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2-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门小明, 陶新, 徐子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03-3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鸢尾素(irisin)是新近发现的可分泌型肌源细胞因子,来源于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水解形成的多肽片段。目前证明鸢尾素及其前体基因在糖脂代谢疾病发生与运动治疗中发挥作用,可能与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存在关联。本文通过总结鸢尾素及其前体基因分子结构特点、表达调控和生物学功能最新研究进展,结合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机制,探讨分析鸢尾素-前体基因途径与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潜在分子关联,以期为畜禽肉质改良提供新思路。
  • 盛东峰, 朱自学, 武安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12-3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腹脂是水禽用以贮存能量的重要形式,腹脂沉积对水禽产品品质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饲粮营养素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血液生化指标、脂肪代谢酶活性及其表达水平调控水禽腹脂沉积。本文综述了能量、蛋白质、纤维物质、脂肪、维生素等对水禽腹脂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旨在为水禽腹脂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解竞静, 罗绪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19-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母禽的繁殖性能对蛋鸡生产以及整个肉鸡产业链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锰作为相关功能酶的必需组成成分或重要激活成分,除了参与动物的生长发育、糖与脂肪代谢等活动,在维持生殖机能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母禽繁殖性能的神经内分泌调控途径入手,总结了锰在性激素的生物合成、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蛋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机制,探讨了不同形态锰的生物学活性差异,以期为锰在母禽(特别是产蛋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董利锋, YAN Tianhai, 屠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26-3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采用中红外光谱(MIRS)分析技术能够对牛奶中各营养物质(如脂肪酸、蛋白质和矿物质)及潜在的有害物质(如掺杂物、抗生素)进行实时、快速和准确地定量分析,并以此建立预测模型来对奶牛的营养(如饲料转化率、能量利用效率和甲烷排放)、健康(如乳房炎和代谢性疾病)和生殖生理与繁殖状况进行鉴定、评估和筛选,从而为优化畜牧养殖业生产方式,发展创新畜牧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低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因此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际上最新的关于MIRS分析技术在牛奶营养物质测定及奶牛相关特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吕佳琪, 华雯妤, 王恬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35-3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动物胚胎营养环境受母体营养供应与胎盘营养转运2个方面的影响。充足、合理的母体营养供应是胚胎健康发育的保障。胎盘负责转运来自母体的营养,转运的效率决定了胚胎的营养供给。胚胎的发育与所处的营养环境密不可分,不利的胚胎营养环境可以程序化胚胎发育,并持续影响代谢,导致动物成年发生慢性疾病。因此,深入研究母体营养供应对后代代谢的长期影响,有助于后代的健康生长,还可有效降低动物出生后代谢疾病的发生率。本文梳理了母体营养供应不足对动物出生后营养代谢的影响,初步综述了营养程序化的发生机制。
  • 刘兰, 刘红云, 刘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45-3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乳腺是奶牛乳汁合成的重要器官,乳腺内营养物质代谢与乳品质密切相关。乳蛋白作为乳中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氨基酸是乳蛋白合成的重要前体物,同时也是乳腺代谢途径的重要调控因子。乳腺内氨基酸代谢涉及诸多信号通路,对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从细胞分子水平揭示乳合成调控机理,为奶牛乳腺内氨基酸代谢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奶牛乳腺氨基酸代谢及其涉及到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并就其与营养的关联进行了阐述。
  • 周莹, 张敏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53-3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相对湿度(RH)作为温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温度和风速等共同影响家禽的热平衡状态。当RH适宜时,蒸发散热(EHL)达到最大;高温环境下,高湿会阻碍家禽的EHL,从而造成体温上升、呼吸加快、食欲下降,严重时导致酸碱平衡紊乱、热虚脱和呼吸性碱中毒。本文主要综述水蒸发散热(EWL)在家禽热平衡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及RH对家禽EWL的影响,并结合由此而引发的对家禽健康的影响,探讨RH在家禽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白苗苗, 刘红南, 吴信, 刘刚, TOSSOU Myrlene Carine, 徐康, 习欠云,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61-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色氨酸是一种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必需氨基酸。色氨酸的代谢产物吲哚-2,3-双加氧酶(IDO)、犬尿氨酸、喹啉酸和褪黑激素等,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增加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和促进组织的抗原递呈等,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症反应和影响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本文就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对畜禽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和机制进行简要叙述。
  • 吉中力, 张春晓, 麦康森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69-3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不仅参与鱼类体液的渗透压平衡调节,也参与细胞膜静息电位平衡调节,并且鱼类机体内部电解质的稳态也离不开Na+和Cl-的参与。位于硬骨鱼类鳃、胃肠道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Na+/钾离子(K+)-ATP酶、Na+-K+-2Cl-协同转运蛋白、Na+/氢离子(H+)交换蛋白、囊性纤维化跨膜调控子等相关载体蛋白,是鱼类调控Na+和Cl-代谢的主要调节通道,这些调节通道蛋白的表达直接影响到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本文综述了与鱼类Na+和Cl-转运相关的主要载体蛋白的功能、影响其活力的因素及其调控机制等。
