱酒糟的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玉米酒糟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啤酒糟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酒糟(P<0.05)。3)按CNCPS划分,啤酒糟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玉米酒糟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1)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浓香型高粱酒糟不可降解碳水化合物(CC)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啤酒糟慢速降解真蛋白质(PB3)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浓香型高粱酒糟不可降解真蛋白质(PC)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4)浓香型高粱酒糟和酱香型高粱酒糟铁和锰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啤酒糟铜和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5)啤酒糟单宁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酒糟(P<0.05),浓香型高粱酒糟硅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糟(P<0.05)。由此可见,不同类型酒糟营养成分组成差异较大。玉米酒糟提供了最优质的碳水化合物组分,啤酒糟提供了最优质的蛋白质组分,青稞酒糟和酱香型高粱酒糟品质较优,浓香型高粱酒糟品质最差,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合理添加。
  • 杨杰, 陈晓云, 郭玉茹, 高翔, 田春莲, 刘明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77-2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苘麻叶总鞣质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苘麻叶总鞣质的提取工艺,同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等评价苘麻叶总多酚、不被吸附的多酚和总鞣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苘麻叶总鞣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丙酮浓度70%、液料比15.25 mL/g、提取时间2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8月份、9月份和10月份采收的苘麻叶总鞣质的含量分别为(1.41±0.05)‰、(1.77±0.03)‰和(1.49±0.03)‰;苘麻叶总鞣质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得出了苘麻叶总鞣质的高效提取工艺,且提取的总鞣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杜明芳, 程业飞, 裴付伟, 陈凌杰, 温超, 周岩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85-23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超微粉碎凹凸棒石对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192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常规粉碎凹凸棒石、1%超微粉碎凹凸棒石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常规粉碎凹凸棒石或超微粉碎凹凸棒石对肉鸡肌肉常量化学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超微粉碎凹凸棒石显著降低了腿肌中铬和镉的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胸肌中铁的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了胸肌和腿肌红度值以及胸肌黄度值(P<0.05);饲粮中添加常规粉碎凹凸棒石则仅显著降低了腿肌中铬的含量和胸肌红度值(P<0.05)。与对照组和常规粉碎凹凸棒石组相比,超微粉碎凹凸棒石组胸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超微粉碎凹凸棒石能减少肌肉中有毒重金属残留,影响肌肉色度,提高胸肌的抗氧化能力,且效果优于常规粉碎凹凸棒石。
  • 饲料检测 Feed Detection
  • 王凤芹, 杨媛媛, 陈楚昊, 胡喻涵, 路则庆, 汪以真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394-24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高效快速测定饲料中沃尼妙林和泰妙菌素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用甲醇提取饲料中的沃尼妙林和泰妙菌素,经过Oasis MCX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由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方式,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饲料中沃尼妙林和泰妙菌素的检测限分别为25.0和5.0 ng/g。沃尼妙林和泰妙菌素浓度在0.01~5.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在3个添加水平(2.5、25.0、125.0 mg/kg)下,沃尼妙林的回收率为85.17%~94.5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6%~7.65%,泰妙菌素的回收率为84.69%~99.36%,RSD为1.57%~4.95%。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可应用于饲料中沃尼妙林和泰妙菌素的快速定量测定。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任春燕, 毕研亮, 杜汉昌, 于博, 屠焰, 郭艳丽,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402-2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开食料中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对犊牛屠宰性能、器官指数及复胃发育的影响。选用初生重[(42.0±2.5)kg]相近、饲喂足量初乳的1~3日龄中国荷斯坦犊牛60头(其中公犊牛36头、母犊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头公犊牛、6头母犊牛,70日龄断奶。15日龄开始A、B、C和D组饲喂NDF水平实测值分别为12.85%、19.91%、26.99%和34.04%的开食料。试验期112 d。结果表明:B组犊牛体增重显著高于C和D组(P<0.05);B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D组(P<0.05),胴体重、肉骨比、胴体出肉率也高于其他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复胃发育来看,B组瘤胃重占复胃总重比例和网胃重占复胃总重比例显著高于D组(P<0.05),D组瓣胃重占复胃总重比例显著高于A(P<0.05);A和B组瘤胃中pH显著高于C和D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15~112日龄犊牛开食料中NDF水平为19.91%时,有助于提高犊牛体增重和屠宰性能,促进内脏器官及胃肠道的发育。
