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2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5-09-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肖俊峰, 武书庚, 杨焕胜, 温庆琪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649-26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母猪分娩是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产程不仅影响窝产活仔数,而且还影响仔猪出生后成活率。通过饲粮营养调控能改善母猪产程,本文探讨了能量、纤维、矿物质水平和微生态制剂等营养素对母猪产程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母猪产程的措施,旨在为养猪生产者提供参考,并希望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 蒋亚东, 王瑞生, 刘作华, 杨飞云, 兰云贤, 黄金秀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654-26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赖氨酸作为母猪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母猪繁殖性能和泌乳潜力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母猪氨基酸研究特点、研究现状,赖氨酸需要量的测定方法、测定指标以及母猪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对赖氨酸的需要量进行综述,为养猪生产实践中母猪饲粮的合理配制与科学饲养提供参考。
  • 甘利平, 杨维仁, 张崇玉, 张桂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667-26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提取物是指一类来源于植物的,具有一种或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活性物质,添加在饲料中能起到促生长、抗氧化、抗病毒、免疫增强等多种功能,且在畜产品中无残留,动物体内不易产生病原菌的抗药性。由于植物提取物种类的多样性,其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这其中包括对体内抗氧化酶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控、病原菌表面受体结合与穿透融和、介导免疫细胞信号通路、去瘤胃原虫作用、减少甲烷菌的增殖等多个方面。本文综述了当前对植物提取物的种类、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为今后在此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李方方, 姜政廷, 朱宇旌, 郑丽莉, 高原, 孟玲, 郭福来, 丁兰, 米春桃, 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676-26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哺乳母猪饲粮中添加硫酸钠(Na2SO4)与硫酸镁(MgSO4)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粪便评分、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2析因设计,选用体重为(164.50±4.50) kg、健康和预产期相近的第2胎大白妊娠母猪30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基础饲粮组(对照组)、基础饲粮+0.2% Na2SO4+0.1% MgSO4组(Ⅰ组)、基础饲粮+0.2% Na2SO4+0.2% MgSO4组(Ⅱ组)、基础饲粮+0.4% Na2SO4+0.1% MgSO4组(Ⅲ组)和基础饲粮+0.4% Na2SO4+0.2% MgSO4组(Ⅳ组)。试验从妊娠母猪分娩开始到仔猪21日龄断奶结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Ⅲ组显著提高了21 d总泌乳量(P<0.05);2)Ⅲ组显著提高了仔猪断奶窝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3)Ⅲ组极显著改善了全期哺乳母猪粪便评分(P<0.01);4)Ⅲ组显著提高了哺乳母猪血清催乳素含量,显著降低尿素氮含量(P<0.05)。由此可见,在哺乳母猪饲粮中添加适量的Na2SO4与MgSO4可以提高哺乳母猪泌乳量,对改善粪便评分有良好效果,同时对仔猪的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张巍, 郭万正, 梁振华, 孙静, 董小英, 杜金平, 周樱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684-26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天然色素对生鲜、煮熟、腌制鸭蛋的着色效果。选取健康、产蛋率一致的300日龄蛋鸭30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选用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苜蓿、菜籽粕、棉籽粕、小麦为蛋鸭饲粮原料,分别配制小麦-杂粕(菜籽粕和棉籽粕)饲粮(处理1)、小麦-玉米DDGS饲粮(处理2)、小麦-杂粕(菜籽粕和棉籽粕)+3%苜蓿饲粮(处理3),采用Lab色度系统评价不同饲粮天然色素对鸭蛋蛋黄着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处理1相比,鸭蛋经煮熟、腌制处理后蛋黄色差值为4.47~18.76,腌制煮熟色差值增加2~5倍;不同饲粮组鸭蛋经煮熟、腌制处理后色彩饱和度减小,亮度(L*)值增加;处理2鸭蛋腌制后色彩饱和度显著高于处理3(P<0.05),L*值极显著低于处理3(P<0.01)。2)处理1总叶黄素的沉积率最高;生鲜和煮熟蛋黄的总叶黄素含量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2腌制蛋黄的总叶黄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处理1、处理3(P<0.01),煮熟对总叶黄素的损失(76.55%~86.98%)高于腌制(48.04%~63.09%)。3)蛋黄中总叶黄素含量与L*、红度(a*)、黄度(b*)值及饱和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此可见,玉米DDGS中天然色素有较好的着色效果,优于苜蓿,蛋黄中叶黄素的含量与蛋黄的颜色无显著相关性,就色泽和叶黄素含量而言,鸭蛋腌制后食用较好。
  • 龙丽娜, 谢春艳, 朱年华, 肖俊武, 王赏初, 吴信,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692-26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羟基蛋氨酸螯合锰/锌替代产蛋鸡饲粮中无机锰/锌对产蛋鸡蛋壳品质及微量元素沉积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共设3个组,羟基蛋氨酸螯合锰/锌分别替代基础饲粮中相应无机锰、锌水平的0、50%和100%。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60周龄、体重相近的海兰褐蛋鸡,试验期60 d,分为2个阶段。结果表明:1)饲粮中不同添加形态的微量元素对产蛋率、平均蛋重、日产蛋量、料蛋比和破蛋率无显著影响(P>0.05);2)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在减少微量元素的添加量情况下,不影响蛋品质(P>0.05);3)饲粮中添加有机微量元素可以显著减少粪便中微量元素铜、锌和锰的排放量(P<0.05)。由此可见,在蛋鸡产蛋后期使用有机微量元素有提高产蛋率、日产蛋量和降低料蛋比的趋势;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在减少微量元素使用量的情况下,降低了粪中微量元素的排放量。
  • 梁中军, 王瑛, 韩雪娇, 马秋刚, 张建云, 计成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699-27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蛋氨酸水平饲粮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50周龄京红1号蛋鸡90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饲粮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238%(对照,A)、0.288%(B)、0.338%(C)、0.388%(D)和0.438%(E)。试验期13周。结果表明:各组平均蛋重随着饲粮中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D、E组显著高于对照和B组(P<0.05);对照组料蛋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D组料蛋比最低;B、C、D和E组蛋鸡产蛋率、日产蛋量、采食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但这4个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以产蛋率、平均蛋重、日产蛋量和料蛋比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得出,每只鸡总蛋氨酸需要量为0.41~0.47 g/d,可消化蛋氨酸需要量为0.39~0.44 g/d,总蛋氨酸+半胱氨酸需要量为0.72~0.81 g/d,可消化蛋氨酸+半胱氨酸需要量为0.65~0.73 g/d。