  • 王勤华, 张光磊, 刘红南, 范志勇, 吴信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79-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机体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适应外环境的过程中,各种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称为生物节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为机体内维持稳态的一种核心内分泌激素,在维持机体内生命活动发生和营养物质代谢的有序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自然状态下,外源受控因素(食物和光照等)通过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和生物钟之间的复杂的同步反馈调控,使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产生、分泌及生物学作用都具有了节律性特征。本文主要就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分泌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的节律性变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机体内生物节律机制的研究及其对动物生产的指导提供参考。
  • 王国文, 邵宝平, 丁艳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85-3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神经肽Y(NPY)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递质,其在机体摄食调控中起着主要作用。NPY神经元主要位于下丘脑弓状核(ARC),由其发出的纤维投射到达下丘脑室旁核(PVN)、腹内侧核(VMN)、外侧区(LHA)、背内侧核(DMN)等核团,通过NPY神经纤维与对应的受体形成突触,从而发挥促摄食调控作用。NPY受体是Gi/Go-蛋白偶联受体,有Y1~Y88个亚型受体,其中Y1受体在下丘脑能量代谢调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本文对NPY的结构以及ARC、PVN、VMN、LHA、DMN核团中NPY相关的摄食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阐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司倩倩, 毕慧娟, 张庭荣, 王述柏, 曹顶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392-4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1~21日龄爱拔益加(AA)×罗曼肉杂鸡饲粮代谢能、粗蛋白质、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适宜水平。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1.70、12.12、12.54 MJ/kg;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9.00%、20.00%、21.00%;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45%、0.50%、0.55%;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00%、1.10%、1.20%。选取1日龄AA×罗曼肉杂鸡864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试验期21 d。通过饲养试验、屠宰试验等方法检测不同营养水平饲粮的饲喂效果。结果表明:1)饲粮粗蛋白质、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试验鸡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21.00%粗蛋白质水平组显著高于20.00%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0.50%蛋氨酸水平组显著高于0.55%蛋氨酸水平组(P<0.05),1.20%赖氨酸水平组显著高于1.10%赖氨酸水平组(P<0.05)。2)饲粮代谢能水平对21日龄试验鸡活体总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12.12 MJ/kg代谢能水平组显著高于12.54 MJ/kg代谢能水平组(P<0.05);饲粮蛋氨酸水平对试验鸡活体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0.50%和0.55%蛋氨酸水平组显著高于0.45%蛋氨酸水平组(P<0.05)。3)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21日龄试验鸡活体能量沉积率有显著影响(P<0.05),11.70和12.12 MJ/kg代谢能水平组显著高于12.54 MJ/kg代谢能水平组(P<0.05),21.00%粗蛋白质水平组显著高于20.00%和19.00%粗蛋白质水平组(P<0.05);1.10%赖氨酸水平组的试验鸡活体赖氨酸沉积率显著高于1.20%赖氨酸水平组(P<0.05)。4)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试验鸡血清葡萄糖、尿酸、尿素氮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1.00%赖氨酸水平组血清葡萄糖水平最高,显著高于1.20%赖氨酸水平组(P<0.05),1.10%赖氨酸水平组血清尿酸水平最高,显著高于1.20%赖氨酸水平组(P<0.05),1.20%赖氨酸水平组血清尿素氮水平最高,显著高于1.10%赖氨酸水平组(P<0.05)。5)由回归分析得出1~21日龄AA×罗曼肉杂鸡饲粮代谢能、粗蛋白质、蛋氨酸和赖氨酸适宜水平的计算公式分别为ME=45.33W0.75+183.84△W,CP=19.77W0.75+626.47△W,Met=1.44W0.75+10.31△W,Lys=3.01W0.75+21.28△W(ME为代谢能,W0.75为代谢体重,△W为平均日增重,CP为粗蛋白质,Met为蛋氨酸,Lys为赖氨酸),根据公式计算得出饲粮代谢能、粗蛋白质、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适宜水平分别为11.90 MJ/kg、21.08%、0.51%和1.05%。
  • 张少帅, 甄龙, 张敏红, 冯京海, 彭骞骞, 常玉, 周莹, 李香, 李萌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02-4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急性偏热处理(26和31℃)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24只,转入人工气候室验舱,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8只。适应2 d,温度21℃,相对湿度60%。42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为21(对照)、26和31℃,相对湿度60%。温度转换在1 h内完成。保持处理条件2 h(急性热处理)后采集试验样品,并在2 h内完成。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1)26℃急性热处理后,肉仔鸡体核温度、皮肤温度极显著升高(P<0.01),呼吸频率、血气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血液钠离子(Na+)浓度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三碘甲腺原氨酸(T3)浓度显著降低(P<0.05)。2)31℃急性热处理后,肉仔鸡体核温度、皮肤温度及呼吸频率极显著升高(P<0.01);血液pH极显著升高(P<0.01),二氧化碳分压(PCO2)、碳酸根离子(CO32-)浓度极显著下降(P<0.01),氧分压(PO2)有升高趋势(0.05< P< 0.10);血液钾离子(K+)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Na+浓度有下降趋势(0.05< P< 0.10);血液T3浓度显著下降(P<0.05),皮质酮(CORT)浓度有上升趋势(0.05< P< 0.10)。结论,与21℃相比,急性偏热处理(26和31℃)不同程度影响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