  • 张卫兵, 张蓉, 毕研亮, 屠焰, 杜汉昌, 田忠红,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411-2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和血根碱(SAG)对2月龄以内荷斯坦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腹泻状况的影响。选用54头5日龄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18头。各处理分别饲喂代乳粉(MR)、MR+0.05 mg/kg BW SAG和MR+4 mg/kg BW RES。试验期55 d。在5、14、28、42和56日龄测定犊牛的体重和体尺,每天记录犊牛的腹泻情况。在60日龄采集血液,测定血清指标。结果显示:1)RES和SAG对犊牛总增重、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日龄对体重的影响显著(P<0.000 1),但日龄与处理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853 9);2)体尺方面,RES和SAG处理胸围和十字部高增长均显著高于MR处理(P<0.005);3)各处理腹泻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4)RES处理血清生长激素(GH)、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浓度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P<0.05);5)SAG处理血清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P<0.05)。综上所述,代乳品中添加RES或SAG有提高2月龄以内犊牛体尺的作用;代乳品中添加RES能够显著增加犊牛血清GH、EGF和IGF-Ⅰ浓度;RES和SAG有作为犊牛生长促进剂的潜质。
  • 巨晓军, 束婧婷, 章明, 刘一帆, 屠云洁, 姬改革, 单艳菊, 邹剑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421-2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品种肉鸡在体重、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以期为肉鸡肉品质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参考。分别选取同日龄、同饲养条件下的快大型鸡(隐性白羽肉鸡、安卡鸡)和地方品种鸡(文昌鸡、北京油鸡、清远麻鸡)作为研究素材,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9周龄快大型鸡和17周龄地方品种鸡各60只,称重、屠宰,用于不同品种胸肌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另选取9和17周龄的隐性白羽肉鸡各60只称重、屠宰,用于不同饲养周期胸肌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出栏时期比较,安卡鸡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北京油鸡的胸肌失水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清远麻鸡的胸肌剪切力显著低于安卡鸡、北京油鸡(P<0.05),安卡鸡的胸肌肉色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北京油鸡的胸肌pH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的胸肌肌间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清远麻鸡的胸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安卡鸡的胸肌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北京油鸡的胸肌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的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2)不同饲养周期比较,隐性白羽肉鸡9周龄胸肌的失水率及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7周龄(P<0.05),体重、胸肌pH、胸肌肌间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7周龄(P<0.05)。由此可知,不同品种肉鸡的肉品质、风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不能用单一的指标进行衡量。从肉品质的营养角度分析,9周龄出栏的快大型肉鸡优于17周龄。
  • 李康, 郭天龙, 金海, 高爱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6): 2431-2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8.06.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饲粮代谢能水平对绒山羊母羊增重、血浆生殖激素浓度、初乳产量、初乳乳成分及羔羊初乳期生长的影响。选用18只体重(39.75±2.86)kg、年龄3~4岁,处于妊娠91 d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根据NRC制订基础饲粮,各组饲粮代谢能分别为7.70(基础饲粮的70%)、11.00(基础饲粮,对照组)、14.30 MJ/kg(基础饲粮的130%)。预试期为妊娠91~100 d,正试期为妊娠第110天至产后第5天。结果表明:1)14.30 MJ/kg饲粮代谢能可显著提高妊娠后期血浆雌二醇(E2)浓度平均值、妊娠后期母羊体增重、产后第1~4天初乳乳蛋白含量及初乳期羔羊平均日增重(P<0.05);母羊饲粮代谢能水平对母羊血浆孕酮(P4)及催乳素(PRL)浓度、初乳乳脂含量(产后第4天除外)、羔羊初生重影响不显著(P>0.05)。2)7.70 MJ/kg饲粮代谢能可降低妊娠后期母羊血浆E2、P4及PRL浓度平均值,妊娠后期母羊体增重,羔羊初生重,初乳产量(产后第5天除外),初乳乳蛋白含量(产后第1、3天除外),初乳期羔羊平均日增重,但影响不显著(P>0.05),显著降低初乳乳脂含量(产后第3天除外)(P<0.05)。因此,饲粮代谢能为14.30 MJ/kg更适合妊娠后期母羊,为应对饲草料不足可以以代谢能为7.70 MJ/kg的饲粮限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