  • 米成林, 贾刚, 陈小玲, 赵华, 刘光芒, 王康宁, 文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05-2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评定天府肉鸭上玉米的净能(NE),并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与其化学成分相关的预测模型。试验共选出7日龄时平均体重为(125.01±11.33) g的天府肉鸭860只,4~7日龄为预试期,7~15日龄为正试期。采用析因法将玉米的NE剖分为提供给肉鸭的维持净能(NEm)和生产净能(NEp)。NEm用肉鸭禁食产热(FHP)计算得到,FHP用回归法测定,即用食入代谢能(MEI)和产热(HP)建立回归方程,并外推到MEI为0时的HP即为FHP;NEm试验共使用肉鸭120只,20只在7日龄时屠宰作为对照,剩下的设自由采食、限饲20%、限饲32%、限饲44%和限饲54%共5个饲喂水平。NEp采用比较屠宰试验测定,共使用肉鸭740只,试验初屠宰20只用作对照,剩余的分为36个处理。NEm和NEp试验均是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15日龄时将肉鸭全部屠宰。将所测玉米NE与其化学成分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提供给天府肉鸭的NEm为(0.95±0.05) MJ/kg,NEp为(8.49±0.35) MJ/kg,玉米的NE为(9.44±0.35) MJ/kg,代谢能转化为NE的效率为(70.12±2.00)%;使用玉米NE和其化学成分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的最优模型为NE=6.956-0.13NDF+0.446EE-0.264ADF+0.241AME,其R2为0.923,RSD为0.03 MJ/kg。由此可见,通过玉米化学成分建立预测模型评估玉米NE是可行的。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韩云胜, 曲永利, 袁雪, 王志博, 王洋, 刘立成, 李伟, 殷溪瀚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14-2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应用CPM模型优化规模化奶牛场16~24月龄后备母牛饲粮对该阶段母牛生长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体重和体高相近的相同月龄(16月龄)荷斯坦后备母牛40头,将试验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0头,对照组后备母牛饲喂牛场当前饲粮,试验组后备母牛饲喂CPM模型优化后的饲粮,试验期从16月龄开始止于24月龄,共270 d。结果表明:饲喂经CPM模型优化的饲粮显著提高了17月龄后备母牛的管围(P<0.05);试验组后备母牛的管围指数在17、18、20、21、23和24月龄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胸围指数在17和18月龄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后备母牛血清中钙的含量在17、23、24月龄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磷的含量在16月龄时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经CPM模型优化后,16~22月龄和23~24月龄的饲粮成本分别降低了1.03、0.32 元/d。饲喂CPM模型优化的饲粮在一定的范围内促进了后备母牛的生长发育,同时降低了饲养成本。因此,CPM模型可用于16~24月龄荷斯坦后备母牛饲粮配方的评价和优化。
  • 王波, 柴建民, 王海超, 祁敏丽, 张乃锋,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24-27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早期断奶湖羊双胞胎公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6对新生湖羊双胞胎公羔,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分为正常蛋白质水平(NP)组、低蛋白质水平(LP)组,1对双胎羔羊分别分至2个组中。15日龄进行早期断母乳,之后NP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25%的代乳粉及21%的开食料,LP组饲喂等能低蛋白质水平(19%)的代乳粉及开食料(15%),饲喂至60日龄。61~90日龄所有羔羊均饲喂正常蛋白质水平(21%)的开食料。分别在60及90日龄随机选取4对每组4只羔羊进行屠宰。结果表明:1)60及90日龄,LP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NP组(P<0.05),各阶段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15~60日龄,LP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NP组(P<0.05),而61~90日龄LP组则显著低于NP组(P<0.05);2)60及90日龄,LP组的宰前活重、空体重、胴体重、GR值均显著低于NP组(P<0.05),但是2组间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3)60日龄,LP组肝脏和脾脏重量显著低于NP组(P<0.05),其余内脏器官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90日龄时,只有肝脏、肺脏重量显著低于NP组(P<0.05);4)60日龄时,LP组的瘤胃、小肠和大肠重量均显著小于NP组(P<0.05),皱胃的重量及其占复胃总重比例均显著的低于NP组(P<0.05),90日龄时,LP组的瘤胃、网胃、小肠和大肠重量均显著低于NP组(P<0.05);5)60日龄时,LP组滴水损失显著高于NP组(P<0.05),熟肉率及系水力显著低于NP组(P<0.05),90日龄,LP组滴水损失及系水力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NP组(P<0.05)。由此可见,低蛋白质饲粮限制了早期断奶湖羊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阻碍了内脏器官的发育,延缓了胃肠消化系统的完善,肉品质受到影响,经过饲喂30 d的正常蛋白质水平开食料,羔羊的生长发育状况达不到正常羔羊水平。
  • 李玲瑶, 高峰, 何珊, 马荣荣, 刘迎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36-27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宫内生长受限(IUGR)对蒙古绵羊胎儿肝脏脂类代谢能力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2~3胎次、经同期发情且同期受孕、健康的蒙古绵羊24只,在妊娠90 d时选择6只母羊进行屠宰,其余按体重随机分配到3个组:0.175 MJ/(kg BW0.75·d)组(RG1组)、0.330 MJ/(kg BW0.75·d)组(RG2组)和0.670 MJ/(kg BW0.75·d)组[自由采食组(CG组)],每组6只。饲喂至妊娠140 d,屠宰取胎儿肝脏和血浆用于分析。结果表明:妊娠140 d,RG1组胎儿肝脏重(P<0.01),肝脏干物质(P<0.01)、粗脂肪(P<0.05)、粗蛋白质(P<0.01)、粗灰分(P<0.05)、水分的质量(P<0.01),甘油三酯(P<0.01)、总胆固醇含量(P<0.01),脂蛋白酯酶(P<0.01)、肝酯酶活性(P<0.05)以及血浆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G组,而血浆中β-羟基丁酸(P<0.01)、非酯化脂肪酸(P<0.05)、总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G组;RG2组肝脏重(P<0.05)、水分质量(P<0.01)、脂蛋白酯酶活性(P<0.01),血浆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G组。妊娠后期IUGR限制了绵羊胎儿肝脏的生长发育,脂肪合成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肝脏中脂蛋白酯酶和肝酯酶活性降低,血浆中脂类代谢产物含量升高。