  • 黄璇, 李闯, 张旭, 何平, 蒋桂韬, 王向荣, 戴求仲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10-4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赖氨酸水平对产蛋高峰期(30~38周龄)临武鸭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氮代谢的影响,以确定产蛋高峰期临武鸭赖氨酸需要量。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产蛋率无显著差异(P>0.05)的临武鸭200羽,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饲粮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65%、0.75%、0.85%、0.95%、1.05%,试验期63 d。在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挑选出10只体重接近各组平均体重的试验鸭进行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0.95%和1.05%赖氨酸组日产蛋重显著高于0.65%和0.75%赖氨酸组(P<0.05),而0.95%和1.05%赖氨酸组料蛋比显著低于0.65%和0.75%赖氨酸组(P<0.05)。2)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蛋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3)0.85%、0.95%和1.05%赖氨酸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65%赖氨酸组(P<0.05)。0.95%赖氨酸组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显著高于0.65%、0.75%和1.05%赖氨酸组(P<0.05)。4)0.95%赖氨酸组净蛋白质利用率和氮沉积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0.65%赖氨酸组(P<0.05或P<0.01)。5)二次曲线分析表明,以总蛋白、净蛋白质利用率和氮沉积为评价指标,产蛋高峰期临武鸭饲粮中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92%、0.96%和0.95%。由此可见,30~38周龄临武鸭的日产蛋重、料蛋比、总蛋白、净蛋白质利用率和氮沉积对于饲粮中赖氨酸水平的变化较为敏感,而获得较佳的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氮平衡的适宜赖氨酸水平为0.92%~0.96%。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韩云胜, 曲永利, 袁雪, 王志博, 殷溪瀚, 李伟, 潘琪琪, 王冠, 高岩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18-4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RPMet)、过瘤胃赖氨酸(RPLys)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和胴体化学成分的影响,探讨用RPMet和RPLys替代部分饲粮粗蛋白质的可行性。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择12月龄左右,体重、体尺相近的健康奶公牛25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4个试验组M15、L30、M15+L30、LCP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RPMet 15 g/d、RPLys 30 g/d、RPMet 15 g/d+RPLys 30 g/d、RPMet 15 g/d+RPLys 30 g/d(同时降低饲粮粗蛋白质2.20%)。预试期10 d,正试期15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基础饲粮中添加RPMet和RPLys对奶公牛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L30、M15+L30、LCP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且均以M15+L30组最高,但M15+L30组与LCP组无显著差异(P>0.05);M15+L30和LCP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以M15+L30组最低,这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M15+L30和LCP组奶公牛胸围和胴体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这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M15+L30和LCP组奶公牛胴体中必需氨基酸苏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这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15+L30组异亮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M15+L30和LCP组奶公牛胴体中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L30和M15+L30组酪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这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RPMet和RPLys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奶公牛的生长性能,增加了胴体中蛋白质的合成和氨基酸沉积,且添加RPMet 15 g/d+RPLys 30 g/d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饲粮粗蛋白质(2.20%)。
  • 李蕊, 张成龙, 耿晓晗, 李锐, 蒲俊华, 毛永江, 冀德君, 杨章平, 吴苏红, 徐向前, 陆春兵, 任湘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26-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乳腺炎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乳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绝对含量的影响。根据奶牛乳房结构,试验组利用通乳针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悬液经乳头管注射入奶牛乳房内,建立诱导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腺炎模型,对照组灌注磷酸盐缓冲液,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中的脂肪酸绝对含量。结果表明:乳中共检出34种脂肪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对感染乳区脂肪酸合成产生直接影响。按不饱和度和碳链长度划分的6大类脂肪酸中,试验组在感染后11 h与感染前24 h相比,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绝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有相同变化趋势,但除短链脂肪酸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感染后23 h试验组6大类脂肪酸的绝对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乳腺炎影响了奶牛脂肪酸的合成过程,降低了脂肪酸各组分的绝对含量。
  • 赵明明, 杨开伦, 邓凯东, 赵江波, 肖怡, 马涛,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36-4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直接法和替代法测定羊草对肉用绵羊代谢能。选用体重约为45.00 kg的体况良好的杂交肉用羯羊30只,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采用直接法的全羊草饲粮、用于替代法的基础饲粮(精粗比为1:1)和3个试验饲粮,3个试验饲粮分别以60%、40%、20%羊草替代基础饲粮。饲粮均于08:00、18:00各饲喂600 g。试验每期19 d,包括预试期10 d,正试期9 d。结果表明:干物质、有机物、总能、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为基础饲粮组> 20%组> 40%组> 60%组>全羊草饲粮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消化能与代谢能为基础饲粮组> 20%组> 40%组> 60%组>全羊草饲粮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代谢能与消化能比各组饲粮差异不显著(P>0.05)。直接法和替代法对测定原料羊草的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直接法中全羊草饲粮组的羊草干物质、有机物、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60%组(P<0.05),而与40%组、2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羊草饲粮组羊草的消化能和代谢能显著高于60%组(P<0.05),与40%组、2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得出,直接法与替代法在测定羊草的代谢能时,替代比例不同会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在采用替代法测定羊草的代谢能时,最佳的替代比例为20%。
