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2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5-07-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姜海龙, 谷琳琳, 秦贵信, 车东升, 张海全, 李易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1983-19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卵泡发育是家畜繁殖的基础,饲粮能量通过调控体内营养物质浓度、相关激素水平及mRNA表达等多方面影响家畜的卵泡发育。本文从饲粮能量水平、能源结构等方面综述能量对家畜卵泡发育的影响,并从能量对生殖激素、细胞增殖相关调控因子及营养物质转运蛋白等基因的调控方面简述其分子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能量对家畜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提供参考。
  • 汪水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1990-19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产反刍动物的饲粮含有大量快速发酵的谷物籽实,给瘤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对谷物籽实进行处理,降低瘤胃淀粉的发酵速率,提高过瘤胃淀粉含量,可以改善谷物籽实的利用效率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本文介绍谷物籽实的组织学特征、淀粉的组成与特性,探讨化学处理提高谷物籽实过瘤胃淀粉含量的研究进展,分析淀粉消化位点转移的营养作用,为高产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预防提供参考。
  • 王钰飞, 齐岩, 铃田靖幸, 陈燕军, 优克刚, 安福生, 薛廷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1997-20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链脂肪酸(medium chain fatty acids,MCFAs)是含有6~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常温下呈液态。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代谢途径使其能够被新生仔猪快速有效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快速补充能量,同时还具有抑菌、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和促生长的作用。新生仔猪补充饲喂MCFAs可以显著提高新生仔猪的断奶成活率和日增重,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提高新生仔猪免疫功能。但MCFAs使用不当时也可能会引起动物体内酮体含量过高、影响仔猪摄乳量等问题。本文综述了MCFAs在新生仔猪上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 徐孟, 陈小玲, 陈代文, 余冰, 罗钧秋, 何军, 毛湘冰, 虞洁, 郑萍, 黄志清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05-20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ix1是近年来发现的骨骼肌发育和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关键调控因子。Six1基因广泛表达于各动物不同组织中,尤其在骨骼肌中表达最丰富。Six1对骨骼肌的调控贯穿于动物胚胎期到出生后整个过程,调控着骨骼肌的发育、肌肉损伤修复和肌纤维类型转化。本文概述了Six1基因的发现、Six1蛋白的结构、Six1在不同动物中的表达谱以及Six1在骨骼肌发育、肌肉损伤修复、肌纤维类型转化中的作用。
  • 余婕, 晏向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12-20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信号通路能够感受一系列细胞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如氨基酸浓度、能量水平、生长因子等进而调节细胞生长。氨基酸不仅是合成蛋白质的底物,也可作为信号分子激活mTORC1信号通路,促进蛋白质合成。溶酶体是氨基酸激活mTORC1信号通路过程中一个重要细胞器,mTORC1感应氨基酸的上游信号通路需要溶酶体相关蛋白及胞浆蛋白的参与完成。本文综述了氨基酸调节mTORC1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为营养因子调控蛋白质合成的关键通路提供参考。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安清聪, 李岑曦, 张春勇, 潘洪彬, 李美荃, 徐娜娜, 陈克嶙, 郭荣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18-2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对滇撒配套系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抗氧化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选用(28±2)日龄滇撒配套系断奶仔猪19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LF1、LF2和LF3 3个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125、250和500 mg/kg的LF。饲喂42 d后,测定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和腹泻率。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测定心脏和肝脏谷氧还蛋白1(GRX1)、硫氧还蛋白1(TRX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GSH-Px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LF2和LF3组显著提高了ADG、ADFI(P < 0.05),LF1和LF2组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 < 0.05),LF2和LF3组显著降低了仔猪的腹泻率(P < 0.05)。2)血清中,与对照组相比,LF1(P < 0.05)、LF2(P < 0.01)和LF3组(P < 0.05)T-SOD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LF2组GSH-Px活力及T-AOC均显著提高(P < 0.05);LF2和LF3组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 < 0.05)。3)与对照组相比,LF1和LF2组GRX1、SODGSH-Px基因在心脏和肝脏中的表达量均增加,其中LF1组肝脏GSH-Px差异显著(P < 0.05),LF2组肝脏GRX1、SODGSH-Px差异极显著(P < 0.01);LF1组TRX1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 < 0.01);LF3组GRX1、TRX1基因在肝脏和心脏中及SODGSH-Px基因在心脏中的表达量均降低,其中心脏GRX1、TRX1和SOD差异极显著(P < 0.01)。结果提示: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LF(本试验添加250 mg/kg最佳)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提高血清抗氧化指标及心脏和肝脏中抗氧化基因GRX1、TRX1、SODGSH-Px的表达量。
  • 易孟霞, 易学武, 贺喜, 陈达图, 胡官波, 张石蕊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27-20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2个试验探讨饲粮中标准回肠可消化缬氨酸(SID Val)水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浆氨基酸和尿素氮含量的影响。试验1、试验2分别选用360头初始体重为(53.75±2.63) kg、(83.67±2.9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按体重相近、遗传基础相似的原则,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猪。同一试验中,各处理的饲粮除缬氨酸外,其余营养水平均参照NRC(2012)推荐标准设计。试验1中各处理试验饲粮的SID Val水平分别为0.50%、0.55%、0.60%、0.65%和0.70%,试验期为50~80 kg阶段;试验2中各处理试验饲粮的SID Val水平分别为0.43%、0.48%、0.53%、0.58%和0.63%,试验期为80~120 kg阶段。结果表明:试验1中饲粮SID Val水平为0.65%和0.70%的处理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较饲粮SID Val水平为0.50%的处理得到显著改善(P<0.05);试验2中饲粮SID Val水平为0.53%、0.58%和0.63%的处理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饲粮SID Val水平为0.43%的处理(P<0.05);随着饲粮SID Val水平的增加,2个试验中试验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呈线性和二次趋势(P<0.01)。除试验2中血浆谷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外,饲粮SID Val水平对试验1和试验2中试验猪血浆尿素氮及所有必需氨基酸和其他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采用折线模型和二次曲线回归模型,综合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得出,育肥猪50~80 kg、80~120 kg阶段饲粮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85%、0.70%时,其SID Val需要量范围值分别为0.61%~0.66%、0.52%~0.56%,最佳需要量分别为0.65%和0.53%。