  • 朱伦琴, 田兴舟, 袁鑫, 杨春红, 莘海亮, 赵文金, 吴文旋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42-27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低饲粮阴阳离子差(DCAD)条件下添加维生素D对黔北麻羊妊娠母羊血浆钙及其调控因子浓度的影响。将18头健康妊娠母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各组分别饲喂DCAD为212.4(对照)、-145.5(Ⅰ)、-145.5 mmol/kg(Ⅱ)(干物质基础,实测值)的饲粮。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45 g/d六水合氯化镁,Ⅱ组在Ⅰ组基础上添加2 000 IU/d维生素D。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Ⅰ、Ⅱ组尿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山羊生长性能不受饲粮处理的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Ⅰ(P>0.05)、Ⅱ组(P<0.05)血浆钙浓度均升高;对照组、Ⅰ、Ⅱ组血浆磷、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浓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较Ⅰ组和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血浆1,25二羟基维生素D3浓度(P<0.05)。3)Ⅱ组血浆维生素D受体、钙结合蛋白D9k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在低DCAD条件下添加维生素D能更有助于维持动物血液钙恒稳状态。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林艳, 缪凌鸿, 戈贤平, 刘波, 谢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49-27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团头鲂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试验选用初始均重为(1.007±0.004) g的团头鲂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天分别投喂1、2、3、4、5和6次),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循环流水控温养殖系统中饲养10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每天投喂1、2、6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能够显著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P<0.05);与每天投喂2、6次相比,每天投喂1和5次可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2)与每天投喂1、3次相比,每天投喂4次能够显著降低鱼体肌肉中水分含量(P<0.05);与每天投喂1、2、3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可显著提高鱼体肌肉中粗脂肪含量(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血浆总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以每天投喂5次时最高,且此时血浆葡萄糖含量最低。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在循环流水水控温养殖方式下,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时团头鲂幼鱼可获得快速、健康的生长,且依然可保持鱼体肌肉品质,因此建议团头鲂幼鱼养殖的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
  • 刘艳, 许恒龙, 薛敏, 王嘉, 吴秀峰, 郑银桦, 韩芳, 张彦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57-2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调控摄食因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beta-1(S6K1)、神经肽Y前体(NPY precursor)和脑肠肽前体(preproghrelin)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花鲈mTOR(GenBank登录号KJ746670)cDNA全长8 296 bp,开放阅读框7 551 bp,编码2 516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286.14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2.0%~98.0%;S6K1(GenBank登录号KJ746671)cDNA全长2 232 bp,开放阅读框1 539 bp,编码512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56.87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80.4%~84.9%;NPY precursor(GenBank登录号KJ850326)cDNA全长676 bp,开放阅读框300 bp,编码99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11.26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53.6%~99.0%;preproghrelin(GenBank登录号KJ850327)cDNA全长1 201 bp,开放阅读框324 bp,编码107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12.03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19.6%~85.0%。花鲈摄食调控因子cDNA全长序列地获得将为进一步研究其摄食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 王淑雯, 黄先智, 罗莉, 陈拥军, 白富瑾, 李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74-27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蚕蛹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以含8%鱼粉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用蚕蛹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25%、50%、75%、100%的鱼粉,配制5种等氮(含粗蛋白质32.0%)等脂(含粗脂肪5.5%)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SP0、SP25、SP50、SP75、SP100),饲喂初始均重为(44.4±0.41) g吉富罗非鱼幼鱼56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20尾鱼。结果表明:1)SP5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较SP0组分别上升16.18%、8.37%(P<0.05),饲料系数降低3.94%(P<0.05);各组内脏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2)SP50组的全鱼和肝胰脏粗脂肪含量较SP0组分别降低6.39%和7.76%(P<0.05),全鱼粗蛋白质和肝胰脏水分含量不受蚕蛹替代比例的显著影响(P>0.05)。3)随蚕蛹替代比例的增加,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均先上升后下降,在SP50组达到最大值,较SP0组分别上升6.48%、13.83%(P<0.05);脂肪沉积率与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变化趋势相反。4)蚕蛹替代鱼粉后显著降低了吉富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含量(P<0.05);蚕蛹替代比例为50%时,血清溶菌酶活性最高,但替代比例超过75%时,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由此得出,蚕蛹替代50%鱼粉可提高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促进鱼体蛋白质沉积,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同时还具有降血脂、血糖、肝脂的作用。
  • 邱红, 李弋, 侯迎梅,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84-2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鸡肉粉或猪肉粉部分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试验设计了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0.0%、粗脂肪含量8.0%),其中以含30%红鱼粉的饲料为对照,鸡肉粉或猪肉粉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25%(分别标记为P25和M25)、50%(分别标记为P50和M50)、75%(分别标记为P75和M75)。以初始体重为3.40 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84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25组和P50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P7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2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M50组和M7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或猪肉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肝体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凡纳滨对虾全虾水分、粗灰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鸡肉粉或猪肉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凡纳滨对虾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总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和白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以增重率为指标,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鸡肉粉和猪肉粉对鱼粉的替代比例分别以不超过50%和25%(即饲料中鸡肉粉和猪肉粉的添加量分别不超过16.12%和8.09%)为宜,且凡纳滨对虾对鸡肉粉的利用率高于猪肉粉。