  • 祁敏丽, 柴建民, 王波, 孟春花, 陶晓箐, 张蓉, 刁其玉, 张乃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44-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营养限制对早期断奶湖羊羔羊生长性能以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64只17日龄湖羊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CON)组、20%蛋白质限制(PR)组、20%能量限制(ER)组、20%蛋白质和能量同时限制(BR)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4只羔羊,公母各占1/2。预试期4 d,正试期40 d。记录羔羊开食料和代乳品的采食量,于40和60日龄时每重复屠宰1只羔羊,测定羔羊内脏器官重量。结果表明:1)PR组、BR组21~40日龄,PR组、ER组和BR组41~6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CON组(P<0.05);试验组21~40日龄,PR组和BR组41~60日龄料重比显著高于CON组(P<0.05)。2)40日龄时PR组、ER组和BR组的羔羊肝脏重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瘤胃重及其占复胃重比例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60日龄时ER组和BR组肝脏重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瘤胃重及其占复胃重比例均显著低于PR组与CON组(P<0.05)。综合得出,蛋白质限制抑制21~60日龄断奶羔羊生长性能的发挥,抑制断奶早期(21~40日龄)内脏器官的发育,能量限制抑制断奶羔羊内脏器官发育,尤其是肝脏和瘤胃的发育。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赵磊, 龙晓文, 吴旭干, 刘泽华, 何杰, 成永旭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55-4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性腺发育、脂质代谢、抗氧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采用混合植物油(豆油:菜籽油=1:1)替代不同水平(0、25%、50%、75%和100%)鱼油,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育肥饲料(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9.5%和14.0%),分别记为饲料1#、2#、3#、4#和5#,对5组成体雄蟹(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进行了为期60 d的室外池塘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混合植物油替代不同水平鱼油对雄蟹性腺指数(GSI)及肝胰腺指数(HSI)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料4#组肝胰腺中甘油三酯(TG)含量最低,其余各组肝胰腺中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除游离胆固醇(F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外,饲料2#组血清中其余各项脂质代谢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对于肝胰腺中的抗氧化指标,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饲料1#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肝胰腺中的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以饲料1#组最高,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力则以饲料4#组最高,饲料1#组次之,饲料2#组最低。4)饲料3#组血清中ALP活力最高,且显著高于饲料1#和4#组(P<0.05),但血清中ACP活力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2#组血清中血蓝蛋白(Hc)含量、T-AOC和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但该组血清中POD活力和MDA含量最低。综上,育肥饲料中以豆油:菜籽油=1:1的混合植物油替代不同水平鱼油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且适宜的替代水平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的脂质代谢、抗氧化及免疫性能均无负面影响,其适宜的替代水平为25%~50%。
  • 叶沙舟, 张杰, 陈海敏, 周歧存, 朱芳周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68-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谷氨酰胺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体重为(2.49±0.04) g的黄颡鱼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配制含0(对照)、0.10%、0.20%和0.40%谷氨酰胺的4种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1组试验鱼,饲养周期为70 d。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相比对照组,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后促进了肠道绒毛的发育,绒毛高度与皱褶深度有所增加,但肌层厚度有所下降,其中0.20%和0.40%组肠道绒毛高度、皱褶深度显著增加(P<0.05),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在0.10%~0.20%谷氨酰胺添加范围内,金属硫蛋白(MT)mRNA相对表达量在肌肉中变化最明显,各添加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RNA相对表达量在肠道中变化最明显,其中0.20%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抗菌肽(Hepc)和组成型热休克蛋白70(Hsc70)mRNA相对表达量在肝脏中变化最明显,其中0.10%组的Hepc mRNA相对表达量达到对照组的73倍之多(P<0.05),0.20%组的Hsc70 mRNA相对表达量达到对照组的3倍之多(P<0.05)。由此得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谷氨酰胺能增强黄颡鱼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王立志, 徐谊英, 蔡永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77-4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的目的是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工养殖成年林麝粪便中古菌的结构和组成,并对比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选取12只3岁健康的林麝依据性别分为雄性组(M组)和雌性组(F组),每组各6只。采集其新鲜粪便,提取DNA,用古菌通用引物PCR扩增古菌16S rRNA的V4~V5区,用MiSeq 300PE测序平台对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用QIIME等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从门到属的各级分类水平上,F组与M组古菌的相对丰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M组和F组的组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16±0.03和0.27±0.06,组间为0.24±0.07,样品的相似度很高。林麝粪便中的古菌可以分为3个门,优势门为阔古细菌门(Euryarchaeota);在属水平上可以分为7个已知属,优势属为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其次为热裸单胞菌属(Thermogymnomonas)。结果提示,雄性和雌性林麝粪便中古菌的结构和组成都没有显著差异,Methanobrevibacter是林麝粪便中的优势古菌属。
  • 张夏青, 许建和, 潘茜, 易乐飞, 彭永兴, 申欣, 阎斌伦, 高焕, 王雯祥, 程汉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85-4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半滑舌鳎肝脏中克隆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1)基因全长cDNA,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半滑舌鳎ACC1基因在肠道、肝脏、肌肉、卵巢、脾脏、全脑、肾脏、心脏、肠系膜脂肪等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此外,还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半滑舌鳎肝脏中ACC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半滑舌鳎ACC1基因cDNA全长7811 bp,含1个707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57个氨基酸,ACC1蛋白计算分子质量为266 ku,等电点为6.42。半滑舌鳎ACC1氨基酸序列保守位点包括1个ATP结合位点(Gly316~Gly321)、1个生物素结合位点(Val785-Met786-Lys787-Met788)、1个辅酶A结合位点(Ser1969~Val1995)。