  • 段海涛, 秦玉昌, 于纪宾, 倪海球, 李军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38-2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粉碎粒度对生长猪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及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分别选用1.5、2.0、2.5和3.0 mm筛片孔径对混合后饲料原料进行粉碎,得到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595、626、758、856 μm的饲料原料,试验饲粮参照配方进行调质制粒。试验选取80头平均体重为(27.5±0.5) kg的"大×长×杜"三元杂交猪,按照体重接近和性别随机置于4个组,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4组分别饲喂4种粉碎粒度饲粮,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筛片孔径从1.5 mm增大到3.0 mm,每吨原料粉碎能耗从7.41 kW·h降低到4.36 kW·h;1.5 mm组淀粉糊化度显著高于2.5和3.0 mm组(P<0.05),与2.0 mm组差异不显著(P>0.05);2.0 mm组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显著高于3.0 mm组(P<0.05);1.5 mm组颗粒硬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周内,2.0 mm组生长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粉碎机筛片孔径为2.0 mm时颗粒饲料质量最好,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最佳。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李琴, 陈明君, 彭祥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44-20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2~10周龄四川白鹅肉鹅生长性能、羽毛生长及腿部健康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放养组(NGR)、网床组(NR)、发酵床组(LR)3种饲养模式。选择432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4日龄四川白鹅肉鹅,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公母各占1/2。试验期为56 d。在试验第70天,进行体重、耗料、主翼羽发育测定及步态和脚垫损伤评分,同时每组挑选12只体重接近各组平均体重的试验鹅,并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试验鹅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依次为:发酵床组 > 网床组 > 放养组;发酵床组试验鹅屠体率、半净膛率、腹脂率、心脏指数显著高于放养组(P<0.05),放养组头率极显著高于网床组和发酵床组(P<0.01),脚率极显著高于发酵床组(P<0.01),放养组腺胃指数显著高于网床组(P<0.05);放养组主翼羽平均长度显著低于发酵床组(P<0.05),平均宽度、宽度/长度比平均值均极显著高于网床组和发酵床组(P<0.01),羽毛评分极显著低于网床组和发酵床组(P<0.01),网床组100根正羽重显著高于发酵床组(P<0.05);发酵床组步态评分显著低于网床组(P<0.05),脚垫评分显著低于网床组和放养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网床饲养能够提高四川白鹅肉鹅生长性能,放养有助于改善肉鹅的羽毛生长及健康状况,而发酵床饲养则有助于改善肉鹅腿部、脚垫健康。
  • 张现玲, 段海涛, 倪海球, 秦玉昌, 李军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52-20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调质温度和粉碎粒度对肉鸡生长性能及养分表观利用率的影响。以玉米-杂粕型全价配合饲料为肉鸡试验饲粮,选取1.5、2.0、2.5和3.0 mm 4个不同的筛片孔径,75和85 ℃ 2个调质温度。选用864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8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3周(前期)各组间干物质表观利用率和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差异均不显著(P > 0.05),调质温度和粉碎粒度及其交互作用对4~6周(后期)干物质表观利用率和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产生显著影响(P < 0.05);调质温度对前期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产生显著影响(P < 0.05),粉碎粒度对前期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后期末重、平均日增重及全期平均日增重均产生显著影响(P < 0.05)。后期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 > 0.05)。综合得出,粉碎粒度对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利用率影响显著,为了降低加工能耗,肉鸡前期饲粮调质温度应选择85 ℃、粉碎粒度选择911 μm(粉碎机筛片孔径3.0 mm);肉鸡后期饲粮调质温度应选择75 ℃、粉碎粒度选择901 μm(粉碎机筛片孔径选择3.0 mm)。
  • 甄龙, 石玉祥, 张敏红, 冯京海, 张少帅, 彭骞骞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60-20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持续不同温度处理(21、26和31 ℃)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胸肌和肝脏解偶联蛋白(avUCP)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44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公母各4只)。适应期7 d,温度21 ℃,相对湿度60%。29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到21、26和31 ℃,相对湿度60%,直至试验结束,共14 d。结果表明:1)31 ℃组肉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低于21、26 ℃组(P<0.01),料重比(F/G)显著高于21、26 ℃组(P<0.05);26 ℃组肉鸡ADG、ADFI显著低于21 ℃组(P<0.05),F/G和21 ℃组无显著差异(P>0.05)。2)31 ℃组肉鸡血清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高于21 ℃组(P<0.05);26 ℃组血清生化指标与21 ℃组无显著差异(P>0.05)。3)31 ℃组肉鸡血清甲状腺素(T4)、瘦素(LEP)、皮质酮(CORT)含量显著高于21 ℃组(P<0.05);除T4含量外(P<0.05),26 ℃与21 ℃组之间血清激素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4)试验第7天,31 ℃组胸肌avUCP mRNA表达显著低于21、26 ℃组(P<0.05);第14天,26、31 ℃组胸肌avUCP mRNA表达极显著低于21 ℃组(P<0.01);试验第7、14天,31 ℃组肉鸡肝脏avUCP 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21、26 ℃组(P<0.01)。综上,与21 ℃相比,持续偏热处理(26、31 ℃)影响肉鸡糖脂代谢及avUCP mRNA的表达,并显著降低生长性能,且不同偏热程度对肉鸡影响程度不同。
  • 胡春红, 张敏红, 冯京海, 苏红光, 张少帅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70-20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持续偏热刺激对爱拔益加(AA)肉鸡休息行为、生理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将健康、体重接近的192只22日龄AA肉鸡(公母各占1/2)平均分成4个处理,分别置于4个相同环境控制室,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适应7 d。29日龄08:00将各室温度分别逐渐(30 min内)调到18、22(热中性温度)、26和30 ℃(±0.5 ℃)并保持不变,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温度处理2 h,与22 ℃处理相比,26和30 ℃处理坐着休息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俯伏休息时间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第3、10天,18和26 ℃处理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浓度显著高于22 ℃处理(P<0.05)。第1、3和10天,26 ℃处理体核温度、血浆皮质酮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浓度与22 ℃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30 ℃处理体核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1~7 d和8~14 d,26和30 ℃处理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22 ℃处理(P<0.05)。1~14 d,26和30 ℃处理的ADFI、平均日增重(ADG)显著低于22 ℃处理(P<0.05)。由此可得,26 ℃偏热刺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29~42日龄AA肉鸡坐着休息时间百分比和生产性能,提高了俯伏休息时间百分比和下丘脑HSP70浓度。