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许宇静, 张煜坤, 沈雪梅, 李晶, 徐秀容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793-28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断奶幼兔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选取30窝同日出生、胎次相同和平均窝重相近的健康新生仔兔,于14日龄开始补饲,断奶当日(30日龄)从30窝仔兔中选取48只体重相近的健康幼兔作为试验兔,饲喂不添加抗生素的基础饲粮。分别于断奶当日及断奶后1、2和3周随机选取6只健康幼兔屠宰,无菌采集盲肠内容物,从中选取3个样本提取微生物基因组总DNA,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检测其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1)健康幼兔盲肠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指标(ACE值、Chao1值、Shannnon值)随日龄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P<0.10)。2)不同日龄健康幼兔盲肠微生物各菌门的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且均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组成;在科水平上,厚壁菌门主要由瘤胃球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组成,拟杆菌门主要由拟杆菌科和紫单胞菌科组成;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Barnesiella、Akkermansia、普雷沃氏菌属和4种未知菌属为优势菌属;拟杆菌属和Parabacteroides在断奶当天的相对丰度较高,且与其他日龄组差异显著(P<0.05)。3)健康幼兔盲肠中均存在乳杆菌属,且相对丰度在各日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断奶时健康幼兔盲肠微生物区系已基本建立,相对丰度最大的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但断奶后随着日龄的增长,微生物组成趋于复杂。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李方方, 朱涛涛, 张勇, 朱宇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03-28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SI)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菌群影响。选择平均体重为(151.05±4.53) kg、体况良好及背膘厚和分娩日龄相近的初产大白猪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5、10和15 mg/kg SI。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试验组哺乳母猪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0 mg/kg SI组21 d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乳比显著降低于对照组(P<0.05)。2)10 mg/kg SI组哺乳母猪血液生长激素(G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7-β雌二醇(E2)、催乳素(PRL)、总蛋白(T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四碘甲腺原氨酸(T4)、甘油三酯(TG)、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10和15 mg/kg SI组乳脂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 mg/kg SI组乳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 mg/kg SI组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粪便大肠杆菌数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双歧杆菌数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SI能改善哺乳母猪的生产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哺乳母猪适宜的SI添加水平为10 mg/kg。
  • 李方方, 苏航, 张勇, 况应谷, 高原, 孟玲, 郭福来, 朱宇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11-28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复合抗菌肽(C-AMPs)与包被氧化锌(C-ZnO)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养分表观消化率及粪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6.98±0.05) kg的大白仔猪1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0.5 mg/kg C-AMPs(C-AMPs组)、基础饲粮+1 800 mg/kg C-ZnO(C-ZnO组)、基础饲粮+0.5 mg/kg C-AMPs+1 800 mg/kg C-ZnO(C-AMPs+C-ZnO组)。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C-AMPs、C-ZnO以及二者共同添加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P<0.05或P<0.01);极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C-AMPs、C-ZnO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饲粮C-AMPs和C-ZnO共同添加血清免疫球蛋白G、生长激素、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饲粮添加C-AMPs血清猪瘟抗体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C-ZnO显著提高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有机物表观消化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C-AMPs、C-ZnO以及二者共同添加粪中大肠杆菌数量极显著减少(P<0.01),双歧杆菌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综合分析,饲粮中添加C-AMPs与C-ZnO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调节相关免疫因子,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 李东东, 李宗锐, 丁雪梅, 张克英, 宿卓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20-28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饲粮添加外源蛋白酶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即3种CP水平,分别为正对照(PC,CP水平1~21 d为21%,22~42 d为19%)、负对照1(NC1,CP水平在PC基础上降1%)和负对照2(NC2,CP水平在PC基础上降2%);3种蛋白酶添加水平(0、150和300 mg/kg)。选取1 08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公母各占1/2。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CP水平对肉鸡平均体重(ABW)、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有显著影响(P<0.05)。当CP水平从PC降至NC2时,ABW和ADG显著降低(P<0.05),F/G显著增加(P<0.05);蛋白酶水平对F/G有显著影响(P<0.05),300 mg/kg蛋白酶处理显著降低了肉鸡1~21 d的F/G(P<0.05)。2)CP水平对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PC处理42 d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C2处理(P<0.05),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C1处理(P<0.05);蛋白酶水平对血清肌酐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300 mg/kg蛋白酶处理21 d血清肌酐含量显著降低(P<0.05);蛋白酶水平和CP水平的互作对21 d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3)CP水平对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PC处理42 d血清GSH-Px活性显著高于NC2处理(P<0.05);蛋白酶水平对血清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不加酶处理相比,300 mg/kg蛋白酶处理21 d血清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CP水平降低1%后添加300 mg/kg蛋白酶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无影响,在基础饲粮中直接添加300 mg/kg蛋白酶效果更佳。