此外,半滑舌鳎ACC1基因存在可变剪接,形成另外2个同工型(isoforms),与分子质量为266 ku的ACC1相比,分别少8和15个氨基酸。2)半滑舌鳎所有组织中均检测到ACC1基因的表达,肝脏和全脑中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分别为2.67和2.53;肠道、肠系膜脂肪和卵巢中次之,分别为1.14、1.10和0.97;肾脏中最低,仅为0.48。3)与对照组(未添加鱼油组)相比,3.5%鱼油组肝脏中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7.0%和10.0%鱼油组肝脏中ACC1 mRNA相对表达量进一步降低,显著低于3.5%组和对照组(P<0.05),同时10.0%鱼油组低于7.0%鱼油组(P>0.05)。综上,本试验克隆出了半滑舌鳎ACC1基因的全长cDNA,并得出半滑舌鳎ACC1蛋白的主要功能位点为ATP结合位点、生物素结合位点、辅酶A结合位点,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基本保守。半滑舌鳎ACC1基因主要在肝脏和全脑等生脂组织中表达,饲料中添加鱼油显著抑制其肝脏中ACC1基因的表达,且抑制作用与鱼油添加量呈正相关。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李方方, 周晶, 朱宇旌, 张鑫, 高原, 孟玲, 郭福来, 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498-5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稀土壳糖胺螯合盐(rare earth-chitosan chelate,RECC)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粪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240头28日龄健康纯种大白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2%、0.03%和0.04% RECC的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02%和0.03% RECC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各RECC组断奶仔猪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2)饲粮添加0.02%和0.03% RECC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生长激素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P<0.05)。3)饲粮添加0.02%和0.03% RECC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对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饲粮添加0.02% RECC显著提高仔猪对Ca和P的消化率(P<0.05)。4)饲粮添加RECC对仔猪粪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有降低大肠杆菌数的趋势。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RECC可以通过提高断奶仔猪体内的激素含量、调节微生物平衡,进而改善仔猪的生长、免疫等功能,且RECC在断奶仔猪中较为适宜的添加量为0.02%。
  • 孙盛明, 苏艳莉, 张武肖, 戈贤平, 朱健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07-5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指标、肠道菌群结构和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81±0.01) g的团头鲂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添加0(T0组,作为对照组)、2×107(T1组)、2×108(T2组)、2×109 CFU/g枯草芽孢杆菌(T3组)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T1组和T2组团头鲂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且T1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T1组团头鲂幼鱼的肝脏抗氧化酶(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同时该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3)各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4)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显示摄食不同添加量枯草芽孢杆菌饲料的团头鲂幼鱼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5)采用嗜水气单胞菌对鱼体进行攻毒,各组96 h后的累积死亡率未产生显著差异(P>0.05),但T1组和T2组的累积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和T3组。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2×107 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团头鲂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并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但对其体成分和抗病力没有显著影响。
  • 肖怡, 陶大勇, 赵明明, 赵江波, 马涛, 屠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15-5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地衣芽孢杆菌对肉羊甲烷排放及消化代谢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减少肉羊甲烷排放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依据。试验选取24只体重为(45.00±1.96) kg、体况良好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F1代成年羯羊,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其分为4组,每组6只羊,每只羊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基础饲粮中地衣芽孢杆菌的添加水平分别为2.4×108、2.4×109和2.4×1010 CFU/(只·d),分别记作低、中、高剂量组。试验期20 d,其中预试期8 d,正试期12 d。采用Sable开路式循环测热系统测定甲烷排放量,采用全收粪尿法测定消化代谢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低、中剂量组显著降低了肉羊干物质采食量和代谢体重基础的甲烷排放量[L/(kg W0.75·kg DMI)](P<0.05),降幅分别为5.18%和9.33%。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均显著提高了肉羊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除低剂量组)、氮的表观消化率和沉积氮(P<0.05),并显著提高了饲粮消化能和代谢能(P<0.05)。本试验条件下,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肉羊的甲烷排放量,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进而提高饲料的能量利用率。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王清华, 贺永惠, 鲁红伟, 刘兴友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24-5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蒸汽爆破技术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脱毒效果。采用市售棉籽粕,对其进行7种不同的蒸汽爆破处理,蒸汽压强均固定为2.0 MPa,以水料比为0时进行维压30 s的蒸汽爆破处理为对照,水料比为30%、50%时分别进行维压10、20、30 s的爆破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以游离棉酚含量、蛋白质溶解度为指标,筛选出较佳的处理测定氨基酸含量和营养物质猪仿生消化率数据。结果表明:固定蒸汽压强时,游离棉酚的脱毒率与蛋白质溶解度随着蒸汽维压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着水料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以游离棉酚的脱毒效果与蛋白质溶解度为指标,筛选出的适宜蒸汽爆破处理为蒸汽压强2.0 MPa,水料比30%,维压时间30 s。此时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含量达85.0 mg/kg,脱毒率达87.0%,蛋白质溶解度为42.3%。与对照组相比,蒸汽爆破可极显著降低棉籽粕中赖氨酸含量和精氨酸含量(P<0.01),对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总能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极显著降低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和赖氨酸消化率(P<0.01)。由此可见,蒸汽爆破处理可降低棉籽粕游离棉酚含量、蛋白质溶解度、赖氨酸含量、精氨酸含量、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和赖氨酸消化率。筛选出的适宜蒸汽爆破处理为蒸汽压强2.0 MPa,水料比30%,维压时间30 s。