  • 王迪, 乔雪, 何晶, 杨焕民, 王秋菊, 司鸿飞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77-2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地放养对肉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选取1 000只2~3周龄的肉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舍饲,试验组为玉米地放养,放养肉鹅在玉米拔节期进入玉米地。每组鹅分别于2、4、8和12周龄时各选取5只,共40只鹅,称量其体重,采血进行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检测。育肥结束后,从2组中随机选取体况均匀的鹅各12只进行屠宰性能检测。结果显示,放养鹅的平均日增重(ADG)、屠宰率、半净膛率高于舍饲鹅;放养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α(IFN-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高于舍饲鹅:放养鹅与舍饲鹅血清中IL-2、IL-6和IL-12含量在不同日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舍饲鹅血清中IL-4含量在2、12周龄极显著高于放养鹅(P<0.01),放养鹅血清中IFN-α含量在8、12周龄时极显著高于舍饲鹅(P<0.01),2组鹅血清中IFN-γ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玉米地放养模式可以提高鹅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增加鹅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提高鹅的免疫力,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饲养模式。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陈军强, 丁路明, 高强, 龙瑞军, 安吾, 刘培培, 张丽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85-20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限饲水平与营养补偿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以和瘤胃液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3月龄小尾寒羊公羊40只,采用单因素4水平随机设计,每组10只,正试期90 d。对照(Ⅰ)组全期自由采食;30 d限饲期内,Ⅱ、Ⅲ和Ⅳ组分别按照NRC(2007)推荐的日增重500、400和300 g/d所需要的代谢能(ME)和粗蛋白质(CP)的量配制饲粮,限饲结束后,试验组自由采食60 d为营养补偿期。在24~30 d和84~90 d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限饲期,限饲水平对结束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有显著影响(P < 0.05),随限饲水平的升高,结束体重和ADG呈降低趋势,料肉比呈升高趋势。营养补偿期,各组间结束体重无显著差异(P > 0.05);Ⅱ、Ⅲ和Ⅳ组体重补偿百分比分别为对照组的104.36%、101.71%、99.61%;限饲水平对ADG有显著影响(P < 0.05);随限饲水平的升高,ADG呈升高趋势,料肉比呈下降趋势。2)限饲期,限饲水平对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 < 0.05),均随限饲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而对有机物(OM)、CP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 > 0.05)。营养补偿期,组间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 > 0.05)。3)限饲期,限饲水平对食入氮、氮沉积、氮沉积率有显著影响(P < 0.05),均随限饲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尿氮/食入氮随限饲水平升高而升高,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粪氮和尿氮的变化不显著(P > 0.05)。营养补偿期,组间氮代谢指标差异不显著(P > 0.05)。4)1~30 d,试验组瘤胃液纤维素酶活性呈降低趋势,31~90 d,呈升高趋势,在90 d,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对小尾寒羊采用短期适度限饲,经过营养补偿可以使其生长性能、消化代谢不受影响。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吴代武, 叶元土, 蔡春芳, 徐加英, 张琳琳, 陈科全, 黄雨薇, 徐登辉, 彭侃, 罗其刚, 林秀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094-2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饲料中鱼溶浆粉与鱼粉的替代关系,以6%鱼粉为对照(FM组),分别以2%(SW2组)、4%(SW4组)、6%(SW6组)的鱼溶浆粉等量替代鱼粉,按照等蛋等能原则配制4种试验饲料,以初始体重为(79.89±0.85) g的草鱼为试验对象,在池塘网箱中进72 d的养殖试验。每组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草鱼20尾。结果显示:与FM组相比,各替代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提高了5.77%~12.50%,其中SW2、SW4组与FM组差异显著(P<0.05);各替代组草鱼的饲料系数下降了8.47%~17.51%,SW2、SW4、SW6组与FM组均差异显著(P<0.05)。各替代组草鱼的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高于FM组,SW2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FM组(P<0.05),SW4、SW6组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FM组(P<0.05)。各替代组草鱼的内脏指数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SW2组肥满度、肝胰脏指数显著低于FM组(P<0.05)。各替代组草鱼的血清生化指标与FM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总游离氨基酸、组氨酸和腐胺含量与饲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的Pearsion相关系数R2都大于0.8,呈现二次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在含6%的鱼粉饲料中以鱼溶浆粉全部替代鱼粉对草鱼的健康无明显不良影响;2%鱼溶浆粉替代等量鱼粉时,草鱼的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率快,养殖效果优于鱼粉。饲料中游离氨基酸、生物胺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对草鱼生长有促进作用,过量则显示副作用;依据本试验结果得到饲料中适宜的腐胺含量为12.5~12.9 mg/kg,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 256.7~5 379.5 mg/kg,组氨酸含量为361.1~370.8 mg/kg。
  • 黄鑫玮, 杨莎莎, 刘毅, 范涛, 明伟, 林荣楠, 温安祥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06-2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壳寡糖对幼建鲤生长性能、脂肪代谢、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8.78±0.38) g 的健康幼建鲤22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饲喂壳寡糖添加量为0(对照组)、0.30%、0.60%、0.90%和1.50%的饲料8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壳寡糖添加组幼建鲤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有所升高(P>0.05);0.6%组血浆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各壳寡糖添加组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6%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壳寡糖添加组白细胞吞噬率、肠道皱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6%和0.9%组肠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各壳寡糖添加组肠道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6%和0.9%组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知,壳寡糖可增强幼建鲤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脂肪代谢;通过回归曲线的X极值分析得出,当饲料中壳寡糖的添加量在0.86%~1.09%之间时,对幼建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健康的保护性最佳。