  • 王玲, 刘开东, 吕永艳, 孙国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32-28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半胱胺(cysteamine,CS)和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YC)添加量对奶牛产奶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选取年龄、体重、产奶量及泌乳期[(135±15) 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0头,分为10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补饲不同水平组合的CS和YC,其中CS设3个添加量,分别为17.5(L)、20.0(M)和22.5 g/(d·头)(H);YC设3个添加量,分别为90(L)、100(M)和110 g/(d·头)(H),共9个不同添加量组合,分别为LL、ML、HL、LM、MM、HM、LH、MH和HH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产奶量均高于C组,以HM组最高,极显著高于C组(P<0.01);2)各试验组乳脂率、乳蛋白率均高于C组,均以HM组最高,乳中体细胞数则低于C组,以HM组最低,HM组与C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3)各试验组饲粮氮泌乳转化效率均高于C组,以HM组最高,与C组差异极显著(P<0.01),LL、ML、HL、LM、MM、HM、LH、MH和HH组总氮排泄量比C组分别降低5.23%、8.50%、12.36%、21.92%、24.34%、27.25%、16.31%、18.10%、20.43%,HM组与C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泌乳奶牛饲粮联合添加CS和YC可提高产奶量,改善乳品质,提高饲粮氮泌乳转化效率,降低粪尿氮排泄量;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联合添加组合为CS 22.5 g/(d·头)、YC 100 g/(d·头)。
  • 许倩倩, 侯明, 王聪, 刘强, 张延利, 裴彩霞, 王永新, 郭刚, 霍文婕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41-28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饲粮补充纤维分解酶与异丁酸及其混合物对断奶前后犊牛瘤胃液酶活力和纤维分解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30日龄体重[(48.5±0.3) kg]近似、发育正常的荷斯坦犊牛36头,随机分为4组,60日龄断奶,对照组哺乳/饲喂犊牛料+苜蓿干草,纤维分解酶组(FE组)、异丁酸组(IB组)和复配组(IBFE组)分别补饲纤维分解酶1.83 g/d(包含滤纸酶活力160 U和木聚糖酶酶活力4 000 U)、异丁酸(99%)6 g/d和二者混合物,并于45、90日龄在晨饲前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酶活力和纤维分解菌的量。结果表明:45和90日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乙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IB和IBFE组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FE、IB及IBFE 3组均显著增加犊牛瘤胃液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酶、纤维二糖酶及木聚糖酶的活力(P<0.05),IBFE较其他组增幅最大;FE、IB及IBFE 3组均显著提高了犊牛瘤胃液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及溶纤维丁酸弧菌的量(P<0.05),IBFE组增幅最大。综合以上结果分析,6 g/d异丁酸与1.83 g/d纤维分解酶对瘤胃发酵有促进作用,二者混合添加效果更好。
  • 李洁蕾, 杨培歌, 冯跃进, 刘吉茹, 郝月, 崔艳军, 杨春合, 顾宪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49-28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L-肉碱对热应激大鼠机体脂质代谢的影响。选用48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以大鼠在43℃烘箱内每次热处理60 min建立热应激模型。将试验大鼠均分为对照组、热应激组、热应激+L-肉碱组,每天热应激处理前1 h灌胃1次,热应激+L-肉碱组灌胃300 mg/kg体重的L-肉毒碱,对照组和热应激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共14 d。检测大鼠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肛温、血浆脂质含量、腓肠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组和热应激+L-肉碱组大鼠8~14 d平均日增重极显著下降(P0.05)。3)热应激组大鼠14 d血浆游离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热应激条件下,L-肉碱能通过脂类分解酶(激素敏感脂酶、脂蛋白脂酶)途径缓解大鼠机体脂肪代谢的异常,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含量趋于正常,从而减少热应激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 饲料安全 Feed Security
  • 熊平文, 刘兵, 陈娜娜, 余东游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56-28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高剂量硫酸钠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液学指标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以确定硫酸钠对蛋鸡饲用的安全性。选取健康且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20周龄海兰白蛋鸡4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各组分别饲喂硫酸钠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0.3%(推荐有效剂量组)、0.6%(2倍推荐有效剂量组)、1.5%(5倍推荐有效剂量组)和3.0%(10倍推荐有效剂量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持续10周。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硫酸钠对日产蛋重、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产蛋率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0.3%和0.6%组各项蛋品质指标有改善趋势(P>0.05);与0.6%组相比,高剂量(1.5%和3.0%)组的蛋品质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0.3%和0.6%组血浆葡萄糖、尿酸、肌酐、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和总胆红素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0.6%组相比,高剂量(1.5%和3.0%)组极显著提高了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P<0.01)。5)添加推荐剂量的5倍(1.5%)以上的硫酸钠会引起主要器官组织的损伤和病变。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0~0.6%的硫酸钠对蛋鸡饲用是安全的。