  • 李雅伶, 王建萍, 李云, 丁雪梅, 白世平, 曾秋凤, 程传民, 高庆军, 柏凡, 张克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31-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西南地区肉禽配合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分布规律。从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和云南)不同规模饲料厂随机抽取100份肉禽(肉小鸭前期、肉仔鸡前期和肉仔鸡后期)配合饲料样品,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初筛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复查测定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ON)、呕吐毒素(DON)和伏马毒素(FB)的含量。结果表明,肉禽配合饲料中AFB1、DON、ZON和FB的检出率分别为89%、96%、85%和94.74%,AFB1和ZON的超标率分别为18%和5%,而DON和FB无超标样品;不同地区的肉禽配合饲料中AFB1、DON和ZON的平均含量之间存在差异,其中,肉禽配合饲料中AFB1含量最高的是重庆(11.76μg/kg),DON含量最高的是四川(1.23 mg/kg),ZON含量最高的是云南(0.26 mg/kg);不同品种的肉禽配合饲料中AFB1含量由高到底依次是肉小鸭前期、肉仔鸡后期和肉仔鸡前期配合饲料,DON和FB含量最高的是肉仔鸡前期配合饲料,而ZON含量最高的是肉仔鸡后期配合饲料,不同品种肉禽配合饲料中4种霉菌毒素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从不同规模饲料厂来看,大规模饲料厂(年产量>10万t)的饲料产品的污染水平比小规模饲料厂(年产量2万~5万t)低,但是不同规模饲料厂肉禽配合饲料中4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我国西南地区肉禽配合饲料普遍受到AFB1、DON、ZON和FB的污染,其中AFB1的超标率较高,4种霉菌毒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饲料厂规模的饲料产品中的含量之间存在差异。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宋琼莉, 韦启鹏, 邹志恒, 周泉勇, 刘林秀, 陈小连, 董闽鲜, 赖贻奎, 严景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41-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桑叶粉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始重[(87.10±5.33) kg]基本一致的健康"杜×大×长"三元杂交育肥猪1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含5%、10%、15%桑叶粉饲粮,试验期5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5%和10%的桑叶粉对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15%的桑叶粉显著降低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和显著提高料重比(P<0.05)。2)添加5%和10%桑叶粉对屠宰后45 min、24 h肌肉剪切力和pH影响不显著(P>0.05),可提高肌肉的大理石纹评分,但差异不显著(P>0.05);当桑叶粉添加15%时,平均背膘厚和肌肉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3)添加5%、10%、15%桑叶粉能显著提高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降低肌肉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有效提高肌肉的抗氧化能力。4)添加5%、10%、15%桑叶粉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脂肪酶活性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15%桑叶粉能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综合各项指标,饲粮中添加10%的桑叶粉对育肥猪生长速度影响较小,但可有效提高肉品质。
  • 李泳宁, 朱宏阳, 吴焜, 连建芸, 肖美添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48-5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江蓠渣发酵培养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直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28日龄健康断奶仔猪210头,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0.25%和0.50%江蓠渣或江蓠渣发酵培养物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江蓠渣对仔猪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江蓠渣发酵培养物能显著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和腹泻率(P<0.05),并显著降低粪便的含水量和大肠杆菌数量(P<0.05)。其中0.10%试验组效果较好,与对照组相比,料重比和腹泻率分别降低了7.34%和52.86%(P<0.05);直肠中乳酸杆菌数量提高了45.73%(P<0.05),大肠杆菌数量降低了16.48%(P<0.05);粪便中的含水量和大肠杆菌数量也分别降低了12.63%和25.68%(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0.10%江蓠渣发酵培养物能有效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料重比和腹泻率,改善直肠中的微生物菌群。
  • 崔一喆, 王秋菊, 苏景, 李悦, 周亚强, 陈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55-5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仔猪出生后10~20 d,早期断奶仔猪小肠谷氨酸转运载体基因表达情况与哺乳仔猪的差异。试验分别从40头不同母猪的仔猪中各选出体重相近,10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1头,共40头仔猪,随机不配对分为2组,每组20头仔猪,对照组(哺乳组)为哺乳仔猪,随母猪喂养;试验组(断奶组)为断奶仔猪,隔离断奶饲养;试验期10 d。饲养结束,每组随机取12只仔猪,宰杀取空肠和回肠,测定谷氨酸转运载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体1(EAAC1)蛋白质表达情况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断奶显著降低了仔猪空肠和回肠EAAC1(57和73 ku)及其相关蛋白谷氨酸转运联合蛋白(GTRAP3-18)(50 ku)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量(P<0.05)。断奶提高了仔猪空肠游离谷氨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却降低了仔猪回肠游离谷氨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早期断奶降低EAAC1和GTRAP3-18的蛋白质含量,这可能与早期断奶仔猪遭受营养谷氨酸缺乏导致的肠道氨基酸吸收转运障碍有关。