  • 陈晓明, 华雪铭, 朱伟星, 何亚丁, 税春, 吴钊, 陈青青, 孔纯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15-21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鱼粉及豆粕时,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试验1:首先配制含30%鱼粉和15%豆粕的基础饲料(D0组),然后分别用2%(D2组)、5%(D5组)、8%(D8组)和15%(D15组)的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的鱼粉和豆粕,共配制出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试验2:首先配制基础饲料(即试验1中的基础饲料),然后分别用酪蛋白(DC组,不含抗原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DF组,含少量抗原蛋白)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的豆粕,共配制出3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选用初始均重为(5.86±0.04) g的南美白对虾进行试验,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60尾/重复),在室外水泥池中养殖44 d。试验1结果显示:随着发酵豆粕添加量的增加,饲料系数呈先降后升趋势,以D5组最低;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分别以D5、D8组最高。全虾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肝胰指数均以D8组最高,均显著高于D5组(P < 0.05)。D15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D0组(P<0.05);D5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力随发酵豆粕添加量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在D8、D5和D2组获得最大值。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随发酵豆粕添加量的增加基本呈降低趋势;D5、D8、D15组的肝胰腺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低于D0组(P < 0.05);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力表现为D2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 0.05)。试验2结果显示:成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均以DF组最高。DC和DF组的全虾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D0组(P < 0.05);DF组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C和D0组(P < 0.05);DC组的肝胰指数显著高于DF和D0组(P < 0.05)。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以DF组最低,并显著低于D0和DC组(P < 0.05)。肝胰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表现为DC组>DF组>D0组,组间差异显著(P < 0.05);DC组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D0组(P < 0.05)。DC组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DF组(P < 0.05),溶菌酶活力显著低于D0组(P < 0.05),而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则显著高于D0和DF组(P < 0.05)。以上结果表明大豆抗原蛋白(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 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大豆抗原蛋白含量的降低有助于南美白对虾饲料中发酵豆粕对鱼粉和豆粕的替代。在本试验条件下,南美白对虾饲料中使用不超过15%的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是可行的。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李建平, 秦贵信, 赵志辉, 张巧灵, 王大力, 孙博兴, 姜海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28-2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肥育猪饲粮中分别添加红花籽油和椰子油,采集育成猪肝脏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找出2种处理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Illumina HiSeqTM 2500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对2种处理育成猪肝脏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TopHat2软件将测序得到的Reads序列与猪参考基因组(Sscrofa 10.2)序列比对,找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在Nr、GO和KEGG数据库中进行功能注释、富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红花籽油组和椰子油组肝脏差异表达基因共有938个,与椰子油组相比,红花籽油组表达上调基因有479个,下调基因有459个;GO功能分类注释到细胞组成、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数据库中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有773、768和729个;注释到KEGG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数346个,显著富集通路为酮体生成与降解通路和类萜骨架生物合成通路(P < 0.05)。
  • 刘云龙, 宋卓, 彭冰洁, 许诗豪, 朱琪, 王征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40-2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绿原酸(CGA)对高脂饲粮所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C组)、高脂饲粮模型组(HFD组)、高脂饲粮+低剂量绿原酸组[20 mg/(kg·d),HFD-LC组]和高脂饲粮+高剂量绿原酸组[90 mg/(kg·d),HFD-HC组],每组10只。每天称量体重,12周后处死。取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取新鲜肝脏组织制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观察病理变化情况;称量肝脏湿重,计算肝脏指数;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法测定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原癌基因(Bcl-2)、Bcl-2相关基因(Bax)、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与NC组对比,HFD组大鼠最终体重(P > 0.05)、肝脏湿重(P < 0.01)、肝脏指数(P < 0.01)、凋亡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均有上升。与HFD组相比,低剂量绿原酸能够降低最终体重(P > 0.05)、肝脏湿重(P < 0.05)、肝脏指数(P > 0.05),降低凋亡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高剂量绿原酸能够降低最终体重(P < 0.05)、肝脏湿重(P < 0.05)、肝脏指数(P > 0.05),降低凋亡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切片结果显示HFD组细胞出现大量脂肪空泡,大量细胞出现凋亡形态,绿原酸能够降低脂肪性空泡的数量,改善肝细胞的生理状态,并且高剂量绿原酸作用效果更加明显。由此可见,绿原酸能够缓解高脂饮食所导致的肝细胞凋亡,改善体内的脂肪代谢,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 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 詹康, 左晓昕, 贡笑笑, 陈银银, 占今舜, 赵国琦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50-2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提供鸡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鸡肠道疾病的致病机理、鸡肠道营养物质转运吸收与免疫机理提供模型。本试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来分离培养鸡小肠上皮细胞。运用刮除法、酶消化法、有限稀释法纯化鸡小肠上皮细胞。利用噻唑蓝(MTT)法来鉴定鸡小肠上皮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鸡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来鉴定鸡小肠上皮细胞。结果表明:1)采用组织块细胞培养法能够成功获得鸡小肠上皮细胞系。2)接种组织块8 h内鸡小肠上皮细胞开始大量增殖。3)鸡小肠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为"S"形,符合细胞增殖规律。4)传至第5代的鸡小肠上皮细胞体积开始变大,细胞形态模糊并开始衰老凋亡;细胞传代时进行接种,大量的细胞未贴壁。综上所述,采用在6孔板内接种鸡小肠组织快,能够获得具有稳定性的鸡小肠上皮细胞,为鸡肠道疾病致病机理、鸡肠道营养物质转运吸收和永生化鸡小肠上皮细胞提供细胞素材。
  • 饲料资源开发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 隋丽,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张开磊, 贾玉辉, 岳斌, 史雪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57-2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发酵葡萄籽粕对5~12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以确定发酵葡萄籽粕使用效果和适宜添加水平。选用5周龄五龙鹅288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公母各占1/2)。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Ⅰ组)、2%(Ⅱ组)、4%(Ⅲ组)、6%(Ⅳ组)、8%(Ⅴ组)、10%(Ⅵ组)的发酵葡萄籽粕,试验期8周。12周龄初,从每个重复随机抽取8只鹅,共计48只,分为8组进行消化代谢试验,Ⅰ~Ⅵ组分别饲喂含有0、2%、4%、6%、8%、10%发酵葡萄籽粕的全价饲粮,Ⅶ组饲喂单一发酵葡萄籽粕饲粮,Ⅷ组饲喂单一未发酵葡萄籽粕饲粮。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Ⅳ组、Ⅴ组显著提高鹅平均日增重(P<0.05),降低料重比(P>0.05);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P<0.05或P<0.01),降低腹脂率(P>0.05),提高屠宰率、胸肌率(P>0.05)。