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李方方, 李晓丽, 朱宇旌, 郑丽莉, 高原, 孟玲, 郭福来, 丁兰, 米春桃, 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63-2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转猪生长激素(PGH)基因乳酸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指标、粪中微生物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共选择160头体重(7.56±0.56) kg的(21±2)日龄断奶仔猪,分为4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栏)10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2%、0.3%的转PGH基因乳酸菌,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转PGH基因乳酸菌极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1),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极显著降低各试验组的腹泻率与腹泻指数(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1%转PGH基因乳酸菌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A与补体4含量(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转PGH基因乳酸菌显著降低粪中大肠杆菌数量(P<0.05);加0.1%转PGH基因乳酸菌组极显著增加乳酸杆菌数量(P<0.01)。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1%转PGH基因乳酸菌极显著提高干物质与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总磷表观消化率(P<0.05)。综合分析,饲粮中添加转PGH基因乳酸菌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提高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添加水平为0.1%时效果最佳。
  • 侯改凤, 李瑞, 刘明, 枉侯军, 彭伟, 黄兴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71-28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德氏乳杆菌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头健康、体重相近的育肥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栏),每重复10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无抗),试验组饲喂含0.1%德氏乳杆菌制剂的基础饲粮,试验为期42 d,在第12~14天(前期)、第26~28天(中期)和第40~42天(后期)分别收集每栏新鲜粪便,并于第42天采血,试验结束后每栏选取体重相近的阉公猪屠宰。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生长性能得到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前期和中期的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后期,除ash的消化率极显著提高(P0.05)。3)试验组血清尿素(urea)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厚度均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绒毛高度极显著增加(P<0.01);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均极显著或显著增加(P<0.01或P<0.05)。结果表明:德氏乳杆菌可改善育肥猪肠道结构形态,促进饲粮养分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改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 张幸彦, 冯涛, 许晓玲, 白佳桦, 黄正, 韩向敏, 刘彦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78-28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甜菜碱添加方式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及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的影响。选取120头体重接近的纯种初产母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头,每个重复1头。从妊娠第3天起至分娩后21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甜菜碱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甜菜碱;甜菜碱Ⅱ组妊娠前109 d饲喂基础饲粮,自妊娠第110天至分娩后21 d,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000 mg/kg甜菜碱。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1 000 mg/kg的甜菜碱显著提高了21日龄断奶仔猪数1.73头(P<0.05)和断奶窝重22.83%(P<0.05),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分娩后10和21 d血清中GH含量(P<0.05或P<0.01),极显著增加了妊娠第100天、分娩后10和21 d血清中IGF-Ⅰ含量(P<0.01)。2)饲粮添加2 000 mg/kg的甜菜碱使母猪断奶后7 d内断奶-发情间隔显著缩短了1.29 d(P<0.05),极显著增加了分娩后21 d血清GH含量(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 000和2 000 mg/kg的甜菜碱均能够提高初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其中1 000 mg/kg的甜菜碱对血清中GH和IGF-Ⅰ含量的影响更大。
  • 张亚男, 齐博, 武书庚, 岳洪源, 王晶, 张海军, 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84-28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吡咯喹啉醌二钠(PQQ·Na2)对饲喂氧化鸭油(ODO)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浆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27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公雏,随机分成3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3个组分别饲喂含有新鲜鸭油(FDO)、ODO和ODO+0.4 mg/kg PQQ·Na2(ODO+PQQ)的饲粮,油脂添加水平1~21 d为3.0%,22~42 d为3.5%。结果表明:1)与FDO组相比,ODO显著降低了肉仔鸡21 d的平均体重(P0.05)。与ODO组相比,ODO+PQQ组1~21 d和22~42 d的平均日增重、42 d平均体重具有增加的趋势(P<0.10)。2)与FDO组相比,PQQ·Na2显著提高了肉仔鸡42 d的全净膛率和21 d的胸肌率(P<0.05)。3)与FDO和ODO组相比,PQQ·Na2显著降低了肉仔鸡42 d血浆总胆红素和21 d血浆葡萄糖含量(P<0.05)。4)PQQ·Na2显著抑制了ODO导致的21 d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21和42 d总抗氧化能力的降低(P<0.05),抑制ODO导致的21 d血浆丙二醛含量升高(P<0.05)。5)PQQ·Na2显著抑制了ODO引起的21和42 d血浆甘油三酯含量的升高和21 d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降低(P<0.05)。可见,PQQ·Na2可通过调节血浆脂质代谢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缓解ODO对肉仔鸡的不利影响。
  • 顾天天, 朱鹏飞, 王春园, 王梦芝, 张艳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894-29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巨大芽孢杆菌1259(BM1259)对产蛋鸡不同肠段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用45周龄的健康新扬州蛋鸡128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添加2×106 CFU/g巨大芽孢杆菌1259。预试期1周,正试期3周,在正试期的第1、2、3周末采集小肠及其盲肠内容物和新鲜粪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样品中微生物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小肠内容物中,第2、3周试验组沙门氏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1、2周双歧杆菌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2、3周巨大芽孢杆菌含量显著提高(P<0.05);2)盲肠内容物中,试验组巨大芽孢杆菌含量显著提高(P<0.05);3)粪便中,试验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2、3周巨大芽孢杆菌含量显著提高(P<0.05);4)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小肠内容物和粪便中沙门氏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小肠、盲肠内容物和粪便中巨大芽孢杆菌含量显著提高(P<0.05);5)分析同时表明,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有益菌数量逐渐增加,有害菌数量逐渐减少。综上,巨大芽孢杆菌1259能有效抑制蛋鸡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产生,促进乳酸菌等产酸菌的繁殖。