  • 王薇薇, 周天兵, 李爱科, 韩飞, 宋代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64-5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棉籽粕化学脱毒的最佳方法。试验1,通过研究不同水分、温度和作用时间对棉酚脱毒率的影响,确定棉籽粕的脱毒作用最佳水热条件。结果发现,在60~100℃、水分8%~16%和时间20 min~8 h条件范围内,随着温度、水分添加量、作用时间增加,棉籽粕脱毒率越高。试验2,比较10种常见单一化学脱毒剂的脱毒效果。研究发现,硫酸亚铁(FeSO4)、硫酸铜(CuSO4)和双氧水(H2O2)脱毒效果较佳,脱毒率均达到40%以上,然而,FeSO4脱毒棉籽粕颜色发黑并带有铁锈味,故CuSO4和H2O2为较优的单一棉酚脱毒剂。试验3,将CuSO4和H2O2制成混合脱毒剂,研究其最佳反应条件,并验证其脱毒效果。结果发现,80℃、16%脱毒剂添加量和烘1 h为最佳脱毒条件,且此混合脱毒剂的游离棉酚和结合棉酚的脱毒率均在84%以上;虽然脱毒后脱毒棉籽粕粗蛋白质含量稍微降低(P>0.05),但粗蛋白质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因此,水分、温度、作用时间都是影响棉籽粕化学脱毒的重要因素,在控制好这3个条件的情况下(80℃、16%脱毒剂添加量和密闭烘1 h时间),选用H2O2、CuSO4配制成一种混合脱毒剂,能有效脱除棉籽粕棉酚并且提高棉籽粕粗蛋白质消化率和仿生消化能,为棉籽粕脱毒加工提供良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 张晓音, 吉昱斌, 李雁强, 吴旻, 马思慧, 郑鑫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72-5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母猪后期饲粮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妊娠母猪粪便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及粪便、血清和乳汁中免疫球蛋白A(IgA)浓度的影响。将体况相近、胎次相同的妊娠母猪3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头猪,饲养60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半月组和一月组分别在预产期前半个月和1个月的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 β-胡萝卜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粪便中β-胡萝卜素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粪便、血清和乳汁中IgA浓度。结果表明:半月组和一月组粪便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大部分差异显著(P<0.05);在分娩前1周,半月组和一月组粪便中IgA浓度大部分高于对照组,但在分娩后1周,半月组和一月组粪便中IgA大部分浓度低于对照组;半月组和一月组血清和乳汁中IgA浓度高于对照组,除一月组血清IgA浓度外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β-胡萝卜素可以增加妊娠母猪粪便中β-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血清和乳汁中IgA浓度,从而增强妊娠母猪的免疫功能。
  • 查伟, 孔祥峰, 谭敏捷, 耿梅梅, 许丽卫, 游金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79-5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脯氨酸代谢对妊娠环江香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生理生化机制。选取48头后备环江母猪,配种15 d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各组分别饲喂添加0.77% L-丙氨酸(丙氨酸组)、1% L-脯氨酸(脯氨酸组)、0.77% L-丙氨酸+0.0167%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DFMO组)的试验饲粮。分别于配种第45和70天,每重复随机取1头母猪,放血处死,收集血液,用于生化参数分析;解剖母猪,记录黄体数、胎儿数和胎儿重。结果表明:妊娠第70天时,脯氨酸组窝重显著高于丙氨酸组(P<0.05);妊娠第45天时,脯氨酸组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白蛋白浓度均显著低于丙氨酸组(P<0.05)。妊娠第70天与第45天相比,脯氨酸组血浆总胆固醇浓度、DFMO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其余指标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脯氨酸可能通过改善机体氮代谢和脂肪代谢而促进妊娠环江香猪胎儿的生长发育。
  • 许丽惠, 樊倩, 张杰, 高玉云, 王全溪, 王长康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85-5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包被酸化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道内环境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黄羽肉鸡30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3%、0.5%包被酸化剂的试验饲粮。试验期63 d。结果表明:1)0.1%、0.3%、0.5%包被酸化剂组的末重、体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3%包被酸化剂组胸肌率、腿肌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3%包被酸化剂组十二指肠及0.5%包被酸化剂组腺胃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3%包被酸化剂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及盲肠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1%包被酸化剂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素氮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3%包被酸化剂组AK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包被酸化剂能够改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降低肠道pH,提高消化酶活性,改善微生物区系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适宜添加量为0.3%。
  • 王钱保, 黎寿丰, 赵振华, 黄华云, 李春苗, 薛龙岗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93-5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索添加大豆黄酮后对肉种鸡产蛋和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43周龄体况接近一致(体重、产蛋率)的肉种鸡S2系母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选取1组作为对照组,饲喂无大豆黄酮的基础饲粮,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5、10、20 mg/kg大豆黄酮。再挑选20只强健的S2系公鸡采集精液,混精对试验鸡进行人工授精,试验期为15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大豆黄酮对S2系母鸡体增重、采食量及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2)添加大豆黄酮后能显著提高产蛋率(P<0.05),其中10 mg/kg组产蛋率提高了4.1%(P<0.05),日产蛋量提高了3.5%(P<0.05),为3组最佳。5、10 mg/kg组料蛋比分别降低了8.0%和11.2%(P<0.05)。3)10 mg/kg组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分别提高了13.1%、20.5%和5.8%(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大豆黄酮能显著影响肉种鸡产蛋和繁殖性能,其中10 mg/kg组综合效果最佳。
  • 刘薇, 李妍, 高艳霞, 李秋凤, 曹玉凤, 李建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598-6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前期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产后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影响。选取预产期、胎次、体重相近,上一个泌乳期时长、产奶量相近的21头经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7头。在围产前期(产前21 d内)饲喂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2%(A组)、13.07%(B组)、14.02%(C组),产奶净能均为5.50 MJ/kg的3种不同饲粮,研究其对奶牛产后1~30 d的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后1~30 d,B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比A、C组高5.41%、5.85%(P<0.05)。产后30 d,A、B和C组体重分别损失6.30%、5.03%、8.22%,C组体重损失最高。B组与其他2组相比,有增加产后产奶量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2~10 d,B组的乳糖率比C组高4.31%(P<0.05)。围产前期B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比A组高12.56%(P<0.05)。2)产后10、20、30 d,B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分别比C组高31.41%、29.47%、21.38%(P<0.05)。分娩当天,B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比C组高12.98%(P<0.05)。产后30 d,B组血清白蛋白(ALB)、瘦素(LP)含量分别高于C组14.69%、5.97%(P<0.01)。产后20 d,B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均比A、C组低3.57%(P<0.05),血清胰岛素(Ins)含量分别比A、C组低7.26%、12.47%(P<0.01)。产后30 d,B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比C组低4.94%(P<0.01)。综上,饲粮粗蛋白质水平13.07%为围产前期适宜饲粮粗蛋白质水平。