2)与Ⅰ组相比,Ⅳ组、Ⅴ组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鹅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利用率(P<0.05或P<0.01);Ⅴ组显著提高试验鹅氮利用率(P<0.05),各组间能量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葡萄籽粕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粗纤维、钙、磷利用率极显著高于未发酵的葡萄籽粕粗(P<0.01),中性洗涤纤维利用率显著高于未发酵的葡萄籽粕(P<0.05)。3)与Ⅰ组相比,Ⅳ组、Ⅴ组显著提高鹅总氨基酸和多数氨基酸利用率(P<0.05或P<0.01)。4)Ⅳ组、Ⅴ组小肽利用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发酵葡萄籽粕能显著提高5~12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饲粮中发酵葡萄籽粕适宜添加水平为6%~8%。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李泽阳, 冯京海, 周明, 张敏红, 常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68-2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连续饲喂转Cry1Ab/1Ac基因糙米对2个世代鹌鹑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健康的1日龄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402羽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7羽,雌雄混养。2组分别为转基因组和非转基因组,分别饲喂含转Cry1Ab/1Ac基因或非转基因糙米的饲粮,35日龄时从各组中分别挑选健康的体重相近的鹌鹑72羽,平均分成6个重复,每个重复3羽雄性9羽雌性,分别继续饲喂2种饲粮,饲养至91日龄。2个组85~91日龄所产的蛋分别孵化,孵化出的子代鹌鹑分别继续饲喂2种饲粮,分组及饲养管理与亲代相同。结果表明:转基因糙米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与非转基因糙米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非转基因组相比,转基因组亲代和子代鹌鹑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代鹌鹑的肝脏、心脏、睾丸和卵巢等器官指数也与非转基因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连续2个世代采食含转Cry1Ab/1Ac基因糙米的饲粮对日本鹌鹑的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牛凤池, 黄燕华, 曹俊明, 王国霞, 赵红霞, 孙育平, 李永娟, 马永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76-21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以鱼粉、豆粕、棉籽粕和双低菜籽粕为蛋白质源的实用饲料中分别添加复合核苷酸、植酸酶、复合酶制剂、芽孢杆菌及包膜赖氨酸+包膜蛋氨酸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含26%鱼粉、32%豆粕、10%棉籽粕和10%双低菜籽粕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对照组,G0),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00 mg/kg复合核苷酸(G1)、1 000 U/kg植酸酶(G2)、400 mg/kg复合酶制剂(G3)、3×109 CFU/kg芽孢杆菌(G4)及20 400 mg/kg包膜赖氨酸+2 200 mg/kg包膜蛋氨酸(G5),配制5种添加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1.02±0.01) g的黄颡鱼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5种添加饲料。养殖期为8周。结果显示:1)各添加组(G1、G2、G3、G4和G5)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G0(P<0.05),其中G4最高;各添加组的饲料系数均低于G0,且G2、G3和G4与G0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G4最低;各添加组的蛋白质效率均高于G0,且G2、G3、G4和G5显著升高(P<0.05),其中G4最高;G4的肝体比显著高于G0、G1和G2(P<0.05)。2)全鱼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G3和G4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G1(P<0.05)。3)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葡萄糖、尿素氮及甘油三酯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以鱼粉、豆粕、棉籽粕和双低菜籽粕为蛋白质源的实用饲料中分别添加复合核苷酸、植酸酶、复合酶制剂、芽孢杆菌及包膜赖氨酸+包膜蛋氨酸均能提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其中添加芽孢杆菌的效果最佳。
  • 杨长进, 董晓芳, 佟建明, 高玉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84-2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草素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的预防作用。选用266日龄京红1号蛋鸡50只,随机等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Ⅴ组饲喂高能低蛋白质饲粮,并分别在饲粮中添加0、200、600和1 000 mg/kg苜草素。试验期60 d。结果如下:1)与Ⅰ组相比,Ⅱ组1~60 d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1~30 d料蛋比明显升高(P<0.05),14 d时蛋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P<0.05),30 d时即可表现明显的蛋鸡FLHS症状,60 d时FLHS发生率升高。2)与Ⅱ组相比,30 d时Ⅲ组肝脂率显著降低(P<0.05),Ⅳ、Ⅴ组肝脏出血指数、肝脂率显著降低(P<0.05),Ⅲ~Ⅴ组FLHS发生率降低,其中Ⅲ组降低33.3%,Ⅳ、Ⅴ组未发生FLHS;与Ⅱ组相比,60 d时Ⅴ组FLHS发生率降低50%。3)与Ⅱ组相比,1~30 d Ⅳ组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14、28、56 d时Ⅲ~Ⅴ组蛋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42 d时Ⅳ组蛋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28、56 d时Ⅴ组蛋黄总脂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30 d时,不同剂量苜草素对高能低蛋白质饲粮诱发产蛋高峰期蛋鸡FLHS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60 d时,1 000 mg/kg苜草素对高能低蛋白质饲粮诱发产蛋高峰期蛋鸡FLHS发生率降低了50%。
  • 张冬梅, 潘康成, 倪学勤, 景波, 刘明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193-22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对一株产乳酸芽孢杆菌进行菌种的鉴定,并研究其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与16S r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BLZ01进行鉴定。选取20羽7日龄肉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1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添加0.05 g/kg菌株BLZ01的试验饲粮。饲喂至42日龄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电泳技术(PCR-DGGE)技术分析肉鸡回肠、盲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菌株BLZ01确定为产L-乳酸的巨大芽孢杆菌;2)肉鸡饲喂菌株BLZ01后,回肠、盲肠的条带数均增多,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回收的条带以未培养的细菌为主,已培养出的细菌是以乳杆菌属为主。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LZ01为一株产L-乳酸的巨大芽孢杆菌;肉鸡饲喂该菌后可以提高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
  • 刘世发, 王荣梅, 焦洪超, 赵景鹏, 王晓鹃, 林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01-22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免疫应激,研究了免疫应激对蛋鸡钙磷代谢的影响。选用体重和生产性能相近的海兰褐蛋鸡20只,分为LPS应激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按照0.15 mg/kg体重腹腔注射LPS,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0 d,统计生产性能并开展了钙磷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蛋鸡仅在试验第1天平均日采食量发生显著降低(P<0.05),之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组之间蛋壳厚度、蛋壳硬度变化趋势无显著差异(P>0.05)。2)2组之间蛋鸡胫骨指数、胫骨饱满度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胫骨切片观察发现试验组蛋鸡胫骨切片中内环骨板发生破损,部分骨小梁断裂。3)代谢试验结果表明,蛋鸡钙磷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蛋鸡血清钙、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LPS应激初期可以改变蛋鸡采食量,蛋品质等性能也会因此发生波动,但随着注射时间的增加,LPS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会逐步减弱。LPS处理降低了血清钙、磷含量,但是对蛋壳品质和钙磷代谢无显著影响。