  • 李可, 罗建杰, 孟昆, 姚斌, 刘国华, 郑爱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03-29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在饲粮中添加地衣芽胞杆菌、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研究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免疫机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鸡和母鸡各432只,称量初始体重后随机分成4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公鸡和母鸡各12只,公母分开饲养。试验组1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试验组2饲喂基础饲粮+地衣芽孢杆菌(≥3×106 CFU/g),试验组3饲喂基础饲粮+屎肠球菌(≥1×106 CFU/g),试验组4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1×106 CFU/g)。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在生产性能方面,地衣芽胞杆菌和屎肠球菌均显著降低了AA肉仔鸡公鸡的料重比(P<0.05)。2)胴体性状方面,地衣芽胞杆菌显著提高了公鸡的腿肌率(P<0.05),显著降低了其腹脂率(P<0.05),显著提高母鸡的胸肌率、腿肌率(P<0.05);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均显著提高了公鸡和母鸡的胸肌率(P<0.05),并显著降低其腹脂率(P<0.05)。3)免疫功能方面,地衣芽胞杆菌、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均显著提高了公鸡和母鸡免疫器官指数(P<0.05),但是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对公鸡和母鸡的效果不同。4)肉品质方面,地衣芽胞杆菌、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均显著降低了公鸡和母鸡的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地衣芽胞杆菌、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显著改善了肉仔鸡胴体性状、免疫器官指数和肉品质。
  • 李艳玲, 张民, 柴建民,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11-29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剂量的外源性复合酶制剂对体外瘤胃发酵以及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体外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在培养底物中添加0(对照)、0.5、1.0和2.0 g/kg的复合酶制剂,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培养48 h,测定底物的营养物质降解率、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及体外发酵参数。动物试验利用高产荷斯坦奶牛开展,选择80头产奶量和泌乳天数接近的经产奶牛,分为4组,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相同胎次的牛随机分配到各组中,分别饲喂0(对照)、10、20和40 g/(头·d)的复合酶制剂,试验期56 d。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底物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体外48 h总产气量、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和各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除异戊酸含量外)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发酵液pH(P=0.04)。随复合酶制剂添加量的增加,乙酸含量呈线性增加的趋势(P=0.10),丁酸含量呈线性下降的趋势(P=0.07)。复合酶制剂的添加显著提高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P0.05),但40 g/(头·d)组产奶量和4%校正乳产量在数值上最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4和2.6 kg/(头·d)。除非脂固形物率外,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乳成分含量及产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10 g/(头·d)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在数值上最高,分别比对照组高0.25和0.01个百分点,且该组奶牛的非脂固形物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4)。由以上2部分试验结果可见,添加外源性复合酶制剂会影响体外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并潜在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且与复合酶制剂的添加量有关,综合考虑,推荐饲喂量为10 g/(头·d)。
  • 陈光吉, 彭忠利, 宋善丹, 王斌星, 郭春华, 张正帆, 柏雪, 王永, 钟金城, 蹇尚林, 朱友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20-29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酒糟对舍饲牦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0只(208.30±3.31) kg年龄为3周岁的麦洼公牦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牦牛随机分为2组(A和B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A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B组饲粮中添加9.25%的发酵酒糟,设计成与A组等氮的玉米-发酵酒糟型饲粮。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1)B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和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4)B组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9.25%的发酵酒糟可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但不改变瘤胃发酵类型,且对血清生化指标无不良影响。
  • 田兴舟, 肖玉贵, 李明忠, 韦济友, 莘海亮, 韩晓洁, 朱伦琴, 赵文金, 吴文旋,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28-29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代乳粉对黔北麻羊断奶羔羊生长性能与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取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黔北麻羊断奶羔羊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1组、2组、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4%、6%的代乳粉。结果表明:1)补饲代乳粉可显著提高羔羊干物质采食量(补饲2%~6%)及饲粮干物质(补饲4%)、粗蛋白质(补饲4%)、中性洗涤纤维(补饲2%~6%)、酸性洗涤纤维(补饲2%~6%)、粗灰分表观消化率(补饲2%、4%)及吸收氮(补饲2%~6%)、沉积氮(补饲4%)、氮的消化率(补饲4%)、净蛋白质利用率(补饲4%)、氮的生物学价值(补饲4%)(P0.05)。由此可见,饲粮补饲适宜水平代乳粉可提高黔北麻羊羔羊平均日增重、养分消化率,降低料重比;也可有效增强蛋白利用率、血浆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黔北麻羊羔羊代乳粉补饲水平以4%效果最佳。