  • 宋晓雯, 朱风华, 王利华, 王文丹, 程明, 戴正浩, 林英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609-6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育成期崂山奶山羊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体重[(18.43±0.76) kg]相近的崂山奶山羊育成母羊30只,采用单因素设计,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个重复,每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粗蛋白质、钙及磷水平基本一致,消化能(DE)水平依次为10.40、11.47和12.51 MJ/kg的3种饲粮。试验期10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10.40 MJ/kg组在7、8月龄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低于12.51 MJ/kg组(P<0.05),3组在9月龄无显著差异(P<0.05)。2)10.40 MJ/kg组体重在8、9月龄显著低于11.47和12.51 MJ/kg组(P<0.05);10.40、11.47和12.51 MJ/kg组分别较试验前增长了141.22%、157.40%、158.09%。8月龄10.40 MJ/kg组胸围和腹围显著低于12.51 MJ/kg组(P<0.05),9月龄10.40 MJ/kg组胸围和尻长也显著低于12.51 MJ/kg组(P<0.05)。3)10.40 MJ/kg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11.47和12.51 MJ/kg组(P<0.05)。10.40 MJ/kg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12.51 MJ/kg组(P<0.05)。10.40 MJ/kg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11.47 MJ/kg组(P<0.05),极显著低于12.51 MJ/kg组(P<0.01)。由以上结果并考虑饲养成本可知,奶山羊最佳饲粮消化能水平为11.47 MJ/kg。
  • 张婷, 罗婧, 钟伟, 孙伟丽, 王卓, 孙皓然, 樊燕燕, 邢敬亚,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618-6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脂肪水平对冬毛期银狐能量代谢、血清生化指标、肝脏脂肪酸组成及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4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银狐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含10%、12%、16%、20%、24%混合油脂(鸡油:豆油=1:1)的试验饲粮,试验饲粮对应的脂肪水平为12.85%(A组)、14.71%(B组)、18.72%(C组)、22.23%(D组)、26.11%(E组)。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75 d。结果显示:1)饲粮脂肪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冬毛期银狐干物质日采食量、日采食代谢能、平均日增重和代谢能增重比(P<0.05或P<0.01),而对总能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升高,冬毛期银狐血清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水平呈升高趋势,且E组血清TG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血清GLU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粮脂肪水平对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脂肪水平对冬毛期银狐肝脏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饱和脂肪酸(SFA)的比例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脏中PUFA和MUFA的比例升高,而SFA的比例则下降。4)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升高,冬毛期银狐肝脏中L-FABP mRNA相对表达量基本呈增加趋势,其中E组极显著高于A、B、C组(P<0.01)。由此得出,过高的饲粮脂肪水平不利于冬毛期银狐充分利用饲粮中营养物质;提高饲粮脂肪水平可增加冬毛期银狐血清TG和GLU水平,同时促进肝脏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沉积;提高饲粮脂肪水平可上调冬毛期银狐肝脏中L-FABP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脂肪酸的转运,减轻高脂饮食对肝脏造成的损伤。
  • 宋芳杰, 王连生, 徐奇友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28(2): 627-6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6.02.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组织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40.27±3.96) g的松浦镜鲤幼鱼105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5%的葡萄糖(对照)、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α-酮戊二酸(AKG)、L-鸟氨酸-α-酮戊二酸(OKG)、L-精氨酸-α-酮戊二酸(AAKG)、α-酮戊二酸钠(2Na-AKG),配制成等氮等能的7种饲料,分别投喂7组试验鱼。养殖试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肠道中,Gln和Glu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ln组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lu、AKG、OKG和2Na-AKG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中,Gln和Glu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SH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Gln、Glu、AKG、2Na-AKG和OKG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OKG和2Na-AKG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Na-AKG组GS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Gln、Glu、AKG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升高(P<0.05),2Na-AKG组显著降低(P<0.05);AAK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P<0.05),OKG和2Na-AKG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AKG组血清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AAKG组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降低(P<0.05);AKG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Gln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的组织抗氧化能力均有一定影响,从机体对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清除能力看,以Glu、AKG、OKG和2Na-AKG的效果较佳;Gln、Glu和AKG可提高机体的蛋白质利用率和免疫力,AKG还可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