  • 刘宁, 崔桂山, 杨玲, 杨在宾, 杨维仁, 姜淑贞, 张桂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09-2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冬季条件下维生素A水平对蛋鸡抗氧化能力及血清、肝脏和鸡蛋中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选取525只43周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1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维生素A水平为8 000 IU/kg),试验组饲粮维生素A水平分别为10 500、13 000、15 500和18 000 IU/kg,其他维生素水平与对照组饲粮保持相同,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随维生素A水平的增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血清丙二醛含量降低,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升高,且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与饲粮维生素A水平显著线性相关(P<0.05);第21和42天时,维生素A水平为8 000~15 500 IU/kg时,随维生素A水平的增加,鸡蛋中的维生素A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维生素A水平为15 500~18 000 IU/kg时,随维生素A水平的增加,鸡蛋中维生素A含量反而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维生素A水平为10 500~13 000 IU/kg时,蛋鸡可以获得较强的血清抗氧化能力;维生素A水平为15 500 IU/kg时,蛋鸡血清、肝脏和鸡蛋中可获得较高的维生素A沉积量。
  • 丁阳, 贺强, 袁超, 李俊明, 严华祥, 邹晓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15-2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饲粮赖氨酸水平对商品代绿壳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氮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得出31~43周龄商品代绿壳蛋鸡饲粮赖氨酸的适宜需要量。试验选用540只体重相近的30周龄新杨商品代绿壳蛋鸡,随机分成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分别饲喂赖氨酸水平为0.60%、0.65%、0.70%、0.75%、0.80%和0.85%的饲粮,试验期为12周。结果表明:1)0.60%和0.85%赖氨酸水平组的产蛋率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0.75%赖氨酸水平组料蛋比显著低于0.60%和0.85%赖氨酸水平组(P<0.05)。2)0.75%赖氨酸水平组哈夫单位显著高于0.60%和0.65%赖氨酸水平组(P<0.05);蛋壳强度在0.75%赖氨酸水平组最大,显著高于0.85%赖氨酸水平组(P<0.05)。3)0.75%赖氨酸水平组沉积氮和氮的存留率显著高于0.60%赖氨酸水平组(P<0.05)。4)0.70%赖氨酸水平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低于0.60%赖氨酸水平组(P<0.05);0.75%赖氨酸水平组血清总蛋白、钙含量显著高于0.60%赖氨酸水平组(P<0.05);0.80%赖氨酸水平组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要显著低于0.60%和0.65%赖氨酸水平组(P<0.05)。5)二次曲线分析表明,以产蛋率、料蛋比、哈夫单位和氮的存留率为评价指标,绿壳蛋鸡产蛋期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72%、0.72%、0.76%和0.76%。结果提示,饲粮中适宜的赖氨酸水平能够提高生产性能和改善蛋品质,提高氮的利用率。新杨商品代绿壳蛋鸡产蛋期(31~43周龄)饲粮中赖氨酸适宜水平为0.72%~0.76%。
  • 陈玉敏, 黄涛, 宋小珍, 许兰娇, 刘博, 符运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24-22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杜仲叶提取物对爱拔益加(AA)肉鸡生长性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健康1日龄AA肉鸡275羽,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1羽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0.10%、0.15%、0.20%杜仲叶提取物。试验为期42 d。结果表明:1)各组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0.15%添加组在8~14 d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7.42%(P<0.05),0.05%、0.10%和0.15%添加组在29~35 d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6.13%、25.05%和24.94%(P<0.05);0.05%和0.15%添加组在29~35 d的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21.15%、19.34%(P<0.05)。2)各组21、42 d肉鸡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0.15%添加组21 d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3.06%(P<0.05),0.05%、0.15%和0.20%添加组42 d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18.89%、73.33%和71.11%(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杜仲叶提取物可提高肉鸡免疫功能,改善生长性能,其中以0.15%的添加水平效果最好。
  • 李术娜, 惠小双, 李红亚, 王全, 朱宝成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31-22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目的是研究多功能复合菌剂发酵玉米秸秆对育肥羊能量代谢的影响。选择18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新吉细毛羊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和绝食代谢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每期试验包括预试期10 d、正试期3 d,共测定3期。对照组的粗饲料是冷藏保鲜的玉米秸秆,试验组为50%发酵玉米秸秆+50%冷藏保鲜玉米秸秆,绝食代谢组的试羊正试期3 d绝食。通过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气体交换试验和呼吸测热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消化能在第1期中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 < 0.01),第2、3期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甲烷能及甲烷能/总能在3期中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期产热量2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3期试验组代谢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总能消化率在第1、2、3期中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0.33%、11.52%、11.86%,差异显著(P < 0.05);试验组总能代谢率相比对照组在第1期提高11.18%,差异不显著(P > 0.05),在第2、3期分别提高22.66%、17.19%,差异显著(P < 0.05);试验组净能在第1、2、3期中比对照组分别提高64.29%、108.1%、84.90%,差异显著(P < 0.05)。结果提示,发酵玉米秸秆相对于未经处理的玉米秸秆,营养物质的含量得到提高,品质得到改善。将其用于育肥羊粗饲料,可使育肥羊能量代谢水平提高,促进能量沉积与利用,提高净能。
  • 詹康, 左晓昕, 贡笑笑, 陈银银, 占今舜, 赵国琦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41-2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二维和三维培养模式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形态及酪蛋白表达的差异。利用组织块培养细胞来分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克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在基质胶中的形态,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酪蛋白的诱导表达。结果表明:1)采用组织块培养细胞能够成功分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克隆得到的细胞能稳定传至20代。2)细胞接种12 h之后,二维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细胞簇,细胞间也没有相互连接;三维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形成明显的细胞簇,在基质胶内的层黏连蛋白作用下形成交织网状结构。培养2 d细胞间交织网状结构逐渐消失,细胞开始形成单个的成细胞簇,使细胞间更加紧密的相连。3)二维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不能诱导表达酪蛋白,但三维培养细胞可诱导表达κ-酪蛋白。综上所述,三维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能够改变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诱导κ-酪蛋白的表达,三维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可作为奶牛的泌乳机制研究的体外模型。