  • 袁鑫, 田兴舟, 朱伦琴, 杨春红, 莘海亮, 赵文金, 吴文旋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40-29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贵州美酒河流域白酒糟对黔北麻羊羔羊生长性能、氮代谢与血浆免疫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32只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Ⅱ、Ⅲ组白酒糟添加水平分别为7%、14%、21%。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结果显示:1)4组羔羊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平均净增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Ⅲ组(P0.05),但均以Ⅱ组数值最佳;与其余3组相比,Ⅱ组尿氮显著降低(P<0.05),沉积氮、吸收氮、净蛋白质利用率及氮的生物学价值则显著提高(P<0.05)。3)血浆总蛋白、球蛋白含量以Ⅰ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白蛋白含量以对照组最低,且与Ⅱ组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和Ⅱ组白蛋白/球蛋白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补饲14%白酒糟可有效提高黔北麻羊羔羊生长性能与氮代谢,改善血浆免疫性能指标。
  • 隋啸一, 高琴, 刘磊,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47-29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家兔食欲肽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30日龄断奶伊拉肉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2.8%、16.0%和19.2%的试验饲粮,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试验结束后,采集弓形核、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测定弓形核中阿片促黑色素原(POMC)、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物(CART)、神经肽Y(NPY)、刺鼠基因相关蛋白(AgRP)、胆囊收缩素(CCK)和肠道中CC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十二指肠CC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肠、回肠和弓形核(P0.05);与16.0%和12.8%蛋白质饲粮组相比,19.2%蛋白质饲粮组弓形核中POMCCAR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由此得出,饲喂低蛋白质水平(12.8%~16.0%)饲粮家兔的食欲增加与肠道和中枢中脑肠肽有关。与低蛋白质水平饲粮相比,高蛋白质水平(19.2%)饲粮显著提高十二指肠中CCK和弓形核中CARTPOM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表明这些基因形成食欲网络共同参与饲粮蛋白质调控家兔食欲的过程。此外,回肠和弓形核中CCK、弓形核中NPYAgRP基因对饲粮中蛋白质水平变化不敏感。
  • 张海华, 王士勇, 张铁涛, 南韦肖, 周宁, 钟伟,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55-2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水平饲粮对雌性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及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初产水貂1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水貂。4组水貂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45%,脂肪水平分别为10%(F10组)、14%(F14组)、18%(F18组)和22%(F22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配种至产仔。结果表明:饲粮脂肪水平对水貂干物质和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脂肪消化率呈上升趋势,其中F18、F22组显著高于F10组(P0.05),但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水貂妊娠期饲粮蛋白质水平为45%时,饲粮的适宜脂肪水平为14%~18%,并且适宜饲粮脂肪水平能够提高水貂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 万春孟, 张铁涛, 吴学壮, 刘志, 崔虎, 郭俊刚, 王中成, 高秀华, 邢秀梅, 岳志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63-29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L-精氨酸添加水平对冬毛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选取(150±3)日龄、体重相近的雌性健康水貂63只,随机分成7个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7组水貂分别饲喂L-精氨酸添加水平为0(Ⅰ组)、0.2%(Ⅱ组)、0.4%(Ⅲ组)、0.6%(Ⅳ组)、0.8%(Ⅴ组)、1.0%(Ⅵ组)和1.2%(Ⅶ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各组水貂末重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水貂的平均日增重有高于其他各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水貂的料重比显著低于Ⅰ、Ⅱ和Ⅲ组(P0.05)。3)Ⅳ组水貂的尿氮显著低于Ⅰ组(P<0.05)。Ⅳ组水貂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极显著高于Ⅵ、Ⅶ组(P<0.01),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L-精氨酸添加水平为0.6%~0.8%,即饲粮中精氨酸总水平为2.30%~2.50%时,冬毛期水貂可以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 郭俊刚, 张铁涛, 吴学壮, 刘志, 崔虎, 高秀华, 杨福合, 邢秀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70-29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氨酸水平对配种前期雌性蓝狐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初产雌性北极狐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蓝狐。Ⅰ~Ⅴ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26%、0.52%、0.78%和1.04%蛋氨酸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各组间干物质消化率和粗脂肪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粗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Ⅴ组粪氮含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Ⅲ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在蛋白质水平为29.31%的饲粮中添加0.52%蛋氨酸,即饲粮中蛋氨酸水平为1.03%时,配种前期雌性蓝狐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较为理想,并且满足配种前期雌性蓝狐的蛋氨酸需要量。
  • 侯美玲, 格根图, 孙林, 周天荣, 张颖超, 贾玉山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9): 2977-29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09.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筛选出适合天然牧草青贮的甲酸、纤维素酶、乳酸菌剂添加浓度,为天然牧草添加剂青贮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针对天然牧草青贮添加甲酸(3.00、6.00、9.00 mL/kg)、纤维素酶(0.05、0.10、0.15 g/kg)、乳酸菌剂(0.01、0.02、0.03 g/kg)3种不同添加剂,设置无任何添加为对照组,对不同剂量下天然牧草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体外消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甲酸添加6.0 mL/kg组感官品质得到明显改善,pH、氨态氮/总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能、消化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纤维素酶添加0.15 g/kg组的感官品质明显好于对照组,pH、氨态氮/总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能、消化能、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甲酸添加6.0 mL/kg,纤维素酶添加0.15 g/kg,乳酸菌剂添加0.02 g/kg,所得的天然牧草青贮饲料在保证良好的发酵品质的同时还可以有效保存天然牧草中的营养价值。