  • 王剑飞, 王梦芝, 冯春燕, 张鑫, 张军, 洪伟, 王洪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48-22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研究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及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体外发酵试验:分别在培养液中添加蛋氨酸、过瘤胃蛋氨酸,以无添加为对照,在培养0、2、4、8、12、16和24 h测定pH以及氨态氮、细菌蛋白和原虫蛋白含量;动物试验:选用30头健康的泌乳荷斯坦奶牛采用随机区组分为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3.50 g/(头·d)蛋氨酸、30.00 g/(头·d)过瘤胃蛋氨酸,以无添加为对照。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体外发酵试验,培养液pH、氨态氮和细菌蛋白含量在组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瘤胃蛋氨酸组和蛋氨酸组均显著提高了培养液原虫蛋白含量(P<0.05),但2个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2)动物试验,第28天时,以及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在3组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第42天时,过瘤胃蛋氨酸组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而该组的血清尿素氮和乳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另外,该组的饲粮粗蛋白质消化率也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综上,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没有显著影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牛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和饲粮粗蛋白质的消化率。
  • 张婷, 张佩华, 陈宇光, 周小乔, 田瑶, 刘士杰, 张开展, 卜登攀, WILLIAM P. Weiss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56-2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我国北方3种饲养模式下奶牛饲粮对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选取苜蓿、玉米青贮、玉米秸秆、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3种精粗比一致的不同饲养模式下奶牛饲粮,MF组模拟规模化牛场,粗饲料来源为苜蓿和玉米青贮,CSA组模拟养殖小区,粗饲料来源为玉米秸秆,CSB组模拟散养户,与CSA组粗饲料一致,使用杂粕(菜籽粕、棉籽粕、甜菜渣)代替豆粕与大豆。采用体外产气法体外培养饲粮48 h结合动态产气实时记录技术,测定饲粮48 h累积产气量、发酵动力学参数以及体外瘤胃发酵指标。结果表明:MF组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CSA组,CSA组显著高于CSB组(P<0.05);MF组与CSA组的48 h累积产气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CSB组(P<0.05);各组间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CSB组微生物蛋白浓度有低于MF、CSA组的趋势(P>0.05)。由此可见,玉米秸秆代替玉米青贮、苜蓿降低了饲粮干物质降解率;杂粕代替豆粕降低了体外发酵48 h累积产气量及体外干物质降解率,而对其他瘤胃的发酵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 黄永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64-22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养殖水温对星洲红鱼的生长、消化和免疫的影响,选取300尾体长为(12.5±1.5) cm,体重为(25.1±2.3) g的健康星洲红鱼分别在温度为15、20、25、30和35 ℃的水体中饲养40 d。每一温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星洲红鱼。结果表明:各养殖水温下星洲红鱼的特定生长率表现为30 ℃ > 35 ℃ > 25 ℃ > 20 ℃ > 15 ℃,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y)与养殖水温(x)的回归关系为:y=-0.118 2x3+0.917x2-1.457 5x+1.082 7(r=0.997 8)。各组星洲红鱼的成活率为86.67%~98.33%,在15 ℃时最高,在35 ℃时最低,除30与25 ℃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外,其他组间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表现为35 ℃ > 25 ℃ > 30 ℃ > 20 ℃ > 15 ℃,除15和35 ℃组间差异显著(P < 0.05)外,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随养殖水温从15 ℃升高到30 ℃,各组肌肉RNA/DNA逐步上升,在35 ℃时又有所下降,除15与20 ℃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显著(P < 0.05)。星洲红鱼肝胰腺、肠和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随养殖水温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其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30 ℃以后开始下降,而脂肪酶活性在25℃以后开始下降。除25和35 ℃组的淀粉酶活性以及20与30 ℃组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 0.05)外,各消化酶活性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星洲红鱼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在30 ℃达到最高,在35 ℃时间有所下降。除血清SOD活性外,血清AKP、ACP和POD活性在25和35 ℃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他组间差异显著(P < 0.05)。由此得出,养殖水温在27~34 ℃时星洲红鱼生长快、消化能力强、免疫相关酶活性高;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当养殖水温为31 ℃时星洲红鱼的生长最佳。
  • 裘金木, 孙育平, 曹俊明, 胡俊茹, 王国霞, 陈冰, 黄燕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72-22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0.01) g的凡纳滨对虾960尾,随机分成6组(HT0、LT0、LT1、LT2、LT3、LT4),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HT0、LT0、LT1、LT2、LT3、LT4对虾分别投喂含40.79%粗蛋白质的高蛋白质饲料,以及含37.01%粗蛋白质并分别添加0、1.20、2.50、5.00和10.00 g/kg色氨酸的低蛋白质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LT2、LT3对虾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HT0(P<0.05);LT1、LT2、LT3的摄食量显著高于HT0和LT0(P<0.05);LT0、LT3、LT4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HT0(P<0.05);饲料系数在HT0、LT0、LT3、LT4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LT1和LT3成活率较低外,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HT0和LT0相比,LT1、LT2、LT3、LT4肝胰指数、全虾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全虾粗蛋白质含量LT2、LT3、LT4与HT0无显著差异(P>0.05),但LT4显著高于LT0和LT1(P<0.05);全虾粗脂肪含量LT0、LT2、LT3与HT0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LT1、LT4显著低于HT0(P<0.05)。对虾血清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LT2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LT0(P<0.05);LT2、LT3和LT4血清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LT0(P<0.05),但与HT0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低蛋白质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可增加凡纳滨对虾的机体蛋白质沉积,增强对虾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提高生长性能。本试验条件下,分别以增重率和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方程得出含37.01%粗蛋白质的低蛋白质饲料中色氨酸的适宜含量分别为7.53和8.04 g/kg。
  • 吴韬, 张振龙, 蔡春芳, 叶元土, 李婷, 朱健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82-22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植物性饲料中非淀粉多糖(NSPs)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潜在抗营养作用,本试验研究了果胶和木聚糖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消化生理的影响。将果胶、酶解果胶、麦麸(木聚糖源)、酶解麦麸分别以8%、8%、30%和30%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制成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5.9±0.4) g的中华绒螯蟹8周,每种饲料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过量投饲。消化率试验采用初始体重为(42.0±5.1) g中华绒螯蟹进行,每种饲料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结果显示:各组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果胶组血清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低于酶解果胶组、木聚糖组和酶解木聚糖组(P<0.05),后三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果胶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酶解果胶组(P<0.05);木聚糖组和酶解木聚糖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酶解果胶组(P<0.05)。木聚糖组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酶解木聚糖组(P<0.05)。中华绒螯蟹对饲料中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均呈现果胶组<酶解果胶组<木聚糖组<酶解木聚糖组的态势,果胶组干物质和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酶解果胶组(P<0.05),木聚糖组蛋白质和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酶解木聚糖组(P<0.05)。各组中华绒螯蟹肠道上皮均覆盖围食膜,未见各组中华绒螯蟹在围食膜厚度、皱襞宽度和皱襞高度上有明显不同。由此得出,果胶和木聚糖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但不影响其肠道形态;果胶和木聚糖对中华绒螯蟹的抗营养作用强度不同,总体上表现为果胶的抗营养作用大于木聚糖。
  • 刘公言, 赵楠, 朱岩丽, 刘磊, 梁才芝,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292-22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皮张质量、肌肉品质以及维生素B6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200只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獭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对照)、5、10、20和40 mg/kg维生素B6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对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17 8),对平均日采食量有极显著影响(P=0.000 4),二者均在维生素B6添加水平为20 mg/kg时达到最高值。随着维生素B6添加水平的升高,料重比(F/G)有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并在维生素B6添加水平为20 mg/kg时达到最低值。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对獭兔皮张重量有显著影响(P=0.040 0),对皮张面积有极显著影响(P=0.001 6),对皮张厚度和被毛长度无显著影响(P=0.478 0和P=0.756 2)。20 mg/kg添加组的皮张重量、皮张面积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肌肉pH(P=0.039 4)、红度值(a*)(P=0.013 1)、黄度值(b*)(P=0.023 9)、亮度值(L*)(P=0.002 5),其中20 mg/kg添加组的L*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b*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a*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对肌肉失水率和剪切力无显著影响(P=0.216 1和P=0.825 9)。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对肌肉中维生素B6含量有显著影响(P=0.028 3),对肝脏和尿液中维生素B6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00 1和P=0.008 1),对血清中维生素B6含量无显著影响(P=0.112 9)。20 mg/kg添加组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B6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 P < 0.01)。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3~5月龄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的维生素B6添加水平为20 mg/kg。
  • 张婷, 钟伟, 罗婧, 周宁, 黄健, 王卓, 孙皓然, 樊燕燕,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300-23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饲粮脂肪水平对冬毛期银狐生长性能、体脂肪酸组成及空肠中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表达的影响,选取14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银狐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含10%、12%、16%、20%、24%混合油脂(鸡油:豆油=1:1)的试验饲粮,试验饲粮实测脂肪水平分别为12.85%(A组)、14.71%(B组)、18.72%(C组)、22.23%(D组)、26.11%(E组)。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75 d。结果显示:1)饲粮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冬毛期银狐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1),ADFI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B、C、D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高于A、E组(P<0.01);D组料重比(F/G)显著低于A、B、E组(P<0.05)。2)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肌间脂肪中饱和脂肪酸(SFA)的比例升高,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比例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3)饲粮脂肪水平对银狐皮下腹部脂肪中SFA、MUFA和PUFA的比例无显著影响(P>0.05)。4)随饲粮脂肪水平的升高,空肠中I-FAB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表现为E组显著高于A、B、C组(P<0.05)。由此得出,当饲粮脂肪水平达到18.72%时,冬毛期银狐表现出最佳的生长性能;银狐体脂肪酸组成能够反映饲粮的脂肪酸组成,肌间脂肪脂肪酸组成受饲粮脂肪水平的影响,而皮下脂肪脂肪酸组成相对稳定;此外,提高饲粮脂肪水平可促进冬毛期银狐空肠中I-FABP的表达。
  • 龚剑明, 赵向辉, 周珊, 傅传鞭, 刘婵娟, 瞿明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7): 2309-23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7.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油菜秸秆的利用率,筛选出油菜秸秆发酵适宜菌种,本试验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chrysosporium)、香菇菌(L.edodes)、虫拟蜡菌(C.subvermispora)、槭射脉革菌(P.acerina)4种真菌接种油菜秸秆,以不加真菌的油菜秸秆为对照,进行50 d固态发酵。测定养分含量、养分降解率、锰过氧化物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发酵有机物降解率(IVOMD)和有机物酶解率。结果显示:1)不同真菌发酵油菜秸秆,显著改变了常规养分含量(P<0.05),L.edodesC.subvermisporaP.chrysosporium发酵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含量(P<0.05);2)所有真菌发酵的油菜秸秆中有益成分几丁质含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3)发酵油菜秸秆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降解率表现为L.edodes组>P.chrysosporium组>P.acerina组和C.subvermispora组,差异显著(P<0.05);4)发酵油菜秸秆锰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为L.edodes组>P.chrysosporium组>P.acerina组和C.subvermispora组,差异显著(P<0.05),P.acerina组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L.edodesP.chrysosporium发酵使IVOMD显著增加(P<0.05),P.acerina发酵使IVOMD和有机物酶解率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L.edodesP.chrysosporium发酵油菜秸秆能够降解纤维物质,改善IVOMD,但同时导致了有机物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